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文献综述】纳米材料与纳米包覆物的发展

【文献综述】纳米材料与纳米包覆物的发展

【文献综述】纳米材料与纳米包覆物的发展
【文献综述】纳米材料与纳米包覆物的发展

文献综述

化学工程与工艺

纳米材料与纳米包覆物的发展

[前言]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纳米技术制成的材料性能优良,用途非常广泛。它在陶瓷、传感器、能源、催化、医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纳米磁性材料具有十分特别的磁学性质,纳米粒子尺寸小,具有单磁畴结构和矫顽力很高的特性,用它制成的磁记录材料音质、图像和信噪比好,而且记录密度特别高。纳米陶瓷材料相比传统的陶瓷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高韧性以及良好的延展性。纳米材料制成的温度传感器、红外线检测仪和汽车尾气检测仪,检测灵敏度比普通的同类陶瓷传感器高得多。纳米倾斜功能材料在航天用的氢氧发动机中,能达到燃烧室内侧耐高温、外侧有良好导热性的要求。利用半导体纳米粒子可以制备出光电转化效率高的、即使在阴雨天也能正常工作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此外,纳米粒子还是一种极好的催化剂,镍或铜锌化合物的纳米粒子对某些有机物的氢化反应是极好的催化剂,可替代昂贵的铂或钯催化剂等等。纳米技术在世界各国尚处于萌芽阶段,虽然已经初具基础,但是尚在研究之中,新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仍然方兴未艾。我国已努力赶上先进国家水平,研究队伍也在日渐壮大。

表面包覆改性中, 在纳米的粉体表面包膜是一种重要的方法[1]。其表面包覆的一层覆盖层,因其不同的化学组成,可以提高热、机械及化学稳定性,或者使其具有生物兼容性,来提高抗腐蚀性、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或者改变其光、电、磁、亲水、催化、疏水以及烧结特性。要想得到高附加值的纳米粉体的关键是进行表面改性以及控制纳米粉体的表面化学组成。另一方面,为体现其在纳米级尺寸所特有的性能(如: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等优点),必须有效地防止颗粒团聚,提高分散性。为改变颗粒的表面状态,可以加入表面添加剂与颗粒发生化学反应或表面吸附反应。如果将原始颗粒看作“核”,表面包覆层看作“壳”,则颗粒经包覆以后形成了一种“核-壳”的结构,作为一种新物质,呈现出某些新的特性和功能。壳层既可以是无机物质也可以是有机物质。此项技术在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

的前景,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国外对于表面包覆的研究颇为活跃,Caruso F[2].对近年来该领域的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他提到:有机高分子是最常用的表面包覆剂,它在油墨,颜料,以及部分日用化妆品的制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ofman-Caris[3]对多种无机粒子进行高分子包覆的方法作了总结。除了有机高分子外,无机包覆物也是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另外,生物大分子包覆也是目前新兴的包覆物。

当前用有机物在颗粒表面进行修饰得到高分子包覆层的途径主要有两大类:聚合化学反应法和高分子自组装法。

聚合化学反应法通常是指有机物单体在含有待包覆粒子的溶液中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同时在粒子表面沉积,形成包覆层的方法。它包括乳液聚合,异质凝结聚合, 单体吸附聚合等方法。单体吸附聚合法的包覆粒子通常由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核构成,例如CeO2、SiO2、α-Fe2O3、CuO。这些无机核的表面即为有机物聚合反应的活性中心,如果它们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液中与吡咯共热至100℃,能很快促进吡咯的聚合, 形成高分子壳层。邢曦,李疏芬在“纳米粒子的表面包覆技术”中讲到,CeO2和CuO能与吡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出金属离子,而α-Fe2O3和SiO2却不能,包覆后的α-Fe2O3和CeO2粒子具有导电性。Mandal等人以硅粒作为模板,在其表面用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方法,形成苯甲基异丁烯酸的高分子聚合物,然后将硅核腐蚀去除,得到了中空的高分子微粒[4]。异质凝结主要是通过加热使粒度相差较大的两种颗粒相互凝结而形成包覆层。此方法可以得到相对均匀的包覆层,但是用它在大胶粒的表面制备连续包覆的小粒子薄膜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胶体的稳定性也是一个应该顾及的因素。还有一类广泛使用的包覆方法是乳液聚合法,聚合反应在乳液中进行。它可以在有机或无机粒子表面形成很薄的高分子包覆层(2nm~10nm),尤其对于表面形状不规则的粒子,它能沿着粒子表面的轮廓保持一定的厚度进行薄层包覆。其主要的局限性在于它常常导致核颗粒在高分子聚合物母体中的团聚。另外,Feldheim[5]等人最近发明了一种用真空吸滤筛在多孔的隔板中捕捉纳米粒子,并在内部进行聚合包覆的新方法。此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较好地控制包覆层组分以及厚度,但是由于受隔板匹配等因素的影响,粒子的种类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机物包覆主要包括沉降与声化学法与纳米粒子的自组装法、表面化学反应法。大量的研究证明,用无机材料作为包覆剂对各种高分子或无机粒子进行包覆可以通过沉降或直接表面化学反应而实现。沉降法主要应用的对象是钇、钛、硅等。早期对硅的研究发现它在沉降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结块现象。Ohmori[6]等人对包覆的条件进行了优化,让四乙氧基硅在2-丙酸溶液中水解,用它来包覆α-Fe2O3粒子,具有理想的效果。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实现对钇

的包覆。

表面化学反应法主要用来实现金属无机纳米粒子对各种材料的表面修饰。Akashi[7]等人通过H2PtCl6在乙醇中与高聚物表面嫁接并发生还原反应,在聚苯乙烯微粒表面制备了Pt纳米粒子,固定的Pt胶粒对丙烯醇加氢起到了异质催化的作用。Dokoutchaev[8]等人用同样的方法在聚苯乙烯表面得到Pd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在声化学过程中,超声能够产生空穴作用,使液体形成气泡,气泡扩张并爆裂,从而导致化学效应。它被广泛用于纳米金属粉,纳米氧化物的制备及分散,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制备无机核-壳型粒子的方法。

纳米粒子与大颗粒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在胶体溶液中自组装的方法在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材料中已被广泛应用。Halas[9]等人在硅的颗粒表面连续地包覆多层金粒子,他们的实验首先用自组装的方法在经表面修饰过的硅粒子上吸附第一层直径为1nm~2nm的金粒.随后采取还原反应法,用氯金酸和碳酸钾的混合溶液与还原剂硼氢化钠作用,使更多的金纳米粒子表面聚集,成长。其效果优于单一的自组装或化学反应法,可以大大增加金在硅表面的覆盖度。

生物大分子作为特殊的功能材料应用于包覆的主要目的是使普通的粒子具有某些生物体或蛋白质的反应功能和特殊基因,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分析,免疫检验,及各项生物特性的研究。

盘荣俊,何宝林在“纳米颗粒表面包覆技术”中有不同的包覆分类方法[10]。按反应体系的状态分固相、液相和气相包覆法;按包覆的性质分物理和化学两种包覆法;按壳层物质的性质分金属、无机和有机三种包覆法等。

