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南京市农村居民居住现状比较分析及思考

南京市农村居民居住现状比较分析及思考

南京市农村居民居住现状比较分析及思考
南京市农村居民居住现状比较分析及思考

南京市农村居民居住现状比较分析及思考

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课题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农村居民居住状况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调整农村居民的居住模式,建设现代化的农村,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资料对南京市农村住宅及农民居住条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全国、江苏省及其它城市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提出若干改善南京市农民居住条件的对策建议。

一、南京市农村居民居住现状比较分析

截至2006年末,南京市农村共有65.82万住户,人口230.13万人,户均3.50人;其中在农村居住1年以上的家庭户为65.04万户,人口196.75万人。

(一)南京市农村住房基本情况

1、南京市农村居民住房较为宽敞

2006年末,南京市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68.4平方米。通过比较发现,南京市农村居民户均拥有住宅面积远高于全国户均127.7平方米的水平,比我国东部地区的户均面积高出32.5平方米。从江苏省内情况来看,南京市的户均面积比全省的户均面积高出18.6平方米,比苏南地区少17.2平方米,但比苏中地区多12.5平方米、比苏北地区多43.5平方米。与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先进城市相比,南京的户均住房面积比上海少13.8平方米;比苏州市少54.6

平方米;比杭州市少55.6平方米(详见表1)。

通过比较发现,南京市属于苏南板块,但在苏南城市中南京市是落后的,尚未达到所属城市板块中的平均水平;南京市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如苏州市、杭州市相比差距很大。据统计,2007年苏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93元,而南京市为8020元,与苏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值有1273元的差距;杭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549元,高出南京市1500元左右。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反映在居住状况上就是拥有住宅的面积较大。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对逐步富裕起来的大多数农民来说,最大的消费和最大的理想就是建房。近年来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居民的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普遍高于城市居民。从全国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民拥有的住宅就越大,那么是否农村住房越大越好呢?按照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计算所得的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是48.1平方米,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中,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为40平方米,该指标南

京市已经超过全面建设小康标准。土地作为住宅建筑的载体,农村住宅的合理建设直接影响土地开发使用,按目前的农村住宅类型看,拥有住宅面积越大占地面积必然越大,而在南京市郊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约束中,土地约束最为明显,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呈日益减少的趋势。那么,在实现了小康标准后,南京市农村住宅建设不应再以追求面积大为目标,而应提倡“面积不大,功能全”的观念,以提升住宅质量、优化农村居住环境为目标。在农村住宅规划建设中,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南京市农村住房自有比例较高

从拥有住宅数量比较来看,南京市98.3%的农村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其中,拥有1处住宅的有59.89万户,占常住户数的92.1%;拥有2处住宅的有3.71万户,占5.7%;拥有3处以上住宅的有3113户,占0.5%。6.2%的农村住户拥有两处以上住房,这一方面说明农村的居住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也有一部分是建新留旧,这种现象容易导致“空心村”的形成,无疑会占用更多宝贵的耕地,从大局来看,不利于国家土地的集约利用,而且也不利于对农村住宅基地进行管理。因此,关注“空心村”现象,对农民的住宅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是当务之急。

图1:南京市农村住户自有住房数量比例

表2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住房自有比例很高,已经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住房自有率低,发展中国家自有住房率高。发展中国家自有住房率高,主要原因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总人口中农民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很少流动,因此农民在农村基本上都有固定的自有住房。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流动加剧,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很多,收入也持续增长,在城镇租房、买房现象也较为普遍,有时为了生活方便、子女上学等原因,一些进城务工农民选择在城镇居住。

3、六成以上农村居民拥有住宅类型为楼房

南京市农村居民住宅类型主要为楼房,其中,居住楼房的有39.96万户,占61.5%;居住平房的24.53万户,占37.7%;居住其他类型住房的0.55万户,占0.8%。比较来看,南京市农村居民拥有楼房的比例是全国的两倍,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南京市农村居民拥有楼房的比例也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在省内领先,但落后于苏南地区;从具体城市的比较来看,南京市农村居民楼房拥有率低于苏州、上海和杭州等市。

数据显示,现今农村居民的住宅类型主要是一家一户、两至三层的独立式楼房,楼房较之平房容积率高,占地面积小。楼房的容积率高于平房,但因为现有农村楼房绝大多数仍是独立式楼房,独门独户,仍存在建筑面积较大的问题,加上院落、附属设施等,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导致人地关系紧张。因此应倡导农村适度集中居住,减少宅基土地的浪费,通过合理规划提高农村居住用地的紧凑度,从而提高南京市农村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具体来说,立足于宜居环境,在符合健康卫生等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地提高农村住宅的密度和容积率。通过对住宅类型的适当调整和多样化选择,农村居住点中完全可以采用多层住宅、联排式住宅等住宅形式,从而达到用地集约的目的。

