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有理数等知识是生活的需要.

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

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全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和增强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②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理数的运算上,诸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律、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等内容的学习,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算上.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对有理数中的有关概念以及有理数法则的理解,绝对值意义和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课时分配

内容课时

1.1 正数和负数 1

1.2 有理数 4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5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

1.5 有理数的乘方 4

单元复习与验收 2

教学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引入,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在这过程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

(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2)注意利用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发挥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

2.讲解有理数运算时,有理数加法及乘法法则的导出借助数轴更直观形象易理解,并且要着重在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③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②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理解0?表示量的意义.

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由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50米和向西120米,等.

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

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2.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述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任说有关相反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点评】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用正负数与相反意义量的表示能力.

例2 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0.03克表示什么?

【答案】表示比标准质量低0.03克.

例3 2001年美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减少 6.4%可记为-6.4% ,中国增长7.5%可记为+7.5% .

备选例题

(2004·山东淄博)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升7:45应记为() A.3 B.-3 C.-2.5 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相差135分钟.

【答案】 B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填空-1,2,-3,4,-5, 6 , -7 , -8 …第81个数是–81 ,第2005个数是–2005 .【提示】通过观察可见,数字的排列是按正常的大小顺序,符号是负正相间,第奇数个为负,第偶数个为正.

【点评】本节是对探究问题的训练.

2.表1-1-1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表1-1-1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元)+16 +5.0 -1.2 -2.1 -0.9 +10 -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答案】 6.8元,31元.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答案】多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答案】用文字说明,但前者更简洁.

3.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的游戏;

(3)这不仅仅是游戏哟!在电脑中,?所有“命令”或“数据”都是用有理数(特别是二进制数)表示的.例如,没有特别的“翻译”程序,电脑就不明白你给屏幕上的卡通人下的是“站”还是“蹲”的命令,这时,就可输入正负数以区别不同的姿势.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20 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那么8年前记作 -8 .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运进货物100吨.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小阳体重减少了2 kg,则小阳增长了 2kg .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

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答案】(1)下午1时,水位0.5米;下午5时,水位-1米(2)0.5+1=1.5(米)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答案】 +2,-1,-0.2.

4.有没有这样的有理数,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答案】有,是0.

5.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5,-0.02,6

7

,-

1

71

,4,-2

1

3

,1.3,0,3.14,π

【答案】正数:6

7

,4,1.3,3.14,π;负数:-15,0.02,-

1

71

,-2

1

3

开放探究

6.同学聚会,约定在中午12点到会,早到的记为正,迟到的记为负,结果最早到的同学记为+3点,最迟到的同学记为-1.5点,?你知道他们分别是什么时候到的吗?最早到的同学比最迟到的同学早多少小时?

【答案】最早的同学上午9点到,最迟的是下午1点半到,最早的比最迟的早到4.5个小时.

7.新中考题

(2004·玉林)冷库A的温度是-5℃,冷库B的温度是-15℃,?则温度高的是冷库A.

1.2 有理数

1.2.1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②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③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的图里.

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列举:3,5.7,-7,-9,-10,0,1

3

2

5

,-3

5

6

, -7.4,5.2…

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试一试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

有理数??

??

?

?

?

?

?

?

?

?

?

正整数整数

正分数分数

负分数

说明:以上分类,若学生思考有困难,可加以引导:因为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所以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那么整数又包含那些数?分数呢?

做一做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

有理数????

???

??

??????

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零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 (3)数的集合

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

试一试 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127,3.1416,0,2004,-8

5

,-0.23456,10%,10.l ,0.67,-89

正数集合

22

7

,2004,10%,10.1,0.67,...

负数集合

-3.1416,-

8

5

,-0.23456,-89,...

整数集合

0,2004,-89,...

分数集合

127,-3.1416,-85,-0.23456,10%,10.1,0.67,...

例2 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的分类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有理数????

?

??

??

??

??

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 有理数?????????正数

整数

分数负数零

【答案】 两者都错,前者丢掉了零,后者把正负数、整数、分数混为一谈.

【点评】 以上是对各类有理数的特点及有理数的分类进行的训练,基础性强,需要重视 (B) ①0是最小的正整数 ②0是最小的有理数

③0不是负数 ④0既是非正数,也是非负数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例4 如果用字母表示一个数,那a 可能是什么样的数,一定为正数吗?与你的伙伴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 不一定,a 可能是正数,可能是负数,也可能是0.

【点评】 此题开放性较强.同时,要求学生能用分类的思想对a 全面认识.

备选例题

(2004·浙江温州)观察下列数,按某种规律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数,并说明你的理由.2

3

3

4

4

5

________,6

7

,…你的理解是_________.

【点拨】找出各项数的特点是本题关键所在,第一个数为2

3

,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分子,分母都

加1所得的数.

【答案】5 6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的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的正确说法.

1.请你在图1-2-1的圈中填上适合的数,使得圈内的数依次为整数集、?有理数集、正数集、分数集、负数集.

【答案】答案不唯一,如图1-2-2所示.

-12

5

0.4

81

3

2.有理数按正、负可分为?

?

?

?

?

正有理数零

负有理数

按整数分,可分为?

?

?

整数分数

(1)你能自己再制定一个标准,对有理数进行另一种分类吗?

(2)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对事物进行分类,请你举例说明.

【答案】(1)如将有理数分成大于1的数,小于1的数,等于1的数.

(2)例如对人按年龄可分为: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3.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和分数集,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呢?

