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电子货币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到电子货币是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货币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交易费用的货币制度安排的变迁过程。作为货币形态演变最新形式的电子货币逐步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权、独立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及传统监管机制都将提出挑战,中央银行在金融调控与监管中无疑将面临许多新的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出机制。电子货币在使用范围上与通货基本一样,主要用于小额交易在商品交易中一样具有交易行为的自主性、交易条件的一致性、交易方式的独立性和交易过程的可持续性等通货应具有的特性。电子货币还有其特有属性,通货是由各国中央银行或特定机构垄断发行权,由央行承担其发行成本与收益。从目前电子货币的发行来看,更多地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甚至是成立特别发行公司的非银行机构;通货是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法定货币,由各国货币当局设计管理和更换,被强制接受和广泛使用。而电子货币目前大部分是由不同信用机构自行开发设计的带有各自特征的产品,其担保主要依赖于各个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和资产规模,消费者、商家拥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预见,地方性的中小银行由于业务范围和其信誉,其发行的电子货币很难在全球性网上金融市场所接受,市场竞争的结果,势必形成由一家或几家大银行联合发行统一的电子货币,将形成更有效率的在线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的制度安排;一般货币的使用具有严格的地域限定,除欧元区外,一国货币一般都是在本国被强制使用的惟一货币。电子货币将逐步打破地域界限,在全球统一货币出现之前,商家、消费者可以较容易地获得或使用发行于不同国家的电子货币。

一、电子货币流通与中央银行丧失货币发行权的风险

在信息技术创新推动网上电子商务和资金流通日益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将由网上金融市场自由地调节电子货币的发行。由信誉卓著、实力雄厚的信用机构来取代中央银行发行竞争性的电子货币,是一种比中央银行垄断电子货币发行权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在效率性与安全性的“两难”选择中,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的垄断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电子货币的安全,但极有可能阻碍本国电子货币发展,并成为易受攻击的货币。如欧盟各成员一致认为央行发行货币的法律垄断力并不包括电子货币产品。电子货币对纸币的取代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在相当长的时期会出现电子货币与纸币同时流通,最终实现对纸币由部分替代走向完全替代。电子货币流通对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权方向的挑战将逐渐显现。

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哈耶克预言的“货币非国有化”和“自由货币”的精辟观点可能会变为现实。哈耶克指出建立微观经济主体有权自由发行货币的货币制度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前提。正是国家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权力导致了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货币发行权的限制,从而使市场经济运行受到损害;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因受国家货币政策的干预导致极大的外部效应,从而使失业增加。在政府财政职能与货币发行职能相互没有独立时,如果政府从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和追求税收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制定货币政策,则政府发行货币的权力有可能变成一种向公民进行征税甚至抢劫的手段。哈耶克认为健全的货币制度设计的激励源泉只能来自微观企业主体的自身利益,实行“货币的非国有化”和“自由货币”是解决失业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出路。

二、电子货币流通与中央银行损失铸币税收入的风险

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主要负债项目是不支付利息的通货,而资产一方则由附有利息要求的各种债权组成。因此,中央银行可以从资产与负债的利息差中获利。这种利润是中央银行收入的主渠道之一,这是一般所称的“铸币税收入”‘(seigniorage revenues)。

当电子货币的竞争性发行机制得以确立,随着电子货币被广泛的作为小额交易的支付工

具,央行所发行的通货被明显取代,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将大幅减少,从而使其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影响。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现金使用的范围广泛,管理成本较高,将会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如表1)。

表1 纸币与硬币的流通(1994年)

