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动物营养学知识点(全)

动物营养学知识点(全)

动物营养学知识点(全)
动物营养学知识点(全)

动物营养学

绪论

1、动物营养是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理变化过程的全称。

2、概略养分分析主要测定饲料中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等六种概略养分。

3、三大有机物: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第一章 动物与饲料

第一节 动植物体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一、动物与植物

1、动植物的代谢特点

·动物代谢特点:异养生物,不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而要依赖于自然界中的有机物。 ·植物代谢特点:自养生物,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简单无机物合成所需有机物。 2、动物与植物的关系 二、 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 (一)元素组成的比较

1、种类基本相同,含量差异较大。

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2、有机元素均以C 、H 、O 、N 的含量最多 ·植物:约占其干物质总重的95% ·动物:约占其干物质总重的91%以上

主要以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形态存在,其中均以碳为最多,氧和氢其次,氮最少。 3、无机元素

·植物:含钾高,含钠低 ·动物:含钠高,含钾低 ·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微量元素的含量: 相对较稳定 4、元素含量 ① 植物

·元素含量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植物种类不同,元素含量差异大 ② 动物

·一般须从饲料中获得,含量相对稳定。 ·动物间差异小 (二)化合物组成的比较

干物质

动植物体 水分

无机物质(粗灰分或矿物质)

有机物质

含氮化合物(粗蛋白质)

无氮化合物

乙醚浸出物(粗脂肪)

碳水化合物

粗纤维

1、水分

①一般情况下,动植物中都以水分含量最高

·植物:变异大

·动物:变异小

②动植物体组织、部位不同含水量不同。

③影响因素不同

·植物:栽培条件、气候、收获期等

·动物:年龄、营养水平、饲料组成、健康状况等

④饲料分类

·按水分多少

>45%:青绿饲料

≤45%:青贮饲料

·按蛋白质多少

≥18%:蛋白质饲料

<18%:粗饲料

2、碳水化合物

①植物:干物质中的3/4

结构物质

贮备物质

②动物:主要为糖元和葡萄糖,<1%

3、蛋白质

①植物:除真蛋白质外

还有非蛋白质含氮物(氨化物)

②动物:干物质中主要为蛋白质,是动物体内的结构物质

主要是真蛋白质及游离AA、激素

无其他氨化物

动物体蛋白质含量高,且蛋白质的品质优于植物蛋白。

③含量

动物体:相对稳定(10-25%)

植物体:蛋白质含量变化大(1-40%)

④合成

植物体:能自身合成全部的氨基酸

动物体:不能全部合成,一部分AA必须从饲料中获得(EAA)。

4、脂类

①动物体

·贮备物质:中性脂肪、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

·常温下呈固态

②植物性

·除中性脂肪、脂肪酸、脂溶性Vit外,该有叶绿素、蜡质、磷脂、挥发油等。·常温下呈液态

③含量:动物体内含量高于除油料植物外的植物。

5、维生素和矿物质

·植物体:不含维生素A,而含胡萝卜素

·动物体:相反

·植物体:钾、镁、磷较多,钙、钠较少

·动物体:相反

第二节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利用

一、动物消化饲料的方式

(一)消化的概念

动物采食饲料后,经物理性、化学性及微生物性作用,将饲料中大分子不可吸收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二)消化的方式

1、物理性消化(又称机械性消化)

①定义:指通过牙齿撕、咬,消化道壁磨压等方式,将食物由大颗粒状态变成较小的颗粒的过程。

②咀嚼、胃肠道蠕动的作用

·使饲料颗粒变小;

·将食物向消化道后端推动,排空;

·刺激消化酶分泌;

③意义:对反刍动物(鹿)应提供充足的反刍时间;各种动物都有不同的最佳饲料粒度。

④特点:无化学性变化,产物不可吸收。

⑤对于各类动物,均不提供粒度过细的饲料,饲料粉碎过细会有以下缺点:

·肠胃蠕动减弱,酶分泌能力下降;

·不利于酶与饲料混合,易形成食团;

·不利于吞咽,可引起呼吸道疾病;

·会使畜舍空气变差,易滋生微生物;

·增加加工能耗。

2、化学性消化

·高等动物特有的消化方式,对非反刍动物尤为重要;

·终产物可以吸收;

·越是高等的动物,消化器官分工越明确,消化酶的种类越多;

·酶的消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动物所分泌的酶的种类、数量、活性不同。

3、微生物消化

动物消化道的结构决定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的部位:

·反刍动物:主要在瘤网胃进行,主要消化方式,瘤胃是反刍动物主要消化器官。

·单胃动物:主要在大、盲肠进行,消化的辅助形式。

4、特禽的消化特点

·类似于非反刍动物的消化。

·禽类没有牙齿,靠喙采食、撕碎大块饲料。

·口腔:没有乳糖酶。食物通过口腔进入食管膨大部—嗉囊中贮存并将饲料湿润和软化,再进入腺胃。

·腺胃:消化作用不强。

·肌胃:壁肌肉坚厚,可对饲料进行机械性磨碎,肌胃内的砂粒更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的弱。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二、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1、吸收的概念

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2、吸收方式

3、吸收部位

①大多数动物

·主要在消化道上端,如十二指场、空肠、回肠,大肠也有小部分吸收。

②消化道各部位均可吸收一定量的水和无机盐

·瘤胃:可吸收大部分VFA(75%)和过量的氨;

·单胃动物的胃:只吸收少量水分和无机盐,胃的吸收功能很有限。

三、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1、动物的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2、饲料的可消化性:饲料被动物采食后,在消化道内能被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3、饲料的消化率

·饲料可消化养分量占食入养分的百分率。

·是度量动物的消化力和饲料的可消化性的综合指标。

①粪中的养分有两个来源:

⑴饲料中未消化的养分(外源)

⑵内源养分

·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

·肠道脱落细胞

·肠道微生物

②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

·表观消化率:受采食量影响较大,不扣除内源养分,不能真实反映饲料的营养性或可消化程度。

表观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100%

·真消化率:扣除内源养分,是饲料的真实消化率,受采食量影响很小。

真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外源养分-内源养分)]/食入养分×100%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1、动物因素

①种类:不同种类的动物消化器官结构、功能、容积不同对饲料的消化率不同

·粗饲料:差别较大,鹿>兔>特禽>貂狐貉

·精饲料:差异较小

②品种

·高度培育品种对粗饲料消化率极低,耐粗饲性差。

③年龄与个体

·幼小、老龄动物消化率低;

·随着年龄增长,消化器官不断发育、完善,动物对(CF)、EE、CP的消化率提高,但NFE和有机物消化率变化不大;

·随着衰老,消化机能衰退,消化力降低。

④体质

·健康动物的消化力强;

·病态动物消化率低;

·因此,保持动物健康是保证高产的基本条件。

2、饲料因素

①种类

·青绿饲料>干草

·籽实>秸秆

②化学成分

·CP,对鹿影响显著

·CF,貂狐貉

·淀粉:多,鹿对粗饲料的消化率降低

·脂肪:一定量,利于消化

③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⑴定义: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成分。

·降低消化率

⑵影响蛋白质消化和利用

·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

·植物凝集素

·酚类化合物

·皂甙、皂苷

·单宁

·胃肠胀气因子等

⑶影响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利用

·淀粉酶抑制剂

·酚类化合物

·胃胀气因子等

⑷影响矿物质消化利用

·植酸

·草酸

·葡萄糖硫苷

·棉酚等

⑸影响维生素消化利用

·存在于大豆中的脂氧化酶:能破坏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双香豆素:能影响维生素k的利用

·甲基芥子盐吡啶胺:影响维生素b1的利用

·异咯嗪:影响维生素b2的利用

·硫胺素酶、酸败脂肪:也对维生素的消化利用有影响

3、饲养管理技术

①适当合理的加工处理可提高饲料消化率

·精饲料:适当粉碎

·粗饲料:碱化、氨化、微贮、膨化等

②饲料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

·延长可提高消化率;

·饲料颗粒化,提高适口性;

·过度粉碎饲料不利于消化(反刍动物)。

③饲养水平

·定义:指实际饲喂量相当于维持饲喂量的倍数。

·随饲养水平提高,饲料流通速度加快,消化率下降。

④饲料搭配技术与养分平衡状况

·平衡设计日粮可提高消化率,添加酶制剂可提高消化率。

⑤饲喂技术:少量多餐、潮拌料饲喂、鹿TMR技术、投喂时间(特别是高温季节)。

⑥畜舍环境:适温和良好通风、饲养密度等。

⑦饲料添加剂:适量的抗生素、酶制剂、益生素等可增强动物消化力。

第二章水的营养

第一节水的测定和作用

一、水分的变化规律

1、植物

·植物体水分含量在5%~95%之间。

·不同种类植物含水量不同。一般水生>禾本科、豆科>植物籽实。

·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不同栽培条件下含水量不同。

2、动物

·动物体含水量变化不大,占体重50%左右。

·随年龄、营养状况、品种不同而有差异,但变化不大。

·一般幼畜含水量高,随着年龄增长,含水量下降;动物越肥,含水量越少。

二、水的测定

①饲料中的两种状态

·游离水(自由水):含于动植物体细胞间,与细胞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的水。

·结合水(束缚水):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胶体水膜,难以发挥的水。

②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将总水分分为:

⑴初水:即自由水、游离水或原始水分。

·指新鲜饲料在60-65℃烘箱内烘一定时间,在室温下冷却并达到恒重时,所失重量即为初水。

·初水含量=(鲜饲料重-风干饲料重)/鲜饲料重×100%

⑵吸附水:即结合水或束缚水。

·风干饲料在100-105℃烘箱中烘干一定时间,在干燥器中冷却并达到恒重时,所失重量为吸附水。

·吸附水=(风干饲料量-烘干后饲料量)/风干饲料重×100%

⑶干物质:除去水分剩余的部分,是比较各种饲料所含养分的基础。

三、水的生理作用

1、作为细胞结构物质

·早期发育的胎儿含水高达90%以上;

·初生幼畜达80%;

·成年动物50-60%。

2、溶剂作用

·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必须在溶于水后才能进行;

·水是机体消除代谢产物所必需的。

3、媒介作用

·水参与很多化学反应,如水解、水合、氧化还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细胞的呼吸过程等;

·动物体内所有的聚合和解聚合作用都伴有水的结合或释放。

4、调节体温

·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机体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降温而迅速降低体温;

·超出维持体温所需的热量需要,会及时通过辐射、传导、蒸发等方式释放体外。

5、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动物机体中的体液构成机体的内环境

6、润滑作用:以水为基础的体液有润滑作用。

第二节动物体内水的平衡及调节

一、动物体所需水的来源

1、饮水(动物种类、生理状态、生产水平、饲料组成、环境温度等)

2、饲料水(因饲料不同而异)

3、代谢水(有机物代谢产生,占5%-10%)

·不同养分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代谢水不同,蛋白质在氧化、运输和排泄时需要较多的水,所以短期缺水时,蛋白质氧化(分解)对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不利。

·不同性质的饲料产生的代谢水也不同:因其所含营养物质不同,导致产生代谢水含量不同。

·不同种类的动物,代谢水的重要性不同。

二、动物体水的去路

1、粪便排出(主要去路)

①因动物而异

·反刍动物由粪中排出水较多

②饲料性质影响粪中排水量

③人为调控对粪便含水量影响不大

2、尿液排水(主要渠道)

·受摄水量影响较大;

·肾脏对水的排泄有很大的调节能力,一般饮水越少,环境温度越高,动物活动量越大,由尿中排出的水越少。

·饲料中蛋白质、矿物质过高,饲料中含有毒素(霉变、氧化、ANFs)、抗生素类药物等,饮水量和排尿量增加。

·不同动物由尿排出的水分不同。

3、呼吸(随气温体重变化而异)

·通过呼吸水分的损失是体温调节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4、皮肤蒸发、出汗排水(与环境温度有关)

5、随产品排水

第三节动物的需水量及饮水品质

一、影响动物水需要量的因素

1、动物种类

·大量排粪需水多

·反刍>哺乳>鸟类>骆驼

2、生产性能

·产奶阶段需水量最高,产蛋、产肉需水相对较低。

3、环境因素:气温

·气温:高于30℃,需水量明显增加,低于10℃,相反。

·湿度:相同温度下,湿度越大,需水越少。

4、饲料或日粮组成

5、饲料的调制类型

粉料>干颗粒>膨化料

二、水分与饲料品质间的关系

1、饲料含水量越高,CP、能量越低,营养价值越低;但秸秆类则另当别论。

2、水分含量越高,饲料越易腐烂,即越易发生氧化反应。

3、饲料水的营养价值低于饮水的营养价值,所以应通过饮水满足动物对水的需要。

第三章蛋白质的营养

第一节蛋白质的组成及营养作用

一、基本概念

1、蛋白质(protein):是指由AA组成的一类数量庞大的物质的总称。

2、CP

·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统称为CP。

·包括真蛋白质和NPN。

·NPN 包括游离氨基酸、硝酸盐、胺等。

3、CP测定

·测定粗蛋白采用凯氏定氮法。

·CP含量=饲料样品含氮×6.25/饲料样品重×100%,6.25为蛋白质的换算系数,表示饲料样品中粗蛋白的平均含氮量为16%。

二、蛋白质的组成

1、AA组成

AA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2、AA的类型

·除Met外,L-AA生物学效价大于D-AA。

·大多数D-AA不能被动物利用或利用率很低。

三、蛋白质分类及性质

1、分类

①纤维蛋白

·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角蛋白;

·消化利用率较低,AA组成不好(含有大量羟脯aa、羟Lys),酸、碱、膨化或水解处理后可提高利用率。

②球状蛋白

·包括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组蛋白、鱼精蛋白等;

·利用率很高;

·AA组成较纤维蛋白好;

·成本较高。

③结合蛋白

·是蛋白质结合一个非aa的辅基;

·如核蛋白、磷蛋白、金属蛋白、脂蛋白、糖蛋白等。

2、蛋白质的性质

①酸碱两性

·不同蛋白质等电点不同;

·在等电点易生成沉淀。

②缓冲和维持渗透压

·两性特征使蛋白质可作为体内很好的缓冲剂;

·分子量大、离解度低,对维持渗透压有一定作用。

③变性:一定程度的变性有利于消化

四、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

1、机体和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机体更新的必需养分;

3、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

4、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

一般发生于:

·饲料营养不足,能氮比过低;

·CP含量或摄入过多;

·饲料的AA组成不平衡。

第二节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一、单胃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1、消化

·起始于胃,终止于小肠;

·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 20%在胃,60-70%在小肠,其余在大肠。

2、氨基酸的吸收

·部位:小肠上2/3部位

·方式:主动吸收

·载体:碱性、酸性、中性系统

·顺序:L-AA>D-AA,Cys>Met>Trp>Leu>Phe>Lys≈Ala>Ser>Asp>Glu

·大约1/3的氨基酸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吸收,大约2/3的氨基酸以肽的形式吸收。

·肠道吸收的氨基酸除来自饲料的部分外,还有部分来源于肠道消化道黏膜脱落细胞、消化腺分泌物及微生物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这部分氮或氨基酸被称为内源性的代谢粪氮或氨基酸。

3、肽的吸收:2~3个肽键的寡肽吸收速度比氨基酸快。

4、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①动物因素

②饲粮因素

③其它

·饲料加工(热损害)

·饲养管理(补饲、饲喂次数、饲喂量)

·影响吸收的因素(AA平衡、肠粘膜状态)

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1、瘤胃氮素循环:瘤胃中多余的NH3会被瘤胃壁吸收,经血液运送到肝脏,并在肝脏转成尿素。所生成

的尿素一部分可经过唾液和血液返回瘤胃,再次被瘤胃微生物分解产NH3。这种NH3和尿素的生成的不断循环,称为瘤胃氮素循环。

2、瘤胃的Pr消化吸收特点

①在瘤胃内微生物合成饲料中不曾有的支链AA

·蛋白质营养实质上是瘤胃微生物营养

②反刍动物本身所需AA(小肠AA)来源

·MCP :可以满足动物需要的50~100% ·UDP(RUP):是高产时的必要补充 ·内源蛋白:质量少且较稳定 ③ 瘤胃中的微生物

少量Pr 即可满足微生物的需要,这是瘤胃微生物利用尿素等NPN 的生物学基础。 ④ MCP 品质与豆粕(饼)、苜蓿叶蛋白质相当,略次于优质的动物蛋白质,但优于大多数谷物蛋白。 ⑤ 大量RDP 在瘤胃中分解,存在能量和蛋白质的损失。 ⑥ 饲料蛋白的降解率差异很大,适当加工处理可降低降解率,并可能提高UDP 的小肠利用率(如加热、甲醛包被、缓释等措施可提高UDP 利用率)。

⑦ NPN 在瘤胃中集中、急剧分解不仅有氮素损失,且可能造成中毒。

⑧ 对反刍动物补充AA 、Pr 的效果一般不如单胃动物明显,其效果取决于过瘤胃的数量以及过瘤胃AA 在小肠的消化、吸收。

3、小肠中蛋白质的去向

第三节 反刍动物NPN 营养

一、饲喂NPN 的目的

1、补充日粮CP 不足,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2、在一定范围内代替高价格蛋白质饲料,在不影响或提高生产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3、用于平衡日粮中RDP 与UDP 的比例。充分发挥瘤胃微生物的功能。 二、 影响NPN 利用率的因素 NPN 合成MCP 的过程

尿素

NH 3 + H 2O + CO 2

(CH 2O )n VFA+酮酸+ATP

NH 3+酮酸(碳架)+ATP (能源) MCP 1、日粮能量及其有效性 ① 能量的含量

提高日粮中有效能的数量,可增加MCP 的合成量。 ② 能量的有效性(同步性) 同步释放:

·调整饲料的饲喂顺序 ·选择不同的能量饲料

·对NPN 及能量饲料进行加工处理

微生物

微生物

微生物

每100g尿素至少要有1kg易发酵的糖,其中2/3是淀粉,1/3是可溶性糖。

2、日粮蛋白质的含量组成及降解度

保证最佳的瘤胃NH3浓度,是获取的最大MCP合成量的关键。

①日粮CP浓度

·可饲用/添加的NPN数量越少,牛羊对NPN的利用率越低;

·随日粮中天然蛋白质含量的增加,瘤胃NH3浓度升高,此时添加NPN仅可增加尿氮的排出,使NPN 的利用率很低;

·基础日粮中CP越少,饲用/添加NPN效果越好,日粮CP超过12~13%时,NPN的使用效果很差或不能使用NPN。

②日粮CP的降解度

·降低日粮CP降解度,可增加UDP、提高NPN的利用率。

③日粮中NPN浓度

·随日粮中NPN用量的增加,瘤胃中NH3浓度直线上升,NPN的利用率下降;

·牛羊采食新鲜牧草(尤其豆科牧草)、青贮料或氨化秸秆时,NPN的含量较高,此时可饲用的NPN很少或不能再添加NPN。

④氨基酸

·有些AA可促进尿素的利用,有些对尿素的利用不利;