分数集合

负数集合

答案负分数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1

2

,-3

1

2

,3,0,50%,-0.3

(1)整数集合{-7,3,0}

(2)分数集合{0.125,1

2

,-3

1

2

,50%,-0.3}

(3)负分数集合{-31

2

,-0.3}

(4)非负数集合{0.125,1

2

,3,0,50%}

(5)有理数集合{-7,0.125,1

2

,-3

1

2

,3,0,50%,-0.3}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整数就是自然数B.0不是自然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D.0是整数而不是正数

3.某商店出售的三种规格的面粉袋上写着(25±0.1)千克,(25±0.2?千克),(25±0.3)千克的字样,从中任意两袋,它们质量相差最大的是 0.6 千克.

提升能力

4.字母a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说明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答案】a可以表示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或负分数.

5.某校对初一新生的男生进行了引体向上的测试,以能做5个为标准,?超过的次数记为正数,不足的次数记为负数,其中10名男生的测试成绩如下:

-2 -1 2 -1 3 0 -1 -2 1 0

(1)这10名男生有百分之几达标(即达标率)?

(2)这10名男生共做了多少个引体向上?

【答案】(1)50%;(2)5×10-1=49(个)

开放探究

6.应用创新题

若向东8米记作+8米,如果一个人从A地出发先走+12米,再走-15米,又走+18米,最后走-20米,你能判断这个人此时在何处吗?

【答案】在A地西边5米处.

7.新中考题

(2004·内蒙古赤峰)我市2004年元月某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宁城县的最低温度是-22℃,克旗的最低温度是-26℃,这一天宁城县的最低气温比克旗的最低气温高(A)

A.4℃ B.-4℃ C.8℃ D.-8℃

(六)资料采撷

原始的计算工具

计算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人类初期的计算主要是计数.最早用来帮助计数的工具是人类的四肢(手、脚、手指、脚趾)或身边的小石头、贝壳、绳子等.中国有句古话叫“屈指可数”,说明人们常用手指来计算简单的数.

在美国纽约的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从秘鲁出土的古代文物,名叫“基普”,意即打了绳结的绳子.基普是古人用来计数和记事的.传说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在一次征战中曾命令一支部队守桥,他把一条打了结的皮带交给留守将士,要他们每守一天解开一个结,一直守到皮带上的结全部解完了才准撤退.在没有文字的我国古代,人们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计数和记事.一件事打一个结,大事打个大结,小事打个小结,办完了一件事就解掉一个结.

古人不仅用绳结计数,而且还使用小石子等其他工具来计数.例如,他们饲养的羊,早晨放牧到草地里,晚上必须圈到栅栏里.这样,早晨从栅栏里放出来的时候,出来一只就往罐子里扔一块小石子;傍晚羊进栅栏时,进去一只就从罐子里拿出一块小石子.如果石子全部拿光了,就说明羊全部进圈了;如果罐子里还剩下石子,说明有羊丢失了,必须立刻寻找.

1.2.2 数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②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②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数轴的概念.

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学校,学校东50m 和西150m?处分别有一个书店和一个超市,学校西100m 和160m 处分别有一个邮局和医院,分别用A 、B 、C 、D 表示书店、超市、邮局、医院,你会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吗?(学生画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内容──数轴. 点拨 (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 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

7

2

,0吗? 讨论 若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了多少个长度单位? 小结 整数能在数轴上都找到点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__________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___?都在原点的左边,______________都在原点的右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4

-10

21③

0⑤

0-3

【答案】 ①错.没有原点 ②错.没有正方向 ③正确 ④错.没有单位长度 ⑤错.单位长度不统一 ⑥正确 ⑦错.正方向标错

例2 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73

,0 【答案】

E

D

C B

A

图中A点表示4,B点表示1.5,C点表示-3,D点表示-

7

3

,E点表示0. 例3 如果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表示-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

位置上呢?

【提示】 由数轴上数的特点不准得到,正数都在原点的右边,负数都在原点左边.

【答案】 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个点与它对应,原点右边的点表示正数,原点左边的点表示负数.

【点评】 数与数轴上的点结合,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

例4 下列语句:①数轴上的点又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B)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提示】 题中,结合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特点,可见①中错误的;②、③是正确的;④中可以含有0,?⑤中应该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出对应的点,但并不是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例5 (1)与原点的距离为2.5个单位的点有 两 个,它们分别表示有理数 2.5 ?和 -2.5 . (2)一个蜗牛从原点开始,先向左爬了4个单位,再向右爬了7?个单位到达终点,那么终点表示的数是 +3 .

例6 在数轴上表示-2

12和123,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12而小于12

3

的整数. 【答案】 -2,-1,0,1

【点评】 本题反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例7 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 ,若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2000cm 的线段AB ,则线段AB 盖住的整点是(C ) A .1998或1999 B .1999或2000 C .2000或2001 D .2001或2002 【提示】分两种情况分析:(1)当线段AB 的起点是整点时,?终点也落在整点上,那就盖住2001个整点;(2)是当线段AB 的起点不是整点时,?终点也不落在整点上,那么线段AB 盖住了2000个整点. 【点评】 本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探索和实践能力. 备选例题

(200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数轴上,离原点距离等于3的数是________. 【点拨】 不要忽视在原点的左右两边. 【答案】 ±3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立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一条直线的流水线上,依次有5个卡通人,?它们站立的位置在数轴上依次用点M 1、M 2、M 3、M 4、M 5表示,如图:

5

M 4

3

M 21

3

(1)点M 4和M 2所表示的有理数是什么? (2)点M 3和M 5两点间的距离为多少?

(3)怎样将点M 3移动,使它先达到M 2,再达到M 5,请用文字说明;

(4)若原点是一休息游乐所,那5个卡通人到游乐所休息的总路程为多少? 【答案】 (1)M 4表示2,M 2表示3;(2)相距7个单位长度;(3)先向左移动1个单位,再向右移动8个单位长度;(4)17个单位长度.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规定了 原点 、 正方向 、 单位长度的直线 叫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 数轴 上的点来表示.

