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常用宏观经济指标主要有

常用宏观经济指标主要有

常用宏观经济指标主要有
常用宏观经济指标主要有

常用宏观经济指标主要有

1、失业率(Unemployment ):它作为反映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预示着该国经济当前与前景发展的好坏,势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制定,对汇率产生重大影响。

2、非农就业人口(Nonfarm payroll employment)

3、国民生产总值(GNP);它以货币形式表现了该国在一个时期内所有部门的全部生产与服务的总和,是不同经济数据的综合表现,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

4、国内生产总值(GDP):显示了该国在一定时期境内的全部经济活动,包括外国公司在其境内投资建立子公司所产生的营利。

5、生产价格(物价)指数(PPI):显示了商品生产的成本(生产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对未来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了今后消费价格、消费心理的改变。

6、消费物价指数(CPI):反映了消费者目前花费在商品、劳务等的价格变化,显示了通货膨胀的变化状况,是人们观察该国通货膨胀的一项重要指标。

7、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包括一切从工资及社会福利所取得的收入,反映了该国个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预示了未来消费者对于商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

8、个人消费支出(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包括个人购买商品和劳务两方面的支出,是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指标。

9、消费信心指数反映该国国民对其经济发展的看好程度,预示了未来消费支出的变化。10、工业生产指数(Industrial Production):工业生产指数反映该国生产和制造业的总生产情况。

11、住房开工率(Housing Starts):衡量该国建筑业活跃程度的指标,由于建筑业为经济发展变化周期中的先导产业,预示未来经济的变化。

12、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反映制造业在生产、订单、价格、雇员、交货等各方面综合发展状况的晴雨表,通常以50%为分界线,高于50%被认为是制造业的扩张,低于50%则意味着经济的萎缩。

13、零售销售指数(Retail Sales Index):反映了不包括服务业在内的零售业以现金、信用卡形式的商品交易情况。

14、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反映了不包括劳务在内的大宗物资批发价格,如原料、中间商品、最终产品和进出口品等。

15、对外贸易(贸易收支)反映了该国在一个时期对外贸易总额的收入与指出的对比,即货币流入、流出的情况。

16、工厂订单(Factory Order):反映了消费者、厂商或政府对未来商品产出的需求。

17、耐久商品订单(Durable Good Orders):指不易损耗商品的订购,如车辆、电器等,反映了短期内制造商生产和投资支出情况。

18、设备使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工业生产中对设备使用的比率,通常80%的设备使用率被认为是工厂和设备的正常闲置。

19、经常帐Current Account

指该国与外国进行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等所产生的资金流入、流出情况。

20、商业库存Business Inventory

反映商业部门对短期信贷的需求。商业库存增加,可能带动短期利率的上升,经济发展减缓,表明经济可能进入停滞状态。

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一、熟悉指标与搜集资料

经济运行与发展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其变化与结果都不能为人们所直接接触到,而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反映出来的。各种经济指标在经济运行中互为条件,彼此关联,互相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着。如果国民经济运转出现异常,那么,一定会有一些指标率先反映出来。正是由于经济变量间存在的这种内在联系,才使我们对宏观经济的分析成为可能。因此,宏观分析的首要步骤就是熟悉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各项指标。如果要分析国民经济形势,那么首先就必须对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各项主要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总指数、工农业总产值等等有充分的了解;如果要分析货币形势与货币政策就需要熟悉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贷款、居民储蓄存款等等金融指标。

(1)指标的分类

由于宏观经济现象的错综复杂与类型多样,因而反映这些现象的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不外是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类。

①总量指标。总量指标指在统计资料汇总后得到的总和指标,从指标的数字来看表现为绝对数。它反映了某种宏观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规模和水平。总量指标按其所说明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说明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的标志总量与表明总体单位总数的单位总数。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利润总额等都属于标志总量,而企业总数、机构总数、职工总数等则属于单位总数。

总量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力,反映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基本指标。同时,总量指标还是计算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基础,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总量指标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计算结果。因此,总量指标是进行宏观分析、研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

正确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必须明确各项总量指标的涵义、范围,分清它与有关指标的界限。例如,在考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时,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涵义与范围才能正确运用这些指标来进行分析。

