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

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

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
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

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

赵修义

本文提要:尼采著作中,真理概念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合义。辨析这些不同含义便可看出从否定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入手,根本否定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进而否定本体论上的真理(即真实),把真理问题归结为价值问题,并且把“真理”视为少数强者通过灵感和直觉获得的体验,以及运用想象力和虚构力所创造的人生理想和世界图景,这就是尼采在真理问题上的基本思路。

真理问题历来是哲学论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尼采的哲学中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涉及到他在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方面的诸多思想。然而,尼采对真理问题的论述,有许多互相矛盾的论断,给人以扑朔迷离的印象。他时而声称:“并没有什么‘精神’,也没有什么理性,什么思维,……什么真理,这一切全是无用的虚构”(1),“根本没有真理“(2)。时而又说:“我是真理之声”,“我是第一个发觉虚伪之为虚伪而发现真理的人”。(3)那么,尼采在真理问题上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主张呢?如果有的话,何以作出如此矛盾的论断呢?笔者认为,尼采虽然常常被称为诗人哲学家,他的著作本身往往是格言、片断的汇集,似无严密的逻辑,但他的思想仍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联系,在真理问题上也是如此。不过,尼采在表达这些思想时,往往在不同的场合赋予同一个概念以不同的含义,使人难以捉摸。就“真理”概念而论,尼采有时是指认识论上的真(与错误相对立),有时是指本体论上的真实(与虚妄相对立),有时则是指价值论上的真诚(与虚伪相对立);在认识论范围内,有时是指符合论意义上的真,有时又是指效用论意义上的真。辨析这些不同的含义,澄清尼采在不同场合不同论断的真实意义,便可理出尼采在真理问题上的基本主张,从而加以恰当的评价。本文拟就此做一尝试。

真理问题在西方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中主要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理的标准等等,一直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符合论的真理概念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所谓“符合论。的基本思想是强调命题或判断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亚里士多德把真理定义为“把是的情况说成是,把不是的情况说成不是”(4)。这就是说命题或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如实地描写或陈述了外在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真理就是命题与世界上有关事态之间的符合关系。近代经验论哲学家洛克也持这种符合论的观点,他说:“在我看来所谓真理,顾名思义讲采,不是别的,而是按照实在事物的契合与否,而进行的各种标记的分合”(5)。由于对世界的理解有唯心唯物之分,除了唯物论者之外,也有不少唯心论者持符合论的真理观,即把真理视为命题与作为精神本体的存在相符。尼采在讨论真理问题

时,有许多场合的议论都是针对传统认识论中符合论的真理观而发的。他像许多哲学家一样,在符合合论的意义上使用“真理”的概念,即把真理视为与“真正的实在(或存在)相符合”的认识,把与实在不相符合的认识称为“错误”。但是,尼采对符合论的真理观却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因而常常给“真理”工字打上引号,并对它加以抨击和批判。

尼采的批判一方面针对符合论的本体论前提,否定:存在”和“真正实在”本身;另一方面

则从人的认识的制约性入手否定达到真正实在的可能性。

符合论真理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从本体论上肯定作为宇宙本体的存在和具体事物的实在性。亚里士多德在谈到真理问题时说过:“一个人的存在这一事实带来了关于这个人存在着的命题的真理性。……因为,如果一个人存在着,我们在其中断定这个人存在着的命题就是真的。……这个人存在着这一事实的确看来以某种方式是那个命题之所以真实的原因,因为那个命题的真或假取决于这个人存在或不存在。(6)”尼采则认为,这个前提本身就是不可信的。一方面他否定“存在”或“真正的世界”本身。他在讨论古代哲学时表示,反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也反对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而推祟“肯定一切事物在流变和毁灭,……肯定矛盾和斗争,即肯定‘变化’观念,甚至根本否认‘存在’这个概念”的赫拉克利特。并且对一切肯定有一个真正的世界存在着,可供人们认识的主张,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他也否定具体事物本身。在他看来,持续、同一、物性、实体等等都是一种虚构,事物本身,“自在的事物”,“确定不移的事实”也是一种虚构。“一切事物皆变,没有永恒的事实,也无表述它们的绝对的真理”(7)。总之,与我们相关的世界,“它在流变中,有如某种处在生成状态中的东西,有如一种永远在变化着的虚构物(falsehoed),但它并不接近真理:因为没有‘真理’”(8)。既不承认一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也不承认表述这个世界或这个世界上的固定的事实的真理,这就是尼采的结论。

尼采对符合论真理观的批评,更多地来自他在认识论上所持的视界主义(perspectivism)。(#关于尼采的认识论思想及其视界主义,参见拙著《试论尼采的认识论思想》,《学术月刊》1000年第8期。)按照视界主义的观点,人在认识过程中受种种视界的限制,因而即使存在着真正的实在,或确定不移的事实,也不可能获得与实在相符的认识,即不可能有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

首先是感觉的视界。在尼采看来,人的视觉、听觉等等,受自己生活和活动范围的限制而形成了一个视界(horizon)。它将感觉包围起来,人只能在此视界之内去看世界。在《朝霞》一书中,尼采写有“在狱中”一节,把感觉的视界比作监狱的大墙,人如同在监狱中一样,只能在大墙背后观看世界。久而久之,形成了人的感觉习惯。“我们的感觉习惯使人堕入谎言和感觉的欺骗,然而这些正是我们的一切判断和‘知识’的基础——这里绝对无法逃遁,或者说绝无逃避之路,或者说绝无能借以进入实在世界之途径!”(9)尼采还把人比作蜘蛛,把受视界支配的感觉比作蛛网,认定人只能在自已编织的蛛网中活动,除了抓住这感觉习惯织成的蛛网之外,什么也抓不住。总之,认识从其根基处(即感觉),就陷入了谎言和错误,因而无法达到与实在相符的真理。

其次是语言的视界。在尼采看采,人的认识,各种判断和命题都要借助语言,但语言本身却是限制人达到实在的一种视界。他用一种类似于维持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的观点来解释语言,认为语词本身是多义的。它有如一颗多侧面的段于,时而向我们显示这一面,时而又向我们显示另一面。语言带有比喻的性质,“它的意义是深藏不露而多种多样的”(10),只有当一个操作者实际使用语言时,语词才显示出它的相对确定的意义。因此,“语言只指明人和物的关系”(11)并不指明任何确定的事实。而且在语言被使用时,它仍不失其隐喻和转喻的性质,其含义由使用和操作的人所确定。因此,借助于语言进行的认识,无法获得与实在或事物相符的知识。这就是说,语言的视界使人根本不能得到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

感觉和语言这两种视界,在尼采看来,还不是最根本的,二者都受制于生命本能。凡对我们

的生命无关紧要的,或无助于保存和发扬生命的,我们都不会意识到;相反,只有对我们生命有用时,我们才有意识,才会感觉到。至于语言的视界,那是应生命体交往和沟通的需要所产生,也受制于生命体及其交往的活动。对保存生命和发扬生命是否有用或有利才是支配人的认识的最根本的视界。么一视界使人处处以对生命活动的成功是否有利作为出发点去行动,去认识,因此与利害关系无涉的客观知识,既无必要,又无可能。因为,在尼采看来,生命活动要取得成功,与其说是需要与实在相符的真理,倒不如说更需要错误。“生命的条件可能包含错误”(12),“最为错误的判断对我们是必不可少的”,“放弃错误的判断也将意味着放弃生命和拒绝生命”(18)。由于非真理是生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人实际上并不追求、符合论意义上的那种真理,也不可能达到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

