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甘西鼠尾草对动物脑缺血的作用

甘西鼠尾草对动物脑缺血的作用

甘西鼠尾草对动物脑缺血的作用
甘西鼠尾草对动物脑缺血的作用

缺血性脑中风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中风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2-09-13T16:06:44.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冯斌[导读] 大脑组织对局部缺血非常敏感,即使神经元的短时间缺血也会引发一系列的事件,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 冯斌(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脑中风是世界引起死亡的第二大病因,目前常用动物模型来研究脑中风。本文详细阐述了缺血性脑中风的三类动物模型,并指出缺血性脑中风动物模型的有关问题和发展前景。【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动物模型【中图分类号】R32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6-0017-02 1.前言 脑中风是世界引起死亡的第二大疾病,在存活的病人中,它又有高致残率。脑中风一般可分为缺血性脑中风(占所有脑中风的85%)和出血性脑中风(占所有脑中风的15%)。其中缺血性脑中风的定义是血流减少导致正常细胞的功能改变。大脑组织对局部缺血非常敏感,即使神经元的短时间缺血也会引发一系列的事件,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许多的实验模型用来研究中风损伤,对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是在特定模型中测试各种不同处理对细胞应激和死亡的影响。三个主要的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是:(1)全脑缺血模型,(2)局灶性缺血模型,(3)体外研究模型。 2.全脑缺血中风模型 局灶性中风模型被认为是与人脑中风模型最接近的模型。然而,全脑缺血模型能模拟人的心搏停止和昏厥等临床症状[1]。从一个可逆的全脑缺血模型恢复的过程中,测量生理、生化和功能等方面的因素对于识别分子和细胞机制以及潜在的神经保护剂的药理作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全脑缺血模型可能与局灶性缺血模型一样有用。三种最常用的全脑缺血模型是:1、大鼠四血管阻塞(4-VO)或者低血压两血管阻塞(2-VO);2、沙鼠-2-VO;3、小鼠-2-VO。小鼠-2-VO模型是为了研究转基因老鼠而发明的,是一个常用的模型 [1]。另一种全脑缺血模型是通过颈部缚带,心搏停止,或者通过结扎或压紧所有的心脏动脉制造全脑缺血。在这种模型中血流量小于1%或者为0。由于该模型的高死亡率,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1大鼠全脑缺血模型 四血管阻塞(4-VO):该模型有许多优点,包括制造模型十分容易,可预测的缺血神经损伤的发病率高,惊厥的发病率低和不需要麻醉药。这个模型曾经并且仍然被广泛的用于寻找潜在的脑中风治疗药物。大鼠4-VO模型包括椎动脉永久结扎,以及两个颈动脉的临时结扎。 双血管阻塞(2-VO):这个模型在一般的麻醉条件下进行并且需要注射肌肉松弛剂。大量证据表明双侧劲总动脉的栓塞不能使大脑充分缺血,或者扰乱脑组织能量状态产生可检测到的细胞死亡[2]。因此为了产生缺血性脑损伤,在双侧颈动脉阻塞的同时还必须通过降低血压的方法来减少脑内血流量。降低血压通常用以下三种方法的一种来达到:(1)放血控制法,(2)注射外周血管扩张剂,(3)联合运用以上两种方法。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并且使血压减少到50mmHg导致的损伤结果比4-VO更严重。海马、新皮质和纹状体中的血流量降到3~5%。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血流量只下降到对照组的15%左右[1]。 2.2 沙鼠的全脑缺血模型 这个模型通常只临时结扎颈总动脉而不降低其血压。因为沙鼠中没有脑后部的动脉连接,所以一般会产生严重的前脑缺血。局部的中枢神经系统血流的改变与大鼠模型中相似,皮层中的血流量约为控制组的1%,海马中的血流量约为控制组的4%。 2.3 小鼠的全脑缺血模型 小鼠的全脑缺血模型与大鼠2-VO模型相似。一些研究表明用2-VO或者低血压2-VO技术制作的小鼠全脑缺血模型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伤数量比较一致[3]。然而,由于通过后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多样性,要在CA1区得到一致的损伤并且同时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和实验成功率是困难的。一个模型结合了基底动脉和双侧颈总动脉栓塞——三血管栓塞。但在这个模型当中动物的存活率低,并且CA1区的损伤不一致。 3. 局部脑缺血模型 局部脑缺血模型与全脑缺血模型有两点不同。首先,即使是在损伤的中心区域,血流量总是比全脑缺血模型要高些。其次,从损伤中心区域到损伤的外周有一个明显的梯度,因此在这个区域的代谢条件是不同的。由于局部脑缺血模型的持续时间和异质性,它的损伤比全脑缺血模型更加复杂。同时,它也是类似人脑中风的情况,所以被广泛的研究。 局部脑缺血模型有两类:短暂局部脑缺血模型和永久局部脑缺血模型。在短暂局部脑缺血模型中,血管在堵塞三小时后被再灌注;然而,在永久局部脑缺血模型中,血管被堵塞的时间通常是一天或者几天。 3.1短暂中动脉栓塞 该模型中有两个主要的栓塞位点。在近体端,栓塞位点在靠近颈内动脉的分支处。目前广泛运用的栓塞方法是在颈动脉中插入一段尼龙线,经过中动脉的分支处,从而造成中动脉栓塞。 具体的流程如下:将大鼠的颈部正中切开后,分离左侧的颈外动脉和翼腭动脉并用丝线结扎。在颈内动脉分叉的周围栓塞颈总动脉,同时用小夹子夹住翼腭动脉,用丝线结扎颈总动脉。用一根尼龙线(0.20-0.22 mm,尖端磨钝) 插入颈外动脉。用丝线扎紧颈外动脉和尼龙线。在中动脉栓塞中,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检测血流量,栓塞时血流量应为栓塞前基线的20%。在一段栓塞时间之后抽出尼龙线,血液从颈内动脉流出再灌注。 3.2永久性中动脉栓塞 常用的永久性局部脑缺血模型是栓塞中动脉的一个或者多个分支。简要步骤如下:把颞肌剥离开后,在靠近颧骨和鳞状骨结合2-3mm 处钻一个2-3mm深的孔。然后打开和剥离硬脑膜,使中动脉曝露。用一个钢钩通过显微操作仪把中动脉挑起并用电凝法使其栓塞。另外一个常用的永久性局部脑缺血模型是用线结扎中动脉24小时以上。 3.3光化学诱导局部脑缺血模型