其次,不同种类的实物总量指标的数值不能加总,只有同类现象才能计算实物总量。石油产量与电视机产量显然不能加总,而同为农作物的小麦产量与棉花产量也不可混为一谈。

最后,同类现象的总量指标的数值其计量单位必须一致才能加总,否则必须先换算成统一的计量单位。

②相对指标。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有关指标之比,它表明了各种经济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一般有百分数、千分数、系数、倍数等,其中,百分数是最常用的一种。

相对指标的优点在于它把反映分子分母两个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数值进行了抽象,因而便于在现象间进行对比分析。

相对指标能将社会经济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作出明确的说明。例如,通过将工业总产值与工农业总产值进行对比,或将报告期某种主要产品产量与基期该产品产量进行对比等,可以表明经济现象的结构、发展速度和相对强度,为深入分析提供了依据。另外,相对指标还能将现象的绝对数的差异抽象化,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可以进行对比。

相对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它是实际完成数与计划完成数之比,主要用于反映计划完成情况。

第二,结构相对指标。它是总体中不同性质的各部分有关数值与总体数值之比,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例如外贸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就反映了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另外,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结构相对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事物的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比较相对指标。它是指同一时期某一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的对比,表明某一同类现象在各国、各地或各部分之间的相对差异程度。比如甲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乙国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就反映了甲乙两国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

第四,动态相对指标。它是某一现象的报告期数值与同一现象基期数值之比,反映了事物的发展速度或增长速度。例如我国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4,918亿元,1993年为34,477亿元,1994年为1993年的111.6%,即增长11.6%(按可比价格)。

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1年11月09日14:30 来源:《新财经·上半月》2011年第6期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4 王扬 摘要:通过分析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对企业的放开管理政策和先进的创新技术等,使她能较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为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比较坚固的社会基础,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政府管理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借鉴 德国是欧洲经济发展的领头军,世界经济强国之一。能取得今天的强国地位与其在财政、金融、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管理领域的有效调控,以及所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分不开的。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干预为补充和以社会保障为特征来发展的市场经济,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 一、德国市场经济模式及宏观管理特色 (一)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 首先,德国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保证市场自由与有效性上,该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即凡是市场经济能自行调节的,都应让市场去解决,国家只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干预。 其次,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平,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和重视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又认为“私有因素存在弊端”,通过制定政治措施使社会公平。 再者,德国的企业制度独具特色,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有着充分的生产和经营决策的自主权,政府基本上不具体干预企业。企业管理方面,建立“共同决策”制度,工会代表参加大企业的董事会,本企业职工持有企业股份。 (二)德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一、从经济总量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 的基础性的总量指标;我国2012年GDP总额约为52万亿元 人民币,同比增长7.8%。 2.经济增长率:反映一国经济是膨胀还是萧条,对经济走势把握 得更直接、明了。 3.消费率、储蓄率: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和储蓄比重的重 要指标;近20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目前我国 社会最终消费率约为50%左右,居民储蓄率较高。 4.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 债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为该国 3-6个月的进口额,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 元,独占全球外汇储备的30%。 5.社会总供给: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供给市场的最终使用 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能力;一般认为社会总供给的变动区间与 GDP的增长区间应保持一致。 6.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反映了社会经 济运行的状况,是宏观经济状态的晴雨表;社会总需求保持 8%-10%的增长率,我国GDP才能保持8%-10%的经济增长率。

7.财政收入: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家职能的 财力保证;201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11.7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的23%,增长12.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万亿元, 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6.1万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 中的税收收入10万亿元,增长12.1%。 8.财政支出:是一国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核心工具之一;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6万亿元,增长15.1%;中央财政 支出6.4万亿元。 9.工业增加值:能够很好地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 它的增长速度可以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工业增加值一 般比GDP增长快3%-5%。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观察国家居民生活状况、城乡均衡发 展、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水平、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 变动趋势等的重要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区间在 15%-20%之间。 11.全社会发、用电量、货运量:是经济冷暖的风向标,国民经济 运行的先行指标;全社会发电量、用电量、货运量要保持一定 增幅。 二、从经济运行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像“晴雨表”或“报警器”那样对国民经 济运行发挥监测和预警的作用;我国预警指数编制中将经济运 行的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

