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生产与成本理论

生产与成本理论

生产与成本理论
生产与成本理论

第五章生产理论

一.填空题

1.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__、__、__和__。

2.生产函数是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3.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处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4.边际产量是指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5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升而后下降,之反映了()规律。

6.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曲线的最高点。7.在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交前,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在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交后,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在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交时()达到最大。8.当边际产量为零时,()达到最大。

9.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扩大比率,称为(),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扩大比率,称为(),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扩大比率,称为()。

10.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和产者如何把规定的成本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下生产上达到()。

11.研究生产要素最适组合采用的是()分析法和()分析法。

12.用公式表示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是()、()。

13.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的一条曲线。

14.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条相切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二.单项选择题

1.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企业形式是()

A.单人业主制

B.多人业主制

C.合伙制

D.股份制公司

2.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关系称为()

A.生产函数

B.生产可能性曲线

C.生产扩张线

D.等产量线

3.产量的增加量除以生产要素的增加量的值等于( )

A.平均产量

B.边际产量

C.边际成本

D.平均成本

4.一个企业使用50单位的劳动,可以生产出1800单位的产量;使用60单位劳动,可以生产出2100单位产量。生产额外一单位劳动边际产量是()

A. 3

B.30

C.300

D.36

5.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而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时( )

A.总产量会一直增加

B.总产量会一直减少

C.总产量先增后减

D.总产量先减后增

6.当总产量达到最大时( )

A.边际产量为正

B.边际产量为负

C.边际产量为0

D.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等

7.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时( )

A.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B.边际产量达到最大

C.边际产量为0

D.平均产量最低

8.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

A.递减

B.不变

C.递增

D.先增后减

9.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

A.不变

B.递减

C.递增

D.先增加后减少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种说法是( )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负数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也一定减少

C.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D.只要平均产量增加,边际产量就大于平均产量

11.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这意味着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

A.产量将保持不变

B.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C.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D.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12.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收益递减,这意味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

A.产量将保持不变

B.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C.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D.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13.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收益不变,这意味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

A.产量将保持不变

B.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C.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D.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14.等产量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表明( )

A . 成本增加 B.产量增加

C. 产量不变

D.技术水平提高

15.等成本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表明( )

A .产量提高了 B.货币成本增加

C.货币成本减少

D.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的比例提高了

16.根据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结合在一起的分析,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

A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交之点

B.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之点

C.离原点最远的等产量线上的任何一点

D.离原点最近的等产量线上的任何一点

三.判断正误题

1.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越多,则产量越高。()2.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也一定在减少。()

3.平均产量曲线可以和边际产量曲线在任何一点上相交。()4.一个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会引起管理效率降低,这样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减少属于内在不经济。()

5.在一条等产量线的上部,其代表的产量大于该等产量线的下部所代表的产量。()

6.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之点就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交点。()四.问答题

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

第六章成本理论

一.填空题

1.企业进行生产与经营的各种支出称之为________。

2.总收益减去________就是会计利润,总收益减去_________再减去__________就是经济利润。

3.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称为_________。

4.短期内可以调整的成本称为________,短期内不能调整的成本称为__________。

5.短期边际成本是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______所增加的成本总量。6.短期总成本曲线是一条从_____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7.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______曲线的最低点。

8.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______,这个相交点被称为_______点

9.在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前,边际成本______平均成本;而在相交之后,边际成本______平均成本;在相交时,平

均成本处于_______。

10.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相交于_______________曲线的最低点,这个点被称为_________。

11.在停止营业点上,价格只能弥补__________,这时所损失的是__________。

12.收益中既包括了________,又包括了_________。

13.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

A.1年内

B.全部生产要素都可随产量而调整的时期

C.只能根据产量调整可变生产要素的时期

D.只能调整一种生产要素时期

2.固定成本是指()

A.企业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B.企业要增加产量所要增加的费用

C.企业购买生产要素所需要的费用

D.平均每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费用

3.下列项目中可称为可变成本的是()

A.管理人员的工资

B.生产工人的工资

C.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折旧

D.正常利润

4.当产量为3(单位),固定成本为120元,可变成本为90元时,平均成本为()

A.10元

B.30元

C.40元

D.70元

5.某企业生产5件衣服的总成本为1500元,其中厂房和机器折旧为500元,工人工资及原材料费用为1000元,那么平均可变成本为()

