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实验2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实验2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实验2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实验2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实验2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实验2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1. 背景知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从事信息资源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始探讨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问题。

(1) 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确切含义,西方研究人员的主要观点归纳起来可分成四种类型,即管理哲学说、系统方法说、管理过程说以及管理活动说。

1) 管理哲学说。该派将信息资源管理看作是一种哲学或者思想。

1988年,马钱德(D. A. Marchand) 和克雷斯林(J. C. Kresslein) 从组织中实施信息资源管理所产生作用的角度来阐述,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对改进机构的生产率和效率有独特认识的管理哲学”。

史密斯(A. N. Smith) 和梅德利(D. B. Medley) 提出了与马钱德和克雷斯林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比管理信息系统复杂得多,它可能被认为是整合所有学科、电子通信和商业过程的一种管理哲学。”

1981年,梅迪克(W. D. Maedke) 试图从学科高度来阐明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他指出:“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来说,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管理各种相互联系的技术群,使信息资源得到最大利用的艺术或科学。”

2) 系统方法说。该派将信息资源管理看作是一种方法或者技术。

1984年,里克斯(B. R. Ricks) 和高(K. F. Gow) 系统分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一重要的组织资源而实施规划、组织、用人、指挥、控制的系统方法”。

西瓦兹(C. Schwartz) 和赫龙(P. Hernon) 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管理组织机构内部生产出的信息的生命周期的综合化、协调化方法。广义地说,它包括获取、保留和利用那些为了完成组织的使命、实现组织的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

戴维斯(G. B. Davis) 和奥尔森(M. H. Olson) 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基于信息是一种组织资源的思想而形成的管理方法。”

1985年,美国联邦政府管理与预算局(OMB)

信息需求而管理信息资源和综合不同信息职能机构中个体能力的过程。此外,该过程还延伸到信息收集、使用和处理中的所有阶段,包括规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和评估信息使用的管理活动。”

4) 管理活动说。该派将信息资源管理看作是一种管理活动。

比思(C. M. Beath) 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指把合理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提供给决策或协调工作的活动。”他还指出:“信息资源的管理,可视为一种生命周期或价值链活动,包括识别、存取信息,保证信息的质量、时效性和相关性,为未来存储信息以及处理信息。”

1992年,博蒙特(J. R. Beaumont) 和萨瑟兰(E. Sutherland) 从管理活动的角度阐述他们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合词,它包括为确保在开展业务和进行决策时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

沃森(B. Watson) 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术语,它被用于描述和公司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有关的全部活动,以及为那些有权方便地利用和控制这类信息的人提供便利的活动。”沃森

还将信息资源管理分成数据行政管理、数据词典管理、数据库行政管理、信息存取服务等四类活动。

1998年,小麦克劳德(R. Mcleod Jr.) 从组织机构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组织机构各层次管理人员为识别、获取、管理信息资源,以满足各类信息需求而开展的一种活动。”

可见,尽管西方学者认识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提出信息资源管理术语,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第二,从多种角度探讨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不仅包括IRM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如霍顿、伍德等) ,而且包括美国联邦政府部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涉及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不仅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成果,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见解。例如:

1) 1992年,中国科学院的孟广均教授在论述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中心时,提到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他认为:“概括地说,信息资源管理

就是利用全部信息资源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从信息资源中心角度阐述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

2) 1993年,中山大学的卢泰宏教授在其所著的《国家信息政策》一书中指出:“尽管关于IRM 的阐释不尽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众所一致的,即IRM是信息管理的综合,是一种集约化管理。”卢泰宏还对“集约化”(Integrated) 进行了解释,明确指出:“‘集约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信息管理对象的集约化,即IRM意味着对信息活动中的信息、人、机器、技术、资金等各种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另一方面是指管理手段和方式的集约化,即IRM是多种管理手段的综合。”显然,卢泰宏强调信息资源管理应是管理对象、信息管理手段和方式的集约化。

3) 1998年,霍国庆博士在论文中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

综合上述国内外种种观点,信息资源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又是一种管理模式。就其管理对象而言,IRM是指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

括信息、人员、设备、资金等) 的管理;就其管理内容而言,IRM是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加工、协调等;就其目的而言,IRM是为了有效地满足社会的各种信息需求;就其手段而言,IRM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从适用域来看,IRM包含有宏观和微观的信息资源管理两个层次。宏观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国际、国家和政府所开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主要是运用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来指导、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促进信息事业的发展;微观信息资源管理则指由组织机构(包括企业、事业部门等) 所开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主要是以满足组织机构的信息需求为目的,对其内外部信息资源实施的有效管理。

