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

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

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

“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

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术,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习武者还应努力克服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

首先克服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具体表现在血缘化倾向和区域性两个方面。

其次是在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它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

第三是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其根源在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狭隘、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下形成的封建性的社会思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用下的产物,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

武术与中国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以《易经》的“阴阳八卦”、《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博大的系统性、鲜明的主体性。它既是对其它意识形态的归纳和总结,也对其它社会章识形态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哲学思想中通变思想、文感相斥思想和发展变化思想的左右。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种。明末出现的所谓“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挚、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对拳理的解释,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含有丰富的哲理性。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同时“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这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

太极拳的拳理正是由武术家们根据自己长期的锻炼实践,把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同拳术动作的运动规律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而加以解释的。如动与静、过与不及、曲与伸、柔弱与坚刚、直养与曲蓄、合与开、张与弛、抑与扬等等对拳理的精辟论述,都是阴阳对立统一原理的不同表述方式。

始于明末清初的形章拳,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用“五行”哲理对它们进行解释,以示相生相克的拳法变化。

直接以“八卦”命名的拳术“八卦掌”,虽起源于清末,却也是武术家将拳术中的攻防招式同古老的“八卦”说相结合的产物。八卦掌沿圆走转的形式按八个方位进行,直接取形于“八卦”,而从事法的随走随交、纵横交错,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深邃意境中,则可以看出是取意于《易经》,把八卦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是在数的序列中周转、运动和变化这一发展变化观的。以查拳、华拳和少林拳为代表的长拳类拳术,也同样融古代哲学思想于一体。如少林拳讲究“逢刚柔化、逢柔刚进”;华拳强调“阴阳二气”的对立因素;查拳主张“刚柔相济”等,无不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在宗教的形式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阴阳学说、五行说、八卦说等,虽然都试图运用阴阳的对立关系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运用多种自然物来解释万物生成的本源,但它们仍被禁锢在宗教观念的体系中。这就使得武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影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而在许多武术著作中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窥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的说来,中国武术作为人类自身完善的一种手段,它是与华夏种族精神完善的手段——哲学一道建筑起中国文化大厦的。作为精神最高产物的哲学,对于人类其任何肉体的和精神的完善手段都起着指导作用,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武术与中国宗教

中国的宗教严格说来是一个复合体,是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观念的综合物。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生过一定的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术与宗教有者不解之缘。我国最古老的拳种之一的少林派拳术就曾与佛门发生过密切的关系。驰名中外的少林寺在佛教鼎盛的隋唐时期以“武”名扬天下。

“内家拳”的产生与发展,同道教的神仙方术理论及其在“养生术”方面的尝试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后来的“太极拳”,“八卦掌”等以柔为主的拳种,则是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相结合创造出来的。还有,在伦理理念上习武者所奉的“尊师重道.孝悌为先”、“十戒”、“五不传”等等则直接反映了儒教《三纲》、《五常》的思想。

正是由于武术与宗教这种特殊的关系,在宗派门户的影响下,出现了为争“正宗”,“真传”面假托、附会“神仙”、“佛祖”的现象。这种情况对武术的健康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我们可以从杜会生活的多方面来证明武术与宗教间的关系。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而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童识形态对武术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个详尽的考察,将有益于澄清一些历史事实,破除有些人头脑中对武术的神秘观念,使武术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武术与中医

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范畴,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领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与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辨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也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不仅中医的理论指导着武术的养生与技击,如传统医学中的点穴、拿脉、解骨及救治偏差术等

直接用于自卫与技击中,而且武术的某些功法也丰富了中医伤科的治疗技法,如中医伤科的“一指禅推拿”、“拍打疗法”等。武术与中医的结合,不仅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伤科针灸、运动医药、练功疗法、救治偏差、特种功夫等八大技术成果以及一大批有关的学术著述,而且这种历史结合必然有力地促进二者在今后的共同发展,成为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主题曲。