唇形科鼠尾草属新植物

植物研究 2011,31(1):1~3 Bu lletin of Botan ical R esearch 第一作者简介:祝正银(1945 ),男,教授,主任中药师,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教学兼科研工作;植物、药用植物分类研究等。收稿日期:2009-09-08 唇形科鼠尾草属新植物 祝正银1 闵伯清1 王秋玲 2 (1.四川省中药学校,峨眉山 614201;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系,北京 100102) 摘 要 描述了四川(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一新种,即川西鼠尾草。新植物毛被与花冠管内被长柔毛而独特,接近于粘毛鼠尾草(Salvia roboro w skii M ax i m .),其区别在于多年生草本,根粗壮,直径1~2c m;花萼较长,长1~1.2c m;花冠较长,长约2.1c m,内面离花冠筒基部约2mm 处,向上长约5mm 一段全被长柔毛(非毛环),花冠筒近中部向上近直弯曲而逐渐扩大,冠檐上下唇具紫红色斑点。关键词 川西鼠尾草;新种;中国 中图分类号:S56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02(2011)01-0001-03 Taxa Nova Salvi oru m l abiat aru m ZHU Zheng Y in 1 M I N Bai Q i n g 1 WANG Q i u Ling 2 (1.S i chuan School of Ch i neseM ateri a M ed i ca ,Em eis han ,S i chuan 614201;2.Beijing Un i versit y ofC h i neseM edici ne ,B eiji ng 100029) Abst ract A ne w species of the fa m ily(Labiatae)Salvi a Linn .Salvi a chuanx iensis Z .Y.Zhu ,B .Q.M i n et Q. L .W ang ,fr o m B aox ing sic huan,Ch i n a i s descri b ed .Co m pared w ith Salvia roboro w sk ii M ax i m .,t h e ne w species is a perenn ial herb w ith t h icker roo ,t 1~c m i n dia m eter ,and l o nger calyxes ,1~1.2c m l o ng ,and longer coro lla ,about 2.1c m long ,further m ore ,about 2mm near the tube base ,there is a 5 mm long part o f v illous surface i n si d e t h e corolla(but not annu lar ha ir).Last but not leas,t fro m the m i d d l e part of the cy li n derica l coro lla ,the tube stretchs upw ard ,expanding and cur v i n g gradua ll y ,and w ith purpc lish red speckles found in the upper and l o w er li p s o f the coro lla l o be ,wh ich disti n gu ishes th is ne w species fro m S.roboro w s k ii M ax i m ..K ey w ords Salvi a chuanx iensis Z .Y.Zhu ,B .Q.M i n etQ.L .W ang ;ne w species ;China 川西鼠尾草 新种 Salvi a chuanxiensis Z .Y.Zhu ,B .Q.M in e tQ.L .W ang sp .nov . Species pr ox i m a S .roboro w skii M ax i m .a qua herbis perenn i b us ;radic i b us robustis 1-2c m dia m .;calyci b us l o ng i o ri b us 1-1.2c m long is ;coro llis l o n gioribus c irc . 2.1c m l o ng is ,t u bis i n tus basi c irc .2mm longis sursu m c irc .5mm long is partibus ubique v illosis(non annu latis),subm ed iis subarrectis curvatis sensi m a m pliati s ,li m bor um lab iis superis i n ferisque pur pureo puncticultis d iffer.t H erba perenn is 60-100c m al.t ,cau lis fo li u m rhach is ped icella calyxque g l o co g l a ti l o ngipila g l o co glati brev i p ila v illosa pubescentiaque ,radice r obusta 1- 2c m dia m .rubeo fusoa .Cau lis erecta vel suberecta basilaris sursum mu ltira m osa densa pavce paucora m o sa quadrangularis quadrisu lcata .Fo li a basilaria an t h e si e m orientia ;fo lia cau li n a m u lta ,hastata vel hastato triangulari a ad hastato lanceolata vel lanceolata (2.5-)4-8c m longa (1-)3-4c m lata longa lataque sub aequ ilonga ,apice obtusa ve l pavce acuta ,basi subco r data ve l subcordato truncata ad truncata ,m arg i n e ir regu lari crenata vel obtuso dentata supra v iridia sub tus pa lli d e v iri d ia ,costa supra concava subtus conv exa ;peti o lis (1-)3-7c m l o ng is ,vel la m i n is subae quilong is vel long isri b us pavce brev i o ri b us .I nflores centiae vertic illatae 2-6(-8) florae parce disso c iantes race m osae ve l panicu latae co m positae apicales 15-30c m long is ;fo liis bracteane is f o liace is petio l u

