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生态文明指标解释

生态文明指标解释

生态文明指标解释
生态文明指标解释

附录:指标解释

(1)资源产出增加率

指标解释:资源产出率指的是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

石、有色金属稀土矿、磷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资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发展间的客观规律。若资源产出率低,则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所需资源更多地是依靠资源量的投入,表明该区域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计算方法:

主要资源消耗总量(吨地区生产总值(万元)资源产出率= 考虑到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资源禀赋、城镇化、工业化差

异明显,考核资源产出率的绝对值意义不大。因此,本指标体系采用资源产出增加率,即某一地区创建目标年度资源产出率与基准年度资源产出率的差值与基准年度资源产出率的比值。

计算方法:

%100-?=基准年资源产出率

基准年资源产出率目标年资源产出率资源产出增加率 数据来源:发改、统计、经贸等部门。

(2)单位工业用地产值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单位面积工业用地产出的工业增加值,是反映

工业用地利用效益的指标。单位工业用地产值越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其中,工业用地参照《土地现状利用分类》(GB/T21010-2007)统计,工业增加值采用不变价核算。

计算方法:

里)

工业用地面积(平方公)年度工业增加值(亿元单位工业用地产值= 数据来源:经贸、统计等部门。

(3)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

计算方法:

%100?=再生资源量(吨)

再生资源循环量(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 数据来源:经贸等部门。

(4)碳排放强度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某年度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

计算方法:

总量(万元)当年(千克)

当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GDP =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根据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

制指南(试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计算公式为:

二氧化碳排放量=(燃料消费量(热量单位)×单位热值燃料含碳量

-固碳量)×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碳氧化率

其中,燃料消费量=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国际航海(航空)加

油-库存变化;燃料消费量(热量单位)=燃料消费量×换算系数(燃料单位热值);燃料含碳量=燃料消费量(热量单位)×单位燃料含碳量(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固碳量=固碳产品产量×单位产品含碳量×固碳率;净碳排放量=燃料总的含碳量-固碳量;实际碳排放量=净碳排放量×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碳氧化率。固碳率是指各种化石燃料在作为非能源使用过程中,被固定下来的碳的比率,由于这部分碳没有被释放,所以需要在排放量的计算中予以扣除;碳氧化率是指各种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被氧化的碳的比率,表征燃料的燃烧充分性。单位热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参照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表1)。

表1 单位燃料含碳量与碳氧化率参数

数据来源:发改、统计、环保等部门。

(5)单位GDP能耗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反映能源消费

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

计算方法:

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能源消费总量(吨标煤能耗单位 GDP 能源消费总量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能源,是指狭义上能源的概念,即从自然界能够直接取得或通过加工、转换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一次能源通过加工、转换产生的洗煤、焦炭、煤气、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和同时产生的其他产品;其他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其中,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仅包括人们通过一定技术手段获得的,并作为商品能源使用的部分;核能仅包括作为能源使用的部分。

标准煤:能源的种类很多,所含的热量也各不相同,为了便于相互

对比和在总量上进行研究,我国把含热值7000千卡(29307.6千焦)的能源定义为一千克标准煤也称标煤。另外,我国还经常将各种能源折合成标准煤的吨数来表示。能源折标准煤系数=某种能源实际热值(千卡/千克)/7000(千卡/千克)。

在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煤之前,首先直测算各种能源的实际平均热值,再折算标准煤。平均热值也称平均发热量,是指不同种类或品种的能源实测发热量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平均热值(千卡/千克)=Σ(某种能源实测低位发热量)(千卡/千克)×该能源数量(吨)/能源总量(吨)

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按照《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08)执行(表2)。

数据来源:统计、经信、发改等部门。

(6)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指标解释:工业用新鲜水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

的新鲜水量(生活用水单独计量且生活污水不与工业废水混排的除外),它等于企业从城市自来水取用的水量和企业自备水用量之和。工业增加值指全部企业工业增加值,不限于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

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万元)

米)工业用新鲜水量(立方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

数据来源:统计、水务、经信、环保等部门。

(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

指标解释: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水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计算公式为:单位GDP 水耗=全社会用水量/GDP

资料来源:水务部门。

(8)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指标解释:指田间实际净灌溉用水总量与毛灌溉用水总量的比值。 计算方法:米)

毛灌溉用水总量(立方米)净灌溉用水总量(立方数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 毛灌溉用水总量:指灌区全年从水源地等灌溉系统取用的用于农田

灌溉的总水量,其值等于取水总量中扣除由于工程保护、防洪除险等需要的渠道(管路)弃水量、向灌区外的退水量以及非农业灌溉水量等。年毛灌溉用水总量应根据灌区从水源地等灌溉系统实际取水测量值统计分析取得。在一些利用塘堰坝或其他水源与灌溉水源联合灌溉供水的灌区,塘堰坝蓄水和其他水源用于灌溉的供水量等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方法进行分析后计入灌区毛灌溉用水总量中。

