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俄格战争解读

俄格战争解读

俄格战争解读
俄格战争解读

俄格战争对中国的启发

战争分析

俄格战争是典型的“战争是政治手段”案例。

1.俄格力量对比

格鲁吉亚:现役21150人,其中陆军17767人,海军495人,空军1310人,国民卫队1578人。此外,还有准军事部队11700人,其中包括边防警卫队

防警卫队和内务部的部队。装备:128辆坦克,9架战斗机。

俄罗斯:武装力量现役人员:102.7万人。其中陆军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14.2万人,核威慑部队8万人,指挥和后勤支援部队25万人,空降部队3.5万人。此外,还有准军事部队41.8万人,其中包括边防部队、内务和联邦安全部门的部队。俄罗斯还能动员2000万预备役人员。装备:2.3万辆坦克,空军拥有1736架战斗机。此外,俄罗斯四大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还有245架战斗机。

从硬实力来说,俄格战争在一开始胜负已分。更要命的是格鲁吉亚没有纵深,没有强大的海陆空。更没有发动人民战争。所以这次战争不像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只是“争”---政治利益上的争。说白了就是一场象征性的战争来进行一场政治赌博。但是现在我们还不能说谁输谁赢。萨卡什维利一没有因此下台。萨卡什维利的这次赌博到底使他成了英雄还是狗熊呢?真的很难说。

在战争的开始,格鲁吉亚表现了一定的战斗力,以一种貌似闪电战的手段占领茨欣瓦利。过程如下:格鲁吉亚军队于奥运会开幕当天面对此前久攻不克的南奥塞梯军队,分别从克维莫尼科季、普里西越过边境,兵分三路,从茨欣瓦利的南、东、西三个方向发动突然袭击。战斗中使用了T-72坦克、BMP-1/2步兵战车、“达纳”152毫米自行火炮、BM-21火箭炮等重型武器。还出动了苏25强击机轰炸南奥塞梯军队,配合地面部队推进,用时不到13小时,就攻占了茨欣瓦利。

但我有点怀疑,俄罗斯应该早就知道了格鲁吉亚的动向,在战争初期阶段有一种刻意放纵的感觉,因为按道理,格鲁吉亚军队一出动,俄罗斯就应该知道了,并且有了打击的能力,那为什么要等到茨欣瓦利被占领才出兵呢?答案只能是“有意放纵!”

其实我们更关心的是俄罗斯的军队的行动。毕竟老毛子的军事能力对我们才有实际的参看价值。格鲁吉亚的战术更像是作秀,没有多大借鉴意义。

可惜个人感觉俄罗斯在这次战争中并没有表现出我们所期待的“战争效果”。我们来看看双方损失。

俄罗斯动用了10000人的部队,死亡74人,受伤170人;损失6架飞机,包括:3架强击机、2架轰炸机、1架远程超音速轰炸机;其中有3架飞机是因为俄军自己的防空武器失误被击落的;另外有四架飞机严重损毁。但是格鲁吉亚称俄罗斯有21架飞机被击落。按照战争隐瞒自己损失和夸大敌人损失的宣传战的特性,俄罗斯应该在损失4—21架飞机之间。

格鲁吉亚动用了10000人左右的部队,死亡170人,受伤1800人;损失10辆T-72坦克、3架安-2运输机、4架直升机(3架米-24、1架米14BT)、格鲁吉

亚的防空系统完全被击毁;同时俄罗斯和南奥塞梯民兵缴获了65辆格鲁吉亚的坦克、20多辆军车、2辆装甲车、10个空防装备、数十门迫击炮和高炮。

由上可见,俄罗斯并不是赢得很舒服。1架远程超音速轰炸机的损失然人大跌眼镜。而其中有3架飞机是因为俄军自己的防空武器失误被击落的更是让人喷饭。这些都说明俄罗斯的C4SIR系统并不成熟。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反击貌似可以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有点高科技术战争”,第二层次“一般技术战争”。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个层次。

一、“较高科技战争层次”

网络方面(7月20号左右):

大量标有“win+love+in+Russia”字样的数据包突然涌向格鲁吉亚政府网站并使其完全瘫痪。总统萨卡什维利的照片被换成了希特勒的,格总统府网站整整瘫痪了24小时。当俄军对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全面开始后,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网络攻击也全面展开,包括媒体、通信和交通运输系统在内的格鲁吉亚官方网站都被瘫痪,对格军事行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了格鲁吉亚的战争动员与支援能力。

地空联合作战方面:

南奥塞梯边境后,沿公路长驱直入,快速进入茨欣瓦利周边,在炮兵、航空兵的掩护下,对防守之敌展开攻击,以“闪电战”回击“闪电战”,给格鲁吉亚和西方国家一个措手不及,在西方国家还来不及统一立场的情况下结束战斗。正面攻击担负正面攻击任务的第58集团军抵达茨欣瓦利外围后,即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形成了围攻部署,并向茨欣瓦利南部重镇哥里实施穿插,截断了格军退路。俄军率先使用重型火炮对防守茨欣瓦利的格军进行猛烈的炮击,并出动苏-24/25

强击机对城区及外围守军进行轰炸。俄空军第4军对格鲁吉亚进行空袭,只动用了不到总数50%的飞机。开战之初,俄空军已完全掌控了战争区域以及格鲁吉亚全境的制空权,俄军战机对格空军和防空军的设施进行了打击,其中主要是军事基地雷达站、机场跑道、公路、桥梁、港口和位于第比利斯的飞机修理厂。这些目标虽然都在居民密集区内,但给格平民造成的伤亡只有100多人。相比之下,格军在南奥塞梯的军事行动却造成了近2000多当地平民的死亡,这说明俄空军的空中精确打击能力已经初步成形。

海军方面:

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基地位于乌克兰,与格鲁吉亚的黑海沿岸隔海相望。拥有强大海上优势的俄罗斯海军在开战之初即抵达格鲁吉亚海域,对格实施全面海上封锁,断绝军事物资供应,特别是乌克兰和西方国家对格鲁吉亚的武器供应。此外,从黑海直接登陆格鲁吉亚,形成对格军海陆夹击之势,也是海上军事行动的意图之一。8月10日,在阿布哈兹水域巡逻的俄海军遭格鲁吉亚导弹艇挑衅,俄军舰开火击沉其中一艘。当然,无论装备老式导弹艇的格鲁吉亚是否会向俄军舰挑衅,俄罗斯封港断线的企图是十分明确的,何况面对弱小的格海军,形成海上壁垒易如反学。简直就是关门打狗,还是在格鲁吉亚自己的门里,这简直就是格鲁吉亚的耻辱!!

