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详细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详细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详细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详细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

绪论

客观性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确立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为中国医药发展奠定基础的著作是哪部?()

①《黄帝内经》

②《伤寒杂病论》

③《神农本草经》

④《难经》

【题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原因在于《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答案】①

2、标志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确立,为临床中医学发展的奠基之作是哪部?()

①《黄帝内经》

②《难经》

③《伤寒杂病论》

④《金匮要略》

【题解】《伤寒杂病论》在《内》、《难》等理论基础上,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辩证论治方法,成为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研究和处理疾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方法。

《金匮要略》是晋代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编纂整理,一分为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故《金匮要略》作为标准答案不全面。

【答案】③

3、中医学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隋代巢元方等著的什么

书?()

①《神农本草经》

②《脉经》

③《诸病源候论》

④《温病条辨》

【题解】《诸病源候论》详尽地记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与症状,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答案】③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标志是什么?()()()()()

①《黄帝内经》

②《难经》

③《神农本草经》

④《伤寒杂病论》

⑤《黄帝内经素问》

【题解】《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国医学基本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四部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国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素问》只是《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

【答案】①②③④

2、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大家?()()()()()

①张仲景

②刘完素

③张从正

④李杲

⑤朱丹溪

【题解】金元时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刘完素的“火热论”;张从正的“攻邪论”;李杲的“补土论”,朱丹溪的“养阴论”,立说不同,各有发明创见,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答案】②③④⑤

3、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观反映在以下哪些方面?()()()

()()

①天体地球的物质观

②人体生命的物质观

③疾病产生的物质观

④治疗疾病的物质观

⑤形神物质观

【题解】中医学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元气”这种基本物质构成,形成了天体地球的物质观;人之形体是由“精气”等基本物质构成,人体生命的全过程是体内精、气、血、津、液、神等物质的产生、转化的物质运动过程,构筑了中医学唯物主义生命观;疾病的发展不是鬼神所使,而是机体的抗病力与致病邪气间两种物质力量对比失衡,是中医学唯物主义的治疗观;唯物主义形神观也是唯物观在中医理论中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形,指形体、机体;神,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与神俱,不可分离。指出形神的辩证统一,形神关系实质上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答案】①②③④⑤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①唯物辩证观

②整体观念

③天人一体观

④辩证论治

⑤辩证论治

【题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它虽具有唯物辩证观点,但不是中医理论体系最根本的、独具特色的和区别于西方医学的特点。天人一体观是整体观念两个内涵中之一。辩证论治的“辨”与“辩”字,不容混淆,辨证是辨别、辨认证候,是根据证候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做出判断;辩证的“辩”,有用语言辩解和合乎辩证法之义。

【答案】②④

二、是非题

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神农本草经》是现在可考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答案】√

2、《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各9卷81篇,共162

篇。()

【答案】√

3、《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景岳所著。()

【答案】×

4、《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被历代医家奉为“四大经典”。()

【答案】×

5、医药学的产生与人类的劳动、生活实践密不可分。

【答案】√

限制性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医学:中医学即中国医药,亦称祖国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延长寿命的科学。

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学科。

3、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一元论(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4、整体观念: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完整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统一性的整体认识。(此概念的内涵有两个要点,一是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填空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开始于时期,到

时期完成。

【答案】战国;东汉末年或三国时期

2、晋代医家王叔和著一书,对脉学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答案】《脉经》

3、明清时期,出现了学派,标志着中医学对传染性热病的认识和研讨发展到了新阶段。

【答案】温病

4、《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两精相搏谓之。”

【答案】精;神

三、简答题

何谓辩证论治?

