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复习思考题1-ywx.doc

复习思考题1-ywx.doc

复习思考题1-ywx.doc
复习思考题1-ywx.doc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

1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答: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为阳,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为阴。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

答: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木。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3.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答:风邪,暑邪,火热。燥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情志失调为阴。

4.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1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金乘木,木乘土,水乘火,火乘金,土乘水。

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金悔木,木悔土, 水悔火,火悔金,土悔水。

5.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

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心之阳以温脾一土生金,肺肃降以助肾---------------- 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一金生水,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

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十?之壅塞——木克土,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牌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一一土克水,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

6.五行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

1 .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2.确定治则和治法

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了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2

1.简述六淫各日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为阳邪,轻扬

开池,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白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气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寒性收引,媵理汗孔收缩,筋脉牵引拘急,

湿邪,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黏滞,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阴,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暑邪:炎热,生散,多夹湿。

2.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

病位游走不定,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症状变化多端,风疹块之皮疹时

隐时现、此起彼伏

3.火热邪气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

著邪与火热邪气相比,具有兼热兼湿的特性。

4.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气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寒性收引,媵理汗孔收缩,筋脉牵引拘急,湿邪,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痰饮、瘀血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分别有何致病特点?

痰饮: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瘀血是血液停积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又称“恶血”、“怀血”、“蓄血”、“败血”、“污血”等。致病特点: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肿块,固定不移;出血,血色紫黯,夹有血块;望脉,色紫暗;脉诊。脉涩不畅。

5.怎样理解“气有余便是火”?

气有余便是火,病因病理学术语。出《丹溪心法》。阳气偏盛,呈现病理性的机能亢进,导致各种火症。如由于阴液不足,阳气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虚火上炎证候。又如五志、七情过极,出现阳亢或气郁化火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等证候。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涵?回答这些内涵的概念。

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木概念、基木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理: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

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

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

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

佳选择。

2.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那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什么?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 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 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5.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相对属性分别是什么?

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相对属性:阴阳的对立性,即阴阳双方必须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其属性,单一事物无法定阴阳;阴阳的转化型,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阴的事务可以转化属阳,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属阴;阴阳的无限可分性,表现为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

6.回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木。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阴阳的消长平衡'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消,减少;长,增加。阴阳的相互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7.回答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木内容。

五: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行:一,指行列、次序;

二,指运动变化。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及其构成的一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五行各自的特性

h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朴素的认识的基础上,对其特性加以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

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稿、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事物一五行属性的归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日然界的统一性。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为相互克制、制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金乘木,木乘土,水乘火,火乘金,土乘水。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金悔木,木悔土,

水悔火,火悔金,土悔水。

了母相及

母病及了

含义: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了两行皆异常。

子病及母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8.人体之“气”的概念和功能分别是什么?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木物质。

功能;一)推动作用:气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温煦作用

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有助于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正常的

生理活动

有助于人体精血津液的正常施泄、循行和输布,

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三)防御作用

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驭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

(四)固摄作用

含义:是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这些物质无故流失,保证他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9.什么是“藏象学说” ?

藏家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脏腑与精气津液神之间,脏腑之间的,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什么是“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11.中医在进行未病先防时,用养生的方法来增强正气时都实施哪些措施?

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12.代表中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六部著作是什么?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木草》,《木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

13.什么是“道地药材” ?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

14.中药进行炮制的目的是什么?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15.中药进行炮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纯净,粉碎,切制

16 .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1.性味(药物的性质和味道)2.归经(药物的作用部位)3.升降浮沉(药物的作用趋向)4.毒性(副作用,毒性反应

17.|口|答中药方剂的概念,中药方剂的组方目地、组成原则及组成变化分别是什么?

方剂是以明确诊断为前提,根据确定的病机,在治法的指导下,按照组方规律,选择适当的药物,

规定必要的剂量,配合成方,制成一定的剂型,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工具之一。

组方目的:1 .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2.随证加减,扩大治疗范围。3.制约药物的烈性或毒性

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组方变化:1.药味增减变化,2.药量增减变化,3.剂型更换变化

18.中药药理学的概念是什么?其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两方面?

中药药理学额:以中医药基木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作用及相互作用规

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19.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包括哪儿个阶段?

20.中药的四性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面能得到怎样的解释?

一、含义,四性亦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二、产生,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三、四气的作用,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I可阳救逆)

平性:作用缓和(寒热皆宜)

四、运用原则,一般规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许多寒

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苓、裾了、

苦参等具有镇静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板子、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而温热药中部分药如玉..味予、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热证病人常伴有中枢兴奋症状如烦躁失眠、语言声粗,小儿高热时甚至可致惊厥,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病人常有情绪激动等症状。相反,寒证病人表现为中枢受抑状态,表现为精神倦怠、安静、声不高亢等。寒证病人经温热性药物治疗或热证病人经寒凉性药物治疗后,可明显改善其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在内的多种临床症状。

21.cAMP/cGMP比值的变化在机体植物神经调节方面有什么规律?中药的四性对组织中的

cAMP/cGMP比值有何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功能活动恢夏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羟化酶(DBH)活性,促进儿茶酚胺(CA)生成,提高交感神经书受体-cAMP;降低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如附了、干姜、肉桂。寒凉(滋阴)药则相反。机理研究表明,中药四性对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以及环核甘酸水平有明显的影响。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分别服用温热药和助阳药后,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 / cGMP比值恢夏正常。相反,热证、阴虚证病人的交感神经书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分别服用寒凉药和滋阴药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 水平,恢复失常的cAMP / cGMP含量比值。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皆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两种阴虚证模型大鼠脑、肾。■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均显着升高,M-受体的变化与片受体变化相反。滋阴药知母或生地、龟甲均可使阴虚证模型动物升高的伊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降低,而使降低的M-受体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升高,呈现双向调节作用。“甲减”阳虚证模型小鼠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亢进温热药附了、肉桂能减少“甲减'阳虚证模型小鼠脑内M.受体数,降低cGMP系统的反应性并使之趋于正常。

22.中药的五味中每种性味所含的代表性化合物有哪些?

辛:挥发汕;酸:有机酸,糅质;甘:糖类,氛基酸,维生素;苦:生物碱,廿类;咸:碘和无机盐。

23.怎样理解中药的毒性?

中药一般毒性较小,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会带来不良反应,所以在使用此种中药时,要谨遵医嘱。主要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过敏毒性,致畸致癌毒性。

24.所谓的“现代中药”包括哪些方面?

中成药,是以现代科学观念认证和确认的验方,民间药方或中医师处方制成的可以用于现代医学角度的药品。

25.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有哪些?

1.中药现代化成果不明显,中国使用中药大多遵循传统用法,中药的现代加工较为落后。

2.很多中药不符合国际检验标准

3.中药品种混乱

4.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手段。

5.科技水平有限,造成原理解析困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