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

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重点)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美国大学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5.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高等教育

的形式复杂化。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

看,高等教育是一种

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作为一种

专业教育,既可以是

学术性专业教育,也

可以是职业性专业

教育。

8.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有谁

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9.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培养人才。

10.中国古代就有“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的教育目的,体

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1.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

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12.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确立

高等教育结构和结构内部

调整的基本依据。

13.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

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

献是33%。

14.阿什比认为发生过四次

教育革命:第一次是将教育

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

的机构;第二次是将书写文

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是

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

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总结为学校、文字、文本、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二、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

约,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

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

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

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

的方针、目的。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

决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

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

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

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

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

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包括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

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

构的调整与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

们的收入。

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

学培养人才的职能(欧洲中

世纪大学),

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

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1810

年洪堡柏林大学,还确立了

现代学位制度),

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

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威斯

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

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三、论述题

1、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答:1、文化与高等教育关系之间有紧密联系。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高等教育应该有文化的性格,尤其在文化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今天,更应该加重高等教育与文化的联系。(添加的内容)

2、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

1、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在本质上,教育目的是受社会发展制约的。

3、从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看,两者是一般与个

别的关系。

4、我国对教育目的有明确

的规定,即“培养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与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

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

人才”。

5、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有

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较

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而高

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围绕

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针对

特定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要

求。

6、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

作用、激励作用。★

7、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

几个关系:德与才,身与心,

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

系。

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是我国全面发展的

理论基础。★

9、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

一办法。★

10、全面发展的教育包含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

方面。

德育是全面发展的方

向与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

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

展教育的基础。

11、全面发展教育的三个

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

社会实践。

二、简答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

社会主义服务。

2)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

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班人。

3)实施的途径是教育必

须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

结合。

2、高等学校智育的主要任

务是:★

1)通过普通科学文化知

识的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

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开阔的

视野。

2)通过专业知识教育,

使学生具有比较扎实、专精

的现代化的专门理论知识。

3)在普通科学文化知识

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形成学生各种基本技能和

各种专业技能。

4)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

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5)在掌握知识的过程

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

观、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

严谨的治学作风。

3、美育的重要性:★

高校美育是通过有关

的艺术课程和课外各种艺

术活动,或者是渗透与其他

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以及利

用自然环境与校园环境,培

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

美、表现美的情感与能力,

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活动。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

论问题(重点)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

1、根据价值选择可分为社

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根据培

养模式可分为通才教育与

专才教育,根据发展阶段可

分为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根据政策取向可分为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2、个人本位价值观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

3、纽曼提出了人文教育思想。

赫钦斯弘扬自由教育。

4、社会本位论代表:柏拉图及其“理想国”,《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有学”,明确可定了教育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人才。

5、杜威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价值协调起来”,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6、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7、马丁*特罗提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则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8、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9、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

10、瑞典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1、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

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三方

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

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

等,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

等。

12、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

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

平等”。

二、简答题

1、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

与“个人本位说”

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

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

解释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

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

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

性和局限性。

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

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

协调与整合。

2、社会本位论的合理性与

片面性

合理性:促进国家和

社会的发展,密切与社会的

联系。

片面性:①容易导致

教育的某种被动型,抑制了

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②容易导致

一种误解,社会需要的都要

适应,

③容易助长

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

社会的长远利益,

④容易导致

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3、个人本位论的合理性与

片面性

合理性:①尊重人性

②丰富了对

个人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

③突出了个

体创造力

片面性:①导致教育

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

无所适从

②导致教育

中的极端个体主义、自由化

倾向

③导致个体

社会责任感下降

4、通才教育的特征:

①传授的知识侧重基

础性和经典性②教育内容

的综合性和广泛性③教育

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5、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

结合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

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

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

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

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

专才教育相结合。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

人才提出的要求。

6、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

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1)“效率优先”是指当

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

率作为首要目标,

2)“兼顾平等”一是指

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

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

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指目

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

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

发展的目光审视现实,作符

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三、论述题

1、我国高等教育大中华应

遵循的原则: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四章高等教育制度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

1、学制包括:有哪些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有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

2、德国教育家洪堡根据新人文主义思想创办了柏林大学,确立了现代学位制度。

3、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

学位授予权力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4、各国招生制度主要由以下类型: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5、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

