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及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和特点;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不同水平及方法。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第三节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

第四节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第六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和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概述

1、运动生理学的概念

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sports physiology)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

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促进儿童少年的正常发育、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防治某些疾病,提高运动机能术水平的目的。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assimilation);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dissimilation)。在物质合成时,即在同化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而在物质分解时,即在异化过程中将释放出能量。因此,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代谢(material metabolism)和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是同时进行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2)兴奋性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能引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stimulus)。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其表现,称之为兴奋(excitation)。因此,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能力的高低反映了该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一种是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弱变强,这种活动是兴奋活动;另一种是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这种活动是抑制(inhibition)活动。兴奋和抑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生理活动过程。

(3)应激性

人体内各种组织对外界环境变化(刺激)具有不同的反应,如肌肉表现为收缩,腺体表现为分泌,神经的反应则表现为发放并传导神经冲动。而其他组织,如上皮、骨胳等受到刺激后则表现为细胞代谢发生变化等。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irritability)。活组织应激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既可是生物电活动,也可是细胞的代谢变化。而兴奋性则只是指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发生生物电变化的过程。因此,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

(4)适应性

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走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adaptability)。例如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远远超过平原地区的居民。这种适应性反应对高原居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血中红细胞数量的增多大大提高了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克服了高原缺氧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创造了适应客观环境而生存的条件。再如,运动员经过长期的力量训练可使肌肉的力量和体积增加;长期经过耐力训练的运动员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得到改善等,这些都是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适应的结果。(5)生殖

小结。

第二课时

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传入神经将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中枢在脑和脊髓,能对各种刺激进行分析判断;传出神经则将中枢对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信息传递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2、体液调节

人体血液和其它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hormone),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这种调节过程是通过体液的运输而实现的,因而称为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被调节的细胞或组织称为靶细胞或靶组织。许多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各种激素,就是借体液循环的通路对机体的功能进行调节的。也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通路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例如,肾上腺髓质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共同参与机体的调节。

除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虽不能随血液到身体其它部位起调节作用,但可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邻近组织细胞的活动。这种调节可看作是局部性体液调节,或称为旁分泌(paracrine)调节。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3、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例如,骨胳肌或心肌收缩前的长度能对收缩力量起调节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增加时,肌肉的收缩力量会相应增加,而肌肉的初长度缩短时收缩力量就减小。一般来说,自身调节的幅度较小,也不十分灵敏,但对于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

有时一个器官在不依赖于器官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器官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也属于自身调节。

4、生物节律:

指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又称生物的时间结构。

第三节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

1、非自动控制系统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非自动控制系统。

2、反馈控制系统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断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反馈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反馈控制系统分成比较器、控制部分、受控部分三个主要环节。输出变量的部分信息经监测装置检测后转变为反馈信息,回输到比较器,由此构成闭合回路。在不同的反馈控制系统中,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某些化学成分的浓度)或机械信号(压力、张力等),但最重要的是这些信号的数量和强度变化中所包含的准确的和足够的信息。

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这样的反馈称为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可逆的,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经常处于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如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负反馈相反,如果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正反馈往往是不可逆的,是不断增强的调空过程,直到整个生理过程结束为止。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均属于正反馈调空过程。

3、前馈控制系统

在调空系统中,有时干扰信息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这种干扰信息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feedforward)。在前馈调控过程中,机体的控制部分可在其输出效应尚未发生偏差而引起反馈之前,就可对受控部分发出纠正信息,使机体的控制过程不出现较大的波动和反应滞后的现象,从而能更有效地保持生理功能活动的稳态。因此,前馈控制系统所起的作用是预先监测干扰,防止干扰的扰乱;或是超前洞察动因,及时作出适应性反应。条件反射活动是一种前馈控制系统活动。例如,动物见到食物就引致唾液分泌,这种分泌比食物进入口中后引致唾液分泌来得快,而且富有预见性,更具有适应性意义

第四节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动物实验法

1、慢性实验:指在完整、清醒、健康的动物身上进行各种生理实验研究的方法。如摘除或破坏动物的某个器官,以观察其生理活动。

2、急性动物实验:分在体和离体实验。

所得到的结果应考虑与人的差异。

(二)人体实验法

1、现场测试法

2、实验室测试法

(三)必须结合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实际,同其他学科相配合,进行系统、深入的综合研究,才有更广阔的前景。

第五节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一、运动生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希尔被誉为“运动生理学之父”。

2、日本学者田章信的《运动生理学》是亚洲早期的代表作。

3、我国蔡翘于1940年出版了《运动生理学》。

第一次飞跃:1957年北京体育学院培育出运动生理学研究生。

第二次飞跃,70年代至80年代,各体院成立了研究生硕士点。

2001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于2001年成立。标志着运动生理学已发展成为生理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这是中国运动生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一)最大摄氧量的研究

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着极大正相关。直接测定法:自动气体分析仪。

(二)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

现建议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来代替。

(三)个体乳酸阈的研究

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60%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个拐点即“乳酸阈”。

(四)运动性疲劳

可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

(五)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自由基又称游离基,系外层轨道上含有的未配对的电子。(六)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

(七)肌纤维类型的研究

(八)运动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九)运动与控制体重

(十)运动与免疫功能

第六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1、微观水平不断深入

2、宏观水平研究更发展

3、研究方法日益创新

4、应用性研究受到重视

5、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小结。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肌纤维的收缩过程;掌握骨骼肌的物理、生理特性,骨骼肌收缩形式;掌握肌纤维类型的生理特征及其与运动的关系;明确肌电现象。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

第二节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第四节骨骼肌特性

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骨骼肌的物理、生理特性,骨骼肌收缩形式;肌纤维类型的生理特征及其与运动的关系;肌电现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

一、肌纤维的结构

1、概述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成人肌纤维直径约m60,长度为数毫米到数十厘米。每条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内膜。许多肌纤维排列成束(即肌束),表面被肌束膜包绕。许多肌束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外面包以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外膜。

2、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的直径约1~2mm,纵贯肌细胞全长。每条肌原纤维的全长都由暗带(A带)和明带(I带)呈交替规则排列,在显微镜下呈现有规律的横纹排列,故骨骼肌也称横

