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

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

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
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城市概况

一、基本情况

1.区位概况

栖霞市地处胶东半岛中北部,地跨北纬37o051~37o321,东经120o331~121o151。市域东西最大横距63.4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7.75公里,总面积2044.5平方公里。栖霞位于烟台市域的几何中心,东邻福山区、牟平区,西接招远市,南临莱阳市、海阳市,北连蓬莱市、龙口市,是烟台市唯一的内陆市。

栖霞城区位于市域中部,由庄园、翠屏两个办事处、松山科技工业园组成。2003年建成区人口规模为99227人,建成区面积己达10.96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0.71平方米。

2.历史沿革

栖霞市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聚居。据《登州府志》载:“日晓辄有丹霞流岩照耀城头,霞光万道"。因以名县。1131年设置栖霞县,后隶属山东东路登州。明、清时隶属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1914年(民国3年)后依次隶属胶东道、东海道。1928年(民国17年)直隶山东省政府。1934年后依次隶属鲁东区、第七行政区、第九行政区,1940年4月,栖霞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先后隶属北海专区、莱阳专区,建国以后先后隶属莱阳专区、烟台专区、烟台地区和烟台市。1995年11月撤县设栖霞市。

栖霞市现辖2个办事处(庄园、翠屏),13镇(苏家店、寺口、官道、观里、杨础、蛇窝泊、唐家泊、桃村、庙后、亭口、藏家庄、西城、松山),共有953个行政村。2003年末,栖霞市总户数237258户,总人口642331人,人口密度为314人/平方公里。

3.社会经济发展

近年来,栖霞市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6.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1%;第三产业增加值21.39亿元,比上年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27.6:36.5:35.9调整为25.4:42.6:32.0,第二产业比重大幅提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420元,地方财政收入1.96亿元,人均财政收入305元;固定资产投资27.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11元。

松山工业区、栖霞经济开发区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栖霞市工业企业的聚集发展,为未来实现栖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市化水平自1995年撤县设市以来.经过近八年的努力,栖霞市的城市经济和各项建设均有了很大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绿化、环境保护、城市景观面貌均有了长足发展,为今后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

(一)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上一版的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编制完成,199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其主要内容如下:

1.城市性质

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为主的山水城市。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内的中心城市为栖霞城,桃村为栖霞市区的互补区。

预计2000年全市总人口为68万人,城镇人口20.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0%;2010年全市总人口为70万人,城镇人口35.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0%。

规划城镇等级结构分为三级:一级为栖霞市区和桃村;二级为中桥、臧家庄、蛇窝泊、官道、松山等镇;三级为其他建制镇。

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二区的城镇空间结构。一轴:文三公路经济发展轴;一带:沿同三高速公路两侧形成经济产业带;二区:文三公路以北为矿山开发及建材工业区,文三公路以南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区。

3.城市规模

2000年城市人口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6 Km2;

2010年城市人口1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3.08 Km2。

4.城市发展目标

建设经济外向型、产业结构合理化、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5.城市规划布局

规划结构:采用“一市一区”模式,即栖霞中心城市、桃村互补区。栖霞中心城市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桃村互补区为工贸、交通枢纽区。

中心城市布局:建设用地以向西、北发展为主,形成中心区、新区、十五里后工业区(富

源科技工业园)、西城工业组团和北海风景旅游区等5个组团。

中心区为白洋河以东部分,是全市政治、金融、商贸、文化娱乐及服务中心;

新区为白洋河以西至老树夼,主要安排居住、仓储和文教用地;

十五里后工业区(富源科技工业园)为富源村及其东部,主要安排二、三类工业用地;

西城工业组团为西城镇及其北部,主要发展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北海风景旅游区为庵里水库及沿岸地带,建设综合性的风景旅游区。

(二)实施成效

上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批复实施以后,栖霞城市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对协调栖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指导城市各项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城市综合功能趋于完善,生态环境及景观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建设走上快速、稳定的发展轨道。

1.城市经济明显增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栖霞市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城市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998年44.71亿元,增至2003年66.9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8.4%;一、二、三产业比例1998年为36.6:32.2:31.2,2003年调整为25.4:42.6:32.0;全市财政收入从1998年1.19亿元,增至2003年1.9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0.5%;固定资产投资从1998年4.73亿元,增至2003年27.17亿元;合同利用外资从1998年2100万美元,增至2003年1.06亿美元;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5985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58.2%。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在栖霞经济增长中处于主导地位,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加是栖霞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力保证,外资投入的扩大标志着栖霞投资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这些都为栖霞工业强市战略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用地布局趋于合理

至2003年底,城市人口由95年的5.8万人增加到99227人,城市用地由5.8平方公里增加到10.9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超出了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00年发展规模的24.0%,而城市用地超出了27.4%。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市用地结构得到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功能日趋完善。

3.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城市环境日趋改善

总之,在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栖霞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明显改善了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三)实施上的变化与问题

上一版总体规划对栖霞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同时也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1.城区用地发展方向有所改变

2000年底同三高速公路烟台段通车。尽管在城北、城西均设有高速公路进出口,但从通车后的实际影响看,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设想的西城工业区未能有大的发展,而城区向北建设的势头大大增强,部分建设已经突破原有规划范围。特别是行政新区的北移、松山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强化了城区向北发展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心城市烟台的拉动与用地条件的约束等两个因素。首先城区向北发展有利于缩短到烟台市区的交通出行时间,强化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其次从用地条件分析,栖霞市域范围内有三大河谷冲积淤积平原区。北部的白洋河平原区面积为67平方公里,是市域内最大的平原区;南部的蛇窝泊平原区由清水河上游两条主要支流冲积淤积而成,面积为28平方公里;东南部的牙山前冲积倾斜平原区,面积为39平方公里。松山地处白洋河平原区的上游,与城区距离仅为5公里,地形平坦适应第二产业对地形坡度的要求。而栖霞城区西部地形坡度大,无法满足工业项目的用地需要。

栖霞城区用地发展方向由原规划的“向西、北发展为主”转为向北发展。预计这一趋势将会随着城市功能的北移进一步显现与强化。

2.城市结构上的变化已开始显现。

上一轮总体规划确定了组团式的城区布局形态,适应栖霞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发展需要。但是规划中的西部新城、西城组团和富源科技工业园组团发展较为缓慢。至2003年,规划1.54平方公里的富源科技工业园仅发展了0.14平方公里;规划的1.55平方公里的西城组团也仅建成0.8平方公里。相比之下,2002年松山科技工业园开始规划建设,仅用一年时间,建设用地已发展到2.5平方公里。

由于地处群山之中,加上庵里水库的阻隔,造成北部工业区与城区的距离较远。随着松山工业区的逐渐扩大,栖霞的城市结构也将发生改变,由单一中心的块状结构向多中心的组团状结构演变。

3.城区道路功能不够明确,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栖霞城区位于几条重要交通通道的交汇处。其过境公路与市区道路系统的衔接存有较大的问题,209省道(烟台~青岛)和304省道(文登~三山岛)相交于城市中心,对城区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较大。

在适应城市结构变化上,市区道路系统也有待调整。随着行政中心区的北移,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在庄园路以北采用的环形加放射状路网已不能适应新的交通需要。北部松山科技工业园与老城区之间只有一条迎宾路相联系,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4.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有待加强

2003年栖霞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余个百分点,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开发有了良好的起步,走在了全国前列。2002年2月,栖霞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但是,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促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是栖霞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例如北部工业园区的建设与防止环境污染、发展旅游与庵里水库水质的保护、老城区与工业区之间交通联系的加强与防止对“长春湖”风景区的建设性破坏等等问题,均有待于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给予回答。

5.工业园区的配套建设有待提高

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特征的城市拓展模式,是我国目前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随着松山科技工业园规模的扩大,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市政工程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新区上班,老城居住”等问题将逐渐显现。

6.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强化对强制性内容的控制,提高法制性和可操作性

2000年,建设部颁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强制性内容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必备内容,也是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在此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补充相关的强制性内容,加强总体规划的法制性。

第二章规划期限、原则和目标体系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03~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1~X年。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文发布);

4.《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山东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04);

6.《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

7.《烟台市“十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栖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9.《栖霞市城市建设“十五”计划》;

10.栖霞市直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划。

三、规划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有机整体,它包含着经济、社会、环境等子系统,因此在进行栖霞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该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栖霞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城市结构和布局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栖霞城市发展战略,从而使栖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各方面相互协调。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研究制定城市规划应该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自然、环境、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栖霞在资源的利用上应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立城市经济、环境、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配置机制。

(三)弹性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城市自身发展的优势、劣势,合理制定城

市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和城市发展战略。由于城市未来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适应变化的需求,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要保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四)市场运作原则

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在充分重视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地方政府职能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编制城市规划时,重视研究市场经济规律,将经济运行法则运用到城市规划中,结合市场经济观念进行用地布局,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引入城市经营的理念,把整个城市资源作为资产来经营。

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1.经济发展目标

2003年栖霞市国内生产总值66.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60元,比上年增长了16.7%。参考近几年栖霞经济增长速度并考虑以后发展趋势,预计栖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近期为10%,远期为7%,规划期内2010年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4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0元,2020年达到256.5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500元。

2.人口发展目标

2003年栖霞市城市总人口为64.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4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56%。

2010年全市人口预计达到65万人,2020年达到65万人。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预测为55%,2020年达到65%。