4、农村住宅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从住房结构来看,南京市绝大多数农村住宅为砖混和砖木结构,其中砖混结构超过了60%,说明住房质量比以前得到了很大改善。比较来看,南京市住宅结构的水平领先于全国和全省,但落后于苏南

地区以及苏州、上海等市。

5、农村住宅价值多数超过5万元

从拥有住宅估价来看,南京市农村居民住宅价值超过5万元的比例为68%,而全国农村居民住宅价值超过5万元的不足三成,仅为

南京

13

住宅

是有生命周期的,一般住宅的结构寿命可以达到70年,而目前的现状是,才修建十几年甚至几年的住宅被弃用或推倒重建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这跟以往农村住宅建筑材料落后、设计不合理、功能不能满足当前的居住要求有关。今后应对一部分年代较近、建筑质量较好的农村住宅进行翻新改造,改善其居住功能,既能节省农民资金也能节省农村资源,这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住宅建设方面需要关注

(二)南京市农村住房设备设施条件

1、农村住房取水设施状况

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村住户有61.47万户已经使用入户管道水,占全部农村住户的94.5%,南京市农村住户取水设施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另外,60.57万户的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占全部农村住户的93.1%。

从图4可以看出,南京市农村住户拥有管道水设施的比例是全国的两倍左右,在全国远远领先;在省内来看也处于领先地位;与长三角城市相比,优于杭州市,但还落后于上海、苏州等城市。

图4:南京市农村住宅拥有管道水设施情况

2、农村住房炊事用能源状况

根据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南京市农村住户炊事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的为55.75万户,占全部农村住户的85.7%,南京市农村住户的煤气、天然气使用比例远远高于全国的11.9%和江苏省32.4%的水平,也领先于上海市的77.5%、杭州市的57.1%和苏州48.6 83 94.5 97 98.3 89.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全国 江苏省 南京市 苏州市 上海市 杭州市

市的69.9%。近年来南京市农村住户使用的炊事能源升级换代很快,煤气和天然气使用方便,热值高,干净清洁,大大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目前南京市农村住户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沼气、秸杆)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极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住房普遍改善后,住房缺少利用农村可再生资源的功能设计。从长远来看,农村住宅建设应从生态平衡和节约能源出发,充分利用农村较好的生态环境、较宽裕的空间和较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农村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3、农村住房卫生设施状况

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南京市农村家庭厕所类型为水冲式的有26.52万户,占全部农村住户的40.8%;使用旱厕的有30.90万户,占47.5%;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有7.62万户,占11.7%。比较来看,南京市农村住房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比例高于全省水平,但低于苏南地区以及苏州市、上海市和杭州市,虽然南京市农村住房卫生设施在近年农村改厕工程中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有待继续升级更新。

4、农村住房取暖制冷设施状况

在南京市农村住户中有18.23万户拥有空调,占全部农村住户的28%。由于南京地处温带气候,南京市农村住房并无暖气等专用取暖设施。农村地域广阔,通风状态良好,因此多数农村住户仍使用电风扇制冷。

总体来看,南京市农村住宅的设备设施较以往得到了很大改善,居住更为舒适,但农村住宅和城市住宅在功能上仍有明显差异。农村

住宅的设备设施条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状况密切相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建设中,一方面要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为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农村住宅的典型特点,将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以及农村生产等相关因素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创新南京市农村住宅建设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

随着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新建和改建的农村住宅也日渐增多,农民居住条件日趋改善。但长期以来,农村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式却存在管理薄弱、观念落后等问题。农村住宅建设绝大多数仍属自筹自建的个人行为,农村住户建房大多沿袭传统的粗放型模式,没有“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观念;建筑分散,缺乏整体规划,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脏、乱、差”;住宅功能不全,外观单调,质量较差。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创新农村住宅发展方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的建设步伐,对于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随着南京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推进,农村居民对住房功能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明显提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住宅的建设正在成为广大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新农村的住宅不仅要满足农民的居住要求,还要适应他们日益变化着的对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既要解决当下的居住问题,又要满足日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吸收和推广新的住宅科技成果,有计划、有步

骤地建设好新农村住宅,才能更有效地使农村向现代化和全面小康迈进。

第一、创新观念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建设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住宅建设,统领农村住宅建设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护、拆除),建设“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节能省地”型农村住宅,使农村住宅建设向资源节约型转化。农村住户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的愿望是迫切的,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应当将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的方向上来,要提倡“标准不高水平高、造价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这一建房观念,积极引导南京市农村居民合理住宅消费,改变那种房子越大越好、一味求大的消费观念,鼓励农民建设多层公寓和联排住房,控制住宅建设规模,立足于宜居环境、符合健康卫生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农村住宅,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第二、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