纹肌。

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实际上由于粗肌丝的存在而形成了A带。细肌丝连接于Z线,纵贯I带全长,并伸入A带部位,与粗肌丝交错对插。在一个肌小节中,来自两侧Z线的细肌丝在A带中段未相遇而隔有一段距离,即为H区,此时H区的肌丝成分只有粗肌丝,而H区以外的A带中,粗、细肌丝并存,当肌肉被动拉长时,肌小节长度增大,此时细肌丝从暗带重叠区拉出,使I带长度增大,H区也相应增宽。

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机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sarcomere)。肌小节的长度变化范围为 1.5~3.3um,肌肉收缩时较短,舒张时较长,肌肉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2.0~2.2um。

粗、细肌丝相互重叠时,在空间上呈现严格的规则排列,每一根粗肌丝被六根细肌丝所包围。粗、细肌丝间这种密切的空间关系,为肌细胞收缩时粗、细肌丝的相互作用创造了条件。

3、脉管系统、肌管系统

肌原纤维间有两种不同的小管系统,即横小营系统和纵小管系统。这些肌管系统是骨胳肌兴奋引起收缩耦联过程的形态学基础。横小管系统(transverse tabular system,又称T-system)是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纵小管系统(longitudinal tubular system),即肌质网(sarcop1asmic reticulum)系统。细胞内肌质网常围绕每条肌原纤维,形成花边样的网,其走行方向和肌纤维纵轴平行。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称为终末池(terminal cistern)。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未池构成复合体,称为三联管(triad)结构。横小管与纵小管的膜在三联管结构处并不接触,中间有约12nm的间隙,故这两种小管的内腔并不相通。

4、肌丝的分子组成

蛋白质占肌肉干重的75%~80%,与收缩机制有关的蛋白质占肌肉蛋白质的50%~60%。肌细胞收缩的物质基础是粗、细蛋白质肌丝。

(1)粗肌丝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myosin,又称肌凝蛋白)组成。一条粗肌丝中约有200个肌球蛋白分子。每个肌球蛋白分子呈双头长杆状。许多肌球蛋白的杆状部分集束构成粗肌丝的主干,其头部向外突出,形成横桥(cross-bridge)。横桥部具有

ATP酶活性,可分解ATP而获得能量,用于横桥的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头部可与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呈可逆结合。

(2)细肌丝

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actin,又称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又称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troponin,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肌动蛋白:肌动蛋白单体呈球状(称G-肌动蛋白)。许多G-肌动蛋白单体以双螺旋聚合成纤维状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干。

原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也呈双螺旋状,位于F-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中并与其松散结合。在安静状态下,原肌球蛋白分子位于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之上,阻碍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大约掩盖7个活性位点。

肌钙蛋白: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亚单位I、亚单位T和亚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Ca2+具有高亲和力。肌钙蛋白的作用之一是把原肌球蛋白附着于肌动蛋白上。当细胞内Ca2+浓度增高时,肌钙蛋白亚单位C与Ca2+结合,引起整个肌钙蛋白分子构型改变,进而引起原肌球蛋白分子变构,暴露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使肌动蛋白与横桥得以结合,最终导致肌纤维收缩。

小结。

第二课时

第二节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

一、概述

(1)生物电--—一切活组织的细胞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

(2)动作电位---- 可兴奋组织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出现的一种电变化。作为可兴奋组织的标志。

二、静息电位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这种电位差存在于细胞膜两侧,所以又称跨膜电位,或简称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静息电位相对恒定,据测定哺乳类动物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约为70~90mV。若以细胞膜外电位为零,细胞膜内电位则为-70~-90Mv。

(二)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可以用“离子学说”来解释。离子学说认为: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由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相似,下面就以神经细胞为例叙述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哺乳类动物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28倍,而Na+、CL-细胞外浓度分别高于细胞内13和30倍。另外细胞内的负离子主要是大分子有机负离子,如蛋白质等(以A-表示)。因此,如果细胞膜允许离子自由通过的话,它们将以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产生K+和A-的外流(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动)以及Na+和CL- 的内流(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流动)。但是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是有选择的。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而对Na+的通透性较小,仅为K+通透性的1/100~1/50。而对A-则几乎没有通透性,所以就形成在静息时K+向细胞外流动。离子的流动必然伴随着电荷的转移,结果使细胞内因丧失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下降,同时使细胞外因增加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上升,这就必然造成细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所以,K+的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哺乳动物神经轴突膜内外的离子浓度(mmol/L)

K+ Na+ CL-

细胞膜内140 10 4

细胞膜外 5 130 120

膜内外浓度比28:1 1:13 1:30

离子流动方向膜内流向膜外膜外流向膜内膜外流向膜内

三、动作电位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动作电位是一个连续的电位变化过程。另外,它在细胞的某一部位一

旦产生,就会迅速向四周扩布。动作电位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电位变化。(二)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示意图(细胞内记录)

以神经轴突为例,把用细胞内记录法所得到的动作电位变化过程简述如下。ab: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bc: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abc::动作电位的锋电位

cd:动作电位的后电位

1、静息相

2、去极相

神经细胞感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会立刻爆发一次快速而连续的电位变化。首先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很快减小到零,进而膜电位发生反转,由原来的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由原来-90mV反转到约+30mV,电位变化的幅度为120mV,形成动作电位曲线的上升支。上升支进行的时间很短,大约在0.5ms内完结。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由-90 mV减小到0 mV的过程被称为去极化(depolarization phase),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细胞膜电位由0 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称为反极化。反极化的电位幅度称为超射(over shoot)。

3、复极相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和下降支持续时间都很短,历时不超过2.0ms。所记录下来的图形很尖锐,因此称为锋电位(spike potential)。锋电位之后还有一个缓慢的电位波动,这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后电位(after potential)。它是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前的微小波动。后电位完结后细胞膜电位才完全恢复到

静息电位水平。

动作电位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爆发的一次电位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以及随后的缓慢波动过程。它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两种电位变化,或者说包括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时相。其中锋电位特别是它的上升支是动作电位的主要成分。一般所说的动作电位就是指锋电位而言。

