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最新《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最新《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最新《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最新《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课时1)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教学理念】

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科学的种子,是为了人民的收获而生长的。”结合现代教学理念,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围绕“收获者”即学生为中心展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次教学设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高一第五章物质结构第二节。本节将在承载物质结构基础概念

知识载体的基础上展开教学,为本专题后续章节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埋下一定的伏笔,可谓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呈现知识结构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的匠心独运之处。

2 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于本课曾经提出: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知道元素周期

律的实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最外层电子、原子半径以及元素性质、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律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小组讨论、分组实验获得新知,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探究精神对于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才可能结合实际,有的放

矢。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起点上看,

学生已经从之前的

学习中了解前

20号元素排布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这为本课的学习减轻了一定的难度。而从

认知思维起点上看,

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喜欢动手做实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实验教学,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教法阐述】

教法方法使用

问题启发法通过讲授、引导、启发,让学生发现最外层电子排布规律。

演示法

通过视频演示,了解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周期律。

3

教学重、难点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小组讨论法分组实验法

突出方法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小组讨论法分组实验法

突破方法

【学法指导】

学法方法使用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最外层电子排布、以及半径的变化规律

分组实验通过分组实验,了解金属单质的性质周期律。【教具】

媒体类型媒体来源媒体使用媒体效果PPT 教师自制播放加入多媒体播放,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视频下载播放通过视频播放,加深学生的印象。

实验药品实验室学生实验增加课堂实验,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教学流程】

生活化学激趣导入课始,过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元素并进行排列,引起思考: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有何规律。从而进入课题。

小组讨论推进新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通过描点法画出半径的变化规律。

分组实验探究新知通过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了解金属元素的周期性变化

规律;结合视频,了解非金属单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课堂总结设置悬念课堂的尾声,将总结本课知识的机会留给学生,并设置悬念:这样的性质递变导致化合价有何规律?这最终又是什么引起的?为第二课时埋下伏笔。

【教学过程】(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

环节一:生活化学,激趣导入(3min)

【教师活动】

教师让学生提出课前活动:思考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元素。

【学生活动】

学生纷纷列举,一位学生上台记录(按照核电荷数的递增进行排列)。

【教师活动】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肯定,引导学生翻到书本最后一页(元素周期表),提出疑问:为什么要这样排列?这种排列隐藏了什么规律呢?

设计意图: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课始,通过学生的活动导

入新课。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更是顺利地提出疑问,引入

本节新课,将学生带入浓厚的化学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

知的欲望。

环节二:小组讨论,推进新课(10min)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那位同学所呈现的一系列元素,提出这种按照核电荷数递增排列

的编号即为原子序数。

知识点一: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过渡语】:

为什么这位同学会进行这样的排列呢?为什么书本的最后一页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张表

呢?这其中蕴藏了怎么样的规律呢?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些元素,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已学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何规律。

【学生活动】

回答所得规律:最外层依次从1-8重复。

知识点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按照书本上所给的半径数值,用描点法画出半径变化曲线,寻找规律。【学生活动】

学生画图,相互进行讨论,得出第二个规律:每一行,半径从大依次变小。

知识点三: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上一环节问题激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并进行小组讨论,自己

寻得规律。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乐

于学习。

环节三:分组实验,探究新知(25min)

【过渡语】:

原子最外层电子以及原子半径都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那么元素性质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活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活动探究三。

【活动探究】

1.将一小块钠与镁条、铝片分别置于三支相同的冷水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2.将镁条与铝片分别置于两支有热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与上一现象进行比较。

3.将镁条与铝片分别置于两支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与上一现象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并记录。

学生发现规律:金属性: 钠>镁>铝。

学生猜测:金属性:每一行,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

教师对学生进行肯定,并总结规律。

知识点四: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非金属性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播放视频,Si、P、S、Cl与氢气的反应。【学生活动】

学生欣赏视频,相互讨论,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Si、P、S、Cl与氢气反应依次变易,且生成的产物趋向稳定。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Si、P、S、Cl非金属性依次变强。

学生猜测:非金属性,每一行从做左到右依次变强。

【教师活动】

教师对学生进行肯定,并总结规律。

知识点五: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加强学生

学习兴趣,顺利推出实验结果,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之所

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在追溯知识的源头,从而学习

知识顺理成章,探究知识水到渠成。

环节四:课堂总结,设置悬念(7min)

【过渡语】:

这样的性质递变导致化合价有何规律?这最终又是什么引起的呢?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

晓。接下来,我们来理理今天所学的知识。今天,你收获了什么呢?

【学生活动】

学生总结本课新知识:

1.了解了原子序数的定义。

2.知道了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放映课堂习题,布置课后作业(选做与必做)

【评价设计】

设计意图:当重难点都得到落实,课堂渐进尾声。让学生总结本课新知识,

不仅让学生理清了知识脉络,更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对于本课的掌握情况。同时设置悬念为下一课时的学习买下了一定的伏笔,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

课堂评价

沙场练兵:用元素符号回答原子序数11~18

的元素的有关问题:

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______;

能形成气态氢化物且最稳定的是______。

猜测:20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课后评价

课后必做:作业本相关习题。

课后选做:

上网搜索或者查阅图书馆书籍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写一篇小品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