国家

占gdp的百分比

占中央银行负债的百分比

占存款的百分比

存款占gdp的百分比

美国

5.2

84.1

44.7

11.6

加拿大

3.5

86.7

78.9

4.4

日本

8.8

84.5

37.0

23.6

意大利

5.9

27.9

19.1

30.7

澳大利亚

4.4

54.5

30.3

13.6

英国

2.8

69.8

4.8

58.8

德国

6.8

63.4

42.0

16.2

中国

16.1

41.4

58.8

28.3

印度

10.0

52.63

133.4

7.5

波兰

5.8

23.2

80.9

7.2

俄罗斯

5.6

23.8

105.8

5.3

目前,西方一些学者积极研究可行的测量方法,以推算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铸币税收入的损失数额(见表2)。而对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而言,铸币税收入是弥补中央银行操作成本的重要财源(见表3)。如果出现电子货币对通货的大规模的替代,那么,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将严重萎缩,不能适时进行大规模的货币吞吐操作,减弱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时效性与灵活性。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994年的总负债为4126.06亿美元,其中3596.98亿为美元通货。假设通货被完全取代,那么,美联储的资产负债总额会缩减87%(如表4)。

表2主要国家电子货币导致铸币税收入的减少

比例国别

电子货币导致铸币税收的减少占gdp的比例

美国

0.43

英国

0.28

日本

0.42

加拿大

0.31

德国

0.52

荷兰

0.46

意大利

0.65

表3主要国家铸币税收入与中央银行的支出

国家

铸币税占gdp的百分比

央行操作支出占gdp的百分比

加拿大

0.31

0.03

法国

0.28

0.03

德国

0.52

意大利

0.65

0.06

日本

0.42

0.06

英国

0.28

0.03

美国

0.43

0.03

荷兰

0.46

0.06

瑞士

0.45

0.05

瑞典

0.48

0.04

表4 中央银行总负债与通货之间的比例关系

国别

总负债

通货

通货与负债比

美国

412606000

359698000

0.87

545716598

412189699

0.44

德国

354447470

266659000

0.70

法国

668846000

248363466

0.40

三、电子货币流通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失效的风险

由于电子货币的种类、规模、结构不同,将使货币政策的操作更加繁杂。中央银行使用的传统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机制将受到挑战,并将最终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由于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网上货币将被用于国际支付,这将加剧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国际传递,一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将对其他国家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各国中央银行在测定电子货币量与执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面临国际协调问题。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 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

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城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占潇潇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基础货币也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利于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调节经济走向的目的。我国基础货币的定义和统计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基础货币统计。当时对基础货币的统计定义为: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其中,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财务公司所持有的现金;金融机构特种存款是人民银行为了吸收农村信用社多余的流动性设立的特别账户,通常账户余额很小,并且不活跃。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可分别从基础货币的来源和运用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各国对基础货币的定义及统计不尽相同,即使是在一个国家之内,根据基础货币的分析用途不同,可能有几种基础货币的定义。但从本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如果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在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来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其中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最主要的手段)。由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 (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 (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 (4)财政部发行通货; (5)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 (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 (7)政府持有的通货;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练习与答案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中介目标 2.再贴现政策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4.公开市场操作 5.道义劝告 6.窗口指导 7.信贷配给 1.中介目标——中介目标是处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之间的、与最终目标精密相关的、中央银行可以观测与控制的效果指标,又被称为“远期目标”,常见的主要有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等金融变量。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金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再贴现政策应该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和再贴现条件的规定两个方面内容。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及其信用创造能力而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涉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程序三方面内容。 4.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公开市场操作有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与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之分。 5.道义劝告——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与地位,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公告、指示、会议或与金融机构负责人直接面谈等方式以使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意图,主动自觉地配合采取相应措施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 6.窗口指导——“窗口指导”一词源于日本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动态、物价变动趋势和金融市场的动向,规定商业银行信贷的重点投放方向及其规模等。这些规定虽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但是由于中央银行对不配合的银行一般将采取制裁措施,使得窗口指导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7.信贷配给——当信贷资金需求超过银行可贷资金时,在同样具有信贷资金需求的借款者中,有的借款人可以获得银行信贷,而有的借款人即使这些借款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这种现象即为信贷配给。 8.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效应是指货币政策从需要制定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之间的时段差。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效应可以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制定货币政策待采取行动所需要占用的时间。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新的货币政策最终对经济发生作用所需要耗用的时间。 9.回购协议——回购协议是指中央银行在买进有价证券的时候,同时与有价证券的出售者签订、要求出售者在约定时间按照约定的价格购回其所出售的有价证券的协议;回购协议的政策意义在于为社会提供短期资金、满足临时资金需求,防止政府债券不规则的波动、稳定金融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分析-共17页

