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学校作文之学校体育学读书笔记

学校作文之学校体育学读书笔记

学校体育学读书笔记

【篇一: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一、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

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学校体育学的内容主要有: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学校

体育

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体育课程的编制;体育课程的实施;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体育教

学规律、原则与方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

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理想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

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等十六章。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系的专业骨干课程,是培养各级体育组

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门

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教育理念、学校体育知识、教学原

理和教学技能的专业课程,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规格和教育质量。

因此,这门课程对于体育教育系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二、课程基本建设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学校体育学

2. 课程编码:12111108

3. 课程类别:必

修 4.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5. 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6. 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授46学时,实践8学时)

7. 总学分:

3 (二)、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教学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

作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适应体育教师需要所开设的一门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课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实际

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开展学校各项体育工作

的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一学期完成,每周3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1、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到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2、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4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到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和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 [教授内容]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3、我国学校体育目标(4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到学校体育的结构、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目标、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教授内容]

学校体育的结构、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目标、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4、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到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体育课程的学科其础。 [教授内容]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5、体育课程的编制(4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到体育课程的编制影响因素和过程、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综合体育课程模式、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体育课程的编制影响因素和过程、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综合体育课程模式、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6、体育课程的实施(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体育课程实施的管理。 [教授内容]

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体育课程实施的管理。

7、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4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教授内容]

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8、体育教学规律、原则与方法(6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教授内容]

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 9、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4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水平段教学工作计划、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工作计划、课时教学工作计划。 [教授内容]

水平段教学工作计划、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工作计划、课时教学工作计划。

10、体育课程学习评价(4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与目的、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中学体育学习评价的实施。 [教授内容]

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与目的、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中学体育学习评价的实施。

11、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授内容]

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2、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2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成、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教授内容]

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成、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1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4学时)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教授内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14、学校课余体育竞赛(2学时)

【篇二:学校体育学的复习重点】

1. 教学活动:指在学校范围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所展开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2. 学生的主体性: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

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的、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

3. 学生中心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

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

4. 体育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

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5. 分解练习法:适用于“会”和“不会”之间有质的区别或运动技术难度较高而又可分解

的运动项目。

6.完整法:适用于“会”和“不会”之间没有质的区别或运动技术难度不高而没有必要进

行或根本不可分解的运动项目。

7.领会教学法:体育教学方法指导思想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从强调动作技术转向培养学生

认知能力和兴趣。

8.循环练习法:根据教学和锻炼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学

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逐站一次练习并循环的方法。

9.运动游戏法: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10.运动竞赛法:通过组织学生比赛进行技能学习和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11.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

知识的方法。

12. 体育教学计划概念:体育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是根据国家颁布的体

育教学指导文件,参照学校所选用的体育教科书,结合学校的体育

教学实际而制订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过程实施方案。

13. 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

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

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1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

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

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

盾关系。

15、师生协同原则: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

进的状态之中。

16、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

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

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17. 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体现体育

教学本质特点----身体

活动性,还要使学生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要有效、合理,以满足

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

18.注重体育运动乐趣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

炼的同时,体院运动乐趣,以使学生喜爱运动并养成参加运动的习惯。

19.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安全地从事运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如何安全运动的教育。

20.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

成教学任务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1.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

生传授知识、

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2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

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是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实物或

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填空:

1. 学校体育工作核心:教学

2. 教学的八要素:(1)学生(2)教学目的(3)课程(4)教学方

法(5)教学

环境(6)反馈(7)教师(8)教学过程

(1)学生认知因素:知识、记忆、思维、能力、知觉、语言。

3. (2)学生非认知因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动机、态度。

4. 关于学生的基本观点:(1)学生是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完

整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5)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5. 体育学习的八种方法:听讲、观察、模仿、提问、讨论、体验、

练习、展示 6. 动作的示范面:正面、背面、侧面、镜面示范。

动作示范法的几个要素:速度、距离、视线、视线干扰、多媒体配合。动作示范法的基本要求:动作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正确、美观。

7. 心理发展:

(1)认知发展的特点:感知、注意、思维

(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情感、意志

8. (1)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①动机的激发与尝试;②表现特征;③练习方式

(2)运动技能的保持:

认知与定性阶段:模仿练习、分解练习、突出重点练习、降低难度

练习。联系形成阶段:完整联系法、组合联系、变化联系、负荷量

大的重复联系自动化阶段:变化联系法。

9.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2.运动技能目标;3.