·日粮中含合适比例的AA,细菌的生长率较高,AA含量过高反而不利。

3、其他因素

①瘤胃pH值

·偏碱性:多以游离态NH3存在,瘤胃壁对NH3的吸收能力增强,易造成氮素损失和氨中毒;

·偏酸性:多以NH4+存在,胃壁对NH4+的吸收能力降低。有较多NH4+用于合成MCP。

②脂肪酸

·反刍动物常用的是异位酸:异丁酸、异戊酸、α-甲基丁酸;

·脂肪酸是微生物合成AA的基本碳架;

·脂肪酸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需要,许多瘤胃细菌生长需要乙酸。

③矿物元素

·矿物元素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

·有些是MCP的组成部分;

·一般应保持日粮N:S为10-14:1。

④其它

·增加饲喂次数

·瘤胃排空调控

三、改善NPN利用率的措施

1、抑制瘤胃微生物脲酶的活性

2、颗粒凝胶淀粉尿素(Starea)

3、尿素衍生物

4、包被尿素

5、尿素盐砖

第四节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

一、氨基酸的营养生理作用

1、合成蛋白质——Lys的作用几乎全在于此;

2、参与免疫调节过程—Thr、SAA、Gln、Val;

3、Trp、Thr 调节采食量;

4、与体蛋白周转和能量代谢有关。

二、有关概念

1、必需氨基酸(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2、半必需氨基酸:在一定条件下能代替或节约部分EAA的氨基酸。

Gly(部分)→Ser, Met(50%)→Cys, Phe(30-50%)→Tyr

3、条件性必需氨基酸:特定条件下必需由饲料供给的AA。如:对仔猪, Arg、Glu是条件性EAA。

4、NEAA:动物体自身能合成,无需由饲料提供的氨基酸。

5、EAA和NEAA比较

①相同点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维持动物生长和生产的必需成分;

·数量必须满足蛋白质合成需要;

②不同点

·在体内合成的速度和数量不同;

·血液中浓度是否取决于饲粮中相应氨基酸的浓度;

·是否必须从饲粮中供给----缺乏症。

6、限制性氨基酸(LAA):与动物需要量相比,饲料(粮)中含量不足的EAA。

7、LAA与EAA的比较

①相同:LAA一定是EAA

②不同

·LAA是针对特定的饲料而言

·EAA是针对特定的动物而言

8、AA的互补效应

由于各种饲料所含EAA种类、含量、限制的程度不同,多种饲料混合可起到AA取长补短的作用。

互补作用也可能发生在不同时间饲喂的多种饲料中,但随间隔时间增长,互补作用减弱。

9、理想蛋白(IP)

指饲料或日粮蛋白质中各种AA平衡的一种理想模式,或者说饲料中蛋白质的AA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要蛋白质的AA组成和比例一致。

当饲料/日粮中EAA的含量和比例接近IP模式时,动物对蛋白质的利用率接近100%。

四、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价值评定

1、蛋白质

① CP和DCP

CP最早使用的指标,只反映饲料中含N物质的多少;

DCP=CP×dgcp,不同动物对同一蛋白质饲料的消化率不同。

②消化率

③生物学效价(BV):沉积Pr与消化Pr的比(消化蛋白转化为体组织蛋白的效率)。

BV=沉积蛋白/消化蛋白×100%=[食入N-(FN+UN)]/(食入N-FN)×100%

BV值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好,BV一般在50%~80%范围。

④净蛋白利用率(NPU):沉积Pr与食入Pr的比(食入蛋白转化为体组织蛋白的效率)。

NPU=沉积N/食入N×100%=BV×dg蛋白质

⑤蛋白质效率比(PER):指动物食入单位蛋白质或氮的体增重。

PER=体增重/蛋白质或氮的食入量×100%

PER越大,说明蛋白质品质越好。

⑥化学比分(CS)

2、AA的有效性评定

① AA的消化率

②血浆游离AA浓度

③微生物法

五、饲料氨基酸之间的关系

1、AA的缺乏

2、AA不平衡:指AA之间的比例与动物的实际需要比例不相吻合。

3、AA平衡

4、互补关系

5、拮抗关系

6、特异AA对

7、AA的过量与中毒

AA中毒:指日粮中过量添加AA所引起的负生物学效应,不能通过补加其他AA加以消除的现象。

第四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第一节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生理功能

一、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1、定义与结构

C·H2O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所产生这类结构的物质,通式(CH2O)n 。

2、化学分类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组织的主要成分。

①多糖是植物体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存在形式。

②淀粉:存在于作物的籽实中,湿热条件下淀粉颗粒易破裂和溶解,发生糊化,有助于被消化。

③糖原(动物淀粉)

·存在于动物的肝脏、肌肉和其他组织中;

·动物体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储备形式;

·每隔10-12个葡萄糖单位出现一个分支,结构与淀粉相似。

④由于动物体及体内微生物所分泌的酶不能降解木质素,限制动物对植物细胞壁的利用,提出非淀粉

多糖(NSP)的概念,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抗性淀粉。

⑤纤维素

·构成单位是纤维二糖,由两分子β-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动物分泌的消化酶只能水解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不能分解β-糖苷键,因此动物本身不能消化利用纤维素。

⑥半纤维素

与木质素以共价键结合,很难溶于水。

二、(CH2O)n的营养生理功能

1、供能和贮能作用

①直接氧化供能

·动物机体所需能量的70%来自糖类的氧化供能;

·葡萄糖是供给动物代谢活动快速应变能量来源的最有效的营养素;

②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减少动物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供能,利于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③多余的碳水化合

·转化为糖原(肝脏、肌肉)——短期存在形式;

·转化为脂肪——长期贮备能源。

2、作为体成分,调控体内代谢

3、提供动物产品合成的重要原料:碳水化合物参与乳糖、乳脂、NEAA的形成。

4、CF有重要的营养生理功能

①CF优点

⑴单胃动物

·单胃动物用一定量粗纤维,刺激胃液、胆汁和胰液分泌;

·刺激胃肠道发育,促进胃肠运动,减少疾病;

·提供能量,单胃动物CF在盲肠消化,可满足正常维持需要的10-30%;

·改善胴体品质,能提高瘦肉率;

·降低饲料成本。

⑵反刍动物

·维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动物健康

如果饲粮纤维水平过低,淀粉迅速发酵,ph降低,抑制纤维分解菌活性,严重时可导致酸中毒。

·维持动物正常的生产性能

如果饲粮纤维水平过低,乙酸减少,导致乳脂合成减少。

·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源

·对于反刍动物有饱腹感

②CF缺点

·适口性差,质地硬粗,降低动物的采食量;

·消化率低,且影响其它养分的消化,与能量、蛋白的消化呈显著负相关;

·影响生产成绩,实质是影响能量的利用率。

③影响CF利用的因素

·动物因素:种类、年龄、健康状况;

·营养因素:能量蛋白水平、微量养分(矿物质、维生素);

·饲料加工:物理加工、化学加工(碱化、氨化)、生物发酵等。

第二节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

①营养性(CH2O)n

主要在消化道前端(从口腔到回肠末端)消化

②结构性(CH2O)n

主要在消化道后端(回肠末端以后),微生物消化

③猪、禽

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主,粗纤维形成VFA为辅。

④马、兔

·对粗纤维有较强的利用能力;

·以粗纤维形成VFA为主,淀粉形成葡萄糖为辅。

一、消化

(一)消化道前段的消化

1、口腔

·单胃动物对(CH2O)n的消化起始于口腔(猪),尤其是淀粉的消化,毛皮动物淀粉消化可忽略;

·兔、灵长类哺乳动物唾液中含有α-淀粉酶,在微碱条件下将淀粉分解成糊精和麦芽糖;

·停留时间短,消化不彻底;

·禽类吞食快,唾液分泌量少,作用很小。

2、胃

①唾液含有淀粉酶的动物:

·饲料未与胃液混合前,来自唾液中的淀粉酶在胃中可继续发挥消化淀粉作用。

②唾液不含淀粉酶的动物:

·胃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甚微;

·对(CH2O)n的消化量很有限,主要是为后期消化作准备;

·胃内酸性条件下仅有部分淀粉和部分纤维素酸解;

·草食动物,由于饲料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饲料本身所含的碳水化合物酶或细菌产生的酶对淀粉有

一定程度的消化。

3、十二指肠

①碳水化合物消化的主要部位,化学性消化;

②饲料在十二指肠与胰液、肠液混合

·在α-淀粉酶作用下,水解未消化的淀粉产生麦芽糖和糊精;

·支链淀粉水解终产物除了麦芽糖外,还有支链寡聚糖,被寡聚1,6-糖苷酶水解,释放麦芽糖和葡萄糖;

③饲料中营养多糖基本分解为二糖;

④由肠粘膜产生的二糖酶分解为单糖

·麦芽糖酶

·蔗糖酶

·乳糖酶:禽类不含,乳糖过多导致腹泻。

4、回肠

·正常情况:回肠中乳糖发酵不影响酶活;

·病理条件:可能因发酵增加、ph下降从而影响酶的作用。

(二)消化道后段的消化

·以结构性多糖为主,包括部分未被消化吸收的营养性多糖;

·肠后段粘膜分泌物不含消化酶,主要为微生物发酵分解;

24

二、吸收

1、口腔和胃:非反刍动物在口腔和胃的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产物不能被有效吸收。