南京市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客观上存在人多地少的特征,具有启动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现实需求和条件。在推行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根据“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市、区县、镇街三级要集中财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燃气等各类管线全部地埋敷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共同繁荣。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要同步进行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设施配

套,实现农村生活污染的集中治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在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同时,按照城市总体布局规划,加快县城镇和中心镇建设,吸引农民向城镇集中。要把争取农民对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的支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广大农民对集中居住区好处优点的认识。合理调整公共财政的投向,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中心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进一步增强城镇、社区对农民的吸引力。

第三、加强农村住宅的规划与设计工作

因为规划滞后或者没有规划,目前农村住宅建设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盲目性大,每家每户各自为政,容积率低;或多占地盘,导致土地空间利用不充分;或沿交通线散乱建设低层别墅式和院落式住宅,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另外,农村住宅大多缺乏设计,土地利用率低,农村住宅建设中大多只是根据户主的意愿和要求或由施工人员简单画一个房屋草图就进行施工。很大一部分农村住宅建设工程没有经过正规的、有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设计,没有合格的设计不仅会造成使用中的不便,功能性差,同时住宅寿命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的科学程序指导农村住宅的兴建,政府应负责为农村提供乡村规划和农民住宅设计图纸。在规划和设计中,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引导农村适当集中建房,实现集约用地。农村住宅设计要兼顾农村特色又能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需要,户型多样,以供不同经济水平和需求的农

户选择。户型平面设计要做到合理适用,综合考虑居住人口数量、生活习惯、年龄结构、生产活动、农民收入水平、本地区气候特点等因素,设计出满足不同住户居住要求的新型农村住宅。比如,在一些村庄,部分农民已经从农业逐步转向了从事第二、三产业,那么传统的农村住宅功能就已经不适用他们。在规划设计中同时搞好道路、供电、通讯、供排水、公共活动场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置,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性能源。

第四、因地制宜推广现代化的农村住宅模式

农民集中居住区在布局形态上应尽量延续村庄原有的布局肌理,符合南京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符合南京地方风貌的特点。在延续现状肌理和尊重农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推广现代化的农村住宅模式,从宅基地的占用模式、户型、山墙的连接到住宅开间和进深的设计,都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现代生活模式。但在户型的功能组织上应仍然考虑到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需求,实现农村住宅与农村环境的完美和谐,与自然景观的交相融合,与本地农村的社会文化特点的有机融合。

第五、逐步推进农村住宅产业化进程

住宅产业化是世界住宅建设科技进步的潮流,也是我国建筑业“十一五”规划中的发展方向。由于农村住宅的特点,城市住宅产业化不能盲目照搬到农村实施,农村住宅产业化是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生产各种农村住宅的构配件、成品、半成品。在现场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或人力装配,或“预制+现浇”,从而达到加快进度、提高

质量、节约能源和材料、减少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的目的。当前,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和集约用地政策的实施,类似南京市这样的农村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农民已经实行多种经营,经济活动较丰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存在农村的青壮劳动力相对缺乏,劳动力成本逐步增高,因而推行农村住宅产业化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

第六、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

建立促进“节能省地型”农村住宅的激励机制,运用财税、保险、信贷等经济杠杆激励农村住户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在市、区县财政中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且多渠道筹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事农村住宅产业化施工、建材生产、农村建筑用小型建筑机械生产和租赁等行业,支持现代新型农村住宅建设。

第七、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的技术服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新农村住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新课题。建议将农村住宅产业化、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农村建筑用小型多功能机械开发和农村节能墙体材料等项目列入科研计划,组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进行开发和研究,并将研发成果推广运用,做好对农村住宅建设的技术服务工作。比如,以往农村住宅修建大多用粘土砖,节能砖使用很少,但节能砖具有节土、节能等优点,是优越的新型建筑材料,据测算,使用节能砖建1座农村住宅,可节能约5.7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4.8吨,因此在农村住宅建设中推广使用节能砖,具有广阔的节能减排前景。加大科技进步对农村住

宅建设的支持力度,这是确保农村节能型住宅建设实施的重要基础条件。建议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地区的行政村有关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对责任主体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例如,在地基开挖、墙体砌筑、预制楼板安装、混凝土拌制、防水层施工、模版安装拆卸、脚手架拆卸等重要环节上进行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八、重视农村住宅的旧房改造

目前南京市农村现存既有住宅中,70%以上的农村住宅是在1990年后修建的,而且大部分是砖混结构建筑。实践证明,通过加固和改善性改造,可以修旧如新,延长使用寿命,节约农民资金和减少资源浪费。据分析,旧房改造只需新建住宅费用的20-30%,但可延长使用寿命50%以上。所以,把旧房改造作为建设新农村住宅的一部分,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做法的。随着建筑监测、加固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来延长住宅的结构寿命,改善住宅的居住功能,延续住宅的生命周期,这也是对土地资源的巨大节约。

