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甘薯病虫害

甘薯病虫害

甘薯病虫害
甘薯病虫害

甘薯病虫害

甘薯斑点病

分布与为害] 我国南北甘薯种植地区都有发生,是甘薯叶部常见的一种病害。由甘薯叶点霉菌[Phylosficta batatas (Thum)Cooke]侵染所引起。发生严重时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

[症状] 叶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初期红褐色,后变黄褐色或灰色,边缘稍隆起,斑中散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 北方地区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散出分生孢子传播侵染。南方周年种植甘薯,病叶上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重复侵染。雨水多,田间湿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一是清除病残体;二是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1次,共喷2-3次。

甘薯蔓割病

[分布与为害] 甘薯蔓割病又叫甘薯枯萎病、甘薯萎蔫病等。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由甘薯镰孢菌(FusariumbulbigeumCke.etMass.Var.batatas Wollenw.)引起,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烟草、马铃薯、番茄、棉花、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

[症状] 侵染茎蔓、薯块。苗期发病,主茎基部叶片先发黄变质。茎蔓受害,茎基部膨大,纵向破裂,暴露髓部,剖视维管束,呈黑褐色,裂开部位呈纤维状。病薯蒂部常发生腐烂。横切病薯上部,维管束呈褐色斑点。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发黄脱落,最后全蔓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薯内或附着在遗留于土中的病株残体上

越冬,为初侵染病源。病菌从伤口侵入,沿导管蔓延,病薯和病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途径,流水和耕作是近距离传播的途径。土温27-30摄氏度,雨量大,次数多,有利于病害流行,连作地、沙土、沙壤土发病较重。

甘薯蔓割病病茎剖

面及病原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一是选种抗病品种,禁止从病区调入薯种、薯苗;二是温汤浸种,培育无病壮苗;三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薯种

甘薯干腐病

分布与为害] 甘薯干腐病,是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发生普遍。由甘薯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严重时全窖发病,损失严重。

[症状] 侵染薯块,发生于收获初期和整个贮藏期。发病初期,薯皮不规则收缩,皮下组织呈海绵状,淡褐色,后期薯皮表面产生圆形病斑,黑褐色,稍凹陷,轮

廓有数层,边缘清晰。剖视病斑组织,上层为褐色,下层为淡褐色糠腐。

[发病规律]病菌在种薯上和土壤中越冬,为第二年初侵染病源。用病薯育苗,可直接侵染幼苗。带菌薯苗在田间呈潜伏状态,成熟期病菌通过维管束到达薯块。发病适温为20-28摄氏度,30摄氏度以上病情停止发展。

[防治方法] —是适时收获,适时入窖,避免霜害;二是清洁薯窖,消毒灭菌。旧窖要打扫清洁,或将窖壁刨一层土,然后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用硫磺15克);三是种用薯块入窖前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蘸薯块l—2次,晾干入窖。

甘薯软腐病

[分布与为害] 甘薯软腐病为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由黑根霉菌(Rhizopus nigricansEhvb.)引起,能为害多种作物。[症状] 侵染薯块。患病初期薯肉内组织无明显变化,以后薯块变软,内部腐烂,有酒味。薯肉变黄褐色或浅褐色。薯面最初生有白色绒毛(菌丝体),后期产生黑色小颗粒。

[发病规律] 病菌附着在被害作物和贮藏窖内越冬,为初次侵染源。病菌从伤口侵入,病组织产生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薯块损伤、冻伤,易于病菌侵入。温度15-23摄氏度,相对湿度78%-84%,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是适时收获,适时入窖,避免霜害;二是清洁薯窖,消毒灭菌。旧窖要打扫清洁,或将窖壁刨一层土,然后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用硫磺15克);三是种用薯块入窖前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蘸薯块1-2次,晾干入窖。

甘薯麦蛾

[分布与为害] 甘薯麦蛾(Brachmia macroscopa Meyfick)又叫甘薯卷叶蛾。屑鳞翅目麦蛾科。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蕹莱、牵牛花等旋花科植物。以幼虫吐丝卷折红薯叶片,并栖居其中取食叶肉,只留表皮,发生严重时,大量薯叶被卷食,严重影响产量。

[形态特征] 成虫是一种黑褐色小蛾子,体长5-7毫米,翅展15毫米,前翅狭长,中央有2个环形圈纹,外缘有1列黑点,后翅菜刀状,淡灰色,缘毛很长。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淡褐色,表面有细网纹。幼虫纺锤形,老熟幼虫15-18毫米。蛹纺锤形,长7-9毫米,黄褐色。

[发生规律] 甘薯麦蛾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3-4代,以蛹在残株落叶中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幼嫩叶片背面中脉或叶脉间,卵期3-5天,幼虫共6龄,初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子,2龄幼虫开始吐丝卷叶,3龄后食量大增,1头幼虫可转移为害卷食数片薯叶。在温度偏高、湿度偏低年份常有利于发生。

甘薯麦蛾幼虫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一是在甘薯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和杂草,以消灭越冬蛹;二是在为害初期及时捏杀新卷叶内的幼虫。

2.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初期,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O倍液,在下午4时后每666.7平方米喷施50-75千克。

甘薯紫纹羽病

[分布与为害] 甘薯紫纹羽病,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苏、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由甘薯紫卷担子菌[Helicobasidium purpureum(Tul.)Pat.引起,除为害甘薯外,还侵染马铃薯、棉花、大豆、花生、苹果、梨、桃等多种作物。

[症状] 侵染根系、薯块。根系从尖端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最后枯死。病薯块和薯拐起初为绵白色的根状菌索,后转为粉红色或褐色,最后变为紫褐色,网布的菌索密结于薯块表面,容易剥落。病薯肉自下而上、自外向内逐渐腐烂,发出酒糟气味,薯皮因包有菌膜而质地坚韧,病薯块最后成空心僵壳。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菌索、菌核附着在种薯表皮和土壤内越冬,为初侵染源。近距离扩展传播靠雨水、灌溉水流、带菌肥料和病残体。秋季多雨、潮湿年份发病重。连作地、沙土地、漏水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一是田间发现病株及时将病株连同病土一起铲除,再用福尔马林或石灰水进行消毒。收获时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二是重病田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水旱轮作最好;三是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抗病力。

甘薯茎线虫病

分布与为害] 甘薯茎线虫病又叫空心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由毁灭茎线虫(Ditylenchus detructor Thorne)引起,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马铃薯、蚕豆、小麦、玉米、蓖麻、小旋花、黄蒿等作物和杂草。

