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藏药材甘西鼠尾草的研究进展

中藏药材甘西鼠尾草的研究进展

中藏药材甘西鼠尾草的研究进展
中藏药材甘西鼠尾草的研究进展

丹参类中药的品种与鉴定研究概述_苟占平

收稿日期:2008-06-16; 修订日期:2008-09-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 o .30672470) 作者简介:苟占平(1970-),男(汉族),甘肃临洮人,现任广东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的品种品质研究工作. 丹参类中药的品种与鉴定研究概述 苟占平1,2 ,吕应年2 ,龚先玲2 ,程纪伦1 ,崔 燎 1,2 (1.广东医学院药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2.广东医学院广东天然药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 524023) 摘要:综述了丹参类中药在本草考证、品种调查、伪品品种研究、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微形态学研究和分子生 物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丹参类中药的资源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 品种; 鉴定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8)12-2869-03 Revie w of Varieti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 erb Danshen GOU Z han -ping 1,2,L Y i n g -nian 2,GONG X ian -ling 2,C HENG J -i l u n 1,C U I L iao 1,2 (1.College o f Phar macology,Guangdong M ed ical College ,D ongguan 523808,Ch i n a;2.Guangdong K ey La-boratory o f Research and D evelopm ent of NaturalDrug s ,Guangdong m ed ical Co llege ,Zhanjiang 524023,Chi -na) Abst ract :T his paper rev i ewed the research prog ress of he rb D anshen of t he textua l research ,va riety i nvesti ga ti on ,counter -fe its var i e t y study ,m acroscop ic i dentifi ca tion ,m icroscop i c i dentifi cation ,phys i ca l and che m i ca l identifi cation ,m icromo rpho l og-i ca l st udy and mo lecu l a r b i o l og ical study etc ..T he paper m ay be use f u l for t he resource utility and furt her study of D anshen . K ey w ords :D anshen ; V ariety ; Identificati on 丹参为唇型科L ab i a tae 植物丹参Sal v i a m iltiorrhi za Bge .的干 燥根及根茎[1] ,系应用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属活血调经之要药[2],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其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理活性[3]。因其根皮丹而肉紫,且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故名丹参[4]。但在临床应用中,其品种却是复杂的。本文就丹参类中药的品种及其鉴定研究作以概述。1 本草学考证 谢宗万[5]院士认为: 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 吴氏本草 日华子本草 本草纲目 所载的丹参与现时药用之丹参Sal via m iltiorrhiza Bge .的形态完全符合,可断定此为历代本草所用丹参之正品而无疑。简洋辉、徐国钧等认为 神农本草经 吴氏本草 名医别录 唐本草 日华子诸家本草 图经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所载的丹参均为丹参S.m iltiorrh i za Bge .的野生品;明 兰茂 滇南本草 所载丹参为云南鼠尾S.y unnanensis C .H.W ri ght ;清 吴其浚 植物名实图考 收载的丹参、小丹参、劲枝丹参,其原植物分别为丹参S.m iltiorrhiza Bge .