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五年级下册 地球的运动

五年级下册 地球的运动

五年级下册 地球的运动
五年级下册 地球的运动

第十三单元地球的运动(五年级下册)P.72

火车、汽车、轮船在运动,可以直观作出判断。“地球在运动”,我们很难研究,一是因为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二是因为人及物体都与地球一起共同运动,认识、研究地球运动有一定的困难。

正因为如此,有必要研究地球运动

一、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交替的假说

2、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乒乓球、手电筒

3、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猜想”可能

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P.75

在人类探索的过程中,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多种解释。

1、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托勒密(约生于公元100年)古希腊希腊天文学家,主要观点:地心说——地球为球体, 不运动,日月星辰太阳都绕地球旋转

2、日心说

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主要观点:日心说——太阳是宇宙中心且不运动,地球及其他行星绕太阳旋转,地球是球形的

哥白尼的主要观点: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是运动的,24小时自转一周

3)太阳是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及其他的行星都一

起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三、证明地球在自转P.77

1、摆的特点

实验已证明: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验证实验:

摆的方向的记录

2、傅科摆:P.77

(1) 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让摆摆动起来

(2) 将上述“摆”放在一个圆盘上,让摆摆动起来并且慢慢

转动圆盘,发现:摆摆动的方向基本不变——并没有跟着圆

盘转动

(3) 傅科做了一个很大的摆(27kg,60m),并且在摆下的地

面上画上一个刻度盘。让摆摆动起来,会发现:刻度盘所指

示的方向与摆摆动的方向悄悄地发生着“偏转”。由于摆能

保持摆动方向不变,所以这恰能证明地球在旋转(自转)。

(

4) 北京天文馆有一个傅科摆。一个金属球吊在高高的圆穹顶上,摆下面是一个有刻度的大圆盘。摆摆动时人们可以在刻度盘上读取旋转的度数。在这里,可以亲眼看一看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傅科摆动态展示】

3、对昼夜现象进行解释

四、谁先迎来黎明

1、模拟实验

地球仪、地图

模拟实验:北京(东)——乌鲁木齐(西)

当同学们由西向东转时(逆时针),谁先看到太阳?先北京(东)——后乌鲁木齐(西)

2、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假设太阳不动,我们(在地球上某点)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判断:地球是自西向东旋转的。

北京(东)——先看到太阳

乌鲁木齐(西)——后看到太阳相差时间由时区决定。

世界时区图P.81

由上图知:北京与乌鲁木齐(西),看到太阳约差两小时

总结:

地球及其运动特点

五、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1、对北极星“不动”的解释

课本P.83下方:

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都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2、小结:

地球自转时的特点

[ 上述小结,可参照以下网络答案

知识链接

地轴呈现的样子?地轴的倾斜方向?地轴倾斜方向是否在变化?

2013-05-16 19:19

黄诚赟专家来自: 复旦大学

专长: 天文学

第一个问题恕我用图片的回答。

第二个问题,现在地轴近似指向北极星。

第三个问题,地轴的指向会有变化,天文学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进动。但是地轴进动的速度很慢,周期长达26000年,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

六、地球在公转吗P.84

1、模拟实验:1号星、2号星P.85

我的观“星”记录

2、恒星的周年视差

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的周年视差

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七、为什么一年有四季P.86

1、模拟实验——古人观察不同季节的影长我们来模拟古人的做法,在四个地球仪中间放一盏灯当作太阳,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在北半球同一地点上都立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正午时间),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

A

C

我的观察记录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一边还在自转),在此过程中,某地被太阳照射的角度、时间长短不同——气温不同——季节不同

地球的中轴与日地之间的平面不成直角,而是一个66. 5°的倾角。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它的中轴自始至终保持着这样的倾斜度,这就是世界各地出现季节交替的直接原

因。

四季的成因:

八、极昼和极夜的解释P.88

1、极昼和极夜现象

以北半球为例。

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长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的时间;

北半球冬季时,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在黑夜之中。

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极昼和极夜。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2、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极昼和极夜是出现在两极地区的一种特有的自然现象,极昼就是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极夜就是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刚好相反。

3、我认识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对地球两种运动形式的描述

判断地球运动的依据

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总结:

[网络——知识链接四、地球的运动[12——14面]

1昼夜交替现象怎么形成的?

答:由于地球是不会发光、不透光的球体,所以总会有一半的区域见不到太阳一半见到;被太阳照得的一边就是白天,照不到的就是黑夜。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从而产

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什么

答: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它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地轴是倾斜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北极星是在偏向于北部的天空中而不是在头顶正中。在一年四季里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因为一年时间里在天空我们看到的北极星都是不动的,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地轴一直指向于北极星。

3.四季是怎么形成的?