尼采对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的否定,既否定了洛克等人的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也否定了招真理视为与作为真正实在的精神本体相符合的认识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他与历史上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一样,强调认识对主体的依赖关系,即人的视界对人的认识的支配作用,从而夸大认识和真理的主观性、相对性和多元性。不仅如此,尼采还从中推出了彻底否定任何真理的极端的结论。在他看来,每个人的生活和活动范围不同,生命意志的强弱不同,各有各的视界。就生命活动来说,生命体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利益,因而也就各有各的选择;就语言来说,每个人对语调都各有自己的用法,各有各的意义;就感觉来说,各人也选择不同的视觉、听觉印象。这些不同的视界,有如不同的眼睛,“有各式各样的眼睛,斯芬克斯也有眼睛,——所以有各式各样的‘真理’,所以根本没有真理”(14)。通过否定符合论的真理观,否定一切真理(无论是本体论的、科学的,还是日常生活的真理),否认把握客观知识的可能,这是尼采真理论的一个基本的主张。

抛弃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概念,把“真理”二字打上引号并断言根本没有真理,这是尼采在许多场合一再重述的思想。但是,在另一些场合尼采也谈论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并把它们称为“人的真理”。比如,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中,他写道:“许多观念作为错误和幻想来到达世界,但也有真理来到,因为人紧接着为它们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基础”(15)。

那么,什么是人的真理?尼采又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真理概念从而把由人提供基础的命题或判断称之为真理呢?承认“人的真理”与否定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在逻辑上是否自相矛盾,同他的视界主义认识论是否一致呢?

从尼采的大量论述看来,他似乎把真与非真视为命题或判断的一种性质。当人们确信某一命题时,就赋予它以真理的性质,并断定其为真。如“桌子上有一只茶杯”,这是一个命题,人们可以相信它,也可以不相信它,一旦人们确信桌子上确有一只茶杯时,他就给这个命题赋予真理的性质,并且把它称之谓真理。由于这个命题之真来自人对它的确信,它的真理性是人赋予的,由人为之提供基础的,因此,称之为“人的真理”。按尼采的哲学,人之所以要确信一些命题并赋予其真理的品格,完全是出于维系和增长生命的需要。为了要在生命活动中取得成功,生命体必须首先对行动的条件及其可能的后果有所断定,而且必须确信无疑,形成一定的信念,然后才能作出意志的决断以付诸行动。只有当他相信某物、某事确实如此时,他才会有所动作。可见,把某些命题断定为真,乃是生命活动的必要前提。“一定要有一堆信念,必须要有所判断,要对一切重要的价值没有杯疑——这是一切生物及其活动的前提。因此必要的是把某物看成是真的,而不是:某物是真的。”(16)这种出于生命活动的需

要而被人看成是真的判断(并非符合于客观事物或存在的判断或命题)即“人的真理”。

尼采的笔下,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命题还是科学的命题,无论是感性层次上的命题还是理性的范畴,逻辑的、数学的、符号的命题,全都是由人的生命形式所支配的视界的“认知”,是由人投射到世界上去的。这些命题都可能成为人的真理。而其成真的条件归根到底1都是由人的生存条件所提供的。凡是有利或有益于人的生命的生存条件的那些判断,我们都:可以确信,都可以把它视为“人的真理”。尼采在谈论“人的真理”时所用的真理概念,类似于后来实用主义者的效用论的概念。他说:“我们‘认知’(或相信、或想象)的,正是对人这一种属的利益有用的那么多”(17),人们对知识及其真实性的追求“只不过以大多数人利益上的有用性为目标”。科学知识也不例外。“科学(例如今天所从事的科学)就是努力给所有的现象创造一种共同的语言符号,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方便地预测自然和支配自然。”(18)科学告诉我们的;是一个被人选择过的、整理过的、简化了的、可计算的世界,并不是一个自在的世界,也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在尼来看来,这些知识;“它对我们完全是真的,这就是说,我们生活于其中,我们能够生活于其中:这是它对我们的真理性的证据。”(19)“‘真实的’这个字”具有“有用性的意义”。知识是否真实,取决于它对我们的生命是否方便有用,能否使我们成功地、有效地生活,而不在于它周自在的存在是否相符。就此而盲,“真、假的领域只适用于关系,而不适用于一个‘自在’”(20)。这就是说,真理是一种关系,首先是人的认识(或信念、或想象)同其生活条件的关系,在此关系中,对人是否有用、或有利、或方便,乃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从效用论的真理观出发,尼采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一些对大多数人,对“人”这个“类”普遍适用的“人的真理”。诸如范畴的、逻辑的、数学的、符号的真理。比如,他曾谈到欧几里德几何是人这个特殊的物种所共有的“人的真理”;也曾说过,科学是用人所创造的“共同的语言符号”,来预测自然和支配自然的工具,也属“人的真理”。在讨论语言时,他虽然强调语言是言语者使用的包含着多种不确定的含义的隐谕和转谕,语言是多义的,但又承认,语言中所表现的关系是“经过长期习惯的约定,成为表面上看来稳定的、有规则的、带强制性的东西”(21),因而使用语言的知识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稳定性,能够成为对大多数人适用的“人的真理”。

在谈论约定的“人的真理”时,尼采有时也用过贯通论(theory of coherence)的真理概念。即认为,真理在于一组命题或信念之间的贯通关系或相容关系,这种关系使得任何一个命题或信念当它与这一组所有其他命题或信念相贯通时便是真的,否则便是假的。当尼采说:“一个孤立的判断不是‘真的’,只有在许多判断的联结与关系中才有任何一种确定性”(22)时,他所表述的便是贯通论的真理概念。不过,从总体上看,贯通论的观念在尼采那里并不占主要地位,它是从属性的。其大量的,基本的倾向是效用论。这一点在他对逻辑和理性范畴的真理性问题的讨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尼采的视界主义把逻辑和理性范畴视为人的意识的向外投射。他同康德一样把逻辑和理性范畴看作整理现象的一种规范,而且也象康德那样承认理性范畴和逻辑带有强制性和普通的可靠性。他断言“逻辑是三种强制”’“理性思维是根据我们不能抛弃的因式的解释”(23)。对于这种强制性、不可抛弃性的起因,他的解释近乎于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生理——心理主义,即把它归之于人的种族的特质。他说‘。理性象欧几里德空间一样只是一个动物物种的特质”(24)。但是,与康德主义者不同,尼采并不把理性范畴和逻辑视为先验的、绝对的真理,更不赞成把理性范畴和逻辑作为先验的真理标准。他从生命哲学出发,强调“范畴是真理,

唯有在它们对我们乃是生命的条件这一意义上;正像欧几里德空间一样是一个有条件真理”(25)。在他看来,逻辑和理性范畴的强制性是由人这种特殊物种的生命条件所形成的。人这种动物“只有在它的知觉具有某种相对的准确性,首先是合规则性的条件下才能成功。”(26)为了使知觉具有相对的合规则性、准确性,以便于生命体进行计算,安排出量个能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在保持生命和增长生命的话动中取得成功;才产生了逻辑和理性的规范。它们的强制性也是由此而来的。因此,这种人的真理并非先验的真,而是在生命活动中形成的,它并非绝对地真、必然地真,只是相对于人的生命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有条件的真理。尼采还强调,人这个生物物种及其生存条件本身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他在谈到人的认识和知识取决于其生存条件时曾说过:。这种现实的生存条件本身也许只不过是偶然的,决非必然的”(27)。由此可推知,逻辑和理性的范畴虽有强制性,虽然是人所不可抛弃的,但归根到底是相对的、偶然的,并无绝对的真理性。

