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法律基础知识点

法律基础知识点

法律基础知识点
法律基础知识点

法律基础知识点

导论

一、法律制度与文明

1、最早的法典是:古巴比仑的乌尔纳姆法典。

2、现存最早的法典是:汉漠拉比法典。

3、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中华法系、印度法典、伊斯兰法典。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成文的法典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法经》。

5、国家的三个基本要素:人民、领土、主权。

6、法律与国家的关系:

1)、法律作为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正式形成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法律是国家文明的产物,不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

2)、法律也是国家治理的一种模式。健全的法律制度构成了现代国家的基础。

7、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1)、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源于社会生活,法律作为一种精神成果,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2)、法律除了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之外,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社会整体与大众的利益与要求。

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外在的风格特征,除受社会发展阶段、国家类型等因素决定以外,还会受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族习惯,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

8、法律与公民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法律的重心与终极目标在于确认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当代主要法律体系及其分类

1、法律分类有哪几种?

1)、按照法律的地位与作用分:

根本法:根本法是指宪法

普通法:是指宪法以外的其它法律

2)、实体法:指规定与确认人们权利和义务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和职责的法律程序法:指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的法律

3)、根据法律的制度与适用主体的不同分:

国内法:由一个国家制定,实施区域仅以一个国家的领土为其范围的法律

国际法:由多个国家共同制定,实施区域以多个参与的国家为限

4)、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公法:调整国家机关之间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或一方为国家或国家所属的公共团体的法律

私法:调整公民与法人等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法律

5)、按照法创立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划分:

成文法:称为制定法,是由国家依照法宝职权和程序予以制定和公布的法律,具有条文的形式。

不成文法:是指虽未经国家有关机关制定,但是国家认可其实际效力的法律规范,如习惯法、判例法。

6)、根据法律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是否有所限制而作的划分:

一般法(普通法):凡规定对一般事项可适用的法律

特别法:仅限于对特定人、特定事项或特定地域适用的法律

三、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本教材涉及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2、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原则与内

容。

3、国际法。包括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和世界贸易组织法等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本质与历史发展

1、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3)、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与义务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法的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法的历史发展:

从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制法——社会主义制法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与作用

1、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表现在三个方面:

1)、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2)、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3)、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社会主义法的主要特征:

表现在六个方面:

1)、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是规范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3)、是科学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4)、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5)、是国家强制力与人民的自觉遵守的统一

6)、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

3、社会主义法的定义:

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体现着由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我国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与利益,它用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的方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解放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4、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法的本质在社会中运行的表现。

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在微观方面对具体主体行为的调控和影响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在宏观上对社会关系的确认、调整和保护作用。

社会主义法的社会作用:

1)、社会主义法促进与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表现在四点上:

第一、法律促进与保障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

第二、法律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第三、法律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四、法律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社会主义法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表现在三点上:

第一、法律促进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

第二、法律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纠纷的重要工具;

第三、法律是实行对敌专政、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的有力武器。

3)、社会主义法促进与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表现在两点上:

第一、法律保障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法律是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4)、社会主义法促进和保障对外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表现在三点上:

第一、法律促进和保障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

第二、法律促进与保障对外政治关系;

第三、法律促进与保障对外文化交流。

第三节法律制定

一、法律制定的含义、特点和阶段

1、法律制定的含义:

又称立法,广义的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各种规范性檔的活动;狭义的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基本法律(法典)和法律的活动。

2、法律制定的特点:

1)、是国家的专有活动,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进行活动的法律形式之一;

2)、法律制定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3)、法律制定是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各种规范性檔的活动。

3、法律制定的阶段:

1)、准备阶段;起草各式檔、修改、补充、征求意见直到议案的提交

2)、确立阶段:在形式上更法律化、制度化与程序化

3)、完善阶段:立法解释、修改补充、实施细则、废止、整理、汇编、法典编纂

4、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正确结合的原则;

3)、维护法律的连续性、稳定性及严肃性的原则;

4)、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5)、有选择的吸取和借鉴我国历史上和外国的立法经验原则。