固相包覆法包括机械球磨法与高能量法。前者利用机械应力有目的地激活颗粒表面,使之吸附其它物质而达到表面包覆。Cui H等[11]用纳米颗粒与包膜物的前驱体混合,然后充分研磨得到表面包覆SiO2的CeO2颗粒。

气相包覆法是为实现纳米颗粒的表面包覆,直接利用气体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将壳层物质转变成气体,使之在气态下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方法。气相包覆法包括物理气相沉积包覆法和化学气相沉积包覆法。如氧化铝包覆的颗粒的制备方法[12]。

液相包覆法是指以均相或非均相的溶液出发,使壳层物质实现在纳米颗粒上包覆的方法。其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异质絮凝法、溶胶-凝胶法、聚合物包覆法与沉淀法。

异质絮凝法是利用颗粒带不同性质的电荷而互相吸引而凝集这一作用进行表面包覆的。首先将核、壳层两种颗粒均匀分散在介质中;然后, 使两种带不同性质的电荷颗粒在参照核、壳层两种颗粒等电点调节体系的pH值溶液中通过静电力互相吸引实现纳米颗粒的表

面包覆。KongY等[13]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地使AlOOH吸附在氧化锆的表面。此外,Fisher M等[14]研究了不同尺寸的壳层颗粒在核层颗粒表面的包覆情况,说明当壳层颗粒与核层颗粒的粒径在某一范围时,会得到更好的包覆层。

近来,聚合物包覆法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显著优点是包覆的纳米颗粒能够更好地分散于有机相或水相介质中,为扩展纳米颗粒的功能还可以锚定特定的分子。该法常通过如下两种方式实现包覆:其一,通过纳米颗粒与聚合物的作用直接包覆;其二,通过单体在纳米颗粒表面的聚合实现包覆。Leff D等[15]将具有亲有机性的γ-MPS/Al2O3分散在包覆层单体溶液中,然后引发单体反应在颗粒表面形成了包覆层。

沉淀法是在纳米颗粒的悬浮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溶液中的某些离子在纳米颗粒表面形成沉淀物的包覆方式。Yang C等[16]利用非均相沉淀法制备了多组分包覆的Si3N4纳米颗粒。陈爽等[17]通过控制共沉淀的实验条件,实现了ZnS纳米颗粒的表面包覆。该方法由于设备简单、成本低,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有许多前人研究过不同用途的包覆物,多为有机物与无机物组合而成的具核壳结构的物质。如:用微乳液法制得的具核壳结构的ZnS∶Mn/CdS 纳米颗粒[18]。刘志平,黄慧民[19]等用水热法一步合成了核壳型TiO2/Al2O3纳米粉体。

溶胶-凝胶包覆法是将核层颗粒均匀地分散在相容性好的介质中,通过壳层源物质的水解、缩合等各种反应而达到包覆。目前通过无机途径和有机途径实现包覆。有机途径形成的膜的厚度会被限制,由于受过程中水和有机物的影响,此途径得到的膜在干燥过程中易龟裂,而无机途径比前者有一定的优势得益于其有时只要在室温下进行。然而,考虑到无机方法制得的膜层与基体结合力较差,且难以找到合适的溶剂,因此,目前仍然以有机为主进行包覆。在该法中, 壳层物质更多的是SiO2、Al2O3等[20]。此法是纳米颗粒表面包覆技术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离子筛又叫离子筛型氧化物[21],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原苏联人合成并发现的。它是预先在无机化合物中导入目的离子,目标离子与无机化合物反应生成复合氧化物,在不改变复合氧化物结晶构造的前提下,将目标离子从中抽出,从而制备具有空隙结构的无机物。这种空隙具有接受原导入目的离子而构成最佳结晶构造的趋势,故在多种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对原导入目的离子有筛选和记忆的能力,即“离子筛效应”。因此,也称离子筛型氧化物为离子记忆材料。目前,离子筛型氧化物中研究得最多的是尖晶石型锰氧化物锂离子筛。

λ-MnO2[22],作为锂离子筛分材料从盐湖卤水中提锂虽然己显示明显的优越性,但由于其大多为粉状,流动性和渗透性差,锰的溶损也较大,因此,不解决成型造粒问题和溶损

问题,难以实现工业化。因而制备粒状离子筛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的工作,重要的是保证颗粒的强度、原粉状离子筛的交换性能、选择性和吸附能力不下降。目前的造粒工作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以多孔性材料为载体来负载MnO离子筛粉体。Yonodera[23]等人〔训制得了由烧结多孔玻璃材料负载的λ-Mn02,其对Li+的选择性大约为对其它碱金属的100倍,并进行了多孔陶瓷和硅珠负载λ-MnO2的研究。(2)将MnO2离子筛粉体与有机物进行聚合,形成大的颗粒。Fumiosagara[24]等人〔λ-MnO2微晶分散到大空隙的纤维素胶珠中,制得球状的复合型离子筛,对Li+的吸附容量达到10mmol/g。张绍成[25]等人〔专门进行了用聚丙烯酞胺负载MnO2离子筛的研究,对盐湖卤水中锂的吸附容量达到了3.4mmol/gMnO2。但大量的工作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尚未进入工业应用。另外,λ-MnO2的循环使用寿命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进一步的工作我们将对λ-MnO2的负载、循环使用寿命、造粒技术展开研究,特别是对λ-MnO2的制备技术进行放大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力争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工业应用价值的发明专利,从而将我国锂资源的开发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目前,合成锂离子筛前驱体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固相法和软化学法。固相法,高温固相法高温固相法是将锂盐与锰盐(或锰的氧化物)按一定比例高温煅烧一段时间而成。此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方法成熟等优点,但缺点是原料混合不均匀,合成温度高,时间长,能耗大。袁俊生[26]等人以碳酸锂和碳酸锰为原料制备了近乎纯相、粒度为300~500nmLiMn2O4,并确定了适宜的合成条件。微波烧结法微波烧结法与高温固相法有着明显不同。微波烧结法从原料内部加热,产生均匀的受热中心,快速升温至合成所需的温度,从而合成目的产物,有效降低了能源损耗,缩短了合成反应时间,材料的均匀性得到改善。刘韩星[27]等在微波场中合成了Li x Mn2O4,并与常规热场中的固相合成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微波合成能获得更纯、杂质Mn2O3更少的材料。

磁性纳米颗粒在磁流体、信息存储和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与相应的大块材料比较, 由于磁性纳米颗粒的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它通常具有一些独特性质,如单畴特性和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子就是一种具有优异的磁性和表面活性的典型的磁性纳米颗粒[28]。在合成Fe3O4纳米粒子的众多方法中,共沉淀法是最优越和简捷的方法。为获得粒径较小的Fe3O4纳米粒子,可以在沉淀混合液中加入有机分散剂或络合剂来提高粒子的分散性,但有机物的加入有时也将影响催化效果,如无机功能材料磁性固体酸催化剂。纳米磁性颗粒在磁记录材料以及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因此,研究和制备不含有机物的强磁性Fe3O4纳米粒子具有重要意义。