【题解及答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经过研究、考虑而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解决疾病的手段,也是辨证的最终目的。

主观性试题

论述题

1、试述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

【题解及答案】所谓整体观念,即指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整体认识。整体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涵:①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器官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都具不同的生理功能。然而它们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这种整体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联系于六腑、形体官窍、五志、五液、五色、五味构成5个生理活动系统,这5个生理系统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并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循环贯通作用下,形成有机的整体,完成统一的生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是个统一整体。②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类生存于大自然之中,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大自然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自然界的季节气候,昼夜晨昏的运动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的反映。都说明了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客观性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案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以下哪项是中医理论的总纲?()

①精气学说

②阴阳学说

③五行学说

④脏腑学说

【题解】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对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换言之,阴阳学说就是我国古代的对立统一观。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之后,成为认识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分析疾病病因、病理改变;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用药的纲领、方法、工具。阴阳学说是学习、理解中医理论的一把钥匙。难怪《灵枢·病传》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意思是懂得了阴阳的道理,就会象在白天睁开眼睛一样,豁然开朗,明察一切;又象是酒醉之后清醒过来,不再有昏乱、迷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总纲,抓住了纲领,才能执简驭繁。

【答案】②

2、以下哪种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间架结构?()

①精气学说

②阴阳学说

③五行学说

④脏腑学说

【题解】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行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用五行配属五脏,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这五个系统间又存在着生克制化关系,使五脏成为一体。五脏一体的有机人体,通过五行属性的“比类取象”与自然界的五类相应,沟通了人体与自然界的联系。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正是这样一个五行结构系统,与之相应,疾病的病理变化、诊断、治疗也随之成为五大系统。

【答案】③

3、用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关系,二者之间必须是相互联系的。此话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①阴阳的相关性

②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③阴阳的相对性

④阴阳的可分性

[题解】阴阳的相关性是指用阴阳划分两个事物或现象谁为阴谁为阳,这二孝间必须有内在联系,是相互关联的,如上与左之间就没有划分阴阳的必要,二者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答案】①

4、对两个事物或现象进行阴阳属性划分,是有一定原则的。这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①阴阳的相关性

②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③阴阳的相对性

④阴阳的可分性

【题解】对两个事物或现象进行阴阳属性划分,把凡是具有炎上、积极、进取、刚强、好动、亢进、增加、无形、生长等特性的均归属于阳;凡具有寒冷、向下、消极、退守、好静、柔弱、衰退、减少、有形等特性的均归属于阴。这种划分阴阳属性的原则就是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答案】②

5、事物的阴阳属性随着时间、地点、及对立面的变更,则其属性也随之改变,是指阴阳的什么性质?()

①阴阳的相关性

②阴阳的普遍性

③阴阳的相对性

④阴阳的可分性

【题解】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它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更,事物的性质或对立面改变了,则其阴阳属性也就随之而改变。这是指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答案】③

6、“在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是指阴阳的什么属性?

①阴阳的相关性

②阴阳的相对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可分性

【题解】物质世界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还使事物表现出无限多的层次,具有无穷可分的特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以至无穷。用阴阳揭示事物或现象的这种无限多的层次性就是阴阳属性的可分性。

【答案】④

7、“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

②阴阳的五根互用

③阴阳的消长平衡

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答案】②

8、“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揭示了阴阳间的什么关

系?()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

②阴阳的互根互用

③阴阳的消长平衡

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题解】守为镇守,使即役使。物质的阴之所以能闭藏于体内,是由于阳气在外的固摄、镇守;阳气在外的温煦、固摄,又是阴气所役使,阴是产生功能阳的物质基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之间在物质方面相互转化、互为根基;在功能方面的相互役使、支配、为用。

【答案】②

9、具有“滋润、下流”性质,是五行中哪一行的特性?()

①木

②土

③水

④金

【答案】③

10、五行中哪一行具有“曲直生长”的特性?()

①木

②火

③土

④金

【答案】①

11、请判断五行中土对于火的关系。()

①为母

②为子

④所不胜

【答案】②

12、请判断五行中土对于金的关系。()

①为母

②为子

③所胜

④所不胜

【答案】①

13、请判断五行中土对于木的关系。()

①为母

②为子

③所胜

④所不胜

【答案】④

14、请判断五行中土对于水的关系。()