A.300

B.200

C.100

D.500

6.已知产量为9单位时,总成本为95元,产量增加到10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0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

A.5元

B.10元

C.85元

D.195元

7.在短期,随着产量的增加,固定成本()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先减后增

8.在短期,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

A.先减少后增加

B.一直趋于减少

C.一直趋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9.在短期,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

A.先减后增

B.先增后减

C.递减

D.递增

10.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相交点是( )

A.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B.边际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C.平均成本曲线下降阶段的任何一点

D.平均成本曲线上升阶段的任何一点

11.下面关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A.如果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可能上升或下降

B.边际成本上升时,平均成本一定上升

C.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一定下降

D.平均成本下降时,边际成本一定下降

12.在短期中,当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下方时()

A.平均成本是不变的

B.平均成本是递增的

C.平均成本是递减

D.平均成本先递减后递增

13.短期边防军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后( )

A.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B.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C.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

D.边际成本小于0

14.假如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大于产量增加前的平均可变成本,那么在产量增加后,平均可变成本一定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先减后增

15.企业从销售其产品中得到的全部收入中做( )

A.收益

B.利润

C.边际收益

D.超额利润

16.收益是指( )

A.成本

B.利润

C.成本加利润

D.成本减利润

17.边际收益是( )

A.收益超过成本的部分

B.企业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获得的收益

C.总收益除以总产量

D.企业通过卖出其产品所获得的收益

三.判断正误题

1.企业用自有资金进行生产是没有成本的。()

2.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3.在短期,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生产工人的工资都是固定成本。()

4.在短期,企业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可变成本等于边际成本。()

5.在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6.利润最大化就是实现无限的利润。( )

四.计算题

1.根据短期总成本、短期固定成本、短期可变成本、短期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固定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短期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下表已给的数字进行计算,并填写所有的空格。

2.计算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五.问答题

1.用图形说明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简述第四章生产理论与第五章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简述第四章生产理论与第五章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 1.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主要形式是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数量最多,但是经济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公司制企业。企业进行生产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科勒创立的企业理论是产权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企业的生产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指在生产中企业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来不及调整的时期;长期指在生产中企业对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进行调整的时期。 短期生产的基本规律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该规律强调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增加一单位的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因此任何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边际产量曲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U型。 运用边际分析法时,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每种生产要素引起的边际产量与该生产要素价格之比。运用等产量线分析时,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相切点。 在长期生产中,企业要确定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到最大时的适度规模。不同的行业中适度规模的大小事不同的。市场是生产要素分工的边界,企业是生产要素交易费用的边界。 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成本是决定厂商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不同角度考察,它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类型。按厂商在生产中对全部要素的调整能力,成本还有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分。 短期成本分析说明了厂商在短期生产中由于不能对固定成本进行及时调整的情况下,各类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及短期内各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短期生产中产量与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短期成本变动(即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长期成本理论阐述了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由于长期内厂商可以选择最优的企业规模进行生产,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可以由不同时期的短期成本曲线(表示短期生产规模)推导而得;长期变动成本(即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企业的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教案

