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主 要 参 考 书 目

主 要 参 考 书 目

主 要 参 考 书 目
主 要 参 考 书 目

主要参考书目

[1].刘玉琏,傅沛仁,林玎,苑德馨,刘宁编.数学分析讲义(上),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玉琏,傅沛仁,林玎,苑德馨,刘宁编.数学分析讲义(下),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刘玉琏,扬奎元,吕风编.数学分析讲义学习辅导书(上),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刘玉琏,扬奎元,吕风编.数学分析讲义学习辅导书(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吴良森,毛羽辉,韩士安,吴畏编著.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吴良森,毛羽辉,韩士安,吴畏编著.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吴良森,毛羽辉编著.数学分析习题精解(单变量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吴良森,毛羽辉编著.数学分析习题精解(多变量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薛宗慈,曾昭著,邝荣雨,陈平尚编.数学分析习作课讲义(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2].薛宗慈,曾昭著,邝荣雨,陈平尚编.数学分析习作课讲义(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3].谢惠民,恽自求,易法槐,钱定边编.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谢惠民,恽自求,易法槐,钱定边编.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徐利治,王兴华.数学分析的方法与例题选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6].钱吉林等主编.数学分析解题精粹.武汉:崇文书局,2003.

[17].裴礼文.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周民强编著.数学分析习题演练(第一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9].周民强编著.数学分析习题演练(第二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0].裘兆泰.王承国,章仰文编.数学分析学习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1].孙涛编.数学分析经典习题解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2].胡小敏,李承家编著.数学分析考研教案,第二版.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3].孙本旺,汪浩主编.数学分析中的典型例题和方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4].毛羽辉编著.数学分析选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5].王昆扬编.数学分析专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6].胡适耕,姚云飞编著.数学分析:定理?问题?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7].徐利治编著.数学分析的方法及例题选讲:分析学的思想、方法与技巧.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8].沈燮昌.数学分析纵横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9].G.波利亚.数学分析中的问题和定理(第一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

[30].舒斯会编著.数学分析选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1].刘三阳,于力,李广民编.数学分析选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2].李克典,马云苓编著.数学分析选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33].辛钦著.数学分析八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4].[美]克莱鲍尔著.数学分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

[35].朱时编著.数学分析札记.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4.

[36].[苏]B.Π.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7].林源渠.数学分析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8].吕通庆编.数学分析中一些重要概念及其矛盾概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9].赵显曾著.数学分析拾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0].强文久,李元章,黄雯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41].方企勤,林源渠编著.数学分析习题课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2].王向东,熊道统.数学分析的概念与方法(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43].王向东,熊道统.数学分析的概念与方法(下).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44].朱匀华,周健伟.数学分析选讲.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

[45].明清河.数学分析的思想与方法.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46].李惜雯.数学分析例题解析及难点注释(上).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7].李惜雯.数学分析例题解析及难点注释(下).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8].宋国柱编.分析中的基本定理和典型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9].周中群主编.数学分析方法选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0].王戈平编.数学分析选讲.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51].林安浩,张国杰,王智青编演.数学分析(1983-1984全国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解答).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2].皱节铣,陈强编.数学试题选解(1980-1985全国招考研究生).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3].庄亚栋,方洪锦,姚林编.基础数学试题选解(研究生入选考试).苏州:江苏科技术学出版社,1986.

[54].蔡林,张继昌编著.研究生数学入学考试精编,第三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55].牟俊霖,李青吉主编.洞穿考研数学.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56].刘光祖,卢恩双主编.大学数学辅导与考研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7].西安交通大学十教授考研班主编.考研数学成功指南,第三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2004.

[58].余长安主编.大学数学考研题型精讲与解题技巧集粹.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9].邵剑,陈维新,张继昌,何勇编著.大学数学考研专题复习.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0].李沛恒主编.考研数学新编考试参考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1].龚冬保主编.数学考研教程,第三版.西安:西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62].龚怀云,胡清徽,杨泽高,张可村.研究生高等数学入学考试指南.西安:西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

[63].陈文灯,莫先开主编.数学复习指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2.

