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一、名词解释(3*5)

1、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操纵子:操纵子(operon):原核生物能转录出一条mRNA的几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及其上游的调控区域,称为一个操纵子(Operon)。

3、启动子(promoter):真核基因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元件,包括:至少一个转录起始点及一个以上的功能组件。

4、冈崎片段:冈崎片段是由于解链方向与复制方向不一致,其中一股子链的复制,需待母链解出足够长度才开始生成引物接着延长。这种不连续的复制片段就是冈崎片段。

5、营养缺陷型:指某一菌株在诱变后丧失了合成某种营养成分(生长因子)的能力,使其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必须加入相应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体。

6、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可使同一种生物的两个不同来源(即同种不同株)的体细胞经融合后,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准性生殖常见于某些真菌,尤其是半知菌中。

7、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 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

8、密码的简并性:密码的简并性是多个密码子编码同一个氨基酸的现象。

9、转座子(transposons ):转座子是可以从一个染色体位点转移至另一个位点的分散的重复序列。转座子也包括含有两个反向重复序列的侧翼,内有转座酶基因,并含有抗生素耐药基因等其他基因。

10、诱变育种:人为地采用物理、化学的因素,诱发有机体产生遗传物质的突

变,经选育成为新品种的途径。

二、是非题(2*5)

三、选择题(3*5)

1、限制性内切酶的种类、识别位点、功能、区别

根据酶的亚单位组成、识别序列的种类和是否需要辅助因子,限制与修饰系统主要分成三大类。

Ⅱ型酶所占的比例最大,相对来说最简单,它们识别回文对称序列,在回文序列内部或附近切割DNA。

Ⅰ型限制与修饰系统的种类很少,一般是同源二聚体(homodimer),反应只需Mg2+ 的存在才能发挥活性。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识别点附近的一些核苷酸上切割DNA分子中的双链,但是切割的核苷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

Ⅲ型限制与修饰系统的种类更少,有专一的识别顺序,但不是对称的回文顺序。它在识别顺序旁边几个核苷酸对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但这几个核苷酸对则是任意的。

ⅡⅠⅢ酶分子内切酶与甲基化酶分子不在一起三亚基双功能酶二亚基双功能酶识别位点4-6bp,大多数为回文对称结构二分非对称5-7bp非对称

切割位点在识别位点中或靠近识别位点无特异性,至少在识别

位点外1000bp

在识别位点下游

24-26bp

限制反应与甲基化反应分开的反应互斥同时竞争限制作用是否需用ATP No Yes Yes

2、杂交特点和差异

Southern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是进行基因组DNA特定序列定位的通用方法。用DNA作为探针杂交DNA。检测目标DNA的存在与否。

Northern杂交:在变性条件下将待检的RNA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继而按照同Southern Blot相同的原理进行转膜和用探针进行杂交检测。用DNA或RNA探针杂交RNA。检测目标RNA的存在与否。

Western杂交:是将蛋白质电泳、印迹、免疫测定融为一体的特异性蛋白质的检测方法。用抗体和目的蛋白结合进行杂交。检测目标蛋白的存在与否。

Eastern杂交:没有eastern杂交。

3、四种生殖差异和特点

(一)有性杂交:有性杂交,一般指不同遗传型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并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

(二)准性杂交: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两性生殖方式,这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三)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的重组子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四)遗传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或转化作用。

4、SOS反应涉及到的最重要的酶的作用

SOS反应(SOS response)也称应急反应,指染色体DNA受到严重损伤时细胞做出的应激反应。

LexA:一种阻遏蛋白,结合于SOS系统中各基因的操作子上,关闭这些基因;

RecA:有3种活性:重组活性;单链DNA结合活性;蛋白酶活性(活化需单链DNA,只作用于少数蛋白,LexA是其中之一)。

5、四种突变的差异

突变:遗传物质核酸中的核苷酸序列突然发生了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一)按突变发生原因分类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genesis) :未经任何人为的处理而自然地发生的突变,称为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genesis) :由人们有意识地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引起的突变称为诱发突变。

诱发突变的频率要远远高于自发突变频率

(二)、按变化范围分突变类型

突变可以发生在染色体水平或基因水平,发生在染色体水平的突变称为染色体畸变,发生在基因水平的突变称为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或染色体结构发生较大片段的异常改变。

染色体结构的变化: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多数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遭到巨大损伤产生断裂,而断裂的数目、位置、断裂端连接方式等造成不同的突变,包括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

(1)缺失deficiency :是染色体片段的丢失。

细胞学效应:缺失环

遗传学效应:这种突变往往是不可逆的损伤,其结果会造成遗传平衡的失衡。(2)重复repetition :是染色体片段的二次出现。

细胞学效应:重复环

遗传学效应:这种突变有可能获得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突变体。

(3)倒位inversion:是指染色体的片段发生了180°的位置颠倒细胞学效应:倒位环

遗传学效应:造成染色体部分节段的位置顺序颠倒,极性相反。

(4)易位translocation :是指一个染色体的一个片段连接到另一个非同源染色体上。

基因突变是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缺失、插入或置换,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