、云南鼠尾S.yunnanensis C .H.W r i ght 和长冠鼠尾S.p lectrant hoides G rif.f [6]。肖小河[7]认为从 神农本草经 到 本草纲目 所载丹参描绘简单而笼统,其特征涵盖了包括S.m ilti orrhiza Bge .在内的鼠尾草属多个分类群系。 2 药典沿革及地方药材质量标准收载情况 中国药典 1963年版规定丹参为唇型科植物丹参S.m ilti -orrhiza Bg e .的干燥根部,其后 中国药典 1977~2005年各版均规定丹参为该种植物之干燥根及根茎[1,8]。 云南省药品标准 1974年版收载的药材丹参来源于唇型科植物滇丹参S.yunnanensis C .H.W righ t 及大紫丹参S.p rz e walskii M ax i m .va r .mandarinoru m (D iels)S tib .的干燥根及根茎[9]; 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 1988年版收载的药材丹参来源于唇型科植物滇丹参S.yunnanensis C .H.W r i ght 的干燥根及根茎; 青海省药品标准 1992年版收载的药材丹参来源于唇型科植物高原 丹参S .prze wa lsk ii M ax i m .的干燥根, 甘肃省中药材质量标准 1995年版收载的药材丹参来源于唇型科植物甘西鼠尾S.prze w-alsk ii M ax i m .的干燥根及根茎[10], 浙江省中药材标准 2000年版收载的药材丹参来源于唇型科植物南丹参S.bo w leyana D unn . 的干燥根及根茎[8] 。2005-12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绒毛鼠尾草S.castanea .f tom entos 为西藏地方药材标准品 种,名 藏丹参 [11] 。3 品种调查 简洋辉等调查认为云南丹参品种主要有甘西鼠尾S.prze w-alsk ii 、褐毛甘西鼠尾S.prze wa lsk ii var .mandarinoru m 、云南鼠尾S.y unnanensis 和三叶鼠尾S .tr ijuga ;四川丹参品种主要有丹参S.m iltiorrh i za 、甘西鼠尾S.p rze walsk ii 、褐毛甘西鼠尾S.prze w al -skii var .mandarinoru m 和云南鼠尾S.yunnanensis ;安微丹参主要品种有丹参S .m ilti orrhiza 、白花丹参S.m iltiorrhiza .f a l ba 、浙皖丹参S .si nica 、紫花浙皖丹参S .sinica f.p urpurea 、拟丹参S.pa -ra m iltiorrhi za 和紫花拟丹参S.para m iltiorrhiza var .p urp urea ;江西丹参品种为丹参S .m iltiorrhiza 和南丹参S.bow leyana [6]。1993年毕培曦等记载了21种丹参的来源,它们是:丹参S.m iltiorrhi -za 、毛地黄鼠尾草S .d i g italoi des 、甘西鼠尾草S.p rz e w alskii 、褐毛甘西鼠尾草S .prze w alsk ii var .m andarinoru m 、少毛甘西鼠尾草S.p rz e walsk ii var .glabrescens 、白花甘西鼠尾草S.prze w alsk i var .a-l ba 、雪山鼠尾草S.evansiana 、戟叶鼠尾草S.bulleyana 、栗色鼠尾草S.castanea 、栗色鼠尾草柔毛变型S.castanea .f pubescens 、黄花鼠尾草S .flava 、荞麦地鼠尾草S .k iaom etiensis 、三叶鼠尾草S.tr ijuga 、云南鼠尾草S.y unnanensis 、南丹参S.bo w le y ana 、白花丹参S.m iltiorrhiza f .alba 、野丹参S.vast a 、浙皖丹参S.s i nica 、皖鄂丹参S .para m iltiorrhiza 、关公须S.k iangs iensis 和裂瓣鼠尾草 S .schizochil a [4] 。1997年肖小河[7]指出 以根做丹参用的药用植物达25种(含变种、变型) 。这25种和文献[6]比较少了褐毛甘西鼠尾草和野丹参,但多橙色鼠尾草S.aerea 、长冠鼠尾草S.p lectrant hoides 、河南鼠尾草S.honania 、单叶丹参S .m iltiorrhi za v ar .charbonnelii 、紫花拟丹参S.para m iltiorrhiza va r purpurea 、紫花浙皖丹参S.sinica .f purpurea 和南川鼠尾草S.nanchuanensis 。 2004年许华[9] 调查认为云南大理地区市售丹参药材一共有4种,它们是:丹参S .m iltiorrhiza ,紫丹参S.yunnanensis 、大紫丹参 2869 L I SH I Z H EN M ED I C I NE AND M ATER I A M ED I CA RESEARCH 2008VOL.19NO .12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第19卷第12期

