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1 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进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愿意使用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课时1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

活动过程

单元教学的导入。

讲述: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

谈话: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

讲述: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引导学生预测。

谈话: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讲述: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两类变化的显著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

判断教科书中的六个活动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根据兴趣分组选择做这些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全班学生分三大组:第一组做实验一、二,第二组做实验三、四,第三组做实验五、六,这样的实验难易搭配,各组所需的时间也差不多。实验完成后,让各组汇报交流,让大家一起来判断它们是哪一类变化,从而达到对物质变化的全面认识。

讲解:

当你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时,这时烧杯壁就附着一层石灰水了。你再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一会儿烧杯壁的石灰水就浑浊了。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可见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水

科学家们仔细地研究了蜡烛的燃烧过程,他们发现,蜡烛烧完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蜡烛和蜡烛燃烧时所消耗掉的空气中的氧气的总质量。

[蜡烛燃烧的原理] 常见的蜡烛是用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其化学成分是各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烃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石蜡受热熔化成液态,继续受热变成气态,遇冷又凝结成液态、固态。

[生鸡蛋浸在白醋中,蛋壳上为什么有许多小气泡] 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遇到醋,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钙+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钙+水

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

[碱块中倒入白醋为什么翻腾着大量的泡沫] 碱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它遇到白醋,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钠+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钠+水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产生白色浑浊] 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呼出的气体进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就和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固体,从而导致澄清液体变浑浊。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白糖烧焦了,为什么会变黑、变苦] 在化学上,白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白糖很甜,这与它的分子结构有关。白糖烧焦后变苦,是因为它在受热时,白糖里的“羟基”(分子结构中的一部分)与氢原子结合变成了水分,水蒸发掉了,剩下黑乎乎的碳。这样,颜色由白变黑,味也由甜变苦。木头、油脂、石蜡、煤油……一切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当它们受热发生分解后,同样会析出碳:木头烧焦变黑,菜油熬久了颜色由黄变褐、变黑,蜡烛、煤油一烧起来黑烟滚滚……都是这个缘故。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

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反思

2 食盐和水泥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科书的理解准备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为了使课堂上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活动过程

教师点拨学生活动

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食盐和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探究。探究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探究中出现的现象。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探究,给学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如下表)。表格下方的空间尽可能留大一些,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探究情况进行记录,方便学生的整理和交流。

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交流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你采用了什么方法?食盐和水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初步认识了食盐和水泥的变化后,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在大量的事例面前,教师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学生通过对前面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的分析、讨论,认识到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水泥、种子、木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的变化。

自由活动:

教师可以出示已经做好的胶水,并请同学试用,在调动起学生的制作欲望后,展开自制胶水的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自己制作或与小组同学一起制作,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制作完成后,可以通过展示活动检验学生的制作成果。·

拓展活动:

教师可以提出课下继续探究的问题:“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调查,巩固已有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

学生交流课前观察的情况。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学生交流自己熟悉的图片资料及特征,并按照特征进行分类。

学生交流归纳出不同特征,归纳出共同特征。

作业设计自制一颗橡皮鸡蛋

教学反思:

3 铁生锈

教学目标: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一块铁片、锈铁和一些铁锈,电路、磁铁和锤子

一、问题导入

1、老师直接用一截生锈的铁管直观展示。

师问:这个铁管怎么样了?对,生锈了。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道来探究铁生锈的现象。(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铁生锈)

2、师:请同学们来摸一摸这根铁管上的铁锈,有什么感觉呢?和铁相比有什么不同?颜色怎样?

师总结:铁锈是一种疏松、黄褐色的物质。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学到了两种物质变化:即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变化。

同学们,请想一想,铁生锈是属于哪一种变化呢?那我们就来验证铁锈是不是属于新物质的变化。(师准备一个磁铁,吸一吸铁锈以证明铁锈是一种新物质)师总结:铁生锈是属于一种新物质的变化。

同学们回忆一下,在生活之中有哪些铁生锈的现象呢?对,铁生锈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有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影响。(师播放课件中的视频)

二、猜想探究

1、过渡:同学们,铁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在上节课我们已进了猜想并且各小组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对比实验,通过一周的观察与记录,你们的实验情况怎么样呢?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

在探究铁生锈的实验中,我们准备了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是铁钉所在的环境是:水、空气、一半空气一半水;(边说边举起自己的试管);另一组是铁钉所在的环境是:油、醋、碱、盐。(边说边举起自己的试管)。到底铁钉在哪种环境中更容易生锈呢?现在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把你的实验情况汇报给大家听。(此时,师板书:容易生锈的环境;不容易生锈的环境;并投放放大字号的空表格;然后师巡视,在巡视的过程中,师可找生说说试试。约留给学生5分钟。)

2、学生汇报

师:我们的对比实验相同条件是:瓶子、铁钉,不同的是瓶内的物质。那么我们分小组汇报。汇报程序如下:

一组说:我们小组选择的对比实验是铁钉所在环境为:水、一半空气一半水、空气。这一周的生锈情况是:第一天怎么样,第二天… …

我们认为:铁钉在… …环境中容易(或不容易)生锈。

师:哪个小组还做了这个实验呢?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哪个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

3、总结

师:看板书,同学们观察思考一下,铁容易生锈的环境下,共同的条件是什么?(师板书:水、空气)铁生锈必备的条件是水和空气同时存在。怎样防止铁生锈呢?(生说)师解释(先指“水和空气”的板书,再指“不容易生锈的物质”,最后指“不容易生锈的环境”):只要杜绝了铁生锈的两个条件中的一个,这些物质就不容易生锈。再看不容易生锈的板书,师说:这些物质都不提供生锈的必备条件,就不容易生锈。

三、知识运用

1、在生活中,人们根据铁生锈的这个特点,运用了科学的方法防止了铁生锈,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猜一猜,这些生活中常见物品我们是用了怎样的方法防止它生锈的呢?