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偏好研究——以深圳为例

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偏好研究 ——以深圳为例 邰浩 【摘要】城中村流动人口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鲜有人关注其居住方面的诉求。在城中村改造中,流动人口往往面临着失去住所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深圳市5个典型城中村进行问卷调查,用AHP法分析了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居住偏好,并对其进行了分层统计。研究发现:城中村流动人口在择居时较关注房屋租金、交通便捷度、与就业地间距离、社会关系四项因素,对软硬件环境不太关心;不同属性的流动人口的居住偏好存在分层差异。最后基于研究成果对城中村的改造提出了“构建3+1利益协调机制、分期改造与分级改造结合、联合开发与廉租房建设结合、空间改造与功能置换结合”四项建议。研究成果对填补当前流动人口居住研究的空缺和城中村改造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偏好;分层;改造建议 1.引言 流动人口[1]是指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等经济活动的人群。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跨市辖区的流动人口为2.21亿人,比2000年增长了82.89%①。以流动人口最为集中的深圳为例,200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为891.23万,其中流动人口达645.2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2.4%②,且主要集中在城中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将会有更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流动人口的安置与管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目前,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Liu X L和Gilley 认为,城中村解决了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基本生存问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差距[2-3]。邓金杰等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由于收入偏低且不满足政府廉租房的申请条件,倾向于选择租金便宜、交通方便、生活成本低的城中村[4]。闫小培提出,现有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往往形成“开发商——政府——村民”三方的利益博弈[5],流动人口的利益被长期排除在外。冯晓英在研究北京城中村改造案例时发现,由于缺乏对流动人口的考虑,改造后大量“搬迁”人口涌入周边地区,给周边地区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担[6]。卫欣等从居住空间分布、住房来源与通勤、住房条件、居住问题与意愿四个方面研究了北京

6、南京市住宅区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南京市住宅区首次业主大会会议 筹备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住宅区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经费(以下简称“首次筹备经费”)管理,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根据《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南京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等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住宅小区首次筹备经费的缴存、使用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首次筹备经费的统一监督管理。 各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首次筹备经费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负责监督建设单位缴纳首次筹备经费,负责辖区内住宅小区首次筹备经费的支取、使用、核销等日常监管工作,负责协调处理相关矛盾纠纷。 第四条首次筹备经费由建设单位依法承担。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房屋预(现)售手续之前,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指定的专用账户缴存首次筹备经费。本办法发布前已办理房屋预(现)售手续的住宅小区,可以在首次业主大会筹备阶段补缴。 第五条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以物业管理区域为单位,设立首次筹备经费专用账户,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第六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物业管理区域规划核准总建筑面积(含地下建筑面积)每平方米0.3元的标准缴纳首次筹备经费,单个物业管理区域总费用最高不超过10万元,最低不少于1万元。 第七条市(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

备案手续时,应当查验建设单位缴存首次筹备经费的情况。 第八条首次筹备经费主要用于首次业主大会筹备及会议期间所需的办公用品、资料印刷、会务、宣传、交通、通讯、误餐补助以及按照有关规定聘请第三方等必要费用的支出。 第九条业主大会筹备组成立后,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制定首次筹备经费预算,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申请预支首次筹备经费,提供下列资料: (一)首次筹备经费申请报告及预算报告; (二)社区证明材料; (三)经筹备组盖章和筹备组组长签字的领款凭证。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申请后的三个工作日内,核实并划拨首次筹备经费预支款。 申请预支额度一般不超过首次筹备经费总额的60%。 第十条筹备组应当按照经核实批准的预算列支首次筹备经费。需要进行调整的,应当事前征得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同意。 第十一条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后,筹备组应当将首次筹备经费使用情况,包括经费开支原始单据、预算执行报告等资料移交给业主委员会,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七日。 业主大会未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或业主大会未成立的,筹备组应当将前款资料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七日。 业主对公告内容有异议的,可以向筹备组、业主委员会实名提出意见和建议,筹备组、业主委员会应当及时解释说明,协调解决。 第十二条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应当审议首次筹备经费的预算执行报告。 业主委员会选举产生,并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完成备案后,应当及时向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申请核销首次筹备经费,原筹备组

南京市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南京市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南京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2013年的GDP总额超过1293亿美元,人均GDP达到了15851美元,南京市的城镇化发展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快速推进。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我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相关资料,得出了对此类发展问题的初步分析。 “城镇化”是由我国学者创造的新词汇,是1991年由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的理念获得了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城镇化的一般定义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环,借改革的东风和省会城市的优势,坐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

