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

Part 1 热处理名词解释

1.晶体:质点在空间中呈周期性规律排列的物质。

2.单晶体:整块晶体中,内部晶格的排列方式和方向完全一致的晶体。

多晶体:由多个单晶体连接成的整块晶体。

3.晶粒:多晶材料中内部晶胞方向与位置基本一致而外形不规则的微小部分。

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位相不同的晶粒间界面。

4.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5.组织/显微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材料的内部微观形貌。

6. 弹性极限/弹性强度:材料由弹性变形过渡到弹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比例极限/比例强度:保证材料满足胡克定律弹性变形的最大应力。

7.屈服强度:材料产生屈服形变时的应力,常用σ0.2表示。

σ0.2:规定残余伸长百分比为0.2%时的应力。

8.断裂强度:材料发生断裂时的应力。

拉伸强度:在拉伸试验中,式样断裂前出现的最大拉应力。

9.加工硬化: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塑性变形时,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

象。

10.织构:多晶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择优取向得到的各晶粒位相呈一致排列的结构。

11.体积应变能: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应力和应变后储存在变形体内的能量。

12.回复: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较低的温度下加热时,亚结构形态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性能变

化的过程。

13.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或保温一定时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

无畸变的新晶粒,使性能明显变化,位错密度恢复到形变前水平的过程。

14.热处理(工艺):通过一定的加热、保温、冷却的操作方法,使材料的组织结构发生变

化,已获得设计需要的材料性能的加工方法。

15.奥氏体:γ-Fe中固溶少量碳的无磁性间隙式固溶体。

珠光体:由铁素体和渗碳体构成的机械混合物。

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

16.本质晶粒度:表示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钢的奥氏体化过程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性的高

低。

实际晶粒度:钢在热处理工艺下,奥氏体化工序完成后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

17.退火:将钢缓慢加热至临界温度Ac1附近,保温后缓慢冷却以得到近于平衡状态的组织

(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18.完全退火:将(亚共析)钢加热至Ac3以上20~30℃保温足够久,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

后缓慢冷却得到近于平衡状态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9.球化退火:将(过共析)钢加热至Ac1以上20~30℃,保温后缓慢冷却到略低于Ar1的

温度并恒温,使碳化物球化得到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20.正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适宜温度,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

的热处理工艺。

21.淬火: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或Ac3以上一个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却

方式冷却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22.临界冷却速度: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全部获得马氏体的最小冷却速度(上临界、临界淬火

速度)或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获得珠光体的最大冷却速度(下临界)。

23.淬透性:奥氏体化后的钢淬火后获得马氏体的能力。

淬透层深度:由淬火钢的表面到半马氏体区组织处的深度。

24.回火:将淬火钢以A1以下的温度加热,使其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并以适当的方式冷

却的热处理工艺。

25.回火脆性:淬火钢经过回火处理后韧性下降的现象。

26.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时,抵抗强度和硬度下降的能力。

27.二次硬化:合金钢中含有的Cr、Mo等碳化物的形成元素时,经淬火回火后不仅硬度不

降低,反而升高到接近淬火钢的高硬度值的强化效果。

28.红硬性:工具钢在高温下,或长时间受热时,能够保持高硬度不下降的能力。

29.表面淬火:将工件快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仅使表面层获得淬火组织的热处

理工艺。

30.化学热处理:将工件放入含有某种活性原子的化学介质中,通过加热使介质中的原子扩

散渗入到工件一定深度的表面,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组织形态以获得与中心部分不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金属热处理知识点

1 热处理的目的、分类、条件; 定义: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使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所要求的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 目的:1、消除毛坯中的缺陷,改善工艺性能,为切削加工或热处理做组织和性能上的准备。2、提高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节约材料延长零件使用寿命。 分类: 特点:热处理区别于其他加工工艺如铸造、压力加工等的特点是只通过改变工件的组织来改变性能,而不改变其形状。 热处理条件: (1)有固态相变发生的金属或合金 (2)加热时溶解度有显著变化的合金 热处理过程中四个重要因素: (1)加热速度V;(2)最高加热温度T; (3)保温时间h; (4)冷却速度Vt. 2 什么是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其结构与性能; Ac1、Ar1、Ac3、Ar3、Accm、Arcm临界温度的意义;奥氏体的形成条件;奥氏体界面形核的原因/条件;以共析钢为例,详细分析奥氏体的形成机理;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铁素体:碳溶于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以F或α表示;