答: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季节。加上地轴倾斜角度不变,就造成南北受热

不均,形成四季。

4、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答: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一端的极地,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就形成极昼现象;另一个极地就形成极夜现象。

知道东面的城市算西面的城市的时间,减去时间差,知道西面的城市算东面城市的时间,要加上时间差。

延伸阅读:

为了证明地球在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1819—1868)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名。实验在法国巴黎先贤祠最高的圆顶下方进行,摆长67米,摆锤重28公斤,悬挂点经过特殊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xiaojie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运动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原因) 适和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原因) 液态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杨学文:延庆县第五中学 张云霞:延庆县第三中学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学情分析:延庆五中学生在初中大部分为学校中等生,在进入高中时,属于较差质量的生源。但是,尽管生源质量差,他们的地理科学习基础却相差不大,仍然有希望在地理科的学习中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学生也有一点非常令人担心的毛病:那就是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狠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4、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5、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6、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意义 7、学生能联系实际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并了解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等最基本的概念。 8、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并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更加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 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地理已经学习过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经纬线、最基本的地球运动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公转方向、轨道、周期)已有一些了解,只是不完整,不能把各特点联系起来认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也存在不少学生不习惯用图来分析地理现象,认知地理规律。教师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结合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逐步克服学生方面的认知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及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 2.能够准确判断地球运动的方向。 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速度的特征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学会绘制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比较。 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 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一、自转 教师活动 【演示探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地球自转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自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演示、主动探究、相互合作、大胆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演示以及个人示范加深对自转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新课教学】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 学生仔细观察地球自转的状况,总结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 设计意图 通过动画演示,更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师活动 【绘图能力提升】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南极、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选一组同学展示成果。提问:从侧面、南极、北极看自转的方向不同,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 准确绘图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绘图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教师活动 【地球仪演示】演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分析其特点和规律。提问: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因纬度变化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 简述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最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 1.3.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 ,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 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 ,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 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 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 2,P 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 2到P 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 ,该线与SPE 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 3点,使S 、P 、E 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 3H 。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 (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2019年中考地理专题试题训练二地球的运动(含解析)

专题训练二:地球的运动 一、单选题 甲和乙两位同学一起合作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如图1所示。读图1、图2,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关于演示注意事项,下列说法不对的是 A. 甲代表太阳,乙代表地球,乙围绕甲运动 B. 甲平举的胳膊代表太阳直射光线 C. 乙斜举的胳膊代表赤道,四个位置倾斜角度不变 D. 乙一直面朝一个方向,因为地球公转的时候不自转 2.如图2所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再过半年,地球将运动到图1中的位置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将于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欧洲区域的11座城市中的12座球场内举行,这将是全球球迷的狂欢盛宴。有中国球迷已经制定了熬夜观看赛事电视直播的时间表;完成下列各题 3.2018俄罗斯世界杯举办期间:

A. 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 B.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 C.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D. 北半球昼长夜短 4.首场半决赛于7月11日莫斯科时间21:00开赛,即北京时间: A. 7月11日16:00 B. 7月11日凌晨2:00 C. 7月12日凌晨2:00 D. 7月11日凌晨23:00 5.造成北京与莫斯科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地球公转 B. 纬度位置差异 C. 地球自转 D. 海陆位置差异 6.如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圆圈表示纬线,直线 表示经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点比③点早看到日出 B. 此时刻②点的白昼比①点长 C. 从③点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可以直接到达②点 D. ④点的经纬度是(23.5°S,90°W) 7.凌日和冲日是两种天文现象。太阳系中的行星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 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所谓的冲日,通常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某行星凌日图

1.2地球的运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6)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 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参考优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的意义 “地球的运动”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地球和宇宙”共包括地球的物质、地球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方面。前面几册已经出现过地球物质(水、土壤、空气、岩石、矿物等),也学习过天气变化,涉及到一些地表的变化(岩石风化引起的地貌变化),本单元指导学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地球在不停地运动,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产生了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不断探索这些奥秘。我们虽然不能看到地球的运动,但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昼夜和四季现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本单元的编写思路就是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和发现昼夜和四季成因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精神和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已通过各种渠道对地球运动的知识有所了解,对昼夜和四季的形成也有他们自己的解释。但学生的认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科学课程有责任帮助小学生获得有关这方面的正确认识,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自然观。这不仅对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宣传科学、传播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说,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有十课,除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的拓展,涉及到生物和环境的内容。其他九课的每个话题基本上都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到“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两个方面。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教学重点放在“地球的自转”这方面,编排了1~7课,地球的公转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比较难以理解,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过程。 3、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4、通过读图、画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等,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地球运动形成初步的空间结构思维;激发学生进一步对自然地理的探索兴趣;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学情分析】

