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课题教学设计

课题教学设计

课题教学设计
课题教学设计

课题: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七巧板。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学小实验教案 快乐童年,让我们的宝贝远离电视、电脑、手机!让妈妈们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 感谢各位对我们妈妈团的支持!希望各位妈妈们满意! 1、颜色的混合: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2、毛细现象:慢慢长大的绿树 3、火山爆发 4、美丽的鸡尾酒:油水分离的原理 5、冒泡的岩浆 6、彩虹珍珠雨 7、牛奶跳舞 8、彩虹大米,彩虹大米变彩虹 本实验套盒包含材料:试管架1个,试管6个,滴管6个,食用色素7种,42元包邮 科学小实验1 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利用三原色混合的原理,让宝贝在自己实践中发现颜色混合的秘密! 实验步骤:1、食用色素蓝、黄分别滴一到两滴到试管中,然后加入水混合 2、让宝贝用滴管将混合好的蓝色,黄色分别滴在另外一个试管,让宝贝仔细观察,看之前的颜色变成了什么颜色 这个变化非常明显,孩子印象非常深刻,做完了小黄和小蓝,依此类推,实验完成后家长可以让宝贝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孩子使用,让孩子真正的去探索观察!也许宝贝们能玩出我们都想不到的玩法 科学小实验2 毛细现象 准备材料:手纸一卷,三个塑料杯(超市有卖的一次性塑料杯),食用色素,滴管 实验步骤:1、将三个塑料杯接半杯水,然后让宝贝分别滴三中食用色素在水中搅拌均匀 2、将手纸折成15厘米左右长度,分三段,分别放入三个杯中让杯子两两相连接。 让宝贝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开始的白纸会吸水,逐渐染成颜色,慢慢地两个颜色之间能相连,这个需要等待几分钟,想连的颜色间会发生作用,变成另外一种颜色。让宝贝观察水杯中的水是否减少或者没有,水杯中的水哪去了原来都被白纸吸收了,这就是毛细现象。 还有一个慢慢变绿的大树游戏, 还用到白纸折叠成树的样子,慢慢的放入杯子中,过了一会整个树就变绿了,杯里的水也被吸走了。 延伸实验:看谁跑的快 妈妈们可以准备不同材质的纸,放入水杯中,让宝贝猜猜哪个跑的快其实实验就是这么简单,让孩子可以接受可以参与! 3、火山爆发 准备材料:1、白醋、小苏打、洗涤液、食用色素、滴管、盘子、小的透明矿泉水瓶子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3 元素 教学设计---烈山区马桥中学陈腾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及元素符号(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提问】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2、展示图片 3、水、氧气、二氧化碳构成的分析。 [讲述]不管是哪种物质中含有的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质子数)都是8,我们将质子数为8的所有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二)新课授入 1、元素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学生看书, 找出元素的概念并做上记号 [问题]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讲述]元素的特征: 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 多种。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分析下述化学反应: . 通电—一—一 水氢气+ 氧气 (H2O) ( H2) (。2) 、一一点燃一八、 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 SO2) 左边两个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的是_________ ,未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 。 ②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展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学生记忆: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 展示:生物细胞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

初中化学_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学科 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

《同步》开放性作业1、2、3、4、5、6。 参考答案 A B D B D B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以及原子的结构,为本节课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本节课从微观到宏观之间的跨度比较大,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化学科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效果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律,这些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的概念之一,对今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前”,指这节课详细的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宏观组成是元素,并和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使得认识系统化。所谓“启后”,指学生掌握了元素的概念对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只有掌握了元素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研究。 1、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锌1.5mg、锰1mg,这里的碘、镁、锌、锰是指() A.单质B.原子C.元素D.分子 2、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N2 B.Cu C.O D.CO2 3、下列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Zn B.O C.N D.Cl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 B. 硅C.铝D.铁 5元素在自然界里分布不均匀,如智利富藏铜矿、澳大利亚多铁矿、我国山东富含黄金,但从整个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看,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O B.Si C.Al D.Fe 6、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中子数B.电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D.核外电子