身体健

康目标;4.心理健康目标;5.社会适应目标。

简答:

一、教师的职责及其职业的角色特征?

1.职责: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节和控制影响教学的各种变量,以

产生最佳的教

学效果。

2.角色:(1)知识的传授者(2)学生的榜样(3)集体的领导者(4)人际关系的艺术家(5)心理治疗工作者(6)学者和学习者

3、教师的教学能力:(1)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观察了解学生能力(4)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的能力(5)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二、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关系?

(1)教学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①教与学的关系首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②教与学的关系也是相互

作用的双

向关系

(2)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①教为主导、学要主动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②教为主导的着眼点

是学要主动③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

认识。

四、教学目标的作用?

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而且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

(1)目标的指向作用(2)目标的激励作用(3)目标的标准作用五、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

六、体育教学内容的改进:

(1)以学生为本,体育教学内容更多地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2)教学内容弹性更大

(3)明显淡化了竞技技术体系

(4)教学内容更加概括,给教师和学生留出广阔的空间。

(5)基本体操删去了大部分体育教学中不常使用的队形和队形变化的内容。

(6)增加女生喜爱的韵律体操和舞蹈。

七、体育课时教学计划设计思路的陈述---教学实践

1、目标:通过什么任务达成什么程度,达到这个程度能干什么。运动参与目标:通过运动项目介绍、游戏、比赛、情景;达到激发动机、培养兴趣,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热情、终身体育意识、体育锻炼习惯。

2、内容:一个中心(基本部分:体育知识、技能);两个基本点(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准备部分:(1)热身:肌肉拉伸;关节活动,确保与教学内容的肌肉和关节活动有关。(2)游戏:创编或改编(与教学内容的动作相联系,引入教学内容)。结束部分:(1)评价;(2)放松练习。

3 、组织教法:(1)互动:一个思想: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情景,采用各

种方法,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调动学生的胃口,即求知欲,在学生水深火热的时候站出来解决问题。

(2)三个体现:体验;讨论;辅导答疑。

4、评价标准:评价与目标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激励性评价

技能评价;成绩评价

问答:

一、问答: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性主要体现?

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主导性包括对学生的领导、诱导

和指导等综合的作用与责任。

(1)贯彻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2)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材加工:满足社会需要、学科需要和学生需要。

(3)运用与学生学习需要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情景的变化,运用各

种教学方法。

(4)进行体育学习评价:学习态度和效果进行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学习,提供教学反馈。

(5)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体

育知识和技能。

(6)“导航”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使学生灵活地、自主地、有创造性的进行体育学习。

二、认识学生的1.身体发展、2.设计教学计划、3.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身体发展:

(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外部形态

(2)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

(3)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年龄、性别,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

三、认识学生的社会适应?

1、适应—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化

2、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作用:

(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条件?

(1)教师要教授的目标转化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体育教材

(3)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的学习过程

(4)教师创设民主的教学情景

(5)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1.学生中心论:(1)从哲学观来分析,他们呢较多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因的

作用,遍地甚至否定外因。

(2)从心理学来分析,他们比较倾向于人本主义,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潜能,不需要外力帮助便可展现出和谐的社会行为。他们的学习理论极为重视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等因素,认为内部因素的变化才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

2、教师中心论: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和权威。(1)重视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把环境变化和行为变化

之间的关系看成一种函数关系。(2)从哲学观分析,多数是外因论者或机械唯物论者。(3)心理学观分析,他们倾向于行为主义,认为不应从人的内部世界寻求对人的行为的解释,而应从决定性为的外部条件来寻求对行为的解释,教师完全可以按预期的目标并通过由他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应答反应矫正或形成学生的行为。

五、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1)不同的观点: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主导主体论;双主体论;过程主体论和阶段主体论。

(2)学生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①可教性是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②能动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

(3)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①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

②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③教师导向组织作用的具体表现

六、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的含义?