净灌溉用水量:同一时间段进入田间的灌溉用水量。其分析计算针

对旱作充分灌溉、旱作非充分灌溉、水稻常规灌溉和水稻积水灌溉等几种主要灌溉方式分别采取典型观测与相应计算分析方法等合理确定不同作物的净灌溉定额,根据不同作物灌溉面积进而得到净灌溉水量。如果灌区范围较大,不同区域之间气候气象条件、灌溉用水情况等差异明显,则在灌区内分区域进行典型分析测算,再以分区结果为依据汇总分析整个灌区净灌溉用水量。对于非充分灌溉、有洗盐要求和作物套种等情况分别采取相应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对于井渠结合的灌区,如果井灌区和渠灌区交错重叠,无法明确分

区,则将灌溉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分别统计井灌提水量和渠灌引水量,以两者之和作为灌区总的灌溉用水量。有些渠灌区中虽包含有井灌面积,但两者相对独立,这种情况下井灌和渠灌作为两种类型分别单独计算。

数据来源:统计、水务、农业等部门。

(9)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指标解释:指辖区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

计算方法:

(万元)

万元)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比重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 GDP = 节能环保产业: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

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等;其六大领域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相关标准及要求参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19号)。

数据来源:经信、发改、统计、环保等部门。

(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指标解释:指一定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之比。

计算方法:

%10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 数据来源:统计、科技等部门。

(11)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与农作物播种总面积

的比例。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不能重复统计。

计算方法:

%100顷)

农作物种植总面积(公积(公顷)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的比重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 数据来源:统计、农业、林业、环保、质检等部门。 (12-15)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指标解释:指单位土地面积所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数量,反映了辖区

内环境负荷的大小。按照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本指标计算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 2)、氨氮(NH 3-N)、氮氧化物(NO x )的排放强度。

计算方法:

()()

平方公里辖区面积吨排放总量或或或全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NOx N -NH SO COD 32= 注:主要污染物的种类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实时调整。

环境统计污染物排放量包括工业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及机动车、农业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为工业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排放量之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为工业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排放量之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为工业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机动车排放量之和。

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通常采用三种方法,即实测法、物料平衡法和产

排污系数法。污染物排放量多根据监测数据,首选实测法计算。

实测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流量与排放浓度之积。监测数据法计

算所得的排放量数据必须与物料衡算法、产排污系数法计算所得的排放量数据相互对照验证。

物料衡算法:主要适用于火电厂、工业锅炉、钢铁企业烧结(球团)工序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测算,公式如下:

火电厂(工业锅炉)二氧化硫排放量=煤炭(油)消耗量×煤炭(油)平均硫分×转换系数×(1-综合脱硫效率)

钢铁企业烧结(球团)工序二氧化硫排放量=(铁矿石使用量×铁矿

石平均硫分+固体燃料使用量×固体燃料平均硫分)×转换系数×(1-综合脱硫效率)

综合脱硫效率以自动监测数据及投运率确定。

产排污系数法:主要适用于火电厂、工业锅炉、水泥厂氮氧化物排

放量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造纸、金属冶炼、纺织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测算,公式如下:

火电厂(工业锅炉)氮氧化物排放量=煤炭(油、气)消耗量×产污

系数×(1-综合脱硝效率)

水泥厂氮氧化物排放量=水泥熟料产量×产污系数×(1-综合脱硝效

率)

综合脱硝效率以自动监测数据及投运率确定。

造纸企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机制纸及纸板(浆)产量×排

污系数

印染企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印染布(印染布针织、蚕丝及

交织机织物、毛机织物呢绒)产量×排污系数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16)受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各类(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封山育林地、基本农田等面积占全部陆地(湿地)面积的百分比,上述区域面积不得重复计算。

数据来源:统计、环保、建设、林业、国土、农业等部门。

(17)林草覆盖率

指标解释:指区内林地、草地面积之和与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计

算方法:

100%土地总面积

林草地面积之和林草覆盖率?= 数据来源:统计、林业、农业、国土等部门。

(18)耕地保有量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的实际耕地总数量,等于上一年结转的耕地数

量,扣除年内各项建设占用的耕地数量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及生态建设退耕的数量,加上年内土地开垦、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数量。江苏省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在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尤其是耕地比重较大,但我省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随着开发建设利用的强度逐步提高,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对农用地保护尤其是耕地保护形成巨大的压力,将耕地保

有量作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指标,强调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切实保障粮食主产区、特优农产品产业区的农业用地资源。

