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

营销——2004年度十大败笔

1三元牛奶:失守大本营

案例主体:北京三元牛奶

失败关键:大本营失守,成本控制乏力

市场结局:三元已经在

大本营北京退居第三,而在巅峰时期,三元曾占据了北京市场的8成。

此消彼长。

中国奶业的市场规模在近年已没了爆发性的增幅,而在面对主要的对手——蒙牛、伊利的凌厉攻势下,竞争乏力,三元2004年在大本营的失利是必然的。而最近,产品涨价——三元希望借此来摆脱亏损困境的险招,有可能成为三元新一轮市场份额下滑的开端。

营销事件回放:

2004年,北京市场的乳业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2004年10月,北京三元牛奶已经在大本营北京市场上退居第三,排在蒙牛、伊利之后,而在巅峰时期,三元曾占据了北京市场的8成,即使是2003年,三元也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

大本营失守以及成本控制乏力,使得三元利润大幅下滑。三元股份第三季度的季报披露,2004年1~9月,该公司的营业利润为负5439万元。2004年12月22日,郭维健因业绩原因,辞去三元股份董事总经理职位。

此消彼长。

市场规模在近年已没有太大的增幅,而面对主要对手——蒙牛、伊利的凌厉攻势,竞争乏力,三元在大本营的失利是必然的。

败笔解析:

品牌力不如对手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乳品消费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而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增幅将相对放缓。在这种背景下,蒙牛、伊利等行业巨头加大了营销力度。

无论是广告投入还是促销力度,以及公关事件的炒作,蒙牛、伊利等企业都不遗余力、相互攀比,但与蒙牛、伊利等清晰的品牌定位、强大的品牌塑造攻势相比,三元要差很多。营销专家李光斗认为,近几年,三元品牌定位比较模糊,摇摆在“北京人的牛奶”和“新鲜牛奶”等概念之间。而品牌定位的模糊,导致品牌传播效果的减弱,刺激企业减少品牌传播活动。2004年,即使是在三元的大本营——北京市场上也很少能够看到三元的广告。

三元品牌的忠诚度降低就在情理之中了。

价格缺乏竞争力

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李光斗发现:乳品属于价格敏感型商品。

早在2003年年底,在北京市场上伊利和蒙牛的产品销售价格就比三元低。如伊利500ML利乐包买四赠一,同规格的蒙牛也是买四赠一,价格都是11.2元,每袋2.24元,而旁边的三元则为2.6元/袋。

到了2004年,蒙牛、伊利又发起多轮降价促销活动,第一轮价格战从6月底至8月中旬,促销、买赠幅度之大都为近年来所罕见;国庆黄金周过后,第二轮价格战又重新燃起,甚至比上一轮来势更为凶猛。而在这两轮价格战中,三元均没能踏上节拍。

由于加大了营销力度,蒙牛、伊利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提升。蒙牛乳业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蒙牛营业额攀升105.2%,旗下三大产品(包括液态奶、冰淇淋及乳制品)的营业额分别上升97%、84%及5.66倍。伊利上半年营业额为41.8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48.75%。

在有限的市场规模中,对手市场份额的大幅提升必然导致了三元市场的失守。

大本营被入侵

在全国市场中,北京向来都是大家垂涎三尺的肥肉。

北京人均乳品消费量一直高居全国各省市的首位,2003年,北京人均乳品消费量为48公斤,而全国平均水平只有25公斤。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各乳业巨头纷纷携重兵杀入。

为了扩大北京市场的份额,减少运营成本,2002年年末,蒙牛就开始投资3.3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布局生产线。自2003年6月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以来,到目前已有23条生产线投产,日产奶量已突破300吨。伊利也先后在北京的密云、北京附近的河北廊坊建立了生产基地。

2004年8月,蒙牛将营销中心从呼和浩特的大本营全部搬至北京通州。业内人士认为,蒙牛此次搬迁之举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已经将战略目光转向最有竞争力的主市场,以北京为核心的全国市场规划已初露端倪。而在蒙牛之前,伊利已经将其营销总部迁至北京潘家园。

三元在北京苦心经营多年,在终端拥有较好的基础。但在2004年,这种情况也在改变。2003年下半年开始,蒙牛在北京一方面加速进入终端,一方面开始大量招聘促销员。据了解,蒙牛招聘的促销员多达几千人,都是做驻店促销,以便在终端拦截对手。

成本控制乏力

2004年,各种原材料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涨价。与2003年相比,最高时,玉米价格涨幅为33%,大豆涨幅为73%,而与此同时,奶价却下跌了近四成。这虽然是全行业性的困难,但与它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三元的成本控制能力明显较弱。

2004年1~9月,伊利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比例为70.34%,而三元的比例为79.11%。

这直接导致了三元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低于伊利8个多百分点。三元的管理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也是伊利的好几倍。

三元成本高于对手,除了地处北京,土地、原材料、环保以及奶源建设投入大,人工成本几乎要高于某些竞争对手两倍以上等客观原

因外,还有一些主观的失误。

前几年,三元为了降低奶源成本,曾跑到北疆去办了一个奶源生产基地,但因那里风沙太大、缺乏优质牧草,造成牛奶的杂质超标而卫生、生化指标不达标,最后不得不放弃原定的液态奶基地计划。

2003年,三元又跑到澳大利亚建立奶源基地。当时三元认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传统的乳品出口国,占世界出口总量的40%左右。澳大利亚产奶量的50%用于出口。由于天然的资源优势,澳大利亚的鲜奶价格低于我国16%至18%,而且鲜奶质量明显好于我国。” 但令三元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汇率变化及澳大利亚干旱,三元澳大利亚基地生产的鲜奶的价格没有它预计的那么低。无奈之下,2004年年初,三元不得不放弃这个基地。

最近,面临窘境的三元不得不走一步险棋——产品涨价,原本卖0.95元的三元加钙奶现在卖到了1元,原本卖1元的三元纯鲜奶卖到了1.15元。很明显,三元希望通过涨价摆脱亏损的困境。

但,这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

据报道,涨价后,北京一些社区的牛奶批发点减少了三元牛奶的进货数量。北京之外部分省市的终端上,三元的产品也已经没了踪影。

不知道涨价是否会成为三元新一轮市场份额下滑的开端?

2“好又多”:败走华东

案例主体:好又多量贩型超市

失败关键:盲目扩张信誉缺失

市场结局:总部迁往上海

后的好又多,由于急剧扩张,导致资金紧张、信誉受损。不得已之下,总部回迁广州。

就在“好又多”大张旗鼓地进行圈地运动时,已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种盲目扩张,AC尼尔森公司一位对零售业相当熟稔的咨询师说:“你问问‘好又多’到底有几家店在赚钱?”

在“好又多”雄心勃勃开赴华东市场而将总部从广州迁往上海时,它可能没想到这么快就会离开了。

营销事件回放:

在“好又多”雄心勃勃开赴华东市场而将总部从广州迁往上海时,它可能没想到这么快就会离开了。

“好又多”,这个来自台湾的大型连锁量贩型企业,从1997年在广州开设第一家店进入内地后,几年内就迅速在华南地区立稳了脚跟。2003年3月,为配合其全国战略布局,“好又多”“迁都”上海,欲抢在零售业全面开放前夕,在华东和华北市场上站稳脚跟。

其后,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好又多”以井喷式的速度进行扩张,现在其全国店面数量已有90多家,远远超过了沃尔玛和家乐福在中国店铺的数量,是内地第一家分店最多的中外合资商业连锁企业。然而就在“好又多”“迁都”不到两年,其总部就迁回了广州。这一去一回之间,“好又多”的经营问题相继浮出水面。

事实上,就在“好又多”大张旗鼓地进行圈地运动时,已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种盲目扩张,AC尼尔森公司一位对零售业相当熟稔的咨询师说:“你问问‘好又多’到底有几家店在赚钱?”

败笔解析:

人、物流通不畅

“好又多”在华东地区的败北,主要因为它的很多货物都依赖珠三角地区输送。

广东连锁经营协会一负责人分析道,作为流通领域的零售企业,和工业企业的需要资源要素应有所区别。对零售企业而言,其首要条件是地理位置,其次是采购渠道,其中供货商的集中度和供货距离将直接影响到经营成本。而“好又多”2003年才进入华东这个非常成熟的零售市场,上述两个因素都大受限制。“好又多”总裁于曰江也承认,在华东受人员和物力资源的限制,发展并不如预期的那么顺利。

首先是物流问题,“好又多”在广州黄埔区拥有一个3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库。除一部分在各地采购外,“好又多”的全国采购工作也集中在这里。于曰江曾表示,在广州的采购量远远大于上海,并且广州的基础也是最好的。通过此话可以看出,“好又多”十分依赖广州的采购市场,华东市场的一些商品也来自这里。

据业内人士分析,连锁量贩店的销售地域性比较强,长距离的采购肯定会对成本和销售价格有所影响,因此,很多超市都选择就近采购。并且量贩店产品的价格构成相对比较复杂,比如产品更新、种类扩张都需要强有力的供货商支持。然而在上海由于投资成本过高,许多制造商与供货商都不会选择此地为长驻地,因此,物流成本过高也是“好又多”被迫离开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人力问题,一位与好又多关系密切的人士说:“‘好又多’由于资金较紧,员工工资待遇与其他大型连锁超市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员工素质与公司发展规模和计划不是很匹配。”于日江也曾称,“好又多”虽然在华东开有20多家分店,但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才,许多中坚力量必须依靠广州源源不断输送至上海,这一点让他非常担忧。据了解,在成都,新开的汇集超市刚刚进入市场就以高薪挖走了“好又多”数名中高层。

资金链困扰

在2004年初商务部开出的2003年中国连锁30强(包括外资企业)名单中,“好又多”以90多家分店成为目前在内地开店最多的外资零售商。

2003年初,“好又多”曾以华北、华东为重点在全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好又多”在全国开出了50多家分店,为其1997年进入内地4年多以来开店总数的1倍多。但就在“好又多”在全国高速扩张、门店网络越来越完善之时,来自资金面的一系列问题开始困扰“好又多”。