2、小肠和大肠:为主要的吸收部位

①十二指肠:为主,以单糖形式吸收

·葡萄糖

·少量的果糖和半乳糖:果糖在肠粘膜细胞内可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吸收入血后,供全身组织细胞利用。

②空肠:其次

③回肠:吸收较少

·单糖通过小肠壁经载体主动转运被吸收,随食糜向回肠移动,吸收率逐渐下降。

·单糖吸收受激素调控,同时需要钙离子、维生素参加。

·不同单糖的吸收速度不同:半乳糖>葡萄糖>果糖>戊糖

·葡萄糖吸收方式

经载体主动转运为主

也可自由扩散吸收

或经细胞间隙直接吸收

④大肠

·对单糖吸收较少

·主要吸收挥发性脂肪酸

吸收方式:被动吸收方式扩散扩散进入体内

⑤·未消化吸收的CH2O进入后肠,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产生VFA。

·幼龄动物乳糖酶活性高,断奶后下降,蔗糖酶在幼龄很低,麦芽糖酶断奶时上升。

三、代谢

·代谢:葡萄糖代谢为主,VFA代谢为辅。

·非反刍动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主要包括:

单糖互变

葡萄糖的分解代谢

葡萄糖的合成代谢

(一)关于葡萄糖代谢

1、葡糖糖是单胃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其他生物合成的起始物质,血液葡萄糖维持在狭小范围内。

单胃动物与人:70-100mg/100ml

反刍动物:40-70mg/100ml

禽:130-260mg/100ml

2、血糖维持稳定是两个过程的结果

①葡萄糖从肠道、肝和其它器官进入血液;

②血液葡萄糖离开到达各组织被利用(氧化或生物合成)。

3、血糖来源

①外源:从食物消化的葡萄糖吸收入血;

②内源:体内合成,主要在肝,前体物有AA、乳酸、丙酸、甘油,合成量大,但低于外源途径。

4、血糖去路

①合成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②合成脂肪: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丙酮酸,继而生成乙酰辅酶a,合成长链脂肪酸,形成体脂肪沉积;

③转化为NEAA,葡萄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为NEAA合成的提供碳架;

④作为能源:葡萄糖是红细胞的唯一能源,大脑、神经组织、肌肉的主要能源。

第三节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

一、消化

·幼年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与非反刍动物相似。

·成年反刍动物消化CH2O与单胃动物不同,表现在:

消化方式:微生物消化

消化部位:瘤胃为主

消化产物:以VFA为主,葡萄糖为辅

1、口腔

·反刍动物口腔中唾液多但淀粉酶很少

·口腔中碳水化合物变化很小

·粗纤维在口腔内基本不发生化学变化

2、瘤胃

①功能

·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C·H2O消化量为采食CF和NEE的70-90%,占总采食量的50-55%

·瘤胃后的消化与单胃动物相同(10-20%)

②降解速率

·糖类:快速降解

·淀粉:中速降解

·可利用的细胞壁:缓慢降解

·木质素:不能降解

③消化方式:微生物消化,消化过程分两个阶段:

·复合C·H2O(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被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水解未寡聚糖,主要是双糖(纤维二糖、麦芽糖和木二糖),部分糖继续水解为单糖;

·双糖与单糖对瘤胃微生物不稳定,背其吸收后迅速地被细胞内酶降解为VFA、乙酸、丙酸、丁酸,并产生CH4和热量。

④消化产物

·饲料C·H2O→葡萄糖→丙酮酸→VFA,单糖很少

·VFA(瘤胃发酵类型)、CH4、CO2、H2等

⑤瘤胃气体的形成

⑴ CO2:占总量70%

·一部分:来源于唾液或透过瘤胃壁的碳酸氢盐;

·一部分:微生物发酵产物,瘤胃CO2产生的主要途径。

⑵ CH4:占总量30%

·主要通过乙酸、丁酸发酵产生的氢气和CO2在甲烷产气菌作用下进行还原反应产生。

⑥甲烷的产生及其控制

4H2+HCO3-+H+→CH4+3H2O(各种瘤胃菌均可进行)

甲烷能值7.6kcal/g,甲烷能占食入总能的6-8%。

⑴甲烷产量估计式

绵羊:甲烷(g)=2.41x+9.80

牛:甲烷(g)=4.012x+17.68

x: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的克数

⑵降低甲烷产量的措施

·加入不饱和脂肪酸(相应提高丙酸产量);

·加CH4抑制剂,如氯仿、水合醛、铜盐等,总体上抑制微生物生长。

3、皱胃和肠道消化

·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进入皱胃、肠道内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相似;

①皱胃:不分泌淀粉酶,对淀粉、粗纤维消化小;

②小肠

·未被瘤胃降解的淀粉和可溶性糖进入小肠,被肠淀粉酶及胰淀粉酶的作用,分解为麦芽糖,最终分解为葡萄糖等单糖;

·小肠淀粉酶活性低,食糜停留时间短,消化受限。

4、盲肠、结肠

·在小肠未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被肠道细菌二次发酵;

·降解为脂肪酸、气体;

·未降解部分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5、瘤胃发酵产生VFA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①种类:乙酸、丙酸、丁酸,少量有甲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己酸。瘤胃中24h VFA产量3-4kg

(奶牛瘤网胃),绵羊300-400g;大肠产生并被动物利用了的VFA为上述量的10%。

② VFA的比例:受日粮因素影响,日粮组成(精粗比)、物理形式(颗粒大小)、采食量和饲喂次数等。

③·乙酸是主要酸:粗饲料比例越高乙酸比例越高,甲烷的产量也相应的高,饲料能量利用效率则降

低。

·喂谷物时丙酸产量高,乙/丙比受日粮处理影响。

·饲料磨粉或制粉可提高丙酸产量。

·VFA的浓度受到吸收和产出的平衡调节。

二、吸收

1、C·H2O分解产生的VFA:

·75%直接从瘤网胃,被动扩散方式吸收;

·20%从真胃和瓣胃吸收;

·5%随食糜进入小肠后吸收。

2、VFA吸收程度与速度依赖于瘤胃液与血液的浓度差。

3、VFA吸收效率与碳原子数有关

·C原子越多,吸收越快;

·吸收过程中,丁酸和一些丙酸在上皮细胞中转化为β-羟丁酸和乳酸。上皮细胞对丁酸代谢十分活跃。

4、葡萄糖主要在小肠上段被吸收

·主动运输方式

·被动扩散方式

三、代谢

1、VFA的代谢

①合成

乙酸→体脂、乳脂合成

丁酸→脂肪合成

丙酸→葡萄糖、乳糖合成

②氧化供能

奶牛组织中可将50%乙酸,2/3丁酸,1/4丙酸氧化,其中乙酸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需要量的70%。

2、葡萄糖代谢

①反刍动物所需葡糖主要是体内合成,部位在肝脏,前体物是丙酸。

②葡萄糖的生理功能:

·神经组织和血细胞的主要能源。

·肌糖原和肝糖原合成的前体。

·反刍动物泌乳期、妊娠期葡萄糖需要量高,葡萄糖作为乳糖和甘油的前体物。

·合成NADPH所必需的原料。

四、反刍动物消化利用(CH2O)n小结

1、前胃是消化CF的主要场所,是微生物消耗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不断产生纤维素分解酶分解CF的一

个连续循环过程;

2、VFA的75%由瘤胃壁吸收,20%由皱胃瓣胃吸收,5%由小肠吸收,吸收速度丁酸>丙酸>乙酸;

3、饲粮的组成、加工方法、饲喂方法影响VFA的组成和瘤胃的发酵类型,日粮(CH2O)n中含大量CF

时,趋于乙酸发酵,大量淀粉时,趋于丙酸发酵;

4、(CH2O)n在瘤胃中发酵为微生物提供营养(能量,C架),VFA吸收后又为动物提供营养(能量)。

总体来说,以瘤胃消化为主,以小肠、盲肠、结肠消化功能为辅,以VFA代谢为主,以葡萄糖代谢为辅。

5、瘤胃消化(CH2O)n有利有弊:CF的消化有利,而大量消化(CH2O)n有能量损失,且容易使瘤胃

pH降低,抑制微生物发酵,不利于CF消化。

6、反刍动物所需葡萄糖主要由糖的异生产生而不是直接吸收,其前体物是丙酸。

第五章脂类的影响

第一节脂类的组成、分类与作用

·定义: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物质,统称为脂类。

·饲料常规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称为粗脂肪或醚浸出物(EE)。

一、脂类的组成与分类

(一)根据营养与组成结构分为:

1、简单脂类

动物营养中的重要脂类,不含N的有机物。

·甘油三酯:植物的重要储备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种籽和动物脂肪组织中。

·蜡质:长链醇+脂肪酸,植物和动物。

2、复合脂类

①动植物细胞中的结构物质,约占细胞膜DM50

·叶中脂类占3-10%,其中60%为复合脂类;

·动物肌肉组织中脂类60-70%是磷脂类。

②细胞的保护物质和细胞结构的维持物质。

③动物对其利用率很低。

3、非皂化脂类:在动植物内种类甚多,但含量少,常与动物特定生理代谢功能相联系。

①固醇类

·胆固醇(动物)

·麦角固醇(高等植物、细菌、藻类)

②类胡萝卜素

③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动植物)

(二)根据结合脂肪酸的饱和程度

1、SFA

·棕榈酸(C16:0)

·硬脂酸(C18:0)

·花生酸(C20:0)

2、UFA

·油酸(C18:1)

·亚油酸(C18:2ω-6)

·亚麻酸(C18:3ω-3)

·花生油酸(20:4ω-6)

·DHA(C20:5ω-3);EPA(C22:6ω-3)