3.栖霞市区2020年城市建设与环境目标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3m2/人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6~18m2/人

城市人均道路面积:20m2/人

市区绿地比例:13%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50%

城市人均生活综合用水量:200升/人·日

城市供水普及率:100%

城市污水处理率:95%

城市人均用电量:1500 KWH/年

城市电话普及率:62.5%

城市集中供热率:50%

城市生活燃气普及率:100%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第三章栖霞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发展背景分析

(一)中国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外国的制造业、服务业甚至协会组织都在大规模的登陆中国,形成一个世界性的产业转移过程。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东部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将成为新一轮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栖霞作为山东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应当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中,通过城市功能的优化,投资环境的营造,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提出

在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山东省从山东半岛的整体优势出发,适时地提出了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山东经济发展的集群优势的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决策。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提出,可以打破半岛城市之间的地区分割,消除城市之间的市场壁垒和体制性的障碍,从而有利于促进半岛城市群的资源整合,强化山东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山东半岛城市的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好,城市群战略的提出,可以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促进半岛城市群的崛起,从而带动整个山东省经济的发展。

(三)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

山东省历来重视半岛制造业发展,2003年提出将胶东半岛建设城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决策。山东省政府决心将胶东半岛作为一个经济板块,把这一地区建设成为面向日、韩及欧美的

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承接日本、韩国等产业转移的基地,以次提高胶东半岛制造业整体素质与综合竞争力。

(四)“生态立市”战略的确定

为了进一步发挥栖霞生态优势,实现栖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栖霞市委、市政府适时地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的确定要求从宏观上对栖霞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促使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栖霞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城市空间腹地拓展

随着栖霞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向外拓展,栖霞的城市布局孕育着重大的变化,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面临着一次大调整的机遇。从栖霞整体协调发展出发,确定中心城区在全市中的地位,明确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优化中心城区的内部功能和空间布局,逐渐完善道路网的建设,已成为栖霞城市发展的空间的可持续扩张。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生态资源环境优势

栖霞地处山东半岛丘陵地带,山清水秀,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初具规模的生态产业,综合构成栖霞的生态优势。2002年2月,栖霞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随着人们对环境、生态、文化资源需要的不断提升,栖霞的生态优势将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最大的比较优势。

2.区位交通优势

栖霞市位于烟台市的几何中心,是距烟台市区最近的城市。城区交通便捷,距烟台港40公里,距烟台机场45公里,距青岛国际机场160公里,区位交通优势十分突出。市域内交通体系完善,通过兰烟、桃威铁路可与烟台、青岛、威海相联,公路网以“二横四纵”七条国道、省道为主要通道,县乡路为支路的公路框架,其中同三高速公路横贯全市,直通烟台港,实现了栖霞“借港出海”的发展战略。

3.丰富的矿产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

栖霞市矿产资源种类多。丰富矿产资源为栖霞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支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栖霞的工业已具有相当的基础,正在形成以建材和食品加工为主导,化学建材、纺织服装、滑石采选、果品加工四大支柱行业的较为完善的工业结构。

4.与烟台及其他地级市“产业协同”

由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使栖霞与烟台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经济发展上存在产业协同关系。栖霞市作为烟台唯一的内陆城市,相对烟台其他城市而言,生态资源丰富,存在着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可以加强彼此间的旅游业合作,加快栖霞旅游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上,栖霞的工业主要以建材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与烟台中心城区的产业存在互补。

(二)劣势(存在问题)

1.城镇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

栖霞市所属13个建制镇的人口规模普遍偏小,非农业人口少,城市化水平较低。其中有5个镇的人口规模不足3万人,超过5万人的仅有蛇窝泊、桃村、藏家庄3个镇。城镇规模过小,不利于城镇聚集效益的发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城镇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容易造成行政管理成本高,农民负担重的弊病。

2.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不足,地位和功能有待提升

栖霞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不强,城市中心度不高,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带动力较弱,不能带动整个市域经济的发展,更不用谈超越行政范围区域的辐射。从区域经济学的观点,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的核心,城市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缺少强有力的核心辐射源,就会加剧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矛盾,使得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因缺乏有力的经济保障而难以具体落实。在栖霞15个镇、办事处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臧家庄和桃村两镇位居前两位,市区的翠屏和庄园两个街道办事处位居其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心城市竞争力不强的现实。因此栖霞在今后发展中应积极采取集聚发展的方式,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提高中心城市在市域中的地位。

3.产业链条薄弱,区域发展的整体性不强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栖霞市小城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小城镇各自为政,彼此分工不明确,使得发展目标相似,产业结构雷同,同种类型的产业、企业遍地开花,彼此之间的内部经济联系不甚密切,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薄弱,没有形成“上中下游”、“产学官研”

完整的地域生产系统,地方产业竞争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了市域内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经济相对独立的小城镇,彼此间的空间联系不紧密,使得栖霞市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不强,地域竞争力尚未形成,不利于栖霞城市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4.经济结构战略性矛盾突出

栖霞是传统的粮果大市,农业在市域经济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进程相对滞后,2000年栖霞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才超过第一产业。近年来,栖霞市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十分迅猛,2003年第二产业增长了32.1%,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也呈现出加速势头,2000年-2003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9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栖霞市基础相对薄弱,2003年产业结构为25.4:42.6:32.0,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超过四分之一,明显滞后于山东省12.1:53.5:34.4的水平。栖霞仍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后者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经济非农化的道路任重道远。

5.城市发展的限制——土地、水

从目前来看,土地、水资源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栖霞经济发展主要因素。

栖霞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境内群山起伏,丘陵连绵,素有“胶东屋脊”之称,平原仅占总面积的15.03%。在市区周围,低山丘陵所占比重大,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度较低,可用于发展工业的土地数量少。受用地条件的限制,城区沿南北向狭长布置,形成较具特点的城市空间格局,增加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成本。

栖霞市“只有离境之水,却无入境之源”,全市水资源主要来自境内降水补给。水资源相对贫乏制约着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

6.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间的差异显著

由于自然条件和区位、交通优势的地域差异,栖霞市域内经济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态势,各城镇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显著。桃村、臧家庄、杨础等乡镇依靠优越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经济发展较快,人均GDP水平较高,人民的生活相对富裕;而对外交通不便的乡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乡镇经济结构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的比例上。在栖霞15个乡镇(办事处)中,苏家店、管道、杨础、蛇窝泊、唐家泊、亭口、松山共七个乡镇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比重最高;西城、桃村、臧家庄、翠屏、庄园五个乡镇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的乡镇是寺口和观里两镇。

表3.1 栖霞市各乡镇(办事处)经济情况一览表

(三)机遇

1.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全球性的发展战略,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国家和地区间发展机会的平等,实现人类发展的代际平等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作为战略目标,引导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以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永久利用和保护,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栖霞市提出了“生态立市”,发展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这将为栖霞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促进全市经济的快

速、良性的发展。

2.重要交通设施的建设

同三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用、蓬(莱)海(阳)大通道、烟栖公路的筹备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栖霞对外交通联系,对城区向北发展是一个难得机遇。这些通道的建设将促使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有利于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缩短了栖霞与烟台中心城区的空间距离,促进与烟台经济的协作;一定程度上弥补栖霞无港口的发展劣势,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四)进一步发展所存在的竞争威胁

1.周边城市的竞争威胁

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的提出,接受大城市的辐射,与烟台、青岛等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将是未来半岛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小城市彼此之间在城市职能和产业发展上的竞争加剧。2002年栖霞市国内生产总值57.51亿元,在烟台8个县市中位居倒数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839元,低于烟台全市平均水平。过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栖霞市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2.产业结构升级难度大

2003年栖霞市三次产业比例为25.4:42.6:32.0,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一、三”的发展特征。与全省和全市产业结构相比(2002年山东省产业结构:12.2:51.5:36.3,烟台市的产业结构13.2:50.3:36.5),栖霞市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较高;第二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工业以农产品以及矿产资源的初级加工为主,还没有摆脱粗放经营的发展状况;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还较低,旅游业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率较小。另外,栖霞经济的外向度较低,三资企业数量少,外来资金、技术的投入较为有限,对栖霞产业升级的贡献率小,因此栖霞市产业结构升级难度比较大。

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结构调整战略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城市发展的主线,在强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上,不断的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利用栖霞生态旅游、矿产资源,加快工业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第三产业。栖霞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措施: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农村结构的调整首先要不断优化农业的结构。栖霞的农业资源丰富,今后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利用“中国苹果第一市”的品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集中力量发展优质果品,建设中国最大的苹果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围绕着果品种植、加工、销售,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利用先进技术发展高档蔬菜,建立一批集约化、高效率、市场化的蔬菜生产基地,提高土地生产的附加值。通过建立农村示范区,改变农业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的集聚规模经济。

要大力发展村镇企业,通过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村镇企业,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村镇企业的“龙头”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市场(客户)——龙头企业——农户”的地域生产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2.调整工业结构,实现工业企业集聚发展

栖霞工业调整的重点是:

一是加大传统工业的改造力度,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技术含量。目前栖霞市第二产业主要以建材、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工业为主,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企业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要不断进行传统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抓住山东半岛制造业建设这一历史的机遇,加快实现栖霞由资源开发型向工业制造业基地的转变。建材业是栖霞是的支柱产业。要通过设备更新、引进技术等措施提高该行业的技术水平,并鼓励发展以新材料开发为主的建材业,促进栖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食品加工主要是完善产品的生产体系,通过对外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食品加工的附加值;纺织业要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与技术含量,大力发展“都市成衣”服装制造业。同时在工业企业改造过程中,要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坚决淘汰和禁止发展环境污染严重和经济效益低下工业项目。

二是强化工业园区的建设,实现工业企业的集聚发展。加强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投入,从严控制工业项目的分散建设,以优惠政策吸引工业项目进入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企业的集中布局。彼此关联的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可以形成上下游、产业学研完整的地域生产体系,增强了地方产业的特色和竞争力。

3.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栖霞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培育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栖霞的生态旅游资源与烟台的滨海旅游资源存在着互补性,应着重加强与烟台旅游业的协作,积极吸引中心城市居民的观光。通过培育“一日旅”“农家游”等旅游产品,引导、促进第三

产业的发展,使以丰富自然、人文资源为背景的旅游业成为栖霞第三产业发展的特色。(二)生态立市战略

生态优势是栖霞最大的比较优势。要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生态城市的特色,促进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在城市发展中要逐渐改善市域,特别是庵里水库等重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利用生态优势,塑造生态城市的特色风貌。

2.加强城市能源结构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开发替代资源,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矿产资源粗放开发向集约型转变。

3.切实保护栖霞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强水污染的治理,重点保护好城市水源地;强化市域范围内的污水的综合整治,保护庵里水库和白洋河的水质。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要达到100%。

(三)体制创新战略

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所有制改革

所有制改革是体制改革的关键,加快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制的步伐,促进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加大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力度,基本完成市属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改制任务。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进一步降低民营经济门槛,优化投资环境,扫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和制度障碍,废除限制发展的歧视性规定,改革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切实解决好民营经济“准入难”、“融资难”、“用人难”等实际问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科技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创新取胜的世纪。栖霞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较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实施人才工程,抓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建立科技成果推广基金。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命所在,因此实施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程,大力培育创新意识,积极建立区域创新环境,对于推进栖霞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四)区域协同战略

从区域分析入手,研究栖霞在整个胶东半岛和烟台经济区的职能分工和交通地位出发,城市发展的条件,合理的确定栖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并在“十五”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市域城镇发展潜力的评估,科学的进行经济区划,编制适合市情的城镇体系规划。

1. 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实现城市合理布局

在积极强化中心城市实力的同时,注重合理调整和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市域城镇体系结构按照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乡镇进行布局;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分散的状况,重视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发展,实现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在中心城区采取组团式空间布局,各个城市组团做到生产与生活的相对平衡,实现城市内部各功能的协调发展。

2. 统筹规划,形成整体经济合力

从栖霞市域整体来综合考虑城市土地利用、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空间布局,指导区域的各项建设;整合市域内的各种资源,实现全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地方产业链的形成,从而整合形成城市经济合力,达到“1+1>2”的经济效果,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

3.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栖霞要坚持“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即规划期内重点发展城区,实现现代化;强调发展重点城镇,促进城镇群体的形成,最终达到区域共同发展;调整行政区划,加速城市化进程。目前栖霞市大多数建制镇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成为栖霞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合并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建制镇,已是势在必然。综合考虑建制镇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建议观里和官道两个镇合并;把松山镇划入市区,实现产业与中心城区的结合。

4.加强地区联系,实现与半岛城市群其他城市协同发展。

栖霞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重要的一员,应该从半岛城市群的总体发展出发,研究栖霞在整个烟台以及半岛城市群的职能分工及交通区位,明确自身发展的优势条件,实事求是的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规模。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栖霞与城市群的其他城市的产业互补配套、基础设施共享,特别是与烟台市域内其他城市的功能衔接。

(1)注重与中心城市烟台以及周边其他城市、半岛城市群的区域协调,消除地区之间的制度壁垒,积极提高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

(2)充分发挥栖霞市地方产业优势和特色优势,主动加强与烟台、青岛地区的经济联系,

积极吸引来自这些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

(3)顺应半岛制造业发展潮流,积极为城市群内其他城市重型工业提供零部件等产业配套,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和城市化预测

(一)总人口预测

1.人口现状

截止2003年底,栖霞市域总人口64.23万人,全年综合增长率为-1.2%,其中农业人口55.81万人,减少了1.78%;非农业人口增长了3.18%,达到8.42万人。从1990年至2003年,除个别年份,栖霞市域人口保持着负增长,其中2000年负增长达到7.41‰。

2.总人口规模预测

本次规划采用综合增长率、劳动率需求、生态足迹和土地承载力四种方法预测栖霞市域总人口,预测结果如表所示。

表4.1 栖霞市域人口规模预测

注:具体预测过程详见专题研究报告二。

本次规划的预测人口以综合增长率法和劳动力需求法为基础,参照生态足迹方法和土地承载力法,得到如下预测结果:

2010年栖霞市域人口为65万人,2020年栖霞市域人口达到65万人。

(二)城市化预测

1.城市化发展原则

(1)城市化增长速度与内涵协调原则。既要在数量上规划预测栖霞未来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内非农人口比例,同时也从土地、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来界定城市化内涵。

(2)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原则。,要求从城市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市域范围内城镇化发展进行综合协调。

(3)整体协调与优势互补发展原则。从市域整体的角度出发,加强区域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2.城市化现状特征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栖霞市城市化水平为27.34%。依据非农业人口比重变动情况,测算出2001年、2002年城市化水平分别为28.34%、29.52%,三年城市化递增率为3.91%。但是与烟台各县(市区)相比较,栖霞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2002年栖霞城市化率为29.52%,在烟台各县(市区)中城市化率水平最低,比烟台平均城市化率47.94%低18个百分点。

在空间分布上,栖霞市城市化发展不均衡,主要是表现在城乡之间和各建制镇的城镇化水平差异。

3.城市化发展模式

栖霞市城市化发展走的是一条本地城市化和外地城市化相结合的道路,其中外地型城市化是主要途径,也就是说栖霞市城市化出现了大规模向经济发达城市的转移过程,而本地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并没有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根据栖霞市统计资料,2003年栖霞市农业人口减少了10095人,非农业人口增加了2600人,全市总人口减少了7495人。如果不考虑栖霞市人口自然变动,25.8%的农业人口转移属于市内流动,74.2%的农业人

口向外输送,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栖霞市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虽然栖霞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但是与周围烟台、青岛等中心城市相比,栖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中心城镇人口和产业聚集度不足,导致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外流动。

4.城市化水平预测

由于我国城市人口统计口径问题,用同一标准下的城镇人口数据根本无法获得。而非农化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再加上统计数据中非农人口具有时间的延续性和历史可比性,因此本次规划采用非农业化指标来反映栖霞城市化发展水平。

表4.2 栖霞市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表

注:具体预测过程详见专题研究报告二。

本次规划的采用非农化预测城市化水平,得到如下预测结果:

2010年栖霞市城市化水平55%,2020年栖霞市城市化水平65%。

5.城市化道路选择

(1)提高中心城市(建制镇)的经济实力

针对目前栖霞城市化水平相对低的现况,今后一个重点就是要提高中心城市(中心镇)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的吸引能力。具体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栖霞生态优势,改善城区投资环境,加大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的引进;二是加大对中心城区的投资,促进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发展一批重点城镇,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2)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城镇户籍管理体制,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降低进城门槛,放宽农民和外来打工人员进成的户口政策,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比例。同时把农民从原来的土地和户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将为栖霞的城市化进程“松绑”,必然带来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

二、栖霞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的总体构思

按照强化和完善城市功能要求,栖霞在积极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注重合理调整和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按照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乡镇进行布局。其基本方针是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市和城镇的状况,在合理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着重发展市域网络城镇体系,通过发展次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乡镇,实现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在中心城区,栖霞市采取的是组团式分片区空间布局,各组团基本做到生产、生活用地的平衡,实现城市内部各功能的协调发展。

(二)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栖霞市域人口规模预测为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确定了总量框架,以此为基础,根据强化中心城区,积极发展建制镇,完善等级规模结构的基本原则,进行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1)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0万人,区域城镇体系的核心。

(2)次级中心城镇:桃村镇,人口规模5万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周围乡镇具有一定的经济辐射。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3)中心镇:臧家庄、蛇窝泊、官道(与观里合并),人口规模在2-3万人。其中臧家庄、蛇窝泊发展较好,具有发展比较优势。官道(与观里合并)目前综合得分还比较低,但是同三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乡镇合并所带来乡镇规模的扩大,将大大加快乡镇的发展速度,因此也列为中心镇。

(4)一般乡镇:人口规模在0.8-1.5万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配有一般乡镇服务设施,城镇建设比较落后。

表4.3 栖霞规模等级结构规划表

(三)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职能规划的重点就是要明确体系中各城镇的职能和分工,通过劳动地域分工使各城镇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分为职能等级规划和职能类型规划。

1.职能等级规划

根据栖霞市各城镇的规模、经济实力、影响范围和重要性程度的不同,结合城镇等级规划,将城镇职能体系也是划分为四级:

第一级:中心城区,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主要职能面向全市管理职能、生产职能、服务职能、集散职能和创新职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中将松山工业园作为其组团。

第二级:次级中心城区——桃村。桃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002年全镇第二产业实现产值202868万元。拥有栖霞唯一的铁路站,是全市的铁路枢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居民生活水平高。

