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信息技术WebQuest教学案例设计与浅析

高中信息技术WebQuest教学案例设计与浅析

高中信息技术WebQuest教学案例设计与浅析
高中信息技术WebQuest教学案例设计与浅析

高中信息技术WebQuest教学案例设计与浅析

大庆实验中学李晓艳

摘要:WebQuest是一种新型的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也是一种以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及其优势,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WebQuest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来,分析高中信息技术WebQuest教学案例的设计思路、WebQuest的组成及案例分析,本文对将WebQuest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甚至整个的高中课程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WebQuest,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网络研究性学习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常常思索如何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信息环境,建设更加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于是我尝试将WebQuest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WebQuest是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Bernie Dodge和Tom March创建。WebQuest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它是建构主义在网络学习中的实践表现,于2001年引入中国大陆。

WebQuest模式自提出以来,备受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推崇,变得日益流行,已被视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最佳模式。它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给学生一个特定的情景或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课题项目,课程计划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信息资源,并要求学生对信息资源的搜索、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作为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的WebQuest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学生做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学会方法、得到知识。而教师只是从中加以组织、指导。WebQuest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这样的角色分配始终贯穿于WebQuest之中,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达到较好的互动效果。这样,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结构。WebQuest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并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方法。下面我将以某一课为例具体分析一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WebQuest案例的设计与组成。

1. WebQuest案例设计思路

(1)WebQuest的选题

在课题实验之前我一直思索WebQuest的选题,要想使这堂课令学生和你自己满意和成功,你必须尽力做好选题工作。以下四点是WebQuest选题必须遵守的原则:

<1> 你所选的题目必须符合当地的或者国家的课程标准。

<2> 把那些你认为不满意的课用WebQuest表示出来。

<3> 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和Web网页。

<4> 你所做的WebQuest要稍微超过现在学生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范围。

当然你会有许多关于课程如何教的想法,你可能会想出各种各样的令人不可理解的课堂活动,但是,对于WebQuest来说,你的做法必须符合这四条原则,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网络研究课。鉴于以上的原则,我们以《搜索研究》一课为例,搜索研究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选修课程《网络技术应用》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不仅是《网络技术应用》中的重要内容,还是整合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内容,因为能够正确合理的获取信息是学生的一个重要信息素养,显然这个选题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其次我是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我对此课的常规教学不满意,过去我们也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模式,也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学生对于搜索引擎的原理和搜索技巧还是一知半解,没有深刻的理解,也没有将知识正确地运用于实践。第三本课需要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和Web 网页,第四,为了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我们将内容适当拓展,并要求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基于以上四点,我的选题符合WebQuest选题的标准。

(2)本课题教学分析

本课题设计开发的WebQuest是针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选修课程《网络技术应用》第三章第一节《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本着在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其通过因特网了解搜索引擎的历史、工作原理,并通过三个以上搜索引擎的分析、比较、评价及搜索研究报告的完成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因此,首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点等进行了分析。

表1 案例所选课程分析

(3)教学资源收集

(4)设计流程

基于以上原则,WebQuest的具体设计流程包括以下几步:

<1>熟悉相关知识领域的网上资源

<2>把这些资源组织成可供查询数据库、参考资料等类目

<3>鉴定适合课程标准且具备网上资料的主题

<4>从这些主题中挑选任务

<5>设计评价量规

<6>设计可供执行的步骤

<7>进一步加工,完成细节工作,使之符合美学原则

2. WebQuest组成及案例分析

无论是短期WebQuest还是较长期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共六个模板组成,其中每一个构建模块都自成一体,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改变各模块来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下面我将以《搜索引擎》一课为例来具体谈一下WebQuest 组成并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1)引言

“引言”部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给学习者指定方向;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为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如何使主题符合以下特点:

①与学习者过去的经验相关

②与学习者未来的目标相关

③充满吸引力,生动有趣

④重要,因为具有全球性意义

⑤紧迫,因为需要及时的解决方案

⑥有趣,因为学习者将进行充实而有意义的角色扮演

依照以上原则,我采用了图片和语言相结合的导入方式,同学们一打开这个WebQuest,学生熟悉的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的图片就会映入眼帘,然后,从同学们感兴趣的网络开始,“作为高中生的你们,一定经常在网上冲浪,也经常在网上寻找信息,那么你们是使用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Baidu,还是老道的进口产品谷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图1 《搜索研究》引言

(2)任务

任务模块告诉学生在这个WebQuest中将做些什么,对探究结束时学生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活动细节将在“过程”本分阐述,但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能够把握任务大致的整体轮廓。这种任务必须是真实、可行、具有吸引力的。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开放的、复杂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或者是有意义的建构。至于任务的最终结果,可以是一件作品(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Publisher电子出版物),或者是口头报告。案例中本着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的原则,设计了如下的任务:

在书中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因特网了解搜索引擎的发展史、原理、常用中英文搜索引擎及其使用技巧等。并用word写一个关于搜索引擎的研究报告。

具体要求:

(1) Word文档大于15页(A4纸、正文为5号字体、行距大小为单倍间距)

(2)通过三级标题(可以在大纲视图中设置)来组织内容

(3)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文档内容涵盖“活动内容”的十个方面

(4)在文档的最前面放置提取的目录

(5)有自己的发现和心得体会

(6)从网上复制摘取的信息经过自己的编辑。

图2 《搜索研究》任务

(3)过程

在“过程”模块中,教师给出学习者完成任务将要经历的步骤,让学习者知道完成任务的过程。其中可以包括把任务分块的策略,对每一学习者扮演角色或看问题的视角的描述等等。指导者还可在这一部分提供学习建议及人际关系建议,如如何组织头脑风暴活动等。整个过程描述部分应当相对简短而清晰。案例中过程模块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阐述了要完成任务的步骤,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搭建了“脚手架”。案例中过程模块如下:

1.阅读书中的教学内容及资源

2.通过因特网了解搜索引擎的发展史、原理、常用中英文搜索引擎及其使用技巧等。并就以下问题用Word写一个报告

(1)搜索引擎的历史与发展

(2)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3)搜索引擎的种类及其区别

(4)各种搜索引擎的代表网站

(5)常见的搜索引擎及其特点

(6)常用的搜索技巧

(7)搜索引擎的评价及参数

(8)特色网站介绍

(9)通过搜索以下内容(也可以自己选择搜索内容)并就准确率、速度等方面对三个以上搜索引擎进行比较,分别说明它们的特点,适合查询什么信息,不适合查询什么信息。

查找2005年北大附中网校夏令营情况说明。

查找1982世界杯足球前四强的得主。

查找2002年狮子座流星雨的情况和图片。

查找小于200KB的FLASH指法练习小游戏。

(10)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请将作品发送到littleyanzi323@https://www.docsj.com/doc/927907726.html,

图3 《搜索研究》过程

(4)资源

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当然,我们可以让学生上因特网去查找,但教师仍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主题性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资源,为了完成本节的知识、能力目标,WebQuest在设计时选择了很多与搜索引擎相关的资源,作为学生的参考学习资源如:中国搜索引擎研究院https://www.docsj.com/doc/927907726.html,/、搜索引擎优化联盟网https://www.docsj.com/doc/927907726.html,/、《搜索研究院》https://www.docsj.com/doc/927907726.html,/9238/、百度https://www.docsj.com/doc/927907726.html,、谷歌

https://www.docsj.com/doc/927907726.html,、搜狗https://www.docsj.com/doc/927907726.html,/、百度帮助等等,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经典的信息技术教学网站如信息技术课程网https://www.docsj.com/doc/927907726.html,/、信息技术课程评道等,除此之外我们在校园内部网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同时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虽然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以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主线,而是在它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学生如何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上,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信息素养是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养成的,而学习活动中又时时刻刻在应用信息技术,这样一来,如何处理技术与工具的学习就成为新课标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实践中的解决方案是,将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的技术操作和工具的使用写成“技术支持”,供学生查阅使用。在我的教学网站的每节课里都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本课题中由于用到word软件来编辑这个搜索研究报告,所以我在校园内部网上为学生提供了word操作的相关资源。