逻辑和理性范畴既不是先验的、必然的真理,更不能成为真理的标准。尼采认为,逻辑也好,理性的范畴也好,只不过包含着一种“何物应当被认作为真的强制的考虑’,“并不包含真理的标准”(28)。既然,逻辑和理性的范畴仅仅是因为它们能使人在生命活动中取得成功才成为相对的、对人来说有用的真理,那么,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对生命活动成功的有效性。据此,尼采把康德的先验主义的真理标准斥之为哲学的迷误。他说,“哲学的迷误,就在于不把逻辑和理性范畴看成一种手段,用来使世界适应有用的目的(‘从原则上说’是有用的伪造),而认为可以在其中找到真理的标准;实在的标准。‘真理标准’其实只是这样一种原则上伪造的体系在生物学上的利用:因为一类动物所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只是自保,所以人们、在这里要大谈其‘真理’。其天真之处就在于把那种以人为中心的怪癖当成窃量事物的尺度,鉴别‘实在’与‘不实在’的准绳:总之,是把相对性绝对化了。”(26)这里,尼采指责康德主义“把那种以人为中心的怪癖当作衡量事物的尺度”,确实击中了它的要害。但是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不同的只是康德把人的先验理性当作衡量认识真理性的尺度,而尼采则把生命体的自保,把对人的生命活动的成功是否有用当作衡量“人的真理”的尺度。这就道出了他的效用论的真理观的要旨。

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尽管在“人的真理”的相对的有限的范围内承认和使用效用论的真理概念,因而与后来的实用主义真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并未全然肯定效用论的真理观,相反,把效用真理观的工具主义、相对主义推向极端,进而从根本上否定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和“真理标准”。

首先,尼采从效用论意义上的真理的相对性出发,进而取消了真理与错误的界限。按效用论的真理观,真理只是对人有用的工具,只是人的生命的条件。但是,如前所述,在尼采的眼中,非真理乃是生命的必要条件。按此推论,一个判断、一种信念即使在生命活动中校〔证明有用,。被证明为生命的必要条件,也未必见得是真理。所以,如果以对生命的成功是否有用作为区分真理和非真理的标准,那么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将真理与错误加以区别。这就是说,即使在效用论的意义上真理与错误也不是根本对立的。尼采的结论是:“‘真理’这种东西,在我的想法中,是并不必然表示与错误对立的,相反地,它在一些最根本的情况下,只是表示各种不同的错误彼此之间的7—种对比:比方说,这种错误比那种错误更古老,更深刻,甚至是不能消除的,因为我们这一类有机生物没有它就活不成,面其他的错误则并不像这样以生存条件的资格对我们进行暴虐统治,与那种‘暴君’相比之下,它是可以抛弃和反驳’的”。(30)“真理就是这样—类错误,要是没有它,某一类生物就活不成”。(82)可见,尼采最终并不承认在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因此,他要把‘真理标准”本身称之为“伪造的

体系”。在他那里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真或假,不在于区别真理和错误的标准,而在于对生命是有用还是无用。

其次,尼采把这一结论进一步推论下去,终于用价值和评价问题,取代了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问题。在他看来,人的真理作为一种效用论的真理,只是对人的生存条件有用的工具。人“在他们的本能诱惑之下总是命定地去追求的‘真理’”,只不过是“对他们——而且仅仅对他们是真理的东西”。然而,对人的本能来说,最根本的并不是认识论上讲的真理。“价值对生命来说,才是最终决定的东西”(32)。因此,事实上,真理,包括效用论意义上的人的真理,只是一种信念,一种评价。“‘我相信某某是这样’,这个评价,就是‘真理’的本质。”(33)逻辑也好,理性范畴也好,科学知识也好,从本质上说,统统都是一种评价或信念。那么真理标准意味着什么呢?在尼采看来,本质上是一种评价标准。尼采认为,这些本质上是评价的“真理”,之所以为人们所尊重,只是因为“它们对生活有经过经验证明的效用”,因为他们符合生命本能的需要。然而,在尼采的学说中,人作为一个生物物种虽然有一些共同的本能和共同的生命形式,但是人类不过是一抽象物,它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个人所组成,他们的本能是十分木同的。至少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生命:“我们招生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奋发有为的生活,另一种是堕落的腐化的生活”。前者是上升的本能,用之不竭的生命意志,后者是没落的本能,衰退的意志。或者说一个是强者的权力意志,一个是弱者的“虚无主义的”权力意志,二者的区别就是权力感的强弱不同。因此,价值标准归根结底就是看什么样的生命更有价值,而按尼采的哲学,强者的生命最有价值。于是权力意志的强弱就成了衡量一切价值和评价的最高标准。把这个标准,移用于衡量本质上是评价的真理,就得出了尼采式的真理标准:“真理的标准就在于提高权力感”。(34)

综上所述可见,尼采虽然在许多场合采用效用论的真理概念,因而与后来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实用主义者如詹姆士,在一定范围内还承认符合论的真理概念,尼采则彻底抛弃了符合论。实用主义者往往把价值、评价与真理混为一谈,声称“真理是善的一种”(35),但终究没有把真理问题完全归结为价值问题;尼采则直截了当地把真理问题归结为以权力意志为基础的价值评价。这就形成了尼采真理论的特色。

无论就符合论意义,抑或贯通论、效用论意义而言,尼采最终都否定了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概念,取消了真理和错误、真与假的对立,排除了真理标准问题。这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尤其是以认识论为中心的近代哲学主流的反叛。其矛头所指,既是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精神,又是近代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学说。他力图否定传统本体论对真实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划分。尼采在断言。‘我相信某某是这样’这个评价,就是‘真理’的本质”之后,紧接着就说,。‘真实世界和现象世界’——这一对立,被我们归结为价值关系。我们是把我们的保存条件投射出去,当成了一般存在的属性。”(36)换言之,在他看来,真实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乃是人们出自维持生存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谎言。尼采不仅用其认识论来否定这种划分,而且,把一部哲学史描写为“真正世界”的谎言破产的历史。在《偶象的黄昏》一书,中他详细叙述了这个过程。他愤慨地指责真实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是“衰败的生命的表征”,并自涵他的哲学结束了一部错误的历史。“我们业已废除真正的世界……随同真正的世界一起,我们也废除了假象的世界!”(87)至此,尼采取消了本体论上真实与虚妄(即真与妄)的界限,也就取消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问题。剩下的只有价值论上的“真”了。

当尼采在那本总结性的思想自传中宣布在查拉图斯特拉(即在他自己)之前“没有真理”时,当他自称是“真理之声”时,他所说的就是,而且只是价值论上的“真”,即与虚伪相对立的“真诚”。尼采认为,以往的价值,尤其是道德价值充满着谎言和偏见,它们“都建筑在虚伪之上”。在历史上,“一向最严加禁止的总是真理”,可是那些虚伪的价值却一直冒充为“真理”,而被人们所信奉。唯有他自己,他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才第一次看透了这些道德价值的虚伪本性,并且“与长久以来的虚伪相对立”。所以,他宣称,“我是第一个发现真理的人,我是第一个由于发觉虚伪之为虚伪而发现真理的人”。他还声称,“真理与长久以来的虚伪相斗争”,便是他的使命和事业。(38)“确实,尼采在《查拉图斯特垃如是说》等书中,对西方统治阶级的传统道德,尤其是基督教道德之虚伪性作了尖锐的揭露,把他们假道学的伪善面目刻划得淋漓尽致。他力主“讲真话”,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并把这种真诚,即“真实性视为最高的美德。”但是,尼采视为“真理”的真的价值决非讲真话而已。

