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四章 口腔生理

第四章 口腔生理

第四章 口腔生理
第四章 口腔生理

第四章口腔生理

口腔生理包括牙体解剖生理、上下颌牙的咬合关系、牙与颌骨的关系、下颌运动及咀嚼、吞咽、言语和感觉等功能。在口腔的多种功能中,除感觉功能外,口腔的其他功能的实现均有赖于下颌运动的参与。

第一节牙体解剖形态的生理意义

牙体形态和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而形态结构是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一、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一)切缘及 面形态的生理意义各牙的形态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牙冠切缘、 面上的尖、嵴、窝、沟,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切牙的切缘具有切割食物的功能。尖牙的牙尖有撕裂食物的功能。后牙 面有凸形结构:牙尖、三角嵴、斜面和边缘嵴。凹形结构:窝和发育沟。咀嚼时边缘嵴将食物局限在 面的窝内。而对 的牙尖与窝相对,沟与嵴相合,起到杵臼的作用,以捣碎磨细食物;上下颌后牙的牙尖与窝相对,还可保持 的稳定。上颌磨牙的斜面有引导下颌牙进入牙尖交错位的作用。 面上的颊沟及舌沟则是经磨细后食物排向固有口腔的主要通道。

(二)牙冠轴面凸度的生理意义

1.牙冠唇(颊)、舌面凸度的生理意义(图4—1):牙冠的唇(颊)舌面都有一定的生理凸度,前牙唇舌面的生理凸度都在颈1/3,后牙颊面生理凸度在颈1/3,舌面生理凸度在中1/3。牙冠正常的凸度,可使咀嚼时从颊沟、舌沟等处排溢的食物顺着凸度滑至口腔,轻轻擦过牙龈的表面,对牙龈起到生理性按摩作用,促进牙龈组织的血液循环,保证牙龈组织的健康;同时正常的凸度对牙颈部具有自洁作用,防止龈炎及龋齿的发生;若牙冠的凸度过小或无凸度,咀嚼过程中排溢的食物就会直接撞击在牙龈组织上,给予牙龈过大的压力,造成牙龈创伤,引起创伤性牙龈萎缩。若牙冠的凸度过大,排溢的食物就直接滑至口腔内,则牙龈失去食物的生理性按摩作用,不利于牙龈健康;同时失去了牙颈部的自洁作用,可引起龈炎,或利于菌斑附着成为龋病发展的条件。因此,在修复治疗中要注意恢复牙冠外形自然凸度。

2.牙冠邻面凸度的生理意义:前牙及后牙邻面凸度分别在切1/3和 1/3,两邻牙借外形高点相互紧密相邻,接触处为邻接点。随着磨耗变大成为小面,称为接触区。正常前牙接触区位于近切缘部位,呈的切龈径大于唇舌径的椭圆形;后牙的接触区位于近 缘部位,近中者紧靠 缘,远中者在 缘稍下,为颊舌径大于切龈径的椭圆形。前磨牙及第一磨牙近中接触区,多在 l/3偏颊侧,第一磨牙远中与第二、三磨牙的接触区多在 1/3的中l /3附近。在正常在接触区的四周有向外展开的楔状空隙,称为楔状隙或外展隙。在接触区唇侧或颊侧者,称为唇楔状隙或颊楔状隙;在接触区舌侧者称为舌楔状隙;在接触区切方或 方者称为切或 楔状隙;在接触区龈方者称为龈楔状隙,又称邻间隙(图4—2)。由牙龈乳头所充填,可保护牙槽骨和邻面,不使食物残渣存留。正常的牙邻接,可以防止食物嵌塞,

使得邻牙能够互相支持,便于分散 力,有利于牙齿的稳固,有利于咀嚼。因此在进行修复治疗时,要特别注意恢复牙冠正常的位置和良好的接触关系。

二、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

牙根在牙槽窝的稳固是牙冠行使其生理功能的基础,牙根形态与该牙受力大小及稳固性密切相关,受力较小的牙,一般多为单根,例如切牙的牙根。而尖牙因位于牙弓的转角处,是维持牙弓形状的主要支柱,起着支撑口角的作用,受力较强,因此,牙根为粗壮长大的单根。受力较大的牙,一般为多根,例如上颌第一磨牙在咀嚼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承受的咀嚼压力也非常大,因此,牙根为三根。总之,多根牙比单根牙稳固,长根牙比短根牙稳固,粗根牙比细根牙稳固,扁根牙比圆根牙稳固,根分叉越多,根分叉越宽,则牙的支持力也越强,牙越稳固。

三、髓腔解剖的生理意义

(一)髓腔的增龄变化和病理变化髓腔的形态与相应牙体外形相一致,但髓腔的内表面不断有继发性牙本质的缓慢沉积,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髓腔的体积将逐渐减小。乳牙的髓腔从相对比例来看较同名恒牙者大,青少年恒牙的髓腔又老年者大,表现为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特别是在继发性牙本质形成较多的髓室顶和髓室底更为突出。同时,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孔变得窄小,严重的可以使得髓腔的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在病理性情况下,如外伤、龋病、酸蚀或磨损等导致牙本质暴露,在受损处相对的髓腔内壁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使髓腔缩小,可造成髓腔形态的不规则,髓腔形态与牙体外形有很大差异(图4—3)。

(二)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髓腔形态是进行牙体、牙髓及牙周疾病的依据,为了更好地进行临床治疗,必须熟悉每个牙的髓腔解剖特点,包括髓室的大小、位置、髓角的高低、根管口的位置、根管的数目、类型、根管弯曲方向和程度、根管与牙周组织的关系等,以便在进行牙体或牙髓病治疗时有所准备,以免出现意外。

第二节牙列

上下颌牙,其牙冠一定规律及顺序彼此邻接,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列(或牙弓),上颌者为上颌牙列(上颌牙弓),下颌者为下颌牙列(下颌牙弓)。

一、牙列的外形及生理意义

(一)牙列的外形

按照构成牙的类别分型,、牙列可以分为恒牙列、乳牙列和混合牙列(图4—4)。

1.恒牙列全部由恒牙组成的牙列。由于上颌切牙较宽,尖牙至前磨牙段的曲度较大,而下颌切牙较窄,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牙,故尖至前磨牙段的曲度较小,使得恒牙列的上颌牙列较下牙列略显窄长。

2.乳牙列全部由乳牙组成的牙列。乳牙列较恒牙列短小,外形短而宽,近似于半圆形。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此时期由于乳牙开始脱落,恒牙逐渐萌出,在,牙列间会出现间隙,便于恒牙的萌出。

按照构成牙列形态特征分型

对牙列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牙列的形态有一定的规律,但在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可以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图4—5)。

(1)方圆形上下牙列4个切牙的切缘连线较为平直,牙列从尖牙的远中开始转向后端;

(2)尖圆形牙列从侧切牙的切缘即明显转向后,牙列的前牙段弓形显得比较尖圆;

(3)椭圆形形态介于方圆形和尖圆形之间,牙列从侧切牙的远中向后端逐渐弯曲,使得前牙连成的弓形较圆突。

(二)牙列的生理意义

正常牙列外形规则、整齐,每个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冠紧密相连,牙与牙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使全牙列形成一个整体,在咀嚼过程中分散咀嚼压力,保持牙齿的稳固,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咀嚼效率;又可有效防止食物嵌塞,防止对牙周组织形成损伤。同时牙列的牙弓形态,对唇颊部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使得颌面部丰满美观,如果牙列有缺损或全部缺损,面部则因失去支撑而内陷使得面容苍老;再者,牙列呈弓形向前,使得口腔内有足够的空间,便于舌的运动,方便其运转食物及吞咽和发音的功能。异常牙列,可以对面部美观,对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牙齿排列的倾斜情况

对牙列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牙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并不是正直的,而是按一定的倾斜规律排列的。牙的倾斜度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近远中方向,一个是唇(颊)舌方向。

(一)牙体近远中向的倾斜情况

从唇颊向观察,可发现前后牙的倾斜各不相同,这种倾斜称之为近远中倾斜。以牙体长轴与牙体中线的交角,表示近远中倾斜程度的大小,角度小则牙的倾斜度小,角度大,则牙的倾斜度大(图4—6)。各牙近远中倾斜度大致如下:

上颌中切牙:牙冠向近中倾斜或较正。

上颌侧切牙:牙冠向近中倾斜,根向远中倾斜,牙体长轴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在前牙中最大。

