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人教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学校:

执教者::四(2)班

教学内容:教科书17、18页例1,2.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

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

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揭示课题。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用字母又可以怎样表示呢?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初步应用。

师:25+65=65+_____ 78+64=______ +78

b+100=( )+b m+( )=n+( )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2.探索加法结合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交流汇报。得出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汇报预测: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比较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完成P18做一做第2题。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五第1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五、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五

2、完成课练第9页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0+56=56+40

字母表示:a+b= b+a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88+104)+96=88+(104+96)

字母表示:(a+b)+c=a+(b+c)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 律》说课稿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

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杨燕)

北师大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 执教班级:四年级一班执教教师:向绍玉 课时:1课时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0~51页 本课时学习”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让学生从具体的计算中发现两个算式中的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计算结果却相同。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从一般现象上升到普通现象,从而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而总结出加法交换教材分析律和乘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字母来表示这样两个规律;最后让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规律。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规律的发现过程,还进一步加深了学 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顺利过渡,让学 生在对旧知的计算练习中自觉地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给学生充分 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只要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适度的启发和点拨,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知识技能1、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知道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能根据交换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2、经历观察、猜想、计算、验证、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枚举、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不完全归纳法的演绎

推理能力和运用较合理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策略和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经历观察、猜想、计算、验证、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法采用引导一一探究” 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比较,充分地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手段,让学生各抒己见。用猜想一一验证”的 方法进行学习。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教师课件 学生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揭题“运算律”(运算中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 1 .观察算式,分别照样子写一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加法交换律:照怎样的样子,观察?再写。 先小组交流,再展示学生的仿写算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板书) (2)乘法交换律:观察算式,有什么想法?准备怎么办? 归纳: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板书) 2 .你能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吗?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根据学过的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5+()=65+()()+147=()+274 56+74=()+()a+200=()+()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562+147=147+562 a+800=800+a a+b=c+d 我们已经认识了加法里的交换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法里的另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现两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写出一组算式并加以概括。 师:你能再写出一组算式吗?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320+150)+230 320+(150+230) =470+230 =320+380 =700 =700 (320+150)+230 =320+(150+230)(学生回答不唯一)师:那么,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320、150和230这三个数相加,先把320和150相加,再同230相加;或者先把150和230相加,再同320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出示情境图 果园里:一颗苹果树上有50个苹果,一颗桃树上有30个桃,一颗梨树上有40个梨。 沙滩商店:足球20元/个,游泳圈23元/个,皮球6元/个。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鸡西市铁路小学姜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29页的例2《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准备:A、B两组题的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例题,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教学时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复习。 ⑴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⑵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36+()=64+() a+100=()+() ⑶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230+370=300+300()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资料说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植树节。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棵,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呢?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体验加法的意义。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①36+22=58(名)22+36=58(名)

②60+44=104(棵)44+60=104(棵)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一生举例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2、教学加法交换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6+22 22+36。) 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 (生答,师板书:60+44=44+60。)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生:38+56 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板书: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泾源县六盘山镇东山坡小学:周宏杰 设计说明: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加法交换律之后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2.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20 36+()=64+()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230+270=300+200 (2)60+80+40=60+40+80 (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探究新知1.教学例2。出示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 km,第二天骑了104 km,第三天骑了96 km。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师:这道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列式后与同桌交流。(如果学生没有给出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方法一(88+104)+96 =192+96 =288(km) 方法二88+(104+96) =88+200 =288(km)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预设生1:方法一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三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生2:方法二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一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88+104)+96○88+(104+96) 预设生:可以用“=”连接。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1)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预设生1:这几个算式的相同点是加数不变,位置不变,和不变;不同点是运算顺序改变了。生2:这几个算式的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生3:我们小组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师板书) 生4:我们小组列举了4组这样的算式: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案人教版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P28-29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 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 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 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96+35=35+() 204+()=57+204 23+()=15+()()+257=()+63 ☆+()=△+()()+□ =()+○ 【预测:前4小题是填数字,学生的思维会比较直接,基本上能填对;有了前4小题的铺垫,后2小题填符号,学生也基本上能填对。】 2、观察与发现 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测:有的学生会说,前4小题的算式里都是用数字,后2小题的算式里用的是符号,这时老师要 及时地提醒学生——这6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老师不需要再引导,学生自己会发现每个算式的等号 左边与右边相等,加数没有变化,位置发生了变化。】 3、猜测与尝试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加数交换位置以后,结果都相等呢?

试一试吧! 【预测: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傻傻的“想”,不会去动笔列举一些算式来验证猜想;老师及时表扬动笔 进行列举的孩子,并且宣读出这个孩子列举出的算式,再给时间让学生继续尝试。】 【预测:也许有的学生在之前使用符号的的练习的启发下,写出使用了汉字或者别的符号的算式,老 师可以对他进行引导:使用字母行不行?】 指名宣读出自己列举的算式,选择有代表性的算式进行板书。 4、生活中的应用 图示: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 【预测:学生通常会列出28+17这样的算式,如果出现了17+28,让学生评议是否正确?28+17表示什么?17+28表示什么?】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测:学生的说法可能不够简练和准确,教师用肢体、表情等引导学生说清楚,再归纳】 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 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7、加法交换律的应用之一:验算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8、思考 教师提出猜测:加法有交换律,那么减法有没有交换律呢? 【预测: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勇于尝试。】 【预测:也许有的学生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有或者没有。】 【预测:辩论开始,但是会马上得出结论,没有减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算式75+15=90 师:说说这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加法运算中的一些比较规律性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激发求知欲。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么?有多少同学会骑车,最远骑到过什么地方? (2)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出示情境图) 2、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出示线段图。 (3)看着线段图再来叙述一下图中信息,说明:简单的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中的数学关系。 3、解决问题 (1)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么? (2)为什么用加法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3)还有其他做法么? (4)两种算法,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通过实例发现规律 (1)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加法来解决?谁能提一个,能解决么?师板书算式。 (2)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说!