计算方法:

当年耕地保有量=上一年结转的耕地数量-年内各项建设占用的耕

地数量-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及生态建设退耕的数量+年内土地开垦、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数量

资料来源:国土部门。

(19)污染土壤修复率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受污染农田开展修复和被二次开发(改变用途)的面积占辖区受污染农田总面积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污染农田总面积

的面积受污染农田被二次开发污染农田的修复面积污染土壤修复率 土壤污染:指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土壤中某些指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污染土壤修复:指通过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

复及其联合修复技术,将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使修复后土壤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或当地划定的土壤功能区标准。

数据来源:国土、农业、环保等部门。

(20)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率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通过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对畜禽养殖

粪便、化肥、农膜和农药等处置利用不当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防治的程度。

计算方法:

100%4

病虫害生态防治率农膜处理率测土配方施肥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率?+++=

数据来源:农业、环保、统计等部门。

(21)生态恢复治理率

指标解释:指辖区通过人为、自然等修复手段得到恢复治理的生态系统面积占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面积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面积(平方公里)

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总积(平方公里)恢复治理的生态系统面生态恢复治理率 生态恢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

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生态恢复的目标是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一个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或为当地的各种动物提供相应的栖息环境。

数据来源:国土、水利、海洋与渔业、城建、环保、林业、统计等

部门。

(22)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比例(新标准)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重。

计算方法:

100%?=全年天数及以上的天数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23)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

指标解释:指地表水质达到Ⅰ、Ⅱ、Ⅲ类地表水断面数占监测断面

总数的比重。

计算方法:

100%III III ?=监测断面总数

类以上地表水断面数类水质的比例地表水好于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24)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指标解释:指近岸海域水质达到环境功能区水质标准的监测点位个

数占区域监测点位总数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区域监测点位总数

区标准的监测点位数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功能质达标率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25)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指标解释:指城乡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的地表水水源水质达到《地表

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 类标准和地下水水源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III 类标准的水量占取水总量的百分比。包括市县和乡镇两部分。

计算方法:

市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市县各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

标量之和/市县各饮用水水源地取水量之和×100%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乡镇各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

标量之和/乡镇各饮用水水源地取水量之和×100%

资料来源:环保部门。

(26)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

指标解释:指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城镇污水量与城镇污水排放总

量的比率。

计算方法: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城镇污水量/城镇污水排

放总量×100%

资料来源:住建部门。

(27)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指标解释: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比率。 计算方法:

%100?=城乡生活垃圾产生量

理量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数据来源:住建、城管等部门。

(28)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指标解释:指达到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并获有关部门认证的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新建建筑总面积

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相关评价标准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建科〔2007〕205号)。

数据来源:城建、环保等部门。

(29)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指标解释:指建成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比率。城市绿化用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

计算方法:

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地面积/建成区总面积×100%

资料来源:住建部门。

(30)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覆盖率

指标解释:指区域联网供水乡镇个数占比。城乡供水安全关系国计

民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将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覆盖率作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指标,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计算方法:

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覆盖率=区域联网供水乡镇个数/乡镇总个数

×100%

资料来源:住建部门。

(31)食品及鲜活农产品抽检质量安全平均合格率

指标解释:指按照规定的方法、程序和标准对主要食品及鲜活农产

品实施抽样检验,判定为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样品数量占全部抽检样品数的百分比。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因此将食品及鲜活农产品抽检质量安全平均合格率作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指标。

计算方法:

食品及鲜活农产品抽检质量安全平均合格率=被抽检产品样本合格

数/被抽检产品样本总数×100%

资料来源:食品药品监督部门。

(3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率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行政村占辖区所有行

政村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所辖行政村总数(个)

的行政村数量(个)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率?=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建设适宜人居环境为宗旨,妥善处理“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环境保护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主动预防和被动治理的关系”三大关系,着力做好“权利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深化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强化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八大工作,开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数据来源:环保、农业、统计等部门。

(33)生态用地比例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生态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公里)

辖区土地总面积(平方平方公里)辖区内生态用地面积(生态用地比例 生态用地:指为了保障城乡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所需要的土地。包括:林地、草地、湿地等具有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土壤保持等生态功能的区域。上述区域面积不得重复计算。

数据来源:国土、城建、环保、农业、林业、统计等部门。

(34)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

指标解释:指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该指标值的获取采

用国家生态文明考核组现场随机发放问卷与委托独立的权威民意调查机构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现场调查与独立调查机构所获指标值的平均值为考核依据,现场抽查总人数不少于辖区人口的千分之一。参加问卷调查人员应包括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等情况,充分考虑代表性。