认识到:涂油、加瓷、镀铬、喷漆等方法,隔绝了水和空气。另外,还有一些简单而便行的方法:擦拭菜刀、把东西放在干燥的环境下。

2、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家里,教室里,校园里有哪些地方容易生锈的?你们有什么金点子告诉大家?学习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再汇报。

3、同学们说了许多,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一下,怎样防止铁生锈。师出示视频。

四、拓展延伸

铁生锈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铁生锈也有它的好处。那么请同学们课下研究一下铁生锈的利与弊。我们下节课再作交流。请同学们保存好自己的科学记录本,并且科学地处理自己的实验器材,不要乱抛弃,养成一个良好的科学习惯。

教学反思:

4.人的一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整理数据,通过绘制青春期生长发育条形图和曲线图,能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2、懂得青春期如何加强卫生保健。

3、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知道青少年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及变化。

二.活动准备:

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自己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让学生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其他人的身体特征记录下来,还需要学生查阅自己上学以来的体检表。除了本课要求学生准备的材料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安排更多的准备项目,只有准备充分了,学生才能在课上进行充分的表达与交流,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1.活动一:

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提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小到大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学生分析研究体检表上的项目时,应提示学生分项进行研究。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其他同学身体特征的变化情况,交流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们的身体变化情况,还可以列举大家熟悉的人,展示自己调查的结果。在学生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与思考。对学生

的研究成果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后面分类整理活动的开展。

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交流的材料根据年龄段进行分类整理。

第三个环节的教学应在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进行小结: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和衰老期(60岁以后)。这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连续过程。对于人一生的分期情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分法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不同分法也会有区别。

2.活动二: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体发育有什么特点,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体检表上记录的数据说说,然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绘成图形进行分析研究。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指导整理和绘图的方法,在指导绘图时,可以先具体指导学生绘制条形图,而对于曲线图可以放给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一活动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除了研究身高、体重,还可以研究胸围、肺活量等方面。除了用条形图和曲线图,还可以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其他形式的图表来研究。在学生绘图研究结束后,可以设计一个学生表达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分析与讨论,总结出研究结论。

3.活动三:

对于青春期注意卫生保健的教学,要认真组织好讨论活动,要引导学生从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与睡眠及多与别人交流沟通等多个角度充分表达观点,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形成一些共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要及时给予肯定。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资料卡,使学生了解青春期开始和结束的一般年龄、男女生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差别及身体变化特征等知识。对于资料卡的使用要灵活,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也可以在讨论前先让学生阅读了解,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卡也仅是一个活动提示,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相关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将活动二和活动三合并为一个大活动,在活动前提出“我们从上学到现在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和“青春期如何搞好卫生保健”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别进行研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探究的自主性和兴趣性,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二)回顾全课,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教科书中设计的几项活动仅是一些活动指向,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灵活选择与本课研究内容相关的活动形式。在小组充分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可以选出那些比较形象有趣的活动在全班展示,本活动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充分体验,努力体现自由活动的自由度和兴趣性。

(三)布置课下探究:

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调查研究,如阅读课外书、上网查询、请教专家等。可以在适当时机让学生展示和交流。但是对这部分也不宜要求太高,只要学生能采取多种方法去了解了,并从中有所收获,能产生一定的研究兴趣就可以了。当然,拓展活动也可以设计其他的研究专题。

教学反思:

5 细胞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

2.洋葱、镊子。

3.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如果只有一台显微镜,可以让各组代表进行观察,其他同学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之后再轮流观察。撕洋葱表皮、装切片、调焦等需当堂操作,以使学生感到更真实。如果有多台显微镜,可以分组观察,留一台显微镜当堂装片、调焦,其余几台在课前放好洋葱表皮切片并调好,以节约教学时间。)

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

(二)提出问题

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

(三)猜想假设

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四)制订方案

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

讲述: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俗称葱头),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五)实施探究

分组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

讲述: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出示显微镜或图。)

2、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讲解、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方法是这样的……(略,详见参考资料。有显微镜的学校,教师可边讲边演示;没有显微镜的学校,教师可利用图讲。通过讲解,使学生粗略地了解显微镜的用法。)

分组观察。

汇报: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

讲解:

(六)展示交流

(出示洋葱表皮细胞构造图,或看书。)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这些小格子叫做细胞。(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

细胞由四部分构成:周围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是细胞质。

细胞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倍,一小片洋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

3、提问:

洋葱表皮是由什么构成的?

洋葱表皮细胞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实施探究

1.指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讲解:这是一幅通过显微镜拍摄的叶的纵切照片,这是叶的正面,这是叶的背面,这是叶脉。

观察:

叶的构造与洋葱表皮的构造有什么相同?

指出哪些是细胞?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叶细胞的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3)观察根的纵切

出示根的纵切图(或看书)。

讲解: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根尖纵切的照片。

观察:

根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根的细胞?

根细胞的形状、大小相同吗?

(4)观察茎的横切

出示茎的横切图(或看书)。

讲解: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幼茎横切照片。这是茎的表皮部分,这是茎内的导管部分。

观察:

茎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茎的细胞?

茎的细胞形状、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各部分的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不尽相同。

2.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人的血细胞、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神经细胞。

(2)讲解: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两栖动物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这是人的血细胞(红血球)、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位于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

(3)观察:

这6种细胞分别是什么样的?

哪种细胞比较大?

(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各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

3.总结关于细胞的知识

(1)讨论: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根据以上事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什么结论?(或问:根据以上事实,你能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总结吗?)

(2)讲解: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能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

有些低等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大部分生物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有关系。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各部分的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如果人的某个部位的细胞大量坏死了,这个部位的机能就会丧失了。

(三)拓展创新: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生物体构造的相同点。

2.提问:

(l)各种生物外表不同,身体构造有什么相同?

