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金属储氢材料与材料设计研究进展

金属储氢材料与材料设计研究进展

金属储氢材料与材料设计研究进展
金属储氢材料与材料设计研究进展

金属储氢材料与材料设计研究进展

黄维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0108

摘要

基于储氢材料在氢能利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从材料结构角度,对当前晶态储氢合金、非晶储氢合金、纳米储氢合金三大类金属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合金相图和现代材料设计方法在金属储氢材料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当前研究工作表明,非平衡态结构调控是获得高性能储氢合金的有效途径.基于原子尺度的材料计算与设计,对新型金属储氢合金的研究和储氢机理探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储氢合金;非晶态;合金相图;材料设计;第一性原理

Recent progress on metal hydrid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l material design

Huang Wei-jun,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0108

Abstract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pal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hydrogen energy, In View of micro-structur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ree type metal-based materials(crystalline, amorphous alloy, nano-sized alloy) was discussed extensively in the paper, as well as related study of phase diagram and material design methods based on first-principle calculations. many reports supported that metal-based alloys with amorphous/nano structure show different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from that with crystal structure, material design and calculation in atom-size will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tal-based alloy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hydrogen storage in alloys.

Key words: hydrogen storage alloy; amorphous structure; phase diagram; material design; first-principle calculations

引言

氢是高能清洁燃料,又是理想的二次能源载体[1]。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以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是当前的主要能源,但化石能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而且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还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迫使人类去寻找更为清洁的新型能源。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清洁的绿色新能源,氢能的如何有效利用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

然而,目前看来,由于缺少有效的储氢技术,阻碍了氢能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液态、高压气态储氢既不经济也不安全,而金属基储氢合金(金属氢化物)的出现为氢的存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金属基储氢合金具有储氢体积密度大、安全、储运方便等特点,成为当前金属基功能材料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金属储氢材料按材料结构可分为晶态储氢合金、非晶态合金、纳米储氢合金。储氢合金非晶化、纳米化后储氢性能发生显著改变,出现新性能和新现象[2],这些为新型高性能储氢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储氢材料结构特征,结合相图和现代材料设计的应用,对当前金属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1 金属储氢材料

1.1 储氢合金

储氢合金按氢的结合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合金氢化物材料,另一类是金属配位氢化物材料。迄今为止,趋于成熟和具备使用价值的储氢合金主要有稀土系、镁系、钛锆系及钒系等几大系列[3],其开发已有很长的历史,为满足各种性能的要求,人们已经在二元合金的基础上,开发出三元、四元乃至多元合金,其研究进展已有不少报道,总体而言,室温下容易放氢的储氢合金,可逆质量氢密度不超过2%,主要应用于镍氢电池,难以满足燃料电池电动车及其它新的应用,储氢合金的非晶化、纳米化成为将来研究的重点。金属配位氢化物是现有储氢材料中体积和质量储氢量最高的金属储氢材料。

金属配位氢化物的缺点主要有:(1) 配位氢化物主要采用机械球磨和有机液相反应合成,合金产物的纯度很难保证,最高只能达到90%~95%;(2) 放氢动力学和可逆吸放氢性能差;(3) 配位氢化物多步吸放氢使实际储氢量和理论储氢量有较大差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一般是加入合适的催化剂。Bogdanovic研究表明[4],配位氢化物NaAlH4添加纳米级的Ti后放氢时间大大缩短,25次吸放氢循环后储氢量仍旧保持在4.5%。

1.2 非晶储氢合金

非晶合金拥有大量的长程无序和短程有序结构,为氢的扩散提供了大量能垒较低的夺穴,有利于吸放氢的进行,因此,相对于晶态合金,非晶态合金的活化性能较好,且放氢温度较低。特别作为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非晶态Mg基合金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较多的非晶合金以其形态可分为非晶薄带和非晶薄膜两大类。

1.2.1 非晶薄带制备与研究进展

液体急冷法是目前非晶薄带制备的最主要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先将合金加热熔融成液态,高速冷却使液态金属的无序结构保存下来形成非晶,液体急冷法的冷却速率105~106 K/s,限制了用该方法制备非晶合金的厚度。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是快速冷凝技术制备出的镁基非晶储氢合金,非晶结构的Mg-Mts、Mg-Ni-Mts、Mg-Mts-RE系列合金良好的综合储氢性能[5]。

Huang等[6]在研究甩带快冷制备的(Mg60Ni25)l00-x Ndx(x=2, 5, 10, 15)系列合金中发现,随着Nd含量增加,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GFA)增加,储氢容量也明显

增加,(Mg60Ni25)90Nd10非晶最大储氢量4.2 wt%,用作Ni-MH电池负极材料最大放电容量达580 mAh/g。Palade等[7]比较快冷制备的Mg88Ni l1Fe l非晶与用MgH2、Ni、Fe球磨的(MgH2)88Ni ll Fe l样品,发现非晶态Mg88Ni ll Fe l动力学性能更好。研究表明快冷工艺制备的非晶结构的Mg-Mts、Mg-Ni-Mts、Mg-Ni-RE系合金与机械球磨制备的纳米非晶相比,显示出同样较高的储氢容量、良好的吸氢动力学和PCT特性,其电化学稳定性、热力学稳定性均优于球磨制备的纳米非晶。Mg基非晶有望成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高容量储氢合金。

1.2.2 非晶薄膜制备与研究进展

非晶薄膜的制备方法有:(1) 由气相直接凝聚:真空约10-8 Pa蒸发、离子溅射、化学气相沉积(CVD)等;(2) 通过辐射、离子注入、冲击波等方法由晶体制备。

蒸发和溅射冷却速度超过108 K/s,可制备许多液态急冷法无法实现的非晶,但非晶生长速率低,只能用来制备薄膜。目前,巳报道制备的非晶薄膜主要有Mg-Pd、Mg-Ni、Mg-LaNi5等。Krozer等人蒸镀Mg-Pd复合膜,使镁的吸放氢性能极大地提高,K.Higuchi等[8]发现溅射得到的Mg-Pd复合储氢膜在370 K,0.1 MPa条件下氢化24 h可吸收2.9%~6.6%的氢,同样的氢压下,465 K就可完全脱附。华南理工大学王辉等合成出Mg-MmNi x、Mg-Ni/MmNi5多层复合膜,其吸放氢性能明显改善[9, 10]。

高能的注入粒子与被注入的材料的原子核发生碰撞时,发生能量损失,因此,离子注入有一定的射程,只能得到薄层非晶。ALeon等人研究了用V轰击镁薄膜后的吸氢性能,在263 K、1 MPa的条件下,270 min吸氢量6%,第二循环达到相同质量的吸氢量的时间缩短为45 min,明昆改善镁吸氢动力学。相对块状储氢合金,储氢合金薄膜化后具有以下优点:(1) 吸放氢速度快;(2) 抗粉化能力强;(3) 热传导率高;(4) 易于对薄膜进行表面处理。但目前制备的镁薄膜一般需要价格较高的Pd作为催化组元来改善Mg的吸氢性能,成本太高,吸氢性能仍不够理想。因此,镁系储氢薄膜的发展方向是寻找价格低廉的金属元素替代价格较高的Pd、V,采用与其它储氢合金复合等方法,获取动力学性能优良的高性能合金材料。

1.3 纳米储氢合金

纳米材料由于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及表面效应。储氢合金纳米化后同样出现了许多新的热力学、动力学特性,如活化性能明显提高,具有更高的氢扩散系数和优良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目前制备储氢合金纳米颗粒的主要方法