生态环境质量: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数据来源:问卷调查、独立机构抽样调查。

(35)生态环保投资占财政收入比例

指标解释:指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资占当年

财政收入的比例。三年内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投资占财政收入比重不降低或持续提高。

计算方法:

100%?=财政收入(万元)

生态环保投资(万元)例环保投资占财政收入比 数据来源:统计、发改、建设、环保部门。

(36)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指标解释:指地方政府党政干部实绩考核评分标准中生态文明建设

工作所占的比例。该指标考核的目的是推动创建地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

入党政实绩考核范畴,通过强化考核,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数据来源:组织、环保部门。

(37)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所占比例

指标解释:指按照财务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环境标志

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财库〔2008〕50号),辖区内政府采购清单中有“中国环境标志”的产品数量占总政府采购产品数量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个)政府采购产品总数量(产品数量(个)政府采购环境标志认证所占比例政府采购环境标志产品

数据来源:财政、审计、环保等部门。

(38)环境影响评价率及环保竣工验收通过率

指标解释:

环境影响评价率是指政府在辖区内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包括

五年计划、经济类、社会类发展规划、地方重大经济政策和建设项目(不包括违规审批的项目)等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应开展环评的数量(个项目)量(不包括违规审批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数环境影响评价率?=

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环境影响评价:指对拟议中的经济社会发展

决策(包括五年计划、经济类、社会类发展规划、地方重大经济政策等)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通过率,指辖区内通过环保竣工验收的数量

占该区建设项目竣工总数的比例。

%100?=)

建设项目竣工总数(个量(个)环保竣工验收通过的数环保竣工验收通过率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39)环境信息公开率

指标解释:指政府主动信息公开和企业强制性信息公开的比例。

注:环境信息包括政府环境信息和企业环境信息。

政府环境信息指环保部门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中制作或者获取

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环保部门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客观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环境信息。

企业环境信息指企业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与企业经营活动

产生的环境影响和企业环境行为有关的信息。企业应当按照自愿公开与强制性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企业环境信息。

环境信息公开标准参照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环境信

息公开办法(试行)》的管理规定执行。

数据来源:统计、环保部门。

(40)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比例

指标解释:指创建过程中参加生态文明专题培训的党政干部人数与

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干部总人数(个)参加培训的人数(个)培训比例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

(41)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

指标解释: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伦理道德、生态经济文化等

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由国家生态文明考核组依据相关统计方法组织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或委托独立的权威民意调查机构获取的指标值,以知晓人员数量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表示。抽查总人数不少于辖区人口的千分之一。

数据来源:问卷调查。

(42)生态环境教育课时比例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每学期生态环境保护

教育课时占学期全部课时比例与领导干部培训(党校、行政学院)每学期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课时占学期全部课时比例的平均值。

计算方法:

2

%100全部课时党校、行政学院每学期生态环保课时党校、行政学院每学期%100课时小学、初中每学期全部环保课时小学、初中每学期生态生态环境教育课时比例?+?=

生态环境教育:指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提高人类的环境

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可持续

发展思想;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及防治;人口与环境;资源与环境;全球环境问题等方面。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初中、小学阶段采取渗透——结合型环境教育,在小学《自然》,初中《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并探索建立生态环保科普类课外活动,普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党校、行政学院定期举办生态环境教育培训,或在培训中设置生态环境保护课程,较深入地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有效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

数据来源:教育、环保部门。

(43)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支出占公益活动总支出的比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环保公益性活动的经费

支出占企业全年开展公益活动总经费支出的比重。

计算方法:

100%万元)

展公益活动支出之和(各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开万元)益活动支出费用之和(各规模以上企业环保公活动支出占比规模以上企业环保公益?=

环保公益活动:指出人、出物或出钱赞助和支持某项环保公益事业

的公共关系实务活动,主要包括针对公众和相关机构设立环境保护专项资助基金、义务建设生态环保工程、义务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实施生态环保教育培训等环保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 指出人、出物或出钱赞助和支持某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公共

关系实务活动,是目前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用来扩大影响,提高声誉的重要手段。公益活动的内容较广泛,主要包括体育赞助、文化赞助、教育赞助和福利慈善等类型。

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分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商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商业企业是指年商品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和年商品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

数据来源:工商、环保、税务、统计等部门。

(44)节能电器普及率

指标解释:指辖区范围内销售的具有节能认证(能效标识为一、二级,或具有“中国节能认证”标识)的电器数量与同类电器销售总数量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量(个)

辖区内用电器具销售总售数量(个)辖区内节能型电器具销节能器具普及率 节能认证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并接受国家质检总局的监督和指导,经确认并通过颁布认证证书和节能标志。

节能产品判别标准参照2004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第17号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等相关规定执行。

