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详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详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详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详解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

危机的加剧

【近代化】也叫资本主义现代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就近代中国而言,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大问题,即三个方面的现代化:

(1)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民主化,反对和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的政治生活。同时,现代化的国家还必须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国家。

(2)经济现代化:包括生产技术、生产方法、生产组织形式、经济制度、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的现代化。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变革生产关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思想和生活现代化: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现代化。从整个社会来说,现代化要求创造一代新人,具有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的人,从事新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活。

以上是现代化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关于政治民主化问题: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出了政治民主化的问题,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民主派,他们的目的都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打倒国民党政府,建立人民民主国家,也是为了实现中国历史上提出来的民主任务。不过这个民主是人民民主,同资产阶级的民主有着根本的区别。今天,人民民主国家早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但是民主制度还不完善,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还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养成。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培养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学会运用民主的方法组织社会生活、处理各种关系,仍是今天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经济现代化问题:鸦片战争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教训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他们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师夷之长技”,造武器、开矿藏、练新军、修铁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随后,民办的资本主义工业艰难起步。由于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中国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官僚买办资本的扩张又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国民经济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前景。但是,由于指导方针错误,经济现代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经济现代化仍然是中国的一项主要任务。

关于思想和生活的现代化问题:从开展洋务运动到变法维新,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大变革,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鸦片战争前,清皇朝的统治者自居天朝大国,对西方各国蔑称“西夷”;洋务运动中,一些较开明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开始筹办工业,学习西方的

器物制造;变法维新时,资产阶级改良派进一步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公开打出“天赋人权”旗号,要求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一个文化思想不断前进的过程。在此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化并不等于单纯地学习西方,“全盘西化”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基础之上,吸收外国的长处,加以改造和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也就是说,要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社会。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所有中国人为之作出长时间的不懈的努力。

第4课洋务运动

【性质】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诸如外事交涉、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忧外患

2,领导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3,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代表:中央:恭亲王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6,口号:自强、求富

7,主要内容:⑴前期(60年代—7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⑵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⑶后期(70年代—9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⑷建立新式海陆军。60年代起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80年代初步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福建海军几乎全军覆灭于马尾之战

8,主要成就一览表

9,评价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作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在加上其内部的腐败

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失败标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所谓“中学为体”,也就是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为用”,也就是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举办机器制造工业,以资“求强”

【课本延伸】

【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又称北洋舰队、北洋水师。

于1875年年筹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到光绪十年已拥有舰艇14 艘,初具舰队规模。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廷成立海军衙门,委派醇亲王奕譞为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庆郡王奕劻、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会办大臣。正红旗汉军统领善庆、兵部右侍郎曾纪泽帮同办理。但实权为会办、北洋大臣李鸿章掌握。海军衙门(10月12日)成立后,贯彻先发展北洋水师的方针。(1891年奕譞病死,总理海军衙门大臣一职由奕劻继任。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被慈禧太后罢官10 年的奕 又重新主政总理衙门,并兼管海军衙门。甲午战败后,清廷于1895 年3 月12 日下令裁撤海军衙门。)到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各类舰船基本具备,共有25 艘。舰艇主要购自英国、德国,聘请英国海军军官为总查,按新式海军编制训练,并参照英国的规章

制订了《北洋海军章程》

防务,修筑炮台、船坞,成为北洋海军的两大基地。1888年以后,北洋水师未再增添新式舰艇。这支苦心经营的海军,在1895年甲午

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1895年海军衙门裁撤。

【评价民用工业】

洋务派所办的民用企业,大都是官督商办,吸收了一部分买办、地主、商人的资金,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企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商对中国近代企业的垄断和压迫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些企业有浓厚的封建性,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一切惟总办之言是听”,商股不得过问局务。此外,这些民用企业还存在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技术大权甚至行政大权都为外国人所控制。洋务派所办的民用企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阻碍了商办企业的发展,也没有能够达到“求富”的目的。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1894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廷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入朝,蓄意挑起战争。

