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18教育学基础综合 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18教育学基础综合 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18教育学基础综合 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18教育学基础综合 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18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辨析

1.蒙台梭利和福禄贝尔的儿童教育思想比较。

答:蒙台梭利和福禄贝尔作为最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其理论既有不少相似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1)相似之处

①都受到了卢梭的强烈影响,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压迫,反对外因论;信奉性善,赞同内发论,主张以儿童为本位;要求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遵循自然,强调教育中自由及活动的重要性。

②都极其重视幼儿期(尤其是1~6岁幼儿期)教育,重视童年生活对人生的影响。倡导建立专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及培训大批合格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③都受到宗教唯心主义的影响。福禄贝尔对儿童的本性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并认为教育目的即是使儿童心中“神的本源”显露出来;而蒙台梭利的生命学说亦含有神秘的色彩。

(2)不同之处

①在理论基础上,福禄贝尔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同时受到宗教影响,往往从神秘主义或神学出发来论述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故许多观点充斥了符号及谜一样的象征哲学意味。蒙台梭利虽也受到宗教的影响,但其教育理论主要以近代科学、哲学及心理学,特别是生物学、生理学为基础,其宗教唯物主义色彩较轻。

②在儿童心理发展观上,二人虽都赞同“内发”论,但蒙台梭利强调通过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儿童的发展,福禄贝尔则倾向于个体复演说。

③在教育内容、方法上,福禄贝尔倡导“游戏”“恩物”“作业”(绘画、纸工、手工),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蒙台梭利则主张“工作”,自动教育、感官教育(包括读、写、算的练习)、实际生活练习等,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及玩具,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福禄贝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动,单独的学习。

⑤在教师作用问题上,在福禄贝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须承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教学(如“恩物”的演示、说明)的职责;而在蒙台梭利幼儿学校中,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只是承担指导、引导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

⑥蒙台梭利与福禄贝尔对幼儿活动“环境”的理解不尽一致。二者都包括室内、室外两大部分;但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环境”与福禄贝尔的幼儿园环境及设施有些区别。

⑦在教育对象上,福禄贝尔幼儿园主要招收中产阶层子女,实行半日制、不供膳;蒙台梭利幼儿学校则主要招收贫民子女,实行全日制、供膳。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它既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对象主要体现为反映在一定教学内容中的确定知识和间接经验,是经过选择和改造了的人类认识成果,而不是直接去发现人们未知的东西。

(2)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并有社会和学校所提供的条件保障,因而可使学生在认识上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3)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了解事物及其规律,而且要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发展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等。

(4)认识主体具有特殊性

教学过程的认识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各个方面尚未成熟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认识结构、智能结构和个性品质结构等方面都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由上可见,教学过程和科学家探索真理以及人们一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不同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3.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答:这一观点是片面的,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

(1)接受学习是指通过教科书或老师的讲述,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现成的结论、原理、概念等,是教师将知识作为定论以系统组织的形式讲解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奥苏伯尔认为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但是,接受学习并非传统课堂上的“满堂灌”,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只听不说,而是教师同时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如果

教师讲授教学得法,并不一定会导致学生机械的接受学习。

(4)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接受学习即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学习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接受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而且便于储存和巩固。

(5)低级的接受学习主要表现为呆读死记、“一知半解”“半通不通”。高级的接受学习则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精通”或“融会贯通”等等。

综上所述,不能认为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二、简答

1.德育与现代德育。

答:(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①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指伦理学上的德育,即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指教育学上的德育,教育学上的德育范围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②德育的目标在于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达到总体规格的要求。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成统一的社会规范,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③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有密切的联系,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具导向和促进作用。

(2)现代德育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德育是相对于传统德育而言的。现代

德育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有其自身的特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①世俗性和发展性。现代学校德育的世俗性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分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杜威在道德发展研究和道德教育研究中深刻分析和揭示了道德教育的本质,提出了发展性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具有广泛性。并提出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品质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②民主性和科学性。教育民主化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21世纪全球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着的教育民主化,学校德育的民主化也日益发展成为德育的基本特征,同时现代德育逐渐向着科学化的路径发展。学校德育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内容体系、德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性上。

③开放性和创新性。学校德育的开放性,体现在现代德育是信息化德育,现代德育并不是要教给学生一成不变的信条,而是要教给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学会进行道德价值的判断和选择,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理性认识能力,对不良道德环境的识别和抵制的能力以及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德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

2.稷下学宫。

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

(1)性质

①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②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

①学术自由。表现为容纳百家,学术地位平等以及流动的游学制度;

②待遇优厚。礼贤下士,“不治而议论”。

(3)评价

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3.八年研究。

答:八年研究,又称“三十校实验”,是美国进步教育协会于1933~1940年在中等教育方面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活动。因历时八年,故称为“八年研究”。“八年研究”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史上一次规模最为广泛的研究实验,它对美国的教育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八年研究”的内容

①研究有关美国中学教育改革的各种思想;

②制定中学与大学合作实验计划。

(2)“八年研究”的结果

从最终的结果看来,八年研究是成功的,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实验设想都得到了体现,但实验本身所要证明的却得到了验证。按照进步主义的教育原则实施的中学教育,既能很好地完成中学的传统的职责,为大学输送合格的人才,又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这一切是原有中学教育所难以达到的目的。

(3)“八年研究”对教育的贡献

①对教育评价的贡献。在史密斯和泰勒1942年出版的“八年研究”的评估委员会报告书里,提出了关于评估工作的五个重要观点。由于“八年研究”的广泛影响,泰勒提出的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