6、法律规范:

概念: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它规定了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并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

分类:根据法律规范确定的不同行为模式,可以把法律规范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根据法律规范与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分为“绝对性规范”和“相对性规范”。

7、法律规范的特点:

1)、是一般性的行为规范,不是个别指令;

2)、包含一定的行为模式,是必须遵守的规则,而不是一般的倡导或建议;

3)、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性的行为规则,而不是一般的社会团体规范;

4)、它具体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违反时的法律责任,是适用法律的根据。

8、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由“假定”、“处理”、“制裁”三要素构成。

9、法律规范的分类:

1)、按确定的不同行为模式分: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2)、按与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分:绝对确定性与相对确定性规范;

10、法律部门:

是指以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和调整方法作为主要标准,对现行法进行的一种分类,凡是调整同一领域社会关系并用相同的调整方法的法律规范就构成一个法律部门。

11、法律体系:

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在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的基础上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2、法律渊源:

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

我国的法律渊源主要表现形式为“制定法”,而非判例法。

我国的法律渊源有“

1)、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

2)、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

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

4)、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暑和具有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制定5)、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大及人大常委会制定

6)、地方政府规章

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8)、特别行政区的法

9)、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

10)、国际条约

第四节法律实施

一、法律实施的概念和方式

1、法律实施:

法律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和实现的活动

2、法律实施的方式:

根据主体不同分:法律遵守和法律适用

3、法律适用

特征:

1)、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也包括国家授权的单位

2)、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法律规范的一般规定运用到具体主体或具体场合,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个别决定的活动

3)、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职权范围,遵守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

基本要求:

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

基本原则:

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3)、司法机关贪污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原则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原则的含义:

国家的审判权和检察权分别只能是人民法院及人民检察院行使,其它任何机关、团体、个人、组织均不得行使此职权;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正确适用法律;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过程中,在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应当实现社会主义的公正。

4、违法:

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因违反法律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构成要件是:

1)、违法必须是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2)、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序上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必须是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

3)、违法必须是行为者出于故意或过失,也就是行为人要有主观方面的过错;

4)、违法的主体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

违法的分类:

分违宪、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

5、法律责任:

分违宪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6、法律制裁:

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措施。

特点:

它是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实施的;

是一种惩罚性强制措施;

必须以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为前提;

进行法律制裁的国家机关必须遵守严格的程序,并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

第五节法律意识

1、法律意识:

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

分类:

1)、从社会政治属性的角度分: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计地位的法律意识;

2)、从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角度分: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

3)、从意识主体的角度分: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

4)、从专业化、普及化程度的角度分:职业法律意识和群众法律意识。

2、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和正义观、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要求、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以及相关的法律理论和知识等。

主要特点: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集中反映;

3)、是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为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

4)、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

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

1)、指导法律制定;

2)、指导法律适用;

3)、指导法律遵守。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概述

1、基本国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指导思想:是当代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节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

1、四项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3)、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4)、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对立法提出的要求,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

“有法必依”是对守法提出的要求,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1、“三个代表”的含义:

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的内容:

1)、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与推动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1)、有利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

(2)、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民主法制建设与发展先进文化:

(1)、引导和确认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地位;

(2)、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民主法制建设与充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社会主义法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的来源,人民民主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反映。“依法治国”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先例民主权利。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打击犯罪,保护人民

4)、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巩固和加强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3)、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5)、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包括三方面内容:法的主体、依据与对象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国家政权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宪法所明确的根本原则;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依据是社会主义的宪法和法律;

再欠,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治国对像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务及社会事务。

(2)必须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6)、维护和推进社会的稳定: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

有发展,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就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

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

(2)、稳定是压倒一切的

第四节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指导思想的新篇章

1、主要内容:

1)、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2)、高度重视宪法的法制的重要作用

3)、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法制建设

第三章宪法

第一节宪法基本原理

1、宪法的特点:

1)、宪法具有法的属性

2)、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宪法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具有特殊的制定和个性程序。

