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战争与和平》 比较阅读书评

《战争与和平》 比较阅读书评

《战争与和平》 比较阅读书评 Post By:2006-10-8 20:01:44

今天结束了《战争与和平》。然而不知是不是这本书有关战争和历史的观点太有名了,以致理论精髓的书评无新处可写。于是从别的角度入手——这次最大的收获,是家庭伦理方面的描述。
我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看了马丁.杜.伽尔的一篇杂文。这位以“强而有力的艺术性与真实性”、“描绘了人性的冲突,以及当代生活的若干基本层面”而赢得193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人,在这篇朴实无华的文章中语重心长地道出了一本好书对一个人毕生的重大影响。他自称,16岁时经其最敬重的老校长的推荐而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奠定了他的创作基础。后来他也曾多次阅读,以汲取这位文豪恢宏的描写手法和智慧精华。
于是第二天我就到图书馆借到了这部书。先后看了三个翻译的版本,都不是特别的满意。旧版不见,草婴译的没见,刘辽逸那本病句多发,尤及尾声论证而唯感诚惶诚恐,以为并不明作者文句含义。
整体印象:包罗万象的大场景(理论部分我觉得业已成为不证自明的通说了,且不谈)。但我以为,那是源于真实生活的白描。我较为欣赏的、西方文学一贯偏重的心理挖掘,在这里显得力度不够——尤其在我刚刚结束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至今唯一不敢写书评、容后必要重读的一本书)之后。
每个真正的文学家都是坦诚的。他们的作品中不会存在全然虚构的生活。但是对生活的挖掘程度,就各有千秋了。
我非常赞同前言对该书的评价,它向人们完美地展示了十八十九世纪俄国宫廷的雍容华贵和拿破仑战争的波澜壮阔,并且提出了惊人伟大的(在当时看来)关于历史和战争的创见。对于那些希望了解历史的和对战争感兴趣的读者,一定能从中受益匪浅。我辈之流只能走马观花地一笔带过,万分见谅。
我从中受到最大教益的地方,是托翁对一个家庭的生动叙述,他将人生的万千选择摆在了我们面前,并且以农民的朴实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没有深刻的心理学分析和伦理学论证,只是运用人人皆知的人情常理、运用普拉东·卡拉塔耶夫那朴实而蕴含睿智的实践主义的真理,他告诉我们应该寻求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家庭生活。每个家庭都有令人无奈的种种情况,然而上帝教我们和平地相处。爱情的感觉,亲情的感觉,纠缠不清的暧昧,年少轻狂的冲动,看似平铺直叙的淡淡文笔融入生活的真实,发人深省。
内心的矛盾与斗争,在刻画皮埃尔这个人物时提到了。最终他终于抛弃了“为什么”这个人生意义的桎梏,坦然

地面对新生。列夫·托尔斯泰所得出的结论,与罗曼·罗兰的如出一辙,就是最终笑看人生的平和境界——不愧都是大家。但是文中皮埃尔所经历的内心争斗,明显没有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来得艰深。我以为这是两位作者各自的白描自画像的不同——每部作品都会有一两个人物融入作者的自身写照——皮埃尔和约翰·克利斯朵夫至少是两位作者精神上的主要代表。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贵族,自幼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正如其笔下的皮埃尔,后来他试图改革他的农奴和放弃贵族生活;他出身军人世家,打过仗,他的父辈们就像博孔斯基和老别祖霍夫,他在安全的距离之内,拥有各种阶层的生活体验和阅人经历,犹如摄影师涉猎他的对象那样,抱着好奇的探秘心态入微地观察。而岁月给了他丰富的人生积淀。
罗曼·罗兰就没那么幸运,他没有封号和爵位,更没有土地和农奴。他的身份是一名教书匠,一位艺术评论家,他的本事在于从其生存在其中的广大群众之中区分细微的心思差别。他要亲自体验谋生的艰酸,为家人和朋友奔走求职。他或许不清楚政治家们都在想些什么,但是他很知道每个老百姓是怎么想他们的。生活和艺术给了他洁净的灵魂。
阶级不同,所关注的对象自然不会相同。人生百态给了罗曼·罗兰一双锐利的眼睛,给了托尔斯泰一驾下乡的马车。但他们都尽职尽责地终身思索,显示出了他们那代表人类的良心。
我推翻过去的唯智商论——那是过于片面和幼稚的。
关于爱情和家庭,摘抄一些有意思的句段:
“有关妇女权利、夫妻关系、夫妻间的自由以及权利的种种议论……只存在于那些把婚姻关系视为夫妻双方获得满足的人,他们只看到婚姻的开始,而没有看到家庭的全部含义。
当初的种种议论和现在的一些问题,就像如何从饮食中获得最大满足的问题一样,对于那些把营养视为吃饭的目的,把组织家庭视为婚姻的目的的人们,当初和现在一样,是不存在那些问题的。
如果吃饭的目的在于营养身体,那么把两顿饭的量都吃完的人,也许获得了最大的满足,但并没有达到吃饭的目的,因为两顿饭的饭量他的胃是承受不了的。
如果婚姻的目的在于组织家庭,那么主张多夫多妻制的人,也许能得到许多乐趣,但绝不可能组织家庭。
如果吃饭的目的在于营养,婚姻的目的在于组织家庭,那么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进食量不要超过胃的负荷,一个家庭的夫妻也不能超过需要,也就是一夫一妻制。”
(奇妙的论证,不是么)
关于人生所得:
“他不像先前那样,必须在人们身上发现他称之为人的优秀品质的时候,才爱他

们;而现在他的内心充满了爱,他在无缘无故地爱人们的时候,总能找到值得爱他们的无可争辩的理由。”
“对于他所遇到的一切人的关系上,有一种新的特点博得人们对他的好感:这就是承认每个人都能以各自的观点思想、感觉和观察事物;承认不能用语言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每个人这种合乎情理的特点以前使皮埃尔激动和恼怒,而现在却都成为他在待人接物时激发兴趣和同情心的基础。人们的观点和生活之间的不同,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不同,有时完全相反,使皮埃尔高兴,引起他温和的讥笑。”
(使我想起老年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挤着眼睛说:我已经变猫头鹰了)
关于人类的历史:
虽然我不擅历史,然而本书的核心就在此,需要提及:然我发现作者本身并没有很逻辑、很严密地总结,在此我简要概括一下,详见原书:
所谓权力,不是个人所有的,也不是所谓全体的合意,而是二者共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予受关系。
历史决不像史学家大多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个人或集合的意志所决定的。只是因为结果显示是这样,而至少符合了事先的某种观点罢了。
历史的过程遵循着一条人类所未知的法则,就像行星绕着恒星运转的法则一样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罢了。
我们之所以不愿承认人类受法则的摆布,是因为我们必须确信个人的意志自由。然而从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上看,连贯的人类历史并不是恣意妄为的,是暗暗受着自然法则约束的。
历史的任务不是一开始就辉煌地下定义,而是要沉住气、耐心地去探究规律。
此外,关于作战心态,对死亡的觉悟,“伟大”的含义,爱国主义的体现,军队的天然法则,书中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值得了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