名家论武

中国武术的文化精神由来已久,我们从武术的“武”字就可以进行分析。

佘志超:“武”字可以拆分成“止”和“戈”两个字。戈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动干戈就是打斗,就是战争,止字就是停止的止,就是不要动武。那么,为什么武字的结构竟是“止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戢兵”就是把兵器收藏起来,也就是说,武的本义是收兵,所以“止戈”为“武”。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精神底蕴,就是止戈,就是不要动武。或者说,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中,写到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任何招式,所谓无招胜有招。这就是深深契合中国武术的文化精神而作出的结论。

乔凤杰(河南大学教授):中国古人的实用理性思维方式,中国古人对于做人的特别重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高度集中而经济高度分散的特殊历史背景等,使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使中国武术客观成为几乎中国文化全部内容的载体,客观成为了中国文化整体的一个重要符号。正是因为此,很多外国人学习中国武术,除了是要满足其掌握武术技法的需要以外,更多的是想通过练习中国武术来深入学习与深刻体验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武术精神,本来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在武术实践中的落实。不蕴含中国民族精神的武术不能被称为中国武术,所有的中国武术都必须也必然蕴含着积极的民族精神,因此,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中国武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培养中国民族精神的过程。

陆草: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

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中国武术浸润着民族的性格气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独特悟解。它既不同于那种张扬自我、崇尚刚猛的欧美拳击,又不同于极具岛国文化特色的日本空手道,也不同于带有浓烈热带丛林气息的泰拳。中国武术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中国武术不仅仅是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也不是力气与技法的简单结合,它饱含着哲理,深蕴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着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追求那种完美而和谐的人生境界。

佘志超:如果说,中国武术只是具有神奇的一面,那么中国武术还不足以为国人和外国人所称道,更重要的是,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国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国武术不仅具有神奇的一面,而且提高了品质,具有了高层次的文化精神境界,这就是不少外国人把太极拳称之为“哲学拳”的原因。

中国武术还具有审判价值和健身价值。特别是太极拳,讲究凝神静气,身气合一,中正安舒,从外形看动作柔和,但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柔内刚,阴阳转换,这不仅有外形美,而且有一种精神美,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看专家打太极拳,浑身上下都有和谐的美感。又如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全身动作浑如一个整体,有一种整体的美感。

武术的内外功,直接继承了中国佛家和道家的修持方法,中国现代流行的气功,许多流派都是从中国武术的内功中继承的,对于健身有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散打历史与发展

历史与发展 散打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在民间流传发展,深受人民喜爱。散打起源与发展,是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步。它从先辈的生产劳动,生存斗争缘起,但又服务于此,演化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原始社会人类为了争取自下而上、猎取食物,长期与野兽搏斗,学会了与野兽搏斗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如:拳打、脚踢、抱摔等简单的散打技术,并学会了一些野兽猎取食物的本领,如:猫扑、狗闪、虎跳、鹰翻等。现在的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套路演练形式,一种是格斗对抗形式。散打就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一种。1979年散手在我国成为竞技的比赛项目。在80厘米高,8米见方的擂台上进行比赛。散手比赛允许使用踢、打、摔等各种武术流派中的技法,不允许使用擒拿,不许攻击喉、裆等要害部位;运动员分体重、穿护具在相同的条件下平等竞争。在对敌斗争中这些界限就没有了,军警对敌斗争就专寻对手的要害部位击打。使用的招法也比较凶狠,杀伤力较大,散打的出现让中国武林(格斗界)火红起搏击热。 2000年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湖南长沙市举行,湖南卫视对赛事作了全程报道,这是中国武术散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武术散打进入了专业赛制的时期。众多散打高手登台竞技,当年的散打王是来自解放军体院的“劈腿王”柳海龙。通过2000年一年来的比赛,散打王争霸赛已经在体育界、武术界尤其是散打专业队中得到了普遍认同,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参加散打王争霸赛的热情空前高涨。 通过学习和训练散,能够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同时散手又是一项以抗性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坚持散手训练,可强筋骨,壮体魄。散手是以双方互相对抗为运动形式,这就要求练习者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进攻的时机,防守要到位,反击要及时,从而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手和双方临场的变化,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击打和抗击打的能力,这一切都完全起到了掌握防身自卫和克敌制胜的技能的作用。 武术搏击有很强的生命力,延续到现在,除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运动的本身特点有极大关系外,其搏击形成所具备的较高观赏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散于比赛不仅刺激、激烈,而且斗智、斗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与兴趣。中国武术徒手搏击,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当时称“唐手”,后来改称“空手”。如今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中国套路技术,而且喜欢散手运动。通过与各国选手较技,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武艺交流,将中国散手运动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了解和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往。 面对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除了要立足于养成擒敌捕盗和防身自卫的本领,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的徒搏技术,并把杀敌技要保留到军警技术中外。还要顺应武术徒搏技术已从总体上向体育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到广阔的体育天地中去寻求武术徒搏技术发展的空间,开发和创制不同技击特色、不同竞赛规则的徒搏比赛方式。武坛将因徒搏比赛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而生机勃勃,更加灿烂。武术传习者会因兼习多种徒搏技法,参加多种徒搏竞赛,而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也只有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发展,才可能全面的展示出武术的全貌,促进武术的全面发展。 中国散打能代表中国武术吗 中国散打能代表中国武术吗?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人都抱着不同的想法。有些人觉得,在现在社会里,武术已经是一个相对古老的名词。他们觉得现代的一些搏击,

