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生儿心律失常分析及诊治

新生儿心律失常分析及诊治

新生儿心律失常分析及诊治
新生儿心律失常分析及诊治

新生儿心律失常分析及诊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1医院儿科

参考病例:

住院号:

ID号:

一、新生儿传导系统发育特点

(1)新生儿窦房结中起搏细胞较多,但结构原始,过渡细胞较少;窦房结中央动脉较细、搏动弱,不能调节窦房结冲动的发放。

(2)胚胎早期房、室肌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发育过程中通过传导系统相连,房室结在塑形过程中,自律性增高,传导功能不均一,以及残留的束室束,跨越纤维环的肌桥导致阵发性心动过速。

(3)房室连接区组织包括房室结和房室束是由胚胎期不同组织发育而来,若胚胎发育异常或先天性心脏畸形,使其连接障碍,可导致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4)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发育不均衡,在胎儿期迷走神经已发育较完善,而交感神经的发育持续到婴儿期,新生儿心脏主要受胆碱能神经支配,因此正常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心跳节律易变,极不稳定。

以上特点,新生儿期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窦性心律失常,也容易出现各型异位搏动如早搏、逸搏等,早产儿尤其明显。

二、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

1.各种器质心脏病如先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2.各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肺炎、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3.新生儿窒息缺氧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其它围产因素:如孕母产前及产程中用药(抗心律失常、可卡因、洋地黄、氨茶碱等)、胎儿脐带绕颈、头盆不称、宫内窘迫等。窦房结功能破坏,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4.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钙、可使蒲肯野纤维舒张去激化加速,自律性增高,高血钾则相反,其他如酸中毒等及某些药物如洋地黄中毒等。

5.心导管检查及心外科手术。

三、常见的心率失常类型及诊治

A.窦性心动过速

1·心率超过新生儿正常值上限。一般认为足月儿窦性心率上限179~190次/分,,早产儿上限为195次/分。新生儿窦性心过速时心率

可达200~220次/分。

2.心电图应具备窦性心律的特点:

(1)P波按规律发生,为窦性P波,P波形状相同

(2) P-R间期不短于0.08秒

(3)同一导联各P-P间隔之间的差异不应超过o.12秒,即<0.12秒。

常见原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肾上腺素活性增强的结果、哭叫、活动、喂奶后,发热、感染、贫血、心衰、药物

B.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率快而匀齐,一般230~320次/分。发作时间超过24小时易发生心力衰竭

心电图特点

1)R-R间期绝对匀齐,P波消失

2) QRS波形态正常,但可因室内差异传导而变形

3) P-QRS呈1:1传导

4) 心肌缺血时ST-T改变,ST段下降、T波倒置

临床表现:

多突然起病,患儿表现呼吸急促,口周发绀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拒奶,肝大等,体温下降;具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特点,预后多数较好。有人称之为“需紧急治疗的良性心律失常”。

治疗:

1.刺激迷走神经:潜水反射法(冰水浸湿的毛巾)

10~15s,无效间隔3~5分钟可再试一次;

注:压迫颈动脉窦及咽鼓管充气法均为新生儿禁用。

2.三磷酸腺苷(ATP) 快速静脉注射:3~5mg/次,同时阿托品备用

3.普罗帕酮:1~2mg/kg.次+5%GS10~20ml慢推(>10分钟)

4.地高辛:同心衰

5.普萘洛尔:1~2mg/kg.d

6.胺碘酮:

静脉:负荷量:5mg/kg+5%GS 30-60min泵入

维持量:5-15ug/kg.min 输注

口服:5-10mg/kg Q12h,一周后改为5mg/kg Q24h

7.食道电极:给予超过室上性心动过速速率的超速起搏,此起搏抑制

了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异位节律点,

8.电击复律:剂量为5~15瓦

C、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新生儿少见,但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多为严重全身性疾病的终末期,心电图特点

1)心室率150~200次/分

2)QRS波宽大畸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

3)房室脱节,可见与QRS波无关的窦性P波

临床表现

病情多较严重,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由于室性心动过速,致心输出量降低,可有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的表现,患儿精神反应极差,呻吟,面色苍灰,呼吸困难,心音低钝,血压下降,末梢循环不良。也可出现心源性脑缺血,致惊厥、昏迷等。

治疗:

1.病因治疗

2.利多卡因:Img/kg.次+5%GS20ml,慢推,可5~10分钟可再重复1次。转律后静脉点滴维持:0. 02~0. 05mg/kg.min

3.苯妥因钠:2~4mg/kg.次+NS20ml,慢推,可5~10分钟可再重复1次。

4.如药物治疗无效,也可用直流转复。

D、心房扑动和颤动

心房扑动心房率快,可达300~480次/分以上

心电图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状扑动波,频率300次/分

2)多有下传阻滞,房室传导比例为2:1~8:1,以2:1者多见,QRS 波形多与窦性心律相同。

3)心房颤动时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间隔不均匀的颤动波,频率400~700次/分。心室节律绝对不匀齐,R-R间期不等,QRS形态多正常。

临床表现

心房扑动和颤动皆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病毒性心肌炎,伴有心房扩大的先天性心脏病,若心房颤动心房率快至400~700次/分,致心房丧失有效收缩,由心房进入心室的血量少,心室充盈不足,搏出量减少,可发生心力衰竭,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一。

治疗:

药物转律以地高辛快速饱和法为主;如无效则可选用食道心房调搏超速抑制复律(仅用于心房扑动)或直流电转复治疗,电转复剂量5~10瓦秒/次。

E、窦性心动过缓:

新生儿窦房结发放激动过缓,心率低于新生儿正常值下限。一般认为足月儿窦性心率下限为90次/分。有报道足月儿入睡时心率可慢至70次/分。早产儿略低于足月儿。

如患儿测值超过正常高限(均值加两个标准差)即应考虑有窦房结功能不良的可能。

治疗

1.原发病治疗

2.氧疗、心肌营养药物如维生素C、1,6-=磷酸果糖、辅酶Q10、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钠等。

3.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

4.起搏器治疗

F、早搏

早搏,是新生儿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健康足月新生儿中发生率为2%~23%,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更高为21%~31%。在新生儿各种心律失常中,早搏占的比例最大。在早搏中,房性最多见,其次为交界性及室性。

1.房性早搏①P 波提前,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②P'-R间期>0.10秒。③期前出现的Pt波后可继以正常的QRS波或不继以QRS波(未下传),或继以轻度畸形的QRS波(室内差异传导)。④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2.交界性早搏①QRS提前出现,形态与正常相同。②QRS前后无P 7波或有逆传P波(P,-R间期<0.10秒,R-P’间期<0. 20秒)。③完全性代偿间歇。

3.室性早搏①提前出现的QRS波,其前无P波。②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0秒,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③完全性代偿间歇。

治疗与预后

新生儿早搏无原发病者,一般预后较好,常在1月内消失。早搏有原发病者,应治疗原发病。早搏本身多无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如早搏频发,有发展为心动过速倾向者,应给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常用者为普罗帕酮,用法为每次5mg/kg,每日3~4次日服。

G、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点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P-R间期延长,正常新生儿P-R间期最高值为o.12秒,超过此值可考虑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二度I型:P-R间期逐渐延长,最后窦性激动完全受阻,QRS脱落,以后又再下传,周而复始。

3.二度Ⅱ型:P-R间期恒定,QRS成比例脱落,呈3:1,2:1,4:3等。

4.三度房室传导阻滞P与QRS互不相关川心室率慢而规则,40~60次/分。QRS波形状取决于次级节律点的位置,次级节律点位置越低,QRS越宽大畸形,预后越差。

治疗与预后

1.病因治疗

2.药物:

(1)异丙基肾上腺素:加入5%GS中静脉点滴,0. 15~0. 2ug/kg.min,或根据心率调整滴数。

(2)阿托品:每次0.01~0. 03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

(3)如由心肌炎引起可加用激素治疗

(4)临时心脏起搏

附:电复律:同步电复律、除颤

同步电复律:有脉的室速、室上速 0.5-2 J/kg

除颤:无脉的室颤、室速 2-10 J/kg

步骤:

1.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2.复律前需要镇静;如是同步电复律,应按同步键

3.涂导电糊

4.充电:放在患儿身上充电,充电时按一边充电即可

5.位置:右锁骨下,心尖区;或心尖区,后背

6.下达复律前的指令:数到3大家请离开,同时判断大家是否离开

7.放电,等待数值放完才能拿开除颤仪,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分析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48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结果:新生儿心律失常类型主要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占64.5%,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占16.7%,而室性心律失常仅占10.5%,复合性心律失常占8.3%。心肌酶谱测定,其中18例正常,24例升高。心律失常主要病因为:围生期缺氧、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及低血糖。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宫内缺氧,防止低血糖及电解质紊乱,避免孕期感染,可降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关键词: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 近年来,由于心电监护和床旁心电图在新生儿病房中的广泛使用,发现新生儿心律失常并不少见。新生儿心血管系统发育不成熟,其与年长儿和成年人的心律失常在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方面均有不同之处。新生儿心律失常虽多数呈良性经过,但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若不及时治疗,可合并心功能不全而危及生命[1]。现将2004年1月~2010年5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心律失常新生儿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30例,女18例;胎龄(36.5±4.9)周,体重1 250~4 200 g,其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34例,过期产儿1例。所有患儿经入院常规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等综合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并行分类。新生儿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标准及分类参照《小儿心律失常诊疗学》,并进一步行病因诊断,疾病诊断标准根据《实用新生儿学》[2-3]。 1.2 症状与体征:1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常规入院心脏听诊闻及心率过快或过慢、心音强弱不一。32例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纳差、气促、阵发性发绀、反应低下等。 1.3 辅助检查:所有患儿都进行胸片、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护、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部分患儿行心肌酶谱检测及病毒血清学检查。 1.4 治疗方法:经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予保护心肌的相关治疗,严重心律失常选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西地兰,无效选用胺碘酮,先用负荷量5 mg/kg,在心电监护下缓慢静脉推注,复律后即停,之后予15 mg/kg,24 h维持,若不转律,则静脉推注后再给予维持,维持2~3 d后改口服或停。 1.5 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 10.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全部患儿进行心电图检查,并由专

贵州省妇幼保健院评审申请书

贵州省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复审)申请书 (二级) 申请单位(盖章): 法定代表人姓名: 执业许可证代码: 医疗机构代码: 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 : 业许可证号 妇幼保健院现有等级:级等妇幼保健院申请等级:级等主管部门: 申请日期:年月日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箱: 贵州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监制 - 0 -

贵州省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复审)申请书 (二级) 1.妇幼保健院名称: 2.妇幼保健院执业地址:邮编: 电话:电传: E-mail: 4.医院法人姓名:性别:职务: 职称:电话:手机: Email: 5.辖区管理副院长姓名:电话:电传: 6.医务处(科)主任姓名:电话:电传: 7.护理部主任姓名:电话:电传: 8.临床科室总数: 9.医技科室总数: 10.职能科室总数: 11.孕期保健门诊科室总数: 12.儿童保健门诊科室总数: 13.妇女保健门诊科室总数:

填写说明 一、《贵州省妇幼保健机构评审申请书》包括“基本情况”“辖区保健管理指标”、“机构运行基本监测指标”、“住院患者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特定(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六个部分;数据统计范围为申报之日近三年的工作情况,统计指标来源于妇幼卫生年报表、贵州省妇幼卫生信息平台及院内相关统计。 部分内容。 三、申请书各项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要明确、严谨,字迹要清晰易辨,宋体字打印。对填写不符合要求、资料不完备的申请书予以退回,重新填写申报。经审查,若填写内容不真实,则取消本年度申请资格。 五、本申请书应附如下资料: 1、《医疗保健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2、《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及各种上岗证; 3、编办对机构编制的批文复印件; 4、在前一轮等级评审中取得等级的批文复印件; 6、核心指标开展情况; 7、二级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自评报告; 8、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自查汇总情况; 9、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原始自查表; 10、其他相关材料。 本申请书与自查评审自查结果整体装订成册,首页附材料目录,A4纸双面复印,左侧装订,一式3份,以光盘形式或邮箱提交电子版。

3新生儿窒息临床路径

新生儿窒息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新生儿窒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窒息(ICD-10: P21.9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导致窒息的高危因素; 2. 出生时有严重呼吸抑制、至生后1min仍不能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包括持续至出生后5min仍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或出生时Apgar评分不低、但至出生后5min降至≤7分者; 3.脐动脉血气分析:pH<7.15; 4. 除外其他引起低Apgar评分的病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窒息复苏治疗:根据出生窒息情况进行合理复苏,包

括气管插管。依照具体流程图进行。 2.基础治疗:维持适中环境温度、合理给氧、呼吸支持; 3.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治疗:改善脑、心、肾、肺、胃肠、肝等组织脏器损伤,并对症支持治疗。 4.控制并减轻脑水肿; 5.维持血糖正常水平; 6.预防或治疗DIC; 7.评估及随访组织脏器损伤程度及预后,尤其神经系统。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儿窒息ICD-10: P21.900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监测动脉血气、电解质和血糖; (3)血生化全套、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头颅超声。

新生儿惊厥86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惊厥86例临床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癫痫;正常新生儿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急症,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反复惊厥可引起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86例发生惊厥新生儿,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年内我院新生儿病区共有86例发生惊厥患儿,其中男58例,女28例。惊厥发生的日龄≤3天68例,4~7天13例,8~28天5例。胎龄37周10例,37~41周70例,≥42周6例。出生体重2 500 g 13例,2 500~4 000 g 62例,4 000 g 11例。 1.2 结果 1.2.1 惊厥病因根据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患儿发生惊厥的主要诊断及惊厥发生日龄结果见表1。 1.2.2 惊厥发作类型根据新生儿惊厥分类法,轻表1 新生儿惊厥病因及惊厥发生日龄微型41例(47.7%),多灶性阵挛17例(19.8%),局灶性阵挛20例(23.3%),强直性8例(9.3%),未见有全

身性肌阵挛发作。 1.2.3 辅助检查CT示低密度改变52例,其中10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脊液检查异常,血生化提示低血钙9例,低血糖1例,高胆红素血症1例。 1.2.4 治疗与转归入院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同时给予止惊治疗。止惊选用苯巴比妥静脉注射,负荷量为20 mg/kg,一般分2次达饱和量,12 h后开始给予维持量,为5 mg/kg,必要时用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本组患儿中71例(82.6%)治愈出院,15例(17.4%)死亡或放弃治疗,均为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核黄疸。 2 讨论 新生儿惊厥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可以是良性的,也可是病情凶险的一种表现。惊厥对新生儿期后脑的发育有影响,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一旦发现惊厥,必须紧急寻找病因,并立即给予处理。 从发病日龄来看,本组患儿中于生后3天内出现惊厥者最多,为68例,占79%,明显高于其他日龄的新生儿,主要是由围产因素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其次发病日龄为4~7天,13例,占15.1%,主要为低血钙;1周以后最少,5例占5.8%,多为感染性疾病。由此可见,生后1周内惊厥发生率远高于生后1周后,这与早期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通过病因与日龄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判断病因,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新生儿窒息32例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窒息32例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及产科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我院住院分娩的32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观察患儿情况。结果:脐带因素、羊水过少为主要原因,分别占31.3%、25%,重度窒息中羊水过少、早产、有妊娠合并症者居前三位。结论: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分别是胎盘功能状况和脐带因素,产时对具有窒息高危因素的孕妇做胎儿重点监护,及时防治胎儿窘迫。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脐带;胎儿窘迫 新生儿窒息(asphyxia of newborn)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导致出生后1min 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新生儿窒息是产科临床中最常见的新生儿危象,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围产儿病死率,提高产科质量,本文回顾性分析32例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无畸形新生儿568例,孕周37~44孕周,年龄22岁~35岁,发生新生儿窒息32例,窒息发生率5.6%。其中轻度窒息24例、重度窒息8例、无死亡病例。 1.2 窒息诊断标准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若出生后1min评分8~10分,而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以下者,也属窒息[1]。 1.3 方法对本组32例新生儿窒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各因素的判断标准分别是:(1)脐带因素,脐带过短、脱垂、缠绕、扭转打结等;(2)羊水过少(除外胎膜早破),临产前B超提示羊水暗区≤2cm,或产时见羊水160次/min,或羊水有胎粪污染,或胎儿监护出现变异减速,晚期减速。其中本组脐带因素10例,占31.3%;羊水过少8例,占25%;臀牵引4例,占12.5%;第二产程延长5例,占15.6%;过强宫缩:指急产(总产程<3 h)或(和)第二产程短(<20 min),包括静脉点滴催产素引、催产所致,4例,占12.5%。胎膜早破1例,占 3.1%。 2.2 结果分析上述几种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临床因素以脐带因素、羊水过少、早产、产程异常、胎膜早破、妊高征为主。但各种临床因素分娩的病例中,发生新生儿窒息的轻重情况则有所不同,以羊水过少、妊高征、早产、产程异常、

