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小学教师的态度与行为

浅谈小学教师的态度与行为

浅谈小学教师的态度与行为
浅谈小学教师的态度与行为

浅谈小学教师的态度与行为

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凡是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说:“态度决定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有同情心、正直、诚实、有礼貌,还是生硬、虚伪、粗暴等,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作用直接反应在实际教学效果中。学生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本文将从教师对待学生的语言、行为方式、情感等方面论述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态度所带来的影响。

一、教师的爱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师爱犹如春雨,无论滋润怎样的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对老师信赖,乐意听从和接受老师讲的道理,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淡,甚至随意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感,还可能形成“逆反心理”。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抱敌对情绪,就意味着教育活动的失败。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

恋不舍的道德情感。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它具有高度的责任性、高尚的无私性。师爱又是对学生的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自教师接手一个班后,便会对这个班负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孩子看待。教师对学生的爱无时不在,对优秀学生加强督促、严格要求是爱,对后进学生教诲、促使其进步是爱,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帮助是爱,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使其改正错误也是爱。

二、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等都在影响着学生。俗话说,吃这家饭像这家人,不同性格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性格温和,语气和顺,教出来的学生文静,听话;教师脾气暴躁,经常动粗,教出来的学生要么胆怯,要么蛮横不讲理。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家长的话可以不听,老师的话一定要听。人的情绪象感冒一样会传染,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成一个沮丧的人。因此,我们老师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不良的情绪(如焦虑、压抑、烦躁、失落、言行过激、怨恨、愤怒等)去影响学生,而要以自身良好的情绪(如乐观自信、情绪饱满、愉悦、温和等)来感化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才能更有益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

三、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的作用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对大人如此,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孩子年龄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他们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为了让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表扬时的用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许多亮相课上,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厉害!”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大肆表扬,使表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真正的表扬应该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强化物,而在教师滥用表扬之词时,学生只知道自己好,却说不清好在哪?更别提保持这种良好的行为了。如果说回答出一个轻而易举的问题就算好,那么别的同学一定会忿忿不平,这问题大家都能回答,凭什么只表扬他。如果教师能表达得更具体点,学生就容易找到别人的长处进行学习。比如:“你真大胆!”“你回答得真完整!”“你的声音真响亮!”这样的表扬方式就比“你真棒!”更具体,更容易让人理解。

2、表扬要体现个体差异

某位教育家曾言:既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有一个孩子因为表扬过多而变坏的例子,就说明我们的表扬还不够。表扬不但可以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且能使孩子尽力将事情做得更好。为了使我们的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我们要细致观察和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不同的闪光点,再给予不同的表扬。

(1)对优生的表扬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不少老师、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尤其是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有的学生成

绩优异,教师容易产生一种偏爱,这种对优生的偏爱会不知不觉地遮盖其缺点,使之滋长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从小生活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这些“优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远不及一般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把他们和一般的学生一样对待,不要刻意去夸大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

(2)对后进生的表扬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教师应格外关注的人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当出现一丝一毫进步都应及时表扬,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班上有个学生学习习惯极其不好,作业马虎,经常有拖拉作业的现象,针对他的这一情况,我组织他和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先完成作业,当他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时我及时鼓励他:“好样的!你的进步很大!”从那以后每天回到家他都先做作业,他妈妈问他:“你最近怎么认真了?”他说:“老师表扬我学习好了!”从他母亲那了解到的这句话让我明白我的一句赞美之词对这位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是啊,在平常的课堂中,这些后进生的行为很少有令我们满意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总是无休无止的埋怨、责备。表扬对他们来说是冬天里的那一缕阳光,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会带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

四、教师对学生批评的作用

如果说:表扬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成长,那么批评同样能帮学生指出缺点和不足,让他们更好地发展。一提到批评,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件难堪的事,谁也不愿意自己受批评,被人批评总不是件开心和光彩的事情吧!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受宠的环境中,在家中以小皇帝自称,吃不得半点批评,批评过了点,伤其自尊心,不仅学生不满意,家长也要站出来说句话了。因此,作为老师,要时刻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批评用得不恰当,

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1、批评要指向行为而不是人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失误而对他加以人格判断,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很难作出判断,大人都难免会犯错,何况孩子呢。我们的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而不是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