[症状] 甘薯茎线虫病主要为害甘薯块根、茎蔓及秧苗。秧苗根部受害,在表皮上生有褐色晕斑,秧苗发育不良、矮小发黄。茎部症状多在髓部,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干腐状。块根症状有糠心型和糠皮型。糠心型,由染病茎蔓中的线虫向下侵入薯块,病薯外表与健康甘薯无异,但薯块内部全变成褐白相间的干腐;糠皮型,线虫自土中直接侵人薯块,使内部组织变褐发软,呈块状褐斑或小型龟裂。严重发病时,两种症状可以混合发生。

甘薯茎线虫病

病薯后期症状

[发病规律] 甘薯茎线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可以同时存在于薯块上越冬,也可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和肥料内越冬。病原能直接通过表皮或伤口侵入。此病主要以种薯、种苗传播,也可借雨水和农具短距离传播。病原在7摄氏度以上就能产卵并孵化和生长,最适温度25-30摄氏度,最高35摄氏度。湿润、疏松的沙质土利于其活动为害,极端潮湿、干燥的土壤不宜其活动。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不从病区调运种薯。

2.选用无病种薯种薯用51-54摄氏度温汤浸种,苗床用净土或用3%呋喃丹颗粒剂0.5千克/平方米处理,以培育无病壮苗。

3.药剂浸薯苗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100倍液浸10分钟。

4.药剂处理土壤5%涕灭威颗粒剂每666.7平方米用2-3千克,薯苗移栽时施入穴内,该药田间有效期50-60天,可有效防治茎线虫病的发生,并兼治其他虫害。也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666.7平方米用3-4千克,拌适量土施入穴内。

斜纹夜蛾

又名莲纹夜蛾,幼虫叫夜盗虫、五彩虫、乌蚕、野老虎等。在我国分布极广。幼虫是杂食性害虫,为害甘薯以吃叶为主,严重时也吃嫩茎或叶柄。

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成虫是灰褐色的中型蛾子,体长16-20毫米,翅展36-42毫米。头、胸部黄褐色,有黑斑。复眼黑色,半球形。前翅褐色,表面有许多灰白和黑色斑纹。后翅灰白色,半透明,带紫红色闪光。

卵呈馒头状,顶端稍凹,初产时黄白色,后变为灰黄色,近孵化时为暗灰色。幼虫近圆筒形,小时暗灰绿色,长大后变化很多,归纳起来分为深色型和淡色型两类。背线、亚背线呈黄色,沿亚背线上在胴节两边都有1个半月形黑斑,第二至七节黑斑下方各有1个黄色圆点。深色型的胴部为黑褐色,较瘦;淡色型的胴部多淡黄绿色,较肥。蛹为长卵形,头钝尾尖,红褐色至暗褐色,有光泽,长18-20毫米。

我国河北、山东一带每年发生3-4代,往南代数相应增多,台湾、广东每年多达8-9代,且世代重叠。在冬季寒冷的地区,以蛹在土中过冬。冬季比较温暖的南方,没有越冬现象。成虫在白天隐藏在荫蔽处,黄昏后出来活动,以晴天无风的夜晚8-12时活动最盛,飞翔力强,趋光性大。幼虫孵化后,先群集在卵块附近啃吃叶片的下表皮,仅剩上表皮和叶脉形成膜状斑。一受惊动多吐丝下坠,随风飘移他处。2龄以后开始分散。随着虫体长大,食量增加,为害加重,虫口密度大时,可将叶片吃光。3龄以后具有明显的假死性,在大发生时,当一处叶片被吃光时,就成群向他处迁徙继续为害。幼虫共6龄,老熟时钻入土下,10-30厘米处,做土室居中化蛹。

防治方法夜蛾盛发期在甘薯地寻找叶背上的卵块,连叶摘除。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2龄以前,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喷洒。

蟋蟀

此虫属直翅目蟋蟀科,其种类繁多,食性复杂,对甘薯、大豆为害最重。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内越冬,4月卵开始孵化。若虫和成虫均可造成为害。此虫穴居,晚上20-23时出来活动,咬食甘薯根茎,造成薯苗萎蔫枯死,缺株断垄。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800倍液,拌入铡碎的鲜草中,于傍晚撒于薯垄上,或每666.7平方米用林丹粉2-2.5千克,掺10千克麦糠均匀撒人薯田。

小地老虎

此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幼虫俗称土蚕、地蚕、切根虫。杂食性强,除为害甘薯外,对棉花、玉米、高粱,烟草等都有严重为害。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体灰褐色。触角深黄褐色,雌虫为丝状,雄虫为栉齿状。前翅有肾形斑、环形斑、棒形斑位于其中,后翅色淡,为灰白色。

卵:橙形,初产淡黄色,后呈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7-50毫米,头宽3-3.5毫米。体色由黄褐色至暗褐色。

蛹:体长18-24毫米红褐色或暗褐色。尾端黑色,有刺2根。

(2)生活规律:小地老虎一年发生数代,黄淮地区3-4代,广西可达7代。越冬代成虫发蛾盛期华北地区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一代幼虫严重为害春播作物幼苗。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迁飞习性、趋化性。卵散产,每头雌虫产卵800-1000粒,卵期7-13天。初孵幼虫取食心叶,3龄后晚上咬断嫩茎,若是其他

作物幼小苗时,可拉进洞里食用。黄淮流域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在5月份。土壤湿度大为害严重,低洼地,沿河灌区,田间荫蔽,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除草灭虫:于4月中旬产卵期除净杂草,减少产卵场所和幼虫食料来源。

②药剂防治:栽种时结合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用40%甲基异柳磷200倍液浸苗基部10分钟,或用3000倍液灌窝,或每666.7平方米用涕灭威颗粒剂穴施。可兼治线虫病和地老虎、蛴螬等;在二龄期喷打90%敌百虫粉800-10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0.3千克对水2千克,拌干细土20千克,均匀撒于薯苗周围;也可用毒草诱杀。地老虎3龄后,如果为害严重,用铡碎的鲜草拌90%敌百虫800倍液,每666.7平方米25-40千克,于傍晚撒在薯垄上毒杀。

③泡桐叶诱杀,人工捕捉:每666.7平方米放泡桐叶70-90片,放叶后每日清晨翻叶捕捉幼虫,一次放叶效果可保持4-5天。也可于清晨在被害植株附近土中捕捉。

甘薯天蛾

[分布与为害] 甘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 LJnne)又名旋花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甘薯,也取食牵牛花等旋花科植物。幼虫食害甘薯的叶和嫩茎,严重时能把叶吃光,影响产量甚大。