(2)说一说,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3.讲述:

对于细胞的研究,是现代生物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细胞,以后到中学,还要进一步学习关于细胞的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6我像谁

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一张全家福照片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

3、有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肖像描述):老师出示一个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让其他学生说说这个同学的肖像特征,并请其他同学猜猜这张照片中的同学是现在的谁,若能猜出来,则说明这位同学描述成功,而其他同学的观察力好很强。通过这个游戏,能很快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描述时,为了能描述的具体形象,就要抓住同学的最主要的人体特征来描述,这样就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 2、师:看来,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有各自的特征,在茫茫人海中,你的特征总是区别于其他人,(多媒体演示几位学生的镜头特写),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我像谁”)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1)学生对镜观察自己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全面。

(2)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要求叙述语言要连贯、有条理,用词恰当。

(3)结合学生的汇报师讲解:从具体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特征分成若干类,同时多媒体出示书25页的图,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的代号。

(4)指出:象这样如果人体之间的某一特征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把它作为研究人体遗传现象的素材。

(5)多媒体出示课本26页的画面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图上四位同学的舌头和头发分别有什么不同。

(6)师发放事先收集的照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本班同学的父母(本组同学找其他组同学的父母照片)。在活动中,师适当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

(7)学生汇报活动结果,说出你们组是怎么找的,根据哪些特征找的。通过这个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遗传的全部过程。面对如此丰富的素材,学生要想正确分离出班级内同学的父母,就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比较,在头脑中就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师进一步说明:早在公元300~400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发现,凡是有亲缘关系的人一般都具有明显相似的特征,因此,人们把子女总是与父母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的现象叫作遗传。

(8)讨论:人体哪些特征可以遗传?

(9)师:子女与父母长得一模一样吗?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照片,找一找班级内同学与其父母存在着哪些差异,最后师总结什么叫变异。

2、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1)学生观察各自带的全家福照片,分析自己的哪些特征是从父母那儿遗传来的?哪些特征和父母发生了变异?同时结合课前调查情况将结果填在课本27页的两个表格中。

(2)学生汇报结果。

(3)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巩固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并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你知道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吗?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呢?下节课我们将要解决这个问题。这里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四)布置作业。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遗传和变异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又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他们渴望探究更多的秘密,学生通过主动查阅资料,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又可以为学习下一课遗传变异的秘密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教学反思:

7 奇异的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2、愿意参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难点:

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学生不能直观的接触,印象不深。

教学准备:网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吃过“糖丸”你们为会什么要吃它呢?它有什么作用呢?

二、猜想探究

学生汇报各自己的经历,吃糖丸的作用(小组合作)

有的学生可能说不出某种疾病或传播途径,有的小组可能会出现不统一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或与其他小组合作解决,或在课下继续调查了解,直到把问题解决。

1、师问:“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呢?”学生交流汇报。

2、自由活动:

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制作一些剪贴报,每小组一份,师进行引导,如可按病毒的形状、大小、宿主类型以及能引起哪些疾病及如何预防等进行分类整理。

三、展示交交流

各小组把自己小组制作的剪贴报进行展示,最后在班内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成小组,了解人类的病毒的抗争史,然后开一个小小的发布会,让各小组发布自己的查阅的资料及从资料中受到的启发,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教育。

也可以以班级单位进行,也可以分组进行,可以在校内宣传,也可以在校外宣传,利用搜集的资料以各种形式来表演,达到让社会的公民都了解关于病毒的知识,尊重生命,相信科学。

教学反思:

8.无处不在的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辨证地分析事物的能力;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学生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戏剧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现在你对细菌有哪些认识?多名学生说出。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不手。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

二.交流资料

师:这是利用显微镜对细菌永久图片进行观察的图片。同学们,你们接触过显微镜这种仪器吗?

生:我见过,在学习细胞一课时,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过洋葱表皮细胞。

另一生补充。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原来学习的知识及时地联系起来了,而细菌却要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指导学生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使用高倍显微镜。

(注意使用的事项)

三.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细菌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

学生讨论,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生:人手上的细菌会使人得病。

生:大肠杆菌感染会使人拉肚子。

。。。。。。

让学生进行讨论。

师: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多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对细菌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细菌不只是人类的敌人,更多的是人类的朋友,它可以说无处不在。

四.自由活动

师: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细菌的知识,你想怎样做好宣传,防止细菌入侵呢?

生:我想做一张手抄报。

生:我想画一幅宣传画。

……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好!以后咱们还要进行一个展览比赛,看谁做得好。

五.拓展知识。

师:假如没有细菌,我们的自然界将会是怎样的?

师:在一个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教学反思:

9 馒头发霉了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指导霉菌也使微生物的一种。

5、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今天我们来研究发霉的馒头。

(二)、提出问题:

出示发霉的馒头,请学生观察。

你们打算研究什么问题呢?

(三)制订方案

让学生制订观察的方案,

请学生借住放大镜进行观察。

分发显微镜,要求仔细观察,用图画画下所看到的霉菌样子。

师给于肯定,提出质疑:这些霉菌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呢?根据是什么?

(四)实施探究

让学生做出预测,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预测设计实验。比一比谁最快发霉,发霉最多?

师分发同样对的同一时间生产的馒头。

学生观察带来的发霉食物,比较其颜色,认识到颜色多样:黄、绿等

汇报发现: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霉成颗粒状或则丝状等等。

按小组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师给于指导。然后汇报。

引发学生的讨论。

温暖潮湿?温暖干燥?寒冷潮湿?寒冷干燥?

学生根据预测,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出示各小组地馒头发霉情况,比较生霉的多少。

师小结: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滋生与生长。

(五)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并介绍馒头是在什么环境中。

进行记录。

讨论得出:寒冷、炎热、干燥的环境中都不易发霉。

(六)拓展创新:

引发讨论:那么我们该怎么来防止发霉?