中韩经济发展政策的对比

中韩经济发展政策的对比 摘要:跨入21世纪,面临着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洪流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转折、大变化、大发展时期。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阶段;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问题,集中表现为明显的、多侧面的二元现象。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进行超长期预测,到2050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达到15万亿左右,人均约为10万元,经济总规模居世界各国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这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经济政策,也要学会去参考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学会融合他国的国情与现实的发展。本文是以中韩两国进行对比。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局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韩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如此。虽然没有形成正式的经济合作关系,但是各国民间交流却越来越多,表现在经济上,两国之间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关系越来越紧密。下面就两国之间的国情及政策来进一步对比中韩经济。参考韩国的政策,来发展我国的经济。 一、中韩两国的现有国情: 韩国5000万人口,半岛国家,基本无资源,农业自给率不到1/3,依靠美国保证国家安全以及国际资源供应生命线,依靠日本提供核心技术,依靠中国提供产品销售市场。 核心竞争力: 1。国民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2。产业链逐渐升级已形成一定规模 劣势: 1。国土狭小资源贫瘠 2。少子化影响逐步严重 对策: 1。继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提升产业链高度 2。鼓励生育 中国:13.4亿人口,大陆型半沿海国家,人均资源水平不高,农业自给率95%,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WTO贸易框架,50%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需要进口,依靠引进欧美日韩台的投资和技术,销售市场为欧美,但对日韩东南亚却为逆差。 核心竞争力: 1。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相对廉价,国内能源价格由国家控制在低水平以作出口补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能力强。 2。农业自给率高,受国际价格影响较小。 劣势: 1。国家太大被西方认定为终极竞争者,处处围堵

常用的宏观经济指标

常用的宏观经济指标有: 1.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2.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es)英文缩写为PPI,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3.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的总额。该指标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4.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第一产业是指种植业与养殖业。也就是通常讲的“大农业”。第二产业是指采掘业.制造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 5.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ocial Retail Goods)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其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是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 7. 货币存量或者说流通量。M0=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

英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英国海洋经济发展介绍 一、英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英国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国际与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1)国际宏观经济环境 2019年以来,全球宏观经济整体上呈疲弱态势。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进一步放缓,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也出现放慢迹象。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发布的调查显示,自2010年初到2019年12月底的这十年间,是美国从未出现经济衰退的首个十年纪录。分领域看,世界工业增长缓慢,贸易表现低迷,众多不稳定因素加剧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面临加大的下行压力。 (2)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2019年以来,英国经济继续受“脱欧”所累,尤其是“无协议脱欧”

风险,严重扰乱商业决策,导致经济增长波动巨大,面临衰退风险。英国国家统计局2019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0月英国经济环比增幅为0。“脱欧”长期悬而未决严重拖累英国经济,导致生产率增长乏力、投资低迷。 图1为2000~2019年英国GDP变动情况。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与“脱欧”相关的不确定性影响,英国经济增速大幅放缓。自2018年以来,英国商业投资下降,实际收入增长疲弱抑制了消费,英国公共债务一直保持在GDP的85%以上。然而,由于持续的财政整顿,政府财政赤字在15年内首次降至GDP的2%以下,通货膨胀率下降。尽管增长适度,但就业率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失业人数占劳动人口的3.8%,预计到2020年和2021年将分别上升至4.8%和4.4%。 图1 英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状况(2000~2019年) (3)国际经济布局与博弈

2019年8月,韩国和英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两国还商定在协定生效两年内再次启动谈判,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韩英自由贸易协定将促进开放、自由的双边贸易,进而助推两国实现共同繁荣。 2019年11月,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特别峰会上,正式通过此前与英国达成的“脱欧”协议。“脱欧”协议规定,英国需向欧盟支付总额约390亿英镑,在2020年3月英国正式“脱欧”后设置为期21个月的过渡期,其间英国仍继续留在欧洲共同市场与欧盟关税同盟,享受贸易零关税待遇。 2.海洋经济政策与法制环境 在海洋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英国海洋政策也不断发展完善,进一步为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2019年,英国发布了《2050年海事报告》,概述了一系列短中期和长期的海洋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有2025年实现英国船舶注册全数字化,2030年在英国港口建立一个创新中心,以及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海洋经济相关行业的培训和技能发展,这些都将大大促进英国海运业的发展。 3.海洋资源与科技环境分析 英国是一个群岛国家,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加上海洋暖流的作用,内河航运发展优势明显。英国有曲折绵长的海岸线,这使英国不仅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近海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资源也十分丰富,为其大力发展海洋可再

