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六集 夏王朝觅踪

第六集 夏王朝觅踪

第六集 夏王朝觅踪
第六集 夏王朝觅踪

第六集夏王朝觅踪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他所有的历史,即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这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夏代早期都城,流传下来的一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虽然很多是神话传说的东西,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大禹治水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样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蛟,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李学勤: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法,就像基督教圣经里讲的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灭了,而我们中国的传说不是这样的,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凭着人的主观斗争这个组织力量克服这些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才达到这个效果。

位于河南禹州几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县,几千年来当地的羌族百姓将大禹视为自己的祖先,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髪带依稀可见。在今天汶川羌族人的生活当中,依旧保留着各式各样与大禹相关的文化习俗,而大禹精神已深深融入羌族人们的血液当中。

这种特殊舞蹈叫做禹步,是羌族婚丧嫁娶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仪式。相传,禹步是由大禹走路的姿势演变而来,传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因过度操劳患上了腿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为怀念这位伟大的祖先,羌族人将大禹行走的跛(bǒ)步演变成如今的禹步,以世代秉承先祖大禹的治水精神。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羌族人还会在大禹祭坛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纪念先祖大禹的诞辰。传说这一天是大禹的诞辰,届时,人们会在大禹神像前踏着

禹步,跳着莎朗,缅怀先祖大禹的盖世功德、世代崇祭。

今天汶川境内依旧保存着大量关于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禹故里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

汪友伦:大禹的精神,他是用大公无私把中华民族凝聚到一起。作为我们的祖宗我们更应该发扬,所以我们要在六月六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祭祀他,实际上就是代代都不要忘记,一定要弘扬大禹的这种精神。

治水成功使禹的威信空前提高,他不仅通过禅让制成为舜的继承人,更是把原本较为分散的邦国与部落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以夏后氏为中心的邦国,让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王为天下共主的时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相传大禹死后安葬在会稽山上(今浙江省绍兴市南),今浙江省绍兴市南。今天的会稽上仍存禹庙、禹陵、禹祠等与大禹相关的历史遗迹。从秦始皇开始,很多帝王亲临禹陵祭祀大禹。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禹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宝库中永放光辉的一颗宝石。作为五帝之一的大禹,几千年以来一直都是中华儿女所崇敬的对象,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更是为后世子孙耳熟能详。大禹治水的故事尽管发生在遥远的传说时代,然而在当今的中国大地上,仍有大量被认为大禹足迹所至的地方,禹王宫、禹王庙、禹王台、禹王亭乃至禹王洞等等。各地百姓用不同的形式纪念着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先祖。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有大禹这样一位先祖而感到骄傲,大禹的精神早已深深地烙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李学勤:大禹治水的传说,他的精神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是属于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中国组成的各个民族里面都有关于大禹治水这个传说的痕迹,突出了大禹作为当时群众的领袖,他的精神就是德,那么这种德究竟是怎么样子的,德和民有什么关系,人民的生活怎么和领袖人物的德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个问题通过这个传说有很多的看法。

虽然世代相传大禹治水的故事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然而这些事件发生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有学者怀疑它们只是神话传说而已,而这样的怀疑并不是空穴来风。关于大禹以及大禹治水,最早最权威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尚书》中。《尚书》是中国流传至今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内容出自商周史官之手,但《尚书》曾多次失传,等重新找到后便有了古今真伪的纷争。《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禹的记载便是引自《尚书》,记载了大禹划定九州,治理山川等功绩,疑问由此而生。《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禹的记载是否可靠,大禹治水是否真实,大禹是否真有其人,乃至人们开始怀疑传说中大禹所奠基的夏王朝是否真正存在。

王巍:文献记载当中成书年代越早的文献,对夏代的记述是很简单的,但成书比较晚的一些文献却反而记载的比较详尽,所以就提出是层累的这种历史,就是说他们认为简单来说这个记载是不可靠的。

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又无法得到考证,考古发现成为打开夏朝迷踪有效的途径,然而,将近四千年的漫长岁月,随着风雨的侵蚀,王朝的频繁更替,夏朝的遗迹早已坍塌殆尽,同样是考古研究最难以寻觅的历史谜题。