①为母

②为子

③所胜

④所不胜

【题解】在五行的相互关系中,每一行都要和其它四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即“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和“克我”我克的所胜、所不胜关系。

【答案】③

15、五行结构系统中,一行对另一行克制太过称作什么?()

①相克

②相乘

③相侮

④所胜

【题解】五行结构系统中,一行对另一行克制太过也叫“倍克”,属于异常相克,是为维持结构平衡而发生的制约关系失调,产生的克制过强,这种“倍克”叫作相乘。

【答案】②

16、五行结构系统中,“反克”又叫作什么?()

①相乘

②相侮

④所不胜

[题解]相悔是指五行中的一行由于本身太过,使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初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答案】②

17、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是什么?()一

①阴阳

②五行

③气

④道

【题解】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形成的具体物质形体,又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每一类中复有阴阳可分。

【答案】③

18、下列哪项对气的描述是错误的?()

①无形的

②无质的

③流动的

④精微物质

【题解】古代哲学家认为:在宇宙演变的初期,整个空间弥漫着浑浑沌沌的、烟云状的细微无形的物质,这就是气。可见,气是物质,是构成自然界万事物的本原性物质。

【答案】②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

1、哪些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①阴阳学说

②五行学说

③脏腑学说

④经络学说

⑤精气学说

【题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其中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解决了医学中人体、生命运动、病因等是什么的理论体系基本问题。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经络则是人体表里上下内外的信息网络。

【答案】①②⑤

2、用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关系,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①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②阴阳的普遍性

③阴阳的可分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⑤阴阳的相关性

【题解】对于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事物中对立的两个方面判断何方为阴,何方为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二者之间必须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毫不相干的;其次孰阴孰阳要根据其符合阴阳属性规定性而确定。

【答案】①⑤

3、列哪些属性为阳?()()()()()

a)温热

b)内守

c)明亮

d)滋润

e)凝聚

【题解】上升与内守;推动与凝聚;兴奋与抑制中,内守、凝聚、抑制为阴,上升、推动和兴奋才为阳的属性。

【答案】①③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下列哪些?()()()()()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

②阳阴的对立统一

③阴阳的互根互用

④阴阳的消长平衡

⑤阴阳的相互转化

【答案】①③④⑤

5、阴阳平衡是一种什么样的平衡?()()()()()

①相关平衡

②相对平衡

③动态平衡

④恒量平衡

⑤功能态的平衡

【答案】②③④⑤

6、确定下列人体的脏腑组织哪些属阳?()()()()()

①体表

②北部

③肝

④心

⑤肾

【题解】体表与内脏相比较,体表在外为阳,内脏藏于里属阴;北部与腹部相比,古人观察人们在劳作时,多是面着黄土,背朝天,背部朝向太阳属阳;五脏之中心居于胸腔上焦,又主管血脉温煦人体,故为阳脏,肝肾同源属于下焦故为阴脏。

【答案】①②④

7、哪些可以归属于五行中的木类?()()()()()

①春

②南

③化

④肝

⑤青

【题解】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中以春天万物复苏、发芽生长应木类;五色青、赤、黄、白、黑中的青色植物春天复苏发芽的颜色也应木类。肝具疏通畅达、宣泄升发的功能与木的生发舒展特性相类。南是五方东、南、中、西、北中的南方应火类。化是五化(一年四季中自然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分为五个阶段生、长、化、收、藏称为五化)中变化结实的阶段应土类。

【答案】①④⑤

8、下列哪些可划分为五行中的土类?()()()()()

①脾

②甘

③署

④平旦

⑤口

【题解】脾主动化,消化水谷,生成精微以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与土的长养特性相类故归土;口为脾窍属土;甘,是五味酸、苦、甘、辛、咸之一,自然界植物变化结实,果实成熟期味甘甜,与长夏同属土类;署,是风、署、湿、燥、寒五气(五气即一年四季中季节气候的特点)中的署热之气,是夏季的主令气候,应火类;平旦,是把一天划分为五时,天明为平旦,中午为日中,太阳编西为日西,太阳落山为合夜也叫人夜,半夜称作夜半。

