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人与自然和谐并存”是健康养生之道

“人与自然和谐并存”是健康养生之道

“人与自然和谐并存”是健康养生之道
“人与自然和谐并存”是健康养生之道

“人与自然和谐并存”是健康养生之道

江苏天一智能设备有限公司严循东

元道教养生学家丘处机撰《摄生消息论》告诫人们,按照四季节气变化,调适自身起居衣食,寻求人的安然生息。这同样是使人设法适应自然环境的做法。遗憾的是,至今仍然还有不少人难于适应。

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两院院士宋健曾指出,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摒弃那种对自然界只讲索取和征服、不讲建设和保护的陈旧思想,树立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让人民能享受适宜的生活,保持健康体魄的新观念。2007年2月,宋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全球生态管理大会”上发言时指出,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支持加强政府间对环境问题的协调。会议论述了“人类目前面临的共同生存环境问题和为应对地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所采取的措施”。2007年6月6日至8日,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峰会上,就全球气候变暖等议题发表联合声明,还指出“排放全球大部分温室气体的经济大国应在2008年底前,就各自为全球协议做出的具体贡献取得共识”。意在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

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做人准则,还是处世哲学。央视二套“今晚”栏目主持人高博,曾经在主持的一个节目中,问嘉宾、登山专家张波:“攀登珠峰之后,下一个要征服的目标是什么?”张波说:“还没有定。不过人类不是要征服大自然,而是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显然比“征服”要现实些,唯有“和谐”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相依并存。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之一。创建与共享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最基本点之一。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我国自古以来,就讲求“和为贵”,其中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易传》提出了“太和”的观念,《礼记·礼运》讲的“大同”思想,实质上都是在倡导“和谐”。老庄哲学明确主张“天人合一”,也就是充分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人与自然,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协调发展。晋代文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法国作家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描绘的“穴居人”生活,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里所说的“黄金国”,也许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吧。大则说,人类生存于自然,小处讲,个人生活的环境。人欲求生存,唯有与自然和谐,与环境适应,才能维护人类自身的健康长寿。

自然虽有其规律,使生态环境能自行运作,观景近乎样样美丽;但也有诸多弊害,如飓风、台风、龙卷风、洪水、海啸、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冰寒、酷热、跳蚤、寄生虫、白蚁、毒蚊、毒蛇、毒蝎、癌症、梅毒、肺结核、疟疾、鼠疫以及非典、禽流感等。因此,维护自然景观的真实意义,在于构建人造生态系统,也就是“保护供给人类生命的系统”。为此,必须保护特定野生区域的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力求人们生存的环境能转化成人造的生态系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人类乃至生物界生存演化的基本规则,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后形成的生存演化的观念。自1831年起,达尔文在长达五年的环球探险旅行中,观察到一些弱的物种在自然界中消失,而强的物种则会生存下来。

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环境相适应的历史。中世纪的人,对细菌一无所知,航海远行的水手,常因喝了不洁净的水,导致全体船员死于伤寒病。显然是由于无法适应自然环境而丧生的。1870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了细菌学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掌握并适应了这个多菌的世界,进而懂得了灭菌方法。于是,得以预防疾病,健康生活。后非典时期留给人们的悬念之一,就是人与病毒的较量。而今,人在天地间生存繁衍了若干个世纪,依然没有悟到生存演化的基本规则,甚至还反其道行之,导致自我毁灭。疾病和灾难,就是人没有适应自然的反映,也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结果。人的命运,时好时坏,时福时祸,总是围绕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规律演变。

“适应”,是指机体的可塑性,即是训练、练习或习惯等。如今,当人们意识到适应与人生的依赖关系,会很自然地预期利用“适应”效应来防治疾病。俄罗斯已建立理论与临床适应研究中心,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心脏研究所正在研究核酸与蛋白质合成所构成的适应物质及其交叉防护效应,以提高机体自身的适应能力。俄罗斯奥伦堡医学院沃廉尼克医生主持“缺氧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取得较好疗效。美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医学机构已对许多遗传病症、心理异常疾病、过敏性反应病,还有肌肉无力、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各种职业病、外伤康复等,施以适应治疗取得成效,患者自觉症状减轻,病理检查的各项功能数据也逐渐恢复正常。