赵海涛是现今二里头考古工作站领队,从2006年至今,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十年。位于河南省偃师市郊的二里头,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吸引了大量考古学者的注意,考古学家徐旭生,经过实地考察后断言,眼前的这处遗址在当时确为一大都会,从而拉开了从考古学上探索夏朝文化的序幕。经过数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一个沉睡数千年的夏王朝之谜,开始慢慢的浮现在世人的眼前。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二里头遗址规模比较大,1959年发现以来,我们研究所马上组队开始发掘,到2014年是五十五周年,最重要的是它跟文献记载的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吻合的,是位于洛阳的这个盆地,所以我们考古学界吧,基本上认定它应该是夏代后期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总面积将近九平方千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里头遗址的面积不断扩大,成果层出不穷。2004年考古学家在原有的2号宫殿基址下面,发掘出了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也将中国宫城最早年代提前了一百多年。

二里头遗址所发现的宫殿基座,是中国目前被确认的最早宫城建筑。经测量得知,夯土基质约合土里方为两万立方米,合计挖土运土夯筑等工序,依据当时所用的木石工具,总用工不下8万。整个宫殿的主题工程建造落成,最少需要三至四年时间。非帝王,谁又能建造出如此宏大的宫殿。考古学家根据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征判断,它又是一处夏代的都成遗址。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开辟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无论是在西安的汉唐都城、宫殿遗址还是迄今保留最为完整的北京故宫,我们都能发现它们与二里头相似的宫殿建筑机制。二里头宫殿无疑是他们的祖先,其基因一脉相承。正是它们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对建筑的审美与要求。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春青:为什么说它是夏王朝的一个都城,这个是看一个遗址的本身,它的规模,比如这个遗址有四平方公里大小,这个规模很大;第二个呢还发现一些重要的遗迹现象,比如说宫城,比如说宫殿这一系列发现都说明它绝对不会是一个普通的遗址,而是一个都城性的遗址。

进入冬季二里头考古工作者正在将这一年所发掘的文物整理备案。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夏朝先民生活与文化的基因和密码。

中国社科院二里头考古工作站赵海涛:这里面是一些陶制的网坠,有这种椭圆形中间有孔的,还有这种长方体的。这种网坠发现的也比较多,与当时渔猎占有很大比重。还有这种可能是一个陶刀,陶镰或者是,可是像是一个陶镰。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我们可以看到二里头这个时期夏代后期,农业有显著的发展。农作物的种类不仅有粟和黍,而且还有稻,然后还有数量比较少的小麦乃至大豆。所以五谷在夏代已经形成了,而且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一些人可以脱离农业,去从事手工业的制作,然后去从事管理。

二里头考古工作站中存放的数以千计的夏代手工业器物,正是这些器物成为解开夏朝社会分工的重要证据。在考古学工作者们眼中,这些古老的器物似乎能够讲述夏代的生活生产情况。

随着夏代国家机制的产生,中国与地方政权的建立与之前的尧、舜、禹时期相比,夏朝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劳动力更加集中,农业的发展、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身怀技艺的女匠男工或是纺织或是制陶冶金,这些出土的手工业制品其做工之精致,造型之精美,让后世的人们为之惊叹不已。夕阳笼罩下的二里头,历史的悠远与厚重在这片其貌不扬的土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已经历了数千年风风雨雨,今天我们依旧能感觉到各行各业能工巧匠们在此挥汗如雨的场景。

在二里头出土的众多文物当中,陶器的数量最为庞大,更让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在部分陶器上发现的刻符。它们形态各异,频繁地出现在各式的陶器上端,不仅让考古学家对中国古文字产生了更新的探索之路。文字对于人类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使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无论是考古专家、古文字专家、还是历史学者,人们对文

字的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很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然而,眼前这些陶器上的刻符显然比甲骨文更加古老。很多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这些刻符,很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文字,与后来的商代甲骨文也有着极大的渊源关系。

