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附答案1.1(学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附答案1.1(学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附答案1.1(学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附答案1.1(学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横山中学2018届历史科必修二导学案( 1 ) 2 课时课题: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知识探究★规律总结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画像中的收租场景.②③C.①③D.②④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

.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起源

1、【思考1】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第一类,自然因素:地理、气候条件;第二类,人为因素,如:(1)农业的中枢:工具、技术;(2)农业的神经:土地、赋役;(3)农业的血脉:水利建设;(4)其他如社会政局、政府政策、劳动者素质…

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试着从课本中简单归类——如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答案略—课本找

知识点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耕作技术

填表:生产工具及耕作方式的演进历程:

知识点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知识点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赋税制度

阅读课文回答:在我国古代社会,农民的主要负担有哪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给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答案:赋税负担:田亩税、人头税、其他杂税。

徭役、兵役。

影响:参考课本这P8一段。

知识点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

答案—填表:战国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灌溉工具:略

汉代水利工程:井渠、王景治黄;灌溉工具:略

隋唐五代:水利工程:略;灌溉工具:立井水车、高转筒车

宋代:水利工程:略;灌溉工具:水转翻车。

明清:水利工程:略;灌溉工具:风力水车。

知识探究★规律总结

1、阅读课本第三子目讨论:

(1)列举土地兼并的表现事例?土地兼并的影响?

答案略,课本有

(2)土地兼并问题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答案: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答案: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3、【课堂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1)牛耕技术。

(2)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特点:①自给自足。②以家庭为单位。③封闭性。④分散性。

(3)材料三。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4、B

知识迁移★能力提升

针对训练答案:CCBCB BB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习总结Word版含解析

学案5单元学习总结 网络?构建区 知识?总结区 '线索梳理 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X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水利灌溉的发展 原始农业石丿J、石斧刀耕火种水稻、粟 商周 耒耜和石锄、石犁 (少量青铜农具) 开沟排水、除草 培土、沤制肥 料、治虫火害 粟、稻、黍、 稷、麦、桑、 麻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垄作法都江堰两汉耦犁,出现犁壁 代田法、一年一 熟 漕渠、白渠、 龙首渠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耕 耙技术 翻车隋唐曲辕犁筒车 宋朝咼转筒车 纲举目砥一目了然

卫重点阐释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1?小农经济 (1) 形成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 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①有利因素 a.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b.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 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 a.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b?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3) 特点 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③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 影响 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经济基础。 ②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①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 ②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a.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 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b?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 品。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其中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家庭手工 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③自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这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已趋向典 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这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3) 部门众多,长期世界领先,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中国古代的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等许多行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途径及特点 1.条件

高中历史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 (3)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_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便于中耕的和便于的收获的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知识点三: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2020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1)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促使小农经济形 成。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 (3)自耕农占有小块土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采用租佃制剥削佃农。自耕农和佃农都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精耕细作的含义:个体小农在小块土地上实行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提高土地利用率 (1)扩大耕地:垦殖平原,开垦丘陵山区、湖边低地和滨海滩涂。 (2)提高复种指数:实行间作、套种、轮作复种。 2.提高土地生产率 (1)耕作农具改革创新:西汉发明耧犁;唐代发明曲辕犁;宋元时期加以改进。 (2)耕作技术进步:总结一套中耕技术。 (3)排灌方面:兴修水利,发明翻车、筒车等提水工具。 (4)施肥方面:商周时代使用粪肥和绿肥,后扩大肥源;注意合理用肥。 3.选育良种 (1)育种方法:穗选法、株选法。 (2)无性繁育技术:有扦插、嫁接等。 4.掌握农时:通过天文观测,创造二十四节气。 5.意义:古代中国农业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