二、饲料中脂类物质的特点及含量

1、脂肪酸:短链(4-10C)、中链(11-15C)、长链(16C以上)

饲料中大多为中短链、偶数碳原子脂肪酸。

2、蜡质

·高级脂肪醇+脂肪酸

·对植物有保护作用

·对动物是负营养因子,本身几乎无任何营养价值,且阻碍其他成分的消化。

3、状态

植物性油脂类:常温下为液态,称为油;

动物性油脂类:常温下为固态,称为脂。

4、脂类含量

·同一植物:籽实>叶>茎>根

·不同植物油脂含量

三、脂类的性质

1、熔点

·碳链越短熔点越低

·饱和程度越高,熔点越高

·动物油脂>植物油脂

·牛羊脂>猪鸡脂

2、氧化酸败

①氧化方式

·自动氧化:由自由基激发的氧化。

·微生物氧化:油脂暴露空气中,由存在于饲料中或由微生物产生的脂氧化酶引起。

②产物:一些低级脂肪酸、脂肪醇、醛、酸等

③结果

·降低营养价值

·干扰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动物健康

·产生不适宜气味

3、氢化

·在催化剂或酶的作用下,UFA的双键可以得到氢而变成SFA。

·结果:脂肪硬度提高。

·氢化脂肪不易氧化酸败,容易保存,但损失了EFA。

4、水解

·除在稀酸、强碱溶液中进行外,微生物产生的脂酶也可以催化脂类水解,分解为基本组成单位(甘油和FA)。

·水解对脂类的营养价值没有影响,但水解产生的一些FA有异味或酸败味,可能会影响脂类的适口性。·FA碳链越短(特别是4-6C的FA),异味越浓。

四、有关概念

1、碘价

·100克脂肪能吸收碘的克数。

·评价饲料油脂饱和程度的指标。

·不饱和程度越高,碘价越高。

·一般植物、海生动物脂肪的不饱和程度高。

2、皂化价

·指皂化100克油脂所需要的KOH的毫克数

·衡量脂类分子大小的指标。

·皂化价越高,脂肪或FA分子量越小。

3、酸价

·中和1克脂肪中游离FA的KOH的毫克数。

·衡量饲料油脂品质高低的指标。

·酸价越高,酸败越严重,营养价值越低。

五、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1、作为机体的组成成分

2、供能贮能作用

3、脂类参与体内物质代谢的调节

4、其他作用

①脂类是动物体的组成成分;

②关于脂肪的供能贮能作用

⑴能值最高,是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脂类含能是Pr和CH2O的2.25倍

·脂肪氧化供能的效率高;消化能或代谢能转化为净能的效率比Pr和(CH2O)n高5~10%,HI低·脂肪氧化时产生更多的代谢水

⑵产生额外能量效应;

⑶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储备形式

⑷关于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

1)概念

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ME,使消化过程中

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

动物营养学章节知识点 绪 论 1、营养、营养学、动物营养及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2、简述动物营养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3、简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4、论述动物营养在提高动物生产效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1、饲料、养分、ADF、NDF、CF、概略养分分析法的概念。 2、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包括几大成分?分别怎样测定和计算? 3、简述营养物质的功能。 4、试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 5、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1、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 2、什么是消化率?怎样计算? 3、简述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怎样提高动物对养分的消化率? 4、简述微生物消化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中的作用。 第三章 水的营养 1、简述水的生理作用。 2、水的来源和流失分别包括哪几种方式? 3、简述动物的需水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 第四章 蛋白质的营养 1、概念:EAA、LAA、氨基酸缺乏、氨基酸中毒、氨基酸拮抗、理想蛋白、RDP、UDP、可利用氨基酸、有效氨基酸、真可利用氨基酸等。 2、生长猪、禽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哪几种? 3、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 5、阐述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及其意义。 6、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7、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 8、论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及营养生理意义。 9、简述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 10、简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 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1、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包括? 2、碳水化合物在瘤胃降解的主要产物是什么?提高日粮粗纤维水平将提高什么的组成比例? 3、比较猪和牛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异同。 4、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5、NSP的概念。 6、简述NSP的营养特性。 7、简述NSP的负面营养特性及克服措施。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1、必需脂肪酸、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的概念 2、必需脂肪酸通常包括哪几种? 3、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4、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作用及来源。 5、何谓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简述其可能的机制。 第七章 能量代谢 1、热增耗(HI)、TMEn的概念 2、DE、ME、NE的定义或计算 3、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平均燃烧热分别为多少? 4、描述能量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5、简述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的原理与措施。 6、简述能量的作用及来源。 第八章 矿物质营养 1、必需微量元素、白肌病、皮肤不完全角化症、滑腱症的概念。 2、各种常量和微量矿物元素的典型缺乏症及其机理。 3、论述矿物质的营养特点。 4、试述钙、磷的主要营养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

《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复习题A 一、填空题 1、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包括、、。 2、动物体获取水的来源有、、三种途径。 3、国际饲料分类中,青绿饲料指天然水分含量≥的新鲜饲草、人工牧草等。 4、生产上常用的合成氨基酸主要有、和。 5、通常将乳脂含量为的乳称为标准乳。 6、谷实类饲料的营养特性有,无氮浸出物含量,粗纤维含量低,蛋白质含量且 品质差。 7、反刍动物瘤胃分解脂肪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主要有、和三种形式。 8、皮肤不全角化症、青草痉挛症、夜盲症和脂肪肝分别是缺乏、、 和。 二、选择题 1、下列对青绿饲料描述正确的是()。 A、干物质含量高 B、粗纤维含量高 C、蛋白质含量较高,品质较好 D、胡萝卜素含量较低 2、动物在氧化供能时,三大能源物质的利用顺序为()。 A、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B、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C、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 D、三大物质同时被利用 3、下列缺乏可造成鸡的滑腱症的是()。 A、VB4 B、VB11 C、Mn D、泛酸 4、下列属于体内消化实验方法的是() A、全收粪法 B、尼龙袋法 C、消化道消化液法 D、人工消化液法 5、饲料青贮过程中,乳酸菌繁殖最适宜的含水量是()。

A、65-75% B、30-40% C、80-90% D、45-55% 6、氨基酸的吸收部位为()。 A、小肠 B、大肠 C、胃 D、肝脏 7、对生长猪,下列组合中哪一种含有非必需氨基酸()。 A、赖蛋色精组 B、亮异苯苏缬 C、赖组亮缬色 D、蛋异苯苏谷 8、下列具有协同作用的元素为()。 A、VE-Se B、Mo-Cu C、Mo-S D、Fe-Zn 9、最适合做鱼类能量饲料的原料是()。 A、玉米 B、豆粕 C、稻谷 D、小麦 10、浓缩料中不含有的饲料原料是()。 A、蛋白质饲料 B、能量饲料 C、添加剂饲料 D、矿物质饲料 三、名词解释 1、美拉德反应 2、能量饲料 3、益生素 4、载体 5、日粮 四、简答题 1、饲养标准中饲料标准数值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动物的初乳有什么特点? 3、试述唾液作用? 4、简述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的一般营养特性? 5、简述青贮饲料的营养特性? 6、简述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7、简述铁的营养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五、论述题 详述应用内源指示剂法测定猪饲料消化率的过程及计算方法?

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及经典期末试题和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绪论 ★1、名词解释: 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s),亦称为养分或营养素。 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产品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饲料: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可称为饲料 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的能力大小。 ★ 2、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答:总体目标:通过研究,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的动物营养科学指南,使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 ----- 人食物链中与其他要素协调发展,为维持食物链的高效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任务:(1)确定必需营养素、研究其理化特性和营养生理作用;(2)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3)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动物体内外环境间的关系;(4)研究提高动物对饲料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5)制定动物的适宜养分需要量;(6)探索或改进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新方法或新手段(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营养需要量)。 ★3、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答:(1)保障动物健康(2)提高生产水平与 50 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 80-200%。其中,营养的贡献率占 50-70%。(3)改善产品质量(4)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 50-80% (5)保护生态环境 ★4 学习动物营养学的意义 答:(1)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可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维持动物生产的高效进行。(2)有助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的互作关系,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3)研究饲料的营养本质以及降低饲料投入和成本的方法,使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保持持续发展。(4)研究营养物质利用的过程和饲料加工、饲喂、环境等对饲料利用的影响,为饲料加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5、生产中与动物营养有关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答:(1)提高动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2)调控养分的摄入和排泄量,影响环境质量; (3)保障动物产品对人类的食用安全。1)缺乏动物组织代谢和生长的细胞调节和分子调节过程的基本知识。2)缺乏对动物与其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了解。3).对营养与遗传、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环境及动物福利、营养与产品品质等关系的研究十分薄弱。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时,动物营养需要的含义及需要量有何变化,目前知之极少。4.)动物达到最佳生产性能时的采食量及其调控机制与措施了解不足。5)效迅速地检测饲料中养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以及评定养分的生物利用率的技术尚不完善。6).饲料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各类副产物合成动物的必需养分或其前体物的研究十分有限。7).缺乏准确、客观评定动物福利要求的理论和技术。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要求:1.了解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2.了解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比较;3.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 1.名词解释: CP(粗蛋白质):是指饲料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称。CP%=N%×6.25 粗灰分(C A):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灼烧后的残渣中含有泥沙,故为粗灰分 EE(粗脂肪):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的物质,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A D F(酸性洗涤纤维) N D F(中性洗涤纤维) ★2.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3.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概况性强.简单使用。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使用. ★4.简述养分的一般营养生理功能。 (1)机体或动物产品的构成物质(蛋白质、矿物质、水分、脂肪)---部件(2)动物生产的能源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 动力(3)动物生产的调节物质(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添加剂)---- 控制系统 ★5.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 答1:元素组成的比较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植物体化学成分含量受生长期、地区、气候影响较大,动物体则相对稳定。)2)元素含量规律 有机元素: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它少无机元素: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3) 元素含量的变异情况 (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化 2 化合物组成的比较 1).水分一般情况下,动物体与饲料植物中都以水分含量最高,但植物变异大,动物变异小。 【(1)植物体水分变异范围很大,可多到 95%,少到 5%;植物整体水分含量随植物从幼龄至成熟,逐渐减少。 (2)动物体水分含量比较恒定,约占体重的 60~70%,一般幼龄动物体内含水多,如初生犊牛含水 75%~80%,成年动物含水较少,相对稳定,如成年牛体内 含水仅 40%~60%。越肥的动物,体内含水量越少,动物体内水分和脂肪的消长关系十分明显。 3)动植物体组织、部位不同含水量不同。 (4)植物的栽培条件、气候、收获期等影响含水量,动物的年龄、营养水平、饲料组成、健康状况也影响体内含水量。】 2).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干物质中的主要组成成分,既是植物的结构物质,又是植物的贮备物质。动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糖元和葡萄糖,且含量极少, 通常在 1%以下。 【(1)植物干物质中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占其干物质重量的 3/4 以上。 (2)动物体内完全不含有淀粉和粗纤维等这一类物质。 (3)碳水化合物是动物日粮的主要成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也有其他特殊作用。】