(1)教学目的:设立体育学科和实施体育教学的行为意图和初衷(2)教学目标,是要在各个阶段达成什么和最后达到什么的意思(3)任务,是委派担负的工作或责任。

七、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

(1)功能:是一个事务或物体固有的作用范畴,

(2)价值是外赋的、主观的属性。目标则是根据功能进行价值取向后的行为效果指向。

(3)目标是根据功能进行价值取向后的行为效果指向。

(4)价值取向:对事物的态度和选择

态度: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生主体

选择:竞技体育(竞技体育精神和规则)和娱乐体育(趣味性和实效性)

八、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呼唤?

(1)总体上感觉体育教学内容枯燥、没有趣味。

(2)对生理感受很痛苦的某些教学内容,特别是对长跑、广播体操等累的教学内容有强烈

的惧怕和反感。

(3)对一些还不能理解教学内容意义,教学形式商又比较枯燥的内容比较反感,典型的有

队列联系和一些简单的动作练习。

(4)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被达标项目所替代的现象很反感,反应也很强烈。

(5)透过教学内容的单调和平庸学生形成对体育教师的不良印象。(6)学生对一些运动希望由一个较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如对球类运动很感兴趣,希望能学的多一些、细一些,相反对锻炼性运动有些

看法。

九、如何加工体育教学内容:

1、体育教材化:

体育教材化使依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教学

条件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

(1)体育教材化的选择:

原则:与教学目标统一性原则;科学性(健身性和安全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与社会体育和地区体育特色相结合原则。程序:目标;体育中的健身效果和安全保证;可行性;趣味性;学

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内容之间联系,突出教学内容与社会体育和地区

体育特色相结合;例如篮球。

2、体育教学内容的编辑

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组织教材:以学生发展体系为本为,关注

学生的身体需要和兴趣。

3、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造与加工

动作教育的教材化方法;游戏化;生活化、实用化;简单化;多样化;运动处方;

十、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学习过程

(1)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示范等直观方式将技术动作向同学进行展示并讲解,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将这些刺激换成神经信息进入感觉登

记器,信息在此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等于视觉和听觉等感受器接

收的信息,有的动作被记录了,有的动作很快消失了。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注意和选择性知觉在其作用,我们在运动技术学习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一时只记住了动作的某些特征,而忽

略了动作的另外一些特征。

(2)被感受器登记了的技术动作有关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贮存,信息可在此持续30秒左

【篇三: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1. 试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⑴以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①在时空观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

②在学生观层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③在活动观层面,对“体育运动”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⑵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

2.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区别。

⑴概念不同;⑵对象不同;⑶活动的时空、组织不同;⑷管理体制

不同

3.素质教育有哪些特点?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

4.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

⑴提高认识,转变观念;⑵树立全面的质量观;⑶加强体育课程与

教材建设;⑷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5.终身教育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⑴终身体育正在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⑵立足长远与落实“健康第一”密切结合;

⑶确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体系;

⑷注重过程与、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

6.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

所谓“学校体育功能”,则是指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

和社会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它与学校体育的过程结构和学校体育的

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7.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⑴教育功能:①促进智力发展;②形成优良品德;③培养审美情趣;

⑵健身功能;①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②提高机能水平;③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④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

⑶娱乐功能

8.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

达到的预期效果。

9.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⑴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⑵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⑶社会发展的需要;⑷学校体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⑸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10.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⑴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⑵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⑷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⑸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11.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⑴丰富多样性;⑵价值潜在性;⑶具体性;⑷功能多元性