生活水平在增长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在此我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数量的过快增加。2013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818.78万人,户籍人口643.09万人,流动人口175.69万,城镇化率已达到80.5%,排全国第7位,主城已完全城镇化。虽然外地人口大量迁入作为主要的增长途径,可以带来更多的劳动力,为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相应贡献,但是这也增加了许多社会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包括教育、住房和交通等资源,同时也给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压力,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由于每个方面都有大量问题要做反映,因此我分别对刚才提到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 1.目前仍有许多居民仍住在棚户区内,住房环境恶劣,“脏乱差”成了这里的代名词;不少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务工者,由于多数文化素质较低,从事的都是高强度但回报不高的工作,因此会对社会上其他生活条件较好的人产生反感心理,容易诱发各类犯罪行为,给社会治安带来负面影响。 2.当前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教育资源没有及时得到补充,出现了供应不足的情况,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许多家长争相择校,为的只是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不要耽误前途;然而另一方面,许多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却面临没有户口无法就近入学的尴尬局面,只能回到户籍地就读,或者到专设的教学质量一般的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就读,这对社会的公平正义会造成极大伤害。 3.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大量外地的剩余劳动力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打工者进入到南京,加入到建设大军当中。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事业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与具体改造案例分析

《京基水贝拆迁组—拆迁改造研讨会》 时间:2011-7-28 地点:水贝村京基旧改办公室 出席人:游力勇崔文来朱喜荣胡唐娟邵雷 主持人:邵雷 议题:深圳市城中村现状与旧改案例分析 章程: ◆深圳市城中村现状分析与改造的必要性 ◆城中村成功改造案例共享与失败案例分析 ◆结合案例集思广益为水贝项目出谋划策(研讨) ◆未雨绸缪下步工作应注意的地方(研讨) 一深圳市城中村现状分析与改造的必要性 城中村问题主要存在于我国南方某些城市由于改革开放和特区政策带来经济的飞跃城市化浪潮急速席卷各地部分村落转眼间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而发展初期政府因无力妥善安置村民不得已划定某些特殊地块作为原村民居住和维持生计的空间这些地块基本保持以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村民面对着周围疾风暴雨式的城市发展为寻求土地空间的最大利用自发地以其独特的发展方式对这些土地进行几乎是无序地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今天所谓的城中村问题。 1. 深圳特区内城中村现状分析 广州市有着138个城中村,杭州市有101个城中村,武汉市有147个城中村,没有哪一个城市像深圳这样有这么多的城中村,特区内共有173个自然村,约十万栋农民房,大部分高达5—8层,有不少超过10层,面积总量逾1亿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城中村居住人口规模超过了500万。 城中村的存在一直是制约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档次的一个“瓶颈”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这里房屋建筑质量差,人员复杂,卫生状况恶劣,消防隐患大,治安问题突出。片区通过功能改造与综合整治已难以奏效,拆除重建迫在眉睫。 2. 改造必要性 A 这是提升市容市貌实现城市发展一体化的需要。 城中村地区功能定位模糊、土地使用性质的混乱、建筑物布局的随意性和风格的混杂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对城市空间总体规划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市容。从而降低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市政建设来讲,城中村市政建设严重滞后,水电设施、排水管网、消防设施及其他公共设施等与城市整体严重不配套, 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因此, 要实现城市发展一体化,必须改造杂乱无章的城中村,使城中村物质形态融入到城市整体中。

南京市住宅区临时管理规约(示范文本)

南京市住宅小区临时管理规约(示范文本) (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物业的合理使用,建立物业区域内良好的公共秩序,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维护全体业主的合法权益和共同利益,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南京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约。 第二条本规约作为房屋销售合同的附件,由建设单位与物业买受人签订,对建设单位、业主和物业使用人均有约束力。 第二章物业基本情况 第三条本物业管理区域的基本情况: (一)物业名 称:。 (二)座落位 置:。 (三)物业类 型:。 (四)业主总户 数:。 (五)总建筑面积(平方 米):。 (六)物业管理区域(区域四界及附图) 东 至:; 南 至:; 西 至:; 北 至:。 (七)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 1、单幢建筑物的全体业主共有的共用部位,包括该幢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包括基础、内外承重墙体、柱、梁、楼板、屋顶等)、主体结构、抗震结构、共用门厅、共用通道、