第二方面“一般技术战争层次”

俄罗斯竟然投起了原始的自由落体炸弹,赔进了超音速轰炸机。后来还和格鲁吉亚的狙击手打起了巷战。还有误击3架飞机等等都显示了俄军与美军的差距。那么我们和俄军的差距又是多少呢?

战争结果利益分析

俄罗斯方面当然获得了阿布哈兹、南奥塞梯以及南奥塞梯10公里范围内的控制权,但是前两者事实上早就在俄罗斯的控制中,所以俄罗斯主要得到的就是那10公里左右的地区。俄罗斯当然想多得到一些,以便战略部署和政治斡旋。他们采取的手段包括拖延撤军,摧毁一些格鲁吉亚基础设施和遗弃的武器装备。俄罗斯方面想使萨卡什维利下台,但是这个希望落空了,况且就算萨卡什维利下台,以目前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之间的敌对情绪,格鲁吉亚人也很难选一个亲俄罗斯的总统出来,而武力或暗杀只会适得其反,只会加深格俄两国间的仇视。

美国方面获得了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正式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地基拦截弹基地(波兰)和雷达基地。并且美国方面也将实施包括向波兰提供爱国者III 型导弹防御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合作计划,这样一来美国方面将从东西两面对俄罗斯形成压力,当然这是俄罗斯方面自己造成的,它等于是给了美国一个理由。原来美国方面提的那个伊朗弹道导弹威胁的借口,并不能令人信服,但是面对俄罗斯这个威胁,布置地基拦截弹基地就有了非常充分的理由。

格鲁吉亚还不是北约成员国,当然他们想加入,可是一直以来法国和德国没有支持美国的这个提议,他们的唯一资本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石油管道,现在他们又有政治道义上的优势,所以他们自然想从西方获得更多的利益。在战争发生后北约紧急会议上,在格鲁吉亚的入盟问题上北约并没有提出暂缓等方案,顺便提一下的是格鲁吉亚宣布退出独联体,这之前他们已经退出了独联体军事组织,萨卡什维利也号召乌克兰退出独联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格鲁吉亚承担的风险也最大。

欧洲列强则离自己的能源利益又进一步。

总之欧美坐收渔利,其对能源通道又进了一步。而格鲁吉亚对自己目前的选择也进了一步。俄罗斯就显得有点落寞了。

分析战争背景和各国战略问题

这次战争很好地反映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和延伸。通过战争手段来达到政治上的划清界限。

俄罗斯是一个好战国,这场战争反映了俄美的军事差距。那中国又如何呢?战争有对错吗?没有!战争完全就是利益之争,人道上的对错就在杀人的度。

顺便提一下一些国家的统一问题:世界上很多领土问题都是美国、苏联和英国搞的,南北朝鲜分裂,台湾问题,南北奥赛梯问题。

那么俄格战争为什么会发生?

能源:里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打开地图可以发现:伊朗和俄罗斯像一把钳子紧紧的卡住了里海能源的管道输出,伊朗是西方国家公认的危险国家,而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的西方化战略并没有消除欧洲各国对北极熊的警惕,美国北约的存在必然导致欧洲对俄罗斯的边缘化。而俄罗斯也是一个有十分强烈的征服欲望的国家,曾经的辉煌必然使俄罗斯人对霸权有更强的欲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欧洲各国的做法还是对的!国际关系上,往往是“强邻不如远援”而格鲁吉亚就是钳口的一条小缝,正是对能源开发利益迫使欧美列强急切地想打开这条缝,所以频频抛出“加入北约”之类的言论。当然,俄罗斯为了继续扮演他能

源大鳄的角色,绝不会让欧美的石油管道轻松地从格鲁吉亚穿过去的。

北约东扩: 北约为什么要东扩呢?和谐,套路!为了共同的利益就要制定套路,你不按它的套路来就是不和谐,它就是要和谐你,叫你按它的套路摸着走。走一样套路的人多了,就渐渐形成了规则。有了规则规则就会有把规则扩张的欲望。和谐一切不按规则的,以其达到打到另外一套规则的目的,最后,在一套规则之下,世界就会非常“和谐”。也就达到了欧美列强软统治的目的。中国要小心他们的套路!自己的套路才是最好的!

战争对中国的启发:

一、军事方面

1、像毛主席那样打战。就算在高科技领域输了,我们就把中国变成一个比阿富汗还越南的地方,打一场“小米加步枪“的持久战。

2、信息化、数字化的战争,现在全世界也只有美国有这个实力而已。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上能打出美国大片似的战争的军队的也只有美军了。但是,数字化也好,机械化也好,只要适合自己的国情,取得战斗的胜利,消灭敌人,那就是好的。

3、力量悬殊并不能代表强者没损失。弱者要做的就是要把强者的损失最大化,使其无法维持战争,从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取得主动权。变弱小为强大。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亮剑》中李云龙说:“我就是蚊子也能叮出他一管血!”我们中国不能仅只做一只蚊子,我们要做一只千年僵尸,打不死,撕不烂!