《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教案 [教材分析]: 《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是《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这一本教材重点章节。第三章内容是从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来看,把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基本分为两大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而绝对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是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理解掌握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有助于学生理解各国之间为什么要进行国际贸易,为什么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但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会感到抽象、深奥、枯燥、难懂,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案例、计算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理解并运用于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一、从案例中得出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进一步引入到分工也存在于国与国之间,通过计算证明绝对成本理论 三、总结绝对成本理论的局限性,进而引出比较成本理论,并计算演示 四、对比“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 五、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 [教学目的]: 1、重点理解并掌握绝对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 2、掌握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分工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理论难点:运用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理论计算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教学方法]: 案例法、比较法、发现法、计算演示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案例: 小故事: 在美国东部住着皮尔先生和他的太太,一清早,他们被日本生产的索尼牌闹钟叫醒的。梦中他正在考虑应该买一辆德国生产的车还是购买一辆日本生产的车。在皮尔先生家里,每天的早餐是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SCD EXPRESS压力抗栓泵) 从临床学术角度分析,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现在已成为今后各个相关科室发展研究的一个课题方向,从北京及上海各学科带头人以及中华医学会不断组织的关于此方面的大型学术会反映的情况来看,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已在临床成为各大学科科室必须重点预防的疾病,导致肺栓塞的病人数量成比例的上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活环境的改善,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健康与生命的重要性,尽管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病率不高,但由原来的不重视——重视,充分体现出现在各医疗工作者良好的素质及责任感,充分的替患者着想,为患者负责,现在已是各医疗工作者具备的良好行业素质。由压力泵预防方法,成为最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法。所以,从各地相关学术带头科室考虑,掌握先进的技术,会保证所在科室区域内良好的学术地位,同时也会对社会效益产生巨大的影响。 以下为该设备临床经济效益分析,由以下数据可见,设备投入到成本收回,按现在各大医院常规收费方法。三甲级以上医院在半年内足以收回成本,半年后会为科室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 1.辽宁省物价收费标准:340100024气压治疗每部位20元。 2.治疗方式:建议每人每次治疗2小时以上,建议连续治疗72小时 为最佳。 3.可参照执行收费的方式:SCD EXPRESS:按照足踝、小腿、大腿 分3个部位,共计120元。 4.成本效益分析:前提:EXPRESS 85,000元来计算,每天能给4 人或是1人连续使用,每月按使用30天来计算。 按照SCD EXPRESS收费:则120元*4人(或是1人连续使用3次)=480元/天480元*30天=14400元/月 那么,85000/14400=5.9/月,就可以收回成本。

成本理论

第五章成本理论 [内容提要] 1.成本及其概念 成本(Cost),是指厂商为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总额,即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单位要素的价格的乘积。然而,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成本概念是不够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可将成本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有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显形成本、隐形成本、私人成本、社会成本、沉淀成本以及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会计成本(Accounting cost)指的是厂商在生产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一般要反映到厂商的会计帐目上,是企业已支出的货币的记录,因此也叫历史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从企业来说,指的是由于使用某一投入要素而必须放弃的这一要素在其他用途的最高代价,从要素所有者来说,则是指这一要素在其他可能的机会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报酬。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是指厂商为生产一定商品而在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所支付的实际费用。如给工人支付的工资,为购买原材料支付的货币,向银行支付的利息。 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自身所拥有的那些生产要素的价值总额。如企业所有者自身的薪金,生产中使用自己所有的厂房、机器等。在经济学中考察生产成本时,应将隐形成本包含在内。 私人成本(Personal cost)是从生产者角度所考察的成本,一般对于私人成本的概念,都囿于会计成本,生产者按市场价格支付的一切费用,此外还应包括隐性成本,隐性成本也是从生产者角度所考虑的成本。 社会成本(Social cost )是指整个社会为某种资源配置和使用所支付的成本。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往往不一致,厂商的经济活动有时会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因此,厂商在对其资源使用作出重大决策时,不能仅仅考虑其私人成本的大小,还要考虑由此引起的社会成本的大小。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CBA)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常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非公共行业的管理者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对某一大型项目的无形收益(Soft benefits)进行分析。在该方法中,某一项目或决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将被一一列出,并进行量化。 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费用效果分析法,是规划与采购工程系统或设备的一种方法。它起源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从60年代后,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为了实现某种经济上的或军事上的目的,可供选择的经济技术方案很多,这些方案在实现目的的效果上和消耗的费用上各不相同。通过效用分析可以从这些方案中找出给定效果,采用费用最低的方案。整个工程系统消耗的费用一般是从研制设计开始到服务期满之间的下列各项费用的折现总合:(1)研制与生产费用,包括建造新的生产线、试验与建造新的原料以及批量生产规模等的影响在内;(2)存储与维修费用,包括建造专门仓库等;(3)现代化改造费用;(4)人员培训,日常运行及意外损失等费用。所有这些费用均在不同时期支付,应根据反映货币价值与时间关系的折现率,把它们折算到同一时间来计算。 由于实际问题中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许多参数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对这些参数作出多种假设,通过分析来检验它们对工程系统费用效果的影响程度,从而权衡利弊,选择有利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综合利用运筹学、程序设计、经济分析以及有关设备系统设计与使用等的知识和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产品设想筛选决策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新产品方案选定以后,就应该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这种产品的价格定为多少市场可以接受?为此开发、生产成本控制在什么范围内企业才能赢利?这样的一个成本范围企业有没有能力达到?这些问题都属于成本效益分析范围。关于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这里只介绍一种粗略的、用于初期分析的指数公式: VI=(Ts*Cs*Q*P*L1/2)/Tc 式中,VI--产品价值指数; Ts--技术成功的机会(0--10的适当等级); Cs--商业成功的机会(0--10的适当等级); Q--年销售量; P--单位产品的利润; L--产品寿命(年); Tc--产品总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利用这样的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只能作为决策时的一种参考,不能完全依赖它。因为这种定量方法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和变量都包括进去。 什么是成本效益分析?定义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是为组织提供决策支持服务的一种平衡法。所有正向项目(如现金流及其他无形收益)放在资产平衡表的一边,而所有负向项目(如成本以及其他开支)放在资产平衡表的另一边。 ? 哪一方在数量上超过另一方,则赢。成本效益分析举例 某公司为了改善经营,打算购买一套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软件,该公司用成本效益分析来判断此举是否正确。在负向方面(成本)有:- 软件的价格成本,- 雇用技术咨询人员安装和运行软件的成本,- 培训软件操作人员的成本,正向方面(效益)有:- 提高了的业务流程(导致年度经营总成本下降),- 由于信息供给更为有效,公司决策更为科学(导致额外的现金流),- 由于使用现代化软件,员工士气得到提升。成本效益分析存在的问题 成本效益分析法常见的一个错误是运用非折现的金额(Non-discounted Amounts)来计算成本和收益。因此,像NPV[净现值]、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值]或CFROI[现金流投资回报]等方法较之CBA 则更值得推荐,因为它们考虑了金钱的Time Value[时间价值]。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另一个问题是,成本项总是的真实的、数量大的、容易计算的,而收益项除了这些以外,还可能是不可衡量的“软”项目。因此一定要注意反对那种“不能量度的项目就不存在”以及“不能量度的项目就没有价值”的观点。 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战略投资项目上,无形效益往往要比财务上衡量出来的效益大得多。在制定决策时还必须把风险考虑进去。成本效益分析的沿革成本效益分析法源于法国工程师Jules Dupuit写于1848年的一篇文章,该文至今仍值得一读。英国的经济学家Alfred Marshall后来提出了一些正式的概念,奠定了成本效益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1936年美国《联邦航海法案》(Federal Navigation Act)的一项要求,为成本效益分析法的首次实际运用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一法案要求海军工程师在计划采用