韩志萍[29]等在高纯N2保护下,制得的Fe3O4纳米粒子的比饱和磁化强度在60emu/g左

右。高道江[30]等选用NH3·H2O做沉淀剂,在晶化温度为80℃时,得到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73.5emu/g 的Fe3O4纳米粒子。通过控制制备过程中n(Fe2+):n(Fe3+),晶化温度、晶化时间、总铁浓度及NaOH溶液浓度等条件可以得到强磁性的、粒径可控的Fe3O4纳米粒子。李海波[31]等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外形为立方体或接近球形的、含有针状颗粒杂质Fe3O4超细粒子。无氮气保护下,由共沉淀法制备得到强磁性Fe3O4纳米粒子,其比饱和磁化强度达到75.9 emu/g 。Fe3O4粒子为结晶完整、具有较高纯度和粒径分布均匀的立方体形纳米粒子。

通过改变n(Fe2+):n(Fe3+)、晶化时间、晶化温度、NaOH浓度和总铁浓度等条件,可以得到强磁性的、晶粒可控的Fe3O4纳米粒子。

无机包覆材料可同时包覆在阴离子和阳离子的表面,如果两种化合物具有相近的晶体结构,无机包覆材料则可能在核心纳米微晶的表面上定向生长。再经过一系列后期处理,如热固相反应,焙烧老化等会形成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新型复合物,结构致密,作为一种选择性好,使用强度高的吸附剂或离子筛。而且,在纳米磁流体表面包覆无机物的实验已有人成功地探索,因此,在强磁性的纳米磁流体的表面包覆一层致密的传统的锂离子筛,即锂锰氧化物,这个设想可行。

目前,在海水提锂研究中主要应用溶剂萃取法和吸附剂法[32]。由于海水中锂浓度仅为0.17mg·L-1,因此从低锂浓度海水中提锂,吸附剂法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海水提锂方法。鉴于锂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能和应用价值,以及现已开发的锂资源远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锂的强劲需求,所以从水提取(回收) 锂必将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综合考虑,吸附剂法提锂将更具有发展前景。然而,到目前为止,一方面离子筛的实际吸附量与理论吸附量还有较大差距,如:Li1.33Mn1.67O4的理论吸附量为56.0mg·g,实际吸附量到目前最高为25.5mg·g实际吸附量与理论吸附量相差一倍之多;另一方面合成出性能不错的吸附剂基本都为粉末状物,由于其渗透性较差,如果不解决造粒成型几乎谈不上工业化。近些年,虽然一些研究人员在合成过程中通过添加某种成型剂(多为有机物,如:DMF、PVC)而使产物形态为粒状,其渗透性明显增强,但从试验结果发现,该粒状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同时,由于添加的多为有机物,亲水性差,从而导致交换速度降低、颗粒易碎、溶损率大。因此,在研究离子筛效应机理、提高粉状吸附剂实际吸附量的同时,合成吸附性能强的高强度粒状吸附剂,进一步开发规模化提取工艺装置乃当务之急。

[主题]采用多通道撞击流反应器先制备出纳米核壳结构的Fe

O4/MnCO3覆合凝胶粒子,

3

再通过液相沉积和浸渍方法在该凝胶粒子表面包覆一层锂化合物,形成具有三明治型复合结构的纳米覆合粒子。

[总结]本实验用特定的“狭道式撞击流反应器”制备出粒度可控的纳米级磁流体,并能一步制备出新型核壳结构的Fe3O4/MnCO3+Li2CO3纳米粒子粗品。后处理形成内部结构紧实,表面包覆致密的理想吸附锂离子剂。对锂选择性高,反应时间快,重复使用周期长,具有提锂的良好性能及优越的磁性能。有望解决国际上对于锂离子筛交换法提锂是遇到的溶损率高,造粒难,提锂效率不高的问题。工业化希望很大。是一种较理想、较完美的新型锂离子筛。

[参考文献]

[1]邢曦等,纳米粒子的表面包覆技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19(6):10-15

[2]Caruso F. Adv, Mater.,2001,13(1):11-22.

[3]C.H. M.Hofman-Caris C H M.New J.Chem.,1994,18(10): 1087-1096.

[4]:TK.Mandal T K,et al. Chem. Mater.,2000,12(11):3481-3487.

[5]Feldheim D L,et al.Cryst.Eng.,1998,1(2):129-137.

[6]Ohmori M,etal.J.Colloid Interface Sci.,1993,160(2):288-292.

[7]Akashi M,et al. Adv. Mater.,1998,10(14):1122-1126.

[8]Dokoutchaev A,et al.Chem.Mater.,1999,11:2389.

[9]Oldenburg S J,et al.Chem.Phys.Lett.,1998,288(2.3.4):243-247.

[10]盘荣俊,何宝林,纳米颗粒表面包覆技术.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11(3):11-13

[11]CuiH,HongG,WuX,etal.Silicon dioxide coating of CeO2-Nano particles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J].Ma-ter ResBull,2002,37:2155-2163.

[12]Kenton D Budd,Encapsulated electroluminescent phosphor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P].USP 5,1999:698-908.

[13] Kong Y, et al. Reinforcement of hydroxyapatite bioceramic by addition of ZrO2 coated with Al2O3[J]. J Am Ce-ram Soc, 1999,82(1):2963-2968.

[14]Fisher M,Colic M, et al. Effect of silica nanoparticle size on the stability of alumina/silica suspensions[J].J Am Ceram Soc,2001,84(4):713-718.

[15]Temer S, Travis C Green,et al.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colloidal platinun nanoparticles [J]. Science, 1996,272:1924-1925.

[16]Plaza R, Quirantes, et al. Surface chemical analysis and electrokinetic properties of spherical hematite particles coated with yttrium compounds[J].J Colloid Interface Sci,1997,194:398-407.

[17]陈爽,刘维民,亲油性ZnS纳米微粒的合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3):472-474

[18]宴刚,李冬梅,桑文斌,姚渊, ZnS∶Mn/CdS核壳结构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光学特性.人工晶体学报, 2005, 34 (3):510-511

[19]刘志平,黄慧民,邓淑华,欧得华,姬文晋,水热法一步合成核壳型TiO2/Al2O3纳米粉体的热力学分析.硅酸盐通报,2007,26(1):76-77

[20]Andrew J, Mai Y.The nanoparticle-coating process:a potential solgel route to homogeneous nano composites [J]. Mater Sci Engin,1999,A265:202-207.

[21]李栋,郭学益,锰氧化物锂离子筛研究进展,中国锰业,2007,25(1):23-24

[22]孙育斌,溶胶一凝胶法合成铿离子筛分材料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3,5

[23]Yoshio onodera,Takashi Iwasaki,Hiromichi Hayashi and Kazuo Torii PreParation Method and Lithium AdsorPtion ProPerty of -MnO2-Silica ComPosite,Chemstry Letters,1990,1801-1804.

[24]Fumio Sagara,Wang Bao Ning,I sao Yoshida and Keihei Ueno.Preparation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Cellulose Hybrid-Type Ion-Exehange for Lithium Ion.APPlieation to the Enriehment of L1thium Ion from seawater,SeParation Seienee and Teehnogy,1989,24(14),1227-1243.