[形态特征] 成虫灰褐色,体长43-52毫米,翅展100-120毫米。前翅灰褐色,上有许多锯齿状纹和云状斑纹,后翅淡灰色,有4条黑褐色斜带。雄蛾触角栉齿状,雌蛾触角棍棒状,末端膨大。卵球形,淡黄绿色,直径约2毫米。

老熟幼虫体长100-120毫米,体色有绿色和褐色,共5龄,头顶圆,第八腹节背面有一光滑成弧形的尾角。蛹体长约56毫米,褐色,喙伸出很长并弯曲呈象鼻状。

[发生规律] 在河南省1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下10厘米处越冬。第二年5月

羽化。成虫白天潜伏,黄昏后飞出活动。成虫趋光性强,能迁飞远地繁殖为害。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虫龄越大,食量越大。夏季雨量少,温度高,有利于甘薯天蛾的发生与为害。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冬、春季多耕耙甘薯田,破坏其越冬环境,杀死蛹,减少虫源;早期结合田间管理,捕杀幼虫;利用成虫吸食花蜜的习性,在成虫盛发期用糖浆毒饵诱杀,或到蜜源多的地方捕杀,以降低田间卵量。

2.药剂防治每666.7平方米用 2.5%敌百虫粉或1.5%1605粉1.5-2千克喷粉;或用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剂2000倍液喷雾;或20%Bt乳剂500倍液喷雾。

甘薯天蛾成虫

甘薯根腐病

分[分布与为害] 甘薯根腐病又称烂根病,是近年发生较重的一种病害,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陕西等地发生较重。由甘薯腐皮镰抱菌[Fusarium solani (Mart.)Sacc.f.sp.batatas Mcglure]起,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牵牛花、田旋花等旋花科植物。

[症状] 主要发生在大田期。为害幼苗,先从须根尖端或中部开始,局部变黑坏死,以后扩展至全根变黑腐烂,并蔓延至地下茎,形成褐色凹陷纵裂的病斑,皮下组织疏松。地上秧蔓节间缩短、矮化,叶片发黄。发病轻的,入秋后秧蔓上大量现蕾开花;发病重的,地下根茎全部变黑腐烂,主茎由下而上干枯,以致全株枯死。病薯块表面粗糙,布满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中后期龟裂,皮下组织变黑。

[发病规律] 甘薯根腐病主要为土壤传染,田间扩展靠流水和耕作活动。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也是初侵染来源。根腐病的发病温度为21-29摄氏度,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对病害发生发展有利。一般沙土地比粘土地发病重,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如徐薯18、郑州红4号。

2.轮作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与花生、芝麻、棉花、玉米、谷子等作物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春薯适当早栽,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应在栽植返苗后普浇1次水,以提高抗病力。夏薯在麦收后力争早栽,并及时浇水。深耕翻土,增施有机肥,不施带菌肥。

红薯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红薯 红薯(英文:sweet potato)(学名:Ipomoea batatas (L.)Lam.),又名山芋、红玉、甘薯、番薯、番芋、山药(河北)、地瓜(北方)、红苕、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白芋、茴芋地瓜、红皮番薯、萌番薯等。 红薯属管状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长2米以上,平卧地面斜上,叶片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厘米,蒴果卵形或扁圆形,有假隔膜,分为4室,具地下块根,块根纺锤形,外皮土黄色或紫红色。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含糖量达到15%-20%。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并说海中之人食之长寿。中医视红薯为良药。 一、形态特征 1根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为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矩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 (1)纤维根,又称细根,呈纤维状,细而长,上有很多分枝和根毛,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纤维根在生长前期生长迅速,分布较浅;后期生长缓慢,并向纵深发展。纤维根主要分布在30厘米深的土层内,少数深达1米以上。 (2)柴根,又叫粗根、梗根、牛蒡根,根长0.3-1米,粗0.2-2米。柴根是由于受到不良气候条件(如低温多雨)和土壤条件(如氮肥施得过多,而磷、钾肥施得过少)等的影响,使根内组织发生变化。中途停止加粗而形成的。柴根徒耗养分,无利用价值,应防止其发生。 (3)块根,也叫贮藏根,是根的一种变态。它就是供人们食用、加工的薯块。红薯块根既是贮藏养分的器官,又是重要的繁殖器官。块根是蔓节上比较粗大的不定根,在土壤同期好,肥、水、温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长成的。红薯块根多生长在5-25厘米深的土层内,很少在30厘米以下土层发生。 单株结薯敷、薯块大小、与品种特性及栽培条件有关。块根通常有纺锤形、圆形、圆筒形、块状等几种形状。块根形状虽属品种特性,但亦随土壤及栽培条件发生变化。皮色有白、黄、红、紫等几种基本颜色,由周皮中的色素决定。薯肉基本色是白、黄、红或带有紫晕。薯肉里胡萝卜素的含量影响肉色的浓淡。块根里有乳汁,俗称白浆。 2茎 红薯的茎通常叫做蔓或藤。主蔓上长的分枝叫做侧蔓。蔓的长相即株型一般分为甸甸型和半直立型2种。蔓的长短因品种不同差异很大,最短的仅0.7米,最长的可达7米以上。 土壤肥力、栽插期和密度对茎长也有很大影响。短蔓品种分枝多,先丛生而后半直立或匍匐生长;长蔓品种分枝少,生长期间多为匍匐生长,且茎节着土生根较多。茎粗一般为0.4-0.8厘米。茎的颜色有纯绿、褐绿、紫绿和全紫几种,也有绿色茎上具有紫色斑点的。茎的表面有茸毛,茎上有节。茎节有芽和根原基,能长枝发根。茎的皮层部分分布有乳管,能分泌白色乳汁。采苗时如乳汁多,表明薯苗营养较丰富,生活力较强,可作为诊断薯苗质量的指标之一。 3叶 红薯属双子叶植物。实生苗最先露出2片子叶,接着在其上发生真叶。茎上每节着生一叶,以22/5叶序在茎上呈螺旋状交互排列。叶有叶柄和叶片而无托叶。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多样性及主要致病类型分析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多样性及主要致病类型分析 马铃薯疮痂病是由属于放线菌目链霉菌属的疮痂病链霉菌引起的土传植物病害,在全球各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广泛。受到疮痂病病原菌感染后的马铃薯薯块表面会形成红褐色不规则的病斑,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及商品薯的价格。 在我国部分马铃薯种植地区深受该病害的影响,并且具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本研究对全国四个马铃薯种植作区的九个省份地区进行样品采集,对疮痂病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生理生化、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待测菌株进行系统鉴定,采用小薯片法和萝卜幼苗法对其进行致病性验证。 结果如下:(1)马铃薯疮痂病样品共26个,病斑类型包括网状、凸状、凹状和平状4种。(2)通过对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共获得206株放线菌,其中病原链霉菌共68株,检出率约为33.0%。 经鉴定结果表明,供采样地区所分离病原链霉菌包括S.bobili、 S.galilaeus、S.scabies、S.acidiscabies和S.bottropensis共5种。其中优势菌为S.scabies,各地区病原菌种类如下:吉林省为S.acidiscabies(12株);福建省S.scabies(7株);湖南省为S.scabies(10株);云南省为S.scabies(3株),S.bobili(2株),S.galilaeus(1株);安徽省为S.scabies(1株);宁夏省为S.scabies(21株);山西省为S.bobili(8株);湖北省为S.bottropensis(3株)。 (3)通过对菌株的致病基因(txtAB、nec1、tom A)检测,结果表明,链霉菌致病岛中基因型具有多样性,共检测出两种分别为txt AB+/nec1+/tom A+和 txtAB+/nec1-/tom A-。(4)利用萝卜幼苗和小薯片方法对待测菌株进行致病性验证结果表明,含有txt AB基因的待测病原链霉菌均可在小薯片上定殖并使其产生黑褐色坏死斑,并表现出对萝卜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如何种植红薯正确方法有哪些