第三级:中心城镇,包括臧家庄、蛇窝泊、官道(观里)三个乡镇。这类乡镇在经济发展某几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承担着区域发展的某种功能。臧家庄镇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蛇窝泊的农业发展特色明显,素有“中国苹果第一镇”之称;同三高速公路(栖霞南)出入口为官道(观里)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乡镇合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促进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级:一般乡镇。即基层地方性小城镇。这类城镇是城乡联系的纽带,是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

2.职能类型规划

栖霞市城镇职能分为:

A:市域行政中心。

B:文化教育与商业服务中心。城镇文化教育与商业服务职能明显,为一定区域的文化教育与商业服务中心。

C:工业。城镇工业较发达,为一定区域内的工业经济中心;

D:交通运输。城镇交通优势明显,交通运输在城镇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E:商贸中心。城镇市场贸易发达,为市〈县〉范围以上的商品集散中心。

F:旅游。城镇及邻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为一定范围的旅游服务中心,旅游业在城镇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

G:农业中心。城镇农业特别是林果发展较高,为城镇经济支柱产业。

根据市域各城镇所具备的职能特点,将栖霞市城镇分为四大类型:综合型、工贸型、商贸型、农贸型。

表4.4 栖霞市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四)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结合栖霞城市空间布局的现状,确定“两四一”的倒“开”字型城市空间结构,即以栖霞中心城区和桃村为城市发展的两翼;以同三高速公路、304省道、306省道和204国道为发展四条轴线;加快松山工业园区的发展的栖霞城市未来发展格局。

(1)以中心城区和桃村为发展两翼

以中心城区为城市发展的主核心,改变中心城区功能不突出、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等特点。强化中心城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在城镇体系中的功能;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扩大中心城区的规模;加快中心城区旅游业、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中心城区的经济实力,从而带动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栖霞在烟台以及山东半岛的城市地位。

以桃村镇为发展次核心,加快桃村的二、三产业发展,提升城镇的经济实力,增强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功能。桃村拥有全市唯一的铁路站,在城市对外联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要不断强化桃村在全市的交通地位。

(2)以同三高速公路、304省道、306省道和204国道为发展轴线

以同三高速公路为城市发展的主轴线,以304省道、306省道和204国道为发展辅轴线,可以促进栖霞的对外联系,加快栖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三高速公路直通烟台港口,是栖霞市域内唯一的快速干道。加快沿线城镇的发展建设,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带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快松山工业区发展

以栖霞松山片区的工业区建设为重点,引导企业的不断向园区集中,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园区内的分工协作,逐渐形成以园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展,产生地方发展的集群优势,增强栖霞的城市竞争力。

(五)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交通设施规划

进一步增加高等级公路的密度,加快县乡公路的建设,提高现有道路的质量,实现行政村1小时内到达栖霞市区,行政村30分钟内到达乡镇,行政村与干线公路、县乡公路至少以三级路连接的目标。

配合烟台市域交通发展规划,完成烟栖一级路和蓬(莱)-海(阳)大通道栖霞段的建设。

2.水资源利用规划

(1)市域水资源现状

栖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33700万m3,地下水18900万m3,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2600万m3。全市2000年现状年地表水开发利用量为1.22亿m3。水资源不足,人均不足全国的30%。年内年际变化大,在年内分配上,汛期占全年的76%。地区分布不均匀,资源丰富的区域是贫水区的3倍。

在用水方面,农业用水1.13亿m3,工业用水0.05亿m3,生活用水总量0.034亿m3。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0.86亿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0.53亿m3,工业用水量0.26亿m3,生活用水量0.074亿m3。

栖霞市用水主要包括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三大类。工业总体上属耗水型工业,且重复利用率较低。生活用水用水标准较低。

(2)水资源平衡

市域水资源平衡表明, 2020年末,多年平均余水量为0.47亿m3,丰水年余水量为1.37亿m3,平水年余水量为0.2亿m3,枯水年缺水量为0.83亿m3,特枯年缺水量为1.99亿m3。

(3)市域水资源利用措施

合理分配水资源的使用,保证基本生活用水,保证重点工业用水,保证菜田、高产农田用水为原则,缓解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拦截地表水和地下径流,提高拦蓄利用率;加强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和中水利用,农业用水采取先进的喷滴灌技术,走以节水求发展的经济建设之路。加强水资源保护,根治污染。

3.电力设施规划

(1)栖霞市供电网现状

栖霞市电力系统担负着栖霞市境内15个区镇占97%以上的供电任务。烟台供电公司负责栖霞境内三菱水泥厂的110kV变电站、栖霞市水泥厂及铅锌矿35kV变电站的供电任务。

到2002年底,栖霞电网共有18座变电站。其中,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2座。变压器容量114.5兆伏安。

(2)供电设施规划

完善市域电源系统,在保留原有220KV桃村变电站的基础上,在藏家庄西侧规划220kv藏家庄变电站。扩建110KV栖城变电站。规划在原有35kV东郊变的基础上,远期升压改造为110 kV东郊变;规划在原有35kV松山变的基础上,远期升压改造为110 kV 松山变,满足城市用电需要。

积极结合地方集中供热和净化环境的需要,发展地方性热电联产,作为大电网的辅助,规划栖霞市区将新建热电厂2座,老城热电厂位于东部山体附近,建设规模为2*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中期规模四炉三机。新城热源厂位于同三高速以北,建设规模为2*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

4.燃气设施规划

现状DN300高压燃气管道已敷设至栖霞市的杨础镇,并相应建设了天然气门站。远期在规划松山片区豹山河东鹿头村南规划建设第二天然气门站。自门站敷设中压天然气管道至城区。

为了城市消防安全,至烟台的DN300mm高压燃气管道,自杨础镇规划沿东环路东侧敷设高压燃气管道,沿白洋河向东北至烟台。

三、市域旅游体系规划

栖霞市旅游资源丰富,有奇秀独特的山水景色、历史悠久的观光农业、底蕴深厚的文物古迹、富有传统的革命文化、清新洁净的生态环境。在市域范围内,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牟氏庄园、著名的蛇窝泊苹果销售基地、胶东第三高峰艾山、景色迷人的长春湖(庵里水库)以及方山、牙山、崮山等众多的旅游观光资源。

从总体上看,栖霞作为中国苹果第一市,显示了果都的极高知名度;牟氏庄园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构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两大品牌优势为栖霞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栖霞的山水生态资源与周边城市的滨海旅游资源互补性强,这就决定了栖霞必须开发和挖掘具有特色的民俗旅游、果园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的产品,加强与周边市县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与其的联动发展,提高栖霞在山东半岛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一)旅游区划

栖霞旅游资源呈现品位高、影响大的人文旅游资源集中在市区或近郊;生态好、范围大的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在远郊的特点。根据这种空间分布特征,规划以栖霞城区为中心,划分7个旅游区域。分别是:

1.市区人文景观旅游区

主要景点:

牟氏庄园——开展庄园文化旅游、胶东民俗旅游、怀旧旅游、建筑专题旅游等,创造“中国北方第一庄园”的品牌形象。

太虚宫与长春湖——反映道家文化的重要旅游区和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开展新城区山水风光游,创造“胶东天池”的品牌形象。

2.蛇窝泊农业观光旅游区

主要景点:

红旗岭无公害苹果示范基地——开展以瓜果采摘、品赏为主的果园观光旅游。

唐山——栖霞五大山系之一,水光山色迷人,有李世民东征的遗迹,可开展生态旅游、考

古旅游。

杨家圈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发展遗产考察游。

3.艾山生态旅游区

主要景点:

艾山——开展生态旅游、自然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建成山地生态旅游区。

艾山汤——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复保健等多种功能的温泉度假区。

4.牙山生态旅游区

主要景点:

牙山——开展观光游览、森林生态游、登山旅游。

英灵山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游览观光胜地。

十八盘——以森林旅游、自然观光旅游为主。

黄燕底水库——开展以水利工程为观光对象的旅游。

5.崮山民俗生态度假区]

主要景点:

苏家店镇——盛产大理石、红富士苹果,可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和考察旅游。

后寨村——保存较完整的胶东民俗,民风纯朴,可发展胶东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

清兵起义旧址、胶东日报诞生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国路夼农家乐旅游区

主要景点:

农家乐示范区——发展农村节庆、夜间文娱、农家婚庆等旅游活动。

品果赏果区——发展大棚水果观光、水果采摘、自然风光观光等旅游活动。

“五个一”示范工程区——种植一百亩香椿、一百亩樱桃、一百亩核桃、一百亩大枣、一百亩银杏,开展农业观光、农业学艺等旅游项目。

7.方山风景区

开展观光旅游。

(二)精品旅游线路的组织

根据栖霞的实际情况,选择两条精品旅游线路。

1.内联线路

由市区人文景观和艾山生态旅游区的主要景点组成,包括牟氏庄园、太虚宫、长春湖、艾山、艾山汤温泉等,全程14公里。这一旅游线路是栖霞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的精品组合,是一日游的最佳线路。

2.外联线路

由崂山、蓬莱阁、八仙渡、栖霞的太虚宫和长春湖、牟平昆嵛山组成仙道旅游干线。由青岛入境,至烟台出境。

(三)支持与保障体系

1.旅游产业发展

实现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的战略转移,研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