按照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权力意志既是生命的本质,.又是最高的价值尺度。作为“真理”的真价值必须直叙权力意志的要求。成为权力意志不受约束的坦露和发扬。就道德价值而言,尼采不但按权力意志的标准,提出一部主张强者统治的“生命道德法典”,并把它称之为“真理”,而且主张超越善恶b达到道德之彼岸,把非道德主义捧为“真理”。就审美价值而言,尼采主张用权力意志这种“陶铸的意志、同化的意志”的‘造型力、简化力、陶铸力、虚构力”,去创造一个符合权力意志的诗化的艺术世界,一个使入赏心悦目的世界。在他看来,意志的精神创造力所虚构和想象的这幅世界图景和人生理想,便是,真理本身。可见,尼采的价值论真理观,虽然与把价值、评价混同于认识的实用主义有某些类似之处,但是同徘徊于真与善之间,在相当程度上肯定西方传统道德的实用主义已经相去甚远。

更有甚者,尼采从权力意志论出发,把“真理”视为他个人的特权。在他的笔下,权力意志有强弱之别,唯有少数强者才能是价值的创造者、立法者、真理的发现者。然而,真正的强者迄今尚未出现,,难有他自己这个“未来早产儿”才是唯一的先驱。因为,“真理的种子”,产生于“勇敢的冒险长久的怀疑,残酷的否定,厌恶,当机立断。”(39)真理的发现有赖于对虚伪的旧价值的彻底否定。同时,真理的发现又需要灵感的直觉。只有在诗人的灵感中,一种思想象闪电一样,毫不迟疑地显现出来”,生命意志的强烈冲动使人受到“全身上下剧烈的震动”,这时事物则作为一种象征自动地来到人的心中,“每一个象征中,你都可以达到一切真理”。(40)“尼采在自传中声称,唯有他才有“重新估价’切价值”的勇气,像炸药一样去轰段旧的价值,也只有他才有灵感的经验。所以,他不仅说自己是第一个发现真理的人,第一个真正诚实地宣告真理的人,而且说“只有我才握有真理的标准:我是唯一的裁决者”(41)。这种狄德罗称之为“发疯的钢琴”式的自白,就是尼采真理论的归宿。

从否定认识论上(尤其是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入手,进而否定本体论上真理与虚妄的界限,然后把真理问题的归诸价值领域,将真理等同于真价值。又用权力意志论把真理归结为极少数强者通过灵感’、直觉所获得的对权力意志的体验,以及运用想象力和虚构力所创造的人生理想、审美境界和世界图景。这就是尼采哲学中真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注释:

(1)(2)(8)(14)(16)(19)(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6)

《权力意志Kanfmann》英译本;

章480、463、616、540、507、568、625、530、522、516、516、480、496、480、584、535、493、493、507、455、507

(3)(38)(40)(41)《请看斯人》,Fadiman英译本,第133-134页、第99—101页、第120页

(4)《形而上学》1001b26

(5)《人类理解论》,中译本,第566页

(6)《范畴篇》14b14—21

(7)(15)《人性的,太人性的》I:章2、II:190

(9)《朝霞》英译本117

(20)(11)(21)《论真理和谎言》,转引自R.Schachf著《Nietzsche》第74、74、73页

(12)(17)《快乐的科学》中译本,章121、354

(13)《善恶之彼岸》Zimmeru英译本章4

(18)转引自《哲学译丛》,1988年第1期

(21)《论真理和谎言》,转引自R.Schacht著《Nietische》,第73页

(35)《实用主义》,中译本,第101页第42页

(37)《偶象的黄昏》,中译本,第22—30页

(39)《查技图斯特拉如是说》章55:7

(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

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 尼采全名叫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开辟了诗画哲学的先河,是一位反理性主义者。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尼采有四种哲学理论,分别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强力意志,超人哲学,和重估价值。 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尼采认为“酒神”精神是人的生命之流,而“日神”精神是对“酒神”精神的驾驭。 强力意志是一种价值尺度,被译为:追求强大的意志。 而超人哲学思想是我这篇文章主要论述的重点。 什么是超人?什么是超人哲学?在这里所谓的超人并不是科幻影片中的超人,而是一种思想理念。 超人是世界的意义,让我的意志说,超人将成为世界的意义。 上帝已死,我们希望超人诞生。 以上两句话都出自于尼采。尼采认为:没有强烈意志的人叫“末人”,而求强求大的人称为“超人”。

在超人哲学中,“超人”含义是作为生物进化的顶点,其次拥有强力意志,具有自由性,能够经得起苦难。 在超人哲学中,尼采强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文中可以感受到“上帝”是用以约束人们的内心,限制自由(指思想和身体的自由)是奴隶道德的体现。“上帝已死,超人的诞生”表现出人们不断的超越传统道德失效。而且,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如:哲学,政治,艺术等领域。但尼采的思想中体现出人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打败上帝,“上帝已死,我们希望超人诞生。”挑战了西方传统价值观,让人超越了神。 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超人哲学论述中,我的感受是尼采鼓励人们变得更加的强大,并且人在本性上是不平等的。要超越自己本身,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表现。但是我觉得它不代表独裁统治,种族主义。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查拉斯特拉与众人的对话,“我教你们超人。人是应该被超越的东西……你们要做这大潮中的落潮,宁可回到动物那里去,也不愿意超越人类?……超人是大地的意义。……亵渎上帝曾经是最大的亵渎,可是上帝死了这些亵渎者也

尼采哲学精彩片段

1.你们所理解的幸福——肯定不是一种目标,在我看来似乎是一种 结局。 2.所有讨论痛苦,快乐和同情的哲学体系都是天真幼稚的。 3.奴隶的道德其实是功利的主义道德。 4.我也许弄错了自己的价值,但我却要别人承认我对自己的评价, 不过这并不是虚荣(而是自负,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所谓的“谦恭”或“谦虚”) 5.普通人都仅仅是被人们所认为的那种东西——根本不习惯于确定 价值,甚至给自己选定的价值正好是主人给他选定好的(创造价值是主人的特有权利)。 6.普通人老是等待着别人对于自己的评价(不管是好的评价还是坏 的评价),然后出于本能的服从这一评价。 7.一个物种的产生,崛起与强大,都是要经过与基本上不变的恶劣 条件做长期的斗争。 8.除了这种人,即不可救药的平庸者之外,一切都不会延续到后天。 9.冒着触犯天真耳朵的风险,我提出,利己主义乃是高贵灵魂的本 质。 10.人们只能真正尊敬不考虑自己的人(歌德) 11.在一切爱和友谊中,人们体验到,一旦发现使用相同词语的双 方,有一方的感情、思想、直觉、愿望或恐惧,不同于另一方,爱和友谊便不复存在了。

