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在职研究生:公共政策学思考题

在职研究生:公共政策学思考题

在职研究生:公共政策学思考题
在职研究生:公共政策学思考题

公共政策学作业思考题:

一、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特征与本质?

(1)公共政策的特征:阶级性、工具性、政治性、公共性、资源性、价值性、规范性;(2)社会本质: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是公共权威当局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2、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1)元政策是相对于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而言的一种总的政策。它是规范与引导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行为的准则或指南。

(元政策侧重于价值陈述,它为所有的政策提供价值评判的标准;基本政策则侧重于目标陈述,为相关范畴内的所有的具体政策规定总目标。)

(2)基本政策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为维护和协调事关国家全局和整体利益,而对社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发展所规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行动准则。基本政策通常

是政府公共管理中涉及各个公共部门的政策。

(3)具体政策:凡是在元政策和基本政策的范畴以外的政策,都可归入具体政策。

它的具体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具体政策是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

题作出的政策规定。(2)具体政策表现为一系列的行动步骤和行动方案。(3)具体

政策必然要求有对应的部门或机构来具体实施。(4)具体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在

经验基础上可以直接观察到并可以评价的。

3、西方公共政策学的思想渊源?

(1)16-18世纪的思想家关注政府政策导向;(2)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者重视公共政策的作用;(3)19世纪中叶自由主义者反对经济政策研究;(4)19世纪80年代威尔逊与古德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5)20世纪20年代梅里安倡导的“新政治科学运动”。

4、直接政策主体与间接政策主体?

直接主体即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以制定、执行和评估公共政策的机构和个人。(直接主体包括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领袖人物)

间接主体即指那些不拥有合法公权力,但这类政策主体是经过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可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在政策过程中,这类主体的作用通常是巨大的,有时甚至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他们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作出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决定,因此不能成为国家公共法权主体。这类政策主体往往通过合法的程序,获得社会法人资格,并由此得到法律的保护。(间接主体包括执政党、在野党、参政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大众传媒、政策研究组织和公民)

5、政党参与公共政策的方式?

第一,通过自己在立法机构的代表直接参与公共决策。

第二,通过政府权力机构中代表自己的直接决策者,将自己的利益与意志参透到公共政策中。

第三,通过政治协商手段与其他党派进行沟通,以影响其他党派针对公共政策采取有利于执政党的主张。

第四,通过党员的统一行动进行有利于执政党的选举投票。

第五,通过各种手段向选民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使选民进行有利于执政党的选举投票。

6、实现决策科学化的条件?

(1)、制定和执行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全面把握问题的生成、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环节,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进行操作。(2)、公共政策的内容要遵

循其所涉及领域的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3)、要造就一批公共政策专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参谋咨询作用。

7、决策体制的构成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1)政策主体的组织结构。

(2)决策的权责划分。(这是决策体制的核心,它既指决策机构内部各个部门、层次、成员之间的领导服从、分工协作关系的确认,也指各机构之间的纵向隶属关系和横向协调关系的确认)

(3)决策体制的运行机制。(决策体制的运行机制包括决策体制运行的资源、目标、程序、规则和方式)1、体制资源2、政策目标3、程序和规则4、方式和方法

8、政策体制的实质?

政策体制的实质是决策权力分配。

9、全体一致规则的缺点?

(1)决策效率低下

(2)决策结果修改难度很大

(3)全体一致的规则会导致策略行为

第一,讨价还价。第二,弃权。(囚徒困境、公用地灾难、破窗理论)

第三,容易导致威胁和欺诈第四,容易形成相互妥协的中间政策.

(4)决策成本过高

10绝对多数规则的特点?

(1)决策成本较低

(2)少数服从多数

(3)出现投票悖论

11、小组意识模型模型的特点及有效应对措施?

