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中国文化心理学:(4)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换而言之,就是指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和底蕴,兼顾中国文化与心理学两个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4--5)文化:有三种含义。其一分广义与狭义。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物质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专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其二泛指一般知识。其三为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3.语义分析法:(38)指先纵向剖析某一关键术语的原始含义及其后的变化义,从而澄清此关键术语的本来面目,然后再用心理学的观点进行关照,界定出此关键术语在心理学上所讲的准确内涵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的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4.深度比较法:(39)指对生活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大文化圈或小文化圈里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时,要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进行对比,而不是进行雾里观花或是隔靴搔痒式的比较。是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进行比较时所常用的深度比较方法。

5.社会化:(53)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做人:(54)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7.道德社会化:(度娘)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过程。一般认为,个体的道德性表现为3个方面:①道情感;②道德判断;③道德行为。道德的具体内容与会的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在分析某特定社会中个体道德社会化问题时,必须考虑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标准。

8.性别社会化:(度娘)性别社会化是指人们将其所在社会的性别规范内化的过程。性别社会化的内容涉及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教化个体有关性别规范和相关的象征意义,个体同样加入到这一过程中,学习和使用性别规范及其象征。

9.(中式)自我:(99生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或是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的外国人,把自我描述为我们自己,更强调“个人对人--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即更强调跟家庭成员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个体的独立性或个性。对自己描述为我们自己,问不是我自己,既包括个体我,还包括社会我,含义不西方人讲的自我宽泛的大多。

10.大我:(75)与小我想对,是自我的一种,指代表多数人利益的自我。

11.小我:(75)与大我想对,是自我的一种,指代表少数人利益的自我。

12.公我:(76)与私我想对,是自我的一种,指代表公家或公众利益的自我。

13.私我:(76)与公我想对,是自我的一种,代表私人或私人小集团利益的自我。

14.肉体化倾向:(103)是中国人在对待身体我和心理时,偏重讲身体我少讲心里我而产生的身体化倾向的一个表现方面,即关注人的身体(肉体)远甚于关注人的心理与精神。

15.口腔化倾向:(103)是中国人在对待身体我和心理时,偏重讲身体我少讲心里我而产生的身体化倾向的一个表现方面,即将人优先看成吃东西的“嘴”,并主要从这个方面来理解、设计与对待人的生活。

16.尚和心态:(111)中国人心理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人自先秦以来就非常推崇“和”,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导致尚和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意识,同时,尚和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平衡人我关系与群我关系所一贯信守的基本准则。

17.真和:(122)指真正意义生的和谐人际关系。即交往双方从心底彼此尊重并接受对方合理合情的个性特征,并相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健全的人格,同时,交往双方要心和,从心底彼此友爱,彼此理解对方合乎道义或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对话、互融互谅或适度竞争等方式所寻求的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

18.伪和:(123)所谓“伪和”,是指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主要有“面和心不合”和“以同代和”两大类。

19.迎合:(129)迎合是指一种猜度别人心意而投其所好的心理或行为。是某一种个体为了谋求和谐人际关系的局面而主动地去适应他人或群体的心态与行为。

20.迁就:(128)一个人为了不失和,尽管心中不同意他人的意见或做法,表面扔对他人曲意求和或将格相就,是一种服从或顺从的心理。在中国人看来,迁就是有原则的,故迁就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21.人情:(149)原本指的是表示人的感情的一个术语,后来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衡量某个人会不会做人的重要标尺。就其含义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指人心世情。即泛指一切合乎情理的处世之道;狭义来讲,是指一个人对待熟人的一套合乎情理的处世法则。

22.脸:(170)狭义的脸,也叫道德上的脸,是指团体或社会对一个有道德声誉者的尊敬度,同时道德上的脸也是个人对自己是否遵守了适宜的行为规范的判断,23.面子:(168)面子(狭义)是指一个人因自己通过某种方式(自己努力或继承等)获得或拥有非伦理性成就,而在认可、了解或知道其人在人面前拥有的声望的函数。即社会或他人评价一个人拥有了有形的或无形的非伦理道德性成就之后产生的认可度。

24.面子功夫:(189)也叫脸面功夫,是中国人在总结自己和前人为人处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应用到人际交往中,特别是面对面的交往中发展出来的种种维护自己或他人面子的人际交往技巧。

25.报:

26.交换行为:

27.报恩:

28.报仇:

29.报应:(230)人的行为所获得的必然的吉凶应验。

30.孝道:(200)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的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组合,亦即孝道孝道是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组合。

31.孝心:(200)孝道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社会态度,可分为孝知、孝情、孝意三个方面。

32.孝行:(200)孝道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社会行为。

33.真孝道:(200)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地孝行。在真孝道中,孝知、孝感、孝意、孝行四者之间一定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不是可能相互影响的关系。

34.伪孝道:(200)是一种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地孝行。施孝者往往无真正的孝心可言,即便有一点点孝心,也往往是言不由衷,故其孝心与孝行之间是脱节的,一般只有迫于外界压力或基于某种利益驱动的孝行。

35.合理孝道:

36.悖理孝道:

37.他律孝道:(216)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借助皇权大力推行孝道,从而为中国古人