由于陶文仅仅是以单个的形式出现在夏陶之上,以至于人们无法清晰地理解它的意思,对于夏朝是否已经出现了中国早期文字,专家们也都是见仁见智,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关于夏朝文字是否出现,,至今仍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距离二里头遗址数千公里以外的贵州省荔波县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竟一直传承着与夏陶纹极其相似的文字。水族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少数拥有自己的文字的民族之一。在水族两千五百多个单字中,大部分为异体字由水书先生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水族文字被称为水书,一直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水族百姓也会将水书作为谏言和祝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绣制在水族的各种饰品和服饰当中。在现存的水书文字中,水书先生已发现多个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文字,他们甚至可以大致解读二里头陶文的含义,这一提供了寻找夏朝文字的另一种可能。

蒙熙林荔波县水家协会会长:象这个凶按我们的水话翻译成汉语的话它就叫兴旺发达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就像这个大门上写个福字,什么福到来、吉祥如意啊。我分析估计这个符号啊就是这个意思。

这些类似符号的文字并没有像甲骨文一样出现在礼器当中而是出自用于生活的陶器上,不过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主要出自墓葬当中,这是否暗示着这些符号与夏朝的礼制有关呢。

中国社科院二里头考古工作站赵海涛:做工精致的,一般大多数在墓葬中出的比较多一些。而且这些墓葬也是有一定等级身份的墓葬出土的,就是说当时可能已经产生了一套礼制,但是和后世相比呢他的礼制这个概念还不是那么严格,是因为礼制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自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至今,考古工作者们已发现了五百多座墓葬,在墓葬中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通过墓葬大小、规模的对比以及陪葬品的差异发现,这些墓葬一成为解开夏王朝社会结构及礼制的重要线索。

因为墓葬是我们判断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埋葬,比如说有正常的埋葬,就是这个小型墓葬,也有非正常的埋葬,比如说奠基,就是建筑中的奠基,那身份就是相当于奴隶的身份,可以看到当时形成的一个比较,社会分化非常明显的一个社会。

不同墓葬的分化呈现出夏王朝等级的分化。二里头墓葬文化中已经形成依照等级的高低而等差有序的使用礼器。利器只是发现于一定等级以上的墓葬中,其等差有序的规则正是礼制形成的重要表现,更是夏代阶级分化的重要标志。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考古学家的关注,一些民俗专家也对其展开研究。2002年春天,二里头墓葬中,一件造型奇特的动物仿生饰品,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注意。这件由2000余片绿石片组合成的绿松石饰品,其制作之精在同时代的动物仿生饰品文物中实属罕见,它的身上可能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自这件绿松石器出土以来,它的形状被大多数专家认定为龙的形象。中国文化历来都与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龙是中国权力与神的象征,墓主人的身份因此更是变得扑朔迷离。

叶舒宪:从古书这个《山海经》这些古代神话书籍来看,神灵或者是通神的这个超自然的这些人物宗教领袖,往往跟蛇有关系,所以这个蛇它起到的象征意义主要是代表了龙蛇的超自然的,海陆空三界的穿越能力,所以它的佩戴着拥有者应该是这个国家级的大法师、大巫师。

从二里头另外的考古发现印证了夏朝法师的存在。在二里头宫殿周围,这些明显布满烧痕的动物骨头,正是法师的重要占卜工具。远古先民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却并不常见,占卜的方法随之应运而生。法师通过对骨器的烧痕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为咨询者分析问题指点迷津。这些密密麻麻的烧痕,我们虽然无法判断它们所预示的祸福凶吉,但我们却能看出先祖们对生活及神的向往,但是夏王朝的最后一次占卜,显然正预示着灾祸即将到来。

据文献记载,夏王朝中期以后,夏朝统治者渐渐失去民心。当夏桀在位时,夏王朝内忧外患,民心大乱,其统治的部落邦国纷纷离散。夏桀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之一,当他完全失去民心时,商汤趁机发动进攻。夏桀被放逐于南巢而死,夏朝灭亡。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断,夏王朝的统治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有四百七十年的历史。根据《史记》的记载,夏朝的第一位王是大禹,从大禹开始到桀灭亡,夏朝共有十七位王。然而在二里头夏都遗址中,还没有发现任何与王相关的直接证据,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一直没有停止。很多人认为,假以时日,夏桀等夏王的痕迹是有可能发现的,不过,根据对二里头土层绝对年代的鉴定,夏朝早期的历史,二里头显然无法给出答案。

