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代汉语通论(北师大精品课程)04

古代汉语通论(北师大精品课程)04

古代汉语通论(北师大精品课程)04
古代汉语通论(北师大精品课程)04

第四章语法(一)

第一节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份也往主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昨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例如,“手“是名词,通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这是古今一致的;但在“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这一特定的语言结构里,“手”却带上了宾语充当了句子的谓语,具有了动词的一般特点,执行了动词的基本职能,即由名词活用为动词。词类活用跟词的兼类不同。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活用后的词性不是词固有的语法属性。而兼类是词本身固有的,一个词的各种兼类用法都是固定的,经常的,不是临时的,偶然的。如“疾”作为一个兼类词,在“时操军众已有疾疫”(《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里是名词,当疾病讲;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里是动词,当妒忌讲;在“疾雷不及掩耳”(《三国志·魏书牙帝纪》)中是形容词,作急速讲。“疾”同时兼有名、动、形三种词性,不是临时运用的结果,是“疾”本身固有的经常存在的现象,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所以不是活用而是兼类。

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远比现代汉语多。石汉语词类活用多见于实词,而且往往是其他类实词活用为动词。下面就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作用动词,分别加以介绍。为着讲课的方便,古代汉语里的名词充分状语和动词的使动用法虽不属于词类活用,我们也一并放在这里讲解。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活用为一般动词及用作使动、意动等三种情况。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具有跟原名词意义有着密切联系的动词的一般意义,如果带上宾语,它跟宾语的关系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例如:

①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是本书文选部分(另行出版)入选文阐所用标题,以下《城濮之战》、《鞍之战》等篇目情况相同。]

②顷公之嬖女人卢蒲就魁门焉。(《鞍之战》)

③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同②)

④曹人尸诸城上。(《城濮之战》)

⑸巾车脂辖。(《子产坏晋馆垣》)

例①“君”原为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故可知活用为动词,“君”是行君道的意思,“不君”的意思是“不行君道”。例②“门”后有充当补语的兼词“焉”,活用为动词后的意思是“攻打城门”。例③“肘”后有宾语“之”(代綦毋张),“肘之”是“用肘部撞碰”的意思。例④“尸诸城上上”等于“尸之于城上”,“尸”后既有宾语,又有补语,“尸”是陈列尸体的意思。例⑸“脂”的宾语是“辖”,“脂”是注入(或涂抹)油脂的意思,即今天口语中所说的给车轴等处膏( o)油。

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一般动词,表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动。例如:

①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年》)

②骋而左右,何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③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留侯世家》)

④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同⑻)

例①“东”前有副词“遂”修饰它,例②“左右”通过“而”与动词“骋”构成词组,例③“南”受副词“俱”修饰,例④“前”有主语“子房”,所以这些例子中的方位名词都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②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孟子将朝王》)

③君五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诸稽郢行成于吴》)

④齐威王欲将孙膑。(《孙子列传》)

例①“吴王我”是说使我成为吴王那样的人。例②“臣子”是说使伊尹为臣。例③的“肉白骨”是说使白骨生肉。例④的“将孙膑”是说使孙膑为将。

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

①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干》)

②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之封内尽东其亩。(《左传·成公二年》)

③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庄辛谓楚襄王》)

④故王不知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例①的“西南其户”是说使门户向着西或南。例②的“东其亩”是说使田垄都东西走向。例③是说使州侯居左,使夏侯居右。例④“东苏子”是说使苏子到东方去。

名词用作意动,是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夫从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②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③涉曰:“尹君,何壹鱼肉涉也?”(《原涉传》)

④故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出於山渊之精,君之服之,顺祥以安宁,侯王宝之,为天下正。(《说山训》)

例①是说(国君)把她看作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吗?“夫人”是意动用法。例②“外之”是看成外在的东西,“外”是意动用法。③“鱼肉涉”是把原涉看成鱼肉,“鱼肉”是意动用法。例④“宝之”是以和氏璧随侯珠为宝,“宝”是意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没有区别,只有根据上下文意来分辨。二者在语义表达上的根本不同在于:使动用法具有使令意义,是使宾语如何;意动用法是意念上的看法,表达的是认为、当作、看成的意思。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动词,也有用作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具有跟原形容词意义有着密切关系的动词的一般意义,如果带上宾语,它跟宾语之间是一般的动配关系。例如:

①倾夺邻国,而雄诸侯。(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史记·信陵君列传》)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例①“雄”本是强有力的,杰出的意思,这里解作称雄,“雄诸侯”就是在诸侯间称雄。例②“多客”就是有许我食客。例③“远小人”就是远离小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是以令吏人完各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子产坏晋馆垣》)

②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韩之战》)

③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留侯世家》)

④上求鱼,臣干谷。(《说山训》)

例①“高”“厚”是使动用法,是使其闬闳高,使其墙垣厚的意思。例②“深之”是使寇深入(国土)。例③“固项王意”是使项王的想法坚定,例④“干谷”是使河谷干涸。

有时用作使动的形容词可以不带宾语。

①①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②②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且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韩非子·说林下》)

例①“贫”用作使动,是说使能作到强本工用者贫困。使②“可大”“可小”是可以使之大,可以使之小的意思。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①文帝繇系奇烃之,拜为中大夫。(《张释之列传》)

②②东海莫不贤知其母。(《严延年传》)

③③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路温舒上汉宣帝书》)

④④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夫子加齐之卿相》)

例①“奇释之”是说认为张释之异乎常人。例②“贤知其母”是说认为其母贤惠,明智。例③“羞文学”是说以从事文学为羞耻,“贱仁义之士”即认为仁义之士低贱,“贵治狱之吏”即认为治狱之吏高贵。④“异”宾语没有出现,“不异”是说不感到奇怪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也没有区别,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例如:

①①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放》)

②②甘其食,美其服。(《老子·八十章》)

③③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滕

文公下》)

④④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势不便也。(《韩非子·观行》)

⑤⑤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孟子·梁惠王上》)

⑥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同上⑤)

例①“美政”“美俗”讲的是儒家的行为。由于儒家主张经世匡俗,所以“美”是使动用法,“美政”是使政治美好,即修明政治;“美俗”是使风俗美好,即匡正风俗。则②讲的是老子的出世思想。由于老庄主张因其自然,无为而治,所以“甘”“美”都用作意动。例③“请轻之”指的是减轻赋税,所以“轻”是使动用法;例④的“轻”“重”讲的是乌获的主观感受,所以是意动用法,例⑤“远”是使动,例⑥“远”则是意动,也是由上下文义判定。

