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设计

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设计

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设计
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必修》

第三章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

使用教材:广东省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

学习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信息加工与表达的概念,并学习使用过一些关于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但是班上还有部分同学来至农村或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在初中或小学阶段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比较薄弱,有的甚至未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区别对待。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熟悉了解信息加工前需要明确的问题,通过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不同类别的文本信息,然后使用不同的软件对该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围绕教学要求拓展和延伸教学资源,围绕课程提出的问题多视角研究综合、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实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网络技术的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基本应用,加深使用关键词分类搜索的应用,理解文本信息加工的重要性;掌握文本信息的加工要点与基

本评价要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网络搜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字内容,采用不同软件对这些文本信息进行加工,体验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局域网平台探讨、实践,提高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重点难点:

通过采用不同的软件处理不同的文本信息,体验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重要性,掌握其基

本评价因素。

教学媒体:

为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理念,参与学校“五高”理想课堂模式的改革,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大量相关知识点建立清晰完整的概念。本节课主要利用了电子课件、电子白板、多媒体网络等组合媒体,并印制了简单的课程设计流程图给学生作为参考学习资料,结合教师适当的提示性操作演示进行教学。

教学策略:

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分组协作进行有效学习

教学设计:

为了对本节内容综合施教,体现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图1):

(图1)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5分钟)

[投影显示] 交替显示三张上一届高一同学编辑好的《关于举办第五届电子竞技比赛通知》的幻灯片;

[教师提问]

教 师:大家觉得上面三张通知,哪张做的最好啊?

学 生:……

教 师:最好的那张好在哪里?

学 生:……

教 师:其他的两张有哪些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

学 生:……

教师:点评上面三个问题学生的回答。

结论:

[学生操作] 通过BAIDU 输入关键词“电子and 比赛and 通知”查找类似通知,相互比较;

(二) 学习新课

第一阶段

[引入主题](10分钟)

1、分组任务:将同学分为四组,完成下列任务:

(1)、分别上BAIDU 搜索“信函、贺卡、报告、报纸”四种类型的文本,并找到相应的示例,然后请每组代表讲述四种文本的版式特点。(如表1)(3分钟)

(2)、分别上BAIDU 搜索“WORD 、WPS 、写字板、北大方正”四种常用文本编辑软件,然后请每组代表讲述这四种软件的特点。(如表1)(3分钟)

2、学生答题:在电子白板上显示(图2)连线题,请同学上讲台来用线将你们加工的文本与所使用的软件连接起来,并简单的给大家讲解理由。(4分钟)

(图2) 连线题

第二阶段:

[当堂训练](10分钟)

1、课堂作业(8分钟)

老师通过电子教室网络软件进行文件传输,将图2的文字材料发给学生,分四组分别用

WORD 、WPS 和写字板、北大方正对图2的内容进行编辑。

信函 贺卡 报告 报纸 WORD WPS 写字板 北大方正

(图2)作业(文字材料)

①、学生按要求做课堂作业;

②、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作业的进度;

备注:每组大概10---11人。

2、提交作品(2分钟)

学生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提交作品,教师收集作品后分四组;学生提交作品默认的文件夹名称与座位号、计算机名称三者一致,便于教师收集归纳作品;

第三阶段

[作品点评](15分钟)

1、全班作业展示:(3分钟)

教师简单的整理所有的作品,通过电子白板投影循环展示给同学们观看;

2、学生分组讨论评价;(5分钟)

①、先同组讨论,学生在组内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②、再对异组评价(用WORD编辑的组评价WPS组、WPS组评价写字板、写字板组评价北大方正组、北大方正组评价WORD组),也同样挑选出异组中“最优秀的作品”;

3、师生共评:(7分钟)

教室通过网络广播将刚才学生评选出的4---8件(因为有可能同组和异组选出的“最优秀

作品”相同)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边讲述自己的作品创作过程,与同学们分享心得,最后由教师对优秀作品的共同点进行总结点评。

第四阶段

[布置作业] (3分钟)

1、打开光盘中本节的目录,其中提供了不同排版类型的排版实例,选择一种适合你的,并仔细观摩其实现方法。然后把它的原文件(纯文本文件)复制到你的电脑中,加工成相应的效果或加工成你认为理想的效果。

2、思考、小结今天《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节课的心得体会、得失……(不少于200

字)

第五阶段

[总结] (2分钟)

1、在信息加工之前,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明确信息内容主题;

②、了解信息接收对方特点;

③、选择信息表达形式;

④、选择信息加工工具;