3)、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2、宪法的发展历史:

1)、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1975年宪法,

4)、1978年宪法: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5)、1982年宪法: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也是现行宪法。

3、宪法规范的特点:

1)、政治性:

2)、限制性:

3)、最高性

4)、稳定性、适应性

5)、制裁性

4、宪法的作用:

1)、确认功能

2)、保障功能

3)、限制功能

4)、协调功能

5、宪法监督体制的三种形式:

立法机关监督制、司法机关监督制、专门机关监督制。

6、国家的基本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国家结构形式

4)、经济制度

5)、政党制度

6)、特别行政区制度

7、人民民主专政

1)、含义:是指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

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3)、阶级结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4)、爱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特点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本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

制度。

2)、基本内容:

(1)、中代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是其核心与基本出发点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3)、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赞赏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4)、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3)、功能与特点:

(1)、直接而全面地反映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集中体现了我国的阶级结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地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3)、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

9、选举制度

1)、含义:是指选举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代表的原则,方法,组织和程序的总和

2)、原则: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

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统一的国家内,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

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2)、特点:

(1)、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国家政权机关体系的一部分

(2)、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它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

(3)、通过宪法和法律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

3)、分类: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1、特别行政区:

1)、含义:是指依据我国宪法的规定而设立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殊的社会、经济制度、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区域。

2)、基本特点:

(1)、是我国行政区域内设置的一种新的区域类型

(2)、保留原有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

(3)、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依照法律的规定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3)、法律地位:

(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并不改变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结构

(2)、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3)、具有高度自治权

4)、适用的法律: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被继续采用的原有法律,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度的法律,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全国性法律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含义:

1)、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赋予的,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重要的地位的权利

2)、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必须履行的责任

2、基本权利的分类:

平等权、政治权利、人身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教育权利、社会经济权利、监督权与请求权和特定主体权利

3、权利主体中的“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1)、公民是个法律概念、人民是个政概念

2)、公民是稳定的法律概念、而人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3)、公民是个体概念、人民是整体概念

4、平等权:

1)、含义: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

2)、基本内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禁止任何差别对待

3)、保护平等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在于:

第一、有利于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保护公民的宪法地位与合法权益

第二、有助于保障公民平等地行使权利与平等地履行义务

第三、有助于合理地协调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

5、政治权利:

1)、含义:是指公民依据宪法与法律的规定,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行为可能性

2)、基本内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与示威自由

6、宗教信仰自由:

内容:有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仰的自由;有信这个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种宗教的自由。

7、人身自由:(宪法第37条规定)

1)、含义: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

2)、基本内容:

第一、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第二、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第三、住宅安全权

第四、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意义:

第一、是公民宪法地位的直接体现

第二、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第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8、社会经济权利:

1)、含义:是指公民依照宪法规定享有的具有物质利益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上的保障

2)、基本内容:私人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与物质帮助权

9、文化教育权:

1)、主要表现:受教育权、科学研究自由与文艺创作自由等权利

2)、基本内容:按照能力受教育的权利、享有接受教育机会的权利

10、监督权:

1)、含义:是指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2)、基本特点:

第一、是人民主权的具体体现

第二、客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

第三、是一种综合性的权利体系,由不同形式的具体监督权组成

11、公民的基本义务:

1)、概念:是指宪法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2)、基本内容:

第一、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第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第四、维护祖国安全、荣誉与利益的义务

第五、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第六、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四节国家机构

1、国家机构在组织与动作体系上遵循的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国家权力来自人民

2)、法治原则依法组织与建立国家机关及职能部门,国家机关职权的法定,国家行使职权的监督 3)、责任制与效率原则,责任制的形式有:集体责任制个人责任制

2、中央国家机关有: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职权:宪法修改与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国家基本法律;先例人事任免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行使监督权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职权:立法权;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

3)、国家主席

4)、国务院: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实行总理负责制职权:行政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监督权;提出方案权

5)、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军事机关

职权: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向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

6)、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和检查机关

3、地方国家机关:

1)、地方各级人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职权:在本行政区内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选举和罢免本级地方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决定重大的地方性事务;监督其它地方国家机关的工作

2)、县级人大常务委员会

职权: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主持选举和召集会议;决定重大的地方性事务,人事任免权;监督其它国家机关的工作等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职权:执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决议;执行经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和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民计划、预算;对上一级国家机关负责关报告工作

4)、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查院

第四章行政法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

1、行政法的概念:

是指调整行政关系与监督行政关系,对行政活动过程特别是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加以规范、监督,并对肥到损害的合法权益加以救济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2、行政法的构成要素:

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客体——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物、智力成果、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内容——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有关权利(职权)与义务(职责)

3、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主体上看,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第二、从内容上看,必须与行政权力的行使和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救济有关

第三、从行为的自由度上看,当事人对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职权)和义务(职责)的处分受到很大限制

第四、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看,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享有自由裁量权和行政优益权

第五、从解决争议的方式来看,行政主体一方可以先行处理行政争议

4、行政法的特征:

1)、形式上的特征:

第一、表现形态多,数量大

第二、大多数国家尚无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

第三、部分国家已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2)、内容上的特征:

第一、内容广泛

第二、易于变动

第三、程序规范与实体规范交织

5、行政法的渊源: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规章 7)、国际条约

8)、法律解释 9)、其它行政法渊源

6、行政法的作用:

1)、防止和纠正违法行政、不当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2)、监督和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确保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

7、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概念:是指贯穿行政领域法律关系始终,调整和决定行政法主体的行为,指导行政法实践的原理与准则,具有保证行政法制统一、协调和稳定的重要作用

基本原则有:

第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第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第三、行政应急性原则

第四、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第二节行政法的主体与行政组织法

1、行政机关、授权组织与受委托组织

1)、行政机关:核心是依法行政

概念:是依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设立并以自己的名义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国家机关

2)、被授权组织:

概念:按照法律、法规将某方面或某项行政职权授予并非行政机关的组织,被授予者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实施行政管理,并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属于行政主体,可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独立应诉

范围: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

受委托组织的法律地位:不属于行政主体,不能独立作为行政诉讼被告

2、行政公务人员:

概念:是指基于行政公务身份而代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实施行政管理的人员

分类:国家公务员其他行政公务人员

3、行政职务关系:

概念:是指行政公务人员与其职务有关的权利和义务

4、行政相对人:

概念:是指依法参加到行政管理活动中来的行政对方当事人

分类:当事人申请人诉讼原告赔偿请求人

范围:我国公民、法人、其它组织另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也具有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权利与义务:

权利有:行政参与权,行政知情权,行政监督权,隐私保密权,行政保护权,行政获益权,行政求偿权

义务有:遵守行政秩序,服从行政命令,协助行政管理

5、行政组织法:

概念:是指直接规范和调整行政组织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体系组成:宪法、有关法律和法规中的行政组织规范构成

内容有:行政组织的性质和任务行政组织的职务组成行政组织的法律责任行政组织的成立、变更和撤销的程序

第三节行政主体的行为与行政程序法

1、行政行为:

概念: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实施行政管理并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它具有公定力、拘束力、执行力等效力,具有国家强制性、单方意志性、自由裁量性、效力先定性等特征。

2、抽象行政行为:

概念: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制定和发布普遍适用的规则的行为,它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作出,具有普遍约束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行为和制定其它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3、具体行政行为:

概念:是指行政主体就特定的具体事项对特定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单方行为,它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4、行政立法:

概念: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度和发布行政法规,规章等抽象行为规则的活动,类似一些西文国家所称的委任立法。

我国具有立法权限的机关包括:国务及其各部委和部分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5、行政立法权限:

概念:是指行政机关在哪些事项上可以进行职权立法,哪些事项非经特别授权不得进行立法的界限,也即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在立法的分工

1)、中央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权限: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各部委和部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制定本部门规章,执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等事项

2)、地方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权限: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6、行政执法

概念:是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管理、运用法律规范并引起有关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变化的活动