剖析韩国主导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

剖析韩国主导型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 韩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这对于许多在贫困中挣扎、渴望发展的后发国家来说,无疑增强了获得成功的自信。韩国经济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推动落后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经济赶超。 虽然围绕韩国政府主导型模式存在不同的看法,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韩国政府主导型模式越发受到质疑与攻击,有人甚至将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归结为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但是在经济赶超过程中政府主导型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遵从“华盛顿共识”所设计的发展道路,推行现代化进程,普遍没有获得预想的发展结果,甚至大部分国家以失败告终以后,国家、政府在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背景 权威主义政体 ———政府主导型模式形成的政治基础一个经济落后、社会秩序混乱,外部压力很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政治稳定。而没有制度化和缺乏稳定的民主政治框架所带来的政治竞争会急剧削弱后发国家的能力,不利于经济的恢复

与发展。鉴于很多后发国家在长期殖民历史中,缺乏民主政治的基础,加之经济基础大部分都极其脆弱,在独立后的政治实践中,大部分国家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选择了权威主义政治体制。在韩国,权威主义政治体制成了维护政治稳定的最好手段,依靠强势的权威主义政权带来的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广泛的政府干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韩国的经验来看,战后持续的权威主义政体在维护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毁灭性的内战和随后的政治动荡之后,从1961年起,韩国经历了长达32年的军人集权统治,而这一时期也正是韩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这个时期政策和体制变化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权威并且高度集权的政府。正是这个政府维持了政治和社会的高度稳定,并把加快经济的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权威主义政府依靠强制力使得提出的目标和政策没有遇到严重的和有组织的反对,能够比较顺利地制定和实施政策,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而这些对民主制的政府来说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韩国权威主义政体对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主要作用和影响在于: 1.能提供秩序、纪律和稳定,解决了韩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发展无从谈起,虽然这种稳定是基于强权高压控制下的稳定。战后初期韩国在制度建设上很薄弱,选举、政治运动和民主的协商会引起混乱和不稳定,要

宏观经济数据有哪些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韩国经济概况(2010年1月)——中国商务部