生产理论案例分析

生产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 案例分析 1、替代原则 理论:生产者均衡 生产者均衡(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1) 生产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二产出/投入 含义一:成本一定时,生产者获得最大产量; 含义二:产量一定时,生产者获得了最小成本。 (2) 实现条件: MP L / MP K =w/r 或:MP L / w= MP K /「或:MRTS LK =W /「 含义:要想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生产者必须使最后一单位货币购买的资本的边际 产量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或使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 比。 结论: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为生产者均衡点。 (3)扩展线:无数个平行的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的切点组成的曲线,是生 产者均衡点的运动轨迹。 扩展线- 」定是- -条等斜线 案例及分析: 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多采用资本密集型方式生产, 发展中国家多采用劳 动密集型方式生产。由生产者均衡条件知, MP L / MP K = w/r 。 如果资本相对于劳动的价格降低了, 要维持等式成立,必须使等式左边变大 (MP L 提高或MP K 降低)。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有在生产过程中以资本替 代劳动才能做到。 一般地说发达国家资本丰裕,资本的价格便宜;劳动稀缺,劳动的价格昂贵, 为了达到生产者均衡,发达国家多利用廉价的资本代替劳动, 进行资本密集型生 产,发展中国家则反之,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 成本一定时产量最大点 产量一定时成本最小点