2,开始标志

7 月25 日,日本舰队在牙山口外丰岛附近,突然袭击中国军舰,中国雇用的英国运兵船被击沉,船上兵士700 多人死难。

1894 年8 月1 日对日宣战,日本也在当天向中国正式宣战。这一年是阴历甲午年,故这场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3,主要战役

平壤战役:9 月15 日,日军集结重兵对平壤发起猛烈攻击。中国军队在朝鲜人民的配合下与日军展开激战。总兵左宝贵登城指挥,力战身亡。统帅叶志超却率军仓皇出逃,致使清军迅速溃散。

黄海海战:9月17日。邓世昌壮烈殉国,日军夺取了黄海制海权。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孤军迎敌,11月22日旅顺失守,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2万多人)。

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7日,刘公岛陷落,2月11日,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签订

1,中方代表:李鸿章

2,时间:1895年4月17日

3,主要内容:①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②赔款: 2亿两白银;

③通商:开放沙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开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危害】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迫切需要

4,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赔款白银两亿三千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

三、“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三国:沙俄、法国、德国

代价: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

概况:1895年11月,李鸿章与日本代表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订明中国“报酬”日本3000万两,收回辽东失地。

2,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瓜分活动:

①扩大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对外侵略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

②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

③直接在华投资设厂开矿。

④在中国夺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3,“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提出者:美国

时间:1899年

主要内容: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取得的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以及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机会。

评价: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政策上的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的激烈争夺,使中国被瓜分的大祸迫在眉睫,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课本延伸】

《马关条约》危害

割地: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它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并且刺蒺藜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赔款:赔款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加上3000万两赎辽费,加强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通商和开厂: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的规定,加深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沿海沿江地区深入到中国内地,中国的原料和其他资源进一步被掠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第6课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

①时间:1895年春,

②概况:《马关条约》签订时,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发动各省应试的举人1300 多人联名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③结果:上书被阻挠,失败。

④影响:不仅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已演变为变法维新

的政治运动,而且使康有为成为了维新派的领袖人物。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维新思想的传播

①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影响较大的报刊:《时务报》、《国闻报》

注:

②宣传典型:

《变法通议》的发表:梁启超,《时务报》

主要观点: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韩非子原创。法制,是规范天下人行为的公用的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前进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由变革而起)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开始标志: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2.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3.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4.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3,失败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新政,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止。

4,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1898年9月28日)

政变发生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分别在英国和日本的帮助下,逃往国外。

5,评价:这次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改革诏令的颁布,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西方科学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6,领导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7,失败原因: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

性;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力量过于强大。

【课本延伸】

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仍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大旗,要求改革封建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他们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彻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而且顺应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由于变法维新政治需要,由于新学的提倡和传播,也导致了文艺领域的变革。“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形成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作为一次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戊戌维新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以此为起点,资产阶级文化打破了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并发展成为主流,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结构才发生了新的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维新派由于自身的软弱与局限,完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把变法维新当作抵制人民革命运动的手段。他们反对引起社会巨大变动的革命,认为只要依靠封建皇帝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就可使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强国。且变法措施操之过急,短短103天的时间,

光绪帝前后一共颁布新政诏书、谕令110多道。他们也幻想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来消弭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并试图从列强那里寻求对变法的支持。这些就注定维新运动的必然失败。而这场以和平手段对传统体制进行改良的最终失败,也暴露出清朝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顽固。血的教训使人们警醒,从而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开始向革命转化。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1899—1901年)

★【性质】以农民为主体的震撼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失败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

1,由来:义和团源自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梅花拳等民间秘密结社和习拳练武的组织。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最早见于1898 年6 月30 日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同年10 月后,清廷也开始在公文中称其为义和团。

2,发展:后来,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这些组织就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最初清政府态度:剿灭→招抚(承认其合法地位)

4,斗争方式:张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

5,口号:“扶清灭洋”----义和团的行动纲领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的落后性“抚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书本延伸】“扶清灭洋”