开题报告.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课题

一、研究背景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2006年12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达了由中央教科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后,中央教科所在全国遴选课题实验区。2007年4月,合肥市教育局组成课题组积极向中央教科所申报“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2007年4月13日,该课题经中央教科所“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总课题组批准立项。为了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结合我校教师教育实际,2007年11月,我校整合研究力量,组成有研究能力的课题组,积极向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教育局申报子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很快得到了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教育局课题组批准立项,这是上级领导对我校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市、区课题组对我校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也使我们教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能否在思想上、行动上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切实搞好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本次课程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入研究、探索并最终构建适合我校实际、有效促进教师专业

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式,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目标 (一)全面提高我校教师专业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在我校催生一批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拔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二)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明确学校的科学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再提升。通过课题研究,努力成为学习型学校。 四、研究内容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指标是什么?有效教 学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有效教学的反思如何进 行?如何重建有效教学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被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问题,在课题研究中要深入研讨。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第1课时元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新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元素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能力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课件、相关图片 一、导入新课 师:水中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吗? 生:前几节课做实验时用的药品高锰酸钾、过氧化氢都含氧元素。 师: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师: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生: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师: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师: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生: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师: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特点 师: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

小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杨英庄小学六年级王志娟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55–58页,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 2、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及观察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充分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特征及关系。 【教学准备】圆的认识的课件、圆形的物体、圆形纸片、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平静的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面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水纹),你们发现了什么? 2、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圆形的瓷盘及剪纸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这些现象中,你们找到圆了吗?

3、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谁来说说? 4、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提出学习问题 师: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在黑板上面一个圆?(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 师:看着黑板上这么大的一个圆,你有什么问题想说吗? 生: ①我想知道什么是圆? ②圆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③圆的周长怎么求? ④圆的面积怎么求? ⑤圆的性质、特点都是什么? ⑥我真羡慕老师,也想在本上画一个大圆,我想了解它的画法。 师:你们的思维太开阔了,想了解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归纳起来,就是什么是圆,各部分名称……那么现在就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一个 一个攻破它。 三、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

课题2 元素教学案

《课题2 元素》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学习重点】 1.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2、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 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 Ⅰ.个人自学 (一)元素 【自主学习】1、观察、比较下表中两种碳原子和三种氢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名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碳 6 6 12 碳 6 8 14 氢 1 0 1 氢 1 1 2 氢 1 2 3 2、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 3、阅读课本73页,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填空: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_____ 、_____ 、_____。 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 【交流学习】 1、讨论课本73页的问题,思考: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会 不会发生变化呢? 2、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补锌”、“加碘”的广告,这里的“铁”、“钙”、“锌”、“碘”指的是什么?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元素 区别 联系 (二)元素符号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4页—76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2、识记课本75页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写一写记住了几个。 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 4、一个元素符号能表示几个涵义? 5、元素可分为几类?你能通过元素名称确定氧、铁、硫、氦四种元素分别属于哪一类吗? 【小组交流】 1、P、5P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3 元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的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 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的信息。 教学策略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介绍讲解→学生活动→问题讨论→补充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教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作业,让大家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表3-4。 【提问】从此表格,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回答】1.知道一些元素,可以查出元素符号。 2.知道一些元素,还可以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说明】相对原子质量一般是不要求记忆的,做题时可查阅此表或课本后面的相对原子质量表,有的题中会给出,但是元素符号却必须记下来。大家可以找一些特殊方法来帮助记忆,如钠元素符号为Na,相当汉字拼音Na。总之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把元素符号记下来。