三、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可以活用为一般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例如:

①①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②②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秦风·黄鸟》)

③③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吕相绝秦》)

④④“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⑤⑤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路温舒上汉宣帝书》)

⑥⑥藉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嗣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何有后

世繁文饰礼之政乎?(章太炎《秦政记》)

例①例①数词“一”活用为一般动词。其他诸例中的“百”、“二三”“一”、“四”、“六”是使动用法。“人百其身”,据郑玄注,是“说一身百死犹为之”;“二三其德”是说其人心反复无常;“四三皇”“六五帝”是说使三皇变成四个,使五帝变成六个,即出现第四个像三皇那样的人,出现第六像那五帝那样的人。

四、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动词本身的一种特殊法,指的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改变动词本身的词性,但是使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而使句子意义改变。

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常见的不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当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时,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不是主语而是宾语。例如:

①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②②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子产坏晋馆垣》)

③③强弩半军许延寿请延年为长史,从军败西羌,还为涿郡太守。(《严延年传》)

④④狐毛设二旆而退之。(《城濮之战》)

⑤⑤郎中令善媿之。(《龚遂传》)

例①“亡郑”中使郑灭亡,例②“归之”是使郑伯归国,例③“败西羌”,即打败西羌,例④“退之”让二旆向后撤退,例⑤“媿人”是使人惭愧。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仍然可以是使动用法。例如:

①①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②②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例①例①承上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言,“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之省略,“来”仍是使动用法。例②“走”从文义判断是使操军败逃。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与一般的动宾关系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而只能从意义上去分辨。试比较以下例句:

①①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龚遂传》)

②②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③③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魏风·硕鼠》)

④④会高帝山脚,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留侯世家》)

⑤⑤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

⑥⑥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夫子加齐之卿相》)

⑦⑦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城濮之战》)

⑧⑧王辟左右。(《龚遂传》)

①②两例中,②例中“饮”是使动用法,旧读y?n。③④两例中,④例中的“食”是使动用法,旧读s?。⑤⑥两例中,⑥例中的“朝”是使动用法。⑦⑧两例中,⑧例中的“辟”是使动用法。

五、名词作状词

在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而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是非常普通的现象,是名词本身固有的语法功能之一,不一定非要看成名词活用为副词不可。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其具体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意义。例如:

①①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②②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

③③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张释之列传》)

④④虎圈墙夫从旁代尉地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同③)

(2)(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这种用法是,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例如:

①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②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

③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④④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列传》)

(3)(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

例如:

①①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留侯世家》)

②②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张释之列传》)

③③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龚遂传》)

④④左抱幼接,右拥嬖女。(《赵文子冠》)

⑤⑤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列传》)

⑥⑥昔韩卢之取菟也,上欢下获,不甚多杀。(《严延年传》)

(4)(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

①①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②②遂入见王,涕泣膝行。(《龚遂传》)

③③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红,旦夕而自哺农者然后食。(《段太尉兔事状》)

④④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辞者,悉有法度可观。(《柳子厚墓志名》)

“面刺”是当面讥刺、批评,“膝行”是用膝盖爬行,“手注”是亲手敷抹,“口讲指画”是

亲口讲解,亲手指点。

(5)(5)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例如:

①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史记·高祖本纪》)

②②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留侯世家》)

③③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④④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同②)

⑤⑤於是覆劾延年阑内罪人,法至死。(《严延年传》)

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例如:

①①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留侯世家》)

②②宰予昼夜寝。(《论语·公冶长》)

③③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例如:

①①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龚遂传》)

②②月攘一鸡,以待来年年然后已。(《孟子·滕文公下》)

③③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汉书·文帝纪》)

④④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

⑤⑤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史记·孟尝君列传》)

⑥⑥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左传·文公七年》)

⑦⑦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成公十六年》)

例①例①的“日”是每日、天天的意思。例②“月”义为每月。例③“岁”义为每年,年年。例④⑤的“日”是一天天义。例⑥⑦“日”是往日、当初义。

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且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现代汉语判断句,主谓之间一般要有判断词“是”来联系,如“中华民族是传大的民族”,“我是教师”。古代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可以直接置于主语后充当谓语。例如:

①①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

②②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③③董狐,古之良史也。(《晋灵公不君》)

④④贾生,洛阳之少年。(《贾谊论》)

例①例①在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是古汉语判断句中常见的形式。但“者”和“也”都不是判断词。“者”可以看成主语后的提顿或复指,“也”是帮助判断的语气词。例②-④或单用“者”,或单用“也”,或二者都不用。

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谓语之前加上“非”字。例如:

①①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②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③③为畔逆以忧太后,非长策也。(《史记·吴王濞列传》)

这些例句中的“非”字,虽可以译成“不是”,但它是副词而不是判断词。

在古汉语里,有些名词性谓语前用“是”的句子,很容易误认为是省略了主语的判断句,从而把“是”看成判断词。实际上,先秦时代的“是”是指示代词,经常用来充当判断句的主语,作用与代词“此”相当。例如:

①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子产坏晋馆垣》)

③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④④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许行》)

以上诸例中的“是”都是充当主语。

从汉语语法发展史来看,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肯定是从上述指示代词“是”演变来的。“是”用作判断词在战国末和两汉人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少量例句。例如:

①①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

②②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③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④④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

这些例子中的“是”都已不是指示代词的用法,可以看成是判断词用法的早期例证。但是在基本上以先秦作品为蓝本的文言文中,这种以“是”字作为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用,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基本上仍然采用先秦的形式。例如:

①①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柳了厚墓志铭》)

②②贾生,洛阳之少年。(《贾谊论》)

③③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古代汉语有些判断句表达的是说明描写句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些判断句的谓语跟主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而只是对主语进行描写或加以解释说明。例如:

①①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②②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③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④④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⑤⑤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⑥⑥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

例①②表示的是比喻性的判断。例③④表示的是解释说明性的判断。⑤⑥表示的是描写性的判断。

除了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可以充当判断句的谓语外,古汉语判断句的谓语也可以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这种谓语往往也是对主语的解释或说明。例如:

①①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

②②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③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

国策·齐策》)

④④良庖岁更刀,割也;施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例①②构成对主语的解释性判断。③④构成说明原因的判断,主语表示事情的结果,谓语说明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的判断句,名词性谓语前可以使用副词或语气词,但它们不是修饰名词,而是修饰整个名词性谓语。例如:

①①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韩非子·定法》)

②②夺项王天下进,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③③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晋灵公不君》)