6、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7、高校教师岗位设置的四个基本原则:系统原则、整体效应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

8、高校教师的聘任,

有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

师签订聘任合同。

9、高校教师的聘用期

限一般为2年。

二、简答题

1、世界各国高等教育

办学体制特征:

1)单一公立系统,

单一管理部门;代表:意大

利。

2)单一公立系统,

多重管理部门;代表: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

多重管理部门;代表:澳大

利亚、加拿大、德国。

4)私立和公立系

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

日本、美国。

2、我国高校毕业生就

业制度的改革:★

1)进一步完善就

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

业生就业机制。

2)政府将从政策、法

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

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

地位。

3)高校在毕业生就

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加强。

4)加强毕业生就业

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

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

备。

第五章高

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

1、1984年以来,我国

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

的校长负责制。

2、高等学校的管理模

式: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

权力为主,德国),美国模

式(以行政权力为主),英

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

力相对平衡)。★

3、我国高校改革重

点: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

理的分离。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

体制的模式:

1)中央集权型的高

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

型:法国、意大利、瑞典;

2)权利分散型的高

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

型:美国;

3)集权和分权结合

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

制,典型:德、日、英。

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

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

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扩大

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增强

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2)校级职能部门必

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

提高办事效率;

3)加大改革力度,

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

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

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

革;

4)实行高校后勤的

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

政管理职能。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

1、微观结构包括:学科

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

结构、队伍结构。

2、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

因素:经济因素(决定性因

素),文化、传统因素,科

文化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不定项选择题。(1分*5=5分) 二、名词解释(5分*4=20分) 1、文化经济总量增长 答:文化经济总量增长是指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递升过程中所反映的数量比例关系。这种数量比例关系所反映的是文化经济增长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由这种数量的比例关系所揭示的文化经济发展趋势。 2、商品性文化需求 答:商品性文化需求是指人们通过购买手段,支付一定的价格,以货币交换方式实现的需求。根据需求动机的不同和购买结果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投资性文化需求和娱乐性文化需求,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3、文化消费 答: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简单地讲,即是对以一定物质或服务劳动为载体的精神获取行为。 4、浮动价格 答:浮动价格,也成“国家指导价”。这是指物价管理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某些文化商品的价格可以在基本价格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幅度内进行浮动而形成的价格。 5、物态化文化生产 答:物态化文化生产是运用社会化生产工具将原创性文化产品制作、加工、复制、转化为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整个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后形态——物化形态。其特征是将具有价值的原创态成果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化成果,是机器复制时期最主要的方式。 6、文化供给 答:文化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为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商品和商品的数量,与文化需求相对应。它作为文化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文化需求共同构成文化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 7、产权价格 答:所谓“产权价格”,是现代社会发明和创造的一种用以约定判断文化商品价值标准的特殊货币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对作品的著作权,即对精神生产者原创成果的知识财产权的法律认定来实现的。 8、文化投资 答:文化投资是指一定的经济主体为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 三、简答。(10分*3=30分) 1、简述造成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原因。 答:造成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原因有三个:①一是由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在运动过程中发展到革命性变革时的节奏快慢不同,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变革并不总是同步发生的,而是以或快或迟的表现形式出现的。②二是文化的增长不仅受经济的制约,而且受政治、法律、哲学、道德、社会思潮等诸多意识形态的影响。③三是文化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社会现象,终究还是一种积累,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 因此,在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下,文化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既有平衡,也有不平衡;既有成比例发展的时候,也有不成比例的时候;既在同一社会水平线的对称点上相应,又在历史的长河中螺旋形的曲线交叉向前推进。 2、简述文化供求的调节手段。