有机械粉碎/合金化法、快速凝固法、气态凝聚法、化学合成法、脉冲电化学沉积法、团簇束沉积法。

1.3.1 机械粉碎/合金化法制备纳米储氢合金

机械粉碎/合金化法是制备储氢合金纳米颗粒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在保护性气体或保护性液体中,将微米级合金粉或组成合金的元素粉末,放入高能球磨机中长时间运转,使合金粉末粉碎成纳米颗粒或合成出纳米颗粒,这种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应用广泛等优点,但也存在能耗高、材料成分与结构控制较难、颗粒的畸变等缺陷多等特点。由于镁的蒸气压高,镁基合﹤金不合成适宜采用熔炼法,而机械粉碎/合金化法则是其理想的合成方法。Orimo 等[11]机械球磨Mg粉与不同质量的Ni粉制备出纳米结构Mg-x%Ni(x=33, 38, 43, 50(at))系列合金并对其进行储氢性能测试,发现随着Ni含量的增咖,放氢温度由167 ℃下降到100 ℃。Tanaka等[12]总结了纳米储氢合金优异动力学性能的原因:(1) 大量的纳米晶界使得氢原子容易扩散;(2) 纳米晶具有极高的比表面,使氢原子容易渗透到储氢材料内部;(3) 纳米储氢材料避免了氢原子透过氢化物层进行长距离扩散,而氢原子在氢化物中的扩散是控制动力学性能最主要的因素。

由于某些过渡金属元素的氧化物(V2O5、TiO2、MnO2等)具有对氢的吸附和离解氢原子作用,因此在纳米储氢材料表面添加纳米尺寸的催化组元,可改善其动力学性能。Oelerich等[13]将MgH2与原子分数5%的TiO2、Cr2O3、MnO2、Fe3O4等球磨后,相组成没有改变,但在573 K和0.84 MPa条件下纳米复合相吸放氢性能比单纯的纳米MgH2由明显改善。Liu等[14]制备了Mg-3Ni-2MnO2纳米复合材料最大储氢量达6.5%,0.1 MPa,200 ℃条件下50 s吸氢量6.37%,285~310℃温度下310 s能放出全部氢,60次循环,容量衰退不到0.1%。

金属配位氢化物复合材料主要是掺杂入合适的催化剂,降低金属配位氢化物的放氢温度,提高其可逆吸放氢量。Resan等[15]系统研究了球磨掺杂TiH2、TiCl4、TiCl3、AlCl3、FeCl3、Fe、Ni、V对Li-AlH4的储氢性能影响,发现TiCl4、TiCl3能明显降低第二步放氢温度。Zheng等[16]研究了球磨掺杂LaCl3、Ti对NaAlH4、LiAlH4的吸放氢特性的影响,发现加入摩尔分数3%LaCl3能较好的提高NaAlH4、LiAlH4的放氢量和放氢动力学,其放氢活化能41.6 kJ/mol。

1.3.2 快速凝固法制备纳米储氢合金

随着非晶制备技术的发展,利用快凝技术制备非晶薄带材料在适当的热处理条件下得到尺寸在几十个纳米的颗粒均匀的复合结构或完全晶化的纳米晶体材

料,这一方法被称为玻璃晶化法。利用玻璃晶化法制备出了Mg-MTs、Mg-MTS-RE 系列纳米材料,其储氢性能,特别是吸放氢动力学特性改性明显。Tanaka等[17-19]采用玻璃晶化法在573 K等温晶化Mg-Ni-RE(RE=La、Nd)非晶制备得到50~100 nm的系列Mg、Mg2Ni多相纳米晶,合金的活化性能、吸氢热力学性能改善明显。Hong等[19]比较了用球磨法制备的(Mg-23.5Ni)-5Nb2O5(%)和玻璃晶化法制备的(Mg-23.5Ni)-10Nb2O5(%)纳米复合材料储氢性能,发现玻璃晶化法制备的(Mg-23.5Ni)-10Nb2O5纳米复合材料吸放氢速度较快,573 K、12 bar条件下10 min 吸氢4.7%,573 K、1 bar条件下25 min放氢4.75%,其原因主要因为玻璃晶化法制备的纳米材料均匀性好,且纳米颗粒的Nb2O5有利于晶粒细化。

玻璃晶化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晶粒度容易控制,制备的纳米晶体材料中不含微窄隙,是制备纳米储氢材料、纳米复合储氢材料的重要手段。除机械粉碎/合金化法、快速凝固法为广大储氢合金研究工作者所重视,其它制备方法多出现于纳米制备领域,对制备出的纳米储氢合金的储氢性能研究非常少。纳米技术应用于储氢材料中,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能很大的提高,但纳米材料的实用化还依赖于制备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以及人们对其结构性能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理解。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和谱学特征以及他们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要求建立表征纳米材料的结构参数与物理参数。同时,纳米材料动力学行为,要求在纳米尺度和相应的时间尺度上考察原子水平的集体动力学行为。这两方面都必须借助计算材料物理,以分子动力学模拟(MC)和蒙特-卡洛模拟(MD)等为理论手段,根据粒子间的作用势,计算多粒子系结构、多种物系结构和多种性质,从而指导纳米材料设计与性能预测。

2 现代材料设计在金属储氢材料研究的应用

在现代合金设计中,合金相图特别是多元合金,计算相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图是进行材料设计与处理的依据,是微观组织结构设计的理论指导。储氢合金的研究同样也离不开相图的指导。相图在储氢合金发展中应用广泛,利用相图可以选择合适的合金成分、设计合理的制备工艺、预测其储氢性能等。然而,随着金属储氢材料的研究从晶态向非晶、纳米晶领域的拓展,传统的平衡相图已经无法满足新兴金属储氢材料设计需求。以固体物理、量子化学、统计力学为理论基础,高速发展的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技术支撑,现代材料设计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于金属储氢材料研究,本部分对相图与第一性原理计算在金属储氢材料发展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材料设计在金属储氢材料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及研究热点进行了探讨。

2.1 相图在储氢合金研究的应用

2.1.1 相图提供丰富的储氢合金的备选种类

合金相图中的二元和三元合金相常是新型功能材料的候选物相,极大地丰富了储氢合金的种类。如以La-Ni二元相图为例,其中存在的LaNi5、LaN i2、LaNi3、La2 Ni,及后来发现的La5Ni l9二元合金均有良好的储氢性能。Oesterreicher[20]对La-Ni二元体系相图中的二元合金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LaNi2、LaNi3、La2Ni7合金形成的氢化物分别为LaNi2 H4.5、LaNi3H5、La2Ni7H10,储氢量均高于LaNi5合金。La-Ni-Mg乏元合金相图中稳定存在的LaMgNi4、LaMg2Ni三元合金也成为了新型储氢合金的研究热点。相图中提供了大量的晶体结构类型及组成元素,根据同型晶体结构,寻找新的储氢材料。AB2型Laves结构具有良好的储氢性能,Botet等发现REMgN4具有与MgCu2相同的晶体结构(见图1),因而发现新型REMgNi4储氢合金。

图1 MgCu2 Laves结构向MgCu4Sn结构演变

Fig.1 The evolution from MgCu2 Laves structure to MgCu4Sn structure

2.1.2 相图指导对性能较好的储氢合金进行优化

根据相图中相组成、结构与性能关系预测材料性能,通过元素组元替代、成分调整等指导合金成分设计,优化其储氢性能。对于性能较好的储氢合金,替代元素选取原则是元素替代后合金晶体结构不变,即在多元相图中替代无素存在固溶。如TiMn2、TiCr2均为Laves相,用Cr部分替代Mn开发出的TiMn l.25Cr0.25储氢量从196 ml/g提高至230 ml/g。对于性能较好的多相储氢合金,根据相图进行成分调整,优化各相丰度,改善储氢性能。Tsukahara等发现存在了第二相TiNi 相的V3TiNi具有良好的储氢性能,以三元体系v-Ti-Ni相图为指引的V(Ti)、TiNi 两相区备受关注,通过优化吸氢相(V(Ti))与催化相(TiNi)丰度,先后开发出最大容量达到420 mAh/g的V3TiNi0.56和放电容量达到540 mAh/g的V2.1TiNi0.3。2.1.3 相图提供储氢合金制备工艺信息

相图提供了合金相组成、相结构、各相稳定存在条件等信息,用于指导储氢合金制备工艺。如La-Ni二元系中,LaNi3、La2Ni7、La5Ni l9均为包晶相,随温度降低逐步分解,为制备单相合金,需在相图的指导下进行热处理。

储氢合金非晶化后,合金成分、相组成与非晶形成能力成为非晶储氢合金制备的关键,特别是液体急冷法受冷却速率的限制,制约了用该方法制备非晶的适用范围。为此,探索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成为了相图研究的新要求,非平衡相图由此发展起来。随着计算相图在多元合金相图领域的成功应用,不少学者开始尝试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预测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Zhang等[21]则基于驱动力准则预测了La-Mg-Ni体系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然而,非平衡相图的预测仍处于起步阶段,合适的理论和合理的计算模型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2 第一性原理材料计算的应用