【师生活动】用写有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的卡片和学生在课堂上做对照游戏。(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提问】元素符号是世界上通用的表示元素的一种符号,它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 【答案】元素符号既可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既可表示氧元素,又可以表示一个氧原子。 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思考】下列符号各有什么意义?①2N ②4H ③3S 【回答】①“2N”表示2个氮元素;②“4H”表示4个氢元素;③“3S”表示3个硫原子。 【说明】因为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当元素符号前有系数时,不能说表示几个元素,只能说表示几个原子。这里就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他们知道正确的知识。 【答案】①“2N”表示2个氮原子;②“4H”表示4个氢原子;③“3S”表示3个硫原子。 【投影】展示资料 【资料】 元素中文造字有规律,从它们的偏旁就可以知道它们属于哪一类元素:有“钅”字旁的元素是金属元素,有“石”字旁的元素是固态非金属元素,有“气”字头的元素是气态非金属元素,有“氵”字旁的元素是液态非金属元素。只有汞例外,通常情况下它是液态金属元素。 【教师】请大家结合资料,来分析一下元素的分类。 【提问】元素分为哪几类? 【回答】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非金属元素又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之分。【追问】各有什么相同的偏旁部首? 【回答】金属都有“钅”字旁(汞除外,汞是液态字旁),固态非金属都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都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都有“氵”字旁。 【提问】同学们去过超市吗?超市里的商品摆放有什么规律? 【回答】分类摆放,如食品、厨房用品、床上用品、化妆品,等等。 【设问】元素的排列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呢? 【讲解】我们周围形形色色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 元素符号(重点)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常见的 元素周期表(重点)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用于治疗 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 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探究点二元素符号 提出问题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表示方法: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2)元素符号的含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③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三元素周期表 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 (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 (2)横行(周期)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4)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归纳总结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写法:第一字母大写,第二字母小写 2.含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有规律地将元素排列(横行为一周期,纵行为一族) 反思 学习和探究,使理性知识变的浅显易懂。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微型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微型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1.课题名称“活动单导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策略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方法。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模式,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3.研究方法 资料文献法 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教学实验法 4.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 1 课勾股定理 5.教学目标 6. 教学准备 7.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4规律猜想→直达快车集中规律,概括描述,关注焦点。 活动5数字验证→拼图效果 通过剪拼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 探索精神。 活动6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巩固应用培养实践技能。 活动7 回顾小结→整体感知回顾、反思、交流。 8.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 国际数学家大会,这就是本届大会 会徽的图案. 它象一个转动的风 车,挥舞着手臂,欢迎来自世界各 国的数学家们. (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1)教师说明: 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的赵爽在用来证明勾 股定理的“赵爽弦图”加工而来的。 教师应重点关注: a.学生对“赵爽弦图”及勾股定理的历史是 否感兴趣。 b.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了解程度。 通过欣赏图片,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自然引出 本节课的课题。 活动2故事场景→发现新知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 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 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 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 边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 地面图18.1-1 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 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2)教师讲述故事、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情景、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观察这个砖铺的现场的? (从基本砖铺材料、图形单元、位置形态 进行观察:铺设材料是正方形砖块,其中 丰富的图案都是由等腰Rt△色块作为基本 单元构成。) A B 由于对角线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或 者手工拼图可以发现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拼 正方形的基本方法(充分展示出了等腰直 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结构关系)。 (3)在课堂上开展分组活动,让学生亲手操 作:对正方形进行剪切、拼贴然后再将它 们关联(由正方形的边长关系到等腰直角 三角形)起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现 ----合围(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 长建立正方形,而且它们之间有面积关 通过讲传说故 事来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引导 学生进入学习 状态。 分别以等腰直 角三角形的三 边为边长建立 正方形,不仅能 体现出数形结 合的思想还能 启发我们进一 步地讨论直角 三角形的有关 性质。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 (全国通用版)

课题3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之前,并没学多少元素,尚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 课题元素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 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 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 其他信息。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 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 号。 3.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有关知识, 并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 一些其他的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 构的认识。 备课笔记

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设计

当堂训练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 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师生互动 技能巩固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 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 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 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 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 盖玻片的方向) ( )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导学(一)+操作考核评分表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可以选择洋葱、黄瓜等材料,通常我们选择洋葱作为材料来进行观察。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自主学习P43“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完成填空,并讨论标注每个步骤的关键动词(建议用异色笔)。