“好又多”公司内部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表示,公司缺少资金主要是由于近两年来新扩张的门店投入太多,加上开店比较匆忙,基础面没有做好,经营不理想,很多亏损的店还需另外投入资金填补亏空。总部移回广州后,可能华东、华北一些亏损严重的店会考虑卖掉或者关

门。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陈信康教授认为:“从营销角度来看,公司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实行分散经营,那么盲目四处扩张的结果只会导致在每个地方都不能确立自己最强势的地位,因此都处于被挤压的被动境地。还不如收缩经营,避开强劲对手,寻找某个区域的有利空间,重点投入、集中拓展。‘好又多’如果把重点放回到华南市场,无疑对公司整体发展是有利的。”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好又多’在大陆几乎是个无根的企业(进入中国前几年,‘好又多’一直未拿到在内地经营的牌照),其母公司不是以零售为主业,因此,不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不挣钱的扩张领域。但就‘好又多’来说,尽管扩张面临资金压力,但在竞争的压力下,还不得不进一步扩张。所以好又多只能依赖自有资金。”

信誉缺失

一位“好又多”日化供应商在一篇报道中曾说道:“跟‘好又多’做生意很压抑。”

众所周知,供应商对于零售商的信赖是保证商品品质的根本保障,对于供货商来说,零售商的规模与影响力有多大不是吸引他的重点,谁能及时保证回款,谁就能及时获得商品。

有供应商表示,“好又多”的资金经常会被拖欠,而且合作过程中“好又多”方面会提一些过于苛刻的要求,而不是从长期合作的角度考虑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同时,公司管理与其他一些大型连锁超市相比,也不够严格规范,有时还会暗箱操作,这样自然会影响到店铺内的商品质量和商品结构。

“像家乐福、沃尔玛以及联华等NKA(零售全国卖场)会侧重于以统一形式采购,付账也是与总公司财务统一的,一般不会拖欠,而‘好又多’这样的LKA(零售区域卖场)则侧重于地区单独采购,那么付款就要根据区域财务情况而定,一般能拖就拖。”该供应商说。

据了解,“好又多”上海门店在2004年4、5月份曾因供应商停止供应而严重缺货。一家日用品厂家负责人申明,由于“好又多”从前一年6月份就开始拖欠供货款,直到现在仍然未还,远远超过了合同规定,而该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过200万元,被“好又多”各大门店拖欠的

资金总共达几十万,企业因此不敢再发货了。对于那些直接生产厂商,“好又多”拖欠供货款现象有时还好点,那些中间商或经销商们会被拖欠得更严重,在谈判过程中也更加被动。

据这位供应商说,与供应商发生纠纷的事,其实在广州“好又多”也曾出现过。2004年5月份,就有供货商怒指广州“好又多”偷换合同、恶意拖欠货款、欺骗供应商等缺乏诚信的行为。

不能吸引好的供应商,但又不能空货架,“好又多”的采购部门只能到一些批发市场上采购一些商品来补充货架。但由于商品质量数次出现问题,遭到消费者多次投诉。据相关报道,“好又多”量贩店在进入杭州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由于大量出售假冒伪劣商品,随意贴注标签,并且对消费者的投诉置之不理,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据悉,该事件曝光后曾成为2004年浙江省“两会”期间一个热点话题,“好又多”在杭州一度遭到消费者抵拒。

3灿坤内地3C店:大跃进到大溃败

案例主体:灿坤实业

失败关键:大跃进及水土不服

市场结局:像得了“流感”一样,灿

坤3C在各地开的卖场接二连三地倒下。

灿坤内地3C店:大跃进到大溃败

灿坤在大陆已经亏损15年,“能熬过2004年已经不容易”。虚幻的3C概念,华而不实的会员制,以及盲目扩张造成的资金链断裂,在台湾本来非常成功的灿坤3C店在大陆水土不服了。

营销事件回放:

2004年对于灿坤内地3C店来说,是当头棒喝的一年。

2004年9月以来,当竞争对手纷纷跑马圈地加快开店速度时,灿坤却加快了关店的速度,原本遍布大陆重点城市的50余家店缩减为31家,像得了“流感”一样,灿坤3C在各地开的卖场接二连三地倒下。而那些没有关门的卖场,也有许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永乐家电一位市场部人员表示,灿坤在大陆已经亏损15年,“能熬过2004年已经不容易”。而在2003年,将其在台湾成功的3C连锁店模式引入内地,自建大卖场之初,灿坤实业曾放言:“进入内地是我们打造世界通路的第一步”。

2005年1月3日,灿坤公司董事长吴灿坤涉嫌以高买低卖打压对手顺发公司股票,被台湾地区高雄“地方法院”以“操纵股票、违反证券交易法”之名,判刑1年6个月。大本营的失火,对本已飘零的灿坤内地3C店恐怕是雪上加霜。

败笔解析:

盲目扩张

从2003年6月开始的一年中,灿坤实业在内地一连开了51家3C(电脑、通讯和消费电子)连锁店,其速度已打破中国卖场历史上任何一家连锁企业的推进记录。而且还时有媒体报道,到2004年底,灿坤3C连锁店在内地将达到160家。

对于灿坤3C的开店模式和速度,业内人士颇多质疑之声。按灿坤内部人员的估计,如果按每家店2000万元投资计算,灿坤将为此至少耗掉32亿元人民币,而快速扩张之下,店面位置、人员配置和管理等都是问题重重。但处于“发烧”之中的灿坤管理层却并没有听进业界的警醒之声。

“开店速度太快是导致灿坤失利的原因。” 灿坤3C中国区公关经理李国彦这样评价。过快圈地导致了灿坤无效店(家电零售业对位置不佳或周边消费力不强的店面的指称)过多。以上海为例,灿坤在这里所开的16家门店中,约有11家是无效店,比重高达75%,而业界普遍在25%左右。

灿坤的连锁经营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覆盖最大的市场区域,以

尽可能大的销量争取到上游供货商的低价供应。但是,最大的覆盖区域并不等同于最大的客流和销量。过多的无效店对企业的资金链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灿坤在内地的经营照搬了在台湾的那一套作法,却不了解庞大的内地市场在物流、消费水平上并不平均,但灿坤的经营方式却缺乏过渡,造成产品积压。而且各个店各自为政,每开一家店就摆一批货,缺乏调剂与管理。

“灿坤是为了圈地而圈地,完全忽略了管理和文化。” 宏图三胞营销执行总裁花贵侃认为,“灿坤在南京一年以来基本就打了一个广告,极度不注重市场拓展,选址也很失败,而包括‘返圆金’等在内的一套策略,完全是中国台湾的模式照搬,大陆人根本不懂。其实做连锁经营最重要的就是做大的同时也要做强。”

选址不当

灿坤诸多3C店的倒闭,都与选址不当大有关系,这些店并不像电脑城或者家电城那样选在商业中心,而一般都是选择设在居民社区。然而,这些地方人流虽是不少,但周边的消费能力并不高。同时,由于和商业中心不同,居民区的居民在选择商品时一般都喜欢货比三家,价比三家,与购物超市相比,灿坤3C的价格并不具有优势。

如灿坤上海长阳店附近人流聚集,不仅附近有大量的居民居住,长阳路还是一条主干道,很多杨浦区的居民出行市中心都要经过这个路口。但是,因为历史原因,这个地方的居民消费能力并不高。这个错误导致了灿坤3C长阳店开业不到半年就倒闭的结局。而灿坤昆明青年店的店址就是当初国美、苏宁勘察过并最终放弃的位置。

会员制华而不实

在经营理念上,灿坤3C注重客户忠诚度的培养,想与消费者建立一种长远的、互补的消费关系。而事与愿违,无论消费环境多么明亮堂皇,价格因素却是消费者消费理念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尤其是“货比三家”的传统消费习惯,与灿坤3C会员制的忠诚概念相悖。

灿坤所力推的“会员优惠制”,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目前仍没有形成很大的吸引力,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会员制的感觉是华而不实。消

费者认为,所谓会员制也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且,灿坤3C店内的所有商品都不能讲价,所返还的金额也必须建立在消费者在交纳完原价金额之后,才会把“返还金”打到消费者卡中。这使得消费者颇为不满。

对于其他厂家的产品,与国内家电流通企业相比,灿坤缺乏价格优势,而3C连锁店内所经营的灿坤自造的小家电产品,则可以做到价格最优。但直营仅占其3C零售服务中很小的部分,而且灿坤3C 店并不要求店员在销售过程中以销售灿坤自我产品为先。从昆明青年店来看,这个店很少经销灿坤自己的小家电产品,自我产品的直营根本没有被灿坤放在重点发展目标中。

3C概念太虚

上海长阳店开业后,当地许多人都把灿坤3C长阳店当作是一家家电卖场或者是电脑卖场,并没有接受3C概念。在他们眼里,灿坤的定位似乎有点尴尬:家电方面不及曲阳店,买电脑则宁愿去市区卖场。

而在同行眼里,灿坤力推的3C优势也根本站不住脚,“手机、数码、家电”,国美等“地头蛇”事实上早已进入,灿坤3C连锁店并无明显竞争优势。在IT产品方面,灿坤的优势没有电脑城明显;在家电产品方面,国美、苏宁、等卖场的优势又强于灿坤。

灿坤所倡导的“3C”模式对内地尚显过早,难于激起消费者的认同。同时,由于内地IT渠道非常成熟且复杂,又给灿坤3C的进入提高了难度,对于新概念的炒作竖起了很高的壁垒。

4唯冠:坐失良机

案例主体:唯冠集团

失败关键:错误结盟、错误判断导致抢跑失败

市场结局:被摩托罗

拉拖累,坐失平板电视市场良机。

失败早已经是注定的,因为它从一开始就误入歧途。如果唯冠当初选择的合作伙伴不是摩托罗拉,而是国内或国外一家著名家电企业,那凭借唯冠在平板电视领域的实力,至少不会像与摩托罗拉合作那样,坐失市场良机。

营销事件回放:

2003年10月11日,摩托罗拉又有惊人之举——与全球前五大显示器制造商之一唯冠集团达成战略联盟,同时宣布摩托罗拉全新系列资讯家电产品登陆中国。翌日,在第五届高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上,由摩托罗拉与唯冠集团联合打造的摩托罗拉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楼宇可视对讲、数码录放影机、汽车影音等新一代资讯家电产品悉数亮相。据介绍,在双方未来的合作中,摩托罗拉将凭借以往在半导体芯片领域的积淀,更多介入产品研发,而在制造和营销方面,则会更多地仰赖唯冠原先的资源。

2004年4月,唯冠宣布与摩托罗拉合作生产的家电产品要延迟推出。

2004年10月8日,唯冠集团发布公告称,其旗下全资子公司摩西尔集团有限公司、唯冠集团有限公司与摩托罗拉的资讯家电生产合作计划告吹,双方签署终止合约,解除2003年9月11日签订的有效期至2006年12月的商标授权合约,今后双方的合作限于显示器领域。

败笔解析:

找错伙伴

面对充满着美丽泡沫的资讯家电市场,一向冷静的唯冠一反常态,非常急噪地想分食这个被无限放大的蛋糕。不过,唯冠也知道自己的弱项,和其他高调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相比,品牌是它最大的痛。

作为世界三大显示器制造商之一,唯冠集团在台湾、香港、内地以及美国、巴西等地拥有十几个研发基地和工厂,是一个重要的制造商。但它和众多OEM企业一样,苦于无自有的知名品牌,因此,选择一个大品牌合作,在唯冠看来是成功的一条捷径。唯冠董事长杨荣山坦陈:“一个品牌要打入全球市场,要做到人人皆知,没有50年是不可能完成的。而跟摩托罗拉合作,也许只要3年。”可惜,摩托罗拉并没有唯冠想象的那么完美。

摩托罗拉的品牌优势是唯冠认为他们合作能够成功的四大有利

条件之一。当时他们这样评价:摩托罗拉是2003年“世界前100名最有价值品牌”第74名,作为视频显示、移动电话、机顶盒及调制解调器领域的著名品牌,已成为全球时尚精品的倡导者。但唯冠忘了,摩托罗拉品牌虽然有很高的影响力,但那只局限于IT领域。在中国市场上,IT与家电两大行业无论是在渠道模式还是在品牌影响力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唯冠宣布与摩托罗拉合作时,创维黄宏生曾惊呼:狼来了。但黄宏生也认为,虽然IT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和品牌实力,但他们进军家电业的风险并不比家电企业进军IT业的风险小。家电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品牌高度集中、竞争异常残酷的领域,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中国家电企业经过20多年发展,在制造技术、消费习惯和市场营销等方面都积累了独到的经验。唯冠和摩托罗拉想从他们口中夺食,绝非易事。

唯冠也许没有注意到,合作时摩托罗拉已是百病缠身。1997年以来,其表现就差强人意,到了2001年,情况仍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先宣布亏损,然后裁员,接着出售公司的业务。手机业务是摩托罗拉的核心业务,其销售额占公司总收入的40%,最近几年,摩托罗拉放缓了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以至于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一降再降。2004年下半年,即便是在一直领先的中国市场,市场份额也已经被诺基亚超越。再加上电信运营商仍在削减支出,以及半导体行业走出低谷还需一段时间,所有这些都把摩托罗拉压得透不过气。

德银证券的电信分析师布赖恩·莫多夫称,摩托罗拉在每个领域都伸手,但哪个领域也没做好,与唯冠合作生产资讯家电,这也许是

摩托罗拉的背水一战。但摩托罗拉离开电视业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唯冠则从来没有涉足电视业,而电视行业的技术要求毕竟与IT领域不完全相同。所以,虽然唯冠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是不符合摩托罗拉的要求。产品上市时间被一推一再,最后,唯冠终于被等不起、输不起的摩托罗拉抛弃。

扛错大旗根据唯冠方面的解释,资讯家电是指融合了计算机、信息与通信、消费类电子三大领域,包括IT产品、家电产品以及两者融合之产品。

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与通信、消费类电子将打破以往的界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趋势。这一直都被公认为产业发展的趋势。不只是消费类电子在推3C融合,各大IT、通讯的国际巨头更是在积极推动3C融合,在中国,除了微软满怀希冀地推出维纳斯计划外,本土企业也不甘落后,如北京凯思软件的女娲计划、上海高通的东方计划等。TCL也是先行者,在1997年推出了多媒体彩电M2000,以及天地人和概念。但最后大家都是败兴而归。这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市场还没有出现3C融合的大环境。

数字电视是3C产品落地的最佳终端。唯冠和摩托罗拉的生产计划中,数字电视也是重要的产品之一。但中国数字电视标准的确定一再推迟,这种情况应该是大出唯冠预料的,因为此前有过估计,说地面传输标准将在2003年年底或2004年年初出台。这使唯冠的数字电视计划搁浅。

坐失良机

在与摩托罗拉的资讯家电生产合作计划告吹后,唯冠的相关人士称,本次合作“唯冠并没有受到损失”。事实真是这样吗?

2004年4月,唯冠宣布与摩托罗拉合作生产的家电产品要延迟推出,随后全球性金融机构ING集团就将唯冠2004年的盈利预测由1.78亿港元下调至1.43亿港元,并建议投资者转而关注同类公司股票。但这还不是唯冠最大的损失。

唯冠进军家电领域的计划由来已久,在截至2003年6月30日的财政年度中,唯冠国际投入了大约1450万港元有关液晶电视和等离

子显示面板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在截至2004年6月30日的财年中则投入了3500万港元费用。为了给摩托罗拉生产平板电视,唯冠投资6000万美元在深圳建了液晶产业园,并成立摩希尔公司负责销售。在截至2004年6月30日的财年中,该公司还发生了大约4500万港元有关摩托罗拉品牌业务的销售、营销和管理费用。

按照原定计划,唯冠生产的家电产品在2003年11月下旬就会在中国市场上市,产品线包括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LCD显示屏和存储设备,到2004年逐步推广到全球市场,其定位主要竞争对手是来自日本和韩国的同行,比如等离子彩电的价位会基本上和松下、三星持平。但事实上是,由于受到摩托罗拉的制约,唯冠生产的平板电视一直无法上市销售。

2004年被业界称为“中国平板电视元年”,平板电视在2004年销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据权威机构GFK公布的数据,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2.5倍和3倍。原本不被看好的本土品牌在平板电视领域异军突起,全面超越日韩品牌。由于被摩托罗拉拖累,唯冠坐失了进入市场的良机。与之相反,另外一个门外汉爱普生则通过与康佳的合作,也得以进入国内平板电视市场;台湾一些IT 企业秘密与创维接触,也要分食一杯羹。

如果唯冠当初选择的合作伙伴不是摩托罗拉,而是国内一家著名家电企业,凭借唯冠的平板电视领域的实力,至少不会像与摩托罗拉合作那样,受到诸多的限制,错失良机。

5蒙牛:搁浅奶片

案例主体: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

失败关键:市场动作节奏紊乱

市场结局:由于

市场节奏的紊乱,把本来能在成长期可能获得的超额利润丧失殆尽。

蒙牛在高举高打的营销策略下,短短数月内完成市场教育,迅速催熟奶片市场,完成了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但是由于市场节奏的紊乱,把本来能在成长期可能获得的超额利润丧失殆尽,面临的是产品大量积压的窘境。

营销事件回放:

面对中国奶业利润增长的强大压力,如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包括蒙牛在内的诸多奶业厂家的必然选择。

在看到竞争对手伊利奶片连连脱销,市场反映异常热烈的情况下,蒙牛也下定决心进军奶片市场。进入后,蒙牛几乎毫无创意地延续了在液态奶领域的市场策略,央视传播制高点广告开道,航天员专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专用两大公关利器保驾护航……强势进入,使蒙牛一度扮演了奶片市场教育者的形象。

但这种液态奶的成功模式,并不一定能保证奶片的成功,尤其是2004年的奶粉危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为奶粉另一种产品形式的奶片在媒体的质疑声中,刚刚建立的产品概念迅速土崩瓦解。而当初高举高打的蒙牛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变得安静了许多,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个局外人,对于这个市场的未来,激情不再。

败笔解析:

成也广告,败也广告

奶片,又名干吃奶粉,不用冲泡或稀释,直接干吃或口含,其营养、方便的产品形态自2003年秋引起市场关注,在当年秋季糖酒会初露锋芒,包括伊利、蒙牛在内的乳业巨头纷纷下注。和其他厂家的命名为奶片、鲜奶片不一样,蒙牛将自己的产品命名为“鲜奶干吃片”,突出强化了其产品以鲜牛奶为原料,同时在无形之中将牛奶的营养价值延续到奶片产品上。

在这种产品定位策略下,蒙牛奶片的《天上航天员,地上运动员》版本广告中向消费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就是,奶片就是鲜奶。

但是,这种承诺广告的致命命门在于,承诺必须经得起质疑和衡量。因此,当奶片只由奶粉做成并非鲜奶的议论四起时,使这个本身就没有标准的奶片市场很快就遭到了质疑。承诺如果无法被证实,承诺者自己也只能深陷质疑。

与伊利的“世仇”延续

提起蒙牛就不能不说起伊利,双方在液态奶、冰激凌领域的恩怨情仇顺延到奶片市场,在明处、暗处的绊子不断。

在广告攻势上,两家的电视广告都以“营养”为突破口,力挺行业老大之形象,在伊利最早选用的一个虽洋气但不利于传播的“奥力星”后,新品牌“营养自由”取代了这个名字奇怪的老品牌。目的是突出产品的功能作用,以注重营养的高端人群为目标,欲赚取更高利润。蒙牛虽然比伊利慢半拍进入奶片市场,但在央视广告的投放却毫不含糊,狂轰滥炸,以一杯牛奶凝固成一片奶片的画面,让消费者相信其营养价值之高。

在口味上,两家更是穷追不舍,你出什么产品,我马上跟进并强行超越,使得一个小小的奶片产品在短短几个月中出了数十种口味,消费者通常是对一种口味还没完全熟悉,马上又有新口味奶片等着他们品尝了。