行孝提供一个强大的外部环境,并产生出强大的文化压力和权威式的教育去迫使古人行孝,使孝道由双向关系为单向关系,因而由自律孝道变为他律孝道,子女丢失孝心,只是机械地按照孝仪去尽孝,而不能真正地设身处地理解孝道的真正含义。

38.自律孝道:

39.情结:(度娘)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每个心理学理论对于情结的详细定义不同,但不论是弗洛依德体系还是荣格体系的理论都公认情结是非常重要的。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旧称情意结或情意综。

40.恋家情结:

41.团圆情结:

42.恋权情结:

43.恋钱情结:

44.田园情结:

45.大同情结:

46.迷信心理:(222)人们对于某些事物、观点、或认识的非理性的的执着,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47.禁忌:

48.心病躯体化:(227)一个人本来有某种情绪问题或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是转换或躯体化为各项身体症状表现出来,患者本人有时候甚至否认自己有任何心理上的或精神上的症状。

49.思维方式:(435)反映在客体的思维过程中,长期的、较稳定的、普遍起作用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与统一。

50.整体思维:(436)认为世界自产生之日便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中,有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和部分,他们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若想认识世界,乃至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最宜的视角是用联系的、整体的观念看待问题,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联系,主张将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合二为一”,进行通盘考虑,而不喜欢从局部细节上把握事物。

51.辩证思维:(441)从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的与复杂的观点出发看待矛盾,认为任何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任何事物当中都蕴含着相反相成的矛盾,认为矛盾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含或共生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死活关系,以求得整体系统的动态平衡。

52.分析思维:

53.模糊思维:p466

54.实用思维:(455)指注重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55:形象思维:(458)是指对原本外在的感性形象进行了思维加工,使之成为更适合于思维需要的工具,表现方式是善于使用比喻和类比推理。

56.直觉:(446)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吻合。

57.权威思维:(449)凡权威所讲的观点、意见、或思想,不论对与错,一般人多不加以思考地予以接受。

58.独立思维:

59.批判性思维:(464)对前人尤其是先贤的观点采取批判的继承,而不是全盘接受,是一种理智的思维方式。

60.循环思维:(460)即所谓的圆道观,认为起点即时终点,终点也是起点,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61.中庸思维:(444)中国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是指喜欢用一种恰如其分或恰到好处的分寸来把握问题,以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

(二)问答题(简答题或论述题)

1.心理学是一门超文化的学科吗?

2.假若将外国的心理学(主体是西方的心理学)内容抽掉,当代中国的心理学还能剩下些什么?

3.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当代中国的心理学从中吸取了什么营养?

4.在中国,学心理学的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从学理上讲好像头头是道,可一旦放进日常生活,却犹如“虎入平川”,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尴尬局面?

5.怎样运用语义分析法进行研究?

(p38)猎叉出席神必定---列、查、除、析、审、比、定。

6.如何看待深度比较法?

(p39)深入匪浅,中外比较。内部进行,非归文化,求同存异,三点做到。

7.中国人的“社会化”历程有何特点?

(p60)1、对待个体的方式随年龄变化而变化2、对未来走上社会的个体和已走上社会的个体有不同的社会化要求

8.中西方人的自我有何同与异?

(p98)不同:1、含义与大小不同2、对自我核心内涵认识不同3、对自我结构的认识不同4、研究自我的角度不同5、无我与重我的差异6、对自我最高境界追求态度上有差异9.实现真正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有哪些?

(135)1、态度上诚待人2、行中庸(向人提要求应遵循换位的原则;对待诺言诚实守信;对待对方过错委婉劝说;与人意见不合应宽容谦让)3、求诸己

10.什么是“人情”?中国人的人情运作法则有哪些?

(p148)原本指的是表示人的感情的一个术语,后来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衡量某个人会不会做人的重要标尺。就其含义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指人心世情。即泛指一切合乎情理的处世之道;狭义来讲,是指一个人对待熟人的一套合乎情理的处世法则。

运作法则: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善待曾经帮助自己的人3、讲回报4、应延时回报5、增量回报6、不能算清

11.什么是“脸”?什么是“面”?二者之间有何同与异?

(p168)同名解。不同点:1、侧重点不同2、产生的的时间地域不同3、人数不同4、个人对待两者态度不同5、丢失的时效性不同6、丢失的普适性不同7、是否拥有的决定归属权不同

12.中国人的“面子功夫”有哪些?

(p190)1、事先避免失面子(事先声明性行为;加强自我修养;躲避;通过中间人交涉)2、人际交往中避免失面子(宁小勿大;恪守礼仪;忍耐;以幽默的方式化解;

适度表现)3、事后避免失面子的做法(补偿性行为;报复性行为;自我防御)4、增加面子的做法(以德服人;自我表现;水涨船高;水落石出)

13.当代中国人应如何看待孝道?

(p281)1、适度讲孝道可彰显孝道的积极功能,又可以除去其中的消极因素2、适当扩大限定孝道的适应范围3、舍弃他律孝道,提倡自律孝道4、倡导平等的、双向的慈式亲子关系。

14.中国人有哪些常见的迷信心理与行为方式?