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章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本章导读: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与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通过本章的学习,你会了解到武术的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锻炼意志,冶性情等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第一节武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一、走进丰富多彩的武术世界 武术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上百个拳种,如太极、形意、八卦、八极、通背、番子、披挂、象形、地躺、少林、南拳、长拳、等等。现在按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功法、套路、搏斗,按活动人群或应用目的可以分为竞技武术、大众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实用军警武术等等。 (一)功法运动 传统的功法运动主要指为增强攻防能力而进行的专门基本功训练,人们习惯把它分为功和外功。功是一种相对注重练,采用以意领气、以气催力为基本锻炼手段的运动形式,它以练气为主,如练丹田气、通小周天、大周天、气行全身等。太极拳的浑圆桩,形意拳的三体式、五行拳,意拳的养生桩、技击桩都属此类。外功是相对注重外练的以练习击打力度和抗击打能力为主的运动形式,如打沙袋、踢木桩、练排打等等。外功法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能把它们绝对的分开。 (二)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容包括单练、对练、集体项目。传统武术套路和现代竞技武术有明显区别,当前竞技场上的套路形式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注重难美新的形体类体育形式。 1、单练是单人练习的套路运动形式,现在的各种武术套路竞赛活动以单练为主,它又有徒手练习和持械练习之分。徒手套路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还有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翻子拳、通背拳、地躺拳、象形拳等其它拳种。持械套路以刀、枪、剑、棍为主,还有大刀、仆刀、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单鞭、三节棍、绳镖、流星锤等其它器械。 2、对练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的攻防假设性练习形式,它又包括徒手对练、持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种形式。

浅谈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武学的最高境界。它传承了道家哲学本体论的观念,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于自然协调一致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习武者即可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八卦掌借天地之气来修身养性,太极拳的身心合修。" 武术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激发来体现。武术练功时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天气、时辰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此来取得最佳的效果。如《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备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1.2 具有攻防特点的技击性 武术的产生主要是依靠生产劳动,人们通过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动作与野兽斗争来获取食物,这武术最原始的技击性,当然这也是最低级的,但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物质基础。武术的发展是在部落之间的斗争,在战斗中逐渐演变成较高质量的攻防技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与军事紧密相连,结伴而成。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本身的功放含义,长拳的一张一合,太极的以柔克刚,南拳的步法稳固,这些都足以说明技击性是武术的核心。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套路运动是武术动作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内容包括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在套路中充分体现了武术攻防技击等特点。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形式。目前武术中正在足部开展的有散打、推手。短兵三项。搏斗讲究真实,给人以最真实的技击性。不管是套路还是搏斗都能充分体现武术的攻防含义,但与现实中的打斗还是与区别的。 1.3改善和增强体质 现在,随着人的生活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这就是养生。然而武术就赋予这样的特征,想太极拳、气功等等。通过对其它武术形式的练习,不仅在形体上得到锻炼,而且是人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筋络、调精神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