点突变point mutation :单碱基对的置换

多位点突变:突变超出一个基因范围。

碱基置换:DNA链上一个碱基对为另一碱基对所取代叫碱基置换

移码突变:在DNA序列中由于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而使其后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移动,进而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突变叫移码突变。

(三)按突变是否引起遗传编码特性的改变分类

一类是引起遗传性状改变:——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和移码突变

一类是不改变遗传性状的突变——同义突变(synonymy mutation)和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突变后的密码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个别碱基的改变导致多肽链上某个氨基酸为另一种氨基酸所取代。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突变后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

同义/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突变后的密码子编码的仍是同一种氨基酸。(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而氨基酸序列未发生改变的突变称为同义/沉默突变)。

沉默突变的发生是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

同义突变和沉默突变不会导致编码特性的改变,但往往会引起限制酶切割位点的变化,造成DNA限制片段长度的多态性。

(四)、按突变的表型变化效应分类

野生型wild type:表现该物种正常表型的生物。

突变型mutant:由于突变导致其正常的表型发生了改变的生物。

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 mutant :引起细胞个体形态和菌落形态发生改变的突变型。是一种可见突变。

生化突变型:引起特定生化功能的丧失而无形态学效应的突变型。包括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糖代谢突变型等。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ic mutant:由于代谢过程的缺陷而不能合成某种与合成初级代谢物有关的基因产物的缺陷型。

抗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由于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对某种化学药物、致死物理因子或噬菌体具有抗性的变异菌株

抗药物突变型:对原本敏感的药物具有一定的耐性。

抗噬菌体突变型:对原本敏感的噬菌体产生抗性。

致死突变型lethal mutant:由于基因突变造成个体死亡的突变型。杂合状

态的显性致死和纯合状态的隐性致死都导致个体的死亡

条件致死突变型: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如:温度敏感突变型temperature-sensitive mutant 调节突变型:丧失对某一基因或操纵子表达能力调节的突变型。

产量突变型: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的产量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称产量突变型

6、M RNA翻译位点:A、P、E的功能

细菌核糖体上一般存在3个氨酰-tRNA结合位点,即

A,P,E位点。只有fMet-tRNA能与第一个P位点结合,

其他所有tRNA都必须经过A位点,然后到达P位点,

再由E位点离开核糖体。

7、基因型的书写格式(大小写)

1)每个基因座位用斜体小写的三个英文字母表示。trp--色氨酸基因,

2)产生同一表型的不同基因,在三个字母后用大写斜体英文字母表示:trpA 和trpB

3)同一基因不同突变位点,在基因符号后加阿拉伯数字。trpA23,trpA46

4)在基因符号的右上角加+或-表示该基因功能存在缺陷:his+---组氨酸野生型;his- ---组氨酸缺陷型;在基因符号的右上角叫r或者s表示对药物的抗性或敏感性:strs ---链霉素敏感野生型;strr ---链霉素抗药性突变型。

5)基因的表型和产物用三个正体英文字母表示,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Ara+ 8、培养基:SM、CM、MM选择的差异(P97)

(1)仅含糖类、无机氮和其他一些无机盐类的合成培养基,在育种上能够满足

野生型生长需要的培养基,叫做MM。

(2)当产生营养突变后,就必须在MM上补加某种生长因子,一般是氨基酸、维生素和嘌呤、嘧啶等化合物,这种补充培养基简称SM。(这种培养基只能供合成该种因子的变株生长,而其他的缺陷型仍不能生长)

(3)在MM中同时添加了蛋白胨和酵母膏,一般的营养缺陷型都可以在上面生长,这样的完全培养基称为CM。

(4)野生型能在MM、CM中生长;缺陷型在CM、SM上生长良好,而在MM上则不生长;缺陷型通过回复突变或基因重组成原养型菌株,能在MM、CM中生长。

三、简答题(5*4)

1、基因工程的四个主要步骤169

一是取得符合人们要求的DNA片段,即目的基因;

二是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成重组DNA;

三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四是把目的基因能表达的受体细胞挑选出来,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2、遗传重组、转化、转导的差异及名词解释。

凡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称为遗传重组。

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或转化作用。

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获得新遗传性

状的受体细胞,就称转导子。分离得到的DNA进入细菌细胞中以后的重组。

3、基因型的书写形式(P29)(前文)

4、诱导育种一般流程(P84)

1、出发菌株的选择;

2、诱变菌株的培养;

3、诱变菌悬液的制备;

4、诱变处理;

5、后培养;

6、高产突变株的分离和筛选。

5、点突变对氨基酸序列有什么影响

点突变指单碱基对置换,也称点变。置换的方式有两种:①转换:一种嘌呤转换了另一种嘌呤,或一种嘧啶置换另一种嘧啶;②颠换:嘌呤和嘧啶之间的互换。转换和颠换如发生在基因的蛋白质编码系列中根据基因转录和翻译产生的蛋白质可把点突变分为三种:

(1)同义突变:基因的蛋白质编码系列中发生单个碱基对的置换突变,但

没有改变最后产生的蛋白质的结构,这类突变称为同义突变或中性突变。

(2)错义突变:突变后,单碱基对置换形成的密码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最终产生另一种蛋白质,就有可能影响、改变或丢失原有蛋白质产物的功能,或获得新的功能。

(3)无义突变:指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在点突变后成了一个终止密码子,使多肽合成提前中止,产生了缺失原有羧基片断的肽链。

6、菌种的保存方法、特点、描述

1.传代培养保藏法又有斜面培养、穿刺培养、疱肉培养基培养等(后者作保藏厌氧细菌用),培养后于4—6℃冰箱内保存。

2.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是传代培养的变相方法,能够适当延长保藏时间,它是在斜面培养物和穿刺培养物上面覆盖灭菌的液体石蜡,一方面可防止因培养基水分蒸发而引起菌种死亡,另一方面可阻止氧气进入,以减弱代谢作用。

3.载体保藏法是将微生物吸附在适当的载体;

4.寄主保藏法,用于目前尚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

5.冷冻保藏法,可分低温冰箱(-20—-30℃,-50—-80℃)、干冰酒精快速冻结(约-70℃)和液氮(-196℃)等保藏法。

6.冷冻干燥保藏法,先使微生物在极低温度(-70℃左右)下快速冷冻,然后在减压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真空干燥)。

四、图例分析(10*1)

1、真菌的无性生殖、有性生殖(P146)

2、mRNA转录和修饰

五、论述题(10*3)

1、如何用影印平板法筛选营养缺陷型。

1)将诱变剂处理后的细胞群涂布在一完全培养基平板上,经培养长出许多菌落。2)用特殊工具——“印章”把此平板上的全部菌落转印到另一基本培养基平板上。3)经培养后,比较前后两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如果发现在前一培养基平板上的某一部位长有菌落,而在后一平板上的相应部位却呈空白,说明这就是一个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2、大肠杆菌为例,乳糖操纵子控制基因表达的过程。P19

1、乳糖操纵子的组成: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含Z、Y、A三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半乳糖苷酶、透酶和半乳糖苷乙酰转移酶,此外还有一个操纵序列O,一个启动子P和一个调节基因I。

2、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没有乳糖存在时,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结合于操纵序列O处,乳糖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不能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有乳糖存在时,乳糖作为诱导物诱导阻遏蛋白变构,不能结合于操纵序列,乳糖操纵子被诱导开放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所以,乳糖操纵子的这种调控机制为可诱导的负调控。

3、CAP的正性调节:在启动子上游有CAP结合位点,当大肠杆菌从以葡萄糖为碳源的环境转变为以乳糖为碳源的环境时,cAMP浓度升高,与CAP结合,使CAP发生变构,CAP结合于乳糖操纵子启动序列附近的CAP结合位点,激活RNA聚合酶活性,促进结构基因转录,调节蛋白结合于操纵子后促进结构基因的转录,对乳糖操纵子实行正调控,加速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

4、协调调节:乳糖操纵子中的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的负调控与CAP的正调控两种机制,互相协调、互相制约。

3、基因编码A表达蛋白B,B与C能发生反应,设计一个实验使基因A在大肠杆菌中实现表达与检测筛选。

1.目的片段的获得:可以采用PCR的方法获得目的片段;然后经过电泳并回收目的片段

2.获得目的片段的回收片段后,可以用目的基因内没有而侧翼序列中有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消化并产生粘性末端。

3.用同样的限制酶切割载体(载体的获得需要对包含目的载体的大肠杆菌进行培养后提取质粒。),当然前提是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中包含步骤2中使用的酶的切割位点。

4.用连接酶将目的片段连入表达载体中,然后转化大肠杆菌

5.筛选和繁殖重组的载体

6.产物的鉴定。

4、色氨酸的操纵子与衰减子的调控机制。

1.色氨酸操纵子结构:色氨酸操纵子包含操纵基因O,启动子P,及5个结构基因A、B、C、D、E。E与O之间有一段前导序列L。色氨酸操纵子上游存在调节基因R,编码阻遏蛋白。

2. 阻遏调控:当培养基中无色氨酸时,R编码的阻遏蛋白不与O结合,结构基因表达催化合成色氨酸的酶。当培养基中有大量色氨酸时,阻遏蛋白与色氨酸结合而改变构象,形成活性阻遏物,与O结合,阻遏结构基因转录。

3. 衰减调控:L中含有4段特殊序列:序列1编码一个前导肽,前导肽的第10、11位是色氨酸;序列2-3或序列3-4可形成茎环结构。3-4茎环结构是一个转录终止子结构,称为衰减子。

4. 当色氨酸缺乏时,前导肽的翻译停滞于色氨酸密码处,序列2-3形成茎环结构,使序列3、4不能形成衰减子结构,结构基因得以完全转录;当色氨酸充足时,核糖体快速翻译前导肽,并对序列2形成约束,使序列3-4形成衰减子结构,下游的结构基因不被转录。