2.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综合配套功能:

(1)依托旅游城市建设,加强栖霞市饭店业供给总量、类型结构、空间布局的合理发展。在充分利用现有存量饭店的基础上,适度扩大高中档饭店数量和规模,逐步改善旅游接待条件和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栖霞市的旅游接待能力;在全面调查客流量和流向现状及其趋势的基础上,调整饭店的区位布局进行安排和调整,在客流量大、过夜游客集中的地方适当增加一些住宿设施;树立适度超前的发展眼光,向集“住宿、餐饮、购物、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现代饭店方向发展。

(2)提高旅行社接待能力。开放旅行社市场,鼓励不同投资主体进入旅行社业,增强栖霞市旅行社业实力;规范行业管理,实行政企分开,使旅行社成为产权分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加强与栖霞旅游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的联系,协调与旅游业发达的周边县市(蓬莱、龙口等)旅行社的关系,加强与客源地(烟台、青岛等)旅行社合作。

(3)加强栖霞市餐饮业发展。充分挖掘本地资源,通过改进传统菜式,开发特色餐饮,创造地方餐饮品牌;合理布局各式餐馆,在不同区域设立不同类型的餐饮设施,满足游客需求。

3.旅游市场

强化宣传,加大栖霞市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推界力度。通过策划“牟氏庄园国际文化旅游节”、“栖霞国际苹果博览会”以及各种民俗旅游等不同节庆活动,制造轰动效应,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利用常规促销、网络促销、整合促销等不同促销手段,强化旅游宣传效果。

4.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1)调整组织机构

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健全旅游管理机构。将栖霞市旅游领导小组改建为常设的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强化旅游决策机构,完善旅游管理机构。在氏旅游局的指导下,建立行业性的自律组织。

(2)强化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

培育旅游市场、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秩序,加强栖霞市地方旅游立法、充分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和游戏规则;通过建立常设性、具有实际协调能力的旅游业决策机构和协调机构,加强各有关部门对旅游业的支持,完善旅游管理体制;规范律由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行为,对旅游企业要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要变管理意识为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旅游主管部门在产业投资方面的引导作用,履行政府的协调职能,为旅游市场发展和旅游企业的活动提供引导和支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极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

(3)加块旅游资源开发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游实力的投资者来栖霞市投资旅游资源的开发、参股或管理旅游企业。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区概况

栖霞城位于市域中部,由翠屏、庄园两个办事处和西城工业园、富源工业园、松山科技工业园组成。2003年建成区总人口9.9万人,其中常驻人口7.9万人,暂住人口约2万人。建成区面积为10.96Km2。

栖霞市自1995年撤县设市以来,经过7年的努力,城市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现状看具有如下特点:

1.对外交通相对便捷,烟青一级路、文山线、海莱线均自城区穿过。同三高速西城出入口和松山出入口为进出栖霞市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城市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城区路网基本形成,市区道路总长度达到66.8公里,总面积达到128.22公顷。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6%,城区排水系统较为健全,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电话普及率26.3部/百人。

3.城市环境及景观面貌明显改善,“九五”期间,建设了山城湖公园、市人民医院专用绿地以及扩建完善翠屏公园、政府小游园、东山小游园;增设五处街头绿地,此外还建设了文化广场、白洋河综合治理等景观项目,城市景观面貌及整体环境有了较大提高。城区主要道路的保洁率达到100%,城区人均公共绿地6.50M2,城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1.2%。

4.“九五”以来,开发建设了文水小区和向阳岭安居工程,开发占地6.6公顷,开发建筑面积7.8万M2,扩大完善东山居住区、金线岭小区。目前城区居住水平相对较高,城市人均居住用地36.19 M2,人均居住面积12.3 M2。

5.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城区现有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13个(包括松山卫生院和西城卫生院),床位819张。有6所中学(2所高中4所初中),1所成人中专和1所盲聋哑学校均布局在市区内。建有市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娱乐设施。

在取得城市建设成绩的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城市道路系统性较差,丁字路、断头路较多,道路功能不明确,组团间道路联系不畅。过境公路文三线、209线穿越城区,对城市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干扰。

2.旧城改造力度不强,工业、生活用地混杂,城市布局不尽合理。

3.城市特色不突出,城市主要出入口和重点地段的建设水平不高。城市绿地系统性不强。

4.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益性设施建设滞后,部分设施老化,有待更新。

5.城市管理不够严,沿路设摊,占压道路现象严重,给城市景观面貌带来一定彭响。

6.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透明度不高,缺乏社会监督机制和公众参与。

二、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山东半岛城市群中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生态旅游城市。

主要职能:

1.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

2.山东半岛城市群烟台经济区的加工业基地。

栖霞位于鲁日韩“产业协作互动区”的前沿,位于六大经济区之一的烟台经济区范围之内。栖霞是距中心城市烟台最近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上具有与与烟台的产业协作的极大优势,形成“栖烟产业协作互动区”,尤其是与烟台开发区和福山区之间的产业协调,实现“产业共兴”。

3.现代化生态旅游型山水城市

栖霞市区“三区合一”中的长春湖风景区,素有“胶东天池”的美誉,位于栖霞市区的核心位置,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此外,充分利用“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中国水

果第一市”的品牌优势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使栖霞市必将成为理想的旅游度假之地。

4.以轻工、纺织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为基础的工业基地。

目前以富源、松山科技工业园为主体形成了以制造业和化学建材纺织服装以及果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栖霞市的滑石矿、石材资源丰富,服装以及水泥等现状工业基础较好,可抓住机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加快技术改造和革新,突出现有产业的主导地位。

(二)城市人口规模

1、综合增长率法

综合分析法按照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变化推算预测人口的方法,是目前城市人口预测中最为普遍的方法,其计算公式:

P n=P0×(1+m)n

式中:P

n

:预测年份的人口数

P

:基年的人口数

n:规划年限

m:综合增长率

栖霞市城区人口从95年的5.8万人增加到2003年9.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9%。考虑到栖霞开始步入快速城市化时期,近期城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将会保持较高的水平,而远期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故确定2003年-2010年栖霞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6%,2010年到2020年栖霞人口年底增长率为4%。

依此计算:

近期2010年P2010=9.9×[1+6%]7=14.8万人

远期2020年P2020=14.8×[1+4%]10=21.9万人

2、就业人口预测法

本次规划使用就业人口预测法对栖霞城区人口规模进行对照校对,该方法是根据栖霞市未来的经济总量及单位产出,预测城区的就业人口数量,然后根据带眷系数得出城区人口总规模。

栖霞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998年44.71亿元,增至2003年66.9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8.4%;参考近几年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趋势,人口预算中经济增长率近期为10%,远期为7%。依此预测市域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为130.43亿元;2020年为256.58亿元。

表5.1 人口规模预测表

注:取2010年带眷系数为2.8;2010年带眷系数为3,

根据以上两种预测结果,规划确定2010年城区人口规模为14万人;2020年为20万人。

(二)城市用地规模

2003年底,栖霞城区现状建设用地10.9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0 m2/人,根据国家节约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国策,综合考虑现状建设用地的指标特征,同时也考到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的栖霞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现实,规划近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12m2/人;远期远期控制在113m2/人。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2.6Km2,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5.6Km2。

表5.2 人口和用地规模预测表

第六章城市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

一、发展策略

从目前栖霞市用地现状情况看,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和科技工业园,由于受用地条件制约,老城区发展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因此,必须从更大范围内来研究,寻找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栖霞市科技工业园位于庵里水库以北,规划占地面积7.3Km2,目前整个园区已实现了“五通一平”,建成区2.5 Km2,是未来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

长春湖紧依城区北部,以水面面积 5.18 Km2的庵里水库为主体,四面环山,山清水秀,地处胶东屋脊,遂称“胶东天池”。著名的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金元时期丘处机的道观——滨都宫即地处其北岸。随着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和水库东侧行政中心区的建设,长春湖不仅成为城市的风景旅游胜地之一,而且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今后一定时期内开发生态旅游、提升城市品味、彰显城市个性的主要区域之一。

西城组团位于老城区西部,距离老城区5公里,依托西城镇驻地,紧靠同三高速西城出入口,具有一定的交通区位优势,虽然在上一轮总体规划中规划占地面积1.55Km2,但发展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至2003年,建成区也仅有0.8 Km2,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小城镇规模,离发育成城市组团距离尚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用地条件的限制和比较优势的不突出。西城驻地地处山区谷地,坡度小于3%的用地是一个东西约500M,南北约4500M狭长地带,不适应城市快速发展对产业用地的需求,此外,在与松山比较中,不论区位、交通优势、还是用地条件等都处于劣势。因此该组团不应成为未来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富源科技工业园,在上一轮总体规划中,规划占地面积1.54Km2,至2003年仅发展了0.14 Km2,区位、配套设施以及交通优势都不明显,且该处的地形坡度全部为3%~10%,因此该组团同样不应成为未来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规划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区域用地条件、建设条件的综合评价,确定城市建设策略为:优化、提升老城片区、保护长春湖片区、发展松山片区。

·优化、提升老城片区:规划通过对老城区的改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优化用地布局结构,美化城市环境,提升老城区的整体质量,成为未来城市居住、商贸及服务的综合功能区。