【答案】①②⑤

9、五行结构系统中存在哪些关系?()()()()()

①相生

②相克

③制化

④相乘

⑤相侮

【题解】五行结构系统中,存在着维持结构正常协调运转的生克制化关系;也存在着当这一结构失调,生克不足或太过后使制化规律紊乱的相乘、相侮关系。但是正常情况不只存在生克制化关系,而在五行结构系统失调,异常情况下则表现为乘侮关系。

【答案】①②③④⑤

10、精气学说应用于中医学中的哪些领域?()()()()()

①探讨生命的起源

②说明脏腑生理

③阐述病理变化

④用于疾病的诊断

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答案】①②③④⑤

二、是非题

判断下列各题中划线部分的正确或错误,正确的在线下标R,错误的标W。

1、“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指对太阳的向背而言。

【题解】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向日光的地方为阳,背日的地方为阴。如《说文》解释为:“阴,暗也。”“阳,明也。”

2、阴阳概念,从原来表示对阳光向背的具体概念,演变为不再有具体内容的抽象概念。

【题解】阴阳概念,从最初的日光向背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经从复杂的自然、社会的具体现象中抽象、概括、总结出阴(——)和阳(一)两个基本范畴,认为“阴”和“阳”两个对立方面,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源及其规律。这就是所谓“道”的含义,这时阴阳就从具体概念演变为抽象概念了。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说阴阳两个对立方面是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答案】R

3、炎上,积极、进取、刚强、好动、亢进、增加、无形、生长等特性为阴。

【题解】阴阳学说规定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事物或属性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事物或属性都属于阴。对于人体来说,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这些是从众多的自然、社会和人体复杂现象中抽取出来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原则性属性,用这些基本原则就容易判断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了。

【答案】W

4、前半夜为阴之阳,后半夜为阴中之阴。

【题解】根据阴阳的可分性,昼为阳。前半夜应为阴中之阴,是说前半夜阴气有逐渐加重、加深的趋势;后半夜阴气将尽,阳气萌发,故为阴之中阳。

【答案】W

5、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

【题解】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物质势力。这两种对立的势力不是对抗性矛盾,而是一种相互制约、控制的关系。

【答案】R

6、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是阴阳异常消长的结果。

【题解】阴阳消长是发生在阴阳平衡允许的范围内增长或消减,如阴阳的消长超出了阴阳平衡允许波动的范围,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或偏衰。增长太过就是阴阳的偏盛,消减太过是阴阳的偏衰。

7、阴阳平衡,允许阴阳之间有一定范围的不平衡。

【题解】阴阳平衡允许阴阳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不平衡,所以阴阳平衡是一种相对动态的平衡,而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平衡。

【答案】R

8、“物极必反”可以用来形容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题解】“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就必然向其相反面转化,它可以用来揭示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即“物极”阶段,各向其相反面转化,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

【答案】W

9、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题解】五行的概念,已不是原始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它是把自界的事物,作了广泛的比较与联系,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按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纳入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特性的属性分类之中。因而,五行的含义可进一步理解为:“五”是指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性的五种事物属性;“行”指五种事物属性之间内在联系的运动变化规律。

【答案】W

10、《内经》把五行间的“相生”关系称为“承制”和“相胜”的关系。

[题解]《内经》把五行间的“相克”关系称为“承制”和“相胜”,有制约和战胜之意。而“相生”关系,《难经》称为“母子”关系。

【答案】W;W

11、克我者为“我所胜”,我克者为“我所不胜”。

【题解】克我者即它行克我,是我的所不胜;我克者即我克制它行,是我能战胜的一行,是我之所胜。

【答案】W;W

12、五行的“生克”有正常和异常之分。

【题解】五行结构系统中,为维持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协调所发生的生克关系,是正常的“生克”;由于五行间“量”的异常而引起的生克不足或生克太过,都必然导致五行结构系统的平衡紊乱,这时的生克现象就是异常的“生克。”