赵春青:因为它的年代可能是公元前1750年,这个年代碳十四测定出来的这个年代也给历史史书文献记载的这个夏王朝最早的那个阶段呢还有一定的距离,一百多年的距离,因此说它是中晚期的一个夏王朝的都城。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嵩山南麓的万岁峰,这块山上的巨石被当地百姓称为启母石。相传大禹与涂山氏所生的儿子夏启正是在此出生。关于启母石的来历众说纷纭。传说在大禹治水时,涂山氏怀上了禹的儿子,但到了嵩山之下时,大禹借助上天神力将自己变为黑熊,涂山氏因此受到惊吓化成了巨石。大禹赶到后大喊“归我子”,此时天地感应,石破东方而启生。显然,这样的早期神话无法令人相信,然而神话中常常隐藏着一些史实。

东汉延光二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石前所建道阙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禹临终前,按照尧舜禹时代禅让制的传统,并没有将首领这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而是选择了东夷人的首领益,然而益的威望与实力远不如启,启及夏后氏族众也不甘心权利外移,经过一番激烈的博弈,启最终取代了益并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的传统开始确立,这标志着以夏后氏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邦国联盟正式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夏朝早期的遗址或许就在启母石所在的嵩山一带。1979年,考古学家就在离启母石不远的地方,试掘了河南新密一带,发现了一处早于二里头文化的遗存,据土层鉴定,最终认定这里应该是夏启至少康所处的夏朝时代。

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继印:新砦遗址发现的主要遗存有三个时期,相当于最下面这个时期就是相当于龙山文化的晚期,中间这个层位就是绝大部分的遗存都属于新砦期遗存,位于最上面的一层呢,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一期这个年代的东西,这样是有比较明确的年代地层关系。所以说新砦期文化可能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

根据文献记载和遗址绝对年代对比,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极有可能就是在新砦遗址发生。启之后,夏朝经历了一段极其动荡的年代,一个来自东方的神秘部落东夷将夏朝的统治权从太康手中夺走,这正是有名的历史事件太康失国。关于这位东夷部落的首领,历史文献中对他的记载少之又少,但在神话传说当中,他却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就是射日英雄后羿。

在历史传说中,上古时期天空有十个太阳,以至于江海湖泊干涸,农作物枯萎,人们在骄阳似火的苦难中苦苦挣扎,这时英勇的后羿挺身而出,展开了与十个太阳的殊死较量,他

奔跑在崇山峻岭之间追逐着太阳并用弓箭逐一射下了天空中的九个太阳,最后,后羿拯救了苍生,大地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后羿射日,这是一个在中国尽人皆知的传说,在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后羿在很多地区成为了农作物的保护神。这是位于江西省婺源市郊的一个村庄,每到春耕之际,都会上演这样的傩舞大戏。从白天到黑夜已是流传已久的传统,傩舞中表现的正是后羿射日。人们以此祈祷后羿能帮他们驱赶烈日,迎来风调雨顺的好时节。

在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中,后羿射落的不是太阳而是太康,后羿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由于夏天子太康不恤民事,后羿带领部众从太康手中夺取了夏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太康失国及后羿代夏。后羿射日无疑是一个神话传说,那么那一个来自东夷的部落是否真的获得了夏朝的统治地位呢?在新砦遗址上,考古工作者们一直在寻找着后羿和那个神秘的东夷部落的踪迹。

1999年,一块带有奇特图案的器盖残片,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在这件具有强烈东夷文化特色的饕餮纹陶器盖上,兽面纹的主题文化来自于山东龙山文化晚期,这是东夷族最高等级权力的象征,而这种图腾在新砦遗址中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新寨遗址强烈的东夷文化特色。

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那么这个小小的器盖呢,如果看它的历史背景的话,可能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因为这个器盖上面的图案,它是属于新砦遗址二期的晚段,就是我们传统上说的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过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曾经发生过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我们通常说的太康失国后羿寒浞代夏,那么这个器盖呢也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夷人把他们的这种信仰带到了我们中原,带到了我们郑州。

由此看来,真实的后羿极有可能带领他的东夷部落统治了夏朝。但据文献记载,后羿当上国王后同太康一样荒于国政,于是血腥事件再次上演,后羿被大臣寒浞所杀。当寒浞夺取王位时,另一个人的力量正变得强大起来,此人便是少康。