图4 《搜索研究》资源

(5)评价

“评价”是WebQuest中的新增模块。由于WebQuest在布鲁母目标分类学中处于较高层面,因此难以用多项选择测试题来测量,需要有一个评价量规。根据给予学习者的任务的不同,评价量规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每一项WebQuest都需要与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标准必须是公正的、清晰的、一致的,并且适合特定的任务。

对于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三个维度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三个维度去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作用。在新课标的教学评价中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应运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26]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应该包括基本知识的评价、基本技能的评价、行为习惯的评价、创新能力的评价、表达能力的评价。

基于以上原则,对于“搜索研究”这个WebQuest我制订了详细的评价表:分别从发件人、主题、附件、文件名、封面、目录、页码、三级标题、行间距、基本内容、搜索结果、搜索比较、心得体会、文字筛选、文字编辑、字体字号、态度、排版、见解、心得、创新

等方面进行考核。对于每一项学生如果做的好都会得到一朵小红花,根据学生得到的红花数来进行鼓励教学。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图5 《搜索研究》评价

(6) 结论

WebQuest的“结论”部分提供机会总结经验,鼓励对过程的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鼓励学习者在其他领域拓展其经验。这一部分并不特别重要,但能进一步解释、说明文档,提示读者这是文章的结束。“结论”部分还可以给教师提供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全班讨论时可能会用得到。案例中结论部分提出了通过本次学习应该掌握的内容,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提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图6 《搜索研究》总结

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交流和讨论,除了以上6个模块,案例中还加入了BBS,学生和教师可以方便的在上面留言,对学习内容和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同时还有邮箱,学生有任何问题可以发Email给教师,教师可以及时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总结,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还可以拿到课堂上讨论。

以上是我所设计的WebQuest教学案例,我将其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认为此教学模式学习效率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通过对WebQuest任务的分析、资源的收集和加工、评价和总结发展了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WebQuest作为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究教学模式,它真正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它的可贵之处是它有着清晰的问题解决的模式设置,作为一种支架式的引导,很适合被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并且由于这个模式充分体现着新课程的诸多理念,譬如,改变教学的方式;通过探索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信息能力,问题意识,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方法,还有学生个性的生动发展。通过WebQuest 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多样化了,而且WebQuest的评价重视过程和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新型评价体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对WebQuest的实践,有利于一线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

由于WebQuest对硬件要求较高,非常适合在信息技术学科展开学习,并将经验逐渐推广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不久的将来WebQuest会被普

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 Bernie Dodge. what are webquests? [ EB/OL]. http:// edweb .sdsu .edu/ cour ses/edtec596/ about - WebQuests .html.

[2] 陈祎.如何在WebQuest中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EB/OL]. https://www.docsj.com/doc/927907726.html,/webquest/highlevelthinking.htm

[3] 万福,于建福.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132-139.

[4]伯尼·道奇,柳栋(译).FOCUS--撰写Webquest的五项原则[EB/OL].

https://www.docsj.com/doc/927907726.html,/webquest/focus.htm,2002-06-30

[5]张增全.如何选择一个WebQuest主题[EB/OL]. https://www.docsj.com/doc/927907726.html,/webquest/wct.htm

[6] Bernie Dodge. “过程”撰写的核对清单[EB/OL]. https://www.docsj.com/doc/927907726.html,/webquest/processchecker.htm

[7]王景英. 《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36.