人一日不能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就难以平安度日。人在一天里会有许多不适之处,如饥饿、寒冷、闷热、疲劳、紧张、兴奋、失眠、缺氧以及因环境污染、生态改变而带来的种种异常感觉。这就需要通过饮食、穿衣、休息、睡眠、营养、运动、服药乃至改善环境,以求适应。生活规律被打乱,人体内的生物钟就会受到干扰,各部器官功能就会受到遏制,血液循环、机体代谢、免疫功能等都会表现出失常,进而形成病态。若是长时间违背生活规律,势必会使健康受损,疾患缠绵。人的每一天生活都有规律可循,且要持之以恒。饮食有节,劳逸有度,作息有序,顺应自然,善于应变,生命则自然处于最佳状态。

人体活动受自然法则制约。基于顺应了斗转星移的自然界运行规律,于是,人类才逐渐探索、了解、熟悉并适应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性。古籍《内经·生气通天论》记述:“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降,日西气已虚,气门乃闭。”这是符合现代人体生物钟节律的。人体的重要生理指标、生化参数、代谢水平以及精神状态等,都是随着日夜推移而变化的。人体为了适应一天24小时的变化,而自行调适体内的生理功能,并循着周期运行时间节律和谐运动,于是产生良性效应,有益于身心保健。

印度人自古就有练瑜珈功者,他们的特点是,“屏息”以适应缺氧状态力求健身。今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瑜珈功”成为世界性的健美、健身、养生术。然而,人的机体适应特性存在着许多差异,会导致适应能力和机体耐受能力出现强弱不等。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有一被困于树杈上七天的妇女,后经解救生还,表明这一女性有着极强的生命适应能力。

元道教养生学家丘处机撰《摄生消息论》告诫人们,按照四季节气变化,调适自身起居衣食,寻求人的安然生息。这同样是使人设法适应自然环境的做法。遗憾的是,至今仍然还有不少人难于适应。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的契机,就可以维护心理平衡,也就掌握了健康的主动权。一旦人与自然失去和谐,人的心理随之失衡,疾病不期而至。英格兰百岁老人研究会最近发现,和谐有益于培养人的“抗紧张型人格”,减少在逆境中的紧张度,消除内心的紧张状态,避免紧张情绪的出现。人唯有这样的生活境界,才能使饮食营养获得平衡,休息睡眠安然充足,待人处事慷慨大方,夫妻生活美满幸福,拥有理想精神信仰,于是,健康处于长控之中。

自然辩证法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范,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3、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维持着生存,求得发展。人是迄今为至生命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体是一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生存,人类充分发挥了劳动的才能,不仅生产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促进劳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便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同时,人的精神生产也离不了自然界。人对自然的依赖,并非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人类一经产生,自然界就被人纳入了劳动过程,成为“劳动本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明确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活动重点: 了解环保知识,明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活动难点: 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搜集、整理有关环境的材料。 2、调查周围环境污染情况。 3、PPT、视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同学们你们知道环保日是哪一天吗?每年的6月5日是“环保日”,所以环保是当今的热闹话题,各种媒体都在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以《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环境和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环境被破坏,人类怎能幸福的生活?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为人类造福。 二、板书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

大屏幕出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课件 1、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及意义。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 2、说说什么是低碳。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3、什么是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国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环境法出现在世界上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摘要:人类源于自然,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生存资料,进而人类社会也是以自然为依托而存在的。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觉得其自身似乎可以驾驭自然时,自然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与人的关系的方式得到了延续和延伸。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我们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原则,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在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总是要不断地通过劳动对自然进行适合于人类目的的改造,而人类的“目的”说到底是对自然向其所能提供的物质的占有及人与人之间对物质占有量的攀比,为了达到目的,人们不惜牺牲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状态,甚至是违背自然规律。我们不要忘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人是不可能超越自然、背离自然规律而存在的,否则将遭到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最理想和最高阶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想达到这样的和谐状态,唯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成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2、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自然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班级:道路桥梁1003班姓名:张淑文 2010年12月21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现代技术对自然平衡的干涉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从而引起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关于全球性问题特征从影响方面可以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实际影响的问题,而需要所有这些国家协同一致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 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庞大压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对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了现实的威胁,而人口增长的速度依然大的惊人,按照生物学的规律,当一个物种过度繁殖时,必将导致这一物种大批的死亡。环境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同时带来的新问题——环境污染,也是全球性问题中最严重、最长远、最急需处理的问题,而其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问题都加大了人类生存压力,使人与自然越来越不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