上颌尖牙:牙冠亦向近中倾斜,但牙体长轴与中线相交的角度小于侧切牙。

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牙冠向近中倾斜,程度依次变小。

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平直,牙体长轴与中线几乎平行。

上颌第二、第三磨牙:牙冠向近中倾斜,倾斜度依次变大。

下颌中切牙:牙冠向近中倾斜度极小,牙体长轴几乎与中线平行。

下颌侧切牙:牙冠略向近中倾斜。

下颌尖牙:牙冠向近中倾斜度大于下颌侧切牙。

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牙冠正直,倾斜度小,牙体长轴较正。

下颌第二、三磨牙:牙冠向近中倾斜,其倾斜程度依次变大。

牙体从远中向近中倾斜,使牙列向前突出,是支撑面部丰满的支柱。

(二)牙体唇(颊)舌方向的倾斜情况

从牙弓断面的近远中向观察,可发现前后牙有不相同的倾斜,这种倾斜称之为唇(颊)舌向倾斜。各牙的唇(颊)舌向倾斜度是以牙体长轴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来表示。

各牙的倾斜情况如下(图4—7):

上颌切牙:牙体长轴向唇侧倾斜的程度大。

上颌尖牙、上颌前磨牙、第一磨牙:牙体长轴向唇(颊)侧倾斜度小较正。

上颌第二、第三磨牙:牙体长轴向颊侧倾斜。

下颌切牙:牙体长轴略向唇侧倾斜,但不如上颌明显。

下颌尖牙:牙体长轴较端正。

下颌前磨牙:牙体长轴略向舌侧倾斜。

下颌磨牙:牙体长轴向舌侧倾斜。

上下颌前牙向唇颊侧的倾斜,有利于支撑唇颊部,使口腔内部变大,方便舌的活动,而上颌后牙向颊侧倾斜,下颌后牙向舌侧倾斜,使得接触广泛密切,有利于咀嚼,并且可以避免咬伤颊部粘膜。

牙齿正常倾斜排列时,牙的倾斜方向与咀嚼运动所产生的力的方向是相适应的,从而使力沿着牙长轴方向传导,有利于保护和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同时,还有利于衬托唇颊部,对保持面下1/3的形态有重要的作用

三、纵、横 曲线及 平面

(一) 曲线

由于牙排列向近远中向、唇(颊)舌向倾斜,每个牙的切嵴、牙尖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牙列的 面形态是由牙列内所有牙的切缘及牙尖相连所构成的形态。它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曲面,用以表示牙列 面形态的曲线称为 曲线。矢状方向的 曲线称为纵 曲线,冠状方向的 曲线称为横 曲线。

(1)纵 曲线

1)下颌牙列的纵 曲线(图4—8)。它是连接下颌中切牙的切嵴、下颌侧切牙的切嵴、下颌尖牙的尖、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颊尖、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下颌第二磨牙的近中颊尖和远中颊尖连线,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为Spee首先提出,故称为Spee曲线或司比曲线。此曲线在切牙段较平直,自尖牙起向后逐渐降低,至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颊尖处为最低,然后又逐渐升高。

2)上颌牙列的纵 曲线又称为补偿曲线(图4—9)。在上颌牙列中,纵 曲线可

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由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切缘、上颌尖牙的牙尖、上颌前磨牙的颊尖及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相连而成,此段连线较平直。后段由各磨牙的近中、远中颊尖相连而成,此段连线逐渐弯曲向上,是一条凸向下出的曲线,前后两段相连形成的曲线称为上颌牙列的纵 曲线,又称为补偿曲线。形态与下颌的施佩曲线相吻合。

(2)横 曲线

横 曲线又称Wilson曲线(图4—10),为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尖、舌尖的连线。在上颌由于

磨牙向颊侧倾斜,舌尖低于颊尖,此连线为凸向下的曲线。在下颌由于磨牙向舌侧倾斜,舌尖低于颊尖,此连线为凹向上的曲线。上、下颌的横 曲线形态相吻合。

上、下颌的 曲线形态相吻合,使咀嚼运动过程中,上、下颌牙保持密切的接触关系,并与下颌运动的方式相协调。这对稳定上、下颌牙的 关系,非常有利。同时 曲线与牙槽突的曲线形态也基本一致,这对于咀嚼力的分散与传导,维持牙及牙周组织的健康,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

(二) 平面

为了方便描述上下颌牙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情况,需要假设一个参考平面,描述各牙相对于该平面的垂直向位置关系,此平面即为 平面(图4—11)。定义为:自然牙列中,以下颌牙列为基准,连接下颌中切牙切缘的近中切角与左右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颊尖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 平面,从前面观, 平面与两瞳孔连线相平行,与眶耳平面约成向前15°的角;从侧面观,它与鼻翼耳屏线(鼻翼中点至耳屏中点的连线)相平行,基本处于颌间距离的中点,为牙列 面的解剖标志(图4—12)。

第三节

在各种功能运动中,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被称为 或咬合,习惯上把这种接触关系被称为 关系或咬合关系。 是一种牙与牙的关系。随着下颌骨位置的不断变换,上、下颌牙的接触关系也随之改变。其中较为恒定和接触较多的 有三种,即牙尖交错 、前伸 与侧方 。

一、牙尖交错

牙尖交错 (ICO)(图4-13)是指上下牙颌牙尖相互交错, 面最广泛最密切的一种咬合接触关系,属于牙对牙的关系。这种 关系时的下颌位置,一般相对颅骨是位于正中,故过去多年来一直称其为正中 。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牙尖交错 时的下颌位置并不都一定居于正中,有的可能偏左,而有的可能偏右,因此已将正中 改称为牙尖交错 。

正常的牙尖交错 ,上、下颌牙最广泛、最紧密地接触,整个牙列及牙周组织受力均匀,便于承受和分散咬合负荷,最大限度发挥咀嚼食物的潜能,因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 关系。

(一)牙尖交错 的解剖标志

(1)上下牙的对位关系上下牙列的中线相一致.并与面部的中线、上唇唇系带和人中一致。

(2)一牙对二牙的对位关系除了下颌中切牙及上颌第三磨牙外,每个牙均与对颌的两个牙形成尖窝相对上下牙的这种对位关系,可使 面广泛地接触而有利于咀嚼功能;又因为是一牙对二牙的牙交错咬合接触,可以分散 力,又可以避免个别牙负担过重。

(3)上下尖牙的对位关系即上颌尖牙牙尖顶与下颌尖牙的远中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相接触,下颌尖牙牙尖顶与上颌尖牙的近中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相接触;

(4)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中性关系(图4-14) 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

的颊沟,下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 (侧)楔状隙。第一

磨牙是恒牙列中萌出最早的牙齿,并且不替换任何乳牙,而是在第二乳磨牙的远中萌出,同

时牙冠较大,牙根一般2个~3个且粗壮,特别稳固,支持力明显加强。因此,在临床多以

第一磨牙的 关系进行错 分类:

1)安氏I类错 ——上下颌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而其余牙的 关系有异常表现。

2)安氏Ⅱ类错 ——上下第一磨牙为远中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应着下颌第

一磨牙颊面沟的近中,下牙列相对于上牙列偏向远中。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其他咬合异常表现。该类错 常伴有下颌后缩面型。

3)安氏Ⅲ类错 ——上下第一磨牙为近中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位于下颌第一

磨牙颊面沟的远中,下牙列相对于上牙列偏向近中。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其他咬合异常表现。该类错 常伴有下颌前伸面型。

(5)前、后牙的覆 覆盖关系正常正常情况下,上牙列略大于下牙列,因而在牙尖交

错时上牙列盖过下牙列,上颌牙列超出下颌牙列的水平距离,称为覆盖;上颌牙列覆盖下颌

牙列的垂直距离,称为覆 (图4-15);正常的覆 覆盖,可以密切上下牙的接触关系,从而

提高咀嚼食物的效能。上牙列的切缘与颊尖覆盖着下牙列的切缘与颊尖,使唇颊软组织受到

保护而不致咬伤;同样在牙列的舌侧,下后牙的舌尖覆盖着上后牙的舌尖,对舌缘起着重要

的保护作用,使之在咀嚼食物时不会被咬伤。

正常的覆盖,指的是上颌切牙切缘超过下颌切牙切缘水平距离3mm以内,大于3mm者,则为深覆盖。I°深覆盖者水平距离在3-5mm之间;Ⅱ°深覆盖者在5~7mm之间。Ⅲ°深覆盖者>7mm。超 过大影响下颌功能运动的范围,可造成前牙的切咬困难,过小可阻碍下颌的前伸运动及限制下颌的左右侧方运动。正常的覆 指的是上颌前牙盖过下颌前牙唇面的切1/3以内,超过者为深覆 (图4-16);深覆 的程度取决于下前牙咬在上前牙舌面的部位。I°深覆 咬在切1/3~中1/3之间;Ⅱ°深覆 咬在中1/3~颈l/3之间;Ⅲ°深覆 超过颈1/3达牙龈部位。