一、韩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1948年韩建国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韩经历了三年战争洗礼,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战争结束后,其经济主要依赖美国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 60年代韩经济开始起步,以第1个“5年经济发展计划”为标志,韩开始工业化进程。此时,韩政府开始实施以促进出口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为促进出口,韩将韩元贬值100%,并将多元汇率体系转为单一汇率体系。当时劳动力成本较低,出口主要以轻工业产品为主,进口中粮食占较大比重。采取措施扩大出口同时,韩还制定了《外国资本促进法》,鼓励外资流入。外资在当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62年外资在韩国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3%。 70年代,韩开始着力促进重化工业的发展。1973年韩公布并开始实施“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大量投资向重化工行业倾斜。这一时期是韩造船、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工业的萌芽期,也是韩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的时期。重化工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效果十分明显,1972-1978年韩GDP年均增长10.8%,重化工产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亦由72年的21%上升至78年的35%。同期,韩发起了著名的“新农村运动”,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80年代韩经济开始自由化并开始着手进行结构调整。70年代的过度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韩政府要求大企业进行合并重组,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汽车、重机械制造、冶炼、造船和海外工程建设领域。这一措施促使韩产生了一批大财阀加深了这些大企业集团的市场垄断。同时,韩开始银行业私有化,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障碍,金融服务开始逐步走向多样和成熟。这一时期韩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亦有所放宽,1984年修改了《吸引外资法》,取消了对外资持股比率和利润汇出等的限制,对外资的审批亦转向NEGATIVE系统。 90年代是韩经济逐步融入世界化进程的时期。90年代经济区域化蔚然成风,新的国际贸易体制逐步形成。韩积极参与乌拉圭回合谈判并于1995 年成为WTO创始国之一,1995年韩人均收入首超1万美元,1996年韩加入OECD,标志着韩正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同期韩还先后加入了APEC、ASEM等国际组织。 1997年韩发生金融危机。80年代以来的过度经济扩张过程中,韩积累了大量外债,外债在GDP中所占比重快速增长,1994年已接近GDP的25%,其中,短期外债所占比重极高,1996年曾高达58%,而韩本身外汇储备并不充足。大企业为实现自身快速发展不惜大举借贷进行投资,导致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企业财务结构十分脆弱。据统计,1997年前韩企业平均负债率超过400%,30家大企业的平均负债更高达518%。此外,在金融危机发生的前一年即1996年,韩贸易收支状况较差,韩宝钢铁、起亚汽车等若干大企业又相继破产,更加重了韩整体的经济脆弱程度。 1997年10月,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韩国股市随之暴跌,韩元汇率急剧下跌。截至11月21日,韩外汇储备几乎耗之殆尽。韩政府迫不得已向IMF申请了135亿美元的紧急贷款援助,暂时渡过了这场危机。 危机过后,韩政府根据与IMF达成的协议,开始对其经济进行改革,主要着眼于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通过在公共领域、企业领域、金融领域、劳动力领域进行大幅度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迅速地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提前偿还了IMF借款,外汇储备大幅增加,1997年韩外汇储备仅为38亿美元。截至2009年底,韩外汇储备额为2699.9亿美元,较上年增加了687.7亿美元。 二、韩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韩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GDP年均增长8.6%曾保持了30年。经过40多年的努力,韩已经从一个极为贫穷的农业国一跃成为GDP居世界第11位、外贸总额居世界第12

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明确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 ?了解三种物价指数; ?掌握GDP勺多重含义; ?了解失业率的计算方法。 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 一、GDP GDP即国民生产总值。 1. G DP的分类 用于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GDP分为四类: T潜在GDP与实际GDP 所谓潜在GDP就是社会资源在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应该能够产生的GDP直,即经济的潜力;实际GDP就是社会现实的GDP情况。 潜在GDP与实际GDF两者对比,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宏观经济状况: 潜在GDP=实际GDP说明社会经济潜力充分发挥了出来,是最理想的经济运行状态。 潜在GDP>实际GDP代表经济潜能大,但实际生产出来的东西少,就会出现经济萧条、市场紧缩的情况,称为经济紧缩或经济过冷。 潜在GD代实际GDP代表经济潜能小,但实际生产出来的东西多,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称为经济过热。 F 名义GDP与真实GDP 所谓名义GDP就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GDP直;所谓真实GDP则是以基年价格计算的GDP直。基年就是将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以后每年的GDP都基于此价格计算。 真实GDP与名义GDP对比,可以了解物价是否稳定,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 真实GDP=名义GDP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说明社会物价稳定。 真实GDP>名义GDP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通货紧缩。 真实GD代名义GDP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通货膨胀。

2. GDP与人均GDP GDP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FP则代表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人 民的生活水平。我国GDP目前排名全球第二,说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已相当大;但我国的人均GDP只能排在世界的第100多位,说明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还不 富裕。 GDP是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不同GDP的比较,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 运行的总体情况。但GDP只能反映大致的经济状况,很难做到精准,原因在于GDP漏出。 所谓GDP1出,就是部分经济活动没有计算到GDP中去,造成实际GDP水平被低估,如贩毒、走私等非法经济活动。 【案例】 非法经济活动产生的GDP1出 意大利国家的黑社会活动猖獗,据统计显示,这一领域产生的GDP漏出占该国总体GDP的13%£右。也就是说,有超过十分之一的经济活动没有被统计进GDP 在美国,黑社会非法经济活动产生的GDP1出也达到了7% 二、物价指数 1. CPI消费物价指数 CPI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最受关注,是整体物价指数中最重要的一个。 r只针对消费品 CPI只计算消费品的物价变动,而不包括其他产品。在我国,CPI只反映八大类与百姓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的价格情况。 T只统计零售价格 CPI只以零售价格为统计标准。也就是说,百姓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商品价格才是CPI的统计依据。 2. PPI生产物价指数 r 只针对生产资料 生产物价指数也称批发物价指数,它只计算生产资料的价格,而不计算消费品价格。比如,钢铁、煤炭等计算价格。 F只统计批发价格 由于生产资料都是以批发形式出售,因此PPI的统计标准是批发价格,而非零售价格。 3.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包含所有的商品和劳务,平时并不常用。