所有的材料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之间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联系在一起。化学反应义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电子之间的作用,而这砦作用的依据是量子物理法则。这就意味着只要知道了参与反应的原子数量和原子种类,所有的材料性质(力学性质、化学性质、光学性质、导电性、磁性等)都可以通过量子物理来预测,这就是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材料设计方法。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第一性原理计算,与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利用现代的高速计算机,在储氢材料领域,第一性原理计算可以从微观尺度给出储氢材料的性质,包括晶体、电子结构、成键特征、结合能、形成焓和脱附焓以及由此估算的脱氢温度等物理化学性质。

2.2.1 明确储氢材料储氢机理

明确材料的储氢机理是改进材料储氢性能和开发新型储氢材料的必要条件。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储氢材料的储氢机理是第一性原理在储氢领域的一大应用,计算模拟可以获得目前的实验和条件无法测得的性质,这对于储氢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氨基化物由于储氢量较高而成为储氢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在其脱氢机理方面一直颇有争议:Chen 等认为氨基化物可以与金属氢化物发生直接的类似于酸碱反应直接脱氢;而许多研究者认为氨基化物首先生成氨,氨与金属氢化物反应放出氢气。Song等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在氨苯化物中,2个H原子与N原子之间的成键是不等的。Araujo等[22]利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分子动力学计算,模拟了385 K温度下Li2NH 出原子有序排列到无序排列的相变,发现在300~400 K时,Li+离子亚点阵开始熔化并且生成一种超离子相,这时Li+能够获得足够的动能,并在由NH2+亚点阵构成的通道中扩散。这对深入理解Li2NH的储氢机理有很大的帮助。

2.2.2 确定氢化物的几何结构及预测新型储氯材料

由于氢化物结构复杂且X射线衍射很难确定H原子的占位,实验方法很难精确确定氢化物的结构。而第一性原理可以根据最小能原理及电子结构的分析给出材料最可能的结构;另一方面,第一性原理已经成为材料设计的重要和可靠的工具,它为材料设计提供理念和候选材料,并从理论上模拟材料的性能,这也是储氢材料模拟与计算发展的新方向。

Hu等则通过进化模拟方法(evolutionary algorithm, 简称EA)计算了LiNH2在不同压力下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LiNH2在压力达到9.7 GPa时会由常压下的α相(空间群I-4)转变成空间群为P-421m的四方晶系相,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这为Li-N-H系储氢材料稀缺的实验资料提供了宝贵信息,更重要的是,这证明了EA算法作为完全不需要实验资料,仅需要材料的电子基态就可以进行的研究方法的准确性,说明它是一种非常有效得出给定材料晶体结构的算法。Tekin等利用模拟重结晶法以及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LiBH4的势能面进行了研究,预测了LiBH4晶体基于pnma空间群的一种新稳定结构,比已发表的晶体结构能量要低9.66 kJ/mol。在高温(408.8 K)下,一种更稳定的单斜(P2/c)结构被发现了,已知的六方P63 mc结构的声子谱中仍然有2个虚频,而新结构则未发现不稳定的现象。第一性原理在预测和发现材料的稳定结构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Vajeeston等研究了MgH2晶体由压力导致的结构转变。他们计算了α-MgH2和一个假想的相的电子结构,并预测从α-MgH2到γ-MgH2的相变发生在0.39 GPa,该亚稳相具有四方对称的结构,晶格参数为a=0.3813 nm,b=0.9416 nm,

这一亚稳相的生成焓58.03 kJ/molH2,远大于常见的α-MgH2的76 kJ/molH2,因而更适于做储氢材料.上述的结构转变在薄膜形态的Mg-TM体系中被证实。

2.2.3金属/复合氢化物储氢材料中掺杂的作用

对于金属氢化物和复合氢化物,氢以原子的形式化学吸附储存于固相。强的金属-H键,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和缓慢的动力学阻碍了此类储氢材料的应用。添加过渡金属或其它元素能够有效地改善其吸放氢性能。而对于掺杂作用的研究,由于涉及到电子结构的变化以及原子及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很难具体地描绘掺杂催化过程,而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原理计算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金属配位氢化物作为一种典型的储氢材料,其优势在于NaAlH4和LiAlH 均非常易于获取。Ozolins小组[23]的计算模拟进一步阐明了Ti的催化作用。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他们得出Al通AlH3空穴迁移的活化能为85 kJ/molH2,与实验测得的Ti-NaAlH4的脱氢活化能相吻合(如图2所示)。而另一种扩散方式,A1通过NaH空穴扩散的活化能为112 kJ/molH2。计算结果表明,Al的体相扩散是TiNaAlH4脱氢的速控步,Ti对NaAlH4吸放氢的催化作用为:(1) 催化H2分子在表面的解离;(2) 催化H-AlH3键的断裂;(3) 有利于Al相的结晶和连贯的TiAl3相的形成。

图2 NaAlH4通过AlH3和NaH空穴扩散的脱氢路径能垒图

Fig.2 NaAlH4 through the AlH3 and NaH hole spread of dehydrogenation path can base figure Notten等发现TM(Magnesium-Transition metals)组元可诱导MgH2氢化物的结构发生改变,由金红石结构转变为亚稳的fcc萤石结构,其可逆储氢量在6%左右,是传统AB5型合金储氢量的4倍,而更重要的是,此结构的改变极大地改善了镁基合金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而后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Pauw等计算了不同原子替换比例下Mg-TM(Sc, Ti, Zr, Hf)体系氢化物的形成焓,验证了在Mg-Sc和Mg-Ti体系中的结构转变成分点在原子分数20%左右,与实验结果很好的吻合。而Mg-Zr和Mg-Hf体系中结构转变发生得更早,转变点在原子分数13%。Mg0.87Zr0.13H2的储氢容量能够达到6%以上,同时具有比

MgH2好得多的解氢动力学性能。可以看出,改变MgH2的结构对其放氢动力学性能有非常正面的影响,而通过合金化来诱发结构转变是一种改善镁合金储氢特性的有效途径。

2.2.4 纳米结构储氢材料的模拟

纳米结构在储氢方面表现出了额外的优势,具有高比表面、高稳定性和多孔性等诸多的优点,有利于氢在表面和体面的扩散。当纳米结构用作储氢材料时,表现出优良的吸放氢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纳米结构储氢材料,不仅能预测材料潜在的储氢性能,更重要的是从电子和原子的角度根除纳米尺寸对储氢性能的影响以及氢化过程中材料性能的变化。目前,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的储氢纳米结构主要有纳米颗粒、纳米薄膜、纳米管、纳米线以及纳米笼等。

2005年Jongh研究小组的计算结果深化了对纳米结构储氢的理解。他们以MgH2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在一定的纳米尺寸范筹内,储氢材料的脱附焓随着材料尺寸的减小而减小,因而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尺寸来达到理想的储氢性能。进一步又用计算离子晶体晶格的Born-Harber循环解释了这一纳米尺寸效应:如果将MgH2看成一个理想的离子晶体,就可以用Born-Harber循环来计算晶体的晶格焓,MgH2的晶格焓约是脱附焓的36倍(晶格焓△H =2718 kJ/mol;脱附熔△H=147 kJ/mol)。因此,晶格焓的微小变化将会对脱附焓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一般说来,体系中原子数日减少时,由于原子平均配位数的减小,将会导致晶格焓的减小,这种变化对于含原子数日较少的纳米材料更为明显。所以,对于纳米结构的储氢材料,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尺寸来控制材料脱氢反应的脱附焓,从而达到理想的储氢性能。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粒径小于1.3 nm时,MgH2纳米颗粒的脱附焓将会随粒径的减小而发生显著的变化,例如,纳米晶尺寸为0.9 nm的纳米颗粒脱附焓为63 kJ/molH2,对应一个比块体脱氢温度(603 K)更低的脱氢温度472 K。Liang等对Mg纳米薄膜的计算模拟同样表明,在纳米尺寸范同内,MgH2纳米薄膜每减少2个元胞的厚度,脱附焓减小l0 kJ/molH2。Peng等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Mg/MgH2纳米线体系的储氢性能,发现Mg/MgH2纳米线体系随着纳米线直径的减小而变的不稳定,特别是当纳米线直径接近一个纳米时,氢原子更加趋向于吸附在表面,使得体系吸放氢的烯变骤然降至块体体系的一半左右(<40 kJ/mol)。进一步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调节H原子的含量来改变Mg-H的相互作用。