4、高科技战争和人民战争。条件:人民的意志和承受的压力到达一定的极限。战争是人的战争!战争归根结底打的是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只要我们国家对了队伍,对方再高科技,我们也是会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的。

二、政治方面。

中国必须明白政治投机不可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国际中争取自己的利益;对于国内的民族问题必须果断,对于台湾问题,将会是中国和美日之间的战争利益导火索;中国的军事必须有所反映;南海问题应该明白背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越南等垃圾小国的利益,又是欧美!西藏、东突打。邓爷爷说:“小孩子不懂事,要打打屁股了!”从俄格战争可以看出欧美支持的战争只能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不可能把你这个国家的民族、经济考虑的;美国只要你的区位和对俄罗斯的战略地位,不可能从你们的利益出发,为你们谋福利。所以,萨卡什维利是在进行一次政治赌博。我们切不可以把自己国家的命运放到别人的利益下面。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次战争就是一次赌博,或许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一切行动都了如指掌。在一种极度无奈下,默许了战争,而这场战争的重点不在战争,战争的结局在开始之前就已经定了。俄格战争打的不是军事,而是彻彻底底的政治。萨卡什维利在拿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仕途赌博。他的压了俄罗斯不出兵,或者说,北约美国会出兵相助。然而,就这次赌博来说,萨卡什维利是赌错了,但是我们不能说格鲁吉亚输了,格鲁吉亚的道路或许是对的。俄罗斯和欧美都是列强,到底是和俄罗斯交好和和欧美交好好,就要看格鲁吉亚人的长远利益。一个边缘化的小国家,在选择阵营的时候必须慎重。又由于格鲁吉亚的特殊区位,中立是不可能的。弱国无外交,而依靠强国来谋取本国利益是与虎谋皮。我们可以大胆预测,随着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小国家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或则说是国家的国家性质会

越来越淡。世界在发展,在统一。欧美列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那管你国家民族的生存!

三、从战争的时间来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这个世界上没有奥运会这一说法,如果把世界比喻成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里的人民有富的有穷的,生活稍微好一点的阶级有什么资格叫还在内乱和贫困中的阶级共同来构建所谓的太平盛世?弱小国家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处于政治经济博弈的小筹码的地位,为了生计,他们没有理由希望自己的国家按照相对较富有的国家意思来和谐世界。只有世界共同发展了,构建和谐世界才有可能,否者强国一切的努力都只会使弱小国家“被和谐”,想要世界和谐恐怕只是一些强国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某些发达国家只是打着和平和谐的幌子争取着自己国家的利益。达到对自己有利的和谐世界关系。那奥运会又算什么??想要和谐世界,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国家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国家利益。不能被和谐,只能去和谐他们!以获得自己的生存权。

总之我们要牢记:战争背后是政治,政治背后是利益。弹丸的格鲁吉亚敢于向北极熊叫板是很不正常的,其背后必有迫切的目的和强大的支持者;不言而喻,俄格冲突就是俄罗斯和美国欧洲在利益上的冲突。这个利益之争告诉我们,只要人类活在地球上一天,地球上就会有利益之争;争夺利益是必须的。欧美、俄罗斯都想推行自己的那套普世价值,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其在世界或者地区的利益,在一种相对更温柔的同化中,巩固自己的利益。我们中国不仅要防御他们的扩张行为,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更重要的还是发展自己的实力,使自己走出去!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使我们的国家千秋万代!

祝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世界经典战例分析论文

攻坚战中攻守双方的优势劣势 摘要:攻坚战,一种典型的战争类型。无论从政治政权,还是军事作战的角度看,攻坚战都是最为关键的一战。 中国古代的攻坚战,大多是攻方比较吃亏,但守方却更易战败。 对比攻守双方的处境,必是实力相差悬殊才有攻方获胜的机会。这种实力,从冷兵器时代的人力、财力和领导者的智力到如今的热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备、经济发展水平,都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字:攻坚战,优势,劣势 正文: 攻坚战,一种典型的战争类型。在这样的战争中,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这样的战争中,血与火得到了充分的交融,钢与铁得到了最激烈的碰撞。兵临城下,鱼死网破,决战在这里上演,成败在此一战。 攻坚战之所以最为惨烈、最为悲壮,从攻守双方的角度来讲,对于进攻的一方,前面这座堡垒横亘在通往胜利的路上,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对于守的一方这座城池已是最后底线,此地一丢,满盘皆输。所以无论从政治政权,还是军事作战的角度看,攻坚战都是最为关键的一战。 看中国古代的攻坚战,大多是攻方比较吃亏,但守方却更易战败。因为处于冷兵器时代,不像如今的原子弹、洲际导弹等武器一个飞行员就能搞定日本、一个按钮就能炸到地球另一面的国家,古代战争多是拼人数、拼力量,要想打起来,首先得找到敌人,双方面对面才能一决胜负,所以,攻的一方不远万里从自己的领域跑到守方底线来是很辛苦的,而且这一路跑来也不是一马平川,必是边打边迂回,况且还需要后勤补给、医疗保障各方面都跟上,毕竟在别人的地盘上打仗,这“别人”是不会给提供炊事班和医疗队的。若几攻不下,还要考虑后路问题。正因如此,明朝土木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中,具有游牧民族野性的瓦剌军也攻不下只靠一个文弱书生-----于谦,来防守的北京城。由此看来,一场攻坚战是需要一方有多大的决心与付出才能展开的呀! 在对攻方如此不利的条件下,为什么还是守方更易战败呢?其实很明白的摆在眼前,就是,都被打到家门口了,这一方不是内部腐败就是经济落后。而且,攻坚战中的守方多是被动作战,比如主张求和不成被迫应战的北宋,已经开始贪图享乐却被湘军围剿的太平天国等等。结局当然都是败了,北宋的靖康之变,太平天国的覆灭这些都说明,综合政治、经济各方面因素,守方是更容易战败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守方的心理压力也应该更大吧,在这场赌博中,自己的赌注是最后的家当,盛则存活,败则灭亡。况且这一路过来,估计是屡战屡败,在会落得如此境地。而攻方,虽花了大成本,但也到了最后关头,胜利在望,即使败了,也是有路可退的。并且,既然决定进攻,应该是看到对方实力,看到时机,在有几分把握的情况下才能举兵攻到城下。