动物营养学第一章练习

《畜禽营养与饲料》测验一 姓名 一、填空 1、动植物体内含量不低于的化学元素是常量元素。如等。 2、动植物体内的水分一般以和两种状态存在。除去动植物中的水分,剩下的物质称为。 3、动植物体内的三大有机物质是指、和。 4、糖类在动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和。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和。 5、粗纤维主要包括、、三种。 6、影响粗纤维消化能力的主要因素是、、。 7、动植物体内一切含氮物质总称为。 8、粗脂肪又称为。 9、畜禽的消化方式有、、三种。 10、成年猪的八种必需氨基酸是;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鸡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 11、瘤胃微生物将饲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为、、。被瘤胃微生物分解的蛋白质称。 12、增加过瘤胃蛋白质的方法有、、。 13、蛋白能量比是指每所含。 14、糖类在畜体内有和两种代谢方式。 15、饲料中粗纤维在瘤胃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等。 16、糖类由三种元素组成,包括和。 17、三种必需脂肪酸是指、、。 18、钙磷的主要作用是构成。 19、一般动物钙磷的比例为。 20、畜禽缺乏钙磷时,幼年动物出现,成年动物出现。 21、锌元素的典型缺乏症是,碘元素的作用是形成。 22、维生素按其溶解性分为和两类。 23、维生素B1的典型缺乏症是,维生素B2的典型缺乏症是。

24、维生素C又称为。 25、畜体内水的来源有、、。 26、影响畜禽需水量的因素是、、。 27、脂肪产生的能量是糖类的倍。 28、饲料消化能=总能—。 二、名词解释 1、饲料 2、消化 3、物理消化 4、化学消化 5、消化率 6、必需氨基酸 7、限制性氨基酸 8、理想蛋白质 9、必需脂肪酸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6497)自学考试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动物营养学是紧密围绕动物生产又直接为养殖业服务的一门科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特点:基本概论多、基本理论较深,前半部分主要讲述营养物质的作用及体内的代谢过程,理论性较强,后半部分主要讲述动物的营养需要量,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均较强。学习时必须循序渐进,首先要掌握前面的基本理论,再学习动物的营养需要,结合以后所学的专业课(如养猪学)就可以用于指导和从事以后的养殖生产。通过理论学习、课程实验与生产实践,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最后融会贯通。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只有在学好此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学好饲料和饲养学、养猪学,养羊学等其它专业课程。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主要任务在于:第一,研究动物生存和生产所需的营养素及各物质的生理生化功能;第二,研究并确定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第三,研究营养素在体内代谢、定量转化规律及作用调节机制;第四,动物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五,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动物营养学在现代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关键因素,提高动物生产效率,除合理选用品种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后者则取决于动物营养研究的扩展。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动物营养、营养需要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动物营养学边缘学科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动物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总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规律;掌握不同动物在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量的特点和规律。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动物营养学是生命科学中理论性、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三十多门学科,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学科关系密切,也和哲学、自然辨正法、经济学和法律等人文学科相互联系。饲料与饲养学是动物营养学的姊妹学科。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需要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和饲养技术研究发展的历史。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与动物营养学紧密相关,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发展对动物营养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 –1–

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 饲料: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凡是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养分: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总水分:饲料样品在烘箱中100-105 ℃烘干至恒重,失去的游离水和结合水质量总和。烘干后的剩余物叫全干(绝干)物质。 初水分:饲料等样品在烘箱中60-70℃烘干至恒重,失去的初水。烘干后的剩余物在空气中平分可制得风干样品。 粗蛋白CP: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粗纤维CF: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常规分析法是在强制条件(1.25%酸、1.25%碱、乙醇、高温)下测定。 粗灰分Ash: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中性洗涤纤维NDF: 酸性洗涤纤维ADF: 无氮浸出物NFE:NFE%=100%-(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 一、叙述题:动植物体在化学成分上有何不同? 1)水分: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 2)碳水化合物: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动物无;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高;动物体碳水化合物少(<1%),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 3)蛋白质: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无其他氨化物;动物蛋白质含量高, 变异小,品质也优于植物; 4)脂类: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二、饲料概略养分分析的过程及主要成分? (一)水分:饲料除去水分后的剩余物质称干物质。干物质有风干物质和全干物质之分。样品在60-65℃下烘至恒重,其干物质称风干物质;样品在100-105℃下烘至恒重,其干物质称全干物质。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均集中于干物质中,所以干物质是动物营养的主要来源。 (二)粗灰分: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三)粗蛋白质:是饲料有机物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分析上=N×6·25,凯氏定氮法 (四)粗脂肪: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五)粗纤维:常规分析法是在强制条件(1.25%酸、1.25%碱、乙醇、高温)下测定。 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多缩聚糖等,它是影响饲料利用率的重要限制因素。(六)无氮浸出物:无氮浸出物(%)=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 可溶性非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NSP)是植物组织中出淀粉外所有多聚糖的总称,非淀粉多糖可分为不溶性非淀粉多糖和可溶性非淀粉多糖,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果胶和抗性淀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葡糖甘露聚糖等)组成。其部分

动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A)

甘肃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函授) 《动物营养学》课程考试(A)卷注意事项:1. 考生务必将自己姓名、学号、专业名称写在指定位置; 2. 密封线和装订线内不准答题。 A.脚气病 B.多发性神经炎 C.麻痹症 D.佝偻病 10.以下( )的吸收主要是以被动吸收的方式进行吸收。 A.电解质 B.短链脂肪酸 C.水 D.氨基酸 11.反刍动物比单胃动物能更好的利用()。 A.蛋白质 B.脂肪 C.无氮浸出物 D.粗纤维 12.反刍动物使用高精料饲粮时,容易出现酸中毒,饲粮中添加缓冲剂,可以提高瘤胃的消化功能,防止酸中毒,生产中常用的缓冲剂为()。 A.碳酸氢钠 B.氢氧化钠 C.硫酸铜 D.氯化钠 13.鸡体内缺硒的主要表现为()。 A.贫血 B.佝偻病 C.夜盲症 D.渗出性素质 14.寡肽是含有()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 个以上个以上个以下个 15.动物体内缺锌的典型症状为()。 A.贫血 B.佝偻病 C.夜盲症 D.皮肤角质化不全 答: 1、B 2、D 3、A 4、B 5、A 6、A,B,C,D 7、A 8、A 9、B 10、D 11、D 12、A 13、D 14、D 15、D 二、填空题(30分,每空2分) 1.钙和磷的典型缺乏症有()()()。 2.反刍动物日粮中使用非蛋白氮作为氮源时,氮硫比例大于()可能引起硫缺乏。 3.引起动物白肌病是因为动物缺乏微量元素()或维生素()。 4.与家禽产软壳蛋有关的维生素是(),鸡发生渗出性素质症,是因为缺乏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禽类的硫胺素的典型缺乏症()。 5.寡糖的营养和益生作用表现为()、结合并排出外源性病原菌、()和寡聚糖的能量效应等四个方面。 6.水中有毒的物质包括()、()、()等。 答:1、佝偻病骨质软化症软骨症产褥热任意填三个 2、10-12:1 3、硒E 4、维生素D E 硒多发性神经炎 5、促进机体肠道内微升态平衡调节体内的免疫系统 6、硝酸盐重金属盐亚硝酸盐或氟化物

动物营养学考试内容(精)