小组意识表现出的特征:(1)一致性思维;(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3)是极端化的盲目情绪;(4)对集体的过分自信;(5)是很强的群体凝聚力;(6)是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预防措施:第一,决策小组的领导应鼓励成员尽可能多地提出怀疑和反对意见,在小组讨论中为意见的交锋创造良好的气氛;第二,领导不要一开始就说明自己倾向于哪个方案,避免由于自己的主观好恶对成员造成心理影响;第三,按照行政管理的要求,建立一些独立的政策计划和政策评估小组,为同一项政策服务,增强小组的开放性;第四,可以把决策小组再分成若干小组,由不同的人主持小组的讨论,然后把意见汇总,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变化;第五,决策小组的成员可以和信得过的组外人士交换意见,把他们的意见带到组内,避免“当局者迷”的弊端,发挥“旁观者清”的优势;第六,一些专家和有关方面人士可以被邀请到会,并鼓励他们向核心成员的意见提出挑战,加强决策小组的开放性,专家往往没有官场里普遍存在的权威意识;第七,领导者在每次会议上应暗中委派一个“魔鬼”角色;第八,如果政策涉及一个敌对国家或组织,不要警惕情绪人的过激行为,用足够的时间调查和分析敌对势力的迹象和意图,可采用“角色扮演”

的方法,从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做到“知己知彼”;第九,不要轻晚满足于简单的一致,在成员意见完全一致后,应该再开一产欠会,专门提出疑问,并加以认真研究。

(鼓励反对意见,创造交锋氛围;设立政策计划小组和评估小组;领导意见后置;

和组外人事交换意见;把决策小组二次分组;邀请专家;暗中委派“魔鬼”;涉及敌

2020在职考研十大热门专业

2020在职考研十大热门专业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在职研究生越来越受到在职人员的欢迎。很多在职人员为了提高自身在企业的竞争力,都倾向于报考在职研究生。然而,对于报考的专业问题,很多人纠结不已。在此为大家重点分析一下今年在职考研比较热门的专业: 1、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 工程硕士的职业背景较强,有着相当大的实践应用价值。因此,在当今的经济建设中,社会所缺乏的正是这类人才。 2、工商管理在职研究生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管理学科一直会持续下去,并且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正是它独特的地方,毕竟任何时刻社会和企业都离不开管理人才。所以,本专业也很热门。 3、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也成为了企业家们不断关注的核心问题。只有控制好人力成本,并且尽可能地发挥出人力的价值来,那么企业才能够做到成本低、效益高的发展状况。 4、金融学在职研究生 现代社会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资金,这也是促进金融学在职研究生报名火爆的主要原因,因而金融领域的人才就会占据了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 5、会计学在职研究生 和金融学类似,只是本专业的应用范围虽然广,但是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金融学相比而言还是有所差距的。但是报读的人数也不少,就业方面也是很不错的。 6、心理学在职研究生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很多奇怪的心理疾病,或者是负面心理亚健康正在不断地积累起来;而面对这种情况,心理学人才需要担负起 治疗责任来。 7、法学在职研究生 法制社会是人类社会前进中的一个重要规则,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人们每天的行为都离不开法律的制约,而法律更是人类生 活的一个重要保障。 8、教育学在职研究生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培养青少年以及未来人才的核心思想。所以,它也荣登排行榜。 9、医学在职研究生 就当前国内医学发展情况而言,高级的医学人才仍相当紧缺,特别是在那些疑难杂症,或者是更为严格的医学疾病领域里面。为此,本专业的报读人数自然也是多的不在话下。 10、公共管理在职研究生 社会公共服务是城市文明发展的主要象征,而公共领域的管理人才却成为了目前较为短缺的人,所以国家也在极力地培养本专业人才。