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制备方法.pdf

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前言 相信不少神经内科的研究生都作过或将要作大鼠线栓模型,都有一个从查文献了解方法到跟师兄、师姐学习再到自己体会摸索直至熟练的过程,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可能的经历了从模型不成功的郁闷到熟练后成功的喜悦(我们是有这样的感觉)。为了缩短各位将要作或刚开始作MCAO模型的战友的摸索过程,提高模型制作的成功率,我们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相信各位战友看过后将对制作大鼠线栓模型有更深的认识,并以其为乐趣,同时欢迎各位熟练的战友与我们交流经验。 第一部分线栓模型制备理论及经验 ⒈ 插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简介 八十年代 Koizumi 和 Longa 创用了不开颅的大鼠 MCA 可逆性脑梗塞模型,此后,应用插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已渐趋成熟,目前该法已逐渐取代开颅法而成为最流行的方法。该模型先阻断颈外动脉(ECA)及其分支,且阻断翼腭动脉(PPA),以切断颅外来源的侧副循环血流。从 ECA 插入尼龙线,经颈内动脉(ICA)到 大脑前动脉(ACA),机械性阻断大脑中动脉(MCA)发出处的血供来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此模型可在无麻醉状态下拔出尼龙线,恢复血流,实现再灌注。 1994 年 Huang 等[55]首次将线栓技术应用于小鼠局部永久性脑缺血模型。1997 年 Hara 等[56]将线栓技术改进后应用于小鼠局部暂时性脑缺血模型。此后不断有学者借助于显微技术和多功能生理监测手段建立小鼠局部线栓脑缺血模型[57,58]。国内蒋晓帆等[59],王芙蓉等[60] 也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线栓法具有不开颅、效果肯定、可准确控制缺血及再灌注时间的优点,用于研究神经元 对缺血的敏感性、耐受性,药物疗效观察以及再灌注损害和治疗时间窗较为理想,同时也具有对全身影响小、动物存活时间长的特点,适于慢性脑损伤的研究。控制好易变因素,可避免实验结果的不稳定性。但线栓造模也并非完美无缺,存在着下列不足:①线栓造模过程是非直视下的手术,血流是否完全阻断不能即刻得知。②动物品系、体重、批次会影响结果。动物饲养条件好的单位所繁育的动物,可以使影响程度降低。③操作者的科研训练影响结果。严格的训练和足够例数的实践可以复制出稳定的结果。④血管破裂出血。操作不小心极易刺破血管或拔线栓时引起出血。轻柔、精细的操作可以减少血管破裂的发生。

肝缺血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说明

肝缺血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说明 原型物种人 来源缺血再灌注 模式动物品系SD大鼠,SPF级,健康,雄性,体重:200g~220g 实验分组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受试药物组,15只每组 实验周期24hrs, 72hrs 建模方法1.选取体重250g-300g大鼠,行术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 2.15%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将大鼠平躺在手术台上胶带固定四肢,将大鼠腹部至剑突术区剃毛,用10%碘酒和75%乙醇术区消毒。 3.取腹正中切口1cm,打开腹腔,小心分离出肝脏左、中叶之肝蒂(左、中叶肝脏供血的门静脉和肝动脉)。 4. 用无创血管夹夹闭中叶和左叶的门静脉和肝动脉,使约70%的肝脏缺血,以防止发生严重肠系膜静脉淤血。0.5min后,与非阻断的右叶相比,肉眼可见阻断叶明显变白,说明阻断成功,用止血钳夹闭皮肤切口临时关闭腹腔,同时将大鼠放在37℃恒温加热垫上保温。 5. 完成持续缺血60min后,重新打开腹腔,迅速取出血管夹,恢复缺血肝血流,0.5min左右可见缺血区肝脏由白色逐渐恢复为鲜红色表明再灌注成功,逐层缝合腹腔肌肉和皮肤关闭腹腔,完成手术。待大鼠清醒后放回饲养室饲养,密切关注大鼠的状态及生存状况并做好记录。 6. 术后分别于再灌注0h、3h、6h、12h、24h及72h处死大鼠,下腔静脉取血1ml,室温静置2h后于4℃3000r离心10分钟提取血清,放入-80冰箱冻