·保护长春湖片区:生态优势是栖霞最大的比较优势,突出生态旅游建设,突出生态城市的特色,形成栖霞市最具代表性和表现力的城市“绿核”,成为栖霞市的“城市名片”。

·开发松山片区:凭借松山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以及良好的用地条件,以松山驻地和科技工业园的建设为依托,抓住时代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产业新区。

二、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1.地形地貌

栖霞市境内群山起伏,丘岭连绵,海拔差为774米,平均海拔178.72米。市境内地貌分低山、丘陵、平原三种类型。海拔300米以上的低山区为743.3平方公里,占36.84%;海拔100~300米的丘陵区为971.1平方公里,占48.13%;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区为303.4平方公里,占15.03%,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

市境中东部与西北部为低山区。其地势特点是沟深谷狭,山峻坡陡,脉脉相连,多分布于唐家泊、庙后、桃村、亭口、蛇窝泊、松山、翠屏、苏家店等乡镇。

西部为典型丘陵区,其地势特点是沟宽谷阔,岗阜浑圆,丘低坡缓,起伏如波。丘陵间有小面积台地和丘谷平地,海拔高程在100~200米,主要分布于寺口、西城、杨础、观里等乡镇。

西南部为缓丘地带。地势特点是谷阔而浅,丘缓而平。海拔在100~150米。在官道镇形成东西两大洼地,丘陵地块大,阶差小,分布于官道、观里、杨础等乡镇及蛇窝泊的部分地域。

白洋河、清水河及清阳河等流域形成三大河谷冲积淤积平原区。白洋河平原区在市境北部,西自藏家庄丰粟,东至藏家庄与福山交界处。沿白洋河东西呈带状分布,地势平坦。面积为67平方公里,为市内最大的平原区,海拔为40~60米。蛇窝泊平原区在市境南部,由清水河上游两条主要支流冲积淤积而成,呈拐尺状分布,面积为28平方公里。平原区东西段地势较水平,南北段自河沿岸向东渐升起,呈现为倾斜平地,部分为阶地形势,海拔为60~100米。牙山前冲积倾斜平原区在市境东南部,由西南至东北带状分布于桃村镇东南部,地势由西向东渐趋低平,面积为39平方公里,海拔为40~80米。

2.地质与水文地质

栖霞市在大地构造上大部分地区处于鲁东隆起区之胶北隆起中段,该隆起自元古代形成以来,一直处于上升剥蚀环境中。在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发生差异运动,胶北隆起继续上升,而市境南缘蛇窝泊及东缘桃村一带则发生凹陷,归属胶莱凹陷的边缘。故地层广泛出露太古界一一元古界变质岩系。中生代侏罗系及白垩系地层则出露于东部及南部。市域的西北、东南边缘地带还分布有印支期及燕山期的中酸性、酸性岩浆岩。在区域构造上市境位于栖霞腹背斜核部,该构造占据了市境的80%面积,孕有臧家庄盆地。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占主导地位的是北东向的新华夏系断裂构造体系。总之,栖霞市处于地质复杂区中。

3.建设用地分析。

从栖霞市城市现状用地发展条件看,老城区四周全部为低山丘陵,用地破碎,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现状城市形态呈现出典型的星状发展模式(详见现状图)。城市周围地形坡度小于3%的用地零星分布,所剩无几,只有63.9公顷,而坡度在3%~10%之间的用地也只有230.416公顷。城区局部地区已经发展蔓延到坡度20%的地区。整个城区周围已无可供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土地。

上一轮规划所确立的西城组团发展缓慢,西城驻地地处东西约600M,南北约5000M的谷地,坡度小于3%的用地只有177.68公顷,坡度在3%~10%之间的用地也只有468.26公顷,已经开发建设0.8 Km2

富源科技工业园,在上一轮总体规划中,规划占地面积1.54Km2,至2003年仅发展了0.36

平方公里,且该处的地形坡度全部为3%~10%,局部地区达到20%以上,尚有321.476公顷坡度为3%~10%的用地。

通过对上一轮规划所确定的规划范围用地分析与评价(详见现状用地评价图),原规划范围的用地无法适应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而高强度的开发带来了不仅是城市建设费用的提高,有关研究表明坡度为5%~10%的用地光开发建设的土方量就是平坡地的2倍以上;而且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与“生态立市”的战略向背而驰。

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生态保护的紧迫急需寻求城市新的发展空间。而松山地处栖霞市最大的河谷冲积淤积平原区,总面积为67 Km2,从松山向北、再向西是广阔的淤积平原,在该次规划范围内,坡度小于3%的用地有34.67 Km2,坡度在3%~10%之间的用地也有17.26 Km2,用地充裕,有较大的发展余地,且该处地质构造条件较好;此外,由同三高速松山出入口上高速20分钟即可到达烟台。良好的用地条件和区位优势使科技科技工业园设立于此,并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表6.1 松山片区用地评价表

通过对用地发展条件评价,现状建设条件分析,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以向北发展为主,呈"南守、北跳"之势。

第七章规划规划区范围确定

栖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三部分,总面积为266平方公里。

市区部分:北至同三高速;南至翠屏街道办事处南侧行政边界;东部边界从黄燕底水库东向背,沿山脊线到梭子大顶,向北至南小天山顶,从金山泊子东至南天门山顶,灾经西大坡山顶、围子山顶、楼顶山顶,到道村东后北行至栖霞三中西。规划面积250.8平方公里。

龙门口水源控制区:龙门口水库及沿岸向外1000米,面积13.5平方公里。

龙门口供水干管保护区:给水干管两侧20米范围。

第八章城市总体布局

一、城市布局结构的基本原则

做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结构布局坚持下列原则:

1.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布局结构是城市的基本结构,应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空间资源上做出合理安排,在对城市现状条件、自然条件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区与居住区、运输中心、仓库、交通干线的关系进行精心的安排。

2.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培育和保护。合理的城市结构布局应留出一定量的生态环境保育地区,在城市内部同样应安排并协调好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

3.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良好的城市结构可以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同时做到近远期结合,对城市的资源在时空上进行合理分配。

4.有利于高效利用城市基础设施。过于分散的城市结构可能会降低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浪费资金,而过于密集紧凑的城市也不一定能最佳地利用基础设施,甚至本身出现短缺。良好的城市结构应该使城市能够高效地利用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5.有利于城市居民工作、休憩、居住行为。良好的城市结构应为城市居民的各种活动行为提供便利。城区过于严格的土地功能划分会使城市的活力丧失,过于混杂的功能叠加也会使城市品质降低。栖霞未来的市区南北长达十余公里,如何处理好南北向组团间的交通以利于城市运作,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二、城市布局结构

规划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结构为:“两区、一核、一带”组团型生态山水城市。

·两区:老城片区和松山片区。老城片区包括老城区和正在建设的行政中心区,规划占地面积12.1 Km2,规划人口13.5万人,以行政办公、商贸、文教、旅游为主综合城市片区;松山片区,以松山驻地和科技工业园为依托,规划占地面积10.5Km2,规划人口6.5万人,发展加工制造业、物流、商贸为主产业片区。

·一核:长春湖生态核,形成城市生态绿心。规划控制范围西至西外环,东至东外环,南至行政中心区的中央大道和滨水路,北至园南十二路、东二路、园南十路、东四路和园南六路。

规划控制范围为30Km2,以生态旅游为主。

·一带:白洋河景观带。有机的将城市老城片区、松山片区、风景区联系起来,构成市区的生态景观带,实现老城片区、松山片区和风景区的“三区合一”。

三、城市用地布局

(一)居住用地规划

1.现状及存在问题

栖霞城区现状居住用地3.58 Km2,人均居住用地36.19M2。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偏高高,城中村和城边村的不经济的三、四类居住用地是导致现状居住指标偏大的主要原因,将来随着村庄的搬迁、并点,农业人口统一住进居住小区,以及城区三类居住、零散住宅的系统改造,居住用地指标的降低将通过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来实现。

此外,己经建成的住宅小区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东部,在住宅建设中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一是居住水平差异较大,二是住宅综合开发水平不高,地块开发规模较小,设置不完善,设施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较少。

2.居住用地规划原则

(1)提高城市的宜居环境,加强住区建设,保证居住土地有效供给。

(2)旧区要改造完善社区系统,在保持传统肌理和邻里格局条件下,逐步改建新区住宅,要实行房地产综合开发模式,努力培育新兴住宅市场。

(3)强化、细化各类居住区规划,公共设施按照相应居住结构层次进行配置规划,并严格执行。

(4)强化居住区的生态属性,充分利用河流以及山地等绿化系统,挖掘城市的山城生活品位,为建设优美的自然人文居住环境提供优质土地资源。

(5)居住用地内不得安排对居住有影响的工业项目,现状居住用地内影响生活环境质量的工业企业要逐步搬迁和改造。

3.居住用地布局

根据栖霞实际发展情况,规划居住用地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适当布置少量一类居住用地。一类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滨河地带和城区周边地形坡度较大的地区,其他区域适当设置,城区内住宅建设以二类居住为主,对于一些小地块的旧城改造区域,可适当建设三类居住。

依据城市用地布局,在旧城片区、应以旧区改造为主,并结合行政中心的建设,近期建设完成行政中心居住组团。

规划到2020年居住用地达到639.98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8.32%,人均居住用地32平方米。

(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城市公共设施及其用地是落实城市经营理念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对象,公共设施及其用地是城市重要的功能性物质资产,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平成为城市现代化的衡量标准,也是衡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完善的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功能系统高效运作的有力保障。