根据前牙的覆 覆盖关系,可以将牙尖交错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图4-16):

1)对刃 :指牙尖交错 时,上下牙切缘接触,覆 、覆盖均为零的前牙咬合关系。该种 型对切割功能及面形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反 :牙尖交错 时,下前牙咬在上前牙之前,覆盖为负值:该 型对切割功能、面型、唇齿音的发音等有较大的影响。

3)开 :牙尖交错 时,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无接触.上下牙切缘之间在垂直方向有空隙。开 常因上颌牙槽骨发育不足所致,这种 型使切割功能完全丧失.对发音和面型的影响也较大。

(6)切道与切道斜道切道是指在咀嚼运动过程中,下颌前伸到上下颌切牙切缘相对后返回到牙尖交错 的过程中,下颌切牙切缘所运行的轨迹。切道斜度是指切道与 平面相交所成的角度。切道斜度的大小受上下颌切牙间存在的覆 与覆盖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覆盖越大切道斜度反而变小,覆 越深则切道斜度越大。所以,切道斜度与覆盖呈反变关系,与覆 呈正变关系(图4—17)。如果覆 过深,则切道斜度太大,对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会产生损害。因而,深覆 是一种不良 型在全口义齿排牙中要特别注意前、后牙的覆 、覆盖关系。

(二)乳牙期牙尖交错 的特征

完整的乳牙 约在2岁半时建成,到6岁左右第一颗恒牙萌出之前,由于4岁以后颌

骨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牙槽骨迅速增大,而乳牙大小仍保持原样,因此牙量显得不足。所以4岁以前和4岁以后,乳牙 特征略有不同。

1.4岁以前乳牙 特征

I)乳牙在颌骨上的位置较正,没有明显的近远中向或唇(颊)舌向倾斜。

2) 曲线不明显。

3)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称为齐平末端(图4—18)。

4)由于乳切牙的牙轴接近垂直,无明显唇舌向倾斜,使乳牙 的覆 较深,覆盖较小。5)牙齿排列紧密无间隙。

2.4-6岁期问乳牙 特征

1)随着颌骨的长大,牙排列逐渐不紧密,切牙区及尖牙区出现间隙,其中上颌尖牙近中和下颌尖牙远中的间隙称为灵长类间隙(图4—19)。

2)牙的切缘及 面产生显著的磨耗。

3)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

4)随着下颌骨的发育,暂时性深覆 逐渐减少。

5)下尖牙的远中和上尖牙的近中存在明显间隙,此间隙称之为灵长类间隙。

在乳牙列中产生的生理性间隙,表明颌骨在增大,恒牙 中牙的大小和数量均大于乳牙 ,这种间隙的出现有利于恒牙的正常萌出和排列,但乳牙间隙的出现,并不表示将来的恒牙都能正常排列。在临床观察发现,有时乳牙列自然间隙并不明显,但到恒牙萌出时只要颌骨能及时增长,恒牙仍能正常排列。

(三)替牙 期牙尖交错 的特征

在6岁左右,第一恒磨牙的萌出为替牙 期的开始,约至12岁左右,乳牙全部为恒牙所替换,即为替牙期的结束。而6到12岁之间,则属替牙 期。在此期间,常有暂时性的错 出现,这些错 在发育过程中可自行调整至正常,因此无需矫正。替牙 时期有以下特点(图4—20):

(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在乳牙初萌时,上唇系带常位于两中切牙之间,此为暂时现象,

随着面部和颌骨的发育,上唇系带可逐渐退缩到正常位置。因此,替牙期的上唇系带位置低不一定是异常。

(2)上中切牙间隙:上颌的左右中切牙牙冠偏向远中,在二者之间形成一明显的间隙。这多是因为上颌侧切牙尚未萌出,在牙槽骨内挤压了中切牙的牙根,迫使之向近中移动所造成的待侧切牙萌出后,一方面其对中切牙牙根的挤压作用减弱或消失,另一方面侧切牙萌出过程中对中切牙的牙冠产生挤压作用,迫使之向近中移动,间隙便会逐渐消失,中切牙位置转为正常。

(3)上切牙牙冠偏远中:因颌弓增长尚不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的牙根分别受到来自未萌出的侧切牙、尖牙牙冠向近中的挤压力,使得牙冠向远中偏斜。待侧切牙、尖牙相继萌出,同时牙槽骨又有所增长之后,各切牙的牙体长轻可以恢复正常。

(4)乳恒牙混合期,由于恒切牙的宽度大于乳切牙,使恒前牙萌出的常伴有前牙的

拥挤现象,虽然有发育间隙可起缓冲作用,但不能保证前牙排列正常。随着颌骨的长

大,恒牙逐渐排列整齐,牙列规则,如果颌骨发育完成之后,牙列仍然拥挤,则为异

常。

(5)乳磨牙比较前磨牙大,牙替换后,前磨牙区所出现剩余间隙,此间隙可使暂时

拥挤的前牙排列整齐。

(6)有时上颌切牙萌出较早,与下颌切牙形成暂时的深覆 现象。以后随着恒牙萌

出高度增加,以及颌骨的发育长大,前牙的这种深覆 关系可以变成正常覆 。

(7)建牙 期,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为远中 ,到第二乳磨牙脱落后,下颌第一

磨牙逐渐向近中移动,成为中性 。

二、前伸

是指下颌在保持上、下牙接触的同时,向前伸至前牙切缘相对接触的咬合状态。这种状态一般只发生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用切牙咬断细线或薄纸时;二是非进食时,下颌故意前伸,至上下切牙的切刃相对应,三是人在发怒时,咬牙切齿,上下前牙切刃相对。

(一)前伸 特征:对于自然牙列,正常情况下,应当是前牙接触,后牙无接触。其原因在于:自然牙列前牙的覆 均较深,故当下颌前伸至前牙切刃相对时,上下牙列的后端自然分开的距离较大,相接触的可能性非常小。

(二)前伸 的生理意义:一是后牙无接触时,对后牙可起到不受力的干扰,有利于后牙的保护;二是后牙无接触,无干扰,有利于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生理;三是食物被咬在上下切牙的切缘间,食物在咀嚼肌的作用下逐渐被切断,同时,下颌逐步在后退,当食物被完全切断时,下颌已经退后进人牙尖交错 ,有利于颌的稳定。

当前牙前伸至上下切牙切嵴相对刃时,自然牙列中后牙也有保持接触的。依后牙间

接触数目的多少.分为三点接触,多点接触与完善的接触 平衡。

1.三点接触 平衡:是指下颌向前运动到上下切牙切缘相对接触的过程中,上下

颌牙列两侧后牙区保持着一个牙齿接触的关系。

2.多点接触 平衡:是指下颌向前运动到上下前牙切缘相对接触的过程中,上下

颌牙列两侧后牙区保持着多于一个牙齿的接触关系。

3.完善的接触 平衡:是指下颌向前运动到上下前牙切缘相对接触的过程中,上

下颌牙列相对牙齿都保持着接触。

后牙有接触的前伸 较之后牙无接触的前伸 而言,可以减轻前牙负担过重的现象,分散咀嚼时的力量,同时可以平衡前后牙的 关系。

在全口义齿修复时,为了义齿的稳固和平衡;排牙时,前伸 时,使后牙有完善的接触 平衡,而部分义齿的修复由于有自然牙的存在.因此可以与自然牙牙列相同,排牙无需后牙接触以增加固位。

三、侧方

下颌向左侧或右侧作咬合运动时,下颌向一侧运动时,通常将下颌移向侧称为工作侧,对侧称非工作侧,例如下颌向右侧运动,右侧被称为工作侧,左侧被称为非工作侧。正常情况下,工作侧的咬合接触可以有两种表现,一种为尖牙保护 ,简称尖牙 ;另一种组牙功能 ,简称组牙 。这两种咬合形态在自然牙列中均存在。

(一)尖牙保护

下颌向一侧运动时,自然牙列中工作侧仅尖牙接触,后牙不接触,称为尖牙保护 .1.特点侧方咬合时,自然牙列中常出现只有工作侧尖牙接触而其余牙不接触。

2.优点这种 是以尖牙作支撑,对其他牙起到保护作用。下颌行使侧方咀嚼运动过程中,由下颌尖牙的唇面沿着上颌尖牙的舌面运动,并对下颌的运动起制导作用,此时全部后牙脱离 接触,当下颌回到牙尖交错 位时,全部后牙才发生一致性的 接触,食物才被压碎及磨细。尖牙行使侧方咬合之初为非轴向的 力,而后牙承受的是接近轴向的 力。

3.尖牙的优势尖牙具有承受非轴向的 力而不使牙周组织遭受损伤的能力是因为尖牙具以下优势:

(1)尖牙位于牙列转弯处,在咀嚼运动中构成第Ⅲ类杠杆,重臂长,故尖牙处 力已明显减弱,同时能抵御较大的咀嚼力。

(2)尖牙有粗壮而长大的牙根,因此支持 力的牙周膜面积大。

(3)尖牙有比任何牙都占优势的冠根比例。

(4)尖牙具有适合作为制导的舌面窝,可导致 力趋于轴向。

(5)尖牙的牙固膜有丰富的感受器,对刺激感受敏感,能不断地及时作出调整反应。

这种侧方运动中.只有尖牙接触的自然现象是非常有利的,可使其余牙免受 力负担,而尖牙牙体长大.能承受较大 力。因此,称为尖牙保护 但在全口义齿排牙时这种类型不利于义齿的稳固。

(二)组牙功能

咀嚼运动过程中,下颌侧方运动工作侧有2对以上后牙接触,或l对后牙(通常为第一前磨牙)以及尖牙有咬合接触,工作侧其他后牙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明显咬合接触,称为组牙功能 简称组牙 。

1.特点在侧方咬合时,工作侧上下后牙均保持接触,而非工作侧上下后牙不接触;在前伸切咬时,上下颌前牙切缘相对而产生咬合接触,后牙则不接触。

2.优点组牙功能 型者,咀嚼面积大,虽然承受非轴向的 力,但是以组牙的形式行使功能,可分散 力,减轻个别牙的负担,从而对牙及牙周组织的健康起保护作用。

这两种咬合形态在自然牙列中均存在,各有优点。一般青壮年者尖牙 较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牙齿的磨耗,组牙 的比例逐渐增加。尖牙保护 突出尖牙的牙根长大,在下颌侧方运动时,以其自身的单独接触,可以承受其负荷,从而使其余牙不受 力而得到保护。如果在侧方 运动中,后牙的接触不是个别的而是较多的,这种组牙功能 ,既有利于咀嚼功能,有不至于损伤个别牙。

非工作侧正常时应没有咬合接触,如果有咬合接触,则称之为侧向 干扰。但也有学

者将仅有非工作侧咬合接触,工作侧反而没有咬合接触的现象,称为侧向 干扰,认为工作侧和非工作侧都有咬合接触的情况,尤其是非工作侧接触较轻时,病理意义不明显。在总义齿的咬合关系中,由于义齿固位的需要,应当制作成工作侧和非工作侧均有接触的咬合类型,此时这种咬合接触关系称为侧向平衡 。

第四节颌位

颌位,即下颌的位置,是指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的位置,是骨与骨的位置关系,与牙的接触与否无关。下颌骨则是可以活动的,故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可以有很多位置关系,因此它有很多颌位,但其中只有三个基本颌位有明确标志、可以重复又有临床意义,即:牙尖交错位、下颌姿势位和下颌后退接触位。

一、牙尖交错位

(一)定义

牙尖交错 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的位置,称为牙尖交错位,它是以牙尖交错 为前提,并随牙尖交错 的变化面变化的下颌位置。无论牙尖交错 为何种形态,它所确定的颌位就是牙尖交错位,因此它又名牙位(ICP)。

(二)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标志

1.颞下颌关节髁突的位置位于关节窝的中部,即关节的前、后、上间隙基本相等,髁突的关节前斜面、关节盘中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三者之间密切接触,左右两侧髁突相互平衡,使下颌骨位于左右两侧相互对称的位置上,关节内压力正常。

2.咬合关系

(1)牙尖交错位于颌面部中央,牙列与咬合都是很规范的,上下颌牙列的中线与颌面部中线一致,与上下唇系带相一致。

(2)牙尖交错位时的 关系具有 面接触广泛,牙尖相互交错接触的特点。

(3)具有正常的牙尖斜面引导作用,即当下颌自然闭口至上、下牙尖接触时,由于牙周膜本体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作用,咀嚼肌作相应的收缩,下颌牙沿着上颌牙牙尖斜面的引导,很自然而且稳定地进入牙尖交错位。

3.咀嚼肌正常的牙尖交错位,要求两侧咀嚼肌收缩对称、有力,当双侧升颌肌群收缩时,下颌自然上升不偏左右居中.由牙尖的斜面引导达到牙尖相互交错的位置上,保持上下牙列正对,这是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标志。

(三)牙尖交错位的特点

牙尖交错位以牙尖交错 为依存条件,并随着牙尖交错 的变化而变化,随牙尖交错 的存在而存在,随牙尖交错 的丧失而丧失。

牙尖交错 的变化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者为:逐渐的均匀的缓慢的牙体组织的功能性磨耗,对颞下颌关节无损害;病理性者为:非正常的咀嚼功能,使咀嚼肌异常紧张。引起上下颌牙齿 面直接接触、磨动,使得牙体组织严重磨损。

(四)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意义

牙尖交错位是下颌的主要功能位,咀嚼、言语等功能活动都与牙尖交错位关系密切;牙尖交错位正常,则双侧咀嚼肌收缩对称、有力,有利于下颌的各种口腔功能运动的协调与稳定,而且牙尖交错位是最易重复的下颌位置,临床上许多检查、诊断和治疗以牙尖交错位为基准位。

二、下颌后退接触位

(一)定义

为下颌生理性的最后位置,此时,髁突位于关节窝的中最后位置,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以作侧向运动,如果迫使下颌再后退则会感到颞下颌关节紧张而不适;

(二)下颌后退接触位的特点。

下颌后退接触位(RCP)是一种不偏向任何一侧的最中心的位置,下颌在此位置上沿着连接两侧髁突中心的假想轴转动。不发生任何方向的移位。它是一种既稳定又可重复的位置,是一种功能性的最后位置。此时,髁突位于颞下颌窝的后位,附着于下颌骨的肌肉和韧带均处于自然状态,肌张力均衡一致.由韧带悬吊所维持的一种下颌位。如果迫使下颌再后退则会感到颞下颌关节紧张而不适;因为髁突后退,使附着于下颌骨的咀嚼肌被动拉紧,而使髁突后方的软组织受压所致:髁突在颞下颌关节的最后位只作沿水平轴转动的铰链运动,故又称铰链位,此转动的假想轴则称为铰链轴。

(三) 下颌后退接触位的形成机制

下颌之所以能从牙尖交错位退至后退接触位,主要是由以下解剖结构决定:1.髁突后方关节窝内为软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使得髁突向后移动具有可能性。

2.颞下颌关节韧带具有一定的可让性,它对髁突向后的运动,有一定的限定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缓冲范围,设想,如果该结构不是韧带,而是骨性结构,那么这种硬组织结构是不可能允许髁突向后移动的。可见,在一定程度上,是颞下颌韧带(主要是其水平部)决定了下颌能够向后方作一定的运动,以及其移动的幅度,故有人将下颌的后退接触位称为韧带位。

(四)后退接触位的意义

由于后退接触位属于韧带位,为物理性定位,重复性好,当全口牙或大多数牙丧失后,以牙尖交错 为前提的牙尖交错位也就丧失,或失去了其明确的标志,但此时后退接触位仍然存在,临床在修复缺牙过程中,可以以后退接触位作为取得牙尖交错位的参考位。(五)获取后退接触位常用的方法

有被动法与主动法两种。

1.被动法即用双手托住受试者的下颌,两拇指放在下唇中央下方,嘱受试者放松,然后轻推其下颌向后,一旦受试者取得该位,令其认真体会,即可自己重复。

2.主动法即向受试对象说明下颌后退的要领,让其反复,一般练习几次后就可达到后退接触位,并能自如重复。可以请受试者尽量向后仰头,然后轻轻闭口,注意有意使下颌后缩,当后牙一有接触,便停止闭口运动,保持该位,此即后退接触位,反复练习即可自如重复。

三、下颌姿势位

(一)定义

当人直立或坐正时,两眼平视前方,在不咀嚼、不说话、不吞咽时,下颌处于休息状态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MPP)。

(二)下颌姿势位特点

下颌姿势位时,上下牙均无接触,上下颌牙之间从前向后有一个楔形间隙,前端大而后端小,称为间隙或息止 间隙(4-21) , 间隙的前端上下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为1mm~4mm。

临床上把下颌在下颌姿势位时面下1/3的高度,称为垂直距离,通常是以鼻底到颏下点的距离来表示。但有人将牙尖交错 时的面下l/3高度,也称为垂直距离。实际上牙尖交错位及下颌姿势位时的垂直距离不同.因为下颌姿势位时的垂直距离包含着 间隙。在全

口义齿取模时,由于患者无牙列,因此其ICP时的垂直距离无法确定,但是,可以通过患者完全自然放松的下颌.确定其下颌姿势位时的垂直距离,去除其 间隙的范围,即可得知

ICP时的垂直距离。.