如何种植红薯正确方法有哪些 四、水平浅种插足苗。红薯插植密度和插植方法对产量也有一定影响。不宜过疏,也不宜太密,密了,光合作用就比较弱,植株就 长不好,太疏了不仅浪费土壤也使红薯生长受到影响。一般亩插 3800-4000株,采用高畦细垄单行植,水平浅种的方法。起成畦宽 90厘米(包坑),高36厘米的梯形畦,株距17厘米,水平浅种2-3 厘米。并且一定要在晴天中午割苗,下午种植,红薯产量才高。 五、合理施肥和水。秋薯应按照“前轻、中攻、后补”的原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进行勤施薄施。起畦时,每亩用草木灰 50-100公斤,撒于畦心沟底;种植时,亩施清粪水30担作定根肥。 本田全期共8次,施肥总量折合氮24.6公斤、磷16.5公斤、钾 23.3公斤,做到氮、磷、钾三要素的适当配合。 六、药注意防治病虫害。红薯也是容易遭虫害的,要经常去看看,一旦出现虫害要及时杀虫。如红薯疮痂病可喷施代森铵。红薯天蛾 幼虫可喷施5%高效鱼藤氰3500-4000倍液防治。红薯象鼻虫可用乐 果加敌百虫喷杀等等。 一、倒栽先剪去红薯秧苗顶尖的2节~3节茎,然后按4个节茎 截取为一段,将每段上面的两节茎的叶柄和叶片剪去,保留下面的 两节茎的叶柄和叶片,倒栽在垄厢上,以留出一个叶柄基部露出垄 面为宜,苗距一般为15厘米左右。倒栽的红薯虽然比顺栽的生长缓 慢些,但由于茎中输导组织输送根部吸收水分及有机物的方向逆转,有机养料大量积压在根部,有利于薯块膨大。 二、摘顶当红薯主茎长至50厘米时,选晴好天气上午摘去顶芽,分枝长至35厘米时继续把顶芽摘除。此法可抑制茎蔓徒长,避免养 分消耗,促进根块膨大,可增产20%~30%。 三、裂缝灌肥红薯进入块根膨大期,表土层会出现裂缝。此时,每亩用清水粪肥750公斤~1000公斤,对磷酸二氢钾500克,混合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 一、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土名叫烂脚疤、黑脚、燥烂等。在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发生。此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的主要原因。还可随种薯、种苗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已列为国内检疫对象。 (一)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茎基部,尤其在白部分产生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幼茎和种薯都变黑腐烂,造成烂床死苗。病苗扦插到大田后,叶片往往发黄脱落,严重时也死亡,造成缺株。薯块受害,以秋季收获前及贮藏期感病较多,但初生薯块也能感病,病斑通常出现在薯块裂口或害虫咬伤处,黑褐色,近圆形,分界明显,中央稍凹陷。切开病薯,可见病斑附近的薯肉变青褐色,有苦味和臭气。病薯入窖贮藏,能继续蔓延危害,造成烂窖。潮湿时,薯块和苗的病斑上都能长出黑色刺毛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子囊壳。 (二)病原 甘薯黑斑病原菌属于子囊菌,长喙壳属。病菌的菌丝初为无色透明,老熟后成为深褐色,直径3-5微米,寄生于细胞或细胞间隙。无性世代产生分生抱子和厚垣抱子。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抱、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两端多平截,大小为微米x~微米。袍子生成后立即发芽,发芽后有时生成一串分生抱子,然后生成菌丝。也可在发芽后就生成厚垣抱子。厚垣抱子暗褐色、椭圆形,具有厚膜,大小为~微米x~微米。发病后期,厚垣抱子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附近,能度过不良环境,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里越冬。 病菌有性世代生子囊壳,潮湿时生在病斑中央。子囊壳基部球形,上部具纵行条纹长嘴形的颈,内含梨形子囊。子囊抱子无色、单抱、壁薄,成钢盔状圆形,在贮藏中对病害的流行起重要作用。 (三)传播途径 黑斑病菌以厚垣抱子或子囊抱子附着在种薯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也可在茎蔓上越冬。病菌生活力较强,在田间土壤内能存活2年以上。病害的传播主要有3个途径:种薯种苗、

园艺植物病理学 简答题 (1)