在动作电位过程中,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兴奋性变化分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从时间关系来说,锋电位相当于细胞的绝对不应期。后电位的前段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后电位的后段相当于低常期。

(三)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全或无”(all or none)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②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它就会向整个细胞膜传播,而且它的幅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弱。③脉冲式。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隔。

(四)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也可以用离子流学说来解释。由于Na+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得多,它有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而离子进出细胞是由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控制的。在安静时膜上Na+通道关闭。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增加,导致电位急剧上升,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变化,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化和反极化时相。当膜内正电位所形成的电场力增大到足以对抗Na+内流时,膜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即Na+平衡电位。与此同时,Na+通道逐渐失活而关闭,K+通道逐渐被激活而重新开放,导致Na+内流停止,产生K+ 快速外流,细胞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兴奋前的负电位状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亦即复极化时相(repolarization phase)。(五)动作电位的传导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就沿着细胞膜向各个方向传播,直到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这种在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叫做传导

(conduction)。如果发生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是双向的。

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动作电位的传导实质上是局部电流流动的结果。

有髓神经纤维外面包裹着一层电阻很高的髓鞘,动作电位只能在没有髓鞘的朗飞结处产生局部电流。因此动作电位是越过每一段带髓鞘的神经纤维呈跳跃式传导的。因为,有髓神经纤维较粗大,电阻较小,而且,动作电位的传导是跳跃式的,所以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比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快的多。如人的粗大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超过每秒100m,而一些纤细无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还不到每秒1m。

A、B、C:动作电位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D: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呈跳跃式传导。

(六)细胞间的兴奋传递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另一种是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这两种传递过程有相似之处,在此仅对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进行叙述。

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又称为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的末梢发出许多细小分支,并且在终末部分膨大。此处的细胞膜较正常部位要厚些,被称为接头前膜(终板前膜),与之相对应的骨骼肌细胞膜称为接头后膜(终板后膜)。接头前膜与接头后膜之间的间隙称为接头间隙(终板间隙)。

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当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Ca2+ 从细胞外液进入轴突末梢,促使轴浆中含有乙酰胆碱的突触小泡向接头前膜移动。当突触小泡到达接头前膜后,突触小泡膜与接头前膜融合进而破裂,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

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接头后膜上的Na+ 、K+ 通道开放,使Na+ 内流,K+ 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小,即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肌细胞的阈电位)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是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七)肌电

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Electromyogram, EMG)。

骨骼肌收缩时的肌电活动通过电极引导,生物放大器放大,显示器显示、计算机数据采集等过程,转变成为可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处理的数据,然后用适当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为医学诊断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采集肌电信号的电极有两种,一种是针电极,另一种是表面电极。用针电极采集肌电时需要将电极插入受试者的肌肉内,因此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而且不能用于体育科学研究中。用针电极所引导记录的肌电图是运动单位电位,其波形可分为单相波、双相波、三相波和多相波。在体育科学研究中一般用表面电极采集肌电信号。在记录时将电极贴于皮肤表面即可,不会造成损伤。用表面电极引导记录的肌电图往往是许多运动单位电位叠加而成干扰相肌电图。

轻度用力时用针电极从20个不同部位记录到的正常人肱二头肌的运动单位电位

不同程度收缩时骨骼肌肌电图

(表面电极引导)

A 轻度用力收缩(单纯相)

B 中等用力收缩(混合相)

C 重度用力收缩(干扰相)

小结。

第三课时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一、肌丝滑行学说

Huxley等人发现,肌肉缩短时A带的长度不变,而I带和H区变窄。在肌肉被拉长时,A带的长度仍然不变,I带和H区变宽。同时发现,无论肌小节缩短或被拉长时,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长度都不变,但两种肌丝的重叠程度发生了变化。根据以上发现,Huxley等人提出了滑行学说(sliding-filament theory)。滑行学说认为: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动作电位、神经肌肉接头、肌细胞膜兴奋、肌质网释放钙离子、肌钙蛋白亚单位C与钙离子结合、原肌球蛋白滑入F-肌动蛋白、肌动蛋白的活性点暴露、横桥与之结合、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行、肌肉收缩。

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pling)。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包括以下3个主要步骤:

1、兴奋(动作电位)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Ca2+通道开放,Ca2+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

肌浆中Ca2+ 浓度生高后,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构型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Ca2+ 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Ca2+-Mg2+依赖式ATP酶(钙泵),当肌浆中的Ca2+ 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Ca2+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Ca2+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Ca2+浓度降低,Ca2+ 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第四节骨骼肌特性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伸展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弹性。虽然骨骼肌具有伸展性和弹性,但肌肉的伸展程度和所受外力或负荷并不呈线性关系,而是当外力和负荷逐渐增大时,其长度增加幅度逐渐降低。而且,当外力或负荷取消后肌肉的长度也不是立即恢复。这种现象是由于骨骼肌在被拉长或回缩时肌浆内各分子间的摩擦力造成的。因此,除上述两种物理特性外,骨骼肌还具有粘滞性。粘滞性是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可见骨骼肌不是一个完整的弹性体,而是一个粘弹性体。骨骼肌的物理特性受温度影响。当温度下降时,肌浆内各分子间的摩擦力加大,肌肉的粘滞性增加,伸展性和弹性下降;当温度升高时,肌肉粘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加。在运动实践中,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使肌肉温度升高,降低粘滞性,提高肌肉伸展性和弹性,有利于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是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可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肌肉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立即产生收缩反应,这种特性称为收缩性。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性是紧密联系而又不同的两种基本生理过程。

要引起骨骼肌兴奋必须给予适当的刺激。刺激应满足以下条件。

刺激强度要使肌肉产生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大于阈刺激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刺激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刺激可以作为评定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刺激小表示组织的兴奋性高,阈刺激大则表示兴奋性低。

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肌纤维收缩。而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肌纤维可以引起肌纤维收缩——“全或无”现象。

刺激的作用时间无论刺激强度多大,要使可兴奋组织兴奋,刺激必须持续足够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小,需要刺激的作用时间就越长。相反,刺激强度越大,需要刺激的作用时间就越短。