典型题例探讨 1、使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目的是什么? 2、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 选做实验导学(二) (7)、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然后用小刀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再用清洗后的小刀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用清洁牙签刮取均匀()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拓展讨论 根据老师出示四幅实验操作中的显微投影图片(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黄瓜果果肉表层细胞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时是否有必要都进行染色? 师生互动,巩固提升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 )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周期律 概述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通用类)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第一节第二个标题。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探索未知的宏观世界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了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感到熟悉,概括性强,学习这部分内容只需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板)电子教案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板) 一、题目名称 在确定题目名称时,要着重考虑题目名称与课题内容,尤其是与课题的研究论点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题目名称既可以揭示课题,又可以揭示课题的论点。题目名称一般不宜过长。 二、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即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课题研究方案中要明确扼要地阐明选择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本选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范围主要指课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所需采用的资料、设备等方面的范围。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 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都是确保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的具体保证。因此,在确定课题研究步骤时要注意符合该课题的性质,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更要兼顾课题要求和研究者的特长以及可能提供的研究条件。在规划时间进程时,要注意留出—定备用时间,以应付那些原先预料不及的特殊情况产生,做到有备无患。 五、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 材料(资料和事实素材)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原料”。只有明确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并充分地拥有相关材料,才能使课题研究成为有源之水,从而保证课题的研究能建筑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要求 开展任何课题研究都需要—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及设备等研究条件来保障和支撑。在课题研究方案中,对开展课题研究需要哪些设备、设施,需要多少物质材料,需要多少研究经费等等都必须事先分类分项作出估算。 七、课题研究前成果预期及其表现形式 一切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明确了成果具体目标后,尽心努力,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地沿着成果目标的既定方向前进。成果形式可以为调研报告、论文、专著等形式。 八、研究成员的分工、指导力量配备 要明确成员任务,确定联络人、问卷人、资料收集人、撰稿人、指导人员等。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课题: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中生近视情况调查 八十中学吴万辉 教学目标: 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 异。 教学重点: 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 异。. 教学难点:调查问卷的设制、数据的分析.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1、开题报告——激发兴趣,启发研究热情 通过“丢一块石子”于学生“思维的湖水”中, 激发他们思考、研究, 开发学生兴趣潜能、情意潜能, 引领、启发学生主动、热情地走向知识、走向研究, 培养思维的辩证性和深刻性. (1)前面我们学习了统计方法,已会利用统计方法去得到样本数据以及能根据样本数据进行总体估计.

(2)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统计方法,对实际生活、生产进行指导呢?对于近年来高中生近视情况越来越普及的现象,我们能否借助我们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探究呢? 2 、设制调查问卷——互动探索, 研究如何实际应用知识 统计活动案例:通俗歌曲的流行趋势 问题情境: 198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通俗歌曲在我国大陆的流行,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歌曲,也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对这首歌可能就不一定很认同,而更多的是喜欢目前流行的歌曲。这就是通俗歌曲流行的趋势。 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一个人对歌曲的喜欢程度进行量化,分为10个等级:1,2,3,4,5,6,7,8,9,10,其中“10”表示非常喜欢,“1”表示非常不喜欢。 根据你和同学们的了解,确定每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通俗歌曲。由调查对象根据他自己的喜好给每首歌曲打分。调查时,要求记下被调查对象的性别与年龄,以便为分析提供可 靠的证据。 你能否根据以上的实例设制一张关于我校高中生近视情况的调查报告呢? 实施建议: (1)可以组成学习探究小组,集体讨论,互相启发,分工合作,形成具体可行的调查方案。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讨论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讨论要充分,设计要细致。(2)在设计调查方案时,一定要讨论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上栏目的设计直接影响调查的 结果,要尽可能避免一些敏感性问题。 3数据分析——深入数据, 找寻实质 任务1:请你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个调查方案,然后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调查。

科学实验课教案(优.选)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内容: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实验名称:(一)混合沙和豆子的分离。(二)加热白糖的变化 实验班级:六(2)班 实验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一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豆子和沙混合的变化,二是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程度,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继上一节课初步了解了物质会发生变化后,本节将进一步观察物质的变化,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材围绕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及加热白糖变化的实验两部分内容,为凸显重点加热白糖的活动将是重在探究,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是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加强指导。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教学活动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概括发现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 分组探究法 实验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我的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作文评注教学对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 设计人:哈尔滨市方正县会发中学高巍总课题名称:农村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策略 (方正县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负责人:高巍(会发中学语文教师、班主任) 子课题名称:议论文写作策略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高巍(一直工作在教学的最前线,是班主任,负责课题的实施、研究、信息收集及相关的资料整理和科研报告的书写和论文的撰写工作) 课题研究情况简介: 我们所研究的子课题是议论文写作策略研究。在对子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从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作文批注这一角度做突破口,通过作文教学及学生写作的过程使学生受到兴趣感染,热爱写作,并能够在自批和互批中提高作文能力。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一个好的作文话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熏陶也是潜移默化。因此,我选取了《学生作文批注法》作为一个小突破口,使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文时不仅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启发: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让他们认识到身边的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研究以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作文评注法》 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作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中所使用的材料是学生的作文和教师搜集的范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评注方法,学会评注;