2、在土地上施肥量越多越好吗理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另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量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或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案例及分析: 早在1771年英国农学家A?杨格就用在若干相同的地块上施以不同量肥料 的实验,证明了肥料施用量与产量增加之间存在着这种边际产量递减的关系。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经验性规律。假如农民在一亩土地上撒一把化肥能增加产量1公斤,撒两把化肥增产3公斤,但一把一把化肥的增产效果会越来越差,过量的施肥量甚至导致土壤板结粮食减产。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从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现实生活的绝大多数生产过程中都是适用的。如果是边 际产量递增全世界有一亩土地就能养活全世界所有的人,那才是不可思义的了。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一种产品时,如果其中一种要素是可以变动的,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这一可变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其边际产量开始会出现递增的现象,但在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呈现递减现象。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提示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高投入未必带来高产出,因此要注意投入的合理限度,寻找最佳的投入数量。在现实生活中边际产量递减的例子很多,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其实也是这个规律作用的结果,如果是边际产量递增我们就不会有失业问题了。 3、全球每四个微波炉就有一台格兰仕理论:规模报酬规模报酬 所有生产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化律 性。 1、规模报酬递增 由于内部生产效率提高而降低了长期平均成本; 3、规模报酬递减 引起的产量变动的规 内在经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时, 2、规模报酬不变

成本效益分析的开题报告

成本效益分析的开题报告 篇一:开题报告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利润影响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XX年 02 月 22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后2周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系主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理工类不得少于10篇,其它不少于12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至少

XX字,其余内容至少1000字。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成本效益分析的开题报告)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目的及意义: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大环节,其中生产环节为组织生产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按照产品对象形成产品生产成本,即为制造成本。产品制造成本核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产品销售成本结转的正确性,进而影响当期的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等的核算。因此,产品制造成本的核算,对于企业整体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大提高,出现了作业成本法,又称ABC法。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的目的,其作业的认定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后得出的,并结合生产过程确定成本动因,在生产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因此可以说作业成本法是按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定制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理论

第四章企业的生产与成本理论 如果一班学生能在经济学课程中真正理解成本以及成本的所有的各个方面,那么,这门课程便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J·M·克拉克 教学目的 讨论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成本(要素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生产函数和成本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要掌握的内容有:1、企业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2、企业短期生产函数的特征:报酬递减规律; 3、企业长期生产函数的特征: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与规模报酬分析; 4、企业生产函数基本概念总结——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例; 5、企业成本的定义、分类; 6、等成本曲线与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或生产者均衡); 7、企业短期成本函数的推导与特征; 8、企业长期成本函数的推导与特征。 从本章开始,进入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学习。微观经济学关心的生产 者行为,包括生产者的技术选择行为、要素选择行为、产量和价格选择行为。与这三种选择行为相对应的理论分析是:生产函数理论(教科书的第四章)、成本函数理论(和生产要素的需求理论,教科书的第五章,第八章)和市场结构理论(也称产业组织,教科书的第六章、第七章)。

第一节企业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成本函数(和要素需求)理论的基础,它描述了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技术约束1。因此,教科书一般都是从生产函数理论 过渡到成本函数理论。下面,我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主体——企业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企业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一)企业的定义 1、企业(firm)的定义:也称厂商,就是指为赢利而从事生产或交易活 动的经济组织。是否以赢利为目的是划分企业和事业单位分界线。(二)企业的本质 1、交易成本:任何交易都看成是交易双方达成交易契约的过程,而围 绕交易契约的达成和执行所发生的成本,就是交易成本。它可以分成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 2、企业的本质: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 的一种替代物。 (三)企业的目标 1、微观经济学假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个假定既是微观经济 学关于理性行为(或经济人)假定在生产和厂商理论中的运用,也有利于利用数学中最优化分析。 2、从长期来看,一个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终究将被市场竞争 所淘汰。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也是一个企业竞争生存的基本准则。(四)企业的组织形式: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 二、生产函数的定义和类型 1研究厂商行为,首先考察厂商行为的约束条件。厂商选择时面临许多约束条件,如客户、竞争对手、自然 条件等施加的。其中,自然条件对厂商施加的是技术约束:只有某些投入组合才有可能生产出既定的产量,因此,厂商的生产计划必定受到技术可行性的限制。