这个口号将斗争的矛头鲜明地指向了帝国主义侵略者,表达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广泛地争取了爱国官绅和清军将士的同情,从而扩大了义和团运动的群众基础。“扶清”是以灭洋为前提的,一旦清廷破坏灭洋,出于自卫和灭洋的需要,义和团是不会被“扶清”所束缚的。但是,该口号也反映出义和团对清廷的本质认识不清。他们要拯救祖国,却不能把祖国同清皇朝区分开来,对清皇朝抱有幻想,缺少警惕。同时,“灭洋”也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6,落后性: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

7,后果: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8,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二、抗击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时间:1900.6.10—1901.9.7

②成员: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000多人

③统帅:西摩尔(英国)→瓦德西(德国)【1900年9月接任】

④进程:1900年6月14—22日,廊坊阻击战,敌人伤亡惨重,狼狈逃回天津租界。

1900年6月15日,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由于清政府的破坏,教堂未能攻下。

1900年6月17日,大沽之役,联军攻陷大沽炮台

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宣战诏书

1900年9月20日,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使馆未被全部攻下。1900年6月18日,老龙头车站之役,沙俄侵略军五百多人毙伤,义和团夺回车站以北沿线的全部据点。

天津保卫战(1900年6月17---7月14日),直隶提督聂世成壮烈殉国(1900年7月9日,八里台战役),天津沦陷。

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

清政府应对: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联军以北京为基地,四出扩大侵略,占领山海关、保定等地。

在镇压义和团的过程中,侵略军到处烧杀抢掠,犯下累累暴行。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残本质。

【课本延伸】

八国联军的暴行

在攻陷大沽后,连日纵火,将繁华的市区夷为平地。攻入天津后,联军对着逃难群众任意开枪、放炮,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占领北京后,八国联军开始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和掠夺。他们大肆杀戮义和团民,仅在庄王府一处,就杀戮、烧死了1700 多位团民。任八国联军总司令的德国元帅瓦德西还纵兵大掠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当时,从公使、将军直到传教士、士兵,都参与了这一暴行。日军从户部抢去白银300 万两,并烧房毁灭罪证。各官衙所存库款被抢劫一空,损失约计6000 万两。堆满金银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等地,也遭到洗劫,大量的珍贵文物被抢掠、毁坏。明代

的《永乐大典》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洗劫,成为残本,此次又失去307册。正如时人所言,经过这场浩劫,“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家奇珍,扫地遂尽”。

俄国除参加帝国主义联军外,还单独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当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东北地区后,1900 年7 月,俄国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借口,调集15 万军队,分兵几路,先后攻入黑龙江、吉林、盛京。到10 月间,东北全境几乎都被俄军控制。俄国侵略军到处烧杀抢掠。仅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被杀害、烧死和淹死在黑龙江里的中国人民就有7000 多人,历史悠久的古城瑷珲被烧成一片瓦砾。列宁当时就愤怒谴责俄国侵略者“把一座座村庄烧光,把老百姓赶进黑龙江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0年9月7日

2,签字双方:八国+西、比、荷共11国

3,主要内容

【经济上】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由帝国主义控制,作为偿付赔款之用。

【军事上】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政治上】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外交上】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地位】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课本延伸】《辛丑条约》危害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锁。巨额的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不仅加剧了清廷财政危机,而且使列强得以控制了清廷除田赋之外的主要财政来源;使馆区的设立,炮台的拆除,军队的驻扎等,使列强进一步强化了对清廷政治和军事控制。它又一次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评价义和团运动】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是,义和团以其英勇顽强的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压迫的反抗精神,它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义和团运动自其爆发之日起,就遭到了当时西方的资产阶级及其