韩国经济

从1962年起,政府连续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每个计划的内容都与当时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指导原则相一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产业重点,且保持相互之间的连续性。经济开发五年计划是韩国经济发展计划的主体,是韩国产业发展的总纲,涵盖了各个时期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 韩国能在30年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迅速走出低谷,引起了全球密切关注。韩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即“政府”这个主体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韩国产业发展现状 1、韩国产业发展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 韩国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政府基于本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实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6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有利时机,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劳动力素质高等优势,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使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 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是韩国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重化工业取得迅速发展。韩国重化工业发展之初是为了实现资本设备的进口替代,但随着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产业迅速发展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以及70年代中后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加强,发展中国家价格竞争使韩国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产品出口受限,韩国急需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局面。韩国利用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 韩国政府主导的重化工业发展到1980年完成了预定目标,重化工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上升到50%以上。 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迈进 进入80年代后,韩国出口面临三大挑战: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高涨;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差距缩小。因此,韩国政府对传统重化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形成出口主力产业。同时对精细化工、精密仪器、计算机、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将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积极发展的产业。 90年代以来韩国将信息产业作为新的发展重点,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韩国信息通信部资料显示,1998~2001年韩国IT产业附加值的年均增长率达16.4%,远高于同期4.0%的经济增长率。IT业占GDP的比重也从1997年的8.6%增长到2000年的12.3 %。韩国国内制造业企业出现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深度下滑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持续恶化、中国出口下滑严重、国内消费需求启动需要较长时间、政府出台投资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难以立即显现、房地产等支柱产业持续低迷等原因,目前看来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尚未走出下行通道。但经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已出现回暖迹象。 课题研究组经认真研究选取了GDP、CPI、PPI、PMI等20个指标,以期全面反映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状况,为企业家正确判断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提供帮助。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008年我国GDP突破30万亿,同比增长9%;GDP季度累计增幅由10.6%下降至9%。2009年第一季度GDP为65745亿元,同比增长6.1%,同比增幅为1992年季度数据公布以来的最低。预计随着“保增长”措施逐渐见效,下半年GDP增幅将高于上半年。 从GDP季度数据来看,同比增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由2007年第二季度的13.8%降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1%。

2009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投资、外需对GDP贡献的数据,GDP同比增长6.1%,其中最重消费贡献4.3%,投资贡献2.0%,外需贡献-0.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85万亿,同比增长21.6%。2009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城市零售额19834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564亿元,同比增长17.0%。 由上图可以看出,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由2008年9月的23.2%连续降至2009年2月的11.6%;2009年3月同比增幅止住下滑趋势,升至14.7%。

主要宏观经济统计指标

主要宏观经济统计指标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2001年3月主要宏观经济统计指标 3 月份数据 日期数值增长率(%) 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千人) 114,499 –4,804(千人)劳动报酬(亿元) 城镇失业人数(万人) 2000年12月末59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00年12月末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9, 第一产业(亿元) 1, 第二产业(亿元) 10, 第三产业(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5,868 轻工业(亿元) 2,329 重工业(亿元) 3,539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484 工业产品销售率 固定资产投资额总额(亿元) 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亿元)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进出口总值(亿美元) 1, 出口总值(亿美元) 进口总值(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国家外汇储备总额(亿美元) 汇率--人民币/100美元(元) 汇率--人民币/100港元(元) 汇率--人民币/100日元(元) 能源生产总量(万吨) 24, 货物周转量总计(亿砘公里) 10, 邮电业务量(亿元) 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1,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3,