学前心理学内容

二、名词解释: l )学前儿童心理学 : 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观察法 :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 解学前儿童 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 动中的表现 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3) .作品分析法 :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 (如手工、图画等 )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的方法。 4 ).测验法 : 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 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5) .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 儿童心理的表现。 6)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体现在 :(l)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 观现实的反映 ;(3)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l. 年龄特征 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2. 儿童年龄特征 指儿童所特有的、 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 展的年龄特征。 3.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 典型的、 本质的心理特征, 是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4.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 ,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 情况 ,称儿童心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5. 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 指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 各种表现 ,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6.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 , 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 速的时期。 7.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指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 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8.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 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大小是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 ,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 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 ,同时又不断变化 ,因人而异。 9. 手眼协调动作: 手眼协调动作 ,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 ,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 动协调一致 ,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10. 五指分工:指大拇指和其他四肢的动作逐渐分开 于它的发展。 l .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 积极的、能动的状态 ,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2.定向性注意 :由婴儿与生俱来的生 理反应 ,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 ,又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 位日益缩小 ,但不消失。 3.选择性注意 :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 ,而在同样情况下 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4. 无意注意 :指没有 ,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 ,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 ,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等 ,并根据 ,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 ,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 ,称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时期。 ,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 ,坐爬动作有利

北师大在职研究生课程班部分师资情况

北师大在职研究生课程班部分师资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已经授课师资

质性研究方法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朱志勇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民办教育产业分析 民办教育公司的管理学分析 学前教育机构运营成本分析改进学校资源使用效率的途径 和对策成刚 管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教育法学 校园安全与侵权责任未成年人权利与保护余雅风 北师大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教育心理学 教学心理与教学设计 刘儒德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心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学校战略管理 学校发展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楚江亭 北师大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北师大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教育经济学学校管理策略 校本管理与校本财政教育政策的监测与评价杜育红 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校财 经处处长,全国教育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和谐管理中的员工激励 培训质量的新期待、新趋势周海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学校品牌建设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 教育管理者的影响力 程凤春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 先秦儒家哲学李景林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辅仁国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教师专业发展 比较教育理论 朱旭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原理杨明全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育经济学侯龙龙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育学原理余清臣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北师大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秘书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参考答案 主题1

主题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探寻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胎儿、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D 5.C 6. B 三、填空题 1.脑 2.客观现实 3.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0~6 5.冯特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①个体心理的发生。 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③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自己心理现象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制约,很长时间都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心理的实质;年轻,是因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才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术界把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心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①心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尽管人的心理活动对客观显示的放映不同于镜子和照相机,但是,不论心理活动过程多么复杂,其内容都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源泉。脱离客观现实,个体就不会产生任何心理现象。 ②心理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个体的心理按其内容、源泉和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客观现象的映象总是在不同个体的大脑中形成,因此又是主观的。个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简单、被动的复制,而是在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的,是对客观现实积极、能动的反映。 六、论述题: 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源于实践的,但同时又会为实践服务。 1.学前儿童心理学源于社会实践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 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材培养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些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如进化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建立,神经生理学、医学等科学的发展,及录音录像、微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更好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提供了前提。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服务于社会实践 第一,学前儿童心理学对于早期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家长如果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了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就能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科学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确定适当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正确组织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 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为一切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工作领域服务。学前儿童心理学不仅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其他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工作,如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儿童文艺工作、儿童玩具和服装设计工作等,只有在结合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开展、更具生命力。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6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横向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B纵向研究 二、填空题 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2.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3.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4.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5.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6.新生儿的神经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基本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等。 7./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 8.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扩散。 9.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10.在儿童条件反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语词。 11.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12.事实证明,许多先天缺陷并不完全决定于遗传,而往往是由于/胎内环境的危害/与/遗传的某种相互作用/引起的。 13.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14.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15.婴儿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1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17.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表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18.有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第一周/中,婴儿就具有大小恒常性了。 19.研究表明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记忆主要属于/内隐记忆/。 20.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大约5个月左右,儿童对熟悉对象特点的明显变化,会给予新的注意。 21.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 22.7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寻找从视野中消失的物体,说明婴儿已经具有了/回忆/。 23年幼的儿童更倾向于/无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有意识记/的能力逐步增强 24.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 25.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6.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27.在感动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于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28./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 29.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 30.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31./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心理学在职研究生模拟试题