生产与成本理论答案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从本章开始转入对生产理论的讨论,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市场的供给。在生产理论中所要研究的经济行为主体是生产者,也称为厂商或企业,它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经济目标而独立做出统一经济决策的经济单位。在西方经济学中,不论厂商的组织形式如何,通常都假定厂商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其生产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与消费者类似,厂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进行选择时也要面临许多约束条件,如技术条件、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等。本章主要考察厂商面临的技术约束,说明厂商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如何有效的组织生产。 本章重点: (1) 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与区别。 (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及收益递减规律。 (3) 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定。(可变投入量合理区间) (4) 等产量线、等成本线的含义,两种生产要素最佳组合 (5) 短期成本分类与变动规律、之间的关系。 (6) 短期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7) 规模报酬的变动及其原因。 (8) 长期平均成本、长期总成本、长期边际成本的概念及关系 (9) 厂商收益及利润最大化原则 习题: 1、 名词解释: 生产要素、生产函数、边际产量、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等成本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规模报酬、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正常利润、经济利润、显明成本、隐含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总成本、利润最大化原则 2、 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 D )。 A .时间长短 B .可否调整产量 C .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D .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2)已知企业的生产函数LK Q 10 (Q 为产量,L 和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则( A )。 A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 B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增 C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减 D .企业处于内部经济阶段 (3)当劳动的总产量(TP L )下降时,( C )。 A .AP L 递减且AP L <0 B .MP L =0 C .MP L 递减且MP L <0 D .AP L =0 (4)当生产处于有效区域内时,等产量线应该为( D )。 A .凸向原点 B .负向倾斜 C .不相交 D .以上均对 (5)实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 B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第六章:成本理论复习进程

第六章:成本理论

第六章:成本理论 一、填空 TC + VC 。 1、FC 2、平均总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都是 U 形曲线,表示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总成本和边 际成本先递减(减少),然后又递增(增加)的变动规律。 3、停止营业点位于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交点。 4、如果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递减的,那么边际成本曲线必然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5、一个工厂平均总成本最低时的产量率被称为该工厂的理想产量,如果产量低于最低平均总成本点,被称为过剩生产能力。 6、如果在所有投入增加10%时产量增加了20%,这种生产过程就被称为规模收益递增,或者规模经济。 7、如果一个企业处于规模不变状态,那么投入量增加10%就会使产量增加10%。当长期平均成 本曲线下降时,就存在规模收益递增。 8、在投入品价格不变时,总成本增加,等成本曲线向向外平行移动,总成本减少,等成本曲线向向内平行移动。 二、判断 1、收益递减规律意味着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增的区域。( F) 2、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固定成本都是“ U”形曲线。(T) 3、平均可变成本达到最低时的产量水平与平均产量达到最高时的产量水平相同。(T) 4、在现实生活中,边际成本曲线很少向右上方倾斜。( F) 5、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固定成本都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先减少而后上升的。( F) 6、一个企业的产量低于最低平均总成本点被称为能力过剩。(T) 7、如果平均总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总成本就必然是递增的。(F) 8、没有任何一部分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会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之下。(T) 9、长期总成本分为长期固定总成本和长期可变总成本。(F) 10、规模收益递增意味着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右下方倾斜。(T) 11、在长期中,总成本曲线就是可变成本曲线。(T) 12、如果投入品价格下降,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总成本曲线都会向上移动。(F)

西方经济学第一次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

一、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 题目: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目的:通过对比相关经济范畴,准确理解经济范畴的经济含义及深刻理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要求: 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的基本原理; 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 3.阐述关系和区别要清晰并画图说明; 4.字数控制在600字左右。 时间安排:完成微观经济学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教学内容后实施。解题思路: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 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 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答: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答: 总产量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的变化与边际产量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答: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要素价格)。成本最小化,则是给定了产量和要素价格,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达到成本最小。是不需考虑市场产品需求的厂商供给方局部均衡的结果。利润最大是成本最小的充分条件,而成本最小只是利润最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一般均衡中的利润最大化一定是满足了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了的,否则不可能是利润最大化的。但是成本最小化却可以在任何产量处得到满足和实现,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答:

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研究

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成本效益分析较多地运用于对工程项目可能方案的选择,主要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剔除成本后的净效益,进而判断备选方案的经济性。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教育成本效益分析可以理解为“用系统的方法来考虑决策方案的成本和效果”,教育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辅助决策的工具,通过它可以确定哪种是实现特定教育目标最为有效的方式。随着教育投资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开始逐渐成为教育成本分析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重要地位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就学人数的大幅增加,对于教育经费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相对于稀缺的教育经费资源,如何保证教育产出的质量是一个十分艰巨的系统任务。在此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教育成本效益分析,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更好地筹集教育资金。从投资角度来看,尽管教育具有较强的外溢作用,特别是对整个国民经