结构:体心立方结构;组织:多边形晶粒 性能:铁素体的塑性、韧性很好(δ=30~50%、aKU=160~200J/cm2),但强度、硬度较低(ζb=180~280MPa、ζs=100~170MPa、硬度为50~80HBS)。其力学性能几乎与纯铁相同。 奥氏体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用A或γ表示 结构:面心立方晶格 性能:奥氏体常存在于727℃以上,是铁碳合金中重要的高温相,强度和硬度不高,但塑性和韧性很好(ζb≈400 MPa、δ≈40~50%、硬度为160~200HBS),易锻压成形。钢材热加工都在γ区进行。 组织:多边形等轴晶粒,在晶粒内部往往存在孪晶亚结构渗碳体:铁与碳形成的金属化合物,是钢铁中的强化相,高温下可分解,Fe3C →3Fe+C(石墨) 。 结构:复杂斜方 性能:渗碳体中碳的质量分数为6.69%,熔点为1227℃,硬度很高(800HBW),塑性和韧性极低(δ≈0、aKU≈0),脆性大。渗碳体是钢中的主要强化相,其数量、形状、大小及分布状况对钢的性能影响很大。 由于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很小,因而常温下碳在铁碳合金中主要以Fe3C或石墨的形式存在。

媒介专业名词解释

100%

100%

是持续性排期和起伏式排期的结合体。消费者的购买周期越 长,越适合采用脉冲式排期。这种排期的好处在于持续累积 广告效果,可以依品牌需要,加强在重点期间露出的强度。 Pulse Schedule 而缺点是必须耗费较大量的预算。采用这种排期时,广告主 全年都维持较低的广告水平,但在销售高峰期采用一时性脉 冲增强效果。采用这种方式的产品主要有软饮料、空调等产 品,这些产品属于常年用品,但有季节性 有广告期和无广告期交替出现。这种间歇性排期比较适合于 一年中需求波动较大的产品和服务。这种排期的优点在于可 以依竞争需要,调整最有利的露出时机,可以集中火力以获 Flight ing 得较大的有效到达率,机动且具有弹性。其不足在于广告空 Schedule 档过长,可能使广告记忆跌入谷底,增加再认知难度,有竞 争品牌以前置方式切入广告空档的威胁。采用这种方式的产 品和服务主要有服饰类、冷饮等,这些产品往往消费季节性 较强 在市场中广告曝光一个毛频收视点或人口数百分之一的机会 CPP 成本 市场专业名词解释 脉冲式媒体排 期 起伏式媒体排 期 毛频收视点成 本

中文英文释义 品牌忠诚度Bra nd Loy al ty 品牌定位Bra nd Positi oned 品牌形象Bra nd Image 目标行销Target market ing Target 目标消费者 Con sumer Market 市场细分 Segme ntati on —定比例的有规则消费本品牌的顾客,消费者基于对产品的熟悉和满意而产生品牌忠诚,从而产生习惯性的购买和对品牌的信任感、安全感品牌忠诚抑制品牌转移,保证品牌稳定的发展和成长 品牌进行战略设计,以使其能在目标消费者心中占有一个独 特的、有价值的位置。 品牌内在特殊利益点和品牌定位的外在反映,能够让消费者 直接感受到品牌的价值点,例如,Nike通过乔丹所反映出超级运动潜能的品牌形象 在整体市场中,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选择性的特别针对某 一具有相类似消费习惯的消费者组合,而非全部市场以达到 集中资源,取得市场优势的目的 具有相同需求和利益要求特征的消费者组合,对产品所提供 的某一点相同的满足状况,简言之就是对产品具有相同需求和使用适应性的消费者组合 按照一定的标准,例如年龄、性别、地域、收入等不同指标, 将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市场,使每一个市场中的消费者都有相类似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的过程,通过市场细分,可以使得产品能够更具有针对性,节省行销费用,并便于在该细分市场中取得优势,例如洗发水市场中,可以按功能划分为去屑、护发、滋润等市场,按容量可分为250、450、750ml

热处理名词解释(个人整理)

起始晶粒度:钢在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接触时的晶粒大 小称为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本质晶粒度:标准实验的方法,即将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小时,冷却后测得的晶粒度 固态相变:金属和陶瓷等固态材料在温度和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会发生变化,即发生从一种相状态向另一种相状态的转变,这种转变称为固态相变。 伪共析转变:过冷奥氏体将全部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但合金的成分并非公析成分,并 且其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对含量也与共析成分珠光体不同,随奥氏体的碳含量变化而变化。这种转变称为“伪共析转变” 魏氏组织:在奥氏体晶粒较粗大,冷却速度适宜时,钢中的先共析相以针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的复相组织。 热稳定化:淬火时因缓慢冷却或在冷却过程中因停留而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使马氏体转变迟滞的现象。 形变诱发马氏体:在Ms点以上,一定温度范围内因塑性变形而发生的马氏体 二次淬火:在冷却回火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现象叫二次淬火 二次硬化:当钢中含有较多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时,在回火第四阶段温度区形成合金渗碳体或者特殊碳化物。这种碳化物的析出,将使硬度再次提高,称为二次硬化现象 脱溶沉淀:从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沉淀相)或形成溶质原子聚集区以及亚稳定过渡相的过程称为脱溶或沉淀 淬火时效:含有Mo,W,V,Cu,Be等元素的铁基合金淬火后进行时效时产生时效硬化现象应变时效:纯铁或低碳钢经形变后时效时产生的硬化现象 碳势:纯铁在一定温度下于加热炉气中加热时达到既不增碳也不脱碳并与炉气保持平衡时表面的含碳量 淬透性:钢材被淬透的能力或者说是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能力的特性 淬硬性:淬硬性是指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以超过临界冷却速度所形成的马氏体组织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也称可硬性