少康是太康弟弟仲康的孙子,他在颠沛流离中长大。少康年长后投奔到了实力强大的虞氏部落并得到了信任,手握重权的少康在寒浞失民之时,集结了夏部族的余众起兵攻灭寒浞,收复了夏朝王都从后羿代夏到少康中兴。都发生在这片考古工作者依然在探寻的土地上。

赵春青:新砦遗址本身的意义在于终于找到了比二里头早,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850年,这个一百多年一些这个阶段的遗迹和遗物。

从1959年夏代遗址的首次发现,经过几代人的勘探与挖掘,考古学家对夏代历史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然而,即便如此,无论二里头遗址还是新砦遗址,没有任何实物能够证明夏朝最初发源地所在,更没有任何关于大禹建都的实物证明,那么文献记载中的禹以及禹的都城究竟在哪里?就在离启母石更近的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从1977年开始考古学家方燕明便一直在此进行考古研究工作。王城岗遗址是一座略早于新砦文化的故城址,根据城址的时代进行推测,它可能与夏朝最初的发源地有关,这令发掘者非常兴奋,然而,发掘出来的城堡面积却只有一万多平方米,还没有二里头1号宫殿大。一座城竟然不如一座宫殿大,这怎么可能是夏朝的都城,况且城内遭到后期破坏,只留下一些奠基坑遗址,并没有见到宫殿建筑之类的遗址,这使得王城岗遗址没有被更多的关注。直到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后,王城岗遗址才得以再次被发掘。在原有小城的西北考古专家惊喜的发现了一处面积达三十多平方米的大城。从年代上看,大城的年代晚于小城,经碳十四测定,大城的年代正好与夏代始年相符。于是,考古专家提出,此大城应是禹都阳城的所在地,而

原先被忽视的小城,应该是夏禹之父鲧所筑的城址。

遥远的夏王朝,它的历史面纱正在徐徐地向世人揭开。历史长河仍在奔流,最终将汇入未来浩瀚的海洋。

赵春青:我们现在不是说已经到了可以把夏代历史完全拨弄清楚,还不到那个时候,所以对夏代的文化的复原和揭示将是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事情。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最多是在复原夏代历史上,只能是一个开头,而不是它的终结。

考古学的发现使遥远的历史逐渐与我们接近,我们的寻根之旅不会停息,因为在那些遥远的古代蕴含着我们现代文明最原始的基因。一个尘封了数千年的夏王朝已不再被认为迷雾朦胧的传说,而是以日益清晰的形象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当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中华文化的许多源头可以追溯到夏朝,虽然,无论是二里头还是新砦遗址或是王城岗遗址,我们仍没有找到与大禹直接相关的任何遗址,但几千年来大禹从来没有消逝,他的功绩和精神始终受到中国人的尊崇。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与历史事件,大禹其人和大禹治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不论是大禹治水的疏导方法还是大禹治水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文化价值与道德精神都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而大禹精神永远不会消失,古老王朝所蕴含的精神源泉也永远不会枯竭。

第二册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二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 原始农耕(A) 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概念: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3、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4、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意义: (1)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3)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6、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A) 1、炎黄传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2021-2022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2021-2022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从史前时期到 夏商王朝 本资料收集整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奉贤区、虹口区、黄浦区、嘉定区、金山区、静安区、闵行区、普陀区、青浦区、松江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等16个区xx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 一、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xx·嘉定期末·6)分清历史史实、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义。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 黄帝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先 B. 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 姜寨遗址居民过着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理想生活 D. 作为原始先民集体记忆的神话传说史料价值很高 2.(xx·长宁期末·4)“我保证将忠于威廉伯爵,始终不渝以及毫不虚假地向他一个人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效忠。”。上述材料情景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封建等级制 B.等级君主制 C.君主专制 D.君主立宪制 3.(xx·长宁期末·5)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 D.决策体现原始 民主色彩 4.(xx·奉贤期末·5)“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 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 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 A.采集渔猎 B.磨制石器 C.栽培谷物 D.养蚕种桑5.(xx·奉贤期末·6)在商代,“天邑商”与“四土”的关系是 A.“天邑商”是“四土”的共主 B.“天邑商”与“四土”是并存的部族C.“四土”是“天邑商”的诸侯 D.由“天邑商”任命官员管理“四土” 6. (xx·虹口期末·4)某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所引材料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诞生 D.世袭制确立 7.(xx·金山期末·8)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这样划分依据的角度是 A.社会经济形态B.地方行政组织 C.专制集权的程度 D.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8.(xx·浦东新区期末·4)右图为距今约60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对此解释比较恰当的是