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摘要 2006年12月11日,在经过五年的过渡期的之后,我国银行业正式完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但是2019年的次贷危机再一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学习榜样的国际活跃金融机构并没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不是巨亏,就是破产,这也再一次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讲,应该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同时,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才能真正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的建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外部监管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目录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只注重于业务和市场的扩张速度,反而忽略了质量的控制;注重贷款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出现时间本来就比较晚,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的职位,这种情况即使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即使设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也都还处于发展不成熟,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急需改进的状态,对商业银行的运作起不到作用,现在又步入了急速发展期,近些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当而引发的事件的出现频率有增无减,闹得人心惶惶,显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日趋严峻,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1.1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由2019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都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呈现,发人深思。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体系不完善,开放程度不够,和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次贷金融危机的发生,短期来看,貌似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从我国金融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不容忽略!例如,国内外经济下滑导致客户违约增加,银行信用风险加剧;持续降息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市场风险凸现;信贷扩张及新产品开发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大等。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是不容忽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彻底地分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改进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1.2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其通过不断地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保持其运作,从而实现资金从盈主到缺主的流通和转换,实现资金的调剂,资源的再分配!若商业银行的每笔业务,每个投资项目的决策都经过相应的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 一、填空题 1.的对象是一系列与经济的总体运行相关的变量。 2.中央银行分析国际收支账户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判断__________________。 3.四大宏观经济账户在确立两个分析要素,即确定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方面,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 4.财政账户与国民账户的区别之一在于财政账户用___________记录交易,而国民账户则用____________记录交易。 5.是在综合四大账户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为考察全社会资金的、,提供了技术性较强的工具。 二、单项选择题 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D )。(其中:YF=要素净收入,TR=净转移) A.GNP=GDP B.GDP=GNP+TR C.GNP=GDP+TR D.GNP=GDP+YF 2.分析政府部门财政状况的方法除了总差额,还有( A )。 A.经常性收支差额 B.基本差额 C.贸易差额 D.经常项目差额 3.就统计的范围而言,正确表达了货币账户三个层次间的关系的是( B )。 A.金融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货币概览 B.金融概览>货币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C.货币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金融概览 D. 货币概览>金融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4.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反映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 C ),负

债方则体现着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 B)。 A.流量 B.存量 C.渠道 D.来源 5.资金流量账户是一个矩阵,行为交易内容、列为交易部门。每行和每列的交易量之和为( A )。 A.零 B.大于零 C.小于零 D.不确定 三、多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一般包括( ABDE )账户。 A.国民收入与产品 B.国际收支 C.金融机构 D.货币 E.政府财政 2.从不同参与主体的角度,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宏观经济活动的总价值有三种统计方法,即( CDE)。 A.差额法 B.价值补偿法 C.增值法 D.收入法 E.支出法 3.为了保持与其他金融统计的一致,并便于国际比较,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确定了政府业务及其分类的基本规则,有( ACD )。 A.政府的确定不是依照法律标准,而是依据其职能 B.政府的确定是依照法律标准,而不是依据其职能 C.政府财政统计数据应衡量某段时期内政府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支付流量 D.交易分类是根据每笔交易发生时的实际特征而定 E.交易分类是依据最终效果而定 4.依据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规则,财政账户分为( ABE )。 A.收入 B.支出