园艺植物病理学 第二章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1.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2.特点: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包括 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褪色(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浅),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斑驳(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条纹、条斑、条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白化苗(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等。 坏死: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细胞已死亡。包括叶斑(轮斑、环斑、角斑、圆斑、穿孔等,形状大小不同,但轮廓清楚,类似岛屿),叶枯(叶片较大面积坏死,边缘不清),叶烧(叶尖或叶缘枯死),猝倒、立枯(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前者倒伏,后者死而不倒)、溃疡(植物皮层坏死、腐烂,使木质部外露,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疮痂(在病斑上有增生的木栓层,表面粗糙,或病斑枯死后,因生长不平衡,发生龟裂)、炭疽(是由一类炭疽病菌引起的,一般病斑凹陷、变褐色,斑中有轮状排列的小黑点,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等。 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包括干腐(死亡慢,水分快速及时失去),湿腐(死亡快,水分未能及时散失)、软腐(中胶层破坏,细胞离析)等,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 萎蔫: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缺水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分为枯萎、黄萎、青枯。 畸形:植物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现象。增生型(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丛枝、发根等),增大型(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但细胞数量并不增多。如根结、徒长恶苗等),减生型(病部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发育不良,造成植株矮缩、矮化、小叶、小果、卷叶等),变态(植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叶变花、叶片扭曲、蕨叶、花器变菌瘿等)。 二、病症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1.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病症主要有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菌核、脓状物五类。 2.特点: 第三章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 第一节植物病原菌物 一、无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 答:真菌无性繁殖孢子类型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三类。 二、有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 答:真菌有性孢子类型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五类。 三、引起植物病害的菌物分属哪几个门?各有什么特点? 答:分属卵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及半知菌类 特点:卵菌门:营养体为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多产生卵孢子。接合菌门:营养体为典型的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

甘薯病虫害

第四章甘薯病虫害 一、甘薯病害 1、甘薯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俗称黑膏药、黑疮。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此病不仅在大田为害严重,还导致烂苗床,烂窖,减产严重,而且病薯含有毒素,人食用后引起头晕,牲畜食后会引起中毒,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症状 甘薯黑斑病在育苗期、大田期和贮藏期均能发生,主要为害薯苗和薯块。用带病种薯育苗,或带有病土、病肥的苗床上育苗,都能引起种薯及幼苗发病。薯苗受害多在苗的基部和其白色部分开始发病,初形成黑色圆形小斑点,稍凹陷,病斑逐渐扩展,以致包围整个薯苗基部形成黑根,湿度大时,根腐烂表面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地上部病苗衰弱,叶片发黄,发病严重时薯苗枯死。病苗栽到大田后,病重的不能扎根,基部变黑腐烂,枯死,造成田间缺苗断垄。病轻的在与表土层交接处长出少数侧根继续生长,但植株衰弱,结薯少而小。薯块受害,多在伤口(虫口或自然伤口等)处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间凹陷,病健交界处轮廓清楚。病部组织坚硬,薯肉呈墨绿色,味苦,变色组织可深入薯皮下2~5mm,有时深达20~30mm。贮藏期间,病斑大,扩展快,常成大片包围整个薯块,使薯块腐烂,甚至造成烂窖。潮湿时,病斑表面常产生灰色霉层和黑色刺毛状物,湿度大时,在刺毛状物顶端附有黄色腊状小点。薯拐受害,常变褐色或黑褐色,中空或表皮龟裂,但薯拐上绿色秧蔓一般不发病。 发生特点 甘薯黑斑病菌是真菌,为子囊菌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et Halsted)侵染所致。甘薯黑斑病菌主要以厚壁孢子、子囊孢子、菌丝体等在贮藏病薯和大田及苗床土壤、粪肥中越冬,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病薯、病苗是病害近距离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土壤、肥料、流水、农具及鼠类、昆虫等都可传病。病原菌主要从伤口侵入,此外,病原菌也可从芽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幼苗根基部的自然裂伤等处侵入。育苗时,病薯或苗床中的病菌直接从幼苗基部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浇水而向四周扩展,使秧苗发病越来越重,甚至因种薯种苗腐烂造成烂苗床,严重影响育苗数量和质量。栽植后,病苗病情持续发展,病重苗短期即可死亡,轻病苗上的病菌可蔓延到新结薯块上侵染,形成病薯。收刨、运输过程中易造成大量伤口,至贮藏期间,温、湿度适宜,薯块大量发病,造成烂窖。 黑斑病的发生受温度、湿度及品种抗病性等影响较大。土温在15~30℃都适合发病,温度低于8℃高于35℃病害停止发展。贮藏期的发病温度最低为9~10℃,最适温度为23~27℃,种薯入窖初期,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温度高,病菌极易萌发侵入,常引起冬前烂窖。苗床期湿度大,病苗基部产生菌量大,可随浇水向四周传播,引起再侵染。大田期则随土壤湿度提高病害加重。甘薯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薯皮厚,薯肉坚实,水分少,味较淡,愈伤组织形成快的品种抗病性强。此外,连作病重,轮作病轻。 防治方法 根据黑斑病的传播途径,结合防治实际,应采用以繁育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安全贮藏为保证的综合防治策略。 1、建立无病采苗圃和无病留种地 建立无病采苗圃和无病留种地的要求是: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防止农事操作传

常见花卉虫害图谱(精品)

---------------------------------------------------------------最新资料推荐------------------------------------------------------ 常见花卉虫害图谱(精品) 常见花卉一、蚜虫类花卉最常见的虫害,当推蚜虫了。 蚜虫是同翅目,蚜虫科昆虫的统称。 体小,分有翅、无翅和有性、无性等类型。 具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幼嫩组织吸食汁液,能分泌蜜露。 1 年生1 0 代以上。 种类很多。 危害粮食、棉花、蔬菜、瓜果、烟草等 1 00 种植物以上。 如麦蚜、高粱蚜、棉蚜、菜蚜、桃蚜等。 以下为常见的一种花卉上的蚜虫发生情况,望大家举一反三,加强家庭花卉蚜虫的防治。 在南方地区,蚜虫一年四季几乎都能发生,春季 3-4 月,夏季 6-7 月为发生盛期,需要特别注意观察虫情。 蚜虫的防治: 一、药剂选用: 1、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喷施; 2、 20%丁硫克百威(好年冬)乳油 1000-1500 倍液喷施; 3、 50%杀螟松 1500 倍液喷施;以上方法任选一种,尚有杀灭菊酯、蚜虱净等多种药剂也可用于防治,但应首选吡虫啉,因其具有高效、低毒、广谱、内吸性、药效期长等特点。 二、方法: 1 / 4