夏朝之前可能还有个朝代

夏朝之前可能还有个朝代——虞朝 这里所谓的虞朝就是指史书上记载的有虞氏、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华。姚重华字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个部落。为什么名字叫“重华”?传说舜的眼睛是双瞳仁,故为“重”。“华”字可能为华夏族的华族之意。据运城学者王雪樵前几年《运城报》专文,“华夏”二字追根溯源到夏县的“夏”,河津华谷的“华”。这两个地方是中国华夏民族的发源地。王树民同志的论文认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世人通称夏、商、周三代。某些古籍却称虞、夏、商、周四代。夏代以前,明确称道的政治事迹,只有尧、舜、禹相禅让一事,并说舜在位50年。而夏商周各传位数百年,称帝王名号都在10人以上者。有虞氏作为一个朝代而言,似乎十分勉强。但《韩非子·显学》说“虞夏二千余年”,按照这种说法,有虞氏绝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现今的史书上说“夏王朝统治了四百多年”去年在中央电视台看到历史学家断代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确定夏为471年,据此虞朝当是1520多年。王树民同志考证《国语》、《左传》、《史记》及《五帝德》、《帝系姓》等著作,可以列为有虞氏的世系15个名号,也就是说虞朝传位有15个帝王(幕、穷蝉、敬康、句芒、虫乔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等)。既然有虞氏的姓氏可以考定,其历史地位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而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并没有那么多,商代到现在,也就是四千年左右,这里所说的五千年是指从文字记载得知的从炎帝和黄帝诞生时开始计算,也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也是夏朝时候的人,而且还是开国皇帝。甲骨文是在距今大约四千年时期出现,而考古学家考证的那些刻在石壁上的文字却比甲骨文要早最少两千年时间,两千加四千,那么也就是说,在六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有文字了,但是夏朝到现在才五千年的时间,那么还有一千多年,又是什么朝代呢? 有虞氏是上古时代的一个古国,也是夏以前的一个独立的朝代名。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时人还言之凿凿。不幸的是春秋以后文献散失,有关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没;战国以后文献中所述的虞史传说又大半经过了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伪思潮兴起以后,古史辨派的学者们索性从信史中将虞代一笔勾销,将夏以前的古史一古脑儿归于“神话传说时代”。现在通行的大中学校历史教科书以夏朝的建立作为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说的影响空前扩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说与虞属原始社会说的合一。这样一来,我们在探讨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时就不得不回头对虞非朝代说的论据重新作一番验证了。 “夏商周”和“虞夏商”两个不同的“三代”概念。最明显的例子是《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所证史墨的话:“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后”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异姓也。“于今为庶”者,谓此三后在周以前都曾贵为天子而其姓为嫡,今日却早已随着天子地位的丧失而沦为庶姓了。春秋时姬姓仍为嫡姓,“于今为庶”的三后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后”中夏商二代均为独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须例外?不仅如此,由于虞为朝代与夏商无别,所以西周建国后还对其后裔优予礼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与宋、杞合称“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礼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历史地位相埒的确证,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后期儒家所谓周世“尊贤不过二代”的说法将陈排除在外而只备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将封于祝的黄帝之后和封于蓟的尧后一并增入而合称“五恪”?