(三)下颌姿势位的形成机制

下颌姿势位是升颌肌对抗下颌骨本身的重量所保持的下颌位置,其形成机制的实质是升颌肌的牵张反射下颌骨因其本身的重量而下垂,使升颌肌的肌纤维被拉长,刺激了升颌肌中的牵张感受器肌梭,通过神经系统的反馈调节,使升颌肌轻度收缩,以对抗下颌骨的重力下垂作用。因此,升颌肌的牵张反射调节,是形成下颌姿势位的主要机制。

(四)下颌姿势位的意义

下颌姿势位有其重要的生理意义,在此位时上、下牙不接触,牙周及颞下颌关节组织均不受力。牙齿可以避免非咀嚼性磨损,颞下颌关节也不受力。此时双侧升颌肌以较小的力量维持着下颌的姿势,使得咀嚼肌得到休息,同时,由于无牙接触,避免了牙的 面非功能性磨损,同时可使牙周组织得到休息,改善血液循环,避免了咀嚼肌肉的疲劳及 创伤。如果不咀嚼时上、下牙持续咬合数分钟,就会令人感到疲劳不适,咀嚼肌酸困甚至出现疼痛。实际上正常人在24小时内,上下牙接触的时间总共才十几分钟。紧咬牙或磨牙症患者,在非咀嚼情况下,例如夜间睡眠状态下,也保持上、下牙的密切接触或接触运动.这不仅可造成牙的严重磨损,而且增加了牙周组织、咀嚼肌以及颞下颌关节的负荷,对口颌系统有关组织结构,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保持下颌姿势位的相对稳定及正常的 间隙是十分重要的。

四、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一)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

从牙尖交错位,下颌向后下移动约1mm左右到达后退接触位,这两个颌位的关系主要为水平方向的关系。在此移动过程中下颌无偏斜或偏斜小于0.5mm,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单侧的咬合性接触,通常将这两个颌位之间的这种无偏斜的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称为“长正中”,意在从牙尖交错位向后退,或从后退接触位向前伸的对称性运动过程中,下颌相对于上颌始终处于正中的位置,没有偏斜或侧重。长正中的存在,可使下颌在进入牙尖交错位时的最大 力得到一定的缓冲,有利于保护牙周组织及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等组织结构的健康。因此,长正中是正常生理现象。如果在此移动过程中仅单侧后牙接触,或移动时下颌有较大的左右偏斜,则说明有后退有咬合干扰,就没有长正中。

(二)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

从牙尖交错位,下颌向后下移动l~4mm到达下颌姿势位,这两个颌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匀的关系。在移动过程中,如向上的距离小于1mm,或有向后移动或过度的向前移

动,以及三现左、右方向的移动时,表明可能存在颌位或肌肉功能的异常。

三个基本颌位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肌力闭合道的关系可以简单表述为以下关系:

(江良忠) 皮昕主编.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马莉主编. 口腔解剖生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归纳 一、名词解释 1.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为合面牙尖两斜面汇合而成的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每条三角嵴由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2.横嵴(transverse ridge):为合面相对牙尖两三角嵴相连,横过合面的细长形牙釉质隆起,为下颌第一前磨牙合面的重要解剖特征。 3.斜嵴(obligue ridge):合面斜形相对的两牙间三角嵴相连,称为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重要的解剖标志。 4.牙列(dentition):牙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 5.纵合曲线(sagital curve of occlusion):矢状方向的合曲线称为~。 6.横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ulusion):冠状方向的合曲线称为~。 7.Spee curve:即司皮曲线。为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该连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为下颌牙列的纵合曲线。 8.横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ulusion):又称Wilson曲线。在上颌,为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即上颌的横合曲线。同样,连接下颌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凹向上的曲线,称为下颌的横合曲线。9.牙尖交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ICO):是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 10.覆合(over bite):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为2~4mm。 11.覆盖(over jet):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正常时为2~4mm。 12.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牙尖交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13.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从该位置开始,下颌还可以作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 14.下颌姿势为(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 15.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又称颞颌关节、下颌关节或颅下颌关节,在解剖形态上,它是由盘-颌关节组成的复合关节,该关节又与翼外肌上头关系密切;在生理功能上,通过转动和滑动,不仅参与人们赖以生存的咀嚼和吞咽活动,而且还参与言语和表情等功能。 16.关节盘(articular disk):是介于关节窝、关节结节与髁突之间,略呈椭圆形,内外径长于前后径。为一不能自行修复的特化的纤维性结缔组织。 17.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为颈内动脉起始处或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彭大部分,窦壁内含有特殊压力感受器。 18.面部危险三角区:临床上将鼻根部和两侧口角练成的三角区称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一一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 理功能 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 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 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这是一。 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 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C 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

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由于这个性质,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脾是运化水液,脾要运化水湿,换言之,脾能运湿,而这里讲脾恶湿,那就是说脾既运湿又恶湿,运湿保证燥和湿处于和谐状态,使体内的水液代谢维持正常状态,不致于有水湿停聚。那么又恶湿,一旦湿气太重,就要影响了脾的功能,这就有些矛盾,这也体现中医思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就这个意义讲脾喜燥恶湿。我们今天理解喜燥,什么意思呢?本来燥能胜湿,不应是喜应该是怕燥。所谓喜燥,在这里是指燥对湿要有一定的抑制程度,如果燥太过也不可以,这里喜燥理解为需要燥和它(湿)维持平衡。恶湿是恶湿之太过,不是湿之适度。湿之适度是它正常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样来理解脾喜燥恶湿,这是脾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这样一个生理特性,在理论上我们从脾胃,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燥湿之间的关系强调燥与湿的和谐;从性能上也可以进一步的论证,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只有脾和胃,燥湿适度,既无太过又无不及;从生理特性上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意味着脾的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升、胃的降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功能正常,它才能化生气血,成为气血生化之源,它才能够成为后天之本,它才能够维持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平衡,这是从脾胃的属性气化的属性来说,又进一步来说明脾胃的功能。中医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讲脾主升清,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说明脾胃正常状态需要什么条件?那么从脾与胃、燥与湿之间的关系又进一步论述了,在这样条件下,又叫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那么脾的生理正常意味着脾胃执行气机升降枢纽的作用正常,脾胃能够执行气机升降枢纽的作用保证了五脏系统气机运行正常,意味着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各个脏腑都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中医理论在讲述每个概念每个原理都从不同角度回答一个什么问题,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就概念记概念,进一步探索它想说明什么问题?在什么角度它想回答这个问题,最终要想说明什么问题,它的实践意义。这样一个属性决定了中医对脾的病变,一旦出现各种各样的改变的时候,它的治疗,特别是处方用药,要注意它喜燥恶湿,要注意不能用加重脾湿的药物,将来学中药、学方剂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多用辛、温、散这样的药物,取它燥湿的作用,保证维持湿土和燥土之间关系的平衡。将来学习中药,讲胜湿药物,多辛温香燥,这个结论哪来的呢?脾喜燥恶湿而来。那么强调病理的情况下,多强调脾的阳气不多,在虚证状态下,湿

(完整版)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整理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整理 一、牙的演化 (一)各类牙的特点 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 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 鸟类:单锥体牙 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 1.牙附着的形式 (1)端生牙(acrodont):此类牙无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容易脱落。大部分硬骨鱼类为端生牙。 (2)侧生牙(pleurodont):不仅牙的基部与颌骨相连,一侧也附着于颌骨内缘,此类牙虽无完善的牙根,但比端生牙牢固,如爬行类动物的牙。 (3)槽生牙(thecodont):有完善的牙根,位于颌骨的牙槽窝内,有血管和神经末梢从根尖孔进入髓腔。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都是槽生牙。 2.牙列替换的次数 (1)多牙列(polyphyodont):在端生牙或侧生牙的舌侧有若干后备牙以不断替换脱落的牙,由于一批一批牙的不断替换,故名多牙列。大部分硬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为多牙列。 (2)双牙列(diphyodont):一生中共有两副牙列,即乳牙列和恒牙列。双牙列主要是槽生牙。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为双牙列。 3.牙体外形 (1)同形牙(homodont):全口牙的形态相同,三角片或单锥形,大小相似,如鱼类的牙。 (2)异形牙(heterodont):牙体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如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 (二)牙演化的特点 1.牙数由多到少(鱼类可多达200个左右)。 2.牙根从无到有。 3.从多牙列到双牙列。 4.从同形牙到异形牙。 5.从分散到集中(牙的生长部位从全口散在分布到集中于上下颌骨)。 6.牙附着颌骨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二、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 (一)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1.牙的组成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1)牙冠(dental crown):有解剖牙冠和临床牙冠之分。解剖牙冠指牙体外层由牙釉质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临床牙冠为牙体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2)牙根(root of tooth):有解剖牙根和临床牙根之分。解剖牙根指牙体外层由牙骨质覆盖的部分,也是牙体的支持部分。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看见的部分,以龈缘为界。 (3)牙颈(dental cervix)(颈线、颈缘、颈曲线):指解剖牙冠与牙根交界处的弧形曲线。 牙的组成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的组织包括: (1)牙釉质(enamel):构成牙冠表层的、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组织。 (2)牙骨质(cementum):构成牙根表层的硬组织。 (3)牙本质(dentin):构成牙体的主要物质,位于牙釉质和牙骨质内层,其中央有一空腔,称为髓腔。 (4)牙髓(dental pulp):充满于髓腔中的结缔组织,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2.牙的分类 (1)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分类 1)切牙 (incisor teeth):位于口腔前部,上、下、左、右共8个。邻面观牙冠呈楔形,颈部厚而切缘薄,功能是切割食物。牙根为单根。 2)尖牙 (cuspid teeth):位于侧切牙远中,上、下、左、右共4个。牙冠较厚,在切缘上有一长大牙尖,功能是穿刺、撕裂食物。牙根为单根。