早产儿临床路径及表单

早产儿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早产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早产儿(ICD-10P07-3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者,仍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凡因胎盘功能不足等因素而出生体重减轻到该胎龄正常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或较平均数低两个标准差以下者称为小于胎龄儿(小样儿,成熟不良儿)。亦把出生体重2,500g以下的统称为低体重儿,把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为极低体重儿,其中都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保暖: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置辐射台(适用需机械通气的患儿)或入暖箱保暖。按下述调节暖箱温度: 2.呼吸管理:(1)吸氧:患儿出现低氧和呼吸困难,可先头罩吸

氧。若血氧饱和度<85—87%吸氧:①头罩吸氧4—6L/min FiO260%②面罩吸氧2L/min40—60%③鼻导管吸氧0.5L/min40%。 注意避免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氧,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可以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吸入氧浓度,尽可能调低吸入氧浓度,或间断吸氧,使患儿血氧饱和度在90%-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如头罩吸氧后仍有低氧和呼吸困难,应改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压力以4–5cmH2O为宜)。注意压力调节,不宜过高。 (3).机械通气:如CPAP后仍呼吸困难,或PaO2低于正常,或PaCO2高于60mmHg,或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应改为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参数要尽可能低,根据血气分析调节参数,防止发生气漏或过度通气。 (4).肺表面活性物质:诊断明确者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也可以预防性使用。若需给PS治疗者(W<28周或体重<1000g1次100mg/kg):用PS前先给患儿吸痰,清理呼吸道,将PS(每次100mg/kg左右)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 3.营养支持: (1)、液体摄入量早产儿出生第一天液体需要量: 出生体重(kg)液体需要量(ml/kg.d) >1.550-60 1.0-1.560-70 0.75-1.080-100 以后每天增加15ml/kg,直至最大150ml/kg。如患儿体重每天减轻超过2-5%或任何时候体重减轻超过10-15%,尿量少于0.5ml/kg.h超过8小时,需增加液体量。记24小时出入量,协助指导液体摄入量及热卡计算。 (2)、营养液成分与每日需要量: 液体量:根据不同临床条件调整,光疗、暖箱、呼吸机、心肺功能、各项监测结果。总液体在20-24h内均匀输入,应用输液泵进行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措施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存活率及治愈率。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及疗效标准,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对州医院产科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措施。结果存活率及治愈率为80%。结论快速有效的护理措施在临床抢救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及娩出过程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是一种紧急状态,需要紧急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目前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虽然不断改进,但由于窒息程度不同,可引起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因此,快速有效的复苏是挽救新生儿生命的关键,对降低围产期死亡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治愈率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由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进行了20例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现将抢救和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11例,女9例。胎龄小于37周者4例,37周到42周者12例,大于42周者4例。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g者5例,

2500g~3000g者13例,4000g者2例。其中剖宫产10例,顺产或会阴侧切助产7例,臂抽产3例。20例均有窒息史,新生儿窒息按缺氧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类。轻度窒息8例(Apgar氏评分4~7分),重度窒息12例(Apgar氏评分0~3分)。住院天数共120天;平均住院天数6天。 1.2临床表现除有缺氧、窒息症状外,主要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惊厥,面色青灰或紫绀、尖叫、烦躁,肌张力增强或减弱、呕吐。20例中12例重度窒息经过复苏抢救成功治愈8例,死亡4例(包括1例呼吸衰竭,1例吸入性肺炎,1例颅内出血和1例肺不张)。 2治疗方法 对20例新生儿窒息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严防窒息再次发生极为重要。20例患儿均经过吸痰、复苏囊复苏、吸氧抢救治疗,其中12例经脐静脉给药,8例经人工呼吸加心外按摩。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复苏囊复苏、吸氧、保暖很重要。 2.1先吸净口、咽、喉、鼻腔粘液、置保暖台上。 2.2Apgar氏评分差及疑有胎粪吸入者,应插管吸痰,未将呼吸道清除干净前,不得刺激呼吸,必要时给氧吸入。 2.3呼吸抑制,心率慢,肌肉松弛先给碳酸氢钠或呼吸兴奋剂,由脐静脉开放给药。 2.4心率低于80次/分者可作心外按摩,无好转时给肾上腺素,按新生儿体重给不同剂量皮下注射。 2.5心率大于100次/分,皮肤转好后要注意能量的补充,预防