古诗名篇之七言绝句教案资料

古诗名篇之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 唐代诗人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从军行七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输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唐代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烟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唐代诗人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隋宫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近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代诗人温庭筠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里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草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06集夏王朝觅踪

第 06 集:夏王朝觅踪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 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 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 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 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 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 把其 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 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 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 蛟, 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 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 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 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 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 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 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 系教授 李: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 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 法,就像那个基督 教圣经里讲的,那么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灭了,而 我们中国的传说不是这样 的,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呢凭着人的这个主观的斗争,这个组织的力量,克服这些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吗,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那么才达到这个效果。 汶川县四川省阿坝自治州 位于河南禹州几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 县,几千年来,当地的羌族百姓将大禹视为自己的祖先。 大禹铜像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汶川县 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发带依稀可见,在今天汶

飞花令:含“春”字的诗句

飞花令:含“春”字的诗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宋·王安石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唐·杜甫 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卜算子·咏梅》近代·毛泽东 4、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卜算子·咏梅》近代·毛泽东 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宋·朱熹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7、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长恨歌》唐·白居易 8、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长恨歌》唐·白居易 9、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长恨歌》唐·白居易 10、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长恨歌》唐·白居易 11、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长恨歌》唐·白居易 12、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长恨歌》唐·白居易 13、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长恨歌》唐·白居易 1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15、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16、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17、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1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1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 柳枝词》唐·贺知章 2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2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2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2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武陵春·春晚》宋·李清照 25、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宋·陆游 26、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唐·王维 2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李商隐 28、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唐·韩愈 2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30、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 / 夜月》唐·刘方平 3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夏王朝世系图

一、夏王朝世系图

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封建王朝,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王(不含羿与寒浞), 鲧作为夏部族的首领被封在崇,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禹:鲧子,鲧死后,禹受舜命继任治水的工作。禹疏导河流,团结族人,将洪水治平。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次击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逝。禹又命东夷首领益为继承人,然而有很多部落都不拥戴,反而拥戴禹的儿子启。 启:禹死后,益没有得到权位,反而在民众的拥护下,启得到了权位。《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称,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甘之战正值夏朝建立初期,有扈氏、夏后启均不具备如此长途作战的条件,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两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最终被诛杀。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 太康: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部落趁机西进。东夷部落有穷氏一位善射的首领羿。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 中康: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的斟氏。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战前作誓师辞《胤征》,在战中取胜。 相: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斟灌二氏。从此,羿独承王位。羿好射猎,不善治理,得权后,他像太康一样,好狩猎而荒废国事。他废弃武罗、伯

白居易的著名诗句摘抄

白居易的著名诗句摘抄 1、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2、天涯海角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4、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6、赠梦得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赠梦得》 7、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一断肠,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8、白居易读了老子后作七言律诗: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白居易《南怀瑾选集》 9、绿纹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10、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白居易《长相思》11、慎而思之,勤而行之——白居易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地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13、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放言》14、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朋满故乡。——白居易《井底引银瓶》15、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白居易《别柳枝》16、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白居易17、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白居易1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19、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20、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2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22、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白居易《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23、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周文王少子。有圣德,辅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代。藏其册于金匮,无人知之。以后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诸候。有庶兄管叔、蔡叔将谋不轨,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成王疑之。周公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一日,天降大风疾雷,击开金匮,成王见了册文,方知周公之忠,迎归相位,诛了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复安。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起,说周公有反叛之心,周公一病而亡,金匾之文未开,成王之疑未释,谁人与他分辨?后世不就会把好人当做恶人?——白居易《放言》"24、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 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②遗存内容:宫殿式建筑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③社会特征: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二重证据法:①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提出者为王国维。②内容: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信使)的王朝,建立于BC16世纪,都城殷,建立者汤。②信使:文献+考古资料+甲骨卜辞。③“内服”(大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四方)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④夏商周:三个并列的部落,三个更替的王朝。 2、青铜时代:①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②特征:主要是礼器(兼有炊具);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③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④商朝经济:农业(石器木器等农具);耨田(施肥技术进步)。⑤风气:饮酒极盛,致政治腐败。⑥信奉鬼神,卜辞极盛。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6集夏王朝觅踪

第06集:夏王朝觅踪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蛟,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法,就像那个基督教圣经里讲的,那么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灭了,而我们中国的传说不是这样的,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呢凭着人的这个主观的斗争,这个组织的力量,克服这些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吗,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那么才达到这个效果。 汶川县四川省阿坝自治州 位于河南禹州几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县,几千年来,当地的羌族百姓将大禹视为自己的祖先。 大禹铜像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汶川县 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发带依稀可见,在今天汶川羌族人的生活当中,依旧保留着各式各样与大禹相关的文化习俗,而大禹精神已深深融入