石油战争读后感

《石油战争》读后感 A CENTURY OF WAR,一个世纪的战争,这是我所阅读的《石油战争》这本书的英文书名,作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当然我也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才认识他的。本书全面阐述了构成世界霸权的基础力量,揭示了石油、美元轮动席卷全球财富的秘密,描绘了世界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经济、石油(资源)与政治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可以说是残酷的世界。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也是世界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简单的说就是将地理与政治相结合,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式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本以为该书应该是全篇向读者揭示石油资源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即使我粗略阅读至本书三分之一处仍没有发现有过多的介绍石油资源以及其重要性,大部分都是对上世纪初英帝国战略的描述,石油只是其中一个重要资源,可以这么说,仅用石油资源战略来理解一个大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是不正确的,较为牵强的。但是另一方面,就如书中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一段话令人深思:即“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住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世界。” 现代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包括石油资源的。石油主要是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一、背景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

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二、战争过程 1999年3月24日19时50分,第一枚巡航导弹从亚德里亚海上的美军驱逐舰上发射,揭开了战争的序幕,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科索沃战争从此爆发,到6月10日结束,共持续了78天。科索沃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夺战区制空权(3月24日~3月26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一轮至第三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防空系统,包括机场、雷达、导弹发射阵地、通信等设施。主要目的是通过空袭夺取南联盟地区的制空权。 第二阶段瘫痪南军指挥(3月27日~3月31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四轮至第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指挥中心、基地等核心军事目标,以瘫痪南联盟军事运作机制,瓦解其战斗力。同时,对南联盟全国各地的防空设施和重要军事目标继续进行轰炸。 第三阶段:削弱南军潜力(4月1日~4月29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八轮至第三十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

综述俄格战争

综述俄格战争 一、战争原因 1、历史问题。俄罗斯历史上经过残酷而且长时间的战争,才征服了整个高加索地区。苏联将高加索山以南称为外高加索,划分成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三个加盟共和国。高加索山以北称为北高加索,划归俄罗斯联邦。高加索山南北都有奥塞梯。苏联根据高加索山把北奥塞梯划归俄罗斯,南奥塞梯划归格鲁吉亚。这样奥塞梯被人为一分为二,埋下隐患。格鲁吉亚在苏联时期分离主义倾向一直非常严重。斯大林虽然是格鲁吉亚人,也一直在格鲁吉亚进行严厉镇压。苏联解体的时,格鲁吉亚就是一只带头羊。苏联解体以后,格鲁吉亚一直非常支持北高加索地区的分离主义势力,特别是车臣。格鲁吉亚一直是车臣获得外界援助的重要渠道。 2、科索沃独立。俄罗斯一直强烈反对独立的科索沃,在美欧一些国家的支持下,2008年初宣布独立,欧美立即承认其独立,把联合国反对的分裂变成了正义的独立。科索沃是斯拉夫民族的文化摇篮,但却被美国绕过联合国先攻击后"霸占"然后直接支持使其独立!独立极大的伤害了同为斯拉夫民族的俄罗斯的文化和民族情感,感觉恍如被扇了一记耳光,此恨在心,却无奈难报。 3、北约东扩。北约近年加紧动扩张,形成对俄罗斯包围和威胁,特别是吸收独联体国家(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北约议题上,让俄罗斯受到强大的压力!近来又传出美国准备吸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组织的消息,以及格鲁吉亚的亲美政权的迫切希望加入北约投入美国怀抱的做法,让俄罗斯忍无可忍! 4、资源问题。格鲁吉亚地处里海石油和西方市场的中间地带,位于俄罗斯、伊朗和蕴藏丰富石油的里海,一条可以绕过俄、伊的输油管可以直接到达欧洲,里海石油最终将可能像今天的中东石油一样对工业世界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地缘战略特点,使格鲁吉亚成为美国和欧洲俄罗斯的焦点热点。 5、南奥塞梯独立问题!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从1989年起,南奥塞梯就要求与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合并。苏联解体后,南奥塞梯自治州一直谋求独立,不服从格中央政府的管辖。1992年通过全民公决,要求成立独立共和国及与北奥塞梯合并。因此,格中央政府与南奥塞梯地方当局的矛盾恶化,并导致大规模武装冲突。长期以来,由于南奥塞梯当局与俄罗斯关系密切,格鲁吉亚经常指责俄罗斯暗中支持南奥塞梯。俄格双方在南奥塞梯问题上龃龉不断。 6、黑海舰队问题,众所周知它是前苏联海军中唯一不怕冰冻围困的全天候舰队,主要基地和舰队司令部设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将黑海舰队挤出地中海,掐断俄罗斯进入大西洋的入口,减少对北约各国的战略威慑! 二、战争经过 8日凌晨格鲁吉亚军队进入南奥塞梯控制区,炮击茨欣瓦利市,占领包括首府茨欣瓦利在内的南奥塞梯大部分地区。8日下午俄驻北高加索地区第58集团军增援部队挺进南奥塞梯,与格军队发生激烈交火。俄方宣布已经从格鲁吉亚军方手中完全解放了茨欣瓦利市。9日凌晨茨欣瓦利在经历短暂的平静后,格军队9日凌晨又恢复对该市的炮击。茨欣瓦利由谁占据,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双方各执一词。9日上午格总统说,由于“俄罗斯侵略格鲁吉亚”,他宣布国家进入“战时状态”。9日下午格鲁吉亚总统提议交战双方“被分隔”,这意味着格军从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撤离,并停止对俄罗斯的炮火进行反击。俄罗斯军方当日宣布,已控制前一日格鲁吉亚宣称控制的茨欣瓦利。俄总统梅德韦杰夫9日说,平息南奥塞梯冲突的唯一途径是格鲁吉亚立即撤军。俄总理普京当天视察靠近南奥塞梯的俄北奥塞梯地区。 美国和欧洲联盟呼吁立即停火。美国认为俄方“过度”使用武力。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 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

北萨哈林油田租让始末

北萨哈林油田租让始末 王绍章、田步伟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长春130012) 摘要:北萨哈林石油租让,是苏联运用其石油资源服务于本国内政外交需要的典型案例。当处于守势时,苏维埃俄国可以将油田暂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实力开始恢复后,苏联转而加强对石油开发进程的调控并最终从日本手中收回北萨哈林租让权。 关键词:苏联;日本;北萨哈林;租让制;石油 中图分类号:F451. 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10)02-0081-03 收稿日期: 2010-03-05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08ZZ024) 作者简介:王绍章(1969-),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俄国史研究;田步伟(1985-),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 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租让制,萨哈林岛(1)资源开发备受注目,特别是北萨哈林石油资源。 一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新生苏维埃俄国(1922年后是苏联)百废待兴。列宁适时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租让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列宁看来,租让“是国家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资本家负责安排或改进生产(如采伐和