3 总结与展望

储氢材料是储氢技术发展的基础,今后储氢研究的重点仍在于设计和开发新型高性能储氢材料上,储氢合金非晶化、纳米化后储氢性能呈现出新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为新型高性能储氢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国际能源署提出的目标是质量储氢密度大于5%、放氢温度低于423 K。目前有望达到这一日标的金属储氢材料主要镁基储氢材料、金属配位氢化物。镁基非晶、镁基纳米储氢合金以及金属配位氢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将是未来金属储氢材料的一大趋势。

现代材料设计方法广泛应用于金属储氢材料研究开发各个阶段。平衡相图很好的指导了储氢合金的开发与镍氢电池用负极材料的研究;非平衡相图提供合金组成、结构以及非晶形成能力等信息,指导非晶合金设计;第一性原理计算应用于储氢材料体系,对于解释吸放氢性能改善的机理、化学反应过程、分子或者晶体结构以及预测新型储氢材料等方面,具有原子分子层次的深入分析和准确度高等优势,在储氢材料的研究领域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第一性原理计算还无法模拟真实完整的材料体系,难于直接指导设计高性能的新型储氢材料。因此,一方面,实验数据和半经验准则有利于提高理论指导,完善第一性原理讣算模型,另一方面,逐步完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可进一步指导设计高性能新型储氢材料,现代材料设计必将为储氢材料领域带来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LUO W, RONNEBRO E. Towards a viable hydrogen storage system for

transportalion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5, 404-406: 392-395.

[2]ZALUSKI L, ZALUSKA A, STROM-OLSEN J O. Nanocrystalline metal

hydrides[J]. Jourm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7: 253-254, 70-79.

[3]李全安, 陈云责, 王丽华, 等. 贮氢合金的开发与应用[J]. 材科开发与应用,

1999(3): 35-38.

[4]BOGDANOVI B, SCHWICKARDI M. Ti-doped alkali metal aluminium

hydrides as potential novel reversible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7, 253-254: 1-9.

[5]FRIEDLMEIER G, ARAKAWA M, HIRAl T, et al. Preparation and Structural,

thermal and hydriding characteristics of melt-spun Mg-Ni alloys[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9, 292(1/2): 107-117.

[6]HUANG L J, LlANG G Y, SUN Z B, et a1. Electrode properties of melt-spun

Mg-Ni-Nd amorphous alloy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6, 160(1): 684-687.

[7]PALADE P, SARTORL S, MADDALENA A, et a1. Hydrogen storage in

Mg-Ni-Fe compounds propared by melt spinning and ball milling[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6, 415(1/2): 170-176.

[8]WANG H, OUYANG L Z, ZENG M Q, et a1. Hydrogen sorption property of

Mg/Mm-Ni multi-layer film prepared by thermle everpration[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4, 375(1-2): 313-317.

[9]WANG H,OUYANG L Z, PENG C H, et al. MmM5/Mg multi-layer hydrogen

storage thin films prepared by dc magnetron sputtering[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4, 370(1-2): L4-L6.

[10]DAM B, LOKHORST AC, REMHOF A, et a1. In situ preparation of YH2 thin

films by PLD for switchable devices[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3, 356-357: 526-529.

[11]SUN D, LEI Y, LIU W, et al.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ischarge capacity and

cycling number of mechanically alloyed Mg x Ni l00-x amorphous electrode alloys[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5, 231(1/2): 621-624.

[12]LIU W, WU H, LEI Y, et a1. Effects of substitution of other elements for nickel

in mechanically alloyed Mg50Ni50amorphrous alloys used for nickel-metal hydride batteries[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7, 261(1-2): 289-294.

[13]LIU W, WU H, LEI Y, et al. Amorph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of mechanically alloyed Mg-Ni[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7, 252(1/2): 234-237.

[14]LIU W, LEI Y, SUN D, et a1. A study of the degradation of the electrochemical

capacity of amorphous Mg50Ni50 alloy[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1996, 58(2): 243-247.

[15]HONG S H, KWON S N, BAE J S, et al.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of gravity

cast and melt spun Mg-Ni. Nb2O5alloys[J]. International Jounal of Hydrofen Energy, 2009. 34(4): 1944-1950.

[16]YAMAuRA S I, KIM H Y, KIMURA H, et a1. Thermal stabilities and discharge

capacities of melt-opun Mg-Ni-based amorphous alloys[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2, 339(1/2): 1230-235.

[17]PRYDS N H. Bulk amorphous Mg-based alloys[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4, 375-377: 186-193.

[18]LEE B J, HWANG N M, LEE H M. Prediction of interface reaction products

between Cu and various solder alloys by thermodyamic calculation[J]. Acta Materialia, 1997, 45(5): 1867-1874.

[19]KIM D, LEE B J, KlM N J. Prediction of composition dependency of glass

forming abmy of Mg-Cu-Y alloys by thermodynamic approach[J]. Sripta Materialia, 2005, 52(10):969-972.

[20]ZHANG L G, DONG H Q, NlE J F, et a1.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the

La-Mg-Ni bulk metallic glass system[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0, 49l(1/2): 123-130.

[21]李兰兰, 张方益, 陶一良, 等. 储氢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研究进胜[J]. 应

用化学, 2010(9): 998-l003.

[22]GUNAYDIN H, HOUK K N, OZOLlNSV. Vacancy-mediated dehydrogenation

of sodium alanat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105(10): 3673-3677.

[23]SONG Y, GUO Z X, YANG R. Influence of selected alloying dements on the

stability of magnesium dihydride for hydrogen storage applications: A 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J]. Physical Review B, 2004, 69(9): 094205.

完整的常用金属材料及牌号

金属板材的选用及牌号 我们通常所说的板材,是指薄钢板(带);而所谓的薄钢板,是指板材厚度小于4mm的钢板,它分为热轧板和冷轧板。众所周知,在家电制造领域里,冷轧板以及以冷轧板为原板的镀锌板的用途十分广泛,冰箱、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燃气热水器等等的零件材料的选用都与它紧密相连。近年来,国外牌号钢材的大量涌入,丰富了国内钢材市场,使板材选用范围逐步扩大了,这对提高家电产品的制造质量,提供更丰富的款式和外观,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外的板材型号与我国板材牌号及标记不一致,再加上目前市面上很少有这方面专门介绍的资料和技术书籍,这给如何选用比较恰当的钢板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本文针对上述情况,介绍了在我国经常用到和使用最多的几个国家(日本、德国、俄罗斯)的冷轧薄钢板以及以冷轧板为原板的镀锌板的基本资料,并归纳出与我们国家钢板牌号的相互对应关系,借此提高我们对国外板材的识别和认知度,并能熟练选用之。 1 板材牌号及标记的识别 1.1 冷轧普通薄钢板 冷轧薄钢板是普通碳素结构钢冷轧板的简称,俗称冷板。它是由普通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经过进一步冷轧制成厚度小于4mm的钢板。由于在常温下轧制,不产生氧化铁皮,因此,冷板表面质量好,尺寸精度高,再加之退火处理,其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都优于热轧薄钢板,在许多领域里,特别是家电制造领域,已逐渐用它取代热轧薄钢板。 适用牌号:Q195、Q215、Q235、Q275; 符号:Q—普通碳素结构钢屈服点(极限)的代号,它是“屈”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小写;195、215、235、255、275—分别表示它们屈服点(极限)的数值,单位:兆帕MPa(N/mm2);由于Q235钢的强度、塑性、韧性和焊接性等综合机械性能在普通碳素结构钢中属最了,能较好地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所以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标记:尺寸精度—尺寸—钢板品种标准 冷轧钢板:钢号—技术条件标准 标记示例:B-0.5×750×1500-GB708-88 冷轧钢板:Q225-GB912-89 产地:鞍钢、武钢、宝钢等 1.2 冷轧优质薄钢板 同冷轧普通薄钢析一样,冷轧优质碳素结构钢薄钢板也是冷板中使用最广泛的薄钢板。冷轧优质碳素薄钢板是以优质碳素结构钢为材质,经冷轧制成厚度小于4mm的薄板。 适用牌号:08、08F、10、10F