金属材料热处理及其应用

金属材料热处理及其应用(一)---基本常识 金属材料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法国人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汀最早制定的铁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究了在金属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方法,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金属的氧化和脱碳等。1850~1880年,对于应用各种气体(诸如氢气、煤气、一氧化碳等)进行保护加热曾有一系列专利。1889~1890年英国人莱克获得多种金属光亮热处理的专利。 二十世纪以来,金属物理的发展和其它新技术的移植应用,使金属热处理工艺得到更大发展。一个显着的进展是1901~1925年,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30年代出现露点电位差计,使炉内气氛的碳势达到可控,以后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红外仪、氧探头等进一步控制炉内气氛碳势的方法;60年代,热处理技术运用了等离子场的作用,发展了离子渗氮、渗碳工艺;激光、电子束技术的应用,又使金属获得了新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方法。 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工艺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 加热是热处理的重要工序之一。金属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和煤作为热源,进而应用液体和气体燃料。电的应用使加热易于控制,且无环境污染。利用这些热源可以直接加热,也可以通过熔融的盐或金属,以至浮动粒子进行间接加热。 金属加热时,工件暴露在空气中,常常发生氧化、脱碳(即钢铁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这对于热处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响。因而金属通常应在可控气氛或保护气氛中、熔融盐中和真空中加热,也可用涂料或包装方法进行保护加热。 加热温度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选择和控制加热温度,是保证热处理质量的主要问题。加热温度随被处理的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目的不同而异,但一般都是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以获得高温组织。另外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金属工件表面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时,还须在此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内外温度一致,使显微组织转变完全,这段时间称为保温时间。采用高能密度加热和表面热处理时,加热速度极快,一般就没有保温时间,而化学热处理的保温时间往往较长。

多媒体-名词解释及填空

◆多媒体: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常见的多媒体有文本、图像、图形、声音、音乐、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多媒体进行综合处理,使多种信息之间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多媒体(从本质上)的重要特征:多维化、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 ◆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多媒体计算机(MPC)标准:MPC1 1990年诞生;MPC2 1993年5月;MPC 1995年6月 ◆多媒体的核心任务:获取、处理、转发或分发多媒体信息,使多媒体信息之间建立逻辑链接 ◆多媒体信息处理的最终目标:能跨越各种网络和设备,透明的、强化的使用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系统的关键技术:多媒体数据的处理、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多媒体数据的传输、多媒体输入/输出技术 ◆多核处理器:指将多个运算核封装在一个芯片内部。 ◆多媒体信息以3种模式相互集成:制约式、协作式、交互式 ◆超媒体:是超文本和多媒体信息浏览坏境下的结合。它采用面向对象的信息组织与管理形式。 ◆超媒体信息网络:将多媒体各个信息单元组成一个由节点和各种链构成的网络。

◆虚拟现实(UR)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的感觉世界,用户可以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这个生成的虚拟实体进行交互考察 ◆人机界面设计目的:通过对用户需求的解释大道一种人机之间较好的通信能力 ◆高速多媒体通信技术:指为满足新一代信息系统中实时多媒体信息传输的需要。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①音频/视频流点播;②电子出版物;③医疗卫生;④游戏与娱乐;⑤计算机视频会议;⑥多媒体展示和信息查询系统;⑦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⑧传媒、广告;⑨教学管理系统;⑩移动卫星。 ◆多媒体技术未来将朝着智能化和多维化方向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组成:主机、音频/视频处理设备、光盘驱动器、媒体输入/输出设备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其内部结构可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存储单元 ★多媒体I/O设备可分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用于网络通信的通信设备 ★触摸屏分类: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式、声表面波式 ★视频捕捉卡:把输入的模拟视频信号通过内置芯片提供的捕捉功能转换成数字信号设备