共用楼梯间、户外墙面、屋 面、、、等。 2、单幢建筑物的全体业主共有的共用设施设备,包括该幢建筑物内的给排水管道、落水管、水箱、水泵、电梯、共用天线、共用线路、冷暖设施、照明设施、燃气管道、消防设施、避雷设 施、、、等。 3、本物业区域内全体业主共有的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包括公共绿地、道路、路灯、沟渠、池井、共用车库、信报箱、公益性文体设施、围墙、给排水管道、水箱、水泵、共用天线、共用线路、冷暖设施、照明设施、燃气管道、消防设施、智能化设备、共用设施设备使用的房屋、物业管理用 房、、、等。 以上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如与《商品房销售合同》有不一致的,以《商品房销售合同》为准。 第三章业主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条业主的权利: (一)享有所拥有物业的各项法定权利; (二)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开展业主自治活动; (三)按照《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接受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监督物业服务企业履行前期物业服务合同; (四)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提议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参加筹备组,行使投票权; (五)选举业主委员会委员、业主代表,并享有被选举权; (六)对本物业区域内物业管理的公共事项向物业服务企业提出意见和建议; (七)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使用情况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八)监督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九)监督本小区业主共有资金账户的收支情况; (十)依法协助物业共同制止与管理本物业区域内装饰装修等影响和侵害业主共同利益的行为,直至提起诉讼;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五条业主的义务: (一)自觉遵守本临时管理规约,遵守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积极配合物业服务企业和相关单位做好物业管理方面的工作。 (二)业主转让或者出租物业时,将本临时管理规约作为物业转让合同或者租赁合同的附件,并将物业转让或者出租情况书面告知物业服务企业。 业主转让物业,应及时与物业服务企业结清物业服务费用;业主出租物业,约定由物业使用人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的,从其约定,业主负连带交纳责任。 (三)按照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交纳物业服务费以及物业服务企业代收代交的共用水、电等能耗分摊费。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在高中的课本中,也有关于人口迁移的描述,在世界大战期间的迁移以及工业革命时的迁移。人口迁移会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就有很多人口迁移过去,我们来南京上学有部分就把户口迁移过来了。这也会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 当人们关注着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悄然老化,使我们又面临另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目前,虽然中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而这 需要广大人民的实施。 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此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告

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 告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7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告 南京市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积极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创新能力逐年提升。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2个GDP超万亿的城市中,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南京排名第9。 一、南京市科技研发的主要状况及特点 几年来,南京市R&D经费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增高。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社会R&D投入强度3.05%,比上年提升0.06个百分点。近五年来R&D经费和研发投入强度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6年全社会R&D研发人员123926人,比上年增长3.7%;研究与开发机构2340个,增长7.5%;专利申请65198件,增长16.2%;专利授权28782件,增长2.4%;发明专利申请31556件,增长13.4%;发明专利授权8697件,增长5.5%。 全社会研发R&D经费的主要特点:主体在企业,约占三分二;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强,比重超三分之一。2016年,国家统计制度调查的规模以

上企业R&D,占全市R&D总投入的63.4%;高等院校R&D占20.7%;科研院所R&D占11%;另有近5%左右其他单位数据。 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进一步观察各类研发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年来,研发投入持续呈现上升态势。除2015年略有回落外,2016年再现增长,R&D占全市的44.6%。 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规模以上服务业。近年来,研发投入增长势头强劲。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服务业R&D已达55.16亿元,占全市的17.2%。与2013三经普年的17.02亿元相比,年均增幅48%。重点服务业企业R&D投入强度已从2013年的0.5%,上升到了2016年的1.5%,提高了1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33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建筑业。大企业支撑作用突出。南京市建筑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几家大型企业,单位数占20.1%的大型企业,实现了建筑业84.9%的R&D。2016年建筑业R&D4.91亿元,与2009R&D清查年的2.2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1.6%。 以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三类企业R&D投入203亿元,占全市的 63.4%。

南京市人口现状分析

南京市人口现状分析 根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南京2010 年常住人口为800.47万人。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8004680 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23848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66194人,增长28.31%。年平均增长率为2.52%。 二.城乡构成 南京市共11个区,2个县,分别是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其中人口最多的江宁区,人口最少则是秦淮区,人口数分别是651957,602031,405891,426999 ,826074 ,445117 ,710298 ,644503 ,391285 ,1145628 ,915845 ,421323 ,417729 。 三、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2370274户,家庭户人口为655415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7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92人减少了0.15人。 四、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143402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861278人,占48.2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21下降为107.31。 五、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1408人,占9.51%;15-64岁人口为6507221人,占81.29%;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6051人,占9.2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8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市共有51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56%。少数民族77394人,其中回族6482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3.76%,其次为满族2311人,壮族 533人。少数民族以建邺区为最多,共有13692人,占全区人口的9.13%。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90744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66685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37261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8196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南京市住宅价格现状及原因分析(DOC)