“动物营养学”考试大纲适用对象:四年制动物科学专业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该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动物营养原理及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既可为动物生产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又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畜牧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要求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动物营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动物营养学发展概况饲料和畜体的化学组成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饲料和畜体的化学组成,掌握饲料和畜体化学组成的异同。二、课程内容饲料和畜体的化学组成(一)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学元素组成饲料和畜体的主要化学元素。(二)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合物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合物: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概念。饲料和畜体化学组成的差异(一)饲料和畜体的化学组成在数量上的差异(二)饲料和畜体的化学组成在质量上的差异三、考核知识点同“课程内容”中每节的标题。四、考核要求(一)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学元素 1、识记: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学元素。 2、领会:组成饲料和畜体的主要化学元素。(二)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合物 1、识记: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粗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分的含义。 2、领会:组成饲料和畜体的化合物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差异。饲料营养物质及其功能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在畜体内分布及其在畜体内的消化代谢规律,掌握各种营养物质的营养功能和缺乏症,及其来源。二、课程内容蛋白质营养(一)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限制性氨基酸的概念。(二)蛋白质的营养功能蛋白质的主要营养功能:蛋白质是畜体的组成成分,是体组织修复和更新的必需物质,酶、激素和抗体的成分,畜产品原料。(三)蛋白质的消化和代谢比较单胃动物(猪)和反刍家畜(牛)蛋白质消化代谢的异同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作用,菌体蛋白概念,氨化物的利用。(四)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的方法蛋白质(氨基酸)互补;饲料加热处理(破坏抗营养因子),温度过高导致氨基

南农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复试

动物营养学 2009年 一、名词解释(60) 1.维持需要 2.美拉达反应 3.合生素 4.微量元素 5.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 6.限制性氨基酸 7.日粮纤维 8.dEB 9.干物质10.基础氮代谢 11.过瘤胃蛋白12.MHA 13.青草抽搐症14.日粮15.球安 二、简答题(30) 1.“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不需要的氨基酸”,这句话对吗?说明理由 2.列举2~3种酸化剂,并说明酸化剂的作用机理 3.理想蛋白(氨基酸平衡)的总体内容 4.青贮的制作要点 5.玉米和小麦的营养价值比较 6.列举参与瘤胃发酵调控的的饲料添加剂(5个商品名或化学名) 三、论述题(60,其中5、6选做,第4题20分) 1.氧弹测热仪的使用原理以及测定总能的具体步骤 2.比较反刍动物和单胃动物的消化道结构和功能差异 3.瘤胃酸中毒的机制和预防方法 4.实验设计:植酸酶对产蛋鸡的作用。动物安排选择、饲料的选择、样品的收集和制备、指标选择及理由、统计方法、注意事项 5.提高饲料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6.缓解动物热应激的营养方案 2008年 一、名词解释 1.ADF、NDF 2.RDP、UDP 3.MHA 4.HACCP 5.Maillard反应 6.GMP 7.类胡萝卜素8.瘦肉精9.肌胃糜烂素10.Aw 11.synbiotics:合生素,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组合制剂,或再加入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它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性细菌活性,又可选择性地快速增加这种菌的数量,使益生菌作用更显著持久。12.多发性神经炎(VB1)14.NSPs 15.DEB 16.离子载体(聚醚类):一类由链霉菌属和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制剂,它可与金属离子作用,作为这些离子通过细胞膜的载体(莫能菌素、盐霉素)。17. Premix 二、问答题 1.国际饲料分类及分类依据,并谈谈我国饲料资源状况和开发前景。 2.瘤胃的环境。常见的几类微生物,并说出常用于分析的瘤胃微生物,并谈谈常见的瘤胃消化代谢实验技术。 3.简述动物胃肠道的生长发育过程,并简述影响胃肠道发育的因素。 4.请你说说饲料营养对畜禽胴体和肉质品质的影响。 5.饲料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并说说如何做好饲料安全的措施。 2004年 一、名词解释(25分)

动物营养学模拟考试题答案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学模拟考试题答案姓名:班级:学号: 一、填空题(15分,每空0.5分) 1.(甘露寡糖或甘露低聚糖)、(低聚果糖或果寡糖)、(寡葡萄糖)(寡木糖) (寡乳糖)(壳寡糖)。任选其中三个都给分。 2. 引起动物贫血症的原因,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铁、钴或铜任选其中两个都 给分)等和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K、维生素C;任选其中两个都给分)等;引起动物白肌病是因为动物缺乏微量元素(硒)或维生素(E);鸡发生渗出性素质症,是因为缺乏维生素(E)或微量元素(硒);与家禽产软壳蛋有关的维生素是(维生素D); 3. 食盐缺乏的典型缺乏症包括(厌食、异食癖、咬尾、神经症状,任选其中两 个都给分),反刍动物镁缺乏产生(草痉挛或肌肉抽搐)。 4.理想蛋白质中把(赖氨酸)作为基准氨基酸,其相对需要量定为(100),其他 氨基酸表示为(相当于赖氨酸的百分数)。 5. 能产生氨基酸拮抗的氨基酸有:赖氨酸与(精氨酸);亮氨酸与(异亮氨酸或 缬氨酸);苏氨酸与(丝氨酸)。 7. 缺(铜),毛弯曲减少。缺乏(含硫氨基酸或蛋氨酸或胱氨酸或硫)或(锌或碘或钴或铜),毛易脱落、断裂和强度下降。 8. 水的来源有(饮水)、(饲料水)、(代谢水),水的流失途径是(粪、尿)、(呼 吸与蒸发)、(动物产品)。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个3分) 1. 动物营养:是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2. 真消化率:在计算消化率时扣除粪便中的内源部分,所得出的消化率为饲料中某种营养素的真实消化率,计算公式如下: 饲料中某营养食入饲料中某营养素-(粪中某营养素-消化道内源某营养素) 素真消化率(%) = ─────────────────────────×100 食入饲料中某营养素

动物营养学试题

第一章动物营养学基本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营养2,消化微生物消化3,吸收, 4,胃蛋白酶5,胰液6,胃酸, 7,必需氨基酸8,基础性胃液分泌, 二,选择题 1.下列不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 A.口腔B.食管C.胃D.小肠 2.下列不是胃液成份的是 A.蛋白酶B.盐酸C.内因子D.淀粉酶 3.胃液分泌调节过程中,胃蛋白酶分泌量最大的时期是 A.头期B.胃期C.肠期D.无法确定 4.关于盐酸生理作用的错误叙述是 A.激活胃蛋白酶原B.杀菌C.促进小肠对钙和铁的吸收 C.促进维生素B12 的吸收 5.体内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是 A.胃B.胰腺C.小肠D.大肠 6.水份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胃B.小肠C.大肠D.上述都不是 7.蛋白质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氨基酸B.二肽C.三肽D.小分子多肽 8.蛋白质的重要性在于它是 A.功能性物质B.能源物质C.机体结构物质D.其它物质无法取代 9.最有效的能源物质是 A.蛋白质B.淀粉C.脂肪D.维生素 10.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组成机体结构B.能源物质C.促进特定生理生化反应D.以上都不是 三,填空题 1,胃液中的主要成份是和,它们直接参与过程。 2,胃蛋白酶作用的最适 pH 为,它主要由胃中的维持。 3,胃粘液能阻止胃中的向胃壁运动,并能中和胃的,保护胃粘膜本身不被消化。 4,胃液的分泌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其中头期胃液分泌主要是由引起,胃期胃液分泌主要 由引起,肠期胃液分泌主要由引起。 5,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有、和。 6,胰液的主要成份有、和。 7,除了胰腺产生的消化液外,肠也能产生各种,它们的作用是将经胃液和胰液消化后的产物最 终分解成。 8,消化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酶类分别是:、和。 9,蛋白质最后吸收形式是,脂肪最后被吸收的形式是,碳水化合物最后被吸收的形式是。 10,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称为,它们必需从获取,机体能合成的氨基本称为。

动物营养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探讨

动物营养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探讨 摘要:《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及观赏水族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课程内容与饲料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密切相关。本文简要探讨了《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四门相关课程的关系。 关键词:动物营养学;相关课程;关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215-02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及观赏水族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一方面阐明动物生存或生产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动物营养学》的课程内容与饲料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饵料培养学、数学、物理学等十多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密切相关。通过这门课程

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营养学特性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饲养问题的能力。动物营养学不仅是经营养殖业成败的关键,也与人的健康和素质关系密切。由于动物营养学涉及的学科繁多,内容庞杂,再加上近年来各个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明晰动物营养主要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研究进展及其与动物营养教学的相互关系,可提高和促进动物营养学的课程教学效果。 一、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关系探讨 饲料和营养是动物营养学的姊妹学科。饲料是动物养殖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其成本占整个养殖生产成本的60%左右,饲料的品质会直接影响养殖收益。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发展,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养殖大国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水产养殖、水族科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动物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为以后从事动物生产和动物营养及饲料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动物营养学侧重介绍营养学原理族科学和动物营养研究和试验方法,偏理论较多。饲料学主要介绍饲料的种类、来源、营养价值及其评定,动物饲

