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8新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2018新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2018新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2018新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

1、分子运动论的初步内容为: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2、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就越大。

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少。3、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有温度差。

4、比热容(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 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是: J/(kg·℃) 。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形状、大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状态一定,比热容就相同。

水的比热容是:C=4.2×103J/(kg·0C),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0C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5、热量的计算:Q吸=cm(t-t0) =cm△t(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 J ;c 是物体比热容,单位是:

J/(kg·℃);m是质量;t0是初温;t 是末温 . Q放=cm(t0-t),其中to-t=Δt指物质降低的温度。

6、热值(q ):单位质量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 J/kg 。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mq;(Q是放出热量,单位是J;q是热值,单位是J/kg。

7、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获得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成内能。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每个工作循环活塞上下运动

两次,曲轴转动 2周,对外做功 1 次。

在热机中,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跟完全燃烧所获得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总小于 1。

8、电源:能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源的作用是在电源内部不断的使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是把其它形式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使用电能进行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9、电路是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元件实物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10、串联:把用电器顺次连接起来,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并联: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1、物理学中用电流来表示电流的大小。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μA)。1安培= 103毫安= 106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知被测电流的大小时,应采用试触的方法选择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 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 0.1 安。

12、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1千伏= 103伏= 106毫伏= 109微伏。

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0.1 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0.5 伏。

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 1.5 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 2 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 220 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 380 伏。

13、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 )

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 103千欧; 1千欧= 103欧。

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当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材料不同,电阻一般不同。(2)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3)导体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4)导体的电阻还和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50Ω,允许通过的

最大电流为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阻值最大的地

方。

变阻箱:是能够表示出阻值的变阻器。

14、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 电阻 成反比。(当 电阻 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正比 ,当 电压 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 反比 。

公式: I =U/R ( I U R IR U

==?;) 式中单位:I → 安培;U →伏特;R →欧姆。

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 同一个电阻,电阻值 不变,电阻与电流和电压 无关 。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电阻 不

变 。通过的电流将 变大(填“变大、不变、变小”)(R=U/I )

②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 小 。(I=U/R )

③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 大 。(U=IR )

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 1,R 2串联)

电流: I=I 1=I 2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电压: U=U 1+U 2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电阻: R=R 1+R 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 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 总= nR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 1,R 2并联)

①电流: I=I 1+I 2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 U=U 1=U 2 (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 1/R=1/R 1+1/R 2(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

总= R/n ;

伏安法测电阻:(1)测量原理: R=U/I 。(2)电路图:

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主要作用是 ①改变电阻的两端电压。②保护电路。

15、电功(W ): 电流所做的功 叫电功。

电流做功的特点:电流做功时,把 电 能转化为 其它形式的能 。 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 J 。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 千瓦时 =3.6×106焦耳。 电能表是测量 消耗电能多少 的工具。

电流做功的多少与 电压 、 电流 和 通电时间 有关。电功计算公式: W =UIt 。

利用W=UIt 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 和t 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 2Rt ;t R U W 2

= ,W=Pt ; 16、电功率(P )定义:电流在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国际单位有: 瓦特 ;常用单位有:千瓦 计算电功率公式:P= W/t = UI (式中单位P →

W ;W → J ;t → S ;U → V );I → A 利用t W P =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 用焦、t 用秒,则P 的单位是瓦 ;②如果W 用千瓦时、t 用 小

时 ,则P 的单位是 千瓦 。

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公式:P=I 2R 和P=U 2/R

额定电压(U 额):用电器 正常工作时 的电压。额定功率(P 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实际电压(U 实):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实际功率(P 实):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以灯为例子: 当U 实> U 额时,则P 实 > P 额 ;灯很亮 ,易 烧坏 。

当U 实< U 额时,则P 实 <P 额;灯很 暗 ,

当U 实= U 额时,则P 实 = P 额;灯 正常发光 。

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 1/4 。例一盏灯标有“220V100W”是表示额定电压是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 25W 。)

1.实验原理: P=UI

2.实验器材:(图中所画元件)3.电路图:(如右图)

4.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①改变电阻的两端电压。②保护电路。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开关闭合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最大

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 (电功) 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W= Q ,可用计算电功的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的设备,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电阻丝,它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组成的。家用电器中属于电热器的有电饭煲、电熨斗、电炉、电热水器等等。