存。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谷丙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同时统一取肝左叶组织1.5cm×1cm×0.2cm留作病理标本或分生标本。 注意事项 1.分离肝门时用棉签分离,可避免对肝脏的损伤 2.术前禁食有利于手术进行 3.阻断血流要一次成功,否则会造成缺血预处理,减轻损伤程度 4.再灌后用棉签轻轻按压肝脏,有利于血流恢复 5.取材时镊子不要损伤肝脏 应用疾病模型 肝脏缺血损伤评分:0分:无肝细胞损伤 1分:轻度损伤,特点为细胞质空泡化,病灶核固缩 2分:中度损伤,血窦膨胀,细胞溶质空泡化,细胞边界模糊 3分:中度到重度损伤,凝固性坏死,大量血窦膨胀,红细胞渗出到肝锁,嗜伊红细胞增多,中性白细胞着边(附着于血管壁) 4分:严重坏死,失去肝脏结构,肝索崩解,出血,嗜中性粒细胞渗入

11种鼠尾草属叶片和叶柄解剖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4页

11种鼠尾草属叶片和叶柄解剖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鼠尾草属Salvia L.隶属于唇形科Lamiaceae,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有84种,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西南地区最多[1]。中国鼠尾草属植物多作为中草药或民族药应用于临床[2],据记载鼠尾草属药用植物约33种,其中弧隔鼠尾草亚属Subg. Salvia和荔枝草亚属Subg. Sclarea的全部25种药用植物都作为中药“丹参”应用[3]。此外,近年来对于鼠尾草属植物观赏价值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部分野生种类已经成功引种[4-5]。 笔者调查发现各地药材市场上中药“丹参”来源混杂,药农种植和采集也十分混乱,这都给丹参的质量控制和用药安全带来了隐患。此外由于鼠尾草属植物分布广、种类多、形态变异大,造成了植物来源不清,也为该属分类学研究与药材鉴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研究表明,植物叶部解剖学特征常作为植物鉴定和分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而得到广泛应用[6-11],但目前关于鼠尾草属植物叶部解剖学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于弧隔鼠尾草亚属和荔枝草亚属的11种鼠尾草属植物叶部解剖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探讨适用于该2个亚属的特征分类性状,也为该属植物鉴定和分类学研究提供有力依据。 1材料 实验材料的编号和来源见表1,所有供试样品由四川农业大学周永红教授鉴定,凭证玻片存于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理学院标本室(SAU)。 2方法 样品采集后用流水小心冲洗干净,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将叶片和叶

柄分别切成长0.5~1 cm的小段,FAA固定液固定,常规石蜡制片法制片,切片厚度为8~12 μm,番红-固绿染色,Olympus BX51显微镜观察,选取结构完整、染色效果好、图像清晰的切片进行拍照。每个样品分别观察叶片主脉部、叶柄部横切面各15个切片。用Olympus显微成像系统测量各部分解剖结构,平均值表示。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构建聚类树。 3结果与分析 3.1叶片解剖学研究通过对11种鼠尾草属植物叶片横切面的观察,发现鼠尾草叶片表面均覆有毛被,见表2,图1。叶片上下表皮均为1层细胞构成无角质层;上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厚度差异较大,占叶片厚度的8.10%~16.67%;下表皮明显薄于上表皮且细胞排列较为疏松,占叶片厚度的3.89%~12.18%。从叶肉结构上看,鼠尾草属植物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明显,为典型的异面叶。样品中毛地黄鼠尾草、橙色鼠尾草和圆苞鼠尾草为1层栅栏组织,其余样品均为2层栅栏组织,厚度为36.77~92.77 μm,占整个叶片厚度的16.96%~46.49%;除三叶鼠尾草海绵组织薄于栅栏组织外,其余鼠尾草海绵组织均厚于栅栏组织,厚度为53.20~159.90 μm,占整个叶片厚度的35.19%~60.07%。样品栅海比为0.30~1.29,主脉导管直径为5.67~25.90 μm。 通过对11种鼠尾草属植物叶片中脉横切面的观察,发现鼠尾草叶片正面叶脉处均有不同程度下陷,背面叶脉处全面突起,此外叶脉在叶片背面构成的网络也比较清晰。对于解剖结构而言11种鼠尾草叶片中脉处均由大量的薄壁细胞构成,维管束位于中央位置,见图2。