浮运木材,开采煤炭、石油和矿石等等),把所得的一部分产品交给国家,另一部分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1]。在此背景下,石油日益成为苏俄实现其内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十月革命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能源政策是优先发展煤炭生产。但是,一战即将结束时,鉴于石油这种新燃料对未来军事安全所发挥的重大战略性作用,所有大国都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苏俄政府成立后,立即着手整顿石油工业、发掘内部潜力应对国内出现的燃料危机。1918年6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石油企业的国有化》法令,宣布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石油贸易、钻探和运输的企业及其全部动产和不动产为国有财产。法令还宣布,石油和石油产品的贸易由国家垄断,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燃料局的石油总委员会负责国有化工作[2]96。1919年11月,在给各级党组织的信中,俄共(布)中央指出燃料危机的破坏性危险,呼吁“无论如何要消灭燃料危机慌,否则既不能解决粮食任务,也不能解决军事任务和全国经济任务”[2]162。在此进程中,非常临时机关(包括贫农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等)在向乌拉尔斯克、阿斯特拉罕等地调运石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1920年5月,托洛茨基曾就动用海军从巴库向阿斯特拉罕运送石油请示列宁、斯维尔德洛夫等人[4]。应当指出,苏俄为解决燃料短缺不仅动用了石油资源,还动用了木柴、煤炭、泥煤等资源。 苏俄石油工业的发展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恢复时期发生燃料恐慌,当时国家无力使所有企业都开工,这引起某些私人资本以租让和租赁形式流入燃料开采工业。”到1926年7月15日,石油开采租让的工业合同有3个[5]。应该说,苏俄石油租让是有政治、经济双重属性的。列宁曾经说过:“我们无法在没有国外设备和技术援助的情况下单靠自身力量恢复衰败的经济。”为得到这些援助,他愿意向“最强大的帝国主义辛迪加”提供广泛的特许权。他首先提到的两个例子就是石油,租让“巴库的1/4和格罗兹尼的1/4”的石油开采权。与沙俄时代

朝鲜战争八大经典战役

一、血战飞虎山 第二次战役根据彭德怀“诱敌深入”的计划,为了不让联合国军北进的速度太快,而影响中国军队的调动和威胁中国军队的侧后,彭德怀命令112师335团依据飞虎山之 包围的美国陆战一师约有四个团一万多人,超出预定一倍以下。到28日拂晓志愿军包围新兴里之敌,美国则凶猛地反扑,其中80师伤亡及冻饿减员十分严重,每团仅余数百人!故81师加入新兴里战斗,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美军突围一次比一次疯狂。当晚气温继续下降,美国全力向241团阵地发起冲击,其中241团3营8连战斗到仅剩最后一人,美军侥幸得以突围,志愿军只好分路截击,南逃美军在1221高地受

至阻击分散而逃,至12月2日只有200多美军逃入柳潭里,至此美军31团,32团1营及第57炮兵营被27军基本被歼灭,美31团曾参加1918-1920年对苏联的干涉作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二战中参加过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冲绳等战役,是美军陆军的佼佼者,而此战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最终全军覆灭。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0000人,全军冻伤高达22%! 第四次战役为遏制联合国军的猛烈攻势,彭总命在横城一带打击敌人,于是横城反击战于1951年2月11日晚展开,志愿集结四个军和人民军两个军团欲全歼韩国第五师和第八师。志愿军39军117师350团长途奔袭插到敌后方,12日美退下来的

美2师一部和韩国第八师2个营进入伏击圈,战斗异常激烈,相当一部分志愿军弹药全部打光拚上了刺刀,前往支援美2师一个营进入了别一个伏击圈,至2月13日横城之战结束,韩国第八师3个团,韩第三师和第五师各一部,美2 师一个营,美韩4个炮兵营被消灭,共计12000多人。此战狠狠教训了李奇微,事隔10多年以后,李奇微在回忆横城地区的作战时仍心有余悸。 仅剩七八人,战斗到最后的战士往往与反击的敌人同归于尽皆是,志愿军阵亡者应在5000人以上,仅40军三个团伤亡就达1830人,359团3营仅有数人生还,由于通讯不畅,敌我装备相差悬殊,没有炮兵航空兵只有简陋装备的志愿军装备最终无法突破美军的防线撤出战斗,但志愿军的英勇令敌手感到他们遇到了有世界第一勇气的部队。

经典战例 海湾战争地面战

经典战例海湾战争地面战 “军刀”出鞘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伊拉克10万大军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仅用10小时就占领了科威特,由此引爆了震惊世界的海湾危机。在持续的5个半月里,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终成泡影。1991年1月17凌晨2时30分,从海湾的美国战舰上发射出的第一颗”战斧“巡航导弹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爆炸,终于拉开了海湾战争的战幕。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了长达38天的战略轰炸和战术空袭,出动飞机112000架次,发射巡航导弹288枚,投弹量达20万吨以上,造成伊拉克的军事机器严重瘫痪,并摧毁了伊军前线部队50%以上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心发起地面决战来彻底打垮毁萨达姆的军队,将伊军赶出科威特,以解美国心头之恨。至2月中旬,多国部队共集结了地面部队约60万人,坦克3700 辆(其中美军2000辆)、装甲车3000辆(美军2000辆),大中口径火炮、火箭炮1600门(美军1200门)。直接参加地面作战的攻击部队约45万人,他们来自于美、英、法、埃及、叙利亚、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等国家。主力自然是美国,其他国家除英、法各派了一个多师外,阿拉伯国家的军队主要是作为象征性力量来参战的。多国部队总指挥为美国中央总部司令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四星上将。 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计划是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根据他多年研究的“空地一体战”构想和亲自指挥巴拿马登陆作战的经验拟定的。其主要内容是:以大规模的登陆佯动和部分兵力从沙科边界正面突破,牵制伊军主力,并向科威特城及其以北地区推进;集中装甲部队主力,与快速突击部队配合,从伊军防御的侧翼向巴士拉方向实施大纵深迂回,与正面推进的部队呈两面夹击之势,包围并歼灭伊军主力。 为实施“沙漠军刀”计划,多国部队沿沙伊、沙科边界从左至右(由西向东)部署了3个进攻集团。左翼为西攻击集团,部署在沙伊边界中段。编成内有勒克中将指挥的美第18空降军的第101空降师、第82空降师、第24机械化步兵师、第3装甲骑兵团及法国第6轻型装甲师。其任务是向伊拉克的腹地——幼发拉底河谷大纵深穿插迂回,切断科威特地区伊军的交通线,配合中央攻击集团围歼伊军共和国卫队;中间为中央攻击集团,部署在沙伊边界东段。编成内有弗兰克斯中将指挥的美第7军的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1骑兵师、第1机械化步兵师、第3机械化步兵师第3旅和第2装甲骑兵团,以及英军的第1装甲师。其任