必修1-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案例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 南海一中子课题 《基于网络环境下化学教学资源呈现方式研究》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一课时 教学案例 关镜青詹海东佛山市南海区第一中学 528251 一、设计理念 在当代的教育理念中,建构主义是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教育观念,它所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新课程改革下,这种理念更得到了升华。学生不仅仅学习知识本身,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技能,在探索中获得成功和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欲望,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当代的化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化学情感,养成探究学问的习惯,在学习中,学会团队协作,解决共同问题。以及通过集体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出现使得这种的学理念得到实现。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思想的真正实施,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化学学科开始进行网络教学,让学生在信息探索中获得知识。那么,师在教学上如何把握资源分配,如何处理信息,如何把课堂需要的资源,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些都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根据这几年来教学模式发展,根据资源不同的性质及其呈现的效果的差异,以及学生认知心理特点,新教材资源的呈现总结有:主动式、交互式、情景式、建构式、日志式。 本课程学习主要针对网络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的不同变换对求学者学习效果的影响入手,研究课程资源策略,以最优化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本课程主要是以《硅》这节书为载体,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一下列课程研究。 通过一系列研究,我们可以得到有用的信息反馈,为以后的科研探究中积累经验,或在研究中摸索出一种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网络课程的开展。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节选自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考虑本节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后继,既是学习元素化学的深化,也是为下阶段学习元素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打下了良好基础。所以,在结构上属于学生探究知识为主的一节书,那么本节书尝试通过网络学习来完成这节书的学习。由于本科所涉及的单质和化合物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密,而且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其中。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合理引导学生的时代感和价值观。特别是课文中的思考与交流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2、学生分析

景观设计常用尺寸汇总(实用)

中景约为70~100m,可看清人体活动,一般为主景,要求能看清建筑全貌。远景150-200m,可看清建筑群体与大轮廓,作为背景起衬托作用。 作为人们休闲、活动的文化性广场,尺度是由其共享功能、视觉要求、心理因素和规划人数等综合因素考虑的,其长、宽一般应控制在20~30m左右为宜。在居住建筑或一般公共场地,尤其应该注意,忌大而空。 十、其他 1.步行适宜距离:L=500.0m 2.负重行走距离:L=300.0m 3.正常目视距离:L<100.0m 4.观枝形:L<30.0m 5.赏花:L=9.0m 6.心理安全距离:L=3.0m 7.谈话距离:L>0.70m 居住区道路:W>20.0m; 小区路:W=6.0~9.0m; 组团路:W=3.0~5.0m; 宅间小路:W>2.50m; 园路、人行道、坡道宽:W=1.20m, 轮椅通过:W≥1.50m,轮椅交错:W≥1.80m。 尽端式道路的长度:L<120.0m, 尽端回车场:S>12.0mx12.0m。 楼梯踏步:室内:H<0.15m,W>0.26m; 室外:H=0.12~0.16m,W=0.30m~0.35m; 可坐踏步:H=0.20~0.35m,W=0.40~0.60m。 台阶长度超过3米或需改变攀登方向的地方,应在中间设置休息平台,平台:W<1.20m。 居住区道路最大纵坡:i<8%; 园路最大纵坡:i<4%; 自行车专用道路最大纵坡:i<5%; 轮椅坡道一般:i=6%;i<8.5%; 人行道纵坡:i<2.5%。 无障碍坡道高度和水平长度: 坡度:1:201:161:121:101:8 最大高度(m):1.50 1.000.750.600.35 水平长度(m):30.0016.009.00 6.00 2.80 室外座椅(具):H=0.38~0.40m,W=0.40~0.45m, 单人椅:L=0.60m左右, 双人椅:L=1.20m左右, 三人椅:L=1.80m左右, 靠背倾角:100-110°为宜。 扶手:H=0.90m(室外踏步级数超过了3级时) 残障人轮椅使用扶手:H=0.68m\0.85m 栅栏竖杆的间距:W<1.10m。 路缘石:H=0.10~0.15m。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与研究现状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与研究现状 氢能,即氢气中所含有的能量。具有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热值高、燃烧性能好、潜在经济效益高等特点。目前,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在加紧部署、实施氢能战略,如美国对运输机械的“FreedomCAR”计划和针对规模制氢的“FutureGen”计划,日本的“NewSunshine”计划及“We-NET”系统,欧洲的“Framework”计划中关于氢能科技的投人也呈现指数上升趋势。但是,氢能的使用至今未能商业化,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存储问题难以解决。因此,氢能的利用和研究成为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寻找性能优越、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环保的储氢材料则成为氢能研究的关键。 目前,氢可以以高压气态液态、金属氢化物、有机氢化物和物理化学吸附等形式储存。高压气态液态储氢发展的历史较早,是比较传统而成熟的方法,无需任何材料做载体,只需耐压或绝热的容器就行,但是储氢效率很低,加压到15MPa时质量储氢密度不超过3%。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成本也很高。 金属氢化物储氢开始于1967年,Reilly等报道Mg2Cu能大量储存氢气,接着1970年菲利浦公司报道LaNi5在室温下能可逆吸储与释放氢气,到1984年Willims制出镍氢化物电池,掀起稀土基储氢材料的开发热潮。金属氢化物储氢的原理是氢原子进入金属价键结构形成氢化物。有稀土镧镍、钛铁合金、镁系合金、钒、铌、锆等多元素系合金。具体有NaH-Al-Ti、Li3N-LiNH2、MgB2-LiH、MgH2-Cr2O3及Ni(Cu,Rh)-Cr-FeOx等物质,质量储氢密度为2%-5%。金属氢化物储氢具有高体积储氢密度和高安全性等优点。在较低的压力(1×106Pa)下具有较高的储氢能力,可达到100kg/m3以上。最近,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团队发现Mg(NH2)/2LiH储氢体系可在110℃条件下实现约5%(质量分数)氢的可逆充放。但是,金属氢化物储氢最大的缺点是金属密度很大,导致氢的质量百分含量很低,一般只有2%-5%,而且释放氢时需要吸热,储氢成本偏高。 目前大量的储氢研究是基于物理化学吸附的储氢方法。物理吸附是基于吸附剂的表面力场作用,根源于气体分子和固体表面原子电荷分布的共振波动,维系吸附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吸附储氢的材料有碳质材料、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和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ZIFs)材料、微孔/介孔沸石分子筛等矿物储氢材料。 碳质储氢材料主要是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石墨纳米纤维(GNF)和碳纳米管(CNT),是最好的吸附剂,它对少数的气体杂质不敏感,且可反复使用。超级活性炭在94K、6MPa下储氢量

教学设计案例(硅)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一课时)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教学的新理念:1、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 2、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跟其他学科相联系; 4、转变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 5、学生乐于学习、增长发展潜能; 6、教学评价要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 (精细设计新知识的引入方式;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创设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组织和参与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运用自学、观察、推理、演绎等方法来理解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与整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一、学习内容分析 (要点:教学内容前后知识点关系、地位、作用) 作为构成地壳的骨干元素,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科学、航空航天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硅酸盐工业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含硅材料大都以二氧化硅为原料。介绍以二氧化硅为核心的硅及其化合物,突出了它们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科学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掌握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要点:围绕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个体差异、学习的障碍点三方面论述) 学生通过必修1前面章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和无机反应规律,能通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对于含硅材料,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缺乏从化学的角度系统、理性地了解和认识它们。 通过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认识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创设情景、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兴趣,加强对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的认识,加深对硅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要点:正确使用行为动词,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能达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了解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 (3)了解以二氧化硅为主的含硅材料在多领域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等。相关行为动词有经历、尝试、体验、感受、讨论、表达、归纳、概括、分析、推出、认同、表达和解释等) (1)尝试对玻璃制造原理的分析,初步建立从化学角度认识材料,从材料角度学习化学的研究主线。(2)经历对硅胶、水玻璃、太阳能电池板等材料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形成从材料的角度学习物质的性质