国家财政支出(亿元) 2, 债务收入(亿元) 债务支出(亿元) 流通中现金(亿元) 月末14, 狭义货币(亿元) 月末53, 174 广义货币(亿元) 月末138,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亿元) 月末128,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亿元) 月末102, 货币净回笼(亿元) 存款利率,一年期 贷款利率,一年期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2,253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 1, 备注:“I”表示第1季度,“II”表示第2季度,“III”表示第3季度, “IV”表示第4季度; 2001年1月主要宏观经济统计指标 日期数值增长率(%) 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千人) 118,525 –5586(千人)劳动报酬(亿元) 7, 城镇失业人数(万人) 2000年9月末58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00年9月末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62, 第一产业(亿元) 8, 第二产业(亿元) 32, 第三产业(亿元) 21, 工业增加值(亿元) 1695 轻工业(亿元) 683 重工业(亿元) 101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45 工业产品销售率 固定资产投资额总额(亿元) 2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4,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亿元)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

宏观经济形势基本指标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基本指标分析报告 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挣脱发展束缚,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新生事物和机制的引入,使中国经济生机盎然。继1986年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之后,1991年突破了2万亿元。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之后,中国经济骤然升温。从1993年开始,GDP每年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到1997年,中国GDP已达74462.6亿元。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GDP已初具规模的中国,凭借多年的经济积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仍然保持了7%至8%的经济增长。2002年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3年,中国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GDP达到116694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他介绍,我国消费主要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大类。1978年至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年平均增长8.8%,相对同期 GDP9.8%的增速仍然滞后。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2000年-2008年,投资和净出口同比增速分别比消费快7.2和24个百分点。 年份 GDP(亿元) GDP指数 GDP增长率人均GDP(元/人) 1991 21781.5 307.6 9.2% 1893 1992 26923.5 351.4 14.2% 2311 1993 35333.9 400.4 14.0% 2998

1994 48197.9 452.8 13.1% 4044 1995 60793.7 502.3 10.9% 5046 1996 71176.6 552.6 10.0% 5846 1997 78973.0 603.9 9.3% 6420 1998 84402.3 651.2 7.8% 6796 1999 89677.1 700.9 7.6% 7159 2000 99214.6 759.9 8.4% 7858 2001 109655.2 823.0 8.3% 8622 2002 120332.7 897.8 9.1% 9398 2003 135822.8 987.8 10.0% 10542 2004 159878.3 1087.4 10.1% 12336 2005 183867.9 1200.8 10.4% 14103 2006 210871.0 1334.0 11.1% 16084 2007 257306 13.0% 2008 300670 9.0% 二、上证综合指数 上证综合指数又称上证综指或沪综指,全称是“上海证券综合指数”。该指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的综合指数,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总体走势。 上证综合指数是最早发布的指数,是以上证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综合股价指数。这一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开始实时发布,基日定为1990年12月19日,基日指数定为100点。 新上证综指发布以2005年12月30日为基日,以当日所有样本股票的市价总值为基期,基点为1000点。新上证综指简称“新综指”,指数代码为000017。“新综指”当前由沪市所有G股组成。此后,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股票在方案实施后的第二个交易日纳入指数。指数以总股本加权计算。

2015年宏观经济分析

2014年宏观经济预测 财经传媒1班第二组 组员及分工: 111601103李春霞(从消费及政策导向分析) 111601106李哲(从消费、进出口贸易方面分析) 111601115叶爱华(从CPI角度分析) 111601116余飞婷(从就业方面分析) 111601123李其敏(从房价方面分析) 111601125邹兰(从房价、证券市场方面分析) 111601133陈美娟(从GDP方面分析) 111601140袁媛哲(图表搜集、文字整合、从汇率、就业、股市方向分析) 111601145邹醒军(从消费、政策导向方面分析)