脑缺血模型评估

脑缺血模型分为全脑缺血和局灶性缺血模型两种。全脑缺血对于慢性脑缺血及一些特殊领域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因其对全身影响较大,梗死不稳定等缺点,并且,临床上的脑缺血患者通常为局灶性缺血,因此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低,目前应用相对较少。局灶性缺血与全脑缺血相比,可形成特定部位的脑梗死并进行再灌注,对全身影响较少,与人发病情况更相似,目前应用更为广泛。 全脑缺血模型 1 两血管阻断法:Ekloef 等(Ginsberget al.,1989)首先提出这种模型, 即关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CCA), 同时降低血压。制造低血压有两种方法: 通过尾动脉放血降低血压, 使用降压药三甲噻方或酚妥拉明把血压降到50 mmHg (7.5 mmHg =1kPa)。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缺点是存在侧支循环, 缺血不完全, 血压的轻微波动会影响实验结果,低血压会严重干扰其他器官和组织的供血(李月玲et al.,1989)。该模型还不能再清醒动物进行, 无法进行神经行为的观察。可用来进行脑缺血后脑血流、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低温神经保护等,适合慢性期研究(张拥波et al.,2007)。在该法基础上改进可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如高脂饲养加两血管阻断法(Tayebatis et al.,2004),两血管阻断加尾端放血降压法,两血管阻断加硝普钠降压法(Willams et al.,2007)。 2 三血管阻断法:最初由Kameyama 等(Kameyama et al.,1985)建立,方法为电凝切断基底动脉,并通过阻断与开放双侧颈总动脉,实现全脑-缺血再灌流。该法稳定性好,可通过阻断CCA 的时间长短来控制缺血程度,再灌注血流恢复迅速,模型成功率高,适合用于急性全脑缺血性损伤的研究。其缺点是手术难度稍大,且对周围组织牵拉严重,操作不当易造成动物死亡。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理想的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Yanamoto 等(Yanamoto et al.,2003)采用改良的三支动脉阻断法制作正常血压大鼠大脑皮层脑梗死模型,通过比较术后动物的生理参数,梗死灶体积等指标确定缺血性中风程度。 3 四血管阻断法:通过阻断双侧CCA 和双侧椎动脉实现 全脑缺血,最早在1979 年由Pulsinelli 等(Pulsinelli et al.,1979)建立。首先分离双侧CCA,放入套扣并外置备用,电凝或结扎双侧椎动脉,可根据实验需要经外置套扣阻断双侧CCA,并于一定时间后开放而实现再灌注。优点为可在清醒或麻醉状态下完成,制作过程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理接近,缺血后生理指标稳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治疗进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治疗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710004 薛荣亮 脑缺血一定时间恢复血液供应后,其功能不但未能恢复,却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脑机能障碍,称之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白细胞高度聚集和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缺乏等有关。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缺血中心区死亡以细胞坏死为主,目前认识的比较清楚,即脑缺血后5-7分钟内,细胞能量耗竭,K+通道受阻,膜电位降低,神经末梢释放谷氨酸,通过兴奋谷氨酸受体(包括NMDA 、AMPA和KA 受体)致使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开放,引起Ca2+超载,高Ca2+可激活NOS,使NO和氧自由基的形成增加,引发脂质过氧化,引起膜结构和DNA的损伤;Ca2+还可活化各种酶类,加剧细胞损伤和能量障碍,引发缺血级联反应,结果细胞水肿、细胞膜破裂,细胞内酶和炎性介质释放,引起细胞坏死。 近年来认识到半暗带区域于再灌注数天后出现了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DND常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2-4日,主要发生在海马、纹状体及皮质区域,DND需要数日时间、有新蛋白质合成的、需要消耗能量的、为无水肿的细胞自杀过程,称之为细胞凋亡(PCD)。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既包括急性细胞坏死也包括细胞凋亡,对于DND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及保护措施简述如下:1.基因活化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出现大量基因表达,大约有374种基因出现