【答案】R

13、五行学说中的“互害”关系,是指五行间的“相乘”和“相侮”关系。

【题解】五行学说中的“互害”,实际是指的是五行间正常协调关系下

的“相克”关系。而把“相生”关系,称作“互利”关系。

【答案】W

14、“精气学说”也叫作“气一元论”。

【答案】R

限制性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对立制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物质势力,这种对立表现为相互间的制约。

3、阴阳平衡:所谓阴阳平衡是讲阴阳双方的势力或数量是相对恒定的。这种相对的稳定状态是靠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来维持的。

4、生克制化:生克,即指五行“相生”和“相克”,它是指五行间正常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克制的关系。制化,指五行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作用。所产生的调节作用。制即制约,化是化生,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正是由于存在着这四种联系方式,才保证了制化关系的正常,维护了事物的存在和正常的活动变化。

5、相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克制太过的表现,也称作“倍克”。

6、相侮:又称为“反侮”或“反克”,即恃已之强,凌彼之弱,侮所不胜的异常克制现象。

二、填空题

1、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

【答案】阴平阳秘

2、阴阳双方每一方都以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

【答案】相对立

3、阴阳之间的依存性和互根性,把阴阳双方联为一体,这就是阴阳的

【答案】统一性

4、阴阳的动态平衡,是说阴阳平衡的或是随着事物的不同运动而发生变化的。

【答案】位置;范围

5、在一定时期或阶段,阴阳平衡的范围是个常数,这是阴阳的

平衡。

【答案】恒量或常数

6、《内经》讲:“阴胜则病,阳胜则病”。

【答案】阳;阴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答案】阴阳

8、五行,实行上是五种不同的抽象概括。

【答案】属性

9、木的特性是:生发、、、。

【答案】柔和;曲直;舒展

10、火的特性是:炎上、、。

【答案】阳热;升腾

11、土的特性是:长养、、。

[答案]生化;受纳

12、金的特性是:清凉、、。

[答案]洁净;坚劲;收敛

13、水的特性是:寒湿、、。

[答案]下行;滋润

三、简答题

1、什么叫“阴阳互根”?

【题解及答案】“阴阳互根”又称作阴阳的相互依存。指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每一方都必须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例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再如,人体内部的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是互根互用的。

2、何谓“阴平阳秘”?

【题解及答案】“阴平阳秘”,阴平,指阴气平和;阳秘,指阳气固秘。“阴平阳秘”概指人体内部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所取得的动态平衡,这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为阴阳失调,它是人体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理所在。

3、简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题解及答案】阴阳学说应用于中医学,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如: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肝脾肾为阴,心肺为阳。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是体内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首先引起疾病的原因也可划分阴阳,即阴邪、阳邪。疾病的发生,是体内阴阳协调平衡关系紊乱,阴阳失调的结果。这种失调主要是由阴阳消长异常而导致,或阴阳偏盛,或为阴阳偏衰。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诊断方面。审别阴阳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在治疗方面,可确定治疗原则,即阴阳偏盛,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补其不足。在补阴补阳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问题。阴阳学说还用来归纳药物的性能,即药性分阴阳,药味分阴阳,升降浮沉亦分阴阳。

4、乘和克的次序怎样,为什么一个称“克”,一个叫“乘”呢?

【题解及答案】五行关系中,乘和克的次序一致。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它们虽然次序一致,但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克即克制,制约,是代表着正常事物间制约关系,是维持事物内部平衡协调的必备条件,在人体则属生理现象。而乘是指相克太过。是由于被克的一方过于虚弱,克我的一方相对过强;或者某方力量过强,而对被克制一方的克制太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属于事物间关系的反常现象。在人体则为病理表现。正因为二者一个为正常相克,一个为异常相克,故有克和乘名称之不同。

5、简述五行学说中母子关系及所胜、所不胜关系。

【题解及答案】母子关系即是五行学说中的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如以火为例,火为木所生,故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所胜与所不胜是指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我之所胜,克我者为我之所不胜。仍以火为例,因为火克金,水克火,故火为金之所不胜,是水之所胜。母子关系就是相生关系,所胜与所不胜关系实为相克关系。

6、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题解及答案】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精气聚合而成。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精气学说认为:气不是僵死不动的,而是具有活泼生机、运行不息的物质。事物的运动变化、人的生命活动都是靠气的流行变化维持的。

7、五行学说对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对中医学有何重要意义?