(222)心理:忌讳心理(忌言死、性、心病)、盲信心理(盲信天、命、报、缘)、崇拜心理(鬼神、数字、图腾、颜色)、过度依恋心理

15.破解迷信心理的对策有哪些?

(242)1、加强科技教育2、破除某些心理习惯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4、加强信仰教育5、加强心理教育6、引导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16.报与交换行为有何同与异?

17.如何正确看待报恩?

18.如何正确看待报仇?

19.谈谈你对报应的看法。

20.谈谈你对恋家情结的看法。

21.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大同情结?

22.如何看待中式恋权情结?

23.为什么一些中国人有恋钱情结?

24.如何看待团圆情结?

25.如何看待“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P436

26.中美实用思维有何同与异?P456

27.如何看待中式辩证思维?P461

28.如何看待中式循环思维?P460

29.如何看待中庸思维?P444

30.经典中式思维方式有何得与失?P461

31、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学习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现实意义。P26

32、请简要谈谈中国人自我表现的主要特点。P93

33、请简要谈谈你对中国人尚“和”心态的认识。P122

34、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孝道的看法。P201

35、一些中国人为什么讳言心病?在违言心病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中国人一般是如何对待心病的?P266

36、请联系生活实际论述人情的通用法则。P154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标题】: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容】: 中国历史悠久,历代许多思想家曾对心理问题作过不少有见地的论述。这些论述丰富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使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策源地之一。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 缺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名称。心理学在中国不是由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直接演化来的,而是由西方心理学传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1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 这一时期大约为明代末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公元16世纪,新航路发现以后, 西欧殖民国家进行海外扩的形势下,基督教在明代末期又再次传入中国(在唐代和元代曾传入过两次)。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入华进行传教活动带来神学和哲学以及一些科学。有的传教士 来华后,学会中文,著译了不少与心理学问题有关的书籍,这类书中都包含了一些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这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想。如其中最古老的一本书是著名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 1552 —1610,意大利人,1583年来华)于1595年用中文撰写的〈〈西国记法》,全书六篇。他利用西方记忆术(“地点法”)结合中国古代“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识字特点介绍怎样识记中国文字的方法,成为现今认识汉字的“集中识字法”教学的先声。他在书中还首次介绍了脑的记忆作用,确定记忆在脑的颅后枕骨下的部位,认为由于脑的硬软和干湿不同而记忆痕迹探浅有所差异。又如另一本书是传教士艾儒略(Julius Aleni S.J.,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于1623年用中文著的〈〈性学粗述》(心理学简要),该书采用问答体写的心理学常识,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西方最初输入之心理学”。全书八卷,容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各种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情欲、意志以及人的发育生长、睡眠、梦和死等。对此虽赋予了许多神学的说教和唯心主义的解释,但用了一些初步的生理学知识,特别是联系了脑的功能及其定位来加以说明或描述。书中也介绍了利用相似,相反和相近的关系进行联想的具体识记方法。再如有一本研究灵魂问题的书〈〈灵言蠡勺》(Anima学说)是由传教士毕方济(P. Franciseus Sambiasi ,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 年来华)口授,徐光启(1562 —1633, 明代科学家)笔录,于1624年刊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书中论述灵魂功能涉及心理学思想较多,沿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 -前322)的“三级灵魂论”(从植物到动物和人)和奥古斯丁 ( A.Augustine , 364 — 430)认为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官能:记忆,理智,意志的心理学思想等。 以上例举三本书的容是中国最早接触到的西方心理学思想,也是异邦文化的一次传入,并开始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有所联系和结合。〈〈西国记法》可说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 的开端,并与中国心理学思想初次相交。其后的〈〈性学粗述》和〈〈灵言蠡勺》二书也结合中国实例,引用中国古书上的有关论述说明或解释心理现象。在三本书中都肯定了脑的记忆作用,虽叙述得极简单、粗劣,缺乏科学性,但有些具体描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在中国当时来说,也是鲜为人知的事。因为中国传统的看法认为“心”是最主要的心理器官,而无视脑的作用。由于上述传入的有关西方心理学思想流传并不很广,知道的人也不多,在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上影响不大。 2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约在清代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西方心 理学传入中国有两条渠道,一是直接传入,一是通过日本间接传入。由于中国经历了清代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曾与世隔绝,西学中断。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被世界列强宰割,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地的重要城市设立“教会学校”。中国最早到这类学校上学,并由教会送去美国留学的有容于(1828 —1912,人,曾 任清政府驻美公使,留美学生监督)和颜永京( 1838 —1898,人,牧师)。他们在美国首次 学习了西方心理学课程,容于1847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省(Massachusetts )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 )时,由布朗女教师(Miss Rebekan Brown )教授学习心理学。其次,颜永京于1854 年赴美留