5、细菌氨基酸序列外显子突变表型变化并分析原因。

由于一个氨基酸对应多个密码子,就算发生变化的碱基位于处显子上,它转录而产生的mRNA所对应的密码子虽然改变,但翻译而来的氨基酸可能不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参考答案

1.正常菌群对机体的益处不包括( D ) A.刺激免疫系统成熟 B.抗肿瘤 C.抗致病菌生长 D.产生干扰素 E.提供营养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2.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 B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降解核酸 参考:教材169页尾行 3.可在细菌间传递DNA的物质是( E ) A.鞭毛 B.中介体 C.荚膜 D. 普通菌毛 E. 性菌毛 参考:教材174页2。性菌毛 4.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E ) A.荚膜 B.菌毛 C.侵袭性酶 D. 毒素 E. 毒力 参考:教材192页,第三节细菌的毒力物质 5. .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 D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性酶 D.菌毛 E.肠毒素 参考:教材252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 D )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间歇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流通蒸汽灭菌法 参考:教材201页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7.可用于分离脑膜炎球菌的培养基是( B )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沙氏培养基 D.双糖培养基 E.碱性平板 参考:教材240页一、脑膜炎奈瑟菌2。培养特性

8.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并可引起全身感染的肠道致病菌是( A ) A. 伤寒杆菌 B. 志贺痢疾杆菌 C. 大肠杆菌 D.霍乱弧菌 E.肠炎杆菌参考:教材198页3)内毒素血症 9.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 B ) A.葡萄球菌肠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志贺毒素 D.白喉毒素 E.破伤风痉挛毒素 参考:教材198页2)毒血症 10.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C ) A.大肠杆菌 B.变形杆菌 C.无芽胞厌氧菌 D.白色念珠菌 E.沙门菌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11.结核菌素试验的用途不包括( C ) A.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 B.判断卡介苗接种效果 C.诊断Ⅳ型超敏反应? D.辅助诊断婴幼儿结核病 E.判断细胞免疫功能 参考:教材269页(三)结核菌素试验 1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除外( A ) A.白喉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绿脓杆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大肠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3.一般不入血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是( A ) A. 白喉杆菌 B. 大肠杆菌 C. 绿脓杆菌 D. 变形杆菌 E. 产气荚膜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4. 与结核杆菌致病性有关的物质是( D ) A.外毒素 B.侵袭性酶 C.菌体表面构造 D.细胞壁类脂 E.内毒素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试卷备课讲稿

一、A型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不包括: A 沙眼衣原体 B 立克次体 C 支原体 D 细菌 E 病毒 2、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A 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细胞质 E核质 3、杀菌力最强的酒精浓度是: A 50%~60% B 70~75% C 80~90% D 95% E 65~75% 4、鉴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的重要指标是: A 溶血素 B 血浆凝固酶 C 杀白细胞素 D 甘露醇试验 E 透明质酸酶 5、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 A 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6、灭菌时的主要指标是能否杀灭细菌的哪种结构: A细胞壁 B 细胞膜 C 荚膜 D芽孢 E菌毛 7、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条件不包括: A 营养物质 B 适宜的温度 C 光线 D 适宜的酸碱度 E 必要的气体 8、介导细胞免疫的是: A T细胞 B NK细胞C巨噬细胞 D B细胞 E中性粒细胞 9、与外毒素有相同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 抗毒素 B细菌素 C 类毒素 D抗生素 E干扰素 10、下列哪种疾病患病后容易形成带菌状态: A 伤寒 B 痢疾 C 霍乱 D 破伤 风 E 以上均不是 11、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 A 大分子物质 B 表位 C 自身物质 D 同种异体物质 E 异种物质 12、结核杆菌入侵人体的途径包括: A 消化道 B 呼吸道 C 损伤皮肤 D 损伤粘膜 E 以上都是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外毒素的毒性强B内毒素的毒性弱 C外毒素可以用甲醛处理成类毒素 D内毒素可以用甲醛处理成类毒素 E外毒素不耐热 14、人类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 A 胸腺 B 腔上囊 C 骨髓 D 脾脏 E 淋巴结 15、下列哪种物质属于抗体: A 抗毒素 B 病原微生物 C 类毒素 D 青霉素 E外毒素 16、下列哪一种细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导致患者出现米泔水样便: A 大肠杆菌 B 霍乱弧菌 C 副溶血性弧菌 D 变形杆菌 E 沙门菌 17、异嗜性抗原属于: A 完全抗原 B 共同抗原 C 自身抗原 D 同种异型抗原 E 半抗原 18、属于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 A 皮肤过敏反应 B 消化道过敏反应 C 输血反应 D 过敏性休克 E 呼吸道过敏反应 1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爱滋病病毒不可能通过哪项传播: A 性接触 B 输血 C 器官移植 D 与病人握手 E 经胎盘 20、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的抗体是: A IgE B IgG C IgM D IgA E IgD 21、被称为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的是: A Ⅰ型超敏反应 B Ⅱ型超敏反应 C Ⅲ型超敏反应 D Ⅳ型超敏反应 E Ⅴ型超敏反应 22、注射哪种物质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A 破伤风抗毒素 B 青霉素 C 卡介苗 D 白喉抗毒素 E 人免疫球蛋白 23、由衣原体引起的疾病是: A 梅毒 B 麻疹 C 沙眼 D 流行性斑疹伤寒 E 非典型性肺炎 24、细菌呈鼓槌状,是哪种细菌的典型特征: A 破伤风梭菌 B肉毒梭菌 C大肠杆菌 D 沙门菌 E结核杆菌 25、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有: 仅供学习与参考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 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 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 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 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 性免疫应答。 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细菌。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一 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正常或异常时有何生物学效应? 答:(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 (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答:(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细菌及细菌毒素、病毒等微生物,既可在感染时引起机体免疫应答清除病原微生物,也可人工利用这些抗原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用于人工免疫预防和治疗,或体外进行抗原抗体检测进行疾病的诊断。 (2)动物免疫血清:人工制备的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是由马血清制备,对人而言,既含有特异性抗体可中和毒素,又含有异种动物蛋白引起超敏反应。在应用抗毒素前应做皮试判断有无过敏现象。 (3)同种异性抗原:如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输血和器官移植前应进行血型鉴定或组织配型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4)肿瘤抗原: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如肝癌患者体内出现高水平AFP(甲胎蛋白),可用于肝癌的普查和早期诊断。 3、简述抗体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答:抗体依据重链抗原性不同分为五类:IgG IgA IgM IgD IgE。 IgG:血清中含量最高,是最重要的抗感染分子,包括抗菌、抗病毒、抗毒素 等。还能激活补体,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理作用),穿过胎盘保护胎儿及新生儿免受感染。 IgA:分为单体和双体两种。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双体存在于粘膜表面及分泌物中,是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 IgM:是分子量最大、体内受感染后最早产生的抗体,具有很强的激活补体作用和调理作用,时作重要的抗感染因子,且常用于诊断早期感染。 IgD: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 IgE:血清中含量最少,某些过敏性体质的人血清中可检测到,参与介导Ⅰ型超敏反应。4、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答:补体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有: (1)溶菌和溶细胞。细菌等抗原物质和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等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菌细胞或靶细胞裂解。 (2)促进抗体中和及溶解病毒。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在没有特异性抗体存在的条件下,补体也可溶解灭活某些病毒。 (3)调理和免疫粘附。补体裂解产物与细菌及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调理作用;若与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在线word精品