[8]闫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WebQuest数学教学案例

WebQuest数学教学案例 【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经济化,合理化,但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元旦就要到了,很多商家都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厦(沃尔玛)实行有奖销售:特等奖 10000元 1名,一等奖1000元 2名,二等奖100元10名,三等奖5元200名,乙商厦(北京华联)则实行九五折优惠销售。 请你想一想:哪一种销售方式更吸引人?哪一家商厦提供给销费者的实惠大?如果是你去购买商品,你会去甲家还是乙家商厦? 【任务】 我们曾经学过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下,去哪个商家才更经济实惠,并请说出理由。 【过程】 准备:在开始研究与计算前,打开Word,把它作为一个记录本,随时记录和复制一些重要的信息。也可以先浏览学习过程的全部内容,了解这一研究的概况。 1.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前要明确的目标。例如: A:你打算去哪家商厦购物? B:你选择去哪里购物是是被什么吸引的? C:你觉得你赚了吗? 2. 面对问题我们并不能一目了然。于是我们首先作了一个随机调查。把全组的16名学员作 为调查对象,其中8人愿意去甲家,6人喜欢去乙家,还有两人则认为去两家都可以。 调查结果表明:甲商厦的销售方式更吸引人,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我们在进行下一步分析。 3. 接下来的过程可以充分运用Internet大量的导航信息了解有两商家的信息,利用计算机 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 学生分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学习中学生自行分工,有人甲乙两商厦的前几年 或本年度的信誉度,有人查询甲乙两商厦产品的销售情况,还有人负责了解两商厦产品的伪劣程度。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 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 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 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 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 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 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 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上册

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 教案 肖翔球 星源实验小学 课题:机房常规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和熟悉机房上机纪律; 2、情感: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等设备的习惯,正确使用计算机; 3、能力:掌握计算机保护方法,正确使用计算机 二、教学重点:使用计算机时的安全和准则。 三、教学难点:计算机正确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利用游戏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准备:教室常规课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要讲究规矩、讲究秩序、讲究纪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有校规校纪,我们的计算机机房,同样也有机房纪律,计算机机房不同于普通教室,到处都是电缆,不按规定操作,有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关系到我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本学期的第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机房的纪律,只有人人都遵守纪律,我们的上机课才能有序进行,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充分时间来进行操作练习,快速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二、新授: 我们的机房纪律有以下几条,现在已经通过电脑课件出示到大屏幕上,我们来逐条学习一下。 课件出示机房纪律: 1.上机时要求带齐学习用具,在教师指导下安静、认真地上机,不得喧哗吵闹,更不准随意走动。 ?2.不得随意进出机房,预备铃响后(正式上课前2分钟)方可进入机房并严格按教师指定的机位就坐。 ?? 3.爱护机房卫生,雨具、仪器等不得带入机房,不得乱扔果皮、纸屑等,实习用纸学生要自行带走。

?? 4.爱护室内一切公共设施,不得在桌椅上乱刻乱画,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5.开机时如发现微机故障,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等待重新安排和调整机位;如果发现故障而未及时上报的,涉及到的一切责任由该生负责。 6.爱护室内电器设备,不准随意改变设备的配置,键盘应轻敲,开机、关机和操作都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禁擅动设施,即使是耳机等简单设备也必须在当值教师的授意与监督下方可拆卸与安装。 7.注意用电安全。使用中发现用电安全方面的问题,应及时切断电源,报告老师。 8.严禁随意安装、删除、卸载机器内已经安装的各种软件;严禁上机时间不按指导老师要求操作;严禁上机时打游戏、上网聊天、浏览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 9.凡因操作不当或故意违规操作造成硬件损坏,除照价赔偿外,视情节轻重核收维修费用并给予相应处分。 10.从下课到离开电脑机房,同学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退出所有程序,正常关机。 ②摆好椅子,放好鼠标键盘。 ③排队离开教室。 11.违犯上述规定且不听教育劝导者,取消上机资格,并由学校按校规进行处理。 三、小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后所有的上机课,都要严格按照机房纪律来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WebQuest案例