(2)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传播科学,这些学科及其相关理论共同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1) 信息科学的主要理论。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基本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研究工

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特别是智力功能) 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

信息科学源于香农信息论而形成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这三者的统一。信息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管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是一个庞大的技术群,它由信息技术的基础技术、主体技术和应用技术组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主要是基础技术中的电子技术和主体技术中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是电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电子学作为科学技术门类之一,具有鲜明的应用目的性,它为信息事业、能源事业和材料事业服务。在信息业方面,电子技术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通信网、广播电视网、雷达、遥感技术等,极大地延展了人类感官和人脑的作用,使现代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通信技术以电子学方法为基础,研究实现从点到点(如人与人、人与机器或者机器与机器) 的信息传输的原理、技术和系统。通信技术为计算机网络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计算机技术研究利用电子学方法实现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信号

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它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2) 管理科学的主要理论。信息资源管理源于管理领域,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大量汲取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充实自己。因此,有人将IRM 看作是管理科学的一种分支理论或者发展趋势。

管理科学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管理科学是指有关管理的科学,包括古往今来的所有管理理论。狭义管理科学仅指西方管理科学中的数量学派,它几乎是运筹学的同义词。由于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为组织资源之一的信息资源日益成为影响组织管理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管理和利用信息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成为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由此促进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3) 传播科学的主要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的另一理论来源是传播科学,包括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大众传播学等学科领域。

图书馆学。它是以图书馆实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图书馆学三个层次。微观图书馆学研究经过抽

象形成的科学概念的图书馆,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采访、图书分类、目录学、读者服务、文献检索、参考咨询等;中观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观层次的图书馆网络系统,该系统是指一定数量的图书馆依据某种共同的标准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图书馆统一体;宏观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层次的图书馆系统,该系统通常是针对一个国家的所有图书馆而言的,不仅包括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而且包括图书馆事业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社会学等。

档案学。它是研究档案和档案事业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档案学三个层次。微观档案学研究档案和档案管理过程,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价值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纂和提供利用等;中观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是档案系统(档案馆) 及其组织,主要包括档案馆学和档案类型学。其中,档案馆学主要研究档案馆及其发展规律、档案馆的布局与资源共享、档案馆管理体制、档案馆网络建设等内容;档案类型学主要研究不同类型的档案及其组织体系,包括科技档案管理学、家庭档案学、会计档案学、人事档案学、诉讼档案学等

内容;宏观档案学研究国家档案事业的组织、管理和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国家档案管理体制、档案政策与法规、档案的开发与研究、档案现代化、档案教育学等内容。

情报学。它是围绕情报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情报学三个层次。微观情报学主要研究情报过程,是关于情报的产生、传播、收集、组织、存储、检索、解释和利用等过程的理论;中观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是情报系统,研究重点包括计算机情报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情报系统资源的布局、开发、利用与管理,情报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国家情报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宏观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情报事业,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情报管理体制、国家情报政策与法规、情报产业与情报经济、情报教育等。

大众传播学。它是研究人们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规律吐和行为的一门科学,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大众传播学三个层次。微观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和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传播现象、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效果等内容;中观大众传

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类型,主要包括舆论学、广告学、民意测验和公共关系等内容;宏观大众传播学从战略高度来研究传播活动与事业,主要包括传播与国家发展、传播与现代化、传播与国际信息新秩序、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与社会责任等内容。

(3) 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信息资源管理学是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如今,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课程。

1) 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过程说。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对信息资源实施管理的过程,即与信息资源相关的计划、预算、组织、指挥、培训与控制等环节。 应用说。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强调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实现组织机构的战略目标。

方法说。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方法。

社会信息说。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

是社会信息现象。

系统说。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信息管理系统。

活动说。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

交流说。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交流活动。

2) 信息资源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信息资源管理学具有交叉学科、管理学科、应用学科等三个方面的学科特点。

交叉学科又称边缘学科,是指在某些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处所产生的新学科,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新学科的重要生成方式。信息资源管理学是信息科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学科。因此,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吸收与IRM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促进信息资源管理学理论体系的丰富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

信息资源管理学起源于管理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管理学多个分支学科的理论营养。管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括众多的分支学科(如财务管理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

管理学等) ,其研究领域往往侧重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某一方面。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侧重于与信息资源相关的管理活动。

开展信息资源管理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来指导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以确保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管理学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所以也必须服务于实践的需要,解决信息资源管理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信息资源管理学具有鲜明的应用学科性质。