动物营养_试题及答案

《动物营养学》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15分,每空1分) 1.在饲料能量营养价值体系中,鸡的营养需要多采用( C )体系表示。 A.总能 B.消化能 C.代谢能 D.净能 2.含硫氨基酸包括蛋氨酸,胱氨酸和(D)。 A.赖氨酸 B.硫胺素 C.色氨酸 D.半胱氨酸。 3.自然界中维生素K的主要拮抗物为( B )。 A.硫胺素 B.双香豆素 C.凝集素 D.棉酚 4.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减去粪能的差值称为(A)。 A.消化能 B.代谢能 C.气体能 D.生产净能 5.当反刍动物饲粮中粗饲料比例比较高时,瘤胃液中哪一种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相对较高(A)。 A.乙酸 B.丙酸 C.丁酸 D.戊酸 6.必需矿物元素按动物体内含量和需要两不同分成常量矿物元素和微量矿物元素两大类,常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高于(C)的元素。 A.1% B.0.1% C.0.01% D.0.001% 7.哪种氨基酸易与赖氨酸发生拮抗(B)。 A.胱氨酸 B.精氨酸 C.蛋氨酸 D.苏氨酸 8.寡糖是由( D )个糖单位通过糖苷键组成的一类糖。De A.10个以上 B.2个以上 C.50个以下 D.2-10个 9.下列哪种脂肪酸为必需脂肪酸( B )? A.油酸 B.亚麻酸 C.EPA D.DHA 10.使用禾谷类及其它植物性饲料配制猪饲料时,(B)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A.蛋氨酸 B.赖氨酸 C.色氨酸 D.苏氨酸 11.鸡体内缺硒的主要表现为( D )。 A.贫血 B.佝偻病 C.夜盲症 D.渗出性素质 12.动物体内通过一碳单位的转移而参与嘌呤、嘧啶和某些氨基酸的代谢,哪一种维生素在一碳单位的转移过程中必不可少( A )。 A.叶酸 B.泛酸 C.生物素 D.胆碱 13.哪种营养素缺乏后容易导致坏血病?D A.维生素A B.维生素E C.维生素B1 D.维生素C 14.瘤胃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和( D )。 A.乳酸杆菌 B.双歧杆菌 C.芽孢杆菌 D.纤毛虫 15.在饲料能量营养价值体系中,世界各国的猪营养需要多采用( B )体系表示。 A.总能 B.消化能 C.代谢能 D.净能 二、填空题(30分,每空2分) 1.维生素A有三种衍生物(视黄醛视黄酸视黄醇) 2.(双香豆素)是自然界中维生素K的主要拮抗物。 3.水的来源有(饮水饲料水代谢水) 4.按照概略养分分析方案中酸-碱处理法测定粗纤维,造成测定结果低于实际含量的原因是:相当数量的(半纤维素)溶解于酸溶液中,相当数量的(木质素)溶解于碱溶液中。

2795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2795 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是研究动物非传染性群发病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畜牧业生产向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已成为危害动物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在动物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传染性疾病,因为这些病也时常以群发的形式出现,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直接影响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早期诊断、预测预报和防治措施。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包括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两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能够将教材上学到的基本理论用于临床实践,解决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随着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疾病发生的新特点,特别是要清楚地认识到非传染性群发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亚临床疾病的监测、预报已成为现代畜牧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内容涉及其它课程较多,先修课程包括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兽医药理及毒理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营养学基础等;后续课程主要是兽医临床实践。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动物营养代谢病概述 1.动物营养代谢病的概念与特点 2.动物营养代谢病的病因 3.动物营养代谢病的诊断 4.动物营养代谢病的防治

5.动物营养代谢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动物中毒病概述 1.与中毒病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2.动物中毒病的常见原因 3.动物中毒病的诊断与防控 4.动物中毒病防治研究概况 (二)学习要求 了解和掌握动物营养代谢病的概念、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治原则;毒物与中毒的概念、中毒病的特点、毒物的代谢及作用方式、中毒病的诊断和防治。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认识我国目前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防控现状,增加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紧迫感。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了解:动物营养代谢病防治的研究进展;动物中毒病防治研究概况。 2、掌握:动物营养代谢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动物中毒病的常见原因及诊断。 3、重点掌握:动物营养代谢病的概念与特点;毒物与中毒的概念;动物中毒病的防治原则。 第一章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性疾病 (一)课程内容 介绍新生仔猪低血糖症;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犬、猫糖尿病;奶牛酮病;禽脂肪肝综合征;肉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黄脂病;犬猫脂肪肝综合征;羊妊娠毒血症;肥胖母牛综合征;禽痛风;营养性衰竭症等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 (二)学习要求 在复习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新生仔猪低血糖症;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奶牛酮病;禽脂肪肝综合征;肉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黄脂病;禽痛风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学习重点应侧重于基本概念、发病机理的理解。

《动物营养学》复习题答案

《动物营养学》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8分) 1.基础代谢。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状态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2.必需氨基酸。凡是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 3.比较屠宰试验。为进一步了解动物机体成分的变化和评定胴体品质、必须屠宰动物,以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故称为比较屠宰实验 4.养分消化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5.能量蛋白比。D×M×(Kcal Kj ) / CPg / Kgf ××d 6.短期优饲法为配种前的母畜提供提供较高营养水平的饲料以促使排卵,。 7.必需脂肪酸。凡是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者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8.限制性氨基酸(LAA)。是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 第 2 页,

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由于这些氨基酸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利用。比值最低的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9.营养需要。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简称“需要”。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11.饲养试验。在生产条件下,按生物统计对试验设计的要求,选择一定数量符合要求的试验动物,控制非测定因素一致或相似后进行分组饲养。通过测定比较各组获得的结果,借助特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此结果作出技术判断的整个过程称为动物的科学饲养试验,简称饲养试验。12.维持需要。维持需要是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 13.饲养标准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 14.养分消化率(公式) 即为表观消化率= (食 第 3 页,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畜牧兽医 学时数: 72学时学分:2 先修课程: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生物化学、应用化学 后续课程:畜禽养殖技术 2.课程性质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是畜牧兽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桥梁。该门课程以《生物化学》、《解剖生理》为学习基础,为后续课程《畜禽养殖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将动物与饲料作为统一研究对象,将动物生产性能与饲料生产效益作为统一的研究目的。通过学习动物营养和饲料相关基础知识,能针对动物的具体生理阶段合理运用和调制饲料,并将动物研究成果应用于畜禽饲养实践,从而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3.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21世纪高级畜牧兽医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奠定基础;同时注意渗透专业思想教育和创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及敬业精神,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其具备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饲料营养物质的基本知识、基本营养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饲料营养物质在动物体的转化途径及缺乏症; 熟悉动物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标准;

掌握不同种类饲料的营养特点及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的技术; 了解配合饲料生产工艺及管理措施。 能力目标 能识别各种营养素的缺乏症及中毒症,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熟练掌握常用饲料及其类别、营养特性及品质鉴定。 掌握饲料的常用加工调制技术、配合饲料加工工艺及加工质量控制技术。 掌握动物日粮配合的基本技能。 能开展动物饲养试验方案设计和饲养效果检查。 熟练查阅和灵活运用饲养标准。 素质目标 具有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创业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4.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训交替,技能驱动”为工作项目设置。其总体的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牲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突出了职业能力的训练,并融入了工作过程的要求。课程设计以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多个岗位的典型的工作过程需要为线索来进行。 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基于畜牧兽医专业动物养殖、饲料选购、饲料加工、饲料品控、产品营销、

2011研究生复试动物营养学精彩试题B及问题详解

华中农业大学二0一一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纸 课程名称:动物营养学B第1页共 4 页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答案错选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碳水化合物属于单糖的是 A.半乳糖 B. 乳糖 C. 蔗糖 D.麦芽糖 2.直链淀粉的结构中,连接葡萄糖的糖苷键是 A.α-1,4糖苷键 B.α-1,6糖苷键 C. β-1,4糖苷键 D.β-1,6糖苷键 3.一般来说,饲粮中谷物比例越高,瘤胃液中比例越高的酸是 A.乙酸 B.丙酸 C.丁酸 D.乳酸 4.只在小肠黏膜细胞中合成的脂蛋白是 A.乳糜微粒 B.VLDL C.LDL D.HDL 5.反刍动物适用的能量体系是 A.总能体系 B.消化能体系 C.代谢能体系 D.净能体系6.动植物体化学组成的最大差别是植物体含有 A.粗蛋白质 B.粗纤维 C.粗脂肪 D.粗灰分7.检查发现羔羊出现夜盲症,眼睛粘膜干燥,消化道粘膜损伤,运动失调等症状,可初步诊断为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8.猪常出现口腔粘膜增生,食欲下降,皮肤角化不全等症状,缺乏的元素是 A.铜 B.锌 C.碘 D.锰 9.引起禽类产生滑腱症是缺乏 A.钾 B.碘 C.锰 D.镁 10.缺硒一般不会出现的症状是 A.肝坏死B.白肌病 C.雏鸡小脑软化 D.雏鸡渗出性素质病11.大麦中可溶性NSP主要是 A.阿拉伯木聚糖B.β-葡聚糖 C.甘露聚糖 D.半乳聚糖

第2页共 4 页12.实验时间短,实验动物有限,通常采用的实验设计为 A.单向分类实验设计B.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 C.复因子实验设计 D.拉丁方设计 13. 下列元素中不属于微量元素的是 A.铁 B.锌 C.硫 D.铜 14. 下列脂肪酸熔点最低的是 A.亚麻酸 B.花生油酸 C.油酸 D.亚油酸 15. 木樨草中含有的双香豆素会影响动物体利用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16. 下列属于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是 A、棕榈酸 B.油酸 C.α-亚麻酸 D.花生四烯酸 17.瘤胃内pH变动范围是 A.2.0~5.0 B.5.0~6.0 C.5.0~7.5 D.7.0~8.5 18. 标准奶是奶中含 A.乳糖3% B.乳糖4% C.乳脂3% D.乳脂4% 19. 禽饲料的能量价值常用的表示是 A.总能 B.代谢能 C.消化能 D.净能 20. 在动物体内,维生素D3的活性远大于维生素D2的动物是 A.猪 B.禽 C.反刍动物 D.所有动物二、多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所有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答题表中相应题号下;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属于成年猪必需氨基酸的有 A. 赖氨酸 B.蛋氨酸 C.色氨酸 D. 精氨酸 E.组氨酸 22.缺乏后可引起动物发生贫血现象的维生素有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B6 D.叶酸 E.维生素B12 23.蔗糖在酸或转化酶作用下,水解为 A. D-葡萄糖 B. D-果糖 C. D–甘露糖 D. 阿拉伯糖 E. 半乳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