中国文化心理学

1、“中国文化心理学”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广义的中国文化指中国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评判方法:专家评判法、特色比较法、历史考察法 3、证明中国文化里有心理学: (1)内容相似论证法(简便易行) 弱点:它只能从中国文化里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而不能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不同的、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因内容相似论证从方法论上属于一种求同研究。所谓求同研究,指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找出中国文化里与外国的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 求同研究的优点是较易做,并且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求同研究易让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找到“对话”的语境或桥梁,从而使得不同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尽管研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可以彼此相互”对话“,而不是各自”独白“,这既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心理学研究者彼此认识到各自研究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文化心理学的健康成长。 (2)基本问题论证法(最佳) 这就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留下了生存空间,也使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贯彻求异研究原则称为可能。 4、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称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做人”,实指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社会化中中国文化有三种观点:一是习性论;二是慎染说;三是童心失说(1)习性论突出了个体心理社会化的“结果”,即“性与习成” (2)“染不可不慎”:慎染说,指谨慎对待环境的教化对个体品行的影响的一种观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然童心胡然而邃失也”: 童心失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童 心,才能做一个真人;反之,一 个人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假 人,说假话,做假事。 7、中国人的社会化理论 (1)它所持的是多因素论。(遗 传、环境、教育和主体性) (2)重视环境在个体社会化中 所起的巨大作用。 (3)推崇“少成若天性,习惯 成自然”的道理。 (4)突出了双主体的作用。(充 分认识到不同环境对人的人格 影响不一样) 8、自我,又叫自我意识,指个 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 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 向。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 它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 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它指 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 验。自我意向,它指伴随自我认 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 倾向和行为倾向。 9、“我”的称谓: (1)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君 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显 示出中国文化强调做人要有“共 生”取向) (2)重素质尤其是品质:寡人、 不才 (3)推崇自谦乃至自贬:小可、 奴才、老朽、在下 中国文化为了彰显社会我的的 地位与价值,不惜忽略乃至压抑 个体我的地位与价值;西方文化 则相反,为了凸显个体我的地位 与价值,很少花力气去讲社会我 的地位与价值。 10、中国人自我表现的特点 (1)重礼节,“油多不坏菜,礼 多人不怪”;重视长幼尊卑之序, 提倡在适当的“场合”做适当的 “行为”——“场依存性” (2)怕“出格”指一个人在自 我表现时,惧怕与多数人不一样 的心态。“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 鸟” (3)好兜圈子: ~1习惯用带有模糊或弹性空间的词语来 与人交流。“一语双关”、“锣鼓听音,听 话听声”、“这是我同学” ~2喜用间接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虽 然,但是” ~3习惯用复数代词来称自己与他人。不 用“我、你、他”,多用“我们、你们” (4)喜含蓄 ~1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与人交往里。 ~2表达心情如喜悦之情的方式中。“笑 不露齿”、“会心一笑” ~3体现在审美观念和所创造的艺术品 里。中国建筑一般都用照墙、照壁或者 假山之类的装饰物,室内有屏风。 (5)表里不一。“不坐、不坐” (6)内外有别。“圈子心理”指一个人 在与他人交往时,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 划圈子的心理习惯。 11、“真和”指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际 关系。一是交往双方都从心底彼此尊重 并接受对方合情合理的个性特征,并相 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的健全人格;二是 做到“心和”,即交往双方都要从心底彼 此友爱,从心底彼此理解对方合乎道义 和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 民主协商对话、互融互让或适度竞争等 方式来寻求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管仲 和鲍叔” 12、“伪和”指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 (1)“面和心不和”:交往双方表面关 系和谐,但心中彼此怨恨对方,或一方 对另一方心存不满甚至怨恨。 (2)以“同”代“和”:以自我为中心, 抹杀其他人的个性,从而谋求一种无差 别的一致性人际关系。 产生原因:一、交往双方或一方没有真 正理解“和”与“同”的本质差异,误 将“同”视作“和”;二、在特定场合或 特定群体内部(军队),有时“同人心” 往往能产生巨大力量,“二人同心其利 断金”;三、管理者出于方便管理的需要, 往往喜欢以“同”代“和”;四、受中国 传统“群体优先”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当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一些 人自愿或被迫放弃自己的个性。