刺激强度变化率要使可兴奋组织兴奋,刺激必须有足够的变化率。如果用点电流刺激组织,只有通电和断电的瞬间可以引起组织兴奋。而在继续通电的过程中,由于电流强度没有发生变化,组织不产生兴奋。所谓刺激强度变化率是指刺激电流由无到有或由小到大的变化速率。同样电流强度,变化速率越大越容易引起组织兴奋。

小结。

第四课时

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一、骨骼肌收缩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分为:

(一)向心收缩

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而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发生在后。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故这种收缩形式又称为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有时也称为动力性或时相性收缩。肌肉向心收缩时,是做功的。其数值为负荷重量与负荷移动距离的乘积。

在向心收缩过程中,所谓的等张收缩是相对的,尤其是在在体情况下,更是如此。由于在肌肉收缩过程中,往往是通过骨的杠杆作用克服阻力做功。在负荷不变的情况下,要使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以同样的力量收缩是不可能的。如当肌肉收缩克服重力垂直举起杠铃时,随着关节角度变化,肌肉做功的力矩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肌肉用力的程度也不同。在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出现“顶点”主要是因为在此关节角度下杠杆效率最差,加上肌肉缩短损失一部分力量,而促成了“顶点”的产生。

(二)等长收缩

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肌肉等长收缩时由于长度不变,因而不能克服阻力做机械功。

等长收缩有两种情况。其一,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如试图拉起根本拉不起的杠铃时,肱二头肌所进行的收缩就是等长收缩。其二,当其它关节由于肌肉离心收缩或向心收缩发生运动时,等长收缩可使某些关节保持一定的位置,为其它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的条件。要保持一定的体位,某些肌肉就必须做等长收缩。

(三)离心收缩

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如下蹲时,股四头肌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以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使身体缓慢下蹲,起缓冲作用。因此,肌肉做离心工作也称为退让工作。再如搬运重物时,将重物放下,以及下坡跑和下楼梯等也需要肌肉进行离心收缩。肌肉离心收缩可防止运动损伤。如从高处跳下时,脚先着地,通过反射活动使股四头肌和臀大肌产生离心收缩。由于肌肉离心收缩的制动作用,减缓了身体的下落速度。不致于使身体造成损伤。离心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四)等动收缩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由于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收缩速度是恒定的,等动收缩有时也称为也称为等速收缩。在运动实践中,自由泳的划水动作就具有等动收缩的特点。

二、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量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离心收缩产生的力量比向心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

2、肌电在等速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时,肌电与肌张力在一定范围内呈直线关系。积分肌电(IEMG)与肌肉张力成正比。在负荷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的IEMG较向心收缩低。

3、代谢在输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肌肉离心收缩时所消耗的能量低于向心收缩,其耗氧量也低于向心收缩。肌肉离心收缩时其它与代谢有关的生理指标的反应(如心率、心输出量、肺通气量、肺换气效率、肌肉的血流量和肌肉温度等)均低于向心收缩。

4、肌肉酸疼很早就发现,肌肉做退让工作时容易引起肌肉酸疼和损伤。近来

研究表明,大负荷肌肉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更容易引起肌肉酸疼和肌纤维超微结构以及收缩蛋白代谢的变化。

三、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1、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2、肌肉力量与运动

力量-速度曲线、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四、运动单位的动员

1、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2、运动单位的动员--- 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小结。

第五课时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二、不同类型肌纤维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一)形态特征

不同的肌纤维其形态学特征也不同。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收缩蛋白。快肌纤维的肌浆网较也比慢肌纤维发达。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并且,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因而导致慢肌纤维通常呈红色。与快肌纤维相比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线粒体,而且线粒体的体积较大。在神经支配上,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纤维较细,传导速度较慢,一般为2~8米/秒;而快肌纤维由较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及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和特点;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不同水平及方法。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第三节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 第四节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第六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和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概述 1、运动生理学的概念 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sports physiology)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

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促进儿童少年的正常发育、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防治某些疾病,提高运动机能术水平的目的。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assimilation);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dissimilation)。在物质合成时,即在同化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而在物质分解时,即在异化过程中将释放出能量。因此,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代谢(material metabolism)和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是同时进行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2)兴奋性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能引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stimulus)。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其表现,称之为兴奋(excitation)。因此,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能力的高低反映了该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一种是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弱变强,这种活动是兴奋活动;另一种是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这种活动是抑制(inhibition)活动。兴奋和抑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生理活动过程。 (3)应激性

常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操作流程

常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操作流程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

人体安静、运动时脉搏、血压的测定 [实验目的] 了解人体动脉血压测定的原理,学会人体在安静时和运动前后脉搏及血压的测定。 [实验原理] 血压的测定,最常用的是间接法。通过使用血压计在动脉外加压,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测定血压。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并没有声音,如果对血管施加压力,使血管腔变窄而形成血液涡流时可发生血管音。当外加压力超过动脉血压的收缩压时,受压部位的血流完全被阻挡,此时在受压部位的远侧听不到声音。当外加压力低于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血液则可断续地通过受压部位使血流形成涡流而发出声音。当继续降低压力时,且外加压力等于舒张压时,受压部位的血流由断续流动恢复到持续流动,受压部位远侧的声音则由强变弱或突然消失。因此,动脉血流刚能发出声音时的最大外加压力相当于收缩压,而动脉内血流声音突变后消失时的外加压力则相当于舒张压。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约在60—-100次/分。心率常受年龄、性别、生理状况、训练水平、体力劳动及体育运动的影响。在实践中通过测定血压、心率可了解受检查者循环系统的功能,了解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运动后的恢复情况、运动的密度。 [实验对象] 人体 [实验器材]

血压计、听诊器、秒表、电子节拍器 [实验步骤] 一、安静时脉搏血压的测定 (一)脉搏的测定 1.扪诊法桡动脉扪诊法:在测试安静脉搏时较为方便。 颞浅动脉扪诊法:位于耳前部略偏上,颞浅动脉经过此处,适合于运动后。 心前区扪诊法:位于左心前区心尖部,适合于运动后。 颈动脉扪诊法:位于胸锁乳头肌前、下颌角下部。 2.器械法 听诊法:用听诊器在心前区直接听诊,计算心率。 心率遥测仪:可准确记录运动中和运动后心率。 (二)安静时动脉血压的测定。 1.将脉压带绑在被试者的上臂,其下缘应距肘关节上约2--3厘米,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 2.在肘窝内侧找到搏动点,将听诊器头紧贴肘窝肱动脉处。 3.把气球的气门旋紧打气,随脉压带内的压力升高,逐渐可以听到有节奏的“咚咚”声,继续打气等声音消失时再使压力升高20--30毫米汞柱或2--4千帕,然后旋开气门徐徐放气。 4.在放气时注意听有节奏的“咚咚”声响的第一声出现时,水银面所指示的压力即为收缩压。 5.继续放气,随压力逐渐下降,听到突然变声或声音消失时,水银面