④④汝诚人邪?(《段太尉逸事状》)

⑤⑤此宜禽兽夷狱所不忍为。(《柳子厚墓志铭》)

⑥⑥晋楚唯天所授。(《左传·成公十六年》)

这些例句中的“皆”、“必”、“非”、“诚”、“宜”都是副词,不能看成判断词;“唯”是语气语,也不要看成判断词。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被动句相对于主动句而言,都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说的。主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施事;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受事。

古今的被动句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没有结构标志,一类有结构标志。没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只能通过上下文意去了解主语的被动性质。例如:

①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②②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为政》)

③③管仲既用,任政于齐。(《管晏列传》)

④④昌邑王贺嗣位,官属皆征入。(龚遂传)

例①例①的“蔓草”是“除”的对象,例②的“十世”是“知”的对象,例③的“管

仲”是“用”的对象,例④的“官属”是“征入”的对象,都是受事主语。

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用“於(于)字的被动句式

这种被动句式的“於(于)”是介词,作用是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①①卻克伤於矢,流血及屦。(《鞍之战》)

②②闵王毁於五国,桓公劫於鲁庄。(《荀子·王制》)

③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许行》)

④④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同③)

这种被动句式是先秦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在这种句子中,并不胆“於(于)”字本身表示被,而是于“於(于)字引进行了行为的主动者,进一步明确了或改变了主语和宾语的施受关系,从而使全句具有了被动意义。

二、用“见”或“见……于……”的被动句式

这种被动句工的“见”可看成表被动的助动词。由于“见”本身不能引进动作的主动者,所以用“见”表被动还可以再用介词“於(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①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②②延年自如见废。(《严延年传》)

③③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书·苏武传》)

④④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⑤⑤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管晏列传》)

⑥⑥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於齐也。(《争臣论》)

例①-③单用助动词“见”,例④-⑥用“见”又用“於(于)”引出主动者。

三、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用“为”表被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是介词,“为”后出现主动者。例如:

①①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②②不为酒困。(《论语》)

③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④今去不得,阳狂恐知,身死为世戮,奈何?(《龚遂传》)

另一种情况是“为”字后面的主动者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例如:

①①伍胥父兄为戮于楚。(《史记·伍子胥列传》)

②②诚令长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③③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这种用法的“为”不再是介词,可以看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为……所……”式被动动式萌芽于战国末期,秦汉以后广泛运用。例如:

①①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

②②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身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③③先是涉季父为茂陵秦氏所杀。(《原涉传》)

④④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为……所……”式中“为”字后表主动的成分也可以不出现,形成“为所……”式被动式。

①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②②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跟“为……所……”相当的还有“为……见……”和“为……所……见”式被动式。“为……见……”表被动,是“为……”和助动词“见”的合一;“为……所见……”则是在“为……所……”式被动式中的动词前面加上表助动词的“见”。例如:

①①烈士为天下见善矣……(《庄子·至乐》)

②②近又有道士张宝,为公见信。(《宋书·庐江王袆传》)

③③(吾)为侪类见宽。(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④④诸葛恪、滕胤、吕据,盖以无罪,为峻、兄弟所见残害。(《三国志·吴志·孙

传》)

⑤⑤今凉州部皆有降羌……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后汉书·西

羌传》)

⑥⑥臣受性愚陋,人事多所不通,惟酷好学问文章,未尝一日暂废,实为时辈所见推许。

(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

例①“为天下见善”即“被天下人称赞。例②“为公见信”即被×公相信。例③“为侪类见宽”即被同辈友人宽容。这一格式的被动工虽然在《庄子》一书中即出现,但后代很少使用。例⑤-⑥中的“为……所见……”式见于汉末至隋唐,南北朝人著作中使用较多。这一被动式中“所见”后的谓语往往是双音节动词(词组)。

四、用“被”字的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中的“被”有遭受、蒙受的意思,本来是动词,例如:

①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②②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

③③身被二十余创。(《汉书·赵充国传》)

这三个例子中的“被”都是受到、遭受义,是动词。“被”字用来表被动,战国末开始出现,两汉时代使用渐多。例如:

①①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②②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

其首以为溲器。(《韩非子·五蠹》)

③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④④错卒被戮。(《史记·酷吏列传》)

这几个例子中的“被”虽然多少还有一点遭受、蒙受的意思,但已可以看成表被动的助动词。尤其是例③“见”“被”上下句相对,被动意义更加明显。

用“被”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式汉末才开始出现,六朝以后使用渐多。例如:

①①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②②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被”也可以和“所”合起来使用,构成“被……所……”式被动式,“被”后引进主动者,“所”则加在谓语动词前。“被……所……”式被动句六朝时开始出现,唐宋时代使用较多。例如:

①①吴郡顾士端……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颜氏家训·杂志》)

②②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高僧传·卷七·昙谛》)

③③某弟今被贼所杀,夜来梦属之言,必应时也。(《敦粕变文集》卷八)

这种格式的被动式可能是由“为……所……”类化而来。“被……”后引进主动者和“被……所……”式被动句都是在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中出现的,一般的文言文仍然较多地沿用其其他几种被动式。

第四节语序

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汉语的词或词组充当句子成分,它在句中的位置是比较固定的。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后。总的说来,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语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了。了解这些特殊语序,对阅读文言文有重要意义。

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的认识,必须要有历史主义的观点。不应把文言中凡是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地方都看成是“倒装”。一种语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种历史变化。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实际上是先秦汉语书面语的特点,汉代以后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历代的文言文仍继续沿用先秦的语序,那只是仿古,并不反映口语中的情况。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②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战》)

③③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④④“许子冠首?”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许行》)

以上诸例,“谁”、“何”、“何”、“安”、“奚”由于是疑问代词,所以都位于动词的前面。

疑问代词“孰”、“曷”、“恶”比较少用作动词的宾语。但是遇到它们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一般也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①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②②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吕工春秋·任数》)

③③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①①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②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同⑧)

③③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

(二)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毋)”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①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②②予不屑之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不”字。

①①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坏晋馆垣》)

②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未”字。

①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②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③③(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颜,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以上三例否定词用“莫”字。

①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②②毋吾以也。(《论语·侍坐》)

在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无(毋)”字。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②②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③③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

④④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策·秦策》)

如果否定句中使用的“弗”、“非”这几个否定词,一般地不存在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因为“弗”“勿”所修饰的动词常常不带宾语。“非”字所否定的,往往是名词性谓语,自然也不存在带宾语的问题;如果“非”字用在动词谓语句中,是表示对全部谓语的否定,也不存在宾语前置的问题。