[64].齐民有主编.微积分学习指导.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65].汪林.数学分析中的问题和反例.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

[66].汪林,戴正徳,杨富春,郑喜印.数学分析问题与研究评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67].陈纪修,於崇华,金路.数学分析(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8].陈纪修,於崇华,金路.数学分析(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9].王晓敏,李晓奇,惠兴杰主编.数学分析学习方法与解题指导.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

[70].赵焕光,林长盛编著.数学分析(上).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71].赵焕光,林长盛编著.数学分析(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72].陈传章,金福临,朱学炎,欧阳光中.数学分析(上),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73].陈传章,金福临,朱学炎,欧阳光中.数学分析(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74].方企勤编.数学分析(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75].沈燮昌编.数学分析(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76].廖可人,李正元编.数学分析(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77].许绍溥,姜东平,宋国柱,任福贤.数学分析教程(上).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8].宋国柱,任福贤,许绍溥,姜东平.数学分析教程(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9].武汉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80].武汉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81].吉林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82].吉林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83].吉林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84].常庚哲,史济怀编.数学分析教程(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5].常庚哲,史济怀编.数学分析教程(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6].复旦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87].复旦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下).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88].邓东皋,尹小玲编著.数学分析简明教程(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9].邓东皋,尹小玲编著.数学分析简明教程(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0].欧阳光中编.数学分析(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91].欧阳光中编.数学分析(下).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92].周性伟.数学分析(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2.

[93].周性伟.数学分析(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2.

[94].彭立中,谭小江编著.数学分析(第1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5].严子谦,尹景学,张然编著.数学分析(第一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6].马富明,高文杰编著.数学分析(第二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7].徐森林,薛春华编著.数学分析(第二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8].王慕三,庄亚栋.数学分析(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99].王慕三,庄亚栋.数学分析(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00].王慕三,庄亚栋.数学分析(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01].邓东皋,尹小玲编撰.数学分析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02].李成章,黄玉明编.数学分析(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3].李成章,黄玉明编.数学分析(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4].张筑生.数学分析新讲(第一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5].张筑生.数学分析新讲(第二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6].张筑生.数学分析新讲(第三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7].朱永庚.数学分析(上).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08].朱永庚.数学分析(下).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09].东北师大等校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110].东北师大等校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111].吴传生,张小柔主编.数学分析(下册)习题精解.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112].吴传生,张小柔主编.数学分析(下册)习题精解).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113].郑英元.数学分析习题课教程(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4].郑英元.数学分析习题课教程(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5].郑美元.数学分析中的习题课教程(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6].郑美元.数学分析中的习题课教程(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7].邵漪漪.高等数学选择题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18].孟繁铎.微积分标准化试题库.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119].李承家,胡晓敏编.数学分析导教·导学·导考.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

社,2003.

[120].贺自树等编.数学分析习题课选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各种参考文献格式

各种参考文献格式

(1)期刊 [序号] 主要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 [1] 袁庆龙,候文义.Ni-P 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2)专著 [序号] 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2]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3)论文集 [序号] 著者.文献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3] 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4)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如:[4] 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5)报告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例如:[5]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 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6)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例如:[6]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7)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7]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8)报纸文章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9)电子文献 [序号] 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期/引用日期(任选). 例如:[9] 王明亮.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EB/OL].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ICU护士专业核心能力评估表

ICU护士专业核心能力评估表 科室姓名评价日期 自评层级他评层级委员会评定层级 请您根据您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在每题之后自评选项中以“√”勾选出最符合您意见的项目(单选)。如果您对某个问题不能肯定回答,请选择最接近您真实感觉的答案。请护长根据护士平时的工作能力在他评选项中以“√”勾选出最符合您意见的项目(单选)。 N1a没有实践 N1b小部分实践 N1c一般 N2 大部分实践N3熟练 N4精通 一、一般资料: 1.您的年龄______岁。 2.您的护龄______年。 3. 所属医院级别: ①三级甲等②二级医院③其它_________ 4. 您在ICU工作的时间为______年。 5.目前所在ICU专科是: ①MICU ②SICU ③NICU ④PICU ⑤CCU ⑥综合ICU ⑦其它_________ 6.您曾服务过的其他护理专科(请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您在ICU的主要工作职责: ①临床护理②临床护理教学③临床护理行政管理④其它_________ 8.您的学历为: ①中专②在读大专③大专④在读本科⑤本科⑥研究生及以上 9.您的职称为: ①护士②护师③主管护师④副主任护师⑤主任护师 10.您在ICU所属的层次为:(可根据各医院对护士的工作职责分层次情况填写) ①护长②组长③专科护士④责任护士⑤辅助护士⑥其它_________ 11.您是否接受过ICU专科知识培训:

①是②否 12.若您接受过ICU专科知识培训,其方式为: ①系统培训②分散培训③个别指导④自学⑤其它_________ 13. 您接受的ICU专科培训的级别是: ①科级②院级③省级④国家级⑤其它_________ 14.您总共接受ICU专科培训的时间有: ①少于7天②1-2周③3-4周④5-6周⑤超过6周 15.您认为您的工作能力怎样? ①非常好②较好③一般④较差⑤非常差 二、ICU专业核心能力 (一)掌握和运用ICU设置与管理的能力 (二)掌握运用对危重病人护理的能力

带参考文献

面包的研究前景 专业班级:07级食品质量与安全姓名:陈晓静 200706020056 摘要:通过调查我国面包行业的生产现状,可知我国面包生产行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营养价值较低且营养不够均衡,面包的货架期都较短,市场占有率较低等。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地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指出我国面包行业的发展尚有很广阔的研究发展前景:开发低热量且营养价值高的面包,通过添加某种营养成分或者采取改良添加剂的措施以延长面包的货架期,改善面包的色泽和口感。 关键词:面包,低热量,营养,货架期,改良剂

引言 面包是焙烤食品中历史悠久、消费量大、品种繁多的一类食品。在欧美等许多国家,面包是人们的主食,如同我国的馒头、米饭一样,是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人们并不看重的西方面包业渐渐打开了中国市场,并且其发展越来越快,现在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已经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成为人们喜爱的方便食品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饮食除了饱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健康、营养,而低纤维高能量饮食会带来肥胖、糠尿病等文明疾病的高发。为此,过去那种低纤维高热量的食品不再受到青睐,而高纤维低热量的健康营养面包反而备受关注,成为当今的营养食品。但是,现有粗粮面包在拥有众多益处的同时,却面临着品种单一、长期食用营养不均衡的尴尬境地。因此,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并发挥我国特产丰富的优势,开发出可以长期食用而又营养均衡的杂粮面包,是我们针对这一市场空缺的不二选择。另外,面包老化直接影响到面包的货架期,如何延缓面包老化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包的老化主要表现为在面包存放过程中会发生面包皮干裂、质地变硬易掉渣、风味损失等。解决面包老化延长面包货架期也是刻不容缓的[1]【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著作者:曾庆孝: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1 面包的生产特点和基本现状 1.1我国面包的行业特点[2]【米面制品加工技术,叶敏: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8-1。.209 】 我国面包行业特点是企业众多但平均规模小。目前,全国大大小小有五六千家焙烤企业,面包、糕点产品发展迅速,并逐步形成独特的中西饮食文化交融的新型行业。从焙烤经营场地来看,20世纪70年代初期,饼屋为数甚少,街头闹市难以看到装饰华丽的饼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饮食文化的国际化,合资企业、外资独资企业相继投资经营饼屋,是全国饼屋数量急剧膨胀,西式饼屋、中西风格相结合的饼屋、东方风格饼屋等犹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饼屋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策略参考文献 前言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不断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市场的多元化,使市场的竞争的实质成为人才竞争,又由于国内就业环境及人才的需求变化,使人才流动速度加快。员工流动是员工从一种工作状态到另一种工作状态的变化。1员工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环节,同时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人才流失。现今,国有企业中人才的流动为10%左右。在1998年,胡健生《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利弊分析》2中已对国有企业部分人才流失的合理性、必然性情况及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在员工流动管理上有许多漏洞,使得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流失。如何管理员工的流动,为防止企业中人才流失,合理降低人员流动率已成为国企员工流动管理中的主要的工作重心。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早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 关键字: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 1、国企中人才流失的原因 2005年,汪锋认为国有企业员工离职特点主要是以下几点:(1)企业、员工的价值理念相对不很超前企业的制度约束

对员工离职意向有着重要的影响。(2)国企对员工的各种约束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员工离职念头的产生但正是存在过多的约束, (3)员工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4)员工离职的主动性相对较低。(5)离职原因复杂。(6)人事关系紧张。3这些原因也使得人才的流失率增加。 孙英浩在2000对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中将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三方面。首先,人才流动的原因是领导者素质不高,企业缺乏活性,在选取管理者的方式方法上难以体现公平、平等、竞争和择优的原则,这样没有发挥组织的作用合格领导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是有些企业效益不好,却获利,是有些人看不到企业的发展和希望。其次,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人才得不到发挥。最后是工资低,生活待遇差,使员工不堪忍受生活的艰辛。4 林萍在她的《论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中将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分为: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和组织原因。影响人才流动的个人因素主要指和个人要求有关的因素:(1) 收入低。收入低有2 种情况: 一是由于收入低而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 第二指与他人相比较, 自己觉得目前收入少, 为得到更高的收入而离开企业。(2) 认为企业不能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而离开。(3) 出国或到发达地区。(4) 因亲戚或朋友同学的吸引而离开。(5) 其他因素。主要指婚姻、家庭、住房、