【名师点睛】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易错提醒】 1.“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自给自足≠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3.小农经济不是我国封建农业社会的唯一模式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它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既区别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又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存在明显不同。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封建经济中并不是只有小农经济。因此,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轻巧识记】“一、二、四、五”归纳中国古代农业 一种模式:小农经济。 两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四大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封闭分散。 五种工具:耒耜、耦犁、翻车、曲辕犁、筒车。 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画线部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 史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提示经济形态: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知识导学 1.学习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要认识它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是比较普遍的。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形式,因此受到限制。 2.理解西汉手工业的“工官”制度及其延续,使得技术水准较高的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的经营范畴;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广泛推行。在“匠户”制度下,工匠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因此受到限制。 3.掌握纺织业、冶铸业和陶瓷业在中国古代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丝绸制品主要为上层社会所消费,劳动人民在纺织品方面的消费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商代的青铜器文明高度发达。春秋时期出现铁器,中国生铁和块炼铁大体同时出现。中国古代的冶铁鼓风技术较早就进入了成熟期。 中国原始时代的彩陶就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从陶到瓷的过渡阶段。我国古代的制瓷业高度发达,并且分布较广,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基础自测】见练习册 【课堂导学】 一、中国古代的田庄手工业 1.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田庄农户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这种生产模式严重限制了手工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形式。 2.崔寔的《四民月令》反映了汉代田庄里的生产、生活方式。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等。 二、“工官”制度的演变 1.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由中央许多机构所属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2.“工官”制度使得技术水准较高的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 3.在一定历史时期,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子孙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限制。 三、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1.纺织业 (1)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等器物。这说明早期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通过考古发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蚕茧和丝织品残件。甲骨文中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商代有负责蚕商生产的专职官员。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作“国有六职”。 (3)汉代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4)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明代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2.冶金技术 (1)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的青铜器。 (2)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相当广泛,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铸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现在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广大地域有大量出土。 (4)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竖炉冶铁由起初的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又有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5)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剑和青铜镞,表面都有一层含铬氧化膜。这是一种相当先进的防锈蚀技术,但没有把生产工艺记录下来,这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管理制度有关。 3.陶瓷业 (1)中国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2)东汉时期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古代独特的美术陶制品“唐三彩”曾经风靡一时。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 (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时期,涌现出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的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一批名窑。 (4)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进一步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 疑难突破 1.封建社会手工业经营的基本形态及消长变化 剖析:(1)基本形态 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③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2)消长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但其原料由政府提供,产品由政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它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的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弊端丛生。所以,官营手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日益萎缩。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 准素养解读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古代中国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及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从历史解释角度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发达的原因和表现。 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 (1)兴起:距今一万年左右出现,距今七八千年时已相当发达。 (2)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南稻北粟)的国家。 (3)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后来出现耒耜。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5)影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1)概况 耕作工具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耕作技术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图解历史] 中国的原始农业 1.生产工具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知识点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2.原因 (1)农业的耕作方式的转变,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2)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 (1)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2)生产结构: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生产目的: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2020高中历史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

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 【学习目标】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梳理】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①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②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①原因: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________政策,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②表现:商业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一定发展。 (3)隋唐时期:①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流通。②表现: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________问世。 (4)宋元时期:①原因: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交通发达,国家空前统一。 ②表现: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①原因: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②表现: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以________为代表的“商帮”。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①宋朝以前: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________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②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乡村的“________”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________、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①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________,催生一批城市的兴起繁荣。③南方经济的发展,使________等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①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________。②唐朝:________成为重要的外贸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答案及解释 一、选择题 1.(2019·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 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答案】B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优化提升 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 方面特点 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 形式并存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 以家庭手工业最为普遍 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 格局 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

“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2019·资阳高一检测)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 解析:选C。题干材料说明当时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形式存在,从根源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得以出现,故选C项。 二、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 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等特点。 2.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具有闭塞性、迟滞性等特点。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产品、市场、商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进取性。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最重要标志。 【对点训练】 2.(2019·湖南H11、G10教育联盟高一期中)根据“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示意图(下图)”,下列叙述最准确的是() A.三者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B.自然经济就是小农经济 C.小农经济是自耕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奴隶社会的经济就是小农经济 解析:选A。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给自足性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学案:专题一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知识点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先秦: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西周时期,骨贝和铜贝被当作货币来流通。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3.唐代:水陆商运都十分发达,其中在陆路商运中还出现了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 4.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海外。北宋时在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和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其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