介绍其他一些防止生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

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霉菌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我们有时要运用它,有时要避开它。介绍霉的功与过。(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孚莱明-青霉菌-青霉素,使食物霉变)

黄梅天气后晒衣服,食物的存放等等。

教学反思:

10食用菌

教学目标:

1. 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2.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查阅书刊等其他信息源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活动准备:

“查阅有关食用菌的资料”“到菜市场搜集平菇、香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等食用菌或到树林、田野采集一些蘑菇带回来研究,并记录下采集的地点和生活环境”“放大镜、镊子、水盆等”。

活动过程:

活动一:

蘑菇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观察我们带来的蘑菇。

教科书呈现了3名同学观察和交流的场景,桌子上放有一只托盘,托盘内放有采集回的蘑菇;一名同学正用镊子撕开蘑菇的柄进行观察;另外两名同学正在交流自己采到蘑菇时间和地点,描述采到的蘑菇是什么样子的;桌子上还放着一盆清水、放大镜,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对蘑菇进行观察,在探究过后要及时清洗自己的手,保持手的清洁。

教科书通过资料卡对蘑菇进行图文两方面的介绍,目的是丰富学生对蘑菇的认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二:

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教科书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了香菇、双孢蘑菇、环柄香菇、深凹伞杯、金针菇、银耳、灵芝、猴头、木耳9种食用菌。其目的是想让学生充分感受食用菌的丰富多彩,体会食用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教科书安排的图片内容只是一种指向,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及当地的生活环境,选择合适的菌类进行交流。

自由活动:

在自由活动环节,教科书设计了两项活动内容“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敲一敲,看看有什么发现”“观察我们采集来的蘑菇,看看有毒蘑菇吗”。为了能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第二项自由活动,教科书还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呈现了识别有毒蘑菇的具体方法。

拓展活动:

教科书安排了两项拓展活动:“到农贸市场调查当地食用菌有哪些种类,这些食用菌在形态、颜色、生活环境等方面有哪些特点,写一篇调查报告”“设计一个养蘑菇的方案,自己试着养蘑菇”。

教学反思:

11 地球的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2、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3、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教学重点

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教学难点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

教学准备

课件(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挂图或音像资料),橡皮泥、小刀、鸡蛋等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材料、3个装有小物件的胶卷盒子。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这里有3个盒子,请大家不能打开,你能猜出里面放了什么?你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获取关于盒内物体的信息呢?

学生操作: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工具,获取关于盒内物体的信息填写下面的记录表

盒子

听声音

手感

其它方法

判断

1

2

3

师:打开“黑盒”,检验推断的结果是否正确

师: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来研究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球的内部(板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师:地球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摇听声音等方法来认识吗?那怎么来探究呢?

学生讨论、汇报;小结

1、火山、地震、地热传递的信息

师:(课件呈现火山、地震、地热)通过这些地球表面的这些信息;你能猜猜地球的内部有些什么吗?

结合火山喷发影像资料介绍:岩浆的温度是很高的(1200-1600℃);喷发时依靠地底下巨大的压力……

师:岩浆可以存在说明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那么地下20千米处的温度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讨论(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汇报;小结

2、阅读教材地球的结构

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地球的内部的呢?请同学们阅读P49,思考:地球的内部分为哪几个部分?科学家是怎样得到这样的结论的呢?

学生阅读、回答,小结

(二)、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对照教材地球内部的构造图,标出地壳、地幔、地核

师:大家有兴趣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吗?

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顺序,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1)先捏成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红色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2)再捏一个直径约1.7厘米的黄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外核。

(3)然后捏一个直径约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地幔。

(4)用一层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壳。

(5)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些什么?有哪些感想?

四、课外延伸

怎样探索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你阅读49页”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想一想;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展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

教学反思:

12火山和地震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好的体验;意识到火山和地震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会给人类造成负面的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了解地震现象,知道火山地震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一、导如,激发兴趣。

认识火山地震发生时的现象。

1、课件:

(地层的构造,火山,地震发生时的录象片段)

2、结合四川地震。

二、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1、分析有关现象,做出假设。

问:(1)从这些现象中你对地球内部有了那些认识?

(2)你认为火山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设计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

3、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方法实验。

汇报讨论。

了解地震知识。

如地震发生时切断电源,燃气源,跑到空旷地带;来不及跑出时躲在结构最小的房间里或降低重心躲在桌下,保护头部等。

三、回顾全课,评价总结。

模拟避震演习

四.布置课下探究。

收集资料,半一份火山风景区旅游报。

教学反思:

13 做一块卵石

一、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准备

酒精灯、大口玻璃瓶(有盖)、页岩、碎砖块、烧杯、镊子、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见过卵石吗?(生答)都在那儿见过?(指生答)大家发现没有,自然界中的卵石大都出现在什么地方?(生答:有水的地方。)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卵石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感觉怎样?(生答)通过欣赏这些图片,你觉得它们都有哪些相同点?[看课件](指生)

3、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板书卵石的相同点]。

(二)、提出问题:

卵石这么漂亮那这节课你想研究它哪方面的知识呢?(指生)

大家想研究的方面可真多,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探究一下卵石的形成过程,对于其他方面的问题大家可根据本节课的研究课后再进一步探究好吗?