金属热处理 名词解释

结构起伏: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瞬间出现瞬间消失,这样不断变化着的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能量起伏:各微观区域内的自由能并不相同有的高有的低各微观的能量处于的起伏状的状态正温度梯度:是指液相中的温度随与界面的距离的增加而提高的温度分布状况 变质处理:是在浇注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成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来细化晶粒。固溶强化: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的现象 扩散退火:也叫均与化退火,是指将铸件加热至低于固相线100-200的温度,进行较长时间保温,使偏元素充分进行扩散,达到成分均匀 选择结晶:也叫异分结晶,是指固溶体合金结晶时所结晶出的的固相成分和液相成分不同,这种结晶出的晶体与母相化学成分不同的结晶成分称为 离异共晶:在先共晶相数量较多而共晶组织甚少的情况下,有时共晶组织中与先共晶相相同的那一相,会依附于先共晶相生长,剩下的另一相则单独存在于晶界处,从而使共晶组织的特征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称为 滑移:晶体的塑性变形是晶体的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某些晶面和晶向发生滑移的结果滑移带:如果将表面抛光的单晶体金属试样进行拉伸,当试样经适量的塑性变形后,在金相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在抛光的表面上出现许多相互平行的线条,这些线条成为滑移带 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此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滑移系 多系滑移:两个或更多的滑移系上进行的滑移称为多系滑移,简称多滑移 交滑移:由于晶体取向的改变可能使两个或多个相交的滑移面沿一个滑移方向进行滑移,因而使加工硬化效果逐渐下降,这个过程成为交滑移 加工硬化: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随着金属内部组织的变化,金属的力学性能也产生明显的变化,即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韧性下降 多变形化:是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原来处在滑移面的位错,通过滑移和攀移,形成与滑移面垂直的亚晶界的过程 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或保温足够时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于畸变的新晶粒,性能也发生显著变化,并恢复到冷变形前的水平, 临界变形度:通常把对应于得到特别粗大的晶粒的变形称为 热处理:是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在该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速度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马氏体的正方度:体心正方的马氏体,c轴伸长,而另外两个a轴稍有缩短,轴比c/a称为马氏体转变:钢从奥氏体状态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的无扩散型相变奥氏体的热稳定化:因冷却缓慢或冷却过程停留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而使马氏体转变滞后的现象叫 奥氏体的机械稳定化:由于奥氏体在淬火过程中受到较大塑性变形或受到压应力而造成的稳定化现象 临界冷却速度:表示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全部转变为珠光体的最大冷却速度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淬火组织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然后以适当方式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回火脆性:有些钢在一定的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度显著下降,这种催化现象叫钢的 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上或一下温度,保温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以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1以上一定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 等温淬火:是将奥氏体化后的工件淬入Ms点以上某温度盐浴中,等温保持足够长时间,使之转变为下贝氏体组织,然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淬火方法 调质处理:将淬火和随后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工艺成为调质处理 淬透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 淬硬性:表示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 形变热处理:是将塑性变形和热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复合工艺 自扩散:是不伴有浓度变化的扩散,它与浓度梯度无关,只发生在纯金属和均匀固溶体中互扩散:是伴有浓度变化的扩散,它与异类原子的浓度差有关,如在不均匀固溶体中,不同相之间或不同材料制成的扩散偶之间的扩散过程中,异类原子相对扩散,相互渗透,所以又称为异扩散 下坡扩散:是沿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扩散,使浓度趋于均匀化 上坡扩散:是沿着浓度升高的方向进行的扩散,即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扩散 原子扩散:在扩散过程中晶格类型始终不变,没有新相产生,这种扩散就成为原子扩散 反应扩散:通过扩散使固溶体的溶质组元浓度超过固溶度极限而形成新相过程称为反应扩散

金属热处理名词概念

第一章 【比容差应变能】由于新相和母相的比容往往不同,故新相形成时的体积变化将受到周围母相的约束而产生弹性应变能,称为比容差应变能Es。 【伪共析】从这一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的组成相来看,与钢中共析转变(即珠光体转变)相同,但其组成相的相对量(或转变产物的平均成分)却并非定值,而是依奥氏体的碳含量而变,故称为伪共析转变。 【惯习面】在许多固态相变中,新相与母相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取向关系,而且新相往往又是在母相一定的晶面族上形成,这种晶面称为惯习面。 【共格界面】当界面上的原子所占位置恰好是两相点阵的共有位置时,两相在界面上的原子可以一对一地相互匹配。 【半共格界面】当错配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便难以继续维持完全共格,这样就会在界面上产生一些刃型位错,形成界面上两相原子部分地保持匹配的半(或部分)共格界面,以补偿原子间距差别过大的影响,使弹性应变能降低。 【非共格界面】当两相界面处的原子排列差异很大,即错配度很大时,其原子间的匹配关系便不再维持。这种界面称为非共格界面。 【等温转变(IT)曲线】在实际工作中,人们通常采用一些物理方法测出在不同温度下从转变开始到转变不同量,以至转变终了时所需的时间,做出“温度—时间—转变量”曲线,通称为等温转变曲线,缩写为TTT(Temperature-Time-Transformation)或IT(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曲线。 【CT曲线】如果转变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进行,则有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又称CT或CCT(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图。 【韧脆转变温度】(简称:NDT)主要针对钢铁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内部晶体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钢铁的韧性和脆性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章奥氏体 【奥氏体】奥氏体是碳在 -Fe中的间隙固溶体 【组织遗传】在生产中有时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即过热后的钢(过热是指加热温度超过临界点太多,引起奥氏体晶粒长大,结果在冷却后得到的组织,如马氏体或贝氏体,也十分粗大)再次正常加热后,奥氏体仍保留原来的粗大晶粒,甚至原来的取向和晶界。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 第三章珠光体 【屈氏体】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根据片层间距分为屈氏体和索氏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的(片层间距为0.25~1.9μm),称为珠光体。 无法分辨(片层间距为30~80nm)的称为屈氏体(托氏体也译做屈氏体)。 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索氏体。 【索氏体】 【上临界冷却速度】Vc称为淬火临界冷速, 又称为上临界冷速。 【下临界冷却速度】 【完全退火】一般是指加热使钢完全得到奥氏体后慢冷的工艺。 【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的目的是消除钢锭或大型钢铸件中不可避免的成分偏析,尤其是在高合金钢中,应用更为普遍。