【题解及答案】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纳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对构筑中医理论体系起了重要作用。首先,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了自己所属的五体、五官、五志、五液、六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体系。其次,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外应五方、五季、五气,阐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的统一性。第三,通过五行归类,揭示了人体五行系统中纵向与横向联系。在横向联系中,指同类间的关系一般是“同气相求”,有相互助长关系;在纵向联系中,指五行各行间的关系存在着生克乘侮的联系。

主观性试题

论述题

1、如何理解阴阳的消长运动?

【题解及答案】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对立的两方面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处于一种量的交替增长与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其运动形式表现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阳消的同时阴长,阴消与阳长同时发生。

阴阳消长运动,首先呈现出一种规律性,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交替进行,即阴消阳长之后马上是阳消阴长,并且连续进行下去。其次,阴阳的消长是发生生存在一定限度之内的,消或长超出了这个限度,就是异常的消长运动。长的太过为阴阳偏盛,消的太过为阴阳偏衰。

维持阴阳在一定限度内正常消长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互济和制约关系。在阴阳消长运动过程中,当一方不足,衰退时,则另一方必然在互根的基础转化补充其不足;而当一方偏亢时,则另一方加强其制约力,不使其偏亢。即阳得阴济,使阳不致过分亢盛,阴得阳和,则阴亦不致过分衰沉,从而维持了阴阳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运动正常进行。

阴阳消长运动的意义在于:维持了事物正常的按自身规律的发展变化。

2、试述阴阳平衡。

【题解及答案】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双方的势力或数量是相对恒定的,表现为事物或现象的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平衡是一种相对、动态、恒量、功能态的平衡。所谓相对平衡,是指阴阳的平衡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即不平衡),只要这种波动不足以危及事物的稳定性,就属于阴阳平衡范畴。例如:水在标准条件下,在0℃以下为固态,0—100℃间为液态,100℃以上为气态。因此,当温度在0——100℃之间波动,水的液态相当稳定,只有温度超过100℃或低于0℃

时,水的液态平衡才被破坏。阴阳的动态平衡,一是说阴阳的平衡不是绝对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求得的;二是阴阳平衡的位置或范围是随事物或现象的不同运动时期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人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了生长、成熟、衰老不同时期,其生长与衰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了各期限阳平衡位置的不同。阴阳平衡是一种恒量平衡,这是说在一定时期或阶段,阴阳平衡的范围是一个确定的数值。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值范围,都属于阴阳失调。阴阳平衡是一种功能态的平衡,而不是数量上的绝对相等。如:人体内脏间的协调并不是体积或数量上的相等,而主要是功能上的相当。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体,都存在着一种维持整体自身相对稳定平衡(即阴阳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这就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又是建立在阴阳统一基础上的,阴阳间依存互根,把阴阳联为一体,构成了阴阳统一整体。阴阳间任何一方偏亢,都有对方的制约控制,使其恢复正常;任何一方发生不足,对方都会转化滋助。阴阳之间的这种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化统一的关系,维持了阴阳的相对动态平衡。

3、五行结构系统内部是怎样维持协调平衡的?