2、批评不能一味指责

俗话说:“行船人爱舟跑得快。”教师当然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能成材。但人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难免有一部分孩子不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经常跟老师唱反调,学习不好、不听话等诸多不良行为陆续涌出,有的老师脾气急躁,一看到学生不良行为,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快,对学生出言刻薄,三句不离骂字,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态度会习以为常,不加重视了。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要不着边际,应该给学生和自己都留个台阶下。

所以,批评学生时要坚持以说理贯穿整个过程,通过说理让学生意识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说理向学生指出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研究表明,批评与讲道理相结合,比单纯使用批评的效果好。

既然教师的言行、态度等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来感化学生。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态度行为,从平时的细节做起,做一个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教师。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学习资料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 案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 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 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 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幼儿教师日常行为规范》 (1)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学法守法,依法执教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指幼儿教师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其基本要求是:自觉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爱岗敬业,保教并重 2、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指幼儿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幼教事业中。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幼儿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基础。其基本要求是:对教育事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热爱教育,热爱岗位;尽职尽责,保教并重;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传播有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思想;牢固树立保教并重的教育理念,努力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3、尊重幼儿,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尊重幼儿,关心幼儿,爱护幼儿。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集中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全面了解幼儿,关心爱护幼儿;对幼儿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对幼儿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幼儿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保护幼儿合法权益,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4、严谨治学,锐意创新

严谨治学、锐意创新是指幼儿教师在研究学问、钻研业务、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严肃谨慎,一丝不苟;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造新经验,做到推陈出新。严谨治学、锐意创渐反映了幼儿教师探求科学真理的端正态度。其基本要求是:学习知识自觉主动,孜孜不倦;教学工作亚格认真,一丝不苟;钻研业务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对待问题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5、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教育事业的内在要求。其基本要求是:谦虚谨慎,尊重同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幼儿中的威信,维护集体荣誉,共创和谐园风。 6、尊重家长,热情服务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指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家长,热情为家长服务,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做好幼教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基本要求是:尊重幼儿家长,对所有家长一视同仁,不训斥、指责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强化服务意识,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 7、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事业与利益的关系,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做到清正廉洁,公正无私。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理论要点 1.态度的基本理论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 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 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教材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XX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行为规范

X X幼儿园教师日常工 作行为规范 https://www.docsj.com/doc/c8739710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XX幼儿园 教师日常工作行为细则 一、早接待 1.仪表整洁,态度和蔼,亲切地在活动室门口热情接待、问候每一位家长和幼儿,充分让幼儿感受到老师象妈妈,天天喜欢来园学习、生活。 2.向家长了解交流幼儿情绪、健康等身体状况,若需服药,请家长写明幼儿姓名、药物名称及剂量,教师做详细记载,按时为幼儿服用。特殊情况与保健医或家长联系,以确保幼儿的安全。 3.组织好接待活动,形式要多样,如:操作、阅读、歌舞、游戏等。同时,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避免幼儿消极等待或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标准。 4.积极、主动地和未到园幼儿的家长联系,并询问原因,以防幼儿流失。 5.与家长联系、沟通过程中会讲普通话,使用规范语,注意用语用字准确。 二、晨检 1.时刻把幼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经常配合保健医检查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同时,采取幼儿感兴趣

的方式,检查是否带不安全物品,不失时机地对幼儿灌输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 2.为幼儿剪指甲、梳头、洗脸、整理衣物等,让幼儿感受到爱的温暖。在精心照顾幼儿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体育锻炼,户外活动 1.严格按活动安排表组织好幼儿早锻炼,体育活动、户外游戏等。教师在管理幼儿时不闲谈、不串岗,视线不离开幼儿,使幼儿有安全感、信赖感。 2.照顾好各方面发育缓慢、存在个体差异的幼儿,避免在户外活动时发生不安全事故。 3.会清楚、明了的讲清外出活动安全要求,如:下楼梯靠右走,不互相打闹追逐等,教育幼儿学会保护自己,同伴间友好相处。 4.动作规范、精神饱满地带操,并富有感染力,以积极向上的情绪带动本班幼儿锻炼好身体,增强幼儿体质。 四、进餐 1.教育幼儿饭前、便后洗手,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不限制幼儿饮水、入厕次数,随时满足幼儿的需要,并对生病幼儿给予特别照顾。 2.每餐前用标准的普通话生动地向幼儿介绍饭菜名称,鼓励幼儿安静、独立、愉快地进餐,不挑食,不撒饭,不浪费