中医基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的搏动是否有力,脉道通利与否,血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运行。所以说,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畅是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心的气血充足,脉道通利,则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若心的气血亏虚,脉道不充,则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瘀血阻滞,脉道不畅,则面色青紫、心前区闷痛或刺痛、脉象细涩或结代。由此可以看出,心主血脉的功能可以从面色、脉搏、胸部的感觉等方面反映出来。PPkao 考试网 (2)主神志:即主神明,亦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人的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气”;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用,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且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又不否认大脑的作用。 心主神志的功能,可表现于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等方面。其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如功能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关系密切: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心主血脉”为“心主神志”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心又具有接受外来信息,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对“心主血脉”的功能的发挥起着促进的作用。心的气血充足,运行顺畅,神有所养,神思敏捷。若心的气血衰少,心神失养,则精神萎靡、心慌心悸、失眠多梦;若热入血分,心神被扰,则烦躁不安。

口腔解剖生理学习题整理版

5.口内最先萌出,不替换任何乳牙的恒牙是 E :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堂跟踪练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 1.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 )、( )、( 正常形态、功能活动规律及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是( )、( ( ),右侧上颌第一乳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 4.中线为通过( )、( 的接触区,平分颅面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 5.上颌中切牙唇面与近中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6.上颌中切牙舌面与远中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7.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8.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远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9.下颌第一磨牙舌面与近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10.乳牙的发育过程分为( )、( 二、选择题: 1.作为判断下颌中切牙左右的依据的结构是: E A 、近中切角近直角 B 近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近 D 远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远 E 、牙根远中面的长形凹陷较近中者略深 2.关于牙釉质正确的说法是: A A 、为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 B 、色泽较黄 C 、覆盖牙体表面 D 覆盖牙根表面 E 、以上说法都不对 3.关于牙本质不正确的说法是: C A 、不如牙釉质坚硬 B 、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 C 、白色透明 D 围成牙髓腔 E 、是牙体的主质 4.全口牙中体积最小的牙是: B )诸部位的 )和 1.人类的牙列为( ),包括( )和( )。( )共有 20 个,( )共有 32 个。 2.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不同, 乳牙分为( )、( )和( ) 三类;恒牙分为( )、( )、( )和 ( )四类。 3.右侧上颌尖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左侧下颌第一 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和( ) )。 )。 )。 )。 )。 )和( )三个阶段。 C 远中切角为钝角 ( )。 第二章 牙体解剖生理学 一、填空: ),左侧下颌第二乳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 釉质(namal):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其基本结构是釉柱。 釉柱(enamalrod):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 绞釉(gnarledenamel):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釉柱鞘(enamalrodsheath):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釉质生长线(incremantallineofenamel):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新生线(neonatalline):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釉板(enamellamella):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 釉丛(enameltuft):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釉梭(enamelspindle):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 釉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junction):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 釉小皮(enamel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釉面横纹(perikymata):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釉帽(enamelcaps):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 牙本质(dentin):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complex):牙本质和牙髓因为在其胚胎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两者有此合称。 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odontoblasticprocess):是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该细胞体位于髓腔近牙本质侧,呈整齐的单层排列。 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periodontoblastspace):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 限制板(laminalimitans):牙本质小管的内壁衬有的一层有机膜。 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dentin):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的呈环形透明带的的间质。 诺伊曼鞘(Neumannsheath):在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之间,磨片观察可见的一较清楚的交界面。 球间牙本质(interglobulardentin):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有些未被钙化的间质,此未钙化的区域称为球间牙本质。 欧文线(Owenline):牙本质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形成的加重的生长线。 托姆斯颗粒层(Tomesgranularlaryer):在牙纵剖磨片中可见的根部牙本质透明层内侧的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 前期牙本质(predentin):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存在的一层未矿化的牙本质。原发性牙本质(primarydentin):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它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

口腔解剖生理学习题附答案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堂跟踪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 正常形态、功能活动规律及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 .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是()、()、()诸部位的 )和 ) 。 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学一、填空: 1 .人类的牙列为(),包括()和(个,()共有 32 个。 2.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不同,乳牙分为()、( 三类;恒牙分为( ()四类。 3.右侧上颌尖牙的部位记录法是(),左侧下颌 第 ),右侧上颌第一乳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4.中线为通过()、()和的接触区,平分颅面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 5.上颌中切牙唇面与近中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共有 20 )和() )和 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左侧下颌第二乳 ) )。

)。 三个阶段。 7 .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 8 .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远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 9.下颌第一磨牙舌面与近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10 .乳牙的发育过程分为( )、( )和( 二、选择题: 1.作为判断下颌中切牙左右的依据的结构是: A 、近中切角近直角 B 、近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近 C 、远中切角为钝角 D 、远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远 E 、牙根远中面的长形凹陷较近中者略深 2.关于牙釉质正确的说法是: A 、为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 B 、色泽较黄 C 、 覆盖牙体表面 D 、覆盖牙根表面 E 、以上说法都不对 3.关于牙本质不正确的说法是: A 、不如牙釉质坚硬 B 、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 C 、白色透明 D 、 围成牙髓腔 E 、是牙体的主质 4.全口牙中体积最小的牙是: A 、上颌中切牙 B 、下颌中切牙 C 、上颌侧切牙 D 、下颌侧切牙 E 、以上都不是 5.口内最先萌出,不替换任何乳牙的恒牙是: A 、中切牙 B 、侧切牙 C 、尖牙 D 、第一前磨牙 E 、第一磨牙

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和作用

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和作用 张世林外语学院日语14.1 学号:201407030120 摘要本文阐述了蛋白质的定义概念、组成特点、结构性质、生理功能以及作用。 关键词历史定义组成特点结构性质功能 正文: 在18世纪,安东尼奥·弗朗索瓦(Antoine Fourcroy)和其他一些研究者发现蛋白质是一类独特的生物分子,他们发现用酸处理一些分子能够使其凝结或絮凝。当时他们注意到的例子有来自蛋清、血液、血清白蛋白、纤维素和小麦面筋里的蛋白质。荷兰化学家格利特·马尔德(Gerhardus Johannes Mulder)对一般的蛋白质进行元素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蛋白质都有相同的实验公式。用“蛋白质”这一名词来描述这类分子是由Mulder的合作者永斯·贝采利乌斯于1838年提出。Mulder随后鉴定出蛋白质的降解产物,并发现其中含有为氨基酸的亮氨酸,并且得到它(非常接近正确值)的分子量为131Da。 对于早期的生物化学家来说,研究蛋白质的困难在于难以纯化大量的蛋白质以用于研究。因此,早期的研究工作集中于能够容易地纯化的蛋白质,如血液、蛋清、各种毒素中的蛋白质以及消化性和代谢酶(获取自屠宰场)。1950年代后期,Armour Hot Dog Co.公司纯化了一公斤纯的牛胰腺中的核糖核酸酶A,并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科学家使用。