1.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 A.语义编码 B.声音编码 C.视觉编码 D.形象编码 参考答案:A 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阈限 D.绝对阈限 参考答案:A 3.个体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智力属于()。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成分智力 D.情境智力 参考答案:B 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称为()。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注意 参考答案:A 5.“悲伤由哭泣引起,愤怒由打斗而致”的看法来自()。 A.康南的丘脑学说 B.詹姆士一兰格理论 C.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学说 D.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参考答案:B 6.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直至选择有效的一种,这称为()。 A.逆向搜索策略 B.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C.算法策略 D.爬山法 参考答案:C 7.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点称为:()。 A.性格 B.气质 C.态度 D.情感 参考答案:B 8.对问题和资料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属于创造性思维的:()。 A.准备期 B.酝酿期 C.豁朗期 D.验证期 参考答案:B 9. 在人脑中同现的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形象是()。 A.表象 B.想象 C.知觉形象 D.梦 参考答案:A 10. 类勒认为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个单位信息。 A. 7 B. 7±2 C. 6±1 D. 6±3 参考答案:B 11.“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的。 A.鲁利亚 B.维果斯基 C.达维多夫 D.列昂节夫 参考答案:B 12.负强化是指() A.呈现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B.呈现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C.撤消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D.撤消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概率的程序 参考答案:D 13.斯金纳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 A.模仿 B.认知结构 C.线索 D.强化 参考答案:D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P1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P17.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P25.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P30.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P34.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儿童心理学概念题

《儿童心理学》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1、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2、人格: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阿普加量表: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4、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5、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1、视觉偏好法: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视觉悬崖实验: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视觉悬崖”的装置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一边深一边浅的两种平面。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以观察婴儿的反应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3、知觉整合能力: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4、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人们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 5、感知运动图式: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6、客体概念: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7、单词句: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因此我们称之为“单词句”。 8、电报句: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9、“妈妈语”: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其特征是:简短的句子,具体的内容和夸张的声调和表情,以及正确的语法。 1、移情: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情绪理解: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7、自我认知: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8、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9、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10、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1、社会化:儿童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行为技能的过程。 2、家庭功能: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3、隔代教养:简单地说,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4、同伴与同伴互动: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平行游戏:儿童单独玩,但是他选择的活动自然把他带到别的孩子中间。他的玩具与周围孩子玩的相似,但是他自己玩,不影响或改变其他孩子的活动,没有相互的交流,但有时有相互的模仿。一个人离开后,另一个人还会继续游戏。 6、联合游戏:儿童与别的孩子玩,所有成员进行相似的活动,不一定完全相同,往往因材料的交流而互有沟通,可能也有自发的相互配合,但没有分工,没有对材料、活动安排及活动目的和结果的计划与组织

在职研究生 心理学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 2 3 4 5 6 7 矛盾。 9、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10: 11、有生命的标志是物质具有 12 13、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作用的是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提出了关于心理发展原理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 2、()提出了同化、顺应、平衡的理论。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 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把人的一生分为()个阶段。 A 5 B 6 C 7 D 8 4.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是( ):A.反应B.反映C.感应性D.信号性反应 5.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 )。 A.无脊椎动物B.低等脊椎动物C.高等脊椎动物D.灵长类动物 6.最蹩脚的建筑师比蜜蜂高明的是在他造房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劳动具有( ): A.概括性B.分工性C.目的性D.社会性 7.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标志是( )。 A.概括性B.目的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制约性 三、名词解释 1、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的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 力它是有生命的标志。 2、 3、信号性反应: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当一个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 我们就说它具有了生命。 4、 3、最近发展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即将达到的水平,维果斯基把这两张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4、内化:内化的最初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维果斯基给内化的概念赋予新的含义,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 5、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环境现实 7、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8、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或种系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四、简答题 1、简述维果斯基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答: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影响,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实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2)从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来是不利的,因此在开始教学时,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技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的前面。 2、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有那些? 答:(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过程,他认为心理发展的具体年龄阶段为: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第五阶段,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 3、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张 答: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第二,反对体罚儿童;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第四,对幼儿养护的要求;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4、简述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 答:(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心理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外因。在个体不断的积极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5、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答:(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⑴成熟⑵练习和习得经验⑶社会经验⑷平衡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⑴同化⑵顺应⑶平衡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2012年肇庆学院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又称专插本)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与原理进行案例分析,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与妥善解决。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本大纲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章概述 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1、识记: (1)形式训练说、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莫依曼等的基本观点与思想核心 (2)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观及其基本观点 (3)道德教育与知识学习的四个方面 (4)教育科学运动的代表人物、标志性事件 (5)进步教育运动的核心人物与基本主张 2、理解 (1)进步教育运动的核心人物与基本主张 (2)心理科学取向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偏离正轨的原因 (3)认知发展与教学心理学取向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窄化的原因 (4)社会性发展与成就动机研究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迈向全人发展的轨道的原因 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识记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或概念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的五个要素和三个过程 2、理解 (1)新手教师易存在的三类错误 (2)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的五个阶段 (3)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心理发展概述 1、识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心理学双证在职硕士研究生的三大标准有