这样看来,在第二条规律中,否定必须是“不”、“未”、“莫”、“无(毋),宾语必须是代词,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但是,也并非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宾语就一定置于动词之前。先秦文献中,就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宾语置于动词之后的例子。例如:

①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

②②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僖公九年》)

③③吾不知之矣。(《论语·乡党》)

有人统计,《论语》全书中,使用“不”、“未”“莫”、“无(毋)”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有8例;《左传》一书中,前置的有57置例,后置的有37例。可见这一条规律远不如第一条规律那样严格。

(三)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它,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

分都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①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②②岂不俗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③③舍其旧而新是谋。(《城濮之战》)

④④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⑤⑤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⑥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一书中说:“用‘是’字间倒宾语者,较‘之’字更能使宾语增重,语音激切。若附‘惟’字,尤加强度。”所谓附“惟”,即在前置宾训的前面再加上副词“惟”(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副词“唯”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宾语是唯一的,排他的。例如:

①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②②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③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④④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⑤⑤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左传·文公七年》)

⑥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是(之)……”构成一种固定格工,并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现代还说“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在文言文中“唯……是……”的格式并不仅限于四个字,而可能是更多的字组成。这往往是因为宾语部分较复杂的缘故。例如:

①①荀偃命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②②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左传·成公二年》)

③③晋士庄了为载书,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导志者,

有如此盟!”(《左传·襄公九年》)

④④公子趋进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

有异志者,亦如之!”(同③)

这几个例子中的宾语都是偏正词组。①“瞻”的宾语是“余马首”。例②“利”的宾语是“吾子戎车。”例③“听”的宾语是“晋命”。例④“从”的宾语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这个复杂的“者”字词组。

介词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也可以提到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①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夫,指示代词。

②②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

③③康公我之自出。(《左传·成公十三年》)

例①例①介词“为”的宾语是“夫人”。例②介词“与”的宾语是“戎狄”。例③介词“自”的宾语是“我”,句的意思是说秦康公是我晋国嫁秦的女子穆姬所生。

古汉语中除了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宾语前置外,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也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①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

传·僖公四年》)

②②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周南·葛覃》)

③③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韩之战》)

④④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例①前一个代词“是”是“征”的宾语,代包茅;后一个“是”是“问”的宾语,代昭王南征而不复这件事。例②两个“是”均代葛这种植物,分别作“刈”和“濩”的宾语。例③④中的“是”作介词“以”的宾语。

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没有用代词“之”复指,也常常可以放到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大都是上古汉语句式的一些残留。例如:

①①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许行》)

②②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邶风·日月》)

③③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上》)

④④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韩之战》)

⑤⑤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传·昭公十九年》)

⑥⑥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

这六例中,前四例的介词分别是“以”、“自”;后二例的介词是“于”,它们的宾语都在它们前面。

第五节双宾语

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近宾语往往指事物。现代汉语中具有给予、告知、教示义的动词往往可以带双宾语,如“给我一本书”、“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赵老师教我们英语”。古汉语中具有同样意义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这种情况的双宾语,可以说古今基本一致,比较容易理解。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这种双宾语与现代汉语出入较大,值得特别加以注意。

(一)古汉语中具有人予义的动词“赐”、“与”、“予”、“遗”(通“”)、“贻”等可以带双宾语。它们所带的宾语,近宾表示给予的对象,远宾表示给予的内容。例如:

①①公赐之食。(《郑伯克段于鄢》)

②②赐赵夙耿,赐毕万魏。(《史记·晋世家》)——赵夙、毕万,人名;耿、魏,地名。

③③文公与之处。(《许处》)

④④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⑤汤使遗之牛羊。(《孟子·滕文公下》)——汤,指商汤,商代国君;之,代葛国国

君葛伯。

⑥⑥李斯遣人遗非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⑦⑦贻我彤管。(《诗·邶风·静女》)

(二)古汉语中具有告知、教示义的动词“语”、“告”、“教”、“示”等可以带双宾语。它们所带的双宾语,近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对象,远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内容。例如:

①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

②②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庄子·秋水》)——之,代井蛙。

③③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许行》)

④④于是乎我原以示之信。(《城偿濮之战》)

⑤⑤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张释之列传》)

动词“问”在古今汉语中都能带双宾语。古汉语的例子,如:

上问上林尉诸禽盖薄。(《张释之列传》)

(三)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这种双宾语结构在理解和翻译上都非常值得注意。例如:

①①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韩之战》)

②②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

③③紾之之臂而夺之食。(《孟子·告子下》)——紾(zh n):扭转。

④④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这些例子中的代词“之”都是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表示动词和直接宾语之外关涉的对象。例①“输粟”是动词和直接宾语,“之”指晋,是输粟的对象;“闭”又是动词和直接宾主的关系,其中的“之”代秦国,是停止粮食卖出所涉及的对象,即“闭”是针对谁采取的措施。例②“立君”中的“之”是间接宾语,代“立君”所涉及的人,即为谁立君。③中的“夺之食”是从“他”手中夺取食物,因此“之”也是动作行为间接涉及的对象。例④“闭之门”是“对他关上门”,“之”也是动作行为间接涉及的对象。这些例子说明,在把这一类双宾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对其中的间接宾语“之”都要用相应的介宾结构去翻译。

古汉语中的动词“为”也可以带双宾语。这也是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双宾格式。例如:

①①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在段于鄢》)

②②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晋灵公不君》)

③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④④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连有赴东汉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战

国策·赵策》)

⑤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侍坐》)

这些例子中的“为”都不是介词而是动词。在这一类例子中,“为”和名词“小”和“大”视同名词)组成动宾关系,“之”是这个动宾结构所涉及的间接宾语。对于“为”带的双宾结构中的“之”也要用一个相应的介宾结构去翻译,如“为之所”要译成“给他安排一个地方”。其中“安排一个地方”翻译的是“为/所”这个动宾结构,“给他”翻译的是间接宾语“之”。其余可以类推。

(四)古汉语有些使动用法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这更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①①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城濮之战》)

②②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③③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左传·哀公十六年》)

例①例①中的“之”代“国老”,“饮之酒”是使国老们饮酒,即请国老们喝酒。例②“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例③“饮孔悝酒”是使孔悝饮酒。如果把“之”“赵盾”“孔悝”看成定语,句子的结构和意思就完全弄错了。