在价格策略上,二者更是“比学赶帮超”,2004年,由成都在全国刮起的奶业降价潮中,伊利的180克干奶片价格从原来的14.8元降到了12.8元,蒙牛的180克干奶片以及同样规格的鲜橙味、草莓味3个品种也从16元降到了13.8元。

有人士称,这是干奶片上市以来,降价幅度最大的一次。在这之后,多个品牌的干奶片价格纷开始下调,最终使这个本来就混乱的市场提前火拼,令业内危机提前爆发,最终两败俱伤。

多口味策略不当

多口味策略,这个策略似乎是符合4C理论,是为消费者着想、

取悦消费者的必然选择。

实际上,多口味策略却带来了很多问题:第一,消费者在购买时不知所措,难以选择;第二,上市的口味越多,某个消费者想要购买的那种口味就越容易断货。对生产者来说,新口味首先吸引的不是竞争对手的顾客,而是你现有的顾客。蒙牛奶片的无蔗糖原味型、苹果味、草莓味、鲜橙口味、原味型多口味策略造成的产品内耗和消费者混淆,大拖其所依仗的“速度策略”的后腿。由于视觉与认知的混淆,消费者购买很容易转向其他概念较为完整的品牌。

多口味加“一窝蜂”式的抢市策略,使蒙牛总是处于教育者的地位,一些中小企业只等蒙牛出来了什么,自己就上什么,进入门槛过低也是造成市场瓦解的主要原因。

蒙牛在这个没有标准的“乱世”市场,在高举高打的营销策略冲击下,短短数月内完成市场教育,迅速催熟,完成了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但是由于市场节奏的紊乱,把本来能在成长期可能获得的超额利润丧失殆尽。

6巨能钙:混乱公关

案例主体:北京巨能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

失败关键:在危机的应对中缓慢、混乱而无章法

市场结局:虽然巨能钙开始重返市场,但是消费者并不买账,仍鲜有顾客问津。

为了挽回市场颓势,重新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巨能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公关危机活动。但由于缺乏迅速反应机制以及处理危机中过分以企业利益为导向,危机公关对巨能钙的负面影响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

营销事件回放:

2004年11月17日,河南商报刊登出《消费者当心,巨能钙有毒》的重头文章,指出“大名鼎鼎的巨能钙竟然含有致癌和致衰老的化学成分——双氧水”,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由于巨能公司的反应迟钝,使得“双氧水”风波在市场上传播开来。一时间,巨能钙产品纷纷被药店下架,消费者也开始停止购买巨能钙等钙产品,巨能钙的销售一落千丈。

为了挽回巨能钙的市场颓势,重新树立巨能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巨能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公关危机活动。但其危机公关措施鲜有亮点之处。无论是公司的新闻发布会还是负责人当着记者面大吃巨能钙,都显得混乱而不够有说服力。由于缺乏迅速反应机制以及处理危机中过分以企业利益为导向,危机公关对巨能钙的负面影响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

败笔解析:

公关迟迟而来

危机公关的大忌:反应缓慢。正是巨能公司迟来的公关,导致其危机公关整体上的失败。

2004年11月17日,河南商报的文章刊登,但直到11月19日下午巨能公司才召开记者招待会,20日,其老总在新浪做客并当众大吃巨能钙,但这一切似乎来的太迟。巨能公司在危机面前的迟迟不作为,在消费者心目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要想重新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则很难。

虽然巨能公司一直把“危机意识”当作企业首要理念,但是其并没能为危机的到来做好准备,也对危机造成的后果没有正确的预知。

正是对后果的估计不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巨能公司没能迅速地实行有力度的危机处理策略和举措。

缺乏整体规划巨能钙这次的危机公关给外界的整体印象就是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这让公关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据悉,在危机来临之时,巨能公司员工们显得惶惑而忙乱。宣传主管居然对外界拿不出企业简介,而当“巨能钙检验出双氧水残留”

的消息传出之后,巨能公司先是矢口否认,后又表示虽然有“双氧水残留,但不影响人体健康”。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无疑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此外,公司高层当着记者的面大吃巨能钙的做法,并没有减弱公众对“无毒”的注意力,反而加深了对巨能钙安全性的忧虑。

不仅如此,巨能公司在危机面前太欠缺主动性。未能及时主动向消费者和经销商解释和承诺。而是将自己的公关重点放在了与河南商报的争执之上,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巨能公司只顾企业利益的偏激形象。

而纵观巨能钙的整个危机公关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始终从自身企业的利益出发,给消费者的感觉似乎就是企业在媒体上喊冤。这种漠视消费者利益的危机公关行为注定无法博得消费者的共鸣。

7蓝猫:欲速不达

案例主体:三辰卡通企业集团

失败关键:品牌过度延伸,缺乏对品牌的管理

市场结局:蓝猫品牌的信誉度空前受创

迅速扩张、四面出击,“蓝猫”是想通过快速扩张获得丰厚回报,降低风险和成本,同时也想先在各个领域全面试水,然后抓住几个不错的项目重点投入和发展。

这是典型的“先发展壮大、再规范管理”的思维,但是企业发展到

营销案例国内外八大著名经典创意营销案例

(营销案例)国内外八大著名经典创意营销案例

国内外八大经典创意营销案例 给我壹个支点,我能够撬起地球。——十九世纪,阿基米德曾这样说。 给我点阳光,我们就灿烂。——二十壹世纪,策划如此演绎。 壹滴露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壹个别具壹格的卖点,能够使产品异军突起。非常规的运营思维,开拓了非常规的市场渠道。成功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张壹讲师语录 成功的关键,于于观念创新。创新已成为企业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惟创新才能生存。创新就要打破传统运营思维的局限,从产品、组织、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从而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速发展。商战中以弱胜强的关键是,找准对手的缺陷,以己之长攻其短。这是不服输的表现,也是思维创新的结果。 壹、打1折 商家打折大拍卖是常有的事,人们决不会大惊小怪。但有人能从中创意出“打1折”的营销策略。实于是高明的枯木抽新芽的创意。日本东京有个银座绅士西装店。这里就是首创“打1折”销售的商店,曾经轰动了东京。当时销售的商品是“日本GOOD”。 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先定出打折销售的时间,第壹天打9折,第二天打8折,第三天第四天打7折,第五天第六天打6折,第七天第八天打5折,第九天第十天打4折,第十壹天第十二天打3折,第十三天第十四天打2折,最后俩天打1折。 商家的预测是:由于是让人吃惊的销售策略,所以,前期的舆论宣传效果会很好。抱着猎奇的心态,顾客们将蜂拥而至。当然,顾客

能够于这打折销售期间随意选定购物的的日子,如果你想要以最便宜的价钱购习,那么你于最后的那二天去买就行了,可是,你想买的东西不壹定会留到最后那俩天。 实际情况是:第壹天前来的客人且不多,如果前来也只是见见,壹会儿就走了。从第三天就开始壹群壹群的光临,第五天打6折时客人就像洪水般涌来开始抢购,以后就连日客人爆满,当然等不到打1折,商品就全部买完了。 那么,商家究竟赔本了没有?你想,顾客纷纷急于购买到自己喜受的商品,就会引起抢购的连锁反应。商家运用独特的创意,把自己的商品于于打5、6折时就已经全部推销出去。“打1折”的只是壹种心理战术而已,商家怎能亏本呢? 二、壹件货 对买新产品的商家来说,最吸引顾客的无非是“新”,如何再于“新”上继续作文章呢?意大利有个莱尔市场,就是专售新产品的。有些新产品很畅销,许多顾客抢着购卖,没抢到手的,要求市场再次进货,可得到的回答竟是:很抱歉,本市场只售首批,买完为止,不再进货。 对此,有些顾客很不理解,仍向旁人诉说。但从此以后,来这里的顾客中意就买,决不犹疑。不难见出,莱尔市场的“割爱”是个绝妙的创意,它能给顾客留下强烈的印象——这里出售的商品均是最新的;要买最新的商品,就得光顾莱尔市场。这真是“新”上创新的创意!

企业管理企业经营失败经典案例

管理精英宣言 我是不会选择去做一个普通的人。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 个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宁。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 为一名有保障的市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痛苦不堪。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更要成功。 我绝不用人格来换取施舍;我宁愿向生活挑战,而不愿过有保证的主活; 宁愿要达到目标时的激动,而不愿要乌托邦式毫无生气的平静。我不会拿我 的自由去与慈善作交易,也不会拿我的尊严去与发给乞丐的食物作交易。我 决不会在任何一位大师的面前发抖,也不会为任何恐吓所屈服。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的 这一切都是一位企业家所必备的。 永远的教训——企业经营失败经典察例 案例分析与案例性质 以我们现在的行销知识,在一个充满不可控制,不可预测变数的动态环境中,想要避免错误是很难的。 一、案例分析的基本认识 □总系统观念的运用 近几年来,企业管理个案分析己普遍受到各界重视。在研究个案时,研究人员应从企业生态环境与内部资源进行分析。基于这种分析结果所必需运作的企业功能与管理功能所构成的经营管理分析的总系统理念与运作寻向,拟定改进方案,才能提高个案分析的效果。 依循上述的总系统导向,个案研究上有不同分析与改进方案的拟定角度。个案研究人员,如果能了解这种不同角度,必能使个案分析的水准提高。基于这种需要、本章特提出个案研究与拟定改进方案的基本特质——本质,及在分析个案与拟定改进方案时应注意事项,以供个案分析人员参考。企业经营规模,无论大小,经营分析与拟定改进方案涉及范围及层面甚广,若能对个案分析及改进方案的本质以及有关事项有所了解,当可增加个案分析的兴趣与信心。 □案例分析的本质 由于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相当繁复而且迅速,研究分析所需资料实在无法确切地掌握。甚至,决策者的主观因素互异,同一个案所提供的资料,不同决策者有不同的认同程度与看法。因此,同一个案通常会在不同情况、不同分析与决策人员的判断下,产生不一致的方案。何者为最佳方案,不易作确切的断言。基于这种认识,研究分析个案中的企业,并提出改进方案时,应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改进方案的拟定,是个案分析的结果。而个案分析是基于个案所提供的“计质”与“计量”资料。在个案分析过程中,任一阶段作业的偏颇,均足以使个案研究的效果降低。因此,个案研究人员,不但要充分了解个案所提供的资料,同时也要在分析时采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在拟定方案时须考虑几种可行方案,借以增加选择适切方案的机会。 □案例分析注意事项 如上所述,个案研究上,如果对个案所提供的资料了解不够,甚或有所误解,分析方向必然会有差误,导致不适方案。这里就个案的认识、分析与改进方案拟定上应考虑的事项分列于后。 1.案例的认识 每一个案所提供的资料,无法也不可能完整无缺。在个案的字里行间,有时可寻觅足以代表个案真实情况的经营哲理、经营政策、方针乃至于内外环境;有时只能了解一般情况,无助于研究分析。在众多情况下,研究个案人员,需借各种不同方法,推估个案未能反映的厂商