这节课我们用砖块代替一下石块,来做进一步的探究。那同学们想一下一块棱角分明的砖块怎样才能变成卵石呢?(生考虑回答:将石块的棱角去掉,使它变圆滑。)

(三)猜想假设

那你打算怎样把它变圆滑呢?(生考虑回答)那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一下,看能否将砖块的棱角除去。(学生操作)

大家把砖块上的棱角去掉了吗?(生答)同学们做得真棒,前面我们谈到自然界中的卵石大多出现在有水的地方,谁能说一下水在卵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生考虑回答:冲刷、搬运的作用。)

现在我们便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要模拟自然界中卵石的形成都需要哪些材料,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大家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将你的猜想写到实验记录上。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四)制订方案

下面我们便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同学们讨论的方法一起试一下。实验前由小组长给大家分好工,看哪个小组能完成的又快又好,实验时大家要注意安全。

(五)实施探究

好大家请停下,现在我们将砖块取出,看一下与刚放进时有什么变化?(生答)

大家想一下,在刚才的实验中,砖块受到了哪些外部力量?我们小组讨论一下。(指生回答)教师点评。

(六)展示交流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姓名:付信刚

全册备课 一、教材特点: 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 第一课病毒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姓名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 成。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在活细胞中才能活。 2、病毒分三类: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3、细菌有三种,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4、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4、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5、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如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 6、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7、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 8、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蘑菇的各部分名称为: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9、常见的食用菌有:银耳、木耳、金针菇等。 10、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像蜡烛燃烧、木块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11、铁在有水、空气、酸碱、盐的环境中容易生锈。 12、醋与牛奶混合后出现混合物凝结,啤酒与牛奶混合后成絮状,食盐与牛奶混合后无变化。 13、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叫物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不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物质,叫化学变化。 ) 14、像食盐、白糖、等物质,溶于水中之后,通过蒸发,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可逆的 变化。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的变化。 15、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喷漆、镀金等。 16、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17、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18、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19、牛奶中加入醋、啤酒或柠檬等酸性物质都不能喝,加入盐和糖可以喝。 20、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21、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 22、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23、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各种运动的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电子教案 全册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

的。《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太阳、地球和月亮》认识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四 《生级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物与环境》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护环境。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观察生活中运动静止相对性的事例,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和实践的关系,直到物体运动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最新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最新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一、填空题: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 物质组成。 2、病毒可分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3、细菌有三种形态,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4、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5、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6、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目前已经发现的真菌约有8万种。 7、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8、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叫物理变化; 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的物质,叫化学变化。 9、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于水中之后,再通过蒸发去掉水分,使其恢复到 原来状态的变化,叫可逆的变化。 10、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 可逆的变化。 11、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喷漆、镀金等。 12、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13、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 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14、当没有外力作用时,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15、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 16、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 17、蜗牛的运动方式是蠕动,它的运动器官是腹足。兔子的运动方式是跳跃。 18、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19、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姓名:

全册备课 一、教材特点: 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各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课题课时备注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病毒 1 细菌 1 馒头发霉 1 食用菌 1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蜡烛的变化 1 食盐和水泥 1 铁生锈 1 牛奶的变化 1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静止和运动 1 距离和时间 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1 物体运动方式 1 动物运动 1 第四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亮白天和黑夜 1 昼夜与生物 1 四季更替 1 玩玩的月亮 1 日食和月食 1 登上月球 1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蚯蚓找家 1 变色龙 1 植物向哪里生长 2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1 珍惜动植物 1 生物的启示 1 研究与实践儿童常见疾病调查 1 观察月相 1 当地生物群落研究 1 期末考试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 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在活细胞中才能活。 2、病毒分三类: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3、细菌有三种,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4、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4、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5、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如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6、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7、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叫物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不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物质,叫化学变化。 8、像食盐、白糖、等物质,溶于水中之后,通过蒸发,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 的变化,叫可逆的变化。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的变化。 9、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喷漆、镀金等。 10、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11、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12、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13、牛奶中加入醋、啤酒或柠檬等酸性物质都不能喝,加入盐和糖可以喝。 14、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孤立存在,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 15、蜗牛的运动方式是蠕动,它的运动器官是腹足。兔子的运动方式是跳跃。16、动物在水中运动方式是游泳,在陆地上是爬行、行走、奔跑、跳跃,在空中是飞行。 17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是地心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叫日心说。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18、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小时。 19、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四季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 20、昼夜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 21、植物科学家林勒阿斯对植物进行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相同的,编制了一个花钟。 22、受天气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23、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24、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24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 25、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总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一个月。 26、日食发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这个天体就是地球。 27、月食发生时总是月亮的东边先亏,这说明月亮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28、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三十。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候,就会发生日食。 29、月球是一个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的距离约38.4万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大约49个月球才有地球那么大。 30、1961年,美国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索的先河。 31、中国的探月计划称为嫦娥工程。 32、月球上温度差很大,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0度以上,背太阳的一面 第 1 页共5 页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汇总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汇总 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 一、实验目的: 会使用显微镜对洋葱表皮细胞进行认真观察,知道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实验器材: 学生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 三、实验步骤: 1、将洋葱表皮细胞切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切片的中心处在 通光孔的中心位置。 2、左眼看目镜,调节显微镜至看到的细胞切片清晰。 3、把看到的图像在纸上用笔画下来。 四、实验结论: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五、注意事项: 调节准焦螺旋时,切忌用力过猛或调节幅度过大所导致的显微镜损坏、细胞切片损坏。 2、斜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的观察实验。 2、能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对在不同斜面上拉动的小车等物体所 用力的大小进行定量观察。

3、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 二、实验器材: 测力计、长方形木板、小木块若干块、小车。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结论: 竖直提小车用的力最大。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 的力越大。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五、注意事项: 在斜面上拉小车,要使其匀速运动。这样测得的拉力才准确。 3、杠杆的作用实验 一、实验目的: 会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知道杠杆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 杠杆尺、钩码 三、实验步骤: 1、把杠杆尺组装好后,调节两边螺母,使杠杆尺平衡。 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小孔处各挂一个钩码。 3、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小孔处挂两个钩码,右边5厘米小孔处挂四个钩码。

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小孔处挂两个钩码,右边5厘米小孔处挂一个钩码。 5、自由组合钩码数量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 四、实验结论: 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 用的力越大。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五、注意事项: 把杠杆尺组装好后,首先调节两边螺母,使杠杆尺平衡。 4、滑轮的作用实验 一、实验目的: 会组装滑轮并进行实验,知道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 铁架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细绳、钩码、测力计。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结论:

2019年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9年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六年级学生52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4人,主要来自学校附近的5个自然村。虽然农村学生在动物、植物方面的知识和视野虽然相对比较开阔,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较差,习惯于死学硬记,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很少主动去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并去产生疑问并思考或实验从而获取知识,更不用说在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但通过上学期的科学实验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农村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特别是家长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因素表现在在科学课堂特别是实验课上,看起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只顾玩不知学习的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

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同时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小方面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给学生探究科学、创新科学的启蒙种子。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基础性、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比三年级上册的要求有所提高,针对儿童科学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侧重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定量观察、分析数据等方面的训练。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全册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等级 一、查漏补缺: 1.手足口病是小学生常患的一种疾病,它是由引起的疾病。 2.夏天,衣服、鞋子等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是由引起的。 3.狂犬病主要是通过传播的。 4.我们常见的食用菌有、、等。 二、珠海拾贝: 1、你认为预防禽流感病毒比较科学的方法是()。 ①把病死的家禽加工成食品②扔进河里 ③穿防护服对病死的家禽进行消毒处理。 2、在蘑菇组成结构中,生有孢子的结构是()。 ①菌伞②菌盖③菌褶 3、下列菌种中可以用来发酵造葡萄酒的是()。 ①酵母菌②青霉菌③霉菌 4、蘑菇是一类个体比较大的()。 ①细菌②霉菌③真菌 5、小时候,医生让我们口服的糖丸,是为了预防()的发生。 ①流感②腮腺炎③脊髓灰质炎 三、明辨是非: 1、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它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2、细菌和病毒一样,是单细胞生物,形体十分微小,要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3、夏天,鲜肉容易腐败变质,这是由腐生细菌引起的。() 4、细菌能使人致病,因此,细菌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5、所有的蘑菇都是可以食用的。()

四、填出蘑菇各部分的名称: 五、猜想与探究 馒头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容易发霉?写出你的猜想与研究方案。 六.自然揭秘 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到树下的土壤中,过段时间发现鸡或鱼的内脏不见了,你能解释其中的科学奥秘吗?

一、查漏补缺:(每空1分,共6分) 1、病毒 2、霉菌 3.被动物咬伤 4、金针菇木耳银耳 二、珠海拾贝:(每题2分,共10分) 1、③ 2、③ 3、① 4、③ 5、③ 三、明辨是非:(每题2分,共10分) 1.对 2.错 3.对 4.错 5.错 四、填出蘑菇各部分的名称:(5分) 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五、馒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写出你的猜想与研究方案(10分) 我的猜想: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我的方案: 1、将两块干馒头用塑料袋包好,同时放在冰冷的环境里,几天后,观察现象; 2、再将它们同时放在干燥的地方,几天后观察现象; 3、将其中一块馒头上滴上几滴水,变成潮湿的馒头,再分别用塑料袋包装并同时放在温暖的环境里,几天后,观察现象。 六、自然揭秘(9分) 答:鸡或鱼的内脏被腐生细菌腐烂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所以看不到了。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演示实验2个分组实验10个 实验1: 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四片馒头、塑料袋。 实验步骤:(1)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2: 蜡烛的变化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 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3、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新的物质——烟。 实验3: 食盐和水泥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用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实验材料:食盐的变化材料: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 水泥的变化材料:烧杯、盘子、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 实验步骤:实验一: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观察到食盐看不到了。 再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加热,观察到食盐又变成原来的样子, 是可逆变化。 实验二:把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到它成了水泥浆。 把水泥浆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隔石棉网加热烘干,得到了水泥块。 然后,用小锤敲碎它,又得到了水泥块粉。 最后再加水搅拌,不能变成水泥浆。 实验结论:水泥加水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不可逆变化。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试题及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学校班级姓名等级 一、查漏补缺: 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________的变化。 2、像蜡烛熔化、纸折叠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____的。 3、像蜡烛燃烧、木块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这种变化是____________的。 4、铁钉在、或腐蚀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5、喝牛奶时要注意、等。过期的牛奶可以用来、等。 二、明辨是非: 1、将蜡烛点燃和熔化后,它们发生的变化是一样的。 () 2、蜡烛熔化后,不仅是形态上发生了改变,而且产生了新物质----蜡烛油。 ( ) 3、小麦磨成面粉属于形态的变化,面粉做成馒头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 4、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属于可逆变化。 () 5、废铁熔化成铁水属于形态变化,而铁生锈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6、食盐溶解在水里属于不可逆变化。 () 7、金属中只有铁才能生锈。 () 8、自行车上涂有各种颜色的漆,主要是为了看起来漂亮。 () 三、珠海拾贝: 1、下列哪些物质的变化通过一定方式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