[25]张绍成,戈桦.聚丙烯酞麟-MnO2粒状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对锂的离子交换性质的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991.7(l):33-37

[26]袁俊生,李恒,孟兴智,离子筛型锂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研究,无机盐工业,2006,

38(6):24-30

[27]刘韩星,周振平,赵世玺,郝华,Li-Mn-O体系电极材料的微波合成,物理化学学

报,2001,15(8):45-50

[28]邹涛,郭灿雄,段雪,张密林,强磁性Fe3O4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精细化工,2002,19(12):707-708

[29]韩志萍,王立,谢涛等,纳米级Fe3O4磁性超微粒的制备和饱和磁化强度研究[J].磁性材料及器件,1995,26(2):52-54

[30]高道江,王建华,超微磁性Fe3O4粒子的制备[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1997,20(6):94-97

[31]李海波,宫杰等,制备条件对Fe3O4超微粒粒度和纯度的影响[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1(1):47-50

[32]弓巧侠,锂离子筛分材料的筛分性能及其机理探讨,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2,5

碳纳米材料综述

碳纳米材料综述 课程: 纳米材料 日期:2015 年12月

碳纳米材料综述 摘要:纳米材料是一种处于纳米量级的新一代材料,具有多种奇异的特性,展现特异的光、电、磁、热、力学、机械等物理化学性能,这使得纳米技术迅速地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材料学家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当前世界最热门的科学研究热点。物理学家对纳米材料感兴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电磁性质,化学家是因为它的化学活性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材料学家所感兴趣的是它的硬度、强度和弹性。毫无疑问,基于纳米材料的纳米科技必将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纳米材料的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碳纳米材料是最热的科学研究材料之一。 我们知道,碳元素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具有sp、sp2、sp3等多种轨道杂化特性。因此,以碳为基础的纳米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常见的石墨和金刚石,还包括近几年比较热门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线、富勒烯和石墨烯等新型碳纳米材料。 关键词: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 1.前言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精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模糊时代(工业革命之前)、毫米时代(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微米和纳米时代(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自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Gleiter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随后采用人工制备首次获得纳米晶体,并对其各种物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来,纳米材料己引起世界各国科技界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纳米材料是指特征尺寸在纳米数量级(通常指1—100 nm)的极细颗粒组成的固体材料。从广义上讲,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通常分为零维材料(纳米微粒),一维材料(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纤维),二维材料(厚度为纳米量级的薄膜与多层膜),以及基于上述低维材料所构成的固体。从狭义上讲,则主要包括纳米微粒及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体材料与微粒膜)。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层次,是交叉学科跨世纪的战略科技领域[1]。 碳纳米材料主要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是纳米科学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从1985年富勒烯(Fullerene)的出现到1991年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s)的发现,碳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多的成果。2004 年Geim研究组的报道使得石墨烯(Graphene)成为碳纳米材料新一轮的研究热点,其出现充实了碳纳米材料家族,石墨烯具有由碳原子组成的单层蜂巢状二维结构,由于它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可以将其视为形成其它各种维度的石墨相关结构碳材料的基本建筑块,石墨烯既可翘曲形成零维的富勒烯及卷曲形成一维的碳纳米管,亦可面对面堆积形成石墨,由于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导热和机械性能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在储氢材料、超级电容器、高效催化剂及纳米生物传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2]。 2.常见的碳纳米材料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 物三李妍 1130060110 纳米科学与技术(简称纳米科技)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面向21 世纪的综合交叉性 学科领域,是在纳米尺度上新科学概念和新技术产生的基础.它把介观体系物理、量子力学、混沌物理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和以扫描探针显微技术、超微细加工、计算机等为代表的高技术相结合, 在纳米尺度上(0.1nm到10nm之间)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性和相互 作用,以及利用原子、分子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来的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实现生产方式的飞跃。 历史背景 对于纳米科技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ichard Feynman于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的一次富有远见性的报告 . 1959 年他在《低部还有很大 空间》的演讲中提出: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用单个原子制造物品的可能。也就是说, 人类 能够用最小的机器制造更小的机器。直至达到分子或原子状态, 最后可以直接按意愿操纵原子并制造产品。他在这篇报告中幻想了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操纵和控制物质.他的设想 包括以下几点: (1)如何将大英百科全书的内容记录到一个大头针头部那么大的地方; (2) 计算机微型化; (3)重新排列原子.他提醒到, 人类如果有朝一日能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排列原子的话, 世界将会发生什么? (4) 微观世界里的原子.在这种尺度上的原子和在体块材 料中原子的行为表现不同.在原子水平上, 会出现新的相互作用力、新颖的性质以及千奇 百怪的效应. 就物理学家来说, 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构建物质并不违背物理学规律.这正 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构想。20 世纪70 年代, 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技术的构想。美国康奈尔大学Granqvist 和Buhrman 利用气相凝集的手段制备出纳米颗粒, 提出了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 成为纳米材料的创始者。之后,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德雷克斯勒积极提倡纳米科技的研究并成立了纳米科技研究小组。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是在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1981 年发明了可以直接观察和操纵微观粒子的重要仪器———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 为纳米科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84 年德国学者格莱特把粒径6 nm 的金属粉末压成纳米块, 经研究其内部结构, 指出了它界面奇异结构和特异功能。1987 年, 美国实验室用同样的方法制备了纳米TiO2 多晶体。1990 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与第五届国际扫描隧道显微学会议在美国巴尔

纳米材料的自组装综述

纳米材料的自组装综述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摘要: 自组装技术是制备纳米结构的几种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本文对最近几年自组装技术在纳米科技领域中的一些重大突破和成果进行较为系统地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组装单层膜、纳米尺度的表面改性、超分子材料、分子电子学与光子晶体。 关键词: 自组装; 纳米技术; 材料;超分子材料 1 引言 纳米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在0. 1~100 nm 尺度空间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高技术学科。它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物理、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 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核分析技术) 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纳米技术作为21 世纪新的推动力,将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活、以至于人们的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1 ] 。 自组装是在无人为干涉条件下,组元自发地组织成一定形状与结构的过程[2 ] 。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形成过程、表征及性质测试,吸引了众多化学家、物理学家与材料科学家的兴趣,已经成为目前一个非常活跃并正飞速发展的研究领域[3 ] 。它一般是利用非共价作用将组元(如分子、纳米晶体等) 组织起来,这些非共价作用包括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力等[1 ,4 ] 。通过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条件,有序的纳米