十大经典营销案例(资源整合营销)

在广阔的中国营销版图上,成长中的本土企业与强大的中国公司之间,开始了越来越多的正面较量。各路英豪战江湖,狭路相逢勇者胜。本刊精选了十大经典案例,为2003年的中国市场给出了《成功营销》的解读。 剑走偏锋统一润滑油高端突围 文/曾朝晖 案例主体:北京统一石化有限公司 市场地位:市场赶超者 市场意义:"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的成功有其历史背景的偶然性,但从统一调整自己的市场定位及产品结构这一“蓄谋已久”的战略来看,它又是必然的。高端市场,本土企业心中的痛,统一有广泛的示范意义。 市场效果:2003年1月至6月,统一SG以上级别的润滑油销售量占企业全部产品的40%,上年同期只有14%;SF以下级别润滑油的销售从上年同期的23%降至15%。统一润滑油2003年实现销售12亿元的目标已经完成,今年的目标锁定为20亿元。 案例背景:2002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100万辆,而在未来五年内,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0万辆,车用润滑油品的需求量剧增。在需求量逐年上升的同时,用油档次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05年,高端用油占整个车用油的比重将上升到48%左右。 而中国现在有4500家润滑油工厂,这些润滑油厂的产品级别非常低,生产的产品以中端和低端为主,很少有高端产品,国内4500家润滑油厂生产的高端用油总销量只占目前高端市场的20%。其它80%高端市场都被美孚、壳牌等国外品牌所占据。排名在前五名的品牌在高端市场份额也不过占2%到5%。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突破高端,成为国产润滑油能否在明天立足的关键。 “统一”润滑油2003年营销事件回放 2002年11月18日,统一润滑油首次参加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招标,中标额6000多万,为2003年统一强势品牌的塑造之旅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奠基仪式”。 2003年年初,"统一石化"将这一年定位于自己的品牌营销年,提出了"成为中国高端润滑油最大的专业制造商"这样一个新目标定位,所有的营销运作都以此作为准则。 2003年3月-7月,统一推出了与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若干系列高档润滑油产品。 2003年3月21日伊拉克战争爆发,统一润滑油抓住中央电视台所进行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直播报道的机会,迅速出击,推出"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的经典广告,形成了空前的品牌影响力,也为统一润滑油带来了优秀的销售成绩。 万元央视中标 2003年11月18日,统一再次以??

著名营销案例

花旗银行:银行营销新时代 服务业领域的营销发展相对滞后,将营销思想和工具引入银行服务业,是银行竞争的重要法宝和支撑点,这已成为今天优秀银行的基本作法。在银行行销的发展进程中,花旗银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对于今天正在转制的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具有深远意义。 1977年,美国花旗银行副总裁写了一篇文章“从产品营销中解放出来”,由此花旗揭开了服务营销研究的序幕。他写到“服务营销的成功需要有新的理论来支撑。如果把产品营销理论只是来个改头换面,就应用到服务领域,营销问题还是难以解决。服务行业中缺少相关营销理论,恐怕与市场营销本身的近视不无关系吧?”这段话,足以说明,花旗银行在同行中,甚至在整个服务领域,它的营销的领先一步。 多年以来,银行家们根本不关心和理解市场营销。为了向公众显示银行的重要性和可靠性,银行建筑得宛如希腊神庙。内部刻板严肃,出纳员不苟言笑。某位放款员的办公室是这样的:他自己靠着窗户,坐在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后,而让前来借款的顾客坐在对面的一张小矮凳上。阳光射入,直射在对面忙着解释借款原因的倒霉顾客脸上。这便是银行对待顾客的真实写照。 花旗银行率先从消费品公司的领袖宝洁引入营销经理制,树立起营销理念。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银行服务就如普通

商品一样给我们林琅满目,任意选购,且服务至上。花旗自从70年代正式引入营销,在金融产品创新之基础上,寻找了新的竞争武器,如进行市场细分,为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今天,它提供多达500种金融产品给顾客。籍着97年与旅行者公司的合并,花旗真正成为了一个银行金融百货公司。花旗还为自己定位,树立品牌形象,在90年代的几次品牌评比中,它列为金融业的榜首。同时,花旗还是行业内国际化经营的典范,是拥有分支机构或分行的银行机构,在海外市场,它做到将花旗的服务标准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注意花旗品牌形象的统一性,又注入当地语言文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的合并,更让它对21世纪行业持续直深的影响力。 丽兹-卡尔顿饭店:内部营销为本 大多数公司都只注重外部营销,追求品牌忠诚度和顾客满意的价值,他们忽视了内部员工满意的一面,而丽兹卡尔顿饭店恰恰是从内部营销入手,提出“照顾好那些照顾顾客的人“,作出了营销创新。这也是许多卓越公司成功的奥秘,即要提高品牌忠诚度,必须首先培养忠诚的员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丽兹-卡尔顿饭店是一家拥有28个连锁分店的豪华饭

企业营销管理失败案例

企业营销管理失败案例 ——宝威涂料公司 宝威中国公司,一家源自欧洲的涂料公司,尽管其母公司拥有者行业瞩目的地位和全球领先的技术,但这一切,无法掩盖其遭遇无数场中国版“滑铁卢”的事实。 1995年,宝威在中国建立代表处,寻找到两家代理商,南北分江而治,产品的供应却仍是由宝威在香港代理商中转。而这时,宝威在全球的五大竞争对手中,已有三家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宝威认为,早起的鸟儿未必有食吃。最了解中国市场的人是香港人,他们能够判断出什么时机进入内地、以及用什么方式进入内地。而宝威中国代表处现在要做的,就是观察和等待。 1997年,来自宝威总部的一位副总裁第一次造访中国,当他走进一个中等经济水平城市的建材市场时,看到鱼龙混杂的涂料品牌陈列其中,听到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关注的除了价格还是价格。他再一次肯定了自己的判断:这个市场不成熟,好东西一定卖不出好价钱。 1998年之前,宝威中国代表处就象一个快乐的学前班的孩子,无须做太多作业,也不必参加太多考试。到1998年底,在中国涂料市场连续多年呈两位数增长的背景下,宝威才下决心,在中国成立自己的独资公司并着手建立一间工厂。 尽管宝威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着行业美誉,但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是名声在“外”。宝威中国的高层认为,不要急,这一切才刚刚开始。高档家用涂料的应用,需要对中国消费者进行教育和引导,而这个职能,现在就让其他“冤大头”去做吧。过一两年,随着市场总量与自身产能的扩大,才是宝威市场投入的最佳时机。宝威中国就这样不温不火的运转着,似乎胜算在握。 那些外派过来的老外们,也一直弄不懂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比如为什么喜欢买有这样包装图案的桶装漆,而不买另一种?为什么某一类人喜欢听别人的推荐购买,而不习惯自己判断?为什么总是选择那几种颜色,而不是另外?等等。宝威没有去寻求这些答案,相反,有时候还感到好笑,这些奇怪的中国消费者。 宝威的销售经理们却无法象他们的老外主子那样轻松。在这个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他们已经久经这样的教育:公司的技术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没有任何理由在中国卖不好;公司目前在中国的市场状况,都是可预见的在市场成熟度低的国家的遭遇,一切都是过程,终将过去。现实的市场没有给予以上的理解,相反,却一直给宝威以闭门羹。消费者无视,经销商冷谈,这就是可怜的宝威销售经理们遇到的困境。一位要求解除合同的代理商曾这样说:“我还有什么理由要代理宝威的产品呢?它没有为我带来销量,也没有为我带来利润,相反,我要付10倍的努力,才能卖掉还有可能被零售商退回来的产品。” 2000年,在家用涂料市场,宝威中国的年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呈30%的幅度下降,而此时,市场领先者的最高年增长率已超过一倍。众多竞争品牌的数千家专卖店,也正如火如荼的开遍在各大中城市,与此相比,宝威全国仅有的5家展示店仿佛淹没其间。在宝威中国内部,曾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为了证明2000年当年的宝威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自己所不愿接受的实际数字,宝威中国的头儿不惜找来几家市场调查公司,最终采信的标准,竟然是谁提供的数字能让自己更体面…… 2001年,为了弥补渠道短板,宝威中国公司开始执行一个名叫“百城千商万店”的经销商发展计划。在6个月的时间里,要求原有的经销商数目翻三番,同时在全国发展近万个零售终端。根据宝威的市场基础,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6个月后,竟然达到了。宝威付出的代价是:平均每家新经销商近20万的应收款,以及那些迅速发展、资信不明的新客户的终将造成的遥遥无期的帐期。“百城千商万店”计划最终没能阻止宝威市场的下滑。

