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教你学相声

教你学相声

教你学相声(05)
相声中的笑料——“包袱儿”

1、什么是“包袱儿”

相声是笑的艺术,没有笑、不逗乐,就不能称之为相声。优秀的相声是靠什么使人发出健康的笑声呢?就是靠相声独特的艺术手段——“包袱儿”来实现的。


所谓“包袱儿”就是指经过艺术处理而组织、制造的笑料,使观众感到出乎意料,失声大笑,同时,仔细回味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包袱儿”是相声界的术语,是一个比喻词语。据相声界老前辈讲,相声中笑料的组织就像把一块包袱皮儿打开放在地上,然后悄悄地往里放东西为制造笑料做铺垫,等观众将要发觉时,却暗中把包袱皮兜起来系上一个扣儿。待所制造的条件成熟以后,把观众的思维引向另一个境况中,突然解开扣儿将包袱皮儿里边的东西抖落出来,完全出乎观众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观众发笑。所以,相声界就把相声中制造、组织的笑料形象地称为“包袱儿”。例如:《一贯道》中的一段:

甲 过去迷信的人把灶王爷烧了,愣说他上天言好事去了。
乙 那么还怎么样呢?
甲 等他回宫降吉祥。
乙 噢!等他回来。
甲 可是.不买他回不来。
乙 那是呀,还得买一张灶王爷!
甲 买还不能说买,得说“请”!
乙 “请”?
甲 可是,不给钱人家不让拿。
乙 多新鲜哪!
以上把“请”和“买”两字强调了一次,就像往包袱皮儿里放了两件东西,为制造笑料做了一层铺垫。

甲 我们街坊有个老太太把今年供的灶王爷烧了以后,让他上天言好事去了,又到小摊儿上买来一份,明年接着供着。她很尊敬地抱着,碰见邻居一个小伙子。这小伙子见着老人就得说句话儿。
乙 那当然啦。
甲 “大娘,出门了!哈哈,买佛龛了?”这不是好话吗?
乙 是呀。
故意把“买”和“很尊敬地抱着”放在一块儿做对比,这好比是又往包袱皮儿里放了两件东西,为制造笑料又做了一次铺垫。

甲 老太太不愿意听了。
乙 怎么?
甲 “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这得说请!”
乙“!

又一次强调“请”和“买”,再次往包袱皮里放东西,又做了一次铺垫。这时已经把观众的思路引向了认为这位老大娘真的很迷信,对佛龛很虔诚。此时,不再需要往包袱皮里放东西了。而是把包袱皮兜起来,系上个扣。实际上是为制造笑料的铺垫、准备工作已完成了。

甲 “大娘,我不懂,您这是多少钱请的?”

乙 “瞎,就这么个烂玩艺儿,愣
要四千!”(当时的旧币)

一语道破迷信的虚伪,老太太对佛龛的“尊敬”、“虔诚”都不见了。这就是在上边铺垫的基础上制造笑料的条件已成熟,演员就像是把包袱皮突然一抖落,使观众感到意料之外,达到捧腹大笑的目的。那么,老太太为什么突然翻脸,变得那么不虔诚了呢?因为年轻人问到了老太太的痛处,她为花四千元买这张“纸”感到心疼。所以说,这个“意料之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2、“包袱儿”的作用

相声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说、学、逗、唱使人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但说、学、逗、唱最终都要落实到“包袱儿”上,才能令人发笑。所以,相声前辈常说:“相声是一种‘包袱儿’活,‘包袱儿’是相声的命根子。”

“包袱儿”是表现相声主题、提示矛盾、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一段相声的质量高低,主要看其“包袱儿”运用的好坏,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一贯道》。这个相声的主题就是批判、讽刺封建迷信思想的,通过对老太太前后矛盾言行的揭露这样一个“包袱儿”来实现表达这一主题的目的。而且是在笑声中接受这个主题所表达的观点。这就是相声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只有“包袱儿”才能充分体现出相声这一特点来。