变化,绝大多数基因与凋亡有关,其中57种基因的蛋白表达是缺血前的 1.7倍,而34种基因的表达量出现下降,均发生在4小时到72小时, 包括蛋白质合成,基因突变,促凋亡基因,抑凋亡基因和损伤反应基因变化等,这些基因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DND的发生。 2.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是指EAA受体活化而引起的神经元死亡,是脑缺血性损伤的重要触发物和介导物。EAA可活化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触发缺血后致炎基因表达。CA1区神经细胞分布着大量的EAA受体,而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分布很小,这就为缺血后的兴奋性毒性提供了基础。另外,CA1区较CA3区对缺血损伤敏感是由于其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类型不同,CA1区以NMDA受体为主,CA3区以KA受体为主,而KA 受体对缺血敏感性较差,可能是造成DND发生的重要原因。 3.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 脑缺血再灌注期间产生大量自由基。其有害作用可概括为:①作用于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②诱导DNA、RNA、多糖和氨基酸等大分子物质交联,交联后的大分子则失去原来的活性或功能降低。③促使多糖分子聚合和降解。自由基可广泛攻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神经膜与血管,引发脂质过氧化瀑布效应(oxygen burst),蛋白质变性,多核苷酸链断裂,碱基重新修饰,细胞结构的完整性破坏,膜的通透性、离子转运、膜屏障功能均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细胞死亡。自由基还能导致EAA释放增加,促使脑缺血后DND发生。 4.热休克蛋白表达紊乱 热休克蛋白是在多种应激原的作用下生成的分子量为7-200KD的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型完整版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 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想要进行一项基础研究,动物模型必不可少。缺血性脑卒中研究如火如荼,动物模型也多种多样,有哪些常用的动物模型,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就成了研究人员在选择模型时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缺血性卒中过程中,最终的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缺血的持续时间、缺血的严重程度、侧枝循环、系统的血压以及梗死产生的原因和位置。此外,年龄、性别和相对复杂的药物遗传背景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因为卒中是如此复杂的一个疾病,因而动物模型也往往只能覆盖其中个别方面的特点。 虽然中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但其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使得我们有机会用实验来模拟卒中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展,这也解释了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当血流量降至基线值的15-20%以下时,只要几分钟就会产生不可逆的脑损伤核心,并且迅速相周围发展。其周围的脑组织血流减少得相对较轻,所以此时神经功能缺失而组织结构却是完整的。但如果脑血流不能恢复,那么这些所谓的半暗带组织就会被纳入梗死核心区。 最常用的一种模型是啮齿动物的线拴法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方法是将普通的血管内缝线或特制的线拴放入大脑中动脉开口处,从而达到阻塞血管造成血流量减少的目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开颅的手术,并且通过拔出线拴的方法还可以达到在特定时间再通血管的目的,虽然瞬间的血管开通与人体一般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去甚远,但与近来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机械取栓治疗的病理过程不谋而合。因此,虽然在模型的制作上存在一些问题,但仍是目前最广受认可的一种脑卒中动物模型。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用各种方式直接地闭塞血管,分为永久地闭塞血管(如凝断)和暂时闭塞血管(如结扎),但大多都需要开颅的手术操作。 使用内皮素-1(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可以诱导短暂的局灶性脑缺血,其产生的病灶可以分布于脑组织任何位置,常常被用于制作腔隙性梗死的模型制作。 光化学法是在系统给予荧光物质后,用可穿透颅骨的光线,激活特定脑区的荧光剂,从而达到局部梗死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做到高度的可重复性,并且病灶可以相当局限。但缺点是这种方法制作的模型缺乏缺血半暗带,因而不能很好地模拟某些病理生理变化。 另外还有血栓栓子模型和栓塞微球模型,这两种方式与实际临床病理生理过程更为相近,但同时也有梗死位置变异性大,并且有不可预知的血管再通等问题。 尽管有如此众多的动物模型,但由于模式动物本身和人有诸多差异,在许多结构和功能上都不能完全模拟。随着对脑功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简单的动物模型将不适用于许多高级神经功能的研究。诸如卒中后认知功能损伤、神经精神症状、抑郁、睡眠呼吸暂停等常见的卒中后并发症的研究均在不同程度上因为缺少有效的动物模型而受到阻碍。而这也将是卒中动物模型进一步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 1. Sommer, . Ischemic stroke: experimental models and reality. Acta Neuropathol133, 245-261 (2017).

最新1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汇总

1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实验研 究进展

医学院检验系,广东广州510182;2.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关键词】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进展 心脏骤停(CA)是急诊医学常见的急症之一,因其居高不下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心肺脑复苏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心搏骤停是指心跳及呼吸突然停止,血液循环终止。由于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循环停止4~6 min脑组织即可出现不可逆性损害[1]。面对突如其来的心脏骤停,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心肺复苏。但是即使复苏后,心脏恢复了搏动,但脑功能的恢复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一般心脏停止搏动,脑缺血、缺氧立即发生,如超过4~6 min就可以出现不可逆的大脑损害。心脏停搏时间长,如>8 min以上,大脑功能很难恢复,成功率极小。有学者研究认为,心脏停搏后,约50%左右患者死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即脑死亡。即使心、肺复苏成功,生命保留,仍约有20%~50%左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成为植物状态(植物人)或痴残等[2]。 在成功进行心肺复苏后有20%~40%的患者遗留下永久性神经损害[3]。鉴于脑保护和脑复苏的重要性,近年来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脑是一个血流量大、代谢旺盛的器官,其功能几乎全靠葡萄糖的氧化代谢。心脏骤停后引起的脑损害的病理生理主要是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以及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涉及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钙离子稳态失调、神经元凋亡等机制[4]。所以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是脑复苏。 大量研究旨在寻找可减轻或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或药物,并且已经在动物模型上获得一定成功,但是这些方法和药物很少能成功用于临床。缺血预处理对心脏和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是在临床实践中预处理只适用于缺血再灌注可预期的情况。尽快恢复灌注是减轻缺血导致的损伤和行为障碍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再灌注也可能加重损伤。在再灌注早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和钙超载导致了缺血再灌注损伤。所以近年来围绕心肺脑复苏的保护机制及其方法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而建立有效、稳定的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实验研究的基础。 针对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方法有多种,包括: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四血管阻断法、三血管阻断法、颈动脉负压分流法。国内文献报道用四血管阻断法比较多[5],国外四血管阻断法、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均有应用及报道,但更偏向于后者[6]。对比不同建模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所显露出的特性,分析并总结各自的优缺点。选择能较好地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方法,为脑复苏的深入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本文将从实验的可操作性、成功率、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各类建模方法进行综述。 1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及效果的判定 1.1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拟心搏骤停