由于蚜虫多发生在叶背、嫩枝和花苞上,所以喷雾时应注重枝 条的上部和叶背处,雾滴要细并喷洒均匀。 蚜虫红花酢浆草 0000. jpg 紫薇-蚜虫. jpg 杭州新胸蚜 蚊母树. jpg 二、介壳虫类介壳虫有几十种,常见的有长白蚧、吹绵蚧、红蜡蚧、日本龟蜡蚧等,危害的花木繁多。 1.生态与生活习性该虫属小型昆虫,体长一般 1 -7mm,最小的只有 0.5mm,虫体被有蜡质,繁殖快,常群集于枝 叶及花蕾上吸取汁液,造成枝叶枯萎甚至死亡。 2.防治方法量小可用棉花球沾水抹去;剪除病虫枝, 集中烧毁;在产卵期和孵化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 1000-2019 倍, 或 50%杀螟松乳油 1000 倍喷雾 1-2 次。 日本龟蜡蚧日本龟蜡蚧危害茶梅 P1050163. jpg 日本龟蜡 蚧危害茶梅,导致枯死 P1050161. jpg 介壳虫危害日本冷杉. jpg 介壳虫樱花_枝干上的介壳虫 (2) . jpg 二、蚧壳虫的防治2.合理修剪、整枝。 吹绵蚧常聚集在植株各枝条上,冬季对植株进行整枝修剪时, 将蚧壳虫栖息密度高的枝条剪除,以压低越冬的虫口密度。 对个别植株生长过旺、枝叶郁闭的局部进行修剪,改善通风透 光的条件,使其不利于蚧壳虫的生长,减轻危害。 对剪下的有虫枝条,应集中烧毁,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促使 抽发新稍,更新树冠,恢复树势。 3.刮除虫体。

甘薯病毒病害SPVD抗性鉴定方法及产量损失估计

第41卷第2期2014年4月 植物保护学报 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 Vol.41No.2Apr.2014 基金项目: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11-B-07),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发展专项 作者简介:王爽,女,1980年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病毒病害,E-mail :wangshuang 9981@126.com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zhangzhenchen@126.com 收稿日期:2013-07-25 甘薯病毒病害SPVD 抗性鉴定方法 及产量损失估计 王 爽 1 刘顺通 2 乔奇 1 张德胜 1 秦艳红 1 张振臣 1*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北南部作物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2;2.洛阳市农林科学院,洛阳471022) 摘要:为了建立规范、 有效的甘薯病毒病害(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 ,SPVD )抗性鉴定方法,于2011—2012连续两年,利用田间人工嫁接病毒接穗的方法对12个甘薯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和产量损失测定。结果显示,嫁接接种后,接穗成活率接近100%,12个品种都有不同程度发病,病情指数在51.0 95.2之间;感染SPVD 的甘薯植株叶绿素含量降低、蔓长缩短;单株薯块产量损失范围在55.1% 97.8%之间。研究表明,供试的12个甘薯主栽品种感染SPVD 后均可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且田间人工嫁接病毒接穗是一个有效的SPVD 抗性鉴定方法。关键词:甘薯病毒病害;抗性鉴定方法;产量损失估计 Methodology for identific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of sweet potato cultivars to 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 and yield loss estimation Wang Shuang 1 Liu Shuntong 2 Qiao Qi 1 Zhang Desheng 1 Qin Yanhong 1 Zhang Zhenchen 1* (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nan Key Laboratory of Crop Pest Control ;IPM Key Laboratory in Sou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for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Zhengzhou 450002,Henan Province ,China ;2.Luo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Luoyang 471022,Henan Province ,China ) Abstract :An effective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 (SPVD )resistance using artificial grafting virus scions in the field.The resistance of 12sweet potato varieties was evaluated and the yield losses were estimated from 2011to 2012.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rvival of the scions was 100%,and 12sweet potato cultivars were infected with diseases to different degrees after graft inoculation with SPVD and the disease index was between 51.0and 95.2.The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vine length of sweet potato plants infected with SPVD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healthy sweet potato plants ,and grafting virus scions in the field w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of SPVD resistance.The tuber yield loss was in the range of 55.1%-97.8%.It showed that the 12sweet potato cultivars tested were susceptible to SPVD. Key words :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 (SPVD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method ;yield loss estimation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 工业原料和新型能源块根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1] ,每 年因病毒病害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目前, 已报道侵染甘薯的病毒有30余种[2] ,其中甘薯病毒病害

红薯

红薯 编辑 [hóng shǔ] 红薯干原名番薯(学名:Ipomoea batatas (L.)Lam.),又名茴芋、甘储、甘薯、朱薯、金薯等,属管状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片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厘米,蒴果卵形或扁圆形,有假隔膜分为4室。[1]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含糖量达到15%-20%。具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又俗称地瓜。 红薯民间里大多数人叫作番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片生长一般为椭圆形,花冠有很多种颜色,最多的是粉红色、白色、紫色。埋在地下的部分多为椭圆形的块根。 目录 1形态特征 2生长习性 3地理分布 中国分布 世界分布 4物种繁殖 育苗方法 苗期管理 整地起垄 选取定植 肥水管理 5病虫防治 6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 7植物文化 8相关俗谚 1形态特征

红薯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全缘或3-5(-7)裂,裂片宽卵形、三角状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叶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顶端渐尖,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叶色有浓绿、黄绿、紫绿等,顶叶的颜色为品种的特征之一;叶柄长短不一,长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无毛。聚伞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伞形,花序梗长2-10.5厘米,稍粗壮,无毛或有时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针形,长2-4毫米,顶端芒尖或骤尖,早落;花梗长2-10毫米;萼片长圆形或椭圆形,不等长,外萼片长7-10毫米,内萼片长8-11毫米,顶端骤然成芒尖状,无毛或疏生缘毛;外面无毛;雄蕊及花柱内藏,花丝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时无毛。开花习性随品种和生长条件而不同,有的品种容易开花,有的品种在气候干旱时会开花,在气温高、日照短的地区常见开花,温度较低的地区很少开花。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1] 植物形态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红薯枝叶(3张)