(3)从这些实例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能给这条规律命个名么?板书:加法交换律 5、验证规律。 (1)通过这几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2)汇报。 6、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 (1)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不但发现了加法交换律,还通过大量实例进行了验证,你们真了不起! (2)这个定律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呢?能不能用一些符合表示两个加数,在练习本上用这样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 (3)汇报。 (4)语言表达与符号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在这些符号表示方式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5)A、B在这里可以表示哪些数? 7、游戏。 下面我们来根据加法交换律做个口令的游戏。师:25+65 生:等于65+25 8、完成28页做一做。 9、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下面我们就来算几道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8+456 307+348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上适当的数。 300+600=()+300 ()+65=( )+35 432+168=()+() 280+()=()+() 2、判断下面等式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说明理由。 a+45=45+b 380+20=30+370 3X60=60X3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25+49+75=()+()+() 四、总结全课。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口算下面两题50+70+30240+105+95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2、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一次。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认识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并提问,学生对提出的'题进行解答,师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88+104)+96=288(千米)88+(104+96)88+104+96104+96+88 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88+(104+96) (2)、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 观察思考:比较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作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2、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按照任务要求认真完成。 3、展示交流 说说你有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任务二、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你会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重点介绍图形表示法和字母表示法。 任务三、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1、任务呈现:你会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3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是教育部审定北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时, 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和学法 下面,为了说清楚重点和难点,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一谈。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更重要的是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结合律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加法交换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加法交换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讲授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师:学习新知之前,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题: 35+27 43+65 2、上面这组题都属于哪种运算( 加法运算) 师:那么你们知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在加法35+27=62中,谁能说说35、27、62的名称 师:你真聪明! 师小结:刚才我们巩固了加法的意义,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加法还有很多的奥妙在里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探究加法的交换律 1、李叔叔准备骑自行车去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40+56=96(千米)为什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56+40=96(千米)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不同的两道算式那么40+56表示什么?56+40又表示什么(都是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的总路程)。 两道算式都表示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车的总路程,是多少千米呢(96) 那你能不能用一个特殊的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40+56=56+40 再仔细观察这个等式,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等式两边的两个加数相同。 哪不不同点呢? 不同点:两个加数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板书(交换)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们能在写几个吗20+83=83+20 19+7=7+19 师:像这样的等式多不多,(多)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呢?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字母,图形,汉字都可以 生1:可以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可以用○+□=□+○ 生3:我们可以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 a+b=b+a 师: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这个等式就可以写成:a+b=b+a (AB是可以是哪些数呢(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同学们,我们把这个规律用简洁的方式表达了出来,那能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呢 生: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新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6单元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00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阐述。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课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律,对于加法运算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学习加法运算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后续运算律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初步感受……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主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能主动比较、分析、总结、归纳运算方法,培养分析归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 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首先在教具和学具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题。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课件辅助教学法。 学法它渗透在学习活动中,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

加法交换律教案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岳涛利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 3.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请同学们注意故事里出现的数字,故事讲完后我们要对故事里的数字进行研究,故事导入课题 今天我就利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探讨一下加法交换律。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那么你们能用算式表示出改变习惯后一天吃几个苹果吗? 生:3+4 4+3 2.教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板书(3+4=4+3),你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3.学生;举手举出更多的例子。 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两个都是加法算式,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这些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4. 从而引出加法交换律的定义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就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5.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你会用字母表示吗?a+b=b+a 看来同学们对加法交换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 三.各小组长发题卡做练习。 四.将加法运用到数学题的验算中。 五.拓展延伸

三个数连加的算式,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吗? 三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由此推导多数连加算式仍满足加法交换律.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通过学习让大家明白“几个数连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定义。 六.布置作业 作业: p31页第1、2、3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P27-29 页内容 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创造性的利用教材, 创设学生体育活动的情景, 从学生熟悉和贴近学生生活入手,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体验加法意义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学生间的交流初步感知规 律,再通过学生举例验证进而总结出规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规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 性、积极性、创造性。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深化练习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b5E2
RGbCAP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 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 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p1EanqFDPw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 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DXDiTa9E3d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我们先来听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的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 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桃子。几年后,老人的 经济越来越不好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跟猴子商量说: “从今天起,我每天早 上给你们三只桃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桃子,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 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加法交换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讲授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师:学习新知之前,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题: 35+27 43+65 2、上面这组题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 师:那么你们知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在加法35+27=62中,谁能说说35、27、62的名称 师:你真聪明! 师小结:刚才我们巩固了加法的意义,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加法还有很多的奥妙在里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探究加法的交换律 1、李叔叔准备骑自行车去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40+56=96(千米)为什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56+40=96(千米)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不同的两道算式那么40+56表示什么56+40又表示什么(都是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的总路程)。 两道算式都表示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车的总路程,是多少千米呢(96) 那你能不能用一个特殊的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40+56=56+40 再仔细观察这个等式,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等式两边的两个加数相同。 哪不不同点呢 不同点:两个加数位置不同。 位置怎样了板书(交换)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们能在写几个吗20+83=83+20 19+7=7+19 师:像这样的等式多不多,(多)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呢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字母,图形,汉字都可以生1:可以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可以用○+□=□+○ 生3:我们可以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 a+b=b +a 师: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这个等式就可以写成:a+b=b+a (AB是可以是哪些数呢(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同学们,我们把这个规律用简洁的方式表达了出来,那能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呢 生: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那么这个规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交换律)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就可以写成:a+b=b+a 三、专题练习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个定律,加法交换律。那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