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二十二讲 实现角色转换 尽快适应社会

第二十二讲 实现角色转换 尽快适应社会

第二十二讲   实现角色转换 尽快适应社会
第二十二讲   实现角色转换 尽快适应社会

第二十二讲实现角色转换尽快适应社会

每年的7月,高校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寻找工作以后,就会陆陆续续走向工作岗位,变身为职场新人。他们将面对另一种生活规则,走人人生的又一转折点。作为职场新人,在开始一段时间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角色转换问题。从面向课堂到面向社会,从单纯求学到涉身职场,从简单的同学关系到复杂的同事关系,毕业生们将如何更加完美地实现这样一次转换是工作顺利的关键。

就业是学生生涯的一次告别,却可能是一个全新学习过程的开始——学习走进社会,学习融人社会,学会在社会的洪流中摆渡自我。调查表明,很多大学毕业生刚刚走进工作岗位时,一时难以适应,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似乎学校里的各种知识、技能都派不上用场。心理学家认为,在职场角色转化中出现的问题,对刚就业的学生来说,可被认为是一种应激源,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因此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应对职业角色转换,是很有必要的,而应对方式与自身的成长环境、经历、教育状况息息相关。

尽快实行角色转换,走好职场第一步,主动积极地适应环境,是大学毕业生追求健康和谐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第一节角色认知与角色转换

角色一词本是戏剧术语,原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美国人类学家把“角色”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相应的角色。”我们通常认为——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

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个人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围绕这一地位,社会各方面对其存在的各种期望,个人努力按照这些期望行事便成为一个角色。

通常,一个人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说下班回家,要从职业角色变换成家庭角色,这种经常性的角色转换,必然会生产角色冲突。当一个学生转变为员工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以学生时代的思想行为去做一个员工,但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导致冲突。那么在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尽快完成角色认知,逐步适应角色过程,最终实现角色转换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后社会角色转换

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平稳地由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换,是人生关键的一步,它与以后职业转换不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它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具体地说,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社会角色内涵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由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了社会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的社会角色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地位,例如对某个人来说,他既是领导又是丈夫,既是父亲和又是儿子。

(2)社会角色是行为规范和期待。所有的社会角色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某种角色赋予权利义务的同时也是一种行为约束规范的强加,社会之所以要对特定地位的人做出行为模式的规定,就是希望他按照行为模式行事,这就是社会角

中国服装史讲义

《中国服装史》目录 第一章:先秦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装制度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第二章:秦汉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三节:女子深衣、襦裙下佩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第三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第四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衤两衤当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妆饰 第五章:宋辽金元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第六章:明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第七章:清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第八章:民国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长袍与西服 第三节:女子袄裙与旗袍 第九章:20世纪后半叶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装 第三节:女装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节人类早期服装 一、概述: 旧石器时代 据考古,四百万年以前,云南元谋县已有人类生存,继后有陕西兰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山西丁村人、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北京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前已自制骨针、项饰)、以及内蒙古河套人等创造早期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一万年左右,种植、用火、定居、饲养、制陶、缝衣,原始纺织业开始和发展(大约六千年前出现纺织品),基本确立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上衣下裳形制。(如甘肃辛店彩陶纹饰,可见贯头衫样式) 二、关于服装起源的诸学说: 生体保护说气候适应说 (个体、生理)身体保护说 人体装饰说护符说 (社会、心理)象征说 审美说 吸引异性说 羞耻说 第二节先秦服饰 一、概述: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周朝分为西周(都设陕西丰镐)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东周(定都河南洛邑)春秋770年B.C.~476年B.C. 战国475年B.C.~221年B.C. 二、冠服制度: 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绣绘十二章纹饰。 十二章纹内容及寓意: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稚鸟)取其文丽; 宗彝(祭祀用器皿)取其忠孝;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向上;粉米取其滋养;黼(斧头)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 三、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胡服骑射: 春秋战国时的常服和礼服: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其形制为: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 胡服特征: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衣身紧窄。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我国的社会学,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为其发展目标,就需要我们在吸收借鉴西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是1999年04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华梅。本书按时代顺序,系统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现代的服饰艺术发展演变史,包括服饰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等。 华梅同志编著的《中国服装史》,运用了大量古代服装资料,系统地揭示出我国历代服饰的艺术风貌和时代特色,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从艺术出发,从美学出发,分析了服饰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把握服饰的发展规律,使我们从服饰艺术中看到了一个美的世界”。 本书特别注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图籍相印证。附有插图1036幅,内容丰富,史料确凿。看看古代服装的大胆前卫,再看看今天人们着装色调与款式上的保守单调,阅读者必然会感慨万千。 目录: 第一章先秦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3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第4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第5节小结 第二章秦汉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3节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第4节军事服装第5节小结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第3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第4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柄裆 第5节小结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2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第3节女子冠服与妆饰 第4节军事服装 第5节小结 第五章宋辽金元暇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第3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 第4节小结 第六章明代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3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第4节小结 第七章清代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3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 第4节太平天国服装 第5节小结 第八章20世纪前半叶汉族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长袍与西服 第3节女子袄裙与旗袍 第4节小结 第九章20世纪前半叶少数民族服装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 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民族服装 (1)朝鲜族服装 (2)满族服装 (3)鄂伦春族服装 (4)迭斡尔族服装 (5)鄂温克族服装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 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 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 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 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 子的“逍遥” 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 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 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 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 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 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 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 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 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1、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三)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关键在于把“亲亲”的家族伦理准则推广到社会,运用于政治,从而成为全社会的结构准则,因此成为宗法社会。 1、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礼乱,国必乱。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社会学)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 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 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 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 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 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 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圣才出品】