景观中常用尺寸

一、消防 1.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m。转弯半径不应小于9~10m,重型消防车不应小于12m,穿过建筑物门洞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供消防车操作的场地坡度不宜大于3%。 2.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有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消防车道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俩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3.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m,消防车道上空4m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 4.小区内尽端式道路不宜大于120m,应设置不小于12m*12m消防回车场。(考虑到车行方便,及景观效果一般尽端路超过35m,设回车场)。回车场模式见下图(m)。 5.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回车场。多层建筑群回车场面积不应小于12m*12m,高层建筑回车场面积不宜小于15m*15m,供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m*18m。 “L”形 “T”形 “O”形

注:图中下限值适用于小汽车(车长5m,最小转弯半径6m);上限值适用于大汽车(车长8~9m,最小转弯半径10m) 二、车道 1.道路纵坡 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坡度(%) 注:1.摘自《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为坡长。 在地形坡度较大的个别困难地段,道路纵坡极限值不宜大于11%,其坡长不大于80m,路面应由防滑措施。 2.道路纵坡 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横向坡为%~%。 人行道横坡为%~% 3.道路宽度 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小区级道路:路面宽~;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 双车道:W=~(场地主干道双车道宽度,小型车双车道最小宽6米,大型车双车道最小宽7米) 单车道:W=~4m;(车道兼具回车通道作用,应按照停车场标准设计车道宽度) 4.转弯半径 机动车最小转弯半径:(道路内路牙最小半径) :车长不超过5米的三轮车、小型车。 :车长6-9米的一般二轴载重汽车、中型车。 :车长10米以上的的铰接车、大型货车、大型客车等大型车。 基地出入口转弯半径应适量加大。 5.道路与建筑物间距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m)表

碳质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碳质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 碳质材料由于具备质量轻、吸氢量大等优良特性,近年来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综述了碳质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碳质材料的储氢机理,并就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探讨了影响碳质材料储氢的各种因素。最后,对碳质储氢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碳质材料储氢储氢材料进展 Abstract Carbonaceous materials have been arousing increased research attention recently ,due to numerousadvantages such as low density and high storage capacity .Research advances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hydrogenstorage are reviewed ,and hydrogen storage mechanism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is introduced .Moreover,based onrecent research highlights ,influence factors on hydrogen storage capacity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are discusseck E ventually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arbon materials for hydrogen storage is prospected Key wolds :Carbonaceous materials ,Hydrogen Storage ,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 Progress 、八、, 前言 能源和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供应的日趋紧缺,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已有的能源和资源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消耗。面对化石燃料能源枯竭的严重挑战,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力量和资金转向新能源的开发。氢能作为一种可储可输的洁净的可再生能源,从长远上看,它的发展可能对能源结构产生重大改变。洁净无污染的氢能利用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己引起工业界的热切关注。 氢的规模制备是氢能应用的基础,氢的规模储运是氢能应用的关键,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应用的主要途径和最佳表现形式,三方面只有有机结合才能使氢能迅速走向实用化。但是,由于氢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密度很小,仅为空气的1/14,故氢的储存就成了氢能系统的关键技术。

金属材料教学案例

课题编号:初中21号 课题1 金属材料 巫晋清城区后街中学 教材分析及教材处理 本课题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常见的重要物理性质,同时提供了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学生的下一步讨论形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相对应”的化学观念提供了依据,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以厨师在炒菜加入调料的目的来比喻制得的合金具有某些比纯金属更好的性能,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容易接受。随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合金与纯金属的性质差异,并结合查阅资料、数据分析进行讨论归纳得出“合金性能优异”的结论。最后教材以列表概括了合金的广泛用途,文字介绍了新型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体现了21世纪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同时又再次感受到了金属材料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设计 课前由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金属用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金属材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借助多媒体课件介绍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利用实验探究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比归纳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学习内容分析 从课标要求来看,本课时内容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难度不是很大。教材从日常生活用品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应用的普遍性,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说明了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教材还注重了对学生渗透学以致用的理念,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表格向学生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重点在物理性质和由此相关的用途。学情分析 关于生活中金属材料的应用很多,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对给出信息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都有必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训练、培养。因此教学中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加强一些,如借助实验探究及多媒体手段等,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深刻感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加以训练和培养。

景观设计中各种尺寸

建筑常用尺寸 1.楼梯踏步台阶. 15×30 室外台阶10×40 或12×40开门处之外(单门120,双门180)设台阶2.楼板. 100厚如需做梁,梁高400~800,离楼板边退250~300,梁做成全包面即一个 3.楼梯. 净宽不窄于1100,大于2400,中间设扶手 4.门.(单)900×2400 (双)1200×2400、1500×2400、1800×2400、2100×2400 5.女儿墙. h 600、900、1200(参考剖面) 6.路牙. 100(宽)×150(高) 7.停车位. 2500×6000 3000×6000或以上 8.坡屋顶天沟. 400左右 9.路宽:1个机动车道4500,按车道计算。 10.扶手. 不低于1100 11.梁高. 400~450,桌高800左右 12.窗框宽. 40~80(大多数) 13.玻璃. 10~30 位置墙中,除特殊要求 14.柱子. 300~800,外立面柱子更宽,按特殊要求做 15.坡道坡度h ≤1/7 l 16.建筑模数3的倍数例如:300、900、2100。 (单位:厘米) 衣橱:深度:一般60~65;推拉门:70,衣橱门宽度:40~65 推拉门:75~150,高度:190~240 矮柜:深度:35~45,柜门宽度:30-60 电视柜:深度:45-60,高度:60-70 单人床:宽度:90,105,120;长度:180,186,200,210 双人床:宽度:135,150,180;长度180,186,200,210 圆床:直径:186,212.5,242.4(常用) 室内门:宽度:80-95,医院120;高度:190,200,210,220,240 厕所、厨房门:宽度:80,90;高度:190,200,210 窗帘盒:高度:12-18;深度:单层布12;双层布16-18(实际尺寸) 沙发:单人式:长度:80-95,深度:85-90;坐垫高:35-42;背高:70-90 双人式:长度:126-150;深度:80-90 三人式:长度:175-196;深度:80-90 四人式:长度:232-252;深度80-90 茶几:小型,长方形:长度60-75,宽度45-60,高度38-50(38最佳) 中型,长方形:长度120-135;宽度38-50或者60-75 正方形:长度75-90,高度43-50 大型,长方形:长度150-180,宽度60-80,高度33-42(33最佳) 圆形:直径75,90,105,120;高度:33-42 方形:宽度90,105,120,135,150;高度33-42 书桌:固定式:深度45-70(60最佳),高度75 活动式:深度65-80,高度75-78 书桌下缘离地至少58;长度:最少90(150-180最佳) 餐桌:高度75-78(一般),西式高度68-72,一般方桌宽度120,90,75; 长方桌宽度80,90,105,120;长度150,165,180,210,240 圆桌:直径90,120,135,150,180 书架:深度25-40(每一格),长度:60-120;下大上小型下方深度35-45,高度80-90 活动未及顶高柜:深度45,高度180-200 木隔间墙厚:6-10;内角材排距:长度(45-60)*90