十大医药营销案例

十大医药营销案例

[转] 2010年中国医药营销10大案例 1、珍宝岛药业:海陆空总动员 基药扩容的市场就在那里,看到了市场的需求,也就看到了机遇在招手。珍宝岛打造的这种海陆空联合式的立体学术营销,其实是在扩展产品的深度、广度和厚度,既掌握高端市场,又最终让产品能够沉得下去,从而使得注射用血塞通上中下通吃。 入选企业:珍宝岛药业 入选案例:学术营销 背景: 基本药物制度的全面覆盖实施带来的是基层医药市场的跨越式增长。基层市场加速放量,使注射用三七制剂作为基本药物目录中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 品种,面临巨大的政策机遇。据悉,2009年,我国心血管病药物市场规模达到983亿元,2007 ~200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94%,高于整个医院用药年平均复合增长率(18 .27 %),尤其是中高端市场增长迅速。 作为在心脑血管中药制剂前5强的三七类制剂是最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之一。但这类产品虽临床应用多年,却尚无学术领导者,无系统循证医学学术理论体系。注射用血塞通产品高端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差异化学术观点的支撑和宣传是加大医院开发率、提高医生和患者认可度的重要保证,珍宝岛前期有一定基础,但总体不足。 创意: 跳出以往学术营销的框架,珍宝岛通过高端、低端立体学术营销组合策略,打造了一套“专业化立体学术推广”模式,从而推动处方药产品品牌销量的快速提升。 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挖掘产品新的临床学术观点,并通过系列推广打造珍宝岛注射用血塞通三七制剂学术领导者品牌地位。 在专业杂志通过平面广告、有奖征文活动、高端专业学术媒体软性学术报道等实现高空学术支持体系,为各级学术会议、活动提供高端学术支持,解决产品学术认识,树立前沿学术品牌形象。 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专业学术会议、承办各级学会专业学术会议,通过各级意见领袖进一步确立权威学术形象。 以大型“临床安全使用”公益培训、基层医疗机构学术会议等向各级医疗机构临床专家、医生宣传企业实力、产品优势、临床应用等信息,解决认知认可、正确使用的问题,建立处方习惯,树立企业和主导产品品牌形象。

销售策略-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

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 “巨人”倒下、“太阳神”下山、“飞龙”落地、“标王”破产,’一大批知名企业被营销危机和营销失败笼罩,过去曾是领导市场潮流风云企业,而现在却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困境。山东的秦池、三株、广东的爱多、健力宝、万家乐、白云山、科龙、珠海的巨人、深圳的康佳、重庆的奥妮、河南的亚细亚、东北的延生护宝、河北的春都、四川的长虹、陕西的505、长岭等,无一不是盛极一时的中国知名企业,如今都纷纷因各种营销危机陷于困境。纵观中国营销市场,可见大有营销失败的企业: (l)价格大战中的牺牲者 中小企业该如何去推广自己的网站,总结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内容建设,在推广网站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网站内容充实,各种信息要全部完善,网站界面设计要让人看着舒服,不求华丽,只求简洁实用即可,网站内容有了,才能吸引住用户,否则,你的用户不会在你网站停留超过20秒以上的。 环保科技公司简单企业站制作饰品B2C整站设计 2,发布信息,发布信息指的是,自己去写原创文章,然后把你写的文章发布到自己所在行业的行业网站上面,当然,也要发布到自己的网站,而且文章里最好带上自己的网址,最后著名文章来源出处,这样别人转载的时候就能顺藤摸瓜来到你自己的网站。 急!教育培训机构软文征集网站SEO优化,网站资讯,网赚类一类的软文,与网站相关均可 3,网站优化,网站优化包括很多,网站结构的优化,内容的优化,外链的优化,关键词优化等等,这种手段如果企业主不懂的话最好找专门的服务公司或者个人来做。目前网上提供seo服务的公司和个人很多,但是这个行业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一些提供服务的个人或公司会狮子大开口,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多多咨询,最后选择一家性价比比较高的公司或个人签订合同。 提高DT电子烟网站搜索排名|SEO|网站推广我要做网站优化企业导航网站寻找推广高手 4,网络广告,我一般不赞成企业做网络广告,但是不排除网络广告有时候的确会给企业带来客户,要注意的是,网络广告投放一定要精准,你是销售破碎机的就要去破碎机的行业网站投放广告,去综合性的机械网站投放效果不一定好,有的行业网站有vip会员等各种套餐,一定要给他们讨价还价。当然你要是有钱没地方花的花,可以四面出击,各大门户都可以投放广告,各种网站营销联盟也有很多,只要你愿意。我相信这类企业是占少数的。中. 国.站长站 5,竞价排名,无可厚非,参加百度竞价排名是大多数企业的首选推广方式,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竞价排名的无效点击很多,每个月的支出和收入严重不成比例。其实,百度竞价也是有技巧的,只是大多数企业不知道而已,用好了百度竞价,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企业在不懂百度竞价优化的情况下可以找专门的公司来管理优化百度竞价后台,相信效果会更好。 6,线下活动,线下活动的网站推广方式也是很好的宣传渠道,比如企业可以举办的一些活动,就算你没实力举办活动,也可以赞助,相关行业举办的展会活动之类,你可以加入活动赞助商名单,然后在活动现场放上自己网站的标语或者广告牌等等。 7,同行扩张,同行扩张就是去同行的网站或者论坛发布信息,如果同行的网站有论坛的话

营销十大案例(家居)

走过10多年发展历程的中国家居行业在推广营销上再也不是为人诟病的“土气十足”,尤其是在经历了经济危机洗礼后,各家居企业开始挖空心思使用新奇营销招数,不仅为企业赢得了大量订单,而且为企业品牌建设锦上添花,更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景象。我们总结出家居行业的十大创新营销案例,期望为行业再添一抹又一抹亮色。 一、营销事件:立邦建设绿色世博 创新主角:立邦漆 绿色世博的概念不断推动涂料行业迈向一个新的纪元。绿色、低碳、高性能成为今后涂料行业发展的新契机。面对世博所带来的巨大商机,立邦三大事业部:重防腐事业部、工程事业部和装饰涂料事业部参与了世博重要项目的建设,创新研发为世博提供全套的专属定制服务,在体现绿色环保的同时,更满足世博建筑的特殊需求。 考虑到每天超过万人的参观人流会加速建筑本身的耗损率,以及基于众多其他安全因素例如防火等的考虑,立邦凭借其在涂料行业创新技术上的优势,为上海世博演艺中心和重要的世博场馆的钢筋结构外墙,制定了专项专案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在提升钢体自身防腐能力的同时,亦增加了防火的安全系数;而在备受瞩目的中国馆内,立邦的内墙环保漆更是大放光彩,采用最新研发的立邦净味系列,在满足世博快速施工需求的同时,24小时的空气净化,和超越80%以上的甲醛净化率,更提供参观者一个绿色安全的参观环境,完全契合绿色世博的环保概念。 二、营销事件:元洲装饰,盖家装微博史上第一高楼 创新主角:元洲装饰 2010年9月28日,国内知名装饰公司元洲装饰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元洲找国庆,网友抢沙发,盖微博第一高楼。”的微博,截至10月7日,该微博已经被转发10119次、共有10211人对此发表了评论,从而创造了中国微博史上企业类微博营销推广的神话。

十大网络营销经典案例

十大网络营销经典案例 网络营销现今已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营销方式,许多企业都通过运用网络营销而是自己得到了飞跃。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评选一下网络营销的十大经典案例。 1. 王老吉——绝佳的创意 “王老吉,你够狠!捐一个亿”,一个名为“封杀王老吉”的帖子得到网友热捧,帖子号召大家“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让它从大家面前彻底消失!”王老吉通过在汶川大地震间的绝妙网络营销方案,使得自己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当之无愧的名列榜首。 2. 可口可乐——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可口可乐凭借其敏锐的嗅觉,发现了2008北京奥运会蕴含的巨大商机,在火炬全球传递前夕,可口可乐与腾讯网合作联合推出奥运火炬在线传递活动。为此,他们设计了8888条路线,并通过网站招募了8888名第一棒火炬在线传递大使。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圣火在雅典古奥林匹亚遗址点燃,同时“可口可乐奥运火炬在线传递”启动。如此手段,不愧为全球饮料巨头。 3. iPhoneGirl——咸鱼也能翻身 “一位英国消费者购买了一部iPhone手机后,惊讶的发现,在iTunes上激活了这部全新的iPhone之后,手机的主屏幕上显示的是一张可爱的中国小妹的照片,除了桌面这张照片外,手机里面还有好几副这样的照片,包括工厂的生产线,iPhoneGirl的称号就此诞生,并且这个笑容征服了许多苹果迷,这个女孩出来以后,直接在业内引起了轰动。富士康血汗工厂的形象立刻得以改善。 4. 盛大-起点中——侯小强带来的改变 2008年9月9日,盛大老板陈天桥在旗下的“起点中文网”举办“30省市作协主席小说巡展”。作家们的作品一贴上网,就受到网络写手们的蔑视与奚落。很快韩寒和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谈歌之间的口水仗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后者以前者曾经的一句戏言为蓝本,说出了“要是我当韩寒他爹,那下一秒就把他打死”。引发了两者间激烈的争战。韩寒还针对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彦英的参赛作品《从呼吸到呻吟》,讽为“标题党”。又掀起韩郑之间一场好斗。此后,北京作家赵凝也加入战团声援传统作家,战火有愈演愈烈之势。 9月22日,谈歌发表声明,退出骂仗。韩寒却不依不饶,再度写博《驯化与孵化》,直指体制内作家被豢养的事实。此言一出,骂仗基本偃旗息鼓。” 盛大把侯小强征召到起点后,起点在公关的力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以作协主席的案例为例,不仅在网络里风生水起,而且央视也讨论了