17、磁性:物体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①.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南极;另一个是北极

②.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常见的能被磁化的物质有铁、钴、镍、等。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虚线表示,且不相交)

磁场中某点四向同一: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的受力方向相同。

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磁场,叫地磁场。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夹角称磁偏角,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

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电磁铁的常见应用在电铃、电话、电动机、电磁起重机等。

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

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和绕线方向来改变。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1) 姓名班级(5课时) 一、长度及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00cm=1000mm;1mm=103μm;1μm=103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时钟等。 3.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微观世界的运动 (1)宁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是由组成的,原子由和组成,原子核由和组成。 (3)分子动理论 (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存在。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具有十分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但不具有流动性。 (2)液体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 (3)气体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度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4)纳米技术 (1)纳米是长度的单位。1nm=10-9m。 (2)纳米科学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0.1~100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3)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它在电子和通信方面、医疗方面、制造业方面等都有应用。 3.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三、运动的快慢 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 (3)速度计算公式:。

2018年河南省郑州市一模九年级物理试卷及答案(WORD-版)

郑州市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物理试卷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及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科学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执着的探究精神, 德国物理学家最先通过大量实验归纳出一段 导体中电流跟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为了纪念 他做出的杰出贡献,人们将他命名为的单位。 2.2017年12月,由我国自主研发与铺设的全球首段光伏高速公路在山东亮相,如图所示。高速路面下铺设了一层太阳能电池板且预留有金属线圈,未来可实现对其上运动的电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把光能转换成;若将预留的金属线圈与太阳能电池相连,在线圈周围会产生;当电动汽车内的线圈随汽车运动时,线圈因做运动会在汽车的线圈上产生电流,从而实现运动中的无线充电,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的问题。 3.灯发光的颜色与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 示。小美用一个150Ω的电阻R1与灯串联,接在电压为 6V的电源上,成功的让灯发出了蓝光,如图所示。则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是 V,灯的实际功率是 W。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请你写出一个让灯发出不同色光的方法。你的

方法是。 灯两端电压V 2 2.4 3 发光的颜色红绿蓝 4.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9.0V,电灯L 标有“2.5V 0.75W”,不考虑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变阻 器R最大阻值为50Ω,电压表的量程为0~3V,电流表的量 程为0~0.6A。当试触开关S时发现灯L不发光,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转。对于此电路是否存在故障,你接下来的操作是。假设电路没有故障,当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滑动时,电压表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Ω。 5.小明家买了一台“220V 1600W”的热水器,由于安 装的位置离固定插座太远,便到商店买了标有“220V 6A” 的插座、标有“220V 10A”的插头以及导线,组装了一个多 孔移动插座(如图所示)。从安全用电的角度指出这个移动插座应该改进的两个地方。 ①; ②。

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D.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2.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只能选择那些固定在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B.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 C.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而言的 D.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3.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B.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 C.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是200m,则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是() A.1h B.5min C.10s D. 50s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6.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7.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音色一定不同B.音调一定不同 C.响度一定不同D.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 8.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 A.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达40℃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为50℃D.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20℃ 9.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罕见的世纪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1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10.如图2是小明绘制的某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图线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这段时间内物体不吸热B.图线可能是冰的熔化过程C.图线可能是蜡的熔化过程D.图线表示某晶体的熔化过程 11.下列各种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冬天,紧闭的玻璃窗内壁出现冰花B.冰箱内取出的西红柿“冒汗”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目录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一、有关物理 1)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 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有关物质 1)物质的物理性质: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具有许多不同的性质。如磁性、导电性、 导热性、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弹性、质量等。 2)物质的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3)按导电能力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导体是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 的物体(如橡胶);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如硅、锗等材料)。 4)按导热性能分为: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热的量导体:如金属;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等。