7、行政许可

概念:是行政机关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向其颁发许可证、执照,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常简称为发证,发照,审批,它具有控制社会危险配置有限资源,提供行政证明和住处的功能

原则:法定与合法原则、科学与合理原则公开、公平与公正原则便民、效能与服务原则权利救济原则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权力监督原则责任追究原则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 )。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4.法律( )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年制定的宪法。 6.(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 )。 A.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11.增值税属于( )。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①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作用。 ②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①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②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法律基础知识总结

民事制裁是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制裁,刑事制裁是最为严厉的一种制裁。 行政拘留是行政违法行为、刑事拘留是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没有违法、严重不良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相应制裁。 二、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即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这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即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三、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①一般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较轻,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严重。 ②一般违法行为违反的是行政或民事法律规范,犯罪行为违反的是 刑事法律规范。 ③一般违法行为应受行政或民事制裁,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2)联系(相同点):①都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②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③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 任。

四、如何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方法、怎么做 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五、如何预防犯罪(怎样加强自我防范)—方法、措施、怎么做 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我们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六、七年级法律知识补充 法律的特征: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法律的作用:①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制裁作用,同时法律更具有保护功能,即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②我国法律是保护人民、惩治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 ③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 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法律基础知识选择题及答案.doc

法律基础知识选择题及答案 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捍卫人民群众权利和利益的工具,以下是由整理关于法律基础知识选择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法律基础知识选择题及答案(一) 1、( )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本纲领。 A、社会福利 B、社会优抚 C、社会救助 D、社会保险 2、下列做法符合《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的是( )。 A、甲经过培训仍不能胜任现工作,单位决定和他解除劳动合同 B、劳动合同期满,丁所在用人单位不愿意续订劳动合同,该用人单位不必支付经济补偿 C、在试用期内,单位和劳动者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解除劳动合同,而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D、乙和某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补充协议,约定由于该单位给乙解决了本地户口,乙必须在该单位工作满三年,否则应向单位支付违约金 3、劳动者依法享受以下哪些假期时,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 A、年休假 B、探亲假

C、婚假 D、丧假 4、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 )。 A、不遵照执行 B、宣布废止 C、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D、请求劳动行政部门给予用人单位处罚 5、关于我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等任务 B、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家庭自我保健 C、以让农民看病不出乡镇为发展目标 D、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 答案及解析: 1、答案: D解析: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故正确答案为D。本题相关知识点:1、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2、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 3、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

(完整版)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法理学 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 (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 1.宪法 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5.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百度文库专用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A宪法B民法 C刑法D行政法【】 2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称为 A法律编纂B法律制定 C法律整理D法律汇编【】 3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 A评价作用B教育作用 C强制作用D指引作用【】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务院职能范围的是 A修改宪法