40例新生儿窒息产科临床治疗分析

40例新生儿窒息产科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对新生儿窒息产科的临床治疗方法作一分析。方法:选择医院产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出生的4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严格遵循抢救步骤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效果进行评价。结果:40例窒息患儿有33例属于轻度窒息,通过积极抢救成功复苏,另7例患儿属于重度窒息,在进行积极、有效、严格的复苏抢救后及时转往儿科行对症支持治疗,资料随访可见此7例重度窒息患儿的临床症状也得到理想改善,无死亡病例。结论:新生儿窒息程度越轻,发现时间越早,抢救效果越佳,产科临床应该加强对新生儿各项指标的监测,以便能早期发现并有效防控窒息,以促进患儿的生命安全。 标签:新生儿窒息;产科;治疗;效果 新生儿窒息是产科常见病与多发病,若新生儿窒息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会诱发患儿血糖异常,易导致患儿死亡或致残,因此,早期对窒息患儿给予科学、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尤为重要[1]。本研究便将医院产科出生的4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窒息患儿的临床抢救措施与抢救效果,现作如下报道,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择医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出生的4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根据患儿窒息严重程度(新生儿窒息患儿的窒息严重程度根据第7版《实用新生儿学》中关于Apgar评分进行判断,轻度窒息:1 min Apgar评分在4~7分之间;重度窒息:1 min Apgar评分在0~3分之间)分为轻度窒息33例,重度窒息7例。男女比例23∶17,出生体重2750~4280 g,平均体重(3170±440)g;其中自然分娩17例,胎吸产8例,剖宫产15例。4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在接受本次研究前,均已排除孕产妇妊娠期有高血压病史者、有服药史,因其他疾病造成脑损伤的新生儿。 1.2 新生儿窒息高危因素 通过本次实践研究,总结出如下几点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1)胎位异常。胎位异常不仅易造成新生儿窒息,还会导致难产,例如持续性枕横(后)位,经常会引起新生儿窒息,临床需提高重视。(2)脐带因素。脐带过短、脐带绕颈、脐带脱垂、脐带扭转、脐带打结、脐带受压等脐带异常现象,均有可能导致胎儿在宫内因供血不足或供血中断,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缺氧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新生儿窒息。因此,在产前完善各项检查,密切观察胎心和羊水状态异常,也是临床产科需注意的重点。(3)胎盘功能不全。胎盘功能不全主要指胎盘绒毛间发生老化、血栓、梗死等症状,导致血、氧、营养等循环发生障碍,最终引起胎儿缺氧,胎儿娩出后便会发展为新生儿窒息。针对胎盘功能不全者,在产前做

新生儿心律失常分析及诊治

新生儿心律失常分析及诊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1医院儿科 参考病例: 住院号: ID号: 一、新生儿传导系统发育特点 (1)新生儿窦房结中起搏细胞较多,但结构原始,过渡细胞较少;窦房结中央动脉较细、搏动弱,不能调节窦房结冲动的发放。 (2)胚胎早期房、室肌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发育过程中通过传导系统相连,房室结在塑形过程中,自律性增高,传导功能不均一,以及残留的束室束,跨越纤维环的肌桥导致阵发性心动过速。 (3)房室连接区组织包括房室结和房室束是由胚胎期不同组织发育而来,若胚胎发育异常或先天性心脏畸形,使其连接障碍,可导致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4)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发育不均衡,在胎儿期迷走神经已发育较完善,而交感神经的发育持续到婴儿期,新生儿心脏主要受胆碱能神经支配,因此正常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心跳节律易变,极不稳定。 以上特点,新生儿期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窦性心律失常,也容易出现各型异位搏动如早搏、逸搏等,早产儿尤其明显。二、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 1.各种器质心脏病如先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2.各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肺炎、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3.新生儿窒息缺氧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其它围产因素:如孕母产前及产程中用药(抗心律失常、可卡因、洋地黄、氨茶碱等)、胎儿脐带绕颈、头盆不称、宫内窘迫等。窦房结功能破坏,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4.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钙、可使蒲肯野纤维舒张去激化加速,自律性增高,高血钾则相反,其他如酸中毒等及某些药物如洋地黄中毒等。 5.心导管检查及心外科手术。 三、常见的心率失常类型及诊治 A.窦性心动过速 1·心率超过新生儿正常值上限。一般认为足月儿窦性心率上限179~190次/分,,早产儿上限为195次/分。新生儿窦性心过速时心率可

新生儿惊厥50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惊厥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以及其与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和新生儿发病日龄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在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新生儿惊厥的治愈率为90%;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以轻微型(44%)和多灶性阵挛型(26%)为主;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主要是缺氧缺血性脑病(44%)和颅内出血(22%),出生≤3 d的新生儿发病率最高,随着新生儿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降低。结论:熟练掌握新生儿惊厥的常见病因与临床表现以及发病日龄间的关系,必定能进一步提高此症治愈率,改善新生儿的预后情况。 标签:新生儿;惊厥;癫痫 惊厥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是新生儿期的常见急症之一,它会影响新生儿期后脑的发育,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1]。因此,如何及时找出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并实施有效治疗的问题引起了儿科医生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在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惊厥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08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新生儿惊厥患儿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胎龄:≤37周者11例,38~42周者32例,>42周者7例;体重:<2 500 g者10例,2 500~4 000 g者31例,>4 000 g者9例;首发惊厥日龄:32例≤3 d,9例在4~7 d,5例在8~14 d,4例>14 d;分娩方式:顺产20例,剖宫产16例,臀位产6例,胎儿吸引器助产8例,除顺产儿外其他新生儿在围生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氧窒息情况。 1.2 诊断标准 参照金汉珍等[1]编写的《实用新生儿学》制定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确诊。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主要有5种[2]:轻微型、局灶性阵挛型、多灶性阵挛型、强直型以及全身性肌阵挛型。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主要有: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低血糖症、低钙血症、核黄疸、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破伤风、高热等。 1.3 治疗方法 所有确诊患儿入院后做以下检查:头颅CT、脑电图、超声、血糖、血PO2、胆红素、血培养、脑脊液等检查。新生儿惊厥主要是抗惊厥的治疗,主要使用苯巴比妥钠,首剂10~20 mg/kg,若20 min后发现未能止惊,可以再用一剂,但注意负荷量不能超过30 mg/kg。重复后若发现仍未止惊,可以改用氯消西泮静注,

2016年最新新生儿窒息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1)