小学生日常 行为规范演讲稿

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做文明小学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一班的龙艳,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学习日常 行为规范,做文明小学生》。能站在这里参加演讲比赛,我感到无比自豪。希望通过这次演讲,能让所有的同学对《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更加文明的言行来净化我们的校园,美化我们的心灵。 做为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不论在校内、校外都要遵守礼仪。你听:“老师早!老师好!对不起!没关系!请!谢谢!......”这些声音时时 在校园内响起,而且经常能看到同学们互帮互助的身影...... 这些 现象难道不值得继续发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吗?可是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校园内,楼梯上,也能见 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垃圾,部分同学讲脏话,粗话,随意攀 爬楼梯的扶手,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公物,对此我们是否 该深刻思考一下呢?我们是学校的一员,学校的面貌要靠同学们共同 维护,只有人人讲文明,个个有礼貌,同学之间才会团结友爱,我们的校园才会更加温暖,和谐,同学们才会更加健康,茁壮成长。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更需要我们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它们不仅写在纸上,而且要记在我们心里,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实际行动上。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借着学习《小学生 日常行为规范》的东风,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 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 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的脚,不去不该去的地方。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文明、美丽的校园,让我们马鞍二小的每一名学生都成为一个文明之人,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谢谢大家!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知识交流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 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 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 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 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 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⑤模仿性 (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 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不再是被迫屈从, 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3)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 了新态度。 3、态度的改变 (1)方向的改变:以一种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或将本来反对的变成赞成的,将本来喜欢的变成不喜欢的。 ——“非一致性的改变” (2)强度的改变:态度的方向没有改变,而只是改变了态度的强度。——“一致性的改变”

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行为规范

XX幼儿园 教师日常工作行为细则 一、早接待 1.仪表整洁,态度和蔼,亲切地在活动室门口热情接待、问候每一位家长和幼儿,充分让幼儿感受到老师象妈妈,天天喜欢来园学习、生活。 2.向家长了解交流幼儿情绪、健康等身体状况,若需服药,请家长写明幼儿姓名、药物名称及剂量,教师做详细记载,按时为幼儿服用。特殊情况与保健医或家长联系,以确保幼儿的安全。 3.组织好接待活动,形式要多样,如:操作、阅读、歌舞、游戏等。同时,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避免幼儿消极等待或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标准。 4.积极、主动地和未到园幼儿的家长联系,并询问原因,以防幼儿流失。 5.与家长联系、沟通过程中会讲普通话,使用规范语,注意用语用字准确。 二、晨检 1.时刻把幼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经常配合保健医检查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同时,采取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检查是否带不安全物品,不失时机地对幼儿灌输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 2.为幼儿剪指甲、梳头、洗脸、整理衣物等,让幼儿感受到