管理经济学重点

1、管理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与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主要指西方的微观经济学。 2、管理经济学要与微观经济学的共同之处 (1)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与行为。 (2)都要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企业与行为。 3、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 (1)微观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研究(抽象的企业),就是以企业与唯一目标即追求最大利润为前提的。 管理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现实的企业,企业短期的目标就是多样的,利润不过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企业长远的目标就是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可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指标来衡量。 (2)微观经济学假定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为已知的与确定的。 管理经济学认为现实的企业通常就是在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多变的很不确定的情况下经营的(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 (3)微观经济学就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就是与企业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即企业的一般规律。 管理经济学就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就是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结合企业的各种具体条件,做出最优行动方案的决策。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 (一)建立经济模型(也叫数学模型) 模型就是用来代表简化了的现实。在管理经济学中,也要利用经济模型来做管理决策。 (二)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就是微观经济学分析与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增量分析法就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型,优点:简便可行、十分实用。 (三)需求弹性理论 弹性就是用来分析自变量的变化与因变量的变化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企业的一切决策都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弹性就是进行需求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使需求分析得以定量化。 (四)关于市场机制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有关市场机制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就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就是管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在各种投入要素之间保持最适度的比例关系。 (六)机会成本的原理(以后书中的重点) 机会成本就是把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就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七)货币的时间价值 就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的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回报。 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决策就就是选择,就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法。 最优方案就就是最有利于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案。 (一)企业的目标(长期、短期) 1、企业的短期目标: (1)投资者(2)顾客(3)债权人(4)职工 (5)政府 (6)社会公众(7)技术改造 企业的短期目标就是多样化的。利润虽不就是企业唯一的目标,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短期内可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而致力于其她其她目标的实现。 2、企业的长期目标: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就是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与。(企业价值就是能反映长期利润大小的概念) 企业价值 由于利润等于总销售收(TR)减去总成本(TC),上述方程式又可表述为

法理学重要知识点

法理——基础阶段——补充笔记 备注1:(XX)表示在书本的位置备注2:空白地方授课时手写备注3:最后两题我印好 一、法学三大流派(书上无) 法与道德→分离——实证主义→权威性——分析实证主义 →社会实效——社会法 →历史——历史法(法和语言风俗建筑一样都 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民族历史中自发形成,起源于人们的习惯) A柏拉图理念中的法才是本质上的法律,其他的法律都必须与理念的自然法保持一致 B托马斯把法律划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法、自然法(由人之物理的和心里的特性组成)、神法(圣经)、人 法(一种不正义的、理性的而且与自然法相矛盾的法律,根本就不是法律)。 C洛克则把它说成是“和平、自由、平等”和个人拥有自己财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天 生地享有自由、平等和对财产的占有等“自然权利”,“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不存 在从属或受制关系 D德国法学家耶林认为:保护个人自由并不是法律的唯一目的,法律的目的是在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之间 行程的一种平衡。 E边沁和耶林的学说中,就已经隐含有法律实质上是国家的命令或规范性声明这种分析实证主义观点。 F英国的奥斯丁是分析法学派的奠基人,实在法最为本质的特征乃是它的强制性或命令性。并非每一种命 令都是法律,只有一般性的命令——强制某个人或某些人必须为某类行为或不为某类行为——才具有法律 的性质。 G德国法学家科勒指出:法乃是通过确使现存价值得到保护并使新的H价值得到增进而在人类文化生活的 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奥地利思想家埃利希认为,“现在以及别的任何时候,法律发展的重心既不在于立法,也不在于法律科学和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 二、概念区分(整本书) 1.法学——知识体系法律科目——学科 2.法学体系=法学分科体系——各个分支学科的构成法学理论体系——理论观 点思想和学说体系法学课程体系——课程设计 A一个国家的法学体系大致统一,可以并存不同法学理论体系 B法学课程体系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分支学科(法学体系的核心是给分支学科的划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概念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等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1.1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原因 1.2经济全球化特征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 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1.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 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 2、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国际经济组织。 2.1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结构 2.环境特征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 3.经营管理特征 战略目标全球化;营运过程的国际化;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2.2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1.股权参与的形式 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 2.非股权安排形式:不参与股权,不能凭借股权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 2.3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文化经济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文化经济学:是研究文化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文化经济对于现代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丰富人们关于文化和经济的理论系统与政策系统,实行新的社会主义和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正日益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成为一个崭新的科学领域。2.实证分析:旨在判明文化经济及其结构、组织、资源、投资等在一定条件下是如何运行、如何重组的,通常运用统计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对对象的运动趋势做出判断和描述,阐明客观对象“是怎样”的命题。3.原创性文化生产:这是文化生产者(作家、艺术家、理论家等)以个体性精神劳动形式,独立地按照个人的意愿,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人生、宇宙等的看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即所谓的创作或写作,是整个文化生产过程的前形态——原创形态。这是文化生产的核心形态,决定了文化经济的存在与发展。4.第三种形态:以原创作品形态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但绝不是机械化、社会化的生产,而是以个体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原创态生产。这一类文化产品,唯有它的原创性才使它具有艺术的和商业的价值。文稿拍卖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手稿拍卖,都属于这一类形态。 5.文化消费:文化商品运动的价值实现方式,是社会文化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标志人类文明存在的一种尺度,也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动力形态。它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简单地讲,即是对以一定物质或服务劳动为载体的精神获取行为。 6.精神文化资源:包括文化遗产以及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道德、法律、宗教、民俗等精神产品中所蕴含、可用于文化生产和活动的诸多重要内容和形式。 7.文化市场调查:是文化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的经营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去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文化市场营销方面的情报资料。从而掌握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便对文化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提出方案或建议,供企业决策人员进行科学的决策时作为参考的一种活动。 8.公共文化产品:即所谓文化的公共物品,因无法实现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市场机制在公共文化产品运行中基本失灵,非赢利性,即公益性是它的主要品性。进入公共领域的公共文化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也是以商品形态出现的,排他性和非排他性同时存在,这样公共文化产品就出现两大类型:一类即完全意义上的“公共文化产品”,是非商品性的;另一类是相对意义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即失去著作权保护进入公共领域的文化产品。 9.产权价格:是现代社会发明和创造的一种用以约定判断文化商品价值标准的特殊货币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对作品的著作权,即对精神生产者的原创成果的知识财产权的法律认定来实现的。10.文化投资:是一定的经济主体为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在这种经济活动中金融投资的运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因而文化投资也指一种特种资金文化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实力,文化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数量。11.文化环境分析:文化环境是关于文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对于不同的战略主体而言,由于所处的文化地位不同,他们的文化环境构成状况也是不一样的,因而也就决定了对文化环境分析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内容。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省、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应当基于对周边环境——各种文化环境的综合分析上。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