新生儿窒息(2016年版) 一、新生儿窒息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窒息(ICD-10: )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导致窒息的高危因素; 2. 出生时有严重呼吸抑制、至生后1min仍不能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包括持续至出生后5min仍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或出生时Apgar评分不低、但至出生后5min降至≤7分者; 3.脐动脉血气分析:pH<; 4. 除外其他引起低Apgar评分的病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窒息复苏治疗:根据出生窒息情况进行合理复苏,包括气管插管。依照具体流程图进行。

2.基础治疗:维持适中环境温度、合理给氧、呼吸支持; 3.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治疗:改善脑、心、肾、肺、胃肠、肝等组织脏器损伤,并对症支持治疗。 4.控制并减轻脑水肿; 5.维持血糖正常水平; 6.预防或治疗DIC; 7.评估及随访组织脏器损伤程度及预后,尤其神经系统。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儿窒息ICD-10: 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监测动脉血气、电解质和血糖; (3)血生化全套、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头颅超声。 2.根据患儿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脑电图、头颅MRI、脑功能监测、腹部超声。

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意义

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新生儿惊厥脑电图表现与病因密切相关。方法:记录100例新生 儿惊厥的脑电图的特点并收集其临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0例新生 儿惊厥的脑电图异常率为28%。异常者多数表现为不规则尖波,棘波,尖-慢波及单节律性放电,少数为低电位异常、平坦波异常。结论:新生儿惊厥及癫痫、颅 内出血等肯定的脑器质性病变异常率高,其他则较低。脑电图动态观察发现,其 结果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新生儿神经系统,惊厥,后遗症,脑电图。 惊厥是新生儿期最多见的急性症状,及时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及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为优生优育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现将50例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观察结果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00例新生儿惊厥系本院近几年收治的患儿,所有患儿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其 中颅内出血18例,癫痫12例,窒息7例,硬膜下积液3例,代谢性紊乱2粒,感染性疾病20例,其他病因4例(新生儿黄疸,先天性心脏病,脑发育不全,脑穿通畸形各1例),原 因不明15例。对其中41例患儿进行了临床随访,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岁。随访结果痊愈,神经系统后遗症(如仍有抽搐发作或智能、语言、肢体活动障碍等),死亡三种情况。 1.2 方法 脑电图检查:全部病例首次脑电图均在临床惊厥发作后1周内进行。其中有29例患儿还 进行脑电图复查及临床随访:颅内出血7例,低钙7例,癫痫5例,硬膜下积液1例,肺炎 1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不明原因4例,窒息2例,感染后中毒性脑病1例。 2.结果 2.1脑电图异常率及异常表现:100例新生儿惊厥首次脑电图正常72例,异常28例(28%)。脑电图异常表现中,痫性放电25例,常呈阵发性不规则尖波、棘波,尖-慢及棘- 慢综合波放电,两侧半球交替出现,局灶不显著者10例,低电位异常2例,平坦波1例。 2.2首次脑电图变化与病因的关系,癫痫脑电图异常率75%为最高,其次颅内出血38.9%,而感染性疾病5%,硬膜下积液、其他疾病所致惊厥脑电图异常率较低,代谢性疾病及病因不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介于两者之间。 2.3随访与预后:1.首次脑电图结果与预后:首次脑电图异常者21例中,治愈14例,后 遗症7例(33.3%);首次脑电图异常者,20例中,治愈12例,后遗症7例,死亡1例。后 遗症及死亡者占66.7%。2.脑电图动态变化与预后:首次脑电图正常者11例中,复查中8例 脑电图仍正常,临床随访5例痊愈,3例有后遗症(智能落后),其中颅内出血1例,窒息 1例,不明原因1例。复查中3例脑电图较为异常者,其中1例右侧硬膜下积液。脑电图出 现右额中央区痫性放电,临床也有相应左侧肢体惊厥发作,以后随访确诊为继发性癫痫。1 例新生儿癫痫首次脑电图正常,以后患儿频繁痉挛发作,脑电图示高峰节律紊乱波形,临床 诊断为婴儿痉挛症;另1例低钙,脑电图为轻度慢波增多,但临床一般情况可,惊厥停止。 首次脑电图异常19例中,脑电图恢复正常13例,临床随访11例痊愈,2例有智能落后后遗症,此2例均为低钙合并有小头畸形患儿。复查中脑电图持续异常者6例,其中5例(低钙 2例,癫痫2例,中毒性脑病1例)预后差,仍有抽搐发作,1例(颅内出血)发作减少, 病情在好转中。 3讨论 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暂时紊乱的一种常见症状,其发作形式不完全, 不典型,有时难以辨认,易延误诊断,脑电图检查对新生儿惊厥诊断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尤其对一些临床上可疑的惊厥患儿作用更大。本文常规脑电图首次记录异常率为28%,多数

新生儿心律失常48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心律失常4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类型及其如何治疗和预后。方法对48例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并诊断为心律失常的新生儿结合病史进行血液学检查,全部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部分行头颅CT 检查并进行临床分析、治疗和随访。结果48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中有25例和新生儿窒息缺氧有关,4例和宫内感染有关,9例和先天性心脏病有关。因此新生儿心律失常主要与围产期窒息缺氧、宫内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结论预防围产期窒息缺氧,积极治疗原发病和营养心肌治疗对新生儿心律失常尤为重要。 标签:新生儿;心律失常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心律失常患儿49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足月儿39例,早产儿9例;生后即患病5例,生后1~7 d患病40例,生后7~28 d患病3例。出生时轻度窒息6例,重度窒息19例。新生儿肺炎10例,先天性梅毒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殿1例,先天性心脏病9例。通过心电图检查显示:房性早搏27例,室性早搏2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伴随症状:反应低下伴呼吸急促24例,发热8例,发绀10例,嘔吐3例,抽搐2例,全身皮下出血点1例。 1.2辅助检查 48例均摄胸片及心肌酶检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例行头颅CT检查,其中:胸片心影增大8例,9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3例、法洛四联症1例),30例心肌CKMB升高,3例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2例头颅CT检查示颅内出血。 1.3治疗方法 48例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2],予1,6-二磷酸果糖、维生素C、丹参、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等治疗。上述治疗无效时加心律平12~18 mg/(kg·d)或者心得安1~2 mg/(kg·d),分3~4次口服,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给予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治疗。阿托品每次0.01~0.03 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0.1 mg加入5%或10%葡萄糖中静脉点滴,根据心律调整滴速。