1?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 A超敏反应 B肿瘤 C反复感染 D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广A经外毒素脱毒制成 B只能中和外毒素 C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D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关于Tl-Ag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辅助 B只有B细胞表位 「C不引起细胞免疫 "D可引起再次应答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下列大分子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 'A蛋白质 "B多糖 C核酸 「D类脂 正确答案:A

5?关于TD-Ag的描述,正确的是()A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的辅助 B只能引起体液免疫 「C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左 D具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6?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分子量大小 “ B表位性质 广C结构复杂性 广D化学组成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7?对SIgA的错误描述是() r A是黏膜局部抗体 “ B其SP能保护SIgA不被蛋白酶水解「C初乳中含量最丰富 D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8?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出生时即具有 厂B反应迅速 "C特异性 「D无记忆性 正确答案:C

9?新生儿可从母体初乳中获得的lg是() A igG B IgM C SlgA D IgD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0.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是正确的,除了() A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系 B与相应抗体结合 厂C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结合 "D与MHC结合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1.免疫稳定功能失调易发生() 厂 A超敏反应 厂B肿瘤 "C反复感染 * D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2?固有性免疫的特征是() “ A通过遗传获得 r B特异性 厂C反应缓慢 「D有记忆性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微生物学考试题(1)

微生物学考试题 A卷(2014-1-16)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4分) 1.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 2.病毒和朊病毒 3.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 4.F质粒和Ti质粒 5.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请在括号内划√,错误的请在括号内划×)(10分,每小题1分) ()1.德国著名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巧妙地用曲颈瓶试验证明细菌污染是导致食品腐败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有名的“胚种学说”或“生源论”,从而标志着微生物学学科的建立。科赫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 ()2.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及真菌等7类。 ()3.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其肽聚糖层厚,而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肽聚糖层薄或为单层。 ()4.真菌产生的有性孢子类型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 ()5.除原生动物可通过胞吞作用和胞饮作用摄取营养物质外,其他各大类有细胞的微生物都是通过细胞膜的渗透和选择作用而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

()6.反硝化作用是指好氧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为呼吸链的最终氢受体,将其还成亚硝酸、NO、N2O直至N2的过程。 ()7.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具有固氮能力。 ()8.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是实验室中常用的高温灭菌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可用于金属器械、玻璃器皿及各种培养基的灭菌。 ()9.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导致水体表层蓝细菌和酵母菌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10.《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和《真菌词典》(The Dictionary of Fungi)是微生物分类学者的常用工具书。 三、填空(请在划线上填上正确答案)(15分,每空0.5分) 1.放线菌是一类呈生长、以繁殖、 生性较强的高级原核生物。 2.真核微生物包括、和 。 3.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情况,可将培养基分成、 和三种类型的培养基。 4.对化能异养微生物而言,葡萄糖等能源物质可通过