政府的攻击。他们指责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是由“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视欧洲的文化和文明”引起的。对此,列宁曾撰文批驳道:“是的,中国人的确憎恶欧洲人,然而他们憎恶的是哪一种欧洲人呢?为什么要憎恶呢?中国人憎恶的不是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憎恶的是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6 年英法对华的战争)的人,那些利用传教伪善地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在此,列宁对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时刻,在腐朽清廷已无力捍卫国家主权的背景下,中国人民挺身而出,组织起来,保家卫国,发出了吼声:“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那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他们是在为国家和自己的生存而战。“好男儿,要灭洋,好女儿,要保国,灭了洋、保了国,我们才能活。”所以义和团所反抗的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奴役,而不是什么来自西方的先进的文明。曾任美国驻华使馆代办的何天爵也曾这样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势力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它代表六十年来增长的愤怒和仇恨,由于长年的压迫而更加激烈,它获得亿万没有卷入运动的中国人的衷心的同情。毫无疑问,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他们一

种爱国的努力,是要把他们的国家从外来侵略和可能发生的瓜分中拯救出来。”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广大的义和团民和爱国将士,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同帝国主义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使得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的民气”,并断言“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中国不啻“梦呓”。长期占据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位的赫德也认为不可能瓜分中国,因为义和团运动使他意识到“不论中国哪一部分领土被分割去,都必须用武力来统治。像这样,被分割去的领土越大,治理起来所需的兵力就越多,而骚乱和叛乱的发生就越是确定无疑。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就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哪几个外国统治者。”他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为了使中国强盛起来的、纯粹的爱国主义运动,但这个运动对帝国主义则是不祥之兆。

当然,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还有着明显的小生产者的特点,在指导思想、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等方面,还带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它不可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但是它的失败,也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廷对列强的妥协投降,对义和团的利用和叛卖,进一步暴露了其反动本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要挽救危亡,就必须推翻清皇朝的腐朽统治,掀起革命的浪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画线部分是重点,背熟,未画线部分用心看即可) 第一课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2、时间(1840年------1842年) 3、鸦片战争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时间?(1842年)内容?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5鸦片战争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8、虎门销烟时间是1839年6月。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他是禁烟第一人。 9、通过鸦片战争的学习吸取的教训(落后就会挨打) 10、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是在(《虎门条约》)。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是(主犯:英法帮凶:美俄)。 3、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时间是(1860年),侵略者是(英法)。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5、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条约是(《瑷珲条约》)。 6、将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給英国的是(《北京条约》)。

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标志(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的标志是(永安封王)。 4.1853年定都(天京),是原来的南京。太平军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5.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但都没有实行。 6.太平天国运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是(西征)。 7.太平天国运动运动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

初级中学历史部编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doc

初中历史部编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9月30日,我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部颁新编初中历史有关九年级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初探的培训。听了韩老师的讲解,我对教学方法与技能,以及所使用的教材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培训让我受益非浅,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韩老师首先讲解了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故事的引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不但了解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同时也知晓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及课堂的重要意义,理解了课堂革命让核心素养落地。而后又讲了有关教材的解读与策略初探,单元教学解读与教学建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新课标的教育宗旨及历史教育的核心任务等内容。 通过主编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

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1.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语、正文、资料、“史料研读”、“问题思考”、“相关史事”、“课后活动”、“课后知识拓展”。做到课文旁设充分用,课文后设课内用。引导学生依托课本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准确理解当代的政治特点。历史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史事、史料研读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 3.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__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熟记《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理解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及其签订《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师指出:吸食鸦片对个人而言,损害健康,危害家庭、社会。鸦片的毒性很大,吸上了就不容易戒除,长期吸食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对社会而言,很多吸毒者走上了偷抢等犯罪道路,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危害。 对国家而言,严重危害清朝统治: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下降;官吏更加腐败;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使人民负担加重。而人民负担加重,又使阶级矛盾尖锐,所以人民强烈要求禁烟。 (2)针对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 措施: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②如果没有鸦片问题,鸦片战争也会发生,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即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把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中国的禁烟运动只不过是其发动战争的借口。 (2)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有何特点?主要内容是什么?附件有哪些内容? 时间:1842年8月;特点: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虎门条约》: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心得体会