金属储氢材料研究进展_范士锋

Chemical Propellants & Polymeric Materials 2010年第8卷第2期 · 15 · 金属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范士锋 (海军驻西安地区军事代表局,陕西西安 710065) 摘 要:综述了金属储氢原理、目前国内外金属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研究进展,对镁系、稀土系、Laves相系、钛系及金属配位氢化物等几个系列金属储氢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未来金属储氢材料在民品和军工方面的应用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金属储氢材料;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G13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191(2010)02-0015-05 收稿日期:2009-09-09 作者简介:范士锋(1978-),男,工程师,从事战略导弹总体与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电子信箱:jizhenli@126.com 作为燃料,氢具有最高的质量热值(其热值1.25×106kJ/kg,为汽油的3倍、焦炭的4.5倍), 是理想的高能清洁燃料之一[1-2]。目前,尽管高压(低于17MPa)气态储氢、低温(低于20K)液态储氢等技术手段使得氢在一些常规燃料和航天推进等领域得以应用,但高压气态氢体积热值小以及低温液态氢液化过程耗能高、使用条件苛刻等问题严重限制了氢作为火炸药能量供给组分的应用。利用吸氢材料与氢气反应生成固溶体和氢化物的固体储氢方式,能有效克服上述储存方式的不足,而且储氢体积密度大、安全度高、使用和运输便利。因此,今后储氢研究的重点将是新型高性能储氢材料的研发,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主要是金属储氢材料[3]。 储氢材料按氢的结合方式可分为化学键合储氢(如储氢合金、配位氢化物、氨基化合物、有机液体碳氢化合物等)和物理吸附储氢(碳纳米管、多孔碳基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纳米储氢材料、多孔聚合物等)。从上述储氢材料的性能(燃烧热、材料密度、储氢密度、反应活性)等衡量标准分析,高热值的金属储氢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或合金储氢材料)是火炸药燃料组分的发展重点。 文中主要针对当前金属储氢材料的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对相关金属储氢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细的综述,以期为此类高性能材料在火炸药中的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1 金属储氢原理及储氢研究现状 传统的氢气存储方式中,气态储氢方式简单 方便,是目前储存压力低于17MPa的常用方法,但存在着体积密度小、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易燃易爆等缺点;液态储氢方法的体积密度(70kg/m3)较高,但氢气的液化需要冷却到20K的超低温下才能实现,此过程需消耗的能量约占所储存氢能的25% ̄45%,且液态氢使用条件苛刻,对储罐绝热性能要求高,目前只限于航天领域。金属储氢材料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成熟的新型高性能大规模储氢材料之一,其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好、适于大规模氢气储运,最重要的特性是能够可逆地吸、放大量氢气。氢一旦与储氢合金接触,即在其表面分解为H原子,H原子扩散进入合金内部直至与合金发生反应而生成金属氢化物,氢即以原子态储存在金属结晶点内(四面体与八面体间隙位置)。在一定温度和氢压强条件下,上述吸、放氢反应式如下式所示: 其中,吸氢过程放热,放氢过程吸热,上述吸、放氢反应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与温度、氢压力密切相关,特别是放氢压力与反应温度呈指数变化关系[4]。 储氢材料性能的衡量标准主要用以下2个产量表示:体积储氢密度和质量储氢密度。其中,体积储氢密度为系统单位体积内储存氢气的质量(kg/m3),质量储氢密度为系统储存氢气的质量与系统质量的比值(质量分数)。考虑储氢材料在火炸药中的应用,系统燃烧热(与储存介质的热值和储氢质量分数的大小密切相关)、系统密度(与储存介质的密度和结构相关)和反应活性( 与氧化

常用金属材料选用规范

常用金属材料选用规范 p ICS Q/SY31 Q/SY31 06001—2008 代替Q/SY31 06001—2007 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常用金属材料选用规范2008-06-05发布2008-06-10实施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发布Q/SY31 06001—2008 前言本标准代替Q/SY31 06001-2007《常用金属材料选用规范》。本标准与Q/SY31 06001-2007的主要变化如下:——增加矿用自卸车产品用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牌号Q345B、Q345D,增加矿用自卸车产品用德国耐磨钢板牌号DILLIDUR400V、DILLIDUR 450V和瑞典耐磨钢板牌号HARDOX400;——删去钢板规格14、18、22、28,删去牌号HG70及其规格;——根据起重机臂架结构和液压系统油压的情况,对钢管进行了优化压缩,把它们用钢管牌号

及规格单独列出,并在起重机臂架用钢管牌号及规格的表中列出了理论重量。本标准代替并废止Q/SY31 06001-2007。本标准代替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Q/SY31 06001-2004、Q/SY31 06001-2005、Q/SY31 06001-2006、Q/SY31 06001-2007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雪梅、金德修、陈卫、吴景芳、唐双佳。 I Q/SY31 06001—2008 引言对企业产品所涉及的金属材料进行优化和压缩是企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如果对金属材料的选用不加以限制,企业将会在金属材料的管理上遇到很大困难。制定《常用金属材料选用规范》,对常用金属材料品种及规格进行压缩,将使采购工作得以简化,降低采购成本;使相应的进厂检验工作量减少,降低进厂检验成本;使有关的库存工作

景观设计常见尺寸

景观设计常见尺度规范整理 一、消防 1.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m。转弯半径不应小于9~10m,重型消防车不应小于12m,穿过建筑物门洞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供消防车操作的场地坡度不宜大于3%。 2.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有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消防车道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俩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3.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m,消防车道上空4m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 4.小区内尽端式道路不宜大于120m,应设置不小于12m*12m消防回车场。(考虑到车行方便,及景观效果一般尽端路超过35m,设回车场)。回车场模式见下图(m)。 5.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回车场。多层建筑群回车场面积不应小于12m*12m,高层建筑回车场面积不宜小于15m*15m,供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m*18m。 “L”形“T”形“O”形

注:图中下限值适用于小汽车(车长5m,最小转弯半径6m);上限值适用于大汽车(车长8~9m,最小转弯半径10m) 二、车道 1.道路纵坡 1.1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坡度(%) 注:1.摘自《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2.L为坡长。 1.2在地形坡度较大的个别困难地段,道路纵坡极限值不宜大于11%,其坡长不大于80m,路面应由防滑措施。 2.道路纵坡 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横向坡为1.5%~2.5%。 人行道横坡为1.0%~2.0% 3.道路宽度 3.1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3.2小区级道路:路面宽6.0~9.0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3.3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3.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5双车道:W=6.0~9.0m(场地主干道双车道宽度,小型车双车道最小宽6米,大型车双车道最小宽7米) 单车道:W=3.5~4m;(车道兼具回车通道作用,应按照停车场标准设计车道宽度)4.转弯半径 机动车最小转弯半径:(道路内路牙最小半径) 6.0m:车长不超过5米的三轮车、小型车。 9.0m:车长6-9米的一般二轴载重汽车、中型车。 12.0m:车长10米以上的的铰接车、大型货车、大型客车等大型车。 基地出入口转弯半径应适量加大。 5.道路与建筑物间距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m)表