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正是由于全球性范围内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露,才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治理起来相当困难,而这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然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也相对落后了很多,处理的难度就更加艰巨了。中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的接受是走在世界前的,并且在行动上是超前的。《中国21世纪议程》包含了中国根据本国的社会制度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很好处理了可持续发展下科学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通过利用社会主义的良好制度下,调节不适合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的落后体制。还有在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做到发展科学技术而又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认清发展的方向,把握好科学技术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院系: 姓名: 学号: 联系方式: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005年6月27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在近代以前,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消极地顺从自然,经常遭受饥饿、疾病的折磨和各种自然灾害的蹂躏。虽然那时在局部范围也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场面,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社会生产的落后和普遍存在的贫困,人处于同自然的不和谐状态。自近代以来,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从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来看,人与自然的和谐条件改善了。但是由于过度甚至盲目地改造自然,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资源日趋短缺乃至面临枯竭,形成一些生态安全隐患。诸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淡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各种污染问题,都是人与自然不够和谐的表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仍然苦于生产落后和生活贫困,各种自然灾害侵袭人类的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更加严重;同时,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安全隐患则是新的不和谐因素。 力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绝不是要回复到过去在自然面前消极顺从、无所作为的状态,而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为此,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1.正确认识自然 2.科学改造自然 3.合理利用自然 4.有效保护自然 (郑志国-《力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议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谈到生态,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代表十分激动。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渐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 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 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说:“追求物质享受,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抛弃的传统做法,对生态破坏极大。”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20世纪初,全球人口约有16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约增长3倍。人口激增,经济增长,需求扩大,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障碍。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相处 一、辨证的自然观 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它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2]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列宁的物质概念指明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千姿百态、无限多样。同时,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性等则都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1.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

自然辩证法论文_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分析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阿斯旺大坝为例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上课地点: 完成时间:2014年 4 月15 日

摘要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巨型水库大坝的建立,在发电、防洪、航运方面取得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使我们更加关注大型水坝建立的综合评估问题,以及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我们在剧烈改造自然前,怎样对其进行更全面的技术综合评估,从而更早地采取配套的措施,使自然达到一种更为和谐的状态。本文以埃及的阿斯旺水坝为例,用自然辩证法了解它的正、负面影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的进行深度思考,讨论了技术综合分析的问题。

目录 一、引言 (1) 二、兴建阿斯旺大坝的设想与取得的效益 (2) 1. 设想 (2) 2. 效益 (2) 三、阿斯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 (2) 四、阿斯旺大坝的人与自然问题 (3) 五、结论与建议 (5) 六、总结 (6) 参考文献 (6)