《管理经济学》整理 绪 论 P3 管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P 3~P4 识记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及重要意义:P 4~P6 识记 三、 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对短期目标的设计和安排要服从于长期目标,在短期内,企业可以暂时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 1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它包括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技术改造。 领会 P6 企业价值的定义——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即:企业价值=∑=+n t t t i 1)1(π=∑=+-n t t t t i TC TR 1)1( 式中πt 是第t 年的预期利润,i 是资金利息率,t 表示第几年(从第1年,即下一年到第n 年即最后一年),由于利润等于 总销售收入(TR )减去总成本(TC ),式中TRt 是企业在第t 年的总销售收入,TCt 是企业在第t 年的总成本。 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 利润=销售收入-企业成本 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它属于历史成本;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出,支未反映企业为使用这些 P7 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 机会成本——定义: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它才是真正的成本。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机会成本 ①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把这笔资金借出可得到的利息。 P8 ②业主自己兼任经理——他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薪水。 ③机器原来闲置,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零。 ④机器原来生产A ,可得利润X 元,现在改生产B ——生产A 可得到的利润X 元。

⑤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按市价计算。 ⑥按目前市价购进的物料、雇用的职工以及贷入的资金——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⑦机器设备折旧——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未可变卖价值之差。 >实际支出的部分,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不可用于决策) 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帐上表现出来。 企业利润-会计成本 P7 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识记+计算(外+内) 简单应用销售收入-机会成本=销售收入- +计算 意义——大于零,则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正常利润的定义——是指企业主如果把投于企业的资金投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是为了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而识记必须给他的最低限度的报酬。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公式:全部机会成本=资金机会成本+薪水机会成本+折旧机会成本+销售机会成本+经营费用机会成本 管理经济学定义——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P3 经济模型定义——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 P4 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边际分析法定义——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确的决策思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 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P4 机会成本的定义——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P5识记+计算 会计成本的定义——是指会计帐上记录下来的成本,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是面向未了的。会计成本不反映因对资源的使用做出了选择而带来的全部牺牲,因而它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P5 第一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P13 需求 需求量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P13 识记 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①产品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一个最重要、最灵敏的因素。(价格↑→需求量↓) P13识记②消费者的收入(指平均收入)—一般地,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向相同方向变化。(收入↑→需求量↑) ③相关产品的价格—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价格↑→需求量↑;互补品价格↑→需求量↓ ④消费者的爱好 ⑤广告费用 ⑥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即:Q x=f(P x,P y,T,I,E,A,…) P14 识记 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或Q D=f(p)。P15 识记 它可以分为个人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P16 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企业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的规律——它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的曲线。P16 识记 需求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化时需求曲线的位移。识记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沿原需求曲线发生的变动。P16 识记 需求量变动的规律:价格↑→需求量↓;价格↓→需求量↑。P16 需求的定义——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条需求曲线。P16 供给 供给量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钟产品或劳务的数量。P18 识记 则是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特定的供给量。P20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 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 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 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 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 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 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 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 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 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