webQuest案例: Webkest主题: 如何看待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 导言: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上中国历史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但是关于她的是非,早已是历史上争论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女皇的“生活”。 任务: 首先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直接的想法——我们要了解武则天的生平历史,可以找几个人交流看法 其次,就是要判断我们的想法和观点是否有理有据, 最后,是我们要通过什么资料文献来证明我们的看法,找到与该案例相关的资料。 中国历史组:搜索,选择,分析有关武则天的资料,真确的评价武则天在她当时那个时代的功绩。 经济学家组:探讨武则天称帝后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学学家组:探讨林语堂的《武则天传》代表着他在传记文学创作方面的最高成就。林语堂写这本武氏传,是对智能犯罪做一项研究?

还是一个典型的家族故事? 社会学家组:谈谈武则天对后人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抨击。 过程: 1.查找武则天的“名片” 2.探讨武则天的成长之路 3.查找武则天的光辉事迹 4.看看林语堂传世之作:武则天正传把握她大体的形象,事迹, 发展史。 5.查找武则天对后人的影响,以及后人对她的评价。 在开始研究前,我们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建议: 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决定小组中每个人的任务,即每人必须探究的领域。如果可能,请交给我一份每个同学的任务清单。 如果有人发现了可以帮助其他人探究的信息,请与别人共享。 你应该花时间去收集信息,这对你的研究大有帮助。 这是一个团队协作的项目,而不是由单独一个人去完成。 你的小组必须决定研究简报的表达形式,例如:海报、图像或其他形式。 制定一个每人完成任务的时间进度表,以简报形式发布。 记住,规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截止期限,以便督促每个人按时完成计划。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答案:A=120°) 教学情境四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正、余弦定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三角形全等,已知边角求做三角形两类问题,使其化为可以计算的公式。 习题设计 1. 在?ABC 中,a=3,b=4,?=∠60C ,求c 边的长。 2. 在?ABC 中,a=3,b=5,c=7,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 若sin :sin :sin 5:7:8A B C =,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的大小。 4. △ABC 中,若()222tan a c b B +-=,求角B 的大小。 5. ?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求角C 的大小) (本案例由河北师大附中 刘建良设计,由汉沽五中 纪昌武 在目标设计和习题设计方面略作改动) 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A4,上、下、左、右边距都为2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课本上没有的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例题、习题用五号黑体字,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目标设计主要写知识目标的设计。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 案例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作者:郑立娟(高中信息技术赤峰信息技术二班)评论数/浏览数:1/437发表日期:2011-07-0811:30:49 壹、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获取的壹般过程;掌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存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讲述亲历,共同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教师于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壹定的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用切合实际的亲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获取信息的关联内容,且教育学生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到”。 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二章第壹节内容,是整本书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本册书奠定基础。本节内容的重点于于如何让学生灵活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且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计划授课课时为1学时。 三、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壹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于上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信息技术基础》,且且很多同学家里也均有电脑,对于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操作的水平仍是能够的。且且本书的第壹章已经介绍过了关于信息的关联知识,

为本章节的学习也打下了壹定的基础,加上同学们对本章节内容又十分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的也很扎实,所以教师于授课过程中能够按照计划进行。 四、教学重点: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确定信息获取方案 五、教学难点:分析信息获取的壹般过程。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壹)情景引入,引发思考------杨叔子打猪草的故事。 教师活动:讲述“扬叔子年轻于咸宁‘劳动锻炼’插队劳动时,有壹天师傅要他去打猪菜,可他又不认识猪菜,那他又是如何识别猪菜从而出色、超额地完成了任务的呢?如果是需要你去完成这个任务,你又会怎么做?请俩名同桌同学组合成探究小组,于2分钟内给出壹个可能的答案”。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分别为:(1)直接赶猪去吃猪菜通过现场观察。(2)从别人的口中得知。(3)从书本中认识猪菜。 教师活动:提问如果猪圈离猪菜地太远你会怎么调整?继续提问。 学生活动:回答无法采用第壹种方式,但可采用第2、3种方式。