必背古诗文129篇

统编版“必背古诗文129篇” 1.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3.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 悯农(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 古朗月行(节选)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6.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xié)。 7.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1.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2.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3.画鸡(一年级下册新增)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4.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5.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6.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册提纲

第二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 原始农耕: 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⒌意义: ⑴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⑵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⑶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6. 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 ⒈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文献中的夏文化: ⒈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⒉夏朝处于阶级社会的起点。 ⑴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⑵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⑶国家机器的存在:设官分职,有军队、监狱、刑法。 二. 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 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青铜时代: ⒈青铜器: ⑴商朝的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⑵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⒉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 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初一历史 夏商王朝的统治初中一年级教案

夏商王朝的统治初中一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夏朝粮食等的生产。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 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对商朝奴隶制文明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还认识到奴隶社会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经济繁荣,它比原始杜会前进了一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公元前____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阶级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夏朝出现了国家机构。公元前____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指导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才稳定下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重点分析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第一个阶级社会。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因为商朝无论在农业,畜牧业还是在手工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特别是商代的青铜器,从其铸造的精工、形状的繁多和花纹的精巧,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为全世界所有青铜器时代的文化所少见。 地位分析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开始了阶级社会。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讲解,是学生理解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让学生能够把朝代的更迭放入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描写春天的好诗句

描写春天的好诗句 导读:春天的诗句【一】 横渡炊烟暗,障川渔火明。倚樯闲眺处,片月逼人情。(明·谈应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宋?苏东坡) 炉烟郁郁水沉犀,木绕禅床竹绕溪。一暇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荫西。(宋·黄庭坚) 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宋·朱敦儒)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唐·刘禹锡)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唐?皇甫松) 横塘如带障底田,十景名今久不全。只有菜花秋稼好,黄云黄锦似当年。(清·陈庆之) 春天的诗句【二】 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盛唐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唐代诗人韩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唐代诗人王涯的《春游曲》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晚唐诗人韦庄的《菩萨蛮》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春色满园》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意思-赏析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 寺桃花》意思|赏析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作者:佚名 该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

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

第2分册第1单元练习1

高中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1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一、选择题 1、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其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 2、图中所反映的实质是 A、原始时代我国的民居建筑技术基本成熟 B、原始时代人民就已经学会建筑房屋 C、由游牧过渡到农耕定居 D、原始农业出现 半坡居民的房子复原图 3、《白虎通·号篇》:“古之人皆食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原始农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人民众多” B、“天之时” C、“地之利” D、“制耒耜” 4、相对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 A、筑房定居的出现 B、制作和使用磨制工具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谷物种植和家畜饲养 5、“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起源地之一”。能为这句话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 A、《周书》载:“神农耕而作陶” B、关于神农“教民农作”的传说” C、在我国境内的湖南、江西、浙江等地都发现了我国先民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D、《诗经》中有关我国先民种植谷物的记载 6、农业起源以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其主要的表现是 A、人类采集食物的范围扩大 B、人类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 C、人类开始适应了自然环境 D、自然已无法满足人类需要 7、“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耕作技术的区别 D、文化背景的悬殊 8、在远古时期,我国开始种植的农作物有 ①水稻②黍③粟④大豆⑤玉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9、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碳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有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粮食种植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0、近些年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存,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 6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在十多个探方广达四百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普遍发现稻粒、稻壳、稻秆的遗存,有的地方甚至形成20-50厘米厚的堆积层。这告诉我们 A、长江流域是我国最早的农业中心 B、我国人民较早就学会了培育水稻 C、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国家 D、我国种植水稻起点就是6000年前

中国历史朝代歌诀(顺口溜)-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口诀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诀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朝代更迭你来我往。下边的顺口溜有助于记忆各个朝代的历史顺序,朗朗上口,简单易学。文末附有各朝年代图。 ?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苏教版历史教材、香港版一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香港版二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香港版三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朝代顺口溜第五种 盘古开天神话传,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清朝锁国被破关。 ?朝代顺口溜第六种、香港简易版 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朝代顺口溜第七种 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谋。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华。 ?朝代顺口溜第八种:模仿周杰伦《菊花台》 你的课堂,历史中流淌;夏商的事悠悠,开来继往。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就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新:王莽新朝)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北方人断肠,天苍苍,野茫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