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2):315~32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 李炳全 (肇庆学院教育系,广东肇庆 626061) 摘要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都是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之产物,二者都重视对文化的研究,要求把文化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因而有很多方面相似,但也存在着一些本质的不同。跨文化心理学是在不改变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或假设的前提下对其加以修正,而文化则与之相反,它要从根本上否定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硬核。不过,二者各有优劣,在心理学研究中应把二者整合起来,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关键词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 分类号 B84-09 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经历了“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跨文化心理学,正愈来愈受到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虽然代表两种不同的心理学发展方向,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相互攻讦到相互接纳、吸收,形成整合之势[1]。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二者各有优劣,呈互补态势。为更好地整合它们,进一步明晰和把握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有必要对二者加以分析、比较。 1 跨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跨文化心理学?(1)有人认为“是对人类行为及其传播的科学研究,探讨社会和文化力量形塑和影响行为的途径或方式[2]。”该定义界定了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世界上人的行为之差异及个体行为与文化语境的联系。(2)有人认为“是对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心理变量进行明确、系统地比较,以确定行为差异发生的前因和过程。”[3]该定义明确指出文化和行为是因果关系。(3)有人更加关心心理学知识的普遍化,认为是“对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中的人的研究,使用相同的测量方法,测定一般心理学号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其有限性,并修正它们以使其更具普遍性[4]。”(4)有人突出文化经验的种类及由之引发的人类行为差异,认为“是对不同文化种群成员的经验性研究。这些文化种群有不同的经历,这些经历导致行为方面的可预测的意义之差异[5]。”(5)有人则提出文化变迁及其与个体行为的关系,认为“是关于行为和经验的系统研究,这些行为和经验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中,受文化的影响,或导致在现存文化中变化[6]。”(6)还有人从研究变量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对不同的文化和种族群体中的个体心理机能的相似性和同一性、心理变量与社会文化、生态学和生物学变量之间关系及这些变量当前变化的研究[7]。” 收稿日期:2005-04-29 通讯作者:李炳全,E-mail:libq1221@https://www.docsj.com/doc/cb8696205.html, 尽管每个人看法都各有差异,但存在一些共同方面。首先,都把跨文化心理学看作是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策略,即一种比较方法和策略。许多跨文化心理学家认为,“跨文化心理学一直是由其比较方法而不是由其内容来界定。”[8]一些人指出:“跨文化心理学首先或主要是一种方法。”[9]其次,都把文化看作是自变量或准自变量,把人的心理和行为看作是因变量,力图确证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第三,都认为存在着跨文化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跨文化心理学就是要探究这些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以找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东西。第四,都强调应从生态、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去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既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共同性一面,也要研究其差异性一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目的的看法基本相同。其目标主要有三:首要的和最为明确的目标是检验现有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一般性或普遍性。“为了能更为有效的检验心理学理论的普遍性效度”[10],“用来自于全世界多种多样的人的资料来做跨文化心理学研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

《跨文化心理学》2012年秋季学期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默许反应偏差:对研究者呈现的大多数或所有的陈述和问题,都给予同意而不是反对的倾向。 2.生态谬误:认为在不同的分析层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仍然相同的错误信念。过去通常指从国家层面关系到个人层面关系的不合逻辑的推断。(“生态谬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3.主位法和客位法:主位研究是从研究的直接背景中抽取材料,对其发现的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不做假设。而客位研究是做出一个暂时的假设,认为正在研究的现象是可比较的和普遍的。主位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尽可能的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文化,通过听取当地提供情况的人即报道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的研究方法。主位研究将报道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他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的判断。同时,主位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了解,熟悉他们的知识体系、分类系统,明了他们的概念、话语及意义,通过深入的参与观察,尽量像本地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客位研究是研究者以文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以科学家的标准对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解释,用比较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民族志提供的材料。这样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要求研究者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并能够联系研究对象实际材料进行应用。 4.强加式客位研究: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客位的测量。事先没有评估它的适用性或者它的意义是否等值,就应用与其他的文化背景的研究的。(采取绝对主义的哲学预设,认为西方心理学者所建构出来的理论和研究典范具有一定程度普适性,可以运用到不同文化之中,不必做任何的调整与修改) 5.社会文化适应:通过学习当地社会系统的运转和获得必要的技能和方式,以在不熟悉的文化情境中完成一些事物,从而去适应新的文化背景。 6.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自我知觉的一个维度,既重视自主行动的能力又强调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 7.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一种对持续的亲缘关系和后代行动的自主性都给予强调达到代际关系系统。 二、简答题 1.列出跨文化心理学中的三种家庭模型,并举例分析。 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国):一种特别强调持续的亲缘关系和代际依赖的代际关系系统。强调的是顺从和服从,不管是在子女们年幼时还是已经长大成人,原生家庭在生计上均对子女有很强的依赖性。每个子女对于年老的父母都有经济上的贡献。在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服从性导向的教育,并不会促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独立性不被当成有价值的东西,甚至可能会被看成是对家庭完整和生计的威胁。代际之间的依赖性是通过家庭

国内心理学核心期刊

我国心理学学术期刊简介 1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被北京地区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选录为心理学类核心期刊,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纵览》(2004年版)。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心理学报》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心理学、工程、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及哲学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 《心理学报》刊号:ISSN 0439-755X,CN 11-1911/B。国内邮发代号82-12,国外发行代号Q147。通讯地址: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报》编辑部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 主要版块栏目:研究报告与论文、综述、研究方法、应用心理、教学研究、短篇论文和学术动态与问题讨论等专栏。 3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

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ACD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A,B,C,D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日本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西城研学穆课心理、行为与文化 答案