2017年9月4日,在我们学校会议室我参加了2017年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 会上,听取了省教育厅专家的介绍视频,专家从部编教材的编写背景和经过,新版本的内容、体例及重点核心,如何使用新版本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培训会上,专家讲解了部编教材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思路,注重用法和学法指导,让大家明确了教材改革的方向。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学教材建设。2009年,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 会议,对中小学教材编写进行专题研究,指示教育部要组织编写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教育部在颁布了新课标后,着手组织这三科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三科教材的主编是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推荐、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同意的。历史教材由著名史学家齐世荣先生担任主编。参加历史教材编写工作的人员共38人,历史教材按照严格的程序 展开编写工作,又由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查工作。 评审专家认为历史教材主要特点有: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史叙述与阐述中,做到了思想性和 科学性的统一。 2、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 全面系统,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3、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 族团结教育。 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有以下几点: 1、以唯物历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 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2、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 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 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18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复习提纲

2018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 1.鸦片的走私:19世纪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英国进行鸦片走私。 2.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3.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战争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挑起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 岛;1842年8月,清政府向英军求和。 4.《南京条约》 (1)地位: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内容:《南京条约》可归纳为“五亿(议)港元” (1)“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亿(议)”指英国商人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港”指割香港岛给英国; (4)“元”指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附件中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5.1844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获得了比英国更多的在华特权。 6.影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 1856年,英国法国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挑起了新的战争。英法发动战争完全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是帮

凶。 2.列强罪行:(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2)俄国割占中国领土:19世纪下半期,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 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签订条约 (1)《天津条约》:各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对英、法分别赔款400万和200万两白银。 (2)《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加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的一部分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 4.战争影响:列强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众两万,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不久,洪秀全在永安建制,分封重要将领。 2.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下南京,改名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正式建 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至1856年,北伐西征以后,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但由于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3.后期斗争:清军一度威胁天京,被陈玉成和李秀成击退,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清军 全力反扑,于1861年攻陷安庆,天京城形势危急,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1864年7月,天 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起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代表: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鸦片战争[中英](1840-1842)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①背景: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②鸦片的危害:摧残身体;倾家荡产;政治腐败;战斗力下降。 二、林则徐禁烟 ★ ①时间:1838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②成果: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③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 ①爆发: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②经过: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 ③结果:1842年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 一、时间: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二、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赔款2100万银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三、《虎门条约》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四、1844年,中美、中法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五、影响:(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社会的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总结 一、鸦片战争爆发原因: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②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二、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1856-1860)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 ★一、原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过程:①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②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内容:⑴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⑵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⑶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③1860年,英法借口换约受阻,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英法火烧圆明园,控制北京城,奕,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内容:⑴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⑵增开天津为商埠;★⑶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⑷赔款额大幅增加 【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三】影响 ★ ★①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1851-1864) 【一】原因 ★ ①外因:西方列强的侵略 ②内因:阶级矛盾激化 ③个人:洪秀全 【二】金田起义 ★ ①起义爆发: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洪秀全称“天王”。◆②永安建制:攻克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三】定都天京 ★ ①时间:1853年3月,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②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实际情况:没有实现(或不可能实现);③北伐西征:(1)时间:1853年。(2)结果: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四】天京陷落 ★ ①天京事变:◆(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1856年秋,杨秀清意图篡位。◆(2)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3)影响: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②应变措施 ◆(1)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 、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2)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③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④影响: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4课 洋务运动[地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 一、洋务派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二、口号:“自强”“求富”。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 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完整版)最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最新整理)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的传说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局面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戊戌变法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9课辛亥革命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北伐战争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第23课内战爆发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鸦片战争的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炮子谣》(节选) 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反映了鸦片输入中国后,造成民众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后果,进一步说明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鸦片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又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清朝统治者态度如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1.材料和图片展示: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从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开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机器大生产的基本实现为完成标志。