唇形科鼠尾草属新植物

植物研究 2011,31(1):1~3 Bu lletin of Botan ical R esearch 第一作者简介:祝正银(1945 ),男,教授,主任中药师,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教学兼科研工作;植物、药用植物分类研究等。收稿日期:2009-09-08 唇形科鼠尾草属新植物 祝正银1 闵伯清1 王秋玲 2 (1.四川省中药学校,峨眉山 614201;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系,北京 100102) 摘 要 描述了四川(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一新种,即川西鼠尾草。新植物毛被与花冠管内被长柔毛而独特,接近于粘毛鼠尾草(Salvia roboro w skii M ax i m .),其区别在于多年生草本,根粗壮,直径1~2c m;花萼较长,长1~1.2c m;花冠较长,长约2.1c m,内面离花冠筒基部约2mm 处,向上长约5mm 一段全被长柔毛(非毛环),花冠筒近中部向上近直弯曲而逐渐扩大,冠檐上下唇具紫红色斑点。关键词 川西鼠尾草;新种;中国 中图分类号:S56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02(2011)01-0001-03 Taxa Nova Salvi oru m l abiat aru m ZHU Zheng Y in 1 M I N Bai Q i n g 1 WANG Q i u Ling 2 (1.S i chuan School of Ch i neseM ateri a M ed i ca ,Em eis han ,S i chuan 614201;2.Beijing Un i versit y ofC h i neseM edici ne ,B eiji ng 100029) Abst ract A ne w species of the fa m ily(Labiatae)Salvi a Linn .Salvi a chuanx iensis Z .Y.Zhu ,B .Q.M i n et Q. L .W ang ,fr o m B aox ing sic huan,Ch i n a i s descri b ed .Co m pared w ith Salvia roboro w sk ii M ax i m .,t h e ne w species is a perenn ial herb w ith t h icker roo ,t 1~c m i n dia m eter ,and l o nger calyxes ,1~1.2c m l o ng ,and longer coro lla ,about 2.1c m long ,further m ore ,about 2mm near the tube base ,there is a 5 mm long part o f v illous surface i n si d e t h e corolla(but not annu lar ha ir).Last but not leas,t fro m the m i d d l e part of the cy li n derica l coro lla ,the tube stretchs upw ard ,expanding and cur v i n g gradua ll y ,and w ith purpc lish red speckles found in the upper and l o w er li p s o f the coro lla l o be ,wh ich disti n gu ishes th is ne w species fro m S.roboro w s k ii M ax i m ..K ey w ords Salvi a chuanx iensis Z .Y.Zhu ,B .Q.M i n etQ.L .W ang ;ne w species ;China 川西鼠尾草 新种 Salvi a chuanxiensis Z .Y.Zhu ,B .Q.M in e tQ.L .W ang sp .nov . Species pr ox i m a S .roboro w skii M ax i m .a qua herbis perenn i b us ;radic i b us robustis 1-2c m dia m .;calyci b us l o ng i o ri b us 1-1.2c m long is ;coro llis l o n gioribus c irc . 2.1c m l o ng is ,t u bis i n tus basi c irc .2mm longis sursu m c irc .5mm long is partibus ubique v illosis(non annu latis),subm ed iis subarrectis curvatis sensi m a m pliati s ,li m bor um lab iis superis i n ferisque pur pureo puncticultis d iffer.t H erba perenn is 60-100c m al.t ,cau lis fo li u m rhach is ped icella calyxque g l o co g l a ti l o ngipila g l o co glati brev i p ila v illosa pubescentiaque ,radice r obusta 1- 2c m dia m .rubeo fusoa .Cau lis erecta vel suberecta basilaris sursum mu ltira m osa densa pavce paucora m o sa quadrangularis quadrisu lcata .Fo li a basilaria an t h e si e m orientia ;fo lia cau li n a m u lta ,hastata vel hastato triangulari a ad hastato lanceolata vel lanceolata (2.5-)4-8c m longa (1-)3-4c m lata longa lataque sub aequ ilonga ,apice obtusa ve l pavce acuta ,basi subco r data ve l subcordato truncata ad truncata ,m arg i n e ir regu lari crenata vel obtuso dentata supra v iridia sub tus pa lli d e v iri d ia ,costa supra concava subtus conv exa ;peti o lis (1-)3-7c m l o ng is ,vel la m i n is subae quilong is vel long isri b us pavce brev i o ri b us .I nflores centiae vertic illatae 2-6(-8) florae parce disso c iantes race m osae ve l panicu latae co m positae apicales 15-30c m long is ;fo liis bracteane is f o liace is petio l u