12.每个深深地遭受过痛苦的人,会从理智上变得桀骜不逊和怀有 厌恶之情,这几乎决定了人们的地位等级,决定了人们能多么深地忍受痛苦。 13.深深地痛苦可以使人高贵,可以把人与人区分开来。 14.把两个人最为深刻的区分开来的,是不同的纯洁感和标准。 15.把我们的特权和行驶特权视为我们的义务。 16.只有在他得到提升和享有支配地位之后,他才有可能以独特的 傲慢方式,对于别人表示出慷慨大度。 17.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采取行动的机会,力量,已在坐着不动中 耗竭了;多少人想“跳起来”时惊恐的发现,自己的四肢已经麻木,精神也太沉重! 18.内心忧愁的人在幸福的时候会暴露出真面目,他们抓住幸福的 方式,似乎是要出于嫉妒而闷死和勒死它——哎,他们知道的太清楚了,幸福会逃离他们。 19.如果真的想要赞扬,那只在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赞扬才是一种精 巧、有高贵的自我克制——否则实际上就是在赞扬自己。 20.“处于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肯定是不纯洁的。 21.无论何种交往,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或在某个时候变得 ——平庸。 22.最伟大的思想就是最伟大的事件。 23.每一种哲学也掩盖了一种哲学;每一种看法也是一隐藏处,每 一字词也是一个面具。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1、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常常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尼采 2、所有的精神最终都变成了在肉体上清晰可见的东西。基督教汇聚了无数渴望被征服的人以及所有那种卑恭而虔诚的高级或低级的放弃了所有行动的人的整个的精神。——尼采《反基督》 3、是否会四处游历,寻找适合自己的国度?抑或是漫步各处,探寻最适合自己安家落户的地方?不如寻一处强劲而安稳的地方,将其作为自己的祖国,建立自己的小家。无论是喧嚣的都市,还是寂静的荒野,只要是强劲而安慰的地方,就能让你高枕无忧。——尼采《曙光》 4、窥视深渊者,必为深渊所窥视。——尼采 5、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6、我是太阳!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7、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尼采 8、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尼采 9、我愿意这样死去,以便你们这些朋友因我之故而更爱世人;我愿意再变为泥土,让我在诞生我的大地中安息。——尼采《查拉图斯

特拉如是说》 10、乐观主义,为了重建的目的,为了什么时候能被允许再次成为悲观主义者。——尼采 11、美观战胜了重量和地心引力,它和权力意志都力图在建筑物中表现自己,建筑学是一种力量修辞学——尼采 12、灵魂的下水道-为了洗涤人类那肮脏的灵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这种下水道功能的,对于那些高傲的伪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尼采《人性,太人性的》 13、今天,我执笔的这一瞬间,我展望自己的未来-就像平静的海面,没有任何希求能骚扰那完全的宁静。我一点都不期望任何东西或不同于它现在的情况,也不希望自己有所改变。——尼采《瞧!这个人》 14、我祈祷我的高傲陪伴我的智慧!——尼采 15、人是必须要被超越的东西。——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6、总有一天,孤独会令你疲惫总有一天,你的骄傲会蜷缩,你的勇气会崩溃总有一天,你会不再看到你的高贵之处,却十分亲近你的卑贱之处。——尼采 17、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18、与恶魔斗争的人要时刻警惕,以免自己也变成恶魔。如果你久久地注视着深渊,那深渊同时也在注视着你——尼采《善恶的彼岸》19、接受一种信仰,仅仅因为它是习俗。这无非意味着:不诚实、胆小、懒惰!那么不诚实、胆小、懒惰是伦理的前提吗?——尼采

尼采的超人哲学论文

尼采的超人哲学 在谈尼采的“超人学说”之前,不得不先说一下尼采这个人,有人说他是疯子,确实,他疯了,但更多的是因为伤病和不被认可。同时,他又是伟大的,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是能与马克思并列的现代西方大哲学家。他杀了上帝,但他不是恶魔,正如他所说的“我是最后的哲学家,我是最后的人,痛苦即是知识,只有最深地体验了痛苦的人,才能悲悼致命的真理。”而“超人哲学”正是他最为着名的学说之一。 在说“超人哲学”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尼采所说的“超人”是何物,所谓“超人”,即是超越人类。“超人”指的是未来的新物种,未来的统治集团,不是现存的或历史上的伟大超凡的人物。“超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一个物种,一个集团。“超人”形象的根本特征是充分发扬权力意志的狄奥尼修斯精神,是以权力意志为基础的“老爷道德”的集中体现。“超人”是人类的目标,现代人的权力意志的发扬只是达到“超人”手段。这就是尼采的“超人”的主要含义。 尼采在精神层面上无疑是强大的,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人是动物与超人之间过渡的一条绳索,人走过绳索即是超人,或者坠入深渊归于毁灭,然则毁灭令人可敬,退回即是可耻。因而,只有“超人”才是人类最终的进化方向和目标,这也是为什么说“上帝已死”,因为只有“超人”在未来才符合上帝的标准,强大,坚忍,立于无数人之上。 超人是一种至上的道德理想,超人本身就是真理与道德的化身,是规范与价值的创造者和占有者;他们为人类立法,他们的意志,言论就是法律;他们的道德标准就是“我能做”,而不存在“我应当做”的东西。他们有着极强的权利欲,自由、自足、却又自私。从这里看似乎“超人”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完人”,他更符合“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原则,这也是在当时不被人们认同的原因。 在尼采看来,“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与强力意志交合在一切达到了尼采生命欢娱与创造的顶点,即是超人。同样是在《查拉图斯拉特如是说中》尼采讲道:还从来不曾有过一个超人。我看过最伟大的人和最渺小的人的裸体:--他们彼此还太相象。真的,我发现连最伟大的人也---太人性了。由此可以看出,超人并非是指实体性的人,而是在他想象中的一种具有强大创造力与破坏力,充满着酒神精神、有着健全生命本能的创造者。事实上,“超人”只是一个“形象”不存在於任何地方。虽然是一个形象,但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不断的超越,因此“超人哲学”有其正面的意义。 尼采生前就抱怨说,“超人”这个词“几乎到处被完全无头脑地误解,恰恰被等同于查拉图斯拉特所全然否定了的那些评价,以为是一种理想的典型,一种高等的人类,一种半圣哲半天才的人……别的博学的苯牛,又因为这个词而揣想我是达尔文主义者,甚至在我的学说里发现有不自觉的不由自主的大骗字卡莱尔的“英雄崇拜”----一种我怀着恶意所藐视的英雄崇拜。”尼采是反对英雄崇拜的,正如超人哲学中所表达那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强者,任何英雄崇拜都

尼采哲学的意义生存模式

2007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Nov12007第6期(总162期)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16  尼采哲学的意义生存模式3 马 毅 【提 要】尼采的生存论哲学提供了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生存模式,即生命—创造—生成—超人—永恒轮回。其中权力意志是生命存在价值的内在动力,它激活生命,不断能动地为生命创造、生成各种可能性的意义存在。生命的本质内涵是自我创造,不断生成和毁灭,这一过程永恒轮回,在永恒轮回中有可能生成为最高的意义存在即超人。这一生存模式由于夸大感性和意志而忽视了人存在的社会性与现实性。 【关键词】尼采哲学 生命意义 意义生存模式 〔中图分类号〕B516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07)06-0038-05 西方哲学经过古代的客观本体论、近代的主观知识论到现代的意义生存论三次转向,终于使哲学由关注外在的世界返回到生活世界而关注人本身。尼采是意义生存论哲学的确立者和代表。雅斯贝尔斯曾断定:“在尼采的生存性阐释中,有一个健康的观念是标准的,它不可在生理与医学上得以论证,而是以人在自身完整的生存意义上的价值为取向。”①尼采面对传统哲学设定的虚无存在和现代人平庸颓废的生存状况,以权力意志、超人、永恒轮回等思想,力图要为人的生存和未来发展确认和植入一种真实的生活意义,使人生活在自己建构的意义世界中。尼采从批判、克服传统形上学的虚无主义哲学出发,肯定现实感性的生活世界和人的肉体生命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这一存在的本质内涵是:肉体生命所表征的权力意志是世界的本体;权力意志不断扩充人的内在生命力,赋予人的生命以最大的力感和创造性本能;它促使人在各种可能性的生成中自由地按照自己的个性成为自己所是的,并在永恒轮回的生死中走向超人境域。这是尼采试图为人的意义生存所建立的基本模式。 一 权力意志的生命存在之“力” 尼采在他的意义生存模式中首先以权力意志表征生命意义。生命与权力意志是两个不可分开的概念。 海德格尔曾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表明形而上学的终结。其实它是一种新形而上学的标志,其根本点在于以权力意志的生命观与传统哲学否弃生命的意志观和叔本华否弃意志的生命观相抗衡。尤其是叔本华用生存意志说明世界的恐怖与生命的痛苦和死亡的本质,其目的是宣布万事万物皆无意义。尼采通过透视主义的方法,发现了“激励自身追寻新价值的激情”,而“世界比我们认为的更有价值。”②“世 3 本文为200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L06DZX020)。 ① 雅斯贝尔斯:《尼采其人其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119页。 ②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第703页。 ? 8 3 ?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大全.doc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大全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 1) 最大的痛苦乃精神的最后解放者,由于这个痛苦,我们才得以了解事物最后且最深的真理。 2)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3) 何为恶?侮辱他人便是恶。何为人性?不让任何人蒙羞便是人性。何为人所能得到的自由?那便是无论采取何种行为,都不会令自己蒙羞。 4) 自由的保证是什么?是对自己不再感到羞耻。 5) 最深沉的精神也必须是最轻佻的,这几乎是我哲学的公式。 6) 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只有一个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7) 人生乃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认识自己,我要称之为头等大事,哪怕随后就离开人世。 8)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9) 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 10) 对自己的害怕成了哲学的灵魂。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句子语录 1) 宗教上最深的误解认为坏人没有宗教。 2) 大多数思想家写得拙劣,因为他们不仅要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要传达思考的过程。 3) 害虫叮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它们要维持生命。批评家也一样他们需要我们的血而不是痛苦。