2、作品的欣赏过程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

3、不同文本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加工表达特点,所选用的工具也不一定相同。

备注:由此引出下次课《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的内容,提醒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反思:

遵照上述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一)指导思想明确

一开始的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本节课的范围和内容。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

(二)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

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所以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注重学生的交流评价环节,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优势在于发挥学生的高自主性,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最后在作业布置环节注意到了知识点的互补性。

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成功,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1、自己在组织教学时,激励性评价不够,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对学生作品评价的过程中语言有缺乏严谨之处;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课

堂教学水平。

《改善大气质量》教学设计.doc

课题《改善大气质量》 课型新课多媒体使用使用 1、知道大气的主要污染物,能说出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知识与技能2、知道甲醛是一种居室空气污染物,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 教 3、了解燃料脱硫,废气处理中的化学原理 学 1、掌握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目 过程与方法 标 2、经过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大自然,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2、感受大气污染带给生活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 重点知道大气的主要污染物,能说出减少或者消除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材 分 析难点消除或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视频演示法 学法指导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自制 PPT 课件、下载酸雨、臭氧层的有关视频 备注

教师活动 【导入】 ppt 展示诗歌《污 染》,让学生朗读、欣赏, 分析诗歌所描绘的内容 【引导学生活动】 教深呼吸,分析空气中的成 分, 【例题分析】以某年北京的 一份空气日报为例,让学生 分析该地方的空气质量 学【提问】大气污染是如何产生的?带给生活的危害有 哪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实际来回答 【播放视频】酸雨的形成 过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 频: A 、什么是酸雨? B、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C、酸雨有哪些危害? D、我们该如何防治酸雨 呢? 程 [ 板书 ]酸雨形成原因: 2 SO2+O2 2 SO3 SO3+H2 O=H 2SO4 SO2+H2 O=H 2SO3 2H2SO3+ O2 2H 2SO42NO+O 2=2NO2 2NO 2+H2O=HNO 3+HNO 2 学生活动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污染》,讨论诗 歌的大意,诗歌描绘了两种场景,一种 是世外桃源是的生活环境,一种是在各 种污染下的生活环境,大家都喜欢生活 在第一种环境下 深呼吸,吸入的除了氧气还有氮气、水 蒸气、二氧化碳、粉尘颗粒、氨气等,干 净清洁的空气组成是不变的,以此可以判 断周围的空气是否被污染 学生相互交流,判断该地方空气受到污 染,空气污染物有、,硫的氧化物、氮 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自然因素:火山爆发、森林着火、沙 尘暴 人为因素:汽车尾气、工厂废气、人 口增多等 危害:形成酸雨、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 暖、臭氧层破坏等 认真观看视频 分析总结:酸雨是指pH 小与 5.6 的降 水。正常雨水略显酸性是因为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溶入水中 CO2+H 2OH2CO3 - H ++HCO 3 酸雨的形成过程: 2 SO2+O 2 2 SO3 SO3+H2O=H 2SO4 SO2+H2O=H 2SO3 2H2SO3+ O 2 2H 2SO4 危害: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 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生产;腐蚀建筑 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也危害人类 键康。因此酸雨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 很大经济损失。 防治:使用清洁能源、燃料的脱硫处 理、少使用汽车,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等 设计意图 吸引学生兴趣,激发 学生好奇心,为新课 做铺垫 使学生活动,让学生 自己分析大气成分, 增强学生的课堂自主 意识,激活学生思维 以生活中空气日报为 例,让学生自己分析 该空气的质量,增强 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视频,可以提高学生 的学习效率,以及观 察和总结归纳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课标落实】 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能分工协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 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6.3.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材分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质量 教学设计(二)

第二节质量教学设计(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验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感悟、观察、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天平使用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天平、常见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体。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还可以是铁 (二)进行新课(新授与探究) 1、质量的概念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常见物体,如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 (1)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2)学生交流、讨论。 (3)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 ①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②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③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1)教师总结,学生感悟: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

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2)比较:一把铁锤和一只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只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张课桌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的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张课桌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教师: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质。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阐述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演示:(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 (1)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问题:(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 (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3)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宜宾,或带到更远的地方,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交流: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状态变化了;铁钉敲弯了,只是铁钉的形状改变了;铁钉由教室带到宜宾,或更远的地方,只是铁钉的位置变化了在这几种的变化现象中,物质没有从物体中转移出示,也没有发生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因此,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1mg=103g=10-6kg1t=103kg 二、质量的测量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在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1、天平的测量原理: 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有关知识在第十二章学习),平衡时,左右质量相等。 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时,天平一个盘放被测物体,另一个盘放质量已知的砝码,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环保教育教案12篇