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 1 谁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D) A、孟子 B、孔子 C、王守仁 D、老子2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具有惊叹世界多样性的能力,是探索世界意义的前提”,表现了(C)。 A、我们应该了解“异文化” B、我们应该从文化视角研究国际关系 C、用一种新的视角观察世界,看待世界 D、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 3 《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特点是(AB)。 A、从文化和心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 B、比较文化的视野 C、采用的是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D、以几个小规模的文明社会为背景 4 《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5 学习《心理、行为与文化》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我们自己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 1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B)。 A、心理人类学 B、文化与人格学派 C、哥伦比亚讲座派 D、国民性研究 2 在二战时期,最具有国民性研究的作品是(C)。 A、《社会化研究领域指南》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菊花与刀》 D、《美国梦的挑战》3 从许烺光的作品(D)出版后,心理文化学进入到“心理人类学”阶段。 A、《文化模式》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文化人类学新论》 D、《心理人类学》 4 哥伦比亚讲座派的代表人物有(ACD)。 A、林顿 B、博厄斯 C、卡迪那 D、克拉克洪 5 心理人类学主要研究那些内容?(ABCD) A、儿童社会化 B、知觉和认知 C、文化与人格 D、心理健康 6 以博厄斯为代表文化学派认为人的文化进化和人的种群有关系。(X) 7 文化与人格学派是人后天接触到的各种训练决定了人的性格和这个族群的文化性格。(√) 8 《菊花与刀》是一位日本作家描写日本人的文化性格的作品。(X) 9 国民性研究过分注重人幼年的肚面起眼,得出的负面结论较多。(√) 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义 1 科学和技术属于文化定义的(D)。 A、物质层面 B、精神层面 C、社会层面 D、心智层面 2 人类学分为(ABC)。

国内心理学发展概况

国内心理学发展概况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班周玉川学号 12012244360 心理学主要核心期刊(国内) 1.《心理学报》(*)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简介: 本刊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协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包括心理学各领域(包括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具有原创性.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编辑单位:《心理学报》编委会 期刊种类:双月刊 2、《心理科学进展》(*)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简介: 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综述和理论文章。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科院心理所 编辑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科学进展》编委会 期刊种类:双月刊 3、《心理科学》(*)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 简介: 本刊是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全面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和心理科学数据库。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 编辑单位:心理科学编辑部

期刊种类:双月刊 4、《心理发展与教育》(*)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简介:心理发展与教育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刊载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研究新成果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本刊既注重发表理论性的文章,又注重发表实用性、指导性的文章。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 期刊种类:季刊 5、《心理学探新》主办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简介: 本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开展各应用领域的探索、创新和开发,推动我国心理学的繁荣和发展。 主管单位:江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编辑单位:《心理学探新》编辑部 期刊种类:季刊 6、《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编辑单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辑部 7、《应用心理学》主办单位:浙江省心理学会 主管单位:浙江省科学技术学会 主办单位:浙江省心理学会浙江大学 编辑单位:《应用心理学》编辑部 期刊种类:季刊 心理学、教育学期刊相关信息 心理学: 刊名主办 心理学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学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文化心理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早在1862年冯特在其《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一书中,就已明确提出心理学可以分为两大领域,即实验的个体心理学与文化的民族心理学。前者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研究,主要研究个体的低级心理现象,而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只能由后者通过民族文化的传统加以审视与研究。冯特分别对两类心理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呕心沥血地进行研究,由于其民族心理学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以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华生认为,冯特的V olker Psychologie不应该译成F0lk Psychology即民族心理学,而应译成Culture Psychology即文化心理学。1982年卡特最先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心理学”一词,他认为文化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在卡特之后的几十年里,文化心理学便成为一个真正崛起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弥补主流心理学缺陷的主要研究取向。 文化心理学是新近出现的一种心理学取向。由于它刚刚兴起,因此其内涵尚未十分清晰,存在一定的概念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和价值或作用的发挥。目前,人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界定文化心理学的内涵:一是从研究对象和内容上,另一是从研究方法上。纵观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有四种不同理论取向,其分别是符号理论取向、活动理论取向、个人主义理论取向和构建主义理论取向。文化心理学不同理论取向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交叉,但是透过这种复杂关系,我们还是可以获得关于文化理学基本预设的统一信息。关于文化心理学的理论预设,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文化是多元的,具有多样性,也就是说多元文化论是文化心理学的元理论或逻辑起点。第二,文化与心理或行为存在联系。第三,特殊文化环境下的群体或文化个体心理存在差异。 在论及文化心理学诞生的现实背景时,大都涉及到两点:主流心理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为文化心理学提供了兴起与发展的空间;非主流心理学的文化研究取向对文化心理学的启示。我国心理学家曾有过这样一段表述:“在实验法无能为力的地方,幸而还有一种对心理学具有客观价值的辅助手段可资利用,这些辅助手段就是心理的集体生活的某些产物,属于这些产物的主要是语言、文化和风俗”。文化作为弥补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在于它研究的是主流心理学无法触及或是不愿触及的领域,因为文化心理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探讨文化背景下的心理活动,即文化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以及心理在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它所研究的内容是用客观方法不便研究或是不好着手的研究,只能通过对人类历史积淀下来的能够表现出人的心理和行为或制约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语言、神话、风俗习惯、理论公设等。文化的研究往往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利用内隐研究方法,将文化的蕴意和人们的内隐的生活方式、习惯以及信仰等进行揭示和研究,以为心理学在这个区域的空白添砖加瓦,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构建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文化心理学兴起的时间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是学术界的研究

中国心理学院校等级与排名

表一:中国心理学专业一流院校 排名单位名称详细情况(师资情况请各位查阅各校网站,我只讲大致情况) 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为国家重点学科 2 北京大学(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3 中国国家科学院(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这个acheron并没有具体查过,但是从中科院毕业的研究生可算“根红苗正”,绝对是就业和学术前景都一片大好的,如有实力报考绝对推荐 4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5 浙江大学(浙江)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应用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6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7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有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博士点 8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点 9 西南大学(重庆)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科,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此外中南大学(湖南)应用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备注:一级学科下分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有一级学科的硕博学位授予权是指该校在基础、发展、应用三个专业均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可以简单理解为这体现了该校心理学科的成熟。 Acheron的说明:上述10所院校除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以外,均为985或211院校,加之学科实力全国一流,如果对自己今后就业或学术要求比较高兼之有实力的话,应尽量报考这些学校!