十大营销经典案例

十大营销经典案例 在广阔的中国营销版图上,成长中的本土企业与强大的中国公司之间,开始了越来越多的正面较量。各路英豪战江湖,狭路相逢勇者胜。本站精选了十大经典案例,为中国市场给出了《成功营销》的解读。剑走偏锋统一润滑油高端突围案例主体:北京统一石化有限公司 市场地位:市场赶超者 市场意义:"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的成功有其历史 背景的偶然性,但从统一调整自己的市场定位及产品结构这一“蓄谋已久”的战略来看,它又是必然的。高端市场,本土企业心中的痛,统一有广泛的示范意义。 市场效果:2003年1月至6月,统一SG以上级别的润滑油销售量占企业全部产品的40%,上年同期只有14%;SF以下级别润滑油的销售从上年同期的23%降至15%。统一润滑油2003年实现销售12亿元的目标已经完成,今年的目标锁定为20亿元。 案例背景:2002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100万辆,而在未来五年内,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0万辆,车用润滑油品的需求量剧增。在需求量逐年上升的同时,用油档次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05年,高端用油占整个车用油的比重将上升到48%左右。 而中国现在有4500家润滑油工厂,这些润滑油厂的产品级别非常低,生产的产品以中端和低端为主,很少有高端产品,国内4500家润滑油厂生产的高端用油总销量只占目前高端市场的20。其它80高端市场都被美孚、壳牌等国外品牌所占据。排名在前五名的品牌在高端市场份额也不过占2%到5%。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突破高端,成为国产润滑油能否在明天立足的关键。 “统一”润滑油2003年营销事件回放 2002年11月18日,统一润滑油首次参加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招标,中标额6000多万,为2003年统一强势品牌的塑造之旅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奠基仪式”。 2003年年初,"统一石化"将这一年定位于自己的品牌营销年,提出了"成为中国高端润滑油最大的专业制造商"这样一个新目标定位,所有的营销运作都以此作为准则。 2003年3月-7月,统一推出了与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若干系列高档润滑油产品。 2003年3月21日伊拉克战争爆发,统一润滑油抓住中央电视台所进行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直播报道的机会,迅速出击,推出"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的经典广告,形成了空前的品牌影响力,也为统一润滑油带来了优秀的销售成绩。 2003年11月18日,统一再次以??万元央视中标 2003年年末,统一石化高层人士表示,统一将于2004年取消低档产品的生产计划,全面转向生产SG以上级别的润滑油,建设高档润滑油品牌形象。 “统一”润滑油策略解析 一年以前,统一润滑油还不为人所知,人们印象中的石化产品只有美孚、壳牌、长城、昆仑等品牌,但在2003年,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市场运作,统一迅速完成了品牌提升,成为润滑油的强势品牌。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句"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的经典广告语成就了今天的“统一”,实际上,早在2003年初,统一已经将自己定位于"中国高端润滑油最大的专业制造”,通过一系列高端产品的推出,统一定格于中国润滑油高端市场。 一、定位调整热推高档系列产品 2003年,统一提出了"成为中国高端润滑油最大的专业制造商"这样一个新目标定位,所有的营销运作都以此作为准则。在产品研发工作中,"统一"瞄准了高端润滑油市场的发展前景,面向飞速发展的轿车市场推出与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若干系列高档润滑油产品。2003年3月,"统一经典超能力纯合成机油"在全国上市,该款高级别机油是"统一"为国内城市轿车用户度身打造的旗舰护理产品,国内首家获得世界跑车之王"保时捷"全面认证,完全达到

失败的社会媒体营销案例分析

失败的社会媒体营销案例分析 (2009-07-11 00:00:00) 转载▼ 面对日益红火的社会媒体营销,企业家跃跃欲试.有的已经吃螃蟹,有的还在河边观望.上不上社会媒体营销,答案是肯定需要上社会媒体营销的,就如我在之前<<浅谈五个社会媒体营销误区>>中提到的:”你的客户和潜在的用户都”掉”在网络中,在线讨论你们企业.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到这些讨论中.未来企业的营销主战场将会由社会化媒体(网络),传统媒体等多层次,多渠道形式构成.放弃社会化媒体营销,你就放弃了一半的天空”虽然说放弃社会化媒体营销,有可能没有那么夸张,放弃了一半的天空,但是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实际意义是明显. 吃螃蟹的会获得很高的投资收益率,抢先登陆不是大型企业的专利,目前在中国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能够有战略,着实做社会媒体营销都是大企业.其实江浙的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不过多种原因造成了无法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原因有:1,中小企业的企业主还没有达到了解或者认可什么是社会化媒体营销.2,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服务商,咨询机构,一开价格,中小企业就傻掉了.3,目前专注中小企业类型的中国社会媒体营销服务整合提供商还没有建立等多种原因. 做社会媒体营销,就如广告界流传的那样:一半的广告费都浪费了,你还不知道浪费在哪里.其实浪费还不是最糟糕的,如果是一个失败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案例,那么影响将是深远的,不像普通的广告或营销活动的失败,仅仅反应在销售额上,对于品牌的影响力还不是致命的.社会化媒体的营销将给你的品牌和未来带来的

是持续的,失败一次,后果将延续多月,多年.结合口碑营销,病毒营销,品牌认知误区等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不要以为你看到的是类似于DELL,INTEL等企业成功的社会媒体营销案例,就以为我提前做,容易,做;大部分是成功的.理性的看待社会化媒体营销,构建合理的战略方案,严格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中传播的监控和引导.是我们需要好好拿捏.成功的案例有许多创新,失败的案例那么就有那么几种: 鉴于之前参与的项目和美国圈内朋友的交流,我初步总结了以下5个方面的失败原因:和大家共同商榷: 1 .选错了投放的社会化媒体 我们可以看到twitter,facebook,国内的开心网等SNS媒体,人流量暴多,一派其乐融融;这些平台也拿出他们的数据给媒体购买者,企业主看,你看我们有***在浏览我们的网站,怎么样?可以吧?那好,掏钱吧.我不是说这些网站是忽悠客户.我们需要在研究我们产品和社会媒体的人群,他们的浏览行为.和常规的媒体选择类似的问题:购买媒体,不用随大流,没有独立思考.社会媒体和销售的业绩不是紧密相联系的.比如你在抢车位中奇瑞公司把自己的品牌放进去,能说明什么?便宜车?对于此类的头发,还不错我们构建一个病毒的视频营销传播,在社会媒体平台上发.

世界上最成功的营销案例

全世界人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是点石成金;世界上最大的营销谎言是石头卖出黄金的价格。这种营销谎言,也可以说是营销奇迹有没有?确实有。 如果你掌握了掌握了其中的诀窍,你也一样能点石成金,将石头卖出黄金的价格。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大家都会记得这个著名的钻石的广告语。一种毫无用处的石头,怎么就超过了黄金的价格? 博弈智点认为,这看似广告语的成功,其实是其背后营销思维的成功。那么,这个营销思维,或者是营销秘诀是什么呢? 第一、制造稀缺、创造价值。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物以稀为贵”,稀少的才是珍贵的。一个在西亚工作的朋友回来说,在沙特石油非常便宜,你可以扔下10元钱,汽油随便加,但水却比汽油给很多。这让中国很多为汽油涨价苦恼的私家车主艳羡不已。 这几年冬虫夏草的价格暴涨,有的达到了每斤17万元,超过了黄金价格。原因不但是其独特的功效,最主要的是其产量较低,别的地方很难生长。但西宁工作的一位朋友讲,80年代以前每斤100元都没有人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大国,但价格最高的还是龙井、大红袍,据说前几年大红袍老树的茶叶拍卖到30万元一两的价格,最主要的是很难买到。 劳斯莱斯汽车,其一直标榜的是手工制作,每年只生产3000多辆,你想购买它不但要有钱,还需要调查你的身份,身份不够还不卖给你,顶级配置的一辆车卖几千万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稀少和独特。 第二、赋予文化、会讲故事。 营销界有句名言:“会卖的卖文化,不会卖的拼价格。”卖文化最主要的是学会讲故事,不会讲故事就不会做营销。 张瑞敏砸冰箱,成就了世界名牌“海尔”;牛根生讲故事,让蒙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可口可乐的美国文化和药剂师的故事,成就了世界第一饮料品牌。马云的创业史,成就了世界最大的电商品牌;俞敏洪的励志故事,让新东方独占民营教育的鳌头。汇源老总朱新礼的

最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最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最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欢迎参阅。 最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篇一)瑞士是举世闻名的钟表王国,它所生产的劳力士、欧米茄、梅花、雷达、浪琴、天梭等手表,无一不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品牌。 在人们心目中,瑞士手表一直是精美、高雅、华贵的代名词,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 然而,80年代初期诞生的斯沃政(Swatch全塑电子手表,却突然在 一夜之间打破了它们的一统天下,迅速成为瑞士乃至全球钟表业的佼佼者。 如今,斯沃棋手表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青少年的腕上宠物,它早已不再是简单地发挥计时作用,而是代表了一种观念、一种时尚、一种艺术和一种文化。 一)、请出“怪人赫雅克自70 年代中期开始,瑞士钟表业陷入了战后以来的最严重危机。 日本生产的精工、西铁城、卡西欧等电子表和石英表以其走时准确、造型新颖、物美价廉等优点迅速占领了世界钟表市,对瑞士传统的机械钟表工业形成强烈冲击,严重威胁着瑞士个世纪以来在世界钟表业建立起来的霸主地位。 在不到10 年时间里,瑞土的钟表出口下降了将近60%,1/2 的钟 表企业被迫倒闭,从业人员由19万人锐减至3 万多人。 统计显示,瑞士在世界钟表市场的份额1974 年为43%,到1983 年则降至15%以下。 为了重振雄风,夺回瑞士这个钟表王国在世界钟表市场的霸主地位,瑞士银

行家们请出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尼古拉?赫雅克。 赫雅克是个“脑子里每一秒钟就有一个新念头的怪人,是位“时刻什么都想试试的天才。 赫雅克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黎巴嫩人,但他却因娶了一名瑞士妻子而成了“瑞士人。 多少年业,他一直是瑞士、德国、美国和法国经济的幕后高参。每天,他坐镇位于瑞士苏黎世的大本营内,运筹帷幄,各种建议不时飞向世界各地,从而使一个个面临危机陷入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 1985 年,赫雅克终于从幕后走到前台,受命出任瑞士钟表公司的主帅,担负起拯救“生命垂危的瑞士钟表业的重任。 出山之后,赫雅克为瑞士钟表业开出的第一个处方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厂自动化程度、严格企业管理制度、开拓销售市场。 在他的带领下,瑞士钟表业在保护传统的机械钟表品牌的同时,大胆创新,积极开发和不断改进新型电子手表。 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赫雅克的改革获得公司的拳头产品——全新概念的“斯沃棋全塑电子手表,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迅速风靡全球,以其走时准确、造型新颖、价格低廉、经久耐用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世界各国青少年的喜爱。 到1988 年,斯沃琪的营业额就超过了西铁城和精工,“逼得日本人节节后退。 如今,斯沃琪更是畅销世界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了新生活、新潮流、