文化经济学论文

文化经济学论文 曹士悦 1422212 在期中作业中,我们小组对于黄浦区以及闵行区进行了电影院上座率的调查,得到了客观的数据。由此,我将以这个为基础,结合文化经济学知识,谈一谈对影院利润有着重大影响的几个因素中,究竟什么是核心。 一、上座率的意义及价值 上座率即一部影片获得观众人次的多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影片上座率就高,反之则低,因而上座率又是衡量一部影片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上座率还直接影响票房价值,上座率高票房价值自然高,所以对一部影片票房价值大小往往用上座率多少来衡量。 很多分析和报道都喜欢拿影片的上座率说事儿,但实际上上座率的权威性并不高,很多时候可能会误导我们对影片实际表现的判断。 从上座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上座率与每个电影院中的每个影厅的座位数有关,而当影院排片人员把一部电影排在不同影厅时,上座率的计算会更加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市面上有6种左右的售票系统,每一种的上座率算法是否相同有待调查,全国近4500家影院的数据汇集到专资办,再对所有影院的上座率取算数平均,其误差可想而知。

举一个简单点的例子,一个100座的厅进50人与一个200座的厅进100人,上座率都是50%,但是产出的结果差50人的票款,所以无论用上座率去调整排片还是去判断影片的受欢迎程度,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因此,上座率这个数仅供参考,最好不要以它来做判断或决策。 二、排片率的影响以及排片的几个因素 在我们所作的调查报告中,有一些普遍的因素,如环境,交通,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等,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不同地区的相同时段的相同电影的上座率有很大差别的原因。但除此之外,我们发现,除了以上这些外因以外,排片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大片上映首周的排片率都能在25%以上,《疯狂动物园》上映时达到了创纪录的45%。在黄浦区这样的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几个比较著名影院,如大上海电影院,和平影都,大光明电影院,有能力引进更多的进口电影,同时也利用场地的优势,在相同时间内可以有多个影厅放片,大大增加了排片率。 然而,跟上座率存在的问题一样,排片率只是简单的反应了场次的占比,并不能反应场次背后影厅座位数不同造成的影响——也就是影片理论总容量的不同。 还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6个厅的影城,一天总计能排映31场电影。影片A排满了3个厅,共15场,每个厅70个座位,共能卖1050张票,排片率为49%;影片B排满2个厅,共10场,每个厅100个座位,共能卖1000张票,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汇总.doc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汇总(行管版) 一.绪论: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 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经济模型: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 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 确的决策思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只有 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会计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会计成本的差额,它反映企业通过经营增加了 多少货币收入,会计师计算会计利润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作为征税的根据等。(会计利润 =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6、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的差额,经济利润大于零,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经济利润 =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7、正常利润:经济利润为零时,企业的利润。指业主如果把他在本企业的投资 用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即为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而必须给他的最少的报酬,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8、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帐上表现出来。 9、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帐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内涵成本=机会成本-外显成本) 二.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1、需求量: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购 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2、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一般的,↑↑)、相关产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消费者爱好、广告费用(一般,在限度内↑↑)和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一般,价格看涨,需求量↑)等。 3、需求曲线:是假定需求函数中的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 系的表达式,或 QD=f (p),需求曲线具有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的规律。可分为 个人、企业、行业三种需求曲线。 个人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 关系。行业需求曲线可由行业内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 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个企业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 格之间的关系。

《法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了解西方法学流派的发展历史。名词解释:各法学流派。 第二章法学的研究方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四章法理学概述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法理学是什么?其答案的四个要点都要展开掌握。其他知识点了解即可。 第五章法的概念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法的作用(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2简答题: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本质;法的作用;法的局限性。 第六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尤其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规章;行政规章等概念;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法的清理;法的汇编;法的编纂;法的分类(六种分类各自涉及的概念;法的效力;法的溯及力。(2简答题: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和法的渊源的界分;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法的汇编和法的编纂的区别;法的一般分类;法的效力范围;法的效力的冲突与协调 第七章法的要素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分类(具体各种分类的概念都要掌握;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分类(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性原则(2简答题:法的要素的特征及分类;法律概念的功能;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特点;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的功能;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法律原则的适用。 第八章法律体系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是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的概念(2简答题: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