表二:中国心理学专业二流院校 排名(大致按985;211;普通院校的顺序排列,下同)单位名称详细情况 1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 2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 3 清华大学(北京)985院校 4 武汉大学(湖北)985院校 5 中山大学(广东)985院校,有基础心理学的博士点 6 中南大学(湖南)985院校,有应用心理学的博士点 7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985院校 8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211院校,有基础心理学的博士点 9 暨南大学(广东)211院校 10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211院校,有基础心理学的博士点 11 辽宁师范大学位于辽宁大连,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点 12 江西师范大学位于江西南昌,有基础心理学的博士点 13 上海师范大学位于上海,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点 14 山东师范大学位于山东济南,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博士点 15 浙江师范大学位于浙江金华 16 首都体育学院位于北京 17 武汉体育学院位于湖北武汉 此外东北师范大学(吉林)211院校;基础心理学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属于此类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发展心理学属于此类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发展心理学属于此类 备注:位于陕西西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是211院校,并且有应用心理学博士点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高岚申永荷 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都表示他们的共识:认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实际上,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卡尔·荣格和其分析心理学便是一个例证。 1、维尔海姆的影响 国际心理分析协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在1994年8月访问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他人。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曾经明确表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而维尔海姆所给予荣格的启迪,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启迪;维尔海姆对于荣格的影响,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影响。 荣格在20年代初期便结识了维尔海姆,那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分裂,使得荣格面临许多压力。他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种理论的根基,来帮助他整理自己的研究,使他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来抗衡他所面临的压力。1923年,荣格曾专门邀请维尔海来到苏黎士,在其主持的“心理俱乐部”中,介绍与评论中国的《易经》,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荣格与维尔海姆广泛地讨论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讨论了西方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使荣格感到惊讶的是,在维尔海姆看来,西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维尔海姆认为,荣格以及弗洛伊德所致力与探求的无意识心理学,正是中国文化思想或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所固有或所包含的东西。 荣格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表示:“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荣格说,“维尔海姆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荣格深深敬佩于维尔海姆的“汉学”,以及他对于中国哲学,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荣格曾经说过,我甚至不能用“影响”一词,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与维尔海姆的关系,因为实际上,维尔海姆完全被中国文化所征服了,被同化了。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所代表的深远的中国文化,荣格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良师益友,也作为自己心理学的深远背景。 2、荣格心理学的秘密 在我们的理解中,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这种心理学的意义,具体而生动,表现着一种实在的生活的价值。荣格和维尔海姆把他们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称之为“中国生命与生活之书”,也便代表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之理解的一个侧面。 而这里的“生命与生活”,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心理学”。Cary F·Baynes在《金花的秘密》一书英译本的前言中写道:“心灵必须依赖于科学,将其作为现实世界中的导向;而科学也必须转向心灵,来寻求生活的意义。这就是《金花的秘密》所展示的观点。通过维尔海姆和荣格的共同努力,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来理解和欣赏,能够在许多方面满足我们的需要的东方智慧。在《金花的秘密》中,这种东方的智慧脱离了形而上学的描述,而置之于心理学的体验之中。

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2):315~32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15 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 李炳全 (肇庆学院教育系,广东肇庆 626061) 摘 要 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都是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之产物,二者都重视对文化的研究,要求把文化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因而有很多方面相似,但也存在着一些本质的不同。跨文化心理学是在不改变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或假设的前提下对其加以修正,而文化则与之相反,它要从根本上否定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硬核。不过,二者各有优劣,在心理学研究中应把二者整合起来,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关键词 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 分类号 B84-09 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经历了“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跨文化心理学,正愈来愈受到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虽然代表两种不同的心理学发展方向,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相互攻讦到相互接纳、吸收,形成整合之势[1]。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二者各有优劣,呈互补态势。为更好地整合它们,进一步明晰和把握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有必要对二者加以分析、比较。 1 跨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跨文化心理学?(1)有人认为“是对 人类行为及其传播的科学研究,探讨社会和文化力量形塑和影响行为的途径或方式[2] 。”该定义界定了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世界上人的行为之差异及个体行为与文化语境的联系。(2)有人认为“是对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心理变量进行明确、系统地比较,以确定行为差异发生的前因和过程。”[3]该定义明确指出文化和行为是因果关系。(3)有人更加关心心理学知识的普遍化,认为是“对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中的人的研究,使用相同的测量方法,测定一般心理学号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其有限性,并修正它们以使其更具普遍性[4]。”(4)有人突出文化经验的种类及由之引发的人类行为差异,认为“是对不同文化种群成员的经验性研究。这些文化种群有不同的经历,这些经历导致行为方面的 收稿日期:2005-04-29 通讯作者:李炳全,E-mail :libq1221@https://www.docsj.com/doc/cb8696205.html, 可预测的意义之差异[5]。”(5)有人则提出文化变迁及其与个体行为的关系,认为“是关于行为和经验的系统研究,这些行为和经验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中,受文化的影响,或导致在现存文化中变化[6]。”(6)还有人从研究变量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对不同的文化和种族群体中的个体心理机能的相似性和同一性、心理变量与社会文化、生态学和生物学变量之间关系及这些变量当前变化的研究[7]。” 尽管每个人看法都各有差异,但存在一些共同方面。首先,都把跨文化心理学看作是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策略,即一种比较方法和策略。许多跨文化心理学家认为,“跨文化心理学一直是由其比较方法而不是由其内容来界定。”[8]一些人指出:“跨文化心理学首先或主要是一种方法。”[9]其次,都把文化看作是自变量或准自变量,把人的心理和行为看作是因变量,力图确证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第三,都认为存在着跨文化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跨文化心理学就是要探究这些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以找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东西。第四,都强调应从生态、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去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既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共同性一面,也要研究其差异性一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目的的看法基本相同。其目标主要有三:首要的和最为明确的目标是检验现有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一般性或普遍性。“为了能更为有效的检验心理学理论的普遍性效度”[10],“用来自于全世界多种多样的人的资料来做跨文化心理学研