5)物质的硬度:即物质的坚硬程度(硬度大能够划破硬度小的物体的表面)。 三、科学探究工具及用途 1)测量长度工具: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等。 2)测量时间:秒表。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还有像: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3)其它工具:测量质量(天平)、测量体积(量筒、量杯)、测量温度(温度计)、测量电流(电流 表)、测量电压(电压表)、测量力(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四、物体的尺度及测量 1)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它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mm、微米μm、纳米nm(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长度的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 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4)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减小误差的方法: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可避免。可通过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或者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5)特殊的测量方法:即遇到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而改用间接的方法来测量,如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 厚度或者头发的直径等。常用方法如下:①累积法;②曲直互化法;③平移法——等量替代法;④公式法。 6)体积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其它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 升(L)、毫升(mL)等。(1L=1000 mL、1L=1dm3) 7)量筒、量杯的使用:放于水平桌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8)控制变量法:即先观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保持其它所有因素不变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 2.运动的描述 3.运动的速度 4.能量 一、宏观世界的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机械运动的判别方法: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宏观物体的运动;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3)位置变化:一指两个物体间距离的变化,二指两个物体间方位的变化。 二、微观世界的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物质的三态:固态物质、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3)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它几乎 集中的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质量几乎为零。(1909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 三、运动的描述: 1)宇宙由物质组成,且处于运动和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 的。 2)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标准物叫参照物。相对 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距离和方位)改变了,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它是静止的。 3)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4)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 而选取。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5)相对静止: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相同的两个物体称为相对静止。 6)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四、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

(完整word)2018九年级物理模拟试卷

九年级物理模拟试卷2018.4 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试卷满分为8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2.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正确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3.答主观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 1.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可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 ..的是 A.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凝固现象 B.“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向地上洒水降低环境温度是利用汽化吸热 D.“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放热,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 3.光使世界绚丽多彩,人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光,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频率的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B.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用红、黄、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C.人越靠近家里的穿衣镜所成的像越大,但始终是正立的虚像 D.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光线在凹面镜表面反射时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教科版物理必修教材知识点总结

质点: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讨论问题中可以忽略,就可 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这个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 位移: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矢量 相关概念 速度: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t x ??=/v 加速度: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加速度 t v a ??=/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at v v t +=0 匀变速直线运动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t a t v x 22 10+= 运动 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2 2 2v v t ax -= 运动的合成:将几个运动合成为一个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运动的分解:将一个运动分解为几个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定义: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质点在做曲线运动时,在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就 是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条件:当运动物体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 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曲线运动 水平方向 :匀速直线运动 平抛运动 运动规律 速度:0v v x = 位移:t v x x =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速度:gt v y = 位移 速度: y x t v v v 2 2 += 位移:y x s 2 2 +=

O x x v x y v v =θtan 02tan v gt x y ==α x v g y 2= αθtan 2tan = y 定义: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的运动 线速度:t s v ??= 角速度:t ??= ? ω 单位:s /rad 相关概念 周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向心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合力始终指向 运动 曲线运动 圆周运动 圆心 向心加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向心力的作 用下产生的加速度 线速度和周期的关系:T r v π2= 匀速圆周运动 角速度和周期的关系:T πω2= 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r v ω=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卷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卷 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您推荐的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卷,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3*8=24分) 1.某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cm ? ( ) A.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 B.茶杯的高度是10 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 2.一天某市的天气格外晴朗,风吹着白云在蓝天中飞行。某人走进一座高高的商业大厦时,抬头一望,惊呼大厦在移动。该大厦其实牢牢地耸立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造成此人错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地面 B.商业大厦 C.蓝天 D.飞行的白云

3.在如图所示的图文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 4.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 A.初春,河面上的冰化成水 B.夏天的清晨,树叶上常有露水 C. 深秋的清晨,草地上有时会有一层霜 D.冬天,有时没见雪化成水,雪却不见了 5.下图所示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 6.下列光图路正确的是( ) 7.冬天,常看到室外的自来水管包了一层保温材料,是为了防止水管冻裂,水管被冻裂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B.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 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 D.水管本身耐寒冷程度

不够而破裂 8.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B. 固体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物质大 C.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 D. 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体积较小 二、选择说明题(选择每题中唯一正确的选项并说明选择理由,5分*2=10分) 9.探究物体运动快慢,可以将物体将要通过的路程分成若干段,再分别测量物体通过每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如图所示,将运动员跑步的路程分成长度相同的三段,由图中秒表可知运动员通过每段路程所需时间,从图中可见运动员在此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是 ( )

最完整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精讲-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 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 4 、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 、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m/s; v=s/t ;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 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 、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 (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 、回声的利用: 四、怎样听见声音 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1 、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 、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 、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 、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 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 5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 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 (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五、声音的特性 ; 1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 、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 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 、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低于20Hz 叫次声波; 20Hz~20000Hz,高于20000Hz 叫超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018年九年级物理调研测试试卷