一、引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前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不停的演变。这种关系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阶段,即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人与大自然是相对亲近的,人类从属于自然;第二阶段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并对立”阶段,即近代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这一阶段以人类大规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为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走向疏离;第三阶段是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新“天人合一”阶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阶段呈现出人对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和某种程度的复归。或许,这就是曾经让人晕乎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吧。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手段,它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其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谋福利。但是现代科技在发展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却违背了人类发展它的初衷,究其原因,除了科技自身属性和人类知识局限性导致科技负面效应的不可避免之外,其深层原因在于人们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关系,而近代以来的现代性两大特征,即工具理性和主体性又诱发了科技负面效应,并使其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得以凸现和普遍化。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息息相关。现实生活中小到日常用品,大到汽车飞船,各行各业无不彰显着科学技术的魅力。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近现代科技活动的负面效应也愈益凸显,从而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渐渐尖锐起来。因此,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财富和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痛苦、灾难和挑战。三峡水电站大坝带来航运,抗洪,发电等正面效用后,会不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怎样平衡与评估它的负面影响,我们来以埃及的阿斯旺水坝为例进行分析。 阿斯旺水坝(英文:Aswan Dam),位于埃及开罗以南900公里的尼罗河畔,高111米,长3830米的大坝,将尼罗河拦腰截断,形成水域面积5120平方公里。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集防洪、灌溉、航运、发电为一体,阻止了很多巨大的洪灾。可是这个大坝建成之后不久,它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就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它的评价。10年前,埃及总统穆巴拉丸在—次科学大会上,对参加会议的各国科学家们说:“兄弟们,姐妹们,从现在到2000年,埃及将不得不面临一些重大的挑战,你们一定要帮助我们取得胜利。这些挑战,也就是现在和将来我们所必须要面对的严重问题,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严肃的科学研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阿斯旺大坝所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到,阿斯旺水坝的负面影响的程度。 本文将针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问题,以阿斯旺水坝为例子,用自然辩证法展开分析与讨论,希望我们可以和自然共同发展,和谐进步。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2)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所以要提高人类对自然界价值的认识水平,树立大价值观,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放弃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在计算经济生产中,不应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或者无限的,而是用大价值观念,考虑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只有了解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认识其失调的主要原因,树立大自然观,大价值观,克服人类功利思想影响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人类所面对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虽然是人类滥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但归根到底,实质上是人的问题,是人类对科学技术应用后果的两面性缺乏认识,科学技术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目标的强有力工具,但是这把“双刃剑”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因为科学技术,归根到底还是受制于人的,是为人类的力量所掌握和控制的。因此,人类必须转变自己的错误观念,提升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准,从而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类才能更好地驾驭科学技术,发展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用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促进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工程中的运用

浅论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也是工程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旨在运用工程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解析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成就与过失,并反思在工程活动中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程哲学;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是我们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考察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与发展,克服对这一关系的朴素性、机械性和片面性认识,从而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 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但是在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对于工程的需求不断膨胀,工程的数目急剧增加。由于受眼前利益的驱使,人们忽视了在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如何在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入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尤为重要。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在工程活动中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摆脱生态危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社会的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入的影响。

最新近年来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资料

大学生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00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1)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祖国复兴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伟大祖国需要不但在政治上,而且还要在经济、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24)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精神实质,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年轻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447)第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我们的主要任务。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新事物、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平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在这个平台上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把这作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完成好这个任务是我们当大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这是为更好地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储备能量的过程。(304) 第三,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含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求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保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科学改造自然、合理开发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谐统 一。人与自然和谐应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适合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即自然界的无目的和目的性;二是人在破坏自 然环境并遭到自然环境的反作用惩罚或面临着自然界可能惩 罚的威胁时主动地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妥协、和解,通过约束人 类自己的行为以求达到减少自然报复,防止自然环境恶化,使 自然环境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⑦环境问题主要有两类:一 是自然环境问题。目前这类环境问题尽管依然存在,但已经 不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是人为环境问题。是人类 活动对环境的需求和影响超过了环境的容量和承载能力,或 者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后,产生了不利于人类健康和 生产活动的环境效应。当今世界这类人为制造的环境问题已 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也就是说当今的人与自然不和谐主要是 人为因素造成,而不是自然因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取 决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取决于人类自然观的改变。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一)环境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当前的许多环境问题不断发生,酸雨对人类的破坏,温室效应的潜在危害等等,让我们不得不注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酸雨对人类的影响 酸雨在国外被称为“空中死神”,其潜在的危害主要表明在四个方面: 一、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丧失鱼类和其它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据报道,“千湖之国”瑞典因酸雨,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有1.8万个湖泊酸化。国内报道重庆南山等地水体酸化,PH值小于4.7,鱼类不能生存,农户多次养鱼,均无收获。 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据报道,欧洲每年有6500万公顷森林受害,在意大利有9000公顷森林因酸雨而死亡。我国重庆南山1800公顷松林因酸雨已死亡过半。 三、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 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四、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据报道,仅美国因酸雨对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每年达20亿美元。据估算,我国仅川黔和两广四省,1988年因酸雨造成森林死亡,农作物减产,金属受腐蚀的经济损失总计在140亿元。 2、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 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等对人类生活的潜在影响,我们应该要时刻注意。 对人类生命的威胁 1)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因为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 (3)全球变暖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跟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开始繁殖,并通过下一次叮咬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完成病毒的传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4)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