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教育依然无法通过市场行为来实现均衡,教育注定是一项消耗性工程。教育对于整个社会或国家而言,是一种公共物品,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为满足公共利益服务的一种机制,这一机制只有由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来提供才能更好地体现公平和效率。从各国教育发展的实践来看,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的情况更是如此。政府在教育投资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对整个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保障作用。因此,教育成本效益分析,有利于发挥教育财务管理在筹集资金方而的积极作用,用真实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来向国家财政部门筹集预算内的教育资金。 有助于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资源合理配置是将各种具有价值的人、财、物,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排列组合,使得经过重新组合后的资源能够发挥更大效用。资源相比较于人的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和稀缺的,当社会需要不停扩张时,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满足需要这一社会普遍问题。因此,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是对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要求。教育资源配置就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地分配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中去,以便能发挥教育资源更大的作用。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如何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练习题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这指的是()。 A、边际成本 B、机会成本 C、显成本 D、隐成本 2、企业使用自有的资金应计算利息,从成本角度看,这种利息属于()。 A、固定成本 B、显成本 C、隐成本 D、会计成本 3、当某企业的产量为4个单位时,其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分别是1400元和800元,则该企业的平均总成本是()元。 A、150 B、200 C、350 D、550 4、决定短期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A、时间 B、消费者偏好 C、商品的用途 D、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 5、生产函数是()之间的函数关系。 A、企业总成本和最大产量 B、企业总收益和最大产量 C、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最大产量 D、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总收益 6、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的替代物。 A、价格机制或竞争机制 B、价格机制或供求机制 C、市场机制或供求机制 D、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 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连续增加劳动的投入,在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时,劳动的边际产量()。 A、等于零 B、小于零 C、大于零 D、等于平均产量 8、假设资本投入不变,当某一生产者使用的劳动数量从4个单位增加到5个单位时,总产量从38000件增加到39000件,平均产量从9500件减少到7800件。则其边际产量为()件。

A、600 B、1000 C、1200 D、1500 9、假设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可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可变,关于总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总产量递增时,边际产量也递增 B、总产量递减时,边际产量为负值 C、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时,边际产量也为最大值 D、总产量递减时,边际产量不一定递减 10、短期成本曲线中平行于横轴的一条直线是()。 A、总可变成本曲线 B、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C、总成本曲线 D、总固定成本曲线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成本和利润的正确表述是()。 A、企业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共同构成企业的总成本 B、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 C、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是最大的经济利润 D、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E、经济利润中包括正常利润 2、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可变成本的有()。 A、贷款利息费用 B、生产工人工资 C、厂房和设备折旧 D、燃料和动力费用 E、管理人员工资 3、下列关于成本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有()。 A、平均总成本曲线先下降后上升 B、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变动慢于边际成本曲线 C、边际成本曲线先下降后上升 D、总固定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E、平均固定成本曲线先下降后上升 4、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的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A、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而产生的 B、企业的本质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C、信息不完全性是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 D、企业可以使一部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E、不同市场结构中的企业的本质是不同的

生产成本的的分类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有: 一、边际酬劳递减规律和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二、两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的最佳组合 三、短期成本及其分类 四、长期成本及其分类 五、利润最大化原则 一、边际酬劳递减规律和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TP 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假如只考虑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则),(K L f TP =。假设K 是确定的,只变化L ,那么),(0K L f TP = 。 平均产量AP 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提供的产量。 L K L f L TP AP ) ,(0== 边际产量MP 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引起的总产量

的增加量。 dL K L df dL dTP MP ) ,(0= = 或L TP AP ??= 2、边际酬劳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产品的边际产量是先增加后减少的。 例如:一块农田,不施肥,产量较低,施适量的肥料产量增加,然而肥料施的太多,产量又会减少,这确实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工业生产中也如此,劳动力的投入也要适度,劳动力投入适量时,生产效率最高,在投入人力太少或者太多,生产效率均会下降。 3、边际酬劳递减规律的图形描述 产量TP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MP>0时,TP 上升;MP=0时,TP 最大;MP<0时,TP 下降。 AP 与MP 相交于AP 的最高点,相交前,MP>AP ;相交后,MP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答案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畴的关系 答案: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答:总产量(TP)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MP)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TP)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TP)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TP)的变化与边际产量(MP)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TP)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下降时,总产量(TP)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为负值时,总产量(TP)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MP)和平均产量(AP)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M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A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TP)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AP),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AP)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AP);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AP)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