中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途径的测算与分析实验报告

我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渠道的测算与分析实验报告金融学院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11 李瑞欣2011310328 一、实验名称:我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渠道的测算与分析 二、实验类别:验证型实验。本实验通过收集2000——2012年中国基础货币相关数据,测算中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渠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验掌握金融数据收集的途径,掌握金融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2.掌握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 3.测算中国基础货币规模变化和投放渠道,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意义。 四、实验原理: 基础货币=国外资产+ 国内信贷- 其他负债和资本 1.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国基础货币数据体现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中。包括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在资产和负债总额既定的条件下,基础货币规模与其他负债项目规模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央银行可以在不改变资产和负债总额的情况下,通过变动负债项目的结构对基础货币进行调节。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决定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等,它们也是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上述项目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反映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变化。 五、实验背景: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控制和影响货币供给增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随着基础货币的变动而变化。在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规模。但是如果外部均衡目标与内部均衡出现冲突,就可能迫使中央银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自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央银行可以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在结售汇制的大背景下,如果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央行必须为净购入的外汇付出本币,这会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的快速增长,对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已产生重要的影响。假若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

中央银行课後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库制度:国库制度是指国家预算资金的保管、出纳及相关事项的组织管理与业务 程序安排。一般而言,国家根据其预算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确立和实施相应的制度2、独立国库制:独立国库制是指国家特设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门机构,负责办理国家 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和出纳工作,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采用独立国库制。 3、代理国库制:代理国库制又称委托国库制,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 专门机构,而是委托银行(主要是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业务,接受委托的银行根据国家的法规条例,负责国库的组织建制、业务操作和管理监督。 4、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 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总和 5、最终目标:最终目标,一般也称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在 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6、中介指标:中介指标介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能对最终 目标产生直接作用,因此,银行需要选定一些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变量作为观测指标,这些变量就称为中介指标 7、操作指标:操作指标是指中央银行选定的能被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又与中介指标联 系紧密的金融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或利率 8、币值稳定:币值稳定就是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 呈现基本的稳定状态 9、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 10、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自愿参加工作的人,都能在比较合理的条 件下随时找到合适工作的一种状态。 11、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 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12、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动态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种金融运 行的状态,体现了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要求,服务于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13、单一目标论:单一目标论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保持币值与物价稳定的单一 目标,认为在双重目标下,经济增长的目标回淹没稳定币值的目标。另一种观点则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 14、双重目标论:认为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美基础货币之比较

传统货币银行学认为,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渠道主要有4条:1.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2.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3.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4.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美国: 美联储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三个渠道:购入美国政府债券、再贴现贷款(RP & TAC)和持有的黄金及特别提款权。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形成以来,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一直是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渠道。截至2008年 1月30日,美联储共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8143亿美元,其中以持有政府债券资产形式投放的约 7184亿美元,占88.2%。与此同时,美联储在美国政府债券市场上所占所有公开流通政府债券比重达到了 14%,一超独霸。假如美联储直接向美国财政部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其意义相当于美国财政部以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向美联储融资。由于美国财政部通常以新债还旧债,因此只要美联储持续、稳定地购买国债,则美国财政部就可以永远维持相应的债券融资额度,这些基础货币也就会永远保持流通,不被美联储回笼。这个时候,美国财政部实际上是铸币税的真正享有人。 中国货币发行机制经历了如下阶段: 1、以实物标定的货币发行机制(1953-1978)。这一时期主要是陈云主导的货币发行方式,其基于国家的抗美援朝后的稳定币值的需要,在标定实物黄金的基础上,对照原有第一套人民币以1:10000的比例,进行了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从而也开启了以实物为主要标定物为主的货币发行的开始,但是由于国家生产发展较为缓慢,而且又以计划经济为主,对外贸易较小的情况下,其流动性长期紧张,但物价稳定,而且人民生活相对落后,国家稳定,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政策目标推行的货币发行机制(1978-1994)。在此期间,其未延续计划经济人民币与流通实物挂钩的做法,也没有回归解放前的银本位,而是听命于政治目标的指令,在拨乱反正时期表现为偿还旧债的迫不得已,粮食收购价提高了,城市工人涨工资了,右派平反补发工资,老干部昭雪补偿损失,在短暂的银行经济中则是意识形态较量的牺牲品,形成了严重的国家财政赤字,也导致了94年高起的通货膨胀。 3、美元主义的货币发行机制(1995-至今)。这一机制的施行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95年开始一次性汇率调整到位,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将国家的货币发行绑定在了美国的发展上,这个不排除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后采取的双紧政策导致了国家内部的货币流动性集聚缩小,同时,还有其国有企业改革大量职工下岗,国际低端行业进入中国的原因,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提高货币的流动性,而国家法律规定我国是强制结汇国家,也就是外币不能够在国内流通,所以从国外流入国家1美元就要换成8.2725元人民币在国内流通,而国家将结汇后的美元进行投资,也就是当前我们看到的外汇储备,外汇可以当成是国家资本,也就形成了国家信用,而这种形式却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受制于美国,如果美元出现问题,将对我国的资本形成极大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维持高涨的GDP)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10级数学B班陈俊杰 2010011119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摘要: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此次论文的目的是阐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概述,具体涉及到货币政策的含义,内容及特点,在明确对象的概念及特点的情况下我才能更好的引申出货币政策的作用及价值。第二部分我详细介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产生的作用,具体分为了6个作用,其中还涉及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既定的目标,通过对目标的分析,我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了更详尽的理解。 关键字: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概述 (一)含义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量或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2.广义的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内容 1.货币政策作用过程来看: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有效性等内容。 2.货币政策作用范围来看: a)信贷政策:对信用行为进行管理而采取的方针和措施:调节社会信用总量和结构。 b)利率政策:对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进行调节,是间接调控信用规模的手段。 c)外汇政策: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汇率实施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和措施。 (三)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阻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通过多年的进展,中国的银行业差不多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进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专门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担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埋伏着庞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埋伏着庞大的风险。依照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要紧由银行内部治理不善、风险操纵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要紧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操纵失衡、流淌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治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操纵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治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操纵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要紧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形,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专门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形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都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有三个犯罪团伙伪造假银行承兑汇票102