运动生理学教案(共十五章)

运动生理学教案(共十五章) 绪论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新陈代谢 概念:通过同化和异化过程,生物体实现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生命活动过程,即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过程。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吸收能量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产生能量过程。 以上两过程同时进行并相互依存,是需要酶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必然伴随着能量的产生和转移、利用,而能量的转变也必然伴随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2.应激性 3.兴奋性 概念: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环境变化。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分类,有强度和作用时间的要求。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兴奋: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兴奋性表现:兴奋:相对静止——活动,弱——强 抑制:活动——相对静止,强——弱 例:肌肉活动的兴奋——收缩耦联、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活动、心脏活动的强弱变化。 比较应激性和兴奋性的区别。 4.适应性 概念:生物体所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客观环境的长期影响可使生物体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例:气候服习、高原环境中人体红细胞增多 耐力运动员心脏肥大,肌纤维增粗。运动训练过程实质上为人体机能对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的适应过程。 启发学生结合运动实例说明适应性在训练比赛中的重要性 5.生殖 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及调节的控制 细胞外液——内环境: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存环境。 内环境理化因素相对稳定——稳态 稳态不断受到影响,又不断得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维持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也保持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体内调控机制调节生理机能,使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物节律。 体内主要调控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 例:神经系统对运动中代谢率增高的适应性性调节: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变化等内分泌对运动中代谢率增高的适应性调节: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变化等。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血红蛋白测定及血型测定 A..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目的】掌握用比色法来测定血红蛋白量。(3分) 【原理】血红蛋白量测定方法有光电比色法、分光光度法和沙里氏比色计比色法。本实验采用沙里氏比色法。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颜色随其结合的氧量多少而有一定的变化。为提高测定的标准,可向血液中加稀盐酸,使亚铁血红蛋白酸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显稳定的棕黄色,加蒸馏水稀释并与标准色比较,既可求出100mL血液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克数。血红蛋白的含量受年龄、性别、营养状况、体育锻炼以及居住条件的影响。(5分) 我国正常成年男子约含12~15g·dL-1;女子约为11~14 g·dL-1。 【器材】沙里氏比色计(含比色管、比色架、吸血管)、采血针、75℅酒精、棉球、95℅酒精、0.1mol盐酸、乙醚、蒸馏水、小玻棒、小滴管。(6分)【步骤】 1.向比色管内加入0.1mol盐酸10滴(约达到比色管的10℅的刻度线)。(3 分) 2. 采血。以75℅的酒精消毒无名指及采血针(2分); 3.用采血针刺破无名指指腹一侧皮肤,让血液自然流出,用消毒干棉球擦去一滴后,用右手平持吸血管使管口接触自然流出的一滴血管,准备吸取20μl 的血液(血柱液面平20μl刻度线)。(6分) 4.用干棉球拭檫管外的血液,然后迅速将吸血管移入比色管,徐徐将血液吹入盐酸深层,并用上层清夜多次洗涤吸血管,轻轻振荡,置室温中10~15min,充分到使亚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6分) 5.比色。将比色管放入血红蛋白比色架中,向比色管逐滴加入蒸馏水并且边滴边搅拌边竖起对光观察,将比色管的颜色与比色计上的标准颜色做比较,直至比色管溶液颜色与标准颜色一致为止。正确读出并记录比色管内溶液弯月面下缘最底点对应的比色管刻度数值,此数值即为每100mL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9分) 【注意事项】 1.要准确配制0.1mol的盐酸。血液被酸化的时间不得少于10min。 2.吸取的血量应准确,并将吸血管外的血液抹去。 3.吹入血液和洗净吸血管时,切勿将空气吹入盐酸中,以免形成气泡影响 比色。 4.稀释时要耐心地逐滴加蒸馏水,并应边滴边搅边竖起比色,当颜色接近时,只能半滴半滴地稀释。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运动生理学》课程 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 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目的要求: 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 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 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案(一)题库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案(一) 课程名称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实验名称:肺通气功能测定 学时数:2学时 目的:学习和掌握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的测定方法。 仪器:微型肺活量测定仪、肺量计、消毒棉球、75%酒精、嘴夹 分组方法:每四人为一组 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与统计 实验内容和方法: 1.肺活量的测定:仪器归零。令受试者取站立位,竭力深吸气后,由吹气口向筒内作最大限度的呼气,记录数据,连续测量三次,取最大一次的数值作为肺活量值。 2.时间肺活量的测定:受试者取站立位,夹上鼻夹,口含橡皮吹嘴并与外界相通,作平静呼吸数次;之后,令受试者作最大限度深吸气,关闭三通开关,吸气之末屏气1-2 秒,此时开动快鼓(25mm/秒),令受试者作最快速度用力深呼气,直到不能再呼为止。从记录纸上测定第一、第二和第三秒内呼出的气体量,并分别计算出它们各自占肺活量的百分比。健康成年人第一秒平均值约为83%,第二秒约为96%,第三秒约为99%。 3.最大通气量的测定:肺量计内充入4-5 升新鲜空气,受试者取站立位,夹上鼻夹,口含橡皮吹嘴,转动三路开关,使口与肺量计相通,开动慢鼓记录平和呼吸曲线。然后开动中速鼓(1.67mm/秒),令受试者按主试者口令在15 秒钟内尽力作最深、最快的呼吸。根据呼吸频率与每次呼吸深度,计算出15 秒内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然后乘以4,即为最大通气 注意事项: (一)受试者在测试前应了解测试指标,掌握测试方法。 (二)受试者使用吹嘴前,应进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吹筒,避免交叉感染。 (三)在测试时,要戴好口嘴及鼻夹,不要漏气。 (四)每一单项指标测完后,需平静呼吸几次,然后再测下一个指标。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一、课程所属类型及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专业:体育教育本科(四年制)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运动生理学实验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研究生理学的基本方法,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是学生逐步掌握人体基本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科学的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实验要求: ⑴实验前:认真预习,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所需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⑵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耐心的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随时记录实验结果,遵守实验室的规则。注意安全及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其他物品,爱护器材。 ⑶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所用器械应擦洗干净,打扫实验室卫生。整理实验记录,认真书写并按时交实验报告。 三、学时分配及实验项目表 本课程实验共安排10学时,为必选实验。