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

水稻病虫害 种子期 1、恶苗病:氰烯菌酯(防效100%)、二硫氰基甲烷、恶霉灵、门神、咪鲜 胺、多菌灵、丙环唑、硅唑咪鲜胺。 2、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 3、白叶枯病:叶枯唑、井冈霉素、石灰水、门神、乙蒜素。 秧田期 1.绵腐、立枯病:敌磺钠、门神、恶霉灵、甲霜灵、甲霜恶霉灵。 2.白叶枯、细条病:叶枯唑、络氨铜、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硫酸链霉素。 3.灰飞虱:吡虫啉、吡蚜酮、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4.稻蓟马: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 5.稻瘿蚊:丁硫克百威。 分叶期 1.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硫磺、咪酰胺-三环唑。 2.纹枯病:井冈霉素、三唑酮。 3.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 4.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5.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 6.胡麻斑病:稻瘟灵、20%氟硅唑咪鲜胺。 抽穗期 1.稻瘟病:三环唑、氟硅唑、硫磺、门神、咪酰胺-三环唑、稻瘟灵、咪鲜胺。 2.纹枯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己唑醇、嘧菌酯、恶霜嘧铜菌酯(高科)、 烯肟菌胺(爱可)。 3.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毒死蜱。 4.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5.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6.稻曲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烯肟菌胺。 7.白叶枯、细条病:门神、络氨铜、叶枯唑。 8.穗枯病:三环唑、氟硅唑咪鲜胺、三唑酮。 9.稻秆腐病:稻瘟灵、恶霜嘧铜菌酯、咪鲜胺。 一、稻黑色菌核秆腐病 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又称水稻茎朽腐或小球菌核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小球双曲孢和卷喙双曲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小球腔菌。 病菌侵害茎基部叶鞘,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成熟后的菌核在病稻草或土壤中越冬,栽秧时附着在秧苗基部,以菌丝从伤口或叶鞘基部侵入寄生。病菌为弱寄生菌,喜高温高湿,故穗期受害比前期重,稻飞虱多的田块病害更重,常造成复合侵染。 二、稻白叶枯病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 一直以来,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为代表的马铃薯病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成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在栽植马铃薯过程中除了这些病害,还有其他哪些病虫害?往下读,共梳理了16种。 1.马铃薯晚疫病危害表现:受害叶片的叶尖、叶缘会出现暗绿色小病斑,边缘有灰绿色晕环,边缘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外缘会出现一圈白霉。

天气干燥时,病部会变褐干枯,质脆易裂。 病害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叶脉、叶柄和茎部,病叶枯死脱落。

被侵染的块茎最初出现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凹陷的暗褐色不规则病斑。 防治措施: 选择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混合使用,合理安排间隔期。 保护性药剂:丙森锌、代森联、代森锰锌、噻唑锌、王铜、氢氧化铜。治疗性药剂:氟菌·霜霉威、霜脲·锰锌、烯酰吗啉、氟啶胺等。 2.马铃薯早疫病 危害表现:病害可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病征。 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病斑下的薯肉出现褐色海绵状干腐。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 (2)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马铃薯枯萎病危害特征:

发病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 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苯甲·丙环唑,苯酰菌胺,恶菌灵,萎锈灵等。 4.马铃薯青枯病 危害症状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

甘薯疮痂病的致病因素及综合防治措施

甘薯疮痂病的致病因素及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随着甘薯品种的远距离调运、病蔓留田和风雨传播等,甘薯疮痂病在粤西地区的发生日趋严重。介绍了甘薯疮痂病的病原症状、发生规律、致病因素,并总结出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农户种植甘薯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long-distance transporting of sweet potato varieties,leaving vine disease on the fields,and spreading by wind and rain,occurrence of sweet potato scab in western Guangdong was growing. The sweet potato scab pathogen,symptom,occurrence rule and pathogenic fac-tors of disease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s,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conclud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armers to grow sweet potatoes. Key words sweet potato scab;pathogen;symptom;occurrence rule;pathogenic factors;comprohensive prevention measures 甘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轻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和新型能源作物[1-2]。我国是甘薯的主产国,常年种植面积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60%以上。广东是我国栽种甘薯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南方最大的甘薯产区,甘薯主要用作鲜食和加工[3]。近年来广东的甘薯种植面积有扩大的趋势,粤西地区尤为明显。然而,随着甘薯品种的远距离调运、病蔓留田和风雨传播等,甘薯疮痂病在粤西地区的发生也日趋严重。 甘薯疮痂病俗称甘薯缩芽病、甘薯麻风病、甘薯硬杆病等。我国于1933年首先在台湾省发现[4]。该病是我国南方薯区的三大病害之一。目前在广东、广西、福建和浙江等省区相继发生。该病的危害程度因发病期迟早而定,一般发病越早,危害程度越重,损失越大。苗期发病时生长迟缓,苗小而劣,不能及时采苗贻误农时。植株生长前期发病,通常产量损失30%~40%,严重的可达60%~70%;中期发病,产量损失20%~30%;后期发病,产量损失10%左右[5]。 发病植株除造成产量损失外,病薯中的淀粉含量减少,品质降低[6]。现从甘薯疮痂病的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和发病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总结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农户种植甘薯提供参考。 1 病原 甘薯疮痂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病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腔菌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甘薯痂圆孢菌(Spha-celoma batatas Sawada);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多腔菌目,多腔菌科,甘薯痂囊腔菌(Elsinoe batatas(Sawada)Jenk.et Vieg.)。致病菌田间常见的是其无性世代,为甘薯痂圆孢菌。病菌分生孢子盘浅盘状,先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盘上分生孢子梗短小,单胞,无色,圆柱形,不分枝,顶端稍尖细,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近球形至长卵圆形,无色,两端各含1个油球。在罕有的情况下,菌丝能在干枯的病残体上形成

红薯的种植方式

红薯的种植方式 红薯的种植方式红薯(英文:sweet potato)原名番薯(学名:ipomoea batatas (l.) lam.),东北俗称地瓜(湖北话红苕、红芋、白薯、茴芋、紫薯、甘薯、朱薯、金薯等,又名山芋、甘薯、番薯、白芋等。红薯属管状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长2米以上,平卧地面斜上,叶片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厘米,蒴果卵形或扁圆形,有假隔膜,分为4室,具地下块根,块根纺锤形,外皮土黄色或紫红色。(红薯是植物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的根) 红薯块根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含糖%-5%。 红薯块根具有活性成分,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美容等功效,有“长寿食品”美誉。另外,块根常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酿酒、制酒精,也可制取淀粉、提取果胶等,制取的淀粉可以制作粉条和粉皮,可以制作美味的菜肴。 红薯的生长习性生长时期 春薯生长期为160-200天,夏薯约为110-120天,根据红春在