4) 坚信比谎言更是真理的敌人。 5) 当我们疲倦时,我们就会受到早已征服的想法的袭击。 6) 如果人们将极端行为归咎于虚荣,将中庸行为归咎于习惯,将小题大作的归咎于恐惧,那是很少会有错的。 7) 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8) 强烈的希望,比任何一种已实现的快乐,对人生具有更大的激奋作用。 9) 在所有的禁欲道德里,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视为神,加以崇拜,因此被迫把其他部分加以恶魔化。 10) 痛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11) 上帝死了!上帝已经死了!而正是我们谋杀了他!我们怎么才能安慰自己,这凶手中的凶手? 12) 我们怎样找回自己呢?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他是一个幽暗的被遮蔽的东西。如果说兔子有七张皮,那么,人即使脱去了七十乘七张皮,仍然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你了,这不再是外壳了。 13) 我向后回顾,再向前瞻望,我从未在刹那间看到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今天我埋葬了我的四十四个岁月,组词,并非没有意义;我有权利来埋葬它-凡有生命的事都保留下来,永垂不朽。 14) 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心愿的机会。 15) 道德使人愚昧习俗代表了前人的经验,代表了他们对于有用和有害的东西的看法但是,对习俗的情感(道德)关心的却不是这些经验本身,而是习俗的神圣性和不可争辩性。因此,这种情感妨碍新经验的获得和旧习俗的修改,道德成为创造更新更好习俗的障碍:它使人愚昧。 16) 道德有两种: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

尼采超人哲学之评析

尼采超人哲学之评析 ——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超人” 摘要:尼采庞杂的思想体系中,“超人哲学”无疑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尼采的一句名言为切入点,研究尼采超人学说的形成,及超人学说的内涵定义。然后具体分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查拉图斯特拉这个“超人”形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最后探讨尼采“超人学说”的现实意义。 “人类是一根绳索,连接着动物和超人——一根绳索悬挂于深渊之上。”——尼采 在尼采看来,人是一座桥梁、一种过渡,而非目的。尼采认为一切物种都创造出超越自己的东西,人也必然进化到超人。超人高于人犹如人高于动物,人只是超人与动物之间的一条过渡的绳索。人或者走过这条绳索成为超人,或者掉下深渊摔死归于毁灭,或者留在此岸退回动物界,成为超人是光荣的,掉下深渊摔死是可敬的,退回动物界是可耻的。超人与现代人类的差别甚至比现代人与猿类的差别还要大。“超人”是天生的统治者,是宇宙的真正精华。 上帝死了,人获得了新生。这新生的人是“超人”,是“自由”,是生命的喷发,是自我的肯定和超越。超人就是尼采心目中新的上帝。 在那个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尼采在追寻这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超人”哲学。 “超人”的出现,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和英雄道德观的必然结果,也是他最高的道德理想人格。在尼采看来,正如必须重新创造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以挽救人类道德的堕落一样,也必须呼唤出一种“超人”来挽救人类自身可悲的退化。“超人”是人类能够而且必须创造的最高价值的人格代表,是英雄道德的载体和人类发展的目标。他说:“目标并不是‘人类’而是超人!”。 那么,接下来这个问题就呼之欲出了。什么是超人? 其实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这个问题在一开始查拉图斯特拉就给出了一定的交代:“让我来教你们关于超人。人是要被克服的东西。为了克服人类你们都做了些什么?至今为止,所有的存在都创造了超越自己的东西:难道你们要做这大潮流中的退潮吗,难道你们不要超越人类而是返回到动物吗?” 超人的核心在于克服自我并创造出超越自身的东西。尼采的“超人”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和流行的道德的一种全新的道德,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 尼采所指的“超人”形象大致可以概括为:超人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超人是真理与道德的准绳,是规范与价值的创造者;超人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超人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希望;超人是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憎恨、嫉妒、顽固、怀疑、严酷、贪婪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坚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尼采所说的超人不是那种卑微琐碎软弱无力的人,超人是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不过,尼采并没有把超人看作是绝对的,他所说的超人和与超人相对的“末人”,“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超人既能自我超越,又能超越别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查拉图斯特拉在对民众说完超人后,发生的一段插曲。这时查拉图斯特拉的行为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 走软索者被竞争对手超过后惊慌失措竟从绳索上掉了下来,恐怕活不成了。当临死前踏软索者悲伤地说自己要下地狱时,查拉图斯特拉非常清楚地告诉他世界上没有地狱。踏软索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与他的哲学思想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他来说,哲学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是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反传统主义者尼采,其学说的影响无论是在世界各国还是在中国都很强烈的。从近代起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形成了三次“尼采热”(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抗日战争时期,1985一1989年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尼采的思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尼采的思想深受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追随叔本华,后是扬弃了叔本华,以自己的“强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活力和生命本能。他高呼“上帝死了”主张“用铁锤从事哲学”。他提出“打倒偶像”,反对以苏格拉底和基督教为代表的欧洲理性派哲学传统,及其孕育的“强力意志”相悖的“奴隶道德”(全增瑕主编《西方哲学史》第417页)。他大胆提倡“重估一切价值”,以使人的生命充盈的“主道德”代替以往的使人堕落、屠弱的“畜群道德”或“奴隶道德”,以现实世界的“超人”代替彼岸世界的“上帝”或“救世主”以及个性被泯灭的“末人”。 一、强力意志 尼采强力意志论一直可以追溯到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是尼采扬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强力意志实现的是对人性的肯定,对人生存价值的认可,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生命意志的目标不是求生存,而是求强力具有强力意志的人是自由之人、智慧之人、自主之人。人在创造中成其为人,只有具有强力意志的主体才是自由的艺术创造的主体,才是生存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命是一种自我扩张、自我延伸、不断上升的过程,强力意志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意愿,一种自我超越的意愿,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命运的主宰,就必须有强力意志。人出生就是走向死亡,这是人的宿命的悲剧,而通过艺术创造可以实现对这种宿命苦难的升华,可以避免这种痛苦,从而拯救人类悲剧性的命运,这是一种古希腊式的逃避痛苦、消极对待的方式,而尼采认为,强健的生命渴求痛苦,从生命本体的高度和不可知的悲剧命运力量的抗争,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人生充满了痛苦,最重要的是理解痛苦的意义,痛苦提升了生命的状态,显现了生命意志本身坚不可摧的力量以及生存的乐趣,在悲剧现象背后是生命永恒的欢乐,生命的最高状态是包括了痛苦在内的。尼采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同时,却勇敢直面生命的整体,连同它的苦难和悲剧,尼采对生命的肯定,即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存多么艰辛,人都应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中,就像酒神一样迷醉似地执着于它,这无疑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关于“超人”的观点 关于“超人”的观点尼采以“权力意志”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超人”学说,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超人”是衡量一个民族优劣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他指出,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不能不首先评定其价值,凡是能统治、征服他人的,并使他们的邻人畏惧和嫉妒的,便被看作是高超的人,是“第一的、标准的,是一切事物之精义”。但是,有谁能成为统治者和征服者,即谁是“标准”和“精义”呢 尼采认为,只有“超人”。 第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在尼采看来, 历史上一切存在物都创造了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人也是一种被超越的东西,所以他一再指出,目标不是