2.P 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 点所表示的数是 -3 .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C ) A .7 B .-3 C .7或-3 D .不能确定 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D )

A .正数

B .负数

C .不是负数

D .不是正数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5 ,但它们分别 在原点的两边 . 提升能力

6. 1 是最小的正整数, 0 是最小的非负数, 0 是最大的非正数.

7.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2 个,它们分别是 3.5 和 -3.5 .

8.画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2,-3,0.5,0,-4.5,4,31 3

【答案】略

开放探究

9.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2 个,为-4或2 ;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 4 个整数点.

10.新中考题

(2004·南京)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A)

A.-1 B.1 C.-3 D.3

1.2.3 相反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系.

②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2.过程与方法

①训练学生利用数轴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相反数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②感受事物之间对立、统一联系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号简化的规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面对大家,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

交流如果向前走为正,那向前走5步与向后走5步分别记作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观察下列数:6和-6,22

3

和-2

2

3

,7和-7,

5

7

和-

5

7

,并把它们在数轴上标出.

想一想(1)上述各对数之间有什么特点?

(2)表示这两对数的点在数轴上有什么特点?

(3)你能够写出具有上述特点的数吗?

观察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是在原点两旁,?并且距离原点相等的两个点.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关于原点对称.我们把a的相反数记为-a,并且规定0的相反数就是零.

【总结】在正数前面添上一个“-”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把负数前的“-”号去掉,就得到这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

2.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是原数的相反数.如-(+5)=?-5,表示+5的相反数为-5;-(-5)=5,表示-5的相反数是5;-0=0,表示0?的相反数是0.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填空

(1)-5.8是 5.8 的相反数, 3 的相反数是-(+3),a的相反数是–a ,a-b的相反数是-(a-b),0的相反数是0 .

(2)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0 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例2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有(C)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②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的点一定在原点的两边;③所有的有理数都有相反数;④相反数是符号相反的两个点.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例3 化简下列各符号:

(1)-[-(-2)] (2)+{-[-(+5)]}

(3)-{-{-…-(-6)}…}(共n个负号)

【答案】(1)-2 (2)5 (3)当n为偶数时,为6;当n为奇数时,为-6.

【提示】化简的规律是:有偶数个负号,结果为正;有奇数个负号,结果为负.

例4 数轴上A点表示+4,B、C两点所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且C到A?的距离为2,点B和点C各对应什么数?

【答案】 C点表示2或6,则相应的B点应表示-2或-6.

【提示】画出数轴,结合数轴的特点来分析.

【点评】经历观察数学活动,发展自己的指导能力.

备选例题

(2004·江西)如图所示,数轴上的点A所表示的是实数a,则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___.

a0

【点拨】由数轴上的位置,不难知道a是一个负数,这是解决本题的前提.

【答案】 -a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归纳①相反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②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

③符号的化简.

1.(1)王亮说:“一个数总比它的相反数大”.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2)若数轴上表示一对相反数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6.8,求这两个数.

【答案】(1)不正确,如0的相反数还是0,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2)其中的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为13.4,所以这两个数是+13.4和-13.4.

2.你若a是不小于-1又不大于3的数,那么a的相反数是什么样的数呢?

【提示】结合数轴进行观察比较.

解:由题意知-1≤a≤,而-1,a,3的相反数分别是1,-a,-3.

∴-a在1和-3之间

故-3≤a≤1

∴a的相反数是不小于-3又不大于1的数.

【点评】在解决问题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判断题

(1)-3是相反数(×)

(2)-7和7是相反数(∨)

(3)-a的相反数是a,它们互为相反数(∨)

(4)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并把它们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2,0,4.5,-2.5,3

【答案】相反数分别为:-1,2,0,-4.5,2.5,-3,数轴表示略.

3.若一个数的相反数不是正数,则这个数一定是(B)

A.正数 B.正数或0 C.负数 D.负数或0

4.一个数比它的相反数小,这个数是(B)

A.正数 B.负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

5.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为42

3

,则这两个数是±

7

3

6.比-6的相反数大7的数是13 .

提升能力

7.若a与a-2互为相反数,则a的相反数是–1 .

8.(1)-(-8)的相反数是–8 ,

(2)+(-6)是 6 的相反数.

(3)1-a 的相反数是a-1.

(4)若-x=9,则x= -9 .

9.已知有理数m、-3、n在数轴上位置如图所示,将m、-3、n?的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并将这6个数用“<”连接起来.

M

【答案】 -3<-n

开放探究

10.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请把-11,12,11,-2,-12,2?分别填入六个正方形,使得按虚线折成的正方体后,对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

2

-11-1211

12

11.试讨论-a 的正负.

【答案】 当a<0时,-a>0,当a>0时,-a 〈0,当a=0时,-a=0. 12.新中考题

(2004·河南)-3

4

的相反数是 (A) A .34 B .-34 C .43 D .-43

1.2.4 绝对值(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根据一个数的绝对值表示“距离”,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②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绝对值的代数定义转化成数学式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解释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②体验运用直观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给出一个数,会求它的绝对值.

难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 请两同学到讲台前,分别向左、向右行3米.

交流 ①他们所走的路线相同吗? ②若向右为正,分别可怎样表示他们的位置? ③他们所走的路程的远近是多少?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观察 出示一组数6与-6,3.5与-3.5,1和-1,它们是一对互为________,?它们的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相同.

【总结】 例如6和-6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两点虽然分布在原点的两边,?但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如果我们不考虑两点在原点的哪一边,只考虑它们离开原点的距离,这个距离都是6,我们就把这个距离叫做6和-6的绝对值.

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 的绝对值,记作│a │. 想一想 (1)-3的绝对值是什么? (2)+2

3

7

的绝对值是多少? (3)-12的绝对值呢? (4)a 的绝对值呢? 答案略.