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并与世界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事实证明,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措施: 1.把式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 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

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鉴赏 本学期主要欣赏内容 1.中国武术拳种文化赏析 2.中国武术:一种被当代误读的文化 3.中国武术文化概论 4.从《霍元甲》解 读中国武术修习的三境界 5.走进主流社会的21世纪中国武术文化发展战略 6.中国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统一 7.少林武术文化赏析 8.论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 本节课主要内容 1、武术拳种形成的因素 2、当代武术分类及武术拳种鉴赏 一、武术拳种形成的因素 1 武术拳种的特征 1.1中国武术是一种技击术 中国武术具有技击格斗的功能,最初产生于战争、打斗及军事的格斗。 1.2中国武术套路是一种组合的技击术 中国武术显著的特征是技击动作的组合。不管是少林、太极、形意、八卦等 1.3象形、仿生是中国武术套路显著特征 醉拳、猴拳,螳螂、梅花拳、鹤拳、八卦、通背、虎形、蛇拳、豹虎拳、鸳鸯拳、形意拳等。套路中的动作名称有许多是象形: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手挥琵琶、白鹤亮翅、单鞭、双风贯耳。少林拳种:童子拜佛、霸王举鼎、

仙童坐马、大鹏展翅、罗汉张口等。其它的:燕子三抄水、金鸡独立、黑虎掏心、醉拳、鹰爪拳、鸭拳、地趟拳、武松脱铐拳等等。 1.4以姓氏为主中国武术套路的另一特征 太极拳的五个流派,赵家拳、霍家拳、杨家枪、苌家拳、李家拳、孙膑拳、蔡李佛拳、岳家拳。哪吒拳、金刚拳、观音拳 2 武术拳种形成的背景退出军事领域的以技击为主的武技在民间蓬勃发展。 3.武术拳种形成的文化内因 4.中国文化的特性决定了中国武术套路的产生。 包括休闲的理念、追求艺术的理念、追求道德完善的理念 二、当代武术分类 1、套路:竞技武术套路、传统武术套路包括:少林、太极、形意、八卦等 129个流派。2、格斗:散手、推手 3、功法运动:主要讲解内容:竞技武术包括:竞技武术套路、散手、功法运动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套路:特点:以表演为主,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注重表;术化。散手、功法运动(功力大赛)。;内容:拳、刀、枪、剑、棍、南拳套路对练;格斗:散手、推手 功法运动 传统武术:少林1少林2、太极、形意、八卦、通背、翻子、猴拳、螳螂等,其它套路 武术文化鉴赏系列二中国武术:一种被当代误读的文化 中国武术是一种文化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

武术的起源

武术的起源 武术其实并非中国独有,西方也有徒手技击(如拳击),但传统武术只属于中国,故被称为“中国功夫”。何谓中国传统武术?实乃中国民间技击艺术,即所谓“武艺”。广义武艺含徒手技击和执械技击两部分;狭义武艺仅指徒手技击,以“拳术”为基础和基本特征…… “手搏”:先秦时期兴起的徒手技击 作为国术之武艺起源于何时?《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里的“禽”即擒,原始武术动作可能模仿于禽兽,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即属仿生,有学者因此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在黄帝时代便已出现。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武”字的字形由“止”和“戈”组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称“止戈为武”