文化经济学提纲

文化经济学复习提纲 名称解释 1、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也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 2、文化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以及文化产业中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的科学。(胡慧琳) 3、文化需求:人们为满足各种精神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和商品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 4、文化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商品的数量,与文化需求相对应。 5、文化消费结构:指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享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品与服务的比例关系。 6、文化消费: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 7‘文化消费水平:一定时期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文化产品与劳务的数量与质量。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达到的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 8、文化市场:从狭义来看,是进行文化商品交换的场所,从广义来看,文化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9、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包括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文化人才资源三类。 10、所谓文化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 11、文化商品的价格体系:文化经济领域中存在的各种价格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有机整体。12、文化投资是指一定的经济主 体为了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 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 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 13、文化投资结构:文化投资在 文化经济各组成部分中所含要 素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它 是文化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 面。 14、文化战略—两层含义:一是 关于文化的战略——文化本身 的战略,等同于文化发展战略。 二是关于文化应用的战略—— 战略主体把文化用作实现战略 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公司或组织 等传播发展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的基本指导思想、目标、方法和 策略。 15、文化发展战略: 16、文化经济管理体制是国家对 文化经济实行管理的一种组织 制度体系,由职能划分制度、组 织制度和调节制度组成,是实现 一个国家主权和政权意志的工 具 简答:1、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 象(胡惠林):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 文化本身,而是生产文化、供应 文化和使用文化的活动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经济现象,是从文化 理论与经济理论的互相结合上 来考察文化商品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的客观规律。 2、具体内容包括 (1)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 位和作用; (2)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文化力) 的特征、功能以及结构体系; (3)文化产业化对现代社会经济 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4)文化产业的经济规模及其结 构成长和变动的规律; (5)文化市场的结构运动、功能以 及文化市场价格变动的规律; (6)价值规律和文化规律在文化 艺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中的特 殊作用; (7)文化产业同其他国民经济部 门,特别是同社会经济部门发展 之间的相互关系; (8)文化艺术部门作为非物质生 产领域同物质生产领域之间的 相互关系等等。 文化需求的类型 非商品性文化需求、商品性文 化需求、表达的需求 文化需求的影响因素 1消费者的收入2.相关产品的价 格3.文化品位4.闲暇时间5.教育 程度 文化供给的类型 商品性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 门在一定的时期以一定的价格 向文化市场提供的文化商品的 数量。 非商品性供给:非商品性文化供 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向社会无 偿提供的文化产品的形式和数 量,主要表现为社会公益性文化 供给和为营造社会文化环境而 提供的文化供给。 影响文化供给的因素: 价格、文化商品的生产能力、文 化产品的生产周期、文化经济政 策。 文化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 文化供给和需求的层次性矛盾 文化供给和需求的地域性矛盾 文化供给和需求的价值取向背 反性矛盾 文化供给的调节的方法:价格调 控、税收杠杆、财政资助、行政 立法 文化消费的特点 1、文化消费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具有相当的弹性。2、消费内 容的精神性 3、文化消费能力的层次性 4、文化消费时间的延伸性 5、文化消费对人的灵魂的塑造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

绪论:一?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同:前者与后者都是研究企业的行为,都要根据对企业目标的假设,再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异:(1 )后者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而前者则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2)后者是以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大利润为假设的,而前者则认为实现企业的目标从短期看,只能是有条件地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从长期看,则是追求企 业价值的最大化(3)后者是以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已知为假设的,据此来研究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而前者则认为企业的环境信息是不确定的,因而需要依靠多种学科的知识对 有关数据进行预测和估计,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具体决策。 二、管经的理论和支柱 主要有:建立经济模型,边际分析法,需求弹性原理,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机会成本概念和资金的时间价值。 三、管经的决策准则 1、企业目标:企业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2、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可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机会成本:(1)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一一把这笔资金借出可得到的利 息。(2)业主自己兼任经理一一他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薪水。(3)机器原来闲置,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一一零。(4)机器原来生产A,可得利润X元,现在改生产B―― 生产A可得到的利润X元。(5)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一一按市价计算。(6)按目前市价购进的物料、雇用的职工以及贷入的资金——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7) 机器设备折旧一一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未可变卖价值之差。 3、经济利润的意义:大于零,则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4、机会成本=外显成本+内含成本 名词解释: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经济模型: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确的决策思 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企业的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的现值之和。 6、会计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会计成本的差额,它反映企业通过经营增加了多少货币收 入,会计师计算会计利润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作为征 税的根据等。 7、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的差额,经济利润大于零,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