成绩: 指导教师: 南京市住宅价格现状及原因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朱海涛 指导老师:纪贵红依托课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摘要: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用科学的方法来反映房地产价格的变化,给市场主体正确的引导信息已变得十分的迫切。进行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原因的研究,可以有效防止南京市房地产市场经济大起大落,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而做到理性开发,可以帮助广大购房者更加理性地购房,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保证房地产更加科学地开发。本文在分析了住宅楼市场价格现状基础上,研究了住宅楼价格形成的原因。利用区域时间和区域位置对比的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南京市住宅楼价格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住宅价格,现状,原因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民需求的不断提高,房地产市场成为我国GDP 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快,以及一些炒房团的恶意推动,导致我了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住宅楼作为房地产最大的组成部分增长最为迅速,泡沫也极为严重。国家为了使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维护经济市场稳定,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降温措施,但是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又一次次地注入强心剂。然而各地房价却呈现一种不降反升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取南京市为研究区域,对住宅价格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 1南京市房地产市场概况 南京市是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重要的核心城市之一。作为江苏省省会,南京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就是是很多富商的理想住宅地。南京全市下辖11个区,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2015年建成区面积92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3.6万,城镇人口670.4万人,城镇化率81.4%,是长三角地区及华东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2016年南京土地成交量再创新高,二级市场持续15个月价量齐升,同时一级土地市场也随之大涨。 2南京市住宅价格现状

江苏省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标准及条文说明

江苏省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标准Standard for Greening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and Companies in Jiangsu Province DGJ32/TJ 169—2014

前言 为规范江苏省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的规划建设及管理,根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3年度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编修订计划〉的通知》(苏建科[2013]586号),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风景园林处在《江苏省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标准》(DB32/139–95的基础上,以国家、行业现行标准规范和有关规定为依据,经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3 居住区绿化;4 单位绿化;5 园林式居住区;6 园林式单位;7 绿地面积计算。 本标准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风景园林处负责具体条文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若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反馈至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287号银城广场B座4楼;邮政编码:210036)。 本标准主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和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风景园林处 主要起草人:王健张勤郭利萍贾莲莲 主要审查人:李蕾相西如李浩年赵毅郎倩 芦建国周俊杨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居住区绿化· 4 3.1 建设要求· 4 3.2 管理及维护· 6 4 单位绿化·7 4.1 建设要求·7 4.2 管理及维护·8 5 园林式居住区·9 5.1 建设要求·9 5.2 管理及维护·9 6 园林式单位·11 6.1 建设要求·11 6.2 管理及维护·11 7 绿地面积计算·12 条文说明·17

浅论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浅谈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开了一门课《社会》,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省份等常识。当初对数字还没什么印象,当老师提及中国有数十亿人口时,我们在老师的惊呼中在脑海中留下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浅浅的印象。至于这个“大”所折射的含义,当初根本没有概念,随着中国人口的发展,现在也只能对这个“大”做浅浅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清中国到底存在哪些人口问题,也即中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就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一窥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热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净增数仍很大。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粗文盲率等数据均显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是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城镇人口低于下面缓存人口比重。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一、南京城市发展概况: (1)南京城市概况 南京市,别称金陵、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南京市跨江而居,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州市接壤。由于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2)南京人口情况 截至2009年底,南京全市常住人口758.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2%,流动人口比例较小,仅为18%,在户籍人口中,市区户籍人口541.24万人,占87%,郊县人口较少,只占13%。 江南八区在绕城公路以内的户籍人口260万人(居住范围在长江以南绕城公路合围的250平方公里的下关、鼓楼、建邺、白下、秦淮、玄武、栖霞、雨花台八区,超过南京市户籍人口的40%)。 (3)南京交通情况 目前南京共有一个国际机场(禄口国际机场);4个火车站(南京站、南京西站、南京南站(在建)、南京北站);有宁沪、宁连、宁通、宁合、宁马、宁高、宁靖盐、宁淮、宁蚌、宁常、宁杭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呈放射状通往本省及周边省市;南京港是全国第一大内河港口、长江沿岸仅次于上海外高桥和苏州港的第三大集装箱港。南京地铁1号线于2005年9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南京成为内地第6个、世界上第136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地铁2号线也于2010年5月开通商业运营。目前,南京地铁有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等等共57座车站进行商业运营,总里程达到85公里。根据最新规划,到2050年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将

关于深圳城中村外来人口安置问题的调查报告(终)