第五篇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儒学社会思想由兴盛而转入低潮的时期,从隋唐至两宋,是儒学社会思想由三教纷争、融合而复兴的时期。隋唐时期,纷争多于融合,两宋时期则是融合多于纷争。其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种名曰儒学而实际上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的道学社会思想,或叫新儒学社会思想。 第十五章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 15.1 复习笔记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在中国扎下根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到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成就是心性论的展开。 一、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1.简介 天台宗渊源于南北朝时期,而创于隋,盛于唐,中唐以后趋于衰落。天台宗是由于这一宗派的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而得名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智颚(531~597年)和湛然(711~782年)。 2.教旨 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认为世界万

物和“尘世”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人心一念的产物。 (1)“三谛圆融” 在佛教天台宗看来,解决社会秩序失调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一个“空”字。智颚认为,世间人们所谓的“有”都不过是“假有”,只有把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看作虚幻不实的(“空谛”),都看作一种假象,是看上去似乎“有”的一种假借的概念(“假谛”),才能符合于佛教的最高真理——中道(“中谛”)。“ ①“空谛”是世界万物的实质,是从“道”的角度着眼的,所以又可以叫作“真谛”。 ②“假谛”是从世俗的角度着眼的,是权宜之计,所以又可以叫“俗谛”。 ③“中谛”是空与假的统一,是“真如”(佛性),因此,空、假、中三谛是互相融通的,它们都系于信仰者的一心,就是“三谛圆融”了。 (2)“一念三千” 一念是指人的某种念头,而三千则源于佛教作为轮回报应学说依据的“十法界”。 ①十法界 十法界是指世界的“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世人、天人)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这十法界又都是相通的,所以可以细分为百法界。 ②百法界 百法界又各有“十如是”,即“相”(表相)、“性”(性质)、“体”(质体)、“力”(力量)、“业”(作业)、“因”(根据)、“缘”(条件)、“果”(结果)、“应对”(报应)、“本末究竟”(总体),于是又可以分为千法界了。 ③千法界 千法界中之每一界又各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有生命的世界)、国土世间(众生所依的生存基地)、五蕴世间(构成各界的物质和精神因素),于是又可细分为“三千法界”。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 2、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 3、统一化 4、亲亲、尊尊 5、敬天;明德;保民 6、立德;立功;立言 7、劳动;社会生活的基础8、理9、命;赏罚10、顾炎武 二、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宗法制 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 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宗法制度是西周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5分) 2、“明分使群” 这是荀子提出的命题。在荀子看来,要建立作为社会意义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也就是“分”。“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5分) 3、“生人之意” 这是柳宗元提出的概念。意指御寒、饥渴、性、自卫等人类的社会生活需求。(3分)柳宗元把“生人之意”看作是人类社会不断变迁、进化的依据。人们的衣、食、住、行、性等社会文化,都是满足“生人之意”的结果,是因为其“利于人、备于事”才被人们发明和接受的。(2分)4、“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人性假说,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 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1分)。天命之性是“理”之在人者,是人化了的“理”,是至善的;“气禀之性”是气之在人者,有善有恶。天理赋予的人性皆善,且无论圣凡,皆同;气禀则(因天地之气、父母之气不同而)不同。(4分)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在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2分)但二者又有密切关系:严格地遵守“礼”,也就是仁。遵守礼的行为,体现在心理上,即其内心体验,就是仁;仁的道德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复礼”、守礼。(3分)“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没有内心的仁,礼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3分) 2、简述孟子性善论的内容。 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有: (1)人性中皆有“善端”。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都是人心所固有的。(3分) (2)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认为人心向善是人区别于动物而独具的高贵的一面,所以人应该努力向善,不可自暴自弃。(3分)(3)按照孟子的观点,个体的人之间确有善恶之分,但若从人文历史演进的大趋势来看,自然是趋向善的。(2分) 3、韩非是如何看待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本质的? 韩非像他的老师荀子一样相信人性是恶的。但是他又与荀子不同、荀子强调人为,以之为变恶为善的手段,韩非则对此不感兴趣。在韩非和其他法家人物看来,正因为人性是人性的原样,法家的治道才有效。法家提出的治国之道,是建立在假设人性是人性的原样,即天然的恶,这个前提上;而不是建立在假设人会变成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即人为的善,这个前提上。(3分) 由于利欲之心是出乎人们的本性,所以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的。韩非看来,普天之下,都是为自己的利欲而奔波的人,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人们的“自利自为”作为基础的。可以说,两千年前的韩非,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社会交换论者。(5分) 4、韩愈排斥佛、道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