这一构想最早是由威廉·阿斯特伯里于1933年提出。随后,Walter Kauzman在总结自己对变性的研究成果和之前Kaj Linderstrom-Lang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蛋白质折叠是由疏水相互作用所介导的。1949年,弗雷德里克·桑格首次正确地测定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并验证了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所形成的线性(不具有分叉或其他形式)多聚体。原子分辨率的蛋白质结构首先在1960年代通过X射线晶体学获得解析;到了1980年代,NMR也被应用于蛋白质结构的解析;近年来,冷冻电子显微学被广泛用于对于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进行解析。截至到2008年2月,蛋白质数据库中已存有接近50,000个原子分辨率的蛋白质及其相关复合物的三维结构的坐标。 蛋白质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旧称“朊(ruǎn)”。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连成肽链。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每一条多肽链有二十至数百个氨基酸残基(-R)不等;各种氨基酸残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除了遗传密码所编码的20种基本氨基酸,在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还可以被翻译后修饰而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从而对蛋白质进行激活或调控。多个蛋白质可以一起,往往是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折叠或螺旋构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从而发挥某一特定功能。合成多肽的细胞器是细胞质中

口腔解剖生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口腔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诸部位的正常形态、功能活动规律及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是()、()和()。 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学 一、填空: 1.人类的牙列为(),包括()和()。()共有20个,()共有32个。 2.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不同,乳牙分为()、()和()三类;恒牙分为()、()、()和()四类。 3.右侧上颌尖牙的部位记录法是(),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右侧上颌第一乳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左侧下颌第二乳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4.中线为通过()、()和()的接触区,平分颅面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 5.上颌中切牙唇面与近中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6.上颌中切牙舌面与远中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7.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8.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远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9.下颌第一磨牙舌面与近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10.乳牙的发育过程分为()、()和()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

1.作为判断下颌中切牙左右的依据的结构是:E A、近中切角近直角 B、近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近 C、远中切角为钝角 D、远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远 E 、牙根远中面的长形凹陷较近中者略深2.关于牙釉质正确的说法是:A A、为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 B、色泽较黄 C、覆盖牙体表面 D、覆盖牙根表面 E、以上说法都不对 3.关于牙本质不正确的说法是:C A、不如牙釉质坚硬 B、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 C、白色透明 D、围成牙髓腔 E、是牙体的主质 4.全口牙中体积最小的牙是:B A、上颌中切牙 B、下颌中切牙 C、上颌侧切牙 D、下颌侧切牙 E、以上都不是 5.口内最先萌出,不替换任何乳牙的恒牙是E: A、中切牙 B、侧切牙 C、尖牙 D、第一前磨牙 E、第一磨牙 6.中切牙冠与根的比例多数约为:B A、1:2 B、1:1 C、2:1 D、3:1 E、1:3 7.牙体组织中附着在牙根表面的硬组织是:A A、牙骨质 B、牙本质 C、牙釉质 D、牙髓 E、以上都不是 8.被称为前牙的牙齿是:A A、尖牙 B、上颌前磨牙 C、下颌前磨牙 D、上颌磨牙 E、下颌磨牙9.牙冠的突起部分包括:D A、畸形舌侧窝 B、斜面 C、发育沟 D、嵴 E、裂 10.关于下颌第二前磨牙的描述正确的是:E A、颊尖高大,舌尖特小 B、舌面与颊面相差较大 C、颊面宽于舌面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1 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牙体外层被牙釉质覆盖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 2 临床牙冠(clinical crown):牙体露出口腔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3 解剖牙根(anatomical root):牙骨质覆盖的部分。 4 临床牙根(clinical root):口腔内见不到的牙体部分。 5 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 6 萌出(eruption):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牙萌出时间是指出龈的时间。 7 唇面(labial surface):前牙牙冠接近唇黏膜的一面,称为唇面。 8 颊面(buccal surface):后牙牙冠接近颊黏膜的一面,称为颊面。 9 舌面(lingual surface):牙冠接近舌侧的一面,称为舌面。 10 腭面(palatal surface):上颌牙牙冠舌面因接近腭侧,称为腭面。 11 邻面(proximal surface):同一牙弓内相邻两牙相互接触的面,称为邻面。 12 近中面(mesi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近的邻面,称为近中面。 13 远中面(dist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远的邻面,称为远中面。 14 牙合面(occlusal surface):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一面。 15 切嵴(incisal ridge):前牙无牙合面,切端【舌侧】有切咬功能的嵴,称为切嵴。 16 中线(median line):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上颌两中切牙、下颌两中切牙之间。中线与正中矢状面一致,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17 牙体长轴(long axis):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18 接触区(contact area):牙与牙在邻面相互接触的区域,亦称邻接处。 19 线角(line angle):牙冠上两个相邻牙面相交处所成的角称线角,如近中面与唇面相交称为近唇线角。 20 点角(point angle):牙冠上三个相邻牙面相交所成的角称点角,如磨牙的近颊牙合点角。 21 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牙冠】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 22 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为了便于明确牙体各面上某一部位所在,常将牙【轴面】在一个方向分为三个等份来描述。在唇(颊)舌向将牙冠邻面分为唇(颊)1/3、中1/3、舌1/3;在近远中向可将牙冠分为近中1/3、中1/3、远中1/3;在垂直向可将牙冠分为切(牙合)1/3、中1/3、颈1/3;牙根可分为颈1/3、中1/3、根尖1/3。 23 牙尖(dental cusp):牙冠表面近似锥体的显著隆起称牙尖。位于尖牙切端、后牙的牙合面上。 24 舌面隆突(cingulum):前牙舌面近颈1/3的半月形隆突起,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25 结节(tubercle):牙冠上釉质过度钙化而形成的小突起,可在牙合面、切牙切缘见到。 26 切缘结节(mamelon):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随着牙的磨耗逐渐消失。 27 嵴(ridge):牙冠表面细长形的釉质隆起。根据其位置、形状、方向,可分为切嵴、边缘嵴、牙尖嵴、三角嵴、横嵴、斜嵴、轴嵴、颈嵴。 28 切嵴(incisor ridge):为切牙切端舌侧长条形的牙釉质隆起,具有切割功能。 29 边缘嵴(marginal ridge):为前牙舌面窝近远中边缘及后牙牙合面边缘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30 牙尖嵴(cusp ridge):从牙尖顶分别斜向近、远中的嵴。后牙颊尖和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分别组成颊牙合边缘嵴和舌牙合边缘嵴。