摘要 在十三五规划中,政府提出将在五年改造300+城镇村,总投资将超过20亿人民币。这将成为城中村改造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最彻底的改造。这次大规模改造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议论的焦点。 不过,大多人都关注于城中村村民、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博弈,却很少把焦点放在这次改造最大的关系者——外来人口。我们想用这篇调查报告引起社会对外来人口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处境的关注。 本文运用了网络问卷调查与岗厦村的定点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城中村外来人口的职业分布、收入情况、租房意愿和最大接受租金进行调查。另外,我们通过结合他们的基本状况以及改造后大致的租金围,来分析改造后外来人口的安置情况(他们何去何从)。因为大部分外来人口(特别是白石洲和岗厦村)从事第三产业,他们的离开会对整个造成物价的上升与生产力的下降,还会引申出一些社会问题。最后我们会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减少城中村大改对整个社会的波动。 在本次调研的重点对象岗厦村里,有大约6万外来流动人口,约占城中村总人数的98%。他们分布在各个职业,各个岗位,是这个新型城市主要的生产力与创造力。虽然他们要挤在二三十平米的出租屋里,但是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城市里努力拼搏。城中村既包含着外来打工人的梦想与追求,也表达着他们对这个社会的无奈。 改造后的高房租会让一些低收入的外来人口对融入城市望而却步。如果外来人口的处境得不到改善,外来人口问题会演变成社会矛盾,因为租金的大幅度上涨会引起他们的心里不平衡,幸福指数下降,以及报复社会的扭曲心理。城市建设的时候他们做出了贡献,所以改革不能抛弃他们。我们意识到了改造后外来人口安置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想通过这篇调查报告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外来人口、租金上涨、安置问题

最新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资料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 一、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2001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年),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 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003、深圳三十多年城市更新回顾及其下一阶段思考介绍

深圳三十多年城市更新回顾及其下一阶段思考 缪春胜 摘要:深圳作为全国城市更新走在前列的特大城市,其更新实践对全国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先行试验、探索和借鉴意义。文章结合节点性历史事件,将深圳三十多年的更新改造历程划分为起步、探索、发展与快速推进四个阶段,并重点对当前快速推进阶段的管理机制、实施进展、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原因剖析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还对下一阶段的城市更新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三旧改造,城市更新,回顾检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深圳快速城市化的三十多年,创造了人类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伴生品,国内外众多城市都存在着或曾经存在过旧村旧城现象。深圳由于城市建设的历史短、速度快、规模大,在短短三十年间由“小渔村”蜕变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其更新改造的问题尤其典型和突出。同时,深圳作为全国城市更新走在前列的特大城市,其城市更新实践对全国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先行试验和探索意义。研究深圳三十多年的更新改造历程,特别是近几年来快速推进的城市更新活动,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深圳更新改造的四阶段 三十多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给深圳更新改造带来了三十多年的历史。回顾深圳三十多年的更新改造1历程,以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为节点,可将深圳城市更新的发展划分为起步、探索、发展与快速推进四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1 起步阶段——1980-1990年 以1980年经济特区成立为起始节点,深圳拉开了城市建设的大幕。一个南海之滨的小村镇,要跃变成为一个规划蓝图上的“大城市”,最早启动的更新活动便是原罗湖旧城区的改造,这也是深圳更新改造迈出的第一步。本文将此阶段称之为深圳更新的“起步”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改造对象是旧城区,其中罗湖区是重点改造区域。旧城改造工作主要由1早期称谓为旧城改造、旧村改造、城中村改造、旧工业区改造,自2009年后统一称为城市更新。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试行) 编制说明 为进一步凸显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南京城市特色的把握。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内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内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南京市规划局。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 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范各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 1.4.1 以人为本 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 在南京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中国人口分析

1 中国人口现状 1.1 计划生育国策的出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人口数量已高达13忆,人口问题一度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关键因素。为了减小人口问题对我国提高综合国力 产生的阻碍作用,我国这些年来一直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家只生一个孩子。 1.2 人口问题初步显现 过去的中国坚持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个体都以家庭人口兴旺为荣,加之国家也一直 鼓励生育,所以尽管当时的医疗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极高,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总人口数量还是呈现出爆炸式地增长。然而建国以来,考虑到快速提升我国的国 际地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国家开始限制生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 开始发生转变,人人准求高质量的生活,家庭模式流行“四二一”组合。 1.3 人口老龄化现象不容忽视 现在我国的人口增长方式进化成出生率低、死亡率低的状态,且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增长率大大降低。这一举措的实施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对于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我国的国际地位也突飞猛进,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观察,中国人口逐渐表现出老龄化的现象,这将再一次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我国的 人口进行分析,借助抽象模型的建立,以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国人口政策。 2 我国人口模型分析 2.1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分析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比较适用于年限较短的人口模型分析,长序列时也可酌情使用,但 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精确值,对于较短年限的人口预测分析可采用下面的公式:普通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t+1)=-17143.853*exp(-0.05244452*t)+ (18100.853),t=1,2,3... 新初值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3898.853*exp(-0.05244452*(k-n))+ (18100.853),k=1,2,3... 离散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0.9628X1(k)+900.1719,k=1,2,3...

南京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南京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 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趋势。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核心指标从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 (1) 第二节南京市出生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 一、南京市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 三、南京市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人口比重统计 (3) 四、南京市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南京市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南京市出生人口同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南京市死亡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 一、南京市死亡人口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死亡人口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南京市死亡人口占全国死亡人口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南京市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南京市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