环境教育教案集(一) 课题一:环境和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建立了生态平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与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三.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出现了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这就叫做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产生

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良好第二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较好第三阶段——近现代工业阶段,工业污染迅速发展,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第四阶段——现代工业时期,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3.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有:(1)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寒潮、水旱等自然灾害(2)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后记: 1.6月5日世界环境日,全人类关心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自然环境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约束的双重作用。环境问题引起了人类的重视,明智地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总结,也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基本目标和任务。1972年6月5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各国政府的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表了人类划时代的历史性文件——《人类环境宣言》。这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72年10月,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决定设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署每年都确定“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世界环境日”活动是人类广泛进行自我教育一种好形式。 课题二:保护蓝天——大气污染和防治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2.认识气温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上《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天气的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意识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本节课转入对“气温”这一具体的天气特征的观测,重点是气温计的研究与认识。 聚焦部分,先直述“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从宏观的视角,理解太阳热量与气温的关系,然后聚焦问题: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 探索部分,安排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认识气温计。通过对气温计的观察,知道气温计一般与水温计一样,它由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部分组成,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需要注意的是:《水》单元有过温度计的使用,但并没有强调掌握使用方法。而在这一单元,则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气温计。 第二个活动是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气温计读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特别是零下的读数。利用气温计模型,这解决了实测过程中液柱升降变化难控制的问题,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练习不同数值的读数。 第三个活动是观察其他温度计。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除气温计外,还有水温计、体温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很多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这部分内容只是简单的了解,不需要做深入的分析。 研讨部分有2个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读数中的困难,重点在于学生碰到的读数困难和不规范做法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归纳出气温计正确的读数方法和记录方法。针对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气温计测量获得的准确数据让我们描述的天气情况更加精准,交流测量数据对描述天气、发现天气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拓展部分主要讨论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观察它们量程的不同,知道不同温度计的结构与它们功能相匹配。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他们没有进行过科学工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活动。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使用气温计可以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的气温。学生在《水》单元中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水 的温度。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第一节质量教案

精心打造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一节质量 教学内容 课标对本 《质量》是初二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一节,质量是物理 节课的教 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 学要求 的一个技能要求,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 常紧密,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天平的使用,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 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和用天平测量实际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教师:大头针、铁锤、火柴根、木块、天平及砝码、体重称、橡皮泥学生:天平及砝码、小石块、烧杯及水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未来1

精心打造 第( 1 )课时 学生活动预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备注 设 复习旧知凸透镜成像规律?回忆回答复习 【出示实物】大头针、铁锤、火柴根、木 设置疑问块 引入课题 创设情境【设问】这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有 导入新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如何去分类? 课,能激【总结】像大头针、铁锤、火柴根和木块 发学生学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物体; 习物理的 兴趣和求而铁和木材我们称之为物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去理解物体和物 知欲。)质呢?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和 物质的区别,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理 解。) 【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物质构 成,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衡量构成 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根 据提示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用什么符号表 新课讲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和托盘天平的构造及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 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4. 对常见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能力。 【教学重点】 1. 质量的概念。 2. 质量的单位和换算。 3.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 2、质量是物体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和砝码多套,铁锤、铁钉、钢尺、钢钉、小铁块、橡皮泥、橡皮擦、铅笔、塑料瓶、冰块、罐头等 【教学方法】 一、教法的总体构思及依据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主要通过课件,观察,运用讲解、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式教学,并贯穿使用合作和讨论式。这样 做,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的体现。 二、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充分联系生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从大量的现象中提取本质的方法。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 1. 铁锤、铁钉、桌子、椅子、课本、纸张、钢尺、钢钉、橡皮擦、铅笔、树木等这些物体分别由哪些物质组成? 说明:这些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2、小到灰尘、空气、大到高山、地球、月亮、宇宙等这些物体分别由哪些物质组成? 说明:所有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物体”、“物质”的模糊理解顿时变得清晰明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3. 老师提问:这些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一样?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 a. 铁锤比铁钉含铁多; b. 桌子比椅子含木材多; c.课本比一张纸含纸多; d.钢尺比钢钉含钢多; e.一棵树比一根木条含木材多……讲解:由此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引入 二、1、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设计意图:针对质量的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我采用对比铁锤、铁钉;桌子、椅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明白“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从而归纳质量的概念。 2.课件演示视频:(师生互动,交流反馈,激发兴趣):太空中航天员的食物---月饼、太空中的航天员杨利伟等有质量吗?