B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C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 D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诉或者检举。这属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 A政治权利B监督权利 C社会经济权利D人身自由权利【】 6公民的下列违法行为中,属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是 A不遵守合同约定,长期拖欠房屋租金 B拒不赡养年迈、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 C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 D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下列情况中,行为人不受行政处罚的是A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B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C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D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实用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实用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题型(一) (绪论、1-4章) 一、判断正误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因为刑法是法律,所以,法律就是刑法。(X) 2、不同的文明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法律制度。(V) 3、中华法系的母法是以唐、明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V) 4、法律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X)| 5、在我国,“人民”的概念内涵就是“公民”。(X) 6我国的其它一切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准绳。(V)厂 7、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划分是有明显界限的。(X)「 8、学习法律理论的目的就是避免自己不犯罪。(X) 9、法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V ) | 10、只要立法完备,就可以规定所有需要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X ) 11、县级人大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X ) 12、法的实施的最终目标是法的实现。(V ) 13、法的适用只能由司法机关来开展,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具有司法权。 V 14、在强调法治的今天,还须以德治辅助法治、以德治支撑法治。(V ) 15、依法治国是党和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V 1 16、有法不一定可依,违法不一定必究。(X ) 17、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课程发展观,才可能齐国的法制建设。(V ) 18、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V ) 19、社会主义民主只要有制度作保证就必然可行。(X ) 20、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是平等的。(X ) 21、宪法一词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就已经使用,所以,我国是最早立宪的国家。 (X ) 22、在法治国家,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是至高无上的。(V ) 23、在我国,劳动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 V ) 24、我国宪法把休息权赋予了所有公民。(X ) 25、行政法已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X 26、由于社会生活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作为行政关系调节器行政法律规范也具有较强变动性,需要经常废、改、立。(V ) 27、行政法与刑法?民法一样,是现代法律体系中三大基本法律部门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法律地位。(V 28、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权力义务不对等,行政机关具有更多优越地位。(V 29 ?行政法律关系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主体之间能约定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能自由选择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这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可以相互约定,共同选择权利?义务完全相同。(X) 30.国家公务员主要特征之一是指依法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人员。所以,国家公务员不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工勤人员。(V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精品文档,安心下载,放心使用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 宪法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法治原则。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宪法,此后于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做了全面修改。1982年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三、国体、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国家政体 1.我国的国体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制度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国家政体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公民的基本权利(简答): (1)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公民管理国家事务、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3)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获得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7)特定人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婚姻、家庭、老人、儿童受国家保护;保护华侨和侨眷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6.公民的基本义务(简答):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刑法 1.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第3条至第5条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即刑罚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2.犯罪的定义及特征: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犯罪是严重危害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与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C)。 A、根本法与普通法 B、一般法与特别法 C、国内法与国际法 D、实体法与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就是(C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B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4、法律( A)就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就是(D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C )就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就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D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与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就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C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就是(C )。 A、行政法就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就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就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就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就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D)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增值税属于(A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C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 D)所有。 A、刘母 B、刘父 C、幼儿园 D、刘迪 14、财产所有权中最核心的就是D )。 A、占有权 B、使用权 C、用益权 D、处分权

法律基础知识点大全

法律基础知识点大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

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宪法;行政法;民法;婚姻法;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基础知识点(考点)

第一讲 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 法的特征。1、制定或认可2 、以权利义务为内容3 、强制性4 、普遍性5 、程序性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国体: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体: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公民的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人的身体不受非法逮捕、拘禁和搜查,人格尊严不受非法侵犯,住宅不受非法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社会经济权(财产权利、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受教

育权利)。 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与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二、三讲 民法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和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禁止权力滥用原则),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侵权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第四讲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结婚的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规定。 第五讲 法定继承,是调整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 的总称

法律基础知识

高三政法专业第四次模拟考试基础试题 《法律基础知识》(13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刑种不属于主刑的是() A、罚金 B、拘役 C、有期徒刑 D、管制 2、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A、45 B、30 C、15 D、10 3、某精神病院的住院精神病人甲从精神病院出走后,在超市闹事,造成超市经济损失1500元,对此经济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的是() A、甲 B、甲的家属 C、精神病院 D、超市 4、张某为孙子张明的出生日期犯愁,其母亲记得是8月26日晚出生,医院的接生记录是8月28日,医院的出生证明是8月29日,其户口薄上记载的是8月30日,依法张明的出生日期是() A、8月26日 B、8月28日 C、8月29日 D、8月30日 5、在一般情况下,()是各类行政法律关系必然的一方当事人。 A、社会组织 B、企事业单位 C、国家行政机关 D、公民 6、“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论述是最早出现在哪部重要文件中()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B、党的十四打报告 C、党的十五大报告 D、1999年3月的宪法修正案 7、甲和乙有私仇,一次与乙路遇时扬言:“你等着早晚我要废了你”。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着手 C、犯罪表示 D、犯罪未遂 8、解决民事纠纷最有效的手段是() A、当事人协商解决 B、民间调解组织解决 C、人民法院审判解决 D、仲裁机构裁决解决 9、治安案件的处理属于()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人民法院 D、司法行政机关 10、甲委托乙购买旧手机一部,丙委托乙出卖旧手机一部,于是乙同时代理甲、丙签订手机买卖合同,则已的行为属于() A、滥用代理权 B、居间行为 C、行纪行为 D、超越代理权 二、判断题 1、分立。合并后的法人为新的法人,因此对法人的债务不承担责任。() 2、对于主犯应当从重或加重处罚。() 3、犯罪成立的四个条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4、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因此概念相同。() 5、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自然死亡。() 6、平等原则是我国民法的重要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的核心。() 7、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方面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法律基础知识点归纳