财政与金融综合试题 (4)

《财政与金融》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财政是以()为主导进行的分配。 A、国有企业 B、国家 C、社会团体 D、银行 2、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途径是()。 A、按劳分配 B、平均分配 C、税收与转移支付 D、社会救济 3、目前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 A、税收 B、债务收入 C、国有资产收入 D、其他收入 4、国债最基本的功能是()。 A、弥补赤字 B、筹集资金 C、调节经济 D、公平分配 5、我国各级政府预算的审批机关()。 A、各级政府 B、各级财政机关 C、各级人大 D、各级纪检机关 6、我国预算年度的起讫时间为()。 A、1月1日—12月31日 B、4月1日—3月31日 C、10月1日—9月30日 D、7月1日—6月30日 7、在商业信用关系中,提供信用的方向一般是()。 A、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 B、下游产品企业向上游产品企业提供 C、资金实力强的企业向资金实力弱的企业提供 D、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提供 8.以所有权凭证形式存在的信用工具是()。 A、债券 B、股票 C、存单 D、本票 9、()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A、信用创造 B、支付中介 C、信用中介 D、金融服务 10、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 A、存款负债 B、中央银行借款 C、发行金融债券 D、资本金 11、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职责的具体表现是()。 A、对政府贷款 B、再贷款 C、再贴现 D、转贴现 12、中央银行组织全国的清算属于中央银行的()。