从有效性的角度来分析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从有用性的角度来分析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导入新课:教师解释辛亥革命的广义和狭义含义,明确指出本节课采用广义的说法。(开门见山破题,立意明确是一节课胜利的前提与基础) 第一步:阅读新课,加强了解。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在8分中内制作一张关于辛亥革命的大事年表。(这种设计的意图:了解知识是理解知识、能力提升的基础,符合学生的由浅到深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制作大事年表的大凡方法:以时间顺序,列出大事件或标志性事件的名称。这又能很好地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几个同学的补充,完成一张较为统统的大事年表,快速宏观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这一环节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 过渡: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与平时的知识积累,说说自己印象深刻或特别想了解的关于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几件大事件,并请说明理由。(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突破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 第二步:研讨问题,深入理解。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疑难,师生相互质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辛亥革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兴起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等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学会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的方法,达成“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的目标。 (2)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教师引导学生有用利用插图中的关于同盟会入会誓词的内容及其与以往的救国口号的对比,体会孙中山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可贵精神,进而激起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达成“体会孙中山等人的爱国与创新精神”目标。 (3)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一块丰碑?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如何突破?请同学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归纳要点,并能逐条分析其历史意义。经过学生的归纳、分析与补充,老师总结并书写板书: 内容 主权在民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上海市真如中学常一耕 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是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二、融入新课程理念的设计原则 (1)建构性原则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的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2) 交互性原则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设计应体现交互原则。 (3)情境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或用实际例子(即适当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

获奖课例“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doc

获奖课例“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Webquest是教育界近年來新兴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它反映了先进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该模式口诞生之FI起便大受欢迎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冃前已经成为美国国家课程标准推荐模式么一。 Webquest作为网络教学设计的典型代表,在本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内容集中反映了教学理念与技术手段相结合、资源设计和过程设计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思路,能够充分体现教学设计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这个本质特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基本概念,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熟悉Webquest主题探允网页的基本组成部分; 3.归纳Webquest的特征并总结其优点; (二)能力目标 1.学会选取恰肖的Webquest主题; 2.能依据评价标准如量规对Webquest主题探究网页的设计进行评价; 3.使用模板设计出具有实用价值的Webquest主题探究网页; (三)情感目标 1.形成交流互动、协作学习的习惯和态度; 2.近一步增强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新技术手段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 (一)Webquest的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 1.Webquest 的概念 2.Webquest产生的背景 (二)Webquest主题网页的主要组成部分 1.导言 2.任务3?过程4.资源5.评价6.结论 (三)Webquest的特点和优点 1.特点:以网络为依托 以任务驱动为核心 强调协商、合作 注重过程性评价 2.优点:充分、高效利用网络资源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学习结果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四)Webquest的一般设计步骤 1.选定主题 2.设计Webquest主题网页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利用Webquest进行物理教学的案例(最新)

故事背景 杨老师是一位高中物理教师,有11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与阶段看,她正步入教师的成熟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她对高中物理学科的知识已经掌握得“驾轻就熟”,而且她性格开朗直率,乐于尝试新事物,富有创新精神,对信息技术尤其感兴趣,具有一定的网络技术基础,还有2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经验。 对于Webquest这种教学模式,杨老师以前听说过,也很感兴趣,但始终没机会进行深入了解,也没有进行实践过,最近机会终于来了。杨老师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开展的一项关于WebQuest的行动研究。这次行动研究建立了由大学教师、研究生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培训中,首都师范大学还特别从参加培训的学校邀请了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和主管教科研的副校长和学科教师一起加入到研究小组中。 设计在挫折中前进 杨老师首先参加了为期半天的集中培训,主要学习了WebQuest的历史、模式、关键技术和教学案例,最后根据要求要以三堂课为一个单元进行WebQuest 选题设计。 杨老师很快就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了课程的研究主题:“原子核的结构”,并形成了大致的设计思路: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然后通过查找网上资源获得研究结果,由学生制作演示文稿,进行小组汇报。 杨老师在研究小组会上陈述了这一方案,但是遭到了研究小组大部分人的否定。研究小组的意见是:杨老师设计的“原子核的结构”这一主题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任务设置过于简单,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环节,学生利用相关网站上的资源就能获得一致的答案。 杨老师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给研究小组的人员讲述了她两年来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经验,特别提到了一个名为“电池的性能价格比研究”的主题研究。研究小组人员认为,杨老师主持的“电池的性能价格比研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为了把这种成功的经验迁移到基于WebQuest模式的研究性学习中,杨老师和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讨论和细致分析,研究小组的人员不断向杨老师询问她成功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实践性知识,在这种深入交谈中,杨老师的隐性知识通过她自己所做的反思和知识表述,不断地被显性化。 几天以后,她拿出了第二份WebQuest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设计方案,选择的主题是:“小蜜蜂的家”,这是一个把物理学、数学和生物学三门学科整合在一起的理科综合课题。教学设计的思路为: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1)