12.简述教学目标改革发展的方向。

⑴对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

⑵发展教学目标的改革方向:①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②体育教学目标的人文化;③体育教学目标的个性化;④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13.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⑴整体性原则;⑵科学性原则;⑶灵活性原则;⑷可测性原则;⑸发展性原则。

14.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行程。

15.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⑴体育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⑵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⑶体育教学过程的检查与评价阶段。

16.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⑴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⑵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⑶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⑷人际关系的多边性;⑸教学效果的综合性。

17.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特点:

⑴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身心综合性;⑵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自由度大和多样化;⑶体育教学中交往双方本质力量的互动性;⑷体育教学中交往手段的特质性;⑸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触觉感知性。

18.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要素:

⑴师生互动的主体,即体育教师和学生。

⑵师生互动的受体,即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行为的接受。

⑶师生互动的内容。

⑷师生互动的媒介,即体育教师和学生发生互动行为的联系中介或渠道,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手段。

19.体育教学原则:是长期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20.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所包含的原则有:学生主体性原则;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技能教学为主原则;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全面效益原则。

21.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2.讲解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能的方法。所谓讲解的方法,是体育教师运用逻辑分析、论证,形象的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清晰地获得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的方法。 23.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主要方法有:⑴动作示范法;⑵演示法;⑶保护与帮助法;⑷视听引导法⑸

24.动作示范法:是教师(或教师指定的学生)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为范例,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25.动作示范法的“示范面”分为:⑴正面示范(左右);⑵背面示范(动作复杂);⑶侧面示范(前后);⑷镜面示范(动作简单) 26.体育教学对动作示范方法的基本要求:

⑴动作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①认识示范:是使学生知道学什么的示范;

②学法示范:是告诉学生怎样学的示范;

③错误示范:是展示学生错误动作的示范。

⑵示范要正确、美观,以保证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

27.一般情况下,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应包括: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体育教学内容设计、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方法)设计、体育教学环境设计(场地器材的需求、布置等)、身体练习的负荷量度的设计、体育教学评价的设计。

28.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⑴分析教学过程,控制影响因素;

⑵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依据素质教育理论;

⑶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根据体育课教学特点,遵循体育课教学规律;

⑷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具有可操作性。

29.体育课密度的概念:体育课密度也叫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它

是指在体育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 30.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

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

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

31.课余体育的地位

⑴课余体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①课余体育是学校课外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②课余体育是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③课

余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⑵课余体育在现代体育中的地位:①课余体育是实现现代学校体育

目的的重要途径;②课余体育是开展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基本组

织形式;③课余体育是发现和培养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

32.课余体育的特点:

⑴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

活动方法的灵活性;⑶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⑷

组织活动的法制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⑸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

余训练的精英性;⑹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33.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

主性

34.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业余性;基础性;相对系统性;亚极限

负荷;负荷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

35.周期性原则:是指课余体育训练安排应按照一定的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进行。

36.心理训练:是指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

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主动把握和调节自己心理

状态的训练过程。

37.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竞争性;合作性;公开性;教育性;娱

乐性;层次性;多样性

38.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是学校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

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的组

织保证。

39.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⑴政策法规管理法;⑵行政管理法;⑶

目标管理法;⑷评估与奖惩法

40.论述体育教师的地位及要求。

⑴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中体育教师地位的确立⑵新中国成立以来,体

育教师地位随体育学科地位不断改善而提高

41.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

⑴高尚的道德品质;

⑵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知识: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横向学科知识

⑶良好的专项技能技术

⑷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⑸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训练能力;运动能力;组织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⑹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健的体魄

42.学校体育环境的概念:学校体育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是

学校中各类人员进行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和社

会条件的的总和。

43.学校体育的社会心理环境:⑴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⑵体育课

堂教学气氛;⑶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⑷体育信息;⑸教师人格

与教学行为、领导方式

44.体育教学良好心理气氛的设计

⑴改善教师的指导风格;⑵建立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⑶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控制教学过程;⑷丰富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技巧;⑸教师要妥善处理偶发事件,维持课堂秩序;⑥强化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简介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前身是《国家体质锻炼标准》,2003年出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