爱的温暖。在精心照顾幼儿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体育锻炼,户外活动 1.严格按活动安排表组织好幼儿早锻炼,体育活动、户外游戏等。教师在管理幼儿时不闲谈、不串岗,视线不离开幼儿,使幼儿有安全感、信赖感。 2.照顾好各方面发育缓慢、存在个体差异的幼儿,避免在户外活动时发生不安全事故。 3.会清楚、明了的讲清外出活动安全要求,如:下楼梯靠右走,不互相打闹追逐等,教育幼儿学会保护自己,同伴间友好相处。 4.动作规范、精神饱满地带操,并富有感染力,以积极向上的情绪带动本班幼儿锻炼好身体,增强幼儿体质。 四、进餐 1.教育幼儿饭前、便后洗手,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不限制幼儿饮水、入厕次数,随时满足幼儿的需要,并对生病幼儿给予特别照顾。 2.每餐前用标准的普通话生动地向幼儿介绍饭菜名称,鼓励幼儿安静、独立、愉快地进餐,不挑食,不撒饭,不浪费粮食。对个别不能独立进餐的幼儿要耐心及时地给予照顾,并逐渐培养其自理能力。 3.进餐后用毛巾清洁幼儿脸部,同时清洁桌、地面,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五、午睡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通过一学年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施,在班级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依靠社会及其它力量,坚持不懈地强化对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方面的训练,使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总结如下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加强了师德教育,开展了为人师表活动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极大。为了使教师以正确规范化的行为影响学生,,必须切实加强师德教育。重点是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育人水平。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效果应该说也是最好的。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主动向学生问好,课间师生之间互相问好。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是小学生行为的准绳。学生熟悉它,教师更要了解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好。教师作为人灵魂的工程师,不只是教书,还更要育人。要在教书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自觉地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养成教育,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该是多途径的,是与学校的管理方式相一致的。 1、能利用周会、晨会、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每周的周会在周一升旗仪式后举行,晨会在每早操后举行。周会和晨会的主要内容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因为小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才能确保学习态度端正,确保安全,确保在各个方面做得对,做得好。另外,班队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班队活动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活动形式要生动、活泼,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趣味。能让学生乐于参加,乐于接受,寓教于乐之中。逐渐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2、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社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我校开展的“献爱心,关心学困生”的捐资助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关心他人的快乐。又例如:我校开展的“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活动。同学们对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废纸,能自觉的拾起来,看到垃圾能主动的清扫掉,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多种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等,使小学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3、能重视并加强小学生的规范教育。重视对小学生的规范教育,除周会、晨会、班队活动外,少先队工作也不容忽视。大队部要明确的《红领巾值日岗位职责》,坚持岗位值日制度,加强红领巾值日岗的管理,主要应采取正面表扬和奖励的办法,对在检查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和奖励,好的班级应悬挂流动红旗,每周或每月评比一次,这样做既可以鼓励后进生上进,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在心理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不论是对蔬菜的偏爱还是对他人的看法(社会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都先用问卷来测量被试的态度,并预测当被试真的遇到需表明态度的对象时,已测量的态度就会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 特别是当这个假设被应用于社会态度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Richard LaPiere)对它提出了质疑。为了阐明他的疑问,他举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向多名美国男子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电车上,你愿意把你的座位让给一名亚美尼亚妇女吗?”(记住,这篇文章是在1934年发表的!)无论回答怎样,拉皮尔解释道,这种反应仅仅是一种对假设性情境的假设性反应,它未必能预测出当这名美国男子在拥挤的汽车上,真正面对一位亚美尼亚妇女时将采取的真正行动。拉皮尔认为,即使实际情况是这样,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还是很愿意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被试对假设性问题的假设性回答所反映出的假设性态度来预测被试的真实行为。不仅如此,这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在同样的数据基础上,得出与美国人和亚美尼亚人总体关系有关的结论。拉皮尔提出,研究人员认为假设性行为(对调查表的反应)与真实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这种假设太过于简单,且毫无根据,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偏见与歧视。这并不是说这种态度今天就不存在,但在60年前,这种带有歧视的行为非常普遍且被人广泛接受。例如,一些旅馆、餐馆常有拒绝为一些种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提供服务的规定,这是很普遍的事情。为此,拉皮尔决定利用这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规定来验证他的观点,即口头表达的态度并不能预测真实的行为。 【理论假设】 在1930—1931年间,拉皮尔与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四处旅行,“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那时,在美国人们对亚裔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与歧视。在这次旅行开始后不久,当他们一行三人到一个小镇的一家最好的旅馆与服务员打交道时,拉皮尔心中甚是担忧,因为“在这个小镇上,当地人对东方人存在很狭隘的偏见”。令他们吃惊的是,服务员立即礼貌地接待了他们。拉皮尔继续叙述道:“两个月后,当我再次沿此路线旅游时,我给这个旅馆打了个电话,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一名重要的中国先生’,对方的回答却是个毫不含糊的‘不’字,这件事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并使我着手进行这项研究”。 与那些为人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拉皮尔的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人们的“社会行为”与他们口头表达的社会态度很少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说,人们的言行并不一致。 【方法】