交流 同桌间合作交流,每位同学任说五个数,由同桌指出它们的绝对值. 思考 例1 求8,-8,3,-3,

14,-1

4

的绝对值.(出示胶片) 由此,你想到什么规律?

总结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同. 求+2.3,-1.6,9,0,-7,+3的绝对值.(出示胶片) 由此,你想到什么规律?

讨论交流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零. 总结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零的绝对值是零.

讨论 字母a 可以代表任意的数,那么表示什么数?这时a 的绝对值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教师加入讨论,学生相反补充回答. 归纳 若a>0,则│a │=a 若a<0,则│a │=-a 若a=0,则│a │=0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题填空:

(1)绝对值等于4的数有 2 个,它们是 ±4 . (2)绝对值等于-3的数有 0 个.

(3)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 无数 个,它们是 0和正数(非负数) . (4)①若│a │=2,则a= ±2 . ②若│-a │=3,则a= ±3 .

(5)绝对值不大于2的整数是 0,±1,±2 . (6)根据绝对值的意义,思考: ①如果=1,那么a > 0; ②如果=-1,那么a < 0;

③如果a<0,那么-│a │= a .

【点评】 去绝对值符号,首先要判断绝对值里的正负情况,由此发展自身的合情推理能力. 备选例题

(2004·四川资阳)绝对值为4的数是 ( ) A .±4 B .4 C .-4 D .2

【点拨】 要注意到一个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答案】 A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本节课,我们学习认识了绝对值,要注意掌握以下两点:①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在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②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必须先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1.阅读与理解:

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 、b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

当AB 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 在原点,如图(1)所示,│AB │=│OB │=│b │=│a-b │; 当A 、B 两点都不在原点时:

① 如图(2)所示,点都在原点的右边,

│AB │=│OB │-│OA │=│b │-│a │=?b-a=│a-b │; ② 如图(3)所示,点都在原点的左边,

│AB=│OB │-│OA │=│b │-│a │=-b-?(-a )=│a-b │; ③ 如图(4)所示,点都在原点的两边,

│AB │=│OA │+│OB │=│a │+│b │=?-a+b=│a-b │;

(1)

b a (2)

b a O

(3)

b a (4)

b a

综上,数轴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AB │=│a-b │. 2.回答下列问题:

(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3 ,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3 ,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4 ;

(2)数轴上表示x 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x+1│ ,如果│AB │=2,那么x?为 1或是-3 ; (3)当代数式│x+1│+│x-2│取最小值时,相应的x 的取值范围是 -1≤x ≤2 .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3│= -3 ,+│-0.27│= 0.27 , -│+26│= -26 ,-(+24)= -24 .

(2)-4的绝对值是 4 ,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 ±4 .

(3)若│x │=2,则x= ±2 ,若│-x │=2,则x= ±2 .若│-x │=3,则x 不存在 . (4)│3.14-π|= π-3.14 .

(5)绝对值小于3的所有整数有 ±2,±1,0 . 2.选择题

(1)则│a │≥0,那么 (D )

A.a>0 B.a<0 C.a≠0 D.a为任意数

(2)若│a│=│b│,则a、b的关系是(C)

A.a=b B.a=-b C.a+b=0或a-b=0 D.a=0且b=0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如果a的绝对值比它本身大,则a一定是负数

B.如果两个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也必不相等

C.两个负有理数,绝对值大的离原点远

D.两个负有理数,大的离原点近

(4)若│x│+x=0,则x一定是(C)

A.负数 B.0 C.非正数 D.非负数

(5)已知│a+b│+│a-b│-2b=0,在数轴上给出关于a、b的四种位置关系,?则可能成立的有(B)

b a b

a b a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提升能力

3.若实数a、b满足│3a-1│+│b-2│=0,求a+b的值.

【答案】 a=1

3

,b=2,a+b=2

1

3

开放探究

4.正式排球比赛,对所使用的排球的重量是严重规定的,检查5个排球的重量,超过规定重量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规定重量的克数记作负数,检查结果如下表:

+15 -10 +30 -20 -40

指出哪个排球的质量好一些(即重量最接近规定重量)?你怎样用学过的绝对值知识来说明这个问题?

【答案】第2个球更好一些,因为它的绝对值最小,说明接近规定的重量.

5.新中考题

(2004·长沙)-2的绝对值是 2 .

1.2.4 绝对值(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分数的大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你能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吗?

(1)│-3│与│-8│(2)4与-5 (3)0与3

(4)-7和0 (5)0.9和1.2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讨论交流由以上各组数的大小比较可见:正数都大于0,0都大于负数,正数都大于负数.

思考若任取两个负数,该如何比较它的大小呢?

点拨若-7表示-7℃,-1表示-1℃,则两个温度谁高谁低?

【总结】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或说,两个负数绝对值小的反而大.

注意①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又多了一种方法,即: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异号的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先比较它们的绝对值.

③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也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要小.即:利用数轴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5

6

和-2.7

(2)-5

7

和-

3

4

解:(1)∵|-5

6

|=

5

6

│-2.7│=2.7,而

5

6

<2.7

∴-5

6

>-2.7

(2)∵|-5

7

|=

5

7

20

28

,|-

3

4

|=

3

4

21

28

,而

20

28

21

28

∴-

5

7

>-

3

4

例2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用“〈”号把下列数连接起来.

-41

2

,-(-

2

3

),│-0.6│,-0.6,-│4.2│

解:∵-(-2

3

)=

2

3

,│-0.6│=0.6,-│4.2│=-4.2

而|-41

2

|=4

1

2

,│-0.6│=0.6,│-4.2│=4.2

且41

2

>4.2>0.6,0.6<

2

3

∴ -41

2

<-│4.2│<-0.6<│-0.6│<-(-

2

3

例3 自己任写三个数,使它大于-5

7

而小于-

1

8

【点评】此题是一个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例4 已知│a│=4,│b│=3,且a>b,求a、b的值.