【题解及答案】五行结构系统的协调平衡主要是靠生克制化规律维持的。相互与相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生中有克,以本为例:木能生火,是“母来顾子”之意,但是木本身又受水之所生,这种“生我”、“我生”的关系是平衡的。如果只有“我生”而无“生我”,那么木生火就是一种负担,对木来说就会造成“不及”;如果只有“生我”而无“我生”,那么对木来说就会形成太过,宛如收入与支出必须平衡一样。另一方面,在水生木,木生火的相生关系中,水与火又是相克关系,即相生之中,寓有相克,以防相生太过。

克中有生,仍以木为例:木能克土,金能克木,而土与金之间,又是相生的关系,形成了木克土,土生金,金能克木(子复母仇),说明五行相克不是绝对的,相克之中,必须寓有相生,以防止相克太过,才能维持平衡。

五行结构系统中,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图2-1),通过相生相克作用而产生的调节,谓之制化。五行学说正是以这种生克制化规律,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受到整体的调节,防止其太过或不及,维持着事物整体的相对稳定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 昼夜晨昏的变化 地域环境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 (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医技等专业) 姓名:科室:得分: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2.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3.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4.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5.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 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6.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7.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 D.舌质鲜红 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 D.正气虚衰 C.正邪两盛 D.邪气致病 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D.天癸至,精气溢泻 E.发堕齿槁 13.某些疾病,常反复发作,而在未发作阶段全无症状或体征,几乎与常人无异。此属下列中何种类型: A.病已痊愈 B.原发与继发 C.卒发与徐发 D.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反复交替 E.复发与休止交替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 一、单项选择题(1~20 题,每题 1 分,计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 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战国至秦汉时期 E. 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 张从正 D.朱震亨 E. 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 心 B. 脾 C. 肝 D. 肾 E. 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 五行相克 C. 五行相乘 D. 五行相侮 E. 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 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 鼻 B. 耳 C. 口 D. 舌 E. 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肝 B. 肾 C. 脾 D. 胆 E. 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 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 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 元气 B. 心气 C. 宗气 D. 营气 E. 卫气 A.气能生津 B. 气能行津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 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 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 经别 C.经筋 D.别络 E. 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 拇指端 B. 食指端 C. 中指端 D. 小指端 E. 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 偏阴质 B. 偏阳质 C. 痰湿质 D. 阴阳平和质 E. 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 火邪 C.暑邪 D.燥邪 E. 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 思则气缓 C. 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 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 邪气侵袭 C. 正邪相争 D.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大一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 时间:45min 姓名:班级: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造化之机,不可无___,亦不可无___。无生则_____,无制则____。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其____功能。 3.五脏主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主__之,血主__之。 5.夺血者____,夺汗者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对"相火"学说有所发展的人是() A.张从正 B.李罡 C.朱震亨 D.刘完素 E.孙思邈 2.下列哪一书籍不属于中医四大经典() A.《内经》 B.《医林改错》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伤寒杂病论》 3.下列选项哪个不是阴阳的特性() A.普遍性 B.相关性 C.关联性 D.相对性 E.规定性 4.上午、下午分别属于() A.阳中之阳,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阴中之阳 C.阴中之阳,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阴中之阳 E.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5.五味中哪三个属阳() A.辛甘酸 B.辛甘淡 C.酸苦咸 D.酸甘咸 E.酸甘苦 6.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心火衰微脾阳不振 B.脾阳不振心火衰微 C.肾阳衰微脾阳不振 D.肾阴不足脾阴不振 D.肾阴不足而致精气不能上荣于肺 E.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 7.“罢极之本”指的是( )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气是()。 A.精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元气 9.下列符合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是() A.木为水之母 B.金是木的所胜 C.水是金之母 D.土是木得所胜 E.火是金的所胜 10.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脾为后天之本 D.人以水谷为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阳病治阴: 2.中焦如沤: 3.乙癸同源: 4.血为气之母: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1 / 5 一.单选题 1.下列医家被称为补土派的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东垣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E.张仲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3.根据五行学说,悲能胜() A.怒 B.喜 C.思 D.忧 E.恐 4.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生发 C.条达 D.舒展 E.柔和 5.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肺与大肠 B.肺与肝 C.脾与胃 D.肝与胆 6.肺藏() A.魂 B.魄 C.意 D.志 E.神 7.脾其华在() A.筋 B.骨 C.肉 D.皮毛 E.脉E.心与肾 8.喘而呼多吸少是属于() A.心肾不交 B.肺失宣降 C.肾不纳气 D.肺脾气虚 E.脾肾阳虚 9.称为“水脏”的是() A.脾 B.膀胱 C.肺 D.肾 E.三焦 1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