孟良崮战役分析1

孟良崮战役分析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工程造价S2 学号:201312409115 姓名:冉龙清 战役梗概: 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5月国共内战期间,在山东中部的一次重大战役。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中国共产党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四天的激战,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军第七十四师被完全消灭,国军从山东全面撤退。解放军实力大增,

还装备了重炮兵与工兵,基本具备了同国军决战的实力,在一年之后的淮海战役中显示威力。 战役经过: 在山东聚结的国军部队超过四十万军队,八十三师、六十五师、二十五师等奉命支援,却无人能突破解放军的防线支援张灵甫军。十一师师长胡琏距离太远支援不及。二十五师师长黄百韬困于覆浮山、天马山,损失万余人。近在咫尺的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和张灵甫有宿怨,虽然早在5月11日之前就接到掩护七十四师的命令,却只在战前派了19旅57团下的一个连携带电台接近七十四师冒充是执行掩护的19旅,并命令最靠近七十四师的57团团长罗文浪可以随时撤退。57团是八十三师中装备最差的部分,但是罗文浪为了免做战后李天霞的替罪羊,最后仍然与七十四师会合,并在坚守孟良崮时一起被解放军消灭。 解放军方面,陈毅等却表现出了整个国共内战中共产党极少见的孤注一掷的姿态,对于部下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消灭七十四师。“蒋介石拼死和我们决战,把我们反包围了,情况十分严重。现在成败在此一举,要不惜一切代价吃掉七十四师,拿下孟良崮。你们打掉一千,我给你们补一千,打掉两千,我给你们补两千,那怕纵队打光了,只要把敌人消灭也在所不惜。我给你们补充,恢复你们的番号。谁攻上孟良崮,谁就是英雄!现在只有冲锋,后退就是死亡。” 5月16日早上,蒋中正意识到局势危险,再下手令:“山东共匪主力今向我倾巢出犯,此为我军歼灭共匪完成革命唯一之良机。凡我全体将士应竭尽全力,把握此一战机,万众一心,共同一致,密切联系,协力迈进,齐向当面匪军猛攻,务期歼灭共匪,以告慰总理及阵亡将士在天之灵。如有萎靡犹豫,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致共匪漏网逃脱,定必以畏匪避战,纵匪害国延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希望奋勉勿误。”至此包括李天霞八十三师在内的各部队都不敢再保存实力,全力突破解放军防线,但是遇到了解放军外围阻击的抵抗,最终不能及时赶到孟良崮。5月16日下午三时,华东野战军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整编七十四师血战三昼夜后被歼灭了,一万余人阵亡,一万余人被俘,张灵甫阵亡。 七十四师孤军作战仍然支持了整整三天,可以说完全达到了战略上吸引、牵制解放军主力的“钓饵”作用,但是由于其它军队作战不力,“上钩”的解放军非但全灭七十四师,而且还有足够时间查点伤亡、追俘逃兵、缴获军备,然后才从容撤退、并礼葬张灵甫。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大中东”战略遇到了大麻烦,显而易见的颓势并不因为击毙拉登,就可以得到逆转。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同时摆平象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弱小国家,尤其是摆平不了政权更迭后的乱局,却由于自身消耗巨大而陷入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在技术上早已破产,高达14.3万亿美元的国债则是明证。地缘、能源、金融等要素控制方面,美国无力维系单极独霸格局,面临全面性、体制性的崩溃风险。即使在北非、西亚策动“阿拉伯革命”,也不能按其预定路线发展演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将早就发现了的拉登击毙,展示其所谓“无所不能”,意图挽回局面,对于短线提振美元有一定作用,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可能因击毙快要被人忘却的拉登扭转?感觉美国的战术性动作可圈可点,结果输在了战略上。前苏联的破产和解体,同样输在战略上,他不该在美(北约)、苏、中大三角关系之中,把当时的中国逼到美国那里去,两面夹击之下前苏联败局已定。这些东西早前都提到过的。如今美国想独霸大中东,进而控制和奴役全球,则是把中俄欧逼到了一起,美国就算再强大,以一敌三,放到战略上应该说是明显的错误。面对中俄欧的“合纵”之策,美国在认识到问题之后,开始以“连横”之策瓦解中俄欧“统一战线”。平心而论,中俄欧相互之间也有摇摆乃至出卖、出手,但迄今为止大的方向没有偏离,这是美国左冲右突难以如愿的根源。美国本土全面爆发金融危机之际,俄国串联中国抛售美国国债,欧洲特别是法国跳出来跟美国抢班夺权,