金属热处理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 1、除化学成分外,金属的内部结构和组织状态也是决定金属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 2、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空间格子,称之为晶格。 3、晶胞中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通常用两个参数来表征:配位数、致密度。 4、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称为致密度。 5、体心立方结构有两种间隙:一种是八面体间隙,另一种是四面体间隙。 6、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任意两个原子之间连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7、晶体的点缺陷有三种: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 8、塑性变形时,由于局部区域的晶体发生滑移即可形成位错。 9、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其位错线相垂直,螺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其位错线相平行。 10、把单位体积中所包含的位错线的总长度称为位错密度。 11、晶体的面缺陷包括晶体的外表面和内界面两类。 12、晶体的内界面缺陷有:晶界、亚晶界、孪晶界、堆垛层错和相界等。 13、金属:是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14、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 15、晶体结构:是指晶体中原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具体排列方式。 16、点阵:能清楚地表明原子在空间排列规律性的原子的几何点,称之为点阵。 17、晶胞:晶格中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用来分析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性。 18、配位数:是指晶体结构中与任一个原子最邻近、等距离的原子数目。 19、螺型位错:设想在立方晶体右端施加一切应力,使右端上下两部分沿滑移面发生了一个原子间距的相对切边,这种晶体缺陷就是螺型位错。 20、表面能:由于在表面层产生了晶格畸变,其能量就要升高,这种单位面积上升高的能量称为比表面能,简称表面能。 21、什么是晶体?晶体有何特性? 答: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 1)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在熔点以上,晶体变为液体,处于非晶体状;在熔点以下,液体又变为晶体。 2)晶体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不同的方向上测量其性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称为各向异性或异向性。 22、确定晶向指数的步骤有哪些? 答:①以晶胞的三个棱边为坐标轴,以棱边长度作为作为坐标轴的长度单位;②从坐标轴原点引一有向直线平行于待定晶向;③在所引有向直线上任取一点,求出改点在X、Y、Z轴上的坐标轴;④将三个坐标轴按比例化为最小简单整数,依次写入方括号中,即得所求的晶向指数。 23、如何确定晶面指数?简要写出步骤。 答:①以晶胞的三条相互垂直的棱边为参考坐标轴X、Y、Z,坐标原点O应位于待定晶面之外,以免出现零截距;②以棱边长度为度量单位,求出待定晶面在各轴上的截距;③取各截距的倒数,并化为最小简单整数,放在圆括号内,即为所求的晶面指数。 24、根据几何形态特征不同,晶体缺陷可分成哪几类?各有何特征? 答:①点缺陷。特征是三个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相当于原子的尺寸,例如空位、间隙原子等; ②线缺陷。特征是在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另一个方向上的尺寸相对很大。属于这一类的

热处理工艺名词解释.doc

正火: 正火,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或Ac m以上40~6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去除材料的内应力,降低材料的硬度。 正火,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Ac?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或Ac m(Ac 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正火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另外,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正火来代替退火。 正火的主要应用范围有:①用于低碳钢,正火后硬度略高于退火,韧性也较好,可作为切削加工的预处理。②用于中碳钢,可代替调质处理作为最后热处理,也可作为用感应加热方法进行表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③用于工具钢、轴承钢、渗碳钢等,可以消降或抑制网状碳化物的形成,从而得到球化退火所需的良好组织。④用于铸钢件,可以细化铸态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⑤用于大型锻件,可作为最后热处理,从而避免淬火时较大的开