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答: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要素价格)。 成本最小化,则是给定了产量和要素价格,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达到成本最小。是不需考虑市场产品需求的厂商供给方局部均衡的结果。 利润最大是成本最小的充分条件,而成本最小只是利润最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一般均衡中的利润最大化一定是满足了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了的,否则不可能是利润最大化的。但是成本最小化却可以在任何产量处得到满足和实现,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 答:第一,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 线的最低点 N,在交点N上,SMC=SA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减;在相交之 后,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增。平均成本与边际成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针对某项支出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该目标的方案,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计算出每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过比较方法,并依据一定的原则,选择出最优的决策方案。 常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非公共行业的管理者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对某一大型项目的无形收益(Soft benefits)进行分析。在该方法中,某一项目或决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将被一一列出,并进行量化。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世纪j是法国经济学家朱乐斯·帕帕特的著作中,被定义为“社会的改良”。其后,这一概念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重新界定。到1940年,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德和约翰·希克斯对前人的理论加以提炼,形成了“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即卡尔德——希克斯准则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成本—效益”分析开始渗透到政府活动中,如1939年美国的洪水控制法案和田纳西州泰里克大坝的预算。6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多,使得人们日益重视投资,重视项目支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找到一种能够比较成本与效益关系的分析方法。以此为契机,成本—效益在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在开始成本效益分析前了解成本现状十分重要。你需要权衡每一项投资的利弊。如果可能的话,再权衡一下不投资会有什么影响。不要以为如果不投资成本就会变高。许多情况下,虽然新投资可获得巨额利润,但是不投资的成本相对更小。 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 对一项投资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 1.确定购买新产品或一个商业机会中的成本; ⒉确定额外收入的效益; ⒊确定可节省的费用; ⒋制定预期成本和预期收入的时间表; ⒌评估难以量化的效益和成本。 前三个步骤十分简单明了。首先确定与商业风险相关的一切成本——本年度主要的成本以及下一年度的预计成本。额外收入也许是由于顾客数量的增加或现有顾客购买量的扩大。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答案

答案: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答:总产量(TP)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MP)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TP)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TP)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TP)的变化与边际产量(MP)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TP)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下降时,总产量(TP)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为负值时,总产量(TP)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MP)和平均产量(AP)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M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A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TP)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AP),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AP)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AP);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AP)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效益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效益 及应用分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效益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比传统成本法更准确的成本信息,但实施作业成本法是有条件的。本文拟对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成本及效益进行分析,归纳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 一、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成本 作业成本法通过关注作为基础成本对象的各个作业来改进成本系统。一个作业是一项事件、任务或具体目的的工作单元,如设计产品、装配机器或分销产品。作业成本系统计量单个作业的成本,并利用作业耗用量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等成本对象上。要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对原有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改进,而改进原有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和执行新会计信息系统所花费的代价,都是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成本。主要包括设计成本、运行成本、核算成本以及人员培训成本。 (一)设计成本 设计成本是指在原有会计核算系统基础上,增设作业成本法应用系统功能所需要的研究设计代价。应用作业成本法,首先必须将生产流程详细划分为不同的作业,然后依据划分的作业设置间接成本库,每一个间接成本库都与一个作业相对应,根据分配基础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成本库中。对同一作业,不同的单位、生产工艺的差异、产品品种的差异以及管理的差异等等,都会造成作业所消耗资源的差异。对这些差异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设计。 公司对作业的划分、直接成本的识别、成本库的设置及不同分配基础的设计,都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支出与时间资源,例如抽调人员组建作业成本法设计小组,提供设施、微机等物力资源,向作业成本法顾问专家支付技术咨询费等。另外,如果公司己经实行MRP(或ERP)等系统的,还应包括为解决作业成本法的设计与MRP(或ERP)的相容、接口问题而支付的费用。 (二)运行成本 运行成本主要是指作业成本系统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包括设备费、人力费、动力费和日常养护维修等费用。运行成本是变动的,一般随着作业复杂性的提高而增加。因为复杂的作业成本系统需要更好的运行设备并进行更好的维护。长期运行成本会因新技术的引入而比短期运行成本上升得缓漫,且比短期运行成本要低。例如,计算机生产计划系统的成本会因引入新的数控机器、微机处理器而降低。 (三)核算成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