总括: 从经济周期自身的运行规律来看。周期性力量对经济拖累的势能,在2013年前后就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从2002年以来,宏观经济大致走完了3轮短周期,第一轮大致从2001年4季度开始至2005年的2季度,约44个月;第二轮自2005年2季度至2008年4季度,约43个月;第三轮从2009年1季度开始,可能在2012年3季度工业增加值最低达到8.9%的时点附近已经结束,持续时间约46个月。历史规律显示,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特征,我国的短周期大致在3至4年的时长。东方证券大胆的假设,2013年开始,新一轮的经济短周期已经逐步具备周期性向上反弹的动力。 ●国际——2014年全球经济将跨越2013年谷底,首次出现金融危机以来的同步复苏,美国 增长稳健,欧元区边际改善显著,安倍经济学效果显现,东南亚经济反弹,金砖国家企稳。 但多数国家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水平,“宽货币、稳财政”将是促增长的政策组合。增长差异和美联储量化宽松减量将带来资本流动逆转和强势美元,印度、印尼等经常账户赤字大的新兴经济体风险再次暴露,但韩国和台湾因经济增长较好、经常账户长期保持高盈余、信贷增长有限,预计所受冲击不大。 ●消费——由于内需扩张的惯性和全球复苏对出口的帮助,我们将明年GDP增长预测从7.4% 上调至7.6%。预计消费的贡献显著上升,投资的贡献下降;通胀小幅上升,名义GDP增速反弹约1个百分点。 ●投资——在经历了近四年的疲弱市场之后,对A股在2014年的走势变得乐观。预计上证 指数有望实现约20%的年度收益。对于投资标的,许多帮助价值实现的制度性包括周期性催化剂正在悄然发生,它们使得很多蓝筹国企成为价值投资,甚至成长投资的理想标的。 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转型继续的背景下,2014年主题投资仍将活跃。 ●出口——中国常年的贸易顺差是不可持续的,到2014年和2015年很有可能出现几百亿美

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小组长:王新晴 小组成员:谢孟倪、姜梦婕 邓徐斌、王立群 汪健 一、宏观经济的基本目标

1、经济增长 2、充分就业 3、稳定物价 4、国际收支 5、公平问题 6、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 二、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 德国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它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要使这些权利的实行给公众带来好处。在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上,它的原则是国家要尽可能少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 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规定总的框架。德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但这些计划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而要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进行调节。 德国负责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是经济发展理事会和财计划理事会等组织。 在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运用财政和税收的手段来调节经济,而主要负责运用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是联邦银行。 德国在企业中实行的“参与决定权”,是一种有很特色的措施,它不直接影响所有制,却对资本的权力进行某些限制,并从法律上给了职工参与企业某些决策的权力。 三、1998年以来德国的财政政策概述 1.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 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德国必须遵守1997年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年度财政赤字不超过其GDP的3%,公债不超过60%

2.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 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为应付危机,一改前期紧缩的财政政策,新政策颇具扩张色彩 3.2001年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 世界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德国经济增长趋于0,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普遍存在沮丧和疑虑情绪。 四、德国近五年经济形势 1.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858 2.34亿美元,人均34679美元,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日,属第三大经济强国。 2.2007年德国联邦、州、地方和社保的总收入超过总支出,盈余约为7000万欧元,是自1969年以来德国国家财政收支首次实现平衡。 3.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 4.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经济遭受冲击,但在2009年第二、三季度,因制造业订单反弹和消费需求强劲,德国逐渐走出衰退,全年出口额达1.170万亿美元。2009年德国私人消费比2008年增加了0.5%,对经济回暖或多或少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 5.2010年,德国的GDP增长率大约是3.5%,位列欧元区第二名(位居增长率为3.9%的斯洛伐克之后)。 施罗德执政期间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宏观经济指标

路透北京8月15日电---以下为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宏观经济指标,以及海关公布外贸进出口 快讯的日程: 公布日期经济指标数据日期 8月 8/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7月 8/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7月 9月 9/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8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8月 固定资产投资8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月 工业增加值8月 9/10 进出口贸易数据8月 9/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8月 9/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8月 10月 10/13 企业景气状况季度报告9月 10/13 企业家信心指数季度报告9月 10/13 进出口贸易数据9月 10/1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9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9月 10/18 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9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月

工业增加值9月 10/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9月 10/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9月 11月 11/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10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0月 固定资产投资10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月 工业增加值10月 11/10 进出口贸易数据10月 11/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10月 11/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10月 12月 12/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11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1月 固定资产投资11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月 工业增加值11月 12/10 进出口贸易数据11月 12/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11月 12/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11月 注:1.本表中的公布日期为国家统计局初步计划,如有变化将及时更新. 详情请查看国家统计局网站 here 2.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每月11日、26日公布;大中城市主要食品价格每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