裂倾向。⑥用于球墨铸铁,使硬度、强度、耐磨性得到提高,如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的曲轴、连杆等重要零件。⑦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前进行一次正火,可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以保证球化退火时渗碳体全部球粒化。 正火后的组织:亚共析钢为F+S,共析钢为S,过共析钢为S+二次渗碳体,且为不连续。 正火主要用于钢铁工件。一般钢铁正火与退火相似,但冷却速度稍大,组织较细。有些临界冷却速度(见淬火)很小的钢,在空气中冷却就可以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这种处理不属于正火性质,而称为空冷淬火。与此相反,一些用临界冷却速度较大的钢制作的大截面工件,即使在水中淬火也不能得到马氏体,淬火的效果接近正火。钢正火后的硬度比退火高。正火时不必像退火那样使工件随炉冷却,占用炉子时间短,生产效率高,所以在生产中一般尽可能用正火代替退火。对于含碳量低于0.25%的低碳钢,正火后达到的硬度适中,比退火更便于切削加工,一般均采用正火为切削加工作准备。对含碳量为0.25~0.5%的中碳钢,正火后也可以满足切削加工的要求。对于用这类钢制作的轻载荷零件,正火还可以作为最终热处理。高碳工具钢和轴承钢正火是为了消除组织中的网状碳化物,为球化退火作组织准备。 普通结构零件的最终热处理,由于正火后工件比退火状态具有更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对于一些受力不大、性能要求不高的普

热处理名词解释

(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或Acm(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3)淬火:指将钢件加热到Ac3 或Ac1(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淬火工艺有盐浴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淬火的目的: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4)回火:指钢件经淬硬后,再加热到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回火工艺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和多次回火等。回火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钢件在淬火时所产生的应力,使钢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并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韧性等。 (5)调质:指将钢材或钢件进行淬火及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使用于调质处理的钢称调质钢。它一般是指中碳结构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 (6)化学热处理:指金属或合金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铝,渗硼等。化学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钢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蚀性,抗疲劳强度和抗氧化性等。 (7)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固溶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钢和合金的塑性和韧性,为沉淀硬化处理作好准备等。 (8)沉淀硬化(析出强化):指金属在过饱和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偏聚区和(或)由之脱溶出微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中而导致硬化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如奥氏体沉淀不锈钢在固溶处理后或经冷加工后,在400~500℃或700~800℃进行沉淀硬化处理,可获得很高的强度。 (9)时效处理:指合金工件经固溶处理,冷塑性变形或铸造,锻造后,在较高的温度放置或室温保持,其性能,形状,尺寸随时间而变化的热处理工艺。若采用将工件加热到较高温度,并较长时间进行时效处理的时效处理工艺,称为人工时效处理,若将工件放置在室温或自然条件下长时间存放而发生的时效现象,称为自然时效处理。时效处理的目的,消除工件的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改善机械性能等。 (10)淬透性: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钢材淬透性好与差,常用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硬层深度越大,则钢的淬透性越好。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特别是含增大淬透性的合金元素及晶粒度,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因素有关。淬透性

金属热处理基础知识大全

金属热处理基础知识大全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 1.金属组织 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体)。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合金中成份、结构、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 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a-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g-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 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法国人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汀最早制定的铁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究了在金属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方法,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金属的氧化和脱碳等。 1850~1880年,对于应用各种气体(诸如氢气、煤气、一氧化碳等)进行保护加热曾有一系列专利。1889~1890年英国人莱克获得多种金属光亮热处理的专利。