A、货币发行业务 B、公开市场业务 C、对政府的业务 D、对银行的业务 13、汇率不稳,有下降趋势且在外汇市场上被人们抛售的货币是()。 A、非自由兑换货币 B、硬货币 C、软货币 D、自由外汇 14、通常各个国家在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依据是金融资产的()。 A、稳定性 B还原性 C、兑换性 D、流动性 15、在现代纸币制度下,引起货币失衡的原因主要是()。 A、货币需求量过多 B、货币供应量过多 C、货币供应量不足 D、货币需求量不足 16、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是()。 A、信贷政策 B、货币政策工具 C、货币政策 D、货币政策目标 17、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一般通过()。 A、增加税负或增加支出 B、增加税负或压缩支出 C、降低税负或增加支出 D、降低税负或压缩支出 18、信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B、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C、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D、货币执行储备手段的职能 19、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卖给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属于()。 A、贴现 B、再贴现 C、重贴现 D、转贴现 20、下列事例中属于财政现象的是()。 A、国有企业引进外资 B、国有企业发行股票 C、国有企业购买公债 D、国有企业购买金融债券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财政属于()。 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 B、国家为主导的分配关系 C、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分配商品关系 D、一种生产力 2、税收的特征包括()。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稳定性 3、在分税制体制中,将国家财政收入划分为()。 A、中央固定收入 B、地方转移支付收入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 1 主要特征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整个 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2 货币公式从用途上看,基础货币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数量上看,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其公式为: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3 计量方法基础货币如前所述,基础货币是由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如果把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也视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则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对商

业银行的负债,现金就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大众的负债。因此,通过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导出基础货币方程式。 3.1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对政府债权A1 对商业银行的债权A2 国际储备资产A3 其他资产 A4 通货B1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B2 政府及财政存款L1 对外负债L2 其他负债L3 资本项目L4 由上表可导出基础货币一般方程式基础货币得: A1+A2+A3+A4?L1?L2?L3?L4=B 或者是:(中央银行资产)-(中央银行非货币性负债)=(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政府债权资产净额+对外金融资产净额+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其他资产净额B=(A1?L1)+(A3?L2)+A2+(A4?L3?L4) 根据复式记帐原理,任何时候资产负债双方都是相等的。一般说来,中央银行的资产总额增加,基础货币量必然增加;相反,基础货币量减少,反映出中央银行资产总额减少。如果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有的项目增加,有的项目减少,则基础货币是否增加或减少,要视各项资产负债变动相互抵销的净结果而定。 3.2 计算基础货币量计算基础货币量的多少,通常所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二者加总求出;二是根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用基础货币方程式进行计算。 4 影响因素 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

[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卷4.doc

[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 卷4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经济形势变化需要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的时间过程,称作( )。 (A)外部时滞 (B)内部时滞 (C)操作时滞 (D)决策时滞 2 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新政策的出台并加以实施所需要的时间,称作( )。 (A)外部时滞 (B)市场时滞 (C)决策时滞 (D)行动时滞 3 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决定调整其资产总量与结构到整个社会的产出、就业、物价、收入等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时间过程,称作( )。 (A)产出时滞 (B)市场时滞 (C)决策时滞 (D)行动时滞

4 货币政策调整后,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决定调整其资产总量与结构的时间过程,称作( )。 (A)产出时滞 (B)市场时滞 (C)决策时滞 (D)行动时滞 5 下列属于内部时滞范畴的是( )。 (A)认识时滞、决策时滞 (B)行动时滞、产出时滞 (C)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D)决策时滞、产出时滞 6 下列属于外部时滞范畴的是( )。 (A)认识时滞、决策时滞 (B)行动时滞、产出时滞 (C)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D)决策时滞、产出时滞 7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增加,而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未加以考虑,仍按以往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货币供给,则导致( )。 (A)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D)名义货币供给减少 8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减缓,而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未加以考虑,仍按以往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货币供给,则导致( )。 (A)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D)名义货币供给减少 9 中介目标变量发生变化到这种变化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 )。 (A)认识时滞 (B)行动时滞 (C)市场时滞 (D)决策时滞 10 中央银行从采取措施到措施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时间被称为( )。 (A)内部时滞 (B)认识时滞 (C)行政时滞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引言 中央银行的所有职能都与货币政策的制定﹑贯彻以及日常的操作紧密相连。中央银行无论是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还是政府的银行,都是围绕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一核心问题。因此,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完成其任任务、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 货币政策的含义 所谓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与信贷数额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政策最终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研究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 从一个国家的整体来看,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执行其职能的一种手段。因而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与当时社会所发生的经济问题有关。一般来说,货币政策要达到的目标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法展过程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着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社会经济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所以维持货币价值的稳定成为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后,信用货币取代了金本位制。因而币值的稳定与否,是用单位货币的购买力稳定与否来衡量的,而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通常以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所以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都是物价稳定。