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这个“武”字与武术之“武”毫无关系,是一种军事行为。另一个可以代表武艺的“拳”字,在甲骨文中则未发现,可见武艺与拳术在甲骨文时代并没有形成概念。但这并不能断定当时不存在武术行为,含有武术动作的“?Y(斗)”字在甲骨文已发现,从字形看明显是两个人徒手相搏! 拳术在先秦时表现为“手搏”,手搏即徒手技击,包括现代格斗的成分。不用器械而徒手搏斗角力,这便是武术的本质。夏朝的末代王桀和商朝的末代王纣都曾是手搏高人,《史记?律书》记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随后的周朝,与猛兽手搏更成为一种武士风尚,被列为例行田猎中的保留项目,《诗经?小雅》里的《车攻》一诗中便称:“建?砩桁福?搏兽于敖。” 赤手空拳与猛兽相搏,没有高强的武艺,谁敢拿

生命开玩笑啊!有个叫冯妇的人便这么勇敢。据《孟子?尽心》记载:“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与兽相搏习武之风,到辽金时期仍很流行。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一次围猎中遭遇猛虎,随行主事官员陈昭衮眼疾手快,跃跨虎背,把老虎打死。这类搏虎高手中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就是《水浒传》中的武松,他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兵技巧”:汉朝人热衷的练武之道 可以说,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形态的形成时期,后世频繁的“比武”现象当时已出现。《春秋?Y 梁传?僖公元年》记载,鲁桓公的小儿子友便曾向莒国领军人物“约架”,要徒手“屏左右而相搏”。结果友不敌,失信使诈,用宝刀暗杀了,从武德上讲,友赢得一点也不光彩。 先秦在中国武术史上的贡献之一,是“拳勇”概念

浅析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载体,是中华儿女感情的寄托,更是华夏人民精神的支柱,作为一种文化它“见证”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作为一种技能它又“传承”着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的情况下,以武术为代表的一些代表性历史性传承很强的中国古文化,受到我们周围很多人的忽视。虽然他早已淹没在社会流行时尚文化的浪潮中,但是继承武术文化传播武术技能弘扬武术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武术可以说是源于流长、穷其内容,是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种健身技艺,而且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武术这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男女老少锻炼,不受场地、设备、季节、气候等限制,是强筋健骨、陶冶情操、自卫防身的良好手段。而在当今武术更是以一种文化被世界各地社会各界的人士所喜爱;例如在体育界或是在艺术界都是作为中国的象征性的文化发挥其广泛的影响力。广大人们通过武打小说或电影、电视,对武术十分钟情,尤其是在家长对幼影、电视,对武术十分钟情。近年来武术这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已经走入了幼儿园。从幼儿发展武术方面会有利于打下坚实的基园。从幼儿发展武术方面会有利于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武术的发扬。 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甚至在某一方面代表着中国文化。所以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竞技哲学、军事思想、人文艺术、医学理论、民族风俗和传统精髓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性 中国武术文化被中国各民族人民所接受,而且在各民族之间成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套路表现出来,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的中国特有文化对国人它是无价的艺术珍宝,而对于世界它又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精神的艺术表现,所以传承中国武术技能弘扬中国武术精神是体现我们每个国人民族性的重要表现。 (二)历史性 中国武术文化填充着中国历史,装扮着历史的色彩从而使中国历史在世界史中有特殊性和独立性。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的舞台,随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他不光承载着武术本身文化的特性,还联系着其他文化的特征,从而共同构成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三)哲理性 中国武术从古至今,它的存在于发展都与之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应运而生相互联系,无数的技能精髓所讲究的“天人合一”便是道家哲学的一种重要

武术起源以及发展历程

武术起源以及发展历程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的社会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等击打野兽的方法.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但这些击打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 从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术.从而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 发展概况: 1.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56年) 武舞不分,合二为一,成为"武舞". 它是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照一定程式来演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武术的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 武术体系逐步形成. 3.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 这一时期有较多的武术著作问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谈到了剑术已有"法"而且各异. 刀已基本取代了剑再军事上的地位,而剑在非军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东穿日本(日狗看好了!!!!) 4.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 武术在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玄学盛行,追求炼丹于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发展. 5.隋唐时期 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实行武举制,大大推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 6.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 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 7.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 武术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大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在清代,武术于道教养生,内丹术和引导术进一步结合.逐步发展成为武术内功(不得不承认= =.. 内功确实出现的很晚..当然不是说之前没有内功.只是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系统而已)