一、思想道德素养: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4、明确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5、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的内涵 2、爱国主义的传统 3、爱国主义的价值 4、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要求(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4)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5、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2)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3)增强国防观念(4)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确立正确的人生观;(1)世界观、人生观及其相互关系(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内涵(2)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的对待人生环境(1)促进身心的和谐(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3)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基本知识(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2)道德的历史发展 2、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1)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意义(2)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内容(3)对待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正确态度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恪守基本公民道德规范(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2)诚信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3)锤炼个人品德 (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1)公共生活的特点(2)公共生活需要供秩序(3)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道德和法律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1)社会公德及其特点(2)社会公德内容(3)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4)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 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1)治安管理处罚法(2)集会游行示威法(3)环境保护法(4)道路交通安全法(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1、职业道德内涵与意义 2、职业生活的基本法律规范(1)劳动法(2)公务员法 3、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1)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创业观(3)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4、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1)爱情的要素(2)婚姻与家庭(3)家庭美德(4)婚姻法的相关知识 二、法律素养 (一)概念层面: 1、根本法与部门法; 2、实体法与程序法 (二)精神、理念层面 1、依法治国的理念; 2、法治与法制的区别、联系; 3、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1)自由与平等(2)公平与正义(3)权利与义务 4、增强国家安全意识:(1)新的国家安全观(2)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5、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1)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2)树立和尊重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三)原则层面 1、宪法的原则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 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C)。 A. 根本法和普通法 B. 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 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C )。 A. 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B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 一般 C.可以 D.不能 4. 法律(A)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D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 (C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D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8. 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C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 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 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C )。 A. 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 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 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 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 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D)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 增值税属于(A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 我国森林法把每年(C)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 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 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 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D)所有。 A.刘母 B.刘父 C.幼儿园 D.刘迪 14. 财产所有权中最核心的是 D )。 A.占有权 B.使用权 C.用益权 D.处分权 15.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上以相同或相似的商标在同一天申请注册 的,商标局应当依照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公告(A)的商标。 A.使用在先 B.申请在先 C.申请在先并且使用在先 D.设计在先 16. 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人对于被继承人生前的合法债务(D)。 A.应当负责全额偿还 B.可以负责全额偿还 C.可以不负责偿还 D.应当在遗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负责清偿 17.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单位(B)。 A. 可以成为所有犯罪的主体 B. 只能成为法律明文规定可由单位构成的犯罪的主体 C. 不能成为任何犯罪的主体 D. 能否成为犯罪的主体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18.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 (B)处罚。A.可以免除B.应当减轻C.可以减轻D.应当从轻 19. 我国刑法规定,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就不再追诉;如果20 年以后必须追诉的,须报请(B)批准。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中共中央政法委 20. 中学生某甲,1983年4月5日生。1998年3月28日,他故意把一同学打成重伤,某甲对于他的这一行为,(A)。 A.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收藏)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收藏) 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法与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2)法与政治、政策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