四、实验课的考核 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分两部分: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30%,根据实验报告上交次数、书写是否认真及结论的准确性进行评分;实验操作占70%,根据出勤率,实验态度,操作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爱护仪器设施进行评分。 五、实验指导(参考)书和实验报告: 1、实验指导书:《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2、实验报告的要求 ⑴实验报告书写应注意文字简练、通顺、清楚、整洁。 ⑵注明姓名、班级、实验日期。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24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24 篇一:实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题目: 姓名学号: 所在院系:体育与科学学院 指导老师:肖国强 提交日期: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实验题目】 跑台实验对心率,血压和体重的影响 【实验目的】 通过跑台实验进行有氧运动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后的心率,血压和体重的数据,并与实验前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跑台实验对心率,血压和体重有无影响。 【实验方法】 ⑴研究对象:本小组所有成员 ⑵实验器材:跑台机,血压心率计,电子秤⑶实验场地:

院楼六楼实验室 ⑷观测指标:体重(kg),心率(次/min),血压(mmhg) 【实验步骤】 ⑴步骤一:对本组所有成员原始心率,血压和体重进行精准的测量,并将测量的数据登记在笔记本上; ⑵步骤二:将跑台机设定好。设定的状态为:10km/h(匀速),30min; ⑶步骤三:组员按照顺序分别进行30min的跑台机的匀速跑。每当一个组员跑完后,即刻利用血压心率计对其进行血压和心率的测量,紧接着进行体重的测量,将数据记录在笔记本上; ⑷步骤四:运动后20min,对组员进行适当的补液,并再次进行血压,心率和体重的测量,将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心率,血压,体重数据 表1 实验后即刻心率,血压,体重数据 表2 实验后20min心率,血压,体重数据 表3 分析: ⑴通过表1和表2,我们可以知道:经过30分钟的有氧

匀速运动后,由于运动使(: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24)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大,血压升高,心率随着人们进入运动状态加快。在有氧运动中,运动30分钟后,身体开始利用脂肪氧化供能并且体液流失,因此,体重也下降了!⑵通过表3我们可以知道,在运动后20分钟,心率和血压约恢复到实验前的数值,血压虽有个别组员下降或上升,但变化不明显。但是,心率却基本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有氧运动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促进作用,使安静时心率低于非锻炼人群! ⑶通过表2和表3,我们知道,运动后20分钟体重比即刻运动后有所上升,但是通过表3和表1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运动后我们进行了补液,但是每位组员的体重还是比原始体重有所降低。 【实验结论】 ⑴可能由于样本和实验检验方法的原因,在本实验中,有氧运动对血压的变化 没有明显的影响。 ⑵有氧运动对心率的降低有显著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心脏搏出量的增加引起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心率减慢。建议大家坚持长期的有氧运动锻炼。 ⑶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可以使身体利用脂肪氧化供能,为身体提供能量,从而消耗脂肪。因此,长时间有氧运动具有

运动生理实验报告

运动生理实验报告 姓名代宝玉;班次食科131 ;组别第四组;日期2014.04.28;室温25℃ 1.实验目的:掌握声、光反应时的测定方法,了解反应时的生理意义。掌握人 体安静时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2.原理与方法: 1、通过测定反应时间以了解和评定人体神经系统反射弧不同环节的功能水平。 2、心率测定的方法有听诊法和指触法。 3、感受器从接受刺激到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4、心脏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音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在胸 壁特定部位听诊能测出心率。 5、人体动脉血压测量采用听诊法,测量部位为上臂肱动脉。用血压计的压脉 带充气,通过在动脉外加压,然后通过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血压。 3.对象:人 4.仪器与药品:血压计、人体反映测速仪、听诊器; 5.步骤: 一;人体反应时的测定: 1:熟悉反应时测定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单纯反应时的测定 二;心率测定: 1:受试者静坐5min,采用心前区听诊法直接测量心率。指触法测量脉搏时,通常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在受试者一侧手腕桡动脉搏动处。脉搏测定时先以10s为单位,连续测量三个10s,其中两次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一次时,认为是相对安静状态,否则应适当休息后继续测量,直至符合要求。 然后再测量30s脉搏乘以2,即为心率。 三;动脉血压的测量: 1:熟悉血压计的结构 2:令受试者脱去一侧衣袖,静坐5min以上。 3:松开血压计橡皮球螺丝,驱出血压带内残留气体,再旋紧螺丝。 4:令受试者将脱了衣袖的前臂平放于桌面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手掌朝上。将压脉带缠在该上臂,压脉带下缘至少在肘关节上2cm,松紧适宜。 5:将听诊器耳件塞入外耳道,其弯曲方向与外耳道一致,即略向前弯曲。 6:在肘窝内侧先用手指触及肱动脉脉搏,将听诊器放在肱动脉脉搏处。 7:测量收缩压:用橡皮球将空气打入压脉带内,使减压记中水银柱逐步上升,直到听诊器听不到脉搏音为止,继续打气,使水银柱在上升20-30mmhg。随即松开充气球螺丝,连续缓缓放气,减低压脉带压力,在水银柱缓慢下降的同时仔细听诊。当听到“砰、砰”的动脉音时,检压计上的刻度即代表收缩压。 8:测量舒张压:继续缓缓放气,动脉音先由低到高,然后由高到低,最后完全消失。在声音突然变弱的瞬间,减压计上水银柱的刻度即代表舒展压。 6.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含答案)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 1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刺激 4、应激性 5、兴奋 6、兴奋性 7、适应性 8、神经调节 9、体液调节*10、正反馈*11、负反馈 四、简答题:1、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五、问答题: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 答案: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B、D、A、C) 6、(B、A) 7、(C) 8、(C) 四、简答题答案:1、答: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主要指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和适应性。 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 科。通过学习,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可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体育教学 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 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第一章肌肉收缩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记为“—”) 1、肌肉纤维是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 2、肌原纤维最基本的结构是肌小节。() 3、在肌小节中肌肉收缩时明带和暗带在变化。() 4、温度对肌肉的伸展性和粘滞性没有影响。() 5、肌肉不是一个弹性体而是粘弹性体。() 6、引起肌肉兴奋的条件是强度。() 7、阈值越高肌肉的兴奋性越高。()8、利用时越长组织的兴奋性越低。() 9、时值是评定组织收缩的一个重要指标。()10、膜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1、静息电位水平为+70mv—+90mv。()12、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表示组织兴奋达最高水平。() 13、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表示组织的兴奋达最低水平。()14、动作电位产生的一瞬间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15、兴奋在神经上传导随神经延长而衰减。()16、兴奋在神经肌肉上的传导实际就是局部电流的传导。() 17、运动终板是运动神经未稍的接点。()18、运动终板神经未稍释放乙酰胆碱。() 19、终板电位不等于动作电位。()20、兴奋是电变化过程而收缩则是机械变化。() 21、兴奋一收缩耦联中Na起了重要作用。()22、横桥与肌凝蛋白结合导致了收缩开始。() 23、最大收缩与刺激强度呈现正比。()24、一次电刺激可产生一次强直收缩。() 25、等长收缩不表现为作功。() 26、等张收缩时肌肉张力不变。()