中国心理学院校等级与排名.

表一:中国心理学专业一流院校 排名单位名称详细情况(师资情况请各位查阅各校网站,我只讲大致情况) 1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发展与教育心理为国家重点学科 2 北京大学 (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3 中国国家科学院(北京)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这个acheron并没有具体查过,但是从中科院毕业的研究生可算“根红苗正”,绝对是就业和学术前景都一片大好的,如有实力报考绝对推荐 4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5 浙江大学 (浙江)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其中应用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9 西南大学 (重庆)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科,其中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此外 中南大学 (湖南)应用心理学为全国一流 Acheron的说明:上述10所院校除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以

外,均为985或211院校,加之学科实力全国一流,如果对自己今后就业或学术要求比较高兼之有实力的话,应尽量报考这些学校! 表二:中国心理学专业二流院校 排名(大致按985;211;普通院校的顺序排列,下同) 单位名称详细情况 1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 2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有一级学科硕博学位授予权 3 清华大学 (北京)985院校 4 武汉大学 (湖北)985院校 5 中山大学 (广东)985院校,有基础心理学的博士点 6 中南大学 (湖南)985院校,有应用心理学的博士点 7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985院校 8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211院校,有基础心理学的博士点 9 暨南大学 (广东)211院校 10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211院校,有基础心理学的博士点 12 江西师范大学 位于江西南昌,有基础心理学的博士点 15 浙江师范大学 位于浙江金华

中国文化心理学

绪论 一、改善思维 1.从举一反三 某个学生在某一门喜欢的课上学习态度非常认真,思维活跃,成绩好,但仅限于此门课程——举一反十。假如现在你们又变小了回去上小学或初中,知识也只是那种水平,你觉得会不会取得比原来更好的成绩?为什么? 从一次成功到次次成功——成功所需要的条件都是不变的,从一次成功中总结成功需要的基本条件,然后将它应用到其他方面。成功需要什么条件呢?加一条:全身心投入,即儒家的“诚”。这也是本门课程对你们的希望和要求:投入。讨论式课堂,随意发言,不必是提问,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大家互相启发。最后你们的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你们的投入程度来决定,最重要的是思维沉浸其中并保持活跃,领悟深入、记忆深刻,并且知行合一。 2.将智力作最大限度的运用:智慧的本质 二、传统文化 1.现代化 英格尔斯认为,个人的现代化并非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赖以进行并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及全部课程内容等等,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大多都是这么做的。它们本来怀着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产生的丰硕成果就足以使它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之中。结果,它们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原先拟想的完美蓝图不是被扭曲成奇形怪状的讽刺画,就是为本国的资源和财力掘下了坟墓。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只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落后的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总之,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和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 另一方面,个人现代性构成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现代化追求经济发展,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人的发展。现代化之所以有价值,正在于它能把个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人的创造性,扩大他们社会生活的参与面,增加他们的个人价值感和尊严感,推动个性的发展与人类自由的实现。 通过跨国的、跨文化的研究概括出个人现代性的12方面特征: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头脑开放,尊重不同看法;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注重效率、效能,对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未来充满信心;注重计划;尊重知识,追求知识;相信理性及由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重视专门技术;敢于正视传统,不惟传统是从;相互了解、尊重与自尊;了解生产及过程。 当代中国人要想塑造具有文化根基的、完善的现代性,其合理进路是:将中国的传统人格作合理的现代延伸。传统人格既有优点,也有先天不足,关键是将这些不足作现代转换。 2.传统文化 三、本土化 本课程的重点将不是介绍各种本土化研究,也不是本土化研究方法,这些大家如果有兴趣以后可以继续学习;重点是介绍各种本土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长的人所形成的独特人格特点,给大家一个传统文化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帮助大家理解中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