又如,马三立老先生表演的单口相声“秘方”,内容是说“我”(演员本人)的表哥有皮肤病,身上总是特别痒痒。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很多人围着一个卖药的,卖药人在大肆宣扬他所卖的药是祖传秘方,专治各类皮肤病,只要用此秘方,保治皮肤立刻不痒了。“我”的表哥一听,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包带回家。到了晚上,身上又痒痒了,他拿出了那包祖传秘方的药,“药”用纸一层层包着,他打开一层叉一层,最后看见里边是一个小纸条,仔细一看,纸条上面写着两个字:“挠挠!”

这段单口相声的主题是揭露、批判江湖骗子卖假药的。同时提醒、告诫人们千万不要上当受骗。这一主题,就是通过这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包袱儿”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开怀大笑之后,受到教育:对街头巷尾卖假药的人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警惕。这个“包袱儿”组织得很精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让人感到余味无穷,无论什么时候一想到这个“包袱儿”就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它就是利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一规律来使人发笑的。

从此不难看出,“包袱儿”确实是相声的“命根于”,段相声,如果没有“包袱儿”就不能让人发笑,也很难使人们在笑声中接受相

声所要揭示的主题思想。

因此,对于写作相声和表演相声的人,都要充
分认识到“包袱儿”的作用。在写作相声时要把表现的内容组织起“包袱儿”来;表演相声的人,拿过一段相声,首先要把脚本中的“包袱儿”找出来,才会在表演时心中有数,抖好“包袱儿”。达到表现好主题,刻画好人物、令人发出笑声的效果。

3、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

我们已经了解了“包袱儿”的特点。那么在创作相声时,如何把所叙述的内容组织起令人发笑的“包袱儿”呢?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作为基础,同时掌握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些手法都是历代相声演员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组织“包袱儿”总的规律是: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事物集中起来,通过对比、夸张和反复强调,最后揭露矛盾的实质,使内在的缺陷更明显地展示出来,达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引人发笑的艺术效果。现介绍常用的几种方法;

(1)三番四抖 前面我们解释什么是“包袱儿”时,曾提到往包袱皮儿里放东西,也就是为制造笑料做铺垫。这个“放东西”的过程,就是“三番”。按照人们听觉习惯,一句话反复强调就会加深印象。同样意思的话,如果连着说三遍,印象一定深刻。“三番”就是按着这样的规律,把矛盾尽量重复,也就是把假象尽可能多的去渲染、重复三遍。把观众的思路引向与结果正好相反的方向上去。“四抖”,就是经过“三番”以后,第四步就是把包袱皮儿里的东西抖落出来,让真相大白,使观众产生意料之外的感觉。下面介绍马季先生创作并演出的两段相声。例一,《找舅舅》中的一段:

甲”滤嫡饷炊喙こВ褪且桓龀ё幼咭涣教於嘉醋甲霉础
乙 那是啊,工厂太大了。
甲 那天我们上轧钢厂,一个车间由这头到那头走俩钟头。(一番)
乙 太大了。
甲 那天我们上焦化厂,由办公室到焦炉都是骑自行车去的。(二番)
乙 太大了。
甲 那天我们上机械厂,进南门坐汽车,三天还没到北门哪。(三番)
乙 太大……那也太大了,坐三天汽车由南门还没到北门?
甲“。仙闲薰担倒蝗ァ(四抖)

例二,《海燕》中的一段:

甲 哟!你还真有点渔民的生活。
乙 我从小在海边长大的。
甲 这么说,你驶过船?(一番)
乙 驶过!
甲 你也摇过橹?(二番)
乙 摇过。
甲 你也出过海?(三番)
乙 出过。
甲 你也翻过船?
乙 翻过

……没翻过!(四抖)

这种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情况需要,有时可以“二番三抖”,也可以“四番五抖”或“
五番六抖”等等,作者根据这个基本手法自己去灵活运用。例如姜昆创作,并与李文华一起表演的相声《时间与青春》中一段,就采用了“五番六抖”:

甲 在珍惜时间方面,每行每业对时间都有形象的认识。
乙 你给说说。
甲 军事家讲过,时间就是胜利。(一番)
乙 对,医学家呢?
甲 医学家说,时间就是生命。(二番)
乙 教育家呢?
甲 时间就是知识。(三番)
乙 不错,工人?
甲 对工人来讲,时间就是财富。(四番)
乙 农民?
甲 对农民来讲,时间就是粮食。(五番)
乙 要是对我呐?
甲 对您来讲,时间就是月份牌。(六抖)
乙 怎么是月份牌?(六抖)
甲 撕一张,少一张,撕不了几本喽!
又如,常宝华和常贵田创作并表演的相声《帽子工厂》中的一段,就是采用了“四番五抖”:

甲 最近,有家工厂的货卖不出去了。
乙 工厂的货还有卖不出去的?
甲 没人要。
乙 什么货?
甲 帽子。
乙 我要!我正好没帽子。
甲 那帽子可大。(一番)
乙 帽子大点戴着痛快。
甲 分量重!(二番)
乙 那戴着多暖和啊!
甲 你戴上受不了。(三番)
甲 戴帽子有什么受不了的?……我受得了。
甲 戴上可就摘不下来了!(四番)
乙 什么帽子?
甲 反革命帽子。(五抖)

再如,儿童相声《向“懒虫”告别》中的一段,就是采用“二番三抖”的:

甲 那么,你爱劳动吗?
乙 当然爱劳动啦,你呢?
甲 那还用问,人家说我——
乙 有一双灵巧的手?(一番)
甲 不——对!
乙 妈妈的“锸?(2-番)
甲 不——对!
乙 那是什么呀?
甲 “大懒虫!”(三抖)

(2)先褒后眨 在反复夸奖、赞扬之后,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来一个贬低、讽刺,与前边说的迥然相反。

例如,在日寇侵华的敌伪时期,常宝堃(艺名:“小蘑菇”)表演的讽刺日本鬼子强化治安的相声《牙粉袋儿》中的一段:

甲 现在是第四次强化治安啦!
乙 这强化治安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甲 强化治安就是治安强化了。
乙 费话!
甲 物价落钱了,原来洋面,卖五万一袋儿。
乙 那么现在呢?
甲 四万八啦,再过两天也许落到四万五。到第五

次强化治安也许落到四万一袋几。第六次强化治安就能落到二万一袋。
乙 能够吗?
甲 绝对能够,不过袋儿略为小了一点儿,不够四十四斤了。
 
 乙 也得够四十斤!
甲 不到!
乙 三十斤?
甲 到不了!
乙 那么多大袋儿呢?
甲 也就跟牙粉袋儿似的。

上面例子,把要否定的日寇的“强化治安”先加以赞扬,说物价一次比一次落,等所制造的条件成熟,用“牙粉袋儿”一语道破,把上面的赞美全部推翻,实际上是讽刺“强化治安”下的物价暴涨。(牙粉袋:解放前,人们刷牙不是用牙膏,而是用牙粉,一袋牙粉比现在市场卖的“话梅”、“锅巴”的袋还要小一半。)

还有一种先褒后贬的“包袱儿”,经常用在一段相声开头的“垫话”里:例如:

甲 您是一位老演员喽!
乙 嗯。
甲 老专家。
乙 不够。
甲 老艺术工作者。
乙 不敢当。
甲 老油条喽!
乙“!
(3)性格语言 这是指用相声里要表现的人物所 具有的独特性格语言来组织“包袱儿”。

例一,马季先生表演的《打电话》中的一段:

甲 “喂,小张吗?我是谁呀?你猜猜!”
乙 猜呀?
甲 “猜不着呀?使劲猜?”
乙 没听说过。
甲 告诉你,我姓罗,我叫啰唆。”
乙 这位是够啰唆的。
甲 “今晚上我请你看电影……票?我买好啦,三毛五一张,两张七毛。我给他五块钱,找我四块三。”
乙”ㄕ四?
甲 “……你坐汽车来,公共汽车前门上车,后门下车,车上有座你就坐着,没座,你就站着。”
乙 这不废话吗!