【答案】 a=4,b=±3

备选例题

(2004.江苏南通)如图1-2-11所示,在所给数轴上画出数-3,-1,│-2│的点.把这组数从小到大用“〈”号连接起来.

【提示】把它们分别在数轴上点出相关位置,并比较大小.

【答案】略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本节课所学的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你能掌握两种方法吗?

(1)利用数轴,在数轴上把这些数表示出来,?然后根据“数轴上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大”来比较;

(2)利用比较法则:“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来进行.

2.(1)阅读下列比较-a与-2

3

a的大小的解题过程:

解:∵│-a│=a,│-2

3

a│=

2

3

a

又∵a>2

3

a ∴-a<-

2

3

a

你认为上述解答过程正确吗?与同学们研究,并发表你的看法.

(2)要比较有理数a和1

3

a的大小时,因为a的正、负不能确定.所以要分a>0,a=0,a<0三种情况

讨论:

当a>0时,a>1

3

a.

当a=0时,a=1

3

a.

当a<0时,a<1

3

a.

利用以上结论解题:

①计算│a│+a=_________.

②比较3a+a的值.

【点评】(1)错,-a与-2

3

a并不一定是负数,?不可以用比较绝对值方法加以比较,可以用比差

法,也可以分类.

(2)①当a>0时,2a;当a≤0时,0

②a>0时,3a>a;a=0时,3a=a;a<0时,3a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绝对值小于3的负整数有 -1,-2 ,绝对值不小于2且不大于5的非负整数有2、3、4、5 .(2)若│x│=-x,则x≤0 ,若=1,则a>0 .

(3)用“〉”、“=”、“〈”填空:

①-7 < -5 ②-0.1 < -0.01

③-│-3.2│< -(-3.2)④-│-10

3

│> -3.34

⑤- 8

9

> -

8

7

⑥-(-

1

4

)> 0.025

⑦- < -3.14 ⑧-22

23

> -

202

203

(4)若│x+3│=5,则x= 2或-8 . 2.选择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

A.a>-a B.2a>a C.a>-1

a

D.│a│≥a

(2)下列分数中,大于-1

3

而小于-

1

4

的数是(B)

A.-11

20

B.-

4

13

C.-

3

16

D.-

6

17

(3)│m│与-5m的大小关系是(D) A.│m│>-5m B.│m│<-5m

C.│m│=-5m D.以上都有可能

(4)m≠0,则|a|

a

=(C)

A.1 B.-1 C.±1 D.无法判断提升能力

3.解答题

(1)比较-7

8

和-

6

7

的大小,并写出比较过程.

【答案】-7

8

<-

6

7

,过程略

(2)求同时满足:①│a│=6,②-a>0这两个条件的有理数a.【答案】 a=-6

(3)将有理数:-(-4),0,-│-31

2

│,-│+2│,-│-(+1.5)│,-(-3),│-(+2

1

2

)│表示

到数轴上,并用“〈”把它们连接起来.

【答案】略

(4)甲、乙、丙、丁四个有理数讨论大小问题.甲说:我是正整数中最小的.?乙说:我是绝对值最小的.丙说:我与甲的一半相反.丁说:我是丙的倒数.你能写出它们分别是多少吗?然后按从小到大的

顺序排列.

【答案】甲乙丙丁分别是1,0,-1

2

,-2,丁〈丙〈乙〈甲

(5)若a<0,b>0,且│a│<│b│,试用“〈”号连接a、b、-a、-b.

【答案】 -b

开放探究

4.开放题

已知数轴上有A和B两点,它们之间的距离为1,点A和原点的距离为2,?那么所有满足条件的点B 对应的数有哪些?

【答案】 -3、-1、1、3

5.新中考题

(2004·山东泰安)若│a│=1,│b│=4,且ab<0,则a+b=3或-3 .

(六)资料采撷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学科,代数研究数的问题,几何研究图形的性质.在数学里数和形是密切联系的,我们常常用代数的方法来处理几何问题;反过来,也借助几何图形来理解代数概念,寻找解题思路,处理代数问题.这种数和形之间的相互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叫做数形结合思想.数轴的引入,使我们能用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数的有关概念,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利用数轴可以比较几个有理数的大小;利用数轴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研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等.也就是说,在后面将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出发,学习一系列新知识.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用过程中,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归纳、推断得到数学猜想,体验数学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下午放学时,小新的车子坏了,他去修车,不能按时回家,怕妈妈担心,打电话告诉妈妈,可妈妈坚持要去接他,问他在什么地方修车,他说在我们学校门前的东西方向的路上,你先走20米,再走30米,就能看到我了.于是妈妈来到校园门口.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讨论妈妈能找到他吗?

讨论交流若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若两次都向东,很显然,一共向东走了50米.

算式是:20+30=50

即这位同学位于学校门口东方50米.

这一运算可用数轴表示为

-100

(2)若两次都向西,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50米处.

算式是:(-20)+(-30)=-50

这一算式在数轴上可表示成:

-20

-10

-30-5010

(3)若第一次向东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则利用数轴可以看到这位同学位于原位置的西方10米处.

算式是:+20+(-30)=-10(学生试画数轴以下同)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利用数轴可以看到这位同学位于原位置的什么地方?如何用算式表示? 算式是:(-20)+(+30)=+10 对以下两种情形,你能表示吗?

(5)第一次向西走了2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20米,?那这位同学位于原位置的什么地方? 这位同学回到了原位置.即:-(20)+(+20)=0.