纳米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刘战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储氢材料的纳米化为新型储氢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储氢材料性能提高的机理,综述了纳米碳纳米管储氢材料、镁基纳米储氢材料以及复合纳米储氢材料 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储氢材料纳米化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储氢材料;储氢性能 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51(2009)01-0033-04 1 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传统能源石油、煤炭日渐枯竭,且石油、煤炭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又分别产生温室效应和酸雨危害,使人类面临能源、资源和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寻找新的能源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氢作为一种洁净能源,已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1]。近年来,在镍氢二次燃料电池等氢能的应用方面不断取得进展。20世纪60年代末,研究者发现Mg2Ni、LaNi5、FeTi等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可逆储放氢气的特性,并且储氢密度大,可与液氢和固氢效果相比拟[2,3]。此后随着对于金属氢化物作为能量储存以及能量转换材料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开发的贮氢合金主要有AB、AB5、AB2、A2B和镁基五大类型[4],储氢合金主要由可与氢形成稳定氢化物的放热型金属A(La、Ti、Zr、Mg、V等)和难与氢形成氢化物但具有氢催化活性的金属B(Ni、Fe、Co、Mn等)按一定比例组成。传统的AB、AB2和A2B型储氢合金储氢量不超过2wt%,这对储氢合金的某些应用领域(如燃料电池)是远远不够的。国际能源协会(IEA)要求储氢量至少为5wt%,并且放氢温度低于423K,循环寿命超过1000次。而传统镁基储氢量高,但有放氢温度高和吸放氢动力学慢的缺点。如何获得容量大,充放氢速度快,放氢温度低的新型储氢材料,成为储氢材料与储氢技术研究和开发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纳米材料是指一类粒度在1~100nm之间的超细材料,是介于单个原子、分子与宏观物体之间的原子集合体,是一种典型的介观体系。由于纳米材料的比表面能高,存在大量的表面缺陷,高度的不饱和悬键,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以及自身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从而使其具有常规尺寸材料所不具备光学、磁、电、热等特性,成为继互联网和基因研究之后科学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引发了世界各国科学工作者在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开发的广泛兴趣。纳米尺度的贮氢合金呈现出许多新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其活化性能明显提高[5,6],具有更高的氢扩散系统[7,8],并具有优良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7,9,10]。储氢材料的纳米化为新兴的储氢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储氢材料性能提高的机理,综述了纳米碳纳米管储氢材料、镁基纳米储氢材料以及复合纳米储氢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储氢材料纳米化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2 纳米储氢材料储氢性能提高机理 一般认为,储氢合金纳米化提高储氢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对于纳米尺寸的金属颗粒,连续的能带分裂为分立的能级,并且能级间的平均间距增大,使得氢原子容易获得解离所需的能量,表现为贮氢合金活化能降低和活化温度降低;(2)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纳米颗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电子的输送将受到微粒表面的散射,颗粒之间的界面形成电子散射的高势垒,界面电荷的积累产生界面极化,而元素的电负性差越大,合金的生成焓越负,合金氢化物越稳定,金属氢化物能够大量生成。单位体积吸纳的氢的质量明显大于宏观颗粒。(3)比表面积和催化特性:纳米贮氢合金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氢原子有效吸附面积显著增多,氢扩散阻力下降,而且氢解反应在合金纳米晶的催化作用下反应速率增加,纳米晶具有高比例的表面活性原子, 有利于反应物在其表面吸附,有效降低了电极表面氢原子的吸附活化能,因而具有高的电催化性能。另外,由于纳米晶粒相当细小,导致晶界和晶格缺陷增加,而晶 *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08105950805M438) ? 通讯作者:liuzhanwei@https://www.docsj.com/doc/e211320028.html, 收稿日期:2009-01-13 33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上面两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辩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由学生熟悉的“神舟”5号飞船上天事件,自然过渡到探究合金的相关知识,进而迁移到设计火箭外壳材料的物理指标。这样创设的教学环节既生动真实又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要求。 两节课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由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应该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二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参与面广、参与程度深;三是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于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四是多次、适时应用STS渗透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价值和乐趣。

景观设计中常用尺寸

景观设计中常用尺寸 1.步行适宜距离: L=500.0m 2.负重行走距离: L=300.0m 3.正常目视距离: L<100.0m 4.观枝形: L< 30.0m 5.赏花:L=9.0m 6.心理安全距离: L=3.0m 7.谈话距离:L>0.70m 居住区道路:W>20.0m;小区路:W=6.0~9.0m; 组团路:W=3.0~5.0m;宅间小路: W>2.50m;园路、人行道、坡道宽:W=1.20m,轮椅通过: W≥1.50m,轮椅交错: W≥1.80m。尽端式道路的长度: L<120.0m,尽端回车场: S>12.0mx12.0m 楼梯踏步室内: H < 0.15m,W > 0.26m;室外: H =0.12~0.16m,W=0.30m~0.35m; 可坐踏步: H=0.20~0.35m,W=0.40~0.60m。台阶长度超过3米或需改变攀登方向的地方,应在中间设置休息平台,平台:W<1.20m。 居住区道路最大纵坡: i<8%;园路最大纵坡: i<4%; 自行车专用道路最大纵坡:i<5%;轮椅坡道一般: i=6%;i<8.5%;人行道纵坡: i<2.5%。无障碍坡道高度和水平长度:坡度:1:20 1:16 1:12 1:10 1:8最大高度(m):1.50 1.00 0.75 0.60 0.35平长度(m): 30.00 16.00 9.00 6.00 2.80 室外座椅(具): H=0.38~0.40m,W=0.40~0.45m,单人椅: L=0.60m左右,双人椅:L=1.20m左右,三人椅: L=1.80m左右,靠背倾角: 100-110°为宜。 扶手: H=0.90m (室外踏步级数超过了3级时)残障人轮椅使用扶手: H=0.68m\0.85m 栅栏竖杆的间距: W<1.10m。 路缘石: H=0.10~0.15m。 水篦格栅: W=0.25~0.30m。 车档: H=0.70m;间距=0.60m; 墙柱间距:3-4m;一般近岸处水宜浅(0.40~0.60m),面底坡缓(1/3~1/5); 一般园林柱子灯高3-5m; 树池铸铁盖板:有1.2、1.5m规格大小和圆、方外型; 低栏杆:H=0.2~0.3m;中栏杆:H=0.8~0.9m;高栏杆:H=1.1~1.3m。 亭:H=2.40~3.00m,W=2.40~3.60m,立柱间距=3.00m左右。 廊:H=2.20~2.50m,W=1.80~2.50m。 棚架:H=2.20~2.50m,W=2.50~4.00m,L=5.00~10.00m, 立柱间距=2.40~2.70m。柱廊:纵列间距=4-6m,横列间距=6-8m。 机动车停车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机动车停车车位指标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净距须大于10m,出入口宽度不得少于7m,服务半径<150.0m

《金属》教学设计

《金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铜、铁、铝的用途。教材首先提出,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紧接着呈现了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生活中铜、铁、铝制品是很常见的,学生应该也很熟悉的,除了教材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学生一定还能说出很多来。 第二部分,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教材上呈现了四幅插图分别是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的是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还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教材上出示了一个表格,列举了材料名称栏(铜、铁、铝),做法栏只是为学生做了个示范,填写了“连接到电路上”一栏,剩下的三栏要求学生补充完整,现象栏空缺,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这种类型的表格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做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出铜、铁、铝三种物体的共同特点。 第三部分,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紧接着呈现了锌制品、铅制品、锡制品三组插图,除了教材所列举的这些之外,学生能说出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接下来,教材呈现了一段文字,铜、铁、铝以及和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人们利用金属的特点,可以制作各种工具、物品,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水平。在这一部分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第四部分,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就是要求学生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景观设计常用尺寸

景观设计常用尺寸 一、人行道 人行道宽:不小于1m,并按照的倍级递增。 小区路:6m-9m 组团路:3m-5m 宅间小路:> 园路,人行道坡道宽: 轮椅通过:W≥ 轮椅交错:W≥ 二、消防 1.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m。转弯半径不应小于9~10m,重型消防车不应小于12m,穿过建筑物门洞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供消防车操作的场地坡度不宜大于3%。2.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有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消防车道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俩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3.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m,消防车道上空4m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4.小区内尽端式道路不宜大于120m,应设置不小于12m*12m消防回车场。(考虑到车行方便,及景观效果一般尽端路超过35m,设回车场)。回车场模式见下图(m)。5.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回车场。多层建筑群回车场面积不应小于12m*12m,高层建筑回车场面积不宜小于15m*15m,供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m*18m。“L”形“T”形“O”形 注:图中下限值适用于小汽车(车长5m,最小转弯半径6m);上限值适用于大汽车(车长8~9m,最小转弯半径10m) 三、车道 1.道路宽度

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级道路:路面宽~;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双车道:W=~(场地主干道双车道宽度,小型车双车道最小宽6米,大型车双车道最小宽7米)单车道: W=~4m;(车道兼具回车通道作用,应按照停车场标准设计车道宽度) 2.转弯半径 机动车最小转弯半径:(道路内路牙最小半径):车长不超过5米的三轮车、小型车。:车长6-9米的一般二轴载重汽车、中型车。:车长10米以上的的铰接车、大型货车、大型客车等大型车。基地出入口转弯半径应适量加大。 3.道路纵坡 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坡度(%) 注: 1.摘自《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为坡长 在地形坡度较大的个别困难地段,道路纵坡极限值不宜大于11%,其坡长不大于80m,路面应由防滑措施。 4.道路横坡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横向坡为%~%。人行道横坡为%~% 5.道路与建筑物间距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m)表 注: 1.摘自《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2.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边缘之路面边线;当小区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缘。 3.建、构筑物无组织排水,则为散水边缘至道路边缘。 四、停车场 1.停车场位置 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距建筑外墙面约6m,尽量不影响居民生活宁静和不影响景观环境地段。停车场出入口距离一级道路>50m 2.停车位计算 机动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按照当量小汽车位数计算。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为25~30㎡,停车位尺寸以*划分(地面划分尺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