书法艺术何以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书法艺术何以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在当代不仅没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手写量的减少而导致魅力消减,相反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代中国参与者最多、受众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这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而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 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世 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与宗白华齐名的美学家、美术史家邓以蛰先生也认为“吾国书法不独为美术之一种,而且为纯美术,为艺术之最高境”。这些观点容或有溢美之处,但是也充分说明,前贤对于中国书法曾经赋予过多么崇高的地位!这些学者对中国文化乃至西方文化艺术的了解,都是极其深厚的,他们这么说,不会没有缘故,总有他们的理由。简单

概括,也许可以这样认为——至少他们相信,中国书法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系统中的重要性是值得特别关注的。《曹全碑》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本国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的书法艺术,表面看来非常普通,不过是拿毛笔蘸墨汁在宣纸(当然有时也用其他的书写载体)上书 写汉字而已,似乎人人都会,没有任何神秘和独特之处。但事实恰恰相反,看起来形式如此简单的艺术,却一点也不比那些在形式上显得复杂得多的艺术容易掌握、容易明白。 何以如此?原因在于,在她表面的简单中,蕴含着无限的丰富。 一、以简驭繁 书法艺术的形式,最为简单不过——只有汉字、只有黑白的组合,至多加上纸色和装裱形式的变化以及红色印章的搭配。但是,这最简单的形式中,却包含着无限变化、无限丰富的形态。首先,字体的复杂性。汉字的历史形态本身是丰富多样的。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草书、汉代以后的行书楷书,还有处于这些形态之间的各种过渡样式,各种历史形态和过渡样式之间,又是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的,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的可能性极大。可谓林林总总,自身构成了复杂多变的系统。书法以汉字为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苏达根主编土木工程材料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合编土木工程材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彭小芹主编土木工程材料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编建筑材料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5、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组编建筑材料北京中国水力水电出版社,2004年 6、符芳主编,建筑材料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 2003年 7、刘正武主编土木工程材料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8、柯国军主编土木工程材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9、王春阳主编建筑材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10、迟宗立主编土木工程材料习题集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1年 主要参考期刊 1、新型建筑材料 2、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3、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材料保护 4、塑性工程学报 5、无损检测 6、功能材料 7、塑料工业 8、硅酸盐学报 ※<参考书目>

[1] 《土木工程材料》翟红侠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土木工程材料》,四校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Concrete:Microstrcuture, Properties, and Materials. P.K.Mehta. 2005 [4] 《土木工程材料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张德思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 社,2000年 [5] 《胶凝材料学》,袁润章,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6] 《金属材料学》,戴起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 《建筑装饰材料》,向才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5※<参考网站> [1]中国知网https://www.docsj.com/doc/ba16349390.html, [2]万方数据资源系统http://211.70.57.9:85/ [3]超星数字图书馆http://202.38.74.5/index.asp [4]中国混凝土网https://www.docsj.com/doc/ba16349390.html,/ [5]中国水泥制品网https://www.docsj.com/doc/ba16349390.html, [6]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https://www.docsj.com/doc/ba16349390.html,/ [7]相关高校《土木工程材料》精品课程网站,不再详细列举