这段相声,通过啰唆的语言把他的性格特征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由于所选用的语言特别啰唆、净说些废话,这正符合人物的特征,让人听了十分可笑。

再如马季先生创作的另一个相声《英雄“寺贰分械囊欢危

甲 ……瞧见有人一来,小连长喊:“就地卧倒!”只要往地下一趴,你就分不清哪块是黄土,哪块是人了。……(略)
甲 小连长一看时机不妙,马上喊“就地卧倒”,全趴下了。
乙“!
甲 两个解放军要开玩笑,这个说:“哟,怎么这儿又出来好几堆黄土呀?”那个说:“这不是黄土,这是人,你看出气哪!”当时“寺烦敛蛔∑耍酒鹄匆涣⒄“报告叔叔,我不是人,我是黄土。”

这是歌颂60年代福建厦门何厝乡第四中心小学六年级小学生支援前线解放军的相声。因为战斗,这个学校从前线迁到

了后方,可是这八位小英雄坚决要留在前线。一次,在大雨之后,““寺”抢修完一段被水冲坏的公路后满身黄泥,他们怕被解放军叔叔发现了,把他们送回后方去,所以就出现了上面那段体现这些““
寺”性格特征的语言,叫人听了又可笑,又可爱。

(4)荒诞夸张 这类“包袱儿”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故意夸大其词,使人乍一听觉得大吃一惊或似信非信,虽荒诞可笑,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有道理。

例如,在日寇侵华的敌伪时期,讽刺奸商发国难财,往混合面里掺锯末子的相声中有这么一段:

甲 你家生活怎么样?
乙 咳!糟得很,你想我一天也赚不了几个钱,就对付着活吧。
甲 您每天吃喝……
乙 混合面儿。
甲“Γ旌厦嬲饽晖肪筒淮怼K前幢ㄖ缴系堑母髦衷恿富旌掀鹄矗且材艹园 ?墒牵行┞裘娴模锉吆簦舳贡ㄉ饣共灰簦褂腥送锊艟饽┳印
乙 这吃得了吗?
甲 不吃又没办法,吃完以后拉不出屎来。我天天吃这样的混合面儿,吃得我一礼拜没解大便,到了第八天上厕所,蹲了有十分钟,叭嚓“揉!拉下好几根劈柴棍儿!
乙 哦!锯末子太多在肚子里变劈柴棍儿啦!

这种夸张,在相声中经常用,例如《笑的研究》中的一段:

甲 常言说:笑一笑,少一少。
乙 不,应该是:笑一笑,十年少。
甲 一笑就年轻十岁?
乙“!
甲 你这是定期的?我那是活期的。
乙 我们俩存款呢。
甲 你这理论不可靠!
乙 怎么?
甲 那谁还敢听相声?
乙 怎么?
甲 你今年多大岁数?
乙 四十。
甲 笑一回剩三十,笑两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岁,说什么也不敢再笑了。
乙 怎么?
甲 再一笑没啦!来的时候骑着车子,走时候抱走啦!剧场改托儿所啦!

(5)吹捧奉承 这种手法是把人们一致认为是假的、丑的、恶的事物,用种种阿谀之词说成真的、美的、善的。这样就造成是非颠倒,黑白混淆而产生笑料。例如《结婚前后》中的一段:

甲 有一次她问我:“哎,你有我这样的爱人,满意吗?”
乙 你怎么回答的?
甲 满意!不仅我满意,我家里、同志们都满意。跟你这么说吧,还没认识你呢,我就满意了。
乙 没认识怎么会满意呢?
甲 从小我就想找一个爱花钱的。
乙 没听说过。(摹拟女方)“我这人很爱打扮。”
甲 打扮怎么了?这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有些人想打扮还打扮不出来呢!
乙 嗯。“我这人