微生物及免疫学答案

微生物及免疫学答案 【篇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试题(护理)】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 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 蛋白 4、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 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 5、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 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 7、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不能全部杀死 非病原菌和芽胞。 8、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0、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 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 1、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2、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 3、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 常物质。 2.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核质,菌毛。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 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 简答题 1.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基本过程: ①识别活化阶段: ⅰAPC(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加工处理及提呈。 ⅱ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 ②增殖分化阶段: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和浆细胞。 ③效应阶段:Ab和效应T细胞与Ag结合,通过多种机制最后清除Ag。 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主要是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亦发生于全身。 ①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抗体应答,Ig E类抗体与IgG类抗体不同,它们可在不结合抗原情况下,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原的致敏状态。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通过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落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3.细菌致病因素。

4.区别内、外毒素的主要性状。 5.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①荚膜:抗吞噬;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②鞭毛:细菌运动器官;某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有抗原怕,称H 抗原,可以鉴定细菌。 ③菌毛:具有抗原性,普通菌毛具有粘附易感细胞的能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性菌毛。 ④芽胞:具有保护和稳定蛋白质生命物质作用;有助于鉴别细菌;医学消毒、灭菌的重要指标。 6.细菌、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特点。 细菌: 隐性感染:机体损伤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如结核、白喉、伤寒等疾病常有隐性感染。 ⑴根据病情缓急不同可分为: 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一般数日或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宿主体内消失,如霍乱、化脓性脑膜炎等。 慢性感染:病程缓慢进行,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多见于胞内寄生菌的感染,如结核、麻风等。 ⑵按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 ①局部感染: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仅局限于一定部位,引起局部病变。如临床上常见的痈、伤口化脓等。 ②全身感染:感染后病原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常见的全身表现有: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带菌状态:有时病原菌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并未被完全消除,而继续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并不断被排出体外,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如白喉、伤寒等传染病,病后常出现带菌状态。由于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 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感染称为重金属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其原因可能是病毒毒力弱或机体免疫力强,使病毒不能大量增殖,组织细胞损伤轻微;也可能是病毒最终未到达靶器官,帮不呈现或极少呈现临床症状。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时,大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免疫防御功能正常时表现为_______________,如水平过低可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 2.具有____________性而缺乏 ____________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3.经典的Ⅰ类基因和Ⅱ类基因的二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 4.CK通常以___________的方式作用于产生CK的细胞本身,或以___________方式作用于邻近细胞。 5.TCR-CD3复合体中,TCR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CD3分子则通过胞浆内的______________结构,将抗原信号转导到细胞内。 6.细菌结构中缺乏_____________,称为细菌L型。 7.肠热症主要由______________引起。 8.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是________________。 9.汉坦病毒是_________________的病原。 10.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异嗜性抗原 2.单克隆抗体 3.细胞因子 4.败血症 5.微生态失调 三、单选题:从下列A、B、C、D 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英文字母填在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出生时即具有 B.反应迅速 C.特异性 D.无记忆性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类毒素免疫动物的免疫血清制成 B.注射前需作皮肤试验 C.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3.下列哪类Ig升高可提示机体近期感染() A.IgG B.IgM C.IgE D.IgA 4.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患者血清中升高的补体成分是()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A型选择题库