初中地理属于副科,中考学生也很少选考地理。进入高中后,他们的地理知识较贫乏,地理学习基础往往较差。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高中地理很吃力,缺乏学习兴趣,成绩很不理想。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很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教材分析】 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本节知识共分为4课时进行,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优秀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和复习题教科版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和复习题 A科学概念 1.地球确实在自传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地球卫星的观测,而且还有来自观察和的试验多种现象。 2.傅科摆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3.地球自转的特征有: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地球在围绕地轴在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4.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北极星不动等。 5.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球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形成极昼和极夜现象。 B目标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1)。 2.昼夜现象与(1)有关。 3.(1)和(2)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3)。 4.当我们同车、船、椅子一起运动的时候,看到车、船、椅子外的景物会向(1)方向运动。 5.(1)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2)。 6.在地球的南极、北极附近,太阳升起就不落下去的日子叫(1),只有黑夜而没有白天的日 子叫(2)。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1)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1),即(2)或(3)。 9.(1)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2)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1)决定了地区之间的(2)。 11.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有许多事情令人感到奇怪。如:北半球夏季时,北极中心地区的 白天可达半年时间,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1)。 12.天空中星星围绕(1)(2)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3)产生的现象。 13.从(1)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2)。 14.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1)转动;公转的方向是(2);公转一周是(3)。

高中地理_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理 课题: 1.3.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科目:地理 年级:高一 课型:新授课 一、课标解读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模块的重要理论基础,更为地球公转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对于进一步探索地球奥秘,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而高中学段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宇宙的探索更加系统全面,也更加抽象,因此,需要教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演示,使学生逐步培养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问题分析计算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问题中探索,在探索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锻炼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材分析 地球在宇宙中有规律的运动,地球上的生命时刻感受着地球自转运动带来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时差问题等等。本节重点介绍了地球自转产生的三个主要的影响,结合多媒体展示,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便于更好的理解本节重点、难点知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区时、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地方时差产生的原因。 2、掌握晨昏线的判别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3、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能力目标 1、能判读不同的光照图。 2、能计算不同地区的地方时和区时。 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晨昏线的判别 2、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3、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读、应用 2、时差计算 【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具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学时】一学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地球运动一节的教材分析

案例分析:地球的运动一节教材分析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课本13-20页 一、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的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标准讲: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最基础的部分,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地球自转、公转的一般特点,虽然在课标中没有明确说明,但是自转和公转的特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为以后认识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提高读图、析图、绘图能力要会应运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涉及到昼夜更替、地方时和区时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为下一节课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奠定基础。它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几章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水循环洋流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划分教学因子,形成知识结构

三、分析内部外部的联系 (一)分析内部的联系 1、分析知识之间的联系 (1)首先讲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地球自转、公转的一般特点,但是自转和公转的特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基础,和后面讲到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因果关系。整节课的安排也是先讲原因,再讲结果。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之间的安排是并列的关系。 (3)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了黄赤交角,进而产生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是因果关系。 (4)四季的划分是由于太阳运动产生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进而产生了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在这一部分的安排都是先将原因解释清楚,经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再讲结果,是因果关系的安排。 2、分析教材表述系统内部的联系 (1)在教材的表述体系上,主要内容是以文字系统和图像系统来体现的,有21段文字和10幅图,为了便于理解图的内容,在图的旁边还加了文字注解,其中也包括了知识内容。如恒星日和太阳日是直接用图的方式进行处理,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2)活动部分是图像文字的辅助。本节共有三个活动6个问题。 (3)由于是高中教材,在本节中,设计了许多读图思考的问题,这些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将问题进一步拓展,让学生思考理解,通过探究自己找到答案,也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本节课中还安排了两个阅读以扩充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和钻研科学的兴趣。(二)分析外部联系 1. 在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比较时,讲到了参照点选取的问题,是比较外联;以及在讲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时,要引入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这是联系到的物理知识,是加深外联。 2.在时区的划分上,将一个圆周360°按照一个太阳日的时间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以及在时间的计算上,都和数学计算分不开的,这是属于应用外联。 3.在讲到太阳公转时,需要用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解释,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此处应用到了物理的知识,是加深外联。 4.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之间时间日期的换算等等,要能够运用规律解释这些,是应用外联。 四、分析三维目标 (一)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读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列表、对比、归纳地球两种基本运动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的一般特点。 2.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3.了解昼夜的产生及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4.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全球时区的划分,国际日界线,并在日常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5.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及其季节变化、纬度变化以及成因。 6..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像力。 7.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图、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分析“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运用教具、学具,或者计算机模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 2.通过读昼、夜半球图,得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并用此图说明相关问题,从而初步掌握用图形辅助空间思维的方法和步骤。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的知识点知识点的结构: 地球 自转 自转方向:经纬网、北极上空、南极上空(规律:从0度经线到东经,东经的时间来 的比西经早;速度:角速度、线速度 A、B相对的方位:经线代表的方向、纬线代表的方向 周期的类型:太阳日(24小时)、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与昼夜现象区分好 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方时:与区时区分好,地方时的计算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南半球、赤道 公转 周期的类型:太阳年(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恒星年(365天6时9分) 方向:自西向东;速度:近、远日点和二分日、二至日的特点及区别 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其变化的影响 公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现象的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回归运动的关系,晨昏 线、与地方时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太 阳直射点 四季的更替:表现、各纬度的区别