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 宪法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 (3)民主集中制原则;(4)法治原则。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宪法,此后于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做了全面修改。1982年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三、国体、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国家政体 1.我国的国体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制度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国家政体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公民的基本权利(简答): (1)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公民管理国家事务、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3)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获得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7)特定人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婚姻、家庭、老人、儿童受国家保护;保护华侨和侨眷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6.公民的基本义务(简答):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4) 第一部分选择题 ( 共 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 涂 均无分。 C 】 1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是【 A 民法 B 刑法 C 宪法 D 行政 法 2 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规定:故意伤人 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或者死刑。这一规定中的法律后果是【 D 】 A 故意伤人致人死亡 B 严禁故意伤人致人死亡 C 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 D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 我国的政体是【 C 】 A 民主集中制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 D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 D 下列关于我国选 原则的表述中错误的 4 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 是 】 A 秘密投票的原则 B 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C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D 代表不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监督的原则 我国行使监督宪法实施职权的机关是【 C 】 5 最高人民法院 B 最高人民检察院 A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B 】 200 元罚款。交警的行为属 6 公民甲驾驶车辆闯了红灯,交警对其处 A 以 抽象行政行为 B 羁束行政行为 【 C 被动行政行为 D 非要式行政行 为 7 法律规定,只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形式,并按照法定程序收集、提供和运用的证据,才可 作为定案证据。这体现的是诉讼证据的【 C 】 A 客观性特征 B 关联性特征 C 合法性特征 D 排他性特征 B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权力机构 是【 A 经理 B 股东会 C 董事会 D 监事会

公务员考试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公务员考试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中哪个是不能提起行政复议的行为?() A.某市交通管理局发布了排气量三升以下的汽车不予上牌照的规定,并据此对吴某汽车不予上牌照的行为 B.某乡政府发布通告劝导农民种植高产农作物的行为 C.城建部门将施工企业的资质由一级变更为二级的行为 D.民政府部门对王某成立社团的申请不予批准的行为 2、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发送被申请人。 A.5 B.7 C.10 D.15 3、某市化工厂排放污染物,致当地一养鱼专业户王某的鱼大部分死亡。某市环保局对化工厂作出行政处罚,王某要求化工厂赔偿损失。环保局在处理王某与化工厂赔偿责任纠纷时,作出了调解,但化工厂不服。下列哪些选项是化工厂不能做的?() A.依法申请仲裁 B.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C.向环保局申请复议 D.可以和王某协商 4、县公安局民警甲在一次治安检查中被乙打伤,公安局认定乙的行为构成妨碍公务,据此对乙处以200元罚款。甲认为该处罚决定过轻。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甲既不能申请复议,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B.甲可以对乙提起民事诉讼 C.对乙受到的处罚决定,甲可以申请复议但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D.对乙受到的处罚决定,甲应当先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可提起行政诉讼 5、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内日,提出书面答复,并依法提交有关材料。 A.5日 B.7日 C.10日 D.15日 6、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审查申请。 A.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法律 7、某县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土地管理局.某镇人民政府组成联合调查小组,调查处理县机关干部和城关镇干部违法占地建房问题。联合调查小组对县机关某干部李某作出了处理决定,没收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所建的楼房。处理决定是以四个单位联合发文的形式作出的,

2020年公务员考试法律基础知识多选题库及答案(共100题)

范文 2020年公务员考试法律基础知识多选题库及答案 1/ 7

(共100题) 2020 年公务员考试法律基础知识多选题库及答案(共 100 题)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AB) A.人民代表大会 B.人民政府 C.人民法院 D.人民检察院 2.我国国家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有(ABC) A.委员长、副委员长 B.国家主席、副主席 C.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 D.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 3.我国公民的政治自由主要有(BCD) A.选举自由 B.言论、出版自由 C.集会、结社自由 D.游行、示威自由 4.宪法不同于其他一般法律,宪法是根本法,这主要表现在(BCD) A.宪法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 B.宪法的内容在于规定一国的根本制度 C.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5.D.宪法的效力不同于一般法律 6.宪法规定,我国行使宪法监督职权的机关是(AB)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6.2014 年 10 月 23 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下列哪几项?(ABC) A 依法治国

B 依法执政 C 依法行政 D 依法治理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特征是下列哪几项?(ABCD) A 科学立法 B 严格执法 C 公正司法 8.D 全民守法 9.下列哪些事项只能制定法律?(ABCD) A 国家主权的事项 B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C 民事基本制度 D 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9.根据立法法规定,需要制定法律但尚未制定法律的事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哪些事项除外?(AB) A 犯罪和刑罚 B 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 3/ 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