九年级物理调研测试试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8页,五大题,2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大到银河系小至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都是其研究对象.通常描述星系或微粒大小时分别用光年和纳米作单位,关于这两个单位,属于长度单位的是. 2.从2009年12月19日到2010年2月20日,“鸟巢”重点打造以冰雪运动为主体的冬季乐园观光活动.为了营造完美的滑雪体验,“鸟巢”用雪全部由人工制造.记者从造雪机销售厂家了解到,1 t水可以造2m3的雪.由这则报道可知,人工造出的“雪”的密度约为 kg/m3. 3.小宏在探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得出了如图1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甲、乙两种物质中密度较大的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较大. 4.如图2所示,小军同学用力把原来静止在地面的足球踢出去感到脚痛;小丽用力向右推墙壁时,自己同时向左运动.这些事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的,还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5.用“频闪摄影”可以记录一个物体相隔同样时间所处的不同位置.图3所示是甲、乙两个小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由照片可以看出,做变速运动的是球;你是用的方法来判定的.

6.如图4所示,乘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汽车的速度变化会对乘客的身体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当乘车人的身体突然后仰时,说明汽车可能在;当身体突 然向右倾倒时,说明此时汽车正在. 7.每个弹簧都有一定的弹性限度,因此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否则弹簧测力计就会被损坏.用图5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称量物体时,能称量的物体的质量最大为(g取10N/kg).8.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而产生的.两个物体之间产生弹力的条件为.9.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数值最早是通过实验测出来的,该实验巧妙地运用了转换法:大气压的大小通过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间接地显示出来.10.图6所示为探究杠杆平衡实验中小明做的一次实验的示意图,改变两边的钩码数量和位置又做几次后,得出结论F左L左=F右L右. 接着,小明想,如果在杠杆上施加多个力时,要使杠杆平衡应满足什么条件呢?于是他又做了图7所示的实验,发现当两边施加的力不一样多时,也可实现平衡.于是他饶有兴趣地继续实验探究其中的规律.你猜想多力作用下杠杆平衡的条件是(设左边的力、力臂分别是F1、F2、L1、L2;右边的力、力臂分别是F3、F4、L3、L4,写出字母表达式). 二.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

初二物理下教科版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下教科版知识点归纳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 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学必记的三句话: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②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声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2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1N。 6.力的表示法有2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口诀为: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 注:①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可以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②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作用点一定在受力物体 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2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据:①物体间是否直接;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弹力的大小:F=k x 其中F:弹力;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x:形变量,即形变后的长 度也原长的差。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⑥记(+单位)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12.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大小G=m 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而非垂直向下(垂直于受力面)]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3.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14.摩擦力(f):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2)、分类: (3)f滑= μN 其中f滑:滑动摩擦力;μ:摩擦系数,与物体本身的粗糙程度有关;N:压力(固体在水平面上,压力=重力) (4)滚动摩擦力的大小也与物体的粗糙程度和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同一直线上的外力的大小。 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⑴确定研究物体⑵找参照物(施力物体)⑶假设f不存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⑷f与假定的运动情况相反。 15.摩擦力的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 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16.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或者 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17.合力的大小与分力之间的夹角有关。夹角越大,合力越小;夹角越小,合力越大。 故力的方向相反(180°)时合力最小,为两个分力之差,合力的方向和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力的方向相同(0°)时合力最大,为两个分力之和,合力的方向和任何一个力的方向相同。18.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2)因为不受力不存在,所以在实际中即为F合=0,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牛一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9.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注:(1)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m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无关。 (3)惯性不是力,所以不能说惯性力,受到惯性作用,在惯性的作用下。应该说由于惯性或者 具有惯性 20.惯性现象的解释步骤: (1)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2)在外力的作用下哪一部分改变了运动状态; (3)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 状态;(4)最后出现什么现象。 2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 22.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 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 平衡。 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23.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1第一章机械运动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 1m/s=h 2第二章声现象 9.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

1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 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 (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 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21.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2018-2019年度九年级物理期末测试题