(6)如果第一次向西走了20米,第二次没有走,那如何呢? -20+0=-20

思考 根据以上6个算式,你能总结出有理数相加的符号如何确定??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互为相反数相加,一个有理数和0相加,和分别为多少?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试看分类、归纳

观察(1)式,两个加数都为正,和的符号也是正,?和的绝对值正好是两个加数绝对值的和. 观察(2)式,两个加数都为负,和的符号也是负,?和的绝对值是两个加数绝对值的和. 由(1)(2)归纳: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如:(-7)+(-8)=-15,16+17=+33,(-4)+(-9)=-13 观察(3)式、(4)式可见:两个加数的符号不同,和的符号有的是“+”号,有的是“-”号,为了更清楚总结规律.可引导学生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从而可总结得到: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观察(5)可知:互为相反的两个数和为0.

观察(6)可知:一个数和零相加,仍然得这个数. 【总结】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计算 (1)(-4)+(-6)= -10 (2)(+15)+(-17)= -2 (3)(-39)+(-21)= -60 (4)(-6)+│-10│+(-4)= 0 (5)(-37)+22= -15 (6)-3+(3)= 0

例2 某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负5球,下半场胜4球,?那么全场比赛该队净胜 -1 球. 例3 绝对值小于2005的所有整数和为 0 .

例4 一个数是11,另一个数比11的相反数大2,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C ) A .24 B .-24 C .2 D .-2 例5 下面结论正确的有 (B )

①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 ②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相加得正数.

③两个负数和的绝对值一定等于它们绝对值的和. ④两个正数相加,和为正数. ⑤两个负数相加,绝对值相减. ⑥正数加负数,其和一定等于0.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例6 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分别根据下列条件,利用│a │与│b │表示a?与b 的和: (1)a>0,b>0,则a+b= │a │+│b │

(2)a<0,b<0,则a+b= -(│a │+│b │)

(3)a>0,b<0,│a │>│b │,则a+b= │a │-│b │

(4)a>0,b<0,│a │<│b │,则a+b= -(│b │-│a │) 例7 如果a>0,b<0,且a+b<0,比较a 、+a 、b 、-b 的大小.

【提示】由a>0,b<0,且a+b<0,根据加法法则来确定a、b的绝对值的大小再利用数轴来比较大小.【答案】 b<-a

【点评】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备选例题

(2004·南京)在1,-1,-2这三个数中,任意两数之和的最大值是()

A.1

B.0

C.-1

D.3

【点拨】只有找出最大的两个数,才会出现最大的和.

【答案】 B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指出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首先应先判断类型,?然后确定和的符号,最后计算和的绝对值.特别是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相同,并把绝对值相减,因为正负互为抵消了一部分.

2.活动

(1)请你在顺序给出的数字2、3、4、5、6、7、8、9?前面添加“+”或“-”号,使它们的和为10;

(2)把你的答案与同学的答案对一下,有什么不一样??不同的填写方法共有几种?

(3)若允许出现一位数和两位数(不改变给出的数字的次序,?在某些数字前面不添加“+”或“-”号,此时把连续的两个数字示为两位数),还能得到10吗?回答是肯定的.例如:2+34+56+7-89,请你试一试,写出几个式子:

(4)请你另外约定某个规则,并按规则写出一些式子来.

【答案】(1)-2-3-4+5+6+7-8+9;-2-3+4-5+6-7+8+9;

-2+3-4-5-6+7+8+9;-2+3+4+5-6+7+8-9;

-2+3+4+5+6-7-8+9;2-3+4-5+6+7+8-9;

2-3+4+5-6+7-8+9;2+3-4-5+6+7-8+9;

2+3-4+5-6-7+8+9;2+3+4+5+6+7-8-9(提示:使得负数之和为17).

(2)共10种(3)如23+4+5+67-89等

(4)在顺次给出的数字2,3,4,5,6,7,8,9前面增加“+”或“-”号,使它们的和为0.如2+3+4-5+6+7-8-9等.(提示:使得负数和为22)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绝对值不小于3且小于5的所有整数的和为0 .

(2)已知两数51

2

和-6

1

2

,这两个数的相反数的和是 1 ,两数和的相反数是 1 ,两数绝对

值的和是12 ,两数和的绝对值是 1 .

(3)①若a>0,b>0,则a+b > 0.

②若a<0,b<0,且a+b < 0.

③若a>0,b<0,且│a│>│b│,则a+b > 0.

④若a>0,b<0,且│a│<│b│,则a+b < 0.

(4)若│a│=3,│b│=5,则│a+b│= 2或8 ,a+b= ±2或±8 .(5)若a<0,b>0,且a+b<0,则│a│> │b│(填“>”或“<”)

2.计算题

(1)(-15)+27= 12

(2)(-3.2)+(+3.2)= -0.9

(3)5.2+(-2.8)= 2.4

(4)(-2)+(+1)=-11 6

(5)-8+│-5│= -3

(6)-(-7)+(-2)= 5

提升能力

3.列式计算

(1)求31

3

的相反数与-2

2

3

的绝对值的和.

(2)某市一天上午的气温是10℃,上午上升2℃,半夜又下降15℃,则半夜的气温是多少.

【答案】(1)-31

3

+│-2

2

3

│=-

2

3

(2)10+2+(-15)=-3(℃)

4.若a<0,b>0,且a+b<0,试比较a、b、-a、-b的大小,?并用“〈”把它们连接起来.

【答案】利用加法法则和数轴结合 a<-b

开放探究

5.在-44,-43,-42,…,2001,2002,2003,2004,2005?这一串的整数中,?求前100个连续整数的和.

【答案】 550

6.举例说明当m、n为任意有理数时,│m+n│与│m│+│n│的大小关系,?并与同学们共同讨论:(1)你所列举的大小关系是否全面.

(2)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加以解释.