最新北师大古代汉语-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作业(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平时作业) 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待坐》紧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之后的一句是()。 A、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B、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C、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D、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2. 下列《晋灵公不君》中的一段文字完全正确的是()。 A、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B、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C、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D、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3. 《寡人之于国也》紧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之后的一句是()。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郑伯克段于鄢》紧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之后的一句是()。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B.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不义不昵,厚将崩。 D.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5.《不见诸侯》紧接“昔齐景公田”之后的一句是()。 A、终日而不获一禽。 B、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C、一朝而获十禽。 D、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6.《说文解字·叙》中所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指的是“六书”中的()。 A、象形 B、形声 C、会意 D、转注 7.下列四组字中,都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亦、刃、贝、中 B、牛、鼠、月、果

北师大古汉语文字练习

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文字学练习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 2 分) 1、下列各组形声字,形符相同的一组是() A、xx 颈题领 B、袖哀袜裳 C、栽载xx D、徒xx 2、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 A、刃日除鱼 B、象xx C、集月信暴 D、xx 旦车 3、下列各组汉字中,全部为形符相同的形声字的一组是() A、xxxx E、xx C、赶赴徒 D、相材桃 4、《说文解字叙》中所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指的是六书”中的) A、象形 B、指事

D、形声 5、下列各组异体字,全属于会意和形声之别的一组是() A、嶽岳,埜野 B、泪淚,xx坵 C、村邨,韭韮 D、裤绔,尘塵 6.下列各组字中全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A、哀匐眉 B、衷吐息 C、xx D、xx 7.下列各组汉字中含会意字的一组是[ ] A、闽酱xx B、向上夜 C、折赖空 D、xx 8.《说文解字叙》中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六书”中的() A、象形 B、指事 D、形声

9.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A、xx 向 B、門表冠暴 C、安涉取兼 D、而監集寇 10、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A、欣斯析近 B、xx 室 C、勝功勤晚 D、杞米案材 11.下列各组异体字,全是声符不同的一组是() A、雞鶏,线線 B、蚓螾,賸剩 C、俯頫,袴裤 D、软輭,时旹 12.下列各组汉字,完全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 A、遊游,酤沽 B、礙碍,卻却

C、xx,寘置 D、蚤早,xx詰 13.下列各组字中,不属分化字的一组是() A、xx B、xx C、然燃 D、泪淚 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 3 分) 1、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是[ ] A、刃颠救行 B、本牧闻象 C、集硕暴臭 D、山河旦車 E、石甘伐闷 2、下列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是用假借字的是[ ] A、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B、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C、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古代汉语课程分析

《古代汉语》课程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课程教材的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2大部分:一是文选:此为感性认识部分,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学体裁的古文代表作品,帮助自学者辨析、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常用词词义;一是常识:此为理性认识部分,通过讲述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规律以及一些其它的基本知识如修辞、古注、标点、今译、诗词格律、工具书等,使读者最终能够达到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和正确分析相应文言语法现象和阅读材料的水平。除此,教材篇首的3篇文章:《序》、《凡例》、《绪论》,提纲立领,切中肯絮,弥足读者细心阅读体会。 2、文选部分除唐诗宋词13首外,共53篇。其中,精读篇目25篇,教材目录在篇目前以“〇”标示;背诵篇目10篇,教材目录在篇目前以“*”标示。从自学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除背诵篇目务必精熟之外,其它篇目,由于同样皆为古文中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著名佳作,因此,精读和泛读篇目,其实不宜再分,自学者一定要认认真真,全部吃深读透,做到字词能详,句段能析,篇章能译。 3、常识部分共有22节,份量颇足,学习记忆上可以和《语言学概论》联系起来,借助语言学理论的大背景来看待和解析这22节文言常识的逻辑架构。我们知道,从大的角度来讲,语言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大版块:语言本体、语言和社会、语言和思维;语言本体之中,又包括了语音、语汇、语法、语义、文字等子系统;子系统之中,词和句子又是2个最重要的单位,承载着语法和语义系统不同层面上的功能意义。22节常识,基本涵盖和体现了前2大版块的内容,并且,显而易见,词和句子的功能地位,非常突出。我们不妨将古代汉语常识部分按语言学本体的有关知识,分列检视如下(注:“()”内数字表示常识的第几节数、“【】”内注脚表示相应的语法单位): ①语音:古今语音的异同(19)、古音通假(20)、诗律(21)、词律(22) ②语汇: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古书中的用字(3) ③语法:古代汉语的判断句(7)、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8)、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9)、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0)【句子层面】;代词(11)、副词(12)、介词和连词(13)、语气词(14)【词层面】;几种修辞表达方式(15)、古书的注解(16)、古书的标点(17)、古文今译(18)【语篇层面】 ④语义:古今词义的异同(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5)、同义词的辨析(6) ⑤文字:汉字的结构(2) 至于语言和社会,自不待言:古代汉语之所以为古代汉语,正是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最好例证。中国社会的变迁,人文观念的发展,铸就了古代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的分水岭。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无一不体现在语言本体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1、经过上述思路梳理之后,课程知识的学习线索,也就相应清晰:对于文选部分,没有任何捷径花招可言,逐篇逐段逐句逐字理解辨析即是;对于常识部分,可在理解上述逻辑架构分析的基础上,参照课材最后【附录】部分的考试大纲进行。该考试大纲非常精湛,是站在一个总体的制高平台上,对教材文选、常识2部分知识以及与学习考试相关的古文阅读、句读、分析、翻译等考核要求的有力归纳,足以帮助自学者透过53篇古文文选和22节文言常识的纷繁点面,厘清和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因此,笔者将其整理如表3-2-1所示。其中,在编排次序方面,兼顾上述语言本体的知识分类和实际的内容要点,笔者作了某些调整和归并,相信并不妨碍而是更加有助于读者的记忆理解。附带说明的是,该学习线索表中的第壹大部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也是本课程【笔记】栏目的目录。通过这种统一的方式,希望可以让读者沿着清晰的学习线索,逐一掌握教材中的相应知识点。 2、各相应知识要点,罗列如表3-2-2所示。