岭南武术文化特征

岭南武术文化特征 摘要:从岭南地理位置、环境特征、邻近省份来分析岭南武术文化与岭南地域文化特征的联系,并详细说明岭南武术中的拳种及其由来。 一、岭南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特征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1.1岭南地理位置 岭南文化中的“岭南”,一般指南岭(又称“五岭”)山脉以南,包括今天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在内的广大地区。[1] 1.2岭南环境特征 1.2.1气候特征 岭南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气候上呈现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高温多雨,夏季闷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 1.2.2地貌特征 地貌上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地貌混合存在,其中山地居多、河流众多,形成以珠江为主体的庞大水系,水源丰富。 1.2.3历史特征 在明代后,岭南得到迅速发展,历史上因为战乱等原因,中原人民多次南迁,他们与岭南当地人和谐共处,共同推动岭南文明进程,使岭南文化蕴含着包容同化的文化特征。 1.2.4地理特征 在明清及近代,岭南凭借较长的海岸线与政府政策与外部世界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商业贸易,人员来往都很频繁,当地人思想较为活跃,因此岭南文化中也蕴含了变革求新的文化特征。 2、岭南的这些文化特征使得岭南武术在中国武术中独具一帜。 岭南武术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北部五岭山脉以南各地方拳种的统称。岭南主要有五大名拳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新会)、莫家拳。 2.1、洪家拳 据史料记载,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历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林世荣等。 2.2、刘家拳 相传有三种说法,一是刘生、二是刘一眼、三是刘青山所创的,他们都是湛江人,都姓刘,故名刘家拳。该拳短小精悍,步型稍高,步法灵活多变,含胸蓄气,擅发短劲,出拳后肘微屈。刘家拳以灵为主,短桥短马、功夫硬朗、灵巧敏捷、步走四方、拳打八面。 2.3、蔡家拳 相传是乾隆年间少林僧人蔡九仪(一说蔡展光)所创。该拳流传地区很广,包括湛江、濂江、茂名、化州、吴川、中山、江门等地。蔡家拳以快为主,快速灵巧、敏捷多变、消身

中国武术文化

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从中国武术的文化渊源、文化特征和价值这三个方面,对中国武术文化进行了探讨,以此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理解东方文明的精髓.从而更好地学习中国武术。 关键词:中华武术精神文化意涵和特征价值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积淀,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博深涵养,共同培养了中华武术精神的中和养气、禅定参悟和宁静致柔之道。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和精粹。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反映和产物再现。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以运动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中,具有传播发展民族文化的功效。 一、中国武术文化的源起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内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现在击剑、散打项目已经纳入各种比赛中,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已经实现。 二、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 1、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哲理的体育项目,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把它作为自身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武术理论中,无论是拳理阐述、技法概括、训练机理、技击原则、武德修养,都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影响,道家思想确立了中国武术的练功法则,最具代表性的是“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理论。 2、技击性。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 3、健身性。中国武术的健身功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整体性。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武术的修炼方法讲究即练内又练外,即注重运气,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刚柔相济的健身方法,对人的精神、情感上的调节作用和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 4、娱乐性。中国武术在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 三、中国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国武术的发展也要顺应形势,走向国际化,将会通过多种办法来大力推广武术。 1、走向国际化。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华文化,并且喜爱中国武术,奥运会上武术比赛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武术。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可以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传播中国武术文化,提高武术的生命力,让武术文化被更多国家学习和借鉴,从而让他们了解中国武术和文化,所以武术走向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武术发展的科学化。武术的技术将更全面,动作规则将更合理,武术科学化研究将