中国以“救美国就是救中国”为由,并不支持俄国和欧洲的行动,招致俄、欧对中国的不满。俄国受美国的气很久了,俄格战争更对美国来气,中国对美国其实没有那么敌对,因为中国尚离不开美国的市场,这是由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欧洲想跟美国抢班夺权,却没有给中国包括人民币留出位置,中国需要时间打造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甘为欧洲做嫁衣。这种局面使美国看到机会,遂提出中美G2的说辞,中国开始时反应不及时,后来看出其中的门道,才明确拒绝美国,没有落入美国精心设置的陷阱,否则中俄欧“统一战线”也就瓦解了,严重后果难以预料。美国对中国威逼利诱,威逼的一面主要借助两个国家,即日本和印度,其中,借助日本在东线骚扰,借助印度欲在南亚破局,是为“声东击西”,营造中国两面受敌、不能相顾的表象,但都被中国化解。大国游戏层面,美国在南亚方向针对中国搞事,拉拢的当然是俄、欧。“美俄关系重启”后,俄国给美国(北约)阿富汗驻军提供补给“北方走廊”,以替代巴基斯坦“南线通道”,这样美国就可以抛弃并牺牲巴基斯坦。对此,欧洲方面处于观望者角色,原因是欧洲自身深陷金融、债务危机,需要外储庞大的中国为其输血,况且欧元受到美国算计,不敢贸然与中国为敌,否则欧元是极其危险的。关键取决于印度是否愿替美国出头挑战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对印度既拉拢又威慑,印度多次蠢蠢欲动,终未铤而走险。美国为拉拢俄、欧进行的交易失去价值,美国翻脸不想认账,与俄、欧矛盾再次占据上风。在伊核问题上,中俄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学习资料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

美国难逃霸极必衰的历史规律

美国难逃霸极必衰的历史规律 2015年08月10日 09:00:00 来源:《红旗文稿》2015/15 作者:彭光谦 霸极必衰。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 在世界5000年的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风云一时的帝国。如亚述帝国、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古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法兰西帝国、大英帝国等等。他们或者因为掌握了当时相对先进的生产力,或者引进了相对先进的文化,或者直接凭借相对优势的军事力量进行武力征伐,迅速建立起威震四方的霸权统治。但是这些帝国一旦登上霸权宝座,便加速走向自己的反面,或者全面腐化,或者扩张无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后都如一闪而过的流星消失在茫茫夜空之中,成为历史的过客。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考察后认为,这些帝国衰落的共同特点,都在于“对外的过度扩张和社会内部扭曲的扩大”。帝国的衰落,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 当今世界唯一尚存的超级强权美国也不例外。在度过它的黄金岁月后,美国霸权同样摆脱不了沿着这条盛极而衰的历史轨迹无可挽回地衰落的历史宿命。 一 美国独立建国不过两百多年,之所以一夜之间成为北美暴发户,进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共主,的确是有一些特殊条件的。 一是上帝的恩赐,给了北美移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广阔无垠的沃土,充足和煦的阳光,四季丰沛的雨水,上帝如此慷慨的眷顾奠定了美国发展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是优越的地缘环境。美国东西有两洋,南北无强敌。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天然护城河构成保护美国安全的有效屏障,使美国远离欧洲旧大陆列强的纷扰。美国独立后,除了1812—1814年第二次独立战争中英军占领华盛顿火烧白宫,几乎没有受到过外部军事力量的冲击。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惨烈,但都是在美国本土之外打的。当欧洲国家相互厮杀打得鼻青脸肿、两败俱伤的时候,美国作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却大发了战争横财。

官渡之战战争分析讲课讲稿

官渡之战战争分析

官渡之战战争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官渡之战的战争背景、战争原因,分析实力对比,描述战争过程,并用孙子兵法对官渡之战进行战争分析。 关键词:官渡之战孙子兵法战争分析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一、战争背景 东汉末年,列国纷争,战争不断。虽然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了,但这次起义对汉朝统治者的腐朽统治以沉重打击,使早已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名义下,全国各地的州郡官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纷纷自立门户,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多方割据的情形。他们早已不把东汉王朝放在眼里,为了领地和利益,发动一场又一场的兼并战争,使得国土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曹操曾自己写诗来描绘中原地区由于长期的战乱而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建安元年,曹操挟持魏献帝,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从此曹操掌握军政大权,不断壮大起来,先后攻灭了吕布、袁术等,或得了大片的领地。

二、战争原因 建安四年,袁绍在长期交战后最终战胜公孙瓒,占据了幽州、青州等地,将河北地区尽收囊中。因此,华北平原两个最大的军事集团就互相的感到了对方对自己统治的威胁,因此曹袁两大军事集团的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 三、分析实力对比 公元199 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 四、战争过程和战争分析 1、前期 公元199 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曹操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 1: 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入青州,占领齐、北海、东安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 2: 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 3: 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协助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

俄格冲突及其对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影响_房乐宪

俄格冲突及其对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影响 房乐宪陈隆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2008年8月以来,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围绕南奥塞梯问题发生冲突,使高加索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以及相关的大国关系更加复杂。俄格冲突的实质是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对于战略空间的争夺。冲突发生以来,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恶化、合作受损,俄美关系出现局部紧张但不致出现全面对抗,俄欧关系合作的主流依然存在。 [关键词]南奥塞梯问题;俄格冲突;俄美关系;俄欧关系;北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8)11-0067-04 2008年8月8日,格鲁吉亚军队从空中和地面向南奥塞梯发动大规模进攻,并迅速占领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紧接着俄第58集团军部分部队开进南奥塞梯,增援驻扎在冲突地区的俄维和部队。双方交火持续五天,格军溃败。8月1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俄罗斯决定结束“迫使格鲁吉亚当局实现和平”的军事行动,并于当天同前往斡旋的法国总统萨科齐达成包括撤军在内的解决南奥塞梯冲突的六项原则协议。① 但此后该地区政治形势更趋复杂。8月25日,俄联邦议会上下两院全票通过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当局提出的要求俄承认其独立的呼吁书。8月26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9月2日,格鲁吉亚宣布同俄罗斯断交。9月9日俄罗斯宣布与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并于9月15日与它们分别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俄格冲突过后,相关各方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这一军事冲突虽已结,束但其对当前国际关系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影响值得关注。 一、俄格冲突的实质 格鲁吉亚原是苏联一个加盟共和国。随着苏联走向解体,格鲁吉亚于1991年4月正式宣布独立。但独立后的格鲁吉亚存在严重民族分离问题。俄格之间这次冲突的主要矛盾在于格鲁吉亚境内的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的独立问题。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分别于1990年和1992年宣布独立,格鲁吉亚中央当局无法容忍,立刻派兵进驻,两地武装冲突爆发。此后在俄罗斯调停下,格鲁吉亚与阿、南两地区先后签署停火协议,由俄派驻维和军队进入冲突区。虽然武装冲突停止了,但上述两地区的法律地位问题却并未解决。 如何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始终是格领导人感到棘手的问题。在曾任原苏联外长的格鲁吉亚人谢瓦尔德纳泽当政时期,格鲁吉亚虽然积极发展与西方的友好关系,但也忌惮俄罗斯的影响,未过分向西方靠拢。谢瓦尔德纳泽曾表示,格鲁吉亚所处的位置使它必须奉行“平衡发展与美国、西方以及俄罗斯的关系,避免格鲁吉亚成为大国对抗和冲突的地区”。[1] 2004年初,萨卡什维利通过“玫瑰革命”上台。此后,格鲁吉亚放弃了原来的平衡外交,奉行明显的“疏俄亲美”政策,明确提出加入北约和欧盟;同时,萨卡什维利把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政治目标,并指责俄罗斯暗地支持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表示不惜动用武力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护领土完整。俄罗斯出于国家安全和战略考虑,一直反对格鲁吉亚加入北约。俄罗斯也坚决反对格鲁吉亚动用武力解决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问题,并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近年来由能源引发的战争