爱穿。”
甲“┖谩D昵岬氖焙虿淮┦裁词焙虼?
乙 “我这人爱吃。”
甲“允且恢置赖拢院玫懵涓龊蒙硖澹日斐砸┣慷嗔恕
乙“我这人有病。”
甲 有病好,女同志嘛,讲究病态美。
乙 “我这个人爱哭。
” 甲 我就喜欢爱哭的,省得没事闷得慌。
乙 “我这人爱偷东西。”
甲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点。
乙 偷东西!
甲 缺什么省得花钱买了。
乙 ……你呀,鬼迷心窍了!

再看一个例子,《好啊,好》中的一段:

乙 你弄错了!那一脑袋秃疮、一只眼的才是我儿子。
甲“。恢谎鄣氖悄?
乙 对。
甲 一只眼……好啊!
乙 一只眼还好?
甲 一只眼他看什么都目力集中……俗话说,一目了然嘛!
乙 瞎!
甲 我最喜欢的是您儿子那一脑袋秃疮。瞧人家孩子怎么长的,我们家的孩子长好几年愣没长出来!您那儿子的秃疮长得真有艺术性,就像……就像玫瑰花图案……

(6)映衬对照 先看下面这段相声:

乙 (出场前,说几句闲话儿)
甲 (上场后,非常着急地各处乱找,一边找一边自言自语)要命啊!活不了啦!(越说声音越高)(发现乙后)先生,您看见没有,您要看见了您就给我。我好好酬谢您,我找不着可活不了啦?
乙 哟!您丢东西了,丢什么啦?
甲 这么憨!(注:憨,北京土话,粗的意思)
乙 钢笔?
甲 不是哟,这么长……白的。
乙“椎?……象牙。
甲 象牙不值钱啊!象牙我就不这么着急了,上边还有字呢?
乙 噢!戳子(注:图章)
甲 不是噢?戳子我就不找了,再刻一个。这个东西找不着,就要了我的命了。
乙 您别着急,我帮您找。这么憨,这么长,白的!上面还有字?
甲 对了!
乙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呀?
甲 烟卷儿头!
乙 去!

上面的例子,就是用“映衬”的手法,组织、构成的“包袱儿”。首先,故意制造一种气氛,好像丢了什么最贵重的东西,结果却是一个烟头。“贵重的东西”映衬下的“烟头”使人产生十分意料之外的感觉.但它还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这是讽刺那种犯烟瘾的烟鬼的。有的人编顺口溜称那些吸烟上瘾的人是“舍得房子,舍得地,就是舍不得一截小烟屁(烟头儿)。”这个顺口溜可能对我们理解上面找丢了烟头儿的人如此着急,是有帮助的。这种用映衬的手法制成的让观众产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人们肯定会发出笑声。

 再看下

面一段相声:

甲 要按老太太主张,非供佛不可。
乙 供什么佛呢?
甲 最要紧的,要供灶王爷。老太太说灶王爷早一家之主。
乙 噢!
甲 户口本上可没他。
乙 (没词儿,但要帮助甲做戏)
甲 多会儿看过警察来查户口:“老太太,你们灶
王爷在家吗?请他出来我跟他谈谈。”
乙 那怎么谈哪?

上面这个“包袱儿”就是用“对照”的手法来组织的,作者有意识地把一种生活现象,使它脱离原有的环境,放到另一个生活环境中去,由于两个不同的环境进行对照,造成一种十分荒诞可笑的效果。

组织“包袱儿”的手法还很多,这里只举几种常用的。我们在听相声时,要有意识地琢磨一下,哪些地方把你逗乐了。那么,他是采用什么手法组织、制造的“包袱儿”才使你发笑的呢?如果能下功夫、经常听相声,又能仔细琢磨,就会自己总结出令人发笑、逗乐的“包袱儿”是通过什么手段来组织、制造出来的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