鼠尾草酸

鼠尾草酸 别名:鼠尾草苦内脂 英文名:Carnosic acid 分子式:C20H28O4 分子量:332.43392 性状:鼠尾草酸为无色至淡黄色粉末晶体,是种油溶性物质,易溶于油脂,不溶于水,具有高效、安全无毒、耐高温等特性。 结构式: OH HO O HO 来源:鼠尾草酸最初被发现存在于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鼠尾草中,后来发现其同样存在于其它唇形科植物迷迭香、快乐鼠尾草 也称南欧丹参和三叶鼠尾草等中。

鼠尾草,多年生草本,植株呈丛生状,叶对生长椭圆形,色灰绿,叶表有凹凸状织纹,香味刺鼻浓郁,夏季开淡紫色小花,生长强健,耐病虫害;产地有浙江,安徽南部,江苏,江西,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生于山坡、路旁、荫蔽草丛,水边及林荫下,海拔220—1100米。 迷迭香,为唇形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2米。茎及枝圆柱形,皮层暗灰色,不规则的纵裂,块状剥落,幼枝四棱形,密被白色星状细绒毛迷迭香是唇形科迷,是目前公认的最具备有抗氧化作用的植物,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全世界许多地区均有种植,但目前经济栽培以南欧最多,我国南方地区已广为栽培, 贵州、云南、广西、海南和新疆等地已大面积培植成功。 用途: 1.由于其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功能,可用于日用化工行业。 2.改善心血管病及抗癌作用。 3.强减肥降脂功效。 4.做为天然抗氧化剂,广泛用于食品、功能食品、香料及调味品中。提取工艺: 1.工艺方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2.萃取原理:物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受压力和温度的影响很大。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就可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研究综述的格式和要求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 指导原则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目录

一、概述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1.研发背景 2.主要药效学试验 3.一般药理学试验 4.急性毒性试验 5.长期毒性试验 6.过敏性、溶血性、局部刺激性和依赖性试验 7.致突变试验 8.生殖毒性试验 9.致癌试验 10.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 (二)分析与评价 1.有效性分析及评价 2.安全性分析及评价 3.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及评价 4.药理毒理综合分析及评价 5.药理毒理与其它专业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参考文献 四、著者 一、概述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简称指导原则),是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

要求,结合我国中药、天然药物研发的实际情况而制订。 本指导原则旨在规范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的格式和内容,引导和提高药品注册申请人对新药研发过程及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自我评价意识。 本指导原则根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不同类别及药理毒理申报资料的要求,对申报临床的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统一进行规范。撰写时可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一中申报项目的不同要求撰写相应的内容。 本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研究结果的综述以及分析与评价两大部分。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建议按以下内容进行全面、简要的描述,建议对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结果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不宜对试验结果进行简单罗列,不必列出具体试验数据等。 1.研发背景 简要说明文献情况。如果有临床应用史,需描述有无不良反应报道及相关的研究进展情况。 简要说明前期是否进行过基础研究或筛选研究(主要指药效学筛选研究,如配伍或配比筛选等)。若有相关研究,简述主要研究结果。 简要说明是否有相关研究成果(奖项、论文、专利等)。 2.主要药效学试验 2.1.试验方法和结果总结