数据来源:发改、经信、统计、环保等部门。

(45)节水器具普及率

指标解释:指辖区范围内销售的具有“节水产品认证”标识的用水器具数量与同类用水器具销售总数量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量(个)

辖区内用水器具销售总销售数量(个)辖区内节水型用水器具节水器具普及率 节水产品认证参考《中国节水产品认证规则》(CQC32-036041-2009),由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研究概况?(《哲学动态》1998年第11期)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邹爱兵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530004) 90年代以来,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学界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范畴,并对这一范畴的思想内容展开了讨论。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生态文明的涵义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是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 还有一些学者虽未给生态文明下一个较为规范的定义,但依然提出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通过破除自我中心论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或者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与地球表层的共存,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人类应形成一种“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从而使人类的一切活动既能满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 二、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问题 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而工业文明价值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是一种经济价值观,生态文明则要求形成一种“人—自然”系统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无论是工业文明还是生态文明,均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因为人类倡导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最终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只不过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一种是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一种是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是以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的,而生态文明则是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的。 三、关于生态文明的地位、作用及独立性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工业文明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正从兴盛走向衰亡,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文明——生态文明将逐渐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未来社会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的大文明,大文明是未来社会文明的主要形态,而生态文明只是其中未来社会整体文明中的一种。 传统的和现实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把生态文明看成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一个内容。对此,有论者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自身独立的内容,它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把生态文明看成是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一个内容而否认它的相对独立性,就不能反映现代新文明的客观实际和生态时代的本质要求,无论是从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还是从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的构成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说,生态文明及

中考政治专题讲解与练习【专题4】生态文明建设(含答案).doc

专题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主要内容】1.感受大自然2.关爱大自然3.保护大自然4.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及要求5.可持续发展战略6.科学发展观 【教材内容】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二课、十三课;九年级第三单元第八课。 【学习重点】1。掌握知识结构。2.分析出我国重视资源环境问题的意义。3.说出我国在保护资源环境方面的措施。4.从自身做起,为保护资源环境做贡献。

【主要理论观点】 1.大自然是美丽的,鉴赏自然风景,要注意鉴赏的距离、角度、时间,还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 2.人类与大自然出现不和谐之音,要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美化自然。 3.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宪法为基础,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保法律体系。 4.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 5.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就业压力增大,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6.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资源相对短缺。原因:对资源需求量增加,资源相对短缺;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7.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扩大。 9.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0.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11.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 12.我们青少年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从身边小事做起,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动。 【热点链接】 1. “六五”世界环境日,山东的主题为“向污染宣战,建美丽家园”。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响治污攻坚战、持久战。 2. 6月5日,第43个世界环境日,泰安市发出“向污染宣战建生态泰安”的号召,开展“泰汶环保世纪行”活动 3.6月5日是第43个世界环境日,科技部发表了《全球生态遥感监测2013年报告》 4. 我国第24个全国节能宣传周和第二个全国低碳日分别将于6月8日至14日、6月10日举行。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的主题是“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

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机制保障(下) 试卷答案 81分 及格60分

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机制保障(下)试卷答案 81分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我国现在沙化土地的面积已经达到了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 正确 错误 2、全国湖泊有3万个,湖泊总储水量达7000亿立方米,湖泊水域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 正确 错误 3、国际上通常认为一条河的调水不能超过其水量的20%,用水不要超过40%,否则生态就受到影响。 正确 错误 4、2012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为1980年以来最高峰,呈波动上升趋势,加剧了海洋灾害和海岸侵蚀 正确 错误 5、发展与保护是绝对的对立关系。 正确 错误 6、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设计应与“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相适应。 正确 错误 7、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正确

错误 8、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丹麦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 正确 错误 9、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无局限性。 正确 错误 10、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正确 错误 11、2013年1月我国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严重雾霾,影响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达9亿。 正确 错误 12、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总面积减少近2万平方公里,减少了五分之一。 正确 错误 13、生态文明从人类发展大的历史背景看,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确 错误 14、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权重,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又不能完全放弃GDP考核。 正确 错误 15、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对象中,企业是领导者和责任主体。 正确

XX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XX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调查目的和意义: 了解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是河流水污染和街道的垃圾分类,意义在于在此基础上了解居民对环保意识的深浅,好进一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 调查过程: 在寒假的这段时间里,我实地考察过家乡的河道,也去了村委会询问。在与村委会领导的交谈中,我得知前几年,县里加大对乡村的经济建设,村委会也努力的做招商引资工作,村里经济效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过于注重经济效益,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流经村里的一条河流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工厂向河里排放污水,生活垃圾往河里倒。从前清澈的河水,而现在垃圾四处漂浮,边缘仿佛污秽的水沟一样。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于前几年单方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对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从而导致环境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相反还使部分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基本情况与分析: 1、平林开扩土地,绿态严重遭到破坏,由于目前人口增多,土地资源缺乏,为了开扩 更多土地空间,从而进行了平山伐林,导致了更多的自