从中国文化角度解读武术文化特征

从中国文化角度解读武术文化特征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武术武术文化 论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文化在开幕式上给人们留下深刻 的印象,武术也借奥运这一平台在第29届奥运会上展现了风采并宣传了武术的精神内涵,尽管它不是奥运会正式项目,但是我们向全世界宣传武术的步伐又进了一步。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对中国文化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武术运动发展来解读武术文化特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热爱武术。 1关于中国文化特点综述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概说,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和研究,梁漱溟先 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曾提出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韦政通概括为十大特征,最后张岱年先生从宏观上提出七大特征学说,他认为中国文化特点可以阐述为:①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②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③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④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⑤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⑥重人伦轻自然的道德主义特征;⑦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陈江风提出了:中国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特征,追求和谐统一的特征以及延续 性和凝聚力特征。一些学者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概括为:(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重视人与人的和谐。邱丕相先生在《中国文化类型与传统武术》一文中提出中国文化是和平内倾型的文化;是儒道伦理型的文化;是艺术审美型的文化。总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见解,但总的来说通过深刻学习中国文化我们从宏观上可以把中国文化的特点理解为:天人合一,顺天应物;家族伦理本位;贵和尚中。 2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

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 摘要:中国武术文化已经影响的不仅仅是习武之人,而是每一个中国人,无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地位,都会从各种渠道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信息,中国武术文化并不是刀光剑影,而如清晨公园里人们在打太极拳养生,感悟人生等。 关键字:太极拳、李连杰、李小龙、和、强身健体 正文:我初步接触中国武术文化是在一些武侠电影和小说中,对里面那些高深的内功、气功以及各种变换的招术,令我痴迷不已。 令我影响深刻的李连杰拍的《少年张三丰》,里面的张三丰武学修养极高,我最神往的太极拳,运用起来行云流水,借力使力,以四两拨千斤之势,见招拆招,看似无招实则又招打遍天下无敌手。自从大一上学期学习了整套太极拳,让我对太极拳更加了解,太极拳中的各种招式,均蕴含着中国阴阳变换之道,当然太极拳只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一小部分而已,太极拳也只是我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的开始,近年来,中国武术已经走向世界,世界也越来越了解到中国武术文化,各种擂台争霸等等活动也逐渐进入大众眼帘,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叫李小龙,他传奇而短暂的一生如流星照亮了整个宇宙!他对中华功夫的贡献,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是不能仅用几部传世电影和截拳道来衡量的。自创出一种全路叫截拳道,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相当艰苦,除了去学校上课外,每天清晨他都要骑自行车送报纸,并在“周露比餐馆”兼职做侍应。尽管他每天的工作很繁重,他仍抓紧点滴时间补习英语和练习功夫。三年后的1961年3月,他从爱迪生

技术学校毕业,考入西雅图的华盛顿州立大学心理系,攻读哲学专业。他选修的科目相当广泛,包括心理学、绘画、体操、西洋剑及西洋摔跤等等,其中尤以哲学为主要课程。经过生活磨练,李小龙不再像以前那样创任性妄为了。除了学习,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钻研武术上。他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广泛吸取世界各种武术技击优点和长处,结合自己的理解,融会贯通,自创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武术技击法“截拳道”。60年代末,武术宗师李小龙功夫片疯魔世界。李小龙在泰国曼谷拍电时.由于在此之前李小龙已经凭自己的截拳道多次与空手道. 跆拳道.柔道.国术.西洋拳等比武,均未逢敌手,就差和泰拳较量.于是他决定挑战泰国拳.先战胜著名华侨拳师陈阿金.后经过阿金介绍与当地最有名气的拳王查儿.猜--------(绰号穿云脚) 比武.几个回合后泰国拳王被李快腿踢中中盘和头部.将泰国拳王结结实实地踢倒在地.从而改写中国功夫对泰国拳术屡战屡败的结局!为中国武术争光!! 但是我学习武术并不是打到别人,而是强身健体,从锻炼自己的身体到磨练自己的意志,其次才是保护自己。我认为这才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中国功夫是不是花拳绣腿。是,也不是。中国功夫有2种,一种就是所谓的套路,另一种就是实战的散打。不避讳的说,中国人的黄色人种,决定了体格不如白种人,纯粹在力量上的对比取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实战中的中国散打,往往走的也是闪避和灵巧路线。还有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比赛是有限制的,和“打架”是不一样的。比赛中躲闪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而实际“打架”中,2个人纠缠在一起