结构材料能够通过简单地自组装过程而形成,也就是说,这种结构能够在没有外界干涉的状态下,通过它们自身的组装而产生。因此,自组装是制备纳米结构的几种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2 ] ,它已成为纳米科技一个重要的核心理论和技术。纳米材料因其尺寸上的微观性,从而表现出特殊的光、电、磁及界面特性。这些特性使得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涂料 [5 ]、催化剂[6-7] 、电化学[8] 、光化学[ 9]及材料科学[10-12 ](如光电子器件)。 2 自组装单层膜 分子与生物分子膜正在被广泛应用到许多研究领域。自组装单层膜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它是分子通过化学键相互作用,自发吸附在固/ 液或固/ 气界面,形成热力学稳定和能量最低的有序膜。在适当的条件下,自组装单层膜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分子和衬底来制备,常用的衬底有Au (111) 、Pt(111) 、Ag 、Al 、Si 、云母、玻璃等。 目前,研究最多的自组装单层膜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3 ] :由脂肪酸自组装的单层膜; 由有机硅及其衍生物自组装的单层膜;烷烃硫醇在金表面自组装的单层膜。它们的原理很简单,一个烷烃长链分子 (带有10~20 个亚甲基单元) ,其头部基团吸附到所用的衬底上,如硫醇(S —H) 头部基团和Au (111) 衬底已被证明可以进行完美的结合,它代表了一种控制表面性质的模式。硫醇分子在溶液中很容易吸附到金衬底上,形成一密集的单层,尾部基团从表面伸向外部,通过应用带有不同尾基的硫醇分子,化学样品的表面功能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节。自组装单层膜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电子传输的研究、生物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和研究进展综述教案资料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和研究进展综述 一.前言 纳米材料又称纳米结构材料 ,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内的材料 (1-100 nm) ,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是尺寸介于原子、分子与宏观物体之间的介观体系。磁性材料是由铁磁性物质或亚铁磁性物质组成的,在外加磁场H 作用下,必有相应的磁化强度M 或磁感应强度B,它们随磁场强度H 的变化曲线称为磁化曲线(M~H或B~H曲线)。因此 ,纳米磁性材料的特殊磁性可以说是属于纳米磁性。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作战所用的指南针是人类首次对磁性材料的应用。而今纳米磁性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磁流体力学,原子核磁学,机体物理学,磁化学,

天文学,磁波电子学等方面。随着雷达、微波通信、电子对抗和环保等军用、民用科学技术的,微波吸收材料的应用日趋广泛 ,磁性纳米吸波材料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米磁性材料也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诸多的利益。 本次综述,主要针对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研究进展两个问题进行阐述。首先,介绍磁性纳米材料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其次,介绍磁性纳米材料的分类。------再次,重点介绍磁性纳米材料是怎么制备的。其制备方法一般分为三大类:1.由上到下,即由大到小,将块材破碎成纳米粒子,或将大面积刻蚀成纳米图形等。2.由下到上,即由小到大,将原子,分子按需要生长成纳米颗粒,纳米丝,纳米膜或纳米粒子复合物 3. 气相法、液相法、固相法等。第四、介绍磁性纳米材来噢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最后,将全文主题扼要总结,并且找出研究的优缺点和差距,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主题 1、纳米磁性材料的发展史 磁性材料是应用广泛、品类繁多、与时俱进的一类功能材料,磁性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人们对物质磁性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人们就发现了天然的磁石(磁铁矿Fe3O4),,据传说,那是黄帝大战蚩尤于涿鹿,迷雾漫天,伸手不见五指,黄帝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备了能指示方向的原始型的指南器,遂大获全胜.古代取其名为慈石,所谓“慈石吸铁,母子相恋”十分形象地表征磁性物体间的互作用。人们对物质磁性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在十七世纪末期和十八世纪前半叶开始发展起来的。1788年,库仑(Coulomb)把他的二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规律推广到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上。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Oersted)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同年法国物理学家安培(Ampere)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认为物质磁性起源于分子电流。

三维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综述

三维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综述 摘要: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甚多。目前,制备纳米材料中最基本的原则有二:一是将大块固体分裂成纳米微粒;二是由单个基本微粒聚集,并控制聚集微粒的生长,使其维持在纳米尺寸。本文主要介绍纳米材料分类和性能,同时介绍了一些三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如水热法、溶剂热法和微乳液法。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阵列;水热法;溶剂热法;微乳液法 1.引言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随之也从宏观转移到了微观,也就是说从宏观的块体材料转移到了微观的纳米材料。所谓纳米材料,是材料尺寸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个维度处于纳米尺度范围的材料。如果按照维度的数量来划分,纳米材料的的种类基本可以分为四类:(1)零维,指在空间中三维都处在纳米尺度,如量子点,尺度在纳米级的颗粒等;(2)—维,指在空间中两个维度处于纳米尺度,还有一个处于宏观尺度的结构,例如纳米棒、纳米线、纳米管等;(3)二维,是指在空间中只有一个维度处于纳米尺度,其它两个维度具有宏观尺度的材料,典型的二维纳米材料具有层状结构,如多层膜结构、一维超晶格结构等;(4)三维,即在空间中三维都属于宏观尺度的纳米材料,如纳米花、纳米球等各种形貌[1]。 当物质进入纳米级别,其在催化、光、电和热力学等方面都出现特异性,这种现象被称为“纳米效应”。纳米材料具有普通材料所不具备的3大效应:(1)小尺寸效应——其光吸收、电磁、化学活性、催化等性质发生很大变化;(2)表面效应——在催化、吸附等方面具有常规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3)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例如纳米微粒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特的宏观物理特性,如高强度和高韧性,高热膨胀系数、高比热容和低熔点,异常的导电率和磁化率,极强的吸波性,高扩散性,以及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活性等[2]。 纳米科学发展前期,人们更多关注于一维纳米材料,并研究其基本性能。随着纳米科学快速发展,当今研究热点开始转向以微纳结构和纳米结构器件为方向的对纳米阵列组装体系的研究。以特定尺寸和形貌的一维纳米材料为基本单元,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在两维或三维空间内构筑纳米体系,可得到包括纳米阵

纳米材料综述要点

纳米材料综述 一、基本定义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 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1、纳米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1×10-9米,即1米的十亿分之一,单位符 号为 nm。 2、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在单个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结构形态进行 精确的观测、识别和控制的技术,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研究物质的特性和 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 术。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 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纳米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即在召开“Nano 1”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各种纳米粉体的制备手段,合成纳米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于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 (1990年~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设计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0-0复合, ?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0-3复合, ?纳米复合薄膜(0-2复合。 第三阶段(从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研究。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 以及纳米丝、管等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的研究。 3、纳米材料 材料基本构成单元的尺寸在纳米范围即1~100纳米或者由他们形成的材料就称为纳米 材料。纳米材料和宏观材料迥然不同,它具有奇特的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和力学等方面的性质。

图1 纳米颗粒材料SEM图 二、纳米材料的基本性质 由于纳米材料是由相当于分子尺寸甚至是原子尺寸的微小单元组成,也正因为这样,纳米材料具有了一些区别于相同化学元素形成的其他物质材料特殊的物理或是化学特性例如:其力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热学特性等,这些特性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各个科技领域内得到了应用。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可以说纳米材料特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发展。 1、力学性质 高韧、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应用的经典主题。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强度与粒径成反比。纳米材料的位错密度很低,位错滑移和增殖符合Frank-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纳米材料中位错滑移和增殖不会发生,这就是纳米晶强化效应。金属陶瓷作为刀具材料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金属陶瓷的混合烧结和晶粒粗大的原因其力学强度一直难以有大的提高。应用纳米技术制成超细或纳米晶粒材料时,其韧性、强度、硬度大幅提高,使其在难以加工材料刀具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用纳米技术制成的陶瓷、纤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石油钻探等恶劣环境下使用。 2、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材料和非晶体材料的值,这是由于界面原子排列较为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变弱的结果。因此在储热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耦合性能应用方面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Cr-Cr2O3颗粒膜对太阳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有效地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 3、电学性质 由于晶界面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同类粗晶材料,甚至发生尺寸诱导金属——绝缘体转变(SIMIT)。利用纳米粒子的隧道量子效应和库仑堵塞效应制成的纳米电子器件具有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低能耗的特点,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取代目前的常规半导体器件。2001年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晶体管,表现出很好的晶体三极管放大特性。并根据低温下碳纳米管的三极管放大特性,成