1、地球的自转 定义:地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角度不同的自转:极点俯视:北逆南顺;跨0度经线:自转从西经到东经;跨180度经线:从东经到西经。 极点判断自转方向的记忆方法; 从南极上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记忆方法:左手代表南半球,右手代表北半球,双手作握拳状,从上往下看,手上的向中心的漩涡则为各半球的自转方向。如下: 左手(顺时针)右手(逆时针) 自转的周期: 昼夜更替的周期: 一个太阳日(24小时)定义:以太阳为参照物,太阳两次经过中午的时间间隔。 自转的真正周期: 一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定义: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绕转中心轨道面方向速度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地轴赤道面自西向东(侧视)线速度、角速度………….. 地球公转太阳黄道面北逆南顺(俯视)近日点、远日点……………. 地球自转——中心、方向、速度、——地球公转 ↓↓ 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公转轨道面 ↓(水平) 赤道面↓ ↓∣ —————黄赤交角(会变)—————— ↓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回归年、二分二至… ↓ (昼长、夜长、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直射点、纬度、季节) ↓↓ —————————————— ↓ 四季五带:昼(夜)长、直射、极昼(夜)、纬度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篇一: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 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 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 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 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 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5、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 经过地心.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③晨昏线不断 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⑤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⑥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时,为夏至日、冬至日. 6、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 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 时为18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4 分钟.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会备课的校长不是好老师!老师的天职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完成知识的传承与积淀,然而这一切都是以备课为基础,备课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先“吃透”教材。为此,查字典地理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教材分析一篇,希望对老师们教学有所帮助。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材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介绍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教学时可以进行比较,加深理解。太阳日和恒星日是本节的难点之一,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像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自转360度)1恒星日,所用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自转了360度59分,用的时间是24小时。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差异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引起的,也可以说是其参照点不同造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恒星日和太阳日”这幅图,明确图上的三颗恒星是同一颗恒星。为了加深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南极和北极俯视 的地球自转示意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的变化也要通过课本上的两幅图来理解,从图上可以看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都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地球与太

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应该是相等的,因此,在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的速度最快,在远日点附近最慢。 教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讲了地球自转和时差的关系,这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东边总是早见到太阳,这样,在时间上就有了早和迟之分,相对于位置偏东的地点,总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的时间早一些。同一经度的地方时一定相同。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0,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早西晚。教学时要讲练结合,让学生学会计算地球上任意两点的地方时差。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及国际日期变更线也是本节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时区和国际日界线”一图,明确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方法以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意义,通过课堂练习进行巩固。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讲述了黄赤交角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以及四季的形成。应该说黄赤交角的形成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形成的,只有明确什么是黄赤交角以及地球公转时地轴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这个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而且只有在北纬66034/以北和南纬66034/以南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就引起

地球的运动知识整理

地球的运动知识整理 区别 项目 自转公转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运动方向 通称自西向东通称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地理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地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速度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角速 度处处相等,即15°/小时 平均1°/日 (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由快变慢 (南北两极点无线速度) 平均约30 km/s (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如图4-6。 ① 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o; ② 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o; ③ 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o;如当太阳直射在20o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o′N或70oS。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2)时区与区时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3)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如图4-14。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2)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θ|,φ为所求点的纬度,θ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 4、四季和五带 (1)四季: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2)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