A、破碎的玻璃。 B、面粉做成的馒头。 C、水泥加上水后的水泥块。 D、加入柠檬汁的牛奶。 2、下列变化中物质的形态、大小发生变化的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 A、玻璃杯碎了 B、火柴燃烧 C、铁钉生锈 D、水变成水蒸气 E、汽油燃烧 F、纸折飞机 G、水结成冰 3、下列物质不能与牛奶混合食用的是()。 A、醋 B、柠檬汁 C、味精 D、橘子汁 E、食盐 F、啤酒 4、家中最好用()来装醋。 A、铝罐 B、铁罐 C、玻璃瓶 D、铜罐 四.巧分变化: 物质的变化真是丰富多彩,请你用自己学过的方法分一分。 ①冰融化成水②钢铁生锈③酒精挥发④海水晒盐⑤食物腐败 ⑥煤气爆炸⑦木材燃烧 可逆变化:不可逆变化: 五、我的研究: (一)探究蜡烛的变化 实验方法: 1.用小刀把蜡烛切割成小块。 2.把小块的蜡烛放在铁片上,用蜡烛火焰加热,发现蜡烛。 熄灭蜡烛,发现熔化的蜡烛遇冷后。 3.点燃蜡烛,把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发现在烧杯里有;在烧杯内壁涂上澄清石灰水,发现蜡烛燃烧后石灰水变。 实验说明:蜡烛切割和熔化时,仅仅在上发生了改变;蜡烛 燃烧时,不仅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二)食盐加水的变化属于可逆变化还是不可逆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和实验方案。 六、怎样防止铁生锈? 一、查漏补缺:(12分) 1、不同。 2、形态,可逆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 实验1: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四片馒头、塑料袋。 实验过程:(1)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2:蜡烛燃烧的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有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实验:3:食盐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食盐的变化 实验材料:杯子、玻璃棒、食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石棉网、坩埚 实验步骤: 1、向杯子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倒入坩埚中,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1、实验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2、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实验4:水泥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水泥的变化 实验材料:杯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坩埚 试验步骤: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块放入干锅,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一会,水泥凝固了。 2、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水泥没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试题及答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试 题及答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学校班级姓名等级 一、查漏补缺: 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________的变化。 2、像蜡烛熔化、纸折叠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____的。 3、像蜡烛燃烧、木块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这种变化是____________的。 4、铁钉在、或腐蚀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5、喝牛奶时要注意、等。过期的牛奶可以用来、等。 二、明辨是非: 1、将蜡烛点燃和熔化后,它们发生的变化是一样的。 () 2、蜡烛熔化后,不仅是形态上发生了改变,而且产生了新物质----蜡烛油。 ( ) 3、小麦磨成面粉属于形态的变化,面粉做成馒头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 4、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属于可逆变化。 () 5、废铁熔化成铁水属于形态变化,而铁生锈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6、食盐溶解在水里属于不可逆变化。 () 7、金属中只有铁才能生锈。 () 8、自行车上涂有各种颜色的漆,主要是为了看起来漂亮。 () 三、珠海拾贝: 1、下列哪些物质的变化通过一定方式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

A、破碎的玻璃。 B、面粉做成的馒头。 C、水泥加上水后的水泥块。 D、加入柠檬汁的牛奶。 2、下列变化中物质的形态、大小发生变化的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 A、玻璃杯碎了 B、火柴燃烧 C、铁钉生锈 D、水变成水蒸气 E、汽油燃烧 F、纸折飞机 G、水结成冰 3、下列物质不能与牛奶混合食用的是()。 A、醋 B、柠檬汁 C、味精 D、橘子汁 E、食盐 F、啤酒 4、家中最好用()来装醋。 A、铝罐 B、铁罐 C、玻璃瓶 D、铜罐 四.巧分变化: 物质的变化真是丰富多彩,请你用自己学过的方法分一分。 ①冰融化成水②钢铁生锈③酒精挥发④海水晒盐⑤食物腐败 ⑥煤气爆炸⑦木材燃烧 可逆变化:不可逆变化: 五、我的研究: (一)探究蜡烛的变化 实验方法: 1.用小刀把蜡烛切割成小块。 2.把小块的蜡烛放在铁片上,用蜡烛火焰加热,发现蜡烛。 熄灭蜡烛,发现熔化的蜡烛遇冷后。 3.点燃蜡烛,把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发现在烧杯里有;在烧杯内壁涂上澄清石灰水,发现蜡烛燃烧后石灰水变。 实验说明:蜡烛切割和熔化时,仅仅在上发生了改变;蜡烛 燃烧时,不仅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二)食盐加水的变化属于可逆变化还是不可逆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和实验方案。 六、怎样防止铁生锈? 一、查漏补缺:(12分) 1、不同。 2、形态,可逆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1)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1、病毒 1、家庭成员中有一人得了流感,其他人很快也会患上流感,你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吗? 2、如果不小心被小狗咬了,不及时打狂犬疫苗就会得狂犬病,为什么? 3、小明的班级中有一位同学得了腮腺炎,不久班里就有好多同学都得了腮腺炎,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4、人受到病毒感染,会出现高烧、头痛等现象。试想一下,植物受到病毒感染,会出现什么想象?为什么? 2、细菌 1、大自然界中,动植物的遗体会不断地腐烂、分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2、如果不小心吃了发霉变质的食物,就会生病是什么原因? 3、我们在蒸馒头发面时,放上一点酵母粉,不久面团就膨胀起来是什么原因? 4、大豆长有一些根瘤,这是怎么回事? 5、碗筷要经常放在开水里煮一煮,为什么? 3、馒头发霉了 1、天热的时候,馒头、衣物、食品等容易发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2、真菌对人类的生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你知道的有哪些? 3、天气晴朗时,妈妈将衣柜中的衣物放在室外晾晒,为什么? 3、你知道防止物品发霉的措施有哪些? 4、你知道人们在蔬菜保鲜方面采取了哪些方法吗?试着写一写? 4、食用菌 1、雨后的清晨,更容易采到蘑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2、你知道如何识别有毒的蘑菇吗? 3、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有哪些吗? 4、从野地里采来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吗?为什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5、蜡烛的变化 1、蜡烛冬天时硬硬的,夏天却会变软,为什么? 2、晚上停电时,点燃蜡烛,会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 3、木柴燃烧后有什么现象发生? 4、你知道在夏天,铁会生锈,为什么? 5、你知道市场上卖的面塑和泥塑各属于哪种变化吗?为什么? 6、你知道把鸡蛋放入醋中会发生哪种变化? 6、食盐和水泥 1、炒菜、做饭时放入里面的食盐有什么变化? 2、溶解在水里的食盐,经过加热蒸发后会有什么变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水泥溶解在水中后会有什么变化?还能通过其它方式让它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吗?为什么? 4、玻璃破碎后经过加工还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吗?为什么? 5、木材变为桌椅后、木材燃烧后还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吗?为什么? 7、铁生锈 1、我发现我们家里用来晾晒衣服的铁丝生锈了,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最新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病毒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附着→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分三类: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4、预防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1)、切断传播途径(2)、注射疫苗(3)、注意卫生(4)、锻炼身体 5、病毒的用处: 好处:疫苗-利用病毒制造碎色病毒--培育带白边的郁金香 矮小病毒--培育盆景 坏处:病毒使人产生疾病 二、细菌 1、细菌无处不在:空气中、水中、土壤以及动植物的身体内,它们无处不在。 细菌按形态分为三种,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好处: (1)食品发酵:醋酸菌→陈醋棒状杆菌→味精乳酸菌→泡菜、脱脂乳 (2)生物制药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3)生产沼气甲烷细菌 (4)增加土壤肥力根瘤菌 坏处:肺炎双球菌使人生病,细菌使食物腐败变馊 4、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利用腐生细菌(腐烂、分解)