参考文献的重要意义

一、正确使用参考文献地重要意义 (一)体现作者严谨、求实地科学态度.科学研究具有传承性,任何一项学术成果几乎都是在他人已有地成果之上经过不断提高获得地,而参考文献地标注正是起到联接新、旧科研成果地桥梁、纽带作用.准确规范地使用参考文献能够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地治学态度.(二)有益于维护知识产权,保护作者及他人著作权.正确使用参考文献使作者成为维护著作权地第一人,在引用他人学术成果时,既能防止侵权行为地无意识发生,同时又维护了他人地著作权,体现了对他人劳动成果地尊重.(三)有利于审稿人评定稿件质量.审稿人作为相应学科地优秀科研代表,对该领域地进展情况有大量地资料储备,在审阅稿件时,通过标注地参考文献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在他人已公开发表成果地基础上做了哪些实质性研究,同时,又可通过参考文献地数量、类型、与作者研究内容地相关程度,包括综述性论文中引用外文资料地比例等衡量作者研究地广度和深度,为审稿人评定稿件质量提供一定参考.(四)可提高编辑工作者地工作效率.由于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更多是从自身研究需要出发,对参考文献地重要作用认识不深,使得参考文献地使用不规范.因此,对于每一篇拟发表地论文,都需经编者之手加工处理,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核对参考文献引用地位置、正文中出现地顺序及著录项目是否准确、无遗漏.作者完整、正确地引用文献可极大提高编辑工作者工作效率,将更多精力用于编辑加工文章内容.(五)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参考文献作为论文不可或缺地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作者借鉴,读者往往在阅读后,有时也会对其中所引用地文献资料进行更详细地查阅.因此,准确无误地引用参考文献详细信息,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作者、编辑工作者在参考文献使用上存在地问题 (一)作者方面.部分作者不清楚参考文献地作用,导致其只是为了拼凑篇幅,简单将其罗列在文后,或有地作者将“参考文献”与“引用文献”弄混,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抄袭他人成果,对于自己论文中参阅、引用地文献“只引不注” 另有部分作者不了解参考文献地具体规范要求,如标注位置、著录文献地取舍、各类参考文献地著录格式等.(二)编辑工作者方面.大多数编辑对参考文献地正确使用有一定程度上地认识,在编辑加工时,能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核对.存在地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受出刊时间限制,不能仔细核对每篇参考文献地出处;另一方面是受版面限制,未从论文本身需要看问题.在文献取舍上,编辑只与作者稍做沟通,就将文献直接作删除处理.当参考文献作为作者所论述观点地重要依据时,此时将其删除,会使论证失去根基,严重影响论文地可信性,从而影响论文地学术质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如何正确使用参考文献地主要原则 (一)取舍原则、只引用最新、最全、最有价值地文献科学研究地传承性要求对所引参考文献地出版时间给予限制,越是最新地成果越能涵盖以前发表地科研成果,能够反映前沿水平.同时,所引文献中关于教科书、普通常识性知识不必引用,只著录与作者研究内容紧密相关、专业领域地文献,可以是相同意见,也可是不同看法,只要对文章论述有重要帮助就需采用.文献尽量搜集全面,包括各种类型、不同语言地出版物.建议研究类论文参考文献数量在篇以内,综述类文章则应控制在篇左右.、只引用公开发表地一次文献公开发表地文献在相关学术领域已通过专家地审阅,因此,能够保证其权威性及正确性,更具说服力.同时,引用公开发表地文献,有利于编辑核对及读者查阅使用,提高信息使用率.一次文献是指作者亲自阅读过地原始文献,它与转引文献有根本区别,后者是直接引用他人文章中摘引地文献.为了维护参考文献地真实性、准确性,除非作者亲自阅读过,一般不引用转引文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著录方式参考文献常用地标注方式有两种: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第一种方式在我国普遍采用,因此,这里重点介绍.顺序编码制即按正文中引用文献出现地先后顺序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镇西。《民主与教育》[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3] 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4] 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月。 [5] 《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7月。 [6]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年2月。 [7] [美] B.S.布卢姆。《教育评价》(中译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3月。 [8] 郑金洲。《教学碎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9] 李希贵。《学生第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10] 李镇西。《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5月。 [11]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年5月。 [1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5月。 [13]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 [1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3月。 [15] 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6月。 [16] 郝德元。《教育与心理统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1月。 [17]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18] 沧浪谢琳玉。《中国女孩心理成长枕边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1年9月。 [19] 章士嵘。《认知科学导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 [20] 张祥斌。《逻辑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年7月。 [21] 宿春礼刘清海。《怎样读懂和使用身体语言》[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2年2月。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看看清华的同学在四年的大学中干什么吧,可怕的是比我们牛的人比我们更努力为什么大学里始终忙着,却还是觉得虚度了光阴?教授评审抽检博士论文:差到令人愤怒拥有了跟屁虫行李箱,你还要男盆友干嘛?哈佛学生回应北大院长:与其纠结人生方向,不如定好小目标在ACM最新制定的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标准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a 2013(CS2013)中(注:CS2013已由ACM中国教育委员会与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翻译完成,本文内容亦来源于此,在此表示感谢),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内容如下: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体中各领域 的基本知识(注:可参见ACM CS2013),尤其是列入核心知识点的那些知识领域,具备这些领域要求的基本能力。他们还应具备一些在知识体中没有明确列出的基本能力,因为该领域的专业人士通常会表现出一些独特的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风格特征,这些特征通常是从具体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获得。下面描述的这些特征或者称为核心能力,我们认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们应该至少达到某种初级水平。这些特征可以使他们在计算领域内获得成功,并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当然,其中的一些特征和技巧也适用于其他领域,但我