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

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 一、举止文雅 1.举止温文得体,不失教师风度,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堪为幼儿表率。 2.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遵守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 3.在幼儿、家长和客人面前不嬉戏,不开过头玩笑,不讲牢骚话。 4.在园内外遇到各种冲突时,以礼相待,不做失礼之事。 5.办公桌物品摆放整齐,工作时间不吃零食。 6.不私托家长办事。 二、仪表端庄 1.仪表端庄典雅,潇洒大方。 2.衣着整洁、美观大方,不追求奇装异服,不穿露脐装和吊带衫,不穿拖鞋带班时不穿高跟鞋。3.头发整齐光洁,带班时间不梳披肩发。 4.不浓妆艳抹,上班时间不佩带明显首饰和其它奇异大饰物。 三、语言文明 1.工作时间一律讲普通话,语言恭谦,表情友善和气,待人热情。 2.谈吐文雅,不使用粗俗语言,不恶语伤人。 3.谈话语气得体,语调适中,谈话时要注视对方,以示尊重。 4.多用“请”、“谢谢”、“对不起”等尊重性词汇。 四、礼貌待人 1.真诚待人,懂得尊重,接待幼儿家长和来宾,笑容可掬,主动让座。 2.同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不猜忌,不背后议论他人,不传个人隐私。

3.尊重幼儿人格,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幼儿打招呼时要及时还礼应答。 4.按时参加会议、活动或其它集会。听取别人发言时,做到专注、有耐心,并做好笔记。 5.集体活动时关闭通讯工具的铃声,带班或会议时间不接外来电话。 幼儿园教师礼仪规范 〈一〉职业修养篇 1.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幼儿认真负责,热爱尊重每一个幼儿;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勇于吃苦,为了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与幼儿园、国家的命运、前途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善于团结协作,妥善处理与周围同志之间关系:善于交流、化解矛盾;以集体利益为重,与人为善、和谐;能意识到与他人合作的价值。 〈二〉精神面貌篇 幼儿教师的精神面貌,是幼儿教师形象的灵魂。 1.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乐于助人,能与他人分享教育经验和教育成果; 2.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追求和创造愉快、健康、向上的氛围; 3.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给人以朝气蓬勃、振奋昂扬的形象。 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以下的心理素质和品质: 心态——自尊自信的;品质——真诚正直的;性格——活泼开朗的;心胸——豁达宽容的。 〈三〉仪容仪表篇 1.着装:幼儿教师上班时适宜选择“流行中略带保守”的服装,而不宜穿着太时髦或太暴露的服装(超短裙、超短裤、吊带裙、低胸装)。 衣着打扮符合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衣着活泼大方,大小得体,便于活动,颜色鲜艳,不同场合穿不同服装,给孩子以美的熏陶。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情感和意向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 那么,在现实中,态度和行为是怎样影响彼此的,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看看态度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可见,当10试验者不知道大水池里面有鳄鱼时,都能成功而且较快速地通过桥,但当他们知道有鳄鱼时,再次问他们谁还愿意穿过房子,结果是由3个大胆的人考虑了很久才出来,后来知道有安全网时,才有5个人愿意再站出来,其他人由于担心网的安全或其他原因而不敢走出来。 所以,态度对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一个人他对某件事很有兴趣或者很乐意去做,那么,他会显得很有动力,不会酿酿跄跄的。而当一个人很不愿意或者和很害怕某件事时,他会显得很畏缩,很不情愿去做。 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两个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就可能会有所改变。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

教师日常行为规范1

庭芳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教师自尊自重,语言文明,礼貌待人。 2、穿着整洁、大方,不穿奇装异服,不袒胸露怀,不穿超短裙、超短裤进教室;男不留过长头发,女不化浓妆。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乱扔杂物,不边走边吃东西。当好值日员,保持办公室或集体场所的卫生,并且督促学生保持校园、教室、楼梯、楼道等卫生区域的卫生,以及外出集会时路途、场所的卫生。 4、不酗酒闹事,不接受学生家长请吃请喝,不有意识让学生赠送礼物;不读淫秽书刊,不看黄色录像,不赌博,不到不健康的场所逗留或娱乐;发现学生有吸烟、喝酒或到不健康场所玩耍行为要及时制止、教育。 5、教师在任何场所、环境下要举止端庄,仪表大方,不卑不亢、不失教师人格。不得让家属、亲戚、朋友干预学校正常工作。 二、明理诚信,团结协作 6、教师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学习,诚心待人,不背后说别人坏话,议论他人,不搞小动作。 7、讲道德、讲修养,学习、生活、工作要遵纪守法,按制度办事,说话讲道理,办事讲原则。 8、胸怀胆荡,宽宏大度,彼此间有意见、有看法,通过正当渠道反映解决,要高姿态消除分歧,达到取同存异,不准在学校任何场所大吵大闹。