纳米材料文献综述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应用 姓名:赵开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 0804 学号: 080105097 2011年05月

文献综述 前言 本人论题为《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应用》。碳纳米管是一维碳基纳米材料,其径向尺寸为纳米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管子两端基本上都封口。碳纳米管具有尺寸小、机械强度高、比表面大、电导率高、界面效应强等力学,电磁学特点。近年来,碳纳米管在力学、电磁学、医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根据众多学者对碳纳米管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就碳纳米管的性质及其功能等方面结合最新碳纳米管的应用做一些简要介绍。本文主要查阅近几年关于碳纳米管相关研究的文献期刊。

碳纳米管(CNT)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之一,是由六元碳环构成的类石墨平面卷曲而成的纳米级中空管,其中每个碳原子通过SP2杂化与周围3个碳原子发生完全键合。碳纳米管是由一层或多层石墨按照一定方式卷曲而成的具有管状结构的纳米材料。由单层石墨平面卷曲形成单壁碳纳米管(SWNT),多层石墨平面卷曲形成多壁碳纳米管(MWNT)。自从1991年日本科学家lijima发现碳纳米管以来,其以优异的力学、热学以及光电特性受到了化学、物理、生物、医学、材料等多个领域研究者的广关注。 一、碳纳米管的性质 碳纳米管的分类 研究碳纳米管的性质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类。(1)按照石墨层数分类,碳纳米管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2)按照手性分类,碳纳米管可分为手性管和非手性管。其中非手性管又可分为扶手椅型管和锯齿型管。(3)按照导电性能分类,碳纳米管可分为导体管和半导体管。 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 碳纳米管无缝管状结构和管身良好的石墨化程度赋予了碳纳米管优异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是钢的100倍,而质量只有钢的1/ 6,并且延伸率可达到20 %,其长度和直径之比可达100~1000,远远超出一般材料的长径比,因而被称为“超强纤维”。碳纳米管具有如此优良的力学性能是一种绝好的纤维材料。它具有碳纤维的固有性质,强度及韧性均远优于其他纤维材料[1]。单壁碳纳米管的杨氏模量在1012Pa范围内,在轴向施加压力或弯曲碳纳米管时,当外力大于欧拉强度极限或弯曲强度,它不会断裂而是先发生大角度弯曲然后打卷形成麻花状物体,但是当外力释放后碳纳米管仍可以恢复原状。 碳纳米管的电磁性能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在充满生机的21世纪,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技术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元件的小型化、智能化、高集成、高密度存储和超快传输等对材料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航空航天、新型军事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对材料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的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诱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是未来10年对社会发展、经济振兴、国力增强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将是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材料之一。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也是纳米科技中最为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例如,存储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400g的磁性纳米棒阵列的量子磁盘,成本低廉、发光频段可调的高效纳米阵列激光器,价格低廉高能量转化的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热电转化元件,用作轨道炮道轨的耐烧蚀高强高韧纳米复合材料等的问世,充分显示了它在国民经济新型支柱产业和高技术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正像美国科学家估计的“这种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微小的物质很可能给予各个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应用将对如何调整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布局、设计新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及改造传统产业注入高科技含量提供新的机遇。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重要科学意义在于它开辟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新层次,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由于纳米结构单

元的尺度(1~100urn)与物质中的许多特征长度,如电子的德布洛意波长、超导相干长度、隧穿势垒厚度、铁磁性临界尺寸相当,从而导致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物理、化学特性既不同于微观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体,从而把人们探索自然、创造知识的能力延伸到介于宏观和微观物体之间的中间领域。在纳米领域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论,为构筑纳米材料科学体系新框架奠定基础,也将极大丰富纳米物理和纳米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内涵。世纪之交高韧性纳米陶瓷、超强纳米金属等仍然是纳米材料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纳米结构设计,异质、异相和不同性质的纳米基元(零维纳米微粒、一维纳米管、纳米棒和纳米丝)的组合。纳米尺度基元的表面修饰改性等形成了当今纳米材料研究新热点,人们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按自己的意愿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利用新物性、新原理、新方法设计纳米结构原理性器件以及纳米复合传统材料改性正孕育着新的突破。1研究形状和趋势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中所产生的纳米技术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前20年的主导技术,带动纳米产业的发展。世纪之交世界先进国家都从未来发展战略高度重新布局纳米材料研究,在千年交替的关键时刻,迎接新的挑战,抓紧纳米材料和柏米结构的立项,迅速组织科技人员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纳米材料诞生州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一直引人注目。进入90年代,纳米材料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领域逐渐拓宽。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十分紧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基

简述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

简述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 纳米材料问世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大致已经完成了材料创新、性能开发阶段,现在正步人完善工艺和全面应用阶段。 “纳米复合聚氨酯合成革材料的功能化”和“纳米材料在真空绝热板材中的应用”2项合作项目取得较大进展。具有负离子释放功能且释放量可达2000以上的聚氨酯合成革符合生态环保合成革战略升级方向,日前正待开展中试放大研究。 该产品的成功研发及进一步产业化将可辐射带动300多家同行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联盟制备出的纳米复合绝热芯材导热系数可控制为低达4.4mW/mK。该产品已经在企业实现了中试生产,正在建设规模化生产线。 联盟将重点研究开发阻燃型高效真空绝热板及其在建筑外墙保温领域的应 用研发和产业化,该技术的开发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安徽纳米材料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meter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纳米颗粒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nano particle)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的不同。 纳米材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当物质尺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则必须改用量子力学取代传统力学的观点来描述它的行为,当粉末粒子尺寸由10微米降至10纳米时,其粒径虽改变为1000倍,但换算成体积时则将有10的9次方倍之巨,所以二者行为上将产生明显的差异。 纳米粒子异于大块物质的理由是在其表面积相对增大,也就是超微粒子的表面布满了阶梯状结构,此结构代表具有高表面能的不安定原子。这类原子极易与外来原子吸附键结,同时因粒径缩小而提供了大表面的活性原子。 就熔点来说,纳米粉末中由于每一粒子组成原子少,表面原子处于不安定状态,使其表面晶格震动的振幅较大,所以具有较高的表面能量,造成超微粒子的热性质,也就是造成熔点下降,同时纳米粉末将比传统粉末容易在较低温度烧结,而成为良好的烧结促进材料。 一般常见的磁性物质均属多磁区之集合体,当粒子尺寸小至无法区分出其磁区时,即形成单磁区之磁性物质。因此磁性材料制作成超微粒子或薄膜时,将成为优异的磁性材料。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综述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综述 摘要: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殊性质,近年来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已日趋成熟。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按物态一般可归纳为气相法、液相法、固相法。目前,各国科学家在纳米材料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纳米材料将推动21世纪的信息技术、医学、环境、自动化技术及能源科学的发展, 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纳米材料,制备,固相法,液相法,气相法 近年来,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材料是指任意一维的尺度小于100nm的晶体、非晶体、准晶体以及界面层结构的材料,具有表面与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而纳米具有很多奇特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此,本文综述了纳米材料制备的各种方法并说明其优缺点。 目前纳米材料制备采用的方法按物态可分为: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 一、气相法 气相法是将高温的蒸汽在冷阱中冷凝或在衬底上沉积和生长低维纳米材料的方法。气相法主要包括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其他热源获得气源,如电阻加热法,高频感应电流加热法,混合等离子加热法,通电加热蒸发法。 1、物理气相沉积(PVD) 在PVD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产生,其主要过程是固体材料的蒸发和蒸发蒸气的冷凝或沉积。采用PVD可制备出高质量的纳米材料粉体。PVD可分为制备出高质量的纳米粉体。PVD可分为蒸气-冷凝法和溅射法。 1.1蒸气-冷凝法 此种制备方法是在低压的Ar、He等惰性气体中加热物质(如金属等),使其蒸发汽化, 然后在气体介质中冷凝后形成5-100 nm的纳米微粒。通过在纯净的惰性气体中的蒸发和冷凝过程获得较干净的纳米粉体。此方法制备的颗粒表面清洁,颗粒度整齐,生长条件易于控制,但是粒径分布范围狭窄。 1.2溅射法 用两块金属板分别作为阳极和阴极,阴极为蒸发用的材料,在两电极间充入Ar气(40~250Pa),两电极间施加的电压范围为0.3~1.5kv。由于两极间的辉光放电使Ar离子形成,在电场的作用下Ar离子冲击阴极靶材表面,使靶材原产从其表面蒸发出来形成超微粒子.并在附着面上沉积下来。用溅射法制备纳米微粒有许多优点:可制备多种纳米金属,包括高熔

