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完整word版)农业经济学试卷(B卷)

(完整word版)农业经济学试卷(B卷)

(完整word版)农业经济学试卷(B卷)
(完整word版)农业经济学试卷(B卷)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 B 卷)2004学年第2学期考试科目:农业经济学

一、概念题(4×4=16)

1.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或负数,或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低于“最低生存费用”那部分农业劳动力。

2.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称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特别是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3.“黄箱”政策是指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国内支持政策,在WTO农业协议中应减让。

4.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这种可持续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而且环境不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二、填空题(6×4=24)

1.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的运动规律、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间的运动规律。

2.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落实

、、

三项政策,以及改革。

3.农业产业化的要素培育包括、、

、等四个方面。

4.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可分为和。一般将超过农忙季节需要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只是在农闲季节呈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力称为。

5. WTO的农业贸易规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

、、。

6.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包括:的现代化,的现代化,的现代化,的现代化。

1.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关系

2.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3.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4.主导产业、建设商品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构建利益机制

5.市场准入条款、削减国内支持、削减出口补贴、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6.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劳动者、农业组织管理

三、简答题(6×6=36)

1.简述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表现在: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马克思)。2)农业的是剩余社会分工产生的基本物质前提。“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马克思)。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果本国农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就要依赖他国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重要性,一方面表现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表现为非农产业对农业的依存。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反向变动。比重下降的原因有:消费结构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投入对非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等。农业的重要性不会因此下降。农业始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比重下降显示非农产业对农业生产率的依存度增加。

2.简要分析调整农业结构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

2)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扩大农业区域分工,实行优势互补,发挥资源、经济、技术、市场等优势。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品,开发新产品。依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

4)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则。要切实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

5)坚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综合运用产业政策、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

6)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

3.试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

1)产业一体化:从经营方式上,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2)生产专业化: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相结合,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3)产品商品化: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

4)管理企业化:农业生产转向规范化、标准化,作为产业链的第一环节来进行科学管理。

5)服务社会化:对一体化经营的组成部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服务,促进各生产要素直接、紧密、有效地结合。

4.简要解释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在一些国家里,一些部门(生存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是存在的。

在二元经济结构中,生存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到资本主义部门,同时不会减少生存部门的收入;实际工资不变,全部剩余转化为利润,资本主义部门将利润用于再投资,扩大就业,吸收更多的人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

当劳动力的供给不再是无限弹性时,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进入转折点。两部门的边际产量一致时,就进入了一元经济世界。

5.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特征。

1)合作目标的双重性——服务性和盈利性。内部以服务为核心,外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合作社的发展是提供服务的重要条件。

2)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家庭经营是基础,在适宜合作的环节,由合作社统一安排。

3)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性,自愿基础上的有效结合。自愿是农民在没有外界干预,彼此信任,需求基本一致条件下做出的自主选择。自愿使成员保持责任感和合作的热情;联合对分离不具排他性。

6.WTO农业协议中国内支持的“绿箱”政策的内容。

“绿箱”政策是指不引起贸易扭曲的国内支持措施,可免于减让。包括:

1)一般政府服务:农业科学研究、病虫害控制、农业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他等八类。

2)以粮食安全为目的的公共储备。

3)国内粮食援助。

4)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不挂钩收入支持;财政参与的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计划;自然灾害救济;通过生产者退休计划、资源轮休计划以及投资援助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生态环境保护支付;区域援助、其他直接支付计九项。

四、论述题(2×12=24)

1.试述我国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的制度特征、成效及问题。

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的核心特征是土地制度的创新。农村集体仍是土地所有者,农户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有限处置权,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农户享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由过去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成为市场的经营主体。

改革确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承包制,把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统一经营层次与农户的基础经营层次有机结合在一起。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包括:管理协调、服务、分配与积累。农户必须遵守承包合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改革成效显著:1)生产高速增长,农产品供给全面好转。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实现了温饱。2)、农村经济结构得以改善。3)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政治上的民主权利也有一定的保障。4)农产品供给的增长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农村改革为全方位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机制和经验,为发展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家庭承包制存在制度缺陷:1)土地产权主体不清。家庭承包制没有触动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不清。现实经济生活中,农民缺乏行使土地产权的能力。2)农民的产权残缺。在家庭承包制下,农户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仍是相对有限的。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存在。土地仍不完全具备资产功能。3)土地承包方式不够完善。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发包的做法导致农地分散零细。随人口、劳动力变化要求频繁调整土地,引发土地承包期过短、利益纠纷等矛盾。

2.论述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当前农民增收难的直接因素有:1)农业收入增长的障碍,包括主要农产品价格低迷;产量增长有限;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2)非农收入增长的障碍,包括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来源乡镇企业的收入增长难以维持,1994年以后,乡镇企业增长回落,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农民进城务工收入增长受到抑制。3)农民负担居高难下。

深层原因包括:1)传统小农经济先天不足。2)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严重堆积,转移艰难。4)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制度性障碍。5)土地制度不适应。6)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民增收的总体思路:

由于农业阶段性变化带来的新的制约因素,依然沿袭过去追求农产品数量、依靠农产品提价,以及通过乡镇企业的数量扩张来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

要寻求系统解决农民增收难的思路,要从众多复杂的影响因素中找到本质。当前,立足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破体制性障碍是解决农民增收的突破口。

从长期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核心,农村市场体系的健全是关键,农村人力资源投资是基础。

增收对策:

1)农村财政政策:加强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地方财政体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2)农村就业政策: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劳动中介组织;加强培训。

3)农村产业政策:扶持农村非农产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

4)农村土地政策:保护农民耕地权益,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探索农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5)农村金融政策: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农村保险事业;推行农户小额信贷,支持农户生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