中药毒理学新论_二_彭成

中药毒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中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引起毒性反应。中药使用后,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出现毒性反应,以及毒性的大小,主要与药物的毒性、机体的状态和临床是否合理应用有关[2]。本文在中药毒性分级、中药毒性类型、中药毒性安全性评价论述的基础上[1],对中药毒性的影响因素和临床合理应用进行了深入论述,以期阐明中药毒理学的思维原理。 1 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是影响中药毒性的首要因素,药物因素的核心是药物的质量。中药的质量主要与中药的品种、产地、炮制、制剂等相关,对中药毒性和毒作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1.1 品种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同一药名,基源不同,物质基础有别,药物的毒性差异明显。如:白附子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谓其“生蜀郡,三月采”。 一般认为白附子是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燥块茎,商品名“禹白附”;也有认为白附子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év1.) Ralp .的干燥块根,商品习称“关白附”。而关白附含有乌头类双酯性生物碱,毒性很大。再如:木通原名通草,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药性论》始称之为木通。《本草图经》所载通草,包括木通、三叶木通或其变种白木通,《本草品汇精要》以木通为正名,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提出山木通、小木通、大木通等,为毛茛科木通。马兜铃科关木通历代本草未见其描述,是近代的新兴品种。1963年版《中国药典》同时收录了木通科木通属五叶木通、毛茛科铁线莲属川木通和马兜铃科马兜铃属关木通,但以后各版药典则将木通科木通属五叶木通删去,仅收录了川木通和关木通。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和马兜铃内酰胺,肾脏毒性明显,2005年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不再收录。 1.2 产地 早在《诗经》中就有“山有枢,隰有榆”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强调“道地”(产地)的重要性,《神农本草经集注》指出60多种中药材何地、何种土壤生长者良,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有“药出州土”篇,首次把519种药物按产地分十三道集中论述,强调道地产区与中药质量、药性、效用的直接关系。现代研究也证明,同一种中药材,由于产地不同,质量有差异、毒性有区别。如:吴茱萸为芸香科(Rutaceae )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of ? 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有 ?名家论坛? 彭 成中药毒理学新论(二) 【专家介绍】彭成,男,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中 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先后负责国家“973”、国家支撑计 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230多篇,SCI 收录50余篇,总编著作2套29部, 主编学术专著9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负责人),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负责人)、 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负责人)。提出中医药动物实验的技术,创制病证模型,建立《中医药 动物实验方法学》;以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提出中药“品质性效用”多维评价方法,组建“西南道地药 材协同创新中心”,系统研究和开发道地药材,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中华道地药材》。在国家 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的资助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 国医药出版社的支持下,建立了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毒作用机制—控毒方法体系”的安全性评价 模式,主编了新世纪创新教材《中药毒理学》;作为学科带头人,正在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毒理学” 重点学科。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0BAE00406;国家973计划2012CB723502 [作者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1137

11种鼠尾草属叶片和叶柄解剖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4页

11种鼠尾草属叶片和叶柄解剖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鼠尾草属Salvia L.隶属于唇形科Lamiaceae,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有84种,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西南地区最多[1]。中国鼠尾草属植物多作为中草药或民族药应用于临床[2],据记载鼠尾草属药用植物约33种,其中弧隔鼠尾草亚属Subg. Salvia和荔枝草亚属Subg. Sclarea的全部25种药用植物都作为中药“丹参”应用[3]。此外,近年来对于鼠尾草属植物观赏价值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部分野生种类已经成功引种[4-5]。 笔者调查发现各地药材市场上中药“丹参”来源混杂,药农种植和采集也十分混乱,这都给丹参的质量控制和用药安全带来了隐患。此外由于鼠尾草属植物分布广、种类多、形态变异大,造成了植物来源不清,也为该属分类学研究与药材鉴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研究表明,植物叶部解剖学特征常作为植物鉴定和分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而得到广泛应用[6-11],但目前关于鼠尾草属植物叶部解剖学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于弧隔鼠尾草亚属和荔枝草亚属的11种鼠尾草属植物叶部解剖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探讨适用于该2个亚属的特征分类性状,也为该属植物鉴定和分类学研究提供有力依据。 1材料 实验材料的编号和来源见表1,所有供试样品由四川农业大学周永红教授鉴定,凭证玻片存于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理学院标本室(SAU)。 2方法 样品采集后用流水小心冲洗干净,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将叶片和叶