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批树木被伐,绿地呈现指数上升减少人口的增多同时也使得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国家在很早之前就颁布了保护环境条令,同时也实施了许多措施,禁止人们随地扔垃圾,废品回收利用,城市还设有专门的收垃圾场所,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清理垃圾,然而在农村,这一切的待遇只是空头支票,没有专门的回收垃圾场所,人们为了方便,都是会随地找个地方就倒,河流、山地、角落成为人们倒垃圾最“关照”的场所,积堆成山的垃圾引来了喜爱垃圾的动物,散发出阵阵臭味,河水在人们的照顾之下,清澈之躯也像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从此望不到里,街道上散布着的是人们不自觉随手扔的垃圾,没有人扫,这些垃圾就像到处漂流的浪子,没有固定停留的地方,飘到哪儿就是哪儿废品重新利用的不够全面,在这些生活垃圾里,有许多塑料袋,纸袋,旧衣服,旧玩具,这些都是可回收利用的物品,特别是塑料袋,塑料袋属于一级污染品,人们购买东西的商品袋用过一次之后都会随手扔掉,而不是重新利用,随着人们经济的发展,旧衣服、旧玩具已被人们远远抛之而去,有些以捡垃圾为生的就会捡这些回去利用,相比之下他们比我们更懂得环保。 调查结论: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竞赛题及其标准答案.doc

2019年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竞赛题及其标准 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竞赛题及其标准答案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建立什么制度? 答案:生态文明制度。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围绕什么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答案:美丽中国。 3.党的十八大首次将什么建设载入《党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答案:生态文明建设。 4.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什么样的理念? 答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5.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什么基本国策? 答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6.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什么样的方针? 答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7.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什么样的文明发展道路? 答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8.生态文明建设应着力构建什么样的社会? 答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9.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美好家园? 答案:天蓝、地绿、水净。 10.党的十八大提出应坚持什么样的方针,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答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11.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什么样的事业? 答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2.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答案:国土。 13.生态文明建设应按照什么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 答案: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14.什么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答案:节约资源。 1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施什么战略? 答案:主体功能区。 16.主体功能定位可划分为哪几方面生态功能区? 答案: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 17.生态文明建设应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应划定并严守什么? 答案:生态红线。 18.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主要有什么方面? 答案: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

35.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根据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考核。 第三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行党政同责,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按照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奖惩并举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 评价重点评估各地区上一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总体情况,引导各地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每年开展1次。考核主要考查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强化省级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督促各地区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每个五年规划期结束后开展1次。 第二章评价 第五条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以下简称年度评价)工作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年度评价按照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实施,主要评估各地区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生成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第七条年度评价应当在每年8月底前完成。 第八条年度评价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 第三章考核 第九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以下简称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牵头,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条目标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突出公众的获得感。考核目标体系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将考核目标科学合理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十一条目标考核在五年规划期结束后的次年开展,并于9月底前完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应当对照考核目标体系开展自查,在五年规划期结束次年的6月底前,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并抄送考核牵头部门。资源环境

生态文明调查报告

生态文明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和意义: 了解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是河流水污染和街道的垃圾分类,意义在于在此基础上了解居民对环保意识的深浅,好进一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 调查过程: 在寒假的这段时间里,我实地考察过家乡的河道,也去了村委会询问。在与村委会领导的交谈中,我得知前几年,县里加大对乡村的经济建设,村委会也努力的做招商引资工作,村里经济效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过于注重经济效益,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流经村里的一条河流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工厂向河里排放污水,生活垃圾往河里倒。从前清澈的河水,而现在垃圾四处漂浮,边缘仿佛污秽的水沟一样。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于前几年单方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对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从而导致环境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相反还使部分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基本情况与分析: 1、平林开扩土地,绿态严重遭到破坏,由于目前人口增多,土地资源缺乏,为了开扩 更多土地空间,从而进行了平山伐林,导致了更多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批树木被伐,绿地呈现指数上升减少人口的增多同时也使得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国家在很早之前就颁布了保护环境条