知识点二“市”的发展 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民间集市“草市”出现,由政府对其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夜市”也比较繁荣。 5.宋代:不仅“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且“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

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晓市即早市,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知识点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都市出现繁荣景象。 3.王莽执政时期: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4.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扬州以“雄富冠天下”,杭州、湖州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5.宋代:都市商业繁盛,北宋京城汴京商业的繁荣最有代表性,此外,夜市、庙会集市的商品种类也十分繁多。 6.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都是著名的商业都会。 古代城市职能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知识分享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1.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社会政局动荡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男耕女织 B.小农自给自足 C.曲辕犁的推广 D.注重精耕细作 3.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神话传说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4.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解放前我国: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5.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传说中“制耒耜,教民农作”的神农氏,他在中国传说中的诸“圣王”中有着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B.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C.他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圣王” D.他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7.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8.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9.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10.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C.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11.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1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3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沂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纪念邮戳 材料二今农夫……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精品学案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 【学习目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习内容】 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家庭中,并与小农业紧密结合。广大农户生产自己消费的大部分手工业产品,所用原料也大都是自己种植和采集所得。魏晋南北朝时,农家以耕作为主,兼营。 2、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手工业生产是活动的重要内容。 知识链接:三种主要经营形态的比较。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 营、 集中、大作 坊 武器军用品 和官府贵族 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 流通 民营手工民间私人自民间消费的在市场流

业主经营产品通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 和交纳赋税 的产品 剩余部分 出售 二、“工官”和“匠户” 1、“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和皇帝的物品。工官的经营对市场没有明显的影响;工管工场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 2、中国古代从事的专业人户,称做“匠户”。 ⑴唐代已有工匠的制度。 ⑵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役使。 ⑶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不得脱籍改业,必须。 课堂讨论: 工官制度的特点? 对工官制度和匠户的评价?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官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的差异。 ⑴生产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 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 ⑵用途不同: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 ⑶管理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不是这样; ⑷工艺水平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最高,而民间用品则没有那么高的水平; ⑸生产者的身份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的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 ⑹价值不同: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 三、纺织业的发展 ⑴时代:纺织技术开始萌芽。 ⑵汉朝:技艺高超。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⑶唐朝:官营纺织业规模、分工细、品种繁多;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⑷宋朝:种植及已经推广到、地区。 ⑸元朝:棉纺织家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之具和“错纱配色、”等织造技术。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成为当时民众

历史: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部分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 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

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 【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学习内容】 一、神农的传说(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 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创制了原始农具。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如《战国策》记载的秦国“ ”,就是用牛耕种。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所以国富民强,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和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利: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弊: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2.土地兼并

【2019-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

【2019-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 [学习目标]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依据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区域 (1)山东、山西地区: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江南地区:两汉时期,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3.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易混易错] 古代的山东、山西与现在的、不是一个概念,它们是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山东、山西都是传统的农业区,而山西更是秦统一六国的基地。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思维点拨] 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迁移。北方战乱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古代人口南迁的本质是北方先进生产力向南方扩展。三、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过 (1)孙吴、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2)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3.影响 (1)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2)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3)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易混易错] 经济重心南移不等于政治中心南移: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古代的政治中心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6)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概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探究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特点的表现。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4.探究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结合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相关知识,了解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易混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重点)3.从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难点) [知识梳理]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 (1)概况 (2)影响 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的进步 (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

作方式。 3.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集体劳作 (1)出现:商周时期。 (2)基础:土地归国家所有。 (3)评价: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工效。 2.小农经济 (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2)原因 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