理解尼采的超人哲学

理解尼采的超人哲学 一、超人哲学产生的背景 (社会的、尼采本人的) 对传统哲学和价值的批判在“真实世界”如何变为寓言里,尼采批判了一个错误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的真理理念到基督教的宗教教义,再到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这样一种从启蒙运动以来的、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哲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尼采都一一加以批判和否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生命意志),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尼采否定了真实的世界、也否定了虚假的世界,带来了尼采所希望的能够进行价值重估重建价值的、重新定义人生意义的虚无的世界。) 尼采要与过去划清界限进而开辟人类的新天地,不仅要瓦解以上帝为中心的基督教体系,还要彻底瓦解以柏拉图为标志所构建的形而上学体系。尼采对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及其关系的澄明,到最终对于两者的彻底废除和颠覆,就是要从根本上解构传统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尼采童年的不幸造就了独特的品质:(童年的遭遇造就了他独特的气质和性格,叔本华让他发掘出他的人生态度) 大家都知道尼采五岁丧父,同年还失去了他的弟弟,亲人的连续死亡对于幼小的尼采来说影响是巨大的,他变得忧郁内向,后来他自己回忆说:“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真实的快乐。”(过早体会人生失去的痛苦) 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家人迁到祖母家,祖母关于其波兰贵族家族史的灌输对尼采贵族情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有一种英雄情结,动力) 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尼采相当熟悉圣经中的内容。(怀念父亲,生存的激励) 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了解女性,可能会厌恶女性) 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 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 尼采在修养和气质上更是一名贵族,所以他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而且他从没想过要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会对有节制的欢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品位) 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热爱希腊诗人,崇尚希腊神话中各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并把他们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尼采还在校学习时就深深体会到精通和弘扬本

历史趣闻哲学家尼采为什么说“我是太阳” 尼采的哲学观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哲学家尼采为什么说“我是太阳”尼采的哲学观点 导语:尼采在他有生之年中,所提出的哲学观点都十分鲜明,他是反传统主义者,他的学说无论是在德国还是世界范围都有极大的影响,那么他提出的主要 尼采在他有生之年中,所提出的哲学观点都十分鲜明,他是反传统主义者,他的学说无论是在德国还是世界范围都有极大的影响,那么他提出的主要哲学观点都有哪些呢?首先尼采提出了强力意志论,虽然这个观点继承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尼采也没有完全套用叔本华的理论,他抛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强力意志论肯定了人性,对人生存价值有一定的肯定。尼采表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人要肯定自己,并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尼采高呼“上帝死了”,来告诫人们不要受宗教的束缚。人生来就为了死去,这是人的宿命,这无疑是一种悲剧,所以尼采认为人要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欲望,让有限的生命不留下遗憾。 尼采的第二种观点是“超人”。尼采认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超人”是超越弱者,征服了他人的人,并且,尼采还把人分成“上等人”和“下等人”,在他心中,“上等人”就是超人,可以支配“下等人”,而“下等人”则是愚蠢,荒谬的代名词,这样一来,尼采的学说便有了等级制度的意义,他赞扬天才和杰出群众,同时鄙夷群众,并且尼采对于女人态度一向高傲,具有大男子主义。尼采哲学观点还有许多细小的分支,虽然尼采在有生之年,但是他的学说没有得到一定的发扬,但是在他去世不久这些观点便影响了整个德国乃至整个世界。 “我是太阳。”这句话是在尼采与1883-1885年间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的第一卷开卷部分提出的。同时这句话也被广为流传和熟知,那么尼采为什么说我是太阳呢?尼采主张的 生活常识分享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内容提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尼采的审美人生观。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关键词:审美悲剧酒神精神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①实际上,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观照。 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宗教的历史证明,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之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社会文化论文《尼采的审美人生观》。◆分享好文◆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英雄主义和超人哲学

美国文学学期论文 题目:杰克·伦敦在《海狼》中的英雄主义和超人哲学 院系: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年月日

杰克·伦敦在《海狼》中的英雄主义和超人哲学 摘要 杰克·伦敦(1876—1916),作为一位多产且影响深远的作家,他的作品笔力刚劲, 语言质朴, 情节富于戏剧性。他常常将笔下的人物置于严酷的、生死攸关的环境之下, 从而展露出人性中最深刻最真实的品格。杰克·伦敦一生受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受影响最深的是尼采哲学思想。这是激励杰克.伦敦创作艺术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 《海狼》讲述了一位心地善良、性情温柔又充满智慧的角色---凡登在残酷和野蛮的环境中被迫转变为一个铁石心肠、自私自利的人的故事,并展现出了一个“魔鬼号”船长拉尔森的残酷的、愤世嫉俗的,却又充满智慧的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海狼拉森的强硬的手腕及果断的性格使这部小说呈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和超人主义的面貌。 关键词:英雄主义,超人哲学,杰克.伦敦,性格特征,拉尔森 Abstract Jack London (1876-1916),as a complicated and profound writer, His works are unique because of his saturated stiffness, simple language and dramatic the circumstances. He often threw characters into harsh, vital environment to reveal the most profound and true character of the humanity. And Jack London has been well nourish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especially from Nietzsche.Nietzsche’s thoughts provide him with the powerful driving force to create works and transcend himself continuously. The Sea-Wolf tells a story of a soft, domesticated protagonist, in this novel's case an intellectual man named Humphrey van Weyden, forced to become tough and self-reliant by exposure to cruelty and brutality. By this story, Jack London presented a character image--the captain of the seal-hunting schooner Ghost, Larsen, a brutal and cynical, yet also highly intelligent and intellectual man. And the tough wrist and decisive character of Larsen made the novel present an appearance of heroism and transhumanism. Key words: heroism; transhumanism; Jack London; character; Larsen