9、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互相理解,诚心诚意帮助同志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不给别人设置障碍。 10、思想端正,作风正派,做人光明磊落,对学校工作或领导同志有意见,或自己有想法,及时采取正当渠道反映或直接面谈,不背后议论或散布情绪,影响工作,更不准捕风捉影、散布流言、乱造舆论、盅惑人心。 三、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11、要学法、懂法、守法,坚持依法办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 12、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法规,增强依法治教意识,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旷工,不旷会,严格履行请假手续。 13、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决议,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任务。随时接受学校以及上级领导对自己工作检查指导,对自己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不隐藏、不掩饰、诚恳汇报。 14、严格遵守办公纪律,工作、学习、开会时间严禁闲谈、干私事、带孩子、下棋、打扑克、打毛衣,做到按时上下班,不逃岗脱岗,不擅离职守,要高效率地工作。 15、明确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要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学生,教育教学一切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有差别,要因材施教,对学生以正面教育为主,不挖苦,不打击报复,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上课时禁止教师随便把学生撵出教室;不得在课堂上吸烟,不得酒晕后进入课堂,不得以任何借口长时间让学生给教师干私活。 四、善于学习,勤奋工作

(完整word版)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当人们看到某人有某种言谈和行动,就认为他持有某种与之一致的态度,或认为已知一个人对某事持有某种态度,也就一定会有某种一致的行为紧随其后。这种简单的、不大合乎实际的、将态度与行为混为一谈的推论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准确的,但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却是极为普遍的。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和环境下也会相互冲突。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如一个人,先有某种行为(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时期的行为下来,养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 在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R.T.Lapiere,1934)曾进行过一项著名的现场研究,他偕同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美国西海岸旅行一万多英里,住宿过66家旅社,在184家餐馆用饭,受到很好的接待,其中多数甚至以"比平常更关心"的方式子以款待,只有一次遭到拒绝。当时的美国普遍存在着对黑人与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在很少有东方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所以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出现的情况使研究者感到非常意外,为此促使他继续作深入调查。 六个月后,他分别向上述光顾过的250家餐、旅馆分别寄去了两种问卷。问卷中都有如下问题:"你是否愿意在你们的商店中把中国人作为顾客来加以接待?"为了避免对方因接待过华入而生怀疑,以致作出不真实的回答,特给其中的一半餐馆、旅馆寄第二种掩护性问卷,其中除上述问题外又插入一些是否愿意接待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的问题。同时,他给许多未光顾过的餐馆、旅馆也寄发了问卷,把它们当作控制组。 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这一步骤也不是象合理推理模式所说的那么逻辑、正确,它也会出现错误。第一,使用少量信息形成判断;第二,所运用的信息本身是错误的,这方面的错误一方面来源于上一阶段搜集、选择信息的不足和错误,另一方面仍是由先前经验造成的。在信息整合之前,先前经验已影响其形成了某种印象;人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便将那些不符合该印象的信息去掉,将那些模糊的信息解释为对印象的支持。 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运用理性推理模式。在多数时间里,社会信息是不可靠、不完整、甚至是有偏差的。即便这些信息既可靠、完整、又无偏差,社会知觉者本人也不能作到不出错误。不过,人的推理经常会发生变化,当现实反馈与推理不符合时,人们就要修改自己的判断。例如你认为某人很好交际、

教师日常行为规范

教师日常行为规范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市广大教师的职业行为,增强责任意识,树立良好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我市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 一、遵纪守法,依法执教。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散布、传授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论。 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要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工作,树立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精神,不得损害学校利益和集体荣誉,不得刻意索取待遇,不得擅自迟到、早退和缺课,不得不备而教、不批改学生作业。 三、服从分工,讲求团结。要服从学校分工安排,维护集体利益,同事之间要互敬互谅、讲求团结协作,不得拉帮结派闹小团体。 四、爱护学生,平等相处。要关心爱护、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得讽刺、挖苦、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强迫学生休学、转学、退学。 五、严谨治学,遵章守纪。要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得以个人名义在校外兼职,不准参与赌博、邪教、传销等违法违纪活动。 六、廉洁从教,严于律己。要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准利用职务之便索要或变相索要、收受学生和家长礼物,不准接受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宴请,不准利用职务之便谋取