资料图:1851年世博会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绩 2.问题思考: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图片试着比较这一时期的中外形势并思考,英国为什么会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5.材料引入: 材料一:(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材料二: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 6.教师归纳:鸦片危害——大量白银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摧残吸食者的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二)林则徐禁烟 1.材料展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虎门销烟 虎门广场烟枪雕塑 3.教师小结: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4.问题探究: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鸦片战争 2.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问题答案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鸦片走私带来的严重危害。(4)①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②腐蚀统治机构;③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2.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6)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统治者战和不定。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3.中国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而英国一直称之为通商战争,在你看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究竟是什么?(7)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 4.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对比1840年前后中国,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7) 不再享有完整的主权,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这段话说明了什么?(14) 清军丧失斗志,太平军勇猛无敌。 6.天朝田亩制度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15) 7.《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8.这段话反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说法?(22) ①练兵和海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②洋务运动仅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 9.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了哪些有益的启示?(23) 洋务运动在中国已经落后之时,大胆迈出自强求富的第一步,他改变了一个民族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等等的落后意识。 10.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清内部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 11.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29) 宣传变法救国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12.戊戌变法给我们的教训是: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必须进行革命。 13.这些揭帖宣传了什么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32)宣传了反抗列强侵略的主张。反映了义和团对外国侵略者的痛 恨,表现出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但也表现出了盲目排外的局限 性,将帝国主义侵略与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混为一谈。 14.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40)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是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 同,成为了革命党公认的任性后。 15.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41)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 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两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 16.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43)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 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17.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47) 对帝国主义列强仍抱有幻想。 18.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 命有什么历史意义?还有什么遗憾?(49)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他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辛 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9.是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孙中山专对袁世凯称帝的态 度?(53) 孙中山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讨伐袁世凯。 20.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 响?(53) 军阀割据混战,导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经济遭 到严重破坏,日益增长的军队人数和军费开支,使中国人民的负 担不断加重。 21.上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65) 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 大力量。 2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68) 有了新的指导思想,新的奋斗目标,新的革命领导力量,新的革 命道路 23.结合本课内容分析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73) 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齐心协力;②正确的北伐方针; ③广大北伐将士的浴血奋战;④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 配合和积极支援。 24.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78)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 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25.说一说红军在长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的胜利 给了我们留下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84) 恶劣的自然环境,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 精神;万众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26.根据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中共对西安事 变的态度如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90) 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 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蒋介石一直坚持妥协政策,引起 包括国民党爱国将领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不满,西安学生举行爱 国游行请愿,呼吁抗日; ②中国共产党为了挫败亲日派企图扩大内战,以利日寇的阴谋, 争取蒋介石共同抗日,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 事变; 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 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7.试分析上述材料的意义?(92)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的 决心及付出的努力,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28.读上述材料,用史实说明中国军民是如何进行抵抗 的。这对抗战初期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93) 答:史实: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先后出动了七十余万兵力,多 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姚子青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 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消灭日军200多人, 完成任务后撤出。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 影响: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 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P95页) 答: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30.列举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爆发的标志? (P95页) 答:局部抗战爆发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是七七事变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期末复习快速记忆口诀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期末复习快速记忆口诀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 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 会造工具能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 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 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 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 山顶洞人一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 磨光钻孔新技术,人工取火史无前, 血缘关系成氏族,没有贫富和贵贱。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 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 (二) 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

早期文字出雏形,还会纺线和织布。三、华夏之祖 “人文初祖”是黄帝,禅让制度尧舜禹, 第一夏朝禹建立,奴隶社会从此起。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 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消)。 (二)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到殷商, 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三) 武王伐纣灭掉商,西周定都镐京上, 分封制度定国策,天子统治有加强, 暴君厉王无人道,前771(年)周灭亡。五、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 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艺,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二) 奴隶生活多悲惨,非人待遇好辛酸,戴着枷锁搞生产,没有自由和饱暖,生命不如牛和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六、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 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第二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称英雄,“退避三舍”诱楚军,大败楚军城濮中。 (二) 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多战争,齐王军师名孙膑,围魏救赵战桂陵,前二六0战又起,秦赵之间战长平,赵括纸上来谈兵,四十六天粮草尽,赵军大败秦军胜,从此六国难抗衡。 七、大变革的时代 (一) 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遍大地,春秋末年用牛耕,农业史上大革命。 (二) 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除水患灌农田,