改善大气质量教案-(53820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1[人教版] 第四章 保护生存环境 4.1.1 改善大气质量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能说出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2.知道甲醛是一种居室空气污染物;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 3.了解燃料脱硫、废气处理中的化学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能说出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活动与探究建议: ①调查、讨论燃烧化石燃料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与治理途径。②实验:一氧化碳的毒性。③讨论:在田间或市区焚烧植物秸秆或枝叶以及垃圾的危害。④查阅资料:室内甲醛、放射性气体氡的来源及其危害,讨论如何减少、避免其对居室空气的污染。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播放]诗朗诵: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65年所作的一首诗 污染 ●易卜生 英国令人窒息的煤烟 慢慢散落到乡间 玷污绿色世界 扼杀所有生命 毒烟蔓延 遮天蔽日,翠谷失色 [解读]诗中所指的英国工业污染的相关背静。 [板书] 第四章 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 改善大气质量 [投影]以下是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一些事情: [思考与交流]1、请你就每件小事谈一谈为什么做这些小事可保护环境。 2、你能做到的保护大气环境的小事还有那些?请补充。 3、你所知道的大气成分有那些? [投影]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在房前屋后种树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少用室内杀虫剂 尽量利用太阳能 自己不吸烟,奉劝别人不吸烟 不燃放烟花爆竹 不焚烧秸秆 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

[讲述]我们的地球被大气保卫着,大气为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和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正在对大气造成污染。 [板书]一、大气污染的危害 [学生阅读] P78最后一自然段。 [回答] 大气污染物根据可分为颗粒污染物,硫的氧化物_____,氮的氧化物_____,___,碳氢化合物,以及__________等。______和_____都能产生大气污染物。 [板书]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飘尘、煤尘等。 [投影]图4-2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 [讲述]大气污染的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生长;破坏建筑材料。例如形成酸雨,破坏臭氧层,改变地球气候等“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板书]1、酸雨 [思考]正常雨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 [回答]正常雨水偏酸性,pH值约为6~7,这是由于大气中的CO2溶于雨水中,形成部分电离的碳酸: CO2(g)+H2O H2CO3H++HCO3- [讲解]酸雨通常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是大气污染现象之一。首先用酸雨这个名词的人是英国化学家史密斯。1852年,他发现在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上空的烟尘污染与雨水的酸性有一定关系,报导过该地区的雨水呈酸性,并于1872年编著的科学著作中首先采用了“酸雨”这一术语。 [板书] (1)酸雨是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露、雹、霰)的总称。

第一节 改善大气质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2.掌握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了解这些污染的来源及危害,以及消除这些污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气主要污染物的认识,了解其来源和危害,分析讨论其改善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分析探究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以及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充分认识到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的矛盾,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从而进一步领悟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树立用科学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减少或消除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方法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原理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投影】:几幅反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图片,引入干燥洁净空气的组成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而 与此同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导致了全球性 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引入大气污染的来源。 二、新课教学 [板书] 第一节一、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的危害 (一)大气污染物 A、颗粒物:粉尘、烟、雾等。

B、有害气体: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NO2)、CO、碳氢化合物、 CH4、氟氯代烷(氟里昂)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多方面的,既危害人体健康,又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影响雷地球的气候 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问题是目前大气质量所面临的三大问题。改善大气质量,应首先弄清楚大气污染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并以积极的防治。 【思考与交流】怎样的降水称之为酸雨?可用哪些化学方程式来简单表示酸雨的形成? (二)酸雨 正常雨水的pH=5.6(由于CO2(g)+H2O H2CO3H++HCO3-所导致) 酸雨的pH<5.6 原理:酸性氧化物(SO2、NO2等)与水反应生成酸 危害:具有破坏环境,影响动植物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的危害性 【投影】南极上空臭氧层的变化图。引入臭氧层受损。 (三)臭氧层受损 阅读教材P74“臭氧层受损”内容,回答: 问题1、臭氧层有何作用呢? 问题2、什么原因导致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呢? 问题3、为了保护臭氧层,人类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自学后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课程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三、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7.1-2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②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位置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交流运动员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向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