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儿科细则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营养、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它的服务对象从胎儿到青少年,因此其生理、病理、疾病表现等方面与成人不同,具有动态生长和发育的特点。学科范围包括:儿童保健、围生医学、新生儿、感染、消化、呼吸、心血管、泌尿、血液及肿瘤、神经、精神心理、内分泌、免疫、遗传代谢、急救、康复、营养等。一、培训目标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儿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对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有较详细的了解,并能独立处理;熟悉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和临床路径。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执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的能力。二、培训方法采取在儿科范围内各三级学科(专业)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内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地书写病历,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的儿科临床教学工作。轮转科室及其时间安排:轮转科室时间(月)儿童保健 3(其中1 个月在基层)新生儿、产婴室、心血管、肾脏、神经、血液及肿瘤、各2~3(共计27个月,根据培训基消化、呼吸、传染病、重症监护(ICU)、内分泌等地的具体情况安排)门诊、急诊 3 合计33

34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 儿科细则三、培训内容与要求(一)儿童保健(3个月)1. 轮转目的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发育评价的方法;小儿营养的基 本知识及正确的喂养方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和预防接种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其禁忌证、常见的异常反应及处理;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采样以及疫苗储运的基本要求;儿童佝偻病、贫血、肺炎、腹泻病的防治方案。小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防治:营养不良、锌缺乏症、肥胖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遗尿症等。熟悉:各种心理行为测试的方法及其适应年龄,并对结果予以解释、评价;散居儿童及集体儿童的管理;身材矮小、厌食症、发育迟缓等症状的鉴别诊断;儿童早期发展的评价、咨询和干预,儿童保健的卫生宣教。 2. 基本要求(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病种最低例数病种最低例数营养不良 3 贫血 3 锌缺乏症 3 遗尿病 3 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 3 肥胖病 3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 儿童疾病综合管理 3 (2)基本技能要求:常用体格指标的测量(如体重、身高、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二)重症监护(ICU 2~3个月) 1. 轮转目的掌握:病情评估、观察生命体征,危重病例评分法。能够分析血气分析、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测定结果并进行初步处理,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危重病人一般问题的处理。掌握循环、呼吸、肾脏、消化道、中枢神经、代谢等系统监测参数的判读分析;掌握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SEPSI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弥散

新生儿惊厥60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惊厥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为防治新生儿惊厥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惊厥的常见病因,多见于生后1 w内,其他依次为颅内出血、感染性因素、低血钙、低血糖、核黄疸、破伤风、大脑发育异常、原因不明。结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发生新生儿惊厥的常见病因,对高危患儿应加强治疗及密切观察,一旦出现惊厥应及早干预,避免神经系统进一步损伤及后遗症的发生。 标签:新生儿惊厥;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分析 新生儿惊厥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新生儿期神经元过度去极化及同步异常放电导致的大脑功能紊乱,多表现为运动功能的异常,发生率为0.1%~0.3%[1]。因新生儿大脑发育不成熟,反复严重的惊厥发作可造成患儿脑损伤,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癫痫、脑瘫、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等。因此,早期识别高危患儿,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惊厥发生,避免神经系统损伤。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足月儿45例,早产儿14例,过期产儿1例;出生体重4000g4例;孕母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3例,糖尿病7例;异常分娩23例,其中因宫内窘迫、胎盘前置、胎位不正行剖宫产术16例,产钳助产5例,胎头吸引助产2例;在家分娩旧法接生2例;有窒息史21例,1分钟内Apgar评分≤3分3例,4~7分18例。 1.2惊厥类型[1] 60例患儿中微小发作38例,多灶性阵挛发作6例,局灶性阵挛发作4例,全身性强直发作4例,局灶性肌阵挛发作5例,全身性肌阵挛发作2例,混合型发作1例。 1.3头颅影像学检查60例患儿中行头颅影像学检查52例,表现为缺血缺氧性脑病改变21例,脑实质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硬膜下出血2例,先天性脑发育不良2例。 1.4惊厥发作病因60例患儿中常见惊厥病因为HIE,多见于生后3 d内,其次为颅内出血及感染性因素。见表1。 1.5治疗①病因治疗:即针对不同病因采取对因治疗,HIE者予吸氧、营养神经控制及预防脑水肿;ICH者予止血药及脱水剂;低钙血症者予补钙;低血糖予补充葡萄糖;感染患儿予抗菌素控制感染;核黄疸患儿予光疗、白蛋白及换血等治疗;②对症治疗:止惊首选苯巴比妥钠注射液,20mg/kg静脉注射,若仍抽搐,每10~15min追加5mg/kg至惊厥停止,总量不超过40mg/kg,如达负荷量仍未控制,则加用地西泮注射液0.3~0.5mg/(kg.次)静脉注射或水合氯醛保留