最新北师大古代汉语-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作业(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平时作业) 选择题(每题 1 分,共15 题) 1.《待坐》紧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之后的一句是()。 A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B、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C、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D、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2.下列《晋灵公不君》中的一段文字完全正确的是()。 A、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B、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C、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D、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3.《寡人之于国也》紧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之后的一句是()。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郑伯克段于鄢》紧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之后的一句是()。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B.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不义不昵,厚将崩。 D.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5.《不见诸侯》紧接“昔齐景公田”之后的一句是()。 A、终日而不获一禽。 B、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C、一朝而获十禽。 D、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6.《说文解字·叙》中所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指的是“六书”中的() A、象形 B、形声 C、会意 D、转注 7.下列四组字中,都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亦、刃、贝、中 B、牛、鼠、月、果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讲授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示范性,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一部分为自学篇目,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文选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蝜蝂传》《桃花源记》《巫山、巫峡》 《王子坊》《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 《游天都》《传是楼记》 第二单元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吕相绝秦》《子产论尹何为邑》《晏婴论季世》 《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鸿门宴》《陈涉起义》 《孙膑》《韩信破赵之战》《汲黯》 《西门豹治邺》《张骞传》(节录)《华佗传》(节录) 《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

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第三版)) 龚沛增 杨志强 陆慰民 编 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

教学安排

程序设计概述 概述第1章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1.1 Visual Basic 简介 1.2 VB集成开发环境 1.3 创建应用程序过程 1.4 VB帮助系统

1.1 Visual Basic 简介 1.1.1 Visual Basic的发展1.1.2 Visual Basic的特点1.1.3 如何学习Visual Basic

1.1.1 Visual Basic 的发展BASIC BASIC((Beginner ’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 Instruction Code))语言的发展概况语言的发展概况((四阶段阶段):): 1.1.初级初级初级Basic Basic Basic::64~7474,,Basic Basic语言问世语言问世 2.2.微机微机微机Basic Basic Basic::75~8585,,微机上固化微机上固化Basic Basic Basic语言语言 3.3.结构化结构化结构化Basic Basic Basic::86~9090,,结构化的结构化的Basic Basic Basic语言语言 4.4.可视化可视化可视化Basic Basic Basic::9191至今至今至今,,VB VB((微软推出微软推出))

Visual Basic 的发展 19911991年 年Microsoft Microsoft公司推出公司推出Visual Basic1.0,以可视化工具为界面设计可视化工具为界面设计、、结构化结构化Basic Basic Basic语言为基语言为基础,以事件驱动为运行机制以事件驱动为运行机制。。从19911991年的年的年的VB1.0VB1.0VB1.0至至19981998年的年的年的VB6.0VB6.0VB6.0的多次版本升级的多次版本升级的多次版本升级,,功能更强大功能更强大、、完善,应用面更广应用面更广。。 2000年发布Visual https://www.docsj.com/doc/9111521893.html, ,2005年发布

古代汉语课程简介

一:请各位老师依照下列内容介绍一下自己:(每位老师必填) 1: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发表论文总数及质量、编写教材总数及质量、承担项目总数及项目级别等情况描述。 2:本人所承担的项目、发表的论文、获得的成果和奖励等情况。 3:本人研究方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密切程度及成果等情况。 刘宗棠个人简介 男,汉族,山东临沂人,1964-11生,博士学位,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经学及史学文献研究方向。 自2005年来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7篇,CSSCI5篇,如《江西社会科学》、《求索》、《内蒙古社会科学》、《学术论坛》、《福建论坛》、《北方论丛》、《船山学刊》以及《广西社会科学》等。 近年来,本人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和风水文化研究方面来,相信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人们生存和生活质量以及建立和谐美好家园等。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简介 一、古代汉语课程基本内容: 1、古代汉语的概念: 古代汉语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这些材料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其实古代汉语也包括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但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2、古代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3、课程的性质 (1)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课程建设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https://www.docsj.com/doc/9111521893.html,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 古代汉语课程建设 自评报告 古代汉语课程组 古代汉语课程是中文系学生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工具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古代汉语文选及常识的教授,使学生能够熟读一定数量的古文,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训诂、音韵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这些知识,借助工具书和必要的注释,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尤其要使其能准确地解决中学语文教材所收文言作品中的有关问题。我们整个课程建设都是围绕这一教学目的进行的。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1.师资结构 担任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师三人,其中副教授一名(于2000年1月退休,2001-2002年被反聘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汉语课程),讲师两名,其中杨泽林老师于2004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且担任了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赵献春老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职称结构合理,师资配置完整,教师学历、学位进修有计划、有成效。(教师的毕业证、学位证、职称证、教师证、获奖证书等见附件三) 2.教学情况及教学能力 三位任课教师始终坚持业务进修,以提高教学水平。多次到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参加研讨班、进修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都能以最好的状态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任务。同时每一位教师均能开上公共基础课普通话、汉字字型常识及英语系的必修课大学语文课,并为中文系学生开设了专业必修课现代汉语以及中文专业深化课程语言学概论、训诂学基础,而且还为全校学生开设了古代诗词赏析、名作欣赏、民俗学以及文献阅读与常识、汉字与文化趣谈等选修课。

北京师范大学727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解析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727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 主编:弘毅考研 编者:Mandy.Lee 弘毅教育出品 https://www.docsj.com/doc/9111521893.html,

【资料说明】 首先,祝贺各位考生确定了自己的考研目标,把北师大,尤其是把北师大汉语言文字学和应用语言学定为自己考研专业的同学肯定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的,我们先预祝考生金榜题名!为了使我们的考研成绩更为理想,在复习过程中少走弯路,请考生耐心看完这些写在前面的话,我们会对这份真题解析的特点、使用方法以及这几年真题的变化趋势有所介绍。 该门考试的特点: 第一眼看到北师大历年试题的同学,都觉得试题“简单”,这也可能是很多同学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但是万万不可麻痹大意,北师大的试题不偏、不怪,每年百分之七八十的题目可以在课本上找到对应的答案,而且北师还有喜欢出前几年考过的试题的习惯,但是,每年被录取的人数少之又少,为什么呢?北师大的试题不同于其他一些学校的试题,比如北京大学,题目的理论性很强,说不会答,一点也答不上来。而北师大的试题,不管你复习的怎么样,一般都能答上一点,至于能答到什么程度,则因人而异。 首先,各种类型题目的答题方法: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我们以王力版的为参考教材,因为该教材是北师大老师编写,而且和每年考试的试题内容更加吻合。古代汉语往年有出过选择题,选择题一般都比较基础,考生只要平时认认真真复习,在这部分就不应该失分。对于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考生要注意的是,除了答出含义之外,还有举出几个相关的例子予以证明,否则只能拿到一半或更少的分数。另外一种类型的题目就是虚词实词用法的分析,针对这种题目,考生要做的是将教材虚词一章认认真真复习几遍,对每个副词的用法都要了如指掌,同时在复习文选部分的时候,要下意识地去分析其中虚词的用法,久而久之,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有不少的储备了。最后一种类型的题目是翻译句子,或者翻译段落,这种也比较容易应对,所考段落和句子基本上都来自于文选部分,所以只要考生过了文选部分翻译这关,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总的来说,古汉部分每年的考题灵活性不大,因此,考生要对理论性的知识有扎实的掌握,谨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可轻敌! 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理论我们以岑运强版的《语言学基础理论》为参考教材,因为,每年的考题内容涉及的都在这本书中。语言学每年都会有填空题,这一块也比较基础,属于白给分的题目,考生不应该在这一部分跌跟头。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和上述的一样,在回答出含义之后,一定要举出相关的几个例子来印证,否则只能有一半的分数或者更