中华武术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华武术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摘要]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千载,在数千年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世界武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本文就武术的起源发展、技术理论、文化及影响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武术文化遗产继承发展 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以踢、打、摔、拿、击、制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在实战中,其主要目的在于杀伤、约束对方,通过徒手或借助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出的技击格斗技能,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又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合一,体现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点,所谓内,指心神意志活动和气的总和;所谓外,即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这个特点主要是通过武术的功法来实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门派武功的准则,如少林拳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太极拳讲究身心合修,要求“以心修气,以气运身”,形意拳注重“内三合,外三合”。同时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相结合,做到“心动随形”“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此来锻炼身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武术所蕴藏的中医学术、孙子兵法、儒家思想和中国古哲学之阴阳辩证法等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华武术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棍棒猎取食物和防御侵袭,部落之间为了争夺食物和利益,进一步制造了更有杀伤力的武器,并且在人与自然的竞争中,人们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防御格斗功能的技击技能,武术初具雏形。随着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在隋唐五代时期,武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无论是人们将技击格斗招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武术套路,还是行走江湖的卖艺者,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就此看丰富的武术生活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因此唐文宗时把“裴旻剑舞”与“李白歌诗”、“张旭草书”并称为“唐代三绝”。到了现代,随着火器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告别了冷兵器,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阻碍,其技击格斗功能也逐渐被其表演功能所替代。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内外合一、理气合一……”(周继旨:《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见《论中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下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

简述武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影响

简述武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影响 班级: 学号: 姓名:

简述武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影响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遗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无论是自身素质的培养还是自我修养都有着积极的效果,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对于中华武术报以崇敬热爱的态度,依据自身条件,了解学习相关知识,为以后自身素质的养成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打好基础。根据本人收集和了解的有限资料,将本文大体分为武术的起源,历史发展,内涵,本质及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说明。 早在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 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

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武术家——蚩尤,蚩尤此时发明出多种兵器,其中一部分经演化传承至今。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早在2000 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记载,并提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弃”(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汉代拳术除了“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实用之术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这些均可视为早期

中国武术文化

武术心得 目录 一,身体素质的下降了解到武术与养生密切相关 中国武术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武术养生文化的起源 2、武术养生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武术养生文化的特征 1、实践性 2、内倾性 3、人文性 4、统一性 四、中国武术养生文化的思想观点 1、天人相应 2、形神合一 3、精、气、神学说 五、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的内容 1、锻炼理论 2、锻炼方法 摘要: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武术文化逐渐融入了道家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武术养生文化,并逐渐发展成一套独特的理论系统。中国传统武术养身文化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武术、养生、文化 自从来到这边身体素质明显下降了,上课爬四楼就觉得气喘吁吁,还有各种大病小病也开始出现。在塔沟那边最欣慰的是饭菜不好但身体挺好的。以前自己身体不好但是在塔沟两年明显比以前好太多。虽然早上跑操很烦,但是无形中督促我们吃早饭了。到了这儿早上几乎没吃过饭。胃又回到高中时代了。由此可见武术与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关很多曾显赫一时的文化先后消失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经过见千年的跌宕起伏后,仍传承不止,蓬勃发展。她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文化遗产,历经百代,仍活力四射,影响巨大。养生又称为养性,保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长、生存;所谓养,就是养活、保养、滋养。养生,即保养生命,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身心保健活动。养生活动,自古及今,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养生文化发展的同时,武术养生也处于不断地演变之中,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内容丰富,对保持身心健康,延缓衰老速度延长人体寿命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武术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养生的起源 劳动是一切文化的起源,武术养生也不例外,原始社会,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方法。狩猎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活动,人们在同猛兽搏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搏斗的技巧,并开始模仿动物的各种姿势,在这个过程中,武术应运而生,这些搏斗技巧和模仿动作就是中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