令,同时也实施了许多措施,禁止人们随地扔垃圾,废品回收利用,城市还设有专门的收垃圾场所,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清理垃圾,然而在农村,这一切的待遇只是空头支票,没有专门的回收垃圾场所,人们为了方便,都是会随地找个地方就倒,河流、山地、角落成为人们倒垃圾最“关照”的场所,积堆成山的垃圾引来了喜爱垃圾的动物,散发出阵阵臭味,河水在人们的照顾之下,清澈之躯也像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从此望不到里,街道上散布着的是人们不自觉随手扔的垃圾,没有人扫,这些垃圾就像到处漂流的浪子,没有固定停留的地方,飘到哪儿就是哪儿废品重新利用的不够全面,在这些生活垃圾里,有许多塑料袋,纸袋,旧衣服,旧玩具,这些都是可回收利用的物品,特别是塑料袋,塑料袋属于一级污染品,人们购买东西的商品袋用过一次之后都会随手扔掉,而不是重新利用,随着人们经济的发展,旧衣服、旧玩具已被人们远远抛之而去,有些以捡垃圾为生的就会捡这些回去利用,相比之下他们比我们更懂得环保。 调查结论: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首先,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学术界围绕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比工业文明更具理性的哲学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更高级的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1)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2)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3)目标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目标转变;(4)伦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转变,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因而把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和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有的学者认为,关于社会文明,有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者们认为:生态文明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选择;认为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认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强调平等,拒绝中心论。 2.1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及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

小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练习题复习.doc

精品文档 “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凉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题 学校: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面什么样的水适宜再利用于浇花、洗菜?() A、工厂污水 B、洗米水 2、污水经过处理净化后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指标,可以冲刷厕所、洗汽车等用途的水叫() A、脏水 B、中水 3、如果电视播报的空气质量为三级,那么就说明当天的空气是() A、重度污染 B、轻度污染 4、关于冰箱的使用,下面的行为中哪一种可以节电?() A、用完及时关门 B、用完不用关门 5、达到同样照明效果,一支好的节能灯比普通白炽灯节电约() A、70%——80% B、50%——60% 6、地球日是指哪一天() A、5月22日 B、4月22日 7、奶奶将刚买来的青菜散开后放到水中浸上1小时再炒,主要是为了() A、清除农药 B、泡软一点 8、郊游的时候,下面哪种做法是留住美好记忆的正确方式?() A、照相留念 B、刻字留念 9、目前有多种燃料被人们同时使用,下面哪种燃料对环境有利?() A、天然气 B、石油 10、买电池的时候,选下面的哪一种是相对环保的?()A、重复使用的无汞电池B、重复使用的有汞电池 11、人离不开水,体内缺水就会生病,水是我们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你知道儿童体内水占体重的百分比吗?() A、60% B、80% 12、虽然已关机,但未拔下电源插头的电视机、电脑、音响、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在备用状态所耗电量,约占家庭总耗电量的() A、10% B、30% 13、垃圾分类可分为?() A、可回收再利用不可回收再利用 B、生活垃圾工业垃圾 14、中国的环境日是() A、5月5日 B、6月5日 15、去超市购物哪种是环保袋() A、一次性购物袋 B、全棉布质袋 16、野外没有垃圾箱,手中有垃圾应怎样处理() A、随地乱扔 B、装在背包找到垃圾箱再扔掉垃圾 17、可再生能源有哪一些?() A、太阳能 B、石油 18、家庭装修你应该建议家长选择,() A、有环保标志的装修产品 B、没有环保标志的装修产品 19、凉州区的五禁规定是() A、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禁止野外放火 B、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禁止放火 20、在大气污染物中,对植物危害较大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B.二氧化硫和氟化物C.一氧化碳和氟化物21、今天,提着篮子购物却成了环保人士的时尚标记,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塑料

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

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 为贯彻落实市委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切实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全面科学客观的指标体系和工作考核办法,根据《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有关要求,现就我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及工作考核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考核内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提出的任务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量化,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六城联创”相结合,与生态市建设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明确目标,各负其责,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努力使丽水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实际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原则。充分考虑我市实际发展现状,提出符合实际的指标数据,同时结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进程,以发展的眼光来设定远期指标。 2、定性要求与定量要求相结合原则。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在具体的实践中,要 -1-把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定进行任务化和指标化,使目标更加明确,操作更加到位,不断丰富建设成果。同时,要以生态文明引导社会进步,从战略高度推进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分步实施和分段监测相结合原则。按照《纲要》的部署,将生态文明战略目标分阶段来考核,按每个阶段完成目标情况进行监测,现阶段主要量化至2012年的指标任务。

(三)考核内容 本考核主要针对各县(市、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着重从宏观层面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监测全市整体推进情况。 二、指标体系构成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指标包括生态经济、生态集聚、生态设施、生态涵养、生态文化等5个方面,共33项指标,意在从整体上监测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及工作成效(具体指标见附表)。 1、生态经济。主要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 2、生态集聚。主要从山区农民异地转移、整村搬迁、城镇化、城镇登记失业率、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数、4A级以上景区建设、园区及功能区产值占比等方面反映人口、资源及产业集聚状况。 -2- 3、生态设施。主要以固定资产投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工业固物综合利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指标反映生态设施建设状况。 4、生态涵养。主要从单位GDP能耗、COD排放量、SO 2排放量、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等方面指标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及保护成效。 5、生态文化。主要包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十五年教育普及率、创建卫生强县、创省级生态县(市、区)、创省级生态乡(镇)、创市级生态文明村等指标。 三、具体考核办法 1、基本分为100分。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篇