《古代汉语2》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9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2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2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5.使学生了解部分古代的文化知识。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下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应 用知识,并已经修完古代汉语一学期的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查成绩占10%,期末考查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考研备考练习题

汉字练习第一套 1.填空: (1)汉字形体演变六个阶段中的前四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依次是:商代的甲骨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第一部用六书分析汉字结构、说解字义的文字学著作,是东汉许慎作的《 ________________》。清代学者解释和研究这部文字学著作的所有著述中,成就最高的是段玉裁的《________________》。 2.简答: (1)什么是“六书”?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给六书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是什么?(2)以下面所举八字为例,分别说明象形与指事,象形与会意,会意与指事,会意与形声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木、人(象形);本、高(指事);休、囚(会意);沐、浴(形声) (3)根据题中所提供材料,说明下列各字分别是用何种造字方法造的(即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并且说明在所举例句中,该字用的是它的本义或是引申义或是假借义: A.《说文》:“从,相听也。从二人。”《鞌之战》:“师从齐师于莘。” 答:“从”字的造字方法属于 ______。例句中“从”字用的是 ______义。 B.《说文》:“顛,顶也。从页,真声。”《汉书·司马相如传》:“偃蹇杪颠。”唐颜师古注:“杪颠,枝上端也。” 答:“顛”字的造字方法属于 ______。例句中“顛”字用的是 ______义。 C.顧许慎:“顧,還视也。从页,雇声。”《庄辛论幸臣》:“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顧犬,未为晚也。'” 答:“顧”字的造字方法属于 ______。例句中“顧”字用的是 ______义。 D.《说文》:“彫,琢文也。从彡,周声。”《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答:“彫”字的造字方法属于 ______。例句中“彫”字用的是 ______义。 E.:“習,数飞也。从羽,从白(白即鼻)。”《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習之,不亦说乎?'” 答:“習”字的造字方法属于 ______。例句中“習”字用的是 ______义。 F.《说文》:“宵,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礼记·学记》:“大学始教……《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答:“宵”字的造字方法属于 ______。例句中“宵”字用的是 ______义。 G.《说文》:“術,邑中道也。从行,术声。”《齐桓晋文之事》:“无伤也,是乃仁術也。”答:“術”字的造字方法属于 ______。例句中“術”字用的是 ______义。 H.《说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字的造字方法属于 ______。例句中“本”字用的是 ______义。 I.《说文》:“辨,判也。从刀,辡声。”(许慎:“判,分也。从刀,半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辨”字的造字方法属于 ______。例句中“辨”字用的是 ______义。 3. 讨论与思考 (1)讨论:为什么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如何利用汉字的这种性质学习古代汉语?(2)思考:就汉语言文字而言,字与词的的异同是是什么? 汉字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组形声字,形符相同的一组是()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文秘方向) 一、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和任务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通过 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 言作品,并能比较准确地解决初中文言文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 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古籍和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能力。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 教学中要贯彻文选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原则。文选的讲授以解释字、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常见句式和典型例句。知识的讲授以基 本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主。 2. 讲授方法拟采用以对比法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方法。⑴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 动手,在示范讲授以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的启发式教学法。⑵穿插讲授关于 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识,用现代社会制度、文学作品、影视等方面实例,激起学生探究古代文学文化,阅读古籍的兴趣的激励性教学法。⑶实践在本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务必指导学生学会工具 书的使用,并进行足够的训练。有选择地精做精讲课后练习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学年,分前后两个学期。每周 3 学时,共102 学时。第一学期讲授内容:通论知识涉及古汉语文字、词汇和语法;古汉语文选涉及《山海经》、《左传》、《战国策》、《史记》等。这是学生接触古汉语知识的初始阶段,教学进度宜慢,讲解宜细,对典范的名篇更 要精讲详讲、细嚼慢咽,做到字词句"三落实",形音义"三落实"。使学生在中学获得的古汉语知识 得到深化强化,同时也为第二学期更为深入系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学期讲授内容:通 论知识涉及古汉语语法、音韵、古注、修辞;古汉语文选涉及《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诗经》、《楚辞》等。文选中 还要有带古注的篇章和无标点、无注释的白文;要求学生在掌握先秦散文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韵文、骈文和两汉以后各种文体的作品,了解其语言风格,掌握其语言特点,从而使 学生具备独立阅读古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的能力。教学安排必须对文选和通论两部分都必 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所占学时数的比例为4:6 或5:5。通论以汉字、工具书使用、词汇、语法 为主要内容,兼及一些音韵常识等。常用词和典型例句的教学贯彻始终。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 况自行决定。 学时分配 配 节序号1 2 3 内容 绪论 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文字 学时 2 4 10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 导言 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 文言文;(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词有音和义两部分。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所以,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有古音学知识。而作为对语音史的研究,本身也是语言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词汇方面:汉字一章涉及意义问题,词汇一章也涉及意义问题,因为在古汉语中,字与词既有区别而又关系密切。一个字(词)有多个意义,用词义引申的理论来掌握它,这与汉字一章的“本义”、“引申义”有关。古汉语的词不是独立存在和变化的,它的使用也常有并列、同义换用的情况,要理解掌握一个词,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关系、同源词关系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语法部分:解决了字词(实词)的问题,还有组词成句的规则问题。实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改变词性,是词类活用。把字词一个个串起来的是句子,组词成句的法则就是句法。在实词间起辅助、加强表达作用的是虚词。句法和词法合起来就是语法的内容。这些都是必要掌握的。 古书注解部分:古汉语的语言,储存在一种特别的载体即经典文献中。历代对经典文献的注释、整理工作很多,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古汉语。反过不定期,读古汉语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利用古代文献。所以,文献阅读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古代汉语是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文科班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本课程以培养、训练运用古汉语语言知识阅读浅显的古代文献、分析文言作品的能力为目的。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没有今人注解的文言作品,从而比较准确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古代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还要培养其正确分析和讲授文言作品的能力,研究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为日后从事中小学校文言文教学扩大基础。据此,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知识与技能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能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没有今人注解的文言作品,从而比较准确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古代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词义分析、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养成学生自觉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使命。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 ()养成诗性精神和诗意情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学习古代汉语这门课程要有良好的古代文学基础和现代汉语知识。具体课程为《古代文学》、《现代汉语》。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选用教材:殷国光等编:《古代汉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月第版。 、参考书: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年月第版。 六、课程进度表