(营销策划)中国十大经典广告策划案例

曾被誉为中国十大经典广告的策划案例1、战“痘”的青春——《益生堂》中国十大策划案例奖 《益生堂》案例2000年在首届中国企业著名策划案评选活动荣获“中国十大策划案”。 益生堂三蛇胆胶囊为除痘保健品。它在97年保健品市场泛滥、普遍销售低潮的环境下脱颖而出,成为华南市场保健品的新星。其年销售额近亿元。 这是一个小预算、大手笔的经典策划案例。其成功之处在于:完整地运用了整合营销策略,通过场调查开始以准确的市场定位推出了广告“战痘的青春”系列,结合巧妙的“投料曝光”、“投保1000万元”公关活动,迅速崛起。其完善的销售管理工程的导入亦为其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益生堂三蛇胆的广告、公关、促销创意及表现影响深远,仿效者众。 “每粒胶囊必含一粒蛇胆”、“1000万投保产品质量险”及“慰问交警、升国旗”等系列新闻行销的运用,更是石破天惊,在传媒界产生轰动,为保健品市场营销的新发拓展了空间。

2、“肠”治久安——金双歧 《金双歧》荣获2000年中国策划艺术博览会银奖。 金双歧是肠道药,一种新型的微生态制剂,国家一类新药,属处方药。其最大的障碍表现在处方药在otc市场的推广拉力不够,产品营销的问题点在于药品的疗程较长、包装一般等。 此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安全”为切入点的营销策略。以“安全、有效的肠道用药”作为金双歧2000年5月,由深圳卫生局主办、深圳商报社协办、万泽医药公司贯彻执行的深圳市安全用药科普调查活动,将金双歧的硬广告与用药科普调查宣传有机结合,利用整合传播优势,借助公关事件,赢得了广泛的、持续的报道,系列广告《忠告》与五封信,使产品与消费者、营业员充分沟通,良性互动,在短短的时间里,金双歧在深圳引起极大的影响,知名度大大提升;加上客户的执行力特强(该客户荣获采纳2000年优秀客户奖),此产品在销量滑坡情形下扭转态势,销量持续上升。 3、30天提高记忆商数18.52——脑灵通 脑灵通为广州轻工研究所研发的健脑保健品,我们对它的策

4大知名企业失败案例分析

4大知名企业失败案例分析 面对一个“宠大的”ERP工程来说,上百万元的费用支出,多年的ERP项目实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面对众多的ERP软件,企业从哪里入手,是追求洋ERP,还是选择本土开发的ERP?是定制开发还是选择几个现成的ERP模块?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中小企业老板。另外,对于一些走在信息化前列的企业,他们中有许多曾花了不少钱,买了不少软件,想让IT技术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可是一些软件尤其是ERP软件在现实应用中效果并不理想,信息孤岛、应用困难、骑虎难下和前景迷茫等等问题同样困扰着这些企业 的决策者。 三露联想“婚变” 北京市三露厂在1998年3月20日与联想集成,后来划归到神州数码签订了ERP实施合同。合同中联想集成承诺6个月内完成实施,如不能按规定时间交工,违约金按5‰来赔偿。ERP软件是联想集成 独家代理瑞典Intentia公司的MOVEX。 合作的双方,一方是化妆品行业的著名企业,1998年销售额超过7亿,有职工1200多人。一方是国内IT业领头羊的直属子公司。这场本应美满的“婚姻”,因为Intentia软件产品汉化不彻底,造成了一些表单无法正确生成等问题出现了“婚变”。后虽经再次的实施、修改和汉化,包括软件产品提供商Intentia公司也派人来三露厂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但是由于汉化、报表生成等关键问题仍旧无法彻底解决,最终导致项目 的失败。 合作的结果是不欢而散,双方只得诉诸法律,在经历了15个月的ERP官司之后,经过庭内调解,结果三露厂退还MOVEX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软硬件和获得200万元的赔偿。 哈药“城门失火” 2000年,哈尔滨医药集团决定上ERP项目,参与软件争夺的两个主要对手是Oracle与利玛。一开始,两家在ERP软件上打得难解难分,一年之后,Oracle击败利玛,哈药决定选择Oracle的ERP软件。然而事情发展极具戏剧性的是,尽管软件选型已经确定,但是,为了争夺哈药实施ERP项目的“另一半”,2001年10月,利玛联手哈尔滨凯纳击败哈尔滨本地的一家公司华旭,成为哈药ERP项目实施服务的“总包头”。 但是,始料不及的是,到了2002年3月份,哈药ERP实施出现了更加戏剧性的变化。利玛在哈药ERP 项目的实施团队全部离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整个哈药项目也被迫终止。而最近又有消息说哈药ERP项 目又重新上马,真是一波三折。 标致巨额投入搁浅 广州标致汽车公司成立不久,开始着手MRPII项目的设备,目标是实现全公司订单、生产、库存、销售、人事、财务等的统一管理,以提高公司运行效益,增进企业经济效益。 1988年公司开始投资计划。由于中法合资的性质,法方总经理和专家在决策层中起决定作用。他们照搬法国标致的模式,决定搞MRPII,设计网络使用20年。1989年企业已经组建了自己的企业信息网,1992年又实施了比利时MSG公司的MACH7财务系统,1993年开始实施零配件销售管理系统SMS。总投 入在2000多万法郎。

史上最经典的十大成功营销案例盘点

史上最经典的十大成功营销案例盘点 内容简介:一些经典的营销案例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下面是十个比较经典的成功营销案例,这些经典案例能让我们学习一些什么东西呢?跟世界工厂网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移位营销】 上海工业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的传统产品缝纫机针,因成本高难以维持。决定把公司在上海难以生产的缝纫机转移到生产成本低的内地去建立生产基地。这样,一包针的生产成本降到0.3元,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从而夺回了失去的市场。 【限量营销】 日本汽车公司推出一款式样古典、风格独特的“费加路”新车,非常抢手。该公司没有因此拼命上产量、扩规模,而是公开宣布每年只生产2万辆,进行限量销售,结果订单激增到30多万辆。为公正起见,公司对所有订购者实行摇奖抽签,中奖者才能成购得此车的幸运儿。其结果造成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紧俏气氛,使企业始终保持优势。

山东济宁新华毛皮总厂在困境中不随波逐流。有一年,我国毛皮生产出口压缩,内销不畅。许多厂家停止收购,竞相压价抛售。该厂经过调查分析,审时度势,逆向营销,贷款400万元以低廉价格在量收购。数月以后,市场需求回升,毛皮价格上涨,该厂赚了一笔可观的利润。 【文化营销】 格兰仕集团生产的微波炉是新兴产品,为了挖掘潜在市场,该集团在全国各地开展大规模的微波炉知识推广活动,全方位介绍微波炉知识。此外,还编出目前世界上微波食谱最多最全的《微波炉使用大全及菜谱900例》,连同《如何选购微波炉》一书免费赠送几十万册,使格兰仕这个深入人心。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启动营销】 海信集团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到彩电在农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该集团制定全面启动农村市场的营销战略,并迅速付诸实施。针对农村的特殊状况,他们开发生产灵敏度高、电源适应范围宽、可靠性好、耗电量少、价格适宜的彩电,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对产品价格、可靠性能的特殊需求,从而开拓了广阔的农村市场,取得显着经济效益。

中国十大经典广告的营销策划案例分析

中国十大经典广告的营销策划案例分 析 1

1、战”痘”的青春——<益生堂>中国十大策划案例奖 <益生堂>案例在首届中国企业著名策划案评选活动荣获”中国十大策划案”。 益生堂三蛇胆胶囊为除痘保健品。它在97年保健品市场泛滥、普遍销售低潮的环境下脱颖而出,成为华南市场保健品的新星。其年销售额近亿元。 这是一个小预算、大手笔的经典策划案例。其成功之处在于:完整地运用了整合营销策略,经过场调查开始以准确的市场定位推出了广告”战痘的青春”系列,结合巧妙的”投料曝光”、”投保1000万元”公关活动,迅速崛起。其完善的销售管理工程的导入亦为其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益生堂三蛇胆的广告、公关、促销创意及表现影响深远,仿效者众。 ”每粒胶囊必含一粒蛇胆”、”1000万投保产品质量险”及”慰问交警、升国旗”等系列新闻行销的运用,更是石破天惊,在传媒界产生轰动,为保健品市场营销的新发拓展了空间。 2、”肠”治久安——金双歧 2

<金双歧>荣获中国策划艺术博览会银奖。 金双歧是肠道药,一种新型的微生态制剂,国家一类新药,属处 方药。其最大的障碍表现在处方药在otc市场的推广拉力不够,产品营销的问题点在于药品的疗程较长、包装一般等。 此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安全”为切入点的营销策略。以”安全、有效的肠道用药”作为金双歧 5月,由深圳卫生局主办、深圳商报社协办、万泽医药公司贯彻执行的深圳市安全用药科普调查活动,将金双歧的硬广告与用药科普调查宣传有机结合,利用整合传播优势,借助公关事件,赢得了广泛的、持续的报道,系列 广告<忠告>与五封信,使产品与消费者、营业员充分沟通,良性互动,在短短的时间里,金双歧在深圳引起极大的影响,知名度大大提升; 加上客户的执行力特强(该客户荣获采纳优秀客户奖),此产品在销量滑坡情形下扭转态势,销量持续上升。 3、30天提高记忆商数18.52——脑灵通 脑灵通为广州轻工研究所研发的健脑保健品,我们对它的策划成功之处在于大胆走出常规的健脑益智产品的做法,走细分市场之路,避开当时强劲的对手(脑轻松),集中火力攻打考生市场,与对手打贴身战,巧妙地夺取了市场份额。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