近年来,我旗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全年禁牧、春季休牧、划区轮牧工作,通过合理利用草牧场,加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力度。经过不懈地努力,全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一、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年以来,我旗累计投入资金34961.7万元,治理面积1112.39万亩,其中飞播造林61万亩,封山育林7 .56万亩,农田防护林 .5万亩,林木种苗1. 1万亩,人工种草 .4万亩,人工造林31. 3万亩,围栏封育656.53万亩,划区轮牧271.6 万亩,基本草牧场1.31万亩,飞播牧草12.5万亩,暖棚16.67万平方米,饲料机械17 台,水源工程75 处,节水灌溉4 9处,小流域治理5. 7万亩,生态移民 64户413 人; 年开始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在1 个嘎查实施禁牧416万亩,在61个嘎查实施草畜平衡37 9万亩,政策涉及全旗7个苏木镇、71个嘎查、53 个牧户1. 万余人;通过围栏封育、“三区四带五个基点”建设,全旗打草场面积达到73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 %,正常年景打贮草总量超过2亿公斤;加强草牧场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围栏化草场面积达到3 4 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5%,其中实施划区轮牧面积达到2 2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1%,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工作已成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护成效最好的亮点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着力改变传统草牧场利用方式,不断降低利用强度,有效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旗放养牲畜总数由年的16 万头只压减到146.6万头只,牛和马分别增加5 %和52%,山羊和绵羊分别减少54%和15%;通过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盖度增加了3 %—5 %,其中:森林覆盖率由 .74%提高到2.67%。全旗草牧场植被平均高度、盖度、产草量由年的23.2厘米、41.7%、 1.2公斤/亩提高到年的35.1厘米、54.7%、 . 公斤/亩,分别提高了11.9厘米、13%、7.6公斤/亩。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自年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我旗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始终将该项工作放在全旗各项工作的首位,全面实施“围封转移”和“两转双赢”战略,落实草畜平衡和“三牧”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 ——坚持科学的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坚持“三生结合”(生态、生产、生活),“三效”统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坚持以工程建设为支撑,以科技为动力;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布局;转变畜牧生业产经营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牧业增产,牧民增收。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开展广泛宣传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项目建设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坚持“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投入,使生态项目建设发挥具大的现实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种草质量。积极推广科研成果,把生产适用技术落实到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近年来生态破坏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已经逐步的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它反映了人类的自身活动和自然关系进步程度、是人与自然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我党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以使我国建设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国中处于低位; 境保护。加上我国是世界上 水量2000 30% 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三是要加强生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年** 月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因此,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方法、概况 为深入了解**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在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我们先后深入**市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环卫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向主体班学员和部分干部群众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内容 一、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生态优良比生产增长更可贵,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红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 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2文明。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

3要建设生态。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 1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 2 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3 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 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 4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5明程度”。(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6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 7(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8(1)儒家生态文化;(2)佛教生态文化;(3)道教生态文化(4)易经中的生态文化。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系;(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摘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生态文明看做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前言 21世纪,我们的生活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全球生态危机表明,工业文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并正在走向衰落;生态文明作为新文明正在兴起。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环境污染或生态危机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党和政府为了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很早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胡锦涛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从这以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政治方针。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

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其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生态文明建设读本考试(带答案)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生态文明建设读本考试(带答案) 一、单选题 1.()的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0分) A.人与自然 B.人与人 C.人与社会 D.人与人工自然 2.2017年6月1日,()宣布退出《巴黎协定》。(1.0分)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表明,未来人类还有约()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1.0分) A.5000亿吨 B.6000亿吨 C.7000亿吨 D.8000亿吨

4.()通过了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议程——《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0分) A.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B.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C.第一届联合国环境大会 D.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 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表述体现了其关于人与()关系的思想。(1.0分) A.人 B.社会 C.自然 D.自我 6.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第()代产业园。(1.0分) A.一 B.二 C.三 D.四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施行的时间是()。(1.0分) A.2015年1月1日 B.2016年1月1日 C.2017年1月1日 D.2018年1月1日 8.从改变经济发展的能源结构角度,发展绿色经济是要()。(1.0分) A.发展低碳经济 B.推进清洁生产,实行节能减排 C.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D.发展共享经济 9.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包括()。(1.0分)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特殊性原则 10.全球每年1260万死亡人数中,有()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1.0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