与城市发展的需求相比,栖霞市的城市公共设施较为分散,公共设施的种类及布局急需完善升级。现状各类公共设施急需产业化、体系化,提高质量。

现状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173.15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为15.8%,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7.49平方米,现状的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其他区域都明显不足。

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应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1)增强城市的适居性原则

重视满足市民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基层网点建设,依照国家、省、市有关建设标准进行项目配置与布点,网点配置切合城市布局结构,根据市场半径形成合理的服务网络。

(2)城市增长方向引导的原则

大型公共设施发展项目的区位选择及其规模的确定,既要符合市场的需求,也要有利于补充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

(3)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弹性相结合原则

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建立符合城市总体公共利益的合理设施网络,实现均衡分布、功能互补,同时也保证各片区公建设施用地安排的弹性选择,有利于局部效益、效能的发挥。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252.0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11.15%,人均用地12.6平方米。

1.行政办公用地

城区现状行政办公用地为32.19公顷,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内的文化路、市府路、霞光路、山城路的道路两侧,办公用地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行政办公区。2002年规划在长春湖东南侧新建市级行政办公区,目前已经全面开工建设。本次规划通过行政中心的北移,促进松山片区的开发建设,带动长春湖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使长春湖丰富的旅游资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促进地区经贸和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市区内搬迁后行政办公用地逐步改为商贸、服务

设施、绿化与居住用地。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39.98公顷,其中行政中心占地18.0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

1.77%,人均用地2平方米。

2.商业金融用地

现状商业金融用地主要集中在霞光路、文化路和跃进路两侧,尚未形成城市商业中心。

规划城市商业中心按三级配置:

一级中心为城市级商业中心,规划两处,一处规划位于老城片区,以原市政府用地为中心,由周边的文化路、山城路和市府路组成全市商贸金融中心。规划占地面积约17.10公顷;另一处规划位于松山片区中心,形成北部生活服务中心,规划占地面积11公顷。

二级为商业次中心,规划三处:

一处为霞光路与跃进路道路交叉口为中心,向西至商业街、南至翠屏路、北至涌泉路,规划占地4.36公顷;一处以振兴路与霞光路交叉口为中心,南至金岭路、北至文水河、东至文化路,规划占地9.8公顷;一处位于裕富庄,规划占地5.1公顷。

三级中心即各生活居住区均根据用地规模形成居住区公共服务中心。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131.4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5.82%,人均用地6.57平方米。

3.文化娱乐用地规划

城区内现有文化娱化设施较少,现有图书馆、影剧院、文化馆各1处,位于跃进路中段两侧,另有部分营业性歌厅、游戏室、网吧等,难以满足居民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规划结合行政中心的建设,在行政中心广场西侧保佑原规划的会展中心;将现有的图书馆、影剧院、文化馆改建、扩建形成一处文化中心;结合文化广场和市区内工业企业的搬迁,在文化广场南侧,建设市级文化中心,如展览馆、科技馆、音乐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此外,在松山片区建设一处文化活动中心,形成集图书、歌舞、影视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18.2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81%,人均用地0.91平方米。

4.体育设施用地规划

城区体育用地严重缺乏,现状仅有一些学校有少量体育用地,其中,体校有标准体育场一处,另有高尔夫球场一处,占地面积148.56公顷。

规划大型体育场二处,一处位于松山片区内,松三路南侧,烟青一级路西侧,规划占地面积约12.50公顷,形成综合性城市体育公园;另一处预留在长春湖西岸。此外,结合学校改造、城市绿地建设和居住区建设,增加城市体育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2020年规划体育用地18.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83%,人均用地0.94平方米。5.医疗卫生设施用地规划

栖霞市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23个,床位数1511张,千人病床数为2.35,符合国家规定;栖霞市区和松山现有医疗卫生机构13处,医院床位数756张,千人病床数为7.63,明显偏高,除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其他卫生院普遍存在门类不齐全,设施水平不高等问题。根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规范》(讨论稿)规定城市人口20~50万人的城市千人医院床位数为4~6床,2020年需要医院床位800~1200床,规划新建医院一处,位于松山片区南部,病床100张,占地2.4公顷;扩建松山卫生院,病床达到100张,占地1.7公顷,扩建翠屏卫生院,病床达到100张,占地1公顷。

规划至2020年,市区千人病床数达到5.5床。医疗卫生用地达到16.2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68%,人均用地0.81平方米。

表8.1 规划医院一览表

6.教育科研用地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主要集中在松山片区,第二职专西侧,用于安排大中专学校和科研单位。规划教育科研用地面积为12.97公顷。保留成人中专和第二职专,将体校迁至行政中心区的东南方向,蓬海线西侧、湖山路南侧,规划占地4.5公顷。

2020年规划教育科研用地26.0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1.15%,人均用地1.3平方米。

7.市场用地

规划市场用地主要集中在三处:一位于迎宾路西侧,庄园路北侧,建成大型批发市场,规划占地为5.06公顷。二是位于南外环北侧、迎宾路西侧,形成以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为主的批发市场,规划占地为5.81公顷。三是在园南五路以南、东一路以东,规划设立以工业品为主的批发市场,规划占地为6.78公顷。

(三)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栖霞现状工业用地304.4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7.7%,人均指标为30.75m2/人,现状仓储用地11.3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03%,人均指标为1.14 m2/人。

现状老城区工业分布零散,由于历史原因,主要集中在白洋河两侧,新建工业主要集中在科技工业园。栖霞市的仓储用地主要分散在市区和周边地区,主要用于果品的储藏,各单位自行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在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中,应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配合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合理调整工业用地布局结构比重和用地比例,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保护好城市水体环境。

(2)搞好高新技术为主的工业区建设,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化程度。

(3)搞好近、远期结合,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转移相结合,充分考虑工业布局的长远合理性与规划的近期可操作性。

(4)结合对外交通需求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合理布置现代仓储业。

(5)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城乡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1.工业用地规划

工业用地布局在市区范围内统一考虑,今后物流、能耗高的重污染工业项目严格控制不再安排在中心城区,目前,老城片区在原有规划基础适当完善,不再扩大其规模。现分散在城区的工业项目,应通过用地置换的方式,逐步搬入城市工业区,今后栖霞工业用地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松山片区,以发展机械、轻纺、食品加工等传统工业以及外向型加工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业为主的区域。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为468.4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0.73%,人均用地面积为23.42平方米。

2.仓储用地规划

规划仓储用地除保留现状老城区仓储用地外,主要集中在松山片区,共三处:松山片区南部、中部同三高速松山出入口东侧和北部海莱东线的东侧的物流中心。危险品仓库宜设于城市外围,远离城区。

规划仓储用地面积为84.2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3.73%,人均用地面积为4.21平方米。

第九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城市对外交通

(一)公路

为合理安排城市对外公路运输和解决过境交通问题。特别是合理的解决烟栖一级路和蓬(莱)-海(阳)大通道栖霞段的选线工作,规划蓬海大通道栖霞段经豹山河、行政中心区东侧,接老城片区的东外环,这样即保证的过境交通不穿越市区,又保证了不对长春湖生态资源的破坏;此外将规划的新烟栖公路与209省道(烟台——青岛)并线,在209省道的基础的拓宽,并在北岩子口西侧改道,使其向南,经南丁家沟北,在大雾滋夼村西接文化路,形成城市西外环和南外环,解决209省道、304省道(文登——三山岛)过境交通穿越市区的问题,同时增加松山片区与老城片区的纵向交通联系,减少原烟栖一级路的交通流量,而使其成为长春湖风景区内的旅游路。

(二)长途客运站

保留并改建市区原有长途汽车客运站。在迎宾路与庄园路交叉口西北处设置长途汽车客运北站。

二、城市道路交通

至2003年底,栖霞市区道路长度66.8公里,道路面积1.2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1.70%,人均城市道路用地面积16.82平方米。路网密度为6.09公里/平方公里,路网密度偏高与城市道路间距较少、道路红线宽度不宽的山城特色有密切关系。

城区现有停车场三处,即商业街北首、汽车站北部和人行天桥。此外,已建成占地面积为3公顷的文化广场,成为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现状的道路状况存在如下问题:

1、道路系统不完善,南北向交通过重,东西向不足,且丁字路口、断头路较多。

2、道路线性与山区地形结合不够,宽、平、直现象较严重,造成竖向设计困难和工程造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委托单位:苏州市人民政府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时间:2000年1月10日 规划范围:苏州市域包括苏州市区及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市(县)在内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8488.4平方公里。 苏州市城市规划区指苏州市区的行政范围和苏州市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面积2014.7平方公里。 苏州中心城指苏州市规划建成区,包括各规划分区(含吴县市区),面积186.6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指外城河以内的古苏州城,面积14.2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1996年—2000年;中期2001年—2005年;远期2006年—2010年;远景2010年以后。 城市性质: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万人。2005年149.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3.5万人。远期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远期为186.6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分都市圈、中心城(包括吴县市区)、古城三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周边城镇卫星烘托的形态。 规划期内形成古城居中、东园(工业园区)、西区(苏州新区)、一体两翼、南景(风景区)、北廊(交通走廊)的城市形态。 古城内保持传统的“假山假水城中园”和“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古城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和“路河相错套棋盘”的格局。 “四角山水”以楔形绿地的形式引入古城四角,与古城环城绿带组成城市绿地的基本骨架。东北角:阳澄湖;东南角:独墅湖;西北角:虎丘至三角咀鱼塘;西南角:上方山、石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外城河以内的整个古城;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 学生姓名:雷丹李波李俊李洋 罗娜胡彬侯小丽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 2010级物流管理 指导教师:王宇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4 1.1昭通市地理状况概况?5 1.1.1自身地理位置......................................... 5 1.1.2地形特征?5 1.2 物流业发展现状?5 1.2.1物流发展状况?5 1.2.2 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 1.2.3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7) 1.3昭通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制约因素?8 1.4云南省经济发展对昭通物流业的要求............................ .. (9) 第二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9 2.1 发展优势?9 2.1.1交通区位优势是昭通市物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9 2.1.2 资源环境优势是昭通市未来发展的支撑?10 2.1.3 人口众多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10 11 2.1.4发展潜力巨大? 2.1.5十一五规划为物流规划带来的发展基础.................. 11 2.2内在劣势?11 11 2.2.1 流通方式单一,成本高? 2.2.2 流通线路不畅,效率低.............................. 11 2.2.3流通设施简陋,规模小.............................. 12 2.3 未来的机遇?12 2.4面临的挑战 (12) 第三章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发展模式?12 3.1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13 3.2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3 3.3 发展目标及2020年远景设想................................ 13 3.4 发展模式 (14) 3.4.1 政府政策措施环境保障 (14) 3.4.2 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支撑 (14) 14 3.4.3 物流园区(中心)? 3.4.4发展的布局 (15) 第四章未来全市物流需求预测 (16) 4.1预测情况概述 (16) 4.2 物流生成预测?16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规划完整版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 规划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式征求张店区政府意见。 (四)2015年10月14日,规划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2015年11月12日,通过了市规委会第5次项目审议会。 二、《淄博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维护)规划情况 (一)规划范围:东起世纪路,西至滨博高速,南起昌国路,北至济青高速,总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本项目规划范围分两个层次,即片区层次及街坊层次。(二)规划设计内容: 1、片区层面:梳理各片区人口容量、建筑容量,在此基础上,对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根据新标准要求进一步分析研究,根据设施不同,提出相应的落实方式。 2、街坊层面:踏勘现状、根据新标准更改用地性质、对未建设地块和更新改造地块重新分析确定控制指标、落实专项规划内容、更新竖向管线等内容。 3、主要指标: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面积(hm2) 百分比(%) 大类中类小类 R 居住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R2 二类居住用地R22 服务设施用地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1 行政办公用地

A2 文化设施用地A3 教育科研用地A4 体育用地 A5 医疗卫生用地A6 社会福利用地A9 宗教用地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1 商业用地 B2 商务用地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W 物流仓储用地 W1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1 城市道路用地 S2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S3 交通枢纽用地 S4 交通场站用地 U 公用设施用地U1 供应设施用地U2 环境设施用地U3 安全设施用地 G 绿地与广场用地G1 公园绿地 G2 防护绿地 G3 广场用地 H11 城市建设用地H H2 H21 铁路用地 E E1 水域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淄博市北郊镇总体规划

淄博市北郊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 第三章城镇性质与城镇规模2 第四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3 第五章总体布局规划4 第一节城乡空间管制规划4 第二节镇域镇村体系规划5 第三节乡村建设规划5 第四节用地布局规划6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8 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9 第八章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11 第九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2 第十章“五线”控制12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3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规划15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16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18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18 第十六章附则19 附表19 表一居民点规划安置表19 表二远期镇域用地汇总表20 表三远期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21 表四城镇建设区主要道路一览表22 表五文物保护单位紫线控制表22 表六近镇域用地汇总表26 表七近期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26 表八近期建设项目表27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引导规划期内北郊镇的规划与建设管理,保证镇内开发建设有序进行,特制订本文本。 第2条(一)镇域范围为北郊镇的整个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6.23平方公里。 (二)镇区规划范围:北至青银高速公路以南250米,南至老济青路,西至正 阳路,东至西十五路,镇区总面积26.41平方公里。 第3条本文本是北郊镇镇域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镇域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文本的有关规定。规划建设管理中除执行本规划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的和规划期内颁布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4条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北郊镇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规划建设,属严重影 响城乡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5条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年第146号令发布) (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四)《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五)《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六)《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16号令) (七)《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八)《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稿) (九)《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十)《北郊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十一)《北郊镇环境规划》 (十二)其他相关规范、规定 第6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5-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doc

昭通市物流产业规划 学生姓名:雷丹李波李俊李洋 罗娜胡彬侯小丽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 2010级物流管理 指导教师:王宇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4) 1.1昭通市地理状况概况 (5) 1.1.1自身地理位置 (5) 1.1.2地形特征 (5) 1.2 物流业发展现状 (5) 1.2.1物流发展状况 (5) 1.2.2 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 1.2.3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7) 1.3昭通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制约因素 (8) 1.4云南省经济发展对昭通物流业的要求 (9) 第二章昭通市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9) 2.1 发展优势 (9) 2.1.1交通区位优势是昭通市物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9) 2.1.2 资源环境优势是昭通市未来发展的支撑 (10) 2.1.3 人口众多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10) 2.1.4 发展潜力巨大 (11) 2.1.5 十一五规划为物流规划带来的发展基础 (11) 2.2 内在劣势 (11) 2.2.1 流通方式单一,成本高 (11) 2.2.2 流通线路不畅,效率低 (11) 2.2.3 流通设施简陋,规模小 (12) 2.3 未来的机遇 (12) 2.4面临的挑战 (12) 第三章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发展模式 (12) 3.1 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13) 3.2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3) 3.3 发展目标及2020年远景设想 (13) 3.4 发展模式 (14) 3.4.1 政府政策措施环境保障 (14) 3.4.2 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支撑 (14) 3.4.3 物流园区(中心) (14) 3.4.4 发展的布局 (15) 第四章未来全市物流需求预测 (16) 4.1 预测情况概述 (16) 4.2 物流生成预测 (16) 4.2.1 物流生成预测概述 (16)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淄博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六章区域交通网络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八章环境保护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协调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关系,综合研究和确定淄博市域城镇体系及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稀薄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特编制本总体规划。 第3条淄博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市区行政辖区范围,即张店区、博山区、淄川区、临淄区、周村区五区行政辖区范围。 第4条立足淄博市组群式城市的特点,对市域的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城区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进行通盘考虑,统一安排。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 第一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第12条提高市域城镇体系的中心强度,协调和促进五个城区的共同发展。以一个中心(张店城区)、四个副中心(其它四个城区)共同形成淄博市城镇体系的复合中心。 第13条淄博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主轴以市域内主要联系道路为依托呈"十"字型。确立优先发展的重点城镇,适当分担城区部分专业职能,控制城区无限蔓延趋势,并形成小区域范围次级中心,带动区域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第14条增强现有城镇经济实力,小城镇集中发展。规划期末,条件较优的现有乡改为建制镇,辖区过小、镇驻地相距较近的乡镇进行撤并集中发展。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一节城市性质 第34条淄博市城市性质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中心城市之一,鲁中地区经济、科技、信息中心。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41条淄博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所辖五区范围,即张店区、博山区、淄川区、临淄区、周村区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961平方公里。分为城区、近郊区、沿路控制区、建制镇驻地、风景文物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和远郊区七个层次。 第六章区域交通网络 第一节城市对外交通 一、铁路交通 第49条为加强淄博对外客货运输,规划将博南铁路与辛泰铁路相连接,并利用省规划的德烟铁路与淄东铁路相连接,为本市对外开放"借港出海"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50条新建博山北站、东站和货场,根据客货运量增长和城市发展需要,扩建淄博站、淄川站站场设施,提高周村站等级。 二、公路交通 第51条在新建公路的同时,加快公路的改建,重点提高技术等级,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中枢、一级公路为骨架,二、三级公路为支线的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 第52条修建南北向贯穿的滨莱高速公路,在张店、淄川、博山城区西侧通过,该路在张店与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相交处,在淄川与胶王路相交处,在博山与北山路相交处,在桓台与章索路相交处,在高青与广路相交处,各规划建设一个互通式立交桥。 第53条改造市内公路干线,国道205线、309线及省道胶王路、湖南路、庆淄路、张田路、博沂路达到一级公路标准;省道章索路、泉王路、博临路、济青路、仲临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在东南部山区建设一条北接博临路、南接仲临路的二级公路。 第54条为保障中心城区的交通畅通,规划修建205、309国道的绕城线,红线宽100米。第55条至2010年全市共设长途客运站9个,总用地40公顷左右。其中张店城区3个,博山城区2个,淄川城区2个,临淄城区1个,周村城区1个。 第57条淄博市系内陆城市,为加强对外贸易往来,应积极创造条件借用青岛港、烟台港、石臼港。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总体布局原则 第64条城市布局为"组群式"城市结构,加强城区间横向经济联系,促进各城区的合理分工、协作。 第65条强化中心城区张店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增强并完善其市级商务、服务职能,提高整个城市的对外辐射力。 第66条经济、合理利用土地,保持城区间田园、绿化空间,控制城区无限制蔓延趋势,既充分保持组群式城市特点,又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第67条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强化城区间快速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及先进的水、电、通信等设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