【答案】(1)│m+n│≤│m│+│n│(2)略

7.新中考题

(2004·吉林)填空题:某天早晨的气温是-7℃,中午上升了11℃,?则中午的气温是4℃.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②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推理训练.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②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思考在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有哪些运算律?它们的内容是什么?能否举一两个例子来?

那这些加法运算律还适于有理数范围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体验 1.自己任举两个数(至少有一种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中,?并比较它们的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和○+□

发现:对任选择的数,都有□+○=○+□,即小学里学过的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是成立的.体验 2.任选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内,并比较它们的运算结果.

(□+○)+◇和□+(○+◇)

发现都有(□+○)+◇=□+(○+◇),这就是说,小学的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都是成立的.

小结有理数的加法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式子表示成a+b=a+b.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式子表示成(a+b)+c=a+(b+c)

(三)应用过移,巩固提高

例1 说出下列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0.125)+(+5)+(-7)+(+1

8

)+(+2)

=(-0.125)+(+1

8

)+(+5)+(+2)+(-7)(加法交换律)

=[(-0.125)+(+1

8

)]+[(+5)+(+2)]+(-7)(加法结合律)

=0+(+7)+(-7)(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0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例2 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计算,使运算简便.

(1)(+9)+(-7)+(+10)+(-3)+(-9)

(2)(+0.36)+(-7.4)+(+0.03)+(-0.6)+(+0.64)

(3)(+1)+(-2)+(+3)+(-4)+…+(+2003)+(-2004)【答案】(1)0 (2)-6.7 (3)-1002

例3 某出租司机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人民大道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单位:千米)

+15,+14,-3,-11,+10,-12,+4,-15,+16,-18

(1)他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该司机距下午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若汽车耗油量为a 公升/千米,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公升? 解:(1)+15+(+14)+(-3)+(-11)+(+10)+(-12)+4+(-15)+16+(-18) =[15+(-15)]+(14+10+4+16)+[(-3)+(-11)+(-12)+(-18)] =0 (2)(│+15│+│+14│+│-3│+│-11│+│+10│+│-12│+│4│+│-15│+?│16│+│-18│)·a =118a

【答案】 (1)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该司机仍在其出发点. (2)共耗油118a 公升.

例4 若│2x-3│与│y+3│互为相反数,求x+y 的相反数. 【提示】 两个非负数互为相反数,只有都为0. 解:根据题意,有2x-3=0,y+3=0

则x=

3

2,y=-3 x+y= 32+(-3)=-3

2

所以x+y 的相反数是3

2

备选例题

(2004·芜湖)小王上周在股市以收盘价/(收市时的价格)每股25?元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在接下来的一周交易日内,小王记下该股票每日收盘价格相比前一天的涨跌情况:(单位:元)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每股涨跌(元) +2 -0.5 +1.5 -1.8 +0.8

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1)星期二收盘时,该股票每股多少元?

(2)周内该股票收盘时的最高价、最低价分别是多少?

(3)已知买入股票与卖出股票均需支付成交金额的千分之五的交易费.?若小王在本周五以收盘价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答案】 (1)星期二收盘价为25+2-0.5=26.5(元/股) (2)收盘最高价为25+2-0.5+1.5=28(元/股) 收盘最低价为25+2-0.5+1.5-1.8=26.2(元/股)

(3)小王的收益为:27×1000(1-5‰)-25×1000(1+5‰) =27000-135-25000-125 =1740(元) ∴小王的本次收益为1740元. (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使运算简便.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互相为相反数的相结合,同分母的分数相结合,能凑整数的数相结合,正数负数分别相加,从而使计算简便. 1.计算

?112+23?1+34

?1+…+20032004?1

2.如果│a │=3,│b │=2,且a

3.取-56,从该数起,逐次加1,得到一列数.-56,-55,-54,-53,-52,… 问: (1)第10个整数是多少?第56个呢?第100个呢?

(2)依次求出这列数前10个、前56个、前100个整数的和分别是多少? (3)这列数字前n 个数的和是否随着n 的增大而增大?请说明理由. 【答案】 1.

2004

2003

2.5或1.

3.(1)-47,-1,43 (2)-515,-1596,-650

(3)不是,当加到第58个数(为1)时,前n 个数的和才开始递增. (六)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

1.1整式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能求出整式的次数。 教学重点:整式的概念与整式的次数。 教学难点:整式的次数。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常用的教学教具 活动准备:1、分别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长方形的面积为______ 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 2、代数式的系数、项的回顾: (1)代数式b a 23 1的系数是 代数式-24mn 的系数是 (2)代数式4 2b a -的系数是 代数式543 st 的系数是 (3)代数式c b a ab 423-共有 项,它们的系数分别是 、 , 项是________________. (4)代数式z x xy y x 23274 1-+-共有 项,它们的系数分别是 、 、 教学过程: 1. 课前复习1的基础上求下列图形的面积: 一个塑料三角尺如图所示,阴影部分所占的面积是_______ 2.小红、小兰和小明的房间的窗户从左到右如下图所示, 其上方的装饰(它们的半径相同) (1) 装饰物所占的面积分别是_____ ______ _______ (2) 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的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