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 细菌 B. 病毒 C. 支原体 D. 立克次体 E. 衣原体 2、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 螺旋体 B. 放线菌 C. 真菌 D. 细菌 E. 立克次体 3、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 细菌 B. 真菌 C. 螺旋体 D. 立克次体 E. 病毒 4、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 细菌 B. 真菌 C. 螺旋体 D. 立克次体 E. 病毒 1、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 A. 粘肽 B. 磷壁酸 C. 脂蛋白 D. 脂多糖 E. 外膜 2、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 A. 粘肽 B. 脂蛋白 C. 外膜 D. 脂多糖 E. 以上均不是 3、关于细菌的核,错误的描述是() A. 具有完整的核结构 B. 为双股DNA C. 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遗传物质 D. 无核膜 E. 无核仁 4、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 细胞壁 B. 荚膜 C. 芽胞 D. 核质 E. 细胞膜 5、作为细菌运动器官的特殊结构是() A. 荚膜 B. 鞭毛 C. 菌毛 D. 芽胞 E. 以上均是 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 A. 肽聚糖 B. 蛋白质 C. 鞭毛 D. 核酸 E. 脂多糖 7、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 多糖 B. 肽聚糖 C. 脂蛋白 D. 脂类 E. 脂多糖 8、细菌经革兰染色后,如果为阴性,其着色应是() A. 红色 B. 蓝色 C. 深紫色 D. 蓝紫色 E. 绿色 、对外界环境有很强抵抗力的是() A. 芽胞 B. 荚膜 C. 鞭毛 D. 菌毛 E. 质粒 10、对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很强粘附力,与致病性有关的是() A. 芽胞 B. 荚膜 C. 鞭毛 D. 菌毛 E. 质粒 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不包括() A. 营养物质 B. 气体 C. 温度 D. 光线 E. 酸碱度 2、卡介苗是根据下述哪项变异原理制备的() A. 形态变异 B. 毒力变异 C. 耐药性变异 D. 菌落变异 E. 以上均不是 3、属于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是() A. 热原质 B. 硫化氢 C. 外毒素 D. 维生素 E. 抗生素 4、对人致病的细菌大多是() A. 专性厌氧菌 B. 专性需氧菌 C. 微需氧菌 D. 兼性厌氧菌 E. 以上均不对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一、填空题 1.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发挥——功能、——功能和——功能。 2.超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反应——;而发生肿瘤是由于——功能缺陷。 3.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物质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4.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变性细胞的功能称为。该项功能失调可引起——。 5.医学免疫学的起源学科是——。 二、名词解释 1.免疫 三、问答题 1.简述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2.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过强,免疫监视 3.自己,非己 4.免疫自稳功能,自身免疫病 5.微生物学 二、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对“自己”耐受而排除“非己”抗原物质的生理过程。 三、问答题 1.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抗原物质的种类和特点。(3)免疫应答的过程、规律和特点。(4)免疫学应用,包括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诊断。 2.免疫系统的功能及效应: (1)免疫防御:是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功能正常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 害,即抗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有两种情况: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机能。功能正常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 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与保护。功能紊乱或失调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即认己为敌,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起攻击。 (3)免疫监视:指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功能正常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第一章免疫器官 一、填空题 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和——。 2.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3.人类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4.骨髓是——分化成熟场所;胸腺是——分化成熟场所。 5.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是——、——和——。 6.淋巴结中的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区,而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结的——。 二、A型选择题 1.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D.脾 E.淋巴结 2.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脾 E.淋巴结 3.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是( )。 A.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B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C.T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D.B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E.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4.周围免疫器官的功能不包括( )。 A.接受抗原刺激 B.产生免疫应答 C.过滤和清除病原微生物 D.造血及产生免疫细胞 E.过滤血液 三、问答题 1.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微生物与免疫学第2