纳米材料综述 论文

纳米材料综述 1 引言 纳米材料是指晶粒尺寸为纳米级(10-9米)的超细材料,它的微粒尺寸大于原子簇,小于通常的微粒,一般为100一102nm。它包括体积分数近似相等的两个部分:一是直径为几个或几十个纳米的粒子;二是粒子间的界面。前者具有长程序的晶状结构,后者是既没有长程序也没有短程序的无序结构。 1984年德国萨尔兰大学的Gleiter以及美国阿贡试验室的Siegel相继成功地制得了纯物质的纳米细粉。Gleiter在高真空的条件下将粒径为6nm的Fe粒子原位加压成形,烧结得到纳米微晶块体,从而使纳米材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0年7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正式宣布纳米材料科学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从材料的结构单元层次来说,它介于宏观物质和微观原子、分子的中间领域。在纳米材料中,界面原子占极大比例,而且原子排列互不相同,界面周围的晶格结构互不相关,从而构原子排列互不相同,界面周围的晶格结构互不相关,从而构. 在纳米材料中,纳米晶粒和由此而产生的高浓度晶界是它的两个重要特征。纳米晶粒中的原子排列已不能处理成无限长程有序,通常大晶体的连续能带分裂成接近分子轨道的能级,高浓度晶界及晶界原子的特殊结构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磁性、介电性、超导性、光学乃至热力学性能的改变。纳米相材料和其他固体材料都是由同样的原子组成,只不过这些原子排列成了纳米级的原子团,成为组成这些新材料的结构粒子或结构单元。其常规纳米材料中的基本颗粒直径不到l00nm,包含的原子不到几万个。一个直径为3nm的原子团包含大约900个原子,几乎是英文里一个句点的百万分之一,这个比例相当于一条300多米长的帆船跟整个地球的比例。 2 纳米材料特性 一般在宏观领域中,某种物质固体的理化特性与该固体的尺度大小无关。当物质颗粒小于100 nm时,物质本身的许多固有特性均发生质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纳米效应”。纳米材料具有三大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2.1表面效应 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随着粒径变小,表面原子所占百分数将会显著增加。当粒径降到1 nm时,表面原子数比例达到约90%以上,原子几乎全部集中到纳米粒子表面。由于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数增多,表面原子配位数不足和高的表面能,使这些原子易与其它原子相结合而稳定下来,故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 2.2小尺寸效应 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比表面积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新奇的性质: 1)特殊的光学性质:纳米金属的光吸收性显著增强。粒度越小,光反射率越低。所有的金属在超微颗粒状态都呈现为黑色。尺寸越小,颜色愈黑。金属超微颗粒对光的反射率通常可低于l%,约几微米的厚度就能完全消光。相反,一些

纳米技术发展史

纳米技术发展史 【摘要】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是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它将引起一场各个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将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使得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纳米技术的发展史。纳米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广泛应用的过程。 【关键词】发展纳米技术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基本概念 纳米技术是以纳米科学为基础,研究结构尺度在0.1~100nm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制造新材料、新器件、研究新工艺的方法和手段。纳米技术以物理、化学的微观研究理论为基础,以当代精密仪器和先进的分析技术为手段,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纳米领域,各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各学科高度交叉和融合。纳米技术包含下列四个主要方面: 1、纳米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 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制备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象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30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2、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子间互作用的试验,磷脂和脂肪酸双层平面生物膜,dna的精细结构等。有了纳米技术,还可用自组装方法在细胞内放入零件或组件使构成新的材料。新的药物,即使是微米粒子的细粉,也大约有半数不溶于水;但如粒子为纳米尺度(即超微粒子),则可溶于水。 3、纳米电子学,包括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纳米电子材料的表征,以及原子操纵和原子组装等。当前电子技术的趋势要求器件和系统更小、更快、更冷,更小,是指响应速度要快。更冷是指单个器件的功耗要小。但是更小并非没有限度。纳米技术是建设者的最后疆界,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纳米技术的发展史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 的机器制做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 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1974年,科学家 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 1982年科学家发明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揭示了一个 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对纳米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

纳米材料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4-3888(2003)05-0397-04 纳米材料研究综述 Ξ 张万忠,李万雄 (湖北农学院环境工程系,湖北荆州434025) 摘 要:综述了纳米材料的研究概况,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特点、结构、特性、制备 方法及其应用状况。 关键词:纳米材料;结构与特性;制备与应用中图分类号:O157 文献标志码:A 纳米材料是指微观结构至少在一维方向上受 纳米尺度调制的各种固态材料[1],其晶粒或颗粒尺寸在1~100nm 数量级,主要由纳米晶粒和晶粒界面两部分组成,其晶粒中原子的长程有序排列和无序界面成分的组成后有大量的界面(6×1025m 3/10nm 晶粒尺寸),晶界原子达15%~50%,且原子排列互不相同,界面周围的晶格原子 结构互不相关,使得纳米材料成为介于晶态与非 晶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结构状态[2]。此外,由于纳米晶粒中的原子排列的非无限长程有序性,使得通常大晶体材料中表现出的连续能带分裂为接近分子轨道的能级。高浓度界面及原子能级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不同于常规材料和单个分子的性质如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导致了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磁性、介电性、超导性光学乃至力学性能发生改变,使之在电子学、光学、化工陶瓷、生物、医药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得到了广泛应用[3,4]。 1 纳米材料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1.1 纳米材料研究的现状 上世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80年代 中期在实验室合成了纳米块体材料,8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手段制备各种材 料的纳米颗粒粉体,合成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价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殊性能;第二阶段(1994年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挖掘出来的奇特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设计纳米复合材料,通常采用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及发展复合纳米薄膜;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现在),纳米组装体系、人工组装合成的纳米结构的材料体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在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新的热点。 1.2 纳米材料研究的特点 (1)纳米材料研究的内涵逐渐扩大 第一阶 段主要集中在纳米颗粒(纳米晶、纳米相、纳米非晶等)以及由它们组成的薄膜与块体,到第三阶段纳米材料研究对象发展到纳米丝、纳米管、微孔和介孔材料(包括凝胶和气凝胶)。 (2)纳米材料的概念不断拓宽 1994年以 前,纳米结构材料仅仅包括纳米微粒及其形成的纳米块体、纳米薄膜,现在纳米结构材料的含意还包括纳米组装体系,该体系除了包含纳米微粒实体的组元,还包括支撑它们的具有纳米尺度的空间基体,因此,纳米结构材料内涵变得丰富多彩。 (3)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目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出现并行发展的新局面,纳米材料的应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纳米材料进入实用阶段,纳米材料及相应产品开始陆续进入市场。 Ξ 收稿日期:2003206206 第一作者简介:张万忠(1965-),男,河南罗山县人,理学硕士,湖北农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 第23卷 第5期Vol.23No.5 湖 北 农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Hubei Agricultural College 2003年10月Oct.2003