2 / 5 A.手指端 B.足趾 C.头面部 D.胸中 E.腹部 11.巅顶头痛多与()经脉有关 A.胃经 B.胆经 C.小肠经 D.膀胱经 E.肝经 12.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 A.从足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头走手 D.从头走足 走腹E.从足13.六淫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 B.寒 C.湿 D.暑 E.燥 14.燥邪致病多从()而入 A.口鼻 B.皮毛 C.腠理 D.经络 E.关节 15.下列哪项不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A.头痛 B.汗出 C.恶风 D.烦躁 E.鼻塞 16.悲则() A.气缓 B.气滞 C.气消 D.气结 E.气下 17.合病是指() A.风寒湿邪杂至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8.气陷的病理性质属于() A.气滞 B.气虚 C.气逆 D.气陷 E.气闭 19.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最新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2.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3.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4.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5.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6.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7.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D.舌质鲜红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D.正气虚衰C.正邪两盛D.邪气致病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3) 李本强 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93828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绪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二章藏象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经络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病机 第七章防治原则 绪论 一. 选择题: 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 A. 先秦、秦、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 明清 E. 近代 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张从正 D. 朱震亨 E. 李杲 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 A. 张元素 B. 刘河间 C. 张子和 D. 朱震亨 E. 李杲 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 A. 张从正 B. 陈无择 C. 张仲景 D. 巢元方 E. 孙思邈 二. 多项选择题: 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针灸甲乙经》 E. 《千金要方》 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吴又可 D. 朱震亨 E. 李杲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选择题: 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上半夜 C. 中午 D. 下午 E. 下半夜 2. “阴病治阳”适用于: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则阳病 D. 阳虚则阴盛 E. 阴盛则寒 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对立制约 B. 阴阳交感相错 C.阴阳互根互用 D. 阴阳相互消长 E. 阴阳相互转化 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 A. 母 B. 子 C. 所胜 D. 所不胜 E. 所克 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 A. 肺玻郯肾 B. 肝玻郯肾 C. 心玻郯肾 D. 脾玻郯肾 E. 肝玻郯脾 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 肝 B. 肾 C. 心 D. 脾 E. 胃 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A. 木 B. 土 C. 金 D. 水 E. 火 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 第二章藏象 一、单项选择题 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A. 膀胱 B. 三焦 C. 胆 D. 脑 E. 女子胞 2. 气血生化之源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A. 心 B. 肝 C.脾 D. 肾 E. 肺 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6. 肾在液为: A. 泪 B. 涎 C. 汗 D. 唾 E. 涕 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 A. 化生血液 B. 推动血行 C. 固摄血液 D. 贮藏血液 E. 调节血量 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2017年3月11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真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乙癸同源、水火既济 2.仓廪之官、决渎之官 3.用热远热、热因热用 4.忘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 2.热、火、暑的异同点 3.忘了 4.忘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 3.风气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 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7年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考题记忆版 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 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 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 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 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 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 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 2016年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20分,5个每题4分) 1.水火既济 2.经脉 3.寒性凝滞 4.阴阳格拒 5.七情伤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5个) 1.简述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2.何为正治?包括哪些治法? 3.何为痰饮?痰饮的分类? 4.简述宗气学说的原理? 5.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形、体、窍、华、志、液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40分) 1.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15分) 2.中医“体病相关”理论与临床意义?(25分) 2017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2*5) 1.疬气 2.五脏化液 3.百病皆由气 4.从化 5.皮部 二,简答(10*5) 1.试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2.阴维脉、阳维脉经脉循行及其功能。 3.试述“肾为胃之关”。 4.试述何谓反治?简述其应用。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 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穡 B.炎上 C.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着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