选修1第四章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1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第一课时)简案 授课人:洪泽二中刘正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能说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制定研究方案、培养其表达、分析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抽象概括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表达交流的技能和探究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并富有责任心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方法: 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气污染的危害,二是改善大气质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点:1、酸雨、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和对人类的危害;2、改善大气质量的措施。教学难点: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和改善大气质量。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和环境或者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造成的危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全境为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为4000余人。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类人数的9.3倍。 2、北美死湖事件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3、目前,不仅在南极,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的现象,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 20%,已形成了面积约为南极臭氧空洞三分之一的北极臭氧空洞。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 10 年 2.7% 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 因为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紫外线直射南极的几个地区,使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等国深受其害,皮肤癌、白内障患者急剧增多,牧场上出现了失明的羊。 在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可可西里,一个叫达娃的小男孩得上了通常老年人才患的白内障,并已失明。这样的不幸不仅仅发生在达娃这一个孩子身上。近几年,当地几乎家家都有患眼疾的病人,家家都有失明的牲畜,十年间,那里的动物已减少了2/3。 4、雅典“紧急状态事件” 1989年11月2日上午9时,希腊首都雅典市中心大气质量监测站显示,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18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00毫克/立方米)59%,发出了红色危险讯号。中午,二氧化碳浓度增至631毫克/立方米,超过历史最高记录。许多市民出现头疼、乏力、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禁止焚烧农作物秸杆的紧急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目前,已进入“三秋”农事季节,我市农村地区对农作物秸杆实施焚烧处理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污染环境,毁坏树木和耕地,甚至引发交通、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市政府同意,特通知如下: 一、禁止在田间、林带随意露天焚烧农作物秸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风景名胜区、城市郊区、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焚烧农作物秸杆。 二、各县、相关区政府要加强对禁止农作物秸杆焚烧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秸杆焚烧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负责。按通知要求立即进行层层部署,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加强巡查和指导工作,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及时制止焚烧行为。 四、各县、相关区政府及市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妥善做好农作物秸杆的处置工作。想方设法指导并帮助农民开展秸杆综合利用工作,不断提高秸杆利用率,真正做到变废为宝,从根本上杜绝秸杆焚烧现象。 五、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要广泛宣传秸杆焚烧的危害性,普及秸杆综合利

四年级科学《温度和气温》教学设计

3、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度计的使用: 1、每个小组发一根温度计。 2、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3、寻找温度计上水结冰的温度(冰点)和水沸腾的温度(沸点)。 4、估计在寒冬和烈日时节分别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大致范围。(随机课件) 5、小活动;测量手心温度。(要把温度计放在手心1-2分钟,待液柱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室内和教室外温度一样吗?哪一个温度会高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测量室内外温度,完成作业本4面活动记录2题。 测量室内温度。让学生把温度计放在桌面(或手持于身前)两分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并记录在“室内外温度记录表”上相应的地方。汇报测量的结果,对各组(同学)之间的温度差别进行分析,认识误差,并指导学生在测量时尽量减少误差。 测量室外温度。带学生到室外,每组选择室外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记录测得的气温和地点。

第六章第一节 质量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质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的第六章第一节——质量。 质量是力学的第一个物理量,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物理量。它是力学学习的基础,对力学的学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即将学到的密度的知识中也要用到质量及其质量的相关知识。此外,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因此,学好质量也为惯性的学习打好了基础。除此之外,在后面第七章重力的学习中也要用到质量,而且到了高中还要进一步的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质量的学习是很基础的。 二、学情分析 第六章是学生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物质的属性。而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学生不管是在科学探究的能力还是认知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本章除了进一步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外,在科学内容方面着重认识两个重要物理量——质量和密度。本节课——质量在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物理量,对学生来说质量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而对它的单位,购物时经常用到,比较熟悉。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符号及其单位。 2.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查阅资料等,理解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2.理解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难点 1.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质量单位的换算。 教学突破 在初中阶段对质量概念的理解要求比较低,因此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物体。“从物质的量”的概念出发,引出质量的初步概念,这样认识起来会比较自然和顺畅。 五、本节教法、学法 教法: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质量》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节《质量》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用天平测质量和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采用教师指导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铁钉若干、铁锤1把;大小琉璃杯各一个,托盘天平和砝码若干套、金属块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引入新课 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大梨小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创设一个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质量的概念 展示:铁钉和铁锤、课桌椅子 提问1:铁钉、铁锤、玻璃杯, 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什么? 生答:物体。 提问2:铁钉、铁锤、桌子、椅子等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呢? 生答:铁钉和铁锤由铁制成的,桌子椅子是由木材制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多媒体展现)(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二)质量的单位(多媒体展现) 1、国际单位