现代景观设计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类文明起源于自然,景观是人造自然,亦即恩格斯所说的第二自然。城市化现代景观设计不是征服自然,也不是无限制向自然索取,也非是忽视自然条件、扼杀自然特性,而是寻找一个和谐和平衡的形式,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关键字:景观设计;自然;人文;生态;和谐 现代景观设计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传统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源远流长的人为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古老传统,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光大和演变。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化自然的表现。现代景观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园林设计的某些基本思想和艺术规律,只是有了更多的内涵、更新的发展,更具现代意识,也更为实用。 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现代景观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现代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生存环境。它是在世界人口急剧膨胀、全球生态日益恶化,人与自然发生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门现代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了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构筑人工生态系统,使人与自然形成良性循环的交互作用,便是这一“协调”的具体表现。随着科技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方法、具体手段也就日益丰富、多样。并且其效率、效应也不断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景观设计在此方面的调节功能将会日益强化,以使人与自然更能和谐共处。 对于日趋繁荣的景观设计行业,有人这样评价: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社会重视。然而,更多的是指出它繁荣背后的危机。在园林规划设计成果百花齐放的同时,园林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比如城市广场,那种千孔一面的八股套路;一些面积不大的城市绿地,呈现出表达多手法、多要素的倾向搞得复杂繁琐;某些园林工程建设标准不断攀升,侈豪化、“暴化的作法令人堪忧;一些不加消化,不切实际地照搬欧美园艺设计,追逐所谓“新理念”,导致某些布局构图莫名其妙的非哲理化,一味追求种大树和反季节植树,牵强附会,这些都给景观设计带来新的挑战。 1、景观设计中“人文”的辨析 人类伊始就按美的法则去创造世界,人们通过美的形式,形象的表达着赖以生存的家园及周围环境。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装饰,是人类在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社会因素的积淀所客观形成的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从解决温饱问题,逐步走向了享受生活的状态。中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

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 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占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谈起人与自然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并不陌生。自人类诞生以来自然便已经存在,并深刻的影响着人类,可见,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回避的密切关系。 上周二由马哲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可可西里》这部影片。影片中介绍了一支巡山队伍是如何与屠杀藏羚羊的凶手们的战争,如何用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来拯救藏羚羊的真实故事。 巡山队的队长日泰带领着队员们在夜晚出发了。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他们在广阔的沙漠中发现了一堆白骨,是藏羚羊的,他们熟悉的断定道。一只,两只…五百多只,看到这样的一幕所有人都沉默了。队员们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找到这些万恶不赦的凶手们,另一边将这些尸体埋掉。第六天,有人生病了,刘栋带着他回去看病,第八天,有车没油了,第十天没有粮食了…这些问题在日泰看来都不会成为阻挡他找到杀害藏羚羊凶手的决心,即使最后只剩一辆车,即使最后只有自己一个人,他没有退缩,但是,结局却让每个人都揪心的痛。 刘栋在返回的途中活活被沙窝埋掉,两个人在雪中被活活冻死,队长日泰却被凶手活活打死。他们的梦想就这样灭了,他们的信念就这样断了,他们只知道藏羚羊已经快要灭绝,他们只知道一定要找到杀害藏羚羊的凶手,他们没有任何报酬,他们没有任何私利,他们心中只有保护藏羚羊,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看了这部影片,让我们都感触很深很深,有的人为了自然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有的人为了获得一己私利可以大肆破坏自然,可以出卖自己的良心。这不得不让我们人类深刻反思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似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其实不然,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被破坏的体无完肤。英国的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同时也为伦敦带来了雾都的称号,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也算是发展中国家中比较强大的了,可是空气污染指数也是居高不下啊! 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多少国家将面临被淹没,多少动物将面临灭绝,多少环境遭到毁灭…这些问题我们不敢想,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想。 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人类应该要醒了,人类应该要拯救家园了,人类应该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了。 作为我们人类的家园我们要呼吁人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我做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