柄分别切成长0.5~1 cm的小段,FAA固定液固定,常规石蜡制片法制片,切片厚度为8~12 μm,番红-固绿染色,Olympus BX51显微镜观察,选取结构完整、染色效果好、图像清晰的切片进行拍照。每个样品分别观察叶片主脉部、叶柄部横切面各15个切片。用Olympus显微成像系统测量各部分解剖结构,平均值表示。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构建聚类树。 3结果与分析 3.1叶片解剖学研究通过对11种鼠尾草属植物叶片横切面的观察,发现鼠尾草叶片表面均覆有毛被,见表2,图1。叶片上下表皮均为1层细胞构成无角质层;上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厚度差异较大,占叶片厚度的8.10%~16.67%;下表皮明显薄于上表皮且细胞排列较为疏松,占叶片厚度的3.89%~12.18%。从叶肉结构上看,鼠尾草属植物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明显,为典型的异面叶。样品中毛地黄鼠尾草、橙色鼠尾草和圆苞鼠尾草为1层栅栏组织,其余样品均为2层栅栏组织,厚度为36.77~92.77 μm,占整个叶片厚度的16.96%~46.49%;除三叶鼠尾草海绵组织薄于栅栏组织外,其余鼠尾草海绵组织均厚于栅栏组织,厚度为53.20~159.90 μm,占整个叶片厚度的35.19%~60.07%。样品栅海比为0.30~1.29,主脉导管直径为5.67~25.90 μm。 通过对11种鼠尾草属植物叶片中脉横切面的观察,发现鼠尾草叶片正面叶脉处均有不同程度下陷,背面叶脉处全面突起,此外叶脉在叶片背面构成的网络也比较清晰。对于解剖结构而言11种鼠尾草叶片中脉处均由大量的薄壁细胞构成,维管束位于中央位置,见图2。

中药毒理学

一、中药的基本作用 “扶正祛邪,调节平衡”。通过扶正祛邪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除病邪,通过调节平衡来调整阴阳失调,调和气血运行,从而使正胜邪去,阴阳和合,气血盈畅,达到病去人安的目的。 (一)扶正祛邪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其治疗方法,则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1、扶正即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现代研究表明补益药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尤其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而产生扶正之功效。(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虚证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补益药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或)特异性免疫功能,这是其扶正作用的药理基础之一,对于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及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如人参、黄芪、刺五加、灵芝、甘草、党参、枸杞子、熟地、鹿茸、天冬等能升高外周白细胞数;人参、黄芪、刺五加、党参、当归、淫羊藿等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2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如冬虫夏草、白芍、白术、黄芪、女贞子、人参、当归、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参附汤等,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细胞免疫功能。 (2)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补益药能通过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而影响免疫功能。如人参、党参、黄芪、刺五加等能兴奋下丘

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淫羊藿、冬虫夏草、人参、黄芪、补骨脂等能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2、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二、中药作用的方式 (一)四性的现代研究 1、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热证患者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亢,寒证患者交感—肾上腺功能偏亢。用附子、干姜(1:1)组成温阳药,党参、黄芪(1:1)组成补气药。 2、对代谢功能的影响:寒证患者基础代谢偏低,热证患者基础代谢偏高。 3、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许多寒凉药,如羚羊角、牛黄、冰片、黄芩等多有抗惊厥、镇静等中枢抑制作用。海藻、昆布、浮萍等寒凉药中含有的碘、溴对中枢有镇静的作用。另如朱砂含HgS、Fe2O3,磁石含Fe3O4,都能安神镇惊,降低中枢系统的兴奋性。温热药则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癌作用:许多寒凉药,尤其是清热解毒和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白头翁、鱼腥草等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及抗毒素、抗炎等许多药理作用,从而控制微生物感染,在根本上减少机体对病原物质的反应,使过高的体温下降,产热减少。肿瘤从中医临床辨证上属热,具有抗肿瘤和作用的药物从药性大多为寒凉药,如山豆根、大黄、青黛、苦参等。