心理学双证在职硕士研究生的三大标准有? 心理健康是大家既重视又时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忽略是因为人们至今仍很避讳谈到这个问题,认为心理有问题即是精神病,犹如谈虎色变。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根据心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心理健康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非病态原则”标准 以上的说法最有代表性,他以病态人为研究对象,认为心理变态的原因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冲突造成的。从病态观点出发,引申出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病理学标准,即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病态。按照这个标准,绝大多数人都是心理健康的人,它是非常宽松的标准。 2、“众数原则”标准 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和行为可视为异常,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于常态分配标准。如今用以鉴别心理健康的量表的编制是遵循常态分配原则的,所以说众数原则是当今被广泛应用的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 3、“精英原则”标准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为主要代表的研究者认为,人生来就有天性,且天性本善,也就是说人类本性中固有完善、善良、自我实现等积极的方面。如果环境适宜,人就能顺其天性发展出良好的人格或心理品质;反之,便会使个体产生不健

全的心理品质。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环境本身就是异常的、压抑人性的,那么在此条件下的多数人都将不能顺其本性发展,结果出现多数人心理不健全的情况。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人,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才健康。由于能自我实现的人仅是少数且位于正态分布的极端,所以将其称之为“尖端样本统计学”原则。 在职研究生的教育重视是因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面临许多心理压力与危机,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 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 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①0-1岁:信任对怀疑,②1-3岁:自主对羞怯,③3-6 岁:主动对内疚,④6-12岁:勤奋对自卑,⑤12-20岁(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⑥20-40岁(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⑦40-65岁(成年中期):繁殖对迟滞,⑧65 岁之后(成年晚期/老年期):自我完善对绝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①动作的重要性(儿童的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其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②图式(儿童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③同化(将周围的环境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与顺应(主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观的变化),④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①0-2岁:感知运动阶段,②2-7岁:前运算阶段,③7-11岁:具体运算阶段,④11 岁之后:形式运算阶段。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②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③学习的关键期。 心理发展的辩证观:①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的作用,b.环境与教育的作用,c.遗传与环境的关系;②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a.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产生,b.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③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a.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b.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c.年龄特征对于教育工作的启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质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2.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3.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6.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7.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8.关键期:(见简答题)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0.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二、填空 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6.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7.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8.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 )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11.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1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1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4.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辅导 安徽省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王结才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学前儿童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的婴幼儿,即0-6岁的儿童。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以个体发展为研究重点的发展心理学,可以细分为儿童心理学(以0-17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 第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化的发生与发展,对一个人最终形成成熟后的个性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心理发展是个体在活动中整个反映结构不断改造更新的过程。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保进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信息既是人类千百万年来进化的结晶,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 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我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性与社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得到统一的,心理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先天程序的展开,也不能机械地归结为后天环境的复写。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又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三)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都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 (四)关于关键期的概念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