们还是把它们包括在这里,因为在计算机科学专业计划中,应该明确地鼓励学生们努力发展这些技能和特征。以下这个列表基于CC2001和CS2008中出现过的类似列表,但新版列表也包含了一些实质性的修改,这些实质性的修改是在CS2013指导委员会进行调研的结果下做出的。在一个广义层面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特征(核心能力):注:ACM,即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美国计算机学会,创立于1947年,是全球历史最悠久和最大的计算机教育和科研机构。目前ACM提供的服务遍及100余国家,会员人数达80,000多位专业人士,涵盖工商业,学术界及政府单位,并有近1000个机构会员。 ----后台回复对应字母,获取相关主题的文章---- 【B1】大数据和机器学习|【B2】编程|【B3】Python |【B4】教育

20篇参考文献提纲

20篇参考文献提纲 (一)利率互换产品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作者:林清泉王振) ①利率互换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分析:降低融资成本(比较优势)、规避利率风险(基于企业的预期)、解决资产负债匹配问题(两家金融机构锁定自己的收入和支出,保证了利润的稳定性) ②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障碍:浮动利率品种供给较少,难以满足利率互换需求、利率互换交易平台尚未形成(国外,互换交易商报价:违约风险、效率) (二)从比较优势理论发展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重要性(作者:梁玉梅迟东漩) ①互换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原理、运用、案例) ②我国开展利率互换情况(2006.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 ③利率互换的意义(风险管理、套期保值、金融市场稳定) (三)关于推进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作者:符浩勇符浩叶感) ①国际利率互换市场的现状、趋势及运行情祝(防范利率风险) ②我国发展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面临的问题(合理定价(市场公允的即期利率曲线确定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基准的选择、信用风险的控制) ③我国推进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国债现货市场促进②、资信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互换业务法律环境) (四)基于利率互换的案例分析(作者:毛晓菲鹿原) ①利率互换的定义、原理及作用 ②利率互换的经典案例分析 ③人民币利率互换的发展前景(可操作性、作用) ★(五)利率互换产品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作者:沈雁鸿) ①利率互换产生的国际背景及其迅速发展的现状 ②利率互换价值的计量和定价 ③利率互换的功能及其风险防范 ④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⑤有效培育和发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 (六)利率互换基本原理及在中国首次应用的分析(作者:曹静) ①利率互换的原理和案例分析 ②利率互换业务在我国的实践(首笔利率互换:光大和国家发展) ③利率互换市场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供求不平衡、浮动利率方风险、投机行为扰乱市场) (七)利率互换及其应用(作者:付明明张浩) ①利率互换交易的原理及特点 ②利率互换在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应用 ★(八)利率互换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作者:徐晓伟) ①金融互换市场的发展现状 ②利率互换的概念种类及理论基础 ③利率互换的风险问题,包括风险的类别及产生原因、风险的测定及防范管理 ④我国利率互换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抓住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而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要求。 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最大问题就是共同价值观的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面对国际国内条件变化造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树立国家伦理价值共识,保障我国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共产党一直反复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正是从战略高度提升国家伦理价值认同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更是概括了包括“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 个价值理念“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民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效的重要依据,引导

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范畴,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持“尊道而贵德”的好传统,“道”就是世界上永恒运动着的最根本规律;而“德”则是人类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它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体现。如今,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始面对新的“道”和“德”:这个“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德”,狭义说就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广义来说,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承载着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提高国家伦理认同的“铸魂工程”。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我们概括和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贾绍义,柴诚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柴诚敬,张国亮.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黄璐,王保国.化工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4】徐健,齐玉来,韩群生.机械制图.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5】谭蔚,聂清德.化工设备设计基础.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6】贾绍义,柴诚敬.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7】王静康,伍宏业.化工过程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8】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设计院编.化工工艺手册(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9】方书起,魏新利.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指导.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0】马沛生,李永红.化工热力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11】陈国恒.化工机械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2】古风才,张文勤,崔建中,余莉萍,朱莉娜.基础化学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3】刁玉玮,王立业.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4】李功祥,陈兰英,霍英德.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5】化学工业公司化工设计院编.钢制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设计手册.兰州:燕山石油化学总公司设计院 【16】陆英.化工制图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7】周瑞芬,曹喜承.化工制图.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 【18】谢端授,琢定一,苏元复.化学工艺算图第一册(常用物料物性数据).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19】CAD/CAM/CAE技术联盟编著.AutoCAD2012中文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0】GB151—2012《换热器》征求意见稿 【21】管壳式换热器标准GB151—1999 【22】JB/T 4715-92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形式与基本参数 【23】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