中药药理学-学堂在线

中药药理学-学堂在线 绪论 1、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C A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B开发中药新药C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的新工艺D指导中药临床科学合理应用E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和药动学过程 2、下列哪个实验是我国现代意义上最早的中药药理实验A A何首乌浸膏与何首乌蒽醌衍生物对动物肠管运动的影响B青蒿素的抗疟疾实验C黄芩苷的抗病毒实验D川芎嗪的抗炎抗过敏实验E麻黄碱对交感神经的兴奋实验 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B A本草经集注B神农本草经C唐本草D证类本草E本草论 4、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内容B A药物的吸收B药物的作用强度C药物在体内的分布D药物的排泄E药物的代谢 5、以下哪个中药被最早开展现代药理研究的是C A黄连B黄芩C麻黄D人参E金银花 6、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E

A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环节与效应,以及产生作用和效应的物质基础B研究中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特点,定量揭示中药在体内的量-时-效的关系C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D研究中药对生物体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定E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7、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主要特征D A中药药理研究必须与中医药理论紧密结合B中药的研究对象多样C中药药效物质形式各异D 中药药理学只注重中药的药效研究E中药的药理作用,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整合调节的特点 8、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内容是A A中药对机体的作用B揭示中药在体内的量-时-效关系C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有害效应D机体对中药的作用E重要安全性评价 9、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指C A本草经集注B神农本草经C唐本草D证类本草E本草论 10、第一部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的药学专著是D A 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证类本草D本草经集注E本草论 判断题 1、中药药理学就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华东地区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

华东地区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调查华东地区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情况。方法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分类学研究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结果整理出华东地区鼠尾草属植物26种、8变种、4变型。结论为该植物合理利用、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华东地区;鼠尾草属;植物资源 鼠尾草属(Salvia L. )为唇形科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1 000种,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约有八十余种,分布于全国各地[1,2]。该属药用三十余种(含变种、变型),其中丹参S. miltiorrhiza Bunge、甘西鼠尾草S. przewalskii Maxim.、云南鼠尾草S. yunnanensis C. H. Wright等多种植物的根作为丹参药用,不仅入药历史悠久,且药用价值高、用途广,成为目前中药领域研究、应用最为活跃的一些品种[3]。这些丹参类中药普遍含有丹参酮等二萜醌类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抗菌消炎等功效[4]。除此外,本属尚有红根草S. prionitis Hance、华鼠尾草S. chinensis Benth.、荔枝草S. plebeian R. Br.等,也是常用中草药[2]。

华东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福建、上海等六省一市,作者对该地区内的鼠尾草属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在鉴定标本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1 华东地区鼠尾草属药用植物品种记载 据野外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1,5~10],华东地区有鼠尾草属植物26种、8变种、4变型,分别隶属于4亚属5组,其中入药者13种,7变种,4变型,现分别将其分布及药用情况介绍如下。 1.1荔枝草亚属 1.1.1荔枝草组荔枝草S. plebeian R. Br. , 华东各省都有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沟边、田野潮湿的土壤上;全草入药,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凉血止血。 1.1.2丹参组 ①丹参S. miltiorrhiza Bunge, 产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等省;生于山坡、林下、草丛;根入药,可活血调经,祛瘀生新,养血安神。白花丹参S. miltiorrhiza Bunge f. alba C. Y. Wu et H. W. Li, 产安徽省亳州、太和、临泉、嘉山、全椒、铜陵、山东省章丘、莱芜等地。生于山坡草丛或溪边草地;用途同丹参。单叶丹参S. miltiorrhiza Bunge var. charbonnelii (Lévl.) C. Y. Wu,产山东省蒙山、海阳、牙山等地;生于山坡、路边草丛;用途同丹参。②南丹参S. bowleyana Dunn, 产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生于山地、山谷、路旁、林下或水边;用途同丹参。二回羽裂南丹参S. bowleyana Dunn var. subbipinnata C. Y. Wu, 产浙江省永嘉及乐清县;生于林下;用途