洋务运动与师生的思考 泸县九中程宏 【案例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 识。在这部分知识里,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 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 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难处理的部分。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 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 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 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 响等。 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 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 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 道路。 生: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 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 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 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 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 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 1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总汇编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 (下部) 19、正弦定理(2) 一、教学容分析 本节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一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普高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学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多加以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

Webquest教学案例

Webquest教学案例 这是一个运用webquest来进行教学的案例,我认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webquest 一、提出课题 选择一个Webquest研究主题是一个耗时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想使这个研究课程令学生和自己满意和成功,必须尽力做好选题工作。 研究性课程的选题不能是漫无边际的,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并且能让学生有研究、发挥的空间。不经意间发现一些学生对拿破仑这样的历史名人颇感兴趣,翻阅历史课本,看到课本上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章节,但书本的知识毕竟有限,于是我在想能否提出一个结合课本知识,稍微超过现在学生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范围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颇具争议的伟人和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基于这点,我们提出了《拿破仑·波拿巴与法兰西第一帝国》这一研究性课题。 二、设计Webquest 提出了课题,接着根据webquest的基本模式,着手webquest设计,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板块: 1.引言:在Webquest中,引言的提出,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一个好的webquest,首先有相对明确的任务。这个任务不能太过于笼统,但又不能太细,我首先提了几个方向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问题,挖掘问题。 3.过程:过程的设计要对学生的活动起很好的指导作用,与一般的教案相比更增加了一些复杂性。我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调查前”“调查中”“调查结束”循序渐进的几个步骤,在每个步骤理提出了短小清晰的建议,促使学生以此为基础,小组讨论确定完成时间,并提交计划方案。 4.资源:网络提供了相当大的信息,但因其信息量大,层面复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迷航,所以,我在“资源”栏目里为学生整合了一些对课题研究有帮助的站点和页面,同时在里面插入搜索引擎,提醒他们完全可以打破这个限制,自己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甚至还可以采用其他如读书看报、调查访问、收看电视录像等方式来获得相关资料。 5.评价:研究性课程采用“重过程、轻结论”的评价方式,我设计了一份评估表来考察学生作品的不同方面(包括过程、结果、态度、情感等)。 6.交流讨论:交流与探讨是我在webquest基础上新增的一个板块,鉴于研究性学习需要开放的信息交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畅通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三、开展活动 可以说webquest的设计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过程,组织实施是最重要的环节。到底效果如何就要看学生们参与其中、实际操练情况了。 如我想象,这个课题的提出确实吸引了一部分学生的目光,于是,我们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了这个课题的学习。 1.提出子主题 我的研究课题只是代表了一个研究方向,提出研究子课题的作用是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 《拿破仑·波拿巴与法兰西第一帝国》包含拿破仑军事、生平等多个分支,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研究。在对这个课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我要求学生每人基于整个方向提出自己感兴趣、想研究的方面,将有类似意向的同学组成小组,最后商量确定一个子课题,从而做到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对他们提出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