媒体专有名词解释

媒体专有名词解释 发行量(Circulation): 在印刷媒体印制量中,每期实际发行到读者手中的份数。 传阅率(Pass Along Rate或Pass Over Rate): 印刷媒体中,平均每份刊物被传阅的次数,即阅读人口除以发行量。 阅读人口(Readership): 刊物的每期总接触人口,包括通过订阅,零购或传阅等任何方式的接触刊物的人口。 档次(Spot): 电波媒体中,广告出现在任何载具中,称为档次。 刊载(Insertion): 印刷媒体中,广告出现在任何载具中,称为刊载。 集中购买(Agency of Record): 使用多家代理商的广告主,将媒体购买委托一家代理商进行,称为集中购买。负责购买的代理商不一定是负责创意的代理商之一。 视听众特性(Audience Prorile): 媒体载具接触人口的统计变项特性。 平均接触率(Average Frequency): 暴露于一个媒体排期计划的家庭或个人当中,每家庭或每个人平均暴露次数。 品牌发展指数(BDI-Brand Development Index): 品牌在一个地区(或区隔)的销售占总销售的比率除以该地区(区隔)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用以评估品牌在该地区(区隔)的相对发展状况。 标板(Billboard): 在节目赞助作业中,节目的开始、结束或节目中用以宣示赞助广告主的片段。 品类发展指数 (CDI-Category Development Index): 品类的一个地区(或区隔)的销售占总销售的比率除以该地区(区隔)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用以评估品类在该地区(区隔)的相对发展状况。 有线电视(Cable TV): 以天线将讯号接收后再以有线方式传送给用户的电视系统。在经营上分为系统经营者和频道经营者。 刊例价(Card Rate或Rate Card Rate): 指媒体单位所发行的刊例上的媒体 广告收费定价。 报眼(Flag): 报纸版面中,出现在报头左右或上下的小块版面。 广告干扰度(Clurtter): 媒体载具中,广告版面或段落花流水长度占载具本身内容的比率。 广告段落(Commercial Break): 电波媒体中,节目中止而出现广告的时段。 连续式(Continuity): 媒体行程模式中,全程采取平均分配,且未曾出现消费者察觉广告中断的情况的媒体露出模式。 栏栅式(Flighting): 媒体行程模式中,全程持续露出,且中间出现比重高低起伏的媒体露出模式。 脉动式(Pulsing): 媒体行程模式中,全程持续露出,且中间出现比重高低起伏的媒体露出模式。 百分点收视成本(Cost Per Rating Point): 在电波媒体中,每百分点收视(听)所需支付金额,在计算上是以单价除以收视(听)。 千人成本(CPM-Per Thousand): 媒体载具每接触1000人所需支付金额,在计算上是以媒体单价除以接触人口,再乘以1,000。 个人收视记录器(People Meter): 电子自动收视记录器,置于样本户中,记录器上每一位成员有代表自已的按键,成员以按键方式记录自已的收视,由电脑以连线方式在深夜收集资料,隔日提供用户使用。 日记法(Diary): 以问卷留置方式,选定样本户留置问卷,记录家庭成员收视节目及时间,然后在固定时间回收,再输入电脑统计出各阶层的收视率、到达率及接触频次。 总接触人次(Gross Impression): 一个媒体执行方案运用的所有媒体载具所接触的人次的总合。总接触人次以重复计量方式得出,即一个消费者接触3次或3个消费者各接触1次皆登记为3人次。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 (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或Acm(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3)淬火:指将钢件加热到Ac3 或Ac1(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淬火工艺有盐浴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淬火的目的: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4)回火:指钢件经淬硬后,再加热到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回火工艺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和多次回火等。回火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钢件在淬火时所产生的应力,使钢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并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韧性等。 (5)调质:指将钢材或钢件进行淬火及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使用于调质处理的钢称调质钢。它一般是指中碳结构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 (6)化学热处理:指金属或合金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铝,渗硼等。化学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钢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蚀性,抗疲劳强度和抗氧化性等。 (7)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固溶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钢和合金的塑性和韧性,为沉淀硬化处理作好准备等。 (8)沉淀硬化(析出强化):指金属在过饱和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偏聚区和(或)由之脱溶出微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中而导致硬化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如奥氏体沉淀不锈钢在固溶处理后或经冷加工后,在400~500℃或700~800℃进行沉淀硬化处理,可获得很高的强度。 (9)时效处理:指合金工件经固溶处理,冷塑性变形或铸造,锻造后,在较高的温度放置或室温保持,其性能,形状,尺寸随时间而变化的热处理工艺。若采用将工件加热到较高温度,并较长时间进行时效处理的时效处理工艺,称为人工时效处理,若将工件放置在室温或自然条件下长时间存放而发生的时效现象,称为自然时效处理。时效处理的目的,消除工件的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改善机械性能等。 (10)淬透性: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钢材淬透性好与差,常用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硬层深度越大,则钢的淬透性越好。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特别是含增大淬透性的合金元素及晶粒度,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因素有关。淬透性好的钢材,可使钢件整个截面获得均匀一致的力学性能以及可选用钢件淬火应力小的淬火剂,以减少变形和开裂。 (11)临界直径(临界淬透直径):临界直径是指钢材在某种介质中淬冷后,心部得到全部马氏体或50%马氏体组织时的最大直径,一些钢的临界直径一般可以通过油中或水中的淬透性试验来获得。 (12)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这种硬化现象,称为二次硬化,它是由于特殊碳化物析出和(或)由于参与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所致。 (13)回火脆性:指淬火钢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或从回火温度缓慢冷却通过该温度区间的脆化现象。回火脆性可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不可逆回火脆性,主要发生在回火温度为250~400℃时,在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重复在此区间回火,不再发生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又称可逆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在400~650℃,当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应迅速冷却,不能在400~650℃区间长时间停留或缓冷,否则会再次发生催化现象。回火脆性的发生与钢中所含合金元素有关,如锰,铬,硅,镍会产生回火脆性倾向,而钼,钨有减弱回火脆性倾向。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解析