参考文献检索大全

毕业论文撰写与文献资源利用 前言 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针对某一问题,综合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探讨和研究后写出的阐述解决某一问题、发表自己学术见解的文章。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 本次讲座的中心内容: 毕业论文的内容和格式 可以利用哪些文献资源撰写毕业论文 文献资源的类型及其分布 如何利用文献资源撰写毕业论文 如何获得和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步骤 一.选题: ●指导老师命题:在指导教师公布的命题范围内可根据自已的兴趣或工作单位的实际 情况选取其中的一个题目。 ●自选题目:根据自已的工作性质或工作单位要求,自选题目,经过指导教师认可, 认为可作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则可作这方面题目。 ●选题原则上每人一题,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作课题的要明确每个人独立完成的任务和 应撰写的论文或设计报告。 二.聚材—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与论题相关、丰富全面、准确可靠 三.拟定写作提纲 ●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确定每部分的篇幅,突出重点;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浑然 一体;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 四.拟定初稿 五.修改、定稿 毕业论文内容和格式 封面(题目、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等) 中、外文摘要 关键词 正文目录(含页码) 引言 正文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标准: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 《2007届本科毕业论文模版》 中、外文摘要 中、外文摘要是毕业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主要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设计、实验方法,本人主要完成的成果。要求400汉字左右,并译成外文,中、外文对

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或精髓

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或精髓“道德” 【摘要】中华民族对道德的认同、重视,广泛而又深刻,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中华民族是“道德民族”。 唯此为大的“德”文化乃中华民族是“道德民族”。中华民族对道德的认同、重视,广泛而又深刻,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 祖先传道德。《易经》对中华民族的道德進行了系统而规范的概括和总结,正式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内涵和“道德”文化,加上儒家、道家和佛家等的“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数千年传承不断,一脉相承到今天。 家家讲道德。组成家庭者,“道德”,如“相亲”,女求男条件是“德才”,即有德有才;男求女条件多“贤淑”,即贤德和漂亮;要“明媒正娶”,即名正言顺合道德;支撑家庭者,“道德”,如有德行之父母、子女,以德性为基础的相亲相爱、互亲互爱等;维系家庭者,“道德”,如爱情、亲情、情感、诚实、品性等;延续家庭者,“道德”,代代相传、代代传承,必有道德内涵,不管大家、小家、富有或贫寒,无不希求其子女、子孙重德行,有操守,即使“恶人”也不例外。

人人言道德。最为赞美的话:品质好、德行好、有道德等;最为恶毒的话:缺德、损德、无德、必遭报应等。 国家立道德。中华民族历史的历代统治者多重视道德,并作为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子孙承道德。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文革”之前)。民族文化之魂:中华民族小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大到国家、社会,莫不讲究道德,是中华民族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文化基因”,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的方方面面,進而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明的“神韵”,比如:做人,讲究品德的美;做事,讲究协调的美;建筑,讲究对称的美;艺术,讲究和谐的美;文化,讲究高雅的美;交往,讲究守诚的美;家庭,讲究和睦的美;社会,讲究和谐的美;追求,公平正义的美;向往,和谐社会的美等。就连小至“八方桌”、“太师椅”等家用器物,大到象征国家或政权的“鼎”等,莫不如此,讲究的是端庄、稳定、协调、持重的美。所以,中华民族已打下了数千年深深的道德烙印,流淌在历朝历代中国人的血液中,弃之便已不是中华民族或中国人,就是“异化”或“变异”!中国的“中”字,无论字形或字义,莫不体现“中正”、“中道”、“均衡”等之内涵。所以,道德乃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 4. 4. 秦训刚,蒋红森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 庄文中主编.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李维鼎著.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2. 翟启明主编.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3. 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4.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6. 颜赵娟.活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7.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18.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9. J.M.索里.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9.6. 20. 魏新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63. 21.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2.6