改善大气质量导学案

改善大气质量导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能说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2、知道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 【教学重点】 臭氧层受损和汽车尾气系统中催化转化器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与此同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一、大气污染的危害 1、大气污染物 A、颗粒物:粉尘、烟、雾等。 B、有害气体: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NO2)、CO、碳氢化合物、 CH4、氟氯代烷(氟里昂)等 2、危害:多方面的,既危害人体健康,又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影响雷地球的气候。 【过渡】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问题是目前大气质量所面临的三大问题。改善大气质量,应首先弄清楚大气污染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并以积极的防治。 【思考与交流】怎样的降水称之为酸雨可用哪些化学方程式来简单表示酸雨的形成 3、酸雨 正常雨水的pH=(由于所导致)酸雨的pH 原理:酸性氧化物(SO2、NO2等)与水反应生成酸

危害:具有破坏环境,影响动植物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的危害性 措施: 【学与问】酸雨有什么危害如何防治酸雨在瑞典,CaCO3粉末被喷洒到受酸雨影响的湖泊中,其中涉及了哪个基本化学反应类型 4、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作用: 参与破坏臭氧的反应: 总反应: 危害:紫外线大量进入,造成人体和生物体的损伤 措施:减少并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思考与交流】臭氧层破坏的“罪魁祸首”是它们在破坏臭氧的过程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3.温室效应可能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试举一例阅读P82,常见的“温室气体”是什么 5、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思考与交流】:P82 原因: 危害: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可能导致两极冰川的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许多城市,世界上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km 范围之内的,世界上35座最大的城市中有20座地处沿海,海平面升高无疑将是对人类的巨大威胁。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现在温带的农业发达地区,由于气温的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干旱,农业区退化成草原,干旱区会变得更干旱,土地沙漠化,使农业减产。 二、改善大气质量 1.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 (1)改善燃煤的质量。 (2)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改进排烟设备等。 2CaCO3+O2+2SO2==2CaSO4+2CO2

第一节质量教案

第(1 )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 设 设计意图备注复习旧知凸透镜成像规律?回忆回答复习 情境导入【出示实物】大头针、铁锤、火柴根、木 块 【设问】这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有 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如何去分类? 【总结】像大头针、铁锤、火柴根和木块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物体; 而铁和木材我们称之为物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去理解物体和物 质呢?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和 物质的区别,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理 解。) 【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物质构 成,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衡量构成 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根 据提示进行自学。 设置疑问 引入课题 创设情境 导入新 课,能激 发学生学 习物理的 兴趣和求 知欲。) 新课讲授【自学指导】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用什么符号表 示? 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 学生讨论回 答:学生识记

③当右盘中加入最小质量的砝码时,若指针向右偏,此时应该去掉小砝码,用镊子向拨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小砝码),直到指针指分度盘中线横梁再次平衡。 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刻度值 游码示数读法:先认清分度值,再读游码的 左边所对刻度值。 提问:如何测量一杯水的质量呢? 【过渡语】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有什么特性呢?是否随着自身的位置、形状和物态的变化而变化?请大家思考以下的问题。 1、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质量改变吗? 2、一定质量的冰化成水或者一定质量的水结成冰,其质量改变吗? 3、同一物体从北京带到上海,它的质量改变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识记理 解 加深印象 学生思考讨 论: 学生思考讨 学生思考 讨论: 质量不随 形状而改 变。 质量不随 物态而改 变。 质量不随 位置而改 变 培养学生

高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改善大气质量1

改善大气质量 一、教学设计 本节包括大气污染的危害和改善大气质量两部分内容。 由于学生对于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是熟悉的,教科书对此并没有展开,而是采用简明的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重点强调: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都能产生大气污染物(如图4-2所示),目的是使学生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来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大气污染的危害,重点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和臭氧层受损中所涉及到的化学原理。对于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则采用了“思考与交流”的方式,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我国是世界上耗煤量最大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一些城市的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此外,室内空气污染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教科书从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减少汽车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改善大气质量的措施。 本节教学重点: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 本节教学难点:臭氧层受损和汽车尾气系统中催化转化器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建议如下: 1本节内容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学要体现开放性。 例如,课前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以下课题中任选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以论文、调查报告或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总结,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在课上进行汇报和交流。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1)从空气质量报告入手,分析当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成因。 (2)全球三大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受损、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危害,以及人类采取的措施。 (3)化石燃料燃烧对大气可能造成的污染和治理途径。 (4) 汽车等机动车对大气可能造成的污染和治理途径。 (5)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或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6) 世界上的八大公害事件,等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