大田的生长特点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大体分为三个生长时期: (一)前期(从栽秧到封盆)。春薯约历时60-70天,夏薯40天左右。该期茎叶生长较慢,根系发展较快,是以生长纤维根为主的时期。 (二)中期(封盆到茎叶生长巅峰)。春薯约历时50天,夏薯约30天。该期块根膨大较慢,茎叶生长快,是以生长茎叶为主的时期。 (三)后期(从茎叶开始衰退到收获)。春薯在8月下旬以后,夏薯在9月上旬以后。该期是块根膨大的主要时期。 红薯的生长环境(一)温度。红薯喜温怕冷,栽秧时5-10厘米、地温在10℃左右不发根,15℃需5天发根,17-18℃发根正常,20℃3天发根,27-30℃只一天即可发根。 气温25-28℃时茎叶生长快,30℃以上时茎叶生长更快,但薯块膨大慢。38℃以上呼吸消耗多,茎叶生长慢,20℃以下时茎叶生长也快,15℃时停止生长,10℃以下持续时间过长成遇霜冻,茎叶枯死。 地温在21-29℃之间温度越高,块根形成越快,数目越多,但薯块较小。22-24℃的地温较有利于块根的形成。20-25℃的地温最适宜于块根膨大,低于20℃或高于30℃时膨大较慢,低于18℃有的品种停止膨大,低于10℃易受冷害,在-2℃时块根受冻。块根膨大期间较大的日夜温差有利于块根膨大和养分的积累。

薯类病害简介

薯类病害简介 薯类作物包括甘薯和马铃薯。全世界已报道甘薯病害50多种,我国已发现近30种。发生普遍而危害较重的有:甘薯黑斑病、甘薯根腐病、甘薯瘟、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软腐病等。甘薯黑斑病于1937年从日本传入我国东北后,逐渐自北向南蔓延,在甘薯生产上造成巨大损失。甘薯瘟于1940年在我国广东信宜县首次发现,随后在我国南方的一些省(区)传播危害。甘薯根腐病是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曾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猖獗危害。到20世纪80年代甘薯瘟、甘薯根腐病通过利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和加强检疫的综合措施有效地减轻了损失。近年来,某些甘薯产区,甘薯线虫病猖獗危害,多数地区濒临绝产。 我国甘薯产区按自然区域划分为5个薯区,各区病害发生不太一致。北方春薯区。以黑斑病、茎线虫病和软腐病为主,蔓割病和皱缩花叶病也有发生。黄淮流域春、夏薯区。以黑斑病、根腐病、茎线虫病和软腐病发生危害较重,根结线虫病、蔓割病、紫纹羽病、镰刀菌干腐病、皱缩花叶病毒病等在局部地区也有发生。长江流域夏薯区。以黑斑病、干腐病为主,甘薯瘟、蔓割病、紫纹羽病、镰刀菌干腐病、皱缩花叶病毒病在局部地区有所发生。南方夏、秋薯区。以甘薯瘟、疮痂病和黑斑病为主,蔓割病、丛枝病、根结线虫病、皱缩花叶病毒病、紫纹羽病等在局部地区发生。南方秋、冬薯区。以甘薯瘟危害最重,疮痂病、丛枝病、紫纹羽病、黑斑病等病害也有发生。 全世界已报道的马铃薯病害有近百种,在我国危害较重,造成损失较大的有15种。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大致可分为4类,各种植区病害的种类和分布有所不同。一季作区。包括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主要病害有晚疫病、花叶病毒病、卷叶病毒病、黑胫病、环腐病和丝核菌病等。四季作区。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疮痂病、早疫病等。冬作区。包括华南诸省,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晚疫病偶有发生。多种种植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西南诸省,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癌肿病和粉痂病等。我国由于马铃薯病害的危害,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可达70%以上。

指示植物检测甘薯病毒方法的改进研究(固定图片)

指示植物检测甘薯病毒技术的改进研究 张希太,张彦波,肖磊,董策,谢淑芹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河北邯郸056001) 摘要:为了改进传统的指示植物法检测甘薯病毒技术,在已成功进行巴西牵牛组织培养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在试管中对巴西牵牛和甘薯试管苗茎段进行嫁接培养检测甘薯病毒的试验。发现与带病毒的甘薯试管苗茎段嫁接的巴西牵牛试管苗茎段所带的叶片均能表现出黄化、花叶等阳性反应;与无病毒的甘薯试管苗茎段嫁接的巴西牵牛试管苗茎段所带的叶片均能健康生长。经过历时5年对369个样本的检测试验,“甘薯、巴西牵牛试管苗嫁接法”和传统检测法对各个样本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甘薯、巴西牵牛试管苗嫁接法”可以替代传统的“巴西牵牛种子苗网室嫁接检测法”检测甘薯组培苗是否带有病毒。是一种操作简单,一般脱毒甘薯组培苗生产单位可为,灵敏度高,成本低,不受季节性和环境影响的新检测方法。 关键词:指示植物;巴西牵牛;检测;甘薯,病毒 S tudy on Improve the Te chnology that Test the Viruses in Test-tube Plantlets of Sweet Potato by indicator plant Zhang Xitai, Zhang Yanbo, Xiao Lei, Dong Ce,Xie Shuqin (Handan Biotechnology Center of Agrocniture Research Institute, Handan 056001, Hebei,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ventional detection technologies testing viruses in test-tube plantlets of sweet potato using the indicator plant(Ipomoea Setosa),We have done the experiments grafting the test-tube plantlets of sweet potato and Ipomoea setosa and cultured in vitro for testing viruses in test-tube plantlets of sweet potato based on successful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 of Ipomoea Setosa. We have done found the leaves of the test-tube plantlets of Ipomoea setosa that grafting with the test-tube plantlets of sweet potato infected by the virus become yellowing or floral leaf. The test-tube plantlets of ipomoea setosa that grafting with the test-tube plantlets of sweet potato no virus infection can normal growth. We have been get the Completely consistent test results use the two methods that “graft the test-tube plantlets of sweet potato and Ipomoea setosa and cultured in vitro”and“Grafted the plantlets of Sweet Potato and the Seed seedling of ipomoea setosa in net room”to test 369 samples in the past 5years.The method grafting the test-tube plantlets of sweet potato and Ipomoea setosa and cultured in vitro can displace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that “Grafted the plantlets of Sweet Potato and the Seed seedling of ipomoea setosa in net room”.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ensitivity, low c ost, easily controlled culture conditions, not limited by season, not affecte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etc. Keyword:Indicator plant ;Ipomoea Setosa;Detection;Sweet Potato;Viruses 【本研究的重要意义】病毒病是导致甘薯产量降低和种性退化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世界各甘薯种植区都普遍发生。在我国甘薯病毒病的发生非常普遍,据山东、江苏、安徽、北京等省市的调查,发病率可达60%~90%,在一些品种上发病率可达100%,由病毒病造成的甘薯产量损失一般达20%~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已成为甘薯生产的限制因子之一 [1-3]。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一旦染病病毒就会在甘薯体内不断增殖积累,通过种薯或秧苗世代相传,对甘薯生产造成的危害逐代加重。目前对甘薯病毒病尚无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