北京师范大学专业综合一(古代汉语、中国文学)考研历真题

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招收攻读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科目代码:889 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案考试科目:专业综合一<古代汉语、中国文学) 古代汉语部分 一、解释术语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经传释义——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随文论及。《经传释词》同样因声求义,不限形体。用训诂方法研究虚词所能达到的高度,王引之已经登峰造极。 本义<举例)——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异体字<举例)——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三十六字母——指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等三十六个声母代表字。旧传为唐僧守温所创,其实是宋人在唐末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加而成,大体代表唐宋汉语拼音的声母。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全句20分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剩,将袭郑。<郑伯克段于鄢) 完:动词作谓语,修葺,指修城;具:动词作谓语,准备。 翻译:共叔段修葺城墙,聚集百姓,制造铠甲兵器,准备好步兵和兵车,将要袭击郑国。 2、师进,次于陉。<齐桓公伐楚) 进:动词作谓语,前进。次:动词作谓语,军队临时驻扎。 翻译:军队前进,在径这个地方临时驻扎。 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宫之奇谏假道) 实、是:都是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人”和“德” 翻译:鬼神不亲人,只依有德行的人。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燭之武退秦师) 既:副词作状语,已经。肆:动词作“欲”的宾语,伸展。 翻译:已经以郑国为东面的疆界,又想要伸展西面的疆界。 5、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晋灵公不君) 骤:副词作状语,多次。贼:动词,作“鉏麑”的谓语杀。 翻译: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厌恶他这样做,使晋国的力士杀了赵盾。 6、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齐晋鞌之战) 免:动词,使动用法;指使[其君]脱身;劝:鼓励。

北师大古汉语 文字练习

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文字学练习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各组形声字,形符相同的一组是() A、颖颈题领 B、袖哀袜裳 C、栽载戴哉 D、徒过辽逵 2、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 ) A、刃 日 除 鱼 B、象 朱 牧 闻 C、集 月 信 暴 D、山 河 旦 车 3、下列各组汉字中,全部为形符相同的形声字的一组是( ) A、稼 秊 颖 B、杉 衫 彩 C、赶 赴 徒 D、相 材 桃 4、《说文解字·叙》中所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指的是“六书”中的(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5、下列各组异体字,全属于会意和形声之别的一组是() A、嶽 岳,埜 野 B、泪 淚,丘 坵 C、村 邨,韭 韮 D、裤 绔,尘 塵 6.下列各组字中全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 A、哀 匐 眉 B、衷 吐 息 C、项 暗 耆 D、柴 取 秉 7.下列各组汉字中含会意字的一组是[ ] A、闽 酱 唐 B、向 上 夜 C、折 赖 空 D、亦 鼎 果 8.《说文解字·叙》中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六书”中的(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9.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A、莫 步 末 向 B、門 表 冠 暴 C、安 涉 取 兼 D、而 監 集 寇 10、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A、欣斯析近 B、宝牢宇室 C、勝功勤晚 D、杞采案材 11.下列各组异体字,全是声符不同的一组是() A、雞鶏,线線 B、蚓螾,賸剩 C、俯頫,袴裤 D、软輭,时旹 12.下列各组汉字,完全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 A、遊游,酤沽 B、礙碍,卻却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说明 一、古代汉语是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以及图书馆、政史、文秘等非中文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 非中文专业,可以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免学古书的注解、古代的文体、诗律及词律等四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三、本课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定为学年课,中文专业讲授120学时,非中文专业讲授,80学时。 四、本课程由选文、本篇选词综述、古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组成。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做到选文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防止相互脱节。 五、选文多为散文,少数为韵文。选文以先秦两汉为主,以源带流,适当选取后世名篇。选文要健康,语言要典范。 六、选文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在释词通句中,有计划地随文讲解常用词,把常用词的累积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七、选文48篇(非中文专业42篇),以中短篇为宜,少量优秀长篇可节选。除讲授篇章外,还包括学生自学篇目。 八、语言知识的选择,以必要、常用为准则,以词汇、语法为重点,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导。 九、古汉语课训练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要通过单项的综合的训练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技能技巧。训练要配套,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富于启发性。 十、选文的讲授与知识的讲授要并重,避免感性与理性相割裂.选文的课时略多于知识通论,两者的比例为6:4。 十一、因选文时而调整,本大纲只规定知识通论的内容,不列选文的具体篇目。 十二、依据教学计划,古代汉语教材包括;教学大纲、主体教材和辅导教材。 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讲解古代汉语的性质,提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二、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⑴文言文。 ⑵古白话。 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 4.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2.提高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三、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文字 【教学要求】 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了解分析形体对掌握词义的意义,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熟悉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汉字的表意性质: 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 1.“六书”的由来与次第。 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所属教研室:中文系 课程编号:01414102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Ancient Chines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下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基本理念。 古代汉语课程使用的教材通常是北京大学王力先生或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王氏教材自1962年首版后,经过多次修订,现属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确立了古代汉语课程通论、文选、常用词三结合的编写原则,代表着古代汉语教材的最高成就。郭氏教材具有内容精练,编排合理;知识准确,重点突出;通论和文选结合紧密等特点。以上两种教材比较适合综合性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使用。但根据我们的学生实际和我校培养目标,我们选用该教材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生问题。王氏、郭氏教材是从北京大学“一本”招生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的,我们是地方二本学院,学生入学程度远远低于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大学是研究性大学,我们是应用型学院。 2、自学问题。王氏、郭氏教材,有些注释过于简略,不适合于我们的学生自学。 3、篇幅问题。王氏、郭氏教材篇幅过多,一学年时间学不完。 为此,我们在选择《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做教材的同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1、压缩传统的课程内容。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讲究面面俱到,因而不可避免的有轻重不分、详略失当的弊端。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舍弃了许多与其它学科有共性的内容,重点突出讲解古代汉语中“异”的部分。例如我们把《古代汉语》的通论“古代文化常识”放到“古代文化常识”课上讲,“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放到“文献学”课上讲。这样的内容安排,不仅突出了古代汉语的个性与学习重点所在,而且为我们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补充新颖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