纳米材料发展史

纳米材料发展史 专业 --------- 姓名—————— 学号 _________ 一、什么是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 从尺寸大小来说,通常产生物理化学性质显著变化的细小微粒的尺寸在0.1微米以下(注1米=100厘米,1厘米=10000微米,1

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即100纳米以下。因此,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纳米材料。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meter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

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二.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 1959年12月29日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做了题为“在底部有很多空间”的演讲。虽然没有使用“”纳米这个词,但他实际上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1974年 日本教授谷口纪男(Norio Taniguchi)在一篇题为:“论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的科技论文中给出了新的名词——纳米(Nano)。 1981年 格尔德?宾宁(Gerd Binnig)和海因里希?罗雷尔Heinrich Rohrer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它使科学家第一次可以观察并操纵单个原子。 1985年 赖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富勒烯(fullerenes)(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布基球(buckyballs),由著名未来学家,多面网格球顶的发明人巴克明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命名,它可以被用来制造碳纳米管,是如今使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 1986年 在苏黎世的IBM研究实验室中,卡尔文?夸特(Calvin Quate)和克里斯托?格柏(Christoph Gerber)与德国物理学家宾尼(Binnig)协作,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它成为在纳米尺度成像,测量和操作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这是纳

碳纳米材料综述

碳纳米材料综述 课程:纳米材料 日期:2015年12月

碳纳米材料综述 摘要:纳米材料是一种处于纳米量级的新一代材料,具有多种奇异的特性,展现特异的光、电、磁、热、力学、机械等物理化学性能,这使得纳米技术迅速地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材料学家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当前世界最热门的科学研究热点。物理学家对纳米材料感兴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电磁性质,化学家是因为它的化学活性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材料学家所感兴趣的是它的硬度、强度和弹性。毫无疑问,基于纳米材料的纳米科技必将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纳米材料的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碳纳米材料是最热的科学研究材料之一。 我们知道,碳元素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具有sp、sp2、sp3等多种轨道杂化特性。因此,以碳为基础的纳米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常见的石墨和金刚石,还包括近几年比较热门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线、富勒烯和石墨烯等新型碳纳米材料。 关键词: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 1.前言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精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模糊时代(工业革命之前)、毫米时代(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微米和纳米时代(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自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Gleiter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随后采用人工制备首次获得纳米晶体,并对其各种物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来,纳米材料己引起世界各国科技界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纳米材料是指特征尺寸在纳米数量级(通常指1—100nm)的极细颗粒组成的固体材料。从广义上讲,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通常分为零维材料(纳米微粒),一维材料(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纤维),二维材料(厚度为纳米量级的薄膜与多层膜),以及基于上述低维材料所构成的固体。从狭义上讲,则主要包括纳米微粒及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体材料与微粒膜)。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层次,是交叉学科跨世纪的战略科技领域[1]。 碳纳米材料主要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是纳米科学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从1985年富勒烯(Fullerene) 的出现到1991年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s) 的发现,碳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多的成果。2004 年Geim 研究组的报道使得石墨烯( Graphene)成为碳纳米材料新一轮的研究热点,其出现充实了碳纳米材料家族,石墨烯具有由碳原子组成的单层蜂巢状二维结构,由于它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可以将其视为形成其它各种维度的石墨相关结构碳材料的基本建筑块,石墨烯既可翘曲形成零维的富勒烯及卷曲形成一维的碳纳米管,亦可面对面堆积形成石墨,由于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导热和机械性能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在储氢材料、超级电容器、高效催化剂及纳米生物传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2]。 2.常见的碳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综述

纳米材料综述 摘要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在21世纪将扮演重要角色,纳米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决定性技术之一。本文综述了纳米材料的定义、历史、特性、目前应用状况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并对目前国际上对研究纳米材料研究进行分析。 Abstract nanotechnology, nanomaterials in twenty-first Centur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nano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romising decisive technology nowaday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finition,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nanometer material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research of nanometer materials. 关键字纳米材料;定义;发展历史;性能;应用;前景 Keywords nanometer materials;defini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properties; application; prospect 1.1纳米材料的定义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 2.1发展历史 纳米材料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方法制备各种材料的纳米颗粒粉体或合成块体,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普通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国际上通常把这种材料称为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1990~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发掘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设计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物性探索一度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主导方向。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人工组装合成的纳米结构材料体系正在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新热点。国际上把这类材料称为纳米组装材料体系或者纳米尺度的图案材料。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以及它们组成的纳米丝、管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 3纳米材料的性能 3.1力学性能 许多纳米金属的室温硬度比相应粗晶高2~ 7倍; 纳米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 例如, 6nm 的纳米铁晶体的强度比多晶铁提高12 倍, 硬度提高了2~ 3 个数量级; 韧性更大, 如美国Argonnel实验室制成的纳米CsF2 陶瓷晶体在室温下可弯曲100%。室温下的纳米TiO2 陶瓷晶体表现出很高的韧性, 压缩至原长度的1/4 仍不破碎。 3.2热学性能 一般纳米金属材料的热容是传统金属的2 倍; 直径为10nm 的Fe、Au 和Al 熔点分别由其粗晶熔点的1540 ℃、1063 ℃和660 ℃降到33 ℃、27 ℃和18 ℃。2nm的金的颗粒熔点仅为330 ℃ , 比通常金的熔点低700 ℃以上, 而纳米银粉的熔点仅为100 ℃ ; 此外, 纳米材料的热膨胀可调, 可用于具有不同热膨胀系数的材料的连接。 3.3磁学性能 当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级时, 晶粒之间的铁磁相,互作用开始对材料的宏观磁性有重要影响, 使得纳米材料具有高磁化率和高矫顽力, 低饱和磁矩和低磁耗纳米磁性金属的磁化率是普通金属的20 倍, 而饱和磁矩是普通金属的1/2。 3.4光学性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