法理学知识点归纳

法理学知识点归纳 1、法的外延:(1)国家专门机关(立法机关)制定的“法”(成文法);(2)法院或法官在判决中创制的规则(判例法);(3)国家通过一定方式认可的习惯(不成文法);(4)其她执行国 法职能的法(教会法)。 法的特征:(1)法就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即法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包括:可为、勿为与应为三种);(2)法就是由国家制定(即国家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创制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或认可(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承认其她社会规范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包括明示与默示两种)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3)法就是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 制性;(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5)法就是有严格的程 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2、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1)人们可以怎样行为(可为模式);(2)人们不得怎样行为(勿为模式);(3)人们应当或必须怎样行为(应为模式)。 3、判决书、公证书、委任书、结婚证书等就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书,不具有普遍的效力,而仅对特定的人有效。 4、法的认可有两种方式:(1)明示认可(在规范性文件中明确规定);(2)默示认可(通过法院判决时援引)。 5、一切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而法律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6、法的作用:(1)规范作用;(2)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可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与教育作用。指引作用又分为确定的指引与有选择的指引。预测分为对如何行为的预测与对行为后果的预测。法的社会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维护阶级统治与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7、法的作用的有限性:(1)法只就是众多社会调整手段中的一种;(2)法作用的范围不就是无限的;(3)法自身特点产生的有限性(它就是规范不就是规律总体现着人的意志;它就是概括性的规范;它具有稳定性与保守性;其作用的实际发挥还有赖于物质与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 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 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 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 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 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5分) 6、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 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5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答:(1)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2分) (2)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2分) (3)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2分) (4)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2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最新管理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需求 需求和供给是构成市场的两个基本因素。 一、需求量 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购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者劳务的数量。 一定时期,一般指一年; 一定条件,指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如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以及消费者爱好等)。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1、产品的价格。产品价格上涨,其需求量就会减少;产品价格下跌,其需求量就会增加。反比关系。 2、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收入提高,需求量就会增加;消费者收入水平下降,需求量也就减少。正比关系。 3、相关产品的价格。相关产品分为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产品的价格上升,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产品的价格下降,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替代品之间成正比关系。互补品,产品的价格上升,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产品的价格下降,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互补品之间成反比关系。 4、消费者的爱好。 5、广告费。 6、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如果价格看涨,需求量就会增加;如果价格看跌,需求量就会减少。 三、需求函数 需求量就是影响它的诸因素的函数。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 Qx = f(Px , Py , T , I , E , A , …) Qx,为对某产品的需求量; Px,为某产品的价格; Py,为替代品(或者互补品)的价格; T,为消费者的爱好; I,为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E,为对价格的期望; A,为广告费。 题【例1-1】,略,重点,p15

四、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假设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QD= f(p)。 见【图1-1】,p15 个人需求曲线,表示单个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企业需求曲线,表示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动规律,价格上涨,需求量就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增加。 为什么?这是因为: 1)由于价格降低,消费者用同样的钱可一个买到更多的东西; 2)原来因为价格贵买不起的消费者,也来买了; 3)过去因为价贵使用替代品的消费者,现在因为降价也来买了。 所以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同样道理,价格上涨,需求量就会减少。 五、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求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个需求曲线。 需求量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不变,从而需求曲线维持不动,这时,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发生了变动,从而导致需求曲线发生了位移,这种变动就称为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供给 一、供给量 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二、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1、产品的价格。价格上涨,供给量就会增加。正比关系。 2、产品的成本。如果产品的价格既定,成本越高,利润越少,从而企业的供给量也就减少。反比关系。 3、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价格看涨,就会多生产。 三、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达式 Qs = f(P , C , E ,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