最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心得

大家在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以后要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哦,那么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心得怎么写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020年7月13—14号,我在银川九中参加了初中历史部编教材的培训,两天培训非常充实,既观看了视频,又聆听了讲座。 第一天上午的培训主要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对“三科”教材的重要性及编写意图讲话视频,朱部长指出:部编教材是落实党中央政策的需求,是抓好意识形态的选择,所有教师要准确把握好教材的内容,抓实抓好教材的使用,朱部长的讲话高屋建瓴,让我深深认识到部编新教材的重要性。下午和第二天上午由部编教材编辑张静老师对部编教材的编写、新教材内容介绍、新教材使用建议进行讲座。张老师说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中小学教材建设,教材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推荐、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同意的,并经过精心组织和严格审查并最后报送中央才编写出来的。本教材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的背景下编写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严格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的展开,体现“时序性”特点。张老师的讲座,使我对即将要使用的新版教材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我今后的教学产生引领和启迪的作用。最后一天下午,远道而来的丁丁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进行案例展示,让我了解了优秀教师的上课方式,开阔了思路,拓展了方法,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此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此次培训的一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1)对部编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2)新、旧教材的区别: 通过主编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新教材和旧教材的具体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2)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3)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4)精心谋划,构建教学平台;(5)完善配套,丰富教学资源。 (3)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

七年级历史部编教材培训材料

部编教材培训材料 一、新修订初中历史课标的变化 1.课程功能定位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新要求: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 课程地位和价值 1)地位: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不仅是学好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也是构筑国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历史教师肩负着育化学生心灵、培养健全人格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学科育人的追求。 2)价值:①对个人而言,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自己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 ②对一个民族而言,增强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③对人类文明而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教训,造福人类。 3.课程基本理念 (1)普及历史常识的理念 一是规定历史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 二是指课程内容和要求的确定面向全体学生 (2)公民教育的理念 将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作为基本目标 (3)育人为本的理念 4、教材编写(教学)的指导原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2).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3.)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设计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及具体内容。 4).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并要体现当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5、评审专家认为历史教材主要特点有: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史叙述与阐释中,做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全面系统,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6.教学的价值取向 追求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回归历史学科的特点,建立基于时序的课程内容体系。 追求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人教社新历史教材的内容 (一)新版教材要突出的重点内容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分时期、分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曾国藩等人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为此,我们把他们称为() A.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 B.启动中国近代化的洋务派 C.兴办企业的民族资本家 D.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派 2.据《李鸿章传》记载,李鸿章因为洋务运动被天下世俗功利之人崇拜。下列企业中,与李鸿章被崇拜的原因有关的是() ①安庆内军械所②江南制造总局③汉阳铁厂④轮船招商局⑤湖北织布局 A.①③ B.②⑤ C.②④ D.③⑤ 3.洋务运动被看作是中国近代化实践的起点,这个观点成立的最主要理由是() A.它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B.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它创办了一批机器大生产的工业 D.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4.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创立《万国公报》 C.强学会成立 D.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 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强调的是() A.学习西方的技术 B.学习西方的学校教育 C.学习西方的制度 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7.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这场改革的积极作用在于()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思想启蒙 C.增强了近代国防力量 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 8.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A. 康熙帝 B. 道光帝 C. 光绪帝 D. 同治帝 9.“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结合右图判断这位是维新志士是()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光绪帝 10.“国父”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奋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B.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11.“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这句话中反应的事件() 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③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