私利,不准向学生和家长推销或暗示学生到指定地点购买课外书籍、教辅资料等,不准在职教师组织和参与有偿家教,或通过介绍、暗示、诱导学生,为社会培训机构、退休教师提供有偿家教生源并从中获利。 七、尊重家长,相互信任。要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准训斥、指责、刁难和侮辱学生家长。 八、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等方面以身作则,自觉为学生率先垂范,做到行为规范、为人师表、教学相长。不得巧立名目乱收费,不得向学生施以任何名目的罚款,不得在评优、晋级、晋职、调动、招生等工作中弄虚作假。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 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 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 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 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①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 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 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中心幼儿园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准则

中心幼儿园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准则 中心幼儿园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准则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园广大教职工的职业行为,提高广大教职工责任意识,树立广大教职工的良好形象,现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制定我园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如下:一遵纪守法,依法执教。 广大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 要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要严格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准在课堂上传播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言论宣扬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 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广大教师要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热爱幼儿园,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要充分发挥红烛精神,甘为人梯,乐于贡献,勇于奉献。 不随意更改保教计划,不准消极对待自己日常的教学工作任务,敷衍了事。 三热爱幼儿,教书育人。 要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保护幼儿的合法权益。 不得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不准有任何伤害幼儿身

心健康的行为。 四严谨治学,遵章守纪。 要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不得以个人名义在园外兼职,不准参与赌博邪教传销和经商等违法违纪活动。 五举止端庄,教风严谨。 言行举止要文雅得体,身教和言教相结合,做到言行一致。 工作时不擅离岗位,不与人闲谈,不带个人情绪上岗,不玩电脑游戏等,不准在上课时使用移动电话,不准有任何有失教师礼仪的举止。 六仪表大方,衣冠整洁。 教师在园期间要保持衣着整洁,朴素大方,美观得体,不得佩戴奇特饰品和蓄留怪异发型,不得浓装艳抹和留长指甲,不穿拖鞋上班,带班时不穿高中跟鞋和响底鞋。 要根据时间场合教育目的的需要来调节自己的外在形象。 七语言文明,礼貌待人。 要带头讲普通话,从日常用语到课堂教学语言都要做到文明规范。 不得有污言秽话,更不准将生活中惯用的一些方言土语粗话带进幼儿园带进教室,不讲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做到恶言不出于口,愤言不返于身。

教师行为规范心得体会

学习《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规范》心得体会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 李玉芳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最近,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规范》。通过这种深刻的学习过程,我深深地理解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教师行为规范,让我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的去教好学生,孔子说的:“爱之,能勿劳乎?言之,能勿诲乎?”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爱是甘露,可以浇灌生命之树;爱是春风,可以吹绿人类心灵的荒漠;爱是一条无形的纽带,能架起师生感情的桥梁;爱是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奥秘。学生是稚嫩的幼苗,需要老师的呵护。老师要有妈妈一样慈爱的胸怀,她需要有细致的心,慈祥的目光,温暖的双手,像对待儿女一样精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有家的感觉。学生病了,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并送医院。学生学习上有了困难,要细心地辅导;学生有了错误,要耐心教育;学生取得了成绩,要加以鼓励。关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通过学习教师行为规范,使我明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转变 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人类文明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不断的去挖掘。同时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每天我们都能听到新的讯息。不断的学习,能让我们与时代同步,能让我们感受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学生们也是如此。有句话说“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而作为教师则停滞不前,当你的“一桶水”已经给完的时候,你还能拿出什么?工作中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学习教师行为规范让我受益非浅,我会用它时刻的鞭策我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我会时时以《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我们党员的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但是实现推进全中华民族素质的重大举措,也进一步提高了加强行风建设的自觉性。 学习《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心得体会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杜文梅 最近,我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现将我的几点体会叙述如下: 一、师德的意义和六字衡量标准 师德,即教师的行为规范。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与之相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劳动的是那些正在长身休、长知识、可塑性非常强的孩子们。教师的工作及道德观直接影响学生品德的与发展,而又是无形的、潜移默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