名词解释 沸腾钢: 1 只用一定量的弱脱氧剂锰铁对钢液脱氧,因此钢液含氧量较高。 2 在沸腾钢的凝固过程中,钢液中碳和氧发生反应而产生大量气体,造成钢液沸腾,这种钢由此而得名。 3 沸腾钢钢锭宏观组织的特点是,钢锭内部有大量的气泡,但是没有或很少有缩孔。钢锭的外层比较纯净,这纯净的外层包住了一个富集着杂质的锭心。 4 沸腾钢钢锭的偏析较严重,低温冲击韧性不好,钢板容易时效,钢的力学性能波动性较大。 镇静钢: 1 镇静钢在浇注之前不仅用弱脱氧剂锰铁而且还使用强脱氧剂硅铁和铝对钢液进行脱氧,因而钢液的含氧量很低。 2 强脱氧剂硅和铝的加入,使得在凝固过程中,钢液中的氧优先与强脱氧元素铝和硅结合,从而抑制了碳氧之间的反应,所以镇静钢结晶时没有沸腾现象,由此而得名。 3 在正常操作情况下,镇静钢中没有气泡,但有缩孔和疏松。与沸腾钢相比,这种钢氧化物系夹杂含量较低,纯净度较高。镇静钢的偏析不像沸腾钢那样严重,钢材性能也较均匀。 树枝状偏析:(枝晶偏析) 1依据相图,钢在结晶时,先结晶的枝干比较纯净,碳浓度较低,而迟结晶的枝间部分碳浓度较高。 2研究指出,在钢锭心部等轴晶带中枝晶偏析的特点是,在枝干部分成分变化很小,这部分占有相当宽的范围,在枝晶或者两个相邻晶粒之间,富集着碳、合金元素和杂质元素,而且达到很高的浓度。枝干结晶时,在相当宽的范围内造成碳和合金元素、杂质元素的贫化(选择结晶),这种贫化成了枝晶间浓度特高的前提。 3为减少枝晶偏析的程度,可对铸钢和钢锭进行扩散退火。 区域偏析:在整个钢锭范围内发生的偏析 因为选择结晶,杂质元素和合金元素被富集在晶枝近旁的液相中。在凝固速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枝晶近旁液相中杂质元素能够借扩散和液体的流动而被转移到很远的地方。随着凝固的进展,杂质元素在剩余的钢液中不断富集,各种元素在整个钢锭或铸件的范围内发生了重新分布,即产生了区域偏析。 带状偏析:在钢锭中,有时在某些局部地区,化学成分与周围有差异,形成所谓的带状偏析。

热处理对金属材料的影响

热处理对金属材料的影响 热处理是借助于一定的热作用(有时兼之机械作用、化学作用或其他 作用)来人为的改变金属或合金内部组织和结构的过程,从而获得所 需要性能的工艺操作。金属材料及制品生产过程中之所以需要热处理,其主要作用和目的: 1、改善工艺性能,保证工艺顺利进行; 2、提高使用性能,充分发挥材料潜力。 一、金属热处理的本质 在各种金属材料和制品的生产过程中,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 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型工艺外,热处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使金属材料获得所需要 的性能,热处理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现代工艺中。与其 他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 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 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 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金属整个生产过程中均可进行相应的热处理以改善金属材料性能。金属铸件通常需要进行消除内应力的低温退火,或完全退火,或正火,有的还需要淬火后回火(时效)。对金属锭的热处理、压力加工过程中的和成品的热处理,在冶金企业和机械工厂内,它是半成品和机器零件制造的主要工序之一。热处理作为中间工序,能改进共建的某些加工性能(如锻造性、切削性等);若作为最后操作,它能赋予金属和合金以

所需力学、物理和化学等综合性能,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在影响金属材料结构变化的深度和多样性方面,热处理较机械加工或其他处理也更为有效。例如,各种钢材常须进行正火处理,以获得细而均匀的组织和较好的力学性能。调质钢需进行淬火及高温回火以保证良好的整体力学性能。此外,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半成品和制品的加工流程中,热处理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铝合金一般需经过时效强化来提高强度,以达到所需的力学性能要求。 二金属热处理的工艺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 却两个过程。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加热是热处理的重要步 骤之一。金属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和煤作为热源, 进而应用液体和气体燃料。电的应用使加热易于控制,且无环境污染。 利用这些热源可以直接加热,也可以通过熔融的盐或金属,以至浮动 粒子进行间接加热。 金属加热时,工件暴露在空气中,常常发生氧化、脱碳(即钢铁零件 表面碳含量降低),这对于热处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响。 因而金属通常应在可控气氛或保护气氛中、熔融盐中和真空中加热, 也可用涂料或包装方法进行保护加热。 加热温度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选择和控制加热温度, 是保证热处理质量的主要问题。加热温度随被处理的金属材料和热处 理的目的不同而异,但一般都是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以获得需要的 组织。另外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金属工件表面达到要求的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