1.2整式的加减(2) 教学目标:1.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 其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探索规律的问题,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发展符号感,发 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整式加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猜想。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活动准备:计算: (1)(-x +2x 2+5)+(-3+4x 2-6x ) (2)求下列整式的值:(-3a 2-ab +7)-(-3a 2-ab +9),其中a =2 1,b =3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 摆第1个“小屋子”需要5枚棋子,摆第2个需要 枚棋子,摆第3个需 要 枚棋子。 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下去。 (1)摆第10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 枚棋子 (2)摆第n 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你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用不 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 二、例题讲解: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11x 3-2x 2)+2(x 3-x 2) (2)(3a 2+2a -6)-3(a 2-1) (3)x -(1-2x +x 2)+(-1-x 2) (4)(8xy -3x 2)-5xy -2(3xy -2x 2)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函数》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概念,弄清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感受函数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交流、分析的思想意识,体会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 2.难点:对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3.关键:从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建立函数的模型.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函数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聚焦问题 1.变量(P94)中5个思考题.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学习“变量”这一节内容,对常量和变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先归纳出5个思考题的关系式,再举例) 【教师活动】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联想, 2.在地球某地,温度T(℃)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挖地用T=10-来表示(如图),请你根据这个关系式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这个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 (2)填写下表. 高度d/m 0 ,200,400,600,800,1000 温度T/℃ (3)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______. 3.课本P7“观察”.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踊跃发言 二、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函数定义】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活动】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强调在上述活动中的关系式是函数关系式.提问学生,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呢?哪个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活动】辨析理解,如:T=10-这个函数关系式中,d是自变量,T是d的函数等.弄清函数定义中的问题。 三、继续探究,感知轻重

新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doc

新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数学是研究数量、构、化、空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学 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小整理的数学教案供参考! 教学目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掌握正数 和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数; 3体数学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的需要激学生学数学的 趣 教学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的量知 重点:两种相反意的量 教学程:(生活)理念置情境 引入上开始教通具体的例子要明在前两个学段我已学 的数并由此学生思考:生 活中有些“以前学的数” 用了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今天我已是七年的学生了我是你的数学老.下 面我先向你做一下自我介我的名字是XX身高 1.73 米体重 58.5 千克今年 40 .我的班是七 (13) 班有 60 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 22 个占全班人数的37%? 1:老才的介中出了几个数分你能将些数按以前学的 数的分方法行分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 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 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 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学生思考回答: 只会改变数量关系而不会改变位置关系.

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教师提问: 你同意下列说法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2.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的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3.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学生思考回答:1、2是对的,3是错的. 第3个应改成: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直观体验. 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右图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 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 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三、例题讲解 【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答案】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下图中具有这两种位置关系的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26.1 二次函数(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 AB 的长为 xm,先取 x 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 3.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 . x 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 ? 有限定范围吗 ? 3 .我们发现,当 AB 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 是 x 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 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 AB 的长,填出相应的 BC 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 的长为5cm,BC 的长为 10m 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50m2。 对于 2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 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 0

人教版初中数学复习教案

第1课时有理数(1) 一、 考纲要求: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 2.掌握求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3.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含计算器); 4.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二、 -知识基点: 有理数的意义 1、 和 统称为有理数。有理数还可以分为 、 和 三类。 2、数轴的三要素为 、 和 . 3、 实数a 的相反数为________. 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b a += . 4、非零实数a 的倒数为______. 若a ,b 互为倒数,则ab = .. 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1≤a <10的数,n 是整数. 6、 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 边第一个不是 的数起,到 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三、中考例解: 例1 、1、(08芜湖)若2 3(2)0m n -++=,则2m n +的值为( ) A .4- B .1- C .0 D .4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近似数3.9×103 精确到十分位 B .按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8.04×105 其原数是80400 C .把数50430保留2个有效数字得5.0×104. D .用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8.1780精确到0.001 例3.右图是我市2月份某天24 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则该天的最大温差是_____ ℃. (2006连云港) 例4.a 、b 两数在一条隐去原点的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4个 式子中一定成立..的是 .(只填写序号)(2006连云港) ①a -b <0;②a +b <0;③a b <0;④a b +a +b +1<0.

初一数学教案(下册)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5.1.1相交线(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 : (二)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三、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的内容.) ○ 1回答“探究”中的问题并填空白; ②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 ○ 3注意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格式.;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检测 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 2.检测题: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几对对顶角?分别是哪些? (2)∠AOD 邻补角是 . (3)如果∠AOD=35°,则∠BOD 、∠BOC 、∠AOC 分别等于多少度? 分别让3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 D B C A O

五、后教 (一)更正: 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这3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 (二)讨论: 评(1):对顶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一个公共顶点.○ 2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师板书). 评(2):邻补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邻补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公共边○2一个角的一边是另一角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教师板书).【注意 ∠AOD 邻补角有两个,不要漏。】 评(3):∠BOD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邻补角互补. ∠BOC 、∠AOC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相等.再问对顶角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说出:同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拓展引申: (1)∠1的对顶角是---------- (2)∠1的邻补角是---------- (三)归纳:1分钟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六、课堂作业 (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 必做题:P8 2 选做题:P9 7 思考题:P9 8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5.1.1垂线(1)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表示两条直线垂直. 2.理解垂线的性质,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A B E F C D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

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初中数学教案下载

初中数学教案下载 【篇一: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 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 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①??x=4,?x=2.5,?x=-6,②?③? ?y=3,?y=4,?y=-13. ②③是方程的解,每个学生再找出方程的一个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 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 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 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 ?x=2,(3) 已知 ?是关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个解,则a= . y=1?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 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9930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校:团陂中学

教学时间 2、25 课题 5.1.1 相交线 课时 1 教学媒体 多媒体、黑板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 方法 经历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分类思想,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培养说理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合作探究 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问题: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12∠∠和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3∠∠和呢?

(2)12∠∠和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3∠∠和呢? (3)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 四、成果展示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在上图中,你还能写出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 ∠2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 五、巩固练习 例1:如图,直线a 、b 相交,(1)∠ 1=o 40, 求∠2,∠3,∠4的度数。 (2) ∠1:∠2=2:7 ,求各角的度数。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七、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反思与回顾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 数学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全册教案 5.1相交线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教程文件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2.3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2.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

初中数学教案下载

初中数学教案下载

初中数学教案下载 【篇一: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二次函数培训资料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类比、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难点:寻找、发现实际生活中二次函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1.设用篱笆围成的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2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