中医基础指导: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不断进行着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这样,不但维系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沟通,同时也保证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肺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若因各种原因导致肺的功能失常,则出现胸闷、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 2)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在宗气的生成方面,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宗气积聚于胸中,通过肺的作用,出入于咽喉以司呼吸,贯通心脉以行气血,并通过心脉周流全身,从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在肺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正常,则脏腑功能旺盛。若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气的生成和运行的异常,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清洁的作用。 1)肺主宣发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通过肺的呼吸运动呼出体内的浊气;②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③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排出汗液,维持体温相对的恒定。肺主宣发的功能障碍,则肺气闭郁,呼吸不利,而见咳嗽、喘促、胸闷,以及鼻塞、流涕等。 2)肺主肃降的功能亦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通过肺气的作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②将吸入的清气及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③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若肺失肃降,则可见咳嗽、咳痰、呼吸表浅等病理表现。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既相反而又相成的矛盾运动。正常情况下,肺有节律地一宣一降,维持呼吸均匀协调、气机调畅,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促进全身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若肺的功能失调,必然导致“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而见气喘、咳嗽、咳痰、胸闷、气促、鼻塞流涕等病理表现。 (3)通调水道:又称主行水。通即疏通;调,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肺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的宜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而且通过调节汗孔的开合排泄汗液,来调节水液的代谢;肺气的肃降。将水液不断的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故有“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之说。如肺失通调,则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全身水肿。 (4)朝百脉、主治节:朝,朝向、聚会之意;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血脉会聚于肺,并经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气体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有清气的血液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所以说,肺能够协助心脏以行血。病理情况下,若肺气壅塞,可致血脉运行不畅,甚则血脉瘀滞,而见心悸胸闷、口唇青紫等病理表现。 “治节”即治理和调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调节呼吸功能;②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③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④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由此可以看出,肺主治节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若肺的治理调节的功能失常,则可见呼吸、水液代谢、气血运行的异常,进而影响全身相应脏腑的功能。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1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牙体外层被牙釉质覆盖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 2临床牙冠(clinical crown):牙体露出口腔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3解剖牙根(anatomical root):牙骨质覆盖的部分。 4临床牙根(clinical root): 口腔内见不到的牙体部分。 5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 6萌出(eruption):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牙萌出时间是指出龈的时间。 7唇面(labial surface):前牙牙冠接近唇黏膜的一面,称为唇面。 8颊面(buccal surface):后牙牙冠接近颊黏膜的一面,称为颊面。 9舌面(lingual surface):牙冠接近舌侧的一面,称为舌面。 10腭面(palatal surface):上颌牙牙冠舌面因接近腭侧,称为腭面。 11邻面(proximal surface):同一牙弓内相邻两牙相互接触的面,称为邻面。 12近中面(mesi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近的邻面,称为近中面。 13远中面(dist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远的邻面,称为远中面。 14牙合面(occlusal surface :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一面。 15切嵴(incisal ridge):前牙无牙合面,切端【舌侧】有切咬功能的嵴,称为切嵴。 16中线(median line):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上颌两中切牙、下颌两中切牙之间。中线与正中矢状面一致,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17牙体长轴(long axis):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18接触区(contact area):牙与牙在邻面相互接触的区域,亦称邻接处。 佃线角(line angle):牙冠上两个相邻牙面相交处所成的角称线角,如近中面与唇面相交称为近唇线角。20点角(point angle):牙冠上三个相邻牙面相交所成的角称点角,如磨牙的近颊牙合点角。 21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牙冠】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 22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为了便于明确牙体各面上某一部位所在,常将牙【轴面】在一个方向分为三个等份来描述。在唇(颊)舌向将牙冠邻面分为唇(颊) 1/3、中1/3、舌1/3;在近远中向可将牙冠分为近中1/3、中1/3、远中1/3;在垂直向可将牙冠分为切(牙 合)1/3、中1/3、颈1/3;牙根可分为颈 1/3、中1/3、根尖1/3。 23牙尖(dental cusp):牙冠表面近似锥体的显著隆起称牙尖。位于尖牙切端、后牙的牙合面 上。 24舌面隆突(cingulum):前牙舌面近颈1/3的半月形隆突起,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25结节(tubercle):牙冠上釉质过度钙化而形成的小突起,可在牙合面、切牙切缘见到。 26切缘结节(mamelon):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随着牙的磨耗逐渐消失。 27嵴(ridge):牙冠表面细长形的釉质隆起。根据其位置、形状、方向,可分为切嵴、边缘 嵴、牙尖嵴、三角嵴、横嵴、斜嵴、轴嵴、颈嵴。 28切嵴(incisor ridge):为切牙切端舌侧长条形的牙釉质隆起,具有切割功能。 29边缘嵴(marginal ridge):为前牙舌面窝近远中边缘及后牙牙合面边缘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30牙尖嵴(cusp ridge):从牙尖顶分别斜向近、远中的嵴。后牙颊尖和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分别组成颊牙合边缘嵴和舌牙合边缘嵴。 31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 ( 03名解):为后牙牙合面牙尖顶端伸向牙合面的细长形釉质隆起。三角嵴由构成牙尖的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32斜嵴(oblique ridge):牙合面两牙尖三角嵴斜形相连形成的嵴,是上颌磨牙牙合面重要的解剖标志。33横嵴(transverse ridge):相对牙尖的两条三角嵴,横过牙合面相连形成的嵴,是下颌第 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特征。 34轴嵴(axial ridge):为轴面上从牙尖顶端伸向牙颈的纵形隆起。尖牙唇面的轴嵴称唇轴嵴,后牙颊面的轴嵴称颊轴嵴,【尖牙和后牙舌面】的轴嵴称舌轴嵴。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进一步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具体体现在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1)主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及输布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功能。饮食入胃,经小肠的进一步消化吸收,脾的转输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上输于心肺,并经心肺输布全身。脾的运化功能的正常进行,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了物质基础,亦为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提供了充分的营养。若脾气健运,则营养充足,脏腑功能旺盛,身体强健。若脾失健运,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见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消瘦、倦怠乏力以及气血生化不足等病理表现。因此,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称。2)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具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水入于胃,经脾转输作用上输于肺,经过肺的宣降作用,外达皮毛以润泽肌肤,化生汗液,下输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医|学考试网化生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脾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强盛,可以防止水液停滞,否则,就会导致水湿停留,产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而见腹泻、便溏、水肿的病理表现。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2)主升清:是指脾的生理特点而言。升,上升、输布和升举;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以及头目,并通过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其运化的特点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脾主升清,是和胃的降浊相对而言。另一方面,脾气的升举作用,可以维持内脏的相对恒定。脾能升清,则水谷精微能够正常吸收和输布,且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气虚弱,清气不升,则水谷不化,气血生化乏源,而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便溏等症;或使脾气下陷,内脏下垂。(3)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约束之意。脾主统血,是指脾能够统摄、控制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的摄血来实现的。脾气充盛,不仅使气血生化有源,且能约束血液,使之行于脉管之内。若脾气虚衰,统摄无权,则血溢脉外,即“脾不统血”,可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等症。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官适宜刺激 各种感受器的一个共同功能特点,是它们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这就是说,用某种能量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即感觉阈值)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这一刺激形式或种类,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如在一定波长的电磁波是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适宜刺激,一定频率的机械震动是蜗毛细胞的适应刺激等。正因为如此,机体内、外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变化,总是先作用于和它们相对应的那种感受器。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各种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感受器以及相应的 附属结构的结果,使得它们有可能对内、外环境中某些有意义的变化进入灵敏的感受和精确的 分析。不同动物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同,因此在进化中有可能形成一些异于人体的特殊感 受装置,这在广大的动物界屡见不鲜,早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注意。研究这些可能是极低等

动物的特殊感受装置,不仅对理解感受器活动的一般规律有帮助,而且有很大的仿生学意义。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形式,转变成为相应的传入神经末稍或感受细胞的电反应,前者称为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在后者称为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发生器电位和感受器电位的出现,实际上是传入纤维的膜或感受细胞的膜进行了跨膜信号传递或转换过程的结果。和体内一般细胞一样,所有感受器细胞对外来不同刺激信号的跨膜转换,也主要是通过两种基本方式进行的,如声波振动的感受与蜗毛顶部膜中与听毛受力有关的机械细胞对外来中与听毛受力有关的机械门控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有关,这使毛细胞出现与声波振动相一致的感受器电位(即微音器电位);视杆和视锥细胞则是由于它们的外段结构中视盘膜上存在有受体蛋白(如视紫红质),它们在吸收光子后,再通过特殊的G-蛋白和作为效应器酶的磷酸二酯酶的作用,引起光感受器细胞外段胞浆中cGMP

口腔解剖生理学习题附答案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堂跟踪练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 1.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 )、( )、( )、( )诸部位的 正常形态、功能活动规律及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是( )、( )和 ( )。 第二章 牙体解剖生理学 一、填空: 1.人类的牙列为( ),包括( )和( )。( )共有 20 个,( )共有 32 个。 2.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不同, 乳牙分为( )、( )和( ) 三类;恒牙分为( )、( )、 ( )和 ( )四类。 3.右侧上颌尖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 ),右侧上颌第一乳 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左侧下颌第二乳 D 远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远 E 、牙根远中面的长形凹陷较近中者略深 2.关于牙釉质正确的说法是: A 、为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 B 、色泽较黄 C 、覆盖牙体表面 D 覆盖牙根表面 E 、以上说法都不对 3.关于牙本质不正确的说法是: A 、不如牙釉质坚硬 B 、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 C 、白色透明 D 围成牙髓腔 E 、是牙体的主质 4.全口牙中体积最小的牙是: A 、上颌中切牙 B 下颌中切牙 C 、上颌侧切牙 D 下颌侧切牙 E 、以上都不是 5.口内最先萌出,不替换任何乳牙的恒牙是: 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 4.中线为通过( )、( 的接触区,平分颅面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 5.上颌中切牙唇面与近中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6.上颌中 切牙舌面与远中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7.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8.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远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9.下颌第一磨牙舌面与近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10.乳牙的发育过程分为( )、( 二、选择题: 1.作为判断下颌中切牙左右的依据的结构 是: A 、近中切角近直角 B 近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近 )和( )。 )。 )。 )。 )。 )和( )三个阶段。 C 远中切角为钝角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系理论与临床。 一、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与胃以膜相连,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内经》称脾胃为仓廪之官。脾和胃是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二、脾胃的病理变化。 脏象学说的学习脾胃系?水运工程施工规范。 脾胃的功能主要为受纳和运化,所以其致病因素多系饥饱劳倦、七情所伤,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使脾胃之受纳、腐熟、运化、转输等功能失调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脾胃之为病,其症候不外虚实寒热等方面。如脾阳虚衰、中气不足属虚证;寒湿困脾、湿热内蕴属实证,胃病有胃寒、胃热、胃虚、胃实之分。 三、理论阐要与临床应用。 (一)脾运化水谷。 理论阐要。 脏象学说的学习脾胃系?水运工程施工规范。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帮助胃肠将饮食物分解成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②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⑧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使全身脏腑组织都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饮食物得不到很好的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输布,就会出现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食欲减退,以至倦怠、消瘦等症状。 临床应用。 脾的运化关系到饮食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消化不良,精微物质不能吸收和输布的患者,可以从健脾入手进行治疗。 (二)脾运化水液。 理论阐要。 脾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反之,如果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