华东地区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

华东地区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调查华东地区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情况。方法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分类学研究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结果整理出华东地区鼠尾草属植物26种、8变种、4变型。结论为该植物合理利用、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华东地区;鼠尾草属;植物资源 鼠尾草属(Salvia L. )为唇形科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1 000种,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约有八十余种,分布于全国各地[1,2]。该属药用三十余种(含变种、变型),其中丹参S. miltiorrhiza Bunge、甘西鼠尾草S. przewalskii Maxim.、云南鼠尾草S. yunnanensis C. H. Wright等多种植物的根作为丹参药用,不仅入药历史悠久,且药用价值高、用途广,成为目前中药领域研究、应用最为活跃的一些品种[3]。这些丹参类中药普遍含有丹参酮等二萜醌类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抗菌消炎等功效[4]。除此外,本属尚有红根草S. prionitis Hance、华鼠尾草S. chinensis Benth.、荔枝草S. plebeian R. Br.等,也是常用中草药[2]。

华东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福建、上海等六省一市,作者对该地区内的鼠尾草属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在鉴定标本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1 华东地区鼠尾草属药用植物品种记载 据野外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1,5~10],华东地区有鼠尾草属植物26种、8变种、4变型,分别隶属于4亚属5组,其中入药者13种,7变种,4变型,现分别将其分布及药用情况介绍如下。 1.1荔枝草亚属 1.1.1荔枝草组荔枝草S. plebeian R. Br. , 华东各省都有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沟边、田野潮湿的土壤上;全草入药,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凉血止血。 1.1.2丹参组 ①丹参S. miltiorrhiza Bunge, 产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等省;生于山坡、林下、草丛;根入药,可活血调经,祛瘀生新,养血安神。白花丹参S. miltiorrhiza Bunge f. alba C. Y. Wu et H. W. Li, 产安徽省亳州、太和、临泉、嘉山、全椒、铜陵、山东省章丘、莱芜等地。生于山坡草丛或溪边草地;用途同丹参。单叶丹参S. miltiorrhiza Bunge var. charbonnelii (Lévl.) C. Y. Wu,产山东省蒙山、海阳、牙山等地;生于山坡、路边草丛;用途同丹参。②南丹参S. bowleyana Dunn, 产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生于山地、山谷、路旁、林下或水边;用途同丹参。二回羽裂南丹参S. bowleyana Dunn var. subbipinnata C. Y. Wu, 产浙江省永嘉及乐清县;生于林下;用途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研究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研究 2013级硕士8班陈林伟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实验动物或细胞模型完全模拟人类的中风十分困难,动物模型与临床的拟合具有重要意义。脑缺血动物模型为研究脑缺血后病理过程.病理生理机制及评价潜在的治疗干预效果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大脑中动脉闭塞 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和脑梗塞等。缺血性中风是由大脑主动脉或其分支血栓形成,或内栓子阻塞引起,且多为大脑中动脉(MCA)栓塞。利用实验动物或细胞模型完全模拟人类的中风十分困难,过去二十年,经动物模型研究证明有效的700多种药物中,除一种新自由基消减剂(NXY-059)外,其余全都未能在三期临床得到阳性结果,从而无法证明其有效性,故研究建立与人类发病机理相近、可长期观察、结果稳定可靠、便于操作、价格低廉而实用的符合人类中风的动物模型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在新药研发与脑缺血基础工作中,选择恰当的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中使用的实验动物有两大类:即灵长类和啮齿类。对于中风的生理病理的了解,最初来源于中风患者。因此,灵长类动物对中风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相似的多脑回灵长类动物种属(如猕猴),在行为和感觉运动整合方面与人类有密切的相似性,是中风基础研究、探索性研究和临床前评价的最佳动物模型。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制备模型,已有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如狒狒。STAIR会议提出,药物一旦用小动物做出阳性结果,应该在较高的物种进行验证,然后才能开始临床试验[1]。最近报道,利用狨猴模型发现了神经保护药物氯美噻唑。国内也有学者采用光化学法成功造成树鼩局部脑缺血模型呤[2],其造模方法亦被多人借鉴采纳。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标准化的、被广泛接受的灵长类动物中风模型。 与灵长类较大的动物相比,啮齿类动物模型,如大鼠和小鼠,具有价格便宜、来源充足、品种纯化、制作模型方法简单、存活率高、脑血管解剖和生理较接近于人类、易于监测生理参数,脑标本制作容易等多面的优势[3]。但是啮齿类动物的大脑与人和非人灵长类