尼采的超人学说

“超人”学说是尼采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形成于尼采思想成熟阶段的初期,集中地体现在尼采的主要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查》)当中。本文拟依据尼采在该书中的论述,就尼采“超人”的含义、超人学说在尼采思想中的地位及其评价谈一点看法。 一 《查》书一开头,尼采假托的古代波斯教主查拉图斯特拉(以下简称查拉图)隐修十年之后,走出深山密林,下坠人间。他一见到人就宣称“上帝已死”,“我教人以超人”。(1)《查》书,就是以这句话为中心展开的。 “上帝已死”,是说基督教关于上帝的天国的理想已经破灭。尼采认为,天国的理想统治人间已有千年之久,人们为了追求来世,为了充当上帝的选民以便进入天国,就接受了基督教的灵魂不死的说教和以谦卑、恭顺、同情为特征的伦理观念,结果人就象吃了鸦片一样,在精神上萎靡不振,在肉体上孱弱不堪,成了一只“重负的骆驼”。现在,“宗教潮流消退”,上帝的信仰、天国的理想已经动摇,人们杀死了上帝,…上帝已死”。尼采还认为,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人性论、社会契约论等等“时新思想”,其实是基督教伦理的溯版,它同样教人屈从和怜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同基督教的上帝和天国一样,是一个偶象。它使人变得颓废、渺小。在尼采的笔下,人类已经“残毁而零落”?“我在人丛中游行,仿佛在人的残躯断体中行走而已”,(2)繁华的大城市其实是“一切腐朽、恶臭、贪欢、纵欲、炯熟、溃痛、叛乱之物所聚之处”,“充满着精神杀戮之血腥”(3)。总之,“人类的生存确实是阴沉忧郁的,而且永远没有意义”(4)。真正的理想不在上帝的天国,也不在按人类理性和普遍人性建立起来的理想王国,而在于超越于人类。尼采说:“我将教人以生存的意义:那便是超人”(5)。 尼采要教给人的“超人”的道理,首先是要超越已经颓废的人类。他通过查拉图之口说道:…我教你们超人的道理。人是一样应该超过的东西”。又说“人是一根绳索,系于禽兽与超人之间,凌驾于深渊之上”。“超人之于人犹如人之于摄猴”。在他看来,人只是达到超人的桥梁。“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为桥梁,而不是目的”(6)。人的目的、人的前途在于超越自身而达到超人。所以他说:“目标并不是…人类?,而是超人!”(7)这种超越于人类的“超人”是一个新的物种,一个更高的物种。他曾经说过:“一个更强壮的种类,一个新的类型必定会出现,它在血统和生活方面都有不同于平均化的人的状况。关于这个类型,我的概念、我的比喻是超人这个词。我们向上的道路是从物种到超物种”(8)。由此可见,超人(übermensch)一词,虽然尼采在其早年曾用来指称杰出的个人,如拿破仑,但是在尼采的成熟时期改变了原来的涵义,用于指称新的物种和新的类型。詹·斯鲁威尔在谈到尼采时指出,尼采所用的德语;übermensch 一词在英语中以往一直译为superman(意为具有超常之力量或能力的人),实系错译,应译,overman(意为超越人类)才符合尼采的原意(9)。这是很有见地的说法。 对于这个超越于人类的新的物种的特征,尼采并未提供其细节。但是在《查》书的序言中有一个概括性的论断,通常被认为是超人的定义。这个论断的德文原文是:“Der übermensch ist der Sinn der Erde。Euer Wille sage:der übermensch Sei derSinn der Erde!”(10)中译者有的译为“超人是土地的意义。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必定是土地的意义!”(11),有的则将der Sinn der Erde译为“世界之意义”(12)或“大地的意义”(13)笔者以为这些译文均末准确表达原意. 因为Erde一词不但有“大地”、“土地”、的意思,而且还有宗教上常用的尘世的意思(14),尼采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Erde一词,并用以同天国相对照的。在上引论断的后面,尼采紧接着说:“glaudt Denen nicht,welche euch von übermensch Hoffnungen redden”(15)(不要相信:那些叙说超尘世的希望的人)。显然他是把der Erde(尘世)同;übermensch Hoffnungen(超尘世的希望)相对照的。Thomas Common的英译文将“der Sinn der Erde”为”the meaning of the earth”将“übermensch Hoffnungen”译为“superearthly hopes”其所以用带定冠词的“the earth”也是用以表明此处的“Erde”不是泛指“土地“大地”,而是指与“超尘世”相对的“尘世”或“现世生活”。因此尼采的上述论断的本意是:“超人就是尘世的意义,你们的意志必定会说,超人就是尘世的意义”,“超人”是“超尘世的希望”的对立物。 尼采所鄙弃的“超尘世的希望”,就是指把上帝的千年王国当作人的最后归宿的基督教神话。在尼采看来,这是教人蔑视尘世生活,扼杀人的肉体和生命,磨灭人的权力意志的虚伪说教。他要反其道而行之,寄希望于肯定尘世生活、发扬人的生命力的新的物种。然而生命的本质,在尼采看来,就是权力意志,即生物体“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听命者)和主子的意志”(17)。他说:“凡我发现生物之处,便找到了求权

尼采的哲学思想

(一)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起点。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站在人生之画面前,将它的全部画意解释给我们听。而每一种伟大的哲学所应当说的话是:这就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从这里来寻求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吧。尼采一生的工作主旨就是展开人生的全景图,撕开遮蔽在上面的矫饰,让生命的激情绽开。它可以简化为两个词:重估与超越。尼采在自传中说:“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就是我给人类最高自我觉悟活动的公式,这一活动在我身上已成为血肉和精神了。”因此,尼采把“重估一切价值”定名为未完成的总结性著作《权力意志》的副标题。他所重估和消解的主要是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中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 尼采在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向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据他自己说,这本书有两个根本性的革新:一是对希腊人的狄奥尼索斯(Dionysus,酒神)现象的认识,把这一现象视为希腊艺术的根据之一,并首次对此进行了心理学分析;二是首次认识到苏格拉底主义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因为苏格拉底用理性对抗本能,而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尼采把苏格拉底作为代表理论乐观主义者的原型,他深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认为知识是真正的万灵药,而错误本身即是灾祸。深入事物的根本,辨别真知灼见与假象错误,在苏格拉底式的人看来是人类最高尚甚至唯一的真正使命。因此,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可赞赏的天赋。甚至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和灵魂的宁静,在苏格拉底及其志同道合的后继者看来,都可由知识的辩证法推导出来,因而是可传授的。谁亲身体验到苏格拉底式的认知的快乐,谁就必定感觉到,世上没有比编织牢不可破的知识之网这种欲求更为强烈的求生的刺激了。这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但最后只是“随身拖曳着一大堆不消化的知识石块”,而看不见人格。 尼采对这种理性主义做了这样的概括:“哲学家们,对表面、痛楚、死亡、肉体、感官、命运、束缚和一切无目的的东西,都报有成见。他们相信:1.绝对的认识;2.以认识为目的的知识;3.美德和幸福联姻;4.人的行为是可以认识的。”他认为,这种由理性主义支配的思想和文化的一个根本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每一个人所独特具有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支配下的以往哲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的结果,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因此,为了使人的本能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便必须摧毁被理性主义神圣化的旧观念,以本能冲动造反逻格斯,以肉体崇拜取代精神崇拜,并把它们当作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尼采找到了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酒神和日神(阿波罗)共同塑造了希腊艺术的气质。日神代表造型艺术,酒神代表音乐舞蹈;日神代表幻想、追求、理性、道德,而酒神则代表真实、破坏、疯狂、本能。虽然它们都植根于人的至深本能,但后者的精神比前者更重要。尼采把酒神的激情转化为哲学的激情,使之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原始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酒神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这是个人的生命与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人性的深处在其中得到了充分表达,人的生命感受也最强烈。真正的哲学就应是酒神的哲学。尼采说:“我是哲学家狄俄尼索斯的弟子。看来我宁愿作萨蹄尔,也不想当圣徒。”“但愿人们不只是永久地必须听着一切夸张的夸张,这个字:世界、世界、世界,因为每个人究竟应该正直地谈论人、人、人!” 不愿当圣徒的哲学家要让哲学成为伦理意义上的实践哲学,肯定价值而消解真理。“创造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