一、单选20 1.<易。系辞下>中“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的记载,说明了当时可能较典型的服式是( A )。 A上衣下裳制B冕服制度C深衣制D 女着男装 2.中国古装种类中最重要的礼服(D) A常服B公服C背子D冕服 3.下图所绘制的是何人(C) A秦始皇B司马炎C朱元璋D 忽必烈 4.皇帝冕冠中冕旒可为(C)冕旒 A九B七C十二D 五 5.皇帝冕冠中共用珠(B)颗. A 204 B 288 C 120 D164 6. (D)属于十二章纹之一。

A.麒麟 B.梅花鹿 C.鼎 D.星辰 7. 冕綖尺寸多为长( A ) A、一尺六寸 B、一尺五寸 C、一尺四寸 D、一尺三寸 8.方形领、圆形袖、下摆不开衩,“续衽沟边”是(C)的特点 A冕服B 玄端C深衣D 胡服 9 深衣水平的下摆线表明(B) A 做人要正直 B 处事要公平 C 要尊祖承古 D 要遵守规矩 10秦汉时期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 B )' b+ t4 x9 |3 a& v A、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后221年止 B、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止 C、公元前222年到公元222止 D、都不是( 11.(C)铠甲一般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穿缀成圆筩状的甲身。 A 纸甲B裲裆铠C筩袖铠D明光铠 12.至少在(A)年前就有了质量较好的丝织物 A 4700 B 3000 C2500 D1800 13.(C)被誉为“织中之圣”。 A 蚕丝B丝麻C缂丝D 网衣 14服装按照用途分( D ), |4 t3 D# K3 o$ E3 O A、工作服、 B、居家服 C、运动服 D、都是 15.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A)时期的繁荣兴旺景象。 A北宋B唐C明D清 16.下图那种是元代女子首服“顾姑冠”。(C)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 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2. 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 3. 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 孟人性论的比较 4. 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 5.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 6. 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 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 7. 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 8. 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 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 9.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 10. 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 容 11. 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 12. 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 1、 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 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 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思想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定义: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范围:①关于社会起源问题②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③社会变迁的动力及其规律问题④社会制度及其功能问题⑤关于社会问题的揭露与解决方案的设计⑥个人与社会问题⑦社会行为的控制问题⑧文化的性质与功能问题⑨地理人口与社会现象问题⑩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特殊性:①中国社会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调整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方面较为突出。②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本主义色调特别浓重。③往往与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④中国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演变的兴趣特别浓厚。⑤比较完整的有体系的社会理想较之西方相对缺乏。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农民战争,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理想也很多。 神话和传说形式保留下来的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④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的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的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启迪作用。 试评西周宗法制的社会学意义:①周代的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②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③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周代宗确立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如何理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是什么?㈠①敬天思想: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②明德思想: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的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的,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③保民思想:德行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统治。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但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注意调试社会下层的人与人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㈡影响:①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②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③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性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 孔子关于仁与礼之关系的思想特点是: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孔子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③仁是礼的内心,礼是仁的表达形式。仁是内心的深情厚谊,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没有内心的仁,礼乐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反而相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是礼的内心,是内心的深情厚意;仁是出于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规范与自由合一的状态;仁是孔门教育的宗旨,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 仁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求仁”与“知命”相配合,知命才能求仁;仁道的范围很广,而其基础是孝悌。 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学意义?: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孟子的人性则指人的社会性。第一、“性善论”认为人性之中皆有“善端”,能够启发人的自信,鞭策人们努力向上,包涵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二、“性善论”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揭示出如果人们重视环境的作用,鼓励他人,鼓励自己,成为理想人格,就有可能成为理想人格。第三、性善论是从人文历史演进角度立论的,所以包涵人文历史演化的思想。 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①孟子认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18.1 复习笔记 功利主义思想是两宋时期政治和社会思想的主轴。功利主义者提倡“经世”,关注具体现实问题和社会事务,强调达到具体的效果(功),增大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利益好处(利)。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1)生平背景 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家境即已衰败,故他曾自称为“南城小草民”。 (2)主要贡献 李觏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社会思想家。在他的著作和教学中,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的著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面貌,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著有《李觏集》。 2.论人性与人的欲望 (1)论人性 ①性三品、人五类学说 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李觏形成了他性三品、人五类的学说。以“学”为标准把人分为五类:

a.上智—“不学而能”的“圣人”; b.贤人—中人之上,“学而得其本”的人; c.迷惑—中人之中,“学而失其本”的人; d.固陋—中人之下,“兀然而不学”的人; e.下愚—“虽学而不能”的蠢人。 ②具体人性的评定 a.李觏认为把中人中的优秀者“贤人”与上智的“圣人”同等对待; b.把中人中的恶劣者“固陋”之人与“下愚”的“蠢人”同等对待; c.只有中人中的“迷惑”之人,才是实际上的中品之性。 ③关于以“学”界定人品,的具体指标: 具体的指标李觏认为是仁义礼智信,并且以“礼”为核心的。 ④三品五类差异的原因 关于从形体的角度看,同属于“人”的社会群体中,造成三品五类的差异,李觏认为是“天命”所使然。 ⑤纵观李觏的人性论可见,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董仲舒、韩愈的思想范畴,但是在对于人性的进一步解释方面,李觏却有了自己的新意,这就是他的功利主义欲望论。 (2)论欲望 ①内容 a.李觏以“性情”来指称人有欲望的本性及表现这种欲望的“情”。他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成员,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的目标就是个人利益的满足。 b.他大胆提出了“人非利不生”、“欲者人之情”的命题,表现超越董仲舒与韩愈的一面。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著作:《道德经》 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2、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4、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评价:老子被称为道教的创始人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 主要思想:1、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和周朝的制度。2、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名实相符。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4、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5、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6、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评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 著作:《国语·齐语》、《管子》 主要思想:1、主张天道人情,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建立国家组织。2、强调关注民生,要恤民,顺民利民。3、主张薄敛赋,反对重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税。4、重视法制,强调公开、平等、强制性,倡导礼义廉耻,教化百姓。5、主张农商并重,鼓励消费,刺激生产。6、强调寓兵于民,实行兵民合一。 “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468 ——前376)名翟(dí),鲁阳人 著作:《墨子》 主要思想:1、节用,主张“去无用之费”。反对浪费。主张节葬,反对厚葬。反对繁琐礼制,主张非乐。2、反对天命,主张非命、顺变,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取实予名”。 3、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儒家有等级的爱,倡导博爱,反对不义战争 4、提出义的思想, 尚贤、尚同,举荐贤者治理国,家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5、宣扬天志鬼神 评价: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一、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 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服饰特点: 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 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 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 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 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 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 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 5、胡服: 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 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 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冬: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 分大衣、中衣、小衣。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9、衣服按袖形分类: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一、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 1、含义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解析 (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 (2)“社会”是具体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断作出自我选择,但无时无刻不受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3)社会生活主要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则面临如何构建、运行与管理的问题。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障碍性问题,则需要相应解决方案乃至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范围 定义: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研究范围:官方、士林、民间;大传统、小传统。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中国社会思想史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色; 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渠道;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提升学习者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先秦社会思想. 中国历史上首次大的民族混合与文化融合;王官之学逐步下移,私学由此产生. 九家十派产生;“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一节老子 三、“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背景: 大道的自然秩序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在上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以百姓心为心”;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2、弃智以制欲,挥斥社会规范; “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本作“无不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四、“不敢为先”的处世模式 1、柔弱谦下的交往原则 与世俗相反的知雄守雌观点;“老聃贵柔”;人生处世的“三宝”;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