智慧树知到《运动生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运动生理学》章节测试答案绪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D:都不是 正确答案:反应和适应 2、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其余选项都是 正确答案:其余选项都是 3、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D:反应 正确答案:兴奋和抑制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正确答案:物质代谢改变 5、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一章 1、关于运动生理学,说法错误的是 A: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以及机体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郭臣的一门学科B:运动生理学可以指导不同人群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C: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资料可以从动物实验获得 D:人体实验法只能通过运动现场实验获得研究资料 正确答案:人体实验法只能通过运动现场实验获得研究资料 2、运动现场实验的优点 A:可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 B:实验的可重复性较好 C:符合运动的实际状况 D:测试结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符合运动的实际状况 3、采用功率自行车,用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的实验属于

A:运动现场实验 B:实验室实验 C:动物实验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实验室实验 4、从动物身上取出所需要的某些部分,放在人工环境中,观察其生理功能的实验是 A:在体实验 B:离体实验 C:慢性实验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离体实验 5、运动生理学是动物生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6、运动生理学是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的一门学科。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运动生理学的研究通常与体育科学的其它学科构成一个综合系统的研究。 A:对 B:错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 绪论 教学要求:1 使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建立基本概念 2 从生理学角度介绍生命的基本特征 3 介绍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 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第一节学科简介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炼。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水平 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的影响。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 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有关运动 与线粒体、生物膜、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二)研究方法 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根据实验观察的水平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 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 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3、人体实验常用的人体试验有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一、新陈代谢 (一)概念: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二)类型:1、分解代谢;2、合成代谢。 (三)意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 二、应激性 (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得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就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得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得教学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得基本规律,特别就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得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与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得能力. 二、课程教学得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得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得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得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得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目得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得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得基本特征与生理功能调节得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生理学得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得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 第三节:运动生理学得发展 第一章肌肉活动得能量供应 目得要求: 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得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得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得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得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肉活动得能量来源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得三个系统 第三节肌肉活动得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肌肉收缩 目得要求:

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得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得原理、肌肉收缩得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得关系。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得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 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得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肌纤维得收缩原理 第四节:肌肉收缩得形式与力学表现 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得应用 第三章肌肉活动得神经控制 目得要求: 了解感受器得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得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得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与脑得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第二节:神经系统结构基础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之运动生理学复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反应兴奋性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射神经-体液调节基本生理特征 二、判断题 (√)1.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 运动训练导致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诸方面的变化,是人体对运动训练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3. 生理学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其中人体(动物)实验又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4. 人体机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体液调节的关键物质是激素,又称为第二(一)信使。 (×)5.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理学(动物)实验又可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 (×)6.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巴甫洛夫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类,其中条件反射又可分为阴性(经典)条件反射和阳性(操作式)条件反射。 (×)7. 从控制论的角度,在人体机能调节中,大部分为“正(负)反馈”调节,这种调节形式对于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8.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主要联系在于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因此条件反射属于高级神经活动。 (×)9. 只要有足够的刺激强度,组织就可以产生兴奋。 (×)10. 组织或细胞对刺激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刺激的质和量,与细胞或组织的结构和当时的机能状态无关。 (√)11. 活组织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可扩布的电变化的活动过程,称为兴奋性,是一种基本生理特征。 (√)12. 兴奋指在刺激的作用下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细胞的一种特性。 (×)13. 兴奋性是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机体的基本特性,只不过有的兴奋性高,而有些兴奋性低。 (×)14. 可兴奋组织包括神经、肌肉和腺体,所以其余组织不具备兴奋性,而只具备应激性。(√)15. 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其中物质代谢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16. 适应性是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有利于机体避免环境伤害,因此,适应的结果一定对机体有利。 (×)17. 长期的运动训练可引起人体机能的良好变化,这种适应与运动项目无关。 三、填空题 1.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2. 运动生理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过程。 3.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为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细胞 分子水平。 4. 人体生理学是实验科学,人体实验可分为运动现场测试和实验室测试。 5. 人体基本生理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和适应性,有时还将遗传与变异和生殖 包括在内。

2020智慧树知到《运动生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运动生理学》章节测试 【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运动生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D:都不是 正确答案:反应和适应 2、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 )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其余选项都是 正确答案:其余选项都是 3、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D:反应 正确答案:兴奋和抑制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正确答案:物质代谢改变 5、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一章 1、关于运动生理学,说法错误的是 A: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以及机体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郭臣的一门学科 B:运动生理学可以指导不同人群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C: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资料可以从动物实验获得 D:人体实验法只能通过运动现场实验获得研究资料 正确答案:人体实验法只能通过运动现场实验获得研究资料 2、运动现场实验的优点 A:可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