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31%,失业率高达22%。于是各国政府开始怀疑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采取货币贬值,建立关税壁垒,加强输出等措施,以促进国内就业水平。具体地将就业正式列入货币政策目标是1946年的美国就业法案。 美国自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以后,通货膨胀形势日益严重。为克服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各种经济措施则带来了经济衰退的威胁,使美国的实际增长率慢与西方其他国家,美国的经济力量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于是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三个目标。 1958年以后,由于美国长期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贸易收支发生赤字,而美国的对外经济援助和军事支出并未减少,从而使国际收支恶化,大量美元外流,降低了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使国际货币危机更加严重。要遏制美元外流,就必须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于是平衡国际收支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摘自2010年9月新华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一直采取多目标制,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发现,在一些阶段里多个目标无法同时实现,有时候这些目标相互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关系十分复杂。他建议中央银行应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权重去考虑多个目标,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去改变权重,或进行多个目标间的切换。 目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而大多数央行采取控制通胀的单一目标制。

中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银行保险业务开始逐渐成为国内金融市场的亮点。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刚刚起步,银保产品开发的风险、保险公司内控中的风险、与银行合作过程中的风险、法律法规的缺失和监管的真空等都给银行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许多风险。文章通过对国内银行保险风险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结合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情况,将银行保险的风险进行分类,得到我国银行保险风险管理的结论,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保险;风险分析;风险管理 一、引言 银行保险,也有人称之为银保融通,浅层意义上来说,是指保险公司通过银行平台销售产品,深层意义上来说,是指保险公司与银行采取相互融合的策略,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和保险相关的金融服务客户销售渠道共享,以满足客户多种多样的需求。 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自1995年以来,共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95年至1999年)。这段时期的银保形式主要是银行代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产品单一,还不

是真正意义上的银保市场。 第二阶段:高速成长阶段(1999年至2005年)。在这段时期,银行保险市场的主体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出现,我国进入了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高速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深层次合作阶段(2005年至今)。《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我国通过以后,银保合作混业融合的态势开始出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开始从简单变为高级。 就目前而言,许多学者都已经研究了银行保险的产品设计与开发、销售环境、发展模式、问题与解决方式,这些都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研究结果,但是对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及管理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仍然很少,尤其是基于保险公司视角。故此,本文将从保险公司出发,整体研究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相信这将会是我国这方面研究的理论补充,对于实际操作会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二、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概述 银行保险业务在进行过程中,从保险公司设计险种,通过银行进行销售,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所产生的风险多种多样。在业务中,与银行保险有直接关系的是保险公司、银行、消费者、政府等。 (二)银行保险产品设计中的风险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5

第五章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一、填空题 ⒈再贴现和贷款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两种方式,是中央银行投放___________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履行____________职能的具体手段。 ⒉企业以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商业银行申请转让的行为是_________;商业银行之间的这种未到期票据的转让叫___________;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的行为是___________。 ⒊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的交易品种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⒋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交易方式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⒌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⒈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是短期的流动性贷款或季节性贷款,很少有( B )。 A.抵押贷款 B.长期贷款 C.信用贷款 D.利率浮动贷款 ⒉在我国,再贴现利率由( D )制定、发布与调整。 A.银监会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 D.中国人民银行 ⒊许多国家的金融立法中都明文规定,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必须是( A )。 A.真实票据 B.国库券 C.银行承兑票据 D.央行票据 ⒋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买卖证券操作目标主要是( C )。 A.货币市场利率 B.国债价格 C.基础货币 D.央行票据规模 ⒌外汇储备构成中,风险性较大的是( B )。 A.黄金 B.外汇资产 C.特别提款权 D.在IMF的头寸 三、多项选择题 ⒈只有当中央银行的( AB)低于市场利率时,商业银行才愿意以再贴现、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