五个核心能力五项基本素质六类人才划分

五个核心能力五项基本素质六类人才划分 问题背景:产业差异导致人才价值判断标准不同 两三年前各界都在探讨中国企业该不该多元化的问题,以及多元化到底存在哪些难点。TCL现在基本是三个大的产业群,通讯、家电和IT。随着TCL 自身的发展,我们有一个最大的体会,由于每个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以及产业所依赖各种技术进步的程度不同,由此对每一个企业运作的理念,以及这理念背后支撑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评判标准都不一样,最终由于经营理念的不同,会导致一些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的不同。 对于每一个产业,每一个企业最终的判断标准?假如把握不准,到人这一块的时候,就会引出一系列问题,一个可能是形成千军万马,过渡无桥的现象,哪一个行业好做,哪一个企业好做,大家都想办法往这里挤。另外一个就是假如我在里面得不到认同的话,就索性跳槽,人才流失。 这必然给整个人力资源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TCL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由于产业经营理念之间的不同,带来的文化冲突和对人才定义、价值分配上的异同。 人才标准:多元产业化的人才通用标准“五?五?六” 1999年中国IT最热。不但所有社会上的精英,整个TCL集团的精英都想往这个产业里面进,但是紧跟着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IT的严寒来了以后,业绩的没落,使大家迷惑了,意志不坚定的想往别的地方走,意志坚定的,也找不到评判标准了,没有业绩,我这个管理人员还是不是企业认可的人才?类似问题在TCL集团内其他产业和企业多多少少也存在。TCL在这方面经历了多次反复,做了多方面的尝试,甚至可以说是血的教训后?最终从前年我们提出了从集团角度考量人才的几个标准:五个核心能力和五个最基本的综合素质,以及六类人才。不同的产业对人才要求不同,不同层级,不同管理职位也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我们企业文化最提倡的,也是我们下一步发展最需要的都是按照这些标准来考量。 五个最基本的核心能力,创新拓展、学习成长、激发协调、分析判断和贯彻实施能力。 在提出核心能力的同时,我们认为做人还有基本素质问题,所以同时配套

重要参考文献30篇

重要参考文献30篇 [1]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01. [2]曹剑杰. 浅析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体育新闻报道[J]. 中国记者, 1997. [3]曹乔卉. 漫谈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翻译[J]. 学术之窗, 2008 [4]陈建军.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之中文 译本[J]. 中国翻译, 2004. [5]陈静芳. 《新闻英语通》.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6]崔光虎. 论经济新闻英语词汇的隐喻[J]. 湖北经济学院报, 2006. [7]杜思民. 英语体育新闻修辞特色[J]. 新闻爱好者, 2009 [8]方梦之. 翻译新论与实践[M]. 青岛出版社, 2002. [9]冯婕. 外刊新闻标题的理解与传译[J]. 上海科技翻译, 1995, 4. [10]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1]郝勤. 体育新闻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2]黄勤. 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上海翻译, 2007. [13]黄焰结. 足球新闻标题欣赏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7. [14]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 2007. [15]金琪. 论VOA体育英语词汇的隐喻[J]. 科教文汇, 2008. [16]廖志勤. 英文新闻标题及其翻译策略[J]. 中国科技翻译, 2006, 2. [17]刘江伟. 基于目的论的体育新闻汉译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8]马国力. 体育英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9]马骏婷. 体育新闻及体育新闻英语汉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20]孟蓓. 照应衔接与英语体育新闻语篇翻译[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1]孟莲芬,韦建军. 体育翻译中词义的选择[J]. 上海科技翻译, 1997. [22]邱艳. 谈电视体育新闻翻译技巧[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3]汤琼,孙秀清. 奥运会及国际体育比赛英语[M].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4]肖奚强. 略论体育新闻的语言特色[J]. 世界汉语教学, 1998. [25]徐辉. 浅谈体育英语中的英汉翻译技巧[J]. 科技信息, 2009. [26]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27]张海琳. 体育英语的特点及其英汉翻译[J]. 教育在线, 2009 [28]张建. 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9]张锦兰.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 [30]庄金玉. 体育新闻莫“杀气”太重[J]. 新闻知识, 2004. 其他相关文献70篇 [1]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ord, Christina. T 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Pinkham, Joan.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4]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5]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6]蔡基刚.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