实验动物学试题及答案讲解

《实验动物学》复习题及答案 1、小鼠的给药途径有那些?请演示一下 答: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皮下注射(sc):常在背部皮下注射。一手固定动物,另一只手注射给药。 腹腔注射(ip):左手固定动物,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部外侧,呈45 度角刺入腹腔,进针约3~5mm。 肌内注射(im):多注射后肢股部肌肉,如一人单独操作,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抓 住小鼠头部皮肤,小指、无名指和掌部夹住鼠尾及一侧后肢,右手持注射器刺入后肢肌肉给药 尾静脉注射(iv):将动物固定,鼠尾巴露在外面,用70%~75%的酒精棉球擦尾部,或将鼠尾浸入45~50℃温水中。待尾部左右静脉扩张后,左手拉着尾,右手进针 2、请演示一下大鼠、小鼠的捉持、固定及灌胃给药 答:(1)小鼠的捉持:捉拿时可先用右手抓住并提起鼠尾,置于实验台或鼠笼上,并稍向后拉;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后颈背部的皮肤,将鼠置于左 手心中,拉直后肢,以无名指及小指按住鼠尾或小鼠的左后肢即可。 (2)大鼠的捉持:大鼠的捉拿时,可戴上手套。实验者可用右手捉住鼠尾,放 在实验台或鼠笼上,并稍向后拉;左手掌面向鼠背,食指和中指压住鼠的头顶,拇指和无名指分别从鼠的两腋下插入,将鼠的两前肢卡住;或拽紧鼠后颈及后 背皮肤即可。 (3)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 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3、大鼠的给药方法有那些?请演示一下常用的给药方法 答: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皮下注射(sc):常在背部皮下注射。一手固定动物,另一只手注射给药。 腹腔注射(ip):左手固定动物,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部外侧,呈45 度角刺入腹腔,进针约3~5mm。

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

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方法研究 马贤德1孙宏伟1 柴纪严1 赵金茹1 (1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①目的建立一种比较系统,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动物模型,达到只要读者根据本文所述的方法操作就能制作出MCAO再灌注模型的目的。 ②方法成年健康雄性 SD大鼠40只,参照Longa法并适当改进建立MCAO模型20只,假手术组20只。本文将详细叙述手术过程以及再灌注时间点的合理选择。最后利用行为学测试、四氮唑(TTC)染色对模型成功与否进行判定。③结论线栓法是一种操作简单的制备MCAO 再灌注动物模型的方法,并且此方法的再灌注效果较为明显。 关键词动物模型;脑缺血;再灌注;线栓法 Establishment a model of ra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with intraluminal suture Ma Xian-de1 Sun Hong-wei1 Chai Ji-yan1 Zhao Jin-ru1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odel of ra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terms of the model, the operation will be simple, and the achievement ratio will be high. Methods: 40 Male Sprague-Dawley ( SD ) rats were separat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20 were model of ra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ased on Longa method, and the other 20 were sham-operated group. The process of the operation and the selection of different time point following ischemic-reperfusion we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What’s more , the model was appraised by behavioral test and Triphenyl Tetrazolium Choloride(TTC)Staining. Conclusion: The operation of intraluminal suture method is very simp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l of rat ischemia-reperfusion, what’s more, the effect of reperfusion is very obvious. Key words: Animal Mode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traluminal suture 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并能最大程度模拟人类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早在1986年,日本学者Koizumi发明了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1995年,我国也出现了相关的报道。目前人们比较公认的是Longa等建立的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动物模型。国内一些学者对此方法又进行了改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手术操作过程复杂,实验动物死亡率较高,而模型成功率较低,并且在所发表的文章中普遍存在一个缺点,就是对该模型的制作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读者往往不能按照此类文献完成模型的制备工作。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 MCAO再灌注模型,并将此方法图文并茂的展现给读者,使读者只要根据本文所述的方法操作就能制作出MCAO再灌注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动物及分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80-320g,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0只。四氮唑红(TTC)染料,由沈阳市博尔美试剂公司提供。 1.2 栓塞线的制备栓塞线采用 2.5号钓鱼线,直径0.25-0.28mm。将其剪成4cm长,一端用细砂纸打磨成半球形(需在显微镜下筛选),再用记号笔分别在距打磨端0.6cm处、1.8cm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