B:实验的可重复性较好 C:符合运动的实际状况 D:测试结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符合运动的实际状况 3、采用功率自行车,用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的实验属于 A:运动现场实验 B:实验室实验 C:动物实验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实验室实验 4、从动物身上取出所需要的某些部分,放在人工环境中,观察其生理功能的实验是 A:在体实验 B:离体实验 C:慢性实验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离体实验 5、运动生理学是动物生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3章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刺激 4、应激性 5、兴奋 6、兴奋性 7、适应性 8、神经调节 9、体液调节 *10、正反馈 *11、负反馈 四、简答题: 1、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B、D、A、C) 6、(B、A) 7、(C) 8、(C) 四、简答题答案: 1、答: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主要指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和适应性。 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通过学习,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可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研究在运动中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必修课。根据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应用它去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具体任务: 1、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2、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其调节机理。 3、掌握体育锻炼对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特别是青少年生理特点及体育锻炼对其功能的影响。 4、掌握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及常用人体生理指标测试的方法,并初步运用于体育实践。 二、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性质、研究内容、学习目的和任务,本教材的特点,运动生理学的发展方向,运动生理学与健身体育、竞技体育的关系以及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和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讲授内容] 一、运动生理学的课程性质与研究内容 二、学习运动生理学的目的与任务 三、本教材的特点 四、运动生理学的发展方向 五、运动生理学与健身体育、竞技体育的关系 六、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第一章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骨骼肌肉的细微结构与生理特征,肌肉兴奋时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的收缩过程和工作形式,以及不同类型肌纤维特征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肌肉的收缩过程和工作形式; 2、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特征以及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生殖 3、兴奋性 4、稳态 5、自身调节 6、反射弧 7、反射 8、非条件反射 9、体液调节 10、局部体液调节 11、反馈 12、正反馈 13、负反馈 14、神经调节 15、神经-体液调节 16、前馈 17、生理学

18、反应 19、阈刺激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动物学 D.体育科学 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血液和淋巴液 C.组织液 D.细胞外液 3、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A.收缩反应 B.神经冲动 C.电位变化 D.反射活动 4、维持机体稳定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正反馈调节 B.自身调节 C.神经调节 D.负反馈调节 5、下列生理过程属于前反馈调节的是。 A.负反馈调节 B.正反馈调节 C.减压反射 D.比赛前运动员出现心跳加快 6、下列生理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分娩 C.排便反射 D.减压反射 7、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 A.细胞内液 B.脑脊液 C.血液 D.淋巴液 8、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处于。

A.固定不变 B.随机多变 C.相对稳定 D.绝对不变 9、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属于。 A.神经调节 B.自身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10、内环境与体内细胞的关系是。 A.细胞的生存环境 B.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C.物质交换的场所 D.细胞排泄废物的通道 11、回心血量增加使心肌纤维拉长而收缩力加大是属于。 A.神经调节 B.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12、负反馈的调节作用是。 A.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途径 B.使血压 C.使心率不致上升过快 D.使排尿反射进一步增强 13、运动会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是由于。 A.自身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调节 14、体液是。 A.细胞内的液体 B.细胞外的液体 C.细胞内液加细胞外液 D.血液 15、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D.细胞内代谢水平稳定 16、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转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转《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实验一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肺通气功能的测定方法,加深对肺容量各组成部分和肺通气功能常用 指标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时,不断地消耗氧和产生二氧化碳。为了实现机体与 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肺必须不断地与外界大气进行通气活动。肺通气是指肺 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其功能大小可用交换的气体量来衡量,与肺容量 有关。肺可容纳的最大气体量称肺总容量,它由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和余气量4个部分组成,除余气量外,各部分气量都可用肺量计测定。测定肺 通气功能常用的指标为: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通过肺 量计测定人体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来评定肺的通气功能。 (一)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其为潮气量、补吸 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肺活量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指标之一,反映 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二)在一次尽力吸气之后,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2、3s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为时间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既反映了肺的容量, 又反映了肺通气的速度和呼吸道的通畅程度,是一个较好的动态指标。 (三)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在实验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种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为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可反 映肺的全部潜在的通气能力。它是衡量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受 试者的通气储备能力。 三、实验器材

单筒肺量计或FGC-A+肺功能测试仪、橡皮吹嘴、鼻夹、75%乙醇、氧气、 钠石灰、棉球等。 四、实验步骤 (一)单筒肺量计的结构和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1.单筒肺量计的结构和原理: 单筒肺量计主要由一对套在一起的圆筒组成(图4-1)。外筒是一层夹水槽,夹层中装满清水,内筒中有进出2个通气管,远端有三通活门与外界相通,当 活门开放时,呼吸气可经通气管进出肺量计,使倒置于水槽中的内筒随之上下 移动,这时,经滑轮与内筒相对的平衡锤上安装的描笔便可在记录纸上记录出 呼吸气量变化的曲线。在仪器内装有可吸收呼出气中二氧化碳的钠石灰。专用 记录纸上印有表示容织和表示走纸速度的直格与横格(一小直格为100ml,一横 格为25ml)。 图4-1 FJD-80型肺量计 2.单筒肺量计测肺通气功能 打开肺量计进气阀门,上提浮筒,使筒内充灌4~5L空气,然后关闭阀门。受试者将消毒处理过的橡皮吹嘴放置于口腔前庭,并用牙齿咬住吹嘴上的两个 突起。用鼻夹夹鼻或用手捏鼻。受试者先将三通开关转向外界,练习用口呼吸,待受试者习惯用口呼吸后,再接通肺量计,进行各项测定。 (1)肺容量组分的测定 潮气量:开动慢鼓(0.83mm/s),受试者的呼吸将随呼吸气量的变化描记在 记录纸上。描记几次平静呼吸曲线,吸气或呼气量的平均值即为潮气量。受试 者的呼吸将随呼吸气量 补吸气量:描记从一次平静吸气之末起,继续做一次最大限度吸气,所能 吸入的气量即为补吸气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