2)同时,在评注中养成修改作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由教师的启发引导,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方法的教学; 2)在评注过程中让学生在读文赏文评文上获取写作的技巧与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3)创设一个学生才艺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表现。 3、情感价值与世界观 1)让学生通过本次习作,学会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眼光看问题; 2)营造一个情意融融、心灵相通的环境氛围,提供学生自主组织、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基础情况分析 学生以往的作文训练中已经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能根据要求写出合格的作文。能对他人的作文作出初步的判断与修改,但是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强,对于他人作文中的问题和语言的理解却还存在不足,特别是他人作文中的优点认识不到位,而且缺少系统的评注方法。 四、教学设想: 教师教学和学生的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着学生能否主动地、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评注方法,掌握评注要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时代性和个性设计方面的东西,教师走入课堂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把教材使用好,还要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应该敢于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灵活的处理和使用教材。因此,本着以下几个方面原则,我形成了这节课。在这节课中,我通过以下的环节达到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生华。

高中数学课题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数学课程可选内容的资源 -------数学建模、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案例1.升旗中的数学问题 (一)问题情景和任务 问题情景:在不同地区,同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不尽相同;对一个地区而言,日出日落时间又是随日期的变化而变化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每天伴着太阳升起、伴着太阳降落,下表给出了是天安门广场2003年部分日期的升、降旗时刻表: 任务1:试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分析升、降旗时间变化的大致规律;建立坐标系,将以上数据描在坐标系中; 任务2:分别建立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关于日期的近似函数模型;利用你建立的函数模型,计算“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的升、降旗时间; 任务3:利用年鉴、互联网或其它资料,查阅北京天安门2003年升旗时间表,检验模型的准确度,分析误差原因,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模型。 任务4:你所生活地区(城市、省、乡村等)某年不同的日期的“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建立一个函数关系。 (二)实施建议与说明 通过对升旗中数学问题的求解和讨论,进一步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体验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理解用函数拟合数据的方法,提高对数

据的观察、分析、处理、从中获取有益信息的能力。 在这个探求活动中,要特别重视观察、分析、处理数据的一般方法、现代技术的合理使用、数学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原因分析。 1.组成学习探究小组,集体讨论,互相启发,形成可行的探究方案,独立思考,完成每个人的“成果报告”。 2. 任务1的建议: 为了便于在坐标系中观察表中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如升旗时刻以10分之为一个单位,日期可以天为单位,即1月1日为第0天,12月31日为第364天;可借助图形计算器或其它工具绘制各点, 3.任务2的建议: 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访问家长、地理老师等,结合散点图,选择学过的适当函数,作为刻画该关系的模型;要应注意关键数据(如最早升(降)旗时间和最迟升(降)旗时间等)在确定拟合函数参数中的作用; 4.任务3的建议: 根据观察坐标平面上所绘制点的走向趋势,可以考虑分段拟合函数。 5.“成果报告”的书写建议 成果报告可以下表形式呈现。 表1:探究学习成果报告表年级班完成时间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课程名称:科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大象教育出版社2004版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 设计者:卢盟辉新密市来集镇岳岗小学 钟摆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来了解钟摆的秘密。 二、学习重点: 钟摆的原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三、学习难点: 摆长与摆摆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具:摆钟内部结构模型,钟表的摆模型,自制活动的摆。 学具:自制(课前由学生自制简单的摆)。 四、学习过程: (一)观察、分析、猜想

1、教师出示摆钟的内部结构模型。 2、学生看完后,提出问题 (1)摆钟如何工作的? (2)为什么只有摆在摆动时,秒针、分针、时针走动? 3、摆钟工作时,哪部分起着作用? 4、教师出示摆的模型,介绍摆臂、摆锤。 (二、)实验 1、研究在相同时间内同一个摆的摆动次数是否相同。 (1)拿出自制的摆,在三个一分钟内测出摆摆动的次数,你的发现是什么? (2)大家的摆摆动的快慢一样吗?是什么决定了摆的快慢呢? (3)研究摆长与摆摆动快慢关系 2、实验一 同样的摆锤,改变摆长,观察摆动次数,总结发现。 实验二 摆长相同,改变摆锤的重量,观察其摆动次数,总结发现。

3、整理总结 4、你有办法调整摆的快慢吗?摆钟呢? 四、作业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60秒摆动20次的摆,60秒摆动40次的摆。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课程名称:科学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大象教育出版社2004版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设计者:卢盟辉新密市来集镇岳岗小学 体积变化之谜 学习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