2018—2019 学年度上期九年级期末质量监测题 物理 (满分100 分,90 分钟完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下 表中,每小题 2 分,共32 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下列关于热现象的四幅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B C D A.N02 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抽掉玻璃板后由于分子热运动两瓶气体依然会混合在一起 B.火箭发射升空过程中,火箭外壳与大气摩擦后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C.我国近年汽车数量大幅增加,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D.利用温度传感器得到的实验结果表明水和色拉油的吸热没有差异 2.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B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C.物体内能增大,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的温度不变,其内能就一定不变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越多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B.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主要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用锯条锯木板时,锯条发热,锯条的内能增加,木板内能减少 D.夏天在河岸边觉得沙子热得发烫而河水却不怎么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4.如图1 是某内燃机工作时的能量流向图,该内燃机的热机效率是( ) A.25% B.35% C.40% D.75% 5. 用同种材料制成的粗细均匀的某段金属导体,对于其电阻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当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 B.当导体被均匀拉长至原来的二倍时,它的电阻减小为原来的一半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 上册全套精品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知识点+公式总结(人教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九年级2018年物理中考备考心得体会

九年级2018年物理中考备考心得体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8年物理中考备考心得体会 **中学张*丽 5月6日我参加了县教研室在县一初中举办的2018年第三次中考物理备考,会上认真聆听了郑州市八十二中董慧老师关于今年中招物理课的复习及试题分析和命题预测课受益匪浅。体会如下 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给我的启示是: 1.求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变,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教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向转化, 使学生成为主动获得知识的主体, 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求源:重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过程。教师对中考片面的理解,使得初中物理教学只注重习题教学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规律形成过程的教学。造成进入学生大脑的知识是僵硬的, 学得越多死知识越多, 长期如此, 不仅师生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还造成学习潜力得不到挖掘, 越学越吃力, 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是原始的知识,迁移能力就越强,因此,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知识意义的建构,在知识获得的初期十分重要。 3.求真:突出学科特点,重视能力培养。 2017年物理试题中知识的应用, 除要求知识本身的理解和知识意义的建构外, 还在能力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如观察能力、审题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归纳和表达能

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只有真正做到既能理解又能应用的程度, 才能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4.求高:教师站位要高。教师站位高不仅是知识层次,教学能力,也包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等,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从不同角度解读所谓的旧知识, 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5.求低: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关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 面向全体学生, 使大多数学生的都有所收获。教师要区分讲授新课还是初三总复习, 不能时时刻刻瞄准中考。其实即使是中考试题也有约 70%左右的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不应弱化。因此,教学中避免那些大题量, 高难度,实:一是狠抓落实,执行计划要不折不扣,有始有终;二是落到纸面,确保学生会的试题能做对,避免出现“学而不会、懂而不对”。 三、复习的大致安排: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复习:应该是以中考知识点的整理和查漏补缺为主要目的,将学生以前学到的所有零碎知识系统地、有条理地重组,优化知识结构。第一阶段复习是中考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第一阶段复习中, 应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一、有关物理学: 1)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蕴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学科。 2)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 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探究工具及用途 1) 测量长度工具:刻度尺(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等)。 2) 测量时间:停表。注意分针和秒针的配合。 3) 其它工具:测量质量(天平)、测量体积(量筒、量杯)、测量温度(温度计)、测量电流(电流表)、测量电压(电压表)、测量力(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三、物体长度及测量 1) 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米m,其它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 估测人的高度、纸张的厚度、发丝直径、课桌及教室相关长度,知道教材长度和宽度 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①“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表面、整刻度线对齐被测起点。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记录测量结果带单位。⑥“算”:对同一被测长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错误是不遵守规则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而不可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5) 特殊的测量方法:①累积法(微小量);②曲直互化法;③平移法——等量替代法;④公式法。 6) 体积单位:国际单位是立方米(m3),其它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升(L)、毫升(mL)等。(1L=1000 mL、1L=1dm3、1 mL =1 cm3) 7) 量筒、量杯的使用:放于水平桌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8) 控制变量法:先观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保持其它所有因素不变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一、宏观世界的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位置变化:一指两个物体间距离的变化,二指两个物体间方位的变化。 二、运动的描述: 1) 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 2) 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标准物叫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它是静止的。 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4) 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可选被研究物体做参照物。 5) 相对静止: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都相同的两个物体称为相对静止。 6)实例分析:小明坐火车、本与笔、风洞、空中加油、同步卫星。 三、运动的快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