毒理学

毒理学 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 毒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 毒理学应用:由于毒理学研究范畴的进一步拓展以及毒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在外源物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方面,毒理学已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毒理学研究中以“3Rs”原则为导向的实验方法包括:优化,减少,代替。 外源化学物:是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毒性:是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是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货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潜伏期:潜伏期是指在单次剂量或短期暴露致癌物质后志出现第一个临床症状所需的时间。 靶器官: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生物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指标,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绝度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指一组受试动物中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机体对于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生物转运:四个过程都是化学毒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故称为生物转运。 生物转化:是化学毒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改变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毒理动力学:研究化学毒物的数量在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过程中依时间而变化的动态规律。 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 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过滤。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异化扩散,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屏障:有些器官或组织的生物膜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结构和生理学功能,可以阻止或延缓某些化学毒物的进入,称为屏障。比较重要的:血脑屏障,学脑脊液屏障,和胎盘屏障。 代谢解毒:化学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这一过程称为代谢解毒。 代谢活化:化学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 生物转化酶包括:结构酶和诱导酶。 毒理学的研究目的是:1求出动力学参数,以阐明不同染毒频度,剂量,途径下化学毒物的吸收,分布与消除特征,为完善毒理学实验设计提供依据;2根据化学毒物时量变化规律及其与毒理学效应的性质与强度之间的关系,明确靶器官,解释毒作用机制,用于人的危险度评定。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基金(2002AA2Z342D 和2004A A2Z3774) 综 述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 王全军,吴纯启,廖明阳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北京100850) [摘要] 发现毒理学又称为开发前毒理学(Predevelopmental Toxicology),是指在创新药物的研发早期,对所合成的系列新化合物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进行毒性筛选,以发现和淘汰因毒性问题而不适于继续研发的化合物,指导合成更安全的同类化合物。发现毒理学的研究既可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又减少资源消耗。笔者就发现毒理学研究的定义、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关键词] 发现毒理学;新化合物实体(NCEs);毒性筛选 [中图分类号]R994 1;R96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05)08-0958-04 Progresses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 W ANG Quan jun,W U Chun qi,LI AO Ming yang (Institute o f Pharmacology and To xicology ,Academ y o 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National Beijing Center f o r Drug Sa fety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Beijing 100850,China )[Abstract ] Discovery toxicology,also named predevelopmental toxicology,is to screen toxicities of new che mical entities (NCEs)in the discovery phase of ne w drug research,to discover and eliminate the compounds that are unsuitabl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due to their toxicity as early as possible,and to optimize the next more safe compounds.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 can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rug research.This article will present the concept of discovery toxicology,the essentiality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The content,methods and current status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in China are described too. [Key words ] discovery toxicology;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toxicity screening 药物研发成功与否部分取决于在研发早期严格淘汰不适合进一步研发的化合物。在药物临床前阶段,毒性问题是研发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研发早期尽早发现候选化合物的潜在毒性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多年来,新药研发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新药设计方面,化学家参考药物作用靶、内源性配体和底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手段发现选择性作用于靶位的新药;在新药活性筛选方面,现代药物组合化学与体外高通量筛选的成功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速度;在新药的药动学(ADME)研究方面,多种基于药物代谢酶或转运体的药动学筛选模型已开始应用于新药开发研究。这些新技术的成功运用大 大加快了药物研发早期的药物发现、药物合成、药效筛选的进程,从而产生大量的候选化合物。传统药物毒理学研究在时间、经费、样品消耗量和动物数等方面都花费巨大,在药物毒作用机制研究方面难以阐明一些临床使用药物的毒性机制和理想的应急解毒措施,因此传统药物毒理学无法满足因新的生物技术而产生的海量候选化合物的毒性筛选研究,成为限制整个药物研发的瓶颈。而发现毒理学(Discovery Toxicology)的研究将打破这个瓶颈,既可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又减少资源消耗。笔者就发现毒理学研究的含义、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1 定义、产生背景和产生的必要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毒理学的发展将 95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