3) 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理论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理论基础。信息资源管理是学科综合化发展的产物,所以其理论基础也必然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需要融合信息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传播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

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

教育研究。关系到信息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开展有关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发展历史。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等。

根据信息资源管理在不同组织中的应用及特点,应用研究可分为宏观信息资源管理和微观信息资源管理两个层次。

宏观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国际和国家的信息部门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管理信息资源,以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有效利用以及信息事业的发展。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是指社会各组织针对自身的信息资源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即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组织内部以及与之相关的外部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其目的在于明确组织的信息需求,保证组织信息流的畅通,以利于组织决策,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根据不同组织实施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又可将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进一步细分为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管理、工商部门信息资源管理、其他部门信息资源管理等具体类型进行研究。

此外,狭义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包括信息需求分析、信息源分析,以及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

存储、检索、开发、利用、传递、反馈等众多环节。

2. 实验目的

1) 进一步熟悉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2) 通过在因特网上详细了解一些重点的信息资源管理网站,进一步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丰富信息资源管理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信息资源管理应用实践。

3. 实验内容与步骤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和对专业网站的分析来学习和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

1.案例分析:卫星图片四进中南海

1997年,全国土地管理厅局长会议展示了一组17张大幅卫星图片。这些照片是国家土地管理局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土地的最新成果,直观反映了近10年城市扩展、占用耕地及土地闲置的情况。图片应用1987年、1991年、1995

年三个时间段的TM美国资源卫星资料,展示了城市规模扩展、非农业建设占地和占用耕地情况。TM卫星分辨率是30.30米,也就是说,它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面上30米见方的东西。因此,这套卫星图片的准确度很高,真实可信。

卫星图片的诞生还有一段故事。

1995年8月,李鹏总理在听取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汇报时,讲到一次坐飞机回京,看到河北省境内有大量土地闲置,要求局领导去了解一下,并为此专门调拨了直升飞机。

于是国家土地管理局领导便沿北京至衡水的空中走廊查看,结果发现了一连串的问题:一些建设项目占地撂荒,“空心村”大量存在,公路两侧建筑成串,砖瓦窑“吃”地严重……检查组从空中拍下不少照片,也录了像。然而由于气候限制,清晰度不高,并且无法定位和定量。接着,国家土地管理局又对这一区域进行了地面拉网式检查,并进行拍照,但照片反映的都是局部情况。

中国耕地的大势到底怎样?总理心里没底,国家土地管理局领导也没底。大家心急如焚。

由于种种原因,各地政府以土地换政绩,多

用少报情况严重,统计资料与实际不符。比如闲置土地一项,广东省自报58万亩,而一些情况相仿省份却只报了一两万亩。

1995年8月,国家土地管理局领导向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汇报工作,展示了仅有的两张北京和深圳的卫星图片。邹家华说,总理很关心耕地的隐性减少,指示每个省都要做一张,让省长们也看一看土地占用形势。

不久,国家土地管理局领导出差广东,当地赠送的几张珠三角卫星图片令其如获至宝。1996年1月,这些图片第一次在全国土地管理工作座谈会上亮相,立刻引起震撼。土地闲置情况如此严重,于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不久,邹家华副总理明确指示:要把三个时段的情况,区分颜色做到一张图上,对比分析,一目了然。于是,国家土地管理局向中科院卫星地面站购买了卫星资料,联合北师大、首师大等高校,开始全国17个城市和地区监测图的制作。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城市的扩展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图片显示,耕地的损失比统计数大出2.5倍,

城市的发展盲目而不合理,闲置撂荒的土地也大大超过统计和地面监测资料……“卫星眼”一下戳穿了人们的统计游戏。

国家土地管理局决定将这个监测成果向中央汇报。1996年年末,卫星图片一进中南海。

邹家华仔细看了新做好的卫星图片,认为质量还好,可以向国务院领导汇报。此后不几天,卫星图片二进中南海。李鹏总理看后觉得事关重大,应该立即向政治局汇报。为使图片更能说明问题,国家土地管理局的同志加班加点,制作扩大型的17个城市3个时段的动态遥感监测展板,又输入计算机,做成电视画册。

1997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看展板。仔细看完并听取汇报后,江泽民说:“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大家一致表示,要“用世界上最严厉的措施来保护耕地”。之后,展板被要求留下代为保管,以备中央政治局下次会议用。

1997年2月18日,中南海,勤政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17张卫星图片又一次亮相。同时亮相的还有上海奉贤县、江苏张家港市6张土地整理规划图和现场图。常委们人手一本国家土地管理局主编的《谁给我们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