《微生物与免疫学》(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抗原转换 2、潜伏感染 3、乙肝小三阳 4、适应性免疫应答 5、半抗原 6、交叉反应 7、异嗜性抗原 8、抗体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不属于疱疹病毒的是() A、单纯疱疹病毒B、流感病毒C、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D、EB病毒E、巨细胞病毒 2、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范围主要取决于:() A、病毒表面的蛋白 B、病毒的衣壳 C、细胞表面的受体 D、病毒包膜 E、病毒表面的血凝素 3、关于垂直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感染方式是亲代直接传给子代 B、感染途径是产道或胎盘 C、可致死胎,早产或先天畸形 D、是病毒才具有的感染方式 E、以风疹病毒等常见 4、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 5、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6、与流感病毒吸附有关的成分是:() A、核蛋白 B、血凝素 C、神经氨酸酶 D、M蛋白 E、脂质双层 7、关于流感病毒NA的特性,下列哪项是不正确?() A、由4条糖基化多肽组成 B、具酶活性 C、具抗原性 D、其作用有利于病毒的释放和扩散 E、能凝集多种红细胞 8、关于乙型肝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致病机制主要是HB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 B、感染途径主要是非胃肠道途径和垂直传播 C、临床表现多数是无症状携带者 D、转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的多见 E、有些可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 9、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系统,血清中不易检测到的是:() A、HBsAg B、HBcAg C、HBeAg D、前S1抗原 E、前S2抗原 10、CMV常通过产道引起:() A、唇疱疹 B、带状疱疹 C、围产期感染 D、病毒性脑炎 E、鼻咽癌 11、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增生病 12、人类的外周免疫器官是:() A.淋巴结、脾脏、胸腺 B.胸腺、淋巴结、粘膜组织 C.扁桃体、淋巴结和骨髓 D. 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E.脾脏、淋巴结、皮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13、切除胸腺的新生鼠的淋巴结中缺乏何种细胞?() A.巨噬细胞 B. B淋巴细胞 C.T淋巴细胞 D.干细胞 E.粒细胞 1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15、引起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 异种抗原 B. 同种异型抗原 C. 自身抗原 D. 异嗜性抗原 E. 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16、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而言是:() A. 半抗原 B.抗体 C.抗原 D. 超抗原 E. 既是抗原又是抗体 17、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 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18、脐带血中哪类Ig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 A. 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19、下列哪一类Ig参与粘膜局部抗感染:() A. s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20、3-6个月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是因为粘膜表面哪种Ig不足:() A. s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0个空,每空1分,共30分) 1、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主要为,和作用。 2、乙肝病毒感染者中的“大三阳”指,和阳性。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 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1.T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 性免疫应答。 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 型细菌。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毒性噬菌体:能在敏感菌内复制繁殖并使之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感染敏感菌后能将自身的核酸整合到宿主主菌DNA并使之复制而复制传代的噬菌体。 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重点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对抗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正常情况下, 对抗体有力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抗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 内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表位,它 的种类,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4.异嗜性抗原:是指在无种属关系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5.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 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6.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7.单克隆抗体:是指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值的子代细胞集团,即单一 纯系细胞合成的抗体。 8.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及组织具有酶活性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球蛋白 所组成的酶反应系统,它包括多种因子。 https://www.docsj.com/doc/ac15654177.html,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NK细胞或部分Tc在体外培养时,在高剂量IL2 诱导下,成为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的细胞,称LAK细胞。 1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前体细胞。 11.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 小分子多肽。 12.APC:即抗原提呈细胞,能表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的所有细 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13.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 坏,清除的全部过程。 14.免疫耐受:是机体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5.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 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16.传染性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在遭受胞内寄生菌或病毒以及某些真菌感染过程中发生的T 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 17.类风湿因子(RF):自身变性的IgG分子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自身变性IgG的 自身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这类自身抗体以IgM为主。 18.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于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抗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免疫 应答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19.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双股闭合环状DNA 20.荚膜:某些细菌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一层粘液性多聚物,其成分为多糖或多肽。 21.热原质:由大多由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产生,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 热反应,故名热原质。革兰阴性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热原质耐高温,高压灭菌不能破坏。除去热原质的方法用特殊石棉过滤,最好办法是蒸馏。 22.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类物质,可抑制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生长,故 名细菌素。其抗菌谱较窄,其产生受质粒控制,临床上主要用于细菌的鉴定。 23.培养基:人工配制的供给细菌生长繁殖的所需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培养基本身必须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1.免疫学概述 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 免疫类型: 固有性免疫 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 特点: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 2.免疫器官与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功能: 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 源地 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功能: 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 官 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 3)免疫调节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 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 2)分泌SIgA 第二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 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 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 4)遗传因素 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3.抗原的分类 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 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 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 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 4.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佐剂指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注入体内,可增强机 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程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 质。 第三章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 抗体(Ab)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 胞所产生的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等体液中,通 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介导体液免疫效应。 免疫球蛋白(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活性球蛋白。 Ig分为膜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膜型免疫球蛋白(m Ig)分布于B细胞表面,即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BCR);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 Ig)存在于血清和 组织液等体液中,即通常所指的抗体。 免疫球蛋白单体由四条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 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各肽链由 数量不等的二硫键链接。 在Ig的H链和L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残基的区 域内,其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称可变区(V区) VL和VH内各含三个氨基酸序列变化非常大的区域, 称为高变区(HVR)。该区即为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 之部位,又称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的6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 位,结合一个抗原表位。 Ig近C端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 氨基酸序列现对稳定,称为恒定区(C区)。 木瓜蛋白酶可使Ig在铰链区水解成两个Fab段和一 个Fc段。 免疫球蛋白(Ab)的生物学功能: 1)中和作用 2)激活补体 3)结合具有Fc受体(FcR)细胞介导的生物学功 能(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 应) 4)跨细胞输送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IgG: 1)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 2)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最主要抗体 3)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可跨胎盘转 运,从母体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为新生儿提 供被动的免疫保护 IgM 1)多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 2)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胚 胎晚期就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 宫内感染 3)是初次免疫应答中出现最早的抗体 4)是体液免疫尤其是初次应答中重要的效应分子 IgA 1)是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抗体 2)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是一种重要 的天然被动免疫 IgE 1)IgE诱导Ⅰ型超敏反应 2)发挥抗寄生虫免疫作用 IgD 1)mIgD表达于B淋巴细胞表面,为BCR的另一 种类型,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单克隆抗体(mAb)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杂交瘤产生 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表位的特异性抗体,也 称第二代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纯度高、特异 性强和效价高等特点。 2.补体系统 补体(C)是存在于任何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 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介 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C裂解片段成分:小片段为a,大片段为b(C2除 外)。 补体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旁路途径 3)MBL激活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又称为免疫复合物(IC),是经典途 径最主要的激活剂。 C4b2a复合物,具有活化C3活性,是经典途径C3转 化酶 C4b2a3b是经典途径C5转化酶 C5b6789n为膜攻击复合物(MAC) 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C3bBb复合物是旁路途径C3转化酶 C3bBb3b是旁路途径C5转化酶 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细胞、溶菌作用 2)调理作用 3)炎症介质作用 4)清除免疫复合物 3.MHC及其编码分子 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 原、控制免疫细胞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 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HLAⅠ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α2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β1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Ⅰ类分子广泛表达于体内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HLAⅡ类分子分布相对局限,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 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HLAⅠ类分子递呈内原性抗原肽,供CD8+T细胞识 别。 HLAⅡ类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肽,供CD4+T细胞识 别。 4.其他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 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作用特点: 1)高效性 2)多效性和叠重性 3)局部效应 4)拮抗性和协同性 5)网络性 细胞因子种类: 1)白细胞介素(IL) 2)干扰素(IFN) 3)肿瘤坏死因子(TNF) 4)集落刺激因子(CSF) 5)生长因子(GF) 6)趋化因子(chemokine)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 不同谱系、不同阶段及其活化过程中,表达于细胞 表面的膜分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