临床新生儿窒息的护理毕业论文

临床新生儿窒息的护理 【摘要】新生儿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的婴儿。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生后1分钟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严重窒息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是出生后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护理 1、病因和发病机理 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与宫环境和分娩过程密切相关,凡能影响母体 和胎儿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因素都会造成窒息。 1」母亲因素母亲患糖尿病、严重贫血和心肾疾病等全身性疾病,患妊娠高血压胎盘异常等产科疾病,吸毒,吸烟,母亲年龄大于35或小于16多胎妊娠。 1.2分娩因素因脐带打结.受压?绕颈?脱垂等造成脐带血流中断,难产?手术产?如高位产钳胎头吸引等,产程中麻醉剂等使用不当。 1.3胎儿因素各种高危新生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 有严重先天畸形的新生儿,羊水或胎粪吸入者,宫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

2、临床资料 我院儿科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新生儿窒息328 例,在328例新生儿窒息中,轻度窒息277例,重度窒息18例,重度窒息中有3例发生并发症: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18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2例,肺透明膜病2例,1例因颅岀血而死亡。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在妊娠晚期和分娩过程中,由于缺氧或缺氧引起的各种脏器—系列的生理改变,胎儿出生后1 min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可按新生儿出生后1 minApgar评分法来衡量窒息的轻重程度。Apgar 评分标准容包括:①皮肤颜色;②呼吸;③ 肌力;④喉反射;⑤心率五项来确定。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若出生后1 min 评分8?10分而数分钟后降至7分以下也属窒息。 3、窒息诊断标准; 可按新生儿生后1 minApgar评分法来衡量窒息的轻重程度。 4?7分为轻度窒息,症状体征是,(1)新生儿面部与全身皮肤青紫。(2)呼吸浅表或不规律。(3)心跳规则,强而有力,心率80?120 次/分钟。(4)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肌肉力好。(5)喉反射存在。0?3分为重度窒息症状体征是,(1)皮肤苍白,口唇暗紫。(2)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3)心跳不规则,心率<80次/分钟,且弱。(4)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肌肉力松弛。(5)喉反射消失。如生后1 min 评8?10分,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者也属窒息。并发症缺氧缺血可造成多器官受损,但不同组织细胞对缺氧的易感性各异,其中脑细

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2016/09/24 06:32:37 儿科助手 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新生儿窒息(asphyxia)是指由于分娩过程中的各种原因使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呼吸〃引起缺氧、酸中毒〃严重时可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的一种病理生理状况〃是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和伤残率的主要手段。目前〃国内新生儿窒息诊断大多仍单独使用Apgar评分〃国内已有学者提出重新认识新生儿窒息的诊断问题及应正确认识Apgar评分对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价值。 一、关于新生儿窒息诊断的变迁 1.Apgar评分的应用 Apgar评分是由Dr.VirginiaApgar在1953年提出来的用于快速评估新生儿生后一般状况的方法。Apgar评分由5项体征组成〃5项体征中的每一项授予分值0、1或2〃然后将5项分值相加〃即为Apgar评分的分值。Apgar 评分作为评估新生儿出生时生命状况和复苏效果是一种简捷实用的初筛指标。 但是〃近20余年人们对Apgar评分的诊断价值不断提出质疑:(1)Apgar评分虽可识别新生儿有无抑制〃但不能区别抑制的病因;(2)低Apgar评分并不等同于窒息〃低评分的原因可能不是宫内缺氧;(3)早产儿由于肌张力弱和对刺激反应差〃其Apgar评分可低于正常;(4)没有突出呼吸抑制〃把相同的分值赋予了重要性并不相等的5个成分;(5)1minApgar评分与患儿远期预后无明显相关性〃5mim低评分与预后相关性更强;(6)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敏感度高而特异度低〃常导致窒息诊断扩大化。而且〃国内部分医疗单位及个人不能正确执行评分〃个体主观影响较大〃降低了评分的可靠性。 Apgar评分低的原因可能不一定是宫内缺氧〃5minApgar评分0~3分的新生儿中仅38%、5min4~6分者仅8%存在胎心监护异常〃单用Apgar评分诊断窒息显然是不妥的。此外〃美国新生儿复苏指南指出〃Apgar评分可评价窒息的严重程度和复苏的效果〃但不能指导复苏〃因为它不能决定何时应开始复苏〃也不能对复苏过程提供决策。评分是生后1min完成的〃但窒息新生儿不能等1min后再进行复苏。 2.关于脐动脉血气 近10年来〃有研究认为应增加脐动脉血气作为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脐动脉血气代表新生儿在产程中血气变化的结局〃能揭示有无缺氧、酸中毒及其严重程度〃反映窒息的病理生理本质〃被认为比Apgar评分更客观、更具有特征性。新生儿窒息的本质是由于胎盘/胎儿血流气体交换障碍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发生严重酸中毒和窒息且pH<7的新生儿其主动脉最大血流和主动脉舒张压明显降低〃甚至不能测出〃致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下降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但经合适心肺复苏及使用肾上腺素〃主动脉舒张压(正常为20mmHg)上升〃从而使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增加。加强心肺复苏应该将纠正低氧血症及增加冠状动脉灌注作为重点。近年来国内外均提出〃Apgar评分对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敏感度高〃特异度较低〃而脐动脉血气(pH和碱剩余)指标特异度高〃敏感度较低〃两者结合可增加其准确性。 (注:1.脐动脉血流由胎儿流出〃反映胎儿的情况;脐静脉血流由胎盘流向胎儿〃能反映孕母酸碱平衡和胎盘的功能〃条件允许可以留取动静脉两份标本对照。2.脐动脉血标本的留取:分娩后立即用2把血管钳夹胎儿侧的脐带〃另2把血管钳夹胎盘侧〃留取的脐带应长10-20cm〃用肝素化的注射器抽取后针尖密封〃即刻送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