近年来由能源引发的战争 “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那么,究竟什么是“能源”呢?关于能源的定义,共约有20种。例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作功,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人们通常按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对它进行分类。世界能源委员会推荐的能源类型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类认识的上述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人们所需的某种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把它们加热到一定温度,它们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并放出大量的热能。我们可以用热来取暖、做饭或制冷,也可以用热来产生蒸汽,用蒸汽推动汽轮机,使热能变成机械能;也可以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

使机械能变成电能;如果把电送到工厂、企业、机关、农牧林区和住户,它又可以转换成机械能、光能或热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悄然流行起了一种“资源战争”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安全问题专家迈克尔?克莱尔。克莱尔于2001年发表了《资源战争:全球冲突新景观》一书,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去年他又发表了新著《鲜血与石油:美国日益依赖进口石油的危险及后果》,同样受到各国国际问题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 在前一本书中,克莱尔提出了全球冲突的新景观。他预言,21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基本轮廓是,各国将对像石油、木材、矿石和水这样的战略性物质资源展开大规模的竞争。各国的军事力量也会明确地把保证资源安全定为主要使命。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普遍的地区不稳定,特别是那些资源丰富而又长期存在领土主权争端的地方,如波斯湾、中亚、中国南海和非洲的一些地区。 在后一本书中,克莱尔重点讨论了石油问题。他指出,迅速增长的世界经济依赖于石油,而石油的供给在日益耗尽,美国与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其他大国正在进行着一种惨烈的争夺战,以确保未来的石油供应。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不到5%,但却消费着世界石油供应量的25%。美国交通运输行业97%的燃料来自于石油,其中的56%靠进口。鉴于未来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石油,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冒着更大的危险,转向那些不稳定、不友好的地区寻求供应来源。如果只能通过像占领伊拉克那样的方式来确保石油供应的话,那么,

三十六计经典战例分析

三十六计经典战例分析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十分成功的范例。他主张避实就虚,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使敌人受到牵制,从而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 公元前三四五年,魏国大将庞涓鼓动魏惠王攻打赵国,并亲自率领大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围的水泄不通。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和军事孙膑带兵前去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团团地围住了赵都邯郸。情况非常危急,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使者到齐国去求援兵。齐国的国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为大将,拜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谋不足,又是个急性子,奉命之后,便想立刻赶到邯郸去与魏兵厮杀,可孙膑不同意。 孙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军事学家孙子的后代子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学家,田忌很佩服他。有这样一回事:田忌常喜欢与齐国宗室的公子们跑马比赛,押重金,赌输赢。可他赢的次数并不多。田忌去向孙膑请教,问怎样才能多赢。孙膑没回答,却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们比赛时用的马。孙膑发现,马的脚力相差不大,但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等级。于是孙膑便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下次有跑马比赛时,您只管放大胆量下重金与他们赌输赢,我自有办法叫您获胜。"不久,又逢跑马比赛,田忌就去报名参赛,并押下千金。等到临场比赛时,孙膑向田忌面授机宜说:"第一场,您用您的

下等马去同他们的上等马周旋;到第二场,您用您的上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中等马;到末场时,您则用您的中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下等马。"待三场赛完下来,田忌只输一场而赢了两场,结果以总分之多取胜,赢得了齐王的千金奖偿。这时候,田忌想着赛马的故事又问孙膑为什么不同意赶赴邯郸去与魏军厮杀,孙膑说:"凡是要解开杂乱打结的绳索,一定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结头,然后慢慢去解,切不可心急地使劲去扯,或用拳头猛捶;还有,要排解开两个人相互的斗殴,万不可卷入去打,而要避开双方拳来脚往的地方,寻找机会用拳猛击其中一方空虚无备的腹位。待挨揍者双手捧着肚子跪下,原来对打的形势,便会有所改观,而斗殴的局面,也会顿然停止。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国的精兵锐卒,一定倾巢开赴邯郸,只剩一些老弱残兵留守国内。咱们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占据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他们守备空虚的地方呢?那样,他们在外的大军,必然会放下赵国赶回相救。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一举解决了赵国的危急,同时还叫魏国尝尝我们的厉害吗?" 田忌认为孙膑的话很有道理,便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 齐国的大军刚到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孙膑便叫田忌下令停了下来,孙膑说,当魏军从邯郸往回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桂陵。因此,应该在此设伏,布下阵势,到时好一举把魏军歼灭。田忌又依孙膑的计谋而行,很快地军队埋伏了下来。齐兵要攻打大梁的军情,很快,宠涓就知道了。他立刻命令从赵国退兵救大梁。魏军久围邯郸,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