北京大学 社会学考研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一讲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导论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 1与古代贤哲对晤一室(古典文学让人“青春不老”) 是意味悠长的对话,高层的并非简单的重复,(在不同是空的真理性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例如 毛泽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人民服务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一句论语知天下” 己欲伸而伸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之心,仁者爱仁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有道者劝以教人,有才者勉人分人,有力者?人助人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老子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之 2.鉴往知来,古为今用 一定社会思想的产生,都有定时代特征,但没一个社会思想的产生,又离不开对前人思想的继承。有一定的脉络可循。当前的社会是历史悠久性的取向的一种表征。每一个现实的症结都是经过深长的历史造成的。 例黄梅禅宗的改革 更好的学习社会学 荀子:人类优于动物之处就在于其形成社会群体的能力。 严复、孙本文、费孝通(孔林片思》) 社会病态与社会心态问题 美人之美,各类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影响世界的十大思想家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多斯·阿奎那德(意)培根哥白尼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

二.什么是社会思想史?社会思想?中国社会思想史? 谜语:有水能养鱼虾,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飞奔天涯。答案:“也”1.认识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以下都是各个学者对社会思想史的定义) 例:昭君出塞及匈汉社会民生的关系 波格拉斯:一个人、少数人对团体问题的考察 程博群:实地研究而求解决 2.关于社会共同生活及行动的思想 加田哲二:社会生活的理论及理论体系 高岛善哉:人类的社会行动和表现欲生活的思想史 孙本文:社会上共同生活人与人相互调试的问题 3.社会主义思想 4.社会思想是社会理性达不到而想要达到(主要是日本学者持这种观点) 如:大同社会外户不闭谋略不生 吉田启一:追求社会改善的一切思想,时表示改革现实社会缺陷,实现更理想的社会的意欲与努力的思想。 5.社会改革和社会改造思想 6.社会管理、治理思想 7.阐明社会思想与社会学关系,没有社会学时就叫前者 8.社会关系思想 9.社会解放思想 综上所述,社会思想主要是关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理论及结构社会学关注的问题:群己、治乱、家国---“整合”的问题 构成社会思想的各要素: 第一,会生活思想:人类共同生活,具体的社会进行共同生活,共同生活该如何维持,如何对待共同生活。 1.人的修养与社会化问题 2.人性与人的欲望问题 3.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4.人们的处世、社交态度及社会价值取向问题

中国服装史资料

1 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1)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与东方相近的,但在中世纪以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从而形成与东方不同的服饰形态与审美观念。形成这种差异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的因素,也有历史、地理、气候等形成的客观因素。这种差异是服装实用功能的必然选择。(2)服装材料上也必须满足不同地理气候条件的需要。东方普遍采用丝绸、麻、棉、这类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而西方则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不同的地域差距造成了不同材料的选用,如厚挺的羊毛织物与飘逸的丝绸织物导致服装形态上产生较大差异。(3)在服装裁剪技术上,东西方的服装由于功能审美的不同取向,所以在技术上发展了各自不同的结构、裁剪、装饰等工艺手段。自公元13世纪以后,西方服装越来越趋向贴身、合体,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反之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东方服装的宽松、飘逸。(4)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而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故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种植根于两大文明深层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使两种服饰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各自不同的文化形态。 1简述骨针、纺论的特点以及在中国服装史上的意义。 骨针:大约在1.8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长8.2厘米,最大直径0.33厘米,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骨针的发现可以证实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来缝合兽皮,作衣物。沈从文在那本重要著作《中国国代服饰研究》中高度骨针的发现:“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在服装史上的重要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证实我国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初,北方先民们,已经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做由此开端。纺论:石制和陶制的纺论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在已经发掘的百数以上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论出土,纺论的出现证明当时人类的原始衣料除兽皮以外,已开始有麻。葛和其他植物所织成的衣料。 2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形制在何时出现?为何种形制? 上衣下裳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成形与历史上的夏朝。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1)周代末年,处在西北的赵国与东胡、楼兰接界,这两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善于骑马矢射。春秋之前汉人作战主要采用战车,车战不利于崎岖山谷之地。进入战国以后,有其北方地区的战场从平原扩展到山区,这时,地处西北的赵国赵武灵王为适应军事发展的要求,以弓箭为主要武器,全军上下,皆习骑射。(2)他的改革使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并使赵国迅速成为强国。赵武灵王所改变的服饰形制是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库,所谓上褶下裤说。赵武灵王变履而改着靴。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3)赵武灵王发起胡服的目的是为了骑射,范围也只涉及军中及统治阶层的军戒之服。但这是中华服装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次非汉民族的服饰大举进入中原的事件,而这种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甚为深远,所以周锡保先生称:“中国服装历史上的五次变革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其中的第一次变革。” 1 襦裙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制之一。汉代时期的女子日常装束为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丝两端缝有系带。 2 简述丝绸之路的影响。 (1)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源于汉代张骞的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与西域诸国交往的通道后,诸国的使者商人便为了丝绸这种轻薄华贵的面料纷至沓来,使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