动植物动植物遗体 5、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20分钟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细菌的生殖速度是相当快的。1变2,2变4,4变8......一直分裂下去,一昼夜可以分裂72次,就能获得47万亿亿个后代;36个小时可分裂108次,产生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一尺多厚。 6、在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内脏埋在其中,一段时间后内脏消失了,土壤中的腐生细菌把内脏腐烂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三、馒头发霉了 序号环境发霉情况 1 温暖(阳台)、潮湿(滴水)发霉发霉最早,面积大 2 温暖(阳台)、干燥(烘干)发霉面积适中 3 低温(冰箱)、潮湿(滴水)发霉面积适中 4 低温(冰箱)、干燥(烘干)发霉发霉晚,面积小 2、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面包、腐烂水果散发的酒香),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又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3、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生产药品,青霉素、红霉素制造抗生素、。 (2)生产食品,例如腐乳、酱油、葡萄酒、面包。 (3)使人或其他生物患病,使食品和衣服发霉。 4、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高温消毒、真空包装、冷藏或冷冻法、放干燥剂 5、防止衣物发霉的方法:勤洗勤晒、干燥通风、真空包装 四、食用菌 1、有的蘑菇有毒,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采集时要用镊子将采集的蘑菇及时装入塑料袋中,采集完及时洗手。不要食用采集的蘑菇,以免中毒。 2、 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敲一敲,发现:会有许多小黑点掉下来,生有孢子的结构是菌褶。 3、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4、食用菌:金针菇、平菇、香菇、双孢蘑菇、银耳、灵芝、猴头菇、木耳 5、怎样识别有毒蘑菇: 一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

2019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填空题。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病毒可分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3、细菌有三种形态,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4、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5、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6、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目前已经发现的真菌约有8万种。 7、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8、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叫物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的物质,叫化学变化。 9、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于水中之后,再通过蒸发去掉水分,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可逆的变化。 10、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的变化。 11、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喷漆、镀金等。 12、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13、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14、当没有外力作用时,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15、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 16、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 17、蜗牛的运动方式是蠕动,它的运动器官是腹足。兔子的运动方式是跳跃。 18、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2019年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2019年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 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在活细胞中才能活。 2、病毒分三类: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3、细菌有三种,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4、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4、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5、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如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6、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7、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叫物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不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物质,叫化学变化。 8、像食盐、白糖、等物质,溶于水中之后,通过蒸发,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 变化,叫可逆的变化。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的变化。 9、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喷漆、镀金等。 10、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11、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12、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13、牛奶中加入醋、啤酒或柠檬等酸性物质都不能喝,加入盐和糖可以喝。 14、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孤立存在,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 15、蜗牛的运动方式是蠕动,它的运动器官是腹足。兔子的运动方式是跳跃。 16、动物在水中运动方式是游泳,在陆地上是爬行、行走、奔跑、跳跃,在空中是飞行。 17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是地心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叫日心说。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18、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小时。 19、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四季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 20、昼夜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 21、植物科学家林勒阿斯对植物进行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相同的,编制了一个花钟。 22、受天气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23、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24、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24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 25、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总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一、病毒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附着→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分三类: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4、预防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1)、切断传播途径(2)、注射疫苗(3)、注意卫生(4)、锻炼身体 5、病毒的用处: 好处:疫苗-利用病毒制造碎色病毒--培育带白边的郁金香 矮小病毒--培育盆景 坏处:病毒使人产生疾病 二、细菌 1、细菌无处不在:空气中、水中、土壤以及动植物的身体内,它们无处不在。 细菌按形态分为三种,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好处: (1)食品发酵:醋酸菌→陈醋棒状杆菌→味精乳酸菌→泡菜、脱脂乳 (2)生物制药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3)生产沼气甲烷细菌 (4)增加土壤肥力根瘤菌 坏处:肺炎双球菌使人生病,细菌使食物腐败变馊 4、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利用腐生细菌(腐烂、分解)

动植物动植物遗体 5、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20分钟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细菌的生殖速度是相当快的。1变2,2变4,4变8......一直分裂下去,一昼夜可以分裂72次,就能获得47万亿亿个后代;36个小时可分裂108次,产生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一尺多厚。 6、在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内脏埋在其中,一段时间后内脏消失了,土壤中的腐生细菌把内脏腐烂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三、馒头发霉了 2、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面包、腐烂水果散发的酒香),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又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3、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生产药品,青霉素、红霉素制造抗生素、。 (2)生产食品,例如腐乳、酱油、葡萄酒、面包。 (3)使人或其他生物患病,使食品和衣服发霉。 4、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高温消毒、真空包装、冷藏或冷冻法、放干燥剂 5、防止衣物发霉的方法:勤洗勤晒、干燥通风、真空包装 四、食用菌 1、有的蘑菇有毒,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采集时要用镊子将采集的蘑菇及时装入塑料袋中,采集完及时洗手。不要食用采集的蘑菇,以免中毒。 2、 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敲一敲,发现:会有许多小黑点掉下来,生有孢子的结构是菌褶。 3、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4、食用菌:金针菇、平菇、香菇、双孢蘑菇、银耳、灵芝、猴头菇、木耳 5、怎样识别有毒蘑菇: 一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 后易变色。 二看形状。无毒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